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上报情况分析和思考

2024-08-21

城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上报情况分析和思考(精选10篇)

篇1:城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上报情况分析和思考

城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上报情况分

析和思考

城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上报情况分析和思考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颁布与实施,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已进入法制化的轨道。然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上交数量和质量均不高,普遍存在着漏报和不报的现象,以我局为例,截至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城区分局辖区涉药单位全年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32份,按照全区309家涉药单位计算,平均1家单位一年才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份。

一、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并非基层用药量小而未发现药品不良反应,而是存在着

一定的主客观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不愿报。一些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责任意识不强,片面认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只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事,无人抓,无人管,就是出现了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也是听之任之,不主动收集上报;还有的单位嫌此项工作繁琐,不愿详细记录,分析填报。二是不上报。少数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把药品不良反应等同于医疗事故或药品质量事故,怕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对有不良反应的信息和病例敷衍塘塞,隐瞒不报。三是不会报。部分涉药单位人员少、素质低,他们不清楚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方法和时限,有的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对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认为是患者的个体差异,简单对症处理,放任自流。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加强法规的宣传与培训。一是要把学习与宣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

办法》纳入涉药单位专业法学习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尤其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和经营企业的教育与宣传,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强对社会与公众的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增强公众参与意识。三是要联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涉药单位临床医师的培训力度,指导其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和填报药品不良反应病例。

建立健全基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网络。目前市区的二甲以上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比乡镇卫生院等其他涉药单位做得要好,但是从实践看,大量的药品不良反应出现在基层涉药单位,二甲以上医院上报的部分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很多都是由于基层涉药单位不重视,出现严重症状到二甲以上医院就诊时才发现的。所以有必要在现有的监测网络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健全乡镇以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要把

乡镇卫生院和零售药店作为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成员单位。同时,逐步建立卫生、药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电子档案,详细记录病床数、住院人次、门诊人次、经营品种数、新药监测期内药品品种数等。做到信息互通、报送及时。[本文出自那一世范文网://] 强化涉药单位制度建设。指导并要求涉药单位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指定专职人员负责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成为涉药单位的日常性工作,彻底改变目前“剔头挑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切实加强监管,要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纳入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长抓不懈。一方面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除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严格监管外,还要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的监督检查与gmp、gsp跟踪检查结合起来,与信用体系建设结

合起来;另一方面联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医疗机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专项检查,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促进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日常化。

篇2:城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上报情况分析和思考

随着新药开发使药品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合并用药与长疗程用药现象不断 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严重性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药品不降厅府豁测更成为 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

一、药品不良反应概述

(-)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概念

1.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指合格

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指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帮学理功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且非预期的反应。2.药品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 ADE)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它不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3.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 AE)是指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AE用药期间。ADE因果关系。ADR 不良事件、药品不良事件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关系

不良事件若发生于药品治疗期间则称为药品不良事件,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用药 物有因果关系,但如果存在因果关系则为药品不良反应。4.药品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包括:(1)引起死亡。

(2)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3)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4)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5)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

(6)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5.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 质工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处理。

6.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寡件

是指同一药品(指同一生产企业生产的同一药品名称、同一剂型、同一规格的药 品)在使用过程中,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区域内,对一定数量人群的身体健康或者生 命安全造成损害或者威胁,需要予以紧急处置的事件。7.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十分常见:发生率〉1/10:常见:川00〈发生率《1110:偶见:Mooo《发生率 1/100;罕见:1110000《发生率《1八000:十分罕见:发生率〈1/10000 8.其他说明

(1)怀疑药品:是指患者使用的怀疑与不庤反府节律有关的药品。

(2)并用药品:指发生此药品不良反应时患者除怀疑药品外的其他用药情况,包 括患者自行购买的药品或中草药等。(3)用法用量:包括每次用药剂量、给药途径、每日给药次数,例如:5m吕·口 服,每日2次。

(二)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的相关性分类:

(1)A型不良反应:属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

致,其程度轻重与用药剂量有关,一般容易预测,发生率较高而死亡率较低。A型不良 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绋发厦府、停药反应等(2)B型不良反应:属剂量不相关性不良反应,该类反应是一种与正常药理作

用无关的异常反应,是否发生通常与剂量无关联,难以预测。其发生率低,但死亡率 高。药物的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属于此类。

(3)C型药物不良反应:是一种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不良反应,该类反应发生爆

慢,与剂量逐渐累积相关,发生率低。例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一垂体一 肾上腺皮质的抑制属此类不良反应。

(4)D型药物不良反应:是一种时同依赖的迟发性不良反应,此类反应发生率

低通常与药物剂量相关,随着药物的应用其效应逐渐显现。药物的致畸作用、致癌作 用,以及迟发性运动障碍(lardive dyskinesia)等属此类反应

(5)E型药物不良反应:属撤药反应,发生于停药后,发生率低。停用吗啡后出 现的戒断症状,停用P受体拮抗剂后出现的反跳现象等属此类不良反应

(6)F型药物不良反应:属治疗意外失败型(unexpected failure of therapy)不良反 应,该反应与药物剂量相关,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其发生的原因,发生率高 例如联合用药过程中应用了特异性药物代谢酶抑制剂可引起此类反应。3.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

将药物不良反应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四个等级。轻度不良反应指有症

状出现,但很轻微,例如消化道不适、轻微头痛、疲乏、全身不适等;中度不良反应 症状稍重,但能很好地耐受,不影响正常工作,例如较大面积的皮疹、视觉障碍、舰 肉震颤、排尿困难、认知障碍、血液成分(白细胞、血糖等)的改变;重度不良反应 症状较重,影响正常生活,患者难以忍受,需要停药或对症处理,例如严重肝功能异 常、心律失常、严重过敏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症状严重,危及患者生命,致死或致 残,须立即停药或紧急处理,例如肝功能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等。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

药品上市前都需经过一系列的临床试验研究,但这并不足以完全保证药物治疗的 安全性。这是由于上市前的临床试验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病例少;研究时间短;经 过筛选的试验对象与上市后的实际用药人群有差别,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有并发症 的患者常被排除在临床试验之外;用药方案与观测指标受限,由于药品上市前研究存 在的这些局限性,一些发生率较低、潜伏期较长的药物不良反应只有在药品上市后广 泛应用的过程中才有可能被发现和认识。因而,被正式批准上市的药品,并不意味着 对其临床评价的结束,而是表明已具备在社会范围内对其进行更深入研究的条件。其 中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更是药物上市后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包括以下几种:

(-)自愿呈报系统(sponMneousreporting system)又称黄忙制度(yellow cud system)因英国的报告卡为黄色而得此名,这是一种自 愿而有组织的报告制度,监测中心通过监测报告单位把大量分散的不良反应病例收集 起来,经整理、分析因果关系评定后储存,并将不良反应信息及时反馈给各监测报告 单位以保障用药安全。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成员国大多采用 这种方法。我国也采用该系统监测药品不良反应。自愿呈报系统的优点:简单易行,监测覆盖面大,耗资少可发现罕见的ADR;缺点:资料可有偏差有漏报现象,且难于 避免。

(二)医院集中监测系统(hospital intensive monitoring)

集中监测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根据研究目的进行的监测,分为患者源性

监测(patient-oriented田onitorin吕)和药物源性监测(dmg-oriented monitoring)。患者潭

性监测即以患者为线索了解用药及药品不良反应情况。药物源性监测即以药物为线索 对某一种或几种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考察。集中监测系统的优点:结果较自愿呈报制 度监测结果可靠、漏报率低,可以计算ADR的发生率以及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缺点: 耗资大,花费人力物力多,由于监测范围受限制,代表性不强,结果差异大

(三)记录联结系统(reco「ded linkage)

通过一种独特方式把各种分散的信息(如出生、婚姻、住院史、处方、家族史

等)联结起来,可能会发现与药物有关的事件即记录联结系统,它是ADR监察的一种 较好方法,计算机的应用,大大有利于这一系统的实施。但建立专门系统,费用昂 贵。成功的应用如牛津记录联结研究,发现服镇静剂与交通事故间高度相关。

(四)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以·_组发生ADR的患者和一组或几组没有发生ADR的患者(对照)作为研究对

象,比较它们对过去某个或某些因素的暴露是否有关,或暴露程度与ADR发生是否有 关。该方法的优点:适用于少见ADR的原因研究,所需样本量小;适用于潜伏期长的 疾病,短期内可得到结果;可同时研究一种ADR和多种因素的关系;周期短,费用 低。缺点:容易产生偏倚,不能计算率和率比。本研究关键在于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时,要有很好的设计和正确解释,研究中需注意下列问题:®正确选定研究因素。调 査是否成功,在于是否把真正原因包括进来,所以尽可能对所起作用因素多选几个。圆病例选择。诊断必须准确无误。®对照组的选择。要考虑到均衡性,如年龄、性 别、职业、习惯等一致性。园资料收集。应注意调查表的设计应简洁而全面,调查员 的质量控制;可通过谈话,通讯手段直接对研究对象索得,也可利用各种记录如病史 卡,死亡登记等。®结果分析和解释。利用计算机出来数据,进行相关检验,结果解 释的正确。

2.前瞻性队列研究法(cohort study)

按照人群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将人群划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随访观察一段时

间,观察这个期1司内两组人群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两组的结果发生率,以研究 暴露和结局之间是否有联系和联系程度。优点:®可收集到所有的资料;圆患者随访 可持续进行;®可估计相对和绝对危险度;@搬设可产生,亦可得到检验。缺点:® 资料可能偏;圆易遗漏;®假若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时,为获得统计学检验病例数,就 要扩大对象人群或延长时间,有难度。圆费用高。

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包括进口药品的 境外制药厂商)、药品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主体,同时 鼓励个人报告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必要时可以 越级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适用群体

(1)个人发现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应及时就近在洲地医疗机构进行诊 断、治疗,并可向所在地县级以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或(食品)药品监W管理部 门报告,也可直接向所在地(向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或药品监督管 理局报告,必要时提供相关的病历资料。

(2)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生 产、经营、使用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每季度集中向所在地的省级药品不 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其中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于发现之日起15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其他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30日内报告,有随访信息的,应 当及时报告

®报告途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获知或者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

良反应,应当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不具备在线报告条件的,应 当通过纸质报表报所在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由所在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代 为在线报告

园配合调查: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配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 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对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并提供 调查所需的资料。

®档案管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保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和监测档案。

(3)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 测资料进行评价和管理。从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工作人员应当具有药学、医 学、流行病学或者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具备科学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能力。

(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1)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每季度向国家药品不良反

应监测中心报告所收集的一般不良反应报告;对新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应当进行核 实,并于接到报告之日起3日内报告,同时抄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局和卫生厅(局);每年向国家药品不降反府豁测中心报告所收集的定期汇总报告(2)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每半年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报 告药品不良反应豁测统计资料,其中新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群体不良反应报告 资料应分析评价后及时报告

(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范围

(1)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要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 卫生机构做到:

®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每年向所在地省级药

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汇总报告1次;新药监测期已满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新的和 严重的不良反应,在首次药品批准证明文件有效期届满当年汇总报告1次,以后每5年 汇总报告1次。

国进口药品自首次获批准进口之日起5年内,每年汇总报告1次该进口药品发生的 所有不良反应。进口药品满5年的,报告该进口药品发生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同 时每5年汇总报告1次。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新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代理经营该 进口药品的单位应于不良反应发现之日起1个月内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国发现群体不良反应,应立即通过电话或者传真等方式向所在地县级药品监督管 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省级 药品监测管理部门应立即会同同级卫生部门组织调査核实,并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 部门、卫生部和国家药品不冉厣府隋测中心报告

(2)WHO监测中心要求医务人员和药品生产与供应人员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范围 ①未知的、严重的、罕见的、异乎寻常的不可预测的药品不良反应。

②属于已知的不良反应,其程度和频率有较大改变的,以及其他医生认为值得报 ③对新药应全面监测报告,不论该反应是否已在说明书中注明。

(四)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程序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程序图

(五)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评判原则

目前国际J:对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的常用方法有: 1.诊断试验法

包括体内和体外激发试验。2.问卷评分综合判断法

如Karch和匕sagna评价法计分推算法等。3.统计学分析法

包括贝叶鉴别诊断法、泊松分布判断法、利用死亡率统计调查不良反应的原因

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分析方法以及澳大利亚、瑞 典、新西兰等国的评价方法在Karch和Lasagna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Karch和Lasagna评价方法:该法将产生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确实程度(degree of certainly)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不太可能和不可能5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 因果关系评价准则常包括以下5方面。

(1)用药与不良反应的出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

(2)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是否符合该药物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

(3)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

(4)再次使用可疑药品后是否再次出现同样反应。

(5)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能否合并用药作用、患者病情的进展、其他治疗的影响来

解释。

(六)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处理

所有的报告将会录人数据库,专业人员会分析药品和不良反应/事件之间的关系。

根据药品风险的普遍性或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如国家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局可以要求企业开展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相关研究。必要时应当采取责令修

改药品说明书,暂停生产、销售、使用和召回药品等措施,对不良反应大的药品,应

篇3:城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上报情况分析和思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师各基层医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上报新疆兵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94例ADR。

1.2 方法

该院对95例患者按其性别、年龄、AND的程度分级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药品剂型, ADR涉及的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ADR的转归及对原患疾病的影响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我师3年来共上报不良反应94例, 其中, 该院上报85例, 下级团场医院仅有2个医院上报了9例, 还有6个团场医院目前是0上报数。

男性:33例, 占35.11%;女性:61例, 占64.89%;

2.2 按ADR的程度分级

严格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附则中规定的新的ADR和严重的ADR的定义, 对报告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级, 94例ADR报表中以一般的不良反应为主, 有79例, 占总例数的84.04%。ADR程度分级见表2。

2.3 3年上报的不良反应给药途径及合并用药情况

通过统计发现某师基层医院3年上报ADR94例中, 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最多, 有76例, 占80.85%;口服给药的有10例, 占10.64%;肌肉注射的3例, 占3.19%;其他方式给药的有5例, 占5.32%。有合并用药的57例, 占60.64%;无合并用药的37例, 占39.36%。

2.4 引起ADR的药物

94例ADR的报告中, 西药70例, 占总例数的74.47%, 中成药为24例, 占总例数的25.53%。中药制剂中, 中药注射剂为21例, (其中用于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10例, 用于清热解毒的9例, 用于治疗头晕的1例) 口服中成药2例, 外用中成药1例。按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分, 抗感染药物30例, 所占比例居首位, 占总例数的31.91%, 中药注射剂21例, 占22.34%。

2.5 不良反应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我师上报的94例ADR中, 以过敏样反应最多, 有55例 (其中包括瘙痒、皮疹、斑丘疹有24例) , 循环系统反应有21例, 表现为血压、心率、血象等的变化, 呼吸系统反应有14例, 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 呼吸困难等, 消化系统10例,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精神神经系统9例, 表现为幻觉、听觉、视觉异常等, 过敏性休克3例, 泌尿系统2例, 表现为尿失禁或尿潴留 (个别ADR同时具有多个系统的症状) 。

2.6 不良反应的转归

经统计, 所有发生ADR的患者, 痊愈的31例, 占32.98%;好转的63例, 占67.02%, 无死亡病例。表明处理及时, 转归较好。

3 分析与讨论

3.1 个人因素与ADR的关系

由表1可知, 我师上报94例ADR中, 男性33例, 占35.11%;女性61例, 占64.89%。老年人发生ADR占39.36%, 比例较大。女性、老年人发生率高, 这与药源性疾病的性别分布一般规律 (一般来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 一致[2]。同时, 女性会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及不良反应的关注有关系;老年人是由于身体的各方面的生理机能减退, 包括身体的免疫力的下降, 慢性疾病的增多以及用药数量及种类较多有关;由此,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应把患者的年龄, 身体状况以及用药史放到首位。在此同时遵从个体化用药的原则, 加强对老年人的用药监测, 从而达到了减少后减弱不良反应所给患者带来的在此伤害。

我师94例ADR中静脉给药途径占80.85%, 静脉给药是显示ADR的主要途径, 其主要原因是药物直接输入血液时, 药物的类毒, 素微, 渗透压粒及p H值等均可能引发ADR。以此同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 肝脏不能进行对药物的过滤, 所以血药的浓度高, 药物的作用直接而强烈, 这些都是导致不良反因发生的应素。所以我们应该从患者的角度出发遵循“能口服就不注射, 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

3.3 药品种类与ADR的关系

94例ADR中, 有合并用药的占60.64%, 无合并用药的占39.36%, 可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较一种药物单独使用更易发生ADR。所以临床在用药时应该尽可能选择较少的药品。

目前在医院里, 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最为广泛, 在临床中其主要作用是预防及治疗各种感染相关性疾病。94例其中抗感染药居首位, 其次是中药注射剂。这与朱虹云等[5]的报导相一致。凌英蓉等[6]也认为, 导致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剂量过大、联合用药、患者未作肝肾功能检查、输液配置时间过长、适应证不合理、说明书用法用量不详、没有药理作用说明等, 还有大多数中成药的说明书药品不良反应、禁忌证、药物相互作用等都不明确。因此应从宣传合理应用中药、提高中药制剂质量、加强中药安全性研究、规范管理等多方入手, 以减少中药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4 小结

在临床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包含很多因素在里面, 在临床中应该严格的掌握药品适应证, 把该药物的作用及特点牢牢的掌握, 能有效地做到针对性的对症下药。在对新上市的及ADR报告[8]频次较高的品种进行重点监测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综上, 各基层医院应借助行政干预, 采取相应的奖励机制, 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 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和评价分析, 及时反馈给临床, 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贤海.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药业, 2012, 12 (8) :7-8.

[2]许红, 宋静, 倪祥浚.2011年该院4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 2013, 17 (4) :693-694.

[3]王建平, 侯小虎.2007-2008年该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评价[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4 (11) :815-816.

[4]陈雅敏.该院2010年21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 (1) :132-133.

[5]朱虹云, 洪滟, 朱雅艳.2010年该院61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 2012, 21 (2) :50-51.

[6]凌英蓉, 陆江帆, 郭彬援.该院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236例原因分析[J].中国药业, 2008, 17 (21) :47.

[7]张爱华, 符珏.2010年该院21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 2012, 21 (2) :62-63.

篇4:城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上报情况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ADR 监测 管理 体会

【中图分类号】 R91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695-02

我国于2011-7-1起施行新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患者用药安全得到良好保障。药物在正确用法、正常剂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指药品不良反应(ADR)。[1]ADR报告和监测管理工作指对临床中诊疗过程中AD R发现、调查、分析、评价、处理。此项工作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ADR的关注,降低用药风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回顾性分析公司2010年至2011年上报的14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查找报告特点、不足之处,提出有效改进方法。现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公司2010年至2011年上报的14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汇总为EXCEL表格。

1.2观察方法检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所涉及的各项问题,并记录汇总,提出改进意见。对报告中患者基本情况、药物类型、给药方式、ADR所并发临床类型、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基本情况:148例ADR患者中,男:89例(60.14%),女:59例(39.86%)。年龄1岁3个月~85岁,患者中性别、年龄段分布见表1。

2.2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因分析148例患者中,严重者1例,病情较严重者8例,一般者139例。病情严重者1例是由抗感染类药物引起,病情较严重患者由抗感染类药物引起5例,中药注射液3例。

2.3预后情况75.68%(112例)的病例治愈,24.32%(36例)的病例好转(包括治疗后出现后遗症患者),无发生死亡病例。

2.4给药方式不同的给药方式(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滴眼、皮肤局部用药)照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见表2。

2.5药物类型分析148例ADR的药物类型,通过发生率高至低排序,前5名药物:抗感染类药(40.4%)、循环系统药(10.5%)、中药注射液(7.5%)、营养类药物(5.7%)、内分泌系统药物(5.3%)。抗感染类药物具体见表3。

2.6临床表现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的最主要、最严重临床表现分类。详见表4。

3讨论

通过14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结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中的6点工作体会。

1、对ADR患者基本情况分析,总体男性较女性发病率高,尤以50~70年龄组段男性明显(该年龄段男性:25.67%,女性:15.54%,男性较女性高出10个百分点)。ADR以老年人发病为主,药品在老年人体内由于生理各项功能逐渐下降,药物代谢速度较慢。[2]携带药物微粒的白蛋白减少,使游离性药物微粒增加;肝内微粒体药酶活性下降,药物半衰期延长;肾血流减少,药物排除体外途径受限制,体内积聚药物浓度升高。[3]因此在临床用药中,更应该注意老年人药品使用安全性。

2、经积极、及时治疗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预后良好,对突发、危及生命症状及时控制,较少发生较严重后果。我院一例严重病情患者,系门诊静脉输液病人,治疗离院后对初发皮疹、瘙痒症状不予重视,导致病情延误。究其原因,在于医师对患者告知缺失,患者对ADR不了解造成。加强对ADR的认知,有助于降低用药风险,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良好的控制ADR于疾病初期阶段。

3、不同的给药方式中以静脉注射最易引起ADR,本组中66.52%的患者有静脉注射引起,口服途径占18.82%,皮肤局部用药占11.39%。静脉、口服、外用为药品治疗的主要途径,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规范使用剂量,给药方式。结合患者既往有无该药品不良反应史,选择适合患者病情的最佳治疗药物。

4、引起ADR药物类别中抗感染类药占40.4%,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涉及范围广,为每个科室常用药品之一。合理选择抗生素,做到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药物中以头孢类(63.33%)、喹喏酮类(10%)占较高比例。喹喏酮类药物于手术科室应用范围广,需加强对手术前后为预防感染抗生素使用率的监测及管理。中药注射液(7.5%)占药品不良反应第三大类别,中药为我国医学瑰宝,中成药因其本身制作过程、药物成分、药效特殊性存在较易引起ADR的问题,组织临床医务人员对《 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的学习认识,可有效提高中成药的使用安全性,注意中成药使用的配伍禁忌,勿超剂量、超常规用药。

5、药品不良反应最易引起皮肤及消化系统症状,两系统共占发生率的60.14%。临床表现主要以皮疹、荨麻疹、恶心、呕吐常见。抗过敏、止呕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可缓解。在临床工作中,应告知患者其药品最常见并发症的类别,提高患者对ADR共同预防能力。

6、ADR监测工作是药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ADR监测是公司及各医务工作者的共同职责。药技人员、医师、护士均应树立正确认识,积极、准确的报告每一例药品不良反应。通过培训使医务人员对ADR转变观念,药品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是同药品本身药理作用相关,并非由药品质量不合格引起。建立起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正确认识,减少对患者的误导,更可根据ADR的特点正确引导患者共同参与不良反应报告上报过程。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应深入临床,建议临床医生掌握用药指征、药物相互作用,选择最适合药物及给药方式,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与临床一线工作者交流,捕捉有价值的关键点,处理监测管理工作环节中不顺畅、不合理之处,让整个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高效运转,让ADR能及时上报,监测到位,快速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唐亚娟.我院4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水电医学,2009,(01)

篇5: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上报制度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监测工作,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确保医疗、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中心医院分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

(一)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条款,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所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按规定上报泰安市药监局药品不良反应办公室。

(二)上市五年以内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

(三)上市五年以上的药品,主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

(四)发现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病例和在外单位使用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后来本院就诊的病例,应先经医护人员诊治和处理,并及时向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五)指派专人下临床宣传、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使临床医生不断增强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意识,一旦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及时与临床科室医生取得联系,协助处理并提供相关信息。

(六)对所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补充和完善(查病例、询问医生、追访患者),以保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质量。

(七)按规定,一般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每季度向泰安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一次

(八)对药品不良反应率发生较高的药品,积极采取行动——如报告科主任并与厂家等相关单位取得联系,采取相应措施。(九)对己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如需进行紧急封存,封存后分析原因或送上级检测机构进行分析、检测。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十)贯彻执行上级领导机构的精神(山东省药品不良监测中心(ADR)、泰安市ADR中心等),对来自ADR监测信息网以及各方面的信息通过药讯或其他方式进行交流,使全院医务人员深入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十一)定期向院药事管理委员会通报,对新药,或某阶段某类药品出现较多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总结,提醒临床关注。

附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程序

1.各科室一旦发现需要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应详细填写《可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并立即报告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小组或药械科。

2.药剂科指定人员参与调查,并把《可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填报完整后,交与药械科集中保管。

篇6:城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上报情况分析和思考

为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现将有关事项下发,请广大医务工作者认真执行。一.填报说明

1.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

1)导致死亡; 2)危及生命;

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4)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 5)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

6)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2.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

3.报告时限

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于发现或者获知之日起15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其他药品不良反应 30日内报告。有随访信息的,应当及时报告。

4.其他说明

怀疑药品:是指患者使用的怀疑与不良反应发生有关的药品。并用药品:指发生此药品不良反应时患者除怀疑药品外的其他用药情况,包括患者自行购买的药品或中草药等。

用法用量:包括每次用药剂量、给药途径、每日给药次数,例如,5mg,口服,每日2次。

5.报告的处理

全院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药剂人员都有义务和权利参与监测与填报工作,所有的报告将会录入数据库,专业人员会分析药品和不良反应/事件之间的关系。根据药品风险的普遍性或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如在药品说明书中加入警示信息,更新药品如何安全使用的信息等。在极少数情况下,当认为药品的风险大于效益时,药品也会撤市。

二.奖惩措施

1.在监测与填报工作中要做到有则比报,凡上报案例需有据可查,严禁漏报,虚报。

2.凡上报案例被国家中心采纳,每一例医院给予50元奖励。

药剂科 医务科

篇7: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培训

(主动服务类)

一、办理依据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第十一条: 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技术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承担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的收集、评价、反馈和上报,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的维护和管理。

第五十一条: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对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以适当形式反馈。

二、承办机构

蚌埠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中心)

三、服务对象

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

四、服务条件

五、服务流程

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动到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开展。

六、服务时限

即开即办

七、收费依据及标准

八、咨询方式

蚌埠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中心)

篇8:1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06-02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集到的14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汇总分析。结果:145例ADR中男性多于女性;>61岁老年患者比例高占22.10%;静脉给药引发ADR占90.34%;抗微生物药居多占48.28%。ADR的主要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占33.10%。结论:加强合理用药及ADR的监测,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药物具有治疗作用,但也存在着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现将我院收集到的14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上报的ADR报告共145例,经《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直接上报,逐项登记,患者性名、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物及给药途径、ADR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145例ADR中男性76例占52.41%,女性69例占47.59%.年龄最小为3月,最大为80周岁.各年龄段分布情况,见表1。

2.2ADR与转归:145例ADR报告中治愈117例占8069%,好转28例占19.31%.35例轻度ADR通过停药未作处理,自动好转或痊愈;104例中度ADR经停药,采用静脉滴注给予地塞米松、异丙嗪及口服息斯敏片等对症治疗处理后治愈或好转.4例严重ADR由先锋V、先锋B、普罗碘胺及双黄连粉针剂引起,经吸氧、给予肾上腺素等对症治疗后治愈或好转。

2.3ADR与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从药物的剂型及给药途径分析,注射剂占所涉ADR药品的92.41%,静脉滴注给药占所有ADR給药途径的90.34%。见表2,表3

2.4ADR与药物种类及构成比:145例ADR中涉及药品66种,其中抗感染药物的品种数和涉及ADR例数居多,其次为中药制剂,见表4,表5。

2.5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6。

3讨论

3.1ADR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145份ADR报告中男性ADR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占总例数的52.41%,从年龄上看ADR的发生率以61岁以上人群最高,其次为0~10岁的新生儿和儿童.。这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日益减退,靶器官对某些药物敏感,用药后血药浓度高,血中药物半衰期延长等有关;也与儿童酶系统不足或缺乏,肾功能发育不全血浆蛋白与药物结

合能力弱有关.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婴幼儿、儿童及老人,并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ADR,做到及时处理。

3.2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145例ADR中,引起ADR的药物剂型以应用注射剂最多占92.41%;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最多占90.34%。这说明在治疗疾病时静脉给药途径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药物浓度高,对机体刺激性较强;同时静脉注射液的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输液浓度与速度等许多因素是诱发ADR发生的诱因。因此临床上用药时应根据病情正确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能口服的尽可能避免静脉给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3.3ADR与药物种类:145例ADR中,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居多,这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引发ADR70例(48.28%),涉及药品20种(30.30%).其中头孢菌素类最多(先锋V10例、先锋B8例等),其次为喹诺酮类(左氧氟8例、洛美沙星5例等)及青霉素类。由于头孢菌素类抗菌活性强,耐青霉素酶,毒性较低等特点临床上使用较高,故引起的ADR也相应较多。抗微生物类药在临床上使用率高,时间较长且合并用药品种较多,在使用时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掌握其适应症、禁忌症,根据药敏结果及药物特性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3.4应重视中药制剂的ADR:145例ADR中,中药制剂引起的ADR26例(17.93%),涉及9个品种(13.63%),构成比仅次于抗微生物药物。引发ADR的主要为细辛脑注射液(11例)及双黄连粉针剂(5例)、香丹注射液。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样反应及过敏性休克(双黄连粉针剂引起)等。中药制剂成份复杂其ADR的发生除由本身引起外,还可能与制备过程附加剂的添入存放过程中质量的变化,使用过程中药物的配伍作用等有关。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混合静脉滴注,可致微粒增多,引起局部毛细血管堵塞或供血不足,产生静脉炎或肉芽肿,并可诱发热原样反应[2]。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杂质、微粒含量、溶解性及稳定性等对ADR的发生都可产生直接的影响.近年来中药制剂的ADR呈上升趋势,更应重视其ADR的监测。

篇9:我院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5年8月~2006年8月收集的58例合格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

一般情况:在58例ADR报道中,临床科室8例(医师3例、护师5例),药剂科50例。男26例,女32例;门诊患者46例,住院患者12例;年龄20个月~79岁。

结 果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其构成比:抗感染用药54例,占构成比93.1%;中药注射液3例,占构成比5.2%;消化系统用药1例,占构成比1.7%。

引发ADR的前8种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注射用加替沙星18例(31%),表现为丘疹、恶心、心悸;注射用克林霉素11例(18.9%),表现为红色斑、丘疹、恶心呕吐;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10例(17.2%),表现为丘疹、瘙痒、发热;注射用阿齐霉素4例(6.89%),表现为皮疹、恶心、呼吸困难;注射用左氧氟沙星3例(5.1%),表现为丘疹、瘙痒;注射用头孢塞肟钠2例(3.4%),表现为发热、躁动;注射用葛根素2例(3.4%),表现为皮疹;注射用头孢呋辛2例(3.4%),表现为丘疹、恶心。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57例为注射给药,1例为口服给药。

ADR报告中涉及的器官/系统损害和主要临床表现:①皮肤:皮疹、红色斑丘疹、皮肤瘙痒、眼结膜充血23例(30.3%);②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16例(21%);③心血管系统:头晕、心慌、血压上升或下降、胸闷心悸、心率加快14例(18.5%);④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出汗、发热、头痛、迷糊、意识丧失、抽搐、寒战、大汗、神志不清13例(17.1%);⑤泌尿系统:无尿、尿常规异常、尿失禁4例(5.3%);⑥呼吸系统:气喘、呼吸困难3例(3.9%);⑦用药局部损害:注射部位红肿伴瘙痒3例(3.9%)。

讨 论

从ADR报告的来源分析,药学人员上报ADR的数量最多,占总例数的86%。我院58例ADR中,门诊患者46例,住院患者12例,门诊病例的来源多为患者退药时,药学人员主动问询而发现的不良反应,住院病例来源多为查阅病历及查房时发现的不良反应。住院病例占全院住院患者比例非常小,据报道[1],住院期间5%~30%的患者会出现ADR。因此,还需加强对ADR监测工作的宣传指导,提高各级医务人员对ADR的警惕和早期发现,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由抗感染用药引起的ADR共54例,占总例数93.1%,高于国内相关报道[2],这与我院临床抗感染药的广泛应用有关,其中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偏大、起点偏高等也是引发ADR的重要因素。可见,加强抗感染药的合理应用及管理,可降低相关ADR的发生率。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静脉滴注引起ADR的57例(98.2%),口服给药引起的1例(1.8%),这与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及该途径较直接、作用较迅速有关。提示在保证注射剂质量的同时,医护人员须注意正确的静脉药物配置、操作,避免因溶媒选择不当、药液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配置液体放置时间过长、配伍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引起的不良事件[3]。同时,不可忽视对门诊患者口服用药的随访工作。

ADR的临床表现:皮肤损害居首位,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红肿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症状。

参考文献

1 GW索恩,主编.内科学原理.第1卷.陈力田,张葆樽,蒋国彦,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28

2 杨小华,李照之,张芳香,等.2663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中国药房,2000,11(2):81

篇10:我院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合理用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药物监测中心的规定,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有害反应。①药品的安全性关系到医患双方,在诊疗活动中极为重要。而ADR除来自药物外,还关系到临床的合理用药、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操作的规范性等。2008~2009年报告86例ADR,通过统计整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临床资料

2008~2009年报告86例ADR,采用手工操作和部分Excel表格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评价;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引发ADR的剂型、给药途径与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

结 果

ADR患者情况:86例报告中男36例(41.86%),女50例(58.14%),女性多于男性(16.28%)。年龄2~80岁,其中50岁以上者67例。

引发ADR的药品剂型与给途径:86例ADR报告中由注射剂引发的ADR居首位,占70例(81.40%);由给药途径引发的ADR以静脉给药方式为最多,占59例(68.60%)。

ADR涉及药品种类:8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50种,居前三位的分别为抗感染药17种,神经系统药9种,中药制剂7种。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86例ADR报告中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是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有部分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2个及其以上,合计例数大于报告例数。见表1。

严重的和新的ADR:86例ADR报告中根据《常见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及判定评价标准》有5例严重ADR,其中由中药制剂引发者3例,非吗啡止痛剂1例,蛋白酶抑制剂1例。新的一般的ADR 1例,即35岁的男性脑功能紊乱患者,予肌氨肽苷注射液2ml×2支,静滴后双前臂出现蚁走感(治愈),无新的严重ADR报告。见表2。

讨 论

根据我院2008~2009年的86例ADR报告,所涉及的患者分布于各年龄段,但50岁以上者居多。随着年龄的增加,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步减退,免疫力降低,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减慢使药物在体内积蓄而产生不良反应,医师应根据老年人的以上特点谨慎用药。从性别分布来看,女性多于男性,这与许多报道差异较大,可能与地域关系、气候差异、医院的用药习惯和报道人群等有关。

从药品剂型与给药途径来看,引发ADR以注射剂最多(81.40%),其中以静脉给药居首位(68.60%)。因为静脉给药不通过机体的吸收过程,药物不受屏障结构的影响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在快于肌肉注射和口服给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成了ADR的直接诱因,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配液环境應达到要求的洁净度;护理人员要严格无菌操作;医师应遵循“能口服治疗的不肌注、能肌注治疗的不静注”的原则[1]。

从ADR涉及药品种类来看,抗感染药物最多,17种(34.00%),其次是神经系统药物9种(18.00%)和中药制剂7种(14.00%)。而引发的ADR例数最多的是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分别是38例(44.19%)和18例(20.93%)。在临床用药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医师过分依赖抗菌药物,按照2011年卫生部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要求:“二级医院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门诊患者不得超过20%(我院已超过60%);住院患者不得超过60%(我院已达90%以上)”,另外还存在无指证性用药、医师越级使用、外科预防用药时间过长等现象,目前我国已出现抗菌药物的滥用,我院更是如此。所以我院正在《方案》这一“一把手工程”的实施中,如专家指出:“今天再不采取行动,明天将无药可用”。

中药制剂,尤其是注射剂,其成分较为复杂,受储存条件、洁净度、不溶性微粒超标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分子化合物进入人体后成了机体的抗原物质,较易引起变态反应。在5例严重ADR报告中就有3例是中药注射剂引发的,如清开林注射液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所以使用中药注射剂要执行《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2],在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有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对症措施。医疗机构应将中药注射剂纳入高危药品管理。

86例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为主,临床表现以皮肤瘙痒、荨麻疹、斑丘疹为常见,这与许多文献报道一致,因为皮肤较为直接、显著最易临床观察,累及内部器官或系统有可能被忽略,所以对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应进行血常规、肝肾等各项功能的生物检测以便发现和掌握,并采取相应措施和如实填报。消化系统以胃部不适、恶心、呕吐为常见,以上临床表现除药物以外还与患者在空腹状态及给药速度有关,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前应询问患者,指导、交代患者进食后以适宜的给药方式如滴注速度等。

在联合用药中,如内固定取出术患者因感染,静滴头孢曲松钠的同时口服头孢羟氨苄胶囊产生皮肤过敏,停用口服药后症状消失,再次服药症状复发,这是联合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医师应执行“单一药物可治疗的不需联合用药”这一指导原则。

我院属二级乙等综合医院,日门诊人次90~110;住院病床200张,平均使用率80%。由于各种原因,医疗发展相对滞后,所以我院的医疗建设特别是软件建设亟待提高,要大力增加执业资格人员;认真开展处方点评、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处方医嘱点评工作,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发展临床药师,使其协助、参与临床治疗,向个体化给药方向发展;加强宣传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性,增强医务人员和患者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意识,要求医、药、护技人员认真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华,彭其胜,胡海波.重庆市涪陵区2家医院2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1年,22(6):534.

2 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S].2008,12:24.

上一篇:时间和小懒虫作文下一篇:夏日周末短信问候祝福语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