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与建议

2024-08-30

《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与建议(精选6篇)

篇1:《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与建议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寻找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形势与政策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新世纪的接班人就该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人云亦云。面对变化莫测国际形势,我们应有自己的主张。因为只有抛弃过去才能前进。由于知识面的限制,有些观点可能不成熟,还请老师谅解。

先说说中美关系,我眼中的中美关系没那么复杂。国家间利益就是一切,是敌是友只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手段。作为国家领导阶层,其施政思想是国家利益最大化。不管是资

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不能为国民谋利益就会被推翻。因此,国家间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和美国的关系很明显反映出这一点,以前英国是老大哥,美国跟在后面跑,后来位置逐渐改变,英国要听美国差遣。现在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变化,英国开始有自己的声音。同样,二战结束后,日本也要处处看美国脸色,但现在日本领导人开始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当然,能否真正摆脱是另一回事,这个问题之后再说。

现在的世界一哥是老美,无须质疑。中国以后能否取而代之,不好讲。我认为希望不大,因为国情不同,美国从建国到现在与中国比,太年轻了。也正因为此,负担轻,有能力,有魄力改革。如今各国都有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点不容质疑。贫富悬殊、暴力、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中国负担太重,而且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容易改变,我们总在宣扬传统文化,以悠久的历史为荣,张口四大发明,闭口黄河、长城。靠吃祖宗饭有意义吗?我看不见得。历史应该铭记,但落日的辉煌说多了就要被人笑话。

历史在不停的发展当中,未来如何谁也不敢说。我们活在当代还是说说现在有点实际意义。曾看过一篇报道讲美国的贫富悬殊异常严重,其实中国也差不多,有人穷奢极欲就有人

在死亡线上挣扎。没有真正的公平,一切只是相对。社会的黑暗面不如说是人类的劣根性在作怪。我们活在现实的世界就不祈求柏拉图式的天堂,但我们可以努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那就是合作。国与国之间需要合作,人与人之间同样需要合作。

有问题就解决问题,粉饰太平毫无意义。“重脸面轻实利”要不得,哪国都有自己的问题,总唱赞歌不解决问题。中国的中庸之道由来已久。它有一定价值,但害处也不少,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人愿当出头鸟,总希望别人来说。今年的两会有何成果在此不做探讨,只是一些代表不涉及敏感问题,竟扯什么“男人节”“女人节”让人捧腹。有问题就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后或许会有办法,但回避绝对不行。有人讲今天的中国还是小家子气,不肯在世界面前承认不足,是因为自卑,对自己的严重不自信。要面子是传统,别人不会理解“面子”对中国人的意义,但有人会利用这一点占我们的便宜,吃亏了还得表现的很高兴。想必也只有我们愿意干了。

中国有实力、有能力左右世界,这是事实。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一件件解决问题,未来一切都有可能。所谓外交无非是各国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权利的最大化,即国家利益。国

际关系格局的演化是各国外交不断“博弈”的过程。这一切都是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中国不能乐观,但也无须悲观。我认为,台湾会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但很可能是有代价的从美国取得。当放手台湾对美国有利时,台湾就是中国的了。那时,日本会是另一大制约中国的因素。同时朝鲜很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威胁。

我个人一直认为中国真正的劲敌是日本。大和民族有其自身优势,我们一贯不把日本放在眼里,曾看过一本书讲述大和民族精神。不管是樱花还是武士道都不可小觑。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强大,民族精神很重要。日本几次能从瓦砾中迅速崛起,难到不可怕吗?只是我们一直不愿承认这个事实。日本的学者大量来研究中国文化,中国历史,难道人家真就对你有兴趣吗?不是!是在准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孙子的教诲,人家应用在国际关系中,我们用在内杠上。中国人在外有“一人龙,三人虫”之说。不管对错,我们都该警醒了!现在不早做防备,当事实发生了再做事后诸葛毫无意义。

国际关系就是人的关系。只要国民整体素质上去了,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才有发言权。回归到底还是要抓教育,从儿童抓起。我们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更

要珍惜大好时光学习,奋斗。国家的路需要我们走出来,自己的人生之路更需要一步步踩出来。

篇2:《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与建议

魏仁斌 软件4班 20122712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体会 使命 建议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刻全面地了解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使我体会到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荣耀感和责任感,认清了自己的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我还想对这门课程提出一些我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正文:

一、心得体会

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上课内容生动鲜活,形式丰富多样,十分吸引人。课堂上,老师通过让我们观看新闻视频,学习实时热点政策,让我们很好地了解实时政治,引领我们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学习,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使我对古今中外的国内国际的形式与政策有了基本的了解,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更深刻地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世界,认识到了我们有过的辉煌成就,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认识到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认识到了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只有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才能保持正确的航向,才能使祖国越来越富强。老师通过让我们观看专家的讲座,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依据个人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根据自己的目标制定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不断拓展个人综合素质,提高个人能力。这些良师益友犹如海上的指明灯一样循循善诱,指引我们走向光明的前途。课堂上,老师还以分组答辩讨论的形式,让我们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式的立场和观点。课堂上,同学们表现活跃,各抒己见,或主观,或客观,或中立地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并且通过老师最终的分析与总结,使我们对国内外的时事看的更深刻,更透彻。总而言之,本学期的形式与政策课程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二、历史使命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意识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大学生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而我们当代大学生要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首先,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潮流,迎接变革的挑战要我们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其次,我们还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再者,我们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最后,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十八大提出许多创新理论与我党以后最近10年的奋斗目标的详细构想,同时十八大精神尚有许多待我们去学习和实践,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对十八大精神持续学习,落实贯彻十八大精神,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

三、改革建议

针对本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我想谈谈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改革改进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教学模式

形式与政策的教育能否为学生所接受,与教学方式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与时俱进,深化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而在目前形势与政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

2.课程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往往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普遍缺失。只通过教材的讲授,学生无法产生较为直观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感官上。如果形势与政策不能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就失去课程本身应有的吸引力。

3.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够

部分学生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从而不重视形势与政策课,认为没必要或者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甚至有不少人认为要了解形势与政策,上上网,看看报纸就行了。没必要上形势与政策课。

(二)改革的建议

1.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心事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创造课堂授课+专题讲座+教学实践活动模式。

2.推行互动学习教学改革,注重激发学生个性和潜力

积极实施案例探讨式、课堂互动式、开放交流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能力,更重在启发学生敏捷的思考力和积极的创造力。

3.开放实践教学模式

可以通过举行一些社会公益、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社会实际,深切感受社会动态和变化,显然比课堂教学来的更为直接有效。

参考文献: 书:

篇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建议

一、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中国经济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比较显著:一是工业及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 房建市场交易相对活跃;二是生产价格与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三是新增就业人数增多;四是内需有所不足。

(一) 工业及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 房建市场交易相对活跃

相对来说, 我国整个工业、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 而房建市场交易比较活跃。通过对比可以看到, 消费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 2013年全年上涨2.6%, 工业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下降。因此, 结构上体现的一些运行状况特点, 带来了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率问题的一些争论, 这种争论年终前后较多。中国现在增长率是否偏低?当然, 和以往的增长率相比, 显然偏低。但现在整个经济处于一个换挡期, 不太可能维持过去接近10% 左右的高速增长。 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当前形势, 参考意义已经不是太大。但是, 根据近两年经济形势的变化, 笔者仍坚持现阶段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还在8% 或更高一些的水平。2013年7.7% 的经济增长, 包括2012年这两年的增长速度可能还略微低于潜在增长率。受需求扩张步伐不足够快的影响, 还略微有一些偏低。这也反映在目前面临的通胀压力不是很大。 如, 消费价格全年上涨2% 以上, 工业品生产价格和供应价格, 实际上就是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 这两个价格全年还是延续了2012年一季度同比下降的态势, 这更多反映的是对于工业品、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还不够旺盛。

(二) 生产价格与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

1995年我国开始有工业品的生产价格和生产者购进价格统计。历史上曾出现三次下降的情况。 2012年二季度开始至今已是第四次下降。这对于判断我国是否出现总需求不足, 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因为此处有一个重要的、明显的对比。我国从2012年二季度开始至今, 将近两年时间的两种主要产品价格指数均处于下降的情况。而其他国家和地区, 如美国、日本、欧洲, 欧洲形势在同期两个价格指数都没有出现下降的情况。因此, 价格出现下降的情况, 更多的可能需要从国内去找原因, 主要原因是对于实体经济方面的需求不足。当然, 还有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较大方面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判断是比较重要的依据, 是判断国内经济形势的重要参考指标。

(三) 新增就业人数增多

从就业方面来看, 我国整个就业指标统计不是全口径的。如登记失业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等, 均不是全口径指标。因此, 从数据上看, 2013年较早地超额完成了新增就业人数的年度目标。但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的就业形势, 这还要看就业指标背后所反映的情况。就业形势的好转并不能完全说明现在增长态势很好。一些经济学家依据我国现在的新增就业人数超额完成的指标说明现在经济增长情况与经济增长的指标是相对应的。但是, 笔者认为, 近两年新增就业人数增加较多的原因如下。 一是我国近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更多的人进入退休年龄阶段, 实际新增就业人口弥补了原来到龄的退休人员工作岗位。二是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有关。过去都是工业部门增长最快, 服务部门增长慢于GDP增长, 这两年服务业增长往往快于GDP增长。 可以说, 增长结构变化对于就业形势的好转起到了支撑作用。

(四) 内需有所不足

内需还有所不足与我国贸易顺差变化有关系。 近两年, 整个经济都是在8% 以下的区间运行, 但是2012年和2013年每年贸易顺差增长几百亿美元, 2012年比2011年增长700多亿美元, 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400亿~ 500亿美元的规模。现在全球经济还十分不景气, 我国出口也面临比较严重的困难。顺差明显扩大,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贸易顺差是由于国内需求不足造成的, 这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逢经济处于周期性谷底的时候外贸顺差增加的规律相符。因此, 2013年我国经济外部环境不确定, 国内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实现7.7% 的增长, 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大, 就业形势按照统计指标来看, 还有所好转, 成绩是来之不易。当然, 也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整个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经济增速下滑, 一是与产业增长率下降有关, 另一方面即使是增长率下滑, 但笔者认为仍应该维持在8% 甚至略高一些。7.7% 的经济增长率略微低于潜在增长率, 这主要和需求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二、经济需求不足与金融结构变化密切相关

2013年经济需求不足, 与金融方面的变化有较为明显的关系。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但全年股市波动的幅度比较大。出现了几次起伏, 年初上涨, 年中下滑, 三季度又出现一波上涨, 四季度出现一波下滑。 2013年总体上呈现一个小幅下降的情况。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所计算的人民币有效汇率, 2013年12月份和2012年12月相比较, 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一年期间升值了7% 以上。变化幅度较大。2013年年内两次出现的“钱荒”现象不仅和金融市场波动有关系, 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小幅波动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2013年年初, 公众更多地还在在讨论中国流动性泛滥问题。2012年底, 中国货币与美国货币相比较, 中国M2规模是美国的1.5倍。但是, 2013年中期, 中国出现了“钱荒”现象。经中国人民银行采取措施后, 有几个月出现了缓解情况, 但是年底又一次出现了“钱荒”现象。对于这个现象怎么看?在这种形势下货币供应是宽松还是紧张?

(一) 钱荒与货币供应是否充足的讨论

中国人民银行与一些金融机构认为, 现在整个货币供应增长态势包括信贷投放量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额和信贷投放的规模都是比较大的, 在这种情况下, 不应该出现货币供应紧张而导致“钱荒”的现象。但是, 有一些情况仍可反映目前投资规模和信贷情况并不充足, 至少在某些时段上不充足。比如, 过去通常会依据一个经验公式, 在GDP的名义增长率上略加几个点考虑货币化进程。因此, 将GDP名义增长率再加上2 ~ 3个百分点与货币M2的增长率做比较, 如果差不多相等, 一般即可以满足整个经济运行的需要。2013年名义GDP增长率是10% 或略微多一些, 加上三个百分点, 即全年M2是13.6%。从经验角度来看, 不应该造成货币供应紧张而屡屡出现“钱荒”的现象。

(二) M2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导致经验估算发生偏差

笔者认为, 以上述经验来判断我国整个金融形势发生了变化, 认为M2达到13.6% 的增长表明货币供应量宽松并能够满足当前经济运行需要, 存在问题。2011年下半年开始, 中国人民银行将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 开始将住房准备金、 公积金、一些微存款金融机构和存款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M2的统计口径中。M2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 将统计口径发生变化的M2代入上述原有的经验公式中, 不能客观的反映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 6月由于“钱荒”的出现, 由于同业存款的下降, 使得当时的M2的增长率有15.8% 降到12% 左右, 在报告里显示同业存款下降是造成M2增速下降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三) 同业存款变化是M2波动的主要因素

近两年, 同业存款的增长对M2的增长起到了很大作用。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资产信贷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到, 从2011年底至今, 中小金融机构同业资金量从三万多亿增加到七万多亿, 约翻了一番。这部分增长的数据纳入M2的统计口径中, 成为带动M2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根据经验估算, 目前同业存款增长对M2的影响至少达到2%。如果将中国人民银行13.6% 左右的M2增长率减去2%, 实际上M2的增长率在11% 左右。 从这个角度分析, 货币供应量并不宽松, 甚至有一些紧张。

在整个货币供应略为紧张的情况下, 企业的贷款需求相对旺盛, 造成从中小银行贷款资金量增大。 近年来, 中小型银行资产运用增长快, 但自身吸收存款的能力很弱, 必须通过其他途径来吸收资金, 否则无法符合相关政策的要求。 (如存贷比) 。因此, 吸收资金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吸收同业存款将其存款规模扩大, 才能放贷, 使得同业资金的需求比过去旺盛很多, 而同业资金的供给方主要是大银行。 大银行没有明显的增加或者说增加并不明显, 使得整个货币市场资金供求非常紧张, 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遇到一些短期因素, “钱荒”现象就出现了。

2013年中发生钱荒时, 金融结构变化剧烈。 2013年1 ~ 5月我国全国性的中小型银行新增存款是2.2万多亿, 比国家大型商业银行新增规模大; 另一方面, 中小银行在资金运用方面的增长也很快, 而且在结构上变化也很明显。中小银行将大量资金投向有价证券, 甚至比贷款数量都大, 比2012年同期增长超过2倍。另外, 中小银行股权投资增加了7000多亿元, 也是2012年全期的5倍。来源方与资金运用方同时发生变化, 使整个金融机构由大银行向中小银行转移, 而同业存款是最重要的转移渠道。

近两年, “工 (中国工商银行) 、农 (中国农业银行) 、中 (中国银行) 、建 (中国建设银行) 、交 (中国交通银行) ”加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这六大银行给其他银行提供的同业资金, 实际上增加并不多。但是, 中小银行同业资金来源由3万亿增加到7万亿, 资金源主要是过去的农村信用社和农商行等一些小型金融机构与信托机构等等。将这些资金通过同业市场聚拢后, 从事贷款和投资等。这样, 就出现了前文所述的整个同业市场资金供应量增加不大, 处于紧绷的状态。

(四) 资金拆借减少导致中小银行资金短缺

2013年下半年的情况比上半年有了好转。虽然增长势头不及上半年快, 但是, 存、贷、资金运用、资金来源等各方面向中小银行转移的趋势仍在延续, 全年来看, 全国性中小银行吸收存款超过3.7万亿元, 6家大银行4.8万亿元。全国性中小银行新增贷款2.8万亿, 大型商业银行新增贷款4万亿元。 2013年两次“钱荒”的出现, 第一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银行要上交半年度税收和外部监管加强, 且有一些虚假的外汇资金通过贸易渠道流入到国内。为了防止外资以虚假贸易的形式流入, 加强了外汇贷款监管。使原来作为一个资金重要牵头方的大型商业银行减少了资金拆借。2013年6月拆借成交量不足正常月的40%, 不足3万亿元。7月份之后有所恢复, 达到4万亿元左右, 但仍没有恢复到以往正常状况。以往的拆借资金量约为8万亿元/月。此时, 整个货币市场需求很旺盛, 供给不足, 造成拆借利率、回购利率比利率水平高的状况, 年底再一次出现了飙升。

(五) 其他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除结构性变化是2013年金融市场趋势性的主要因素之外, 国际因素、国内资金供求也对金融市场产生了影响。由于上半年存在虚假贸易数据, 由于外贸顺差、外汇占款渠道增加资金少, 而中国人民银行未能及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 造成资金明显短缺。2013年年底, 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观察到货币市场上资金短缺、利率明显上升的问题, 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增加了货币市场的供给, 缓解钱荒状态。到目前为止, 应该说虽然情况比2013年6月底和2013年年底有所缓解, 但是一周的拆借利率或者更长期的拆借利率, 以及回购利率等等一些指标, 实际上与往年的平均水平相比仍高, 紧张状况仍未完全缓解。

三、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2013年经济运行趋势和金融市场变化对于判断未来走势提供参考。一是外部经济环境可能有所好转;二是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将影响出口;三是投资规模下降将影响经济增长;四是消费增长将保持平衡;五是通胀压力有所减轻;六是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一)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新兴经济体发展的不确定性

外部经济环境可能有所好转, 主要是因为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 美国、日本经济增长加快, 欧洲从衰退转为复苏。但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香港中文大学刘遵义教授认为, 目前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状况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有很多地方类似。印度尼西亚原来就长期存在资本收支和贸易收支逆差现象。而前两年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状况整体不好, 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 使资金进入印度尼西亚、印度、巴西、土耳其、南非等等一些主要新兴经济体。但是现在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体形势有所好转, 并且开始缩减量化宽松的规模, 信贷资金开始撤出。因此, 原来靠吸引资本流入来弥补贸易逆差的做法较难维持, 整个国际收支情况开始恶化,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典型代表。主要表现在股市和汇市上。股市还未完全止住下降的势头, 汇率市场从2013年初至今均有波动。2013年9月份有一轮回升, 但最近一段时间一直贬值, 且贬值的幅度很大。贸易逆差的情况整体没有扭转, 资本流入开始减少, 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汇率和股市继续下跌的话, 信心越来越脆弱, 情况是很危险的。新兴经济体对于我国经济有比较大的影响。我国近年对东盟的出口增长较快, 印度尼西亚是东盟的龙头, 其经济恶化将对2014年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这是从外部环境来看造成2014年中国经济不确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影响之下, 人民币汇率还将有大幅度升值。人民币汇率升值将经历较长时间约半年至一年的滞后期, 影响到2014年中国的出口。因此, 2014年上半年甚至下半年, 尽管我国的出口受发达国家需求递增的影响而可能有所增加, 但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较大, 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需求增加。因此, 虽然国外需求形势可能有所好转, 但是对整个出口形势来说, 改善的幅度并不大。

(三) 投资规模下降

影响2014年经济运行情况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投资。2014年投资有可能略有下降。一是观察现有的在建规模。从刚刚公布的数据来看, 2013年底在建项目规模比2012年同期约增长16% 左右, 新建项目投资规模比2012年同期增长14% 左右。这两个规模都比现在投资增长的规模要慢, 投资增长为16.8%。在建项目规模小, 后续的投资增长潜力就小。 当然, 这并不绝对。因为现在大概在建的规模是年度投资完成规模的2倍左右, 如果资金供应好, 短期内有可能维持较快的增长。但是,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贷款收得比较紧, 且到目前为止, 虽然贷款相对2012年四季度情况好, 但是好转的情况并不太明显。如, 房贷的投放仍比较紧张。

1. 贷款收紧影响投资增长

贷款收紧对于整个经济运行尤其对于投资的增长会产生比较不利的影响。从2013年12月份公布的数据来看, 整个贷款增长不到10%, 比所有投资性来源增长慢 (所有资金来源投资增长20% 左右) , 贷款增长放慢, 还将逐渐影响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 大多数企业自筹资金也是通过贷款转化的。因此, 贷款增长放放慢对未来总的投资增长会产生影响。

2. 利率上升致使贷款收紧

对投资增速有可能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信贷的收紧, 因为信贷收紧产生的影响就是利率的上升。 据调研, 很多地方企业贷款的利率超过10%, 大企业可能利率偏低一些:7% ~ 8%。高利率致使盈利预期如果并非十分好的项目, 推迟投资甚至取消投资。因此, 对未来的投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从目前情况来看, 预计2014年投资增长应该将慢于2014年的投资增长。

(四) 消费增长保持平衡

消费的增长将大体保持平稳。首先, 消费在三大需求中是最稳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近期也没有比较明显的刺激政策出台。2013年曾出台一些对消费有短期影响的措施, 持续一段时间以后, 就产生与2012年基数对比的情况。消费的增长大体保持平稳, 许会略微有所加快。综合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形势变化情况, 2014年整个经济增长的情况与2013年差不多, 大概全年还是在7.5% 左右的增长。总体来看可能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2014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有可能保持大体平稳的情况, 与2013年四季度7.7% 左右的增速相近。

(五) 通胀压力有所减轻

通胀的压力仍然不大, 而且有可能通胀的压力还有所减轻, 这整个信贷收紧是直接关联的, 与整个需求扩张的步伐不够快有直接关系。短时期内CPI的涨幅有可能略微下降。1月份和2月份有可能不发生变化。工业品降幅收窄, 而且环比折年度也在收窄, 这对工业部门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从工业品购进情况来看, 环比由下降转换为轻微的上涨, 但还不足以扭转工业品购进价格下降的态势。 整个外围的形势还有一些不利的因素, 大宗商品价格下降, 即便有短期的回升, 力度也不强, 对国内有影响, 但扭转不了国内整体下降的态势。

(六) 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2014年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于金融部门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影响。目前整个金融体系运行中出现了期限错配的问题。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往往用短期资金做长期的投资, 使得长短期的利率出现倒挂。本来正常的情况下长期利率应该高于短期利率的规律被打乱了。目前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如, 2013年我国两次出现“钱荒”, 每次出现“钱荒”的时候都出现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不正常的现象, 这种情况需要警觉。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6次倒置的情况, 几乎每次都出现了经济衰退的情况。在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很多国家的历史都可验证。欧债危机国家如, 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一些国家都出现了长短期利率倒置的情况。 我国目前只能找到1997年以来的数据, 在1997年、 1998年经济减速时, 也出现了长短利率倒置的情况。 我国在2013年两次出现“钱荒”, 两次出现长短期利率倒置的不正常情况, 这揭示着金融系统蕴藏着期限错配等一些金融风险, 值得警惕。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预防对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

四、政策建议

对未来宏观调控的政策的取向有如下建议。一是挖掘经济增长的潜力;二是加大财税政策力度, 把握货币政策力度与结构;三是适当放慢人民币增值步伐;四是加大国际热钱的审查力度。

(一) 充分挖掘经济增长潜力

一是现在经济增长的态势需求略微不足, 进入四季度之后, 尤其是更近的12月份和1月的情况来看, 好像经济略微又出现了回落的态势, 说明需求不足的态势还在延续, 而且略微加重了。在这种情况下, 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与微调政策, 把需求扩张步伐保持在较为适度的水平上, 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2013年以来国内很多人一直主张应该增强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 认为下降至7% 左右也是可以容忍的。笔者认为, 还是应该抓住现在经济有较快增长的潜力的时机, 尽可能挖掘这个潜力, 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

(二) 加大财税政策力度, 把握货币政策力度与结构

2014年财税政策上还是应该适度加大政策力度, 一方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 另一方面应当适当加大赤字规模。一方面是支持结构性减税的改革, 另一方面是对于经济运行、对于扩大需求起一定的支撑作用。目前的货币政策略微偏紧, 应该把握好力度。目前的情况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该更好地把握好力度和结构变化对货币运行的影响。在考虑结构变化的同时, 应该将外部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 使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较为稳定, 避免对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 放慢人民币升值步伐

2013年整个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偏快。印度尼西亚、印度等一些我国有一定程度竞争的国家, 其货币在贬值, 而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比率仍在升值。汇率的升值步伐太快将使很多传统产品的优势丧失过快。 因此, 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不应该那么快。笔者根据人民币汇率、各国汇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的水平之间的经验关系做过相应的研究, 认为实际人民币现在升值的已经有一些略高。因此, 建议人民币升值的步伐略微可以放慢一些, 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双向波动, 出现一定时间的贬值的态势。

(四) 加大国际热钱的审查力度

对于国际上的“热钱”还是要继续保持加大审查力度。2013年一季度, 一些外资通过虚假贸易的渠道进入国内, 相关机构采取措施后, 规模减少。 但是这种现象仍然存在。2013年整个贸易数据月度之间波动非常大, 有的月度出现了负增长, 有的月度出现了百分之十几的增长。相邻月在正常的情况下, 不应当出现如此大的波动。这表明, 监管措施严格一些, 资金就不进入, 监管措施放松一些又可能进入。虚假贸易有时候多、有时候少, 致使贸易数据忽上忽下。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贸易波动, 而是国际“热钱”的流入流出导致的波动。对于“热钱” 流入流出还是应当采取措施, 加大监管力度, 包括必要的时候采取对于资金的流出入征收一些税费的措施。

(五) 调控目标至合理区间

2014年调控目标的合理区间应该在7% ~ 8%之间, 如果更接近8% 的话可能更为合理。现在有很多省市区都在下调经济预期的调控目标。我们国家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 而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 对换挡期的认识还没有现在这么明确, 那个时候很多地区制定了“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 认为处于一个高增长期, 增长潜力比较高, 所以当时各地制定的目标都还是比较高的。而现在对于换挡期的认识更加明确之后, 已经认识到原来制定的增长目标过高, 因此, 很多地方纷纷将增长目标下调了, 这是一个更为符合实际做法, 符合目前我国增速换挡期、经济转型期的实际情况。当然, 各个省的具体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个别省市区没有下调增长目标, 甚至不排除有个别省相对2013年还要略微上调增长目标, 这都是根据本省的经济情况而进行的。比如, 有的产业增长比较快, 有新投产的大的项目等。

摘要:2013年中国工业及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 房建市场交易相对活跃;生产价格与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新增就业人数增多;内需有所不足。认为经济需求不足与金融结构变化密切相关。对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新兴经济体发展的不确定性、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将影响出口、投资规模下降将、消费增长将保持平衡、通胀压力有所减轻、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等。建议应该抓住现在经济有较快增长的潜力的时机, 尽可能挖掘这个潜力, 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同时加大财税政策力度, 把握货币政策力度与结构;适当放慢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大国际热钱的审查力度;调控目标至合理区间等。

关键词:宏观经济,人民币升值,金融风险,合理的调控目标

参考文献

[1] (美) 索洛 (R.M.Solow) , 等.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M].胡汝根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9.

[2] (美) 迈克尔·佩蒂斯中国经济存在软肋吗:国家资本结构陷阱与金融危机[M].沈超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张曙光.中国经济态势、问题与发展方向探究[J].中国市场, 2013 (47) .

[4]张斌.论经济下行的逻辑[J].中国市场, 2013 (47) .

篇4:《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与建议

一、近期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房地产政策导向

1.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出现较大变化,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中国经济近5年的持续下行告一段落,经济底部已显现。本轮经济下滑开始于2010年,当时GDP增幅高点为12.2%,到目前已经下行持续五六年;到今年一季度,GDP增长达到6.7%且降幅减缓,经济长周期见底,L型拐点已至,中国经济开始进入L型的下半场。

二是中国经济将在较长时期处于底部运行,投资与传统行业对经济稳定作用依然重大。从今年上半年形势看,GDP保持6.7%的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在多数地区产能过剩、库存高企、成本较高、经济下行压力大,以及“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等背景下,短期经济稳定还要靠投资、靠已有传统行业的继续支撑。

三是大规模货币宽松已经结束,但货币紧缩的可能性也比较小。目前,我国与主要经济体在货币政策方面已开始“同步”,美国加息放缓,欧、日放松暂停,中国也开始由宽松期进入观察期。现阶段,我国通胀大幅上行或重新通缩的可能性都很小,在中国经济明显回暖或过热之前,通胀难以大幅上行,货币政策也难以实质性收紧;而在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的时期,经济下行风险并未消除,政府通过紧缩货币去产能、去杠杆的可能性也很小。

鉴于以上经济形势的变化,今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出要加快“供给侧改革”,尤其是要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的幻想,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

2.新形势下的房地产业政策导向

随着宏观经济L型走势的出现,此轮经济“周期归来”也有了新内涵,过去那种靠投资扩张刺激经济增长的老路难以持续,而供给侧改革则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本人认为,在新形势下的“周期归来”,对房地产业同样更加强调“供给侧改革”的任务,而不是靠加杠杆去库存。关于如何库存,过去一直存在争议。去库存的关键是创造需求,一种是通过居民加杠杆,一种是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年,央行某高层表示:中国个人住房贷款占银行总贷款中的比重相对偏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比较安全有发展的机会。尽管其并未明确要通过个人加杠杆去库存,但其表态不免产生误导。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否定了“房地产加杠杆去库存”的做法。其原因估计如下:一是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次贷危机本质就是房地产加杠杆,无论哪个领域加杠杆都存在巨大的泡沫风险;二是2015年以来对房地产刺激力度偏大,导致一线、热点二线城市房价涨幅过快,存在泡沫风险;三是政府不应释放加杠杆信号,一旦政府引导,则整体经济将失去理性。2015年的股市波动与相关部门有意无意的错误引导有关。如果房地产再出现类似情况,则对实体经济的危害更大。因此,今后我国房地产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需求刺激也应告一段落,需求侧管理将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房地产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将重新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重点。

二、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66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6.1%,投资增幅比去年全年1%明显好转;住宅新开工面积大幅增长,增幅为14.9%,市场明显景气;商品房销售大幅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7.9%,销售额增长42.1%,市场需求明显增长。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全国楼市的回暖,不仅有利于楼市去库存,也对全国经济形势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全国楼市整体向好的趋势下,市场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关注。

1.市场成交量增幅逐步放缓,下半年面临市场回落

从中国指数研究院50个一、二、三线代表城市成交情况看,一季度,在宽松的政策环境、货币信贷环境下,市场预期向好,成交稳步提升,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月均成交面积同比大幅增长50.1%。二季度以来,沪深限购加码,且前期市场成交活跃已透支部分需求,加之苏州、东莞等热点城市价格高企,市场观望情绪渐浓,导致需求增速有所回落,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月均成交同比增长27.4%,较一季度收窄22.7个百分点。

从一、二、三线城市分别表现来看,上半年各类城市成交量同比虽然增加但增速放缓。上半年,一线城市月均成交量同比增长9.3%,较一季度显著收窄33.9个百分点;二线代表城市月均成交量同比增长41.2%,增速较一季度收窄5.9个百分点;三线代表城市月均成交量同比增长37.8%,增速较一季度收窄22.1个百分点。

从市场整体走势看,一季度受政策利好影响,刚需、改善性需求乃至部分投资性需求积极入市,新房、二手房市场热度较高。二季度以来,二手房市场回落并传导至新房市场,成交增速回调。预计下半年,一线城市和南京、苏州、合肥等热点二线城市在政策收紧预期影响下,市场成交会有下行的压力;重庆、天津、武汉、成都等城市会延续当前市场走势,平稳放量;但库存压力比较大的三四线城市尽管有去库存政策的刺激,但成交量难以继续上升。

2.上半年房价持续上涨,下半年面临调整压力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对100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自2015年8月百城住宅价格同比止跌转涨以来,已连续11个月上涨,今年6月涨幅扩大至11.18%。但二季度以来,随着各地楼市调控的加强,不同城市房价上涨分化。具体来看,一线城市受2015下半年持续宽松政策的影响,率先掀起涨价潮,深圳、上海涨幅尤为明显,这种趋势逐渐蔓延到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及南京、苏州等热点二线城市。3月以来,为稳定房价,深圳、上海、苏州、惠州等城市相继出台收紧政策且初见成效,二季度这类城市房价涨幅已明显放缓。5-6月,厦门、合肥涨幅仍显著,但在严控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影响下,热点城市涨幅均有所缓和。此外,除临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热点城市群城市,如惠州、无锡、廊坊等城市出现量价齐涨外,多数三、四线城市量虽涨、价不升,一些城市还在高库存状态挣扎,与一线和二线热点城市形成鲜明反差。

下半年,预计不同城市价格走势将持续分化。近期,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涨幅趋缓,深圳近两月二手房价格已转为下跌,未来也将影响到新房市场预期(7月份新房均价已环比上月下降8.2%);南京、苏州等强二线城市上半年房价过快上涨,价格水平已在一定程度上超出购买力,且市场杠杆率较高,价格变化对信贷政策敏感度高,政策收紧下可能出现价格调整;东莞、惠州、廊坊等一线周边城市受大城市需求辐射影响,未来发展预期乐观,房价仍有上涨动力;二线城市中的成都、重庆楼市供应充足,房价上涨动力相对较弱;其他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动力仍较弱,且面临下行趋势。此外,根据本人预测,预计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可能会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随着货币政策对房地产的刺激作用减弱和各地调控的加强,全国房地产市场将从“少数城市热、多数城市冷”的局面转向全面下行。

3.宏观经济对房地产业的依赖较大,经济发展基础不稳定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总量达到34.06万亿元,同比增长6.7%,高于6.5%的预期,经济增长总体稳定。从固定资产投资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5.84万亿元,同比增长9.0%,投资继续快速增长。此外,据相关测算,房地产业与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两者合计对经济增长的综合贡献达到30%以上,房地产与“铁公基”仍然是撬动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虽比较稳定,但我国经济结构仍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比较大,调结构、促转型,以及供给侧改革仍需要较长的周期。上半年,我国投资率(即投资占GDP的比例)已达到76%,远高于发达国家30%以内的比例,也远远超过50%的投资率警戒线;在GDP增量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0%以上,宏观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而一旦房地产投资、“铁公基”等投资难以持续,宏观经济势必出现下滑。

综上所述,上半年我国经济的回暖,主要是投资拉动政策在发力,本质上仍然是需求侧政策。目前来看,通过加大信贷投放、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以加杠杆方式刺激房地产市场以及多种预期管理手段,也确实对上半年经济增长超预期有明显作用。同时,由于人民币汇率面临持续贬值压力、实体经济不景气、全球贸易放缓下进出口短期内难以改善等压力,中国经济的发展基础仍不稳定,短期仍需要借助房地产及“铁公基”投资对经济“稳增长”的推动。但是,供给侧改革已迫在眉睫,且不能因为经济有所改善就放松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贻误改革的机会窗口。尤其是房地产领域,必须即刻改变“加杠杆”“去库存”,以及由此导致的房地产泡沫化,而要通过加快城镇化,通过满足城镇合理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发挥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合理支撑作用。

三、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现状

目前,中国房地产经济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房地产市场潜在供应能力远远大于现实需求,多数城市库存高企,除非大规模的城镇化带来新增需求,否则供应过剩不仅是今年,也将是“十三五”期间制约房地产经济发展、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构成中国房地产70%以上的城镇居民住房需求历史峰值是1200到1300万套住房,这个数值2012年底已经达到了。达到这个总量后,城镇现有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33平方米、现有居民家庭住房套户比已超过1:1,房地产市场总的供求关系已经平衡。未来,若城镇人口没有大规模增加,若继续大规模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则必然出现房地产供应持续过剩和库存增加,房地产市场也将面临全面下行的拐点。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我国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是20%-30%,2014年是10.5%,原来估计2015年仍可能保持10%左右,但是2015年实际上是1%。今年上半年,在一系列刺激政策的作用下,投资有所回升,但仍保持6.1%的低位增幅。如果今后城镇人口未出现大的增长,楼市将难以有后继需求接盘,房地产销售规模将难以继续上升,房地产开发投资也难以继续增长,对宏观经济“稳增长”以及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将带来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当前如果利用好新型城镇化政策,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则有利于改变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的下行拐点;如果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不力,则在城镇现有人口基础上难以进一步扩大住房需求,即使有新的刺激需求政策出台,也只会增加住房投资和投机,重新回到“加杠杆”去库存的老路。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是增加城镇合理住房需求,进而支撑“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路径。此外,在经济转型发展期,由于新增长动力需要培育,投资和传统行业对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意义仍然重大;作为对上下游40多个相关产业具有带动作用的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以及各种类型的住房消费,将对我国明年乃至“十三五”期间宏观经济稳增长,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具有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四、“十三五”期间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动力

根据本人主持开展的相关课题研究,“十三五”期间,全国城镇住房市场需求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城镇化带来的新增需求、棚户区改造带来的引致需求和现有城镇居民的改善性需求。从新增住房需求看,随着二孩政策、农业人口落户政策等的实施,到2020年城镇人口及城镇化率均有可能大幅提升,届时全国城镇将新增住房需求34.2亿平方米。从引致性住房需求看,随着2020年全国城镇棚户区改造任务的完成,全国约1亿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5年内将带来棚户区改造引致性需求21.2亿平方米。从改善性需求看,随着城镇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现有城镇存量人口人均住房面积将提升至36平方米,5年将带来改善性需求17.52亿平方米。

综上分析,“十三五”期间,全国城镇住房总需求为73亿平方米,减去目前过剩库存量,未来包括棚户区改造的城镇住房新增供应目标为61亿平方米。按此测算,未来5年,我国城镇商品住房年销售规模仍将保持10亿平方米以上,房地产市场面临良好的发展趋势。未来5年,通过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尤其是适应人口向大城市快速流入和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的规律化特征,加大大城市土地和住房供应,加快大城市产业向城市群或都市圈中小城市转移的步伐,满足城镇人口合理的住房需求(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促进大、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从而合理“去库存”,并发挥房地产业对宏观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防风险”的积极作用。

五、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政策建议

房地产去库存,取决于市场销售和楼市本身供给的规模和速度。结合前述分析,在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框架下,要化解楼市过剩的库存,必然要从满足合理需求、增加合理供给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要按照中央“人的城镇化”要求,促进合理住房消费,避免加杠杆去库存;另一方面要结合各地实际,以促进楼市供求平衡、结构合理、价格稳定为原则,“因城施策”地把握楼市供应规模和节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为此,本人对未来房地产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一亿左右的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地区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二是完善城镇化配套法规和政策,促进落户城镇的原农村居民对其原有农宅、宅基地的流转、抵押,提高他们在落户城市的住房消费能力。三是改进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设施,适应人口向大城市快速集聚,通过加快大城市地铁等交通设施建设,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住房等生活设施建设,满足人口快速集聚大城市的各类需求。四是加快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加快制定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的投资倾斜政策,引导中小城市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就业吸纳能力,激励更多农民工在小城镇购房和永久性迁徙。五是促进城市群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发展,发挥中心城市产业外移和住房需求外溢对周边中小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等方面的规划和政策实施,通过建立高层次的区域发展一体化协调机制,在即有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带动下,促进周边广大中小城市城镇化进程。

2.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控制住房投机需求

城镇化带来的新增需求和现有住房资源配置不均衡隐含的改善性需求仍然旺盛。为此,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国家各项住房首付、信贷、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加快建立政策住房银行和政策性担保机构,专司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棚户区居民的住房抵押贷款和抵押担保;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城市市场分化现状,继续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特别是对目前处于过热发展的大城市,要实施好差别化信贷政策,适时采取其他调控政策,防止“高杠杆”带来的金融风险和房地产泡沫。例如,若楼市持续升温,可以提高贷款首付比例,严格2套及以上住房贷款认定标准,甚至可以出台政策限制外来炒家购房。当然,若市场过冷,则可降低贷款首付比例,放宽购房限制,提高普通住房标准范围以减少收费成本等措施。

3.完善公共住房制度,推进棚户区改造

一是加强住房制度创新。未来5年,我国农村人口和中小城市人口有可能会优先向大城市转移,一线城市尤其是二线城市房价有可能加速上涨甚至出现翻番。针对大城市房价上涨、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下降等现实,当前迫切需要创新大城市公共住房政策,针对居民收入与房价的差异,建立面向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各类群体的差异化住房供应体系,建立支持“夹心层群体”、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公共住房体系,在发展商品房市场的同时,建立和完善面向城市“夹心层群体”的安居住房制度和面向“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二是促进中小城市住房市场发展。针对中小城市房价比较合理、市场仍需培育等现实,减少甚至停止中小城市新批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更多运用发放租赁补贴方式实施保障,地方政府可以尝试公开采购方式,从库存住房中筹集公共租赁住房房源。三是加大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力度,结合部分城市住房库存较大、空置较多的现实,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的力度,充分释放住房消费需求,持续改善市场供求关系,不断改善老旧住区居民居住条件。

4.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建立购租并举、梯度消费的住房供应与消费模式。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并给予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保护租户利益,在子女入学及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给予租户与产权人同等待遇。

5.实行差异化的土地供应机制,促进住房供求基本平衡

对于库存压力较大的城市,适度控制住房建设用地供应节奏,对已出让的住房用地,应在土地开发期限、土地用途调整、土地使用权转让交易等方面给予市场更多的自主权,扶持企业去库存,提高已供土地的利用效率。对于库存过小、市场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加大年度土地供应规模,并鼓励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通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调整城市用地功能,提高居住用地容积率,加大城市旧改的力度,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协调化发展,积极拓展住房发展空间、盘活存量,持续增加房地产市场供应量。

6.加快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

一是加快跨界发展,通过推进工业、商务、养老、旅游、文化、休闲等嵌入式跨界地产发展,引导开发商由单纯住宅开发向城市综合服务商发展,并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加快中小城市发展。二是加大行业出清力度,促进其他行业企业回归本业,鼓励市场兼并重组,提高房地产行业产业集中度。三是鼓励行业创新,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加快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并制定完善相关规则和配套政策。四是引导企业调整经营策略,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顺应市场规律,通过降价等营销手段,快速释放潜在需求,政府也应当进一步推进房地产税费改革,减少房地产建设和交易环节税费,降低企业住房建设和个人住房消费成本。

参考文献:

1.王锋 李宇嘉.深圳住房政策实践与住房制度创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

2.李佐军.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王锋.2015年深圳及全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及2016年走势(发表于《深圳经济发展报告2016年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陈杰 马克·斯蒂芬斯 满燕云.公共住房的未来——东西方的现状与趋势.中信出版社.2015

5.连平.未来房地产市场何去何从.中国房地产.2016.06

篇5:形势与政策心得及建议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现在的世界,当代的社会需要的是对形势与政策有着敏锐洞察力,能够正确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能做到“识时务者”,一心只知道埋头苦读,不关心国内外形势的井底之蛙只能被自己狭隘的目光所束缚,禁锢,最终留于平庸。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环境制约着一个当代大学生成功的机率,试想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度,发展与进步必然受到其影响,个人寻求更大发展的机会也必然会减少。当代大学生如果不能认识与把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充分了解决定政策的形势,准确判断政策如何改变未来的形势,逆者社会的大形势而为,可以想象失败是最终必然的结果。因此只有准确灵活的掌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我们才能接着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与劣势,结合自己的目标,制定最终可行的发展方案与计划,并凭借着自己不断的刻苦努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实现自我的发展并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

了解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认识中国,了解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身的大理想,大发展。

形势与政策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国际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胜出,有的却一败涂地?德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诸多豪华车主要生产厂商的大本营?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无论在经济或国际地位都会上身一个等级。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有很多的阻碍,因为其他国家会眼红,中国威胁论因此而出,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外界却把中国比喻为“救世主”。中国并不是什么“救世主”也不存在对外国的威胁,中国只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形势与政策课程帮助我们在反思当今世界中国落后的症结,总结当今世界中国进步的原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而发奋图强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才能肩负起国家蓬勃发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学所有,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篇6: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

1.这场疫情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一次全方位考验。

疫情不仅仅是对医疗和公共卫生行业的一次严峻拷问,也是对其他行业的一次考验和重新洗牌。我们可以看到,在对抗疫情的时候,离不开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离不开背后争分夺秒的科研人员。同时,交通运输业,物流业,教育行业,都受到了考验,一些行业受到了冲击,但是这是对这些行业发展的一次警示,一些行业尤其是平时不那么显眼的行业在这场疫情中看到希望,也有了更加清晰的发展目标。

2.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我们面对困难的有力武器。

在病魔面前,每个人都感到害怕和恐惧,然而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还在顺利地运行与运转,很多人选择冲在一线,普通人选择安静在家中自我防护,减少外出。正是我们每个人的行动,才能让疫情没有更大范围内爆发。如果没有这份凝聚力,而选择个人利益,那么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

3.舆论的作用不容小觑。

上一篇:学校生活下一篇:施工单位质量保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