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 教学设计

2024-08-27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 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 教学设计

《还剩下多少》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

师:今天呀,我们来到一个新的多媒体教室上数学课,老师很激动也很开心。看到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我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跟洪老师一起进入数学王国学习了。既然大家坐姿那么端正,老师就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好不好?笑笑家的苹果树成熟了。她邀请我们一起去她家做客,大家想去吗?

生:想!

(课件出示情景图)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树上还剩下几个苹果?

1、观察情境,读懂题意

①师:我们一起看看笑笑家的苹果树。大家仔细观察,这棵苹果树上有几个苹果呀? 生:苹果树上有5个苹果。师:你的眼睛真亮!一阵风吹过,哎呦!快看,掉下来了几个苹果?现在树上还剩几个苹果? 生:掉下来2个苹果,树上还有3个。

②师:你说的真好。那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幅图的故事完整的讲出来呢? 生: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下来2个,还剩下3个。③师:你说的可真完整!老师发现刚才你们在讲数学故事的时候都用到了这三个词“原来有,掉了,还剩下”那谁能再用这三个词对这个故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下来2个,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师:能提出这个问题,你真了不起!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解决的问题。大家齐读课题“还剩下多少”。

(板书课题:还剩下多少)活动二:还剩几块奶酪?

1、观察情境图,说一说题意

①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笑笑家的苹果树。现在老师带你们去参观动物乐园的聚会。大家看,在这次聚会上一共出现了几块奶酪呀? 生:5块奶酪

师:你的眼睛真亮。哎呦,快看,小老鼠干什么了?还剩下几块奶酪? 生:小老鼠拿走了2块奶酪,还剩下3块。

②师:你观察的真仔细。那谁愿意把这个故事完整的给大家讲一讲? 生:聚会上有5块奶酪,小老鼠拿走2块,还剩下3块奶酪。③师:你说的真棒!那你们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有5块奶酪,小老鼠拿走了2块,还剩下多少块奶酪? 师:好问题!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来思考。

2、摆一摆,进一步感知减法的意义

①师:现在呀,我们用圆片代替奶酪摆一摆。请大家拿出透明袋里的圆片。同桌合作:一个人讲故事,另一个人边听故事边摆圆片。现在开始。(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师:好,摆好的同学以端正的坐姿告诉我。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摆的?还剩下多少块奶酪? 生:还剩下3块奶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还剩下3块奶酪的?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数出来的

3、画一画,再次感知减法的意义

师:现在请大家把圆片放回透明袋里。把透明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放好的同学以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刚刚我们用摆圆片的方法解决了还剩下多少块奶酪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能表示这幅图的图意呢。我们可以用画图来表示!现在请大家拿出白纸,用圆圈来表示奶酪,一个圆圈代表一个奶酪,试着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幅图的图意。开始吧!(学生动手开始画)

师:好,画好的同学以端正的坐姿告诉我。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呢? 生:我先画出5个圆,用斜线去掉2个圆,还剩3个圆。

师:说的真好!刚才呀,我们用摆圆片和画图的方法表示了这幅图的图意。大家可真聪明!

三、认识减法

1、说一说,5-2=3表示的意义

师:现在请大家再想一想小老鼠搬奶酪的故事,试试看,谁能把这个数学故事用一个简单的算式表示出来呢? 生:5-2=3(板书:5-2=3)

师:你能说出这个算式,说明你已经预习过书本了,真棒!那现在请大家仔细看这个算式。在这个算式中有几个数字,谁能说说这几个数字在故事中都表示什么呢? 生:5表示原来有5块奶酪;2表示搬走2块奶酪;3表示还剩下3块奶酪。

师:说的真好真完整。那哪位小朋友能根据苹果树掉苹果的故事也列出一个算式呢? 生:5-2=3 师:同样的算式,都是5-2=3.在这个故事中,这些数字又表示什么呢?

生:5表示原来有5个苹果,2表示掉了2个苹果,3表示还剩下3个苹果。师:你说的很清楚,真棒。

2、认识减号

师:现在我们来看中间这个符号,这个符号在故事里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拿走了,去掉了。

师:嗯,说的很对。这个符号呢,表示去掉,拿走的意思。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减号”(板书:减号)

师:那现在谁愿意再说一说这个符号叫什么名字,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这是减号,它表示去掉、拿走的意思。

师:说的真不错。在一个算式里,含有这样的符号就叫做“减法”。

(板书:减法)

3、读一读,想一想

师:那谁会读这个减法算式呢? 生:5减2等于3 师:好,现在大家一起读:5减2等于3。那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两个数学故事要用减法来计算呢?什么时候要用到减法? 生1:拿走的、去掉的要用减法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对。当我们从总数里拿走、去掉一部分时,就要用减法来计算。

4、说一说

师:现在大家想一想,除了黑板上这两个数学故事可以用5-2=3来表示,还有哪些数学故事也可以用5-2=3来表示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妈妈买了5个梨,我吃了2个,还剩下3个。

师:说的真棒!刚才这些同学说的数学故事都可以用5-2=3这个算式来表示。那么也就是说,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要用减法来计算。

四、巩固提升

1、画一画,算一算

①师:现在请大家翻开书本27页,一起来看书中的“画一画,算一算”。你们找到这道题了吗?

生:找到了。

师:好。谁来说一说第一幅图的图意?

生:一共有5个圆,划掉4个,求还剩几个圆。可以用减法5-4=1来表示。

师:哇,你说的真好,不仅提出了数学问题,还懂得用减法算式来解决。谁还能像他一样再来说一说这幅图的图意啊?

生:原来有5个圆,划掉4个,还剩1个。可以用减法算式5-4=1来表示。

师:说的真好,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要用减法来计算。这道题,我们就可以用5-4=1来表示

②师:那现在我们就试着把书中的2道题自己画一画,算一算,现在开始。(生独立完成)

师:好,做完的同学以端正的坐姿告诉我。观察第二幅图,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生1:有4个圆,我划掉了1个圆,还剩3个。可以用4-1=3来表示。师:说的挺好。谁还有不同做法的?

生2:有4个圆,我划掉了2个,还剩2个。可以用4-2=2来表示。师:说的不错。谁还有不同的算式,想说一说的?

生3:有4个圆,我划掉了3个,还剩1个。可以用4-3=1来表示。师:不错,这也是一种。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把4个都划掉,可以用4-4=0来表示。

师:这也是对的。同学们真聪明,一道题能想出这么多个算式来,老师都佩服你们!③师:现在看第三幅图。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1:有3个圆,我划掉1个,还剩2个。可以用3-1=2来表示。

师:你回答的又准确,声音又响亮。大家要向你学习。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生2:有3个圆,我划掉2个,还剩1个。可以用3-2=1来表示。师:这也是一种算法。还有不同的吗?

生3:有3个圆,我划掉3个,还剩0个。可以用3-3=0来表示。

师:这道题同学们也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真棒!现在请大家把数学书合起来放在桌子的左上角。比一比,谁放的又快又安静。放好的同学以端正的坐姿来告诉老师。

2、说一说,算一算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就要用到减法算式来计算。现在啊,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数学国王看到你们刚才学的那么认真,想要出几道题来考一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吗? 生:愿意。

①师: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数学国王给你们带来的这些挑战。首先看第一关,看图列算式。我们看第一幅图,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呢?

生:有3只青蛙在荷叶上,1只跳进了池塘,还剩几只青蛙在荷叶上呢? 师:谁愿意列算式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生:3-1=2 师:你说的真好,谢谢你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②师:谁能根据第二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盒子里有5个球,拿走2个,还剩几个? 师:谁愿意列算式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5-2=3 师:感谢你的帮助!恭喜大家,第一关挑战成功!

3、画一画、算一算

师:第二关:画一画,算一算。大家先看看这幅图,谁愿意当小老师,给大家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生:5个羽毛球,用斜线划掉2个,还剩下3个。也就是5-2=3 师:这个小老师说的真棒!第二幅图、第三幅图,大家自己写在数学本上。写完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五、课堂总结

师:说完的同学以端正的坐姿来告诉老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我学会了减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减法这个新朋友,也知道当我们从总数里拿走、去掉一部分时,求剩下的部分要用减法。那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减法的问题呢,大家快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吧!找到后向你的爸爸妈妈,向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篇2: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24~26页“一共有多少”。

教材分析:

“一共有多少”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材上呈现的一个小朋友两手分别拿着3枝与2枝铅笔的情境,是他们生活中经常玩耍的一个动作,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数学加法的雏形,也是学生认识加法意义的基础,由于情景中的操作动作每个学生都可以演示、体验,所以学生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就有了一个体验的机会,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学生所喜欢的小熊猫吃竹子的情景,学生乐于接受并有兴趣进行探究吃竹子的小熊猫和没吃竹子的小熊猫一共有多少。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图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所以他们喜欢通过操作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从而获得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学生已经能够快速计算10以内的加法,可是有的学生还没有上过学前班,计算能力会稍差一些。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2.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铅笔情境)。

师: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

生:记得,是笑笑!

师:恩!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非常好!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

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

师: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同学猜到了,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的课题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

二、讲授新课。

1、观察情境图,描述图意(熊猫情境)师:同学们请看,熊猫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3: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师:恩!说得真棒!

师:老师接下来用圆片代替熊猫,把它们请到咱们的黑板上来好吗? 生: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公园里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师:这个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生:一共有5只熊猫。

师:很好!咱们同学都很棒!一下就说出来答案。咱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一共有5只熊猫。(将2个圆片移到3个圆片处,即把它们合起来,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数一数)师:看来咱们同学刚才都答对了!真棒!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帮帮老师吗? 生:愿意!

师:恩!很好!看来咱们同学都很乐于帮助别人。其实啊!老师是在想,可不可以用咱们的数字去解决咱们刚才的那个问题呢? 生:可以!

师:恩!同学们很棒!首先咱们来看,吃竹子的3只熊猫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点名回答)生4:用数字3来表示。

师:恩!很棒!那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又应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生5:用数字2来表示。

师:恩!说得真好!接下来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咱们是怎么做得呀? 生:把吃竹子的这3只熊猫和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合起来。师:诶,大家想想,该怎么合呢?(诶!对了,要用到咱们数学里的一个符号“+”)师:大家认识这个符号吗? 生:认识,加号(板书)

师: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板书“=5”)

师: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加法算式,大家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学生齐读两遍“3加2等于5”)

师:好了!大家想一想,3+2=5这个加法算式,除了可以表示咱们公园里的熊猫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师:恩!同学们都很棒!看来咱们同学们刚才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请同学们看清楚哦。

2、摆一摆,算一算

师:(出示课本第24页“摆一摆,算一算”题目),让学生们用小棒结合图中的情境摆一摆,说一说。

二、练习巩固

(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请学生翻开书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

师:到这里,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就快要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

篇3: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相比于加法的学习,学生在减法的学习上遇到了更多困难,不仅因为计算更复杂,也因为减法的意义类型大多难以理解。关于减法的问题会涉及两种数量关系:一种是从总数中去掉部分,求得另一部分;另一种是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新北师大版教材中的“还剩下多少”(一年级上册)和“开会了”(一年级下册)分别是学习两种数量关系的起始课。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减号及减法计算并不陌生,甚至大部分学生都能计算,但是遇到相关需要解决的应用题时,大部分孩子往往会用错运算符号,说明他们对运算符号的意义还不理解。减法意义的成功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一年级孩子学习概念、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三、建模型,悟意义———初步体会“从总体中去掉部分”可用减法

以“已知全部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意义下的减法为例。这个意义的学习在新北师大版中被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是在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后,继续学习减法的意义。“还剩下多少”则作为学习这个意义的起始课,当求剩下的另一部分时可用减法计算。

理解其意义并不是背出口诀“全部减去其中一部分,就等于另一部分”就代表掌握了,而应该让孩子经历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在原型中感受思考的魅力,领悟数学的内涵。

在本课,我借用韦恩图———“集合的思想”让孩子理解“全部”。(如图,苹果为可移动的磁铁图片)

即表示树上原有7个苹果,其中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让孩子上黑板一边说故事,一边演示“一部分苹果从中掉下来,还剩下几个苹果?”的过程。从而让孩子进一步理解算式7-2=5的意义,其中被减数7代表全部,减数2代表一部分,差5代表剩下的5个苹果。

四、借追问,得迁移———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用减法

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作为情境引出减法的另一种意义。情境为“11个人去开会,图中有7把椅子,椅子够坐吗?还缺几把呢?”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的画图方法(如下图,1个三角形代表1个人,一个圆形代表一张椅子)来解题。

通过观察,发现椅子的数量比人的数量少多少就知道缺几把椅子了!但从具体图形抽象到数学算式(模型),学生就难以理解,部分学生根据以往经验或11、7、4的数量关系能列出算式11-7=4,却不知道其含义或为什么能这样列示。

在此环节我通过提问:“11、7、4分别是什么意思?减号是什么意思?”有的孩子会回答:“减号的意思就是用11减去7,得到4,就是缺了4把椅子。”我继续追问:“那你能指着图形给我们演示下是怎么减去的吗?”引导学生发现“7”不仅可以代表7把椅子,还可以代表有椅子坐的7个人,11人除去已经坐了椅子的7人,恰好还有4人没椅子坐,也就是缺了4把椅子。

五、哪个算式才对呢?

在学习减法意义时,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在列算式时会遇到另一个问题,以“开会了”一课中的算式为例。

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列出算式7+(4)=11或11-4=7,7+(4)=11到底对不对呢?答案是4,应该这样列式:11-7=4,但孩子的思路却没错呀!孩子可能会说“7把椅子再添上4把就够11人坐了”。很多老师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困惑,要解决这个困惑,就要从方程思想和算术思想来分析这些类型的题目。

从算术思想上看,孩子应该列出算式11-7=4才对,但若硬要孩子把错误的7+(4)=11或11-7=4更正为11-7=4,不但会影响孩子对减法意义的理解,还会影响今后高年级时学习方程的体验。因为从方程思想上看,可以设未知数为x,列方程为7+(x)=11;但若低年级时没有打好基础,不理解减法的意义,很多孩子就会出现11-7=x或写出类似让人哭笑不得的方程。

若遇到这类问题,可以这样解决:先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想的,若孩子能说出缺了4把椅子,那就在算式7+4=11或11-4=7中的答案4下面做记号,标记出4是题目所求的答案。另外也要让学生学会算式7+4=11、11-4=7与11-7=4的转换,因为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摘要:减法意义的学习对于低段学生是个难题,他们经常在解决问题上出错。通过分析“减法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和学生学情,总结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数学活动、追问、知识迁移等方法让孩子体会减法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学生“如何列算式”的教学方法。

篇4: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 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篇5: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 教学设计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明白左右的位置关系,使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左和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靠右走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篇6: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 教学设计

数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这点,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在联系生活、理解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一入课时,我就鼓励孩子去发现、解决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光看一张图提问题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将一张图变成了动画,由智慧老人前后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形式的教学,往往通过小动物的言语几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推动力,吸引他的目光,同时也抓住学生乐于追求刺激,勇于挑战的心理,能让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一点走神的机会都不给他。使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这堂课充满神秘感,接下来的学习会是非常有意思的。

篇7: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几何体的特点,并知道几何体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经验。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会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会认识各种不同形态的圆柱。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师:出示学具中颜色相同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体,请同学们说一说老师手中拿的两个物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形象的说出来吗?

(这时学生的答案很多,大部分学生认同“一个胖的,一个扁的”,此时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师再次出示学具中的一些图形,让学生区别哪些是“胖的、扁的” 小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胖”的物体,他们都属于立体图形,那么那些“扁”的图形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平面图形,在以后会学习到。

二、情境认知

师:今天老师把我获得创意大赛一等奖的作品带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课件出示机器人,问为什么会获得一等奖? 生:因为它们都是用图形搭成的。

师:孩子们观察的真仔细,机器人中有没有相同的图形呢?现在老师邀请你们把它拆开,你们能把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吗? 同桌讨论,分成几类?

师:哪个孩子先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其他的孩子仔细倾听,看你们分的和他们一样吗? 生分。

师:像这样每种形状相同的图形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师出示课件,并在黑板上板书名称。

三、操作学习,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请同学们从你们的学具袋里拿出一个长方体,放在桌上,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你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学生描述,师随机板书)B、感知正方体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拿正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C、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课件演示把一个长方体压缩成一个正方体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E、感知圆柱 F、质疑圆柱

师:同学们看谁来了,课件出示孙悟空和他的金箍棒,反问:变化后的金箍棒还是圆柱吗? G、感知球,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里拿出最后一种,放在桌子上,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放在桌子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那的圆柱无法滚动? 师:圆柱和球滚动时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四、巩固练习

1、判断

2、连线

3、猜一猜

4、摸一摸

五、全课总结

六、布置作业

寻找生活中的四种立体物体。

七、板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篇8:你的生命,还剩下多少黄金时段

密码虽然在你的手里,但储藏在生命借记卡的这个数字,你虽是主人,却无从知道。也许,它很短暂呢,幸好我不知你不知,咱们才能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懵然向前,支出着我们的时间。

很多银行卡是可以透支的,但生命银行冷峻而傲慢,你存在账面上的数字,只会一天天一刻刻地义无反顾地减少,而绝不会增多。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发布的生命预期表,人的寿命已经到了七八十岁的高龄,想起来,很是令人神往呢。如果把这些年头折算成分分秒秒,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3600秒……按照我们能活80年计算,卡上的时间共计是2522880000秒。

真是一个天文数字,一下子呼吸也畅快起来,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时间的大富翁。不过,且慢。既然算账,就要考虑周全。生命也是有必要消费的。就在我们这一呼一吸之间,卡上的数字就要减掉若干秒了。

你要用大约1/3的时间来吃饭、排泄、运动、交通、打电话,到远方去旅游,当然也包括发脾气和生气……你的生命刨去了这样多的必须支出,你还剩下多少黄金时段?

当我们离开世界的时候,能带走的唯一物品,是我们空空如也的借记卡。当那个时候,我们回首查询借记卡上一项项的支出,能够莞尔一笑,觉得每一笔支出都事出有因不得不花,并将这笑容实实在在地保持到虚无缥缈间,也就是灵魂的勋章了。

篇9: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 教学设计

这是本人第一次接触到一年级的学生,面对新的学期,新的内容,学生茫然,我也茫然。然而,我是教师,需要做到为人师表,所以,应当首当其冲,先熟悉教材,再组织教学。经过几个月的了解和熟悉,以下就是我对2012年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分析。

一、整套教材的指导思想

1、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3、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教材的印象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本册教材的主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由此,我定出了下面8个教学的具体目标。

三、具体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4、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5、鼓励算法多样化.6、重视学生的实际活动.7、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8、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四、面对这样的教学目标,需要解决几个根本问题

1、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

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学生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怎么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 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 +6(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 +4 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花朵”。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赋予新的内容,如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勇于表达,乐于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新课程的教学形式,有时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从入学起,就要有计划地培养,可以先采用2人合作的学习形式,到后半学期,再逐步扩大为3~4人一组,建议异质分组为好(不同情况的孩子搭配),要有组长,可以轮流担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布置活动要明确,分工要合理,指导要具体,评价要及时,逐步培养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五、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第一部分

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年级上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根据这四个学习领域,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教材中具体安排了如下一些内容:

(一)主要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9课时 第二单元 比较 4课时 第三单元 加减法

(一)18课时 第七单元 加减法

(二)15课时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2课时 〈二〉图形与几何

第五单元 位置与顺序 4课时 第六单元 认识物体 2课时 〈三〉统计与概率

第四单元 分类 2课时 第九单元 统计 2课时 〈四〉综合与实践活动

2课时

(二)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二级标题为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如,可爱的校园,捆小棒,搭积木等。其目的想体现通过组织数学活动来学习数学,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3.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4.安排的小栏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学习良好的情感体验。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面拓展了;计算与其它内容穿插安排,学习内容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计算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得到练习,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第二部分 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 ★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还始终贯穿着从0到10这11个数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等基本活动,这些内容安排在5个情境活动之中。“可爱的校园”主要是通过直观地数数,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就在我们身边;“快乐家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将直观地数数与数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玩具”与“文具”两个情境活动是学习1——10各数的书写;而“小猫钓鱼”则是认识与书写“0”。

二、教学要求

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到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编写特点

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的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例如:让学生自己看数去发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基数),教材每一个数都通过主题画让学生数各种实物,突出它们的数量都是某一数量;结合“快乐的家园”进一步认识“1”的丰富的意义,再迁移到对2、3……的认识,并初步体会数还有表示顺序的作用(序数);结合“小猫钓鱼”的情境,观察鱼的数量变化,发现“0”可以表示没有,同时也要知道0也可以表示起点和界限,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这些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不拘一格,富有情趣,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习得技能,还会不厌其烦,而生发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在这些练习题的设计上,注意渗透集合与对应的数学思想,也关注学生计数(顺着数、倒着数、跳着数)技能与数感的发展。

四、教学建议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以及本单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教学时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的教学过程中,都应重视实物操作,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其次,由于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題目,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再者,由于初入学的学生不太容易分辨数字的结构和笔顺,容易搞错上下左右的位置,且由于学生的手指肌肉不是特别灵活,要把数字写得正确、整齐、匀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可以要求学生每次少写,但要常练,除课本中的练习外,可组织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数,逐步提高。

第二单元:比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的比较。“动物乐园”呈现出比大小与比多少;“高矮”则是体现了比高矮、比长短;“轻重”则是以物体的轻重进行比较。

二、教学要求

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三、编写意图

本单元教材十分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性活动。

1、在活动过程中,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如第一课“动物乐园”,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数数”,二是进行“配对”;前者学生有一定经验,后者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配对”的活动过程,体验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是重要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产生“怎样表示两个数大小关系”的学习动机,并掌握用抽象的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方法。

2、在充分的感知中,认识物体间的高矮与长短关系。如从“高矮”一课的主题情境图中,凭肉眼脸观察可以说出盲人高、小孩矮,但搀扶盲人过路的两个小孩谁高谁矮,光靠肉眼无法判断,需要另想比较的办法。

3、在活动中逐步体验、理解物体间的轻重关系。又如“轻重”一课,用手掂一掂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难分出轻重时,就需要用天平称一称,看天平向哪边沉那边的东西就比较重。教材所提供的比较高矮、轻重的方法,都切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自己能想到的。

四、教学建议

由于进行多少、高矮、大小、轻重等比较,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性活动,它鈌了非常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对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等活动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而不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获得一个具体的比较结果。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领悟比较的方法,进行有序而且有条理的思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应注意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别人想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外,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等活动。如爸爸比妈妈高,本班中同学男、女同学谁的人数多,掂一掂数学书与练习本哪一个重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第三单元:加减法

(一)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有几枝铅笔”与“有几辆车”两个情境活动的安排是认识加减法意义以及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摘果子”与“小猫吃鱼”两个活动,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减法的含义以及学习5以内减法的计算。在“猜数游戏”、“跳绳”、“可爱的企鹅”三个情境中,主要是学习6-9的加减法;“分苹果”的活动则是10的加减法;还有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内容是体现在“乘车”这个情境中。

二、教学目标

这一单元内容,是通过从实际问题抽象出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知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三、编写意图

1、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在加减法的处理上,本单元教材内容呈现突出了不同于传统教材的的做法,不再以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而是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过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法算式并加以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如第一课“有几支铅笔”,教材呈现的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算式-解释和应用”为主线;情境也逐步复杂、开放,从一幅情境图列出一个算式到能列出多个算式;赋予一个算式的意义也愈加丰富,如2+3=5还表示2个桃子与3个桃子合起来是5个桃子,2个女孩与3个男孩合起来是5个小孩,2把椅子与3把椅子合起来是5把椅子等等。第二课“有几辆车”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两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与这两数的顺序无关”的初步体验;并提供5以内加法算式的应用与复习的机会。第三课“摘果子”“做一做”的第一題,要让学生经历用画图的方式描述减法算式意义的过程,这是培养和发展数学交流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第十课“乘车”的情境,为学生理解3个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提供了较好的现实背景,要让学生自己从中抽象列出连加或连减的算式,并初步经历与认识连加连减运算的一般顺序。

2、重视直观操作与语言表达

学习数学除了能进行符号间的运算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对每个算式的形成,以及算式的计算结果,在编写中都十分注意直观的操作性与语言的陈述性。如“有几枝铅笔”中的加法意义的引出,安排的活动是学生熟悉的两手握铅笔的情境,这是人人都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的操作活动,表示了“加法就是两数合在一起”的含义。

3、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然是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的数的组成与分解与10以内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如,第四课“小猫吃鱼”的“练一练”中,创设“5只小鸡跑向两处觅食”的情境,问“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就是讨论5的组成和分解的问题,同时也是解释和拓展5的加法和减法(数学模型)的应用过程。第七课“可爱的企鹅”、第八课“分苹果”,都创设了类似的情境分别讨论8,9和10的组成和分解;从第五课到第八课,还把进一步体验有关数的组成与分解及其无意识记忆寓于练习或游戏活动之中,其用心也是为了逐步达到熟练1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目的。

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从本单元的第四课“小猫钓鱼”就开始加减混编了。加减法混编的好处有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既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如小女孩套圈游戏的情境(第28页),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混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这样编排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能够逐步体验数学知识是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

4、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的思想之一。为了落实这一思想到具体的知识点上,本单元内容的每个新知识提出的情境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并用根据情境的特点,常常请学生看图后自己提出问题。如第P43页的第3题,教材设计了一个10把椅子,有8位小朋友赶来开会的情境,然后询问:都坐下后,还有几把椅子空着?这样的安排,目的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建议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

教学时,要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加减法计算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加减法计算的动机和兴趣。在计算过程中,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学习态度。

2.重视直观操作与语言表达相结合

教学时就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开展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让他们自主地去感受、发现和交流;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教师就注意引导学生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表达与交流,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数感。

3.鼓励算法多极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和生活经验出发,解决10以内加减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这是创新思维发展的萌芽。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计算方法上的差异性,积极鼓励学生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4.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必须经过必要的练习,逐步达到正确熟练。练习要注意适度,要采取多种有效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在饶有兴趣中逐步提高计算技能。

5.尊重学生的差异,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开始,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就尊重这种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要拘泥于教材的内容和进度。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0以内口算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本单元的教学中,对计算速度不宜提统一目标,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允许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应给予具体的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6.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时,教师就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关注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提出各种数学问题。教师就有意识地将计算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第七单元:加减法

(二)一、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内容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是20以内的加减法。其中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意义、大小20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前面第一、二单元内容的学习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具有迁移作用,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第一课“捆小棒”,重点是对位值概念的理解,这对后面数与计算的学习有着关键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实际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逐步地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三、编写特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计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第一课“捆小棒”,结合“捆小棒”(数10根小棒,把它们捆成一捆)的活动,认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进而摆一捆加几根的小棒,表示比10大的数,再介绍计数器并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同一个数。实际上计数器表示数的方法是摆小棒表示数的方法的简化和抽象:计数器上的数的“十位”与“捆”对应,“个位”与“根”对应。这次抽象形成了极为重要的位值概念。有了这一概念,人类才解决了用有限的数字表示无穷的数的问题。

2、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是在第三单元的基础上来学习的,首先,本单元内容同第三单元一样,仍不以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作为加减法计算的逻辑起点,而是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的内容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如,第二课“搭积木”,为学生提供学习“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与“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地解读“搭积木”的两幅图,从中分别列出算式:13+2=15,16-2=14;再让他们用“捆小棒”的方式检验所列的算式是否正确。用“摆小棒”检验上述的数量关系时,就强调凡是十根小棒就要捆成一捆(逢“十”进“一”),用“捆”和“根”为计数单位来表示算式中的两位数;形成这种带有位值意识摆小棒表示数的技能,是学生后面能够自主探索20以内加、减法的各种算法的必要基础。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本单元教材突出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空与空间。第三课“有几瓶牛奶”,第四课“有几棵树”,第五课“买铅笔”等实际问题都是施展算法多样化的精彩实例。例:“有几瓶牛奶”?

用画呈现情境:两箱牛奶(每箱可装10瓶),其中一箱有9瓶牛奶,另一箱有5瓶:9+5=?

(1)直接去数图中的两箱牛奶。

(2)先手数出9根和5根小棒,放在一起数。

(3)观察图发现,先从5瓶箱里取出1瓶把另一箱装满,答案是14瓶。

(4)把有9瓶的箱当成满箱,这样共有15瓶,再减1瓶,得14瓶。

(5)9+5=9+1+4=10+4=14

(6)9+5=5+9=5+5+4=10+4=1

4◆、时间的认识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一、教材分析

钟表是学生安排日常生活、学习的有力帮手,也是他们熟悉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生活的一个载体。内容安排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知道钟表上的整时与半时的表示方法;一是能估计整时的时间。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认识钟表”这一单元,结合日常作息时间,让学生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如第90页“小明的一天”代表了小学生一天学习和生活的作息时间。儿童对钟表的认识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要联系生活实际,多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交流,认识钟表,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图形与几何

(一)空间与几何的教学,分两个单元进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认识前后、上下与左右。这些内容是“图形与位置”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要求

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看到的物体,体会这几个方向,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要注重创造情境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经历在现实中描述与交流物体间的位置与顺序,例如:“你相邻的同学是谁?”“教室里有什么?”“指一指”文具盒的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等;让学生动手做,获得空间与形象思维的体验,例如:“我说你摆”动手搭你喜欢的东西等。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初步认识,在编排上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先认识体,再认识面。

二、教学要求

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三、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对形体的认识顺序是:立体—平面—立体。通过游戏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第64页“物体分类”,组织学生按形状分类,介绍四种立体图形,再通过“猜一猜”,摸一摸口袋中的物体,加深学生对四种立体图形的具体感受。第65页第3题,动手搭出你喜欢的东西,在交流时要说明是用刚学过的哪些物体搭成的。第66页“你说我摆”,综合应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认识物体这两部分所学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表达和倾听的能力,发指令的同学要表达清楚用什么物体,放在什么位置;操作的同学要听清楚对方的指令,并照着去操作。为了避免面对面操作左右正好相反的干扰,可以组织相邻或前后两个同学为一组进行活动,活动时可以互换角色。★统计与概率 第四单元

分类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由“整理房间”与“整理书包”两个活动

二、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联系生活实际,经历分类过程。通过活动,体验分类方法。

例如,第52页“整理房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学习用品放在一起,把生活用品放在一起,把玩具放在一起。使学生体会到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第54页“整理书包”这也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体现了分类标准可以多样化,可以按课本和练习本进行分类,把数学书和语文书放在一起,数学本和语文本放在一起;也可以按学科进行分类,把数学书和数学本放在一起,把语文书和语文本放在一起。第九单元 统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二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借助有趣、现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例如第94页“最喜欢的水果”,一(1)班要举行元旦晚会,需准备一些水果,小明调查了全班每个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这就体现了统计的必要性。然后每个同学选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用图片表示,进行分类排队(班额人数多的可以分小组进行,再在全班进行归总),就形成一幅象形统计图,使学生初步经历统计的过程,然后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问题。每种水果各有几个,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全班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联欢会上就可以买这种水果。

★综合与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例如第15页,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比多少”“比大小”以后安排了“找一找,说一说”活动,“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3个手比我大的人”„„。再如学习了加法后,在23页安排一个小调查,“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以上这些都有助于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又如,第50~51页有一幅大的情境图,“大家来锻炼”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10以内数的认识,位置与顺序,10以内加减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整理与复习

整理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 回顾与反思学习过程,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起到激励作用。

本册教材整理与复习的主要形式,是两张10以内加减法表和两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把学习的加减法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整理知识的形式,使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和规律性,从小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有利于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怎样利用这四张表呢?

10以内加减法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整理,再引导学生说一说两张表的各自规律。

篇10: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分类活动中,巩固、复习分类的思想。

2、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认识几何体的特点,并知道几何体的名称。3、培养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认识这些物体的名称、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能在参与合作探索中理解这些物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几何体模型。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同学们,今天机器人乐乐来到我们一年(3)班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看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东西?(课件出示)哇,是八宝箱耶!你们想知道箱子里装了什么东西吗?

生齐答:想。

师:在你们面前有一个神奇的大篮子,现在请同学们打开它,看看都有什么?(生开箱开始,又摸又看箱子里的物品。)(一分钟后)师:现在请盖上箱子,谁来说说? 生:里面有好多东西,有圆圆的,有方方的等。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是什么吗?(学生有的不懂有的懂会乱喊)

师:好的,不管你知不知道,上完这节课,老师相信同学们就都认识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吧。(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感知物体的形状(1)看一看

师:请同学们再次打开箱子,再看一看,想一想,你知道哪些图形的名称? ①学生打开桌子上的篮子。

②仔细看一看,篮子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2)说一说

①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②请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说一说。生1:我知道有圆形。生2:我知道有正方形。生3:我知道有长方形。生4:我知道有圆柱。

师:同学们真厉害,竟然知道镇邪图形的名称。(教师竖起大拇指,表扬学生。)(3)分一分,认一认 师:现在同学们再观察观察,这些物体中,有没有形状一样的呢? 生:有。

师:有啊,那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4)议一议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为什么要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呢?这几样物品有那些地方是相同的?

三、了解物体的特征

(1)选一个物体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滚一滚。

①学生活动,老师巡视。

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体验。③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感受。(2)小组汇报:谁愿意讲一讲你的感受?(3)交流反馈

①球

学生汇报: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会任意地滚动 板书:球 ②圆柱 学生汇报:

生1:不管它是长的,还是短的,是粗的,还是细的,我们叫它圆柱。生2:直直的,长长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平平的。板书:圆柱 ③正方体。

学生汇报:四四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板书:正方体 ④长方体 学生汇报:

生1:长长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但是这些面的大小不全是一样大的。

生2:六个面没有一样大,但是我发现它们前后相对应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板书:长方体。

四、课堂活动

(1)认一认,说一说。

(课件出示课文第70页上的图形)学生认一认,并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2)分一分,连一连。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71页“练一练”第一题。②指名说一说每个物体各是什么形状的。(3)数一数,填一填。

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71页“练一练”第二题 ②集体订正。

五、全课总结

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圆柱和球?(先同桌说,再全班交流。)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而且还在校园里找到了很多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用途很广泛,到处可见。小朋友们今天回家看看自己家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讲给你爸爸、妈妈听一听,好吗?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教学反思:

我说你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克服在活动,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2、是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形体和图形的直观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巩固左右的相对性,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及拼摆的过程。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更加准确地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能熟练地判断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及有关这些形状的物体若干。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位置与顺序。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这几个方位,你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现在老师说方位,你们用最快的速度指出这个方位,能做好吗? 师:好,注意听了!

(师随机说方位生指,速度越来越快.)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真牢啊,非常棒,给自己来点掌声.(2)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个立体图形,谁还记得?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师:真棒,记得真牢。谁还记得每个立体图形都有哪些特点呢? ①学生分小组边回忆边互相说一说。②全班交流。

生1:长长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大。生2:四四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生3:直直的,长长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平平的,放平了可以滚动。生4:圆圆的,滑滑的,可以自由滚动

二、发挥想象,练习拼摆(1)我说你做

要求:①先放两个圆柱。

②在两个圆柱上面放一个长方体。

③在长方体上面放一个正方体。(2)自由想象

①学生自由拼图,边说边拼。老师巡视、指导。②讨论交流。

(3)摸一摸,摆一摆。

①学生分组活动,每两个学生一组玩“摸物体,摆造型”的游戏。

②游戏说明:一个学生指令,另一个学生蒙上眼睛后按指令行动。先摸出指令要求的立体图形的物体,在按指令拼搭。③互换角色多玩几次。

(4)“小小设计师”

①每个组的同学先集体谈论,然后大家动手,用带来的材料搭成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作品,比如:机器人、动物、交通工具、房子等。比一比哪个小组搭的东西既有趣又好看。

②小组开展“小小设计师”活动。

③各组介绍作品,组与组互相评比,教师表扬鼓励

(5)“数一数” ①活动导入:小朋友们拼搭的东西真有趣。现在老师请大家数一数,一件作品中各种物体各用了多少个? ②小组开展“数一数”活动。

③要求学生说一说:搭出的图形像什么?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数一数:各种形状的物体各有多少个?

三、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73页“练一练”第2题 ① 学生仔细观察,边看边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② 全班集体汇报交流。

(2)拼搭游戏。(课本第73页第1题)

① 一名学生提要求,另一名学生按要求进行拼搭。② 两学生角色交换。

③ 比一比,谁摆得又对又快!(3)数一数,填一填。(完成课本第73页第3题)

①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有困难的学生。② 集体交流方法并订正。

四、全课总结

上一篇:库存管理规定下一篇:杜甫《望岳 其二》诗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