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司法所信息

2024-09-05

基层司法所信息(共8篇)

篇1:基层司法所信息

司法所信息

司法所编 2015年X月X日

司法所法律援助外来务工人员

日,外来务工人员蒋X,来到司法所寻求法律援助。经了解得知,外来务工人员蒋平一家在XXX养殖家猪,生活困难。在2014年12月13日,陈某收购蒋平的生猪时,陈某未付清猪款还欠蒋X19000元。至今还没有归还,蒋X无奈之下寻求司法所的帮助。在司法所当即约陈某和蒋X进行调解,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努力劝说下,使他们互相谅解、平等协商,最终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

附照片。

篇2:基层司法所信息

当今世界早已进入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加快基层司法所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实现法制宣传、社区矫正、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各项职能网上运作与监管,带动全社会基层信息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基层司法所的信息化建设应坚持正确的方向与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政治与法律宣传为导向,以系统业务网上办理与报送为核心,推进上下互通、周围协调统一的系统应用,提高基层执行、服务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系统内部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提高协同办公的水平和能力;推进系统网站和其他信息工具的应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逐步实现基层司法所的“工作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信息数字化、流程网络化、办公无纸化”,保证基层司法行政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健康有序发展。

作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经历了从无名到有名,从无所到有所,从无人到有人的种种艰难,大家共同携手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春天。但臵身于时代发展的大潮之中,没有任何值得沾沾自喜的方面,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迅速、信息化建设迅猛的今天,我们更要登高望远、抢抓机遇,不放过任何发展的机会,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不至于落后。以下是我对如何抓好基层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深化基层信息网络认识,打好信息化建设应用思想基础 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于广大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建立“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 规划、统一标准”的建设原则,贯通了一条省、市、县、乡四级统一和完整的信息高速公路,打造了司法行政各机关之间信息沟通、经验交流与工作管理的各类平台。那我们基层司法所如何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广泛运用这样好的网络资源为我们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良性循环发展奠定基础呢?首先,信息化建设是快速发展形势的需要。目前各级政府都在推行电子政务,作为走在司法行政工作一线前沿的基层司法所应当首当其冲,如果我们不能率先实行信息化,那么整个系统的信息化将没有了源头与基础,再好的信息化框架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其次,信息化建设是我们基层自身完善与发展的需要。既然我们是承担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部门,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完善与发展好自己,必将在时代的大潮中被淘汰。第三,信息化建设是我们基层展示自我的需要。在日益开放的今天,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项工作如果想要有长足的发展,都不能与瞬息万变的外界隔绝,否则就会断绝了供自己成长与发展的“营养”。第四,信息化建设是我们基层之间相互交流的需要。基层司法所相互之间发展不可能完全一致,各有所长,各有己短。只有通过不断地相互交流,才能取他人之长,避己之短,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与改善我们基层的司法行政工作。

二、强化各类管理平台应用,实现基层信息化建设最终目标 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是信息化工作的灵魂和根本。我们基层司法所只有把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成果真正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有效发挥信息化工作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领航与推动作用。那么如何巩固和强化信息建设成果的应用呢?首先,继续争取领导重视。基层司法所本身职能软、底子 薄、基础差,只有不断地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使我们基层司法所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得以加强。因为司法行政的各项基础工作在基层,各项重要任务落实在基层。同时我们又是直接面向和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窗口与桥梁。因此我们要让党委、政府感觉到我们在基层存在的价值和在基层稳定中发挥的作用,从而使基层党委、政府懂得并理解我们,心甘情愿地支持我们,为我们加大软、硬件等各方面的投入,提升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推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其次,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各基层司法所尤其是每一位司法行政工作者要从自身发展需要上下功夫,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学习计算机的原理、性能、操作和维护。结合内网信息发布和基层各管理平台的应用,勤于实际操作。着重从学习信息的录入、发布以及公文处理等重要编辑手段入手,认真学习与交流,让计算机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娱乐的工具,从而不断加深自己与信息网络的情缘,深层次地强化自己对信息网络的应用。第三,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基层司法所要鼓励和支持每一位基层司法行政干警参加上级和社会培训;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也要从不同层次上加强对基层司法所与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信息化应用技能的培训,让他们走出并超越自我,在繁忙的工作中不丢掉学习,在愉快的学习当中不忘积极地运用。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前进与发展的信息化工作需要。第四,直面基层人民群众。基层司法所的各项职能是为基层政府和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这就需要我们面向基层社会,面向基层人民群众。如何搭建起与社会公众互动的平台,只有通过基层网络信息平台,借助基层各类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向社会及时、准确地传递有 关政策导向、咨询、服务等信息,公布各类法律服务的内容、程序、办事方法;收集、统计、反馈社会公众的各类信息、意见和建议,才能让我们更加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才能让我们有更多改正和完善自身的机会,实现基层政府、司法行政机关、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真正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三、健全信息网络管理制度,保障基层信息与网络运作安全 基层司法所的信息网络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受地方经济制约,硬件设施较差,信息设备档次较低,这些都给基层网络的正常运营和安全保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加上基层工作人员的网络操作水平有限,个人素质不高,更增加了基层信息网络安全与畅通的难度。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加以约束和规范,同时严格上网纪律,恪守保密制度,从而更大限度地从人防的角度来保证专网信息的运作安全。首先,要确立领导管理责任制。作为基层司法所长应全面地负责起管理责任。时刻检查信息与网络的运营安全,审查各类信息与报表的质量,从政策的层面保障所发信息的规范与安全。其次,要建立信息工作责任制。基层司法所要确立专门的人员具体负责信息业务,让他们接受专门的培训与学习,不断地规范信息的编辑与发布,从信息技术的层面保证信息的质量与安全。第三,要建立信息责任追究制。所长全面负责所审查信息的质量与安全,专门人员具体负责所发信息的质量与安全。并强化责任,将此纳入到年终所内人员的考核当中,让领导与专门人员切实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同时建立相应的信息质量与安全奖励机制,激发大家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热情。

四、注重信息网络应用实效,避免基层信息化建设应用误区 基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应从 “建设”和“应用”两个根本环节入手,关键是应用,坚持以应用促建设,以应用促发展。切实发挥好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工作、学习、交流和服务的平台作用。同时要避免两点误区:一是信息化建设不能远离工作实际。信息化建设确实给基层司法所的工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作为一线的基层司法行政单位,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任何一个纠纷,都需要我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斡旋、去化解。靠的是大气力、长时间的说服教育。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有取不尽的素材,调不完的色彩。如果一味地只追求信息数字化,而忽视了工作之根本,那么信息化建设会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信息化建设要注重质量,不能一味追求数量。信息来源我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数量虽然能反映工作与学习的一个侧面,可是,信息化一旦脱离了生活实际,那么也是非常危险的,只会让你沉溺于虚渺的数字之中,而无瑕顾及真实的生活与工作素材。违背了“数字化”的本义,同时也就失去了信息化建设的真正意义。

篇3:基层司法所信息

今年以来, 南开区嘉陵道司法所以提高队伍能力为目标, 着力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 有的放矢地开展了技能培训、实战测试、模拟走访等形式多样的练兵活动。

一是坚持技能培训, 切实增强岗位练兵的实效性。针对全所干警需要理论知识“充电”这一情况, 集中时间开展技能培训。针对《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矫正管理制度进行系统的学习, 使大家对矫正管理制度、程序等方面的内容熟练掌握。同时加强了人民调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等工作培训, 邀请市人大代表、南开区嘉陵道街罗江里社区居委会主任孙兰敏宣讲关于社区调解工作以及如何化解矛盾纠纷等业务知识, 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是坚持实战测试, 努力突出岗位练兵的针对性。司法所以增强管理能力为核心, 以提高工作水平为重点, 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 主要考核矫正管理的任务、制度、内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坚持模拟走访, 不断增强岗位练兵的生动性。坚持寓教于乐, 通过开展模拟走访活动, 以矫正人员可能出现的问题为素材, 模拟走访现场重点培养工作人员的情况分析、法规适用、问题处理、信息汇总等能力提高了岗位练兵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用心打造基层司法行政队伍廉洁自律良好形象

2014年9月3日下午, 天津市南开区向阳路司法所在管的社区服刑人员李某来所里例行报到, 其在向阳路司法所干警不知情的情况下, 暗自将8箱水果梨放在司法所外墙处, 待其例行报告结束后, 才将此事告知向阳路司法所干警。向阳路司法所干警在电话里义正辞严拒绝其所送礼品, 并立即通知他的姐姐叫来出租车将8箱水果梨负责运回其住所。目前, 8箱水果梨已如数退还给李某本人。

篇4:规范司法行为的基层实践

关键词:检察机关 司法行为 规范化 公信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发挥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的重要引领作用,明确把规范司法行为确立为司法工作的基本要求。为此,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为期一年的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基层检察院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其规范司法的能力和水平,极大地影响着执法办案的公信力。作为基层检察院,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确保检察权始终在法治轨道内规范、正确运行。

一、崇尚法治理念,促进严格司法

规范司法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检察机关开展工作的前提、基础和保障,必须始终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指导执法办案活动,依法解决检察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确保检察执法办案行为更加严格规范,实现检察执法办案的法治化。

在检察实践中,检察机关必须紧紧围绕“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办案观,始终坚持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并重,并严格落实到对执法办案合法性的突出强调上:一是在刑事检察方面,不仅要分析判断证据体系是否完备,而且要审查判断侦查行为的合法性,健全完善非法证据排除机制,确保证据的合法性;二是在自侦办案方面,要严格防止突破或者变相突破法律限定的审讯时间,对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和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采取选择性、任意性执行等问题,确保办案的公正公信;三是在诉讼监督方面,要坚决纠正和防止各种不规范监督、虚假监督的现象,切实把握好行政执法监督、违法行为调查、公益诉讼探索等新监督领域、新监督手段的定位,确保监督权限、程序和手段的合法性,并且符合法律监督的规律要求和发展方向。

二、牢记根本宗旨,维护公平正义

检察机关必须紧紧围绕“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依法履行检察职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执法办案方向,自觉排除各种执法办案阻力,坚持做到不为利益所惑、不为人情所动、不为权势所屈,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公平正义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公正执法是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监督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众望所归,检察机关必须做到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真正做到秉公执法,切实保证办案质量,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检察实践中,检察机关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决不允许”,坚守法律底线、制度底线、道德底线,注重从个案抓起、从细节做起,将规范司法行为确立为执法办案工作的基本准则,确保做到严格司法、公正司法。一要以事实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在办理自侦案件时,必须坚持证据意识,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全面、准确收集证据;在审查逮捕、起诉案件时,必须认真审查所有证据,确保证据合法、准确、充分,严格把好事实关和证据关,做到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相统一。二要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案。无论是自侦案件的侦查,还是一般案件的审查逮捕、起诉,必须始终坚持法律至上原则,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职权,防止出现不规范甚至违法办案行为,杜绝办关系案、人情案和金钱案。三要坚持人人平等,做到秉公执法。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公私关系,排除个人利益对工作的影响,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每个案件的当事人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三、推行“阳光检务”,倒逼规范司法

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必须深化检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促规范。检察机关要保障宪法和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必须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理念,不断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坚持多层面、全方位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公开执法办案的司法环节、司法行为,确保检察干警始终对司法权保持慎微、敬畏的态度,有力促进规范司法工作。司法公开是规范司法行为的重要途径。检察机关面对开放、透明、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必须不断增强主动公开的意识,积极拓展检务公开的深度和广度,让人民群众了解监督检察工作更加便捷、高效,让司法行为在“阳光”下暴露、曝晒,做到以公开促进规范司法、以公开倒逼规范司法,实现公开与规范的高度契合。

在检察实践中,检察机关必须把案件信息公开作为规范司法行为的重点来推进,坚持以案件信息公开系统为主平台,着力构建多层次、多角度、全覆盖的案件信息公开网络。一要公开案件信息。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将审查逮捕案件、审查起诉案件、职务犯罪侦查案件的办理进度全部输入检务公开电子触摸屏,将起诉书以及不捕、不诉、不立案决定书等终结性法律文书全部上网公开,方便案件相关人员点击查询,做到敢于公开、坚持公开。二要注重释法说理。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工作,针对案件争议焦点,理清事实认定,阐明适法依据,讲透法理情理,利于人民群众了解、知情和监督。三要实行多样公开。充分利用门户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公开平台,坚持传统媒体公开与新媒体公开相结合,让检务公开实现传统面对面交流与现代键对键沟通的有机统一,确保“阳光检务”多样性公开,让不规范的司法行为在“阳光”下无处遁形。

四、秉承自律意识,确保廉洁执法

打铁需要自身硬,而唯有做到自身正、自身净,才能确保自身硬。检察机关承担法律监督职责、肩负反腐倡廉重任,自身硬尤为重要和紧迫,必须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扎牢拒腐防变“篱笆”;必须树立唯法是从、唯纪是遵的职业观念,保持淡泊名利、安于清贫的职业心态,养成慎思笃行的职业习惯,让廉洁从检的行为规范成为真正的自觉行动。清正廉洁,是检察职业的基本操守和立身之本。检察机关掌握权力大、面对诱惑多、廉政风险高,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确保不以情换法,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确保不以权滥法,正确处理利与法的关系,确保不以钱卖法,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在检察实践中,检察机关必须将清正廉洁作为执法办案的“铁的纪律”和职业本色,狠抓制度执行,严格法纪约束,自觉遵纪守法,时刻紧绷反腐倡廉这根弦,保持正风肃纪高压态势,确保执法司法公正廉洁。一要加强警示教育。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以党性教育为核心,大力开展廉洁从检警示教育活动,不断强化检察干警党的意识、宗旨意识和品行意识,确保在各种诱惑面前不打败仗、不栽跟头。二要注重防微杜渐。教育引导检察干警自觉从内心筑牢思想防线,管好自己的嘴,不该吃的坚决不吃,管好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坚决不去,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坚决不拿,远离“雷区”和“高压线”,防止一次守不住、次次都让步。三要坚持慎重交友。教育引导检察干警始终保持高尚的情操和追求,不沉迷“小圈子”,不结交“小兄弟”,不放纵“小嗜好”,不被那些蝇营狗苟之辈蛊惑,从而丧失原则、坠入深渊,滋生和助长司法腐败。

篇5:基层司法所信息

各县司法局,海螺沟管理局: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行政信息统计报送工作,促进信息统计报送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及时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情况,省司法厅印发了《关于启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平台的通知》(川司法办发

[2010]257号),决定于今年年底正式启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网上管理平台,开展基层工作统计年报网上填报工作。现将相关情况通知如下:

一、基层司法行政信息统计平台使用说明

该平台依托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网站建立,利用互联网运行,各级司法行政机可以通过宽带、电话线、无线拨号等方式接入因特网,输入平台网址:(也可以直接输入网址http://tongji.rmtj.org.cn/)即可登录。打开平台后,会出现两个连接,分别指向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网页和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网页。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网页主要包括涉及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司法部关于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部署、决策、会议,各地开展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信息统计报送系统等。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网页主要包括协会简介、章程、内设机构、理事会名单,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律法规库,调解典型案例,调解方法技巧,各地调解经验,调解模范人物介绍,调解立法情况,国外调解工作介绍等。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和广大人民调解员进入平台后,可以根据需要了解查询相关信息,咨询政策,交流工作。

该统计系统由6张统计报表组成,其中人民调解工作2张表,司法所工作2张表,社区矫正工作2张表,人民调解案件情况统计表、社区矫正表位月表,其余为季报表。对于州局要求报送的各类报表,仍按照要求及时报送。

二、基层信息统计报表的使用说明

1、用户权限。该信息系统分为乡、县、市、省、中央五级,每级用户可以登录本级管理系统并查看本辖区内全部下级管理系统。

2、今年,全省已实行社区矫正统计报表网上报送,各县都已使用该平台报送社区矫正工作报表,请各县继续使用原用户设置,报送人民调解工作和司法所工作表。

三、基层信息统计报送系统的使用要求

1、各县司法局要明确专人负责网上管理平台使用工作。

2、请各县级用户在11月30日前使用信息统计报送系统。没有设置乡镇级用户的,在该系统的下级“用户管理”栏目中为辖区内乡镇级用户设置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并通知乡镇级用户在12月底前启用该平台。

3、11月至12月为平台试运行阶段,请各县级用户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并组织辖区内乡镇司法所进行网上信息报送。如下一级用户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可暂时向上一级用户报送纸质报表,由上一级用户代为实现网上填报。

4、人民调解统计报表是根据《人民调解法》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修改,请指导各乡镇按照新的统计项目认真填报。

5、有关信息统计报送系统使用方法可参见“系统帮助”栏目。

平台试用过程中有关技术问题可与北京中和志远公司联系,联系人:高江;联系电话:(010)82865246-8005。

平台使用过程中有关意见建议请与州局基层科联系。联系人:张旭电话:2812148

甘孜州司法局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六日送:省司法厅基层处

篇6:基层司法所基本工作

★基层司法所工作职责:

一、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这项工作的重点是,指导村(居)委会和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城乡集贸市场建立健全调解委员会和三级调解网络,在城乡结合部、厂村(街)结合部和纠纷多发的毗邻地区建立发展联合调解组织,并指导调解组织搞好队伍建设、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调解主任例会制度,多形式开展对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调解队伍的法律素质和调解水平;要及时总结交流人民调解工作的经验,加强对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结合本地区民间纠纷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新情况、新特点,重点抓好防止纠纷激化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民间纠纷排查和专项治理活动,积极协助和参与重大疑难和易激化民间纠纷的调解,并虚心接受有关部门和群众的监督,及时发现纠正不当和错误的调解;主动向本地党政领导和有关政法部门反映情况和意见,争取重视和支持,解决调解工作遇到的困难,有效维护调解人员履行调解职能的正当权利,保障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制度、工作、报酬的落实。

二、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工作,组织开展对非监禁服刑人员的管理;这项工作的重点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各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矫正工作制度等规定对矫正对像进行管理和教育,通过管理(规定活动范围等方法),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有效控制,规范他们的行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秩序,确保非监禁型刑罚的有效执行。通过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其中政治思想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它又包括认罪教育、世界观人生教育、法制教育、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在政治思想教育中,认罪教育是前提,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是关键。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集体教育、个别谈话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社会志愿者帮教培训、实践活动等),使矫正对象提高对所犯罪行的认识,真正认罪伏法,接受矫正组织的教育矫正,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和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在思想上、素质上、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上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人格的重新社会化,顺利的回归社会。除了正常的管理和教育外,还要组织矫正对像参加公益劳动,劳动是我国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劳动是改造人的基本手段。劳动作为我国罪犯改造的三大手段之一,在非监禁刑罪犯教育矫正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它在教育矫正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鉴于社区矫正的特殊性,社区矫正组织要准许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参加正常的社会生产劳动,并为他们参加正常的社会生产劳动提供方便。同时,要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参加一定的公益劳动。通过组织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使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改掉不良恶习,认罪伏法,回报社会。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时间每月不少于12小时。

三、开展法律援助工作;这项工作的重点就是根据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为符合条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接待来访群众,解答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意见;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事人代写法律文书。根据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对法律援助事项申请进行初步审查,符合援助条件的报援助中心审批;不符合援助条件的事项,告知当事人解决该事项的其它途径。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调查和社会宣传,扩大法律援助工作影响。参与法律援助中心组织的各类法律援助活动和完成临时性法律援助工作任务。

四、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这项工作的重点是,在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领导下,承担本乡镇(街道)安置帮教工作的规划、组织、实施和有关协调工作;组织辖区内的村(居)民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队伍及其组织网络,并指导其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要全面掌握本辖区刑释解教人员和在押在教人员情况,组织落实接茬帮教措施,建立实施帮教责任制;积极协调争取多方支持和有关部门扶持性政策与经费保障,及时解决安置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广辟安置就业渠道,有条 件的应利用社会企业发展过渡性安置基地或创办安置实体;加强工作调研、指导和检查督促,不断提高安置率和帮教质量。

五、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这项工作的重点是,根据全国和地方人大普法决议和本地有关普法工作部署,承担本乡镇(街道)普法工作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工作;组织建立基层法制宣传网络,负责培训法制宣传员队伍;根据各时期普法重点并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加强有关重点法律的普及宣传工作,把普法工作与逐步推进依法治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加强对乡村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板)报、讲台、夜校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法律讲座、以案讲法、知识竞赛、咨询解答、文艺表演、巡回演讲等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定期对普法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及时总结交流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工作的经验,不断提高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六、组织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这项工作的重点是,协助本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制定依法治理工作规划,积极推进和逐步深化依法治乡(街)、依法治村(居)、依法治厂(矿)等各层次依法治理活动的有效开展;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主动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政务决策、建章立制和行政执法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协助基层政府依法处理好本地区的重大经济、社会事务,特别是事关社会稳定和群众利益的各种涉法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导辖区内各村(居)委会依法自治,依法制定和实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特别是农村地区要帮助建立健全村民选举、民主议事、村务公开等各项制度,逐步实现村务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法制化;协助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检查、监督机制;加强对乡村基层干部法律培训,不断提高其依法行政意识和依法行政的水平。

七、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这项工作的重点是,代表基层政府及时受理调处群众要求政府解决的纠纷或调解委员会解决不了的疑难纠纷;在处理民间纠纷中要坚决贯彻调解为主和依法处理的原则,主动争取有关部门协助,努力解决纠纷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对重大疑难纠纷特别是群体性纠纷的调处要及时向基层政府请示汇报,对随时可能激化的纠纷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控制事态的扩大与恶化;对做出处理决定的纠纷,应当监督当事人自觉执行,对事后反悔拒不执行又不起诉的,可以采取法律许可的措施督促执行,或动员帮助当事人诉诸司法程序解决。

八、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这项工作的重点是,在本地综治部门领导下,充分利用自身职能优势,通过法制宣传努力提高广大群众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的自觉性,积极参与对本地区治安隐患和不安定因素的排查、治理和防范工作,协助参与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协助组织开展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治安模范村”和评选“遵纪守法光荣户”等群众性活动; 按照综治部门的部署,积极配合、参与本地“严打”斗争和各种专项打击统一行动。

九、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交办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关工作。要不断增强全局意识和组织观念,认真完成基层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交办的有关工作和法律事务,充分运用各项职能手段,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基层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司法所所务管理四公开:

一、工作职能、工作流程、工作规则公开;

二、工作人员职责、职务、联系方式公开;

三、工作人员每日工作去向公开;

四、管理事务和工作过程依法公开。

★司法所十种业务台账登记册:

一、民间纠纷调处情况登记册

二、民间纠纷专项排查治理登记册

三、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情况登记册

四、社区矫正对象基本情况和工作情况登记册

五、法制宣传教育情况登记册

六、参与综合治理情况登记册

七、法律咨询来信来访登记册

八、法律援助情况登记册

九、司法所会议记录册

十、重大案件讨论情况登记册 ★司法所工作六统一: 制度 程序 标志 标识 文书 印章 ★人民调解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是人们从客观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而又普遍适用的工作步骤。人民调解工作从长期的客观实践中摸索了一套比较规范、科学的工作程序。坚持这些工作程序,就能使人民调解工作既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又方便群众,保证调解质量。人民调解工作一般应坚持以下工作程序:

一、受理纠纷。受理纠纷是调解纠纷的第一步,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纠纷当事人找到调解委员会请求调解纠纷,即当事人主动申请调解。申请时,当事人既可口头申请,也可书面申请。二是调解委员发现纠纷后,及时主动前去调解,特别是那些容易激化的纠纷更应该闻风而至,避免可能出现的恶果。受理纠纷时应注意,无论通过哪种途径,都要尊重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和他们的诉讼权利,如果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坚持要求到人民法院解决,调解组织或调解人员不得干涉或阻拦,不得强行调解。受理纠纷后,如发现纠纷的性质或严重程度已超出调解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应动员纠纷当事人去人民法院(庭)或有关部门解决,也可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时,要做好纠纷登记。在纠纷较多的情况下,应区分轻重缓急,优先调解那些濒临激化的纠纷。

二、调查分析纠纷情况。受理纠纷后,要深入进行调查,充分掌握材料,弄清纠纷情况,判明纠纷性质和是非曲直。这是正确、圆满调解纠纷的前提。

调查的内容,主要是纠纷性质,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矛盾的主要方面等有关情况。调查的途径主要有:

1、是耐心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了解纠纷过程和他们的真实思想和要求;

2、是向纠纷关系人、知情人和周围的群众做调查,进一步掌握其他有关情况,并印证双方当事人的陈述;

3、是到当事人所在单位了解情况,必要时,可求得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的支持;

4、是有些纠纷还需到现场调查,有些疑难的伤害纠纷,还须请有关部门进行伤情检查鉴定,查明伤害程度。

在广泛调查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住纠纷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有效、顺利地调解纠纷。

三、对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工作。对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是人民调解工作中的重要步骤,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为准则,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可依据社会公德。不能搞无原则的“和稀泥”。同时,要有不怕麻烦,不怕反复的精神,热情耐心,循循善诱地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在说服劝导中,应根据纠纷性质、难易程度以及当事人的思想、性格等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简单的纠纷,涉及当事人隐私或其他不宜公开的纠纷,应个别调解。对比较复杂、影响面大的纠纷,可邀请周围群众代表,当事人单位的领导和亲戚朋友参与调解。

四、促成当事人和解并达成调解协议。经过充分说理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如果双方当事人已互谅互让,具备了达成调解协议的思想基础,调解人员就应该抓住时机,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如果达不成一致意见,调解人员就应该提出合情、合理、合法的建议性解决方案,使他们经过协商,在新的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达成调解协议后,可根据需要或当事人的请求,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或调解人员签名,并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发给双方当事人,调解委员会也应留存一份备查。

五、调解协议的履行。调解委员会是国家法律规定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因此,在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依据法律、政策自愿达成的调解协议,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在履行调解协议过程中,如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反悔,调解人员应当再次调解,同时也要检查调解协议是否存在问题。如有问题,应当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予以纠正。如再次说服劝导无效,一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要求基层政府处理,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调解委员会不得干涉或阻拦。调解委员会对难度大又无力调解的纠纷,可以报告司法助理员,请其协助调解。在调解协议履行过程中,调解委员会对那些容易反复和履行内容比较复杂的纠纷,应当进行回访,以巩固调解工作成果。

上面这些调解工作的程序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不可机械的照搬套用或把各个程序割裂开来。在调解具体纠纷时,要具体分析。确定步骤和方法时,要简便易行,讲究实效。

★人民调解协议有效的实质性要件:

人民调解协议除了必须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达成书面协议、经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等基本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以下三个实质性要件:

一、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合法的人民调解协议书应当是:

一、主体合法。即双方当事人应当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二、内容合法。是双方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

三、形式合法。应采用书面形式。★人民调解协议应当载明的事项:

一是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包括: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民族、年龄、职业、单位或住址等自然情况。

二是纠纷简要事实、争议事项及双方责任。即当事人双方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过程,所争议的具体事项及内容,以及在该纠纷中双方当事人各自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人民调解活动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在于增进群众之间的团结,消除纷争。因此,在制作调解协议时,应避免使用过于激烈或尖锐的语言,并且使当事人都能够接受。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更好地疏导矛盾纠纷,化解纷争的作用。

三是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即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当事人应在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解决纠纷的一致意见。这是人民调解协议最关键的部分,也是调解活动获得成功的具体体现。因此,在调解协议书中,当事人双方应当享有什么样的权利、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必须清楚、明确和具体,不能含糊其词、责权不明,以免在实际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影响和削弱调解效果。

四是履行协议的方式、地点、期限。履行调解协议的具体方式有许多种,具体适用哪一种或几种方式都要在协议中写明。同时,调解协议的履行地点、具体期限要在调解协议中加以明确,避免因方式、地点、期限不明导致协议无法得到实际履行,当事人的权益无法得到及时保护。五是当事人签名或盖章、调解主持人签名或盖章,人民调解委员会加盖印章。调解协议书制作完成后,要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表明双方当事人对该协议的认可,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由调解主持人签名或盖章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加盖印章表明该调解协议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书制作完成后,由纠纷当事人各执一份,人民调解委员会留存一份,以便查阅归档。

★安置帮教的基本措施:

一、定期访谈进行法制教育;

二、组织参加就业指导和培训;

三、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帮助申报低保提供临时救济等;

四、协助就业。★安置帮教四包:

包教育、包管理、包安置、包转化 ★安置帮教六清楚:

一、个人住址清楚

二、犯罪性质清楚

三、释放时间清楚

四、家庭情况清楚

五、经济条件清楚

六、思想状态清楚; ★安置帮教七到位:

一、衔接管理到位

二、安置工作到位

三、跟踪联系到位

四、帮教措施到位

五、政策宣传到位

六、资料核实到位

七、检查考核到位 ★刑释解教三无人员:

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刑释解教三假人员: 假姓名、假住址、假身份。★法制宣传教育的基本任务:

普及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推进依法治理,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

★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

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是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的人员、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司法行政部门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制宣传教育的法律、法规、规章、决议、决定;

二、拟定和组织实施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和计划;

三、协调、指导、督促和检查本地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四、协调、组织法制宣传教育的培训、考试、考核;

五、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六、决定或者建议实施奖惩;

七、办理法制宣传教育的其他事项。★依法治理的概念: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理的内容:

一、加强地方立法和依法建章立制工作。

二、加强行政执法,保证行政执法的合法与高效。

三、完善司法制度建设,加强对司法权的保障与监督。

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进有序的政治参与。

五、加强法治教育,培养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一、具体负责辖区普法依法治理的日常工作。

二、负责制定辖区内的依法治村的总体规划和计划。培训依法治理、法制教育骨干,做好全村依法治理各项会议的确筹备和组织工作,做好对全村的普法教育宣传、依法治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普法对象进行考核。

三、每月及时上报有关普法依法治理信息。做好有关文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归档工作。

四、抓好普法依法治理试点工作,总结和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五、组织对辖区各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普法依法治理成员单位基本职责

一、按照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的要求,认真贯彻实施全区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和依法治区规划。

二、根据普法和依法治区五年规划,制定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的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和依法治理规划。安排部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并抓好组织实施。

三、健全普法依法治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落实普法依法治理办事机构、人员和工作经费,加强办公设施、办公装备建设,不断提高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条件,保障工作开展需要。

四、加强党委党组、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领导,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列入党委党组、议事日程,加强决策,研究工作措施,安排部署工作,研究解决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的问题。

五、根据全区统一部署,组织参加“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集中法制宣传活动。结合本部门、单位职能,面向社会组织开展专项法制宣传活动,宣传普及部门法律法规。

六、坚持普法与执法相结合,通过本部门、单位的执法活动,促进法律法规的深入普及。

七、培植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普法依法治理示范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八、加强普法依法治理调查研究和信息宣传报道工作,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工作方式方法创新。

★法律六进:

进机关、进单位、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 ★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四落实: 计划、课时、教材、师资 ★农村普法四个一:

每个乡镇(区)办要建立一个法制辅导站 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 每个居民小组建立一个固定法制宣传栏 每户村民有一本法律读物。★社区普法六个一:

建立一个高标准的法律工作站 建立一支法律志愿者队伍

建立一座永久式社区法制宣传橱窗 建立一套居民学法制度

篇7:基层司法所调研报告

——基层司法所调研报告

随着司法工作的不断加深和“六五”普法的展开。因工作雪球需求我被调整到龙藏乡司法所,上岗三个多月,通过参与处理司法所事务,对温泉乡司法行政工作基本情况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温泉乡基本情况:

龙藏乡位于兴海县南方,地处两州、两县、四乡交汇的玛青山下,东与中铁乡毗邻,南与玛青县军工乡、西与温泉乡接壤,距县城76公里。辖梭山、黑石、密所、查拉、挖水、黑寨、埂底、妥乐、甘田9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181个村民小组。居住汉、彝、苗、仲五个民族。住户5754户,30933人。其中彝族3947人,占全县40%。境内山高坡陡,立体气候十分突出,最高海拔挖水村干沟良子3356.2米(属全县最高海拔),最低海拔甘田村青岗坪568米(属全县最低海拔)。分为高寒冷凉山区、二半山区、燥热河谷地带三部分;国土面积12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32.51亩,农作物有玉米、土豆、荞子、大豆等,人均粮412公斤,年均纯收入2079.二、对梭山乡司法所的认识

1.乡镇司法所是政法机关维护治安、服务群众的基层单位,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强则全局兴。基层司法所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直接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窗口和服务平台;二是担负着指导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制宣传、依法治理、指导法律服务等重要职责;三是在推动基层民主与法制、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预防性和超前性的作用。随着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断深入,司法所的社会价值也日益彰显。

2.司法所是最基层的司法行政机关,名义归司法局垂直管理,但是现实中仍存在司法局和乡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即梭山司法所属于鲁甸县司法局垂直管理机构,但是工作中又需要服从乡党委政府的安排,上岗之后,受党委政府安排,我加入到机动小组,负责突击计划生育、征收社会抚养费。并挂钩挖水村进行锻炼,负责参与或指导村务工作。

3.对于司法所内部而言,自2009年以来,梭山乡司法所办公环境得到大步提升,很多硬件设施已经基本完善,有独立的综合办公室,内设档案柜、办工桌、相机等办公用品。另外设有独立调解室及办公电脑、机动车。为司法所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保障。相比之前的老办公室,有了超前的提高。对于外部而言,司法所主要是做群众工作,手段是“嘴”,办事靠“腿”。梭山乡属于山区乡镇,山高坡陡,交通不发达,多数村社公路只通到村委会,加之当地民族原因,群众居住呈现分散形式,给司法所工作带来一定难度,特别是现场解决群众问题,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行路难问题。大多采用步行方式到达现场。

三、在履行本职工作中的一些认识和见解

(一)人民调解是基层司法所最繁重的工作之一,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化解矛盾纠纷和协调工作上。到司法所工作近三个月,我共参与调解18件纠纷(11件赔偿纠纷、5件土地纠纷、2件家庭纠纷)在这些纠纷中我发现:

1.群众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在调解一起因黄角树电站修建时造成农户田地受损的赔偿纠纷时,该村支书说:“我们村的受教育程度在我们乡算中上的,大概在小学文化,基本上都能自己签字,再上面一些的村社,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由于受到文化素质的限制,调解工作很难进行,当事人思想不开阔,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始终局限在眼前的吃亏或者便宜上纠缠。而且,对于司法人员的法律讲解很难听懂,甚至有人对法律产生抵抗情绪。该村支书指出:“跟他们调解纠纷,就不能过硬的使用法律,那样他们不服,很多法律原意他们不理解,容易产生误会,相反,他们服的是民间的道理,从道理上来分析哪个队哪个错,他们还要容易接受一点”。

2.经济落后,纠纷标的低。蒋德万、将德权是我辖区黑寨村寨子社村民,因蒋德权疏忽,使得自己喂养的猪进到蒋德万种植的白菜地里吃白菜。后因为此事发生纠纷,协商无果,双方当事人找到黑寨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请求出面调解,经过黑寨人民调解员现场调解,双方达成协议,由蒋德权赔偿蒋德万损失费32.00元,制订调解协议,并制作成卷宗。像这样的纠纷不是少数,在梭山很多村社都存在,引发纠纷的标的一般都在30—50元之间。对于这种现象,一位调解员分析说:“地方穷了,不像在城市里面,在城市里100块钱的纠纷都不会扯到调解委员会去,他们丢不起这个人,但是在这里就不一样了,区区2、30块,可能就是他们一家人一个月的基本生活开支”。对此,一位调解员做过这样的一个对比,一个饮料瓶子在城市里就是垃圾,它的价值充其量就是几角钱,(买废品)。但是在这里,一个不要的饮料瓶子可以是一个调味盒,用来装盐巴味精。

二、社区矫正工作呈现诸多特点。目前,我辖区内共有矫正对象26人,矫正对象人数虽然不多,情况却很复杂,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年龄差别大,二是分布社区广,三是文化水平差异大,四是就业岗位不同,五是对社区矫正认识态度不一样,六是家庭生活状况差别明显。他们中有的是文盲,有的是小学或高中毕业;有的相对有一些固定收入;有的能积极配合社区矫正,参加各项政治学习和公益劳动,也有少部分人思想不够稳定,认识模糊,认为社区矫正管理比“派出所管的还要严”、参加矫正让他“丢了人”、“经常集合会耽误工作时间”等。

四、在工作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取得的成绩

(一)强化服从意识,正确处理主管领导与协管领导的关系双重领导没有大小之分,对司法所来说双重领导都要服从。

由于双重领导所处的位置不同,双重领导的工作安排很容易发生冲突,就如三月初,在完成县局下达的征文撰写任务的同时,还要负责党委政府安排的黄角树电站的协调工作。如何副总双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完成好领导叫给的各项任务尽可能做东让双重领导的安排不发生矛盾,我们在工作中做好与协管领导的交流沟通工作,及时将主管领导的工作安排以及基层群众遇到的困难和反映的要求及时向协管领导汇报,使协管领导对司法所的工作进行情况做到心里有数,在工作再分配的时候能尽量协调处理。这样,既能很好的完成主管领导下达的任务,又能把工作冲突降到最小。

(二)确立服务观念,正确处理部门工作和中心工作的关系 司法所确立服务观念,就是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参与中心工作,服务于中心工作,并要根据本部门的工作职能,找出部门工作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例如我所在计划生育突击会战期间,两位司法助理员都参与此项工作,服务于计划生育突击和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协助其他成员把好程序关,同时也协助计划生育部门做好法律宣传工作,在适当的时机扩大法律宣传面,既配合了计划生育工作又完成了普法宣传。

(三)充分发挥本职作用,在有群众到乡镇上访以及有其他问题的,我们都会主动介入,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出现群体性事件或者民事转刑事案件,避免民事纠纷转化成其他恶劣后果。并且积极协调其他部门搞好矛盾排查工作,做好防范管理。一方面着也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也是锻炼了自身的工作能力。

(四)端正认识,正确处理社区矫正工作。尽管矫正对象有这样那样的想法,给我们工作也带来许多难度,但我们始终本着他们是罪犯,同时也是一名普通公民的原则,不冷待他们、不歧视他们,我们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各种方法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认真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时刻让他们对今后生活充满希望,时刻将他们纳入视线管控范围,做到了不脱管、不漏管。目前他们中己有3人通过教育改造解除了矫正,顺利回归社会,已纳入安置帮教

工作中。其余23名矫正对象,现在都能够自觉遵守各项矫正制度,思想稳定,人心思进,没有一个出现重新违法犯罪现象的苗头。

五、针对调研,我乡司法工作的发展方向

1.始终坚定不移的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以及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或许有的矛盾纠纷标的额只有区区几十元,而制作的卷宗成本以及保管成本远远高于这个数,但是,两者的意义不在于经济价值,而是一个乡镇、一个社区的长治久安。或许一个人民调解员历经艰苦到达现场,三言两语就完成了调解,这不是群众故意刁难,相反,他们是相信调解员,需要的是一级机构为他们证明。做好人民调解,是社会长治久安的第一道防线,在源头上防止因民事恶化造成重大事件。

2.在全乡大力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在调解中不难发现,很多人在对法律的理解上还处于懵懂状态,甚至于一些基本法都是一知半解。这就要求司法所大力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对于贴近群众生活、与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的法律知识。同样,也需要上级领导的支持,协调部门和部门之间有机进行,例如在普法工作上,就可以邀请土地、林业、信访等部门对公民进行普法宣传,减轻了工作难度又完成了普法任务。其次,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普法宣传,例如,通过电信、电视台等以手机短信或者电视节目进行法制宣传。

何吉煊

篇8:基层司法所信息

当前,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坚持能动司法化解社会矛盾已成为指导人民法院工作的新理念。“社会管理, 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1) 从司法的角度来说, 审判工作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立足点, 审判过程和审判结果应当立足于社会需求, 符合基本正义, 体现一般社会的价值观, 使当事人通过诉讼得到一个公正的处理结果。随着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诉求日益多样、社会心态日益复杂, 利益格局不断调整, 社会矛盾大量涌现, 人民群众希望通过司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愿望日益高涨, 诉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各方利益协调的过程。如何有效发现和调查各方利益, 正确分析、权衡和判断, 合理运用审判机制对各方利益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 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考验着法官的技巧和智慧。

一、利益平衡是基层司法的主要内容

面对诉讼主体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 为实现公正司法的目标, 又要保障程序的效率, 法官必须对冲突的利益确定其轻重而进行权衡与取舍, 在相互冲突的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点, 把握一个准确的度, 科学合理的作出选择。

(一) 诉讼中的利益——正义的本土化理解

当代美国哲学家罗尔斯 (J·Rals) 对正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 正义的社会作用, 就是规定社会利益及负担等的适当分配。社会虽然是一个为了实现相互利益而合作的事业, 存在着利益的一致方面, 但是由于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多分得一些通过合作而产生的利益, 所以也存在着利益的冲突方面, 这就必须要有确定利益分配的原则, 这些原则就是正义的原则。在中国社会当前阶段, 普通群众的正义观体现的是一种以人情为基础的、以伦理为本位的正义观。民众虽然选择司法方式解决纠纷, 但他们大多只关心案件的处理结果, 结果是否符合正义,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法院的判决有没有符合他们在生活中认定的某种“人情正义”观, 即法院的处理结果要符合他们的某种价值观念、习惯行为或道德性规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对于原告而言, 诉诸法律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对权益资源进行再分配而补偿本人权益被侵害的损失。对于被告而言, 同样希望在权益资源的再分配过程中大的利益。司法通过其特有的程序规则以及法律语言, 将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冲突纳入法律规范的调整范围, 以个案处理的方式, 实现法律保护各种利益的目的。

(二) 基层司法的过程——协调化解利益冲突

“在法的创制中, 认识各种社会利益是法的创制活动的起点;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 对各种利益做出取舍和协调, 是法的创制的关键。” (2) 不少法学家认为法律的背后就是利益, 德国法学耶林主张:“权利是法律所保护的一种利益”。在我国, 历来就有“定纷止争”之说, 说的也是如何依法分配、协调好利益, 达到当事方或社会大多数人都可以认同并接受的公平正义的程度。司法正是人们在认识利益的基础上, 缓和利益矛盾, 正确正理利益关系的有效手段。法官在民商事司法过程中的利益平衡, 就是把已上升为法律的化解社会矛盾的一般原则、一般规范和根据在具体个案落实, 经过综合性思考、价值衡量或依据法律和其个人良知筛选之后将纠纷有选择地纳入到公力救济的范围之内, 对不同的利益进行确认和合理分配, 对冲突之利益加以衡量与价值判断, 最大限度实行多元保护, 以实现定纷止争在个案中实现法律确定的公平、正义, 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 (3) 但审判过程中, 法官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法官不能完全了解当事人之间所发生的事情的原委, 也就是说, 当事人之间契约的完备程度、实施的行为、一方的收益, 另一方的损失等必须具有可验证性才具有法律上的诉讼意义, 因此, 调查分析利益冲突焦点, 并最大可能地调整双方的权利分配而实现公平, 始终贯穿于基层司法的全过程。

(三) 司法者效用——利益调整配置

从制定法的视角看, 任何法律皆有漏洞, 系今日判例学说公认之事实。 (4) 法律是对已经成熟的社会关系的规范性调整, 是对以前经验的总结, 因此, 法律对其制定以后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做出细致周全的规定, 不可能做到法无巨细地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更不可能规定法官就一个具体的案件如何评判证据和认定事实, 具体案件的处理需要法官凭借相关规则, 依赖智慧、诚信原则、日常生活经验等, 在内心形成案件的法律事实。照本宣科、机械地适用法律是无法得出适当结论的。同时, 由于法律语言的概括性, 法律条文的含义具有不确定性, 不同的法律规范之间有可能冲突, 因此, 在具体的案件中, 虽然法官应当被动、中立地启动、适用程序, 但在法律发现方面、解释方面, 还是必须依赖法官的主观能动性。法官在解释、适用法律时, 不可避免地要对法律背后所要调整的种种利益关系进行判断、权衡。以协调价值冲突为目标的利益衡量是法官正确适用民事证明标准规则的重要方法, 也是法官能否平衡各方利益、作出正确司法裁判的关键所在, 特别是在不能完全查清客观事实时, 以和谐的理念寻求利益平衡、平息纷争是较为妥当的方法。

二、利益平衡是诉讼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一) 降低规则之治成本

各国民事诉讼程序设计虽各有不同, 但均以公正、效率为程序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近年来, 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的辩论主义原则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 对我国司法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过去几年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 改变了以往法官诉讼中的大包大揽, 突出了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 减轻了法官的压力, 促进了诉讼, 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各地普遍面临的案件数量日益增加的局面并没有得到缓解的情况下, 司法资源相对不足的困境成为普遍现象, 由于过分追求程序, 机械地遵循程序自由、辩论主义理念, 诉讼程序日趋复杂, 出现一方当事人借助程序上的规定漏洞, 玩弄诉讼技巧, 故意造成诉讼拖延, 使另一方当事人承担更大的诉累处于不利的境地来获得不正当的诉讼利益。程序的过分自由造成诉讼拖延、被滥用的情形越来越多,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矛盾不断显现。诉讼成本高、诉讼难, 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司法的接近程度, 正因为有关的法律规则与案件处理是脱节的, 如果要处理问题并处理得比较得当, 法官就必须调动和运用其个人的智慧在某些法律规则之外或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地方做出努力。 (5)

(二) 突出法官司法职权

法官如何处理民商事案件才算妥当?法官在诉讼中的权能与责任具体怎样?立法没有明确的规定, 现在仍然是较为抽象的概念。有学者提出了诉讼指挥权的概念, 认为法官在诉讼中必须对诉讼参与人及其他案外有关人员进行指导、监督、约束, 使整个诉讼合法高效进行。 (6) 有的学者提出协同主义的观点, 认为在民事诉讼中应最大值地充分发挥法官与当事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 由法官与当事人协同推进民事诉讼程序。协同主义模式是在充分尊重当事人辩论权和处分权的前提下, 针对因诉讼程序复杂化和专业化所造成的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困难和不便以及因主体滥用程序权而导致的诉讼迟延和高成本等弊端, 为促进案件真实的发现, 为节约有限的司法资源, 而确定法官与当事人必须协同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的一种诉讼模式。 (7) 无论是诉讼指挥权、还是协同主义的观点, 强调的都是法官的个体化因素, 目的都是通过法官的指挥协调, 在公正配置结果的区间内寻找均衡配置结果。努力避免机械执法、教条办案引发当事人的不信任, 使得诉讼的结果最大程度符合当事人内心的利益期待, 已成为学界和实务界的共识。

(三) 紧贴基层司法实际

司法的功能即为了追求正义, 是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在转型社会, 由于受各种复杂社会条件的制约, 有的社会问题即使转化为法律问题最后效果也不一定会更好。基于我国的国情, 司法机关在国家权力架构中所处的地位, 决定了司法目前尚不具备解决所有纠纷的能力, 有限的司法的功能被社会寄予过高的期望, 当司法结果无法满足当事人诉讼要求时, 往往得不到民众的尊重与认同, 当事人以拒绝执行、不断上访、暴力抗法等方式表现出对司法裁决不服从。在我国当前社会阶段, 基层司法功能主要在于纠纷解决。为了实现社会效果最大化, 法官在依据法律规定处理案件时, 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形势、风俗习惯及政策等诸多社会因素, 主动地参与平衡协调, 以作出适合一般性正义的处理结果, 才能不仅从法律关系层面上, 而且从根源上彻底解决纠纷。

三、利益平衡的考量要素

(一) 利益筛选

对利益的片面判断, 常常导致基于同样的法律条文推断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如何将各种利益维持在法律秩序的框架以内, 是法官思维的一个重要特性, 因此, 必须创造一个权衡比较各种利益的平台。在利益冲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的情况下, 应直接适用法律, 这种情形容易理解。在法律规定模糊的情形下, 如何对各种利益进行比较判断?有学者把利益分为“当事人的具体利益”、“群体利益”、“制度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该四种利益是一种递进的关系, 彼此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以当事人的具体利益为起点, 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 联系群体利益和制度利益, 特别是对制度利益进行综合衡量, 从而得出妥当的结论。 (8) 通过划分利益的层次结构分析, 使得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对当事人的利益是否需要加以保护能够遵循一种较为清晰的思维过程, 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然而, 正如博登海默所言:“人的确不可能凭据哲学方法对那些应当得到法律承认和保护的利益作出一种普遍有效的权威性的位序安排。”现实中, 利益位阶秩序并没有整体的必然性和确定性, 因此, 在处理具体案件中, 在以利益的位阶秩序作为适用依据解决利益冲突的基础上, 还应对个案进行具体的价值判断。

(二) 价值评判

罗尔斯 (J·Rals) 认为:“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9) 由于社会转型, 当前不可避免出现制定法与社会生活脱节的现象, 法律所调整的利益又常具有对抗性, 因此, 法官在司法过程中, 必须考虑潜在的社会效果, 以现行社会被共同认同的基本价值为基础, 依据社会主导价值观和社会总体效果来尽可能地使结果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司法过程中的利益衡量必须是依据社会主导价值观和社会总体效果来尽可能地追寻利益最大化, 在坚持法律标准的同时, 还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回应社会生活对实质合理性的需求, 如果司法的结果与立法目的有冲突, 或者导致当事人之间或潜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失衡, 或者与社会公共利益冲突的, 那么法官必须重新寻找能够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法官经过审慎的理性选择作出的结论以价值最大化的方式分配利益, 一般也只能从社会大多数人的整体利益出发, 寻求损害最小化, 而被割舍的利益就是一种无奈的必然选择。

(三) 逻辑经验

为达到实现的利益大于放弃或者牺牲的利益, 并将其中的牺牲和摩擦降低到最小限度, 真正把握利益平衡的方向, 必须进行有效成本收益分析、估量与比较, 因此, 利益衡量的过程也是逻辑推理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逻辑推理评价在利益衡量活动中始终是客观性、正当性和合法性的重要标准, 同时, 应把日常生活经验作为法官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之一, 正如美国著名大法官卡多佐指出的:“法官在进行利益选择时, 必须像立法者那样从经验、研究和反思中获取他的知识, 简而言之, 就是从生活本身获取”。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司法解释中也有关于经验法则的规定, 如《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4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 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 依据法律的规定, 遵循法官职业道德, 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 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 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应该具有普遍公认或不证自明的性质, 还原为一般常人的亲身感受, 能够达到与案件无关并具有一般智力的正常人信服的程度。

(四) 诉讼经济

诉讼经济性已成为一项具有广泛性的共识, 是民事司法程序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一般来说, 原告方在民事诉讼中要向法院交纳诉讼费, 为聘请代理人支付一定的费用, 需耗费一定的时间, 而耽误自己的工作, 还有其他一些费用的支出, 在诉讼过程会自行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各种诉讼投入最小化, 主动地将自己的诉讼行为控制在一定的时间限度内, 从而获得效率的最大化。但是, 对于被告方来说, 由于是被迫引入诉讼, 因此, 诉讼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并不是十分重要的考虑因素, 甚至在诉讼中也必然将动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 不计成本地让诉讼过程无限地进行下去, 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诉讼结果, 导致诉讼失序。司法程序的经济性主要是通过诉讼时间的经济性反映出来, 因此, 法官必须对双方的诉讼主动权进行平衡, 对诉讼主体实施的行为给予应有的控制, 防止司法资源的无端浪费。

(五) 程序透明

如前所述, 诉讼结果怎样才符合实体正义, 诉讼主体各方基于各自立场而有不同的理解和主张, 难以恰如其分地找到实体正义所内涵的规律性。而且, 在利益衡量过程中, 由于法官个人的个性、经验、态度、信念和对价值的偏爱起着一定的作用, 所以就潜在偏差的可能性。因此, 必须通过程序公开透明, 对不当行为最有效的抵制, 使诉讼主体感受到公正公平的真实存在, 促使利益平衡结果得到各方的认可。在程序公开透明中, 由于诉讼各方意见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与平等的尊重, 利益平衡最终结果偏离合理利益的可能性就会较小, 因此, 扩大司法公开推进司法民主, 尊重诉讼主体的知情权, 已成为法院和诉讼当事人共同关注的问题, 其中, 最主要的核心应属公开判决理由, 就是要法官应当在判决书中对其利益衡量的思维过程和结论作出说理和论证, 证明发现利益、创立或选择规范是建立在法律明文规定基础上的, 在形式上是正当的、合法的, 用说理来证明结果的妥当性。在进行利益衡量过程中, 合议庭充分论证, 确保集思广益, 防止法官个人独断专横, 尽量安排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理, 推进司法的民主化, 有利于对案件作出契合社会的裁判, 以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公众对法官利益取舍的接受与认可。

四、结语

和谐社会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状态。从社会运作上来看, 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 社会发展的目的不在于消灭冲突, 关键在于必须对冲突进行适当的调节, 使冲突不至于以暴力方式进行, 通过司法达到利益平衡是解决利益冲突最有效的方式。在当前社会转型、利益多元, 最大限度平衡各方利益, 满足当事人心理预期, 对基层法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行、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诉讼指挥艺术, 具备敏锐把握社会生活发展趋势的能力, 以及深厚的法律功底和准确把握社会价值观的能力, 将是基层法官不懈努力的方向。

摘要:利益分化和利益多元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的显著特征。利益冲突并以案件形式进入到诉讼领域呈高速增长趋势, 对诉讼主体各方利益进行平衡是基层司法的主要内容, 是促进诉讼和谐的基础和保障。由于每个人对利益的认识不同, 对诉讼结果的期待也各不相同, 必须把利益筛选、价值评判、逻辑经验、诉讼经济、程序透明五方面作为利益平衡的考量要素。

关键词:诉讼和谐,基层司法,利益平衡

参考文献

①胡锦涛在2011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载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19/c_121100198.htm, 访问时间:2011-4-5。

②孙国华, 朱景文:《法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67.

③孙国华:《法律———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的、精巧的、不可少的手段》, 载《天津法学》2010年第1期。

④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第一册)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286页。

⑤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85-186页。

⑥王亚明:《诉讼指挥权:问题及对策》, 载《福建法学》2009, (4) 。

⑦田平安、刘春梅:《论协同论民事诉讼模式》, 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1期。

⑧梁上上:《利益的层次结构与利益衡量的展开———兼评加藤一郎的利益衡量论》, 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1期。

上一篇:从小事做起讲话稿下一篇:《爷爷和小树》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