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论文

2024-06-06

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论文(通用14篇)

篇1: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论文

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在组织讨论式课堂教学时,往往会不适应,比如写教案时总觉得无话可写,课堂上又无法“走”教案。那么,讨论式的课堂教学该如何进行呢?

1.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用真挚、坦率的心境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同时给学生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做到精讲多讨论。

2.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中高年级结合“学习策略”的介绍着重进行了“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提出继续讨论的话题。如在一节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课中,各小组共同整理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后,教师提出了“根据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特征,联想公式推导,哪些公式可以合二为一”的讨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计算可以合二用一个公式时,另一组同学说出“圆锥体体积=1/3×底面积×高”。

3.精心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通常指讨论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就是讨论点,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学习圆锥体积,只要弄清楚圆锥体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关系就行了。

4.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可讨论,都要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问的心理状态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进行讨论。具体来说,在思考出现困难、意见产生分歧、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知识需要拓宽时安排讨论。如学习“化简”后,一位学生提出:“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乒乓球比赛时不把比分16比8化简成2比1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就是很好的讨论机会。

5.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要使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和调控,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纪律,降低讨论质量,所以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积极参与,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级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三是发现问题,寻找典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寻找典型范例,以便在反馈讨论情况时以“典型范例”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6.灵活运用讨论方式

我们目前在讨论式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同时又兼用了一帮一、组长轮换等讨论方式。一般来说,同桌讨论适于相互启发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小组讨论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或临时遇到“冷场”时则可采取这种办法,全班讨论常常是解决重难点的内容或解决争议的问题。“一帮一”主要用于优差互补的学生,“组长轮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实验班中,我们都对学生进行了编组,组长值日号就与星期几相同,时间一长,只要分组讨论,各组学生自己就知道今天的讨论主持人是谁。当然,讨论方式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实际而灵活选择运用。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式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是尤其值得研究的一门教学艺术。

篇2: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论文

福和希望小学:匡俊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索的时间,还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的机会和方法。讨论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课堂讨论不仅能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而且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思考的习惯、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讨论的作用,根据教学需要采取多种形式

(一)同桌讨论

同桌讨论,是一种最方便最常用的讨论形式。对于一些独立思考有点难度,但又不需要更多的人参

与讨论的问题我们常采用此种形式的讨论。

(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中用得最多的一种。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在小组讨论中控制的成分会越来越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小组讨论。

(三)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经常用在上面两种讨论形式之后。同学们经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之后需要进行全班交流和汇报,此时就需要进行全班讨论。通过全班讨论可以使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思路。讨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补充、鼓励争论,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共同努力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灵活地组织学生讨论

(一)讨论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学习数学唯一的重要方法是“再创造”,但是单凭学生自己是远远不够的,要靠集体智慧才可以创造

奇迹。特别是在突破教学难点上最能体现出来。如: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中,商中间有零的情况学生最难掌握。于是我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自己试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时学生就会出现不同的意见:①714÷7=12②714÷7=102③714÷7=120„„,接着一场激烈地争论开始了。通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使学生深刻的认

识到:当除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时商就写在哪一位上,如果不够除,要用“0”来占位。

(二)讨论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掌握 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是要求人人都掌握的。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总结的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必

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研究和学习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处设置讨论加强同学间的交流是必要的。

例如,第五册数学教材中“象形统计图”的一个重点学习内容就是认识图例并且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地图例。在课的开始我们先复习了一个图形代表一个物体的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增加物体的数量使学生发现:一个图形代表一个物体不能满足需要了,此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讨论、研究,大家想到了一个方法:用一个图形代表多个物体。学生在深入的讨论中把重点内容深深地印在头脑中,形成了自己的经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讨论可以扩散学生的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课上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质疑,如果学

生提不出疑点,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质疑。这样做不但能使学生灵活的掌握知识,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能够根据年历或以某个闰年为参照判断出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这时我提出:“如果没有年历,也没有任何其它条件,你们能不能直接判断出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展开了积极、深入地讨论。一段时间后,同学们总结出:用某一年的年号除以4,如果除完后没有余数,说明这一年是闰年;如果除完后有余数,说明这一年是平年。最后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1900年是闰年吗?为什么?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研究。”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但扩散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变得比较灵活,运用起来也会感到轻松,更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学生们在相互交流、相互辩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很容易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能增大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讨论,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这样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点拨讨论中

出现的问题、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还可以向其他小组传播有关信息,激励他们积极思考,从而激起了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二)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设计好讨论的问题是开展有效讨论的关键,问题过浅,没有讨论的价值;问题过难,学生无法讨论;

问题过散,学生难以把握;问题过大,学生无从下手,难以弄明白。因而讨论的问题要具有思考性、多因素性,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给每个四人小组都准备了几个不同的四边形,其中包括两组对边都不平行的四边形、两组对边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对这几个四边形进行分组并且说明分组的标准。通过同学们的积极动脑、激烈的讨论,最终出现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即⑴分成两组: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②其它的。(2)分成三组: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②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③没有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对于学生们的这两种分组方法我都给予了肯定,根据上面的分组情况同学们很容易的就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同时能够准确的掌握其特点,从而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三)指导好学生讨论的方法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讨论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好讨论应有的功能。作为教师要精心地给予学生指导。

首先,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仅给学生提供说的空间,而且还坚持不懈 的鼓励学生敢说、爱说,善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能与同学们一起分析、判断、争论等等,从而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吸取他人意见。对别人的意见应该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从而进行判断、选择和改进,同时检查和修正自己的见解。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间的关系。有的同学采用的是测量的方法: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去量一量1平方分米里面有几个1平方厘米。结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有的同学利用单位换算的方法:1分米=10厘

米 10×10=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在这种讨论中,学生思维得到沟通和互补,体现了合做学习的互补性。

(四)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

篇3:浅析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

1. 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 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 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 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 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这段话告诉我们, 在讨论式的课堂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用真挚、坦率的心境与学生平等相处, 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 同时给学生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 做到精讲多讨论。

2. 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讨论的形式不同, 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 特别是中高年级结合“学习策略”的介绍着重进行了“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 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 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提出继续讨论的话题。如在一节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课中, 各小组共同整理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后, 教师提出了“根据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特征, 联想公式推导, 哪些公式可以合二为一”的讨论问题, 学生经过讨论, 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计算可以合二用一个公式时, 另一组同学说出“圆锥体体积=1/3×底面积×高”。

3. 精心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通常指讨论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就是讨论点, 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个“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学习圆锥体积, 只要弄清楚圆锥体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关系就行了。

4. 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可讨论, 都要讨论。从学生角度想, 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问的心理状态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进行讨论。具体来说, 在思考出现困难、意见产生分歧、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知识需要拓宽时安排讨论。如学习“化简”后, 一位学生提出:“既然比可以化简, 为什么乒乓球比赛时不把比分16比8化简成2比1呢?”这个问题提得好, 就是很好的讨论机会。

5. 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要使讨论活动取得实效, 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和调控, 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 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 有时甚至影响纪律, 降低讨论质量, 所以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 让他们积极参与, 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 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 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 干扰因素相对增多, 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级检查等形式, 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三是发现问题, 寻找典型,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寻找典型范例, 以便在反馈讨论情况时以“典型范例”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6. 灵活运用讨论方式

我们目前在讨论式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 同时又兼用了一帮一、组长轮换等讨论方式。一般来说, 同桌讨论适于相互启发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小组讨论比较灵活, 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或临时遇到“冷场”时则可采取这种办法, 全班讨论常常是解决重难点的内容或解决争议的问题。“一帮一”主要用于优差互补的学生, “组长轮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在实验班中, 我们都对学生进行了编组, 组长值日号就与星期几相同, 时间一长, 只要分组讨论, 各组学生自己就知道今天的讨论主持人是谁。当然, 讨论方式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 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实际而灵活选择运用。

篇4: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论文

一、精选讨论的内容

选择讨论的内容必须遵循两点:一是讨论的问题应有适当难度,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问题太简单了,学生体会不到讨论的价值,会影响讨论的积极性,但讨论的问题太难,学生经常不能取得成功,同样也会影响讨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具体分析,作出恰当安排。二是讨论的问题应是学生个人或在规定时间内难以解决的。一般地说,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在发现和概括规律时,在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处,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辨析时,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时,都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学生会把“甲比乙多几分之几”认为是“乙比甲少同样的几分之几”,这主要是受整数加、减法中“甲比乙多几,乙就比甲少几”影响。如果此时教师有意利用这一反例,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来纠正自己的认识,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比所谓的“防患于未然”,预先就把学生的思路纳入到教师预设的的正确轨道上来要好得多。因为前者是让学生经历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后改正错误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体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与准确性。后者完全避免了认知冲突,这种轻而易举得到的知识远没有前者深刻、到位,更重要的是,它缺少了自主学习后获得成功所产生的喜悦心理的情感体验。

二、寻准讨论的时机

寻准讨论的时机,关键是把讨论的支配权还给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何时讨论,其实质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如果教师只是想着自己的教案,只是按预定的方案组织讨论,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有讨论的需要,就很可能出现讨论超前或滞后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并据此选择讨论的最佳时机。如果学生没有讨论的需要,即使是教案上安排的也要舍弃,如果学生产生了迷惑,即使教案上没有安排,也要组织讨论。

如,教学“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36.8米,要5天完成,实际只用了4天,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多少米?”时,在引导学生顺利地得出36.8×5÷4-36.8=9.2(米)这种解法后,我准备小结后转入练习。这时 ,一个学生举起了手,我让他发言,不料他竟然说出了我没有想到的解法:36.8÷4。话音一落,教室里立刻静了下来,随即学生们就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看到这种情况,我临时决定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只见他们时而皱眉思索,时而快速地画图,时而激烈地争辩,所有的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这是一种简洁而又正确的方法。最后我表扬了那位同学的创造性和全体同学积极探索的精神,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由于我敏锐地捕捉到了最佳的讨论时机,使得这一临时组织的讨论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探索的积极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唤起讨论的热情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投身于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中,是教学成功的表现之一。唤起讨论的热情就是唤起对学习活动的热情。

首先,要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成为学生的伙伴、合作者。学会理解、宽容学生和科学引导,切忌“讽刺挖苦”、“大发雷霆”,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死气沉沉”的氛围会磨灭和扼杀学生的个性,也就谈不上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了。

其次,教师要乐于倾听。要尊重学生,让他们畅谈自己的发现和想法,不要因为学生的观点不对、不好或不符合老师的思路中途打断其发言,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再次,教师要善于鼓励。对学生的讨论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充分肯定他们认真的态度,热情鼓励他们的奇思妙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成功感就会不断加强,并会在学习中唤起更大的主动性。

四、留足讨论的时间

要想真正的发挥小组讨论的交流与合作功能,讨论的时间就必须充分。如果讨论的时间过短,学生的讨论尚未展开就草草收场,不同的意见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表,就无法引起争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课堂上也不可能出现生动活泼的情景。

五、加强讨论的指导

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加以指导。首先,教师在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时,要善于把握学生发言的本质,对学生表述的内容及其思维状态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及时发现学生讨论方向上的的偏差和讨论过程中思维“卡壳”的地方,给予必要的疏导,使讨论顺利进行下去。其次,要教给讨论的方法,这是讨论取得实效的保证。(1)教师要对小组讨论的模式进行必要的训练,要让学生明白讨论是一种“研讨”,不能冷嘲热讽,不要过分纠缠对与不对,要重在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2)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准备讨论发言,清楚地想好自己要表述的观点,组织好语言,表达清楚,有说服力。(3)教师要培养学生静心倾听别人发言的意向和行为,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楚别人的观点,思考和自己的想法有哪些不同,分析出其正确与错误、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以便进行修正和补充。要逐步培养学生能说、会听、善问的能力,一发挥讨论应有的作用。

篇5: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论文

有些教师只注重一些形式和表面的东西,往往不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纯粹为讨论而讨论。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讨论的时间不充裕

何时开始讨论、结束讨论,很多时候还是为“教”服务。听课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的问题设计得很好,学生谈兴也浓,思维正逐渐打开,可教师往往会为了赶时间,急急收拢,草草收场,结果学生不能尽兴,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还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2.讨论的深度、广度不够

所谓的“小组讨论”,其实大多时候只是部分优等生的单方汇报。讨论中往往是学习好的学生抢先大声简明扼要地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说完就完事,不管别人听不听。有时甚至是乱说一气。学习差一点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没有参与、发表意见的机会。因此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讨论,实际只是表面的“繁华”。

3.对“小组讨论”的认识不全面

以为有了合作学习就无须再独立思考,没有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独立思考被剥夺、取代。学生没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小组讨论零乱、空洞,合作学习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轿子。

4“.小组讨论”形式单一

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小组讨论无非是两种,要么是同桌讨论,要么就是前后四人小组讨论,固定单一的组织形式,使小组讨论缺乏源源不断的活力。

5.教师不恰当的干预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小组讨论活动之后的交流更顺利,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吻合,在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巡视的机会,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将自己所希望的结论有意识地暗示给学生,甚至有的教师还趁机安排好了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和程序,使原汁原味的探究活动失真,学生也失去了真正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权利。分析以上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归根到底是教师没有确立起正确的“小组讨论”观,开展“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明确,这是根源,是本质上的原因。作为教师,要把“小组讨论的开展与否”、“何时开展”及“怎样指导”等具体问题定位在学生发展的需要上,要树立小组讨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正确小组讨论观。

二、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策略

1.指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里的交流涵盖两个层面:一是会表述自己的思想;二是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倾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三是听后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故意不去重复学生的表达,而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他的话了吗?请你再说给大家听一遍。”或“你觉得他讲得怎样?如认为好,请说说好在哪儿,如认为不妥,说说不妥在哪里?”,还要时不时表扬那些听得认真和敢于质疑的同学。

2.抓住契机,提出适宜问题

小组讨论的成败以及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正确无误地把握住了讨论的时机,提供了适宜的问题。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并提出适宜的问题,一般来说可在以下几个环节处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1)学生在认知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中,以及在学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主要概念时。如“质数”和“互质数”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辩析、理解两者的本质属性,区别内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导向性地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1、2、3、4、5、6、7、8、9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你会选取其中的两个数组成互质数吗?能组成几组?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区别?”,通过讨论不断深入,使学生正确理解“质数”和“互质数”的本质区别与各自内涵,掌握互质数的组合规律。

篇6: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论文

子课题选题指南

1.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的梳理与分析研究 3.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研究 4.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整合研究 5.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对应关系分析研究 6.青岛(人教、苏教或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数学核心素养编写特色的研究

7.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各版本小学数学教材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方面编写特色的比较研究

8.基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9.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模型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 10.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分类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 11.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 12.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符号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 13.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对应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 14.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集合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 15.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归纳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 16.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演绎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 17.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转化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 18.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类比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 19.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思维培养研究 20.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研究 21.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 22.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 23.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研究 24.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研究 25.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的研究 26.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的研究 27.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的研究 28.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的研究 29.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课例研究

30.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 31.基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青岛版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包开发的研究

32.基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微课开发的研究

33.基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青岛(人教、苏教、北师)版小学数学课件开发的研究

34.基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码书(或码课)的研究 35.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对教师能力要求的研究 36.基于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备课方式的研究 37.基于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研方式的研究 38.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质量检测题的研究 39.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方式的研究

40.在“综合与应用”教学中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篇7: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论文

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会议于1984年8月在澳大利亚的阿得雷德市举行。会上小学组就小学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方面的问题,分成7个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专题。下面对讨论的情况做一简单介绍。

一 整数计算和估算

有几个国家的代表反映,课堂教学往往集中注意基本的计算技能,忽视较高水平的计算方法,其中包括口算和估算。而且教学往往太形式化,死板,很少注意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应用。由于有了计算器,有一些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行政人员,很少提计算的目标,而提出更多发展性的教学项目。

小组的参加者集中讨论了与基本式(指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有关的教材和学习问题。一致同意掌握基本式是非常重要的。还认为教师应当设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掌握数量关系和思考方法,以帮助儿童学会基本式。而关键之一是要注意基本概念、思考方法和计算的扩展之间的联系。而这些思考方法对于计算方法、口算和估算都应当是有用的。

关于整数计算,一种主张是笔算、电子计算(计算器)和口算三者的教学应当保持平衡。但是大多数认为,要对估算给予更大的注意。有些人主张取消数目较大的除法;另外一些代表认为,教各种笔算方法有可能导致较为自然地应用于口算和估算。

关于估算,都认为儿童应当有效地掌握它并能应用,应当强调计算速度,提出合理的答案,心里算出来。需要使儿童掌握广泛多样的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来使用估算。认为估算和心算的教学宜于早一点开始,与各种计算教学密切结合起来。估算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高位计算(如465+275,算400+200=600,其余的大约是100,所以得700),凑整(四舍五入),把几个数分组使计算简便,把一些数群集起来采用平均数等。

二 比、小数和分数

关于比的知识,有的国家孩子七八岁时就开始介绍初步的观念,到十一岁左右进一步介绍线性概念。他们认为使儿童获得不同数量间的比的概念需要较长的时间。有的代表说明在教科书中怎样用游戏来介绍比;有的代表则用建筑物的图画和让学生画比例尺来介绍比;还有的举密度、竿影等说明各种各样的比。大家认为,比应当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因为它在物理、化学、生物以及数学的某些领域,如概率、相似及三角等方面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大家有一个总的批评意见,就是现行大纲太重视数学本身,而忽视它同儿童现实的联系。

改写成小数,四分之一的学生写成3.10。当要求把0.9写成分数时,错写成

认为0

篇8: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的高效性探讨

一、遵循规律,设计问题

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的价值决定着讨论的意义,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备课中,教师应该针对本节课重点、难点,预测学生会在哪些地方出现问题,这些地方可能就是学生讨论的重点。然后精心设计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并把详细的讨论环节纳入教学设计之中。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这是分数除法教学中的第一课时,为了便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一幅4/5升果汁的直观图,根据直观图可以直接得到两种计算的方法:一种是根据图可以直接得到,把4/5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人也就是把4个1/5升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得2个1/5升,也就是2/5升;另一种是根据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将除法转换为乘法计算。因为把4/5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人也就是求4/5升果汁的1/2是多少?到底哪一种方法好?教师此时可不急于下结论,接着把题目改为平均分给4个人、3个人,要求每位学生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在学生发生认知冲突时,教师组织讨论,使学生知道第一种方法是有条件的(分子要是整数的倍数),第二种方法是普遍可行的,从而确定在今后的实际计算中要采用第二种,也就是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为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当然,问题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它的价值,还有考虑问题的难度。问题的难度值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即教师选择的讨论题难易度要高于全班的平均水平。如果太低,讨论就失去了意义;如果难度太高,就超过了学生实际水平,讨论既无结果可言,又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二、选准契机,及时引导

教师除了在备课时有目的地设计课堂讨论外,还要根据课时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课堂讨论的契机。当学生思维不顺畅时,教师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设计思维“陷阱”,让学生产生疑问,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学生的讨论会很激烈,效果也会很好。如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4除以1/2是不用4除以1做分子,分母不变的方法来计算呢?我的话刚说完,就有几个学生肯定地说是,当我问你是怎么想的呢?想好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讨论也活跃起来了。通过讨论不仅让学生明白了两种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也使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目标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了。

三、联系实际,增强合作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是枯燥的,而是必要的,从而激发他们要学好数学的愿望。例如教学“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我把原来的问题改为“老师周末在时代超市二楼的服装区买了一身衣服,裤子55元,上衣的价格是它的4倍,你能算出老师买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吗?”问题一出,学生很兴奋,跃跃欲试。然后我相机让学生分组讨论解题方法并汇报交流:

解法一:55×4=220(元),220-55=165(元)。

解法二:4-1=3,55×3=165(元)。

学生在讨论这部分内容时较为热烈,参与度很高!对于第一种方法很多同学都能想到,第二种方法是个难点,我就有意加强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最后集体汇报时很多学生总结的很好。

四、抓住问题,完善教学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习质量差异的原因往往只是在思考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存在的障碍,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师没有预设到的,抓住这些问题,通过讨论,给学生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能使教师很容易抓住这些平时常被忽视的“盲点”,用理性的分析去揭示学生的“错误”以及产生“错误”的原因,真正了解学生不理解的关键在哪里,学生思维活动的障碍明确了,思维的瓶颈就很容易被打破,从而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提供时间和空间,拓宽深度

时间是发展才能的广阔天地,讨论式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作保障,讨论也将流于形式。《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充分展示自我,在探索中对已有的认识得到畅所欲言。

篇9: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论文

关键词: 自主探究 讨论式教学法 小学数学 合理运用

G623.5

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实现某个教学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合作探讨,并因此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交流情感,发展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新課程标准对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提出了相应要求

(1)教师应创设讨论的空间和氛围,使学生能针对疑问进行探讨,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与同学交流想法。

(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同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3)使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敢于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二、课堂教学中讨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讨论教学法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学生知道讨论什么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出示一些问题后,不管问题简单还是复杂,就马上组织课堂讨论,有的学生可能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没有弄明白,就开始乱说一气,有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到最后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讨论了些什么?

2. 学生果真在参与讨论吗?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又能讨论什么呢?讨论中有的学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或意识,使讨论的参与率降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甚至部分小组在讨论时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而产生争执。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们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实质上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

正是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讨论时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课堂讨论形同虚设,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其实,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

3.教师参与讨论指导了吗?

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很多教师确实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这样的课堂讨论能收到实效吗?

4.课堂讨论多多益善吗?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免不了几次搬出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讨论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行头”,成了花瓶。笔者曾聆听过一堂公开课,该任课教师前后共安排了5次课堂讨论,而所讨论的内容几乎是清一色的识记层次的“是什么”,这样的课堂讨论有必要吗?

三、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讨论教学

为了使讨论达到预期的目的,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环节。

1.营造讨论氛围,激发孩子的讨论欲望和热情,是实施讨论式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当前数学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个关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但学生都只是独立解题,未能加入讨论的行列,使讨论在课堂上的存在流于形式。而要真正的实施讨论教学,要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形成一定的讨论小组,适当调配讨论人员,使大家有想说话的感觉。学生在这个小集体中都获得了发言的机会,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真正进入讨论的情境中。同时,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这种机会外,在课后也应适当创造机会。

其次,精心设计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总会觉得空洞无味,无话可说。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觉得有话可说,有讨论的必要。这样,才能为大多数学生所能够理解和接受,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2.教师的情感投入及适时调控的主导性,是讨论式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讨论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的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成为课堂进程的调控者,要适时应变,使讨论有效地进行。

首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任课时数少,师生交流少,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古板,严厉的印象。因此,数学老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融洽师生感情。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肯定,赞许的言辞情感,鼓励孩子积极思考,敢于提问,发表看法。这样,在讨论中,充分发挥积极的思维,提高讨论的效略。

其次,教师在讨论中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加深并强化孩子的认识,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意见,加以去粗取精,得出完美的结论。这有利于完善孩子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发展方向。

篇10:高一教学中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高一教学中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一、温故知新,螺旋上升

在二次函数的复习中,学生对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趁势给出了三个二次的关系,即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来探讨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例1:解一元二次不等式x2-(a-1)x-a>0.因为一元二次方程x2-(a-1)x-a=0有两个根x=a和x=-1,由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知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应在两根之外。但两根的大小不能断定,目的就是让学生想到从两根的.大小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求解。例2:解一元二次不等式x2-ax+1>0.因为一元二次方程x2-ax+1=0的判别式为a2-4,其正负不能断定,即此方程是否有根不知道,目的就是让学生想到由判别式的大小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求解。例3:解不等式ax2-(2a+1)x+a+1>0.本题目的是让学生想到由x2的系数a来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求解。因为a=0时,此不等式为一次不等式;当a>0时,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两根之外;而当a<0时,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变为两根之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是高一学生,分类讨论的难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个人认为让学生掌握一层分类即可,而那种先按是否有根分类讨论,再按两根大小分类讨论的多层讨论不必涉及。

二、不断强化,形成习惯

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指数函数的学习中教师应当乘胜追击,以使学生能在不断的强化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首先教师给出例1:解不等式ax20且a≠1),有了前面的铺垫,多数学生已经能从容地分a>1,a<1两种情况求解。紧接着教师给出例2:求函数y=a2x-3(a>0且a≠1)的单调区间。“一回生两回熟,三次见面就是老朋友。”在对数函数的学习中,教师不妨给出同样的两道例题,例1:解不等式loga(2x-1)0且a≠1)与例2:求函数loga(2x-1)(a>0且a≠1)的单调区间,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不断的强化中,自然而然地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脑海中根深蒂固。实践证明,高一有了学习必修1的良好开端,高一的必修2的教学就显得格外轻松。例如在必修2解析几何的学习中,当教师让求直线2x-ay+3=0的斜率时,学生都会自觉地考虑a=0时斜率不存在,a≠0时斜率为2a时。不仅如此,他们还能按a>0,a<0来进一步判断斜率的正负以及倾斜角什么时候是锐角、什么时候是钝角。

三、一点感想

篇11: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何处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思想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它是逻辑划分思想在解数学题中的具体运用,讨论时要注意“起点”的寻找和“层次”的划分,做到“起点”合理、自然,“层次”明确、清晰.分类的原则是“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分类讨论在历年高考中,特别是在综合性的题目中常常出现,是重点考查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几乎涉及中学数学内容的各个部分,点多面广、综合性强,不少学生在高考复习时,忽视分类讨论或讨论中发生逻辑错误的现象屡见不鲜.关于分类讨论的动因和方法,汪江松先生在其著作《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中已有精辟地阐述,本文就高中数学可能涉及分类讨论的主要知识点加以小结,期望对同学们的高考复习有所帮助.1 集合与简易逻辑

1.1 集合中的元素应满足互异性 例1 解析: 需分或

或,若,求实数a的值.三种情况讨论,且须检验所求a值是否能保证集合中的元素满足互异性.答案a=0.1.2 求集合或元素的个数 例2 已知非空集合_____.解析: M可能含

个元素,讨论后得不同的M

共7个.1.3 因的特殊性而引起的讨论 例3 值范围.解析:

需分

讨论.当

时,若,求实数m的取

为,且若

则,那么集合M的个数为,即.2 函数

2.1 含参数方程 例4 设______.解析: 此题应分

当时,即综上知,m的范围是使方程有唯一实数解,则A用列举法可表示为和两种情况讨论.答案.2.2 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与自变量区间相对位置的不确定性引起讨论 例5 设解析:(1)的最小值为的对称轴为直线x=1.分三种情况讨论:

在时,,求的表达式.(2)当t>1时,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3)当t+1<1即t<0时,综上所述,.2.3 对于求含参函数的定义域,或已知其定义域,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必须对字母的取值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例6 已知函数解析:

①对的定义域为R,求a的范围.恒成立.当当时,应有时,若,则①为非绝对不等式;若

或.,则不等式①为

是绝对不等式,所以a的范围是2.4 涉及指数、对数函数,常对底数进行讨论 例7 求函数解析: 令则的单调区间,并指出其增减性.的递减区间是,递增区间是

.又当a>1时,在R上是增函数;当0

.时常需对

在R上是减函数,所以,当a>1时,函数的单

;当0

进行讨论

例8 已知解析: 时,,则不等式不等式变为x+x的解集为_________.,即不等式解集

x<0时,不等式变为即不等式解集2.6 求单调函数中参数的取值范围 例9 已知函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是在区间上的减函数,则解析: 当时,要使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减,则必有即当a=0时,函数3 数列 3.1 已知求,需分

显然符合题意.故a的范围是

讨论

例10 为数列的前n项和,且求数列的通公式.解析: n=1时,当时,则立,故

讨论

时,又n=1时也成3.2 等比数列求和时,常分q=1和例11 求和解析: x=1时,①,;时,②,①

得-3

=时仍成立).4 三角函数

4.1 三角函数中,涉及到形如的角,常分n 为奇数或偶数讨论

(x=0例12 化简:解析:当k为偶数时,值为-1;当k为奇数时,值也为-1.4.2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常需对角的位置讨论 例13 已知

.解析: 在第二或第四象限.讨论后得=或平面向量 5.1 考虑的特殊性 例14 若解析: 当是否一定有时,不一定有

;否则一定有

.5.2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解三角形时,常需讨论解的个数 例15 解析: 中,解三角形.,三角形有两解.由正弦定理得,或.当时,当时,.5.3 使用定比分点公式时,常需分内、外分点两种情况讨论 例16 设,点P在直线

上,且,求P分

所成的比.解析: 当P是内分点时,P分所成的比为;当P是外分点时,P分所成的比为 不等式

6.1 使用均值不等式时,常因因子符号的不确定性而讨论

例17 求函数的值域.解析: x>3时,(x=4时取“=”);x<3时,(x=2时取“=”).综上函数值域为6.2 解含参数的不等式常需讨论 例18 解关于x的不等式

.解析: 原不等式等价于或

当时,解集为当时,解集为当时,解集为

.7 直线与圆的方程

7.1 求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例19 已知两点A(m,2)、B(3,1),求直线AB的斜率、倾斜角.解析: 设直线的斜率为k,倾斜角为.当m=3时,k不存在,当时,.7.2 求直线方程时,常需考虑截距是否为零,斜率是否存在

例20 求经过点A(-5,2)且在x轴、y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解析: 当截距为零时,直线方程为当截距不为零时,直线方程为

7.3 判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时,常需考虑斜率是否存在 例21 两条直线时,与(1)相交;(2)平行;(3)重合.当m为何值 5 解析:(1)(2)m=-1或m=0;(3)m=3.(过程略).8 圆锥曲线方程

8.1 含参数的二元二次方程所表示曲线类型的讨论

例22 讨论方程所表示的曲线类型.解析:(1)当时,即时,方程所表示的曲线是圆;(2)当时,方程所表示的曲线是椭圆;(3)当,即

时,方程所表示的曲线是双曲线.8.2 求圆锥曲线方程时,常因焦点位置不确定而引起讨论 例23 已知双曲线C的两个焦点是、实半轴与虚半轴长的积为

直线过

且与线段夹角为,且与线段,求双曲线方程.垂直平分线交点为P,线段与双曲线的交点为Q,且解析: 当焦点在x轴上时,曲线方程为当焦点在y轴上时,曲线方程为(过程略).8.3 在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交点个数问题时,不仅要由数对交点个数的影响 例24 已知双曲线,直线

讨论直线与双曲线公共点个数.来判断,同时还要注意二次项系解析: 联立方程组(1)当即

消去y得时,方程

化为2x=5,方程组有一解,故直线与双曲线有一个公共点,此时直线与渐近线平行.(2)当 即时,由得时,方程有两解,方程组有两解,故直线与双曲线有两交点.(3)当,由得时,方程组有一解,故直线与双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此时直线与双曲线相切.(4)当与双曲线无交点.,由得方程组无解,故直线综上所述,当或时,直线与双曲线有一个公共点;当且时,直线与双曲线有两个公共点;当直线与双曲线没有公共点.9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9.1 由点与线、点与面、线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讨论 例25 已知a、b、c、d是两两相交且不共点的四条直线,求证:a、b、c、d共面.解析: 证明时需分有三线共点和无任何三线共点两种情形.例26 不共线的三点A、B、C到平面______________.的距离相等,则平面

与平面ABC的位置关系是解析: 需分A、B、C三点在的同侧和异侧两种情形,答案:平行或相交.9.2 关于棱柱、棱锥与球的切接问题,常因圆心与所接切体的位置关系不确定而引起讨论

例27 在半径为15的球内有一个底面边长为锥,求此正三棱锥的体积.的内接正三棱解析: 正三棱锥的底面半径为12,当球心在三棱锥内时,高h=24,当球心在三棱锥外部时,10 极限 10.1 求时常引起讨论

例28 已知常数均大于1,且都不等于2,求

解析: 当p>q时,所以

篇12: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论文

九年级数学老师小组讨论与交流教学反思

平时在听公开课时,会听到老师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与交流,但是有些老师平时上课没怎么开展,公开课时突然运用,学生还是不会讨论,更是不知讨论什么。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要在过程中去体验和领会。小组讨论与交流教学模式,无疑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好平台,关键是如何发挥作用,平时要一直坚持开展,使学生养成习惯。

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之间的交流互补,合作提高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模式。在采用这种模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则定位在参与者、合作者上。采取这种教学模式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教师在不断的检查督促中,及时参与他们的讨论研究,给予一定的提示与帮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学习的思维方法与过程,也使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及时调控教学节奏与深度。从学生角度,注重了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反思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而从教师角度,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策略可行性依据,从而真正达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快捷。

篇13: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论文

师:刚才我们用“线段图”这个好帮手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请你说一说, “线段图”这个帮手怎么样?

生1:线段图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怎么做。

师:看来你对线段图的评价很好, 这个帮手确实帮了你的忙。谁再来说一说。

生2:线段图画起来很麻烦, 不注意就会画错。

师:你这样想也对, 每件事都有优点和缺点, 你看到了缺点。但是反过来想一想, 画好线段图是不是能使我们做事更细心呢。

生3:线段图能帮助我们想到另一种做法, 这种做法比前一种简便。

师:哦, 这个评价就更高了, 看来画线段图还是有好处的。我们要学会画线段图。

……

线段图这种方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 画起来比较吃力, 但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用这种方式解题, 才在课堂上展开了上面的讨论, 让学生体会画线段图的优点。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 更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教学艺术。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 尤其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下面就讨论式教学法谈谈我的看法。

一、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由来

教育家们对讨论式教学法, 很早就有论述。我国清代提倡教学改革的教育家梁启超曾要求教师要“用讨论式的讲授”;毛泽东同志于1929年12月提出了“十大教授法”, 其中第十条就是“干部班要用讨论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在谈到“研究学习法”时指出:“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是要把研究学习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有经验的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定理和正确的证明告诉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生产劳动、教师所叙述的事实去证明一种结论和原理。”

教学过程是解决知与不知、熟记与遗忘、活用与死记的矛盾的过程, 而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是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因此, 学生就要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应该起到引导的角色,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讨论式教学法, 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作用

讨论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问。在小学阶段, 数学主要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量、图形等。在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采用直观手段进行新课的知识教学, 在后续的练习中注重启发学生想像, 引导他们在头脑中再现现实生活, 从多角度、多方面理解所学知识, 强化感知, 发展想像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例如, 在讲“千克和克”这一课时, 通过实物让学生感知1千克有多重, 在后续的教学中, 通过联想、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实际生活中各种物品的重量。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小红的体重不能说成30克?一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200千克可不可以?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讨论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通过引导使课堂变成学生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场所, 努力创造师生共同研讨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主宰课堂, 开放教学, 学生依据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使班组、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 使学生集体成为认识的主体系统发挥作用,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使讨论式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教学方式。

三、如何运用讨论式教学法

首先选择讨论的内容。内容的选择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 抓住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寻找学生的思维困惑, 找到适合讨论的问题, 并有适当的难度。这个问题应是学生个人或在规定时间内个人难以解决的。学生个体在学习中产生困惑, 自己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很好地解决, 或还未认识到这个知识点是否存在问题, 能够到课堂上进行讨论。

其次设计讨论的方案。把学生自学时未弄懂的内容作为讨论内容, 教师引导的重点就是教学的重难点, 也是学生讨论的重点。教师从何处引导, 以什么方式去引导, 师生先讨论什么、后讨论什么, 讨论多长时间, 面向集体讨论还是小组内讨论, 等等, 都需要教师事先考虑。这样在数学课堂上讨论式教学才能发挥更好的成效。

篇14: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模式应用刍谈

关键字:小学数学;讨论;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G623.5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源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又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每个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增强国家竞争力水平的关键,这也是21世纪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所在。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家未来的竞争力水平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采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下面,笔者将从现阶段课堂讨论式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讨论式教学两大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现阶段课堂讨论式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对于众多的小学教师来说,尤其是作为数学教师,是很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的。很多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或者创新能力,是语文老师的问题,数学知识是比较严谨和刻板的,没有培养学生某方面能力的空间。其实不然,数学知识除了具备严密的逻辑性以外,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型。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知识的熟练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数学领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性,是作为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现阶段数学讨论式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数学讨论流于形式

目前,很多教师对于数学课堂上的讨论没有明确的概念,或者对于这个概念完全是模糊的。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所谓的课堂讨论不过于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进行提问,随便挑选一个举手的学生回答,当某个学生的答案得到肯定以后,教师便进行下一个问题,以少数同学的观点代表大部分同学的观点,是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数学老师能够在课堂上提问,对于目前的教学形式来说,已经算是比较先进的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上,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娓娓道来,而从来没有学生说话的余地。不关注学生的思想,不了解学生是否对于上课的方法适应,整个课堂完全就是教师一个人的天下,这种教学方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下让学生全面参与的要求的。

(二)学生缺乏讨论意识、参与率低、组织效率低下

从古至今,中国的孩子普遍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不是自己思考,这是以往应试教育的诟病。要想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必须对现今的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学生缺乏讨论意识,认为课堂上传授知识是教师的责任,学生只需要照搬教师的知识即可。所以,讨论课参与率低下,只有少部分学生是积极的,大部分学生成为了讨论课的观众。当然,造成这种现象也和教师的组织效率是有关的,教师没有用全部的热情来组织讨论,学生又怎么能够体会这种课堂的意义呢?

(三)问题本身缺乏意义

要想组织一堂有效率的讨论课,教师是需要花费很多心思的,比如如何设置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如何创设合适的情景,这些都是教师的责任。所以,如果教师对于所讨论的题目没有认真的研究,没有做过周密的安排,又怎么能组织一堂有意义的讨论课呢?

第二、如何实施有效的数学讨论课

有效的课堂讨论课是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符合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如何实施有效的数学讨论课,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何为讨论?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就某一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者进行辩论。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提问、举手回答就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讨论的重点是交换意见或者辩论,那么,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这才能达到教学讨论课应有的效果。

(二)设置一个良好的讨论题目

一个良好的讨论题目是实施课堂讨论的基础。教师所设置的题目,必须是有价值的,不能什么问题都拿来讨论。只有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引人深思,也才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在设置讨论题目时,教师应当查阅相关的资料,预设讨论的情景和讨论所能达到的预期目标。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最大作用是引导和控制,引导学生沿着有效的方向开展讨论,适当控制在讨论中偏差极大的意见。

(三)采用有效的讨论形式

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同桌式的两人讨论法,有按照座位前后四人一组的讨论方法,也有全班分组讨论的方法,不管哪一种讨论方法,只要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都是有效的。在讨论中,应当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适当的讨论方法。如果问题比较简单,那可以采用同桌式的课堂讨论法,如果问题难度比较大,那可以全班分组讨论,这样有助于综合众多的意见,以达到良好的讨论结果。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就是集体智慧的力量。

上一篇:高三英语第四单元 Feed the World下一篇:浅谈如何干好网格化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