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2024-05-15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通用13篇)

篇1: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 ②故患( )有所不辟也

③蹴( )尔而与之 ④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题3】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1)这,这样(2)祸患、灾难(3)用脚踢(4)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1】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2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1】赞扬舍生取义;批评苟且偷生(见利忘义)。(2分,意思对即给分)

篇2: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一、典型例题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又是怎样论证这个论点的?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3. “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5.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思路分析:细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运用正反面事例和道理论据来论证点的。

舍生取义,为全文中心论点。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东西。

2.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4.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5.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二、模拟试题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后面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非独:

万钟于我何加焉加: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

2. 下面选项中加粗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不为苟得也 苟富贵,勿相忘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患有所不避也

C. 非独贤者又是心也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 故不为苟得也 故自号曰醉翁也

3. 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战于长勺 B. 苛政猛于虎也

C. 万钟于我何加焉 D. 余将告于莅事者

4. 翻译下面句子。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5. 这段文字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甚:超过,胜过; 非独:不单,不仅;加:益处,好处;得:同“德”,感激

2. B

3. B

4.(如果你)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篇3: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一、广泛的阅读范围决定了“懂我所懂”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时应采取“放养”的方式, 而不是“圈养”。“放养”就是让他们按自己的兴趣读, 只要是正规出版物, 就随便他们读;“圈养”是老师开出书单引导学生读。这两者的区别在于, 前者是读自己感兴趣的书, 后者是读教师感兴趣或者教师认为他们应该感兴趣的书。

既然是课外书, 阅读的动机只有一个:兴趣。有些观点认为, 阅读课外书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 怎么可以随便读呢? 万一误入歧途怎么办? 而教师不推荐书目就等于不负责任。其实, 担心学生读正规出版物而误入歧途是杞人忧天, 很少有学生是因为读课外书而变坏的。其次, 学生正常的心智发展通过课本就可以基本实现, 课外书则是他们兴趣的延伸。每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点都不一样, 教师无法开出一张满足全班学生共同心理需求的书单, 所以列书单往往会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一旦被动接受, 阅读课外书就像完成任务一样, 所有的内驱力都会渐渐丧失。当然, 不是说教师一定不能推荐读物, 在不侵犯学生自由阅读权利的条件下, 推荐分享是可以的。

在广泛的阅读范围下, 学生不能完全读懂所有的课外书是必然的。书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把自己的意思通俗明白地说出来, 让原来不懂的人懂;另一种是说出来只能让已明白的人心领神会, 而不能让本不明白的人读懂, 比如鲁迅先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些杂文。遇到后者的书, 学生如果读不下去, 就不必勉强, 如果能读下去, 即使只读懂一部分, 或者读得很浅, 也没有关系。“懂我所懂”是一种收获, 甚至可以允许学生跳着读, 有趣味的片段可以先看。

还有一些书比较专业, 读者圈很狭隘, 如果学生有所涉猎, 读懂些皮毛, 也未尝不可, 有人就爱专读自己不懂的书, 越是稀奇古怪, 越是感兴趣。像这类泛读的书, “懂我所懂”既轻松高效, 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每个人从书中的收获都不尽相同, 有的人可以看到理想, 有的人可以获得智慧, 有的人可以得到情感释放, 诗人可以从枯燥的学术论文中发现诗意, 逻辑学家可以从小说中发现结构的逻辑美学, 科学家可以从散文中探索自然规律, 因此每个人读书都是在“懂我所懂”, 这是由读者的性格、自身经历、读书目的等决定的。而允许学生“懂我所懂”, 反过来又会大大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二、学生的智力背景决定了“懂我所懂”

阅读时理解新知识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能否完全读懂一本书在于读者和作者是否在一条起跑线上, 即读者的智力背景能否支撑他理解作者的文义。而学生往往受到专业知识、人生阅历、历史背景的约束, 无法达到作者的高度。和作者这种“槛内人”比起来, 学生只是青涩的“槛外人”, 要“槛外人”完全读懂“槛内人”的东西, 是不实际也是不公平的。允许学生“懂我所懂”, 就是鼓励他们向“槛内”张望 , 即使不能定居 , 进去遛一圈也是好的。况且, 泛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背景的搭建, 读得多了, 学生的智力背景就会更丰富, 思维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也会更强。

读书的深浅只能由自己, 别人是帮不上忙的, 只有独立思考, 才能提高共情的能力。有些东西, 现在不懂,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将来可能会“顿悟”出更多的东西。比如《克雷洛夫寓言》, 小学生能读出动物们的真假善恶, 初中学生能读出人情百态, 高中生能读出官场现形。允许学生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懂我所懂”, 是对他们智力发展规律的一种尊重。

书的阅读是可以分层次的。古人读书就有“不求甚解”之说, 略知一二, 甚至干脆“买椟还珠”式地阅读, 对于某些深奥的书, 不深究其哲学深意而当成文学欣赏阅读, 未尝不可。读书就像交朋友, 人总爱和比自己水平高一些的人交往, 这样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所谓“见贤思齐”, 读书也要读比自己水平高一层的书, 这样才会有收获。如果作者所写, 你完全能明白, 没有任何超出预料之外, 那这本书对你来说, 就太浅了。而读高一层甚至高几层的书, 不能完全读懂就是常事, “懂我所懂”也成了必然。教师不是一直鼓励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吗? 若是满树的桃子唾手可得, 学生又怎么会跳呢? 所以“懂我所懂”正是一块跳板, 让学生在跳着摘到桃子的同时, 看到一片更广阔的果园

三、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决定了“懂我所懂”

读课外书和做阅读题是不一样的, 读书不是为了应考, “标准答案”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自认为读懂 , 而其实只有极少数与作者差不多的人才领略到全部。况且读书本来就是一种再创造:当作者把思想文字化以后, 就已经无法百分百忠于自己;而当读者通过文字再现时, 更是一种二次创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谁能说自己解读的哈姆雷特就是作者心中的那个, 也许连作者都觉得文字中的和心中的不是同一个。因为文学作品留白和想象的空间实在太大, 所以“懂我所懂”是必然的。

毕淑敏认为阅读是一种搏斗, 笔者比较赞同。搏斗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读者被作者征服, 即在阅读中, 读者折服于作者的思想, 接受作者的观点, 受到作者作品的感染;另一种是读者没有被作者征服或是只是被部分征服, 即读者对作者的观点存疑, 不能全部接受。大部分阅读都是而且应该是后者。读什么就信什么, 是一种没有自我思考的阅读, “尽信书不如无书”, 没有思辨的阅读是没有价值的阅读, 有了思考, 才能在较量中发展自身, 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精神得到升华。所以允许学生“懂我所懂”是提倡无需全盘接受, 培养他们阅读时的思辨能力。

读书有两 种“懂”:一是照原 来的“读懂 ”, 二是“懂我 所懂”。前者是无我之读, 以“原来”的为主, 极力“钻”进去, 照“他”的话了解, 立足文本, “我”变成“他”, “懂”了。另一种是有我之读, 产生共鸣后“我”变成了“他”, 其实是把“他”变成了“我”, 这就是用“我”的“原来”去懂“他”的“原来”, 化出来的是“他”, 又是“我”, 也可以说不是“他”, 也不是“我”。这也是“懂”了, 是“悟”, 是读透彻了。这两种“懂”不是隔绝的, 古人读书自来便存在这两种“懂”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 “懂我所懂”恰是一种最深刻的阅读理解, 是一种读者频率和作者频率共振后的思想交融。比起“读懂”, 学生通过“懂我所懂”学到的东西, 才是最牢固可靠的知识, 是最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内化的知识。

摘要:学生阅读课外书时“懂我所懂”是必然结果。教师指导学生“懂我所懂”式的阅读, 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能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是对学生智力发展规律的一种尊重,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内化知识的能力。

篇4:阅读训练答案

(一)1.lonɡ diāo 2.略

3.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4.(1)丢失 羊圈 (2)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5.略

(二)1.(1)魏国 楚国 南方 北方

(2)①马好 ②路费多 ③车夫赶车的本领高

(3)①√

2.B 3.略

(三)1.mò qián 2.略

3.捉它很容易。

4.“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5.四件事。捕鼠(没捉着老鼠,还说老鼠太瘦了);捉鱼(没捉着鱼,被鱼尾巴打了一下,还说是利用鱼尾巴来洗脸);掉进泥坑(还说是用这个办法治跳蚤);掉进河里(还说在游泳,结果沉没了)。

6.猫爱吹嘘自己,掩饰过失,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所以被淹死了。

7.结合实际谈启发,言之成理即可。

四年级阅读主题:大自然的启示

(一)1.叼走 幼儿 清淡

唠叨 幻想 谈话(答案不唯一)

2.(1)大自然的规律

(2)若无其事 冷淡 极不情愿

(二)1.biān bǔ bì ruì

2.灵活 敏捷 启发

3.三心二意 五颜六色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4.(1)蝙蝠的眼睛被他们把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2)塞住了耳朵,蝙蝠就像失控的汽车到处乱撞。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不能安全飞行。

5.三,蝙蝠在夜里靠什么飞行,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1.严密 立刻 启示

2.风马牛不相及 声名狼藉 逐臭之夫 污秽

3.A 4.略

五年级阅读主题:语言表达的艺术

(一)1.shì shèn yì wèi yìnɡ qín

2.(1)拜见 就,于是 (2)给……看 说

(3)没有

3.略

4.刘义庆 《世说新语》 言谈轶事

(二)1. jú zhǐ 贼 赔

2.微笑 傻笑 冷笑

3.得意洋洋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4.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这是因为水土不同。

5.(1)种植用的土地 楚国的风气(楚国偷盗的风气)

(2)三,没出息,做了盗贼;羞辱晏子,显楚国威风。

6.略

(三)1.鲁莽 野兽 宰相 牢固

腥味 猩猩 冒犯 规范

2.管家 无可奈何 盛情 恍然大悟

3.安然无恙 豁然开朗 勃然大怒 浑然一体 迥然不同 怡然自得

4.(1)因为……所以…… (2)如果……就……

(3)如果……就…… (4)如果……还能……

5.清政廉洁、有远见

六年级阅读主题:难忘的历史

(一)1.rěn zhònɡ zhuó

2.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3.可以体会到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面对危险和困难,坦然自若、临危不惧。

4.略

(二)1.固:本来。 或:有的。 于:表示比较。

全句: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2.(1)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总分

(2)引用 对比

3.张思德同志牢记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三)1.chǔ wànɡ cónɡ ái

2.祸 殃 张 结 羞 怒 遍 鳞

3.略

4.(1)第一个是过度疲劳而休息。 第二个是死亡、牺牲。

(2)吉鸿昌坚贞不屈,忠于抗日,视死如归,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赞扬其英雄气概,并为英雄的死感到惋惜。

5.(1)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2)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

(3)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抢,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篇5: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多为身死而不受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参考答案

9-11 A A B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篇6: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阅读答案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多音字的掌握情况。

答案:wù dān gēng cù gǒu xi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提示:C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B、D三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答案:C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

(2)

(3)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4)

提示:本题帮助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

参考答案:(1)修饰连词 转折连词

(2)比 对

(3)第一个是介词,为了;第二个是动词,做、接受的意思

(4)动词,能够 动词,得到,获得 动词,通“德”,感恩

4.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名_________,字_________,是_________时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_________(人名)_________的思想,与之并称为“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之称。其思想核心_________、_________,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提示:本题目的是帮助巩固有关文学常识。

答案:孟子 轲 子舆 战国 思想 教育 散文 孔子 儒家 孔孟 亚圣 “仁” “义”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朗读停顿错误的两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E.是/亦不可以已乎

提示:A项,所欲/有甚于生者;C项,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篇7: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阅读答案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题及答案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苟得()不屑()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多音字的掌握情况。

答案:wù dān gēng cù gǒu xi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提示:C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B、D三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答案:C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

(2)

(3)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

提示:本题帮助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

参考答案:(1)修饰连词 转折连词

(2)比 对

(3)第一个是介词,为了;第二个是动词,做、接受的意思

(4)动词,能够 动词,得到,获得 动词,通“德”,感恩

4.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名_________,字_________,是_________时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_________(人名)_________的思想,与之并称为“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之称。其思想核心_________、_________,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提示:本题目的是帮助巩固有关文学常识。

答案:孟子 轲 子舆 战国 思想 教育 散文 孔子 儒家 孔孟 亚圣 “仁” “义”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朗读停顿错误的两项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E.是/亦不可以已乎

提示:A项,所欲/有甚于生者;C项,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答案:AC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阅读答案

2.课文所说的“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人生下来所固有的善的本性,那么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其本心”?“失其本心”以后会怎样?“失其本心”与作者所宣传的“舍生取义”又有什么关系?

提示:“失其本心”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坚守天生的善性,而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利欲的诱导。“失其本心”之后,人就会变坏,就会生出邪念,做坏事,就成了一个不仁不义的人了。

参考答案:“义”是“羞恶之心”,而“羞恶之心”又是善性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本心”丧失,“义”字也就随之丧失了,也就不能做到“舍生取义”。反之,只有坚守“本心”,只有如“贤者”那样使“本心”“勿丧耳”,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3.“舍生取义”者在中国历史上一贯受人崇敬,请你举出几位因“舍生取义”而令你崇拜的英雄人物,并写出他的一句曾深刻影响你的名言。

提示:这样的英雄人物可以说不胜枚举,给后人以深刻影响的名言非常之多。

参考答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4.本文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提示: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5.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提示:论证方法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论证方法,在说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阅读议论文,一定要揣摩其运用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在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在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快乐时光

抽 烟

两个学生在看法典时是否能抽烟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他们找教授评理,认为不能抽烟的说:“教授,看法典时能抽烟吗?”教授严肃地说:“当然不能!”认为可以抽烟的学生马上问:“那抽烟时看法典行吗?”“那没问题。”教授回答。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基础知识

1.下列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C.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提示:D项,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案:D

2.下列“而”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C.向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提示:A、C、D三项表示顺承,B项表示转折。

答案:B

3.(浙江中考“全新”模拟)古诗文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__。

(3)古诗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自然现象来比拟人生遭遇表达作者自宽自慰情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阅读答案

提示:此题考查对名诗名句的准确理解,默写时不能出现错、漏字。

答案:(1)山重水复疑无路

(2)雪上空留马行处

(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4)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对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避也(躲避)

B.所欲有甚于生者(超过)

C.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提示:D项中的“本”应为“自己”之意。

答案:D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呼尔而与之。

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你吃。

B.所识贫乏者得我欤?

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向为身死而不受。

译:以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

译:(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提示:A项应为:吆喝着给他。

答案:A

6.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提示: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答案:A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两个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是亦不可以已乎?

答案:(1)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样的天性。

(2)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心”的意思是________,《岳阳楼记》中对“心”的解释与之不同的例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性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深层探究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阅读答案

9.孟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提示:生死观是我们人生观重要而又集中的体现。我们虽然还不能深深体味文中所包括的丰富内涵,但我们已经明白了人是应该而且能够作出这种高尚选择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革命英雄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应该成为永远激励我们的人生榜样!

答案:略

中考链接

10.(2005湖南长沙中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长沙市某中学对该校300名高一学生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就“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和“超级女声”两大电视节目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超级女声

情况 喜欢 不太关注 喜欢 不太关注

原因 事迹很感人,很受教育 与自己的关系不大 有趣,能表现个性 品位不高

人数 91 209 245 55

比例 30.3% 69.7% 81.7% 18.3%

(1)请概括说明统计表反映的情况。

(2)以上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请简要回答。

篇8:本月阅读套题参考答案

1.C (完整理解文段1可得此答案) 2.C (满足不了人体需要, 不是说“营养不够丰富) 3.C (能帮助人体摄取营养) 4.A (原文是“有些分离出来的物质”, 不是全部) 5.B (A.和睦亲近。C.部落。D.财物) 6.B (A. (1) 动词, 到, (2) 代词, 他。B.均表转折。C. (1) 介词, 凭; (2) 介词, 用。D. (1) 介词, 同; (2) 连词, 和) 7.A (当时与何祇关系并不密切, “嶷宿与疏阔”) 8. (1) 当时人们议论想恢复旧郡, 授张嶷任越郡太守, 张嶷带领手下到郡 (2) 经过牦牛城寨时, 城寨首领襁负亲自出来迎接, 等到追至蜀郡边界, 他率领的跟随张嶷来朝贡的人达一百多9.齐宣王看到周文王的园囿认为大, 百姓认为小, 齐宣王就向孟子请教。孟子说:“周文王的园囿, 方圆七十里, 割草打柴的人可以进入, 射雉捕兔的人可以进入, 与百姓同享, 百姓以为小, 这不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听说郊关内, 有园囿方圆四十里, 杀死里面麋鹿的人, 如同犯了杀人的罪, 百姓认为它大不是很合情理的吗?”楚灵建章华台, 伍举劝谏说:“先王建立台榭, 榭只是为了讲军事, 台只是为了观气象。”10. (1) 两首诗的画面都很开阔。不同的是:《浣溪沙》的景物动态感很强, 词中的“逐”“拍”“出”使画面显得生动鲜活;画面以平面展开为主, 显得疏朗开阔。《折桂令》的景物以静态为主;画面纵横、上下同时展开, 显得错落有致, 丰富而富于变化, 显得壮阔多姿。 (2) 反映词人内心矛盾的两句话是, “白发戴花君莫笑”、“人生何处似尊前”。前句表现了词人忘情欢乐, 完全投入到了自然美景和觥筹交错中;后句表明词人借醉酒忘掉人生不得志的不快, 词人的内心深处是痛苦的。欧阳修刚正不阿, 忧国忧民, 可是宦海浮沉, 政治上多次遭受挫折, 内心的苦闷何以派遣, 也只有忘情山水, 借酒浇愁了。由此往深处看, 忘情山水的乐, 是派遣;借酒浇愁, 也是派遣。二者的本质又是一样的。11. (1) 反复“突突”声以突出老人难过的心情。 (4分) (2) 原句用了反复和对举的语言形式, 突出老人外出的时间长和家人焦急的心情, 改后失去了这种效果。 (4分) 12.“船”的命运是因环境恶化、河水干涸造成的, 作者希望人们珍惜环境, 不让悲剧重演。 (每问4分, 共8分) 13.老人一如既往地珍惜他的船, 表明他对过去环境和生活的眷恋, 希望环境还能好起来。 (4分) 同时也在唤醒人们的关注。 (4分) 14.此段主要运用了行为动作描写。 (2分) 通过对老人动作行为的细致描写, 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老人对船的眷恋不舍, 从而表现出老人对过去美好环境的眷恋和对失去美好生存环境的痛心。 (6分)

(命题者提供)

篇9:阅读训练答案

(一)《可贵的沉默》选段

1.①沉默——热闹 ②四面八方 七嘴八舌

2.略

3.①因为孩子们很快就认识到自己不好,而且心里产生了回报父母的爱的朦胧意识。

②沉默前的热闹是孩子们讨论自己的生日父母如何给自己过;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讨论如何给父母过生日。

(二)伟大的母爱

1.liánɡ jiànɡ

2.呼呼 温暖

甜蜜 伟大

3.母爱,是那么伟大。

四年级阅读主题:热爱生命

(一)《触摸春天》文段选读

1. jìnɡ chànɡ bàn qiāo

2.展开 阻碍 误差

3.歪歪扭扭 高高兴兴 开开心心 乐乐呵呵

4.竟然 奇迹 神奇 扑腾 惊讶 完全

5.略

(二)大墙下的小花苗

1. 温暖——(寒冷) 难过——(高兴)

2. ①6 3

②又瘦又小很难过;力量;见到了阳光,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花朵;真勇敢

3. 我能靠着自己的力量爬上墙顶,我真高兴。我明白了,不能什么事都靠别人,要学会靠自己的力量。

五年级阅读主题:经典故事

(一)《草船借箭》选段

1.léi yǐn xiànɡ

dànɡ lè diào

2.近义词:嘱咐——吩咐 叫喊——呐喊

反义词:逆水——顺风顺水 远离——逼近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C诸葛亮推断事情正确,他很了解曹操的为人性格。

4.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或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二)《高明的琴师》

1.:“。,,。”

2.②清楚 ③有耐心地

3.①春秋 成连 《高山流水》

②一望无际的大海 高耸入云的山峰。惊涛骇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 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

③大海

六年级阅读主题:大发明家

(一)《跨越百年的美丽》选段

1.但 尽管 却

2.写出近义词:

偶然——偶尔 幽暗——昏暗

分析——辨析 疲劳——疲惫

3.人工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4.①× ②× ③√

5.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6.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执著的探究精神。

(二)《发明家富尔顿》

1.费力──(费劲)

合适──(适宜)

盘算──(打算)

2.①(√) ②(×)

3.孩子,你只是图画画得好,别的功课都不行,这样偏科会影响以后发展。 懂得、领会

篇10: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9、本文选自《 》,孟子,名,是春秋时期著名的 家,家。(2分)

10、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屋舍俨然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故患有所不辟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D、同舍生皆被绮绣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2分)⑴选段中,作者将

比作鱼,将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⑵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

”这个词含义相同。

1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翻译: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翻译:

13、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2分)答:

参考答案:

9《孟子?告子上》 轲 思想家 散文家

10、C 11 ⑴生

舍生取义 ⑵贤者(2分)

12、①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不仅仅是贤者有这种秉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篇11:鱼我所欲也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妥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列加线字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2分)【 】

A.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君将哀而生之乎

B.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C.万钟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

D.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D.甚矣,汝之不惠【小题3】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三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答案

【小题1】D(2分)

【小题2】C(2分)

【小题3】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篇12:《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5、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B )(3分)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生而取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6、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 )(3分)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分)

译文: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如使”、“于”的解释各0.5分)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分)

篇13:阅读训练答案

(一)

1.(1)hào hǎo (2)sāi sài

2.太阳的光芒 雾逐渐消散

3.孩子 调皮的孩子

4.略

(二)

1.三个

2.升 快 淡

3. (1)7句

(2)粉红色变为橘红色又变成鲜红色

(3)先慢后快。开始时是冉冉升起,后来是猛地一蹦就出了海面。

(4)日出前,大海和天空通红一片;日出后,大海和天空一下就布满了耀眼的金光。

四年级阅读主题:坚持真理

(一)

1.fènɡ zé bèi shuān wéi zhí zháo

2.相信 表扬 反对

3.吃惊 清楚 顽固

4.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5.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shuān shuàn)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6.物体下降的速度快慢和重量有关。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会越快,反之,物体越轻,下落的速度会越慢。

(二)

1.不仅……而且……虽然……但是……

2.(1)4个自然段 数学 天文

(2)在数学方面,他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祖冲之根据他的理论,写出新的历法书,叫“大明历”;

指南车、千里船。

3.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在学术上有很大的贡献。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的贡献也很大。祖冲之还是一位能工巧匠。

中心句: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4.不盲目跟从古人,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怀疑、提出问题。

五年级阅读主题: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

1.tiáo huá hè

2. 匀匀实实 平平整整 清清楚楚 浩浩荡荡

3. ①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也不能一滴不掉。

②曹小三看不出来。

4. 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本体是墙面,喻体是屏障。

(二)

1.傲慢 真诚 卑微

2.如果……虽然……但是……

3. 这句话表现了林肯对父亲的敬爱与尊重和他不以出身不好为辱的优秀品质。

4.略

六年级阅读主题:国家 城市

(一)水都威尼斯

1.宽窄不一 各具风姿 多种多样

2. 对比 宽窄不一

3.(1)桥上开设了许多店铺。

(2)全桥由桥屋覆盖。

(二)伊拉克

1. 不仅……还……

因为……所以……(或)由于……因此……

2. “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______:(或——)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3.有名、闻名; 丰富 、丰盛

4. 第2自然段:伊拉克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第3自然段:伊拉克油气资源丰富,这给他们国家、人民

带来了财富,但也使他们深受战争之苦。

5.好事有时也可能变成坏事。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本是

好事,可却引得坏人来争夺,带来了战争。

举例子(略)。

上一篇:快乐寻宝商场活动策划下一篇: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