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推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4-09-02

浅析推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共9篇)

篇1:浅析推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推进《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实施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

上海理工大学食品和医疗器械学院商林书

[摘要] 本文对推进《规范》实施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几条对策措施,希望对下一步推进《规范》实施有所帮助。

[关键词] 推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推行实施《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医疗器械日常监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规范》是把医疗器械生产的方法、措施、制度、标准等加以规范化,从而对医疗器械生产中的主要环节及影响产品的主要因素作出必要的规定。实施《规范》对于贯彻科学监管理念、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提升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医疗器械产品质量至关重要。本文拟对推进《规范》实施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几条措施,希望对下一步推进《规范》实施有所帮助。

一、《规范》实施现状

我国是于2011年1月1日开始正式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实施《规范》,按照“深入研究、总体规划、精心部署、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规范》首先在风险较高的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施。从2011年1月1日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检查和日常监管,全面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对不能通过质量管理考核的企业,产品将不允许进行注册。《规范》的发布实施,完善了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提供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监管依据,为从源头抓质量,实现“从最终管产品”向“全过程监管”的转变奠定了法规基础,被业内人士喻为医疗器械生产管理法规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里程碑”。自《规范》实施的以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真做好实施《规范》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通过实施《规范》,《规范》相关企业的总体硬件条件有了较大幅度改进,企业质量管理 1

意识和质量保证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一些原先在生产洁净区域控制、无菌检验实验室、制水系统和空调送风系统等方面未能达标的企业,现已逐步按《规范》要求完成相关改造工作。同时,企业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控能力、过程控制能力以及检验和监测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另外,个别软硬件基础不好、管理差的企业,已被淘汰出医疗器械行业。但由于《规范》在我国实施刚开始启动,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以后引起重视。

二、存在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1、部分企业对《规范》实施缺乏正确的认识,主动实施《规范》的意识不强。许多企业片面认为,实施《规范》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产品注册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而不是通过实施《规范》提升企业软、硬件水平,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保证能力。一是部分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尚未通过《规范》检查的企业对《规范》实施不主动,对厂房、设施、设备等硬件改造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换版等工作进展缓慢,认为到注册证到期前再突击进行准备也不晚;二是已通过《规范》检查的企业在检查前后不一致。即企业在现场检查前积极准备,现场检查时按《规范》和《细则》的要求运作,但在检查后却不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部分企业对《规范》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正确实施《规范》的能力。如许多企业还存在为“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的现象,对风险管理的目的不明确,不能掌握对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不能针对本企业、本产品提出有关风险管理的要求和具体实施过程,只是应付检查,达不到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关键/特殊工序的工艺参数确认上存在逻辑错误,把发布的工艺参数作为确认方案的输入进行简单地评价,而不是通过确认得出有效的工艺参数;在采购管理上,多数企业存在采购要求、采购信息不完整,与供方所签订的技术合同或协议书仅仅满足于应付检查、内容与采购信息不一致的问题。

3、检查员对《规范》检查条款把握存在不够统一的情况。如对企业的空气净化系统只能做到降温,不能升温和进行湿度控制的问题,有的检查员认为符合要求,有的检查人员认为不符合要求;对无菌医用敷料类医疗器械产品生产工序如何进行布局的问题,有的检查员认为应将所有生产工序都布置在净化车间内,而其它检查员认为只需将裁剪、缝纫、包装等部分工序放置在净化车间内即可;对无菌检查时培养基是否需要灵敏度复核的问题,有的检查员认为此步骤是必须的,而有的检查员认为可以省略等等。

4、《规范》实施工作缺乏稳定的人、财、物保障。

一、检查员队伍不稳定。当前食品药品监管系统适行轮岗制度,目前不少检查员因轮岗已离开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岗位,检查员队伍变更非常频繁;

二、检查员派遣困难。目前《规范》检查大都由基层监管人员承担,而基层监管人员自身日常监管工作十分繁忙,外出《规范》检查经常出现与本职工作冲突的情况,加之《规范》检查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又要承担检查风险,检查人员存在不愿出去检查的心态,导致检查员派遣比较困难。

二、检查车辆保障不充分。《规范》实行异地检查,并检查时间短、检查任务重,要求检查必须有比较高的检查效率,但目前《规范》检查经常出现无检查专用车辆的情况,检查人员需乘公交抵达不同地方的企业进行检查,检查路途中消耗时间较多,影响检查的效率和质量。

5、《规范》检查工作程序不够简单、合理。一是检查报告要求繁琐并且内容重复。目前《规范》检查报告要求上报4个检查报表,但不同检查报表之间的内容有重复;另外,检查表格格式修改困难,修改后经常出现格式不对的情况,导致撰写检查报告占用了比较多的检查时间,影响检查的质量;二是检查资料传递设计不合理。除检查组长处,其它检查员在检查前不能收到检查资料,检查员在检查前缺乏对被检查企业、产品以及标准的基本了解,检查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上述问题存在主要原因有:《规范》实施刚开始启动,对企业的宣贯和培训未完全到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才;医疗器械行业人才比较匮乏,企业在市场难以招到合适人才;医疗器械品种复杂,产品差异性较大,检查标准把握难度比较大;检查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知识掌握不够,理解不够深入;《规范》组织和后勤保障的能力还不强,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等等。

三、对策与措施

1、加强宣传,引导企业树立实施《规范》的正确认识。对企业领导和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培训、座谈和考核等方式,让企业认识到实施《规范》是企业必须要执行的法定义务,在思想上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自动以实施《规范》为契机,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安全有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外,还要引导企业不要将 《规范》实施重点考

虑能否 “通过”产品注册质量管理体系考核上,仅满足某次检查的结果,而是通过实施《规范》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来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和持久,而这样的稳定和持久并不依赖于政府有限的检查监管。

2、强化企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实施《规范》的能力。加强与国家局培训中心、省(市)行业协会的沟通和联系,组织企业参加上述单位组织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培训。针对企业在实施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针对性开展单项业务培训工作,如医疗器械产品风险分析。组织未通过《规范》检查的企业到已通过《规范》检查的企业进行学习交流,让未通过的企业看到自已在软硬件方面的差距与不足,同时使企业对《规范》实施有更多地感性认识。同时,引导企业自身重视《规范》的学习、培训和教育,进行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全员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员工的经验、资格、能力,特别是员工工作的领域对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关注员工在完成一个过程之前应达到的培训要求。

3、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管,督促企业按要求实施《规范》。一是对已通过《规范》检查的企业进行突击检查,确认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持续符合《规范》要求,防止企业出现检查前与检查后不一致的情况。二是对需申报《规范》检查的企业,要提前介入,掌握情况,并督促企业积极准备,强化企业严格按照《规范》组织生产的自觉意识。三是对尚未通过《规范》检查的生产企业要重点检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改版及执行情况,生产环境、主要生产设备及检验设备等硬件设施设备的改进及使用维护情况,产品检验情况,对上市后产品的不良事件监测和顾客投诉处理情况等情况,督促企业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对存在问题特别严重的或对问题不积极整改的企业,可责令停产整顿。

4、强化对检查员的业务培训,统一《规范》检查的标准与尺度。因为医疗器械涉及学科多,监管人员水平不一,加之各地产业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必然会影响检查员检查的标准与尺度把握的一致性。建议建立检查员培训基地,定期组织检查员业务培训,增强检查员企业识别和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判断能力;建立沟通平台,及时对检查员在实施《规范》检查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明确指导和权威解答;尽早组织编写检查员手册,便于检查人员正确把握《规范》的相关要求;针对《规范》编写一些相关配套资料,作为检查员参考资料,如将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中引用的相关ISO标准主要内容摘录编译出来;列举一些案例分析。

5、加强《规范》实施工作的人、财、物保障,优化《规范》检查工作程序。一是加强检查员队伍建设。《规范》检查是一项技术性强的工作,对检查人员有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医疗器械监管人员少、监管任务重这一矛盾十分突出的形势下,建议单独组建精干的《规范》检查员专职队伍,专门负责《规范》检查,提高《规范》检查的质量。二是落实《规范》检查的必要经费,配备足够的检查车辆,保证一个检查组有一辆车子可以使用;三是优化《规范》检查工作程序。将《规范》检查资料扫描成电子文件,以电子邮件方式传达每个检查员手中,方便检查员在检查前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开发检查报告网上录入平台和设计检查报告撰写模板,方便检查人员现场撰写和上报检查报告。

篇2:浅析推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

策思考

“>农村推行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2007-02-10 16:46:2

3政府在广大农村施行新型农村全作医疗的根本目的是想彻底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然而,据调查了解,当前政府极力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却不同程度受到农民群众的排斥,每到落实下一年合作医疗事宜,尤其是向农民群众收取下一年的参合费时,政府、村社的基层干部们就觉得头痛,为达到上级要求的农民参合比例,基层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和物力挨家挨户做工作请求农民参加以完成该项任务。合作医疗:一件为农民群众办的

好事,却象一颗“怪味葫豆”,让政府办得十分艰难。

政府配套不断加大,农民就医费用却在逐年递增,农民所得实惠无几,是谁赚走了这些本该用在农民身上的钱?

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荣昌县现有农村人口人,2006年参合258570人,2006年农民以家为单位每人缴费10元/人,政府配套为20元/人,全年参合农民报帐58774人次,报帐金额为元,县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合管办)赢余近500万元,2006年参合农民达到401563人,2006年农民缴费为10元/人,政府配套为35元/人,2006年1月至今参合农民报帐110369人次,报帐金额为元,合管办目前赢余近700万元。另外即使参加了合作医疗的农民住院也还须交一定的门坎费,实际上农民每年的医疗费用却在以数百万的速度不停递增。参合农民除了能以门诊的方式将交的钱用一般性的药进行置换消费以外,所能亲身感受到的就是治病用的药不论是数量还是品

名都多了,但治愈病的周期却并不见短下来。一边是合管办每年呈递增的赢余,一边是农民花费在医疗上费用的不断虚高,因此农民们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不能使他们“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根治,农民参合积极性受到挫伤。

从总的情况看,尽管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在不断增加,农民入院的门坎费在不断降低,报帐的比例和金额在逐年增大,但农民群众参合的积极性却不高,目前全县仍有二十多万人没有参加,即便参加的,也只认为:不过就是交点钱在那,没多大好处,也没多大损失。如此看来,新型农村全作医疗在广大农村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没达到最终的目的。

农民疑虑重重:10元钱果真是买了份“保险”?

据切身参与了向农民宣传和征收参合费的基层干部讲,农民交10元钱,实际上是买了份“大病住院保险”,但很多的农民却并不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加

合作医疗,其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在当前农村总体发展总体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一是农民对交纳合作医疗费有看法,他们认为:在取消农业税之后,政府推行合作医疗向农民收费是变相增加农民负担。二是农民对当前医疗机构的不公开、不透明的“垄断”性质经营心存芥蒂,他们认为报的那点帐,早被医生开的高价药或无关紧要的药抵消了,现实中也有医生常以目录内用药对患者起效不大因此找借口开具目录外药等情况,夸大病情恐吓病人、开大处方、做无关紧要检查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这些使得患者增加了就医费用,而其本身从合作医疗得到的具体实惠大大降低。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图完成任务,往往在面向农民宣传合作医疗时只想尽快把钱收起来交差,敷衍了事。基于这样的开发部,很多农民几年了还对合作医疗仍然停留在一知半解层面上。四是农民对以家为单位每人都得交费有看法,一方面是10元/人这笔费用累计起来在

农民看来有数可算,另一方面是农民基于对自身身体健康程度的自信,只想将实际生活中常发疾病或者中老年以上的家庭成员作为参合对象。五是农民把交10元钱免费拿10元钱的药这种报销门诊费的方式看作强制消费。六是农民对报帐时要涉及的门坎费、起付线、封顶线、目录用药等规定感到不满意,认为合管办想方设法在克扣政府给农民的实惠。

施惠于民,各方应围绕惠农这个“圆心”把钱用在刃上!

篇3:浅析推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

1 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缺乏重视, 维修人员素质偏低

医院并没有重视到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重要性, 不仅缺少专业化的维修技术人员, 而且对于维修人员的准入也没有严格要求。很大一部分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人员水平都较差, 不仅缺乏相关的医疗器械的维修基础, 而且也缺乏必要的培训工作, 维修技术与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无法匹配。由于维修人员技术素质较低, 再加之新设备不断的面世, 其不仅涉及到机械和电子等学科, 而且学涉及到计算机和光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这就对维修人员的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发生故障的医疗器械都需要较长的维修时间, 不仅影响了其正常的使用, 而且也给医院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1.2 没有完善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在当前各个医院当中, 医疗器械管理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 对于医疗器械的管理多是以规章制度为主, 但往往这些规章管理制度都是形式上的, 对于医疗器械的维修缺乏规范性的不容易, 不仅没有相应的管理流程, 而且医疗管理考核机制也缺失, 这就导致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维修工作处于样样通, 样样松的现象, 维修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标准, 这对于医疗器械的正常运行及精确诊断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医疗器械故障频发, 而且诊断的效果也无法保证, 使医院的医疗信誉受到较大的影响。

1.3 维修技术与不断更新的医疗器械脱节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医疗器械的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 其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 这就对维修技术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许多医院的医疗器械维修技术还处于传统的维修水平上, 不仅维修手段较为落后, 而且也没有精确的检测仪器, 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满足这些现代化医疗器械维修质量。导致这些情况出现的主要问题在于医院领导对于医疗器械的维修管理工作较为忽略, 对于医疗器械维修方面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 从而导致医疗器械维修质量无法保障。

1.4 对医疗器械缺乏日常的维修保养

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日常保养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日常保养可以有效的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减少其故障发生率。但在目前各医院中, 对于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并没有太重视, 往往利用人工来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 制定保养计划, 这对于繁多的设备要想做到保养计划的面面俱到具有较大的难度, 及有可能会存在遗漏的设备, 这就对导致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寿命及正常运行受到较大的影响, 存在较大的故障隐患。

2 加强医疗器械现代化维修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设计适应新需求的管理框架

医院对设备管理已经进入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所谓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就是以单件设备为基础, 以设备需求提出设备采购为起始点, 包括设备购置、使用、维修、直至设备报废的全过程分析。既包括设备购置费、设备维修材料费、维修人员费用等费用成本分析, 也包括使用效益分析, 其最终目的是达到设备在其生命周期内费用最少, 而综合效益最高的目标。设备的管理囊括了设备招标采购、设备维修、设备质控、设备日常维保等多个环节。设备维修应纳入设备全生命周期视角, 作为一个降低综合费用, 实现最佳效益的环节。

2.2 实现医疗器械的精细化管理

信息化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十分广泛, 不少医院已开始研发配套的设备管理系统, 根据设备、耗材不同的特点和属性进行分类管理。对领用、调拨、转移、使用、维护、回收、报废、赠送等过程统一管理和统一监控, 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管理效益。目前维修管理中要求维修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技术, 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的设备维修管理记录, 建立维修档案, 以便于更好地掌握设备状况, 及时解决故障问题。维修管理记录要求维修管理人员要详细登记每台设备的工作现状, 要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管理, 建立详细的技术档案, 按照不同的类别做好维修档案的记录工作。

2.3 加强对医疗器械的投入力度, 提高维修质量

医疗器械维修是一项技术性比较强并且维修手段比较复杂的工种, 医疗器械维修管理投入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而且目前大型设备维修越来越依赖上游厂商, 更加导致设备管理部门重要性被削弱。设备管理相关人员应推动医院领导更新观念, 加打医疗器械的资金投入, 管理手段提升, 人员维修水平提高, 维修的质量以及效率才能够有效提高。

2.4 加强各科室在设备使用过程中的保养维护水平

提高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 减少医疗器械故障的发生率, 日常维修保养十分重要, 有赖于各个设备科室的正确使用和简单开机前维护, 设备管理部门应协助相关科室制订相适应的维修保养制度, 做好维修保养记录。维修人员应对科室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提高其保养维护水平, 有效减少设备故障发生率, 提高经济效益。

结束语

目前各医院医疗器械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这就给医疗器械的维修管理增加了较大的难度, 所以需要医院加强对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重视, 强化技术培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 同时加强对维修设备的投入力度, 完善医疗调和维修管理制度, 提升医疗器械维修管理水平, 确保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刘珍才.汪兴旺.大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思考和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 (2) .

[2]崔飞易.黄煌镜.探讨医疗设备的维修现状与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 2011, 26 (11) .

篇4:浅析推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于2014年1月1日起执行。自2014年施行以来,督促了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建立,在不同程度上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有利于内控目标的实现,为依法治国、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奠定基础。相较于企业内控体系的成熟,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由于机构庞杂人数众多,经费保障方式多元化,且经济活动不是单位的中心工作,绩效评价难以量化,导致单位内控体系建立相对滞后,对照内控规范的条例,笔者将侧重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方法。

一、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内控意识不强,组织机制建设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内控意识较为淡薄,重业务发展,轻内部管理,对于下发的内控文件学习流于形式,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内控理念缺乏,有的领导长期“一支笔”“一言堂”,甚至还认为内部控制是对自己的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反而成了捆住自己的“紧箍咒”。《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规定:“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有些基层单位没有及时建立内部控制职能机构,简单地将财务的会计控制等同于单位的内部控制;有些基层单位虽然确定了内控的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但单位各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不明确,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不到位,导致内控相关工作机制无法制定和推行。

2.风险评估不足,配套管理制度不完善

风险评估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方向要求,目前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新的情况层出不穷,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对管理过程中内部或外部的各种因素导致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不足,而这些风险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单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根据适应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相应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有的内控管理制度与国家有关管理制度脱节,有些单位现行的规定、流程、制度主要用于应付上级检查,不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得不到严格的执行,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控制作用。

3.专业能力缺乏,内控监督机制不健全

内控监督是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要想使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逐渐完善,则需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机制,而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内审人员,其审计的权威与独立性有待加强,这种现象导致在审计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受到其他部门的干扰,进而使审计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另一方面,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起监督机制,但是监督力度不够,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部分单位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或总体素质不高,有些单位直接将内部监督工作委托给,而有些中介机构对行政事业的业务不熟悉,内部审计只专注于财务的会计审计,没有对单位的内控进行全面评价,加上一些单位没有危机感与紧迫感,对发现的一些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只求不出大事,安于一时,得过且过,使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

4.考核机制不健全,员工积极性不高

有效的考核机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而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往往缺少完善的考核制度与权责分明责任制,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怠于工作,缺少危机感,大大影响了内控制度执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内控无法发挥预期效果。

二、完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1.强化内控意识,建立内控组织保障机制

一要加大制度学习和内控宣传,优化内部控制环境。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内控意识,首先要做的就是强化单位领导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并促使他们要定期的学习内部控制方面的知识,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另外将内控意识贯彻落实到全员的工作中去,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从而使单位上下对内部控制知识的统一认识,根据内部控制自身具有的风险及容易失控的特点,与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向单位各级人员宣传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理念,以此调动单位各个职能部门承担内部控制责任的意识。二是要建立内部控制组织保障机制,单独设立内控职能部门或联合办公机构,充分发挥经济活动相关部门或岗位的职能作用,建立单位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

2.有效风险评估,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风险评估过程是全面而复杂的,识别和分析风险是一个重复不断的过程,这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认真关注各单位(部门)中各个领域的风险,要结合业务实际和工作性质认真梳理本单位的业务流程并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切实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明确内控的关键岗位和各部门职权,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与时俱进,并制定一些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内控制度。

3.提高专业能力,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确保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独立性,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会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更好地实施对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和财务控制的再监督;要加强内控专业人员特别是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审计队伍,确实达到内部控制制度提出的要求。同时要发挥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监督作用,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确保政令畅通,促进监察对象正确履行职责,依法办事,廉洁奉公,勤政高效为人民服务。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公正的考核制度,使员工增加危机感,使员工更具有风险意识,为内控发展保驾护航,做到领导与员工都要奖惩分明,这样才会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内控效果优化,使内部控制制度快速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各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性且复杂的工程,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强化内控意识,建立内部控制组织和监督机制,形成有效的考评制度,提高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不断改善内部管理,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健康事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敖冰星. 内部控制的形成与发展[D]. 复旦大学,2012.

篇5:浅析推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

田尚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作者简介:田尚(1978—),女,湖北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

摘要:本文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补偿标准、基金管理体制及监督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武汉市蔡甸区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以来所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对策

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的实施对于切实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的启动和发展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运转涉及到参合农民、医疗单位、卫生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等多方面的协调。特别是当前保证新农合制度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实际运作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不可忽视。本文就武汉市蔡甸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成绩及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武汉市蔡甸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情况和初步成绩

武汉市蔡甸区位于江汉平原东部,辖11个街乡镇,全区总人口47.4万,其中农业人口34.2万,占人口总数的72%。2006年全区财税收入8.1亿元,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1.19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750元。2003年11月,根据《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蔡甸区在全市率先正式启动了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进程。三年多来,该区新农合建设不断完善,参合农民人数不断增加,筹资水平和补偿比例不断提高,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和看病难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①参合率稳步提高。2004年全区新农合的参合率为49.7%,2005年为51.1%,2006年增至65.1%,如除去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参合率已达到88%。②筹资水平不断提升。2004年全区参合农民按照每人每年缴纳15元,市、区两级财政各补助10元的筹资标准,筹集资金657.72万元。从2006年开始,市级财政提高补助标准,2006年全年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1002.2万元。③医疗费用补偿逐步增长。2004年,全区合作医疗基金补偿379.18万元,其中门诊共补偿费用42.28万元,住院共补偿费用336.9万元。2005年补偿553万元。2006年补偿731万元。④统筹模式由个人帐户积累模式实现向个人、集体、财政统筹模式的转变,新型统筹模式基本形成。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筹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新农合筹资水平不高,究其原因:①农户参保具有逆向选择性。对农民征集统一的、较低水平的费用,只补偿发病率低但支出额高的大病医疗费用,解决不了农民经常发生的小病费用问题。由于合作医疗的风险补偿与个人缴费不是一一匹配的,农民容易出现风险逆向选择(越容易得大病的农民越愿意参保,而自恃身体健康的农民放弃参保),这也是导致许多农民主动参与性不高的原因之一。②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蔡甸区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给予了一定补贴,即由财政部门帮助特困家庭、伤残人员和重点优抚对象交纳参加新农合个人应缴纳的资金。虽然财政部门负担了这部分特殊人

群的参合费,但由于我国目前诊疗机制是先交钱看病,再报销,这就使得弱势群体中的大多数家庭没有能力预付和承担看病钱款,实际上这部分人还是无力负担高昂的医疗费用。③便捷、有效的缴费机制尚未建立。蔡甸区农业人口中每年有8万多人外出务工和经商,一方面造成部分农民想参保又无法及时缴费,错过参保时机;另一方面由于以户为单位参保,有些乡、村帮助其垫资,报销人员中未含打工人员,因此他们对垫资拒不认帐。

2、医疗费用补偿水平不高,补偿标准设置不够科学。新农合采取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发展思路,希望以较低的筹资水平来达到一定的覆盖面,但是,较低投入水平的同时只能享受到与之相对应的低水平保障。虽然蔡甸区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将住院起付线由原来的220元调整至150元,住院病种也适当放宽,但是平均报销率还是较低。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上半年蔡甸区加入新农合的农民住院费用平均报销率仅为23.8%,其中大病报销率不足10%。这主要是由于蔡甸区农民整体收入不高,财政财力有限,门诊和住院的报销比例设定偏低,报销还要剔除用药目录以外的花费,这些都造成农民实际受惠额过低和收益面过窄,与农民的心理期望值还有差距。按照现行医疗费用水平,还无法完全达到最初新农合制度设立的目标,对于防范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也明显乏力。

3、基金管理体制及监督机制存在潜在风险,有待健全。目前根据蔡甸区的区情和财力,新农合基金“钱账分离”的管理结算办法受机构、编制、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还难以实现。试点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区卫生部门和乡卫生院来管理,工作人员都是从系统内部抽调,经办机构既管账又管钱,直接进行账目审核和现金结算,基金安全存在潜在的风险。同时,在有的试点单位存在网络化管理还未完全推行,报销程序不完善、财务手段落后等问题,很难保证新农合基金的高效运转。因此,在这种“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以及落后的管理手段下,势必造成管理不顺和监督不力,久而久之,就会使农民失去信心,不利于新农合制度的长期发展。

4、乡镇卫生基础依然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农合作用的发挥。在调查的乡镇医疗机构中,整体服务和技术保障能力还十分有限:①部分农村医疗机构服务不规范,药品价格偏高。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问题比较突出,次均住院费用和门诊费用上涨较快,处方药物和检查项目超负担,加大了合作医疗基金支出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缺乏,不具备住院条件。③医疗服务水平偏低。大部分医务人员专业素质缺乏、学历普遍偏低,对稍微复杂的病情难以作出及时、准确地判断,医疗信誉不高。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民就近就医的需求,大量的参合农民转而就诊于区级或市级医院,这无疑增加了农民的就医成本,打击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建议

1、建立稳定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建立稳定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是保证合作医疗正常运转的前提。①逐步提高农民的缴费额度。在试点期间,农民15元的缴费额度是比较合理的。而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以及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这一缴费额度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②逐步调整收费标准。不能够也不应当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上“一刀切”,应允许从各村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避免逆向选择。③建立弱势群体财政医疗补助办法。农村特殊群体可以按照特殊程序申请新农合医疗补助,获得批准后,通过医疗救助给予医疗费用减免,使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医疗费用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④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鼓励各类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强化风险共担和互助共济意识。

2、逐步提高补偿水平和报销比率。补偿水平不高和报销比率偏低是影响新农合发挥其有效机制的主要原因,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增强合作医疗对农民的吸引力,有利于合作医疗的长期发展。①设计合理的补偿方案。补偿方案的设计要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及农民的意愿在住院、非住院的重大慢性疾病或对门诊的补偿之间进行权衡,以规定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方向。②设计合理的报销比率。报销的比率高低应与总筹资额的多少相一致,但一般补偿比应设定在30%~70%的范围内,才既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民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又可以避免卫生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

3、加强新农合基金的监督和管理。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保证新农合基金发挥其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的关键。因此,①要坚持推行新农合基金的“管办分离”。建立合作医疗管理组织、参保者和医疗单位三方制约机制,应明文规定管理机构不能设在医疗机构内部,以进一步明晰管理机构和办理机构的责任。②要建立公正独立的新农合医疗监督机制。可由区医改办或区卫生局联合财政系统统一建立新农合医疗监督机构,不定期到各区县检查定点医院对参合农民采取的医疗方案或医生开具的处方单,重点视查药品的选择、用药量和自费项目的控制情况、是否存在诱导性住院、药品价格执行情况等,对违规医疗单位和个人实行从重处罚。③要建立健全资金筹集、报销公示制和审计制。定期检查、监督基金的使用,增加基金的收支、使用透明度。对报销的医疗费用进行公示、审核,听取各方意见。④要建立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采用手续简便的结报方式,建立经费运营系统、预警系统和决策系统,从收费到结报、分析,实现自动化管理。新农合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及时收集合作医疗相关的各种重要卫生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有效地为合作医疗管理服务。

4、提高乡镇医院的服务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吸引农民参保,促进新农合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乡镇医院的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应该做好:①加快基层医疗机构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医疗环境和服务条件,使得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能上一个台阶。②加大对人才的投入。为农民提供全方位、连续性、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关键在于医疗卫生人才。应加大对城市卫生人才下乡和农村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投入。切实提高乡村医生的素质,针对日常工作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采取逐级培训的办法。针对农村卫生需要,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到基层和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朝才.关于“三农”政策的思考.财政研究,2006;(5)

[2] 邓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运行、问题与对策.江西社会科学,2005;(2) [3] 张红梅.武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经济论坛,2007;(10) [4] 洪志强,童智敏.昆山市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5)

篇6:浅析推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医院,医疗设备,管理,问题,对策

对于医院而言, 医疗设备的管理将对医院医疗的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以及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 要想提高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 让医疗设备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将其本身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就必须进一步对医疗设备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 实现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1 医院在医疗设备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在医疗设备的购置上, 存在盲目性

目前, 很多医院的某一些科室在购置医疗设备的过程中, 为了所谓的“赶时髦”, 而不顾医院的实际情况。显然, 这种盲目的购置方式不仅缺乏充分效益分析与可行性论证, 也严重的缺乏责任心。在这些设备买进之后, 由于相关的病员较少, 设备的好些先进的功能无法发挥作用, 其设备长时间处于“休息”的状态, 不能够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另外, 对于医疗设备的质量是否达到合格的标准, 很多科室在购置中并没有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采购到了质量不过关、设备性能差的医疗设备, 这不仅仅会加大后期维修管理的难度, 更会增加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具有极大的风险。

1.2 在医疗设备的检修与质量的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针对于医疗设备的检修管理过程, 很多医院对其都没引起重视, 并在医疗设备的检修管理制度上也不够健全。尽管大多数医院制订出了相应的维修制度与标准, 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 通常都会因为执行力度的缺乏而导致维修质量不过关的现象出现, 这不但达不到维修的效果, 也必然将在无形之中增加设备维修的费用。另外, 在设备的调剂、借用等方面, 科室之间并没有做好相应的登记工作, 这就使得很多科室的设备与账面严重不符。例如:常用的雾化器、监护仪等设备, 这些都是科室之间相互借用率较高的设备, 很多科室的相应人员为了节省时间、避免麻烦, 在相互借用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好登记工作。同时, 接受捐赠设备时, 也经常会出现不做备案的现象[1]。显然, 这些现象的存在, 都是导致医院在盘点时普遍存在的“账实不符”问题的根本因素。

1.3 在医疗设备的报废处理上缺乏力度

很多医院对于报废医疗设备的处理, 缺乏力度。这样的问题将直接导致一些医疗设备出现超期服役的现象, 将对设备的运行带来大量的安全隐患。再先进、再高端的医疗设备都有一个使用的期限, 一旦超过了使用期限, 可能引起一定的危害。但是, 很多医院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 并没有及时的对已有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很多已经达到使用期限的设备依旧在使用。显然, 这样的现象不但将威胁到医院的发展, 更会在无形中增加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2 改善医疗设备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进一步完善医疗设备的采购制度

积极的吸收医护人员参与到采购计划论证及采购过程当中。比如, 在院内招标采购过程中, 由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来对采购的方案与计划进行审定, 由使用设备的科室负责人来根据实际的需求提出相应的要求, 由相关技术人员来确定技术参数等客观的数据, 由管理人员来调研市场、考证性价比, 一直到最后购置合同的签订。整个购置的流程应该做到环环相扣。从而在衡量医疗设备的实际性、可操作性、经济型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2.2建立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保养和周期计量检定机制

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保养, 是在三级维护保养以及周期计量的鉴定模式下来实施完成的。具体而言, 分为日常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以及周期计量检定。这样的模式不但能够让医疗设备的故障率降至最低, 也能够有效的缩短平均故障时间, 以此来让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得到保障, 从而转变过去的“亡羊补牢”为“防患于未然”, 让医疗设备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发挥[2]。

2.3 进一步完善医疗设备报废程序手续

针对于医疗设备的报废而言, 必须严格的按照规定的程序与办法来办理。首先, 由相应的设备使用科室提出书面性的申请, 并由管理部门组织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鉴定, 然后上报到院长处, 经批准后按照相应的规定程序上报到财务部门、主管部门以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在这些部门批准后再对相应的账务进行处理。对于没有达到使用年限而报废的医疗设备, 管理部门必须查明原因, 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处理。

3 结语

总之, 作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要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医院的每一个管理者、设备使用者都需要不断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意识。只有在正确的管理方法与使用方法下, 医疗设备才能符合医院发展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何金圣, 徐立平.中小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 2011, 06:78-79, 100.

篇7:浅析推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电力企业;生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437-01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各人知道,电力作为百姓经济生长的底子产业,与经济社会生长、人民生存、构建调和社会等息息相干,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生长和稳固,因此,作为县级供电企业,抓好安全生产管理事情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日益凸显,要确保县级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必须设置装备部署一支“一强三优”县级供电企业步队,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实现县级供电企业管理与网、省公司管理全面融合。安全生产管理抓得好。无论对确保社会稳固和人民生命产业不受丧失,照旧对县级供电企业自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对促进县级供电企业良性循环,高兴修筑调和用电环境更是有着积极的实际意义和庞大作用。

一、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职员本质的问题。员工缺乏安全生产意识这重要表现如今员工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实行不到位的环境下而举行的违章操纵和指挥等方面。员工在电力安全生产方面缺乏肯定的了解,在举行电力安全生产事情时,并不知晓大概不根据相干划定举行操纵,而只是风俗性的举行屡见不鲜的违章操纵和违规指挥,因而导致一些电力安全变乱的产生。人是电网安全稳固运行的关键。企业员工的敬业精力、本质崎岖直接影响企业的稳固和电网的安全。

2.生产一线职员气力相对单薄,存在布局性缺员环境。县级供电企业存在布局性缺员征象,特别是变电运行、检验、试验等工种,技能职员匮乏。

3.农电工步队不稳固。现在,农电工的政治报酬、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等题目还没有很好地办理,带来农电工的不稳固,事情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受到肯定影响;对电网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

4.生产现场仍旧存在违章作业的征象。固然电力企业用“三铁”反“三违”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严酷落实安全责任制和变乱问责制的要求一年比一年严,但生产现场违章的征象并没有完全杜绝。

5.农网硬件存在隐患较多。一、二农网改革工程已近十年,而地方经济与农夫生产、生存产生产生了排山倒海的变化,固然供电企业也不停的投入资金,加大电网设置装备部署力度,但已远远不克不及顺应供电需求。特别是地方党委、当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供电需求显着增长。

6.别的方面的因素。存在干部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班组安全管理底子单薄、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未形成闭环、农电安全管理底子单薄、配网安全用电管理不严,安全用电宣传不敷,农网涉外伤害等个体征象。

二、农电安全管理的紧张对策

1.创建有效的安全管理体制

以“安全第一,戒备为主,综合办理”为目的,创建安全管理体制。紧张包括企业安全管理领导责任制,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企业安全生产典范化制度,企业生产配置安全、情况安全等办理制度,企业策划安全理制度,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企业人力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等。

2.创建安全管理的勉励机制和长效机制

如今多数供电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缺乏勉励机制,突出表现是安全奖吃大锅饭,或有罚无奖。安全管理最紧张的是戒备,而不是事后处理处罚。有罚无奖,通常使受罚人只认倒霉不认错,其他人袖手寓目,以为事不关己。因此,安全管理的勉励机制应当克服上述两项缺点,重奖戒备事故的有功职员,通过精神勉励和物质夸奖,使有功者成为企业豪杰,成为宽大职工学习的榜样。

不停美满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大安全宣传力度,实行严酷的安全稽核制度。供电所要将安全用电图片张贴到田间村头,使安全事情置于整个农电事情首位。同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创建以制度束缚人、鼓励人的精良机制,层层剖析安全目的,责任稽核落实到人,加大安全生产赏罚力度,使每个职工身上有担子、有任务、有责任,促使职工加强一样寻常维护巡目力度,自发抓好安全事情。

三、农电安全管理的重要步伐

1.强化安全硬件设置装备部署。国度电网实验“两改一同价”后三年,电网根本上能包管城乡住民生产、生存和本地工、副业用电。

2.进步全员安全本质

(1)细致全员安全知识培训。增强安全生产执法法则宣传教诲力度,普遍配置根本知识,增强对企业紧张认真人、宁静认真人、班组长的安全教导培训,重点讲授电网新技能、新配置知识,确保在岗员工对新配置的产品结构、技能性能、运行特点有全面掌握,对配置存在的缺陷能及时发明,出现妨碍能及时消除。

(2)细致技能培训。增强“双师型”人才评比、技能培训和技能比武事变,在变电运行、电力营销、送电线路、变电查验等14个专业中大力放肆实验“师带徒”活动,前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生产职员对配置的掌控本事。

(3)增强配置运行、维护和办理。一因此缺陷办理为中间增强配置办理。要应用好红外测温及成熟的在线监测和信息办理体系等技能本事,掌握配置运行状态,及时消除配置隐患;二是前进配置的查验质量。公正摆设输变配电配置查验操持,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睦”。增强配置查验办理,稳步推进输变配电配置状态查验,创建健全输电线路配置状态评估措施;三是革新配置性能。前进电网运送本事和宁静稳固水平,前进供电可靠性;四是增强监测与跟踪。对暂时难以消除的配置隐患,增强监测和跟踪,拟订完满的应对预案,采取刚强步调,不能存在有任何荣幸生理和麻痹头脑;五是增强配置的运行办理。

根据电网迎峰度夏、防洪、防汛平分外时期保供电须要,有针对性地增强电网配置各个时期的运行办理,对紧张输电通道、要害变电站定期巡视,重点检查。

3.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创建政企联手的电力办法掩护屏蔽。针对大概出如今电力线路掩护区内,掉臂安全间隔建房、植树、粉碎电力拉线、拉土、挖沙危及杆基安全等征象,要实时防备,对全部危及安全隐患发放《隐患整改关照书》,为确保电网安全举行打下精良底子。形成由当局出头具名,要求设置装备部署局、领土资源局在项目申请审批时,必须确保电力办法所划定的安全间隔,经县供电企业书面同意,并签署《修建安全间隔协议书》、《修建施工安全协议书》,方可答应施工。以躲避供电所的安全危害。

四、结束语

只有不停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事情力度,变化电力安全的管理历程,树立电力安全的管理头脑,加强电力安全的现场管理,进步员工的安全意识,转变电力安全的细致要领,夯实电力安全的举措举动,加强电力安全的线路监视,才气确保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事情落到实处,以构建调和的电力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苏文芳;张怀亮 ;王秋霞;农村供电所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浅析《农村电工》 2006年03期

篇8:浅析推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 新农合基金没有单独开设基金专户, 没有专款专帐。

《财务制度》第六条规定:各统筹地区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帐, 专门管理和核算基金。但有的地方把新农合基金与其他基金混放在一个户头里, 只是在财政专户科目下开设了基金二级明细账, 致使产生的利息无法准确计入各自账户, 有的按所占比重分配计入, 有的按领导意见计入等等, 没有做到专款专帐。甚至有的地方公款私存, 挪用基金用于发放工资或归还贷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利益, 影响了新农合制度的健康运行。

(二) 机构设置和岗位职责不合理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新兴的事业, 各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普遍存在编制不到位, 人员严重不足等现象。个别经办机构连最基本的会计和出纳职位相分离都未能做到。有的县会计即做相关的帐务处理又办理现金、银行存款等出纳相关事项, 同时还要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统计, 这是严重违背内部控制“不相容职位相分离”原则的。从而造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内部设置不完善, 职责权限不明确, 无法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另外职位设置上还有一个典型的缺陷, 就是几乎大部分经办机构都未设置稽核岗位, 或者是即使设置了也几乎是形同虚设。稽核岗位的职责是对经办机构各个环节进行再复核, 它所发挥的作用就是事中、事前监督, 具有预防性和指导性。

(三) 会计人员素质低, 个别新农合基金会计不记账或记账不完整

基金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除了对基金的收支结余及各个期间的运行情况进行反应外, 还要对基本信息进行财务分析, 及时发现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对未来基金的筹集使用编制预算, 以保证基金科学、安全运行。这就要求经办机构的出纳、会计、稽核等相关人员业务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记账、算账的初级水平上, 还要进行财务分析。但目前情况是:经办机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会计专业人员不多。有的会计人员对一套完整的会计账簿应包括哪些都不清楚, 有的甚至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月上报的统计资料误以为是会计帐。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为基金的管理带来了更大隐患。也为各个职能部门对基金的检查带来了重重障碍。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的对策

(一) 严格执行财政部、卫生部共同颁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制度》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制度》的规定, 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帐, 专门核算和管理新农合基金。

新农合基金产生的利息全部计入新农合基金账户, 利息收入计入基金总额, 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得使用新农合基金进行任何形式的投资, 必须全部用于补偿参合农民的医药费用。各个经办机构应按规定设置会计岗位, 分清职责, 建立完整的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核算。每年审计、财政、卫生等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新农合基金进行检查, 对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制度》规定的要严肃查处。

(二) 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运行模式, 严格执行基金封闭运行和收支两条线。

封闭运行是指农民个人缴费收入、各级财政补助收入及其产生的利息收入要全部计入财政专户, 农民医药费补偿款经县财政专户银行直接拨付到定点医疗机构的开户银行, 这就减少了基金流转环节, 保障了新农合基金的安全运行。“收支两条线”主要体现在“钱帐分离”上。经办机构管账不管钱, 按规定设立会计机构或配备专职会计人员,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审查参合农民医药费用合理性计算出补偿金额, 并向县财政提出拨款申请。县财政管钱不管帐, 是指其主要负责审查经办机构关于基金拨付申请的真实性、合理性, 并办理基金财政专户的支付业务, 向经办机构传递有关会计凭证, 对经办机构进行财务监督。“钱帐分离”它符合基金自身运行规律和流程, 方便经办机构做账, 体现了责权对等的原则。而且, 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的宗旨, 也体现了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的责任、义务和权力的对等。

(三) 建立信息化平台, 对基金管理实施全程监控。

尽快建立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 实现定点医疗机构、经办机构、卫生监管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的全面联网, 实时监督防控, 随时掌握每一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县的基金使用情况、基金结余情况。这样既保证了各个市县基金的公平、透明, 更便于了解基金使用的进程, 有利于建立基金预警系统, 随时发现基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漏洞, 从而保证基金的安全运行。

篇9:浅析推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58-02

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内涵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系统性规划,是企业应对常规或突发事件的保证,是企业提高自身抗灾性和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助于企业提升战略管理能力,高效地使用企业资源,有效地管理经营风险,从而提高收入,节约成本,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

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的影响下,对国外先进完善的企业管理体制的引入势在必行。企业全面预算,作为低成本,高产出的企业管理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我们很多大中型企业都采用这种模式,但如何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企业战略定位不清,预算不明确。企业预算管理从根本上讲是服务于企业战略的,通过统筹安排每一分钱,使其落实到位,且能发挥最大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然而,目前很多的企业经营者,在经营的过程中缺乏长远眼光,短暂的盈利也是依靠“大气候”来实现,一旦面临不景气整个企业就毫无对策。这对于预算管理的制定和执行都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企业长远的预算管理的制定。面对这样的企业经营管理操作模式,全面预算管理就无从谈起了。

2.预算管理缺乏客观性,全面预算目标的制定、销售预算的评估和费用预算的落实出现脱节。全面预算管理的总体目标是由预算管理委员会(企业高层),在听取预算委员会成员(部门主管)的汇报后,结合市场供需和企业自身定位等多方面因素后,制定预算的初稿,下达给各部门主管即预算执行者处,由他们传达给部门下属单位,然后进行反馈的收集,随后再上报给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再次评议,如上过程多次循环后,进行颁布。这就要求在企业内部采取更为民主的,分权管理模式,即人人参与,人人都是企业主人的管理形式。然后,我国很多企业采用的是过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预算制定者和预算的落实者分开,双方缺乏有益的系统的沟通,就很容易导致预算目标的和实际的销售额之间的断层,致使预算目标的落实失败;另一方面,预算目标制定的过高,直接会导致预算费用的水涨船高式的增长,如果部门附属单位仍然按照既定预算费用来安排部门开支,而预算目标又没有实现,这就很容易使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出现资金链的缺失,整个企业也会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企业的发展就更无从谈起。

3.重视编制,轻视执行。重视编制,轻视执行是企业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中常出现的错误之一。预算制定时轰轰烈烈,制定完毕后就无人问津,即使考察预算的落实时,也是单靠报表或者是财务部门的陈述,而缺少关于预算落实的程度和反馈以及下一步的调整。只是为全面预算管理而制定全面预算,缺乏对全面预算的理解。全面预算管理自身不具备任何执行能力,它仅能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管理模式,而不能取代管理本身。

4.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具有战略性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其中战略性表现在企业发展的导向性和长久性方面,为企业的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管理支持;系统性不仅表现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牵制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在预算的制定、预算的落实和反馈以及反馈后的再调整方面的一致性;全面性表现在预算管理的全员、全程和全方位上。预算管理作为先进的管理模式,不仅体现在它客观的制定了预算本身,更重要的是在执行预算时,调动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为企业运作的全程进行保驾护航。但无论是预算的制定还是落实都依靠于企业员工的参与和努力,这就要求在企业内部实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奖惩制度,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预算的落实和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完善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1.建立以市场为引导的战略管理体系。全面预算以市场为导向,是由市场经济的特点所决定的。企业在迎合市场的需求时,获得自身的发展。预算目标的制定之初,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要,在预算的落实过程中,也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如果市场不认可企业的产品,那么企业产出的价值就无从体现。同时,从另一方面讲,市场的活跃程度也要左右着企业关于资金和人员的投入,也会引起预算的变动。市场作为企业面对的主体,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预算的过程中灵活的制定预算及时的对它进行反馈和调节,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

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如果想实现一个长久的盈利,股东势必会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战略性的规划,以实现企业的长久稳定性的盈利。企业在有计划的发展中,更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去预测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企业现有资源的可持续性使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逐步落实。

企业经营者对预算过程进行控制,不仅体现在对各个部门关于预算结果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更重要的是在于对预算落实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及时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企业链的运行更加流畅,同时也有助于减少企业的损失。换句话说,全面企业预算管理的特色就在于它关于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

2.客观科学地编制预算。预算的编制是在客观分析了市场的需求、原料的供应、人员的特点和生产环节的关键点后,然后采取民主决议的方法制定出来的。它客观地反映了市场的活力,准确地分析了企业的实力和下一步的目标。

做好预算的前期(下转第260页)(上接第258页)准备工作,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有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在预算制定之初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市场和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客观评估后,制定全面的预算工作,其中包括:预算工作的落实细则、预算的分块以及落实过程等,然后进行下达,接收反馈,进行调整,确定后及时对企业内全体员工和股东进行告知。

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企业资源和控制企业支出费用,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预算方式例如: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等。

3.强化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普遍采取的一种管理模式,其本身不具有任何执行能力,它的魅力在于完善的执行和控制体系。它要求对制定预算的管理者进行约束和对预算落实的各个环节进行把关,尽可能地把预算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身上。并要建立严格的监控和调整机制,使企业内部都能各司其职,在预算制定的框架内进行承担责任,确保每一个环节的良性运作。

4.树立“考核与奖惩是预算工作生命线”的观念,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进行层层考核,不仅可以考察预算落实的结果,还可以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的进行解决。考核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为企业的奖惩提供数量上的依据,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更好地完成预算的目标,因此企业多采用绩效管理的方法。将预算的各个方面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同时以数量化显示预算的完成情况,并以此为指标,客观地反映员工在企业中的贡献。科学的合理的考核和奖惩是激励员工积极性的主要方法,同时在奖惩的过程中,也是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调节预算的过程。

四、结束语

企业只有正确的理解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后,才能更好地制定和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促进企业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的统筹企业资源。规避企业运营风险,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劲松.浅谈企业全面预算的执行、调整与考核[J].交通企业管理,2003(8)

2.张巧红.浅谈现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之构建[J].财政监督,2007(8)

3.霍全平,赵冬梅.浅谈全面预算管理[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作者单位:南阳市博物馆 河南南阳 473132)

上一篇:316工程自评报告下一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