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法

2024-08-21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法(通用10篇)

篇1: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法

一 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健康是学生将学到的文化知识和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社会的唯一保证,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生活,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高校体育教育,应使学生深刻领悟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并鼓励学生树立追求健康状态的理念,了解并掌握达到健康的途径,把健康教育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从意识上、行为上对健康概念重新加以塑造和认识.目前,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学者密切关注的问题,在第五届中日学校体育研讨会上,我国学者认为应该确立“学生身心健康为本”的思想.身心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近乎于抽象的概念,不象考试成绩那么直观,当身心及精神的疾患积累到一定量时,就会产生质的变化,给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据最近调查资料反映,北京中关村地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前的58.52岁降到53.34岁,比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的北京平均寿命75.73岁低22.79岁.

另据调查,影响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的主要因素,除了工作和家庭负担重、经济拮据、生活条件差之外,更重要的是缺乏对体育的正确认识,缺乏长期的独立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

至今,全国1000多所高校已有30%的大学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江苏省27所高校联合成立了“大学生心理专业委员会”协调负责省内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尽管如此,有些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比例仍然较高,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商约占20%,其他因素占80%,其中情商约占60%.“情商”(EQ),是一种洞察及控制个人与他人的感受和情绪的能力,是克服心理矛盾冲突、协调和平衡情绪的技巧,是驾驭人生在顺境与逆境都能自如通行的智慧.情商较低的人,则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体育教学和锻炼是重塑心理素质和弥补心理障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归纳为健康的体魄,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1].而一味的埋头苦学,从而导致的身体虚弱,高度近视,神经衰弱等疾病,以及较差的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心理状态,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二 中国与日本、前苏联、美国体育课程目标的对比

1.中国:①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②加强体育和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健身习惯与兴趣;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2.日本:①通过各种合理的运动实践,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使学生能体验运动乐趣,培养明朗、健全的生活态度;②通过进行各种适当的运动,在培养强健体魄的同时,培养坚强的意志;通过运动中竞争及合作的体验,培养公正的态度和自觉遵守规则相互合作的态度;③培养注意健康和安全地参加运动的态度.

3.前苏联:①提高运动训练的水平,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和达到一定水平的能力;②培养基本的运动素质,教给学生重要的活动技能和技巧,并在各种复杂条件下运用它们的有效手段;③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力求达到身心完美.

4.美国:①使学生都喜爱体育,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享受;②使学生懂得合作和竞争的意义,促进个性的形成,同时,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③使学生掌握有关身体的知识,以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更好地适应所处的各种环境.

5.德国:①让学生学会进行与自己能力相吻合的创造性活动并提高这种能力;②通过身体活动掌握运动和游戏进行的方法;③将体育课中学习的东西应用到校外,使学生喜爱体育运动.

由此可见,国外的体育课程目标有以下特点:①运动实践的合理性;②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双重性;

③体育课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统一性;④强调运动过程中愉快的体验.以美国的体育课程特点为例,通过对美国不同洲的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发现,内容多,项目杂,有较大的选择性;重视舞蹈、韵律体操和娱乐活动———可能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有关,注重学生身心的个体差异,以此来选择教学内容,竞技体育项目所占比重相对较少,约30%左右.

三 我国体育课的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

1 体育课现状 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参与,学生对学期末考试存在恐惧心理.体育课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而运动技术又较单一,传授的项目不能与今后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缺乏体育理论的系统讲座,学生在大学期间两年体育的收获,捉襟见肘,身体素质略有提高,而心理素质或某种心理障碍没有得到重塑或校正,运动技能似懂非懂,不懂得自我保健及锻炼,体育竞赛的观赏水平也无法得到提高,更不利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理念.

2 体育课现状的原因 由于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重视“三基”,忽视学生的参与,尽管学生参与了,也多数是被动的接受,尽管我们也在呼吁双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而客观的教学过程,我们必须服从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按教学进度进行,否则学生将无法应付学期末的考试,而考试分数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奖学金及就业分配.由于单一的评分体制的存在,所以除技术及身体素质之外的其它传授,就显得多余而苍白无力了,因为对于学生来讲,考什么就练什么,天经地义.

3 关于体育课教学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对策 改革教学大纲内容,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全面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体育教学大纲应当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种体育项目及技能的基础性教学,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注重这些体育项目及技能在学生今后社会生活中使用价值的可持续性,例如:太极拳、散打、健美操、篮球、花样跳绳、羽毛球、踢毽子、沙包游戏、游泳等体育项目.教学方式也应当采用多种授课形式,除校内外堂课示范性教学外,还应当组织学生观赏各种比赛,教师在期间介绍比赛规则,使学生领会竞技精神,掌握技能的技巧,同时亦喻教于乐.另外,应开展内堂课教学,充分利用多煤体教学系统,举办理论课讲座,传授体育文史,体育卫生

保健,如何制定运动处方等知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热爱体育.组织野外授课,给学生设置些困难,鼓舞和引导学生勇敢地去克服,锻炼其意志品质,使其智力与体质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挑战的能力和应变的能力.采用多种组织形式,例如分组教学,将技能娴熟的学生和技能生疏的学生分在一组,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互助,锻炼其协作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整体技能的全面提高,使其充分体会到互助的价值,增强其自信心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实现体育教学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一系列的多形式,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全方位立体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高层次的学习与锻炼的心理体验,达到身心健康的统一.

四 课外活动的现状、原因及其分析

1 高校传统教育理念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忽视 高等教育在传统理念上比较重视专业术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又形成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新理念,因而更加重视应用性人才的塑造.近些年来,高校教育虽然比较重视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德育教育,但是存在着弱化基础理论学科教育的倾向,更加轻视体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目前,大多数高校下午一般安排2~4节常规课,甚至有些学校晚上也安排了加课、选修课以及公共课,或者其他讲座课,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不足.这样不利于学生广泛性、多样性和规律性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形成和发展,更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塑造.

2 社会转型时期就业环境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冲击 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社会及价值的多元化,深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行为,人力资源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对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学生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等级考试、就业考试、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另外,就业尝试、勤工俭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深深影响着常规的大学生活.这种社会活动的不合理配置也会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种种短期行为并不能真正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培养,更不能替代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美育教育.

3 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匮乏及对体育的偏见 学生尽管从小学直到大学,一直在接受体育教育,然而却对体育知识了解得少而甚少,更没有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正确的健康体育的理念.长期以来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重文轻体”的影响,视体育为蹦蹦跳跳的游戏,专业术科知识以外的学习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4 缺乏必要的科学指导以及运动场地和器材的充分保障 大多数高校没有体育部门对课外活动进行统一的组织及监督.这样就对那些本身对体育活动存在着惰性的学生失去了外部的督促制约;而另一部分学生有参加课外活动的欲望却无法进行.原因是没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借不到必要的运动器材,也缺乏高水平专业教师的指导与训练.

五 通过强化课外活动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及对策

1 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出发点 全民健康“一二一”启动工程实施方案中强调,“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2].”根据素质教育全体性的特征,全民健身要面向所有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近几年来,快乐体育正成为我国体育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全面提高体育课教学整体水平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通过教师有组织的科学指导,使其个人兴趣与体能差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质,而且愉悦了其精神,提高了其情商指数,实现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塑造.

2 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渠道 大学体育教学部门在体能和技能达标教学的基础上,除保留以往教学模式中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等传统项目外,还应增开体育选修课:通过内堂课教学讲授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以及运动生物力学、医务监督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户外课教学传授一些娱乐性较强、提高和增加学生运动兴趣和体育技能,便于学生毕业后保持终身体育锻炼,受益终生的专项体育运动项目.例如体育游戏、游泳、跳水、健美及健美操、体育舞蹈、台球、羽毛球、攀岩、越野、武术等.另外,学校在改革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还要大力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械的建设,为学生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充分的物质保证,完成大学教育环节中所应具备的培养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了解体育、热爱体育.学会自我锻炼与保健,并在锻炼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直至终身受益.

篇2: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法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 项文东 赵青春

562400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身心健康是成才的基础,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高新科技队伍的健康水平和科技效益。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我们不得不长时间不能活动,所以,我们更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们的身体。

确切的健康观念应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三者紧密统一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念。

在健康的三要素中,身体生理健康是基础。它是其他健康要素的发展前提和保证。身体健康首先应身体机能正常,各器官系统功能协调配合,代谢良好。较高水平的生理健康表现为体能良好,体能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它源于身体的能量物质储备器官,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能的关键途径,增进健康的有效方式。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体育锻炼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平衡,降低紧张的心理。

社会适应能力是对健康概念的科学延伸,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的进一步要求。它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能力。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冲动、烦闷和单调,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有益的需要,磨炼人的性格和意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地放松人们紧张的精神状态,改善人的自我感觉,消除沮丧和失望情绪。这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体育锻炼是一种低消费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提高智力功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象。身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五)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六)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篇3: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知识的丰富, 一些新的体育训练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便是其中一种, 体能训练是运用各种身体训练手段, 全面改善身体形态、提高机体机能和发展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训练过程。将体能训练理念与方法逐步渗透到教学中, 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敏感期特点选择体能训练内容

优先选择发展某种素质的内容。如学生身体正处于平衡能力发育的敏感期, 体能训练就优先选择发展平衡能力的练习内容, 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锻炼效果。

二、根据主教学内容选择体能训练内容

体能训练内容与主教学内容要匹配。如:主教学内容是篮球变向运球, 体能训练内容可以选择发展脚下灵活性提高变向能力的练习或上下肢协调性的练习。

三、根据学生身体发育阶段选择练习方式

高中阶段骨骼、肌肉、心血管系统发育已经接近成年人, 可以适当采用负重练习和静力性练习。

四、根据学生心理发育特点选择组织教学形式

高中阶段自我意识增强、表现欲强, 可以多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 要注意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以求提高练习的效果。

五、多种体能训练内容和方法相结合, 促进学生体能平衡发展

人的各种素质发展虽然有其敏感期, 但是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 所以练习时虽然要重点发展在敏感期的素质同时也要重视其他的素质。

六、体能训练要具有针对性

学生哪一方面素质弱, 就要加强哪一方面的训练。如某一高中学生上肢力量弱, 投掷铅球能力差, 就可以加强上肢方面的体能训练同时加强与投掷能力相关的体能训练, 使之投掷能力逐渐增强。

七、要区别对待

根据男女生发育的生理、心理、敏感期的不同, 男生与男生、女生与女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在安排体能训练内容时要适当有所区别。

八、体能训练的比例要合理

体能训练与学习其他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比例要合理, 各体能素质之间的比例也要合理, 使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九、形式要灵活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天气、场地、器材等因素, 单独安排或与其他内容相结合进行练习。

十、体能训练的过程要具有可控性

体能练习所选择的内容、方式、方法要具有可控性。以便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对运动量和强度等目标进行调控, 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总之, 要根据学生身心、生理敏感期、场地、器材、主教学内容等具体情况, 选择相适应的体能训练内容、方法, 采用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的组织教学方法, 将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融入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当中, 达到丰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 提高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效果, 增强学生体质健康,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最终目的。

篇4: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法

【摘 要】为了提高素质教育,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卫生健康,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身习惯。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要从点滴做起,要注重理论也实践相结合,更要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健身习惯要结合中国国粹中的武术、书画、音乐乐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习惯要从学生终身受用为出发点和归宿,习惯可以主宰人生。

【关键词】卫生健康;卫生习惯;行动;健身习惯;国粹

新时代的要求在德、智、体、美、劳之外还要加个“卫”,也就是要注重卫生健康习惯的养成。卫生习惯就是要求学生做到用眼卫生和用脑卫生等,做到合理安排,科学用脑;健康习惯就是要求学生养成健身习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生的自强应以“卫生和健康”排在第一,并且会伴随学生一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万丈高楼从地起。”所以,这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小学生。

1.2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身习惯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方法。

1.2.1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卫生习惯从幼儿班起就开始点滴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犹如思想品德课中的道理一样学生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一些学生却不能付诸行动,也犹如思想品德课中的高尚品德一样,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知行合一。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听课时记笔记身体挺拔,眼睛离书本在合理的位置,而部分学生却弯着腰,眼睛离书本较近。部分学生还戴着近视眼镜。这个事情告诉我们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用眼卫生习惯的培养。小学时没有注意,久而久之,养成了坏习惯,到了中学就习惯成自然,以致一生都这样了。老师和学生都知道,用眼卫生中要坚持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握笔手指离笔尖一寸,胸离桌沿一拳。我们走教室看看,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学生呢?如果教者教给学生写字方法后,就时时监督,有错必纠,贯彻始终如一,到了三个月后,学生自然就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仅仅是一句温馨提示,却换来学生一辈的视力健康,很值。又如: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中有一条是“饭前便后要洗手。”仔细观察,开饭前排队洗手的学校多吗?病从口入,不良的卫生习惯导致了各种疾病的发生。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尚且如此,环境卫生的习惯也不会好在哪里。如果教师众志成城,常抓不懈,奖励为主,规范制度,身体力行,让学生付诸行动,并在行动中感受到良好的卫生习惯对身体带来的益处和快乐,学生逐渐就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2.2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减少病菌的入侵,良好的健身习惯则能抵御细菌。所以,良好的健身习惯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样重要。国家教育部安排的课程表中的体育、美术、音乐、书法等都是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体育课上的球类、田径运动、体操等直接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书画和音乐则是软健身,陶冶情操,明心见性。另外,学校还开设了课程辅助课,希望教师进行本地区实际情况自主开发课程,给了教师很大的空间,提供了创新教学的舞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很多值得我们去开发,并用于健身教学中。比如:武术中的太极拳,动静结合,刚柔并举。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把太极拳融入到体育课或课程辅助活动中,学生的兴趣一定比做广播体操强吧。教一套太极拳也不会比广播体操复杂多少,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但健身的效果比较而言太极却强多了,并且,学好后可以终身锻炼,而广播体操在校时学生做做,出校时可能忘得一干二净。

2 结果与分析

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身习惯,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着无法比拟的作用和功效。例如: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用眼用脑的卫生习惯后,就明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在电脑面前一小时左右就要休息一阵,在休息期间就可以打打太极,写写书法,或者听听音乐等健身运动,等身体舒适并来劲后继续娱乐或工作。这样,不仅更能体会生活的乐趣,提高工作效益,也不会出现亚健康的身体状况。

3 结论与建议

3.1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了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注重德、智、体、美、劳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卫生健康习惯的养成。因为健康第一,健康没有了,其他的一切都为零。

3.2为了让教师更好地、科学地培养学生卫生与健身习惯的养成,我提出如下建议:

3.2.1学校领导重视学生的卫生健康教育,给予创新的教师以大力支持。

3.2.2“勿以善小而不为。”学生的卫生养成习惯应从微小方面做起,持之以恒。

3.2.3学校开展卫生和健身方面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并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3.3.4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家长一起共同培养学生的养成习惯。

3.3.5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学生的卫生健康养成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小棉.心理健康教育走向真实与自然——兼评学科课程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J].中国教育学刊,2006(01)

篇5:端正教育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当,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导致学生厌学,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等等。所以,对由于教师不当教育行为导致的学生心理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对此,我结合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一些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

不少教师在写班务工作总结时总会写到如何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如何走进学生心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可是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常表现出一些不当教育行为。

1.语言简单粗暴

某些教师在引导、说理等教育方法失败时,就会走向反面,使用讥讽、侮辱性的语言贬低学生。

2.体罚或变相体罚

如罚站、罚抄、罚打扫卫生、延迟下课、大声训斥等。

3.冷漠与歧视

对学生冷淡,缺乏爱心和耐心,很少与学生谈话和沟通,甚至回避学生尤其是“差生”等;对某些学生存在偏见,不是一视同仁而是区别对待,等等。

二、导致教师不当教育行为的原因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导致教师不当教育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在因素,也有教师自身因素。

1.教师教育观念的扭曲

传统教育观念有“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等,如果教师受这些观念的影响,则必然对学生采取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法,或用简单粗暴的惩罚代替帮助与引导。尽管教师严厉批评和惩罚学生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结果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斯波尔丁研究发现,教师采用惩罚手段会增强学生的焦虑感。华尔伯格和安德森在对美国高中生的研究中发现,教师教育中的专断行为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使学生对教师感到反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师如果长期采用以严厉批评和惩罚为主的教育方法,就会使学生在活动和人际交往中退缩、不合群、孤僻,甚至怀有敌意,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同时造成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较少体验到成功感与喜悦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教师自身心理的缺陷

教师群体中有一些人存在心理缺陷,教师的强迫症、忧郁症及偏执倾向比一般人群稍高。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环境角度看,一是教师存在较多角色冲突。当前社会把教师宣传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求教师成为下一代的榜样与楷模,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教师在教学与学生管理层面上,既要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又要作为管理者、引导者,还要作为学生的贴心人,充当在校学生的监护人,多重角色的存在,致使教师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产生心理问题。二是教师的工作环境具有相对封闭性,职务升迁、外出考察学习等机会较少,这些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心理状态。三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要面子,相互攀比,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当然,个别教师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个人自身的原因,如人格异常,自身修养低,不注重自身学习提高,等等。

三、端正教师不当教育行为的对策

要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和学习的快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教育应以赏识和激励等积极评价为主,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要减少教师不当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当务之急是开展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应用心理健康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当前学校一般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辅导教师队伍建设上,而忽略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应用心理健康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时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1)教师心理健康与保健。包括教师应如何完善自我,应如何缓解职业压力,应如何处理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等等。

(2)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各种认知能力和良好人格的培养途径与方法,学生在发展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等等。

(3)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于学科教学中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的心理信息并进行合理的心理诱导,等等。

2.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是规范教师教育行为的重要保障。传统教师评价制度比较抽象、简单,或以成绩论优劣,或以功绩评好坏。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评价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制定评价制度。在评价主体上应实行多元化,传统的教师评价主体主要是领导和同事,甚至连学生都排除在外,这样做有欠妥当。教师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学生,且其工作的影响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的评价主体一定要包括学生、家长、社区等。在评价内容上应该多方面结合。除传统教学态度、教学实绩、班主任工作外,还应该包括社会活动情况,自身形象和素养,与学生、家长、同事的关系,等等。总之,只有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才能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和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3.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1)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一位好的班主任,对自己的学识从不满足,从书中学、从网上学、向他人学。近几年,我们学校一个好的举措是定期举办班主任沙龙,大家结合自己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一些成功做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无疑提高了班主任教书育人的能力。

(2)不断实践,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专业能力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讲非常重要,如班级学习成绩、班集体的建设、班级日常管理、班队活动设计、后进生的转化、偶发事件的处理、与家长沟通技巧,等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积累升华经验,不断提升、完善自我。

(3)不断研究,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新时期的班主任应该是“奉献+科学”型的班主任。“科学”指科研意识,注重教育理论学习研究,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在具备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力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风格。

篇6: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法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学生身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的情况,从学生闲暇体育的视角进行了分析,认为闲暇体育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一个重要途径,并阐述了闲暇体育的重要意义及保障学生闲暇体育的措施。

关键词:闲暇体育 学生 体质健康

当前各地对青少年的体质调查显示,我国的青少年体质较以前有显著的下降。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要提高身体的素质必定要给身体提供一定的运动强度和量的刺激,且强度和量达到一定的阈值,并且通过一段时期的延续,才能使身体的状况达到质的变化,也就是我们说的身体的素质提高了。但是在社会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原本属于学生的闲暇时间被各种素质班,补差班、兴趣班所占据,学生进行闲暇活动的时间被占据,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任务就由体育课程来承担,其实这也是大量人群对学生体质健康认识的误区。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担负着增进学生健康的重任,它不仅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它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途径,但不应该是唯一的途径,要确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关注学生的闲暇体育,这也是当前我们普遍忽视的问题。

一、 闲暇体育的界定

闲暇体育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行为的一种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而这种外在的物理活动与内在的心理活动与人的身体有直接联系。闲暇体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闲暇时间和体育活动。闲暇体育是人们自觉自愿参加的,有一定运动量和强度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没有外在压迫感和内在压抑感,即不以全神贯注,又可漫不经心,在运动中得到满足和快乐,同时个性得到自主的发展。

二 、闲暇体育的意义

(一)闲暇体育促进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

我们都知道,个体的生理机能要增强,必需要有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反复刺激,才能不断提高机能的水平。一堂体育课的时间是35―40分钟,在理想状态下学生的练习密度为40―45%,运动强度指数为:1.4―1.5,按每周3堂课计算也就45分钟,这样计算的话要,想要依靠体育课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程度是很小的。为此学生的闲暇体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阶段依照标准的教学课时学生拥有较多的课余时间,为闲暇体育创造的极好的时间保障,学生可以通过以身体活动为基础的游戏、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无意识的体育锻炼,在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后,从而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二)闲暇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如何实现这一理念一直是学校体育的难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锻炼习惯不是由某一制度或政策决定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在小学生的思想中没有终身体育这样的意识和概念,学生为什么会进行体育活动,因为他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玩的的高兴),学生感到快乐的事情他肯定会继续去做,时间长了也就成了习惯,继而升华为终身体育的意识。

四、闲暇体育的措施

(一)体育氛围 动力保障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个学校形成了体育传统与风气,它能够形成该校集体的心理定势,集体中的多数成员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一致的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比赛对学生来说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学校可以比赛为组织形式,除了举行秋冬季田径运动会外,还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开展学生能在闲暇易于开展活动的单项比赛,如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跳绳、踢件、铁环等,在时间上将各类体育竞赛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赛带练,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以点带面,局部促进整体,以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有研究表明,人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着类化现象,无论是理想、价值观念等,个人都会受到群体中他人的影响,必然成为影响所有成员的巨大力量,甚至能使原先体育态度淡漠的人转变态度。而一定的体育行为,一旦成为学校多数人的共同行为方式,就将通过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心理机制使少数行为方式不同的个体内化自己的行为,从而与周围的心理环境协调起来。为此学校成立水平相对较高的各个运动队的同时,还应关注运动水平、能力一般,但又有运动趋向的学生群,学校可以开设以提高和普及为目的的兴趣小组,让他们同样享受运动的乐趣。实践证明,学校的体育传统与风气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感染氛围,产生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为闲暇体育提供巨大的内驱力。

(二)课堂教学 技能保障

体育锻炼能力并非是空中楼阁,它是以运动技能的储蓄为基础的,一个不掌握任何运动技能的人不可能有什么正确与成功的体验。学生的运动技能从何而来,这就要求我们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以后,在教材上实行国家、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良好的保证,以前我们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脱节,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的体育课中所传授的技能、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学生不能从体育课中体验到体育的乐趣,为此我们为了使学生在闲暇时间里进行较好的体育活动就必需在体育教学中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中贯穿技术技能相对简单,学生有一定兴趣,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容易开展的内容进行教学。一方面将趣味性和技能性都强的内容当作教学的重点,发挥这些教材固有的趣味性和技能性,使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如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等内容,另一方面,对技能性不强,但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更多的作为调节教学的辅助内容来运用,如在准备活动,调节情绪或休息放松时运用。最后,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开展体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使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内容上有所侧重。总之,在体育课中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可以为学生的闲暇体育打好运动技能的基础和活动兴趣,让学生在闲暇的时间里有内容、有项目活动。

(三)家庭、社区 空间保障

学生的.闲暇体育活动,相当部分的时间是脱离学校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度过的,为此,我们更要重视学生在家庭、社区里的体育活动,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他们活动的最主要的空间,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学生的闲暇体育活动,相当部分的时间是脱离学校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度过的,从客观上需要社会力量稳定的投入和支持,而小学生在家庭和社区的闲暇体育活动,有利于更好的促进社会化的闲暇体育活动。学校区别于其他企事业单位有着在社区体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明显优势:学校一贯重视开展学校体育,学校有能力保证大量的学生体育活动群体,保证以学校为中心开展社区体育的主力军队伍。另外,以孩子为核心带动家庭加入社区体育组织是建立学区体育模式一个良好的切入点。

(四)运动评价 督促保障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建立有意识的体育行为,他们从事的体育行为只是在游戏成面上,在时间上是有间歇性,活动的内容也具有不确定性,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行为和意识,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在闲暇时间的的体育活动,加速学生有意体育行为的养成,我们将学生的闲暇体育纳入体育课的评价内容,一方面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进行评价,让学生有意识的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活动项目进行引导,如学生参与集体项目的得分较高,个体练习的分值较低,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练习的内容上相对固定。

五、小结

篇7: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法

武夷山市兴田中心小学 饶小林

《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中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童谣,这一常被人们遗忘的校园亚文化,笔者以为应该加以提倡。通过传播童谣,可以使学生学到一些语文知识;通过编制童谣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童谣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校是一所乡村小学,不知从何时起,一种以调皮的语言、谈谐的曲调编成的校园童谣传入我校。课间、午后,学生们念念有词、自得其乐。近年来,笔者忽然对此现象关注起来,于是,开始将视线聚焦到这一点上,并以研究者的眼光进行观察与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笔者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现将笔者近段时间的收获进行阐述。

一、课间童谣,健康向上。

在校园课间时,稍加留意,就有三五成群的女孩子在跳着牛筋绳,她们口中念念有词:“

十二、十二小铃铛,战斗英雄黄继光,黄继光、邱少云,他们牺牲为我们”。她们时常换一种跳法便换一种童谣:“江姐、江姐,好江姐,你为人民而牺牲,胡子叛徒甫志高,人民恨死狗强盗”。再如:“董存瑞,十八岁,参加革命游击队,炸碉堡,牺牲了,全国人民流热泪”。这些老式的健康向上的童谣,体现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二、午间、假日,童谣趣味浓浓。

假日里有些上山砍柴的孩子一边走,一边唱:“砍柴孩子不用慌,太阳下山有月光,月光下山有星星,星星过了又天亮”。(这一童谣是以当地方言吟唱)当孩子们放学后背着书包往家走,口中也吟唱着:“读书孩子读书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上完学堂把家还,到了家门喊声娘”。这些童谣有的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劳动实践,有的表达孩子上学的乐趣,也反映了他们的母爱亲情。自然也为孩子们所喜欢吟唱。

三、考试完后的童谣今人深思。“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又是作业又是考。” “在我心中,老师最凶,考试吃零,罚站批评„„”这些童谣的出现反映了当今教育的一些问题,的确值得老师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现在课程改革,减轻学生的负担,但仍以考试成绩来衡学生。只要有考试存在,减轻学生负担仍难以实现。从对教师的考核制度看,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这一标准只要存在,老师们仍然要加重学生负担,因为:“学生不练习,哪能出成绩”。有些孩子脑子虽然聪明,但就是不肯学习,于是乎,就编制出了这样的童谣。

四、看完电视剧后编的童谣,调皮有趣。如孩子们看完电视剧后自编自唱的歌谣:“唐僧骑马叮叮咚,后边跟着孙悟空,孙悟空打妖孽,背后跟着猪八戒,猪八戒根未净,半路降了沙悟净。师徒四人齐向西,八十一难天下知,西天取得真经还,朝拜天子受封赏”。

看完《射雕英雄传》孩子们唱着:“今天天气真真好,郭靖来到桃花岛,看见黄容在„„”(这一童谣有些词语不健康,老师应给予制止并加以引导。同时这些童谣反映了孩子对电视剧的喜爱,有利于孩子们对电视剧主要情节的理解,但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们对电视剧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电视剧的题材反映儿童为主题的内容的电视剧太少。假如能多创作一些反映儿童题材的电视剧,让儿童编成童谣的形式传唱,有利于提高儿童的文学素养。)

五、听完歌曲改编童谣,风趣、诙谐。

如听了歌曲《常回家看看》便自编童谣:“找点空间,找点时间,独自在家,把电视看看„„”这是学生发自肺腑的心灵企盼。由于学校学习紧张,家长望子成龙,禁止孩子看电视,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抽点时间放松一下,这也是一种调节“精神”变换“口味”的极好方法。

六、政治童谣,幽默。

3月20日,美英联军在无联合国受权和情况下,向伊拉克发动了侵略战争,在这段时间里高年级的学生也非常关注此事件,他们也常收看电视新闻,孩子们看到美英侵略者残无人道地轰炸伊拉克,造成伊拉克无辜平民死亡,伊拉克许多孩子无家可归,许多无辜的孩子丧失性命,此情此景让孩子们感受极深,他们编下了如下童谣:“美国狼,英国猪,为夺石油把军驻。为听安南强劝阻,侵略伊国自作主。千枚导弹万架机,生灵涂炭民受苦。伊拉克,萨达姆,奋起抗击世人助。小布什,罪恶多,布莱尔,罪难恕。世界人民团结起,打败美英狼与猪”。这是爱好得平的孩子发自内心的呐喊。

七、童谣给我们的思考。

校园童谣就像一面镜子,她映射出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现在的学生到底缺什么?由童谣我们看出学生精神正处于“饥渴”状态。我们知道,人的生长需要各种营养,不仅需要物质方面的营养,而且需要精神方面的营养。现在的学生物质方面的营养显然不成问题,但精神方面的营养缺乏了。他们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看名著,也谈不上接触经典(除课本节选的),接受的只是“快餐文化”,难怪要营养不良了。童年离不开童谣,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都是伴随着充满民间气息的童谣、儿歌成长的,可如今造合儿童的童谣太少了。笔者在上六年级活动课时曾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谜底是游):“《三国志》魏蜀吴各有据点;《水浒传》诸好汉同奔一方;《西游记》多神怪,似人非人;《红楼梦》大观园,才子佳人”。学生津津乐道,在同年级的其他班同学面前显示自已。再如,给学生讲古代的趣联:“丫头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分瓜切片,横八刀,竖七刀;冻再洒窗,东二点,西三点”。这些有趣的古代对联,学生更是喜欢至极,加上给学生讲出该对联的故事,学生更是津津乐道。

2、老师应该给学生什么?对于正处在“饥渴”状态的学生,除了给他们健康的童谣之外,我们还得给予什么?如果把健康的童谣当作有益身心的“零食”,那么经典的古诗词就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维生素”了。童年是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在这稍纵即逝的黄金时代,在学生幼小的心里应播下健康向上的种子,应给予必要的营养品,而对这,古诗词应成为首选。我们知道,古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精髓,是被历史证明的具有悠久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精品,它语言精练、信息量大。通过背诵古诗词,可把蕴含其中的精华储存在学生的记忆库中,这些精华会随着学生生活阅历的丰富而逐渐转化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笔者曾看过一篇报导:有一所小学课后要求学生背古诗词,到小学毕业,学生都能背诵二百首以上,笔者以为这种做法值得提倡。新一轮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并要求小学1~6年级,需背会优秀古诗文160篇,这对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繁荣校园文化可谓明智之举。

八、我们应该怎样做。

面对校园童谣,作为学校,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发挥童谣的娱乐认知功能。

童谣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学生在课间跳牛筋绳的童谣就是一个例子,我们老师在学生活动时、游戏时加入一些童谣,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的发展,又能帮助学生积累词语,训练思维。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发挥童谣的教育功能。

童谣是学生喜闻乐唱的,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它能在浅显易懂的词中让学生感受最朴素与最深刻的教育。“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在别人家,而今我也顾不得,后花园里看梅花”。“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仔。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通过这些诗歌、民谣让学生了解到劳动人民的疾苦,以及苦中寻乐的思想。再如汀浒前几年流行的一首歌谣:“汀浒、汀浒实在苦,打个电话要跑一个上午,赶个墟回家沾一身泥土”。让学生懂得家乡过去的情景,(那时汀浒无电话,打电话要到镇上,街道是烂泥,赶墟要穿高筒水鞋)让学生体会到党的富民政策给家乡带来变化。

2、开展童谣征集活动

校园童谣虽然流行,但有些童谣流传年份已久,学生看完电视以及内心的感受自编或改编的童谣还是不少的,这其中有许多还是健康的,笔者经调查,发现他们所唱的童谣还是挺有趣的如:

㈠ 猫、小猫,跳一跳,小猫、小猫,转一转,小猫、小猫,摸摸地,小猫、小猫,拐一拐,小猫、小猫请出去。

㈡ “小蚂蚁,三岁三,解放军叔叔到我乡,叔叔,叔叔请坐下,家乡请你说句话,我长大了要当兵”。

㈢ “大姐姐,大姐姐,我是人家小姐姐,请坐,请坐,我不坐。喝茶,喝茶,我不渴。大姐姐,我走了,再——见!”

3、鼓励自编自创童谣。

童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自创自编童谣,让学生将枯燥的内容,融入童谣,让学生在童谣中认识知识,认识世界。学生在自创过程中可以增长许多知识,教师以鼓励学生把课本中一些枯燥的内容编成童谣的形式,进行传唱,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编或改编一首童谣,也是一种创新。许多诗人、文学家就是从创作童谣开始的。学生中自编或改编童谣既可以让学生传唱。又通过修改日臻完善,是一个语言再创造的过程,这也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激起他们的再创造欲。要是学生自编改编的童谣能在同学中传唱,他们会尝试到成功,他们心中会感到快乐。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举行童谣,诗歌背诵比赛。

按《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160篇(段),而现今课文中只选入70篇(段),还90篇可由任课教师补充推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任课教师要补充一些诗词或童谣让学生背。这样班级可以开展“背诗大王”比赛,根据年级的不同而规定一定的篇数,能熟背这些篇数的冠以“背诵大王”称号。当然还可举行其它形式的活动,促进学生多背诵优秀古今诗文,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知识面。总之,针对校园亚文化——童谣,只要教师们给予正确引导,对于语文教学以及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等方面都有一定期的帮助。笔者以为不妨试试。

篇8: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新课程主要是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体现课程的时代性。体育教师要由原来的重知识、技术传授向重学生身心发展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限制学生自由 (如随时向教师发问) , 转变为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自由”空间,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转变。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客观条件。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有时是外部学习动机起作用, 有时是内部学习动机起作用, 二者轮流交替、互相转化, 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直至达到既定的学习目的。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采取如下措施:当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动机时, 可以创设各种外部条件, 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外部学习动机以后, 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以及信念、理想和世界观, 并引导这些内部心理因素, 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当学生有了强烈而持久的内部学生动机之后, 仍然要利用外部条件去激发外部学习动机。如让学生自己创编街舞、健美操等激发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

二、体育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

体育教学应根植于生活, 要让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体育成为体育学习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生活化的乐趣。

1.竞技体育生活化。走、跑、跳、投等竞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一旦脱离生活, 学生就不喜欢参加。所以应提高它们的生活基础, 比如降低技能要求、更改运动名称、变换场地器材、调整学练目标、更新组织方法等, 将竞技体育与学生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相结合, 给旧内容以新生命, 激发学生的生活情感。

2.增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 教师应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开展的“踢毽子”“跳皮筋”“转呼啦圈”等体育活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也可以将“轮滑”“滑板车”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项目充实体育课堂, 增强教学的生活感和时代感。教学中还可以设计如钻、爬、攀、跨、滚等身体活动能力教学活动, 提、挑、背、拉、拖等生产劳动技能性教学活动, 以达到活动即体育、体育即生活的教学目的。

3.引进民间、地方性体育活动。根据地域特点, 教师可以将“踩高跷”“摔跤”等有一定群众基础的, 带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堂上, 既传授传统体育技能, 又培养学生参与社会体育的能力。

三、运用竞赛和游戏手段

竞赛和游戏都是一种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方式。竞赛带有对抗性质, 游戏中往往又带有许多竞赛因素和规则, 且主题鲜明趣味性强, 带有教育意义, 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意志品质的双重效能。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竞赛、游戏中的一种或两者结合用的手段均能充分调动练习的积极性。在竞赛、游戏中设置困难让他们克服, 就能在练习过程中自然地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如进行球类练习时, 老师有目的地设置对抗赛, 制定目标、法则, 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可培养学生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等坚强的意志品质;运用游戏加竞赛更能培养集体感、责任感, 增强相互间协作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总之, 让学生在竞赛、游戏的过程中面对困难, 战胜困难, 体验成功的喜悦, 可提高教学效果, 起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

四、注重面向全体, 体验成功

体育活动中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 改变过去那种“一刀切”的做法, 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 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动作发展好的学生要适当提高难度, 让他们“玩得有劲”;对那些动作发展较差的学生则降低动作要求, 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跳跨栏活动中, 要提供几种不同高度的跨栏, 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进行练习, 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增加高度。教师只是起到引导、鼓励、保护学生的作用。

兴趣与成功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用成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不只是想当然的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成功。例如教师可以用一个难度较低的动作让学生学习、考核, 学生自然能取得比较高的成绩, 以此体验成功, 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 慢慢地就会在快乐中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总之, 新的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视激发学生体育健身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的发展。当前新课改下的中学体育教学还处于摸索、探究阶段, 许多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因此体育教师要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营造体育运动氛围, 创造出适合学校特色的项目, 设计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活动, 真正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摘要:新课程要求体育课堂要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让体育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体育;灵活组织教学, 运用竞赛、游戏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作为在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该尽快进入“角色”, 走进新课程。

篇9:创新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让教室成为“心灵港湾”

作为班级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我在教室里辟出这样几块宣传心理健康的固定栏目:“点亮心灯”“用心学”“秀出我自己”,让教室布置体现出我们班以“心育”为特色的班级文化。“点亮心灯”作为班级宣传心理健康的阵地,主要是推荐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名人名言,介绍一些心理小常识、小方法,有时还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心语心愿。“用心学”栏目里是学生的一颗颗飞舞的心,这些心都是学生自己亲手剪的,我希望学生在学习时能手到、眼到、心到,所以在“用心学”这三个字上用上了这些可爱的小图画。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是很薄弱的,所以我就学习、卫生、纪律等方面在“心”上打五角星,谁得到100颗五角星,我就奖给他一本儿童文学,它其实是我们班级的竞赛角。“秀出我自己”主要是展示学生的作品,比如书法、美术、日记,还有一些显示特长的照片等,就连我们教室的对联也体现出了“心理特色”:为学深知书有味,观心遂觉宝生光。这副对联的意思是研究学问就能品味书的价值与内容,静下来的时候再看自己的心灵就会觉得已经同珍宝一样散发出一种光芒、气质,这是一种可贵的心性。

二、每日煲心灵鸡汤

在晨间谈话的固定时间(周一除外),我给学生讲述一些小故事,主要是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故事全集》《小学生枕边书》《读者》等书中挑选故事,并在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学生自己看到什么好的故事,也可以及时推荐给大家,共同分享。我经常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讲故事,有段时间,我们班学生特别消沉,特别浮躁,作业随随便便,上课不专心,任课老师也跟说我们班学生上课没有精神。我就给他们讲了《坐在生活的前排》的故事:

心理学万教授的课堂上,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提问。比如有一次,万教授问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高峰?”如此小儿科的问题大家当然不屑一答,回答:珠穆朗玛峰。谁知教授紧接着追问:“世界第二高峰呢?”这下大家可傻了,教授再问:“那么第一个进入太空的是谁?”这次没人敢回答了。不是忘记了加加林,而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教授的下一个问题,痛苦的是不知道第二个人是谁。教授转过了身子,黑板上飞快出现了一行字: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教授接着陈述了他的一项实验结论。12年前,教授曾要求他的学生毫无顺序地进入了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独自找个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学生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学生似乎特别钟情于后面的位置,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

10年后,教授对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最后,教授语重心长地说道:“不是说一定要站在最前、永远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人生中,你们一定要永争第一,积极坐在前排呀!”

讲完故事,我让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并告诉他们“也许你不可能天天站在最前,但你可以天天争取站在最前;也许你不可能永远第一,但你可以永远追求第一。满怀自信,充满激情地去争取,积极向上,坚持不懈地去追求,你才有成功的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觉得大家刻苦多了。

三、选择合适的心理疏导地点

人的情绪和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情绪。如果在嘈杂的教室里,疏导有时会成为训斥;如果在有其他老师的办公室里,疏导又缺乏安全感。其实,只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地点并无局限。我找孩子谈话一般在安静角落聊,有时到学校的“快乐小屋”去谈谈。也许我有这个便利,我现在越来越喜欢和班里的学生到“快乐小屋”交流。只要走进“快乐小屋”,再不平静的心情也会立刻沉稳下来,我会告诉自己,这是“快乐小屋”,这是一个倾诉烦恼、分享快乐的地方,这里需要平等、关注和坦诚。

四、利用班队课进行团体辅导

我现在所任年级还没有开设心理辅导课,但有时间的话,我就到网上下载一些团体辅导课件、教案,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团体辅导,如《自信心训练》《快乐之旅》等等。记得上学期开学初,我们班进行“班干部民主选举”,可是上来竞选的只有10多个学生,有几个我认为比较优秀的孩子也没有参加竞选,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让没有参加竞选的学生写“为什么我没参加竞选”,收上来一看,有的同学写着“我胆子小,不敢上来竞选”;有的写着“我觉得自己不优秀,上来竞选也评不上,所以就不上来了”;有的写着:“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当班干部,上来竞选要被别人笑话”等等。针对学生这样的心理,我先给他们进行了《认识我自己》的团体辅导,然后进行了《自信心训练》的团体辅导,让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

班主任在心理教育方面有很多工作值得尝试,只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把心理问题等同品德问题,关注学生心理,创新心理教育方法,就会化解一个个心结,温暖一颗颗童心,绽放一朵朵鲜花。

参考文献:

篇10: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法

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促进模式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ing literature data and logical analysis, discussing the Physical Health Status of China and the reason for the change, proposing corresponding solution, an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hysic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Keywords: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Factors, Promotion Model,1.前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先生的名作《少年中国说》,曾让多少国人为之振奋鼓舞。然而时至今日,再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这段公益广告,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小小少年们厚厚的镜片、沉重的书包和瘦弱的脊梁„„

1.1选题意义

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素质的大事,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日益重视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每五年监测中学生体质状况,以掌握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应的国家政策发挥导向作用。通过文献调查了解到,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本文从影响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入手,试图找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模式,为解决该问题做出有益的探索。

1.1.1问题的提出

不久前,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过半中学生血压偏高,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50%。甚至有的孩子竟在二十分钟的升旗仪式上体力不支,学生军训晕倒、这样的报道常见不鲜,青少年孩子的如此体质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不得不引发人们思考:是“谁”影响了孩子健康?

1.1.1.1研究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教学越来越有利于孩子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背后,也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孩子的身体状况能否得到真正的改善?孩子内在的情感和思维能否被真正的激活?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我国学生人群体质健康现状与国家对体育教育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表明学校体育工作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中学生体质健康测查、中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模式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2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查阅资料及相关数据进行综合整理,采取逻辑分析的方法整合现有资

源,为本文结论的得出奠定基础。3.研究结果

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的结果显示:学生的体质下降明显。2000年与1995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等均有所下降,除速度素质成绩下降幅度较小外,其余各方面素质的下降幅度明显。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在2000年比199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有所下降。此外,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学生的肺活量在2000年比199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有下降。同时肥胖学生增多、学生近视眼患病率仍然居高不下。据2005年调研报告结果显示,初中生的近视率已达到48.18%。然而最让人忧虑的,还不是一些孩子没有健康的体魄,而是许多孩子缺乏志气、毅力,缺乏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身体素质全面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频繁发生的惨痛教训不得不引发人们思考。

4分析与讨论

4.1造成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因素

4.1.1体育伤害事故禁锢了学生的活动

身体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然而只要活动,难免磕磕碰碰。而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备受家长偏爱,一旦孩子在体育课上出现擦破皮肤的“事故”,维权意识过浓的家长就兴师动众,找学校、找上级主管部门,尽管法律上有着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运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如果学校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的条文,但是“事故”处理的结果多是追究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校丢了面子、赔了损失,校长埋怨老师;体育老师陪上陪下,名声扫地、欲哭无泪,工作压力加大。时间长了,对于那些能锻炼孩子身体和意志但有危险的体育项目、体育器材,老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于是高难项目减掉了,易出事故的运动不要了,跳箱几乎在体育课上绝迹了,单杠、双杠也成了摆设,能用的、能玩的仅是几个篮球、几个足球、几根跳绳、几只毽子。老师无力承担的责任使原本热闹的体育课现在却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能免责免、能减则减,长期工作在一线的老教师都说:“工作繁重,我们愿承受;工作要方法,我们愿学习。可工作担惊受怕、受委屈,我们真的承受不起!为了自己的饭碗,还是不让学生出去好!”如此境地和心情,孩子体质怎不下降!

4.1.2追求应试教育减少了学生活动时间

“素质教育应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更要踏踏实实”、“分数就是孩子的生命,教师的命脉,学校的命运„„”。很多学校的工作一方面迎合上级检查、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提高教学质量,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课时,大量占用孩子的活动时间,进行文化课的补课、加课等。于是教与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通过一系列考试,把学生的身体健康丢在一边了。

目前,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

4.1.3家长的畸形“呵护”淡化了学生锻炼的激情

现实中,多数家长都简单的认为:孩子能吃能睡、营养到位、没病没灾,身体就是健康,只要能把学习搞好,根本没必要让孩子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体育锻炼。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下降,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试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运动项目,更无一技之长。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长的影响,使孩子没有建立起对体育的兴趣,对体育的价值缺乏切身的实际感受,对体育活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加上家长对子女的万般呵护,班主任对学习尖子的偏爱等,进一步滋长了学生怕苦、怕累的思想。

5.结论与建议

5.1我们应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体质健康促进模式

改革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手段与评价方法,用新课标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保证体育课的质量,真正让学生喜欢体育课。我们应加大贯彻教育方针的力度,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把中学生“健康第一”落到实处,真正保证每一个中小学生每天有1个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时间。

5.2建议具体实施办法

5.2.1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好安全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也不知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加上有的孩子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就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的发生。这样通过一些事件及时的教育和随时的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5.2.2确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近年来,体育研究在一些高校里已经有所开展,国家也多次组织进行青少年体质调研活动,体质研究作为一个新的里程碑,为学校体育的改革,为开拓学校体育科学化打下了基础。所以体育课必须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来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确立“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这是实现学生体质根本好转的关键。同时也要求体育教师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方式,制订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5.2.3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各运动项目的兴趣培训活动小组,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不仅锻炼了强健体魄又增进了友谊,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增强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5.2.4加强宣传教育,营建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

学校应充分运用各种媒体,采取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宣传,并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

5.2.5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培养学生强健体魄的一线队伍,只有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才能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26

1[2] 陈明达,于道中,邢文华,等.实用体质学[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6.45~49.[3] 李晋裕.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学生体能[ J ].中国学校体育, 2002,(2): 1~31

上一篇:机械拆装实训报告心得下一篇: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