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业的发展中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2024-08-26

关于旅游业的发展中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精选8篇)

篇1:关于旅游业的发展中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关于旅游业发展的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计算机08-1班080824128吕雅雯

摘要: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和物质需求不断进步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旨在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词 :旅游业 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 经济力量 生态旅游

正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造成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经济是社会的命脉,它依托并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农业、工商服务业,它们的发展必须要符合一定的区位,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经济的发展程度,才能起到对当地经济的推进作用,旅游业也同样如此。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众多学者专家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怎样才能使旅游业更健康的、有利的可持续发展,又不会让其成为过分影响地方经济的命脉的部门,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

一、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环境保护被相对忽视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苏州的河港,南京的秦淮河这些“游船云集,鼓瑟相闻”的著名游览区今天都已经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黑河”、“臭河”,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在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上游河谷地带,近年来兴办了十几家采矿冶炼企业,它们排放的废水使奔腾在这一著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洁白晶莹,而是泛着黄色泡沫的浊流!再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

(二)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大量垃圾随意扔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周庄景区就是因为伴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而产生了很多的垃圾,而本身设施存在着局限性,使得周庄环境卫生得不到保证,水体污染逐渐严重。虽然周庄在南北水系建阀,但是其更新速度远比不上其污染的速度。

(三)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区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以莫高窟为例,在7至9月的旅游最旺季节,在同一时段密集的游人对洞窟壁画本身产生相当严重的影响。敦煌研究院能提供的数字表明,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摄氏度。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气体,在高湿度条件下会与石青、石绿、氯铜矿、铅丹等颜料发生作用,使这些颜料变色,而人呼出的大量水汽可使存在于壁画中的可溶盐溶解向壁画面移动、累积。当洞窟内干燥时,可溶盐又在壁画颜料层上结晶,这样使颜料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同时在一定湿度条件下,壁画易产生霉菌,而霉菌生长代谢中的产物及死菌体会严重污染壁画并使颜料变色。所以洞窟不断经受着各种破坏,加之壁画制作材料质地脆弱,许多壁画已经产生了空臌、酥碱、起甲、变色、霉菌等多种病害。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寿命。

(四)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有些景区的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和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还有一些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对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城市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

1.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由机动车辆尾气所造成的污染,可采用安装净化气装置的措施。位于上风向的污染企业一定要责令搬迁或关闭。

2.对于噪音污染,主要采取时空上调配和限制的方法。时间上,在人们午休和夜休期间,建筑施工及其它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空间上,城市功能分区应明确化,噪音分贝量大的交通站、娱乐区应与行政办公、文化区、居民区分开,使噪音分贝量降低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功能区标准。

3.城市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应坚持“谁污染谁出钱治理”的原则,并出立相应的法规条例,将现有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

4.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二)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

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景区的重点文物和著名景物,可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三)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四)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五)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总之,旅游业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烟工业”。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我们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业,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工作。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行政部门和旅游者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篇2:关于旅游业的发展中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三、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礅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

四、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类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2进付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存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贝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3、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4、运用经济及其它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厂的旅游规模。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5、加强旅游环境立法。

篇3:关于旅游业的发展中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海洋经济这个术语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是美国学者首先提出的, 之后美国进而提出了海洋GDP的概念以及核算方法。我国的海洋经济理论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 早期我国对海洋经济活动的定义主要是指与海洋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 但是随着我国对海洋经济活动的深入探索, 逐步将那些间接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产业也归纳进海洋经济活动的范畴。2003年, 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国发[2003]13号) , 在其中给海洋经济下了更加具有概括性、全面性的定义:“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简要来看, 海洋经济可以分为三大产业, 即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范畴有海洋养殖、捕捞和灌溉业, 第二产业包括海洋盐、油气和深海采矿业等等, 第三产业是指海洋运输业、旅游业等等。在我国当前的格局下, 海洋第一产业发展时间最长, 吸纳劳动力人口较多, 但是产值相对来说最低, 只占到海洋经济的不到8%;海洋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时间相对而言较短, 但是科技含量较高, 经济产值都在45%左右, 是海洋经济的核心支持产业。从2003年到2010年, 我国海洋经济的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1%, 是我国GDP增速的两倍多, 特别是在我国GDP增速日益放缓的背景下, 海洋经济的活力和发展潜力更加凸显, 目前而言海洋经济产值占GDP产值近10%, 成为了GDP的重要组成部门和支柱性产业。

探索和发展海洋经济, 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各国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竞争日益激烈, 许多沿海国家都制定了海洋发展计划, 比如美国先后出台了《21世纪海洋蓝图》和《美国海洋行动计划》, 欧盟颁布了《欧盟海洋政策绿皮书》, 日本号称要建造2500座海上城市。海洋资源区别于陆地上的资源, 海洋上的资源具有比较强的流动性, 抢先开采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而落后的开发, 则意味着自己的资源被其他国家利用。一旦这种落后开发的局面形成, 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是一种比较巨大的损失。因此, 无论从海洋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还是从国际形势的必要性来看, 我国发展海洋经济迫在眉睫。

二、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一) 海洋生态恶化, 环境污染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污染源众多, 这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遏制作用。从污染源上来看:首先是陆地废水包括居民废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造成的海洋污染, 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污染物, 包括了铜、汞、镉、氰化物等化学成分, 对于近海水域污染十分严重;其次是石油污染, 包括了海上石油开发、海洋航运溢油, 一旦这种污染发生, 会在污染区域形成十分巨大的油膜, 对海域生态破坏十分严重;最后主要污染源是近海养殖业废水, 比如养殖用药等, 很容易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引发赤潮等现象的发生, 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无论是哪一种污染源导致的污染, 最直接损害到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 间接导致第二产业的发展。山东海域附近发生的赤潮, 从1995到2006年间高达20多起, 直接导致经济损失达到数亿元, 间接对于海洋旅游业的发展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二) 海洋经济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从国际经验上来看, 一般而言海洋第二、第三产业在海洋经济产值中应该占有绝对的比重, 在我国也是这种情况。在总体格局与国外发达经济体相同的情况下, 我们仍然应该看到不小的差距, 首先是海洋第一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低, 产值仅仅只占5%的第一产业却吸纳着最多的劳动力人口, 其次是第二、第三产业仍是以资源密集型为主要特征, 高、精、尖的科技比较少、产能比较小, 比如海上油气、海洋制药等等产业仅仅只占到海洋经济的1%左右, 而且科技含量较低,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美国为了应对海洋科技的开发, 投资建设了700多个相关的实验室, 每年投资270亿美元进行研发, 并建立了多个海洋科技园, 用于发展海洋科技。我国高端的科技人员也比较欠缺, 科技人才队伍也是制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 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有待提高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 有了金融的杠杆和分散风险的能力, 经济可以更好的发展。对于海洋经济也是如此, 长久以来, 我国对海洋经济的重视在逐步提升, 但是对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的发展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认识。海洋经济中的第一产业中, 很多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或者个体经济在从事经济活动, 这些经济行为主体在进行发展的时候需要资金的支持, 一直以来我国金融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更不用说是风险更大的海洋农业中的中小企业;在第二、三产业中, 很多的项目都是十分巨大的工程, 地方政府或者企业可以使用的自身的资金量十分有限, 过度依赖当地的银行贷款, 首先不利于银行的风险分散, 也会造成企业的负债率过高, 但是我国对于海洋经济活动的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 造成资金来源十分单一, 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难度比较大、比重低等现象。

三、关于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中问题的对策

(一) 加强海洋污染的监管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是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 否则会对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污染治理是一项公共工程, 需要政府认真负责起来, 加强海水排污的监管, 对于不合理、不合格的废水应该及时、准确地查实, 并对相应的企业进行查处;其次, 在海洋污水治理领域, 不仅仅需要地方政府自身加强本地区监管, 也需要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工作, 这是由于海水污染是具有流动性的, 一旦一个地区发生污染, 附近海域城市的海洋经济也会受到牵连。对于石油污染, 政府和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海上石油开发企业的监管, 严格减少因为开发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的石油污染, 同时加强对海洋环保数据的检测和分析, 加强海上巡查和卫星检测, 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 因为海上石油污染一旦发生, 解决起来将会十分棘手。对于海洋养殖业的污染, 政府同样需要加强监管, 设置明确的监管指标, 对于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养殖企业, 取消其养殖的资格。

(二) 增加海洋经济的科技投资

科技问题的解决, 不能仅仅依靠企业。企业是以追求利润而作为其目标的, 而进行基础科学研发和人才培养需要政府的介入。首先, 对于海洋第一产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 政府允许海洋经济领域企业之间的兼并活动, 通过兼并, 企业可以扩大规模和提高产能;政府也要加强产权划分, 将经营权进行明确地划分和分配, 这样可以减少大量的企业短视的经济行为, 否则会出现大量的过度捕捞、无序捕捞的现象。对于第二、第三产业的科技含量的问题, 政府要加大对高校、对海洋园区的投资和建设。以山东鳌山卫街道为例, 近年来, 鳌山卫街道紧紧围绕蓝色硅谷的“中国蓝色硅谷, 滨海生态新城”的发展定位, 集中布局了以“国家深海基地”、“青岛海洋与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国字号”的项目, 以“海地所”、“海洋一所”、“中船重工725所”、“北斗导航及微电网应用研发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尖端科研类的项目, 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青岛十九中”为代表的高等教育类的项目, 以“微软.伟东教育云研发基地”为代表的一批成果转化类的项目, 以“哈工大青岛科技园”、“招商银行财富管理学院”为代表的学术交流类的项目, 以“港中旅青岛海泉湾度假城”为代表的高端旅游类的项目。加快海洋高科技研发、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产业和服务机构集聚, 大幅提高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能力, 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成果孵化中心、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和海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通过这样高水准和高精确度的规划和投资, 我国的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可以突飞猛进。

(三) 加强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

海洋经济的投资具有高风险性和长周期性的特点, 仅仅依赖政府的财政资金和当地的银行信贷并不足以支撑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海洋第一产业中的信贷需求, 国家可以采取滴灌的政策, 定向进行信贷支持, 帮助企业扩大生产和兼并重组, 增强海洋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对于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信贷需求, 国家应该给予必要的支持, 银行的资金是“短存长贷”, 不足以支撑长期大型高风险的项目, 国家可以降低大型海洋项目工程的直接融资门槛, 吸纳更多的股东进入, 共同进行企业经营和风险承担, 也可以帮助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募集资金, 出售长期的债券, 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也可以积极调动民营资本共同投资建设大型海洋项目工程, 发挥民营经济的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 共同服务海洋经济的发展。在获取资金的同时, 政府部门也同样需要对于项目投资进行监管, 保证项目是重大的、高效益的项目, 不能对于低端项目进行重复投资, 那样严重损害政府的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 国家也可以大力发展金融担保业和融资租赁业, 帮助企业购买海洋经济中的大型机械装备;发展海洋保险业, 为企业分散海洋经济活动中的重大风险, 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海洋是指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而且未来的发展潜能巨大。客观分析我国海洋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对于我国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潜能

参考文献

[1]程娜.中外海洋经济研究比较及展望[J].当代经济研究.2015 (01)

篇4:关于旅游业的发展中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环境问题主要就是指在人类从事经济以及生活等活动过程中,对周边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同时,亦是这种环境变化对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以及健康产生的影响。人类在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也是在按照自身的某些规律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环境在受到自然环境制约的同时,也是在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变化着。这种人类同环境相互的影响,便产生了环境问题。

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演变而成的,另一种则是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而出现的。下面探索的环境问题指的是第二种类型。

(一)温室效应

近年来,全球变暖日趋严重,这在我国亦是非常显著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以重工业为主,并且,由于相关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煤炭得不到充分的燃烧,以至于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加之国内汽车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汽车尾气亦是增加了大气的负担。这些情况下,产生的温室气体数量是大气自身根本无法“解决的”,从而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而由此带来的冰川溶解,海平面上升,严重的威胁到了生态系统平衡,更是严重的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质量。因此,控制汽车尾气排量,实现燃料的充分燃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势在必行。

(二)酸雨

酸雨的产生主要原因就是工业生产当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进入到大气层,影响到降雨中的酸碱度,形成对人类以及农作物伤害巨大的酸雨。不仅如此,建筑材料以及金属物体都会被其腐蚀。可见酸雨的危害程度多大。我国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酸雨,最初还仅限于西南地区,目前,长江以南以及四川盆地,甚至青藏高原都已经出现。

(三)土地沙漠化

工业生产以及城市建设,都需要大量的木材,这也使得我国的森林面积巨减。尽管,在很多林区开始实施“天保工程”,但是,毕竟在短时间内很难快速恢复。以北京为例,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沙漠化,每年当沙尘暴出现的时候,人们就知道北京的春天来了。

除此之外,环境问题还包括淡水资源危机、资源、能源危机、物种灭绝、垃圾成灾以及有毒化学品污染等。

应对措施

(一)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不仅摆脱了传统重工业生产中的诸多弊端,还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实现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将金融市场的推动作用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充分发挥出来。

重点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升级和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钢铁、有色、石化、纺织、轻工、建材等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点突破一批在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基础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大型铸锻件、仪器仪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加大精密加工技术及装备、百万吨

乙烯/PTA关键装备、新能源装备制造的关键设备等急需重大装备研发力度,加快提升装备自主化水平。

(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通常情况下,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企业间循环经济模式,另一种是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企业间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要求企业之间有机配合和协调关系,简言之,是产业链条中的一家企业废料成为另一家的原料和动力,如钢渣回炼。通过这种闭环运行模式,把有效资源尽可能利用起来,在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尽量减少废物排放,积极提交废物利用。企业内循环经济,就是要求经济体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提高能源和材料利用率,尽量减少排放,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注重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速度的快速提升,不应该是建立在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的。沉重的代价让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投入了无限的工作热情,尽管,我國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众多的环境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得可喜成果。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

篇5:关于旅游业的发展中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班级:园艺11-2班姓名:李昕洋 学号:11034422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但是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把污染环境的一些工厂投向中国,使得我国各种生态问题不断出现,其中植物多样性也收到了很大的威胁。

植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环境多样性。因为我们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跟物种有很大关系,所以这里重点讨论一下物种多样性所面临的一些威胁。

首先,植物种类多样性是植物有机体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下,通过遗传和变异,适应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植物进化仍在继续,新的植物种类还会出现。当然这是建立在一个绝对完美的自然体系,没有污染和人工破坏的体系之上。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

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因此植物的多样性是尤其重要的。

但是我国一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不惜牺牲一些植物的生态价值,这就使得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相对应的,我国的植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其实,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还应该专门建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

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我们也应该行动起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 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

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前段日子对鄱阳湖的整治也很火热。鄱阳湖是江西的母亲湖。曾经,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千帆竞发,万鸟翱翔。然而,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进入2000年以来,枯水期提前、持续时间延长已成为鄱阳湖的常态,导致湿地锐减、湖面萎缩、生态受威胁,沿湖居民生产生活受困,渔业受损。水生的植物动物的多样性更是收到了严重的威胁,为此,江西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鄱阳湖生态,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省气候中心专家认为,导致目前干旱的因素,虽然其中有一些是人为的,如注入鄱阳湖

区的5条河流中的河水被沿岸工农业生产大量占用,导致注入鄱阳湖水量减少,湖区大量挖砂行为导致湖面下切等,但总体上还是全球气候变化。低枯水位提前并延长成了常态,鄱阳湖的生态受到一定的威胁。有学者直言:若长江绿肺生态恶化,则牵一发而动全身。鄱阳湖一旦病变,长江中下游就会“半身不遂”。

因为长期干枯,生长在该地的植物已经出现由湿地植物向旱生植物发展的趋势;候鸟的食物没有以前丰富。

水文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鄱阳湖低水位日益加剧,干旱经常发生。沿湖流域2001年和2006年发生严重干旱;2003年、2007年和2009年发生特大干旱。而1950年至2000年,只出现过5个特旱年,14个中旱年,6个重旱年。据鄱阳湖水文局业务科工作人员介绍,2000年至2009年,都昌站水位平均为13.38米,比1990年至1999年平均水位低1.04米。最近十年来,最低水位历史记录不断被刷新。鄱阳湖在干旱的影响下,环境日益恶化,湖区的水、土、草、鱼、鸟、人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破坏。

据专家解释,鄱阳湖湿地植被主要分布在8至11米高程地段,面积占湿地面积的80%。干旱发生后,第二年的植物生长将受到明显影响。

“这是因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存在离不开水。干旱导致中低水位洲滩提前显露,中高水位洲滩干涸时间增长,水中植物与洲滩植被生长条件遭到改变,它们的发育和生长受到阻挠,干枯致死。鄱阳湖植被面积呈现下降趋势。”

事实上,人类活动增加,也加剧了鄱阳湖植被的生存危机。近年来,在湖口等地,养殖户在浅碟湖内养殖中华绒毛蟹,极大破坏了水生植物。有调查显示,养殖3年以上的水域中,沉水植物基本上灭绝,影响了湖泊生态功能和生态循环系统。

篇6:关于旅游业的发展中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策思考

论监狱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2007-12-12 16:16:2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论监狱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论监狱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2)

[找文章到☆第1文秘(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摘要】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随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伟大历史变革,最终使社会发生了结构性变革。然而,当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逐步融入到世界这个大潮流中,各种思想理念、制度设计冲突不断。这就为监狱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将促进监狱工作的法制化,市场经济的优化提供了

监狱经济新的发展平台,履行世贸规则也限制了监狱企业发展空间。应对形势变化,在监狱企业的管理方式上要进一步重组生产、经营职能,实现监狱生产专门化管理。积极调整监狱企业产业结构,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适宜产业,建立满足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刑罚执行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监狱生产管理体制。

【关键词】司法制度;监狱经济;问题;对策 引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这是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民主法制日益健全的必然要求。监狱体制改革有利于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有利于强化监狱经费收支管理,提高监狱经费保障水平。我认为必须对监狱经济运行方式进行有效探索,寻求合理的监狱经济运行机制。监狱经济的合理运行,有利于保障监狱基本职能的实现,对确保监狱履行刑罚执行、改造罪犯的职能起到重要

作用,是推动监狱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监狱经济的属性 监狱属于政治范畴,监狱经济是监狱为改造罪犯之需要,由监狱人民警察依法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罪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所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活动。它的特征主要是:具有法定性;由罪犯劳动派生;劳动力主体是监狱人民警察和罪犯;必须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是为改造罪犯之需,具有政治属性;是有效劳动、经济活动,具有经济属性。由监狱经济的内涵可以看出,它具有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基本属性。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政治属性决定经济属性。

二、监狱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我国的监狱经济是为了劳动改造罪犯、解决国家经济困难和负担而建立起来的。新中国诞生之初,在经济上所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的烂摊子。“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及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建国之初,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一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反革命罪犯和其他刑事犯罪罪犯被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刑罚。而被人民民主政权接收的旧监狱其设施破旧不堪,难以解决监狱在押罪犯人数激增的问题。由于监狱在押罪犯人数激增,监狱难以全部解决罪犯劳动生产问题,大批监狱在押罪犯由于无劳动项目而坐吃闲饭。最重要的是监狱在押罪犯不能得到有效改造,难以实现改造罪犯成为新人的目的。在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国家财政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让被判处徒刑的罪犯,这“一个很大的劳动力”由国家养起来,在监狱“坐吃闲饭”,既不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劳动改造罪犯的理论,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要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于1951年5月10

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把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作为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的决议》。在《决议》中确定了组织全国犯人劳动的生产建设项目。即:“从事大规模的水利、筑路、垦荒、开矿和造屋等生产建设事业”。建国初期,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其中水利、筑路、垦荒、开矿和造屋等生产建设事业,是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些生产建设项目所需要的劳动力较多,对劳动力的技术素质要求不高,劳动场地集中、便于管理,比较适合作为大规模组织犯人劳动的生产项目。截至1952年底,全国已投入劳动的犯人占全国在押犯的62,到1953年已占。与此同时,全国建立大小不等的劳改生产单位4671个。监狱生产创建并逐步发展起来后,不仅解决了监狱在押罪犯“坐吃闲饭”的问题,解决了监狱的狱

政设施经费和罪犯改造经费不足的困难,而且解决了实现改造罪犯成为新人的问题和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监狱生产的收入被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规定为劳动改造机关的经费来源之一。到1965年,全国劳改工业总产值达到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亿斤。在取得辉煌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监狱企业也通过对大量罪犯实行劳动改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功地改造了数以万计的包括末代皇帝、侵华日军、伪满战犯等罪犯。监狱生产成为监狱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监狱经济的发展,为罪犯改造和国家

篇7:关于旅游业的发展中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一、实施政府主导,突出旅游业发展地位

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一个政府主导型产业。因此,我们要按照“政府主导、各负其责、整体联动、纵深推动”的工作方针,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和管理。

1、明确旅游产业地位。坚持把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行业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旅游兴区”战略,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加快旅游开发步伐,建立起与全区社会、经济、地理位置相适应的旅游业,区政府邀请专家制定了《佳木斯西部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坚持以高标准、高起点、操作性强的旅游规划指导全区旅游业的发展。由区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挂帅,组织相关部门参与,邀请有关专家,对全区旅游产业进行调查,提出了“一带两区”的旅游发展思路,即以松花江为轴心,以同三公路为纽带,建立松花江两岸的娱乐、垂钓、餐饮旅游经济带;建立猴石山风景区,发展渔猎文化与民族文化;建立卧佛山风景区,突出发展冰雪文化与地貌景观,培育旅游新特色。

2、加强领导与协调。区委、区政府要定期召开全区旅游工作会议,确定旅游发展的重大事项和解决旅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区委、区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旅游工作协调委员会,由各有关部门参加,同时制定协调解决旅游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制度,针对旅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协调,重点解决。要发挥人大、政协在全区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围绕旅游业发展问题开展专题调研、视察和检查活动,以议案、提案、建议、决议等形式,为政府抓好旅游产业和创建工作出谋献策,促进政府和有关部门落实各项工作。

3、实行旅游产业目标管理。要建立旅游年度任务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全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逐步分解,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区乡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点)和旅游企业要落实目标责任制。坚持以年度旅游经济发展总体任务指标为重点,政府区长与各乡镇长签订责任书;以年度旅游经济分项指标、工作量、完成时限为重点,由分管旅游工作副区长与各乡镇签订责任书。年底由区政府组织工作组对全区旅游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二、全面推进,提升旅游业市场竞争力

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思路,充分整合资源,发掘潜力,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1、全力打造旅游知名品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争创品牌优势,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坚持以抓品牌、抓特色为重点,开发全区旅游资源,争创大批如卧佛山滑雪场、四丰生态园、千里生态园等名优品牌景区(景点)和特色餐饮服务业。下步,全区要集中精力和财力抓一批典型,创一批名牌,形成优势,提高郊区(永红)旅游的知名度,树立旅游新形象。同时,要不断增加名牌景区(景点)的“新特”内容,提高其文化内涵,争创新优势。

2、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发展文化旅游。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是提升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将依托“三江旅游节”等大型活动,以民族艺术为重点,举办民族节庆活动。要按照“特色突出,开发精品”的思路,重点推出朝鲜族风情、赫哲族风情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通过举办一系列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面广、参与者众的民族活动,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3、完善旅游市场营销内容。旅游业是典型的形象产业,知名度就是生产力。要通过搞好总体策划、整体营销和科学促销,扩大我区旅游业的知名度。一是在总体策划上,要把现有的卧佛山滑雪场、农业生态园、赫哲族民族风情园等旅游资源,塑造为特色鲜明的形象予以传播,以此提高知名度。二是在整体营销上,要坚持以市场为目标,以产品为中心,适当举办一些旅游节庆活动,扩大宣传面和影响力。三是在科学促销上,要把人员推销、业务推广和宣传广告等促销手段结合起来,增强促销效果,特别是运用互联网进行旅游宣传促销,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4、强化旅游发展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单靠政府投资难以在较短时期内见效。旅游资源开发要采取“政府、部门、团体、个人”一齐办,区域内外资金一起上的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区景点和旅游产品建设与开发的力度。一是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地区、行业等方面的限制,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旅游集团投资旅游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全社会办大旅游的格局。二是要采取拍卖、租赁经营等方式,把旅游项目本身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三是要把市场前景广阔、具有龙头地位、资源优势明显的景点景区作为重点项目,利用政府有限的资金,有计划地分期开发利用,有了经济效益后实施滚动投入,后续开发,减缓资金投入压力,提高投入效益。

5、加强管理与服务。加强旅游管理与服务是树立产业形象的关键,要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搞好政府调控,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管理旅游业,特别是保证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种非法经营行为,逐步使旅游管理法治化。要聘请有关专家,成立专家咨询机构,使政府决策管理和企业经营实现科学化。要加强旅游行业的行风建设,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营造放心的旅游消费环境是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旅游消费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合于发展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1、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创建文明行业作为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把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作为营造旅游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在涉及旅游的窗口行业中开展“建文明窗口,树行业新风,创文明行业”主题活动,要在旅游企业设立文明示范窗口,在全区各景区广泛开展以文明经营、文明服务、文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2、坚持不懈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区域文明程度。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比如动员全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全区人民大力整治城区和景区的脏、乱、差;在公共服务单位和党政机关普遍建立“便民、利民、为民”制度,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从而使创建活动内容不断深化,水平不断提高,成果不断扩大,覆盖面不断拓宽。要组织制作旅游宣传招贴画,制作大型宣传牌,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旅游业进行宣传报道,强化市民的旅游意识,树立起“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的新观念。

3、积极创造安定祥和的旅游治安环境,确保旅游安全。要强化公安基础建设,加强巡警队伍建设,在全区所有景区景点设立110报警牌,建全区联动110报警服务台,并与120急救中心联动服务,严密内部防范,落实旅游安全设施等。要让广大游客普遍认为,郊区(永红)的治安秩序良好,使旅游者普遍玩得开心,住得放心,不用担心。

篇8:关于旅游业的发展中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1 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是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直接享受和参与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1 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2 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2.3 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气氛丧失,安全系数大大降低。

2.4 体育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3 体育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体育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

(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

(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

(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

3.2 体育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体育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超过景点容纳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态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植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不当的体育旅游活动本身所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体育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3.3 体育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自然、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自然、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体育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4 体育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为使体育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体育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体育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4.1 加强体育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体育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类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体育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体育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体育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体育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论;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加强体育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4.2 进行体育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体育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体育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4.3 在体育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体育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4.4 运用经济及其它手段,控制热点体育旅游区的旅游规模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4.5 加强体育旅游环境立法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立法主要内容有:(1)体育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2)体育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等

参考文献

[1]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2]杨秀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9,1.

[3]朱竞梅.开发体育旅游项目问题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0,21:3

[4]王德刚.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5]韩鲁安.我国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Z].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2001.

[6]张建萍,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6.

上一篇:历史教学设计1-6课下一篇:学校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