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复习教案

2024-08-25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复习教案(精选11篇)

篇1: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复习教案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复习教案

课 题: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复习课)授课人:熊 辉 时 间:2017.12.12 班 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熟练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了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类型。

2、通过习题训练,提高图表分析、数据处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解题的规范化练习,养成严谨、认真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掌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方法及过程。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交流与共享

1、说出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1)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2、复习引入,学生自主书写化学方程式(在计算中可能出现的化学方程式)(导学案展示)

3、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导学案展示)

4、自主体验,深入研究,体会数量变换(导学案展示)

5、说出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1)设:设未知数;

(2)写: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3)找:找出已知量、未知量的质量比;(4)列:列出比例式;(5)解:解出未知量;(6)答:答语简明扼要。

二、问题引领、考点探究

探究一: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简单计算

1、若实验室以过氧化氢为原料制取4g氧气,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是多少? 学法指导: 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直接作为已知量使用

探究二:利用含杂质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反应物)的质量 例

2、石灰厂使用石灰石制取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 CaO + CO2↑。若生产含氧化钙25.2t的生石灰,则至少需要含碳酸钙90%的石灰石多少吨?

学法指导:

1、如果题目中给出多个数据,一定要找出实际参加反应的或生成的纯净物的质量这个关键数据。

2、涉及不纯物质的计算时,一定要把不纯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探究三: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算

3、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含量,取样品10.0 g于烧杯中,再向其加入稀盐酸50.0 g,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56.7 g。

(1)生成CO2的质量________。

(2)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学法指导:

此题就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得出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探究四:图像与化学方程式结合的综合计算

4、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加热KClO3和MnO2混合物的方法制取O2,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请计算.(1)制取O2的质量是 g.(2)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

高温

学法指导:

做函数题型时,应从图像中筛选出最关键的数据应用于计算。课堂小结

1、解题格式必须规范;

(1)设未知量时不带单位; (2)化学方程式必须书写正确;

(3)各物质的质量比必须计算准确;

(4)各相关量必须写在对应物质化学式的下面; (5)解题过程中已知量和结果有单位的都要带。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是以纯净物的质量进行计算,对于不纯的反应物或不纯的生成物必须折算成纯净物的质量,再进行计算;

3、做函数题型时,应从图像中筛选出最关键的数据应用于计算;

4、必须正确使用单位(单位一致)。作业布置

优化设计:自测体验 板书设计

一、知识回顾、交流与共享

1、说出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2、说出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二、问题引领、考点探究

探究一: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简单计算

探究二:利用含杂质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反应物)的质量 探究三: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算

探究四:图像与化学方程式结合的综合计算 课后反思

篇2: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复习教案

【学习目标】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学习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及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课前预习】

一、温故知新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氧气参加反应或有氧气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2)有氢气参加反应或有氢气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2、在4P+5O22P2O5的反应中,份质量的磷跟 份质量的氧气起反应,生成 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3、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以及该反应你能得到的信息。

二、阅读教材102页

1、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2、阅读并计算例1和例2,学习并总结计算的步骤。【课堂探究】

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质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例题1]加热分解6.3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按要求书写步骤)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例题2]工业上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5.6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编题比赛:教师帮助总结出题应出示哪些已知条件,并用已知有氢气2克,结合课前预习(有氢气参加反应或有氢气生成的化学方程式)出几道例题。学生用(1)有氧气参加反应或有氧气生成的化学方程式(2)氧气32克出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

【课堂小结】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篇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复习教案

一、知识整理, 形成网络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智慧不是别的, 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良好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的记忆、提取和应用。因此, 整理知识并形成网络是复习教学的第一要务。“运算定律与运算性质的整理与复习”这一节课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厘清各种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内涵及结构特征, 明确其适用的范围。

(一) 实例导入, 提炼记忆

回顾与整理是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的重要环节, 这一环节的教学必须务实。如果缺少一些计算实例的说明, 凭空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各种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意义并不大。事实上, 对学生进行视觉上的对比冲击比单纯地用语言表述, 效果要好得多。因此, 笔者在回顾与整理环节出示了一组对比明显的计算题, 以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12.5×7.1×80.48÷ (0.6×0.4+0.1)

1.观察这2个算式, 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比较这2个算式在数据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12.5×8=100, 运算符号全部是乘号等)

3.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还有哪些?

通过实例12.5×7.1×8让学生回忆起乘法交换律及运算符号有什么特征?继而追问还有哪些运算定律, 让学生逐一举例回忆整理, 形成知识网络 (如下图) 。

(二) 对号入座, 明辨特征

简便计算复习的重点不在于学生对运算定律的表述有多正确, 而在于学生对数据特点的敏感性 (也叫数感) 。为此, 笔者通过大量实例, 引导学生从算式的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两方面来明确简便计算的算式结构特征,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的数据特点和运算符号, 能简便计算吗?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预设:数字能“凑整”;前三个是一级运算;第四个是二级运算等)

这样一一对号入座, 使学生对各种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算式结构特征更加明了。

二、重视习惯, 提高能力

教师在复习简便计算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做到“一看、二想、三算。”一看, 就是看算式的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二想, 就是根据算式的运算符号和数据特征联想相关的运算定律与运算性质, 看能否简便;三算, 就是在一看、二想的基础上, 进行简便或者直接计算, 并进行验算。因此, 在进行简便计算复习时要强化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一) 仔细审题, 敏锐感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仔细审题、正确审题, 也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到了复习阶段,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审题的强化训练,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的运算符号和数据特点, 如观察算式里的数是不是能“凑整”、运算符号符合哪种运算定律等等。为此,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1) 比较题①和题②, 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虽都能用乘法分配律, 但14和分母6、8不是倍数关系, 不简便)

(2) 比较题③和题④, 题④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虽然从表面看, 数字1/4+ 3/4=1, 能“凑整”, 但其运算符号都是乘号, 没有乘法分配律具有的两级运算符号)

(3) 想一想, ⑤和⑥能运用哪些运算定律或性质使计算简便?运算符号该怎么变化?

通过实例, 引导学生从算式的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两个方面来判断简便计算的算式结构特征。②④这二题作为“反例”设计, 通过强烈对比, 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 简便计算不仅要看数据特点 (能不能凑整) , 还要看运算符号 (符合哪种定律结构) , 两者缺一不可, 否则都不能进行简便计算。

(二) 认真检验, 严格把关

检验虽然是计算的最后一个环节, 但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 在复习简便计算时教师要强化学生的检验意识。计算完成后, 更要让学生回过头去检查算式里的运算符号有没有看错或写错, 该添的括号有没有少添, 计算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等等, 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所选择的运算定律是否正确, 直接影响到最后计算的正确率。为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重新计算一遍, 甚至还可以让学生用能想到的其他方法进行检验。

例如, 48×2.5可以列竖式检验, 可以用乘法结合律6× (8×2.5) 或12× (4×2.5) 来检验, 也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40+8) ×2.5来检验。可见, 学生的解题思路越宽广, 检验的方法也就越丰富。因此, 让学生把检验当作计算习惯, 严格把好最后一道关, 有利于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精心设计, 训练技能

练习是数学复习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并形成相应的技能, 从而促进数学素养的快速提升。因此, 在进行简便计算复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学习特点, 精心设计练习, 力求让枯燥无味的计算练习更加生动, 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一) 题组对比, 突破重点

在所有的运算定律中,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因此, 教师在复习时要做到以点带面, 标准算式与变式算式交替出现, 力求让学生听懂、搞透, 从而掌握这类题目的算式结构特征。为此,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看一看、连一连。

师:想一想, 这些题在数据和运算符号上各有哪些特点? (预设:101拆成100+1, 99+1=100, 10.6-60%=10等, 都是两级运算, 符合乘法分配律的运算特征)

此题组从表面看, 有很多的1.73, 容易混淆,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据特点和运算符号两方面入手,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审题习惯,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乘法分配律这个“老难题”的多种变式 (拆数101=100+1, 凑数99+1=100, 10.6-60%=10) , 进一步强化它的算式特征 (两级运算结构, 两边“×”, 中间可以是“+”或“-”) , 从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更深的理解。

(二) 阶梯练习, 提高技能

学生技能的形成, 需要大量的实例来训练。因此, 教师可以分层设计两组难度不一的题目, 第一组是常见的简便计算, 以此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熟悉算式结构特征;第二组是变式练习,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为此,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这是一次能力的提高, 左边六个是基本的练习, 右边六个是变式练习, 像25×3.2×1.25就要考虑到25和125分别跟谁有关, 进行“拆数凑整”; 而22×3/4+25×75%-7×0.75就要考虑到分数、百分数、小数之间的互换;16÷1.25会让学生想到 (16×8) ÷ (1.25×8) , 即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计算;73.5×99+7.35×10设计的是一题多解的方法, 既可以73.5×99+7.35×10=73.5×99+73.5=73.5× (99+1) , 又可以73.5 ×99+7.35 ×10 = (73.5 ÷10) × (99 ×10) +73.5×10=7.35×990+73.5×10=7.35× (990+10) ,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三) 联系实际, 优化算法

良好的情境不仅能提供较好的数学学习内容, 还能引起相关经验的回忆,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加深学生对算法优化的体验, 从而生成更深层次的思考。为此, 笔者在练习环节创设“购物付款的情境”, 以此来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帮助他们优化算法。

春节期间, 新华书店新进了很多书籍, 其中部分书籍清单如下:

(1) 要是这些书全部卖完, 一共能卖多少钱?

(2) 仔细观察这一清单, 你有什么发现?

显然, 这里的“简便运算”源自于情境的创设。这一练习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同时又关注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为解决问题服务, 笔者选取了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去解决发现85×75+85×50 +125×15= 85 × (75+50) +125×15 =125× (85+15) 这种简便算法, 从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 自主编题, 延伸拓展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 就能获得学生的思维火花, 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因此, 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填数编题的权力, 从而更深一层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填数游戏。

(1) 想一想, 在括号里填什么数能使这些算式简便计算?

(2) 填好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填的数有哪些特征?

篇4: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复习教案

化学是九年级才开设的一门新学科,同学们个个都在摩拳擦掌、暗下决心,尤其是原来成绩不算好的学生,更是想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和优生并驾齐驱,使这门功课立于不败之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的增加、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出现,又会将一部分同学卷入学习兴趣的低谷,此时教师如果不绞尽脑汁想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要全面提高化学成绩恐怕又将成为泡影,于是我们从“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以下简称“计算”)这一内容的教法入手,实施了化学教学“一、二、三、四、五、六”的教育教学策略。

一、培养一个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让学生学懂知识,无疑是一项激起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于是在教学“计算”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五步教法。其次教师语言的精炼、和谐、幽默,比喻恰当、形象或将知识高度概括,都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我在讲“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记住“电子的能量大小不同,能量小的,在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大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列举了“邵氏兄弟”的例子,他们中的哥哥能力小些,只在家乡周围的几个小集市采卖蔬菜、水果等,每月赚得一点小钱维持家里的基本生活,而弟弟的能力大些,活动范围广,开了几家公司,省内、省外都有,有时还漂洋过海,据说他还想开一家跨国公司,也许今后还可以到外国定居……于是同学们都在心里琢磨着。也许电子的能量大到一定的程度也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这样既使学生理解了知识又为后面讲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易失去埋下伏笔,又如CO的性质概括为“轻无色味溶水难,有毒还原又可燃”,简单的十几个字朗朗上口,易读、易记,这样学生在学习的低潮期又看到了曙光,进而坚定了学好化学的信念。

二、狠抓两个基本

两基本即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要想学好计算,记住元素符号,会写化学式,熟练化合价不可少。因为学习“计算”时要写化学方程式,一旦在这里出了问题,那将发生连锁反应,后面的过程都要错。所以计算课前基本训练必须形成制度化、序列化、科学化。

三、应用五步教法

五步教法即:1.出示尝试题;2.自学课本;3.尝试联系;4.学生讨论;5.教师讲解。在一节新授课中大约需要20分钟,一堂化学课上得成功与否同练习的设计关系较大,我们备课很大部分精力要花在练习设计上,五步教法把练习放在主要地位,更要重视练习设计,我们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个基本模式,我们把它叫做多层次不断尝试的练习,在不断的练习中,一步比一步有所提高。

尝试题是作为学生自学课本例题的一种手段,编拟的尝试题要同课本例题相仿,同类型同结构难度大致相当,只是题材变化一下。计算题的题材最好是学生亲手做过的实验,而且在运算过程中数据处理简单,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解题方法上,同时也为了节约时间。出示尝试题不能太突然,应该采用以新引旧的办法从准备题过度到尝试题,为学生做尝试题铺路架桥,做到新课不新。

例如:1.求8克氧化铜中含铜元素多少克?

2.用氢气还原8克氧化铜,可得到单质铜多少克?

点2名能做的同学上台演示,要求不会做的同学先看课本例题然后在做,做好后相互交流。

3.加热并用二氧化锰催化使12.25克氯酸钾完全反应,生产氢气质量多少克?

练习后,根据所做的题目归纳出解答“计算”的一般步骤。

4.(再次尝试练习)某工厂需要100千克氧气做原料,如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消耗水的质量是多少千克?同时可得到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四、实施六段结构

(一)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

(二)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

(三)进行新课(20分钟)

1.出示尝试题

2.自学课本

3.尝试练习

4.学生讨论

5.教师讲解

(四)巩固练习(6分钟左右)

(五)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

(六)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

新授课后,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因为前面看书做尝试题有的同学会依样画葫芦,第二次尝试题要比例题稍有变化,进一步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二次尝试中发现学生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可以再补充讲解,因此,第二次练习又是“进行新课”的延续;第二次尝试练习又为学生课堂独立完成作业铺平了道路,教师不必从头讲起,学生难懂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教师必须画龙点睛的讲清楚。从尝试题的全过程来看,开始用尝试题引路,看课本的目的也是为了做尝试题,学生做的,讨论的都是尝试题,当然印象深刻,教师接着讲解尝试题是趁热打铁顺理成章的,不过,我们也不能把例题丢开,可联系例题来讲尝试题。

准备题是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从准备题到尝试题就是利用旧知识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进行知识的迁移,从尝试题到例题是让学生研究,因此,促使知识发生迁移到尝试练习到讨论和讲解促使正迁移克服负迁移的过程,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篇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2)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解题步骤格式。

2.过程与方法

(3)通过具体例题的分析演练计算,培养提高审题能力。(4)逐步养成用化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结合亲身体会,培养严谨求实、敢于实践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的思路和步骤。

难点:解题思路——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质量比关系。

教法学法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流程为: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回顾反思,温故知新—→自主合作,探究例题—→交流共享,总结方法—→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媒体选择:

运用多媒体展示台展演、练习,课件展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在科研中也会用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请看一段视频。

教师播放“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点火的视频。它有三级推进器,在二子级推进器中,其上部是装有液氢的燃烧剂箱,下部是装有液氧的氧化剂箱。当确定需要液氢燃烧剂为45t时,填充多少吨的液氧来满足这些液氢完全燃烧?

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及各物质的质量比 2.根据氢气、氧气、和水的质量比,设问40t的氢气要和多少吨的氧气完全反应? 45t的氢气要和多少吨的氧气完全反应?

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的质量比且成正比例是我们计算的依据。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利用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的步骤

1.小组活动:自学例题1,讨论、交流完成以下问题:(1)在例1中哪几种物质与计算有关? 这些物质的质量比是多少?(2)请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补充完整

① 设 ; ②写出反应的 ; ③ 写出 的质量比 ④ 列出 ; ⑤求解 ⑥简明的写出。

教师引导分析解题过程,讲解注意事项,强调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比、已知量、未知量是解题的关键。

3.学习例2,明确在实际的运算过程中,还可以再简化一些。

(1)展示例2,和例1比较,不需要写上步骤名称,按照计算的步骤就可以,简明规范。(2)化学方程式可以根据实际参加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其他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根据其中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其他反应物的质量,例如例2,能不能根据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其他生成物的质量呢? 你能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吗?

4.练习:在“长征五号”火箭二子级推进器发射火箭时,若需要45t的液氢,那么同时还需要多少吨的液氧呢?

5.应用所学知识纠错,认识化学方程式计算时易错之处及要注意的事项。见学案“合作探究”3。学生活动:谈一谈: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总结交流,成果共享

学生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即时练习,巩固提高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学案》中的分层练习(A组),在完成A组练习的基础上,试着完成B组练习。

交流评价学生课堂练习。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般步骤: 要求:

篇6: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2、通过化学议程式的计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钥匙方法,培养学生钥匙能力。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 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重点: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难点:1: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2:物质之间量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讨论:

完成下列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求出有关物质之间的质量比。1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2碳在氧气中燃烧,碳与氧气的质量比。3氢气还原氧化铜,氧化铜与水的质量比。4锌与盐酸反应,氯化锌与氢气的质量比。

二、导入新课:

由于化学方程式反映出各物质的质量比,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进行计算时必须知道一种物质的质量,由此可以求出其它物质的质量。那么,怎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呢?

三、新授部分: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分组加热3g和6g的高锰酸钾,测出生成氧气的质量,找出高锰酸钾与氧气之间的关系。若制取氧气袋中的氧气质量是20克,让学生计算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思考)例题1中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本题中已知质量的物质是谁?待求质量的物质是谁?

解](1)设未知量 设: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2KMnO4 ......

加热

K2MnO4 + MnO2 + O2↑(3)算出相关物质的质量比

2X158

....(4)标出已知量、未知量

6g

.........

(5)列出比例式,.....

(6)求解 ..

x(7)简明地写出答案 答: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g氧气。..(讲述)1设未知量的方法与数学上的设法略有不同。2所写化学方程式必须正确,特别要注意配平,这是基础。3 求出所需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这是关键。并把已知量、未知量写在相应物质的下面,为下一步列出比例作充分准备。

(讨论)解题步骤:设、写、找、列、算、答。强调解题步骤完整的必要性。(阅读)课本例题2,学习书写格式。

篇7: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复习教案

课题

课题三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定稿

时间

主备人

年级

九年级

课时

课型

教材

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质量比内涵的基础上引入的,对于数学方面的计算上,学生应该不存在难度,教材的处理要注意如何完成质量比到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渡,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质量比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前提。

1、通过练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格式

2、通过练习会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3、认识到定量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

1、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

2、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维定式

课前

学生

知识

储备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氢气燃烧

铁丝燃烧

红磷燃烧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电解水

2、完成氢气燃烧、红磷燃烧及氯酸钾制氧气的质量比

3、思考:计算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有何用途

教 学 过 程 与 内 容

教师活动

教法策略

学生活动

学习策略

检查课前知识贮备:采取男女竞争板演的方式,要求力争脱离课前知识小卷完成。

引导学生进行检查评判,并强调要完整的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让学生交流质量比的含义)

引导

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

自查纠错

[引入]我们说质量比能够帮助我们进行计算,下面我们就学以致用,让大家来做一次火箭工程师。

[展示]发射火箭是展现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发射火箭时有的利用液态氢作燃料,同时要加载液态氧作助燃剂。如果本次火箭发射需要加载100Kg液态氢,你认为应该同时加载多少液态氧呢?

[在此提出假设:是越多越好,还是按一定比例,要求学生说明依据]

当学生得出应该按一定比例后,提出你能否解决呢,如果解决不了,困难在哪里。

预想,学生会分析出需要知道物质间的质量比,如果学生不能顺利进行,要注意引导:要进行计算,必须提供一个固定的比例。

引导学生化学方程式计算,要先完成质量比

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形成质量比的必要性

独立思考

主动交流

注意质疑交流

[尝试练习]

实验室欲制取3.2克氧气,需要多少克氯酸钾?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并以小组的形式提出自己存在的疑问或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预设:格式存在问题;各物质的质量比可能运算不对;会列出所有物质的质量比。这些问题为解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提供材料。

意图:正确计算质量比是解题的关键

加强巡视,个别指导,注意归纳学生存在的问题,为讲述解题格式应该注意的问题做准备

尝试练习,通过组内交流解决困难,并注意总结自己的解题困难。

独立分析题意

尝试训练

注意表达与交流

教 学 过 程 与 内 容

教师活动

教法策略

学生活动

学习策略

我们在学习化学式计算时,知道化学计算有自己独特的解题要求,那么化学方程式计算有哪些要求呢?请大家自学P100例题1,并注意与自己的做题格式进行对比,看有何不同。归纳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例题1:加热分解6克高锰酸钾,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

对自学提出具体的要求,分析格式的重要环节

自学并注意按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有目的的阅读

对比

[学以致用]钢铁企业是我镇的支柱产业,已知炼铁的反应原理为

欲炼制224吨铁,至少需要多少吨氧化铁?

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解题格式解题

加强巡视

个别指导

独立完成两人板演

结合解题格式进行交流

独立训练

交互判阅

[课上小结]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格式要规范,步骤要完整,计算要准确。

三个关键:方程式要准确,质量比要正确,已知量、未知量要找对。

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全P101“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回顾自己的收获。

要与学生展开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注意思考、交流与倾听

表述、交流、思考

[课上练习]

1、在实验室里利用红磷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已知共用去红磷6.2克,则这部分空气中含有多少克氧气?

2、在电解水实验中,若产生了64克氧气,则同时能产生多少克氢气?

[课下尝试练习]

欲炼制224吨铁,至少需要多少吨含氧化铁80%的铁矿石?

前两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观察存在问题,并为下节课的课前知识贮备罗列素材。

课下尝试练习,意在判断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化学方程式综合运算措底数

尝试性应用

巩固性应用

课后练习1、2、4、5

拓展迁移性应用

欲炼制224吨铁,至少需要多少吨含氧化铁80%的铁矿石?

第三节: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

1、解设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比

4、摆好相关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6、答数

篇8:化学综合计算复习导航

1.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2.了解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不作要求).

3.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有关计算.

4.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化学反应反应热的计算.

5.理解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6.了解溶液pH的定义,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7.理解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二、接受复习建议

从每年的高考试卷抽样分析报告中经常会说计算题的得分率不是太高,实际主要问题是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存在欠缺;在一轮复习时已经将这些知识点贯穿于相应章节进行了系统复习,在二轮复习时再将这些涉及计算方面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点的再现以及进行强化训练.

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出现纯计算的大题已经很少了,一般均以小题的形式呈现,穿插于选择题的选项中以及实验题、工业设计题、有机题等大题中;在复习时注意以下几点:

1.熟练掌握考纲中涉及计算的知识点.

2.平时注意计算题技巧和方法的归纳,提高解题的速度.

3.对于计算类的题目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弄清计算该问题的基本计算公式是什么,题给量有什么,还缺什么量.

三、认真梳理知识要点

(一)物质的量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

1. 物质的量与其他化学常用计量间的相互求算,是重要的基本化学计算.其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下列恒等式:

式中n为物质的量,单位为mol;m为物质质量,单位为g;M为摩尔质量,单位为g·mol-1;V(g)为气体体积,单位为L;Vm为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单位为L·mol-1;N为粒子个数;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mol-1;Q为物质的反应热,单位为J或kJ;ΔH为摩尔反应热,单位为kJ·mol-1;c为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mol·L-1;V(aq)为溶液体积,单位为L;x为饱和溶液的质量,单位为g;S为溶解度,单位为g.

2. c、w,ρ之间的计算关系

(1)计算关系:

(2)使用范围:同一种溶液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3)推断方法:①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达式;②溶质的物质的量用计算;③注意溶液体积的单位.

3. 有关气体定律的计算

(1)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对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有

(2)确定气体的分子组成

一般思路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由体积比推导出粒子、分子个数比,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化学式.如2体积气体Ax与1体积气体By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体积A2B,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气体的分子数之比等于其体积比,即Ax:By:A2B=2:1:2,所以两气体反应物为双原子分子,即A2和B2.

(3)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①已知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ρ,M=ρ·22.4 L·mol-1,Mr=M.

②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计算:(同T、P、V).

(二)盖斯定律的应用

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有些反应进行的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此时如果应用盖斯定律,就可以间接的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例如:C(s)+0.5 O2(g)=CO(g).

上述反应在O2供应充分时,可燃烧生成CO2;O2供应不充分时,虽可生成CO,但同时还部分生成CO2.因此该反应的ΔH无法直接测得.但是下述两个反应的ΔH却可以直接测得:

C(s)+O2(g)=CO2(g);AH1=-393.5 kJ/mol

CO(g)+0.5 O2(g)=CO2(g);ΔH2=-283.0 kJ/mol

根据盖斯定律,就可以计算出欲求反应的ΔH3.

分析上述反应的关系,即知ΔH1=ΔH2+ΔH3(如图1所示)

ΔH3=ΔH1-ΔH2=-393.5 kJ/mol-(-283.0 kJ/mol)=-110.5 kJ/mol

(三)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aA(g)+bB(g)⇋cC(g)+dD(g)

(四)pH的计算

1.pH=-lgc(H+),pOH=-lgc(OH-),pH+pOH=14.

2.—定体积不同pH溶液混合,若二者为强酸,则求出混合溶液的c(H+),求pH;若二者为强碱,则必须求出混合后溶液的c(OH-)值再求出pH.若一强酸与一强碱,则求出n(H+)或n(OH-)后,求得c(H+)后再求出pH或求c(OH-)后再求pH.

3. 浓溶液稀释后的pH计算:

(l)强酸溶液稀释10倍,其pH增大一个单位.

如果强酸的浓度接近于1×10-7 mol/L时,无论稀释多少倍,其pH只能是接近于7,但要小于7而显酸性.

(2)强碱溶液稀释100倍,其pH减小2个单位.

同理,如果强碱溶液中的c(OH-)≤1×10-8 mol/L时,则无论稀释多少倍,其pH只能接近于7但要大于7而显碱性.

(五)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1. 溶液等质量混合的规律

将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w1、w2的同种溶液各取m g混合,混合后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w3为______.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基本概念w3=,也即不同质量分数的同种溶液等质量混合后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其算术平均值.这种情形较简单.

2. 溶液等体积混合的规律

将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w1、w2的同种溶液各取VL即等体积混合,混合后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w3为______

在这里讨论之前必须引进另一个物理量:溶液的密度(ρ)分别设为ρ1、ρ2,而且大多数溶液浓度与密度的变化呈同一方向移动且ρ>1,如硫酸溶液、NaCI溶液等;也存在这样少数溶液其密度与质量分数呈反方向变化且ρ<1,如酒精溶液、氨水溶液等.

结论:(1)当浓度越大其密度越大的同溶质不同浓度的水溶液等体积相混(ρ>1),所得混合后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混合前的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平均值.

(2)当浓度越大其密度越小的同溶质不同浓度的水溶液等体积相混(ρ<1),所得混合后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混合前的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平均值.

3. 浓溶液稀释加水的体积

例1一质量为mg的质量分数为w1的某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释为的溶液,则加入水的体积为______.

分析:设加水的质量为x g,根据稀释定律:,即x=m,又由于水的密度ρ=1,所以加入水的体积为m mL.

例2在质量为m g物质的量浓度为c1的某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释到物质的量浓度为,则加入水的体积为______.

同第二种情形一样,引进密度ρ这一物理量,设加水的体积为Vx,则

当ρ1>ρ2时,Vxm.

4. 溶液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对应规律

对于某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时,溶质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密度也一定,且三者之间存在着对应的转化关系式为:c=1000ρw/M.

若以w1、w2分别表示浓度为a mol/L、b mol/L的某溶液的质量分数,且知a=kb,则w1=kw2吗?

利用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转换公式c=1000ρw/M,设溶液密度分别为ρa、ρb,所以

①当ρa>ρb时,w1>kw2;

②当pa<ρb时,w1

(六)有机计算

1. 有机物化学式的确定.

(1)“单位物质的量”法

根据有机物的摩尔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和有机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或质量比),求算出1 mol该有机物中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从而确定分子中的各原子个数来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

(2)最简式法(实验式法)

先求出有机物中各元素原子个数比,然后根据该有机物的摩尔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求出分子式.

(3)燃烧通式法(略)

(4)商余法(只适用于烃的分子式的求法)

根据烷烃(CnH2n+2)、烯烃和环烷烃(CnH2n)、炔烃和二烯烃(CnH2n-2)、苯和苯的同系物(CnH2n-6)分子中都有一个共同部分,这部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n.因此用烃的相对分子质量除以14就可以得到分子所含的碳原子数n的值,再根据余数就可以求出烃的分子式.其规律为:

①M/14能除尽,可推知为烯烃或环烷烃,其商为碳原子数.

②M/14余数为2,可推知为烷烃,其商为碳原子数,氢原子数为2n+2.

③M/14差2能除尽,可推知为炔烃或二烯烃,其商为碳原子数.

④M/14差6能除尽,可推知为苯或苯的同系物,其商为碳原子数.

(5)守恒法

利用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物质的各元素原子跟反应后生成物的各元素原子守恒,求出有机物的分子式.

(6)讨论法

当反应物的相对用量不确定或条件不足时应根据有机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氢原子要符合化合价组成原则或某种特定性质要求,加上C、H原子数要为正整数,然后进行讨论来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

2. 有机物燃烧的相关计算

使用时主要涉及元素守恒、原子守恒、燃烧通式等方法进行计算.

3. 有机反应中各种反应物之间的量的关系的考查

主要常见于有机物结构与性质考查时在选择题中考查.

四、面对高考真题

1.(2010年上海卷)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等物质的量的N2和CO所含分子数均为NA

(B) 1.7 g H20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0.9 NA

(C) 1 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 NA

(D)标准状况下,2.24 L戊烷所含分子数为0.1NA

解析:此题考查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知识.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指1 mol任何微粒中含有的微粒数,等物质的量不一定是1 mol,(A)错;H2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故其1.7 g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其每个分子中含有的电子为18个,则其1.7g中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9 mol,数目为0.9NA,(B)对;Na2O2固体中,含有的是Na+和两种离子,1 mol固体中含有3 mol离子,故其中的离子总数为:4NA,(C)错;戊烷在标准状况下为液态,故其2.24 L不是0.1 mol,(D)错.答案:(B).

易错警示:进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正误判断的主要考查点有:①判断一定量的物质所含的某种粒子数目的多少;②物质的组成;③通过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一些量之间的换算等,在解题时要抓住其中的易错点,准确解答.

2.(2010年重庆卷)已知H2(g)+Br2(1)=2HBr (g);ΔH=-72 kJ/mol,蒸发1 mol Br2(1)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0 kJ,其他相关数据见表1.

则表1中a为()

(A) 404 (B) 260 (C) 230 (D) 200

解析:本题考查盖斯定律的计算.由已知得:Br2(1)=Br2(g)ΔH=+30 kJ/mol,则H2 (g)+Br2(g)=2HBr(g)ΔH=-102 kJ/mol.436+a-2×369=-102;a=-200 kJ,(D)项正确.答案(D).

3.(2010年江苏卷)在温度、容积相同的3个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见表2(已知N2(g)+3H2(g)=2NH3(g) AH=-92:4 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c1>c3 (B) a+b=92.4

(C) 2p2

篇9: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复习教案

例1 反应mA(s)+nB(g)⇌pC(g)(正 [x][y][B%][P][O] 反应为放热反应),在一定温度下,B的体积百分含量(B%)与压强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m+n>p

②x点表示该反应此时的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③n>p

④x点时比y点时的反应速率慢

解析 从题图可以看出,体系的压强增大,B的体积百分含量(B%)增大,说明平衡左移,由[P] [x][y][B%][O] [x1][y1] [P1][P2]于物质A是固体,所以n

在x点:vx正>vx逆;在y点:vy正<vy逆;

在x1点:vx1正=vx1逆;在y1点:vy1正=vy1逆;

将x点与x1点比较:vx正>vx1正=vx1逆>vx逆;

将y点与y1点比较:vy正<vy1正=vy1逆<vy逆;

将x1点与y1点比较:vx1正=vx1逆<vy1正=vy1逆。

综合分析可以得出:

vx逆<vx1正=vx1逆<vy1正=vy1逆<vy逆;

vx正>vx1正=vx1逆<vy1正=vy1逆>vy正。

由此,只能说明vx逆<vy逆,而对于如vx正与vy正,其大小是不能具体确定的。

点评 解化学平衡图象题时要注重两个三要素:

(1)图象构成三要素——横、纵坐标辅助线,注意:线上与线外,是平衡还是不平衡。

(2)图象分析三要素——起点、斜率(拐点)平行线,在研究化学平衡问题时,对于可逆反应在没有达到平衡(平衡线以外)时,分析反应速率一定要指向明确才有意义。

考点2 等效平衡和化学平衡的简单计算

例2 恒温、恒压下,在一个可变容积的容器中发生反应:A(g)+B(g)⇌C(g)

(1)若开始时放入1 mol A和1 mol B,达到平衡后,生成a mol C,这时n(A)为 mol;

(2)若开始时放入3 mol A和3 mol B,达到平衡后,生成n(C)为 mol;

(3)若开始时放入x mol A、2 mol B和1 mol C,达到平衡后,A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是y mol和3a mol,则x= ,y= 。平衡时,n(B) (选填下列一个编号),并写出作出此判断的理由是 ;

①大于2 mol ②等于2 mol ③小于2 mol ④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2 mol

(4)若在(3)的平衡混合物中再加入3 mol C,待再次达到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分数是 。

解析 该反应的特点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有改变,条件是恒温恒压,“开始放入1 mol A和1 mol B,达到平衡后,生成a mol C”是一个标准,以后只要起始(或完全转化后)的A与B是1∶1,即为等效平衡。

(1)生成的C与反应的A的物质的量相等,故平衡时n(A)为(1-n) mol。

(2)与(1)标准等效,各项数值是(1)的3倍,故生成n(C)为3a mol。

(3)用前述等效的标准同(2)与完全转化的方法分析。x=2,y=3-3a,n(B)选④,理由:若3a>1,B的物质的量小于2 mol;若3a=1,B的物质的量等于2 mol;若3a<1,B的物质的量大于2 mol。

(4)在以上的平衡体系中加入任意物质的量的C,都是等效平衡,平衡后各组分物质的百分含量是一个定值,故C的物质的量分数是[a2-a]。

点评 化学平衡的计算分析“三段式”——起始、变化与平衡

(1)模式(以从正反应开始为例)

mA(g) + nB(g) ⇌ pC(g) + qD(g)

起始量 a b 0 0

变化量 mx nx px qx

平衡量 a-mx b-nx px qx

(2)解题的基本思路:①灵活设未知数,一般设某物质的转化量为x;②确定各物质的起始量、变化量和平衡量,并按(1)中模式列表;③根据相应的关系求反应物的转化率、混合气体的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问题。

【专题训练】

1. 已知:4NH3(g)+5O2(g)⇌4NO(g)+6H2O(g);ΔH=-1025 kJ·mol-1,該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若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相同,下列关于该反应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

[NO含量][时间][1200℃][1000℃] [NO含量][时间][1×105Pa] [NO含量][时间][1000℃][1200℃] [NO含量][时间] [10×105Pa][1000℃催化剂][1000℃无催化剂] [A B C D]

2.恒容容器甲与恒压容器乙开始的体积相同,均盛有2 mol SO2和1 mol O2的混合气体,经一定的时间反应,在相同的温度下达到平衡,有关平衡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中SO3的体积分数相同

B.达到平衡时,甲所用时间比乙短

C.乙中SO2的转化率比甲高

D.若甲、乙中皆再加入同量的氮气,平衡都不移动

3.反应:X(g)+3Y(g)⇌2Z(g);ΔH<0,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强(P2>P1)下,达平衡时,混合气体中Z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应为( )

[A B C D][Z%][T][O][P1][P2] [Z%][T][O][P1][P2] [Z%][T][O][P1][P2] [Z%][T][O][P1][P2]

4.X、Y、Z三种气体,取X和Y按1∶1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放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2Y⇌2Z,达到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中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Y的转化率最接近于( )

A.33% B.40% C.50% D.66%

5.在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给定物质A、B、C的量,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建立的化学平衡:aA(g) + bB(g)⇌xC(g),符合下图所示的关系(C%表示平衡混合气中产物C的百分含量,T表示温度,P表示压强)。在图中,Y轴是指( )

[O][t(s)][C%][T2、P2][T1、P2][T1、P1][T(℃)][Y][O][1.01×107Pa][1.01×106Pa]

A.反应物A的百分含量

B.平衡混合气中物质B的百分含量

C.平衡混合气的密度

D.平衡混合气的平均摩尔质量

6.有一可逆反应2A(g)+3B(g)⇌4C(g)+D(g),已知起始浓度c(A)=2 mol·L-1,c(B)=3 mol·L-1,c(C)=c(D)=0。反应开始20 min后达到平衡状态,此时D的平衡浓度为0.5 mol·L-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前2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C)=0.1 mol·(L·min)-1

B.A的转化率为50%

C.C的平衡浓度c(C)=4 mol·L-1

D.B的平衡浓度c(B)=1·5 mol·L-1

7.合成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可用于合成二甲醚等清洁燃料。从天然气获得合成气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

①CH4(g)+H2O(g)⇌CO(g)+3H2(g);ΔH1=+206.1 kJ·mol-1

②CH4(g)+CO2(g)⇌2CO(g)+2H2(g);ΔH2=+247.3 kJ·mol-1

③CO(g)+H2O(g)⇌CO2(g)+H2(g);ΔH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00

0.75

0.50

0.25

0][5 10 12][CH4][t/min][c/mol·L-1] [图1](1)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①,测得CH4的物质的量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1所示。反应进行的前5 min内,v(H2)= ;10 min时,改变的外界条件可能是 。

(2)如图2所示,在甲、乙两容器中分别充入等物质的量的CH4和CO2,使甲、乙两容器初始容积相等。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②,并维持反应过程中温度不变。已知甲容器中CH4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3所示,请在图3中画出乙容器中CH4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时间][甲][转化率][CH4][可移动活塞][乙][甲][图2][图3]

(3)反应③中[ΔH3=] 。已知,温度一定,任意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濃度系数幂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系数幂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800 ℃时,反应③的化学平衡常数K=1.0,某时刻测得该温度下,密闭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见下表,此时反应③中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是 (填代号)。

[CO&H2O&CO2&H2&0.5 mol&8.5 mol&2.0 mol&2.0 mol&]

a.v(正)>v(逆) b.v(正)

c.v(正)=v(逆) d.无法判断

8.某温度下,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物质的量的N2与H2进行可逆反应:N2(g)+3H2(g)⇌2NH3(g);在2 min时达到平衡状态,此时c(N2)=5.00 mol·L-1,c(H2)=10.00 mol·L-1,c(NH3)=5.00 mol·L-1。

试求:(1)H2的起始浓度;

(2)用N2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是多少?

篇10: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张军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3的内容,上承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并能为后面有关含杂质等计算做好准备,故学好本节内容知识极为重要。

2(1)、知识目标

①、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②、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计算,培养学生进行化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2)、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二、说教法

好 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因此选择好的教法,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本节课本人所采用的教 法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在对例题进行自我解答,经过讨论、对比、辨析、交流和小结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的知识和掌握了新的技能,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具体的真实情景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用学生竞赛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改变了 “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符合新课改理念和要求,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比较、分析、表达、交流、反思等,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参 与意识,又同时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1、情境激趣,温故知新。

(利用多媒体显示“神舟五号”升空场面):“神舟五号”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时,若火箭

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当火箭被点火时会发生什么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说明:用我国发射“神舟五号”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产生自豪感。)

2、激疑解答,引入新课。

(师):若你是火箭推进器的设计师,当确定升空的火箭需要液氢100Kg时,你会在火箭助

燃剂仓中填充多少千克的液氧来满足这些液氢完全燃烧?并把你们的解题依据、思路、过程

等表达出来,是否符合你的思维过程?

(生):思考、讨论、交流、表达。

(说明:根据情境素材提出相关问题,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同时很好地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利用上面化学方程式信息过渡到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顺理成章,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动探究能力。)

3、阅读比较,自主探究。

(师):如何完整地表达你的解题过程?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0例题1和例题2,再比较你

上面解题的思路、过程跟例题1是否一致?有哪些不足之处?请改正并按例题2的格式书写出

来。

(生):分组讨论,进行交流,并改正解题过程及格式。

(师):你清楚了解题步骤和要求,是否就能将题目解答正确呢?在书写步骤之前应将重点

放在什么地方?如何做到?

(生):讨论、回答。

(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会

比教师的说教式的教学更加深刻和牢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得更加全面。)

4、改错辨析,加深认识。

(师):(多媒体显示):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国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

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kg。求:若这些氧

气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需多少千克高锰酸钾?

解:制取4.8kg O2,需要完全分解xkg KMnO4。

KMnO4=== K2MnO4+MnO2+O2↑

15832

xkg4.8

36/xkg=32/4.8

x=79

答:需要79kgKMnO4。

(生):组际竞赛:看谁找得错误多、快、准,更正得快。

(说明:用竞赛形式改正错误之处,可加强学生对解题过程规范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增加

学习乐趣。)

5、实践反馈,加强应用。

(多媒体显示练习):

1、登山运动员能用 KMnO4为原料制取氧气吗?请说明理由。

2、某地工业电解铝厂,利用氧化铝制取单质铝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 =通电= 4Al + 3O2↑,电解10t Al2O3最多可生产多少吨Al?同时生产多少吨O2?

(说明: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于致用,有利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

6、小结评价,提高认识。

请学生谈一谈学完本节课后的收获和启示。

7、拓展创新,巩固新知。(多媒体显示:)

(1)、已知Zn、Mg与稀H2SO4 反应化学方程式为:Zn + H2SO4 == ZnSO4 + H2↑、Mg + H2SO4 == MgSO4 + H2↑,相同质量的锌和镁分别与足量的稀H2SO4,产生H2 质量

比上多少?(有何规律?)

(2)、饲养观赏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空运观赏鱼,必须密封,为了解决鱼的吸氧问题,可在水中加入过氧化钙(化学式CaO2),它在水中的反应是:2Ca+2

H2O ==2Ca(OH)2+ O2↑。一位养鱼爱好者欲测定所用过的过氧化钙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

分数,做了如下实验:称取样品2.0g,加到足量的水中,生成了0.224L O2(密度为1.43g/L)。

试计算:①所用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②样品中过氧化钙占样品的质量的百分数(纯度)?

(说明:加强拓展创新性习题的练习,可使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同时

可增强学生的 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8、作业布置,自我评价。完成课本P101习题中的练习。

五、说板书

本人所设计的板书力求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记忆,并且能

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板书设计如下: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步骤:

二、范例:(例题1)

1、设:(未知量)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

2、写:(化学方程式)2KMnO4=△= K2MnO4+MnO2+O2↑

3、标:(质量比、已知量、未知量)316324、列:(正比例式)6 gx5、解:(求解)316/ 6 g = 32/x6、答:(写答)x = 0.6 g

篇11: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复习教案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1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学生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后,具体感受到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作用的重要一课。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1.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论是引入,还是例题、习题的选择,都创设了具体的真实情景,增强了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

2.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观察对比法,让学生装先观察例题的计算步骤,然后自己动手实践,再对比交流,将感知上升为理论。特别是设计了一个辨析与改错环节,更是让学生加深了印象,产生了思与冲击,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评价。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二:

亮点:

1、用神舟七号所用的燃料设疑,并让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说出它们的意义,在此设陷井“假如你是设计师的推进师,用100kg的液氢,那还应放多少液氧”。由学生掉进陷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做得好。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例1、例2,然后再让学生根据例题试解学案中“猜一猜”符合逻辑。

3、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白板板演,由学生自已找出每一位同学错误之处。学生做得很好,能够提出自已的不同的观点,你说他说我说,整个课堂很活跃,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最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由学生的纠错中,自已归纳解题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掌握了解题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不足:

1、时间安排不是很佳

2、学生板演后,由学生来点评花的时间太多了。

整改措施:

在板演和点评时间缩短,增加练习量。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三:

这是一节训练学生思维分析与计算技能的专业课,必须注意提倡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同时又一节熟悉并巩固化学方程式书写技能的训练课;还是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理解的过渡课。综合这些教学的基础因素,不宜人为再增添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分析的混乱度——将分析已知与未知搞得过于复杂,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极为不利的。

这里首先需要的是夯实基础!否则将欲速则不达,事功半。

当前,一些教师在这节课上,急于讲解计算的类型、各类型的解题技能及技巧等等内容,课中出现的化学方程式都由课件、教师的板书提供。试问,当学生对化学方程式尚且生疏,甚至于不能书写,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因此,我认为从学习建构出发,本节课的中心应当是从定量的角度,发展并巩固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及运用的启蒙。至于有关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的解题技能技

巧,需要在学生理解并能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化学反应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自觉进行的反思与拓展。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低效课堂教学状况。

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四: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方程式知识的具体应用,它能使学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中考必考的热点知识。本节课的内容是将基础知识与技能初步转向定量分析运用的启蒙教学。从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基础知识出发,从整理和分析化学方程式入手,将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含义中定量分析的内容,与实际实验、生活、生产情境结合,进行顺其自然的引导。教学过程中,应从训练学生思维分析与计算技能入手,注意提倡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同时巩固化学方程式书写技能的训练,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当前,一些教师在这节课上,急于讲解计算的类型、各类型的解题技能及技巧等等内容,课中出现的化学方程式都由课件、教师的板书提供。如果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还很生疏,甚至于不能书写,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

在这次课后作业题的分析中,学生这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审题不清,分析有误;(2)化学方程式书写出现漏洞或错误;(3)计算题书写格式不规范。

根据学生易错点做简单分析:第一步设未知数,学生写得很不规范,在日常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一步有些同学写答的时候过于简单,甚至不作答,这些都是不规范的。因此,我认为这里首先需要的是夯实基础,即加强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并要求学生正确书写,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以练习,选择简单的题型,重点强调计算步骤及格式的规范化,通过学生的演练、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加深对解题过程的理解。否则将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五: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次讲课中出现了很多不足的地方,在试讲后王老师建议我要说液氢和液氧反应这个方程式为什么要计算液氧的质量而不计算水的质量?我当时也认为这样一说学生更理解利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了,但在上课时忘了。辜燕飞教授给我指出在学生回答量的意义时,没有指明质量,我只是纠正他的回答,而没有从质量守恒上解释为什么要指明质量,这是我对课堂的预设不够。还有在学生自己仿照例1做题时,几乎都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设需填充X千克的液氧”,说明这是学生的难点,试讲后许成霞老师说应该指明x指的是质量,若设成体积时指的就是体积,我当时没有进一步理解其含义,后来辜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我才明白原来没有将设答的量纲和物理学科、化学学科区分开来,在经过我强调后学生以后在做题时会记得不要带单位,但是不明白为什么不要带。我的校长刘志刚给我指出我的课堂语言应该更规范,更具有煽动力、渲染力。总之,教学课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场所,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磨练自己,早日成为一个有自己教学风格的好教师。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2

《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这节内容在初三化学的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的知识学好了能给学习这节打下基础,这节也是后面学生学习化学计算题的基础。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这三块在中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出题点也较多。我回顾和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后教学反思,觉得有成功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现就本节课的得失总结如下;

一、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1、始终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计算变得有意义。

2、注重基础知识。通过对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三种基本计算的检测。一是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二是通过检测进一步巩固上节所学。

3、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答题的习惯,每道题都由学生说出答案,并且要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从而转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这节课的不足的地方:

1、教学时部分学生不够活跃,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效果欠佳,具体给学生发现细节问题的时间太少。

2、在自主探究环节,由于时间关系,纯度的题目给学生留的思考的时间太少,练习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开始让学生解决,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力度不够。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3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化学一个难点,特别是我们学校的学生,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太差,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解题过程的掌握与理解。教学中我还要给个别学生讲解含有未知数的简单比例的解题方法,真让人叹息。这几节课,通过课堂及作业反馈,较之上届学生要好一点,关键是学生数学知识强一些,所以化学计算多数也能完成,但做题格式不尽如人意,反复强调,还是有部分学生丢三落四,不按要求写全解题过程,需要个别辅导纠正。

《练习册》中,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共有两组习题,两组练习整体较难,部分题目已经超出学生目前学习情况,主要是几道含有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及物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师可灵活处理,我的方式是讲几道题,其他学生选做。《练习册》中的剩余题目我也是有选择给学生评讲部分,再布置作业,效果要好一些,否则大多数学生难以完成,就失去练习效果了。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不要期望过高,学生也不会一下就掌握多少,还是需要在以后教学中慢慢体会掌握。而对于几个学力太差的学生,只能是加强 一下课外辅导,试试能不能把最基础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弄懂。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上承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并为后面有关含杂等计算做好准备,故学好本节内容知识极为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②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具体题目的计算,培养学生进行化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2)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三、教法分析

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因此,选择好的教法是我们教师所不懈追求的目标。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在对例题进行自我解答,经过讨论、对比、辨析、交流和总结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知并掌握了新的技能,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具体的情景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用学生竞赛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既符合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学法指导分析

教学矛盾主要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比较、分析、表达、交流、反思等,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教学实施

1、情境激趣,温故知新

(利用多媒体显示“神舟八号”升空视频):“神舟八号”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时,若火箭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当火箭被点火时会发生什么反应,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说明:用我国发射“神舟八号”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设疑解惑,引入新课

(师):若你是火箭推进器的设计师,当确定升空的火箭需要液氢100Kg时,你会在火箭助燃剂仓中填充多少千克的液氧来满足这些液氢完全燃烧的需要?请把你的解题依据、思路、过程等表达出来。

(生):思考、讨论、交流、表达。

(说明:根据情境素材提出相关问题,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同时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利用上面化学方程式信息过渡到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顺理成章,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动探究能力。)

3、阅读比较,自主探究

(师):如何完整地表达你的解题过程?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0例题1和例题2,再比较你上面解题的思路、过程跟例题1是否一致?有哪些不足之处?请改正并按例题2的格式书写出来。

(生):分组讨论,进行交流,并改正解题过程及格式。

(师):你清楚了解题步骤和要求,是否就能将题目解答正确呢?在书写步骤之前应将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如何做到?

(生):讨论、回答。

(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会比教师的说教式的教学更加深刻和牢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得更加全面。)

4、改错辨析,加深认识

(师):(多媒体显示)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国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求:若这些氧气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需多少千克高锰酸钾?

解:制取氧气需要完全分解x千克KMnO4。 2KMnO4== K2MnO4+MnO2+O2↑ 316 32 X 316/x=32/ x=

答:需要KMnO4。

(生):小组竞赛:看谁找得错误多、快、准,更正的快。

(说明:用竞赛形式改正错误之处,可加强学生对解题过程规范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增加学习乐趣。)

5、检测反馈,加强应用。(多媒体显示练习):

1、登山运动员能用KMnO4为原料制取氧气吗?请说明理由。

2、某地工业电解铝厂,利用氧化铝制取单质铝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 =通电= 4Al + 3O2↑,电解10t Al2O3最多可生产多少吨Al?同时生产多少吨O2?(说明: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评价小结,提高认识。

请学生谈一谈学完本节课后的收获和启示。 7、拓展创新,巩固新知

(1)、已知Zn、Mg与稀H2SO4反应化学方程式为:Zn + H2SO4 == ZnSO4 + H2↑、Mg + H2SO4 == MgSO4 + H2↑,相同质量的锌和镁分别与足量的稀H2SO4充分反应,生成的H2质量比是多少?(有何规律?)

(2)、饲养观赏鱼可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空运观赏鱼必须密封,为解决鱼的吸氧问题,可在水中加入过氧化钙(化学式CaO2),它与水的反应是:2Ca+2 H2O ==2Ca(OH)2+ O2↑。一位养鱼爱好者欲测定所用过的过氧化钙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做了如下实验:称取样品加到足量水中,生成了氧气(密度为/L)。试计算:①所用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②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分数。

8、作业布置,自我评价完成课本P101习题中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

本节所设计的板书力求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记忆,且能给人一种美感。板书设计如下: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一、步骤:范例:(例题1)

1、设:(未知量)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 。 2、写:(化学方程式)2KMnO4=△= K2MnO4+MnO2+O2↑ 3、标:(质量比、已知量、未知量)316 32 4、列:(正比例式)6 g x 5、解:(求解)316/ 6 g = 32/x 6、答:(写答)x = g答:可得g氧气。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参与的程度不太高,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课下注意让学生多练习,且经常强调格式。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设计与反思

作者:程绪琼文章化学教学20xx年第9期点击数:

更新时间:20xx-12-10

程绪琼新建县第三中学,江西新建

1、教学目标:

1、学习探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

2、学习通过对新旧知识关系的认识,主动建构新知识。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5

本课题我是分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是教会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着重强调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书写格式,并利用一个辨析和改错环节加深解题的注意事项;在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书写格式的基础上,再展开第二课时,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由解答一个未知数的练习到求两个未知数的练习,同时补充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练习。下面以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反思: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学生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后,具体感受到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作用的重要一课。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要充分利用书上的例题,让学生体验化学计算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使例题成为解题格式的示范。在学习过程中,要提供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反馈纠正。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在导学案的设计中采用了自主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为辅的设计,让学生先观察例题的计算步骤,然后自己动手实践,再展示交流,将感知上升为理论。亮点:

1、利用导学案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出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步骤及格式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例题,并联系已有的数学知识做详细探讨学习,让学生对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解题步骤清楚认识,然后

再让学生深入的掌握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3、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学习,并在黑板板演,由学生自已找出每一位同学错误之处。学生做得很好,整个课堂很活跃,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最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把时间和空间都放给学生。老师走下去,发现个性问题及时指导,发现共性问题及时讲解。多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促进他们合作交流。

不足:

1、导入直接但是没有过于清晰的引入课题,如果像李老师用视频引入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时间安排不是很佳,导致本节课有习题没有完成;

3、讲解语言不够简捷,语速过快,有些问题可能没有阐述清楚。

4、学生展示时没有全员参与,参与度不高。

5、本节课学生只能初步了解并不能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重点难点上没有完全体现,只强调了化学计算总设和答的单位,没有给出其他的指引。

6、对于学生列比例问题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和指导。

整改措施:

今后教学语言简捷精准方面多加努力提升,增加练习量,还要让每位同学都主动参与学习。

从实际教学效果看,不同学生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6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本节课先从火箭发射过程中如何计算所需氧气的质量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回顾化学方程式有关于量的含义,得出有关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的依据是利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最后规范解题的格式和步骤,回归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课基本完成了预期的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仍有以下的不足需要改进。 一、课堂利用碳和氧气在点燃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方程式进行回顾有关化学方程式量方面的含义,若能够从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的方程式入手回顾量的含义,与例题1对应,将更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同时节约课上的时间。 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需要用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本节课在题目中直接给出,最好能够能与中考试卷标注在同样的位置,让学生知道在考试相对原子质量标注的位置。 三、课堂上有些问题由教师直接口述,在多媒体课件上未相应出现,重要问题应在课件上同时出现,便于学生理解。

四、课堂通过学生自学,抢答,练习,改错,评价,帮学,总结,小组合作等形式发挥了学生积极主动的作用,个别学生的学习能力较高,学习积极性较好,可考虑让掌握地较好的学生直接讲解题目或者分层次教学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7

本课题我是分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是教会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在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书写格式的基础上;再展开第二课时,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设计一个辨析与改错环节,让学生加深解题注意细节,产生反思与冲击。并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由解答一个未知数的练习到求两个未知数的练习,以课本习题P103 2、3题为例加深探讨学习。同时需要补充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练习。

下面主要以第一课时内容做一些教学反思。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学生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后,具体感受到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作用的重要一课。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要充分利用书上的例题,让学生体验化学计算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使例题成为解题格式的示范。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时间让学生当堂练习,教师要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反馈纠正。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观察对比法,让学生先观察例题的计算步骤,然后自己动手实践,再对比交流,将感知上升为理论。

亮点:

1、用潜艇在水中潜行消耗制取氧气药品质量及神舟七号所用的燃料预算质量设疑,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做得好。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例1,并联系已有的数学知识做详细探讨学习,让学生对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解题步骤清楚认识,然后再让学生根据例题试解例题2,”符合逻辑。

3、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学习,并在白板板演,由学生自已找出每一位同学错误之处。学生做得很好,整个课堂很活跃,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最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把时间和空间都放给学生。老师走下去,发现个性问题及时指导,发现共性问题及时讲解。多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促进他们合作交流。

不足:

1、时间安排不是很佳,讲解语言不够简捷。

2、学生板演后,由学生来点评花的时间太多了。

整改措施:

今后教学语言简捷精准方面多加努力提升,在板演和点评时间缩短,增加练习量。

学生常犯的错误主要有:(1)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写错(2)相对分子量计算错误;(3)化学方程式未配平;(4)物质的单位用错;(5)漏写答案。

上一篇:海南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导游词下一篇:二年级反义词和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