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晏殊在词的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

2024-04-08

论晏殊在词的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共3篇)

篇1:论晏殊在词的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

【摘要】晏殊作为“花间词”的代表人物,他一改唐代把词大多作为反映爱情相思之类题材的传统,继承了晚唐词成熟的方面,使词成为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的真实情感,打破了词在唐代文人眼里不登大雅之堂的状况。晏殊继承了以脂粉气浓烈的崇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的词风,又吸收了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在词作上开拓的深沉的艺术境界,开拓了宋代婉约词派的新道路,这对柳永、苏轼、秦观等婉约派词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晏殊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清人冯煦《蒿庵论词》中称晏同叔为“北宋依声家初祖”。

【关键词】晏殊;词的发展史;婉约派;历史地位

一、晏殊简介

晏殊,字同叔(991-1055),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幼孤,少有才名,七岁能文章。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14岁应神童试,赐同进士出身。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谥元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宋史》本传)。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官僚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诗文集今已不传。有《珠玉词》三卷。

二、词的起源与发展

词作为一种新文学体系源于民间,起源历来众说风云,但到唐代达到了成熟。为了当时宫廷歌舞的需要,当时的诗人结合民间曲调并糅合楚辞及汉赋,而盛行于唐代的一种合乐歌唱式词牌格式,后经五代逐步达到了日臻完善。但真正使词达到了简练含蓄、风格婉约、兴寄幽微、委曲言情、因情生文、曲衬传神的时代,当数宋代。故而才有“唐诗宋词”之说。因此在宋代也出现了像晏殊、苏轼、柳永、辛弃疾等众多优秀的词人。

三、晏殊从晚唐及五代的词风中汲取精华

从敦煌莫高窟遗存的唐早期作品来看,词,还处在萌芽状态,过多的韵流只是民间辞令的堆砌。自晚唐时期,词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杂曲歌词(也称曲子词)逐步演变成了许多词调,如:《菩萨蛮》、《念奴娇》、《回波乐》、《好时光》等等。格式上也讲究句数,用韵位置以及平仄字声的关系。在调式上,为了乐曲的反复吟唱,也将词调分为上下二阕。配乐自隋唐以琵琶为主,分为二十八调。音律变化也多借鉴了边疆少数民族的乐曲。就它的内容来说,实是诗的一种格式。就体制来说,比诗要复杂得多。它不仅仅要依词调特定的格式,还要根据词牌来写,而且还讲究每个句子里用字的平仄声何韵脚的安排。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著名词人和佳句,像温庭筠“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同一时期像韦应物描写边塞景象的文人词,也给后世词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们不仅在词的韵味上讲究变化,还在声律上严格要求。句式环环相扣,长短参差呼应。如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而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通过景物描画,点染相加,直抒胸中袒露的襟怀。这种词风的拓展对宋代词人的影响甚远。而晏殊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不仅改变了词在文人骚客里的地位,还吸取精华,扬自己所长,开创了北宋婉约新词风。如他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晏殊在词上对晚唐及五代词风的继承和发展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他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词风一样,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着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派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尤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蕴含着人类永恒而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五、晏殊对宋代婉约派词产生的影响

晏殊的《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合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词字多浑成,少雕琢。由于一生富贵,词中也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孤独,自然无愁苦之词,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这种清新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

浣溪沙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此词表现了作者优越闲适的生活,却又流露出索寞怅惘的心绪。结句抒发的亦是富贵闲愁。前人评晏殊词圆融平静,多富贵气象。晏殊自云:“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

总而言之,词在宋初,风气未开,作者尚少,词坛还很寂寞。自晏殊崛起,喜作小词,流风所及,影响甚大。当时重要词人如欧阳修、晏几道(殊之子)都深受其影响。他的词上继南唐、“花间”遗绪,下开北宋婉约词风,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继往开来之功,对宋代词坛贡献尤大。所以曾被人们称为北宋初期词家的“开山祖”。他的作品写得风流蕴藉,温润秀洁,闲雅平和,含蓄委婉,富有情韵和意境。同时语言清丽,声调和谐。他摒弃了《花间》的浓艳纤佻,又吸取了《阳春》的清丽蕴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种婉约风格对秦观、贺铸,李清照等宋代婉约著名词人的影响甚远。因此说,晏殊在词的发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篇2:论晏殊在词的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

温庭筠,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作家,存世约七十首。题材狭窄,以绮闺阁为主,开词为艳科的先河。风格绮丽婉约。

韦庄,由唐入蜀为相,是后蜀词人中成就最高者。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二人之《菩萨蛮》可证。花间词人:因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而得名,共十卷,收词五百,词人十八家,以蜀人或游宦蜀地者居多。推温庭筠为鼻祖。内容多男欢女爱、离别相思等,风格浓艳香软。欧阳炯《花间集·序》:“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

(二)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人

冯延巳,字正中存词九十多首,为五代词人之最。其词以男女之情、离别相思为主,然已去掉了许多香艳,往往通过情景表现人物的心境。有《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李璟,存词四首。较冯延巳更庄重,忧患意识更强。著名的有《浣溪纱》(细雨梦回鸡塞远)。

李煜,李璟第六子,不幸而为皇帝。青少年时代及在位后十五年,富贵荣华(975);宋破金陵,为俘,有《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写道:“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赵匡胤认为李煜合该作“翰林学士”,对他教仁慈,赵光义赐牵机药而死。其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1、后期词由前期的艳情而至家国之痛、人生感慨。且用艺术化、形象化的手法表达出来。

2、由含蓄婉媚而至直抒胸臆,突破了词的抒写内容,拓宽了词境。

3、风格清丽典雅。

其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1、后期词由前期的艳情而至家国之痛、人生感慨。且用艺术化、形象化的手法表达出来。

2、由含蓄婉媚而至直抒胸臆,突破了词的抒写内容,拓宽了词境。

3、风格清丽典雅。

王国维:词至后主而眼光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一)“温韦”与“花间词人”

温庭筠,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作家,存世约七十首。题材狭窄,以绮闺阁为主,开词为艳科的先河。风格绮丽婉约。

韦庄,由唐入蜀为相,是后蜀词人中成就最高者。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二人之《菩萨蛮》可证。

花间词人:因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而得名,共十卷,收词五百,词人十八家,以蜀人或游宦蜀地者居多。推温庭筠为鼻祖。内容多男欢女爱、离别相思等,风格浓艳香软。

欧阳炯《花间集·序》:“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

(二)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人

冯延巳,字正中存词九十多首,为五代词人之最。其词以男女之情、离别相思为主,然已去掉了许多香艳,往往通过情景表现人物的心境。有《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李璟,存词四首。较冯延巳更庄重,忧患意识更强。著名的有《浣溪纱》(细雨梦回鸡塞远)。

李煜,李璟第六子,不幸而为皇帝。青少年时代及在位后十五年,富贵荣华(975);宋破金陵,为俘,有《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写道:“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赵匡胤认为李煜合该作“翰林学士”,对他教仁慈,赵光义赐牵机药而死。

其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1、后期词由前期的艳情而至家国之痛、人生感慨。且用艺术化、形象化的手法表达出来。

2、由含蓄婉媚而至直抒胸臆,突破了词的抒写内容,拓宽了词境。

3、风格清丽典雅。

篇3:论晏殊在词的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最新理论成果 新境界 贡献和地位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的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哲学解读:第一,科学的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3)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第二,科学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也展现了人类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就,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全世界发展理论最新成果的高度凝练和总结,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事件表明中国启动了社会发展的范式转换,既是中国,也是世界文明的巨大进步。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系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对发展问题都提出过很多重要的思想,但一直没有形成单独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科学丰富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新实践的启示,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给发展理论作了科学的命名,而且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科学发展观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本质的科学认识

发展问题最基本的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这中间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二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就明确了为什么发展和靠什么发展的问题,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动力。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的目的定位于造福全体人民,强调以人为本,主张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发展。在发展的根本动力上,强调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促进发展,不仅主张一切为了人民,而且强调一切依靠人民。

(三)科学发展观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概念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早年既提出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重要思想,同时也提出过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前几代领导人都提出了相应的论断,然而,在过去很久一段时间,人民往往把发展定位于经济的发展,甚至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既扭曲和误解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概念的原意,而且在实践中产生不良后果。 科学发展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强调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创新了发展的理念,使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科学。

三、科学发展观的贡献和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崭新篇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地位。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最重大战略思想,都可以说属于我们党继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们有着一个共同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最新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科学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刻的战略思维审视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增添了崭新的内容,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鲜活力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尤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的道路、模式、战略、动力、目的和要求等问题上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同志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好升华,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高度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徐正兴,傅连英.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理论创新,《求实》2004年04期

[3]孙广军,朱建成.准备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

上一篇:农村信用社案件专项整治学习心得休会下一篇:滑翔机事件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