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2024-08-21

《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精选6篇)

篇1:《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化学课题组自本课题2011年7月获批准立项起,即组织相关课题人员对该课题相关内容进行了历时两年的研究。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设计申报阶段:(2011.4~2011.6)撰写课题申请报告和课题研究计划,组织队伍,召集课题人员学习相关理论,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落实人员分工,开始申报并启动课题。采取文献法和调查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全面的论证。开展探究实验的学习研讨活动。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7~2011.12)继续对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全面的论证,组织学习现阶段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前期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在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及研究内容等方面达成共识,进一步分析和理清相关研究问题的概念,完成开题报告。每周上课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开展课题研讨,接受上级专家指导,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形成中期成果迎接上级的评估。

(三)中期论证阶段:(2012.1~2012.12)各成员根据实施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围绕学习方式变革进行教学研究,形成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并及时进行交流。同时不断修正和完善实施方案,举行各级各类的课堂教学示范观摩,及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阶段小结。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查、修改、补充完善、发表课题相关的论文,写好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的评估。

(四)结题鉴定阶段:(2013.1~2013.6)汇编研究资料,全面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形成研究成果,展示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完成结题报告,为课题的结题鉴定作好充分的准备,并接受专家结题鉴定,成果推广转化。【课题研究目标】

①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化学中的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通过课题的研究,更新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九义教材人教版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辅以一些自主设计的家庭实验。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课题研究的难点:在①学校实验室设备简陋,实验员配备不足,②班额过大③学生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④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家庭实验来提高技能培养兴趣。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背→老师考、讲评”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学生缺乏动手的机会,更别说设计简便易行,实验现象明显、成本低、效果好的实验,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能独立做的实验,独立完成,教师只是有意识地纠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同时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在学生们都能独立完成实验的情况下再给他们提示是否可以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来取代?这样既给他们有动手的机会,也给他们动脑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不但会养成动手的习惯,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2、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对同类课题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加强反思,总结经验形成规律,从中探讨适合我校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模式。

3、比较研究法:在****成立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在试验中按照“教室---实验室---家庭实验”---“指导实验---自主实验”的模式进行教学跟踪三年,通过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之间进行实验探究能力教学效果的对比,得出试验结果。

4、行动研究法:要求教师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学、研、教结合,提高研究效果和实用价值。

5、经验推广法:经过三年跟踪实验,确认方法行之有效,打破在教室教师演示的常规,更换学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养成爱动手、爱动脑、爱实践的习惯,培养其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轻松学习化学,快乐学习化学,寓教于乐,感受到化学不仅是课本的知识,更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好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懂得科学探究可以让自己学得更好,又可以切实减轻教师的负担,可谓“一举两得”,并把这种经验上升为理论,在我市各农村初中推广“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方法。【课题研究的阶段和内容】

一、通过学习调查,为研究奠基(2011.7~2011.12)。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宣布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邀请领导、专家及部分非课题组成员的化学教师参加开题会议,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实施方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组织专题讲座培训活动,对课题研究中申请立项课题的环节、实施方案的撰写、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研究资料的积累和结题报告的书写等内容进行参与式培训,一定程度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水平,为课题研究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2.提高研究者的理论水平。我们组织了本课题组成员集中和分散等方式进行理论学习:《探究多彩的化学实验与教学设计》、《走进美国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化学教学》、《微型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化学实验教学论》、《反思教学》、《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验评价方案》、《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论》、《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等书籍和文章,并谈心得。提高了课题成员的理论修养。针对化学探究式教学,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借助于因特网、各种相关的报刊、专著,搜集整理有关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对整理出来的资料,认真研读,撰写研究笔记和研究论文。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证,为开展课题研究和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高了课题组成人员的研究水平。

开展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现状调查活动。为了了解****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的现状,课题组根据探究实验教学的相关内容,结合本地课堂教学的实际,设计了《****学生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情况学生调查问卷》(调查详表另见文件夹)调查范围包括****2011级九年级32名学生,2012级九年级30名学生。调查比例为100%。调查共发放问卷62份,收回62份有效问卷。

问卷调查显示: 1.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有兴趣的占30%,兴趣一般的占47%,有的有兴趣,有的没有兴趣占23%。2.能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习化学兴趣的占49%,一般的占48%,不能提高兴趣的占3%。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2 3.做好化学实验靠自身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占57%,靠老师的讲授的占28%,靠简单的方法和捷径的占15%。4.在实验操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时不会做的占67%,不敢做占25%,不想做的占8%。5.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自己动手做实验的占37%,与其他同学合作的占55%,看其他同学做实验的占6%,无目的玩实验器材的占2%。6.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法,请老师指导的占55%,自己分析解决的占33%,忽略问题继续做的占8%。干脆不做的占4%。7.对于实验教学方法,认为老师讲解不需要做的占5%,只需要老师演示就可以的占26%,同学示范,老师个别指导,自己亲自做的占69%。8.你认为同学示范这种教学方法对你有什么帮助时,有增强完成实验的信心的占47%,比同学做的更好的占7%,遇到问题容易交流的占46%。9.在提出的建议或意见时,有的同学说:老师讲解要清晰,最好能让同学给我们示范,这样可以为我们完成实验树立信心;有的同学说:多一点提问,多一点引导;有的同学说:实验探究是我们学生自己的事,老师不必要过细介绍过程,让我们自己想过程和注意事项,然后和大家交流;有的同学说,让每个同学都会做,可以适当组织一些实验竞赛之类的活动,调动大家的实验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有的同学说:实验时,划分小组时,应考虑实验能力强弱搭配,互相学习,有利于增强每一个同学的完成实验的信心;有的同学说,单独靠课堂时间来完成实验,有时时间不充余,可以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弥补实验没有彻底完成的缺憾;还有的同学提出,实验时不要手把手的教,给我们自己一点创新、探究的机会,让我们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

二、通过课堂实践,确定化学探究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2012.1——2012.6)。

用“探索法”

组织教材和教学通常情况下,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的,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属于验证性实验。它有如下弊端:

1、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挫伤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

2、验证性实验的一切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已知的。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把学生的智慧、手脚束缚得死死的,不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反正书上的结论是正确的,做不做一回事。”“如果实验事实与书上有矛盾,照书上写的填不会错。”这些想法反映了学生们的惰性和无可奈何。

在教学中,我们开展同课异构为主题的对比式研究。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主题在****上了两节观摩研讨课;两位教师用探究实验教学方法上课,展示了内容相同、形式和方法截然不同的两节课,使课题组成员耳目一新、为之振奋,受益匪浅。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事先准备了如下几组实验:(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2)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3)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4)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5)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让五个学生到前面来依次分别作五个实验,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为什么?在经过讨论和争论之后,同学们得出共同的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合适。从而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也使学生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通过观课议课、相互比较,课题组成员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第一,探究实验教学显示出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尤其在实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上强势突出。第二,探究实验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探究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有着更丰富的知识积累、更充分的课前准备、更高的学习能力。

三、开展多种研究活动,形成化学探究实验的方法(2012.7—2012.12)。

加强实验教学化学实验室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模拟人类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教学时化学教学最成功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我把教材规定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和变通。

1、演示实验本来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并指导学生观察的实验,在初学时,这种演示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它对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的作用。到了一定阶段,在学生们做了几个分组实验之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初三学生的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别集中,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2、多改演示实验为边学边实验演示实验起到一种示范作用,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通过感观系统模仿教师行为的一种方式。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做到一丝不苟,操作规范,现象明显,并用严密而生动的语言概括实验的要领。这种实验很重要不能没有,但也不能过多。因为演示实验面对的是众多学生,很难让每位学生真正明显有效地观察到实验中的准确现象。因此我们的做法是,在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和规范后,就逐步将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通过这样的边学边实验的方式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之间的配合,便于巩固和掌握所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较好地体现了学为主的教学原则,从而使学生的多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3、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4、可依据教材内容增加一些小实验,来提高学生兴趣和知识讲解的直观,生动性,如:①奇妙的颜色变化(向滴有酚酞试液的烧碱溶液中滴加盐酸)②清水变牛奶(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③棒触生白烟(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两根玻璃棒靠近)④压瘪的乒乓球变圆。总之,通过这类小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自己所教的班作为教学研究的实验班,采用“教室-实验室-家庭实验室”,指导实验,自主实验教学模式,形成实验探究能力。(2013.1——2013.6)。

第一,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源自于生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且该学科在初中九年级及才开始学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效果。因而,一开始即设计实验现象明显,易于操作的,简单易于理解的实验。例如:水的沸腾,该实验无论在实验演示,还是实验室,还是在家中都可以做到,学生通过教师演示,自己又在家中动手做,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后,认识到“液态水受热生成水蒸气,状态由液体变成气体,在物理上是属于汽化,但在化学中由于仅是状态的变化则是属于物理变化,而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状态由气体变成液态在物理上是液化,但在化学中则仅仅是状态的变化还是物理变化,从这个小小的实验中,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其实与物理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且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是研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认识到生活,热爱生活,才能有效提高探究能力,学好化学。

第二,培养学生养成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而要培养他们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往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教师的演示实验入手,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例如,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前,教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由学生来一一列出(1)收集一瓶氧气,且集气瓶底要预先留少量的水(2)铁丝要先打磨(3)铁丝要缠绕在一截火柴梗上.这些可能大多数学生通过观察都会说出来,但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才有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率,第(3)点应该也有很多学生会说出来,但第(1)(2)点就很难回答,这个时候可以给一根小铁丝学生观察、或引导学生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这个时候就会有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铁丝打磨石为了将表面的铁锈磨去。而第(1)个问题只有观察整个实验现象后才容易知道。在做铁丝燃烧这个实验过程中该怎样操作呢?老师将小火柴梗点燃后,是怎样插进装氧气的集气瓶中的呢?在较靠近瓶口的部位现象与在瓶口,靠近瓶底的现象又相同吗?如果不同,为什么,能否将铁丝一开始马上插进底部吗等等,这些问题的逐一提出,让他们不得不细致入微观察。同样,在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硫燃烧前的颜色,燃烧时的状态,伸入到集气瓶中是应缓缓插入还是迅速伸到瓶底。瓶底是否有水?若有水,这些水又有什么作用?这样的举一反三的引导,使他们在以后的实验中都会想到我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就算他们在做实验的时候实验失败了,也会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中出现了哪些差错等进行认真的剖析,从而找出错误,克服错误,逐渐地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从学生实验着手培养观察习惯。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中,教师从烧杯口倒入的二氧化碳能使烧杯内高低程度不同的两支蜡烛自下而上先后熄灭。学生观察到这个现象后觉得很兴奋,有些学生就有跃跃欲试的冲动了,那么教师就抓住了这个兴奋点,让每一组受实验的学生都做一次这个实验,结果是12组的学生中,往往只有一两组的学生能得出相同的现象,而有一些则是观察到自上而下熄灭,更有一些仅是观察到上层蜡烛火焰摆动几下,根本无法观察到现象,针对这些情况的出现,作为教师的我们,先不要急于批评他们,而是组织他们再认真回忆做实验的全过程,为什么教师做的时候,那么轻松能做到,而自己做不到?经过认真反思后,他们会想到以下一些情况:(1)倾倒CO2的方向不对;(2)倾倒CO2的速度过慢或过快;(3)CO2纯度不够;(4)蜡烛火焰太旺;(5)烧杯太大集气瓶太小以致CO2不能没过蜡烛火焰等等,经过他们自己动手,认真讨论,细致观察后,最后每一组的同学实验都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培养了细致的良好的实验观察习惯。利用手中现在的材料,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例如,我们学习了实验室制CO2的实验后,学生很好奇,因为在实验室制取CO2的量不多,所以教师演示的时候,学生往往很难观察到石灰石的量好像没有减少,仅是观察到冒气泡而已,这时,可以告诉我们的学生,家中的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一样,家中的醋酸与稀盐酸的性质类似,这样,他们的自然就会想到,在家尝试一下,再加上老师的热情推介,他们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做这个实验,在做这个实验时,他们不但观察到鸡蛋壳表面有气泡冒出,而且如果是将一个完整的鸡蛋放入深度较高的茶杯中,且杯内醋较多的情况下,则还有更多惊喜,(1)鸡蛋自杯底慢慢上浮,浮出水面后一段时间又慢慢下沉,鸡蛋壳慢慢变软等,这些“意外”现象的出现,都很有效地培养我们的学生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

总之,要培养探究能力,首先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三,尽量让学生参与实验、参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完之后,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一)初中化学课本中,多数演示实验的操作都不太难,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目前初中化学实验尽管有50%以上是作为科学探究方式呈现的,但还有一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概念,这样学生只有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课前引导学生收集废旧材料、制品,如药瓶、药盒、饮料瓶、输液管、电池波、碳捧等,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寻找代用品和药品,课前让各小组充分准备,设计好实验方案,准备好自己能做能用的教具,替代的药品,课堂上、各组汇报方案,全班评价、共同改进,**补充教具、药瓶,学生无法准备的由教师补充,然后各小组进行探究性实验。而对于一些学生无法找到替代教具和药品的演示实验,在课前我们准备好仪器、药品,课堂上师生共同制宁好实验方案,明确注意事项,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学生轮流做演示实验。如实验室制O2和氧化性质实验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探究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由学生演示,高锰酸钾制氧气和氧气性技由学生分组探究。通过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后、考试再出到相关氧气制取和氧气性质及如何验证MnO2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这一类题目时,学生整体准确率有较大的提高。有了实验室制氧气的基础后,在引导学生学习二氧化碳的制法时,先由学生复习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自主确定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并且组织同学讨论所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优缺点,最终敲定最优的装置。这样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教师细心观察学生操作并做个别辅导。同时因势利导总结出初中阶段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应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两方面共同决定,而收集方法则应该考虑生成气体的水溶性和气体的密度,以及气体昌否与空气某些成分发生反应等,这样,通过动手动脑周时也养成他们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因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探究实验,不仅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验仪器、药品不足的问题。

(二)重视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家庭小实验的研究、家庭小实验,既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是开辟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家庭小实验有多个,但实际上家庭中能做好实验可以不受课程标准教材限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相象能力设计探究内容。在实验议定中,可结合学生当前所学习的课程内容,作为教材的延伸,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使学生通过亲手设计改进,完成自定的家庭小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做科学”的思想。同时,通过实验研究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并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后,课本上有一个鸡蛋壳和醋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并用石灰水检验CO2的家庭小实验,我们把这个实验进行拓展,要求学生利用家庭中的物品自己设计,代替石灰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并进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学生自然设计出了用鸡蛋壳、苏打、小苏打等代替石灰石和食醋、醋精等反应制CO2,并检验CO2的性质,烛火阶梯实验,不仅很好地观察了实验现象,也同时观察到那些物质与醋反应产生CO2气体速率较快,加深了对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的理解,也为碳酸盐和酸反应规律,CO32-的检验等的学习打下基础,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物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化学,从而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利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既体会到实验探究成功时的喜悦心情,又加深了对科学实验探究主要功能的认识,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又尝到了自主探究实验给学习带来的乐趣。【课题研究主要绩效】

一、实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

例如:在做实验室制氧气并检验氧气性质的实验中,往往很多学生都能很好地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现象明显,但有个别组的同学在几分钟的时间内都没能很明确地检查到装置是否漏气,对于以前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就没有耐心继续检查,而现在的学生才没有获得成功时会首先耐心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查出原因最后都会获得成功,又如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很多分组的同学都能成功观察到火苗四射的现象,但有个别一开始做的时候没有成功,经过细致观察,认真分析之后知道有下3个原因导致观察不到现象:(1)铁线丝打磨不彻底;(2)伸入集气瓶过早或太迟;(3)是氧气浓度低等原因,经过认真分析之后克服困难,最终都能取得成功。

二、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

例如:在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方法收集氧气的实验中,在以前,很多学生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的原因”和“制氧气结束时,为什么要先把导管从水槽中拿出来,再熄灭粞精灯的原因”他们的表达往往会互相混淆,但经过自己动手实验之后,终于绝大部分学生不需要老师的指导能将这些原因很流畅地对应表达出来。

三、自主探究能力逐渐形成

例如:在学习了酸的性质中,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这个化学性质之后,他们很自然的想到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而在盐酸的溶液中存在哪些粒子,这些粒子是什么粒子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呢?这时教师可以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组织讨论,查阅资料,议定实验探究的方案,最终他们很自然的设计好,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具体如下:

提出问题:盐酸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是什么,是哪种粒子使石蕊溶液变红色? 猜想:盐酸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①水分子②氢离子③氯离子

假设:盐酸中的①水分子②氢离子③氯离子都有可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设计实验:实验①往少量水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②往少量NaCl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③往少量稀盐酸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最终通过实验,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课题研究问题探讨】1.由于初中化学学习只有九年级一年的时间,并要面临中考,学生时间紧,任务多。而探究性实验由于其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开展时花费的时间多。虽然考虑了适当增加家庭小实验等课外探究实验,但学生们还是感觉到想做探究却苦于时间紧的无奈。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研究的九年级学生每年都在更新,虽然这在客观上为对比性研究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材料,但同时也制约了本课题研究的深度。

2.课题研究的深度不够。由于课题研究的内容较多,时间有限,有些内容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如何根据探究内容,选择不同的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化学探究式教学评价的研究成效不够明显,有待于进一步进行研究。

篇2:《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摘 要:提高农村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促进作用,是全面提高农村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物理 实验探究 以好带差 结题报告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我们作为教师永恒的探索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效率是我们的追求,这一年多,我们围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这一中心,进行了探究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摸索,得到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出来以便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基础差,理解能力也较差,导致他们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甚至厌学,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或策略使这些学生能得以提高,因此,学校的现实要求我们做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

2、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如果没有对基础知识、基础原理的掌握就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与时俱进的形势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在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效果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于是我们进 行了《提高农村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方法的探究》子课题的研究。

3、任何科研都应该为实践服务,我们的实践是教学的第一线,也就是说,要通过我们教师的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升我们整体水平,我校近几年中,在初中毕业会考中取得了实质性的好成绩,为了能保持并进一步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认真地进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布鲁克斯的“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认知过程实质的认识,建构主义观点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因此每个人的经验及对经验的信念是有差异的,从而导致了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

2、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信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现代教育家、全国特级教 2 师魏书生也说过,教师的工作就是有效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三、课题的界定

所谓“通过实验探究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指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同时,对要运用到的实验原理及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及应用,也就是说,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激发起他们想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想学到什么程度,从而达到提高整体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物理探究过程中如何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探索在探究过程中如何通过学优生对学困生的帮助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采用试验研究方法,即由我们参加本课题的教师分工探讨,合作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课题开题报告及课题研究的准备(2011年9月)本课题组的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查阅课堂教学改革及实验探究方面的理论书籍,提升理论水平并集中进行研讨,对开题报告提出改进意见,完善研究方案。

2、课题实验(2010年9月—2011年10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等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并进行了实验记录、教学反思、研究过程论文的撰写。

3、汇报成果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课题组成员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包括教案设计、阶段性情况小结论文、探究记录等。

4、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11年10月)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教师备课的质量

备课是上课的第一步,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整合课程资源,把握学生的特点,对课堂教学的程序进行精心的设计,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对部分学生探究教案进行了集体讨论,对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出解决的方案,通过实验探究教案进一步促进其它教案的完善。

2、总结出一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及基础知识掌握的经验 一年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共写了10篇小结及反思,6篇论文,15个有实用价值的教案,以下是课题组成员所写的论文代表作名称及作者。

3、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在进行课题研究以前,学生探究实验只有老师一个人指导,大部分学生得不到老师的辅导,很多学生操作错误老师也不知 4 道,无法及时纠正,并让他们都学到正确的操作方法及原理,导致上课没有学好基础知识及原理的学生依然不会基础知识及原理,也不会正确的探过程,无法动手操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选出基础好的几个学生,老师先辅导他们的实验探究出现问题或不足的地方师生共同探讨出不足之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解决了老师一个人照顾不过来的问题,加上同学之间更容易随便交流的优势,使全体学生最大可能地掌握了他所进行的实验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原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又促进了对其它部分知识的学习。经过检测显示,学生的物理成绩普遍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个性特长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

八、研究反思

篇3:《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实验对比, 强化记忆

对比实验就是同类实验进行同时操作, 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不同实验现象, 进行对比和思考, 从反应物状态、浓度、反应条件以及操作程序、周围环境等方面找出异同点, 进而形成真实的、牢固的结论。另外, 可以进行错误操作实验 (有危险的实验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替代) , 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错误操作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从而强调正确操作程序, 学生分析、讨论的过程, 也就是探究知识的过程。

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CO2) 气体, 用的药品是块状的石灰石或大理石 (Ca CO3) 和稀盐酸 (HCl) ;为什么不用碳酸钠 (Na2CO3) 与稀盐酸 (HCl) 反应?为什么不用粉末状的石灰石或大理石 (Ca CO3) 和稀盐酸 (HCl) 反应?为什么不用块状的石灰石或大理石 (Ca CO3) 与稀硫酸 (H2SO4) 反应?为什么不用块状的石灰石或大理石 (Ca CO3) 与浓盐酸 (HCl) 反应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操作下面几个实验: (1) 碳酸钠 (Na2CO3) 与稀盐酸 (HCl) 反应; (2) 块状的石灰石或大理石 (Ca CO3) 和稀盐酸 (HCl) 反应; (3) 粉末状的石灰石或大理石 (Ca CO3) 和稀盐酸 (HCl) 反应; (4) 块状的石灰石或大理石 (Ca CO3) 与稀硫酸 (H2SO4) 反应; (5) 块状的石灰石或大理石 (Ca CO3) 与浓盐酸 (HCl) 反应;并用向下排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

在实验 (1) 和实验 (2) 对比中学生会发现:在相同条件下, 碳酸钠、石灰石 (大理石) 与稀盐酸反应速度不一样, 通过检验虽都产生同一种气体 (CO2) , 但收集气体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这样学生们便知道为什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用石灰石 (大理石) 而不用其他的物质;在实验 (2) 和实验 (3) 对比中学生会发现:在相同条件下, 粉末状和块状的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而速度不一样, 粉末状的速度非常快, 收集气体的难易程度不同, 这样学生们轻松的就知道为什么要用块状的;石灰石 (大理石) 与稀硫酸反应一会儿便不再产生气体。石灰石 (大理石) 与浓盐酸反应虽有气体产生, 但收集到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说明气体不纯;通过对比, 学生不仅知道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宜用石灰石 (大理石) 与稀盐酸的理由, 更清楚了反应物状态、浓度、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二、巧用用错误操作, 掌握正确技能

有意安排由废仪器做或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些错误操作实验, 如实验室用氢气 (H2) 还原氧化铜 (Cu O) , 实验前要先通氢气 (H2) , 后加热;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带着这个问题观看多媒体课件视频:实验前先加热, 后通入氢气, 结果装置发生了爆炸;而实验完毕为什么应先移酒精灯, 待冷却到室温才停止通氢气 (H2) 呢?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实验:实验完毕时, 先停止通氢气然后才停止加热, 结果发现实验中原来出来的红色物质, 又变成黑色, 这样便使得实验失败。通过对比错误操作使得学生强化了对正确操作技能的记忆和掌握。

三、分析引导好实验, 引导动脑

演示实验不仅要演得好, 即做到演、写、说协调一致, 组装操作有序, 短时高效, 更为重要的是要分析引导好, 也就是说, 要适时适度的语言启发, 要有简明扼要的观察提示, 还要有的放矢的现象分析, 这样得出的结论, 学生才清晰, 记得牢固, 如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 可先问:反应物是两类什么物质?随着实验的进行, 提示学生注意试管壁出现水珠, 反应试管中的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说明了什么?生成物又是两类什么物质?此时, 再让学生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就不再是难事了。

四、开放实验, 激发创新

《新课标》指出, 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 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的进行实验准备, 自拟实验步骤, 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 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 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 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 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实验的开放要做到:开放时间和空间, 开放场地和器材,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自己组合实验小组到实验室、到校外家中大胆动手进行探究、讨论, 这既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 还可把学生的思维展开, 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活学活用知识, 在创造想象中锻炼能力。如在家中利用家庭用品, 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教师汇总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 会发现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 然后把他们的创新发现反馈给全班同学, 进而引出更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以上方法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1997、1998、2002、2003、2004、2008年中考化学全县第一名;2005年全县统测第一名;2009年中考化学成绩获全县第三名;2010年中考化学成绩获全县第三名;2010年被评为省级“普实”先进个人;同年被推选为“云南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昭通市化学学科理事”。

总之, 通过实验设计的开放性和实验过程的探究性来逐步改变初中学生被动学习化学的趋向, 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也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万国庆:《立足初中学生特点开展化学实验探究》, 《科学大众》, 2009, (02) :13。

[2]祝惠、祝建农:《中学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 《中国科技信息》, 2007, (01) :175。

篇4: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情景创设的探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 情景 探究

课堂中一个引人入胜的、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让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并能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广泛应用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课堂教学优质情境创设的实践。

一、利用故事、典故,创设优质教学情境

许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九年级“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我引入了神奇的“屠狗洞”事件:

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来,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认为洞内有一“妖魔鬼怪”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佑,他不敢轻举妄动。难道真的有这么离奇古怪的事情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讨论今天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碳。通过教师对这一探险故事的播放及富有感染的讲解,顿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迫切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求知欲大大提高。

二、通过游戏或竞赛,创设优质教学情境

每个孩子在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巧妙运用竞赛手段,开展辩论、猜谜语等比赛。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善于动脑筋,就能设计出知识性、趣味性强,为学生所喜欢的课堂竞赛,使化学课堂教学永远充满激情与欢乐。让学生在一种紧张且令人兴奋的竞赛气氛中去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起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焕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化学肥料的知识时,可以展开关于化学肥料功与过的辩论赛,两组学生分别根据学习的内容,各持己见、唇枪舌战,你来我往,情绪激昂、踊跃发言,下课时学生们还意犹未尽、兴趣盎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小故事、小魔术,创设优质教学情境

初中学生由于受其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学习的兴趣不稳定,对于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往往学习情绪高涨,而对不感兴趣的问题会失去学习热情,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一些有较强趣味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案例1:在化学序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从未接触过化学的学生迅速对化学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我在上课时给学生表演了这样一个化学小魔术——“魔棒点灯”:我将一支普通的玻璃棒(事先沾过浓硫酸,烧杯一侧放少许高锰酸钾,学生看不见)从烧杯中拿出,展示给学生看,然后拿起旁边的酒精灯,跟学生做一简单介绍,之后将玻璃棒靠近酒精灯芯,酒精灯被点燃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了,很快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案例2:在“燃烧与灭火”教学中,教师可先给学生表演“烧不坏的手帕”小魔术:教师在烧杯中倒入20毫升酒精和10毫升水,充分摇匀,将一块手帕放入溶液中浸透。用竹夹子夹出手帕,轻轻地把酒精挤掉,然后放在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燃。手帕着火后,火焰很大。这时要左右摇晃手帕,直到熄灭。火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在学生被奇异的现象所惊叹之际,教师问学生:想知道手帕烧不坏的奥秘,等学了燃烧与灭火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释其中的奥秘了。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学习兴趣被激活。

四、利用生活实例,创设创设优质教学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我们可从身边的生活体验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案例:在“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学中,我创设了以下情境:同学们,你们最不喜欢哪个季节?我最不喜欢夏季,热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夏季有很多蚊虫。(动画展示)暑假,小明同学正在兴致勃勃的观看《西游记》,不料被一个偷嘴的大蚊子狠狠的叮了一下,小明的皮肤上立即肿起了一个大包,又痒又痛。小明立即去找花露水止痒,可惜花露水用完了。小明灵机一动,用浓肥皂水涂在叮咬处,很快症状就缓解了。为什么被蚊子叮咬过后会红肿痛痒?为什么用花露水或者肥皂水能缓解这种症状?这个例子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他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所以,接下来学习酸与碱之间反应的知识也就很顺利了,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又消除了对科学知识的距离感,在顺利引入新课的同时,让他们体会到了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科学服务于生活。

篇5:《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申报理由

在新的一轮教学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也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式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也相对灵活。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因素和心灵感悟有很大的好处,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有很大帮助,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原有的单

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也影响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创性的发展,也决定着本次课改的成败。就当前的教学改革看,原有的学习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了。所以转变和研究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急待于解决的大问题,更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探讨的大问题。

又因我们是一个具有丰富教研经验的团体,我本人有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一直是区级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曾参加过地区级课题研究,加之我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所以,有信心、有能力将此课题研究成功,为此我拟定此教研课题,申请立项。

一、课题名称: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的一轮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在新课标的目标中,有几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其中之一,它是几种转变的中心,而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学习方式是否改变,转变的程度,直接影响本次课改的效果,所以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所有化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就是以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引线,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化,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发展,提高素质进行有益的探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从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注意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且进行研究的探讨,在有关教学报刊上看到了一些关于学生学习方式转为的文章,大家都处在研究的探讨上,特别是对初中化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各抒已见,所以对此学科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从发展趋势上看,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四、课题指导思想

本课题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大兴安岭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下发的《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题研究有关事宜通知”的要求,结合国情、校情、学情利用现代教育研究方式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满足现在教学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提高呼中区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背景、来源、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是在新的一轮教学改革中,新课标要求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是以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为背景提出的,以大兴安岭地区《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

堂教学质量》课题研究为背景提出的,它是以新课标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现代学生学习方法论、教育学等理论为本课题的理论依据进行研究的。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根据初中生的情况和新课标初中化学教学要求,用新理念将学生从原有的、陈旧的学习方式,向新型学习方式转变的方法。

2.根据初中化学课的目标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力求科学有序、切实有效,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方式体系。

3.根据初中化学课目标内容和初中生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探索初中化学学习方式,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理论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步骤:理论学习阶段(2005年3月—2006年8月)

主要是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走进新课程》及有关涉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文章和现代学生学习方法论等有关文献,为研讨本课题打好理论基础。

第二步骤:探索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09年12月)

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在老师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地用新型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方式体系。

第三步骤: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7月)

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形成以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总结成果。

八、课题研究人员的组织机构和分工

指导研究顾问:刘焕华于志成张振林

组长:董秀娟

成员:董秀娟刘焕华

具体分工:董秀娟、刘焕华负责协调和全面工作。董秀娟在教学中实施具体的课题研究。

九、现有基础

研究指导顾问:刘焕华:呼中区教委中教部主任兼化学教研员,高级教师。

于志成:校长、高级教师。

张振林:业务校长、高级教师

课题组长:董秀娟:1992年函授毕业于哈师大化学系(本科),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研经验,一直是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曾多次参加校级、区级、地级教研课题,撰写的论文多次获省、地、区级奖励,也曾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在区、地、省基本功比赛多次获奖。辅导的奥赛学生也多次获(国家、省、地)奖,总之,我们具备研究这一课题的能力。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实施方案

2006年6月12日

一、课题名称:《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的一轮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在新课标的目标中,有几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其中之一,它是几种转变的中心,而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学习方式是否改变,转变的程度,直接影响本次课改的效果,所以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所有化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就是以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引线,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化,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发展,提高素质进行有益的探讨。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大兴安岭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下发的《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题研究有关事宜通知”的要求,结合国情、校情、学情利用现代教育研究方式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满足现在教学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提高呼中区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和探讨,改变学生原有的陈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用新型学习方式来学习的意识。

2.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探讨出不同的学习方式,寻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体系。

3.根据不同的学生,探讨出不同的学习方式,具有不同的特色,总结出特点和规律,形成一定的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和探讨,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根据初中生的情况和新课标初中化学教学要求,用新理念将学生从原有的、陈旧的学习方式,向新型学习方式转变的方法。

2.根据初中化学课的目标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力求科学有序、切实有效,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方式体系。

3.根据初中化学课目标内容和初中生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探索初中化学学习方式,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步骤:理论学习阶段(2005年3月—2006年8月)

主要是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走进新课程》及有关涉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文章和现代学生学习方法论等有关文献,为研讨本课题打好理论基础。

第二步骤:探索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09年12月)

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在老师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地用新型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方式体系。

第三步骤: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7月)

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形成以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总结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理论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以撰写论文的形式,书面总结实验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指导研究顾问:刘焕华于志成张振林

组长:董秀娟

成员:董秀娟刘焕华

题研究。

篇6:《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黄婉章

摘要:精心设计作业,合理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改变作业的批改方式,改革作业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高效发挥作业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关键词 : 新课标;化学作业;高效性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作业负担仍然比较沉重,就拿初三学生来说,平时学习的负担和升中考试的负担已算沉重了,需掌握的有九门学科,其中七门学科要计入升学总分,信息技术要计资格分,体育中考分数上调到40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每位学生都能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呢?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叉点,作为课外学习的主场所,起着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消化知识的作用,是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师生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我们时常听到师生之间的相互抱怨:教师抱怨学生基础差,反应慢,不用功,甚至有时欠做作业等;学生抱怨教师讲课枯燥,讲课太快,抱怨作业量太多,难度太大,不体谅学生的难处等,一旦学生把作业看成是一种负担,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就会下降。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践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目前学生学习现状与此要求有较大的距离。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广大教师对作业问题的研究也日益重视,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新课改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中,作业的改革明显滞后于其他环节[2]。精心设计作业,合理布置作业,发挥每一道作业的功能,做到量少作用大,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之一。1 开拓思维、精心设计作业,体现化学作业“高效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是延伸,对它设计的优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3]。化学作业设计的“高效性”,体现在趣味性、层次性、合作性、有效性、探究性和创新性。1.1 趣味性

教师应用一种开放,立体视野设计作业,使之形式多样,让学生乐于接受。课外作业的形式可以有口答习题、书面习题、化学日记、家庭小实验、化学板报、化学谜语,探究实验和课外观察、调查、实践等。如假期可布置学生多关心时事新闻和多看报纸,并且把自己最注的新闻剪下来,贴成小展报。有些学生选择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有些学生选择有关环境污染的新闻等,贴好后,还加上自己的体会和建议,最后贴在课室后面的大黑板上展出,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增加对社会的认识。1.2 层次性

层次性的内涵有两个,一是作业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梯度,让优、中、差基础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二是作业的层次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来确定,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如课堂作业可运用“小步子,快反馈,即时点评,快速强化”的做法来体现层次性,将那些看起来并不是很聪明的学生也纳入教学视野。今年我们初三化学备课组做出了新的尝试:学生每天的作业基本上只有A4纸的单面内容,并把内容分为知识点、基础练、巩固练、提高练四个部分。对于能力型的学生10分钟可以全部完成,他们就可以做相应增加的同步练习,对中等生要求把前三部分完成,对于后进生,则要求把知识点、基础练做完后挑战剩下的练习。我们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1.3 合作性

在过去的教学中,应用得最成功的是“一帮一”活动,由于中考招生需要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而录取的,而初三的班主任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德育分为依据,所以学生比较重视德育分。笔者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刚上初三时,在所任教的班上找出后进十名的同学做思想工作,让他们在班上选一个成绩较好的同学做自己“导师”,让他(她)辅导自己学习。要求成绩好的同学每天出一道基础题给自己帮扶的同学做,并辅导他完成。每次测验后,该十位学生中有进步的学生与辅导他们的同学都奖励德育分5分、10分不等。这种做法可以充分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锻炼了优生个人能力,使之获得成功感,对

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有很大的帮助。1.4 有效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强调学生要掌握化学的核心知识。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强调化学的核心内容,而不要过分强调枝节性内容;要强调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而不要过分强调对单纯的化学事实的识记;要强调对分析、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而不要过分强调对记忆力的考查。对此,我们学校化学科组在前几年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料库,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从中筛选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题目供练习,以“高效”为目的,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使作业布置更有效,避免学生做重复低效的劳动。曾有一个男生在上期末考试中,化学考了89分,但是其他科没有一科及格,当其他科任老师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化学成绩特别突出时,他说:“化学有趣,作业少,快做完,只有化学才给了我学习的乐趣。” 1.5 探究性

探究性作业是相对于传统的反射性作业而言的。传统的反射性作业主要是指教师在讲完新课后通过大量的知识点以书面作业的形式机械地训练学生,使之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而探究性作业则是将暂时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呈现出来,这种类型的作业力求使学生通过探究这一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学会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方法和情感态度)。在进入复习阶段,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我们在星期

六、日就布置家庭小实验。如利用厨房中的物品设计方案检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老师提供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在家中选择其余适合的药品和实验仪器;又如每人分发一些PH试纸,要求测定家中至少五种物质的酸碱性。学生在亲身体验实验乐趣的同时,也开拓了他们的创新思维。1.6 创新性

教师可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对作业形式、内容、操作方法或评价进行创新发展,尽量选择最近出现或发生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如从新闻报道、本地区的化学应用事例中寻找作业设计资料。在空间上应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如我校结合本校、本镇的实际,确定了“调查万江区水厂”、“调查万江区装修材料市场”、“调查万江区水资源污染”等研究性学习题目供学生自选,还利用长假期布置学生摄影家乡或所生活的地区有关环境污染的照片,并收集、交流,以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传统的模仿练习和大量演练习题的作业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一线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出发,精心设计化学作业。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吃得精”。2 改革作业单一的批改方式,体现教师批阅作业的“高效性”

作业的批阅方式不能一成不变,传统的化学作业批阅方式是教师一人独批、独改、独评,老师工作量大,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效果差。作业批改方式应多样化,可因题而异,将常规批阅、学生互相批阅、选择抽样批阅及答案对照相结合[6],由师生共同完成。这样可以有效减轻教师批阅作业的负担,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阅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改进教法,从事更有效的教学研究工作。2.1 随堂批改

上完新课后,简单的作业当堂完成,采用竞赛抢答、小组比赛的方法,当堂集中统一批改。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完成作业的速度,又可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2.2 小组批改

新课程强调合作学习,教师可将作业按学习小组分开,指定一名学习成绩较好的任组长,共同讨论各习题的解法及答案,教师综合各组意见后公布标准答案,然后各组员流水作业,进行批改。这样,学生在批改中能够吸取别的同学好的解题方法,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以防重蹈覆辙,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活跃课堂气氛。

2.3 教师面批

平常学生做作业和教师批改作业一般是分开的,其实这是极不合理的,使作业在教

与学中的作用大打折扣。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面对面,逐题批改,及时指出其错误,启发弄清错误的原因,并要求学生马上进行订正。与常规的批改相比,轮流面批的反馈方式可以使学生及时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反映,什么是错误的反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作业较差的学生此法尤为必要。但“面批”绝不是当面批评,应采用面批与鼓励相结合的方法,效果会更好。2.4 师生共评

课前,教师先把上次的作业做在黑板上,将学生作业中典型的错误列出,复习提问时组织学生批改。由于学生长期被老师评价,一下子变成教师批改作业的合作者,积极性很高,会批改得特别认真。在批改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一次系统的反思性思考和评价,弄清正确答案,理清思路,加深对问题的认识。2.5 注重评价

传统的化学作业的批改方式是教师辛苦地打着“√”或“×”。可这些用冰冷的毫无生气的“√”或“ד改出来的作业,通常引不起学生的重视。他们对发下来的练习本,经常是看都不看就塞进书包,对错误很少追究甚至不改正,批改的效果可想而知。在化学作业的批改中添加温馨式的评语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它可以使化学作业的批改“活”起来。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那个红色的“×” 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严重受损。对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学生采用鼓励性评价,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以充分的肯定,笔者在他们的作业上批写“作业书写工整”“作业准确率比以前大有提高”,“只要持之以恒你就能进步”等:对中等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如“克服粗心的毛病,你能更优秀!”这样既揭示不足有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秀生采取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继续加油!”“退步了,不要放弃!”等简短的话可成为学生很大的学习动力。

新课程对化学教师的作业批改提出了新的挑战,依照化学科学的特点和具体的作业性质,选择有效的批改方法,提高作业的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高效性作业的研究和实践收到有效的成果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主要表现为学生抄袭作业现象基本消失,不断涌现个性化作业,学生更加乐意阅读教师批改后的作业,更乐意与老师交流心得。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对作业不再枯燥,当作业的完成是一种乐趣,体现了我们的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发展。

有效扩大了知识覆盖面。事实证明,学生最不愿意进行机械的抄写,最不愿意背诵记忆纯粹的概念,贴近生活,接近大自然的作业最易接受。

有利于教学诊断。由于开放性作业及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使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学生的答案很多不是唯一的,为有效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教师们反思教学,反馈信息,有了实实在在的资源。

总之,作业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主体参与和教师指导相结合,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认知活动,运用有效的认知策略,选用适当的思想方法,以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深入研究作业训练方法,从选好习题、分层训练、及时反馈、有效讲评等方面,优化作业训练的各个环节,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业能力,减轻学生负担是能实现的,从实质上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是可以做得到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英语语音学下一篇:英语面试问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