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培训

2024-08-28

返乡农民工培训(精选6篇)

篇1:返乡农民工培训

返乡农民工培训总结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及退役军人掌握适用的一技之长,„县劳动局举行了“送技能到家门”万人免费培训工程,把技能培训免费送到农民劳动者的家门口。

为此„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投资30多万元配备了车辆、设备、人员。培训中心走出机关,下到乡镇来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如此一来,学员就节省了去县城学习来回的差旅费,不但保障了安全,而且节省下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方便了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不出本镇就能学到适用对路的一技之长。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

通过一年来的培训,目前已在宗艾镇开办六期培训256人,西洛镇开办一期培训34人,平头镇开办四期培训122人,朝阳镇开办二期培训174人,四个地方共计培训586人。尽管参训学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有的学员离开学校后,多年没有进行过再学习,但学员的学习极积性普很高,他们把这一次培训当作是一次充电的好机会,加班加点,学习效果较好,通过学习,学员总体上掌握了所教内容,并且有 186 人通过了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日后外出务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存在的差距

一、宣传工作存在差距,招生工作有一定困难

尽管我们前期工作做了很多,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群众对政策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对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怀疑,更 不相信通过培训能够就业,凡此种种造成部分群众对培训工作的不理解,招生有一定的困难。

二、专业设置单一,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目前我们开设的专业比较单一,只有电脑培训,焊工培训,创业培训,与市声场营销培训,而这些专业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哪样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适合与满足所有有创业与就业愿望的人员的需求。

三、起步较晚,时时掌握的不太好。

由于此项工作开展的比较晚,但春节过后,迫于生活压力,他们过早的踏上了打工之路。错过了培训时机,这部分人在外打工,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一是工作比较难找,二是工资不是很高。另外一个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农村劳动力很大一部分是农闲时在外打工,农忙时在家务农,而我们下到乡外镇时正赶上农忙季节,所经造成了很大一部分人想学习而没有时间学习。

今后需努力的地方

一、走进乡村,真正做”到送技能到家门”

近段时间以业的培训主要以乡镇为主,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民群众,但是前几年撤乡并镇,现在的乡镇管辖区都比较大,有的村庄距镇所在地有近十公里,学习还是有一定的不便,今后如果条件成熟我们将把培训开到行政村,更加的方便人民群,使老百姓不出村就能学到想学的技能,真正做到“送技能到家门”

二、增加培训项目,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家民收入。根据农村工作持点,增加培训项目,开展一些适用对路的技能培训,比如,各修理专业(摩托修理,农机具修理, 无线电修理手机修理)驾驶专业(汽车驾驶,农机驾驶,装载机驾驶,)建筑装修,保洁,家政等专业,群众需求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而且允许农民一年之中参加多个专业的培训,使家民掌握多种技能,增强适应与竟争能力。

篇2:返乡农民工培训

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既是执行政令之所要,又是解决民生之所需。只有紧紧抓住就业培训这项基础工程,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就业培训,才能有效帮助返乡农民工尽快提高劳动技能,转变就业观念,增加就业机会,从而确保农民工收入的稳定增长,满足经济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但是,当前各地在返乡农民工培训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完善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当前返乡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上的制约

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涉及到农委、劳动、教育、扶贫办等多个部门的联合管理。由于存在多头管理,工作任务和培训资金分系统下达,项目实施要求不一,补助标准不一,管理机制不灵活,管理手段落后,导致资源难以整合,制约了培训效果的提高。

2.农民主动参训热情不高

就业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激发返乡农民工参训积极性。一是课程设置欠科学,偏重于理论传授而忽略了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二是发放的教材内容深奥,农民较难理解;三是按规定每个农民工只能享受一次政府免费培训,而根据农民工的择业需求,常常掌握二、三门技术的农民工寻找工作的机会比掌握一门技术的要大得多。

3.培训软硬件建设落后

(1)培训资金缺乏是阻碍当前大规模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重要因素。县、乡两级因财政紧张而很难全部落实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配套经费。

(2)师资力量薄弱,不利培训质量的提高。一些在制造、缝纫、电子、电焊、种养业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大批专业技能人才,因本地经济不发达而纷纷到发达地区参与经济建设,从而造成当地农民工技能培训师资缺乏。另外,培训单位的教师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不当,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影响了返乡农民工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3)教学设施落后,制约培训效果的提升。一些参与返乡农民工培训的单位在教室、教材、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投入不足,不利于根据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来开展培训。

二、推动返乡农民工就业的相关对策

1.注重统筹协调,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返乡农民工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整合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局、扶贫办、财政局等部门资源,形成培训合力;建立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深入劳务培训基地、劳务开发龙头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全县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妥善处理解决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热难点问题,激发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投入性。

2.尊重农民意愿,分类开展培训

(1)各类职教、各级农广校等培训机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对有重新外出务工愿望的返乡农民工,要根据文化水平高低分别开展系统性职业技能培训。其中,文化水平较高的可以选择技术课程或经营管理课程进行系统培训,以便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大量亟待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则要选择用工量较大,能够实现快速转移再就业的行业或工种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特别要围绕当地产业发展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2)各类中职教育机构、各级农广校对不想留在农村而处于观望等待状态的返乡农民工,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广大农民工入校学习,及时引导其接受系统的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其就业能力。通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符合农民工特点,鼓励和引导入校学习的农民工,在获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初、中级以上职业资格及职业技能鉴定,既增强其就业能力和信心,也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储备了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

(3)对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返乡农民工,要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分产业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使其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关键技术,尽快成长为农业生产能手。

(4)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有留在农村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应在项目开发选择、资金扶持、政策环境等方面搞好服务,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承包荒山和耕地,进行农业开发。引导他们从实际出发,选准创业门路,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创业带动就业,繁荣农村经济。

3.突出实用实效,提高培训质量

(1)规范培训内容、统一培训标准。对政策法规、生活常识、安全生产等知识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开发出相应的引导性培训教材,以统一职业技能培训标准,推进农民工培训的规范化、标准化。

(2)改进方式方法、下沉培训重心。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在做好校内培训的基础上,可以把课堂设在企业、工地、矿场和田间。培训时间要符合农民工生产生活节奏,利用晚上、节假日,方便其边工作边学习,解决好工作与培训时间冲突的问题。并且要系统化安排单项知识和技能培训,达到系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效果。

(3)利用信息手段,提高培训效率。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开展农民工培训,将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效率。并将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制作成课件、光盘等媒体资源,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供学习者自主学习。

(4)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在岗培训。在有条件的企业中,根据用工需要按照一定比例设置农民工预备岗位,结合岗位开展针对性培训。通过弹性学制、学分制将在岗培训纳入到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中。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采取减免税或税前抵扣培训费用等措施对用工企业给予支持,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加快建立农民工劳动预备制度,实现培训、转移、就业一体化,使培训更加直接、实用、有效。

篇3:返乡农民工培训

以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是把农民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专业也更多是“外向型”考虑。当前,则应该多些“内向型”思维,也就是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升级目标,有针对性地培训农民,并引导其实现就地转移。我国政府对返乡农民工培训问题体现了足够的关注和前所未有的决心。一是将返乡农民工培训问题纳入了国家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规划;二是连续出台了涉及农民工技能、创业培训的一系列政府文件;三是国家财政以转移支付的方式为农民工培训作了多方面的投入,起到了很好的政策导向和高端带动作用。但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远没有形成规模化和规范化程度的公共产品,最根本的原因是供给环境还没有从整体上得到改善。

一、直接环境的改善

农民工培训促进就业应纳入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使农民工培训就业目标的基本实现具有法定的时效性。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的做法是紧跟中央政府的基调,开一个会议、发一个文件,以惯用的广泛强调和号召手段,向社会表明一种积极的亲民姿态,而没有拿出具体的实施办法;或象征性地搞几个临时性培训项目,以套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专项资金。有规模、成建制、高质量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还不多见,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工培训工程还没有进入实质性的启动程序。

(一)明确农民工培训的实施主体

目前的状态是各级政府的扶贫办主持扶贫培训项目,农业局主持阳光培训工程,教育局主持农民工职业教育支撑项目,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持劳动预备制形式的短期技能培训项目,各行其事,互无牵制,没有统一的验收标准和督导机制,运作效率低、成本高,质量没有保证。由于国家有专项资金投入,有关部门从事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异常高涨,谁有项目谁受益,培训的质量效果却无人负责。

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多主体、多对象、多内容、多形式、多层次、多要求的特点决定了培训工作由任何一个部门独家承担的难度。

一是教育部门要依托现有的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常年性的、有专业特色的职业培训基地或培训中心,使之成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主渠道、正规军;抓好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并主动与劳动就业部门和用工单位取得联系,争取培训任务,了解培训需求,搞好培训教学设计,力求按需施教、学以致用。

二是劳动就业部门要抓好就业中介机构、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和劳务市场的调研工作,及时、准确地把握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情况,随时向培训部门提供用工单位对从业者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要求信息,以指导培训机构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培训工作;还要抓好“先培训、后转移”、“先培训、后输出”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抓好技能等级标准和考核鉴定办法的改革完善;负责组织实施职业技能考核,实行考核与培训分离,这对培训机构是一个有力的监督,通过这种监督也有助于引入培训的竞争机制,扶优汰劣,提高培训质量与水平。

三是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主管部门要抓好下属用工单位“先培训、后就业”的贯彻、落实,以及在岗人员的培训工作;要利用自身优势,为培训部门提供专业课师资、试验设施场地,提供用工信息和培训要求以及培训质量的反馈意见,主动参与培训机构的教学设计工作。

(二)确立稳定的投入机制

确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使农民工培训作为社会的公共产品有充足的制作成本。据了解,培训补助资金由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以地方财政为主。中央财政根据全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确定的示范性培训任务,平均每期每人按1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重点用于农村劳动力转出大省、产粮大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培训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由县(市)级财政承担。这些政策赋予了劳动力享受培训财政补贴的权利,但要将这种法律权力转为事实权利,县(市)级政府必须具有相应的财力保障。一般而言,农村劳动力剩余越多的县(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越困难,这必然导致财政补贴无法落实。

为了确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农村劳动力培训财政补助应主要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并科学地设计培训转移支付制度。一是建立县级农村财政转移支付模型,确定转移支付需求。转移支付额度由培训标准支出、标准收入、激励息数计算确定,目标支出水平高于标准收入的县,可以得到上级的转移支付;二是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不仅仅是补贴经费)预算单列,从而保证转移支付资金和补贴农村劳动力的经费落实到位。

从近期操作上看,拟实行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省级统筹。培训资金省级统筹是指在一个省范围内建立基金调剂机制,通过调剂确保本省范围内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每一个培训机构都能获得足够的培训财政资助。一是根据剩余劳动力规模、招用外地农村劳动力人数、人均GDP等参数计算出地级市应上缴省级统筹基金的额度;二是地级市的培训资金缺口县自求平衡,不足部分由省统筹基金调剂;三是省级统筹的建立与实施涉及到地市、县市利益的重新调整,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难保资金畅通,因此应建立相应的资金管理机制。

(三)建立稳固的农民工培训基地

建立稳固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实现农民工培训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化。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对象数以亿计,培训工程的历史跨度将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全过程。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兴建专门的、大型的农民工培训基地,也没有通过有效的教育资源整合,形成职能合理定位的多层次培训体系。目前具有的仍是不成体系、不具规模、零打碎敲、应景式的临时培训活动,与农民工培训的目标和任务严重不相适应。

建立市、区(县)、乡(镇)三级培训基地体系,并对各层次的职能合理定位,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培训农村劳动力。市级培训基地(以职校、技校、就业训练中心、中专校为主)负责较高阶段的培训和师资培训等高层次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区(县)级培训基地(建议以农广校为主)负责实施设施投入大、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培训,如数控车床的培训;(乡)镇级培训基地可以不设专职的师资队伍,只负责组织和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由市、区(县)两级从讲师团中委派教师下乡培训,提供一般的技能性培训,如农业技能、电工缝纫、电子装配等。

搞好培训基地建设,应着力于解决培训基地散、乱、差、费的问题,通过调整、合作、充实、完善,充分挖掘现有培训基地的培训潜力。政府一方面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各类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的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实行强强联合、产学研结合、培训与用工结合,打破体制上的条块分割,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形成培训合力。另一方面应鼓励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根据各地产

业结构和现状、发展趋势、本校的师资、设施,确立自己相对稳定的培训专业和培训特色,搞好培训市场定位,促进培训设施和师资队伍的长期建设,避免培训市场无序竞争。

二、间接环境的改善

(一)制度保障

一个社会能进行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是有合理的社会流动,因为它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返乡农民工培训后寻求实现再就业、定居城市的过程所遭遇的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如农民工异地就业除随身携带身份证以外,还必须持有务工证、计划生育证、暂住证、健康证等,获得上述证件的价格远不止工本费。其根本的原因是历史形成的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要通过理顺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关系,消除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让农民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和发展机会。如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废除农业和非农业户口之分,并逐步剥离有关部门附加在户口管理上的诸多行政管理制能,使就业不再受身份的限制。还应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面向所有城镇非农业就业人口的教育、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障,使离土农民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直接受益者,才能使进城农民彻底割断对土地的依赖关系,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还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制度,允许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户依法有偿转让土地承包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得到合理的补偿。

(二)矫正社会分配杠杆

强制实行《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最低工资保障、工时和休息休假制度。据调查,农民工转移就业集中在建筑工地、码头和规模化生产企业的流水线上,这些工种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强,他们平均日工作时间长,月工资收入低。低水平的劳动力价格造成了产品的简单重复和生产要素的不合理配置,加剧了低水平的市场竞争,保护了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企业,降低了劳动力再生产的合理成本,扼杀了农民工的有效培训需求,遗留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要以强有力的劳动执法手段根除社会奴役性使用农民工的现象,保证他们有正常的休息休假待遇和合理的劳动报酬,使他们有可支配的时间和货币支付能力换取社会继续教育,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

(三)行业成为农民工培训的有效载体

市场经济体制使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日益弱化,因此更能集中精力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应该积极着手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指导和组织开展行业职业教育,促进本行业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有效提升。《劳动法》规定,按企业工资总额1.5%或2.5%的培训经费可由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提取,用于开发专项人力资源培训项目。

篇4:返乡农民工培训

[摘要]高职院校有自己独特的条件和优势,在当下全球经济形势未稳和中国经济尚未复苏的情况下,参与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理应成立农民工创业培训的骨干基地。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创业培训应以核心农民为目标群体,因材施教,围绕素质、情感意志、精神、思想等方面进行,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农民工 核心农民 创业培训

[作者简介]潘伟彬(1963- ),男,福建惠安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生态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福建 龙岩 364021)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一五”规划项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ZGH2006044)

[中图分类号]G7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151-02

一、背景分析

长期以来,受制于教育程度与文化水平,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技术含量和职业门槛低的工作。如今,农民工都认识到了缺乏职业技能给求职带来的阻碍。在2008年12月21日“中国农民教育高层论坛”上,农业部科教司司长白金明透露的一项最新的调查结果:截至11月底,21个省累计外出务工农民达1.61亿人,返乡农民工已达1268万人,占总人数的7.9%。在返乡农民工人群中,有73%的农民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有近65%的人群愿意接受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外出务工。这份调查同时还显示:在这些返乡的农民工人群中,有16%的人愿意回乡创业;有13.5%的人愿意回乡务农。①

部分农民工的失业问题,既有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原因,同时也折射出一种必然。说是一种必然,是因为,一方面,大部分农民工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无法适应企业进步、产业升级和岗位转换;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三农”发展政策的倾斜,一部分农民工落叶归根,开始选择自愿返乡创业。但无论是哪方面的原因,归根到底,要就业是硬道理,因此,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刻不容缓。②

为此,中央和有关部委对返乡农民工实施了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启动大规模的针对性强的、实用的农民工创业培训计划,不仅是应对危机之举,更是中国模式转型的必然要素,结构要调整,产业要升级,离不开对农民工的“换代升级”问题。“农民工2.0版”不仅意味着在年龄上是80后或者90后的,更意味着在劳动技能上的跃迁,这是一个长效的工作,甚至决定着“中国制造”的未来。③因此,我们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帮助返乡农民工通过培训掌握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形成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良性机制。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主动、直接、有效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创业培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振兴民族经济的需要;是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的需要。这三大需要将为创业培训提供巨大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国内市场,高职教育必须把握这个机会。高职院校有自己独特的条件和优势,参与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理应成为农民工创业培训的骨干基地,因此,高职院校应找准位置,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农民工的创业培训。

二、农民工创业培训的对象、主要内容和培训方法

(一)农民工创业培训的对象——核心农民

创业过程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对于创业者的素质能力要求较高,为了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同时不浪费学员的宝贵时间,高职院校应确定农民工创业培训的核心对象。

1.返乡农民工。指通过打工或从事非农产业,积累了一定资金和社会阅历,有意从事农业产业生产、经营,具有创业意愿的农民,他们是创业培训的主要对象。

2.农村专业户。指参加过“绿色证书”和“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培训,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有进一步创业愿望的农民。

3.青壮年和中年人群。指年龄在25~45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创业愿望,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农民。

4.子女承业户。指已具备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希望将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并希望子女将来进一步发展产业的农民子女。

对核心农民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其创业能力,扶持、帮助他们创办各类集体、个体、私营经济实体,从而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农民工创业培训的主要内容

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在20世纪60年代末研讨亚洲国家的欠发达问题时,曾经系统地分析过亚洲农民的整体素质。他指出:从发展的观点看,农民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是有缺陷的:工作纪律松弛,不守时,不太尊重秩序;有着许多非理性的观点和迷信观念;缺乏警戒性、适应性和雄心壮志,不太愿意进行试验或改革;存在着对权威和习俗的盲从;对深思熟虑和持之以恒的节育缺乏准备等。④缪尔达尔的分析在一定的意义上也适用于中国。目前,我国农民的思想基本上还是传统农业——游牧文明的精神。而中国农业精神的思维方式,诚如姜义华教授所言,乃是情理不分,以情代理,放纵感情以取代理智的分析,用主观价值取代客观之理,甚至由此走向唯意志论,走向直觉主义与狭隘经验乃至蒙昧主义的结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个人独立、平等、理性、法治和契约的权威等理念严重缺失。⑤基于这种现状,开展农民工创业培训,主要应从以下内容着手:

1.提高农民素质(包括知识与技术素质和人文综合素质)。(1)专业、职业知识:是从事某一项专业或职业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具有较为系统的内容和特定的知识范围。(2)经营管理知识:是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也具有较为系统的内容和特定的知识范围。(3)综合性知识:是指由多种专业构成的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发挥社会关系运筹作用的知识。它没有固定的、不变的知识范围,但其功能指向的核心是使实践主体及其活动具有社会关系性质。(4)技能培训:每个学员所办企业经营的项目都不相同,各自需要掌握的技术技能也不一样,所以应将经营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能相同或相近学员集中在一起,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讲解技术要领和操作技巧,从而提高创业者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增强创业者对该行业的了解。

2.提升农民工的情感意志系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典型描述了现代人在意志系统与意义系统方面和传统人的显著不同之处:效能感和自信心,不相信命运,乐于接受生活变迁;具有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时间感;重视技术技能;待人平等;计划性;尊重他人;对陌生环境不抱戒心,具有信任感;期待子女受教育和获得现代职业;具有独立见解,能容纳不同意见;兴趣广泛,接受信息能力强;对生活中的问题具有理解力。⑥

因此,提升农民工的情感意志系统,应包括创业意识(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创业世界观)、创业品质(勇于承担责任,有恒心有毅力;出色的领导力量;善于把握商业机会;善于驾驭创业风险;足够自信且善于学习;有目标有动力,始终保持清醒)、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要培育农民对纪律、制度、团队精神和社会关系秩序的理解与尊重。这些都必须落实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各种现代传媒(如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书籍、广告等)的功能上。

3.培育农民工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现代工业文明的基本精神,即冒险、创新、竞争、协作和理性计算(合理化)的精神,是构成现代性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中国农民极其缺乏思想的创新力。韦伯从人的精神信仰的角度提出了“资本主义精神”或者说“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问题,他认为天主教的新教化改革,形成人宰制世界、并向全球冲动的经济理性主义精神,由此造就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后来,许多西方和东亚学者在考察东亚经济发展时,也套用韦伯模式去探讨亚洲资本主义精神、日本资本主义精神、华人资本主义精神、韩国资本主义精神等问题。

因此,培育农民工的企业家精神,从思维上来看,实际上是一场思维方式的革命,具体来说,是农业理性主义精神(理性地适应)向工业理性主义精神(理性地宰制)的转换和更新。企业家精神是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结合,其实现路径和终极关怀是经由科技理性而达到价值理性。

4.传播新思想。刘易斯认为,知识被利用的速度部分地取决于人民对新思想的接受程度,而部分地则取决于制度在多大程度上使得到并运用新思想有利可图。在那些人们习惯于各种观点或变化,从而他们的世界观务实的社会里,新思想将被最迅速地接受。⑦因此,要借助大众媒体强化舆论引导,向农民传播包括国家重大制度、法律、政策、方针的变更;介绍国内外创业理念、创业政策、创业典型、创业经验以及城市地区和国外的先进文明观念;进行良好的人格与行为示范,等等。

(三)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创业培训的方法

改进农民工创业培训方法的核心是解决好教与学的关系,要把学员从客体变成主体,把学习变成每一个学员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动,形成教与学的最佳配合,主要有以下方法:

1.讲授法。就是培训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要求讲授内容具有科学性,讲授语言要生动准确,讲授法有利于受训者系统地接受新知识,有利于理解难度大的内容,可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培训。

2.演示法。运用一定的实物和教具,通过示范,使学员明白某种工作是如何完成的。演示法有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获得感性知识。

3.研讨法。通过培训师与学员之间或学员之间的讨论来解决疑难问题。研讨形式可以是演讲、小组讨论等,研讨法鼓励受训学员积极思考,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经验的交流和能力的开发。

4.视听法。利用幻灯片、电影、录像、录音、电脑等视听教材进行培训。视听法生动形象,比讲授或讨论能给人更深的印象。

5.角色扮演法。设定一个最接近现实状况的培训环境,指定学员扮演其中的角色,用以理解角色的内容。这种方法有利于学员较快熟悉特定工作环境,有利于提高学员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训练基本动作和技能。

6.案例培训法。这是创业培训中最有运用前景的培训方法,是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案例培训法的优点是参与性强,可以培养学员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执行能力。

三、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创业培训的外部支持

(一)优化创业培训教师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高等职业院校既肩负着学历教育职责,又承担着社会培训任务。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结构尤为重要,要尽快建立一支能够适应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又能承担职业技术培训的教师队伍。培训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较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要增加教师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强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经常安排教师到企业单位实习,同时聘请企业家和工商、税务、金融、卫生、劳动等政策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规模相当的综合教师力量。

(二)构建完善的创业培训评估体系

对培训效果进行严格、科学的评估,既是及时检查培训效果的需要,又是保证培训质量的手段。培训评估不但能够了解受训者的学习效果,还能了解培训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问题,也能提高受训者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培训评估应该包括学员对培训课程的评价、师资对培训学员受训情况的评价、培训效果综合测试、学员行为的改善、绩效的提高、培训后续效果展望等有关方面,形成合理的评估体系。

(三)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和环境支持

创业活动与国家及地方的宏观经济政策、就业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息息相关。政府在积极推动创业培训项目开展的同时,应该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与环境支持。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创业环境,落实鼓励政策,推进相关服务体系、制度的建立上。要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开辟“绿色通道”,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加强信息引导,注重鼓励引导,完善行业协会、商会等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对民工返乡创业的服务职能。此外,对那些有政治诉求和较强致富带富能力的返乡农民工,尤其是农民工党员,可以帮助和引导他们当“村官”。

(四)进一步加强创业培训的宣传力度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体,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劳动者自身创业的意义和作用,提供创业成功实例、创业过程中的经验,定期向社会征集并发布论证后具有可操作性的创业项目,发布创业培训班招生信息。要在社会上形成一股创业热潮,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地接受并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创业的队伍中来。其次,创业培训对象要广泛。创业培训对象当前主要是返乡农民工,但不能局限于此。要面对所有农业产业化经营者、高校毕业生、个人有专利成果并想进行企业化运作的农民等所有想创业且有创业能力的人。

[注释]

①②解艳华.必须打好农民工培训的硬仗——访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首席专家冯俭[N].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2009-02-11.

③马光远.能否建立“农民工培训专项基金”[EB/OL].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9/02-04/008@045018.htm20,2009-02-08.

④(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M].方福前,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341.

⑤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序.

⑥(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2-36.

⑦(美)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梁小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1.

[参考文献]

[1]张德斌,冯章.我创业我成功——成功创业102条黄金法则[C].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2]林振东.加强农民教育营造文明乡风——建设闽西新农村中的文明乡风建设的思考[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篇5:返乡农民工培训

王 丽

(赣南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论文在返乡农民再就业培训的理论根据的基础上,从多维理解培训的背景、分析培训学员的个体学习特征、投入和实施主体、培训融资渠道、培训指导理论、培训方式、创业的区域优势和地域特点等方面提出思考对策。

关键词; 赣州返乡农民就业培训现状分析

一、多维理解培训的社会背景。从国际环境看,全球都在关注和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2010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指出,各国政府需要紧急行动起来,创建保护贫困与弱势群体的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全民教育的牵头机构,一如既往地,鼓励和支持那些受金融危机重创的国家和群体,使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从国内社会环境看,大批返乡农民能否顺利就业小的方面关系到农民家庭的幸福,个人的尊严,大的方面来讲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顺利发展。返乡农民的就业教育和培训势在必行。

二、培训的理论根据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对人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本存量,广义上地讲,“人力资本包括多种形式的投资结果,最基本的如对个人培训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技能;接受正规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并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增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他还特别呼吁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主张“把教育当作对人的投资”,把教育所带来的成果当作一种资本,因为“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更容易获得恰当的经济信息。”[1]

三、培训对象的群体和学习特征。

(一)返乡农民年龄上具有“中青性”,大部分是中青年,处于人生劳动创造的黄金年龄段。职业上具有“流动性”,返乡农民具有“车间工人”和“田间农民”的经历,经常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流动。返乡农民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在城市和农村生活的经历,在其外出务工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从业技能。同时拥有有一定的技术资本、管理 经验、市场信息、社会关系和创业精神。返乡农民从回乡的意愿来讲,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愿返乡者,他们大都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市场信息,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创业精神和相对充裕的资金。另一种是被迫返乡者,他们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低、缺乏专业技能等原因无法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迫于生存的压力返回农村。

(二)学习特征

1.返乡农民的学习需求多样。返乡农民的学习需求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如有的打算在农业领域就业,其学习需求主要集中在实用的技术技能上,对企业管理的需求有限;有的打算回城就业,其学习需求则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即便是在同一种产业类型内部,返乡农民的学习需求也有差别,例如同样是发展现代农业,规模种植业和特色水产养殖业对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具体培训需求也具有较大差异,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2.学习内容倾向即学即用

‘成人的学习取向是立即的应用,其从事学习活动的类别皆为对当前生活情境的反应,教育是增进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故成人系以一种“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与教育活动’,[2]教育活动对成人来说是一个十分明确的学以致用的过程。成人参加培训往往是为了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因而学习计划紧密结合他们的社会活动,往往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以实用性为准则,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期望学习效果速显。对于返乡农民来说,学习不是要获得系统、完整、严密的学科知识,而是要获得应用知识的能力,直接有效地改进自己的实践。

3.文化素养较低,易产生挫折感

文化素养通常是指一个人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学习挫折感则是指学习者学习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一时又很难克服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整体而言,返乡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素养较低,因而,返乡农民工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通常较差,极易产生学习挫折感。[3]

三、有效培训思考

返乡农民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政府行为,企业、培训机构、农职业院校及更多民间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合力来进行;另外,返乡农民培训不仅涉及到培训本身,更需要全社会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更真实的了解,继而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的渴望和需求。

(一)投入和实施主体应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对待返乡农民培训。当地政府不应把农民培训当作上级布置的一项任务来完成,应从人力资源视角来看待返乡农民培训。人力资源是“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即处在劳动年龄的已直接投入建设和尚未投入建设的人口的能力。”[4]因此,农民培训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范畴。以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对待农民培训,有利于提高认识,带动全社会重视农民的培训,为培训营造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有利于促成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建立,保持农民培训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改变过去走马观花、走过场的形式培训。

(二)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建立多元融资制度。目前赣州培训费用主要从“就业资金”中拨付,辖县市比如瑞金是从“金蓝领”工程中支付,还没有专项的就业培训资金。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证明,在农民培训工作中,政府一般是资金投入主体,而不是唯一的投入主体。目前我国在农民培训和教育方面投资十分有限,这与我们的农业大国身份很不相符,所以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返乡农民资金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应该动员更多的企业、社会力量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资金投入、企业资助、社会捐助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多元化工程经费投入机制。

(三)面向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民培训体系。现代环境中的返乡农民培训越来越复杂,在面对国际竞争时更具有挑战性。为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我们应重视返乡农民群体及他们的学习特征,对农业教育和培训的反思,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形式,改革和调整自身结构,使农业教育与培训尽量与农民需求衔接,提供的培训服务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和人性化。

3.农民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世界经济在变化,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也在变化。许多研究经验表明,接受较多教育和更多技能的人更能适应变化。他们更有可能在新机会中受益,并且能够不断创造新机会,从而提高工作生产力;接受较多教育的劳动力能更灵活,更好地接受新思想,因此,面对社会形势的变化,农民自身应该解放思想,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树立“培训可以提高技能”、“学习可以改变命运”的理念,用知识和技能来提升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在社会结构调整和金融危机形势下的生存与应变能力。另外,应树立长远的职业目标,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逐步改变自己 “脏、累、险”地工作状态,改变哪里有钱去哪里的无目标的“盲流”状态;多用农民取得成功的案例激励自己,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努力我也能成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最终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2.城市居民应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进城务工和创业人员。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他们的汗水和心血,城市的美丽和辉煌离不开他们的智慧和奉献。城市居民没有理由居高临下对待他们,更没有理由歧视他们。

4.培训与就业应形成良性互动。前文中提到教育品质的判据,教育能否改变个人的命运,能否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关键要看教育和培训的结果是否为学习者带来更合适的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因此政府和培训部门应创新培训机制,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后的就业率并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与劳务输出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培训订单或输出协议,实现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篇6:返乡农民工培训

同志们: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县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是和大家一起研究分析当前就业工作形势,共商促进农民工培训、就业的方法措施,寻求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县内企业用工问题的双赢之策。刚才,与会同志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一些意见和建议很有针对性,对我们抓好这项工作很有启迪。下面,我结合大家的观点,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

当前,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实体经济所受到的冲击范围越来越广,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许多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裁员、关停、倒闭等现象。我县虽然尚未出现企业大规模裁员问题,但是农民工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截止元月13日,我县已有14328名农民工返乡,除了7445人节后要回原单位上班,还有近7000人要重新寻找就业岗位。随着春节的临近,预计还将有大量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农民工返乡。能否及时有效地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大局的稳定。大家要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充分认清做好返乡农民工培训和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迅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全力抓好返乡农民工培训和就业工作。

1、组织农民工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就业乃民生之本,而职业技能的高低是影响劳动力就业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县是人口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打工人员不少,但其中相当多的人缺乏一技之长,没有“手艺”,不能适应企业要求,无法顺利就业,即使就业,也只能靠卖力气赚点“血汗钱”,从事一些低层次的体力劳动,收入较少。一旦遇到企业裁员,这些人就会首当其冲。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让他们掌握实用技术,学得一技之长,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实现充分就业,实现农民向市民和产业工人的转变。

2、组织农民工培训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分析当前我县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种植、养殖,实现增收。二是劳动力转移增收。目前,我县农民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必须培训农民。抓好农民工培训,对促进农民增收能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帮助没有工作的人找到合适的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二是可以让有工作的人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就业层次,获得更高的收入。

3、组织农民工培训是解决企业缺工、助推经济跨越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全县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工作取得显着成绩,众多企业纷纷落户,企业用工量持续增多。据统计,全县700多家企业和2万多个体工商户共吸纳从业人员7.6万多人。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企业用工需求相对减少,但目前仍有52家企业申报缺工3268人。这些企业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管理和经营人才,更需要大批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认真组织返乡农民工培训,不仅能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而且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二、要精心组织农民工培训就业的各项工作

一要统筹县内培训资源。要确立公办教育培训机构为县内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导地位。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职业中学等公办教育培训机构要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服务本地企业用工为宗旨,围绕我县新上项目和重大技改扩能项目,添置教学设备,引入师资力量,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引导社会培训机构培训返乡农民工。要运用财政补贴资金,引导定点培训机构围绕县内企业用工需求和发展高效农业需要,对返乡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经过培训的学员到县内规模骨干企业就业的,政府对培训机构可适当奖励。要挖掘行业职校办学潜力。农业、建设、工会等行业职校在完成本职培训任务的同时,要充分组织城乡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按照实际培训人数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要推动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各类企业要积极利用自身条件开展职工上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给予培训补助。

二要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要扩大培训范围。劳动、教育部门牵头,对城乡所有新成长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农业部门牵头,对所有适龄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扶贫办牵头,组织对农村贫困户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企业与培训机构合作,对在岗职工实施轮训;镇村组织和相关部门要共同配合,对全体返乡农民工提供一次减免费培训。要拓展培训内容。在帮助返乡农民工掌握实用技能的基础上,增设就业指导、诚信教育等课程,提高参培人员就业竞争能力。要延长培训周期。对部分培训专业由短期培训调整为中、长期培训,增加培训课时,提高培训效果,缓解就业压力。要突出高技能培训。举办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评选出“**县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并给予适当奖励,激励职工提高技能。

三要突出返乡农民工培训就业。依托全县27家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农民工培训补贴、阳光工程补贴、扶贫培训补贴等政策,积极动员、组织返乡农民工和县内符合就业条件的培训对象参加技能培训。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岗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择业竞争能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改扩能新开工项目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的适应能力;围绕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农业技能。县将出台鼓励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政策措施,免费对返乡农民工中的低保对象、零转移家庭劳动力和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有培训要求的返乡农民工都能得到及时有效培训,促进尽快就业。正月初五,县政府将组织一次集招聘洽谈、创业项目推介、培训机构招生、劳动保障政策咨询“四位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洽谈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各镇区要加紧对县内外企业用工需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时发布并对接、沟通,把用人单位用工的人数、类别、要求、待遇等向社会发布,使更多的返乡失业人员知晓,为他们及时找到合适工作提供方便。

四要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全面落实有利于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把返乡农民工失业转变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要面向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意识教育,激发创业热情。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流转收益。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引导掌握了一定技能、积累了一定资金的农民工主动创业,投身发展高效农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技推广、包装运输、贸易营销、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企业,实现返乡农民工的迅速就业,并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增收。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劳动保障部门、各相关镇区要帮助他们接续社会保障,特别是做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接续工作。开发区、澳洋工业园、东益经济区、阜城工业集中区等要建立一批创业培训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提供项目开发、项目融资等“一条龙”服务。

三、要切实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要加强工作协调。县将成立返乡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仇书记、周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办,定期召开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通报农民工就业等工作进展情况,研究会办农民工就业等相关问题。

二要明确各自职责。农民工工作面广量大,既要各自履职尽责,又要相互协调。请农工办牵头负责农民工工作的政策制定、工作检查考核、部门工作协调等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农民工返乡情况的调查登记,组织返乡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创办二、三产业的培训,开展农民工就业服务,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工作;农林部门负责做好返乡农民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办种植、养殖基地的创业培训;教育部门配合劳动部门做好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扶贫办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做好贫困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及时拨付农民工培训补贴。镇村要及时、准确掌握返乡农民工的时间、人数以及春节后的就业打算,动员并组织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暂时遇到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要用好“五减四缓三补贴”政策,通过采取加强培训、轮休和适当缩短工时等措施,稳定职工队伍,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并争取扩大生产,吸纳部分劳动力。要发挥种养大户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

三要严格督查考核。今年,要将返乡农民工的情况调查、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工作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督查和服务相结合,真正做到每项工作有人干、每个环节有人管,切实将责任和压力分解传递到相关人员。农工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切实承担起组织指导、督查推进的责任,深入企业、深入农村,全面了解情况,全过程搞好服务,全力做好返乡农民工培训就业工作。做到旬旬有普查汇报,月月有督查通报,全年有考核奖惩。

同志们,返乡农民工培训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决不可因为认识不到位、既定的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影响返乡农民工培训就业工作。我们要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切实做好事关民生与发展的农民工培训就业工作,为“奋战四年全面达小康,争先苏北跃进前八强”作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美丽的大自然250字作文下一篇:森林防火标语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