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9-01

当前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9篇)

篇1:当前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一直以来,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领团员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英勇奋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模范作用,同时积极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使团的组织制度和活动方式更民主化,群众化,积极开展适应青年特点的活动,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基层团组织和青年工作呈现出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共青团组织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广大团员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信心,影响着共青团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当前基层团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团组织遍布于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及企业之中,不同单位的共青团组织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都面临着一些相似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有:

1、团组织地位和力量的弱化。在街道机关,由于新增年轻干部较少,缺乏新鲜血液,原有团干部由于工作调动或年龄大等原因,基本都不在团干部岗位。各个社区由于社区民生志愿者流动性较大,其他社区干部都是兼职团委工作,导致现在基层团组织普遍人数较少,甚至刚刚达到建立团组织的下限,力量相对较弱;从街道到社区,大多数团干部是兼职,用于共青团工作的时间、精力、威信都有限,对团组织工作的领导和控制能力受到限制;在实际工作中,团组织受各种因素制约,难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可避免的受到忽视。从当前情况来看,团组织在工作中作用的发挥受到诸多制约,其地位、力量、作用产生“弱化”的倾向。

2、团员组织观念意识淡薄,工作积极性差。由于基层团组织地位和力量的弱化,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有限,领导支持有限,团组织的活动影响力有限,团员青年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团组织惰性滋长。部分团干部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对团工作缺乏热情,缺乏责任感,被动应付,甚至不予理睬。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样化,部分团员意识淡化,有的出现政治淡化倾向,不参加团的活动,对团组织漠不关心。基层团组织甚至出现了“团员不爱团,青年不想团,团干不管团”的现象,致使共青团的群众性、先进性难以体现,整个团组织战斗力差,班子软弱涣散,对团组织工作缺乏热情和

积极性。共青团没有也不能真正发挥凝聚青年的作用,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大为削弱。

3、团组织开展活动较少且多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由于当前团组织地为偏低、缺乏号召力造成的人心涣散,力量流失。另外基层团组织的工作经费、活动阵地没有保障,导致团组织开展工作积极性日趋下降,工作开展不系统,活动脱离实际,缺乏吸引力,不能满足当代青年在知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需求。出现了青年需要的团组织做不了,团组织要求的青年不愿意做的矛盾现象。从而导致青年团员更加没有参与的积极性,缺乏认同感,团员体会不到做团员的意义,感受不到团组织的力量,对团的工作不拥护、不支持,对团的活动不响应、不参加。

二、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对策

1、以党建带团建,切实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党建带团建是永葆团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党建带团建,根本在建,关键在带。首先,要把团的工作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支持共青团依照法律和自己的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深刻认识并努力发掘团组织在联系青年中的“桥梁”作用,在培养年轻干部中的“熔炉”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党组织抓团建工作的督查力度,积极推行乡镇、街道团委书记由党(工)委班子年轻成员兼任,同时落实好基层团干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搞好团的工作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其次,紧跟党建步伐,努力在有党组织并且有团员青年的地方建立团组织,各级团组织要依靠同级党组织的力量,指导、支持和推进团的建设。再次,要加强与其他群众组织的配合。团组织与工会、妇女组织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应该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明确分工,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前提下,确立各自的工作重点,一方牵头,两方协助,一切以工作为中心,围绕共同的目标开展好活动。

2、强化意识,提高素质,改进作风,提升服务。日常要加强对团员的教育培训,深化政治理论学习,从培训和学习入手弥补思想差距。认真贯彻上级团组织的指示精神,认真研究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落实学习培训内容,查找团员青年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实施针对性地教育培训,扎实开展创建学习型团组织活动,突出抓好党团知识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适应新挑战,完成新任务,提升创造力,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要利用现有的各种青年刊物,加强党团知识任务的宣传,按照“着眼于长远,创新学习方式,注重党团知识,为青年搭建学习的平台”的思路,发挥报纸和青年书屋宣传载体作用,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荐书活动,营造读好书、好读书、交流经验、传递信息的良好氛围;利用庆祝“五四”、建党和国庆等有利时机,认真持续地抓好政治思想、形势任务、理想信念、爱国

主义教育。同时,在工作中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寻求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眼服务,改进作风,创新机制,找准职能定位,把提高服务能力贯穿团建工作的始终,把团组织建设融入各项工作之中,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对基层的指导服务,促使团的工作方式由活动型向务实型转变,积极探索团建的新思路,提升团建的工作的适应能力。

解决当前团组织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非一日之功,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共青团组织应当树立起完成这项任务的信心,在党组织领导下,各级团组织一道,深入调查研究,理顺各项关系,健全各项制度,围绕团员青年的需要,发挥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为党的事业教育、团结和带领好青年,使广大青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锻炼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前提下,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反映青年的意愿和呼声,全心全意为青年服务。

篇2:当前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对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基层建设工作抓得紧、抓得实,乡村两级班子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带领群众勤劳致富,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状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逐步为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村“两委”干部领导发展能力弱应加强培训

在深入基层调研中,基层干部普遍反映,我市村级组织换届后,虽然市、县党委政府都组织了村“两委”干部培训,但他们认为培训时间较短、针对性不够强,讲政治理论的内容偏多、适用技能内容较少,村干部领导发展的能力不强。有的有积极性、有吃苦精神、也想带领群众发展致富,但办法不多,不知道怎么干、不会干;有的强调客观困难多,等靠要思想较重,工作消极应付,不求进取;有的甚至软弱涣散,私心严重,在处理群众利益时优亲厚友,带头作用差。

面对这些问题,一是应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有关部门在制定培训方案时,应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的意见,使培训具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通过分批次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真正使他们懂得怎样当村官、当好村官,能结合村情会干、能干,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改变家乡面貌中有实招,在关心群体、为群众服务中有奉献。二是应建立对村干部的激励机制,对年轻优秀的村干部,在招录公务员中应适当放宽条件,给予关照。同时,在各级财政逐渐向好的情况下,应适当提高村干部的补贴标准,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三是对软弱涣散的村级班子,要下决心进行调整,选好一把手至关重要。

二、部分村远程教育作用发挥不够好应尽快改进

群众盼发展、求信息、快致富的愿望十分迫切,利用好远程教育为群众提供政策知识、市场信息和种养殖技能等是新形势下提升基层干部和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十分重要。但目前我市农村利用远程教育的状况远远不能适应群众的要求,一是由于并村后大多数村的活动室较狭窄,远程教育设备安置在小学校,学校白天上课,无法组织村民收视,晚上村民又不愿意出门,时间无法对接,集中教育无法开展;二是技术服务跟不上,有故障就摆着,操作员培训面窄,会操作的人少,已经培训能操作的人员由于没有报酬不愿意干或外出打工,导致设备闲置。要使远程教育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村干部和村民提高素质教育的平台,省、市和县应专项投入,为村扩建活动室,将远程教育设备从学校转入村活动室。同时,应加大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在组织村干部培训时把远程教育设备操作知识作为一项内容,使村干部人人都会操作,充分运用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三、村民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应逐步转变

村(居)民委员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层组织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办理本村(居)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协助政府开展工作。但当前普遍存在把村级组织作为政府部门延伸机构的现象,乡镇把所有工作都布置在村,有些本不该他们做的工作,硬性安排下达,填报表格繁多,尤其是对村级的考核、评比、检查等内容繁杂,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以致村干部完全处于应付状态,工作量大,不堪重负,以致自治功能难以发挥,思发展抓发展的精力不足。有关部门应依法行政,乡镇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基层工作上,切实理顺工作关系,进一步明确职责,改变工作方法,多深入实际履行职责,逐步解决上级政府对村级组织的指导领导化和基层组织的自治行政化问题,减少一切不必要的考核、评比、检查项目,积极发挥村级组织的职能作用。

四、扶持农村发展是解决基层诸多问题的关键。

基层组织建设面临问题最多的是贫困村,大多数村无村级积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运不出村,现有公共设施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村干部补助标准低,年轻人不愿干,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难;农村党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女性党员少的情况较为普遍,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多,发展党员难度大等等。

篇3:当前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土地流转成为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主要爆发点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土地流转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开。由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等原因, 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如何规范土地流转, 确保土地流转政策得到切实贯彻执行, 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在流转中不受侵害, 是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土地流转已经成为基层农经管理者首要协调的工作。

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 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矛盾与纠纷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在个别地方落实不到位, 有个别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未能及时核发;二是个别地方有违法调整承包地、私自改变土地用途、在承包地上违规建造私房等现象;三是有些地方因妇女离婚、出嫁等原因未能取得承包地。由此种种纠纷, 引起群众频频上访。

1.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尚处初级阶段

自200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我国发展迅速。近10年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制度上不断创新, 出现了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制度, “它区别于旧中国乡村建设学派所倡导的农村合作社, 不是传统耕作制度下为克服农户生产力不足而产生的低层次联合, 而是在农产品贸易国际化背景下应运而生、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企业化的组织形式。它区别于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 是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 承认和保障农户的财产权、民主权, 以‘民办、民管、民享’为基本原则, 按社员惠顾额进行分配的农民经济组织。它区别于与‘乡政村治’格局下政社不分的村经济联合社或合作社。总之, 无论是专业合作社、社区合作社, 还是经营性专业协会、生产组合等都有了全新的内涵。”但是,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不成熟、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晚, 总体来看, 经营规模小, 服务层次低,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 尚处起步阶段。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不够, 协调指导不够, 措施落实不力, 发展氛围不浓。三是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 各地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缺乏可操作性, 在项目、资金、信贷、税收、科技投入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还不够, 扶持措施尚未完全落实。四是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力非常薄弱, 服务能力有限,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很差。五是内部运作不够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机构不健全, 章程流于形式, 财务制度不完备, 缺乏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合作组织带头人素质有待提高。

1.3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方面出现疲软现象

近年来, 国家高度重视农民负担问题,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文件, 农民不但不用交税还可以享受补贴, 农民的负担确实减轻了, 但在监督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 对减负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对监管工作的支持有所松懈。二是部分地方在乡村道路建设、中小学修建和教学运转费用、国家建设项目等向农民集资摊派, 农村“三乱”有所抬头。三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不规范, 存在着超范围、超限额现象, 更有乱集资、强行集资的现象。四是个别地方存在截留、挪用、代扣代缴和不按时向群众发放补贴补助资金的现象, 惠农政策没有很好落实到位。

1.4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还有薄弱环节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农村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税费改革后, 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着渠道不顺, 多头管理的现象。“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 2013年以来, 全国各地公开‘村官’违纪违法案件171起。其中, 涉案金额超过千万的案件有12起, 涉案总金额高达22亿。”充分说明农村资产管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渠道不畅, 有些村财乡管的地方, 由于监管不力造成部分村干部瞒报漏报收入, 形成帐外帐、小金库。二是个别乡镇借审核监督村级账务之机, 截留、挪用集体资金, 强行要求村级订阅报刊等。三是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对农民群众反应的问题不敢查, 审计出来的问题不敢如实上报。四是一些地方村民理财组织流于形式, 财务公开的方式、内容不能满足农民群众要求。

1.5 基层农经体系改革与建设还不完善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展不平衡, 一些地方改革进度普遍延后, 进展缓慢, 机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经费不足、队伍不稳、体系不畅、素质偏低等问题。例如信阳市平桥区乡镇农经职能职责已并入乡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这样一个综合性服务单位, 农经管理工作者在乡镇这一级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工作。经费短缺问题也是一直困扰着各级农经部门, 县、乡两级办公条件简陋, 工作待遇不高。机构、经费、人员素质等成为制约农经工作的原因。

2 对策及建议

在新形势下做好农经工作, 必须解放思想, 锐意进取, 科学把握农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正确处理好稳定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维护农民权益与发展生产的关系, 法规政策建设和贯彻落实的关系, 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自身建设与加强部门配合的关系。一定要摒弃传统观念的局限, 增强大局意识、创新意识, 审时度势, 在抓自身建设的同时, 本着有利于维护农民群众的权益、有利于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有利于农经工作发展的原则, 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配合,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推动农经工作迈上新台阶。

2.1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要切实完善土地延包后续工作, 加快推进承包经营权证的发放,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加强土地承包档案规范管理。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早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 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信阳市平桥区在2010年也出台了《平桥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细则》, 对土地流转相关工作作了详细说明。农经工作就是要认真落实文件精神, 广泛宣传,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 当好农村“土地管家”,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上积极创新, 鼓励农民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土地流转。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流转服务中心, 搭建土地流转平台, 对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进行搜集和发布, 接受农户委托流转土地, 指导出让方和受让方签订合同, 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档案, 促进土地的顺利流转。同时, 还要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 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化解矛盾, 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2.2 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是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在2014年8月27日, 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 (农经发[2014]7号) , 提出“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 使70%以上的合作社具有完备的成员账户、实行社务公开并依法进行盈余分配, 县级以上示范社超过20万家, 合作社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我们要牢牢把握机遇, 加快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一是认真履职。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 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有关工作, 争取领导重视。主动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 形成各方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合力。二是贴近服务。要把国家、省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推荐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一些农业项目。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直接进入城市大型超市, 在城市建立连锁店、直销店等试点工作。广泛动员和组织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有关农产品交易洽谈会、博览会等活动。探索与有关金融机构联合授信等方式, 协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的问题。探索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保险的有效方式,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防范化解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三是规范发展。要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以《关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为契机, 以示范项目建设为载体, 重点依托市、县、乡三级工作平台, 开展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活动。帮助合作社完善章程、制度, 规范内部管理。根据当地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 结合不同产业发展情况, 在合作社中积极培育县级示范社, 在县级示范社中培育市级示范社, 在市级示范中培育省、国家级示范社。通过示范带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有序发展。

2.3 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 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要健全农民负担监管的长效机制, 要在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 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转机制基础上, 重点完善涉农收费文件“审核制”、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农民权益义务“监督卡制”、涉农案 (事) 件“责任追究制”等五项基本制度。要继续对农民负担较重、问题较多的地方开展综合治理。要会同有关部门集中抓好农民建房多收乱罚、农村中小学乱收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收费等三方面的专项整治。坚持农民负担检查制度, 不断提高检查质量, 重点督办查处因修路强行向农民集资摊派、变换形式向农民乱收费和平调、挪用农民各种补贴补偿款等三类问题。同时加强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调查、指导和监管, 在政策界限内引导农民通过“一事一议”改善自身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选择试点, 探索建立以政府补助资金为引导、筹补结合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机制。

2.4 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要加大实施财务公开工作力度, 提高公开质量, 务必使农民群众满意。要夯实基础工作, 加强行业标准建设, 推动各项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财务账簿报表、资产台账、档案管理的规范建设和普及。进一步加大农村会计培训力度, 每年组织规模不同的村组会计培训, 确保新会计制度在乡、村的实施, 为财务管理规范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5 进一步完善机制, 稳定队伍, 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加强农经工作, 稳定农经队伍, 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具体措施。《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发[2006]30号文件) 中明确指出:“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职能列入政府职责, 确保履行好职能。”这证明中央对农经工作极其重视、农经工作非常重要。要落实党在农村的有关政策, 必须先解决农经部门的管理体制, 从人员配备、部门地位、工作保障和政治经济待遇等各方面予以加强、提高, 尤其是要理顺部门管理体制。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监管、农村集体资产及财务管理等各项工作在乡镇有机构承担, 有专人负责, 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晓霞, 周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 2009 (10) :64.

[2]王景新.再论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趋势、问题及政策[J].现代经济探讨, 2007 (9) :5.

篇4:当前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基层法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基层法院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件多人员少的矛盾突出

“案多人少”带来的问题与困难。一是影响了审判质量的提高。“案多人少”矛盾的加剧,使每个案件投入的审判工作量减少,必然对审判质量产生一定影响。二是影响了案件效率的提高。三是影响了社会矛盾的化解。

(二)办案经费和基建资金严重不足

1.法院办案经费不足,缺口较大。近年来,财政部门拨付法院业务(办案)经费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法院办案经费存在很大缺口。这部分缺口主要靠法院诉讼费收入弥补,因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诉讼费收入也较少,这就使办案经费尤为紧缺。

2.法院“两庭”建设资金筹措困难,法院欠债严重。国家发改委、原建设部和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人民法院法庭建设标准》和河南省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对法院的“两庭”建设,物资装备建设、办公自动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规范性的要求。但是基层法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很难得到保障。“两庭”建设资金大部分通过拖欠工程款、向干警集资等方式筹措,形成了大量的债务。

3.法院诉讼费收入逐年下降且收费标准过低,与办案成本不成配比。在目前的经费保障框架下,法院诉讼费收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法院经费的保障程度,随着人们法治意识的提高,企业改制的逐步完成及金融监管责任制的落实,法院的案件数逐年减少,诉讼费收入呈下降趋势。同时,诉讼费收费标准太低,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与法院的实际办案成本相差甚远。

4.法官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保障无力。法官的管理体制等同于其他国家公务员,其工资水平更低,法官津贴缺乏可实际操作的依据,不能得到地方人事、组织和财政等部门的认可,使法官的法定福利待遇形同虚设。与此同时,基层法官的职级待遇落实难。

5.缺乏专项建设资金,无法解决审判法庭及其内部设施等建设问题。基层法院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需要较大数量的资金,必须有足够的专项建设资金,方能启动建设项目。但目前的状况是不乐观的,项目的启动大多条件并不成熟,但为形势发展所迫,往往是创造条件也要上。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基层法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与司法功能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法院的基础建设,改善基层法院的办案条件和环境,方便群众诉讼,提高司法管理水平和司法质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做起:

(一)加大对法院物质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

中央财政及省级财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国债资金对法院的投资额,同时各级政府将法院基本建设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切实解决“收支两条线”管理后法院基本建设资金筹措困难问题,缓解法院基建欠债压力,保持法院发展势头。

(二)建立基层法院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

省高级法院应会同各中级法院,制定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法院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分年度、分步骤、按计划发展基层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杜绝盲目上马的项目建设思路。

(三)完善法官工资保障体系

在法官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逐步增加法官的福利待遇,并且要对基层法院的法官进行适当的倾斜。

(四)建立新型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根据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需求,建立省级财政统管的新型经费保障体制,实行“预算单列,省级统管,分级承担,区别对待”的体制。预算单列是指省级财政部门报送人大批准的预算中,应将法院经费单独列项。省级统管是指全省各级法院的经费由省级财政统一管理,各级法院的所有经费由省财政单列,统一预算,由省高级法院具体划拨使用。分级承担是指省级财政预算法院经费仍由省、市、区三级财政承担,各级财政应承担的法院经费通过财政渠道集中到省级财政管理,各级法院收取的诉讼费用也全部集中到省级财政统一管理,既保证了法院正常经费支出,也不影响各级财政的稳定。区别对待是指省级财政安排法院经费计划时,应当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对法院实行区别对待。

总之,克服“案多人少” 的矛盾, 解决经费不足才能建立起独立的司法预算保障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法院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真正实现“法治”。

篇5:当前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们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点在基层,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关系到民心的向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新时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其显得格外重要,当前基层党风廉政建工作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了许多问题与困难。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基础薄弱。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少数领导甚至主要领导认为乡镇责任大权力小,经济比较困难,干部没有腐败的条件,主要是抓经济发展,忽视了党风廉政建设.有些领导一听到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有反感,就有怨气。有些群众也认为党风廉政建设也只是在党员领导干部当中,反腐只是做做样子,忽悠忽悠群众,笼络笼络民心,对工作不支持,不配合,不重视.殊不知,腐败是从腐朽的思想意识温床中滋生,各部门各战线各届群众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腐败的意识.自觉树立防腐拒变的思想意识, 筑牢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基础,才能让党风廉政建设有了滋生的土壤.2机制不够健全。乡镇当前抓党风廉政建的具体落实单位主要是在乡镇纪委,主要难度是乡镇各部门.乡镇纪委有纪委书记,纪委副书记,纪检委员.而纪委副书记,纪检委员多数是兼职的,纪委工作主要靠纪委书记,就是纪委书记也有很多分管了其它事务,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其它工作中去了,纪检力量显得单薄。而乡镇的七站八所,大多数都由主管局管理,干部作风、制度建设、预

防教育等廉政建设乡纪委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乡内纪委的办公条件更是简陋,廉政机制难以发挥力量。

3、制度不完全落实。乡、村不同程度存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领导家长作风严重,一把手说了算,而纪委书记、村纪检委员只是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监督力度不大。有些制度落实不到位,如财务会审有的只是例行加盖工章,很少纪委书记敢对违规违纪现象说不的。各部门的财务会审上面要求各部门都要参加,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有部门至乡里主动会审,有些部门好像没有来乡会审的现象。乡里杜绝机关食堂外开餐制度和村零接待制度由于各种工作关系难以落实,使得这一出发点好的制度扭曲变形。

4、办案难度大。每个乡镇分了办案任务,现在的乡镇办案大部分从违反计划生育和违反治安等角度寻找违法的案件力图完成任务,而且难度也非常大。一般来说纪检干部查案的主动性不高,很少从干部作风、反腐倡廉等方面入手的。这有主要是因为办案要顶住许多压力,要得罪许多人,而且要取许多证,而乡纪检干部的权力极小,查处难度极大。另外由于年终述廉考评机制、领导干部民主推荐等制度,一个纪检干部,如果不是好好先生,综合得分不会很高,而且如果工作认真,履职履责,监督到位,个别纪检干部得分会更低.甚至不合格,使得纪检干部难以全身心施开手脚去工作。

二加强乡镇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一要实施更加严格的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纳入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学习宣传教育。要向干部及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内容, 针对基层党员干部思想实际,制定好周密的学习计划和活动安排,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活动。使乡镇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廉洁从政、奉公守法、身体力行的意识。增强自觉拒腐防变能力。

2、加强制度建设。乡党委政府要健全完善民主集中制和日常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从源头上杜绝腐败。县纪委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这些制度落实进行巡视,健立健全考核机制。乡党政主要领导要接受群众的民主评议。

3、理顺监督体制。要充分明确乡纪委监督的范围,理顺监督的体制,强化对站所负责人和村干部履行职责行为的监督。要将监督关口前移,加大事前、事中的监督和事后责任追究,督促站所负责人和村主要负责人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有关制度,督促基层干部认真履行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

篇6:当前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吴沛良

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四中全会专门出台了加强党建的决定。今年,中央确定为基层组织建设年。适应农村发展新形势和农村基层党建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意义重大,任务紧迫。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保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第一战斗堡垒,是端正党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第一关卡。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和声誉,直接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来推动,农民增收致富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来带动,农民主体地位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来实现。实践证明,凡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强的地方,则村强民富、和谐稳定;反之,则村弱民穷,凝聚力不强,社会矛盾较多。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社会管理工作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在农村,如何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及时有效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协调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矛盾问题处理能力和维护社会稳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总的来看,在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指引和推动下,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但农村党建工作不平衡性仍较大,一些深层次问题仍有待根本解决。一是凝聚力战斗力有待增强,一些村级组织缺乏稳定的集体经济和服务条件,无钱办事、无法办事,在群众中的威信受到影响。二是功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工作方式方法不适应新形势,“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工作难以突破。三是村支书老化弱化现象亟待重视,农村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作用弱化,加之报酬较低,农村领头雁后继乏人。四是有些村“两委”关系不够协调,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工作上出现“两张皮”,形不成合力。

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认识上的因素。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三重三轻”的倾向,造成一些村出现“缺人缺钱缺服务、形式有个党支部”。

在区域发展上存在重城镇轻乡村的倾向,导致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基层党组织相对弱化一些地方主要精力放在工业化、城市化上,一边是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另一边则

是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青壮年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年轻党员、能人党员严重缺乏,党组织建设相对弱化。

在工作布局上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导致农村党建资源短缺、党建工作弱化经济建设与党建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一些地方却把两者人为割裂开,“一手硬一手软”。把经济工作作为“硬任务”考核,人财物各种资源优先保障;党建工作成了一项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导致党建工作缺经费、缺手段、缺阵地。

在治理机制上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导致村民自治功能难以发挥、党群关系难以融洽一些地方村级党组织工作上局限于完成乡镇交办的任务,只对上负责,而对农民群众关注的农业结构调整、村级事业建设等公共服务关注不够、服务不够,久之,就会对党群、干群关系造成影响。

江苏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将党建工作纳入“两个率先”总体布局,全面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大力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

村支部书记素质显著提高创新机制,由以委任制为主,向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竞争上岗并重,江苏省去年换届后村党组织书记双强型比例达到80%,较换届前提高8个百分点。拓展来源,注重从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农村各类能人、退休干部、教师中选,已选聘1.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提高质量,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大培训,对全省2万名乡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培训。强化保障,定权责、立规范,建立村干部报酬待遇正常增长机制,让村干部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休有所养,事业上有干头、工作上有劲头。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省委、省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异地发展型、为农服务型、休闲观光型等多种形式村级集体经济,2011年全省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20万元,比上年增长12%。提高省级财政对村级转移支付水平,村级运转保障经费标准从农村税改后的6万元提高到12万元。省级财政投入6.7亿元,实施经济薄弱村化债工作,去年省定1011个经济薄弱村化债工作全面完成,今年继续对1452个经济薄弱村公益性债务进行化解。

村级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把农村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省级财政先后投入补助资金3.5亿元,在每个村建设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均具备“七室两超市一广场”功能。引导县乡涉农部门到村开展便民服务,做到农民审批办证、小病治疗、农技培训、信息咨询、日常购物、文化娱乐“六个”不出村。加快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进村入户,提高农村数字电视、12316“三农”热线电话及短信平台、农家致富手机报等覆盖面。

村级治理机制显著完善坚持党的领导、村民自治,不断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探索行政与经济管理分治的“政社分离”体制,推行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四项制度,建立健全一事一议筹资酬劳制度,开展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合格乡村创建。加强农村新兴经济领域党建工作,探索把支部建在农业产业链上、建在农民合作社中,目前全省建立党组织的合作社达7730家,6.7万名党员在合作社中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从根本上讲,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党建资源向农村集聚,从根本上解决好缺能人、缺经费、缺手段、缺机制问题。

摆上战略位置强化“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责任意识,着力构建责任明晰、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建立以财政经费投入为主、党费资助为辅、基层单位经费支持为补充的基层党建工作保障机制,保证“办事有经费、活动有阵地、工作有力量”

选优配强班子注重从优秀村干部、本地能人、大学生村官、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创业能人中选配村支书,选好“领头羊”。拓展渠道,在本村能人中“聘”,在大学生村官中“选”,在外来党员中“引”,在机关干部中“派”,在异地优秀村干部中“调”,实现“能人当家”。

理顺“两委”关系推进党支部与村委会人员交叉任职,逐步实现村支书兼任村委会主任。强化党领导下的村级民主自治,从制度上保证村委会服从党支部领导、党支部尊重村委会法律地位。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模式,在产业链上建立支部,在流动党员中建立支部,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和影响力。

壮大村级经济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发展方式和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加强农村集体“三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管理,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稳定而持续的集体收益分配权。

加强监督管理推进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推广村级“勤廉指数”测评等有效做法。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创”等制度,积极推行党员承诺践诺评诺。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健全党建工作督查机制,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篇7:当前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及对策建议思考

文化作为软实力,可以有效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以及战斗力。因此,需要充分重视文化建设。基于此,文章结合基层央行的发展状况,就基层央行的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文化是软实力,文化是竞争力,文化是生产力。作为基层人民银行,如何通过央行文化建设来增强广大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使其认真履行职责,已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目前基层央行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部分基层央行仅将文化建设写在“文头”、讲在“口头”、摆在“案头”,并没有放在“心头”,只作表面文章,力求在形式上“做秀”,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表现为部分基层央行由于缺乏对文化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没有对文化建设工作予以足够重视,不能主动地对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不能将文化建设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抓深抓细。为了应付上级行文化建设工作的安排和要求,只是被动地以文件形式成立了文化建设领导工作组、制订了文化建设实施方案,随后在相关会议上讲了几次,在墙上挂了几块有关文化建设的板面,然后将文件及会议记录束之高阁,摆在了办公桌上,以备检查,就算万事大吉,结果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究其实只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第二,部分基层央行仅将文化建设当作各项工作中的一项,并没有和全行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实现文化建设和业务工作的融合,硬将文化建设“割裂”成相对独立的一个“断层”,文化建设和其他工作“两张皮”。表现为部分基层央行由于对文化建设的作用认识不透,片面地把文化建设与业务工作看作是两码事,简单地把文化建设当作各项工作中的一项,没有把央行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渗透融入基层央行业务工作当中,没有把文化建设同全行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央行文化建设与各项工作任务未达到自觉自愿的统一,未形成协调配合的局面,央行文化未起到做好各项工作的推动作用,形成两张皮、两分离。

第三,部分基层央行文化建设并没有真正调动和凝聚起全体员工,没有得到全体员工的广泛参与,致使文化建设“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表现为部分基层央行由于对文化建设宣传发动不够,没有在全体员工中对文化建设形成共识、达成一致,结果使文化建设工作变成了少数几位领导、少数几个部门的事,其他员工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缺乏活力和动力,缺乏群众基础,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第四,部分基层央行对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肤浅,简单地将学习培训、举行活动当作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使文化建设在实际执行中“歪曲化”,大有“一叶瞕目,不见泰山”的感觉。表现为部分基层央行由于对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清,对文化建设相关内容掌握不全,结果在文化建设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仅找了一些文化建设方面的文章进行集中培训学习,让员工抄写了一定数量的笔记,撰写了几篇学习心得体会,举行了几场演讲比赛,组织了几次座谈交流,搞起了阶段性、运动式的文化建设活动,这样就认为是搞好文化建设了,可到头来提起央行文化还是一知半解、模棱两可,充其量只得到了皮毛丢掉了实质。

第五,部分基層央行并没有深入提炼具有自身特色的央行文化,仅引用、借用甚至抄袭其他机构的文化内容,使自身的文化变成了“四不像”。表现为部分基层央行由于急于求成、贪多图快,不是认真总结、研究、提炼本行员工在履行职责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被员工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等体现央行独特内涵、素质和风格的渗透于基层央行工作各个方面的文化,而是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从其他行或其他单位甚至在网络上摘抄一些文化建设的内容,简单地进行整理和拼凑,或改头换面,嫁接成自己的文化,结果这种借来的文化终因不符合本行实际、不具本地特色、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水土不服,难以存活。

二、解决目前基层央行文化建设存在主要问题的建议

第一,提高认识,调整思路,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将思想和行为自觉统一到文化建设中。基层央行员工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央行文化就是具有央行特色的精神理念,其核心和根本目标是大力提高央行员工的综合素质,凝练共同的央行精神、价值观念、管理理念,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构建高效的管理机制,养成规范的行为操守,树立良好的文明形象。通过基层央行文化建设,使广大员工把自身价值和央行发展联系起来,激发其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做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者、辖区金融稳定的维护者、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从而调整工作思路,把文化建设当作各项工作的基础和重中之重,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央行文化建设,使文化建设深入人心,从行动上积极落实文化建设,争做基层央行文化的践行者。

第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高文化建设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基层央行员工是建设基层央行文化的主体,没有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形成优秀的基层央行文化。因此,对于基层央行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充分理解员工的人格和动机,重视员工的发展性和创造性,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合理要求,保证员工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要不断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积极创造条件为每个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及奖优罚劣的良好工作环境,从而使每位员工自觉把实现自我价值与实现央行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团体和个人的和谐发展。

第三,“三个结合”,融会贯通,充分打造文化建设和各项工作相辅相成的关系,形成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基层央行文化建设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央行其他工作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做好“三个结合”,真正形成文化建设和央行其他工作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一是要做好文化建设与具体业务工作的结合。将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渗透到具体业务中,用文化理念指导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各项具体业务的完成质量,使文化建设成为推动各项工作的不竭动力。二是要做好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的结合。制度是硬约束,文化是软约束,制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要秉承制度为用的文化管理理念,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在长期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文化赖以形成的条件才会完全具备,管理才可能由他律走向自律,从而过渡到文化管理阶段。三是要做好文化建设与道德修养的结合。要将从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理念自觉运用到每位员工的道德修养中,用文化引导道德修养,用文化指导道德修养,在道德修养中体现文化,使每位员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第四,营造氛围,潜移默化,积极创造健康向上的文化建设环境,不断深入文化建设。一是通过对管理和文化发展现状等因素的深刻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行能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文化准则,精心设计出具体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目标和体系,提炼出具有本行特色的文化建设具体框架和内涵,并要设计出本行的文化建设手册,变抽象的理念为具体有形的载体。同时,要深入进行学习教育培训,努力把本行文化灌输给广大员工,形成上下一致的共识,逐步获得员工的认同,化为员工的行为规范。二是要大力营造文化建设的氛围,通过出版报、制作板面、摆放桌牌等方式,形成本行的长廊文化、楼道文化、部室文化、桌牌文化,让员工每时每刻、每处每地都能感受到文化,潜移默化,使员工自觉投身到文化建设中。三是要结合文化建设举行一些文体文化活动,通过举行撰写文化建设心得体会和文化建设征文的活动、组织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组织文化建设座谈会、组织文化建设书画摄影比赛等多种活动,让员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不断深入文化建设。

篇8:当前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 缺乏足够的推广经费

经费不足是制约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国家虽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 也出台了农机补贴政策。但是, 我国地域辽阔, 农机推广需求巨大, 上述措施仍难以完全满足各地的农机推广需求。由于推广经费不足, 难以配置先进的推广设备。基层农技部门所使用的推广设备老化严重。此外, 大部分推广的是小型机具, 现代化的大中型农机具数量仍较少[1]。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农机推广应用的桎梏。

1.2 推广方式单一

当前, 农技工作人员所采用的农机推广方式过于单一, 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联系不紧密。推广内容多集中在粮食作物上, 涉及范围相对较窄, 推广效果并不理想。对此, 应转变传统的推广模式, 朝着集约化、效益化的方向发展, 不断改进推广模式与推广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农机具的作用, 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1.3 人员素质较低

当前, 很多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 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年人。这些人年龄偏大, 文化水平低, 习惯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法, 对新的农机技术兴趣不高。这给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同时, 一些推广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高, 知识结构老化, 也对农机推广工作有着极大的制约。

2 基层农机推广的有效对策

2.1 加大对农机推广的扶持力度

首先, 政府要加大对农机推广的资金投入。农民收入普遍不高, 若农机价格过高, 农民则难以承受。因此, 政府可适当给予补贴, 降低农机销售价格, 从而提高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其次,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农机技术要想在农村得到大量推广, 农村道路、通信、水电等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必须跟得上。因此, 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广大农民参与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 让科技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2 推广机具与推广手段相结合

为确保农机推广工作成效, 必须将推广机具与推广手段相结合。根据当地农作物生产特征与农业生产实际, 选择或研发更合理的农业机械设备, 以确保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 农机推广部门要积极引进一些先进设备, 向农民介绍这些新机具, 传授相关使用技术。同时, 可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 建立示范基地, 开展示范带动活动, 让农民看到新型农机的优点[2], 这有利于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机具的积极性。为实现推广机具与推广手段的有效统一, 农机推广部门还可邀请一些专家开展座谈会与技术指导, 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实现地区农业生产的稳步增效。

2.3 加强农机推广人员的业务培训

农机推广人员是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实施者, 其个人素质对农机推广效果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 有必要加强对农机推广人员的业务培训。首先, 要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组织部分工作人员进行脱岗学习与外出考察, 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以满足农机推广工作的新需求。其次, 出台优惠措施, 选聘大学毕业生, 为基层农机推广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从而促使农机推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同时, 还可与高校、相关部门加强合作, 借用专家、技术人员作为讲师, 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指导。

2.4 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与管控

基本的社会保障是确保基层农机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地方政府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与管理工作。从农机具的研发、生产、销售、推广等环节抓起, 营造出一个健康、和谐的农机推广环境。同时, 积极改进现行的调控机制, 对存在的不良状况及时加以改进, 从而实现传统机具与现代机具的有效结合。另外, 抓好基层农机具的三包服务工作。这不仅是农机服务的创新发展策略, 也属于一种售后服务[3]。因此, 农机推广部门要与相关厂家做好协调与配合工作, 对农机推广做好相关的技术服务。

摘要:农机推广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途径, 能有力推动农业综合效益的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机应用与推广范围日益扩大。基于此, 分析当前基层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措施, 以期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基层农机推广,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朱菊花.加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对策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 (9) :21-22.

[2]祝劲平.试论农机在基层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J].新农村, 2014 (8) :188.

篇9:当前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文化;设施;经费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及大量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迁移,给农民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农村经济构成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多数农村居民的收入主体实现了工薪化,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持续的动力。但是,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没有质的改变。农民的生活仍然很单一,几乎所有的文化活动就在一台电视机上,不少农民三五成群地邀约在一起搓麻将,或打牌,农村甚至成为不法团体开设赌博据点的基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极不协调,农村文化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国人素质的普遍提高,同时也带来社会治理的系列问题,因此,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迫在眉睫。

1.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客观地讲,近年来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说是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农村公共文化报务体系建设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制约,急需克服和破解。

1.1农村文化设施普及不够,发展失衡

文化设施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公益性文化设施是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和发展社会主流意识的重要阵地。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也是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而基层文化设施存在着总量不足的问题,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也很多。乡镇文化馆或文化站不是没有图书室就是面积不足,文艺设施更是少得可怜。有的挤在一些破旧的校舍厂房,有的还是借用其他房屋,作为临时站舍,且站舍设施大多较落后。农村文化设施大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投资建设,总体落后的面貌也没有根本改变。

1.2农村文化队伍人员缺少,素质偏低

当前,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存在着数量不足,学历偏低、年龄偏大,青黄不接的现象。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情况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大多工作人员从事乡镇(街道)中非文化站业务的工作,大多数文化干部处在“荒自己的田,种别人的地”的境地。村级文化管理队伍更是薄弱。

1.3文化经费的投入不足

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的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如农村文化建设没有设立专门的发展基金;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也没有配套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资金配套;新农村文化建设年很多活动因缺少资金得不到全面深入开展。

1.4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特别是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各种文化下乡形式不是十分贴近农民的需求。老百姓反映例如吴江的十镇联动文艺汇演相对集中,时间安排紧凑,很难有组织有规律的组织起系统性的农民娱乐活动。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全面解决问题。

2.1文化体制方面,转换机制,探索新路

长期以来,乡镇文化站(或文化馆)作为事业单位由财政投资、政府包办,人、财、物公有化,公有公营的主体决定着农村文化工作越来越与市场脱节。农村基层文化改革必须立足公益性前提,走市场化道路。按照市场规律积极地利用文化资产,制定规划和具体措施,挖掘本地文化市场潜力,发展文化产业。政府要由过去主导、主办文化向管理、协调文化转变,文化中心由过去行政和管理职能向服务文化和经营文化职能转变,扶植具备地方特色的文化经营团体,培育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允许其市场化经营,既保持其传统,又形成市场生命力。

2.2文化设施的长效运营机制

针对现有文化设施的短缺、老化问题。一要保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基本投入,加强、维护现有文化设施,保障现有设施的使用率,收回被租赁和挪用的文化设施,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综合利用农村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要建立农村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长效机制。尝试多种运营模式。推动现有行政直属运营单位改革,制定地方性政策法规鼓励政府采购和外包服务,调动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的积极性。

2.3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支队伍建设:一是农村文化管理队伍,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镇乡、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把文化干部的工资待遇纳入镇乡、街道财政预算,解决文化干部的后顾之忧;二是农村文艺表演队伍,包括文艺下乡队伍的建设培养等;三是文化经营者队伍,通过规范和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四是文化指导员队伍,通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来努力提高工作能力。真正做到农村文化工作层层有人管,环环有人抓。注意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民间文艺团体注册登记和监督检查制度。要通过改革文化队伍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培育各类文化活动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

2.4落实农村文化资金保障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当前,要发展农村文化,就必须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撑。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确保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支出;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多层次、多体制的投资格局,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财力、人才,联合运作,达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投入机制改革,对政府和集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可采用项目评估、以奖代补等方法,提高投资效益。要采取减免税费的办法,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农村文化建设,兴办民营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2.5解决文化产品、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

一是加大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创作力度。二是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传播,持续深入开展创建特色文化村活动,继续持续开展吴江“区域文化联动”特色品牌活动。三是利用网络等新兴传媒聚合农民团体,例如,使用网络开展农民社区共建,棋牌比赛等等,充分利用新的方法凝聚农民生活、开发文艺产品。

上一篇:小学2015至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艺术教育工作计划下一篇:防火卷帘门测试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