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2024-09-03

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共8篇)

篇1: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教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我听一位教师教学《李时珍》一课,发现他在词语教学上很有特色,值得学习借鉴。其中,对“完善”一词是这样教的:

师:“完善”是什么意思?

生:词典上解释是“完备美好,没有缺点”。

师:旧的药物书有什么缺点?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药物书?请大家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读书画句子)

师:谁能完成这个练习?(挂出小黑板)

附图{图}

(学生读练习题后纷纷举手;老师指名让学生到讲台上做题)

师:谁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旧的药物书的缺点?

生:旧的药物书记载得不全面、不正确、不详细。

生:旧的药物书记载得既不全面,又不详细,有些还不正确。

生:旧的药物书记载得不但不全面、不详细,而且有些还不正确,病人吃了药多危险啊!

(老师边小结边板书)

不正确─┐

板书:不全面├不完善

不详细─┘

师:李时珍知道旧的药物书有这些缺点,那么,他将来编出的新的`药物书应该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生:新的药物书一定记载得很全面、很详细、很正确。

生:新的药物书一定会把有用的药物记下来,并且记清楚它们的形状和生长情况,而且不会记错每种药物的药性和药效。

师:你们回答得都很好!现在我们知道“完善”这个词在这句话中应该是全面、详细、正确的意思。

附图{图}

评析:

这一教例中教师并没有把对“完善”一词的理解定格于词典上的解释,而是将其和所在的句、段的理解有机融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深入理解“完善”一词在文中的确切含义。教师这样教学,既教学生确切理解了词语意思,深入领会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解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啊!

篇2: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教学目标:

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导入

由一段对话引出词语的语境义。并强调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重要性。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所做过的相关题型,总结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根据文意,写出第几段中划线词在文中的含义或意思是什么?

2、第几段中的某个词指的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文中某某词的含义?

师:针对这样的题型,我们该怎样来解答呢,请我们先看以下几道与之相关的题目。

语段

一、指代式

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8、第①节访谈中,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答案:把大西北的民歌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种美

总结:这种题型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值得我们关注。这种题型的答案绝大多数情况下,所指代的内容就在前面紧靠着所提问的词语。

在上下文里总会有与之对应的阐释句,找到了阐释句就等与找到了答案。

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

可用代入法去认真检验,看是否能完全替代这个词。

语段二:比喻式

3)不过话说回来,与当下的国学热一样,这一波文言热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知道,作为与白话文相对的语体文,文言文有自己特殊的体式要求,有一整套关于起承转合、过接缴结的义法要求,它讲究意旨绾凑,笔法周匝,其虚字实字的调用与间架局势的布排无不极见巧难,而文章主旨的呈现与气调脉络的贯穿更有重重的讲究。但今人对此知之太少,甚至不加理会,以为翻一部《古文观止》读几篇唐宋八大家就可以纵笔横肆,结果写出的东西与近现代人明显存在差距,比之古人,更岂止有真鼎与伪觚之判。

3.(2分)第三段中画线的“有真鼎与伪觚之判”的意思是。

答案:言文特殊体式要求知之甚少的今人用文言写出的东西与古人之作存在巨大差距

总结:比喻式题型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尤其值得我们重视。比喻式题型关键点有:①找准本体喻体、②以喻体的特征推导出本体应具备的特征。

语段三:特殊含义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

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3.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3.认真阅读

总结:这种形式的题目不同于比喻式,它在文中找不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而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给某个词语附加了特定的含义,脱离了这个语言环境这种特定的含义也就不复存在。“依据相关词语及行文思路的逻辑关系来理解词语含义”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先理解词语的原意,然后放置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去理解。

师:好的,刚才我们针对高考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三类词的含义解读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接下来,我们来操练一下。

咱们分一下组,一组研究一个语段,二、课堂操练

语段四:2008年高考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今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2.第③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的不好的新地标(建筑或景观)

语段五:2009年高考题

专家与通人

雷海宗

⑴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哲学家之实。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

1、第(1)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分)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程度1分,关注点1分)

语段六:2011年高考题

家园城市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⑥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城市传统以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这些传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中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有一位意大利建筑师说:“传统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又怎能安放拥有灵魂的人类?人们对没有传统的城市必然会产生游离、漂泊、寄居的感觉,而拥有传统的城市才能让居住者有认同感、归属感,才是美好的家园。

2.第⑥段画线词语“年轮”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答案:(2分)发展的历史

师:通过这节课的训练,我相信大家对怎样理解词语的含义应该有所了解。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不是孤立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毕竟,章不离段,段不离句,句不离词,只有对词语有准确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相反,只有联系词语所在的语境,并结合作者的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出对应地阐释,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三、扩展训练(课后练习)

语段一:

中国电影百年的旷世重逢

(3)超级影史家最想还原的中国百年电影史片断当在1928年的上海。在海宁路和乍浦路交汇处的虹口大戏院看《火烧红莲寺》,“电影皇后”胡蝶如神似仙,飘飘飞来,那种观影的感受肯定

比现在坐在家庭影院里,看DTS[注]音效的《指环王》要震撼得多。彼时,好莱坞的电影潮流和技术水准还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中国电影狂人张石川已经发现了超越故事的“大片”魔力,狂拍十八集《火烧红莲寺》,集集轰动上海滩。50年后,好莱坞在斯皮尔伯格的带领下,终于走向大片时代。但是十八集《火烧红莲寺》成为电影史上无人超越的观影巅峰。

(4)不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方好莱坞的胜景,正堪用“灰飞烟灭”四个字来形容。对于早期的电影来说,资料的收集功夫几乎不可能,不管花费多少银子,怎么样保管,那些低燃点的电影胶片总在慢慢人间蒸发,慢慢不复存在。譬如《火烧红莲寺》,今人只有想象一下当时盛况,至于张石川、郑正秋、董克毅们到底把电影技术玩到多么高妙,那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还原了。

(5)早期的电影史基本上就是这样一部任尔评说、无法还原的文字史。对于电影这样一种后文字时代新的历史记录方法来说,这简直是一种耻辱。就好像你空有科技昌明的录影设备,可以完整录制世界大战,但是对于一场发生在南宋的宋辽大战,却只能任凭说书人绘形绘色,唾沫横飞。如果你坚信信史的原则,希望看到一部电影的本来面目才能发言,则20世纪初的电影史只好留下一段恼人的空白。

2、第四段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方好莱坞的胜景,正堪用‘灰飞烟灭’四个字来形容。”从上下文看,这里的“灰飞烟灭”意指。

答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大量影像资料已经散失、繁荣景象不复存在。

语段二:

当报纸面对博客圈

“除了不用电池、能拍苍蝇、能用来包鱼外,今天报纸还有什么用?”连载作家约瑟夫〃爱泼斯坦在《评论》月刊上写道。而作家菲利普〃迈耶通过他2004年著作的标题就表明了立场一一《消失的报纸》.迈耶预言:2040年4月,最后一位读者将把最后一份报纸扔进垃圾筒。假设果真如此,活字印刷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将会在距离该技术600岁不到8年的时候寿终正寝。

众所周知,报业正经历着风暴。《编辑与出版人》杂志分析,1990年以来,美国报纸发行量正持续缓慢衰减,其他国家也差不多。多数年轻人已不再读报。据美国研究项目《新闻媒体状况》,全美报业2000年以来已裁员3500人,占总数的约7%。在费城,都市新闻记者仅剩220人,是1980年的一半。报业竞争日益加剧。《纽约时报》和加拿大《多伦多邮报》签约,以求打进加拿大市场。英国伦敦《金融时报》积极进攻美l司市场,希望瓜分《华尔街日报》的地盘,《华尔街日报》的回应行动是在伦敦发行报纸。此外,广告业、特别是分类广告的前景也越来越黯淡,它们的网络对手已经是完美的贸易和广告机器。

1.第一自然段中的“寿终正寝”是指____________。(2分)

答案:报纸彻底消失。

语段三:2007年

(5)有人以为“包豪斯”的成就在于创立了现代艺术教育和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创建者的目标,是要彻底摧毁传统发关于艺术的“神话”,这是包豪斯理念中最具革命性的核心。包豪斯所尝试的,是把艺术从贵族和富人的高堂华厦中、从艺术的“神坛”上解放出来。他要让艺术家变成这样一种人,即能用他的灵感和技巧为千千万万人塑造美、营造舒适生活的工作者,换句话说,在包豪斯的观念中,艺术家的任务是让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平凡的工人、农民、小职员,都过上“人”所应该有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生活的尊严。因此,包豪斯人不认为替普通人设计水杯之类的日常用品是雕虫小技,相反,他们把这类事看着是一项庄严的事业。也正因为

如此,他们才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建立现代艺术教育的基础。其目的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提高生活的质量与水平。在他们看来,现代的艺术家,应该以米开朗基罗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的力气,来设计一个水杯。他的任务,是要在一个普通的水杯上探索和体现美的极致,让美贯穿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每一个平凡细节当中。包豪斯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这样的理念。师生们纷纷走上社会,他们的设计成果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包豪斯的成功证明了:艺术的成功并不只是关乎造型、关乎设计,实际上,他还关乎信念、关乎社会。

4.第(5)段中“神话”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答案:(2分)故弄玄虚、不切实际的认识

语段四:2010年高考题

笔 墨 的 超 越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 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

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4.第⑤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2分)

答案:情感和美感

语段五:2013年八校联考题

网络的确是方便人们交流的好工具。在网络世界,人与人的互动可以没有边界和止境。远隔重洋的人们可以随时互通信息,通过QQ、微信、“脸谱”等网络社交工具,交换照片、文件和视频,通过“推特”、微博、博客分享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悟。陌生人可以通过网络相识相爱,老朋友可以借助网络维持“旧情”。网络让人与人建立和维持相互关系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些每天都与朋友们保持“再线交流”的网民会说,若是网络失灵,他们必定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继续生存。心理学家认为,无论民族、国籍及教育背景有何不同,“不由自主地迷恋网络”是多数人难以逃离的真实处境。网络世界为人们的内心需求搭建了“温暖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可以把人们的关系拉得更近。

3、第3段划线词“失灵”在文中的意思是

答案:没有了网络提供的交流途径或指网络起不到交流的作用。

附:

板书:

理解词语的含义

指代:阐释句;分析、归纳、综合;代入

比喻:本体;特征

特定含义:了解基本义;上下文

教学反思:

在世界语言文字中,最美丽最灿烂的就是汉语,它以其深刻的富于变化的奇特魅力吸引着我们。于是,掌握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成了我们读懂文章的一种基本能力。同时,2013年《上海卷考试手册》要求学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且综观这六年的上海高考题,每年都有这一类的题型。而对这类题型,同学们有的无从下手,有的容易望文生义,从而出现一些错误。基于此,我就针对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含义做了一些归纳和指导。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就考点而言,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词语在句子中的指代内容,标志为指示代词的出现,如“这”“那”“此时”“它”等或第几段中的某个词指的是什么?二是词语的特定含义或比喻义等。常常这样来考查:根据文意,写出第几段中划线词在文中的含义或意思是什么?

我先请同学们回忆以前所做的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题,通过归纳总结,找出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三类词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有了这样的方法指导后,再通过课堂操练,让同学们对此有更深的印象。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不是孤立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毕竟,章不离段,段不离句,句不离词,只有对词语有准确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相反,只有联系词语所在的语境,并结合作者的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出对应地阐释,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篇3: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一、备考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到,“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科改进意见》中明确提出“初中加强词句的理解和使用,强化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中考说明》中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一直是记叙文阅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下面,笔者主要结合近两年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题,针对记叙文阅读中重要词句的品味推敲这个考点进行分析、探讨。

二、中考变化

笔者通过梳理北京市2011年到2015年的中考试题,发现词句理解题主要有以下的一些变化:

(一)题目设计越来越灵活多样;

(二)从重视全面阅读到更加重视精细阅读;

(三)越来越注意学生的思维,考查学生的能力;

(四)从重视在具体语境中考查,到不仅重视具体语境更加重视对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的考查。

三、试题回放

我们看北京2014年中考试题《又到麦浪翻滚时》第13题“麦子的味道”在文中出现了4次,其中,有的指麦子本身的味道,有的指麦子味道中蕴含的作者情感,请结合内容作出判断。此题考查到词语“味道”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与以往不同的是,词语所指对象“麦子”、词语味道的表层含义“麦子本身的味道”以及深层含义“麦子中蕴含作者的情感”这样的表述都已经在题目中明确给出了,需要的是学生根据句子、上下文仔细体味推敲,准确判断出不同含义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要辨析出“麦子的味道”的不同含义,首先一定要回归原句,再次要联系上下文的具体内容进行体味推敲。如甲处麦子的味道,是在“走着走着,田野里就有一阵阵植物的气息飘荡过来,那是麦子的味道”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味道一词是那的宾语,而“那”指代的是田野里一阵阵植物的气息,所以就能够判断出甲处是指麦子本身的味道。体味推敲乙处麦子的味道,我们先回归原文,如果只看到“清爽的麦香就从舌尖传递到全身,于是,满心就都是麦子的味道”这部分信息,那么很容易错误判断出麦子的味道指就是清爽的麦香,我们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小时候,麦子成熟前,我们总爱搓麦粒吃。我会先找几颗大麦粒,揉碎在手心,两手相对,搓来搓去,于是一种幸福和喜悦的味道就从手里慢慢弥散开来,搓好了,就张开两手,轻轻一吹,那些皮儿就四散开去,往嘴里一捂,清淡的麦香就从舌尖传递到全身,于是,满心就都是麦子的味道。”考虑到味道一词是与“满心都是”相搭配,这样就更能判断出麦子的味道实际指的是内心的一种感觉,什么样的感觉呢?再结合本段内容正是小时候搓麦粒吃时产生的一种幸福和喜悦的感情。丙处回归原文“说起当年每到开镰时麦地里弥散着的麦子的味道”,这一处麦子的味道修饰语是当年每到开镰时麦地里弥散着的,一定要注意麦地、弥散这些重点词语,再联系上文的内容写到我和伙伴们帮老师一起割麦子的情景,同时联系下文的“那时的麦子好,那时的空气也好”,就可推敲出这味道是当时割麦子时散发出来麦子的清香。丁处“麦子的味道”比较容易理解,但它的含义却最为丰富,本段记叙兼抒情,是全文情感的集聚也是全文中心的呈现,这里麦子的味道是从乡音里捕捉的,应该指的是一种东西,结合段落内容这种东西指的是温馨淳朴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那段亲切而悠远的时光的眷恋和怀念。

由《又到麦浪翻滚时》第13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的感悟到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是不同的,如甲丙两处同是指表层含义麦子本身的味道,但在不同语境中也需仔细辨析,乙、丁两处味道同样包含深层含义,但是在不同语境中,所包含的意义却不一样,这就体现出语言环境的重要性,语言环境是句子,语言环境是段落,语言环境是篇章,语言环境是情感,语言环境是中心,总之一句话,我们理解词语一定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随着中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视,我们更需要引导学生精细阅读文章,灵活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去分析判断,体味推敲重要词语的含义、作用。

接下来我们看北京2013年中考试题《洞茶》第16题这是一道语句含义题,品读第15段画线句,联系全文,说说“洞茶”对于“我”有哪些意义。我们先看题干,要求品读第15段画线句,品读在词典里的解释是仔细阅读、品味,仔细阅读15段画线句“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这一句是抒情句,运用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将洞茶拟人化了,这样一来就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再看这一题的要求,联系全文,所以只是局限于一段或两段的答案肯定是不全面的,我们要勾连全文找“洞茶”对于“我”的意义,意义或感情一定是通过事件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找“洞茶”与作者都经历了哪些情缘,通过梳理全文的行文思路可知:(1)初见砖茶,不以为意;(2)喝上砖茶,引为知己;(3)再喝砖茶,感到绝望;(4)找到洞茶,无限惊喜。在(1)初见砖茶,不以为意这部分内容中正是因为“我”的“不以为意”,才引出“洞茶”对于“我”对于高原战士的特殊意义,“洞茶”是“我”在藏北高原戍边时的营养品、救命茶,它将“我”和高原以及高原的战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2)喝上砖茶,引为知己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务必要关注第5段的议论抒情句,由此洞茶对“我”的意义便显而易见了,“我”与茶砖朝夕相伴,它给了我许多温暖和力量。在(3)再喝砖茶,感到绝望这一部分当中我们仍需注意这一议论抒情句,“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作者为什么感到绝望,因为“洞茶”承载着“我”在高原度过的难忘岁月,这一点别的茶砖不能替代,这句话寄托着“我”对高原生活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在(4)找到洞茶,无限惊喜,这一部分中,我们直接找12和15段议论抒情句,两处都用了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洞茶”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赞美之情,15段的议论抒情句表现出“洞茶”给边防军人带来的温暖和力量,分析到这并没有结束,文章的结尾段是我们在阅读文章是一定要关注的,此段作者通过“洞茶”寄托了“我”对逝去的高原战友的怀念之情。

学生答此题时大多停留在“洞茶”是作者的知己这一直接的层面,而缺少对作者生活经历这一层面的思考。为什么缺乏思考呢?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理清行文思路,不能勾连上下语境,没有关注抒情议论,不能理解情感主旨。

总之,体味推敲句子的含义和作用,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定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有时还要从语法、表达技巧方面综合考虑。

四、思考感悟

对于语文考试来讲,如果说做题的方法,笔者认为没有哪一道题有一用就灵的公式可以套用,说做题的方法不如说阅读的方法,一篇文章是字词句段章篇的整合,记叙文阅读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正如文章后面几道题目的设计,正是一个阅读思维通过文字呈现的过程,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阅读中情感的体验,由能好读一篇文章到能读好一本书,再到读很多本书。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第一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郑桂华,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篇4:理解词语必须注意语言环境

【关键词】理解词语 注意 语言环境

语文知识是融汇在课文里的,一旦从课文里抽出来,脱离了语言环境便成了死知识。拿学习词语来说,有的学生只重视对课文下面注释的记忆,或靠词典来解释,忽视了对词语在课文中的具体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因此他们觉得课文好懂,可阅读题难做。近些年中考中学生们阅读题失分太多,恐怕与这个原因有关。下面就来谈谈注意语言环境去理解词语这个问题。

注意语言环境,辨析词语的意义

“应有尽有”、“不可胜数”、“不胜枚举”、“举不胜举”都表示事物很多,意义相近。要找出它们的差异,可以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去理解。“我国扇子种类繁多,羽扇、纸扇、葵扇、绢扇、蒲扇、骨扇……可以说( )( )( )( ),堪称一个扇子王国。” 把哪一个成语填入括号里最恰当,这要分析语言环境。这句话说的是扇子的种类多,不是数量多。“应有尽有”表示事物在一定限度内很齐全,“不可胜数”表示多得无法计算,但句子中扇子的种类没有限度,又不需要统计,因此这两个成语都不行。“不胜枚举”表示不能一个个地列举,而句中列举了六种扇子,还用省略号表示更多的例子,“可以说”的后面不能再用“不胜枚举”了。“举不胜举”表示举也举不完,不必再继续举例,正合这个句子的意思,应该选它。

注意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词性变化

词语的词性一般比较固定,不可随意改变,但在特殊的语言环境里却可以发生变化。比如“运气”这个名词,在《药》里的康大叔的嘴里却变成了动词。康大叔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这两个“运气”都做了动词谓语,一个还带了宾语。这种不合语言习惯的话听起来多么别扭,只有这个满脸横肉的市井无赖才会把这个词用错,无聊茶客花白胡子都不这么用,他附和地奉承老栓:“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地笑着呢。”

注意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

《荷花淀》里有这样的话:“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她们要到荷花淀对面的马家庄探望丈夫。“藕断丝连”按词典解释是“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也可以解释为“比喻女人们对丈夫的思念。”这两种解释都体现不出“藕断丝连”在文章的表达效果。作家孙梨为了表现中国妇女热爱家乡,保卫家乡,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特地安排了“荷花淀”这个环境。荷花淀里自然藕多,用“藕断丝连”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而且更加形象地突出了满淀荷花满淀藕的“荷花 ”的美丽和富饶,加强了热爱家鄉英勇抗日这个主题。如果用“念念不忘”或“牵肠挂肚”来表现女人们的心情,就没有用“藕断丝连”来得自然,来得亲切。

注意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

还举《荷花淀》里的例子。几个妇女探夫不遇,驾船回庄时:“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丈夫参军没有和家里人商量,一去就没有回来,她们自然“有些伤心”;探夫不遇,“又使她们有点失望”。她们的觉悟毕竟比较高,觉得丈夫“干的是光荣的事情”,只是不辞而别太狠心了。爱和恨交织在一起,却又说不出口,才“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狠心贼”在这种语言环境里,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饱含着爱昵的感情,尤其是领属性定语“自己的”加以限制,更显得亲切,正像古代小说、戏剧中女人称心爱的男人为“冤家”一样,“狠心贼”成了她们对丈夫的爱称。在特定的环境里贬词褒用、褒词贬用的现象,在许多文章中都有出现。

学习现代汉语,理解词语,必须注意语言环境,做到字不离句、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参考文献:

篇5: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有关“小学字词教学”方法的一些经验交流

西邑小学 母四明

词语教学是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深感困难的地方。中段课标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此,我们努力探索词语教学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词语。

(一)让学生熟练使用工具书,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是二年级已经掌握的内容。但是学生往往不愿意使用,将其束之高阁,等着老师现成的答案。

(二)据词定义,即教会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择义。

有了字典,查到一个字,这个词应该选择哪个意思呢?这就需要择义。教学时,我首先教会学生读字典,学会看字典里的解释和举例。所查词语如果例子中有相同的,那么这个词的意思肯定是它。如果不一样,那就把这几种意思放入具体的句子里,看谁最恰当。择义学生是感到最困难的。

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统统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

(三)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教给学生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手段)

或许我们的语文老师经常跟我们说起理解文章的一个注意点: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理解“水泄不通”,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我们不妨想想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是怎样为班级荣誉出力的„„

3、通过想象理解词语

4、查找工具书理解词语(工具书包括字典和书下注释)

5、运用动作理解词语(此方法适用于低年级)

6、采用词语说话理解词语

7、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词语(如果学生读出了相应的语气,也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8、还有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9、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10、以旧带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是“的”,“宝”是“宝贝”,合起来的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

11联系插图我们小学生的读物,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书,总有一些插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有时细心看看插图,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许就想出来了。

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很多。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需充分借助文本,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是学生理解词语的基本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更是语文测试中运用最多的方法。

理解词语的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好坏的重要标志。学生仅仅掌握方法是不够的。要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篇6:深入理解指针在C语言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工程中指针是一个用来指示一个内存地址的计算机语言的变量。指针常常出现在比较靠近机器语言的环境,这样能更好地为底层软件的编写提供支持。指针一般指向一个函数或一个变量。在使用一个指针时,一个程序既可以直接使用这个指针所储存的内存地址,又可以使用这个地址里储存的变量或函数的值。

简单地说其实指针就像是其它变量一样,所不同的是一般的变量包含的是实际的真实的数据,而指针包含的是一个指向内存中某个位置的地址。指针可以表示各种数据对象,如简单变量、数组、数组元素、结构体、甚至是函数。

常说指针是c语言的灵魂,没有学会指针的使用,就不能说学号了c语言。现阶段c语言的主要应用于嵌入式系统、linux内核等对于性能要求高、硬件联系比较密切的领域。在下面中主要探讨三个问题:(1)c语言中指针的效率。(2)操作位段。(3)语言依靠指针实现算法。(4)指针帮助c语言简化程序。(5)指针高级声明。

1 c语言中指针的效率

c语言可以说是高级语言中性能最快的,而其中指针是加快程序处理效率的保障。指针能使得c语言大大提高程序的性能,从下边的例子来看:

在函数参数传递中,如果传递的数据量比较大,函数执行又很频繁的话,使用指针就能够大大提高程序的处理速度。以传递结构为例:

定义一个比较大的结构:

这样的处理效率是很低的,再加上NUM又很大的话对于内核或者底层处理程序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因为在c语言的参数传值调用方式要求把参数的一份拷贝传递给函数,如果NUM为1024,而且我们使用的机器上整型和浮点型都占用4个字节,那么占有空间就很大了。每次调用函数都会把这个结构复制到堆栈中,用了以后再丢弃。

如果我们采用指针的传递,如下:

这样调用函数的时候就是把一个指向结构的指针传递进去。指针比整个结构小得多,所以把它压到堆栈上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向函数传递指针的缺陷在于函数现在可以对调用程序的结构变量进行修改,如果不希望如此,可以在函数中使用const关键字来防止这类修改。

2 操作位段

用指针操作位段能使得代码阅读更方便,更接近于思维。

位段的声明和任何其他普通的结构成员声明相同,但有两个例外。首先,位段成员必须声明为int、signed int或unsigned int类型。其次,在成员名的后面是一个冒号和一个整数,这个整数指定该位段所占用的位的数目[1]。

有以下位段操作:

这样可以在声明如下结构:

这样通过下列访问方式,就能更方便的访问位段信息:

3 语言依靠指针实现算法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链表的实现。有了指针,c语言实现链表就变的简单,使用也很方便。比如下单向链表:

是一个最简单的单向链表,如果没有指针的帮助,c语言要想实现也是很困难。使用指针可以很优雅的实现链表:

通过上述定义的struct就能很容易的实现链表,并且在链表的插入、删除、遍历都能很直观的使用。其他涉及指针的算法就很多了,比如二叉树、堆、队列等等,c语言都能使用指针方便的实现。

简单介绍一下双向链表的插入,能更深入的了解链表对于插入、删除的方便性。双链表的插入会出现三种情况:(1)新值可能插入中间位置。(2)新值可能插入链表头。(3)新值可能插入链表尾。这里介绍新值插入中间位置的方法。

插入的new只需要修改指针的顺序就可以:

4 指针帮助c语言简化程序

c语言没有面向对象编程,但是可以利用指针,模拟出来,简化程序。比如最具代表性的是在linux内核协议栈里,对于多协议的处理,可以采用同一段代码来实现,但是对于不同的传输协议,比如tcp、udp等使用的不同的处理函数。这里要灵活使用函数指针,大大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比如在Netfilter的处理中,对于不同传输协议都采用同一段代码,首先注册不同协议的处理函数。

注册tcp的处理函数:

注册udp的处理函数:

在使用的时候只需要查找到该处理函数即可用同一段代码处理不同的协议:

使用该方法可以在整个程序的任何地方,只需要先查找是属于何种处理方法,就能处理不同的函数。能使得同一段代码,处理不同的事件,提高代码效率。

5 指针高级声明

高级的指针类型在linux内核,以及一些底层软件上面应用很广泛,虽然看上去会觉得比较难以理解,但是一旦理解以后编程会变得比较快捷。

比如函数指针:

6 结语

指针虽然有时候让代码看上去比较难以理解,但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到,不管是在执行效率,对于硬件操作的支持,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威力,对我们在实现各种复杂的算法,直接处理硬件上面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摘要:本文介绍指针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对c语言的重要性。描述指针在c语言中的应用,深入理解指针在c语言编程中所占有的地位,以及掌握这些方法对今后编程的作用。

关键词:c语言,指针,算法

参考文献

[1]Kenneth A.Reek.C和指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4

[2]Benvenuti.C.深入理解LINUX网络技术内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篇7: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哲学,语用意义论,翻译释意理论

引言

语言中与思维密切关联的意义问题, 在语言哲学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由于人类语言能承载与思维紧密相关的意义 (meaning) , 人类的语言才具有对任何科学或学科来说都不能忽视的意义 (significance) (刘宓庆, 2001) 。因此, 语言与思维, 语言与意义的问题历来都是哲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从洪堡特“语言是世界观” (转引自陈嘉映, 2003:1) , 培根“语言控制着心智” (转引自陈嘉映, 2003:1) , 以及我国古代庄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等名言中, 我们皆可看到哲学家对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意义的关注由来已久。很多语言哲学家把意义理论视为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从意义的指称论 (referential theory) 到意义的观念论 (ideational theory) , 从行为主义的意义论 (behaviorist theory) 到意义的使用论 (use theory) , 以及后来的成真条件理论 (truth conditional theory) , 语言哲学家们都关注了语言中“意义”这个存在于无形又无所不在的概念。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语言哲学家。其早期思想的结晶《逻辑哲学论》及后期作品《哲学研究》已成为语言哲学的经典之作。前期的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研究是沿着弗雷格—罗素的人工语言学即形式化语言学发展轨迹进行的;后期的维特根斯坦转向日常语用学, 提出了语用论意义观 (Use Theory) , 并引出了语言哲学中崭新观点—语言游戏观, 认为意义存在于其应用中, 即“意义即使用”。他所提出的“图形论”, “语言游戏”“意义即使用” (转引自陈嘉映, 2003:1) 等学说备受翻译学研究的重视, 对译学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和深刻的指导意义。

翻译研究中释意学派对于意义在翻译过程中的研究, 使其与语言哲学在一定角度上不谋而合。翻译学中的释意学派理论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创始人巴黎高翻著名学者塞莱斯科维奇基于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研究, 提出了“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翻译思路, 即“得意忘言”。释意派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应为传递意思, 亦即交际意义;译者所译的东西应为篇章所传达的信息内容, 是言语 (亦即语言的使用) , 而不是语言本身。

基于对“意义”的共同关注, 释意学派的“得意忘言”与维特根斯坦的“语用意义论”在语言哲学层面不期而遇。本文旨在从语言哲学的高度重新解读语用意义论与翻译过程、语用意义论与释意派理论及语用意义论与翻译忠实度的关联, 以期为翻译理论研究及翻译理论教学提供新的方法及视角。

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的哲学思想主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其前后期的哲学理论可以用其两本著作概括, 前期代表作为《逻辑哲学论》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 后期代表作为《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维特根斯坦在他后期的主要著作《哲学研究》这本书中, 提出了“意义即使用”这一语言哲学的理论。这是一种功能论的意义理论, 强调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一定语境中所发挥出来的语用功能, 并提出语言的意义在于对它的使用。总体来说, 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意义理论的出发点

维特根斯坦从他前期的工具论和功能论出发, 提出了后期的意义理论。他强调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的实用性。意义理论主张:语言是人们各种语言游戏的工具, 服务于人们的交流。维特根斯坦并且还强调在这种交流中语言所发挥的功能, 并且认为正是这种功能才赋予那些语言表达式以意义。

2. 与意义相关的因素

提到意义, 人们自然会想到“解释”等这样的字眼, 所以与语词意义相关的第一个因素就是解释。一般来说, 我们都会试图对某一个词的意义进行解释, 而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意义是对意义的解释所解释的那种东西”, 认为词的意义在于词的用法, 对意义的解释恰恰解释得了词的用法, 所以意义与解释密切相关。

意义除了与解释密切相关外, 还与意指有关。但是, 有别于其他一些哲学家, 维特根斯坦认为意义虽然和意指相关, 但意义却不是一种在心理上进行意指的活动;意义也不是一种体验,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是通过人们对它的使用表现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意义与语境的关系。维特根斯坦强调语言的意义在于其在一定的语境下被使用。他十分重视意义与语境的密切关系, 尤其是在后期, 维特根斯坦把语言游戏看作是语言活动的基本形式, 认为无论是语句还是语词都是在语言游戏中才获得意义的, 即“语言即游戏”。

3.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意义观

笔者认为, 维特根斯坦的意义观主要有两点:一是意义在于语词的使用中, 即语用意义论;二是意义服务于交流。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无论语词还是语句, 其功能都不在指称外部的对象和事实, 而是在于交流过程中起作用。交流本身就是语言的基本功能, 因此, 维特根斯坦对于意义功能的定义也归结于其使用性。他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在哲学中, ‘我们实际上用这个词、这个句子作什么’这个问题不断带来富有价值的洞见”。 (转引自陈嘉映, 2003:1) 由此可见, 语言的价值在于使用, 在于构成讲话人与受话人之间意义沟通的桥梁。语用意义论由此产生, 强调语言不是词句的简单排列, 而是在语境中产生其功能的价值。“语言即使用”是《哲学研究》这本著作的一个核心思想。

“意义即使用”对翻译的哲学启示

1.“意义即使用”于翻译过程

翻译过程中对于意义的准确把握是完成翻译活动的最重要的出发点。原语到译语转化过程中意义的完整保留是对于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 译员都要对原文的意义进行解读、理解、转换, 最后是译语产出。这一过程在传统意义上, 被归纳为解码—转换—重新编码的思维过程。由于翻译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言语行为, 既涉及意义的逻辑结构, 又涉及语言的逻辑形式以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样就引发了从语言哲学视角中探讨翻译意义的问题。刘宓庆在其《翻译与语言哲学》中强调了意义在翻译运作中的轴心作用 (刘宓庆, 2001) , 并明确地分析了翻译过程中意义的转换过程, 如图所示:

(摘自翻译与语言哲学, 刘宓庆, 2001)

由此可见, 翻译过程始于对意义的理解, 终于对意义重新表达, 始终以意义为中心, “意义”贯穿于翻译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翻译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对原文意义充分解构、理解并用译语表达原文意义的过程。显而易见, 对于意义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决定翻译过程成败的出发点。译者对于原文意义的不同解构、剖析和理解也会产出不同的译文。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鲁迅说:一部“红楼梦”, 因读者眼光不同, 就有不同的理解, 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转引自郑海凌, 1998:6) 因此, 对于原文意义的准确把握就成了译者进行翻译工作的重要前提。而翻译研究中的释意派理论所提出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理论就正好为译者提供了准确把握原文意义的方法。

2.“意义即使用”于释意理论

释意学派 (le th orie de l’interpr tation/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 又称“达意理论” (le th orie de sens/the theory of sense) , 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巴黎高翻的一个探讨翻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 其创始人为口译研究学者塞莱斯科维奇及勒代雷。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 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塞莱斯科维奇在接受许钧教授专访时曾解释说:“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 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因为不同语言社团的人有共同的需求, 他们交往的目的是互相理解, 交换思想, 或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可能的合作。因此翻译的任务是传达交际意义, 而语言只是理解意义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转引自岳曼曼, 2009)

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 (linguistic meaning) 和非语言的意思 (non-verbal sense) 区分开来。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 而是原文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也就是说, 意义的本质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思”, 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释意派理论还认为, 句子意义是作者意图表述的内容, 而不是作者所说内容的原因和结果。意义不是指脱离语境的字词或句子的含义, “意义包括内容和情感, 意义不能脱离主题。语言知识同阅读和先前获得的只是结合之后产生意义。理解语篇不是理解独立的陈述句” (许钧, 1998:195) 这些观点与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词的意义存在于用法之中”有互通之处。由此可见, “语言即使用”的观点证明了释意派理论重视意义的正确性, 这也正好说明了语言哲学对释意翻译理论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运作, 翻译是从理解到表达的动态过程, 而这个过程都发生在译者身上, 基于意义在翻译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译者对于意义的把握便成为准确解读原文意义、正确以译语表达意义、从而完成翻译过程的关键所在。事实上, 翻译就是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对话, 就是以语篇为中介的一种意义呈现和解释行为。在语用意义论的指导下, 为了准确地获取原文的意义, 译者不仅要能做到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即不受原语字词及语法结构的限制来挖掘其真实含义, 而且要有能力调动相关的先得知识来把握原文的意义, 并在考虑到译文使用价值的基础上产出译文。这就对译者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员既要使用“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来准确获取意义, 又要考虑译文的使用功能, 做到双语转换与语言意义的功能性双重达标。

3.“意义即使用”于翻译标准

翻译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是翻译标准对于意义的忠实度要求却亘古不变。唐代贾公彦在《义疏》中对翻译的解释为:“译即易, 谓易换言语使相解也”这里易即易换, 翻译即是在保留意义相解的前提下对于语言形式的更换。传统翻译理论将翻译定义如下:“ (翻译) 是把原作者用原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译入语忠实再现出来的过程”, 对翻译的标准也是从准确把握文本的意义出发, 追求译语文本与原语文本的在意义基础上的全方位契合。无论是支谦的“因循本旨, 不加文饰”, 道安的“案本而传”, 严复的“信、达、雅”, 傅雷的“神似”, 钱钟书的“化境”, 强调的都是译文对原作忠实的问题。但是, 由于翻译是由多个环节、多重个体、多个层面构成的过程, 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产生相对的变化。任何一种翻译, 不管它多么拘泥原文, 采用什么方法, 都不会在“语言”层次与原文彻底相同, 最忠实于字词的人也会不可避免地时而离开已建立的对应词。

其实, “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 语言在被使用的过程中既可能由于语境的变化而产生内在的变化, 也可能由于外在的因素产生外延的变化。特别是, 翻译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思维和表达活动, 牵涉多方面的关系, 包括:主体与客体、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形式与内容等多项交错的复杂关系, 而不是传统翻译理论简单的双语二元关系。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的身份也是多重的, 他既是读者、作者, 同时也是再创造者、研究者。译作不可能完全忠实原作, 这是由于语言的本质和翻译的本质决定的。翻译要跨越两种语言的阻碍, 经历两次意义的转移和变化:

首先, 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要在阅读中使用语言, 亦即译者用自己的语言及相关知识解读原文, 获取意义。译者要将意义从原文中挖掘出来, 即上述提到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这种被挖掘的意义并不等同于原语的意义, 它与译者本身的认知能力、先验知识、心智素养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原文亦不是铁砧一块, 还有许多空白点需要译者想象、解读和阐释。因此这种对于原文意义的解读就必然带有译者的主观色彩, 难免与原文的意义有偏差之处。同一句话, 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形象, 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体会。因此, 意义在第一次被译者作为读者使用时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其次, 意义的第二次变化是译者在译文文本中使用语言, 即译者用译文语言来重建原文意义。勒代雷在其《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中》转引了让·德利尔对于翻译过程的理解 (1) “寻找最合适的表达形式实际上多少是通过有意识和潜意识思想在摸索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 译者认为不满意而摒弃的过渡解决方法既包括内容的统一, 也包括形式的统一……我们可以发现, 要表达的思想完全理解了就能有彻底自如的语言重新表达方法;相反, 在另外的情况下, 重新表达的路程十分艰苦;需要“引发”同样的近似, 并试图更有意识地沿思想的曲线行进, 以便启动机制, 找到可以接受的意义对应词。”

由此可见, 译语表达既体现了译者对于原语文本意义的把握, 同时也是译者在此基础上的再创作过程。译者在用译语表达时, 需要在心中与所预设的受众进行交流与对话, 考虑译文读者的审美趣味和接受水平, 这其中难免与原作有偏差, 加之译者的认知图式、价值标准、先验知识、思维方式等都介入到作品解读的过程中, 表达时又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所译文本就更难免打上主观色彩的烙印, 造成译文意义与原文意义有偏差之处。此外, 文化差异也会造成意义理解与使用的不同, 客观上也会造成对原著的不忠实。对意义的动态分析皆说明了一个事实:完全的忠实原文对译者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 对于翻译这种复杂的语言使用过程, 意义更应该在其动态使用的过程中、在其所处的不同语境中得以正确客观的评价。运用语言哲学中的语用意义论对翻译标准的分析启示我们:翻译标准是相对的、变化的, 而不是绝对的、静止的, 更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

结论

意义理论向来都是语言哲学的核心, 多视角的意义理论探讨, 有益无害。翻译本身也是一种跨学科研究, 融合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学等多个学科。因此, 不同视角对于翻译过程的解读必然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翻译标准是相对的、变化的, 而不是绝对的、也不是静止的。尽管这样的探讨并不能涵盖翻译意义论的全部内容, 但是翻译理论与语言哲学的紧密联系却可见一斑。今后类似的探讨还可以从弗雷格的指称论、笛卡尔的观念论及皮尔士的指号论出发, 进一步研究翻译意义论的哲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2]阿尔斯顿, 语言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 1988, 19-20.

[3]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2001.

[4]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2001.

[5]谢天振, 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6]许钧, 袁筱一.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7]岳曼曼.释意派理论与口译策略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 2009 (16) .

篇8: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关键词:词语翻译,交叉联立,符号语言学

一、引言

翻译的主要工作是在理解目标语的前提下, 在原语中选择恰当合适的词汇对目标语进行表述, 传达目标语想要传达的意思。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的等值和准确性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影响到目标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与原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是否一样。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发生在原语与目标语间的转换,所以翻译的实质可理解为两种符号系统的转换。鉴于符号学与翻译学之间关系密切, 符号学对于翻译研究的作用在于它对意义的研究,所以可以从符号语言学的视角,对词语翻译进行研究探讨。下面,本文首先对符号学和符号语言学进行简要的介绍,继而按照查尔斯·莫里的应用成果: 从三个方面对语言意义进行分类,即言内意义、指称意义、语用意义,本文主要利用后两个对词语翻译过程中词语的交叉联立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二、符号学、符号语言学

符号学是跨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 吸引了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语言学家和符号学家的注意力并对其研究。下面将对符号学研究代表人物索绪尔和巴特、皮尔斯和莫里斯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

(一)索绪尔、巴特的符号理论

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之父,亦是符号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语言符号理论,认为语言是基于符号和意义的一门科学。在巨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Saussure 1916)认为语言是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概念就是所指(signified),声音的心理印迹或音响形象就是能指(signifier)。索绪尔还阐述了语言符号的一些特点,如任意性和归约性、社会性和心理性等。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将索绪尔提出能指、所指从语言学扩展到了符号学。他认为语言符号都是由所指和能指结合而成的。比如,“猫”这个符号,它的能指就是“猫”这个字的词形 ,而它的能指就是“食肉目猫科动物,前肢五指,后肢四趾,前肢短小,趾尖的手指,弯曲的爪,爪能伸缩,夜间活动,猎捕其他动物的方式是伏击,大多能攀树”。所以“猫”这个符号就是由它的能指所指结合而成的。符号学使语言回归本源,产生了符号语言。符号语言学是对受语法、语用和语义规则支配的符号的使用(杨玲、卢振飞2006:156)。

(二)莫里斯对皮尔斯符号理论的发展

索绪尔是符号学的奠基人,而美国逻辑学家查尔斯·皮尔斯(Charles Peirce)提出的“符号三分法”(同上:157)则是当代符号学理论形成的根本与溯源。之后,美国行为语义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对皮尔斯的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发展。莫里斯(1989)认为任何符号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实体 ,即符号载 体 (a sign vehicle)、符号所指 (a represent of asign)和解释者 (an interpretant)。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符号学三方面的意义,即形式意义(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关系)、存在意义(符号与所指对象的关系)和实用意义(符号与解释者的关系)。符号的完整意义即这三个意义之和。此后,莫里斯将自己的符号学意义观应用到语言学研究: 言内意义、指称意义、语用意义三者共同构成语言意义。接下来从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这两方面对词语翻译过程中词语的交叉联立意义进行研究。

三、符号语言学与词语翻译

符号学对于翻译研究的作用在于它对意义的研究, 接下来从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这两方面对词语的交叉联立意义进行研究。

(一)指称意义

指称意义是语言符号与其所描绘或叙述的事物的关系,是语言符号表层的意义, 其核心内容是事物的基本的区别性特征, 可以理解为语言符号的“所指”(关德英2006:117),其实就是字典中的解释。“猫”的指称意义就是它的能指“食肉目猫科动物,前肢五指,后肢四趾,前肢短小,趾尖的手指,弯曲的爪,爪能伸缩。夜间活动。猎捕其他动物的方式是伏击,大多能攀树”。这个符号是由词形(能指)和“四足哺乳动物”(所指)结合而成的,它的意义就是所指。当遇到诸如“cold war”,“hotline”, “black market”等词时 , 就可以分别直译为“冷战”, “热线”,“黑市”。

然而,所指和能指的关系并不能决定符号的意义,参考索绪尔(1916),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传统的,我们绝对可以用其他能指,如“狗”或“猪”代替所指“四足哺乳动物”。所以想要了解符号的意义,不仅是所指和能指的关系,而且是符号和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翟凤荣2001:46)。比如“this is a cat”中的“cat”这个符号的语义是“猫”;而在“she is a cat”中,就不能再把“cat”理解为“猫”了,而是“她是一个有心计的女人”,所以这时的符号“cat”语义就由和其他另一个符号“she”的关系决定。由此可以看出,对一个词语即一个符号进行翻译,在判断词语意义时,不能只局限在符号内部,即所指,需要考虑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在对意义是指称意义即符号内部的所指这样的词语进行翻译时,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但是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会遇到词语因为存在交叉对应关系或者联立关系而需要灵活处理的情况,接下来,对词语翻译的交叉联立意义进行探究。

1.词语翻译的交叉意义

交叉:汉语和英语词语之间有语义部分是相同的,其他不同的语义的现象。大部分英语和汉语词语在语义上表现为交叉对应。举例说明,works词性为名词时有“著作”和“工厂”的意思;“工厂”用英语中的“works”和“plant”来表示;而“plant”词性是名词,则有“工厂”和“植物”的意思。所以,搭配、上下文和语境共同决定英汉词语间的交叉对应。比如,“works”可以根据不同 的搭配表 示不同的 意思 : “Hemingway’s greatestworks ( 海明威最伟大的作品 )”在这里 , “works”的意思是“ 著作”;而在“steel works(炼钢厂)”中,“works”表示“工厂”。

2.词语翻译的联立意义

一般来说,一个孤立的英语词语,它的意义是不确定、不稳定的,受到临近词语的制约,所以只有处于一定的联立关系中,即特定的搭配环境中,它的词义才稳定,明确。也就是说,“word has no meaning till it is in a context.”(词在上下文中方有意义)。词义是由受到临近词的制约,也就是与周围词的搭配关系,而意义不同,例如“take”,当只看到它,能想到的是它最基本最常用的意义,即“拿,取”,是无法给出具体明确的意义的,翻开字典也会看到,它的意义有很多条,而很大程度上,“take”的词义是由与它临近的词的搭配关系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take after”是照顾,照料的意思;“take place”是发生,进行,举行的意思;而“take pains”是努力,下工夫,尽力的意思。

(二 )语用意义

语用意义,就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指称意义是字面意思,是词的最基本的意义,语用意义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或语境下,由指称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意义。但是在交际中,只使用词的指称意义的情况是很少的,往往要结合不同的语用意义达到传递信息或透彻理解信息的交际目的。所以对于语用意义,在翻译时,往往要将原语与目标语的社会文化差异考虑进去。例如,中国人有谦虚美德,经常用诸如“鄙人”、“寒舍”、“犬子”“贱内”等词语来表示谦虚之意,但是在西方国家,却不存在这样的“自贬”词汇,所以在翻译“我”的意思时,如果目标语是英语,则可直接翻译成“I”,而汉语若是目标语,则应根据不同语境进行酌情翻译成“我”,“鄙人”等。再比如对颜色词语的翻译, 不同的文化赋予同一种颜色不同的含义,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文化背景差异使得词语翻译多样化。英语中的“green”在“green with envy”、“green-eyed monster”、green as jealousy”表达的都是嫉妒 ; 在“green hand”、“green-horn”表达的是缺乏经验 ,新手的意思 ;而在“green fingers”中 ,表示的是“高超的园艺技术”,但是在汉语中绿色却没有那种意思。反之,在汉语中,我们经常用“绿帽子”表示妻子对丈夫不忠贞,而如果要翻译成英语,则不能直译为“green hat”,造成外国读者的不解,而是用“cuckold”表示汉语中的“绿帽子”。

当一个词在英语和汉语中不表达相同的语用意义,语用意义和语义意义是不平等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使用语义意义,即直译,需要做出调整,应表达其语用含义,为了达到最自然的对等(吴娜、张余辉2011:79)。例如,“She is a fox”,可以直接翻译成“她是个狐狸精”,因为在英语和汉语中有“狡猾,狡猾的人”的意思,“fox”的语义含义和语用含义此时是相等的;但对于“She is a cat”,如果翻译成“她是一只猫”,读者就不知所云了。很明显,这里的“cat”翻译时不能使用其语义含义,而是要用它的语用含义,“狠毒的女人”,翻译成“她是个包藏祸心的女人”。同样是“cat”这个词,再如“rains cats and dogs”,如果直译成“下猫下狗”,则一定会让读者不理解其想表达的意思,而捧腹大笑的,所以,此时不能拘泥于词语的字面意思,需要做一些修改,译为“倾盆大雨”。

五、结语

上一篇:韩城市学前教育机构名单下一篇:毕业生就业情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