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2024-05-29

在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共8篇)

篇1:在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常州在职研究生报名-常州工程硕士-常州在职硕士-常州GCT-常州MBA-常州单证硕士-常州双证硕士-常州项目管理硕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项目管理

工业工程

物流工程

在职人员工程硕士学位报考章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现有16个学院和132个科研机构,52个本科专业,35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5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4个博士后流动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从1997年开始招收工业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成为全国最早培养工程硕士的管理学院之一。此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硕士教育不断发展,并于2004年成为国家首批正式批准的有权授予项目管理和物流工程领域硕士学位的单位。数年来,经济与管理学院已培养工程硕士2000余人,为工矿企业、建设及交通运输部门、行业和区域规划、各级和各类行政管理部门等领域输运了一大批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南航是全国最早培养工业工程工程硕士的学校,时间是1997年。南航是国家首批正式批准的有权授予项目管理硕士学位的单位,时间是2004年。

一、南航工硕优势

★教育部电子注册,取得与全日制硕士相同的学位证书。★常州性价比最高的工程硕士,收费合理,学校品牌硬朗。

★名校研究生教育背景,让学员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建立社会精英阶层的同学关系,积累宝贵的高端人脉资源。

★该文凭可作为评定职称、岗位晋升、攻读博士、出国留学的学历依据。

二、招生领域及方向设置

1、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能综合应用工程技术及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生产和管理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研究方向(10个):1生产与运作管理、2质量管理、3流程再造、4并行工程、5人因工程、6国防工程、7农业工程、8信息工程、9先进制造管理模式、10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

2、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项目能够进行策划、评估、设计、建设、收尾等项目生命期内全过程有效管理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研究方向(7个):1工程项目论证与评估、2项目风险管理、3项目信息管理、4项目投融资决策、5公共项目管理、6项目后评价、7项目合同管理等。

3、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能综合应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理论和方法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物流企业、生产企业、服务企业和其他新型企业解决复杂物流系统中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8个):1物流系统规划、2运输与配送管理、3采购与仓储管理、4物流信息管理、5国际物流、6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7社会物流与绿色物流、8现代物流技术等。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有基础课、学位课、方向选修课和实践课4种类型,总学分数不少于32学分。

四、招生对象及报考条件

1、招生对象

制造型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总经理、副总经理、厂长、总监、机械工程师、生产经理、质量经理、物流经理、采购经理、信息主管、车间主任等人员。

2、报考条件

有学士学位的,具有3年及3年以上管理或工程实践经验(最迟于2012年7月31日前获得学位证书);无学士学位的,具有4年及4年以上管理或工程实践经验(最迟于2011年7月31日前获得毕业证书);未达年限的考生,可以先修学分,待符合报名条件后再报名参加联考。

普通高等全日制毕业生、自学考试毕业生、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远程教育毕业生等均可报考。

五、报考流程

1、报考时间:2015年6月20日-7月10日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步骤:

(1)注册基本信息;

(2)上传本人护照标准电子照片;

(3)填写基本信息;

(4)填写报考信息(报考硕士学位类别、招生学校、专业领域等);

(5)选择考试地点及现场确认点信息。

2、报名网站: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网址:http:// 通信地址:南京市将军大道29号 咨询电话:(025)84895967 Fax:(025)84895967 联系人:杜老师*** 褚老师***

南航校训:“智周万物,道济天下” 南航校风:“团结、俭朴、唯实、创新”

篇2:在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关于2012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12]28号)文件精神,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即将开始,现将我校招收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有关事项公布如下:

一、报考条件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可以报考:

1.7月3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

2.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3.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4. 报考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二、招生的工程领域

序号

工程领域名称

代码

序号

工程领域名称

代码

1

机械工程

085201

11

建筑与土木工程

085213

2

光学工程

085202

12

测绘工程

085215

3

材料工程

085204

13

化学工程

篇3:中美在职工程硕士之比较

一、我国在职工程硕士

以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浙江大学化学工程领域的在职工程硕士为例。

(一)报考条件。四所高校都要求报考者获学士学位并具有3年工作经验(或本科学历4年工作经验)。

(二)学制和学费。北化和清华学制为3-5年,天大和浙大学制为2-5年。北化和浙大学费4万,清华和天大学费3万。

(三)培养方式。都采用脱产或半脱产方式,进校不离岗,阶段性到校集中上课。

(四)课程和学分。北化和浙大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清华30学分;天大33学分。

(五)毕业要求。都必须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二、美国在职工程硕士

美国在职工程硕士是为职业培训而设的专业学位,以佐治亚理工学院应用系统工程专业硕士、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西北大学工程管理硕士、杜克大学远程生为例,其报名条件等情况如表1。

三、中美在职工程硕士之比较

(一)相似

1.都招收具有学士学位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

2.进校不离岗。

(二)不同

1.入学方式。我国需要加GCT联考和第二阶段考试。美国不考试但一般要求三封推荐信。

2.学制。我国学制2-5年,美国2年。

3.学费。我国学费一般3-4万,美国则根据学生学时、学分来收取,不统一。

4.培养方式。我国一般周末到校上课,美国以远程学习为主,到校访问为辅。

5.自由程度。我国需要占用学生休息时间,美国学习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6.课程设置。我国以专业课为主,美国有很多领导和管理等非专业课,可定制课程计划。

7.毕业要求。我国需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美国不需要。

四、对我国在职工程硕士发展的借鉴

(一)缩短学习年限,加强实践和团队合作。我国在职工程硕士如期完成论文的比例较低,且论文质量不高,缺乏独创性。美国虽然学制2年,但学生非常注重实践和团队合作。我国可以适当缩短学习年限,加强实践和团队合作。

(二)完善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我国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没有实质区别,培养方案多年不变,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余地小。我国学费虽然相对美国便宜,但学位的取得对职业发展并无明显优势。我国在职工程硕士需顺应社会变化,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可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师生对课程和教学的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

(三)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我国很多在职工程硕士需要跨城市上课,经常连续数周不能休息,学生缺课现象严重。我国可以丰富在职工程硕士的教学方式,采用到校上课和远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老师可以事先将教学内容录制成教学视频或课件放在网上,设置好学时,由学生自主学习。作业也可以在网上或到学校完成,学生可以与老师和同学在线讨论。考试可以到校或网上随堂进行,即每学完一个网络课程,就会跳出一些问题,只有答对一定数量,才能学习下一课程。老师可以根据网络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强项和弱点,调整课程。

(四)及时更新和发布信息。美国高校网站的特点是信息多、数据全,包含入学要求、课程和学费等各项具体内容,且大部分都有数据支撑。我国高校网站上关于在职工程硕士的信息不仅稀少,而且长时间未更新。我国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或手机等媒介来及时发布和更新信息数据,便于学生和社会了解。

(五)开展跨学科工程教育。目前我国跨学科工程硕士领域较少,各院系各学科之间交流合作。美国在职工程硕士基本都是由一个部门单独管理,其开办的专业可以具有多学科性质。且美国很多高校的学分可以互通,学生可以选修其他院校的课程。因此我国可以积极开展跨学科甚至跨院校工程教育,增加跨学科工程领域,促进多学科交叉,以适应社会和学生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篇4:在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中职教师 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祝士明(1963- ),男,安徽利辛人,天津大学职教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李宁(1981- ),女,天津人,天津大学职教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天津 300072)周明星(1957- ),男,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天津 300222)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制度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批准号:DJA050161)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19-02

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能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取决于职业教育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促进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国家于2000年批准部分重点大学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由于中职教师的培养目标不同于其他类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所以,在制订培养方案上也应与其他类型硕士研究生有所区别。经过几年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活动,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重新审视与探讨中职教师培养过程中的培养方案已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一、中职教师的特点和任务

1.中职教师的特点。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不仅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技能,毕业后能较为顺利地从事相应职业。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懂得一定的相关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缺乏实践经验的“讲师”,难以培养出掌握职业技能的学生,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上岗,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相反,缺乏系统理论的“一线工程师”,往往又缺乏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知识。因此,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具有“双师型”素质,才能更好地从事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具体来说,职教教师不仅应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一定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同时,还必须掌握与工作过程、技术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不仅要致力于职业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具备从教育学角度将这些知识融入职业教学的能力;不仅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制订解决问题方案和策略的能力;不仅要熟悉相关职业领域里的工作过程知识,而且还要有将其融入课程开发之中并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能力。

2.中职教师的主要任务。职业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包括:奠定学生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专门的专业技术知识,形成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因此,中职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递知识、教书育人的任务,还肩负着将职业技能传递给学生的重任,即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从事某种具体职业所需要的职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职业技能的任务。

二、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过程中的学习内容

目前,职业学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工程师范类院校或者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本、专科毕业生,这类教师占绝大多数。他们一般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相对缺乏与职业相关的实践经验。二是企业中的工程师、技术人员,这类教师的特点是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但一般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所以有时很难将自身的经验和技能完整、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因此,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过程中的学习内容主要应包括:

1.专业理论知识。(1)教育理论知识。对硕士层次的职教师资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他们今后的工作主要是继续从事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教育理论是这些教师的必修课,是指导他们今后教学原则和方向的。只有深刻地理解教育理论、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才能增强自身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科学性,才能高屋建瓴地观察、思考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2)专业理论知识。宽厚的专业理论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某一学科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前提。在研究生层次学习阶段,要求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系统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更新知识。

2.实践技能。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具备一般教师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应该具备技师证书或能力。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同样不能忽视这个问题,不能因为是研究生教育,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技能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中职教师,特别是对专业课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来说,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技能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具备很强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与最新的实用技能。

3.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一定职业技能的人才,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又要重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2)职业教育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具体技能,而应该是多科性、综合性的教育。职业学校的教师从事教学时要关注行业的各个方面,应着眼于广义的行业范围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3)职业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的是职业性的特点,它总是与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职业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对相关职业领域里的职业群或岗位群的从业资格进行高度归纳概括后形成的一种能力组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受教育后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获得全面发展,既能满足就业需要,同时又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4.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有利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按照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特别是建构主义理念和方法的应用,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应该是学习者。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更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内容;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更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同时,教材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有利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掌握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中职教师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整体改革,改善教学效果,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进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的需求。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方式和多形式方向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和模拟技术的应用,对于改善教学手段、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5.相关的科学人文方面的知识。一定的文化科学修养有利于完善人格,提高正确把握自我、客观评价自我的能力。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效果如何,还要看文化修养是否得到提升。文化修养越高,越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潜在的效能,从而促进职业学校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

三、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

1.符合有关规定。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同组织的一种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方式,并且制定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因此,这是一项政策性强且复杂的工作。在制订培养方案前,应参考“指导意见”中的规定,参照本校硕士生培养方案要求,并结合本地区职业教育特点,在征求专业人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有关人员的基础上制订培养方案。

2.具有针对性。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职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中职教师在学习上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学习目的明确,但也存在时间紧张的问题。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考虑中职教师的特点,方案要具有针对性。无论是确定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甚至教学时间等,都要围绕中职教师自身展开。综合来说,应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对象分析,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使课程内容序化。二是效率,即遵循教学内部规律。中职教师的生活重心不仅仅是学习,所以在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目的,使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三是教学效果,即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理论学习、先进技术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与应用以及教育观念等方面均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中职教师的身份具有双重性,因此,他们的学习内容除了本专业领域的课程基础外,更应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此外,他们对学习内容具有很高的敏锐度,会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分辨出哪些知识对他们是有用的。所以,在对中职教师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学习要有针对性,要将当前本专业最新的知识经过分析、加工、过滤后传递给学生。

3.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现有的知识,而且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个能力主要是指教学研究能力,即能够了解教学的特点、步骤和方法,具有教研课题的选定和教研方案的设计能力;根据实际教学中的问题研究解决对策的能力;设计本专业的教学过程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独立设计教学的能力,即了解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基本组织形式,能正常地组织教学和教育实习等活动。

4.有助于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将自身掌握的教学理论变为教育实践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中职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三字一话”,而是要求教师掌握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将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能;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与应用。

四、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按照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转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学位办[2001]31号)文件中关于培养目标及其课程设置的要求,并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职业教育课程框架标准,以及我国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应打破传统的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模式,按照系统分析的方法,以模块式结构为形式,突出知识的模块化,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清晰、明确。

1.总要求。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总学分应在52学分左右。其中课程学习32学分,毕业论文20学分。培养方案的一个学分一般为20学时(教学时间长短取决于课程内容)。

2.课程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模块。(1)公共课程模块:约7个学分,包括外国语言学习和科学技术与方法论等内容。(2)基础课程模块:约11个学分,包括职业教育的基础子模块(主要包括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学术报告)和职业教育过程设计子模块(主要包括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职业教育的测量与评估、职业教育管理)。(3)教学方法与手段模块:约4学分,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教学论和现代教育技术。(4)专业技能领域课程:约10学分,主要包括实践技能子模块(从事专业的技能学习,应获得相关职业一级或二级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课程子模块(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

篇5:在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我校将继续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工程领域有:纺织工程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领域、机械工程领域和工业设计工程领域。

一、报考条件

1.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

2.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达到3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工作年限的计算均截止到2006年7月31日)

3.工作业绩突出。

二、报名方法

联考报名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7月12日―23日登录浙江大学网站:xwb.zju.edu.cn填写、提交报名信息。然后在7月27日―31日到浙江工业大学现场报名点照相、确认报名信息。只进行网上报名未到现场报名点办理相关手续的,本次报名无效。

专业课考试及综合考试报名时间:即日起至联考成绩公布后十五天内,报名地点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部。

三、资格审查

报考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均由我校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所需材料:

1.《2006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由考生本人填写(资格审查表可从附件中下载也可来我校研究生部索取)并贴本人近期二寸免冠照片1张,由考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在照片上加盖公章,并对所填写的内容进行审查确认,填写推荐意见。

2.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3、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四、考试方式及时间

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取两段制考试方式。

第一阶段,所有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CandidateTest,简称“GCT”)。该阶段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GCT”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国语(语种为英语、俄语、德语和日语)运用能力测试。“GCT”试卷满分400分,每部分各占100分。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每部分为45分钟。考试时间10月22日上午8:30-11:30,具体地点见准考证。

第二阶段,考生持本人的`“GCT”成绩单,参加我校自行组织的专业课及综合测试。考试科目见附表。专业课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综合测试以面试形式进行。专业课考试及综合测试暂定于12月23日进行,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五、录取

录取工作及录取分数线由我校自行确定。我校将根据考生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六、培养

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一般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学习年限自入学至获得学位一般为3-5年。其中课程学习一般在两年内完成,课程学习合格者,可进入论文阶段。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完成后,可申请由我校组织的答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我校发给国务院学位办统一制作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七、联系方式

(1)电话:0571-86843072;0571-85981895许老师;0571-86843073魏老师

(2)传真:0571-86843073、86843082

(3)地址: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西区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部(行政楼439室)

(4)邮编:310018

欢迎报考浙江理工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欢迎相关企业与我校联合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部

篇6:在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

一、报考条件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可以报考:

1.2008年7月3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

2.2007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

报考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二、报名方法

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阶段: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工作启用全国统一报名平台。考生在7月1日至14日期间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以下简称“学位网”,http://),按要求提交报名信息和上传本人电子照片。请考生仔细核对填写信息是否正确,尤其是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的时间字段,如果错误填写不满足报考条件即使参加考试也将无法录取。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打印报名系统生成的《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

第二阶段:现场确认

考生在7月15日至18日期间到各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现场确认点缴纳报名费、验证、确认报名信息。现场确认时,考生须持规定的身份证件(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或护照)至现场确认点,由工作人员核验,通过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鉴别仪验证报名信息,并拷贝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内数码照片文件(持护照者除外),本人在报名系统打印生成的《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上签字确认。报名信息一经签字确认,一律不得更改。

10月15日后,考生可在学位网下载准考证。

第三阶段:资格审查

(一)资格自审

所有报考者须满足所报考学位类别应具备的条件。在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前,考生须认真阅读所报考学位类别应具备的条件,确定自己是否具有报考资格。如不满足相关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即使报名参加考试,我校也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

(二)资格复审

我校组织的资格复审安排在综合面试前进行。考试成绩发布后,通过我校公布的复试分数线的考生登录学位网下载本人《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本人签名后将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公章,然后将《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资格审查表》、本人身份证、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到上海理工大学研招办进行资格审查。(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资格审查时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报名特别注意事项:

1.报考我校工程硕士的考生在进行网上报名时,请务必在“备注字段1”中注明报考院系代码,如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系代码为“001”,“备注字段2”中注明我校组织考试的专业基础课名称。否则无法正常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基础课考试,责任由考生本人自负。院系代码请务必按照附录“上海理工大学招收工程硕士的领域及其院系名称”中列示正确填写,专业基础课填写请查看附录“上海理工大学2011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科目”。

2.考生务必牢记网报编号!

3.考生网上报名时填写的报名信息必须与本人资格审查表上填写的报名信息完全一致,否则以网上报名信息为准。

4.报考者应在规定期限内进行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逾期不予办理。具体现场确认时间地点等信息我校将在6月底公布在研究生部主页上(http://yjs.usst.edu.cn/)。只进行网上报名*未到指定现场报名点办理照相等相关手续的,本次报名无效。

5.现场资格验证及图像采集必须考生本人到场办理,不得委托他人代理。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报名系统生成的资格审查表由考生打印后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及人事单位审批意见栏加盖公章,在我校资格复审时交到我校研招办。

三、考试方式及科目

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取两段制考试方式。

第一阶段:所有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 Candidate Test,简称“GCT”)。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由国家统一组织,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考试时间为2011年10月30日(具体时间、地点见准考证)。考生的“GCT”成绩一年有效,即当年有效。“GCT”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英语运用能力测试(报考我校的考生外语语种必须选考英语)。“GCT”试卷满分400分,每部分各占100分。试卷均采用客观选择题,有阅读理解、分析判断、正误辨识、情景分析、数理解题、逻辑推理等。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每部分为45分钟。

第二阶段:我校自主组织的专业基础课考试和综合面试。专业基础课考试时间为2个小时,满分为100分,考试内容参见《上海理工大学2011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科目》。专业基础课考试在GCT考试后进行,考试具体时间、地点请关注我校研究生部主页(http://yjs.usst.edu.cn)发布的消息。参加第二阶段考试的所有考生需填写《2011年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第二阶段考试的考生情况登记表》(点击下载)。

四、录取原则

我校根据考生的GCT考试成绩自主确定复试分数线。综合面试由报考院系自行组织,以面试形式为主(个别院系可以加试笔试),综合面试成绩满分100分,计入总成绩。总成绩=“GCT”总成绩+我校自主组织的专业基础课考试成绩+综合面试成绩。各招生院系根据考生的总成绩择优录取。

综合面试成绩不合格者一律不予录取!

对于业务能力强、工作业绩及科研成果突出的考生经招生领导小组审核在同

等条件下将优先录取。

五、培养与学位授予

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为委托培养,录取后签订委托培养协议书,学习期间不转户口、人事关系等。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医疗费用等均由工程硕士生所在单位承担。

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行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每位研究生都要有两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导师联合指导其论文工作,其中一名来自企业,一名由学校选派。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人员学习期满、修满培养方案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后,可申请在上海理工大学组织的论文答辩。通过论文答辩,符合其他有关要求,并经过上海理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完成整个工程硕士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为3年。

六、咨询和联系方式

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地址:上海市军工路516号研究生部203室,邮编:200093

电话:(021)55272521

传真:(021)55272521

篇7:在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一、学校概况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始建于1936年,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建筑类高校,1982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1981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2年被北京市确定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与科技服务基地,2011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单位,2012年被北京市确定为“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学校重视非全日制(在职)硕士生的培养,依托相关行业开展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建成有北京高校“城乡建设与管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

学校现设有10院3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169人,其中本科生6936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15人,非全日制(在职)硕士生361人,留学生120人;现有30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3个,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现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可涵盖5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1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410人,具有正教授职务的108人;现有校内研究生指导教师225人,校外兼职研究生导师252人,涉及90余家在京行业企事业单位,拥有兼职博士生导师20人。

学校分为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西城校区占地11.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大兴校区占地50.13万平方米,一期工程16万平米已竣工启用。学校图书馆拥有中外文图书129.8万册、电子图书121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40个,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成为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最为齐全的高校。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近两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得教学成果将11项,其中一等奖4项。为适应首都城乡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建成近100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近五年来,本校学生在全国和首都高校“挑战杯”等科技文化活动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79项。

学校重视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按照《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共建框架协议书》的要求,根据行业企事业单位发展前沿问题和相关领域研究及设计工作需求,通过开放课题立项资助的方式,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组织研究生开展项目研究,加强研究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很据企业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和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确定非全日制(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的技术需求及学生的知识需求制定培养方案。非全日制(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的模式,现有250余位校外专家受聘为本校兼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在校企联合及校院两级联合管理下,学校形成了完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2010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第三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自评估,并获得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授予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荣誉称号。2002年以来,学校联合相关企业培养非全日制(在职)硕士生200余名,成为首都城乡建设系统的骨干力量,他们参与了北京60年来重大城市建设工程。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近五年来,本校全日制硕士毕业研究生全员就业率近100%。

近五年以来,学校在研各类科研项目1700余项,其中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3项,其中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发明奖共7项。2011年完成科技服务经费突破1.9亿元,连续6年位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34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为适应首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和首都城市建设的需要,学校坚持“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行业,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目标定位,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管、法、艺、农等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未来十年,学校认真贯彻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要求,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大学的步伐,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居全国建筑类院校和北京市属高校先进行列。

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及研究方向

我校招生专业类别为工程硕士(0852),招生领域有建筑与土木工程(085213)、环境工程(085229)、项目管理(085239)三个领域,具体研究方向详见我校研究生处网站(yjsc.bucea.edu.cn/)招生简章。

三、其他相关信息

(一)报考条件: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均可报考:

1.获得学士学位满3年,须2009年7月3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

2.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满4年,须2008年7月31日前获得毕业证书(不超过我校2012年录取总人数的10%)。

(二)考试科目和考试方式:

1.考试科目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 Graduate Candidate Test,简称GCT)、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

2.考试方式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采取两段制考试方式:

第一阶段,所有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GCT考试,该阶段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只招收英语考生)。工程硕士联考科目GCT考试大纲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

第二阶段,考生的GCT成绩公布(约2012年12月)后,我校将确定2012年工程硕士进入第二阶段考试的GCT合格分数线。符合GCT合格分数线的考生可随时关注我校网站公布的分数线及资格审查具体时间,持本人的GCT成绩到校进行报考资格审查(考生携带资格审查表、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参加我校自行组织的考生报考工程领域的`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

(三)报名办法

1.报名准备材料

(1)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其复印件一份。参加此项考试的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规定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其他人员规定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为港澳台身份证件、华侨身份证或外籍护照。

(2)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及其复印件各一份。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同时提交此认证报告。

2.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工作使用全国统一报名平台。考生在2012年6月25日至7月10日期间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以下简称“学位网”,www.chinadegrees.cn/),按要求进行注册,提交报名信息,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现场确认前,可以随时浏览、修改所填写的相关信息。

(2)上传本人近期电子照片。该电子照片将在《报名登记表》、《资格审查表》、准考证、成绩单上使用。

(3)网报成功后,生成《报名登记表(样表)》,核准相关信息(例如毕业证书号码、学位证书号码等)并打印。

(4)由于证件遗失或尚未办理等原因,无法在现场确认时出具上述规定的有效身份证件的考生,网上报名时证件类型应选择“暂无”。在现场确认时须签署《预报名承诺书》,并于2012年10月10日至11日持规定的有效身份证件到指定地点修改信息。届时未兑现承诺的,将无法下载准考证,本次报名无效,所缴报名考试费不予退还。

3.现场校验身份及确认网上报名信息

2012年7月13日至16日期间,网上缴费成功且照片审核通过的考生须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港澳台身份证件、华侨身份证或外籍护照)、学位和学历证书原件以及《报名登记表(样表)》到各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现场确认点(网上报名成功后会得到具体地点信息提示),核验并确认报名信息。

考生本人应仔细核对现场确认软件当场打印生成的《报名登记表》,无误后,在“诚信考试承诺书”栏签名确认,报名信息一经签字确认,一律不得更改,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负。

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逾期不予办理。只完成网上报名但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现场确认手续的,本次报名无效,所缴报名考试费不予退还。

(四)考试录取

2012年全国联考为10月28日。考试具体时间、地点详见准考证。考生可于2012年10月17日后登录学位网下载打印全国联考准考证。

篇8:在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1 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基本特点

在职工程硕士都是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 边工作、边学习, 如何处理好工作、学习、家庭的关系, 对于在职工程硕士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在职工程硕士具有年龄结构跨度大、专业背景不同、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 这些给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1 生源背景差异大

在职工程硕士招生的最初几年, 生源主要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 随着工程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考生来源趋于年轻化。尤其是2003年采用全国联考 (GCT) 的方式进行招生后, 生源中获学位刚满3年、毕业工作不久的本科毕业生比例逐年在递增, 由此造成了在职工程硕士年龄结构的差异。在职工程硕士年龄结构差异大, 一般来说从25~45岁不等。年龄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一是接受理解能力有差异, 二是工程实践经验的差异。

年轻学生由于离开学校的时间较短, 往往能很快恢复学习状态, 投入学习, 容易接受和理解授课内容, 教学效果较好;而年龄偏大的学生, 则由于离开学校的时间较长, 受工作和生活琐事影响很难静心学习, 对新知识接受和理解的能力也较差, 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再者, 年轻学生由于工作时间较短, 在实践中显得工程经验不足, 这给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部分年龄偏大的学生, 已经是工程师或单位中层以上的管理干部, 已主持或参与完成过本单位的一些科研项目, 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这为完成学位论文研究项目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1.2 需求导向的培养方案

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选题, 要求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 根据企业的生产发展规划和技术现状, 培养企业所急需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课程设置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 并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理论分析研究问题和开发创新的能力, 使其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工程实践能力。

在职工程硕士课程, 利用双休日进行集中授课和平时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学习。如果在异地开设教学点, 则采取分段集中的方式进行教学。

1.3 双导师制

1997年4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规定了“对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 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设计) , 由高等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 与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的高级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联合指导”。具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在制订培养方案时, 基本上都采用“双导师制”这一联合培养模式, 以求通过这一模式, 为企业培养出一批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

2 提高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对策

2.1 严抓招生质量

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是确保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基础, 生源质量对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1998年招生以来,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领域多数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办学, 由企业推荐有扎实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报考工程硕士。学校与中石化、中石油下属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合作办学, 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2003年采用全国联考 (GCT) 的方式进行招生后, 对生源质量的控制是最重要的。要树立科学的招生理念, 以高质量为目标, 不能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影响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学校的声誉、毕业生的社会认同度和社会服务成果等, 都影响到考生对学校的选择。要确保在职工程硕士的招生质量, 科学合理的选拔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在职工程硕士选拔的因素有, 笔试和面试内容的难易度及灵活度、面试技巧的把握等。面试应突出对考生工作经历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能力的考察, 突出对考生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的考核。国家和学校须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以寻求合理的选拔方式。

2.2 严抓课程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是关键性的教学基本建设, 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由于在职工程硕士的特殊性, 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因此, 学校选派教学水平高、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对学生要求严格的教师, 在校内或赴异地教学。

为提升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学院要求授课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 还要与时俱进地完善课程教学的内容, 并根据不同的班级做到因材施教。以化学工程领域的新疆天业班为例, 根据企业领导及专家提出的企业实际需求, 学院在学位标准的规定学时及内容的范围内, 为新疆天业班量身定制了“高等仪器分析”和“化工工艺学”两门课程, 得到了企业及学员的赞同。学院积极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材, 连续10多年开设“化工技术进展”讲座课程, 并结合企业背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 先后安排了近40名教师与校外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 拓宽了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面和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保证在职工程硕士的出勤率, 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 任课教师严把课堂关, 每节课都要考勤。因公不能上课的同学需要单位出具证明, 缺勤超过3次者取消该课程的考试资格。

课程结束后, 授课教师需要进行试卷分析和上课情况总结, 以不断改革和完善, 做到持续改进。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工程硕士的教学质量。

2.3 严抓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应在双导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选题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 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创新性, 能表现出作者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开题是论文成功的关键, 选题应从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 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在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应严格控制, 导师要在选题、写作、论文审核等方面悉心指导, 从课题内容、课题研究质量、研究与实践能力、学位论文的综合水平等方面, 严格控制学位论文的质量。

学校选择了一批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具有丰富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实践经验, 并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工程硕士导师组, 从而为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知识面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 高层次的工程型、应用型、复合型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以新疆天业班为例, 已经进行师生互选的40位同学中, 有31位学生选定的导师为教授 (其中21位学生选定的导师为博士生导师) , 有9位学生选定的导师为副教授, 从师资力量的配备可见学院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视。学校采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 对所有申请学位的学位论文进行学术规范审查, 以杜绝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2.4 深化校企联合培养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一次互利双赢的合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让学生带着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学校检验理论知识, 又让学生带着新收获的知识去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这才是设立专业学位的初衷。学校应调动学生、校企导师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让企业导师在学生论文选题时就参与进来, 这对提高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

以新疆天业班为例, 作为企业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以保证学生的上课、学习和完成论文的时间。企业安排人事专员进行教学管理, 配合学校协调学员的工作以保证学习时间, 并与学员签订协议,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通过学生这一中间桥梁, 使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学校和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更上一层楼。

2.5 不断完善管理体系

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培养质量是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除了教学的作用之外, 最重要的是要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及规章制度来保证。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学位点建设,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导师队伍;②结合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建章立制, 切实加强对招生录取、教学过程、中期检查和论文指导工作的跟踪与管理。例如, 给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 在培养阶段负责跟踪考勤反馈、安排学生及时选报课题并确定导师、敦促学生积极与导师联系以尽快完成论文并申请学位;③从课程内容、课题研究质量、研究与实践能力、学位论文的综合水平等方面, 规范和严格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 如实行论文预审、盲审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借助2005年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开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评选活动的机会, 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评选“校优秀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的推选工作, 一共推选出26名校优秀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我校将这26名优秀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的事迹, 汇编成两本《工程硕士风采录》, 反映出我校培养的一大批工程硕士, 在国家经济建设的许多关键岗位上, 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工程硕士风采录》的编印, 也激励着在读工程硕士研究生努力学好课程、做好学位论文, 提高了培养质量。

3 结语

中国在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 现已进入到稳定发展的阶段, 形成了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由于各高校在学科特色、生源、办学条件以及享有的社会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此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应根据各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并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和科学发展, 不断提高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以培养出适合我国企业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基本特点, 并针对其特点, 提出了严抓招生、教学、学位论文质量, 深化校企联合培养;不断完善管理体系等提高培养质量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对策

参考文献

[1]韩锋.在职工程硕士培养问题的思考[J].科教文汇, 2013 (22) :34-35.

[2]邓艳.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保障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 (31) :180-181.

[3]胡小唐, 钟登华, 李云章, 等.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创新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9) :15-18.

上一篇:十九大精神暖人心下一篇:基本不等式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