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散基地建设初探

2024-06-04

疏散基地建设初探(共6篇)

篇1:疏散基地建设初探

疏散基地建设初探

人口疏散基地建设是人民防空防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时顺利进行城市人口、物资和工业设施疏散的基本保证,我们必须按照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与反空袭斗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结合城市化进程和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对疏散基地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坚持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保疏散基地的疏散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承担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神圣使命。同时,人口疏散基地建设也是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贯彻和落实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人民防空建设事关国家战略全局、国家整体防御体系的稳定和战争潜力的保存,当今世界,国防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正在增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丑恶嘴脸进一步暴露,因民族、宗教、资源、领土等争端而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动荡不安,这都表明,战争还很遥远的美好愿望可能被突发战争所打破。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准备,加强人民防空建设,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人口疏散基地建设是人民防空防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时顺利进行城市人口、物资和工业设施疏散的基本保证,我们必须按照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与反空袭斗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综合防护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承担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神圣使命。

一、人口疏散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及我国周边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建设具有坚强有力的人口疏散基地。

从近期的局部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来看,作战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攻城掠地、前攻后援、正面交锋、地毯式轰炸等作战模式已逐渐为一方实施猛烈的空中精确打击、另一方进行防空作战所代替。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空袭成了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进攻方式,空袭与反空袭贯穿了战争的全过程。大量的精确制导武器、高杀伤力的贫铀弹等新型武器的使用使得空袭的破坏性越来越大。城市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重点目标多,在战争中成为了敌重点打击的对象。城市中的重点目标和生命线工程一旦遭到空袭破坏,将会造成建筑物倒塌、断水、断电、交通堵塞,引起大面积火灾,给城市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困难。因此,战时有计划地把城市人口疏散出去,是减少伤亡和混乱,保存有生力量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2、从坚守城市、坚持长期作战看,必须进行城市人口疏散,而人口疏散基地的建设和各项准备工作是为战时组织疏散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城市作战持续时间长,物资消耗多,补给量大,这给后勤保障带来巨大的挑战。城市也容易被敌人封锁围困,能否保障城市供应,是夺取城市防卫战役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进行城市人口疏散,同时,若建有强大的疏散基地,不但可以减轻战时城市供应负担,而且还可以为城市补给提供来源。如列宁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持续时间最久的大规模城市保卫战。战役从一九四一年七月十日开始,到一九四四年八月十日结束,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战前该城市虽然进行了人口疏散和工厂搬迁,但战争爆发后,市区仍有居民近一百五十万人。当德军完成对城市的合围和封锁后,军民的食品、燃料等物资供应成了很大的问题。一九四一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二年一月,军民的粮食供应量减少到最低量,发电厂因燃料耗尽而停止送电,自来水厂停止送水。由于饥寒交迫,市内疾病流行,四二年一月份每天因病死的居民达3500至4000人。在城市被围困时期,饿死的居民达63万余人,这对坚守城市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从这个战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必须进行城市人口疏散,坚强疏散基地的建设,保存有生力量和减轻城市供应负担。

3、加快人口疏散基地建设是贯彻和落实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对凝集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必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民防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人民防空建设认真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在为社会创造财富、方便群众生活、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人口疏散基地建设作为人民防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只要坚持与繁荣农村经济相结合,坚持与农村城镇化进程相结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必将可以提高城市的总体防护能力,而且还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疏散基地建设的原则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营造适应人员疏散的社会环境。

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下,正确认识人口疏散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正确处理战备、社会和经济效益关系,是搞好疏散基地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要有的放矢抓好政治、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大力宣传人民防空法,提高当地群众对人防工作的正确认识,从而在思想上树立城乡人民防空一体的认识,积极获得当地政府、乡村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和配合。这才是争取反空袭斗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障。其次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本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思想真正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重大决策上来,坚决克服长期和平环境下形成的麻痹思想,树立“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用全局的、战略的、长远的眼光看待人民防空工作,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措施来推动人口疏散基地建设。

2、树立全局观念,与时俱进,确保疏散基地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建设、协调发展。

人口疏散基地建设在任务、内容和形式上,与疏散基地所在地的经济建设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如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供水、供电、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应当将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人口疏散基地建设计划与经济发展规划相一致。人民防空部门要主动与当地经济主管部门协商制定共建计划,以利于集中建设力量,采取联合行动,措施一致,这样才能为疏散双方排忧解难,更好的推动人口疏散基地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时,经济建设也要处理好与战备工作的关系。人口疏散基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城市与乡村的共建活动,在疏散基地建立比较雄厚的物资基础,增强接收安置能力,并通过疏散单位与接收单位共建活动的开展,密切了城乡关系,达到人熟、路熟、情况熟,保证城市人口在需要时能够疏散得开,接收得快,安置得好,使疏散计划得到落实。在建设疏散基地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建设一些战备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比较好的项目,通过共建改善疏散基地的经济环境,落实人口疏散计划,达到繁荣经济,增强国防观念,落实战备的目的。

3、坚持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保疏散基地的疏散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疏散基地建设的最基本要求是:能组织生产生活,能开展文化教育,具有相应的医疗救护和治安维护功能,具有相应的疏散组织、运输、接收和物资储备等功能。但是,由于疏散基地的地理、自然、人文条件,区域的布局、产业的结构、经济市场化的程度都不尽相同,因此疏散基地的建设要实事求是,注重环境,加强疏散基地设施配套建设,优化功能分区和设施布局,解决疏散人员的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医疗治安等实际需求,减少战争的二次损害,把损失降到最小的程度。

三、人口疏散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疏散基地建设的领导,建立健全指挥机构。

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层次多,困难大,必须建立有党、政、军领导参加的城乡共建疏散基地的领导机构,确保城市疏散单位和乡村接收安置单位的组织健全,领导有力,确保运输保障单位能将疏散人员物资和设备顺利、及时进出疏散地域,确保有足够能力接收和储备疏散人员、物资和设备的场所、文化教育、医疗救助等设施。这一领导机构的任务是平时组织疏散基地建设,制定疏散基地建设方案,战时组织疏散。平时,可以采取城乡挂钩、对口扶贫等办法,根据城市人民防空疏散计划,建立健全疏散组织和接收组织,完善疏散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组织适当规模的演练,以促进人口疏散基地的建设,因地制宜地挖掘当地的经济潜力和开发资源。

2、结合城市化进程,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开发人口疏散地区的生活保障条件。

争取战争胜利就要保护战争的潜力。人口疏散基地的预选和建设,是一项战略要求的长期任务。养兵千日,这个千日是反映长期准备和永不懈怠的决心。要使疏散基地保证在“用兵一时”时能用之可靠,就必须在平时的经济建设中有侧重地发展和培育,要在不给人民群众增加负担的前提下,坚持平战结合,积极扩大基地的生产效益,在适合当地条件的项目上,为基地群众推荐引进,搞好扶贫帮困工作,使广大群众尽快富起来,为将来城里人员疏散的到来创造一个比较富裕的保障条件。而且,人口疏散基地建设要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城乡配套改革,科学规划,优化村镇布局,实施基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消除不利于基地建设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积极适应都市发展对农业的综合需求。

3、根据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对疏散基地建设要突出重点保障要素,采取综合措施,多予、少取、放活。

只有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现阶段国家财政政策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因此,人口疏散基地建设要在现有经济形势和政策下,不失时机地进行建设和巩固好疏散基地。我们一般预选的基地多数在偏远的贫穷地区,群众生活并不富裕,更突出的是交通、通信、医疗、水源、教育等相对落后一些,不可能满足疏散人员的需要。所以要突出重点,把主要的、对疏散基地建设有直接作用的必不可少的事情搞好,在疏散地区利用文明共建活动、城乡挂钩活动,用活用足政策,有重点、有计划、有顺序地把基地经济发展起来,以便疏散计划在实战应用中得以落实,更使人员在疏散地区的生活及防空斗争有充足的物资保障。

总之,人口疏散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国防动员准备工作,要对付强敌的空袭打击,需要做好大量的基础工作。只有平时长期积累,打牢基础,才能有备无患。否则,临渴掘井,战时就会措手不及。我们要正视业已存在的差距,强化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奋起直追、改变现状的责任意识,始终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民防空建设方针,着眼于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人口疏散基地的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篇2:疏散基地建设初探

发布日期:2006-01-18 来源:浙江人防 字号: [ 大 中 小 ]

人口疏散基地建设初探(1)

杭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陈根洪

人民防空建设事关国家战略全局、国家整体防御体系的稳定和战争潜力的保存,当今世界,国防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正在增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丑恶嘴脸进一步暴露,因民族、宗教、资源、领土等争端而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动荡不安,这都表明,战争还很遥远的美好愿望可能被突发战争所打破。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准备,加强人民防空建设,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人口疏散基地建设是人民防空防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时顺利进行城市人口、物资和工业设施疏散的基本保证,我们必须按照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与反空袭斗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综合防护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承担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神圣使命。

一、人口疏散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及我国周边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建设具有坚强有力的人口疏散基地。

从近期的局部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来看,作战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攻城掠地、前攻后援、正面交锋、地毯式轰炸等作战模式已逐渐为一方实施猛烈的空中精确打击、另一方进行防空作战所代替。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空袭成了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进攻方式,空袭与反空袭贯穿了战争的全过程。大量的精确制导武器、高杀伤力的贫铀弹等新型武器的使用使得空袭的破坏性越来越大。城市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重点目标多,在战争中成为了敌重点打击的对象。城市中的重点目标和生命线工程一旦遭到空袭破坏,将会造成建筑物倒塌、断水、断电、交通堵塞,引起大面积火灾,给城市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困难。因此,战时有计划地把城市人口疏散出去,是减少伤亡和混乱,保存有生力量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2、从坚守城市、坚持长期作战看,必须进行城市人口疏散,而人口疏散基地的建设和各项准备工作是为战时组织疏散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城市作战持续时间长,物资消耗多,补给量大,这给后勤保障带来巨大的挑战。城市也容易被敌人封锁围困,能否保障城市供应,是夺取城市防卫战役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进行城市人口疏散,同时,若建有强大的疏散基地,不但可以减轻战时城市供应负担,而且还可以为城市补给提供来源。如列宁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持续时间最久的大规模城市保卫战。战役从一九四一年七月十日开始,到一九四四年八月十日结束,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战前该城市虽然进行了人口疏散和工厂搬迁,但战争爆发后,市区仍有居民近一百五十万人。当德军完成对城市的合围和封锁后,军民的食品、燃料等物资供应成了很大的问题。一九四一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二年一月,军民的粮食供应量减少到最低量,发电厂因燃料耗尽而停止送电,自来水厂停止送水。由于饥寒交迫,市内疾病流行,四二年一月份每天因病死的居民达3500至4000人。在城市被围困时期,饿死的居民达63万余人,这对坚守城市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从这个战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必须进行城市人口疏散,坚强疏散基地的建设,保存有生力量和减轻城市供应负担。

3、加快人口疏散基地建设是贯彻和落实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对凝集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必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民防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人民防空建设认真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在为社会创造财富、方便群众生活、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人口疏散基地建设作为人民防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只要坚持与繁荣农村经济相结合,坚持与农村城镇化进程相结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必将可以提高城市的总体防护能力,而且还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疏散基地建设的原则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营造适应人员疏散的社会环境。

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下,正确认识人口疏散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正确处理战备、社会和经济效益关系,是搞好疏散基地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要有的放矢抓好政治、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大力宣传人民防空法,提高当地群众对人防工作的正确认识,从而在思想上树立城乡人民防空一体的认识,积极获得当地政府、乡村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和配合。这才是争取反空袭斗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障。其次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本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思想真正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重大决策上来,坚决克服长期和平环境下形成的麻痹思想,树立“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用全局的、战略的、长远的眼光看待人民防空工作,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措施来推动人口疏散基地建设。

2、树立全局观念,与时俱进,确保疏散基地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建设、协调发展。人口疏散基地建设在任务、内容和形式上,与疏散基地所在地的经济建设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如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供水、供电、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应当将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人口疏散基地建设计划与经济发展规划相一致。人民防空部门要主动与当地经济主管部门协商制定共建计划,以利于集中建设力量,采取联合行动,措施一致,这样才能为疏散双方排忧解难,更好的推动人口疏散基地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时,经济建设也要处理好与战备工作的关系。人口疏散基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城市与乡村的共建活动,在疏散基地建立比较雄厚的物资基础,增强接收安置能力,并通过疏散单位与接收单位共建活动的开展,密切了城乡关系,达到人熟、路熟、情况熟,保证城市人口在需要时能够疏散得开,接收得快,安置得好,使疏散计划得到落实。在建设疏散基地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建设一些战备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比较好的项目,通过共建改善疏散基地的经济环境,落实人口疏散计划,达到繁荣经济,增强国防观念,落实战备的目的。

人口疏散基地建设初探(2)

杭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陈根洪

3、坚持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保疏散基地的疏散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疏散基地建设的最基本要求是:能组织生产生活,能开展文化教育,具有相应的医疗救护和治安维护功能,具有相应的疏散组织、运输、接收和物资储备等功能。但是,由于疏散基地的地理、自然、人文条件,区域的布局、产业的结构、经济市场化的程度都不尽相同,因此疏散基地的建设要实事求是,注重环境,加强疏散基地设施配套建设,优化功能分区和设施布局,解决疏散人员的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医疗治安等实际需求,减少战争的二次损害,把损失降到最小的程度。

二、人口疏散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疏散基地建设的领导,建立健全指挥机构。

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层次多,困难大,必须建立有党、政、军领导参加的城乡共建疏散基地的领导机构,确保城市疏散单位和乡村接收安置单位的组织健全,领导有力,确保运输保障单位能将疏散人员物资和设备顺利、及时进出疏散地域,确保有足够能力接收和储备疏散人员、物资和设备的场所、文化教育、医疗救助等设施。这一领导机构的任务是平时组织疏散基地建设,制定疏散基地建设方案,战时组织疏散。平时,可以采取城乡挂钩、对口扶贫等办法,根据城市人民防空疏散计划,建立健全疏散组织和接收组织,完善疏散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组织适当规模的演练,以促进人口疏散基地的建设,因地制宜地挖掘当地的经济潜力和开发资源。

2、结合城市化进程,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开发人口疏散地区的生活保障条件。

争取战争胜利就要保护战争的潜力。人口疏散基地的预选和建设,是一项战略要求的长期任务。养兵千日,这个千日是反映长期准备和永不懈怠的决心。要使疏散基地保证在“用兵一时”时能用之可靠,就必须在平时的经济建设中有侧重地发展和培育,要在不给人民群众增加负担的前提下,坚持平战结合,积极扩大基地的生产效益,在适合当地条件的项目上,为基地群众推荐引进,搞好扶贫帮困工作,使广大群众尽快富起来,为将来城里人员疏散的到来创造一个比较富裕的保障条件。而且,人口疏散基地建设要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城乡配套改革,科学规划,优化村镇布局,实施基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消除不利于基地建设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积极适应都市发展对农业的综合需求。

3、根据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对疏散基地建设要突出重点保障要素,采取综合措施,多予、少取、放活。

只有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现阶段国家财政政策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因此,人口疏散基地建设要在现有经济形势和政策下,不失时机地进行建设和巩固好疏散基地。我们一般预选的基地多数在偏远的贫穷地区,群众生活并不富裕,更突出的是交通、通信、医疗、水源、教育等相对落后一些,不可能满足疏散人员的需要。所以要突出重点,把主要的、对疏散基地建设有直接作用的必不可少的事情搞好,在疏散地区利用文明共建活动、城乡挂钩活动,用活用足政策,有重点、有计划、有顺序地把基地经济发展起来,以便疏散计划在实战应用中得以落实,更使人员在疏散地区的生活及防空斗争有充足的物资保障。

篇3:布达拉宫消防安全疏散设计初探

1 致灾因素及火灾特点

(1)结构性因素导致火灾蔓延迅速。

布达拉宫为石木结构,木材大多历经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日晒风吹,造成建筑木质腐蚀、干燥、疏松,含水量远远低于一般自然干燥木材的含水量(约12%~18%),成了全干材。同时其结构又多用油脂含量较高的柏木、松木及樟木等优质木材建造,极易燃烧。这一特点导致火灾一旦发生,便会迅速发展,极易蔓延成灾。

(2)引发火灾因素多,火灾危险性大。

布达拉宫占地面积大,参观人数多,致灾因素较多,主要有:生活及宗教用火不慎、电气线路故障、燃放烟花爆竹、游客吸烟、雷击和外来飞火等。

(3)火灾荷载因素导致火灾持续时间长。

现代建筑要求火灾荷载量(即平均每平方米的木材的用量),不宜大于0.03 m3。而在布达拉宫中,每平方米含有木材约1 m3(包括其他可燃物折合木材的用量)。

(4)建筑布局因素导致扑救困难。

布达拉宫同山体融合在一起,共有大小房间999间,房屋重叠,道路迂回曲折。建筑之间大多间距很小,没有消防通道,现有的消防设施及水源无法满足施救的需要。同时,大量干燥的木材燃烧速度快,热量积聚迅速,烟雾生成量大。施救过程中消防人员难以进入,内部缺乏消防设施及水源,也增大了火灾扑救的难度。

2 影响人员安全逃生因素分析

2.1 人流量

布达拉宫作为西藏旅游的标志性景点,每日接待数千人。1997-2006年间每年接待人数见表1,日最大人流量4 000人。加上布达拉宫内部僧侣和工作人员,高峰时日人流量可达4 200余人。因此,在突发火灾事故的情况下,组织人员有序疏散很困难,而确保所有人员在安全时间内逃生的难度则更大。

以布达拉宫观音殿为例,该殿长6 m、宽4 m,最大疏散距离约7 m,平均人流量约16人/min,内部工作人员按4人/min计算,则须疏散人流量为20人/min,疏散难度十分大。据统计,该殿200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最大日人流量达到了3 500人。

2.2 疏散条件

(1)规模宏大,布局复杂。

布达拉宫占地面积约13万m2,高约110 m,共13层,东西长约360 m,南北宽约200 m。建筑内部布局十分复杂,如白宫东日光殿,宽17.5 m,长23.5 m,但安全出口仅有2个,且这2个出口至室外安全出口的距离分别为4.5 m和7.5 m。

(2)逃生途径少。

布达拉宫内部房间相互连通,但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数量却十分有限。以红宫十三层为例,该层建筑面积约320 m2,但安全出口仅有3个(金顶、德阳夏、东边停车场),且疏散距离均较长,在红宫十三层的人员最多时却有200余人。在短时间内将如此多的人通过3个安全出口安全疏散相当困难。

(3)出口标志不清晰、疏散距离长。

由于布达拉宫的特殊性,许多门廊都是珍贵文物,通道墙壁上都绘有精美壁画。因而安全出口大多未设置标志,通道内也没有设置足够的应急照明设施。而且应急照明要求的照度太低,参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中的要求0.5~1 lx,布达拉宫内可见度不足10 m,对于疏散距离普遍较长的内部通道明显不足。

2.3 逃生时间

因布达拉宫可燃物多,火灾蔓延速度快。起火2~5 min后,起火区域内的烟雾将使疏散人员无法看清逃生出口,相邻的殿堂在5~10 min内也会出现相同情形。实验证明,此类建筑安全疏散时间不到5 min。

2.4 疏散人员情况

绝大多数的游客不熟悉布达拉宫内部的通道情况,因而在火灾发生时十分容易焦虑和恐慌,同时拥向出口处,极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另外,游客迷失方向后,也容易因被困火场而直接致伤或致死。

3 布达拉宫疏散模拟分析

人员的疏散受布达拉宫本身的建筑结构布局如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等影响,也与人员的心理素质、行为反映、教育程度及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火灾现场情况的影响。笔者采用国内外常用的网格计算方法来计算布达拉宫参观人员的疏散撤离速度,人员逃生的速度可用式(1)计算:

Vj(ρ)=Vm[x(1.32-0.82lnρ)+y(3.0-0.76ρ)+z] (1)

式中:Vj为人员逃生速度,m/s;Vm为人员自由移动时的速度,m/s;x、y、z分别为人员几何位置、人员密度和其他方面的权重系数,分别取0.35,0.01和0.2;ρ为一定范围内的人员密度,即单位面积人数,人/m2。

将布达拉宫按功能划分成若干网络单元,将殿堂、房间、走道、门厅、楼梯等作为网络节点。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从危险较大的节点向危险较小的节点疏散,并逐步向安全出口疏散。根据人员可能的移动方向确定网络之间的联系,人员在一个节点经过门、走道、出口等处将按一定的速度进入下一个单元节点。再根据每个单元节点的人员密度将其划分成网格,每个网格只能容纳一个人,每个人向前移动时的速度大小将取决于其所在空间一定范围内的人员密度,而其方向则与前方网格是否“被占据”有关。火灾情况下,人员前进方向一般应直奔出口,但当遇到障碍时则会调整其方向以获得更大的前进速度。

可以忽略个体的心理等其他次要因素,假定人们的移动速度只与其所处的几何位置以及该位置一定范围内的人员密度两个因素有关。以布达拉宫某大殿为例,其面积约280 m2,到室外安全出口的距离约47 m。假设某日在该殿堂内有约470人参观,初始位置随机分配,将殿堂划分为1 m×1 m的网格,火灾发生时人员全部开始疏散。经计算,人员疏散速度为0.36 m/s,疏散时间为129.6 s。

4 布达拉宫消防安全疏散设计

4.1 设计的原则

安全疏散指建筑中的人员通过专门的设施和路线,安全地撤离着火建筑。布达拉宫安全疏散设计的原则是根据布达拉宫的建筑特性设定火灾条件,建立火灾模型,针对灾害及疏散形式的预测,结合内部通道及现有出口,制定合理的疏散路线,采取相应防火措施,有效延长安全疏散时间,保证建筑内部人员的安全。安全疏散应提供多种疏散方式,同时还应保证在任何位置的人员都能及时进行疏散。

4.2 影响安全疏散的主要因素

火灾时人员能否安全疏散,主要由4种时间决定:

(1)T1——从火灾发生到人员感知火灾的时间间隔。火灾发生后,产生的烟和热启动火灾探测器报警,使人们知道有异常情况发生;

(2)T2——从人员感知火灾发生到开始疏散的时间间隔。人员意识到有火情时,一般不急于疏散,而是首先通过感官获取信息以进一步确定是否真的发生了火灾,然后才采取相应的行动;

(3)T3——从人员开始疏散到疏散结束的时间间隔。从疏散开始通过走廊、楼梯、安全出口至到达安全区域的时间;

(4)T4——危险来临时间。自火灾开始,至由于烟气的下降、扩散,轰燃及建筑倒塌等原因而致使建筑或疏散通道发生危险状态的时间。

当疏散时间T(T=T1+T2+T3)小于危险来临的时间T4时,人员即可以从危险区域疏散出去,反之人员将不能安全疏散。因此,必须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危险来临时间T4增大,疏散时间T减小。总的来说,疏散时间T由火灾发现方式、发现人员状况、疏散人员状况、管理状况、疏散诱导手段以及应急照明系统的设置等条件决定。危险来临时间T4受建筑物形状、内部装修情况、防排烟性能、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及防火分区的设置状况等条件的限制。要达到既定的安全目标就必须对以上因素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4.3 提高安全疏散效能的建议

4.3.1 减小疏散准备时间T2

国内外的调查研究表明,建筑物发生火灾后,人员听到或看到报警信号后的第一反应并不是立即投入疏散行动。人员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到火灾时的行为与反应,国外的研究证明在火灾情形下,人员听到报警信号是否就能意识到发生火灾是值得考虑的,由于火灾探测器发生误报或者假警报情况的存在,人员需要时间辨别火灾报警信号的真伪。意识到火灾的发生,并不一定会使人员认识到生命受到威胁,部分人员感到能够自我保护,在心理上否认已经处于危险的环境,认为威胁是轻微的,只有在搜集到更多的诸如火焰、浓烟等信息后才确定存在着严重的生命威胁。这些都会对疏散开始时间产生影响,而其中的某些行为会使人员失去最有利的疏散时机,直接导致人员的伤亡。

有鉴于此,首先应对原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进行改造,更换为高灵敏度探头,增加探头的数量并优化探头的布置,提高报警的准确度,减少人们思想上的麻痹性。其次应当加大对内部工作人员的日常教育,使其认识到火灾的危险性和火场逃生的紧迫性,掌握部分火场自救方法。第三是要在主要通道和出口处设置安全警示牌,标明安全疏散线路图和注意事项,并加强对导游等工作人员的宣传培训力度,使其掌握安全逃生的基本知识。在发生火情后,管理人员应当及时通过广播等工具督促建筑内人员投入到疏散行动之中,积极组织人员进行疏导,使人员迅速开始疏散。

4.3.2 减小疏散时间T3

人员开始疏散至疏散结束所用的时间在整个疏散过程中占有很大比例,而影响这部分时间的因素也很多,如安全出口的宽度和数量、疏散通道的宽度和距离、人员的行走速度、疏散指示系统和应急照明系统的设置以及疏散线路的设计和组织等。

(1)灯光疏散指示系统。

在火灾条件下,灯光能够使人精神镇定、克服恐惧和急躁心理,因此在布达拉宫中应配置应急指示灯;指示方向要考虑到最易起火的地点,以及最不利于疏散的起火点。由于布达拉宫内部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和火灾蔓延的不确定性,在部分连通重要殿堂的通道上最好使用双向指示灯,由消防控制中心在接到感烟、感温探测器或手动报警器的信号后,通过设定的程序来控制指示的方向;也可以通过与感烟、感温探头联动的方式来控制指示灯,为疏散人员指示正确的疏散方向。此外,指示灯的闪光方式也可以提高人员识别指示灯的能力,有效提高疏散效能。

(2)应急照明系统。

应急照明采用双路电源供电,配合局部设置带有应急蓄电池灯具的方案,但这种方式存在双路电源有一路带电,应急蓄电池不能应急工作的情况。如要满足火灾情况下及时接通事故照明回路,还需要增设应急控制线,但控制线路较为繁琐。而分散、数量较多的带有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具维修维护工作量较大,同时蓄电池的维修替换成本也很高。

对布达拉宫进行合理分区,改进应急照明的供电方式,并将部分普通照明灯接入消防电源,在火灾时转为事故照明。同时采用每一分区集中设置一个双电源供电并带备用蓄电池的配电箱,使其具有双路电源自动投入及备用电池自动投入的功能,此回路应可以集中控制开断。当发生火灾时,由消防控制室接通,起到应急照明的作用,使得事故电源更加可靠。但这种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旦蓄电池组产生故障,就会直接影响一个分区的事故照明。因此,做好维护维修是避免出现事故最有效的措施。

(3)事故广播系统。

该系统能够辅助火灾中人员的疏散逃生,目前主要依靠的是基于视觉的应急疏散系统即应急照明和应急疏散指示系统。在真实火灾中,由于视觉会受到烟气的阻挡和限制,加上人员在火灾中具有高度的恐惧感和盲目性,使得基于视觉的应急疏散系统不能有效保证人员的疏散安全。此时,利用广播系统可以稳定被困人员的情绪,引导其选择正确的逃生路线。事故广播系统能够及时通知火灾建筑物内人员火灾发生的位置,安全疏散的方向,组织指挥人员安全疏散。事故广播系统扬声器的功率应该能够保证在任何位置上的人员都能听见。近几年来,英国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能为建筑内人员提供火灾应急疏散的有效音响寻路装置并对此做了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员的视线受到阻碍和事先不熟悉环境的紧急情况下,可以准确无误地安全疏散,并且相对于没有采用此装置的情况,疏散时间减少了66.7%,试验中无任何人员发生迷路和判断错误。

将声、光等应急疏散指示系统结合起来,会使发生火灾的建筑内人员的安全程度大大增加,达到安全疏散的最佳效果。

(4)制定预案定期演练。

根据布达拉宫内部结构和人员分布情况,制定消防安全疏散预案,由工作人员负责组织,定期开展演练。同时,在部分通道设置疏散物品箱,放置部分简易个人防护器具(过滤式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及逃生器等)和小毛巾、手电筒等。

4.3.3 增大危险来临时间T4

消防设施能否及时准确的探测火灾、实施早期灭火并控制火势扩大,是延长危险来临时间T4,决定人员能否安全疏散的关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设置消防系统。

布达拉宫内部设置了火报警系统、消火栓系统、气体灭火系统以及小型灭火等。正确设计和安装消防设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可以及时有效地探测和扑灭火灾,增加危险来临时使人员及时疏散,最大限度减小人员伤亡。

(2)设置火灾防排烟系统。

布达拉宫目前尚未设置机械防排烟系统,其内部有众多大面积殿堂、长距离通道,但窗户数量很少,因此在火灾时仅靠自然排烟是远远不够的。针对布达拉宫的建筑特点,设置合理的防排烟系统,可以减小烟气层的下降速度,以保证疏散人员的生命安全。

(3)做好消防设施的日常维修管理工作。

设置合理的消防设施可以有效的预防或控制火灾的发生和发展,对现有的消防设施管理使用得当,就能够实现早期控火和灭火,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消防设施管理人员应加大管理力度,确保设施正常工作。

参考文献

篇4:大型体育馆的安全疏散设计初探

建筑特点及火灾危险性

一、人员密集、疏散难度大。大型体育馆观众厅容纳人数一般为10000~30000人,如此庞大的人群,要在短时间内安全疏散到馆外的安全区域,如果没有合理的消防安全疏散设计是很难做到的。

二、跨度大、顶棚高。以辽宁省体育馆为例,其建筑面积为20000m2,高为15.82m,如此大的空间,发生火灾时燃烧猛烈,蔓延迅速,易形成大面积火灾,扑救难度大。

三、装修量大、可燃物多。大型体育馆观众厅的座椅一般采用塑料、胶合板、木板或棉布等可燃材料。在其建筑中,可燃装修材料的应用也十分广泛。这些可燃材料大大增加了体育馆的火灾负荷,一旦起火,火灾蔓延迅速,产生大量有毒气体。

四、着火源多。体育馆内设有大量的电气设备和照明灯具,用电量大,电气线路容易发生故障或过负荷引起火灾。文体演出的燃放的烟花、观众吸烟和平常维护过程中的电气焊等明火作业也是不容忽视的火源。

五、屋顶多采用钢结构,耐火极限低,发生火灾坍塌早。例如天津体育馆的钢结构屋架,发生火灾时,在消防队出警后1~2 min就出现了局部坍塌,随后,很快发展成整个屋架倒塌。

六、性质重要,影响大。大型体育馆举办的大多是大型体育、文艺、政治方面的盛会,一旦发生火灾,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都很大。

消防安全疏散设计

大型体育馆的消防安全疏散设计可分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两大部分,以内部空间为主,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馆内人员只要到达馆外就基本安全了。

一、内部空间的安全疏散设计

大型体育馆内部空间的安全疏散设计,应根据建筑平面,按拟定的允许疏散时间,合理确定疏散总宽度、疏散走道的宽度、安全出口的位置、数量、宽度和诱导疏散设施。体育馆屋盖多为大跨度钢结构,无防火保护层时的耐火极限只有0.25h,发生火灾而导致坍塌所需的时间很短,所以对体育馆的允许疏散时间,应将建筑耐火等级作为主要考虑因素。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大型体育馆的允许疏散时间,是根据容量规模的不同进行考虑的,国内一部分已建成的体育馆的疏散允许时间如下表:

由表可见,大型体育馆的平均允许疏散时间为4min。本文将此时间作为安全疏散设计的一个基本标准,即人员到达馆外安全区域的时间不得超过此标准。

(一)疏散总宽度的确定

疏散总宽度的确定,是进行安全疏散设计的前提,它直接影响馆内人员在允许疏散时间内到达馆外安全区域的人流量。疏散总宽度是根据疏散走道的不同形式,按百人宽度指标计算出来的。

百人宽度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百人宽度指标 =(单股人流宽度×100)/(允许疏散时间×每分钟每股人流通过人数)

式中:单股人流宽度取0.55m ,人流疏散速度经实测在平地面时为43m/min ,在阶梯地面时为37m/min ,由此可计算出百人宽度指标为: 平地面: B1=(0.55×100)/(4×43)=0.32;阶梯地面: B2=(0.55×100)/(4×37)=0.37。

疏散总宽度计算公式为:

疏散总宽度=疏散人数/100×百人宽度指标。

根据上述规定的疏散宽度指标计算出来的疏散总宽度,只是实际需要设计的概算宽度,在最后确定安全出口的设计宽度时,还应对安全出口进行细致的核算和必要的调整。

(二)安全出口的布置及要求

體育馆安全出口是指保证人员安全疏散的楼梯间入口和直通馆外地平面或平台的出口。安全出口的布置原则:每个防火分区至少应有两个不同方向的安全出口。根据体育馆内观众席的布置特点,安全出口宜均匀分散布置在比赛大厅周围各个区域。安全出口的布置,应使疏散路线简捷、通畅,且使疏散路线距离最短,能够保证位于最不利点人员的安全撤离。观众、运动员和主席台的安全出口要分开布置,尤其是观众的行走路线,不要通过运动员和主席台的辅助房间。按人们的习惯布置安全出口。例如在阶梯形看台上,观众习惯从看台的上部走下来,从看台下部的出口走出去,所以安全出口应尽可能靠下边布置。观众厅应划分不同的座位区,每个座位区应有两个不同疏散方向的安全出口,这样有利于控制每个安全出口的通行人数,达到安全疏散目的。安全出口的设置应有利于做到双向疏散,尽可能设在观众座位区的中下部位。

安全出口包括主要出入口和主席台出入口,而不包括运动员的出入口。观众厅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且每个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宜超过400~700人,大型体育馆的观众厅宜取上限。按疏散总宽度可以核算每个安全出口的疏散宽度。疏散总宽度分配到每个安全出口时,出口宽度应该是人流股数的倍数。四股人流以下按0.55(m/股)的宽度计算,大于四股时按0.50(m/股)的宽度计算。出口可同时有八股人流通过,出口的最大宽度为:B=8×0.5=4m。计算出来的安全出口宽度是人在正常情况下疏散的宽度,但在火灾事故状态下会发生人员惊慌、秩序混乱、相互拥挤践踏,疏散要困难得多,因此在设计中保证规范规定的疏散总宽度是很必要的。

大型体育馆观众厅的看台一般为楼座式,即分为上下两层,甚至三层,这样有利于组织人流的疏散、方便管理。每层安全出口的数量及宽度必须按该层人数进行合理设计,并且各层安全出口的疏散路线应分开,避免上下层人流交叉混乱,影响安全疏散。上下层高差一般不小于2.1m,确保疏散走道的高度和视角效果。

观众厅的安全出口一般不安疏散门,如果安装,疏散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不应采用吊门或推拉门,严禁用旋转门。疏散门开启后门扇不应影响疏散走道的宽度,疏散门的数量与安全出口相当,宽度比安全出口稍大。观众厅的入场门、太平门不应设置门槛,其宽度不应小于1.4m,紧靠门口1.4m范围内不应设置踏步,太平门必须向外开启,并宜装置自动门闩。

大型体育馆建筑内除门厅的主楼梯外,应设封闭式的楼梯间。楼梯宜上下直通,中途不应改变位置,并且直通室外或层顶平台。楼梯的踏步不宜用螺形或扇形。如踏步上下级所形成的平面角度不超过10度,且每级离扶手0.25m处的踏步宽度超过0.22m,人们疏散不易发生意外时可不受此限制。疏散楼梯的宽度应根据疏散总宽度来设计,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6m,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8m。疏散楼梯的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且不应采用吊门或水平推拉门,严禁使用旋转门。疏散楼梯间应采用非燃材料进行装修,严禁采用可燃材料。

(三)疏散走道的设计

疏散走道应便于观众流动并有均匀出入口,疏散走道的设计应顺直畅通,不宜拐弯,应尽量直通出厅口或安全出口。走道高度2.0m以下部位不能有突出物妨碍通行,疏散走道的宽度应使有突出物的最窄处仍能满足疏散要求。走道内墙面的装饰物应避免采用可燃性材料。观众厅内的疏散走道应按其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0.6m计算,但最小宽度宜为1.0m,边走道不宜小于0.8m。在布置疏散走道时,横走道之间座位排数不宜超过20排,纵走道之间的座位数每排不宜超过26个。若前后排座椅的排距不小于90cm时,每排座位数可增至50个。对于观众厅平面中呈梯形或扇形布置的座位区,其纵走道之间的座位数,按最多一排和最少一排的平均数来计算。如此设计,是为了控制疏散距离和座位区人数,以及每个出口通过人数。

观众厅内应合理布置纵横走道。纵走道总宽度应与观众厅安全出口的总宽度相等,经过观众厅中纵走道通向安全出口的人流股数与安全出口的通行股数应符合"来去相等"原则。纵走道宽度一般不小于1.1m,如按单股人流设计宽度不小于0.9m,在出入口两边纵走道宽度不小于0.6m。容量超过6000人或每个安全出口设计通过人流超过4股时宜在观众厅中设横走道,其宽度一般按可通过两股人流设计。

观众厅外或体育馆外应设环形走道,避免设口袋式走道,走道上不应设阻碍通行的设施,以便在一个方向受阻时,可以从另一方面疏散,并且有利于缓和人流。

(四)诱导疏散设计

大型体育馆一旦发生火灾,通常会导致正常照明中断,这时馆内一片漆黑,再加上人员惊慌混乱、互相踢踏、拥挤,很难做到安全疏散,甚至会发生不必要的伤亡,因此必须做好诱导疏散设计。诱导疏散设计包括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火灾报警信号系统等。其供电方式宜与正常照明供电干线自低压配电柜或母干线分开,而且应有事故紧急照明的备用电源,如可采用蓄电池、发电机等,并应有自动切换装置。

为了便于在夜间正常照明中断或烟气很大的情况下紧急安全疏散,体育馆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控制室、自备发电机房、消防水泵房、观众厅等应位置应设火灾事故应急照明。体育馆内的正常照明多采用气体放电灯,当正常电源恢复供电时,应延时10~15min,再自动断开应急照明电源,以保证气体放电灯的正常工作。应急照明应保证疏散走道中心线水平照度不应小于0.5Lx,保证在火灾情况下有3m以上的可见度,还应尽量避免地面出现交错的太暗或太强区域,应急照明的转换时间应设定在5~15s的范围内,工作时间为3h。应急照明不应使用调光控制,配电线路设短路保护和过负荷保护,应急照明线路应与正常照明线路分管敷设,也不能共用中性线。应急照明应按防火分区划分,一个防火分区的分支线路不应跨越另一个防火分区。

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应设置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疏散指示标志必须按国家标准设置,其尺寸、颜色和外观设计均应使标志明显易见,并且与装修或其它标志形成对比,颜色、格式和形状应统一。安全出口标志宜设在出口顶部,体育馆的观众厅是个大空间,纵走道两边没有墙体,只有横向走道有矮墙或栏杆。鉴于观众厅的视角范围比较大,可以环视四周,因此疏散指示标志可以设置在横走道的矮墙或栏杆上。疏散用的应急照明灯宜设在墙面上或顶棚上,并且布置合理均匀。在不能直接看到出口并有可能产生误解的部位,应设置带箭头方向的标志或文字说明指引人们通向最近的安全出口。

在观众厅内应设置带有声、光信号的火灾报警信号系统。火灾报警信号系统应随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其设备的数量、位置应得当,传送信号应能使绝大多数人易于接受,并应与一般信号有明显的区别。

(五)防排烟设计

火灾时产生大量的烟气,对室内人员的安全疏散造成很大的障碍,为保证疏散时的必要视距,应将烟气的浓度稀释100到300倍,因此防排烟设计是保证人员安全疏散的重要条件。大型体育馆由于顶棚高、空间大,因此可以利用此空间来贮蓄烟气,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安全疏散。屋顶要有一定面积的排烟窗口,如果没有,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其排烟量应按规范要求设计。体育馆内的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前室也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体育馆内的建筑物应进行防烟分区,防烟分区应按有关规范的要求和做法进行设计。适当考虑设置挡风垂壁和排烟竖井等措施,以利于减轻烟气对人员的威胁和危害。

(六)安全疏散的组织与引导

在火灾面前,人们会因为惊慌,甚至失去理智而无法正常疏散,因此必须人为进行安全疏散的组织和引导。大型体育馆应制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消防安全疏散预案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内容如下:

1.消防安全疏散的组织与管理。

2.观众厅不同座位区发生火灾时的疏散规则和应急实施对策。

3.体育馆内观众厅、附属建筑防火工程设计中用于消防安全疏散的走道、出口等管理。

4.对全体工作人员普及消防知识的教育,定期演练,熟悉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以提高扑救火灾和迅速引导观众疏散的能力。

5.根据体育馆的建筑结构、重要部位、观众厅位、安全出口、走道等的布局和消防设施的分布情况,制定灭火作战计划及人员疏散的综合指挥方案。

举行大型比赛、集会或演出时,均应事先对场地、体育器械、悬浮物、用电设备等以及安全出口、疏散走道做好检查,及时排除各类安全隐患。使用期间,相关人员应严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

二、外部空间的安全疏散设计

大型体育馆应建立在场地开阔、便于疏散的地点,至少应有两条车辆通道与城市干道连接。人流集散和车流应分层错开,互不干扰。馆外空地面积应能容纳馆内最多允许人数,并分散布置在体育馆四周。体育馆周围应设消防通道,使消防车能接近主体建筑。

结论

篇5:疏散基地建设初探

访谈直播:专访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副主任陈灿辉副主任和指挥通信处处长林增金。时间: 2009年3月16日(星期一)8时30分

人民防空指挥信息体系是人民防空的中枢神经系统,疏散体系是城市综合防护能力的组成部分,加强人防指挥信息和疏散体系建设,是推动防空防灾一体化的重要环节,人防指挥信息和疏散体系建设涉及面广,需要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3月16日上午,就与有关部门和百姓相关的一些问题,福建省人民防空办公室人防互联网“在线访谈”栏目主持人卢汉欣专题采访了省人民防空办公室陈灿辉副主任和指挥通信处处长林增金。欢迎网民踊跃提问,积极参与!

[主持人](08:30)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本期福建人防网站的在线访谈。本期在线访谈由我们省人民防空办公室陈灿辉副主任和指挥通信处林增金处长参与访谈。人民防空通信、警报网建设所需的线路、电路、频率和值勤用电保障有什么规定?这个问题首先请陈副主任给大家回答一下。

[陈灿辉](08:32)在我国,人民防空通信网是组织指挥人民群众开展防空袭斗争的主要保障系统,使用人民防空警报网是发放和传递空袭信号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手段,用其他网络,如电信网、电视广播网传递空袭信息只是辅助手段。事实证明,只有建设好人民防空通信、警报网,才有条件及时、准确地发放和传递空袭信息,实现有效指挥,才能减轻空袭带来的伤亡和损失。为此,《福建省人民防空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 人民防空通信、警报网建设所需专线、中继线、电路,电信部门应当优先予以保障。无线电管理部门对人民防空专用的无线电频率,必须予以保障。人民防空通信、警报值勤用电,由电力部门提供保障。”《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军区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的决定》(闽委发[2001]17号)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建设通信网、警报网以及发放警报信号所需的电(线)路、频率和战备用电等,广播、电视、电信、无线电管理、信息产业、电路等部门和单位要优先予以保障,并按国防战备标准价格给予优惠;对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平时安装、维护通信警报设施,组织人民防空演练等,有关部门要提供便利。”这里涉及三个方面问题:

一、通信、警报网建设所需专线、中继线、电路保障

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建设的人民防空通信、警报网所需的专用线路、电路,它与电信公众网相联通,是保障人民防空通信和警报的必备条件,由电信部门负责保障。

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在通信、警报建设中所需的线路、电路与其他部门、单位建设发生矛盾时,电信部门有权中止对其他部门、单位的保障,优先保障人民防空建设的需求。

二、专用的无线电频率保障

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用于建立人民防空专用通信和警报所需的无线电频率,它专门用于保障人民防空指挥和警报发放,其他部门不得占用。人民防空专用通信所需的无线电频率由无线电管理部门予以保障。

三、通信、警报值勤用电保障

人民防空通信、警报值勤,在平时,是使人民防空保持一定戒备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战时,是确保空情信息和警报信号及时、有效传递的关键环节。因此,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安排的通信、警报昼夜值勤所需的用电,电力部门应当提供保障。

[主持人](08:40)人民防空警报设施安装有什么规定?

[陈灿辉](08:41)人民防空警报设施是由国家定点单位生产,对安装和检查有特殊要求,因此,只能有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安装。

《人民防空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安装人民防空通信、警报设施,有关单位或个人应当提供方便条件,不得阻挠。”《福建省人民防空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按照规划必须设置在建筑物上的人民防空警报设施,业主应当提供方便条件”。这里所说的“业主”,是指防空警报器安装依托的建筑物所属的单位和个人。人民防空警报设施是根据战时需要,经过充分论证,按照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统一规划、布点建设的。在安装警报器和敷设线缆等,需要占用有关单位和个人所属的场地、位置和空间,需要与有关单位的电源相连接,需要给予施工作业配合,涉及的单位和个人有义务、无条件的为安装人民防空警报设施提供便利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和阻挠。《人民防空法》第四十九条规定:“阻挠安装人民防空通信、警报设施,拒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对当事人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违法行为,可以对个人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并处一万元至五万元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损失”。

[主持人](08:44)林处长,请你说一下,业主在人民防空警报设施管理中应当承担什么义务?

[林增金](08:45)业主在管理中,发现人民防空警报设施锈蚀、损坏、被盗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向当地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报告,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酌情处理。

分散设置在各单位的警报设施,是城市人民防空警报网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本单位和附近居民能够及时接收防空信号和实施防空掩(隐)蔽行动。由业主负责管理设置在本单位的警报设施,是我国长期以来推行人民防空警报设施社会化管理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各城市都是这样做的,效果很好。业主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加强人民防空设施的管理,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检查指导,使人民防空警报设施随时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

[主持人](08:47)拆除人民防空通信、警报设施有什么规定?由哪个部门审批?

[林增金](08:48)人民防空通信、警报设施是国防设施的组成部分,是关系城市居民安危的重要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建筑物的拆除,难免带来了安装在建筑物上的人民防空通信、警报设施拆除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必须报经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批准。在这里需要说明两点:

一、不准擅自拆除人民防空通信、警报设施

人民防空通信、警报设施,包括: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的专用通信警报设施,如无线电台、交换机、警报控制设备、终端设备、警报器、警报通信车、天线、通信线缆以及设备用房等;设在电信部门机房的人民防空专用通信、警报设备,以及电信部门和军队通信部门保障人民防空专用通信、警报的有线电路等。人民防空通信设施是人民政府和军事部门组织指挥人民群众开展防空袭斗争的重要保障,必须保持良好状态;警报设施是及时传递防空袭警报信号的主要手段。人民防空通信、警报设施是按照统一规划、布点建设的,一旦拆除,必须就近重新选点安装,以防止出现通信中断或警报音响盲区。因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拆除”。

二、拆除警报设施的必备条件和审批部门

“确因城市建设需要拆除的,拆除单位必须报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批准”。拆除人民防空通信和警报设施的前提条件是城市建设需要,通常是城市公共事业建设、旧城改造时,人民防空通信和警报设施所安装的建筑物需要拆除,使人民防空通信和警报设施失去依托。拆除人民防空通信和警报设施前,拆除单位必须向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拆除。拆除和重建所需经费,包括重新布设专用线路的费用、重建所需的工程材料费、人工费等,由拆除单位负责承担。

[主持人](08:54)陈副主任,你能谈谈组织防空警报试鸣应注意什么问题?

[陈灿辉](08:55)组织防空警报试鸣应注意四个问题:

一、合理确定防空警报试鸣日

组织试鸣防空警报,是检验人民防空警报设备和控制系统保持完好程度的重要措施,对于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人民防空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试鸣防空警报日期由各城市人民政府研究确定,并向社会公布。目前,一些城市将试鸣防空警报与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结合起来,有的确定在9月18日——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的国耻日,有的选在城市的沦陷日,有的选在城市解放纪念日,告诫全民不忘历史,居安思危,效果不错

二、只能由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试鸣防空警报

组织试鸣防空警报是一项人民防空的重要战备活动,根据《人民防空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只能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组织试鸣防空警报。

三、组织试鸣防空警报应当提前五天公告

为了达到试鸣防空警报的预期目的,不影响城市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和市民惊慌,《人民防空法》第三十五条第三款规定:组织试鸣防空警报,应在试鸣的五日以前发布公告。

四、组织人民防空演习时鸣放防空警报应提前申请

因组织演习、演练需要鸣放防空警报时,主办单位也应当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由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主持人](09:02)开展城市人口疏散地域建设有什么意义?

[陈灿辉](09:03)开展人口疏散地域建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护能力的客观要求。我省地处东南沿海,战时防空袭、防炮击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平时受台风暴雨等灾害性气候影响大。随着城市化战略的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城市公共场所和交通拥挤状况日趋严重。然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却相对滞后,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容易出现混乱,造成重大伤亡。针对上述情况,增强城市综合防护能力,已成为保持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开展人口疏散地域建设,当战争灾难或平时重大灾害发生时,为人民群众提供疏散避难场所,这是增强城市综合防护能力的有效措施。

[主持人](09:07)林处长,请你谈谈如何开展城市人口疏散地域建设?

[林增金](09:08)疏散地域是战时城市人口进行疏散安置的地区,也是平时遇到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时,为减轻伤亡损失而组织居民疏散避难的区域。疏散地域建设内容包括疏散地域生活设施建设、疏运能力建设、配套工程建设以及制定疏散方案和组织疏散演练等,它们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人口疏散体系这一有机整体。由于疏散地域建设涉及党政军警民诸多部门,涉及城市人口疏散方和接收安置方,需要多方共建,城乡互动,因此,应当由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完成建设任务。

城市人口疏散地域原则上在本行政区域内选定,通常距疏散人口城市60公里以内。如在本行政区内安置疏散人口有困难,确需跨区安置疏散时,必须报经上级人民政府审批。

从2006年开始,省人防办在泉州市开展城市人口疏散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城市人口疏散指挥机构,修订城市人口疏散方案,开展疏散地域(基地)建设,组织社区人口紧急疏散掩蔽演练。经过2年多实践探索,于2008年11月份召开了“全省城市人口疏散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同时为南京战区“六省(市)人防办主任联席会议”提供观摩现场。试点起到了示范引路作用,“泉州试点”经验应当在全省各地普及推广。

[主持人](09:12)群众防空组织有哪些?

[陈灿辉](09:13)“群众防空组织”,主要是指根据战时消除空袭后果的需要,按照专业系统组织,担负人民防空勤务的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包括抢险抢修、医疗救护、消防、治安、防化防疫、通信、运输等专业队伍。群众防空组织是战时消除空袭后果的骨干力量,平时可协助有关部门担负抢险救灾的任务。《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防空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4号)第十二条规定:“要把群众防空组织纳入应急救援队伍,作为政府防灾救灾的重要力量。”

[主持人](09:15)怎么组建群众防空组织?

[林增金](09:16)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和军事机关根据城市防空袭斗争的需要和城市专业人员的分布情况提出组建方案。组建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情况判断;组建群众防空组织的依据、原则;编制的数量;承担的任务;负责组建的主管部门;组建单位;配置的位置;有关保障等。《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的决定》(中发〔2001〕9号)规定:国家人民防空重点城市要按城市人口1‰到3‰(其中一类重点城市按3‰、二类重点城市按2‰、三类重点城市按1‰)的比例,组建群众防空组织。

《人民防空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人民防空的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群众防空组织。”四十二条规定:“群众防空组织由下列部门负责组建:

(一)城建、公用、电力等部门组建抢险抢修队;

(二)卫生、医药部门组建医疗救护队;

(三)公安部门组建消防队、治安队;

(四)卫生、化工、环保等部门组建防化防疫队;

(五)邮电部门组建通信队;

(六)交通运输部门组建运输队。

红十字会组织依法进行救护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治安、消费专业队因公安部门、消防部队已有现役组织和相应的群众组织,平时不另行组建,但应做好战时担负消除空袭后果任务的方案。群众防空组织的编成要与工作、生产、行政组织相适应,其编成和干部任免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和军事机关共同任命。依据《人民防空法》规定,目前我省各个城市已组建相当数量的人民防空专业队伍。

[ 主持人](09:22)群众防空组织的训练、管理有什么要求?

[陈灿辉](09:23)群众防空组织的训练主要是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和生产进行,抢险抢修、医疗救护、通信、运输专业队一般不进行脱产的训练,在生产、工作实践中提高专业队的技能。防化专业队可适当组织集中训练。已完成训练内容的专业队员,一般不再参加训练,但应当参加综合演练。县级以上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专业队训练的指导,组织必要的检查和考核,促进训练落实。

篇6:疏散基地建设初探

张庆祝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背景,理论基础及其组织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并从功能定位和建设理念的角度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进行有益探索。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 孵化基地 建设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是创造性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尝试,对一些理论性,战略性的问题的思考是其成功运作的宏观基础,也是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运行模式研究的理论起点,本文就将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一些基础理论进行概述。

一、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背景

(一)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历史背景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渊源要追溯到我国的企业孵化器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和经济的相互脱节(即“两张皮”)问题,一直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所急需解决的重点,而其中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即高新技术的“三化”)问题又是重点中的关键。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的顺利进行,原国家科委较早地注意到新兴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体制障碍,1984 年,国外企业孵化器的成功经验被介绍到中国,立即得到国家科委的重视。在借鉴发达国家企业孵化器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国家科委于1987年开始在武汉创立我国首家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服务中心。由此,开始了我国孵化器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我国的孵化器基本上是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主导型的企业孵化器。应该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又尽可能地利用了市场经济的一些手段和机制,作为一种体制上创新,企业孵化器这一重要成果被保留并逐步完善起来。

(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现实背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推进机制;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持系统。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正面临就业体制改革以及就业人数大量增加的双重压力。据教育部统计,截止到毕业当年 9 月 1 日,2002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 37 万人待业,2003 年有 52 万人,2004 年为 66 万人,2005 年为 79 万人,2006 年为 116 万(据教育部2006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资料),呈逐年大幅递增趋势,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

如何引导大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已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落实《纲要》精神,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机制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高校毕业生掌握了系统的科学知识,有着创立一番事业的激情,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他们不仅仅应该作为求职者,更应成为岗位的创造者,然而据调查统计,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却很低,分析原因:一是创业文化的缺失,社会普遍缺乏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认同;二是没有系统科学的创业教育,大学毕业生缺乏创业的知识和能力;三是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大学生创业应该是科技创业和发展创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融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于一体,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以基地创业文化建设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从而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创业文化,逐渐提高人们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同感。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是对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落实,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创新举措。

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理论基础

(一)企业孵化器理论

孵化,一般是指卵生动物的胚胎在卵膜内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冲破卵膜或卵壳而外出的过程。孵化器原指人工孵卵的专用设备,一般用电子设备保持一定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可在任何季节孵化出幼雏。现在借用孵化一词用来形象地表述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种手段,企业孵化器是指专为企业创新优化环境、培育创新型、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的一种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形式。根据许多国家测算,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新办中小企业的成活率一般不超过30%而经过孵化器的孵化和培育,新办中小企业的成活率一般都高达80%以上,充分显示了企业孵化器对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作用。企业孵化器具有资源放大功能的作用机理,即通过聚集孵化资源形成服务体系,然后通过这个体系的作用,使孵化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长起来的企业获得“毕业”资格进入市场,成为区域经济的新生力量和增长源。

(二)三元参与理论

“三元参与理论”认为自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各国大学、企业和政府三方面都不约而同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而实践表明,这些问题难以由单方面独立解决,需要三方共同参与解决。一般说来,政府较多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企业以追求利润、维持生存为目标,大学则较多考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这三方面的目标既有长期的一致性,也有中期的差异性和近期的矛盾性,把三方的目标变成统一的政策,协调的行动是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发展的关键。

(三)创新系统理论

创新这一概念,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出版的德文著作《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在该书中把创新界定为“执行新的组合”,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个概念包括下列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可见熊彼特关于创新概念的含义是相当宽泛的,既包含着与技术有关的创新,也涉及到非技术性的组织创新。按照系统论的,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有机结合成特定结构,从而具有不同于各要素独立具有的功能的整体。创新系统也是由各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网络,创新活动系统不仅关注创新网络中的某一环节、片段或某一特定社会系统中单一的创新,而且注重不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在实现创新这一目的上的融合和协同。创业孵化基地就是协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不同创新行为的有效模式。

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组织特点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将创业计划实践化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有着其自身的组织特点。

(一)公益性

所谓公益是指:创业孵化基地的出发点具有公益性,从它建立开始,就以独特的机制与共享服务为创业提供支持,这种服务在起始阶段几乎是无偿的有时甚至是倒贴的,其服务成本通常都是由政府以原始的基础设施和启动费用的投资和其后的财政补贴来支付。当然,在一些发达国家,也有财团、研发机构或其利益主体为了各目的目标而进行的支付,但不管支付这些服务成本的主体是谁,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对创业孵化基地的投资和成本支付,几乎都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具有明显的公益性。

(二)创新性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大学生创业的支持系统,其创新性体现在,首先它是科技创新的基地,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科技成果和成果发明人同时进入企业,介入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无论是进行研究开发,还是进行企业孵化,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其次它是文化创新的平台,孵化基地内各种创业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为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提供了条件。最后,它是制度创新的载体,孵化基地创新体系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制度创新,建立适应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创新,是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灵魂,离开了创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也就是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服务性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主要是通过提供服务取得社会的认可,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其发展的核心要素。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技术服务、商务服务、融资服务等,它通过这些服务和营造创新环境,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检验创业孵化基地质量的好坏标准不是看它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而是有没有越来越多的项目和大学生进入基地参与创新活动,以及是否有大量的在这里成长的企业和人才走向市场。因此,坚持以服务为宗旨,降低运行成本,保持低的盈利水平是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经营理念。

(四)协作性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良好运行,需要各方面的协作配合。从当前来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离不开政府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财政、工商、税务、劳动保障部门等的通力配合和政策支持;离不开各高校的支持协作,在高校中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更是离不开学校在经费、场地、人员等方面的支持,离开各方面的支持,创业孵化基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功能定位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有着研发创新、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培养的功能。

(一)研发创新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通过项目选择,项目孵化为研发创新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鼓励大学生将实验室研究的成果和创新项目带到基地进一步研究开发,使创新成果以最快捷的方式产业化,形成创新的知识流和技术流。

(二)企业孵化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完备的支撑服务体系,能整合服务资源,构建适于企业发展的创业平台。通过提供法律、税务、财务及其它的服务帮助初创企业规避创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成活率,通过项目对接,强强联合壮大创业企业。

(三)创业人才培养

创业基地会为创业者提供系统的创业培训,更重要的是创业者可以在基地进行创业实践,通过真实的创业活动,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这种培养模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使创业孵化基地成为创业人才和企业家的摇篮。

企业孵化和创业人才培养应成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基本功能。通过企业成功的孵化,带动相关行业的就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通过创业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既懂科技知识又有经营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带动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逐渐形成大学生的创业热潮。对创业孵化基地基本功能的定位,是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战略起点,对其建设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五、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

(1)服务理念

服务理念指孵化基地管理部门,根据创业者的需要而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充分发挥政策舆论导向,资源配备,中介服务,信用授予和形象提升等功能,改善创业环境,真正地为孵化企业服务。

(2)市场理念

市场理念主要是指孵化基地在选择孵化对象时,要从单纯的注重技术水平向注重技术与市场并举发展,防止忽略以营销服务为主和信息处理为主的企业,影响孵化企业的成功率。

(3)企业化理念

企业化理念指的是把企业运作机制引入企业孵化的运作。创业孵化基地的中心任务是帮助创业者开创和发展企业,孵化基地本身不应该只是一个准政府机构,而应该是一个新创企业,只不过孵化基地的产品是健康发展的新创企业而已。孵化基地本身的运作需要足够的创业精神,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服务才能满足新创企业的需求,最终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

(4)虚拟化理念

虚拟化理念是指引入虚拟化孵化系统的概念。现有的孵化基地应该以互联网为平台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如信息的发布、拟孵企业入住的申请、与在孵企业的沟通等。通过将孵化基地的网站与孵化基地的关系单位网站的链接,孵化基地可以非常容易地将一些相关的服务整合进孵化基地所提供的服务,使新创企业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阶段和类型进行选择,也可使拟创业者能够从网站上对孵化基地所能提供的服务一目了然。孵化基地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在孵企业作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市场营销,提高在孵企业的知名度,为在孵企业创造合作机会。此外,互联网还应该是孵化器吸引国内外拟孵企业的一个重要武器,同时可以大大降低孵化器的运作成本,使创业者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接受服务。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疏散基地建设初探】相关文章:

人防疏散基地建设05-08

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和宿舍应急疏散演练方案06-05

疏散预案04-25

疏散逃生05-14

疏散演练简报05-25

防震疏散方案04-14

消防疏散总结05-01

安全疏散预案06-16

楼道疏散制度06-22

疏散演练讲话07-01

上一篇:真诚的接纳作文下一篇:关于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