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扶贫先进人物事迹

2024-05-11

最美扶贫先进人物事迹(精选7篇)

篇1:最美扶贫先进人物事迹

“这是我们24小时坚守的阵地,请人民放心,疫情不退,我们绝不会退!”。在防疫攻坚战打响的那一刻开始,那你知道击疫情最美逆行者先进人物事迹范文都有那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抗击疫情最美逆行者先进人物事迹范文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抗击疫情先进人物事迹范文1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这每一个人的心。疫情来临时,鸠江区汤沟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辞辛劳,离开家人,积极响应动员,迅速进入战斗角色;他们坚韧不拔,始终坚守岗位,奋战在防疫第一线;他们勇敢坚定,在村民群众都闭门不敢外出时,他们始终在村落间“逆行”,宣传引导,摸底排查;他们既是一名中共党员,又是一名村居干部,他们在大难面前,舍小家为大家,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展现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风采。

疫情就是命令,再危险我们都得上

大年初一,春节假期的第二天,大家都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氛围中,但网络上关于疫情的消息也一直被村居干部关注着,他们_经亲身经历过类似的疫情,面对春节期间大量的返乡人员,加上村里办喜事的、聚会的多,都心里捏着一把汗,随着疫情严峻的消息不断传出,不少村居干部便开始在镇政府的工作微信群中主动询问,是否有防疫工作安排,形势不容乐观。

当日下午,镇党委政府开会传达部署防疫工作,要求各村居立即进入战时状态,迅速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刚结束,现在正是检验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时候,面对疫情,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算什么共产党员,怎么对得起群众的信任。”

会议结束后,个别村居书记给自己打气,得到在场人员的一致“点赞”。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镇 14 村居于大年初二上午,全部组织召开了“两委”会议,把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布置到位,明确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具体措施。全镇各村居干部,立即从春节假期的氛围中抽出身来,迅速调整思想状态,全部到岗到位,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的战斗中。“____指出:‘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来了,我们不上谁上。”在三元村“两委”干部会议上,村党总支书记姚清海面对个别人员的担忧,严正表态。

防控就是责任,当最接地气的“逆行者”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各自把各自的网格管好、管严、管紧,各自把各自网格内的人员排查清楚,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最后到我这汇总签字上报。”__村党总支书记汪贻平明确“两委”干部网格责任,把属地管理责任进一步细化压实。__村充分利用“向心聚力、三网共治”载体,全村划分为 6 个网格,每个网格明确一两名“两委”干部包保,同时发挥党群议事点作用,发挥党员、村民代表作用,把疫情防控的各项任务都交给网格,像一颗颗旗子下在网格点上,时时掌握网格动态信息。全镇 14 村居依托“三网共治”113 个网格,明确村居网格员属地责任,汤沟镇武汉返乡人员信息排查人员准确、上报及时、信息全面,与村居干部落实好网格责任是分不开的。

“到村入户务必做好自我防护,你们不是只为自己负责,也是为了大家负责,这个时候,不能逞强。”每次下网格,到村入户排查摸底,陪同医务人员跟踪检查在家自我隔离的武汉返乡人员前,早映村党总支书记汪贻武都会多唠叨几句,生怕大家放松了自我防护。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太多“逆行者”,村居干部算是其中最接地气的,他们面对的是春节前广大在外务工返乡人员,这个春节农村很宁静,但情况也很复杂,形势似乎比村干部们认识到的更为严峻,他们丝毫不能懈怠。

发动村民群众,我们就是“门神”

村干部就是村子的守护者。“在网上看到有个比喻很形象,我们就像村民家里门上过年贴的“门神”,我们替村民群众把好这个门,把疫情关在门外。”黄__党总支书记宣义剑开玩笑说。比喻固然形象,玩笑也很轻松,但责任很是沉重。村民群众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村干部说一百遍,似乎在他们眼里,都是多余的废话。我们当“门神”,村民就要自觉关门,我们不仅要防控疫情,还要看住村民,让疫情不在这里传播。村民群众自我防控意识至关重要,一定要发动群众,共产党人的法宝就是依靠群众,疫情防控,贵在群防群治,群众不参与,疫情难根除。村居干部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扎扎实实做好舆情引导、防疫宣传,村上大喇叭喊起来,小喇叭动起来,横幅拉起来,宣传海报贴起来,一封信发到人手一份,把手机都用起来,抖音短视频、微信发起来,能用的宣传手段一样不落。持续的宣传之下,村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不断增强,纷纷响应,主动参与,采取各种方式,严防人员流动,取消各种宴会、聚会、集会,宾馆、餐馆、网吧、菜市场等全部关停,现在村干部要到所辖的自然村开展排查检测,都要提前跟村里人申请。村民群众都说,村干部是我们的“门神”。

抗击疫情先进人物事迹范文2

__镇__村党总支__支部党小组长__,今年已经 __ 岁,但作为一名老党员和镇党代表,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爆发以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新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中,彰显了党员的先锋本色。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发生后,__在村疫情防控小组的带领下,日夜坚守在疫情处置和防控工作第一线,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努力克服条件简陋、生活不便、身体疲惫等诸多困难,全力以赴开展疫情宣传、卡口封堵、消毒灭源等各项工作,年近60 岁的他,连续多日的工作,身体有些疲惫,但他依然坚持在一线,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党员无私奉献的情怀,彰显了担当有为的党员先锋本色。以身作则,靠前指挥。__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本色,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精心组织,靠前指挥,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群众由衷地说:“在关键时刻,还得靠党的组织。”组织党员对村组进行地毯式排查,了解外来人口,对来自湖北省各市、特别是疫情爆发最严重的武汉返乡人员和车辆进行劝返、宣传和登记,确保及时掌握、及时处置,充分发挥了党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为稳定我村防控形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实,像__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甘愿冒着被病毒传染的风险,冲在一线,向群众宣传疫情形势的严峻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他们不分日夜,不畏辛苦,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只因他们的名字叫“党员”,他们的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

抗击疫情先进人物事迹范文3

1月23日(农历二十九),__街道__社区党委书记__接到街道办疫情防控工作电话。“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迅速放下手中事情,跟家人交待几句,立马奔赴工作岗位。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工作启动以来,__每天24小时都处于随时待命状态,手机从不敢离身片刻,时时关注每一条预警信息。每当辖区内有湖北返乡人员归来,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都会立刻赶赴现场入户做好户情档案登记。

每一次都是与湖北返乡人员“最近距离的接触”,随时都有被感染的可能,但__从不畏惧。他积极发动党员、干部、网格员、物管、门卫等力量,开展“敲门行动”,累计张贴标语9幅、告知书50余份、通知200余份等,全覆盖宣传、排查,确保湖北返夹人员不漏一户、一人;他迅速组织队伍白天黑夜巡逻,对辖区内宾馆酒店、小旅馆分组上门摸排,按照网格分组深入小区、楼栋,张贴通知,给辖区居民宣传“戴口罩,勤洗手,减少外出”,提醒居民做好防护措施,号召居民春节期间不串门、少去公共场所,取消聚餐;他积极会同__派出所民警,对辖区小旅馆、茶楼、麻将馆、网吧、KTV等娱乐场所进行关停。

“辛苦了,你们自己也要做好防护措施,千万注意安全!”、“我们会自觉在家里,请你们放心!”在摸排走访中,一句句辖区居民温暖的话语,让__感动,他也以实际行动温暖了居民群众的心。

__的妻子也是__镇的村社干部,目前夫妻两人都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家里只有一个_岁的女儿,每天中午都只能在家吃牛奶、面包。对孩子,疏于照顾,__心存愧疚之情,但他无怨无悔。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社区同事们常说他“大疫灭亲”,舍小家顾大家。__却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要有党员冲在第一线;作为共产党员,唯有挺身而出,相信通过我们各方协作、共同努力,就能打赢疫情防控战!”

抗击疫情先进人物事迹范文4

“这个时候我们党员不冲上去谁冲上去?”“党员就是不一样,党员就要带好头,关键时刻冲在前,困难面前不退缩。”这是__街道工农社区党委书记__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常说的话,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老乡您好!因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为保障您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如您有接触武汉回乡人员,或者您家有武汉回乡人员请务必告知我们!”逐个排查外来车辆、及时全面了解情况、上门挨家挨户排查……这是连日来__和他的社区同事的工作内容。今年春节,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他一接到任务,立刻行动,带头主动战斗在一线,带领社区干部、网格员和社区医生每天到各个小区排查从湖北回夹人员,特别是从武汉回夹江的人员,耐心给他们做工作,关心他们有无发烧,咳嗽等症状,要求他们在家中自我隔离;他始终顾全大局,切实发挥好社区两委班子“主心骨”、“顶梁柱”作用,敢于担当、甘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把每一项任务都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工农社区辖区人口多、小区多,工作量大,从大年三十到现在,__没有休息一天,就连家中的小孙子生病也没时间照顾,有时忙得根本顾不上吃饭,饿了就吃点方便面充饥,然后又接着继续战斗!

“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在__走在前、作表率的示范带动下,工农社区党员干部始终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让人民看到,党旗飘扬的地方,就有力量和希望,用行动引领群众,汇聚起群防群治、同舟共济的强大力量。

抗击疫情先进人物事迹范文5

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微信朋友圈里满满都是祝福或拜年的信息,__街道机关党员、__社区驻村工作组组长__却发了一条特殊的信息给亲朋好友:原定于2020年1月29日(正月初五)的婚礼答谢宴将延迟举行,婚期另择良日,敬请谅解,祝各位新年好!

延期婚礼 主动请缨

这个春节,__原本计划着要去妻子老家过节,顺便举行婚礼答谢宴。突发的疫情,打破了他的计划,他主动延期原本定在春节期间的婚礼,主动向街道办事处请缨要求参与社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农历大年初一,一大早__就来到__街道__社区,与社区干部一同投入到疫情防控的宣传防控工作中。“我不怕,因为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防疫战。面对疫情,我选择迎难而上,冲锋在前,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兑现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__说道。

冲在一线 沉在社区

此后每天,__随同__社区工作人员一同走访排查社区重点人员,逐一在每栋楼、每个单元张贴《温馨提示》、《致武汉返夹亲人们的一封信》,力争做到社区全覆盖无盲区,最大限度宣传防控工作,提高居民知晓率和对防控工作重视。他不畏寒冷与病毒传播,坚守社区防控工作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担当。短短6个多小时,__和社区工作人员走访排查重点人员和张贴宣传《温馨提示》、《致武汉返夹亲人们的一封信》覆盖辖区内70余个小区,300多栋楼,真正实现了辖区“全覆盖、无盲区”,得到居民的热烈称赞。

小喇叭 大温情

“各位业主,大家新年好!我们是__街道办事处、__社区的工作人员,最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形势严峻,请各位业主尽量不要出门......”__每天出门都会带上昨晚充满电的高音小喇叭,每到一个小区都要用喇叭宣传一次。

“小伙子,听说我们夹江超市里吃的遭买完了哦?”一位大爷从4楼窗口伸出头来问。“大爷,你听哪个说的哦?没得那回事,超市里头的东西充足得很,菜市场里的菜还多得很,放心,卖不完。”__用标准的家乡话回答着大爷的提问。

“小伙子,你们还有没有口罩嘛,送点给我们嘛。”另一栋楼3楼的阿姨在窗口问。“嬢嬢,我们还是在外头买不到了,我们出来工作,每天也只能领一个。没得口罩就尽量不要出门哈,生活必需品用完了的,给我们打电话,给你送来。”“谢谢你,小伙子,你们太对了,辛苦了。”这样的对话此起彼伏的在各小区里回荡,温暖人心。

众志成城,在不经意的细节中展现,大爱无疆,是职业品格。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__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冲到了防控疫情工作的第一线,将辖区居民群众的健康放在首位、护在身后,他是疫情来袭时最美的“逆行者”。

篇2:最美扶贫先进人物事迹

乍一听林燕杰像一个女孩的名字,其实他是一名在部队工作十二年的转业士官,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转业回到地方,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放弃了高薪工作,加入了扶贫专干的队伍。

自从他加入扶贫队伍起,他就把在队伍锻造的钢铁般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融入到扶贫工作中,从熟记专业知识、到挨家挨户走访。一年多来他会心的笑容、热情的工作让全村贫困户都记住了林燕杰这个名字。

在他所管辖的大林村现有贫困人口340人110户,就他一名扶贫专干,每天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就在今年的8月初县互查阶段,林燕杰去关庙互帮学习,一连四天,头顶湿毛巾、脚穿雨水鞋,出色地完成了县互查任务。就在回家的当天晚上已经8点多钟了,一个多月未见到爸爸的孩子让他带着出去玩一会儿。林燕杰看到儿子那渴望的目光拖着疲惫的身体说“走吧”骑着电瓶车就出发了。刚走到转弯处一辆疾驰而来的汽车一亮大灯,林燕杰眼睛一黑为保护儿子电瓶车重重地砸在左腿上,经医生检查需要休息半个月,但林燕杰只休息了三天,就让其老父亲骑着三轮车送他去村部上班,因为他知道好多工作都等着他……在镇长去大林村检查指导工作时,发现一个还不能站立的人坚持工作。了解情况后第二天在全镇例会上说:像林燕杰这样的同志,站都站不起来还在一线工作,希望全镇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向他学习,这样的精神是难得可贵的,是值得表扬学习的……

其实林燕杰在平时的工作中更是勤勤恳恳、一丝不苟。贫困户基础信息、家庭情况、政策落实情况等100多户已全部掌握。举个例子吧:有一户贫困户叫张英,20房屋已修缮,可6000元的危房修缮补贴款却迟迟没有到账,一位70多岁的老人到村部找到林燕杰问了以后,他说你放心吧,我一定帮你把这事解决了。六千多元对于一位老人来说是多大的数字,她心里十分着急,因为帮她危修的材料费工钱还欠着别人的。林燕杰就打电话、查资料、经过多方努力,钱已经打到本镇和张英重名字的张英名下,林燕杰就联系本村的干部做思想工作,追回了危改修缮资金送到该得到补贴款的张英手中,当张英老人拿到补贴款时,眼含热泪,连说谢谢,谢谢燕杰你们辛苦了,你们可帮我大忙了……

这样的事在他身上发生了很多很多,他一个三十几岁的汉子这一年来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妻子一个人在家带两个孩子,唉声怨气。但林燕杰向妻子解释说:你真的不了解扶贫工作,当你看到那些渴望致富的贫困户又得不到帮助的时候,我能退缩吗?当你看到贫困你不去战胜它,你还是一名扶贫专干吗?他经常给妻子做思想工作,现在妻子已经了解到扶贫工作的困难和重要性,也在默默的支持着……好多的扶贫专干都说扶贫路上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篇3:最美扶贫先进人物事迹

2002年, 根据江西 省委省政府的安排,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扶贫工作组来到著名的井冈山下睦村乡龟边村扶贫,支行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共产党员彭美珍是工作组成员,吃住都在村里。第一阶段的工作就是跑村进户搞调研。彭美珍至今还记得那么清楚,农历6月12日中午,他在村里郑支书家里吃完饭后,看见后面的山坡上100多米的地方孤零零地住着一户人家, 土砖房,低矮,陈旧,他带着“访贫问苦”的想法就上去了。只见一位70来岁的老大娘坐在客厅里,穿着破旧但很整洁,屋子里没有什么东西但收拾得干净。“大娘,您好!”彭美珍就和大娘聊了起来。原来,这个家庭共有五口人,大娘范凤娥老俩口已70来岁了,唯一的儿子郑荣华是个残疾,也已50多岁,儿媳去世,留下二个孙女分别在读中学小学。

彭美珍家人与郑仙娇(右二)在一起

这时,一个小姑娘光着双脚走了进来,穿的衣服皱巴巴的,头发有点零乱,但一双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 显得灵动乖巧。这就是大娘的小孙女郑仙娇,12岁,母亲已去世快5年了。 老彭顿时就起了怜爱之心,“小姑娘, 你叫什么名字?”“仙娇!”“哟, 这名字好听!”“读书了吗?”“读了!”“几年级?”“六年级!”“下半年要读初中了?”“不知道。”小仙娇问一句答一句,有点害羞胆怯。 老彭从大娘那里了解到,因为家里困难,小仙娇下半年可能不能上初中了。 老彭心里“咯噔”了一下:一个可爱漂亮的姑娘可能因此要远离校门,终老山村了。

这里地处井冈山下,四周是山, 当年是红军生活战斗的地方,留下了许多动人的革命故事。如今这里的贫困程度比较深,贫困面比较大,贫困户不少,小仙娇家就是其中之一,这在老彭内心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老家是离这不远的安福县革命老区所在地,他的家族爷爷辈的四位长辈参加红军有三位牺牲在“反围剿”战场, 至今尚有一位键在,他对老区、老区人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家是个贫苦家庭,他从小吃苦长大,对贫穷、 苦难,有着切身的感受。参军入伍15年,在部队受到良好的教育和锻炼, 转业地方后,他一直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有着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2002年3月,春寒料峭,一位客人不慎掉入庐山西海湖中,生命垂危,彭美珍闻讯后不顾一切, 纵身下水,游了一百多米,身材瘦弱的他把二百来斤重的东北大汉救了起来。关于此事他一直秘而不宣,直到多年后县里的一位行长说起,大家才知道。

彭美珍家人与郑仙娇(右一)在一起

这次来扶贫,他心里就一直在琢磨,利用银行的重视和优势,自己除了和工作组一起为这个村兴办一批项目,为百姓办实事好事,为改变这里的贫穷落后面貌作些贡献,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呢?他决心要帮扶一户贫困户!当他看到仙娇家的贫困情景,就打算帮扶这一家了。怎么帮呢?是仅仅给点钱帮他们度过难关,还是帮她们从底子上、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要扶人, 扶贫要扶志,要扶智,当然也要扶物, 但精神上、思想上、智力上帮助更重要,只有帮小仙娇上学读书,就可以为她个人和她家庭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防止贫穷代际传递。对,就这样, 从帮仙娇上学做起 !

于是,彭美珍把身上带来的一千元钱毅然决然地掏了出来,塞到仙娇奶奶手里,“大娘,我把这点钱给您送仙娇上学用,下半年让她上初中。” 没有一点心理准备,没有想到也不指望眼前这位省里来的干部会给她什么, 仙娇奶奶看到塞过来一叠钱一时不知所措。突然她起身跑到郑支书家里, 把家里刚刚发生的一切都如实告诉了支书,并不无疑虑地说,“他不是个骗子吧?他怎么把这么多钱给我,说是送孙女上学,还有这么好的事?他不是想骗走我孙女吧?……”郑支书听了哈哈大笑,大声告诉奶奶说:您老碰到贵人了,您孙女有福气了!奶奶不好意思笑了,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

老彭先后在龟边村扶贫,一扶就是八年,担任两届工作组成员。他和工作组为村里办了大量实事好事,龟边村面貌大变。南昌中心支行连续被评为全省扶贫工作先进单位。由于老彭热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和干部群众关系又好,只有他一人连续扶了两届,从2002年直至2011年才算结束。 他先后两次被评为江西省扶贫工作先进个人。

老彭和仙娇结成帮扶对子之后, 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老彭把仙娇看成亲生女儿,时刻把仙娇的学习、成长挂在心中。从初中到高中,老彭每年大多是把几百元几百元的钱通过乡里干部给仙娇作学费。后来,仙娇考上了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老彭又为她支付了学费。从初中到大学,老彭先后为她支付了三万多元学费。在龟边村扶贫的日子里,老彭经常隔三岔五地来到仙娇家,听仙娇讲学校的情况,看她做的作业,探究她的所思所想,指点她的所言所行,希望她健康顺利成长。那是仙娇读初二的一天, 老彭和人行扶贫工作组的同志一起到井冈山市河桥中学看她,了解她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当时,仙娇也不知道他们要来,感到非常惊喜。她的班主任黄老师听说是省里的几位干部来看望她,都感到好奇:凭什么省里的干部专门来看仙娇啊!当黄老师和学校领导把这一行客人引进会议室, 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黄老师和学校师生既感动又羡慕,一时传为美谈。 临走时,老彭恳切地对黄老师说:“这个小孩好苦啊!请老师严格要求,多多关照!”从此,老师和学校对仙娇更加重视和关注,仙娇也很争气,学习非常努力,顺利考上了高中。

进入高中时期,仙娇寄宿在宁岗镇上的姑妈家,此时也到了身体发育阶段,个头没有长高,人倒发胖了。 老彭听说后,担心起来了:这孩子该不是有什么恋情吧?还是身体上有什么毛病呢?于是,他连夜和乡里的唐书记赶了10多里路来到了宁岗中学, 又来到她姑妈家里,一是来看看她的学习、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来探究一下她发胖的原因。通过正面侧面了解情况,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是属于正常的身体发育情况,心里才松了一口气。临走时一再嘱咐仙娇: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在青春期千万不能分心,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事就直接告诉他,使仙娇既感到有点羞愧又受到鼓舞。2007年,仙娇如愿以偿考上了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彭美珍一家人非常高兴,老彭亲自到车站接她,带她到学校报到,为她安排好学校的学习、生活。节假日,郑仙娇经常到彭美珍家里来来去去,就像自己家里一样进进出出。

多年来,彭美珍多方面的悉心关照,始终成为仙娇努力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平常她有什么困难和问题一般自己克服,尽可能不打扰彭美珍。 2010年郑仙娇毕业了,彭美珍一直急着帮她想办法找工作,到处找领导找有关单位,最后仙娇在南昌做了两年临时工,自己考上了南昌铁路局一家具有事业编制的幼儿园,成为一名正式幼师。不但可以养活自己,而且省吃俭用经常寄钱回家。仙娇姐姐仙霞读了初中以后曾一度出去打工中断了学业,由于仙娇得到了老彭无私帮助, 大大减轻了家里负担,仙霞又继续读了中专,现在已结婚成家。这些年, 仙娇一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全家住上了扶贫移民搬迁新房,甩掉了贫穷帽子。

彭美珍的热心相助,郑仙娇一家非常感动。初中时期,仙娇就认了彭美珍为“老爸”。仙娇家里人说,我们从心底里愿意仙娇认老彭这个“老爸”,不是因为他是省里的干部,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东西,而是他这个人太好了,我们全家永世难忘!永远感谢他,感谢党的好政策!今后我们也要像他那样帮助人做好人!彭美珍的义举也得到了其妻张伟平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她是一位大学校医,为人热情开朗,每次仙娇来家里,她都非常客气,问寒问暖,一来二往,俩人亲密无间,无话不说,犹如亲生母女。 “她母女俩特别投缘,经常上街,有说有笑。”老彭如是说。彭美珍的女儿彭辉在银行工作,和仙娇也成了好姐妹。十多年来,老彭一家和仙娇一家也成了亲戚。老彭家经常给仙娇家带去城里一些衣物,仙娇家里也时常给老彭家捎些红薯、笋干、花生、腌菜等土特产。2011年春节,老彭全家四口,夫妻俩和女儿女婿都去了井冈山龟边村仙娇家。仙娇家高兴坏了, 又是放鞭炮,又是买菜打酒,村里郑支书也去了,全村都传开了。仙娇的爸爸单身多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不易,老彭像兄长一样多次劝他找个伴,幸运的是前些日子还真的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伴侣。结婚时,老彭夫妇特意赶去贺喜。

如今,彭美珍也已退休了,他心里总还是记挂着、操持着仙娇的婚事和她家的大事小情。闲来有空,他还常去井冈山下的龟边村仙娇家走走看看,与那里相处多年的乡村干部群众聊聊天谈谈心办办事!老彭成了井冈山的一个熟人、亲人、名人!

篇4:最美扶贫人事迹

最美扶贫人事迹五篇

“剪枝的时候,一定要将树修剪得矮一些,促进桃树向外生长,有利于获得最佳产量。”

“挂果后,一定要将枝头上多余的果子去掉,这样才不会把树拖垮,不会影响果树来年长势。”

……

4月4日,在**县**镇**园村紫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果园基地,合作社负责人**正在向社员讲解桃树日常管护注意事项。

朴实的着装,利落的寸头,坚毅的眼神,这是**留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

20**年之前,**一直在外跑运输业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积累了第一桶金。

“**园村是贫困村,致贫原因主要是老、弱、病、残居多,每当逢年过节回家,看着村里荒芜的山地和低矮简陋的房屋,总是让人高兴不起来。”**暗下决心要回家发展,带领村民共同发家致富。

说干就干!20**年初,**开始外出考察,结合**园村当地的地势和气候条件。最终,他将目光瞄向了小水果市场。

当年,**投资30多万元,成立了紫薇专业种植合作社。随后,他开始挨家挨户做宣传工作,准备流转土地,大干一番。

谁曾想,迎面而来的却是一盆“冷水”。**园村村民之前大多种植玉米、土豆,收入微薄,勉强能解决温饱问题。**流转土地发展小水果种植,在他们看来只是没有市场的“瞎折腾”。村民的不理解,让**的产业梦得到了很大的冲击。

“多年来,老百姓一直种植传统经济作物,对新鲜事物不容易接受,只有让他们看到收益,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自己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

最终,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总算流转到了50亩土地,种上了中桃9号、中桃10号,开启了谋划已久的创业之路。

据了解,中桃9号和中桃10号是优培果种,树势旺,第二年就可挂果,单果可重达200余克,可溶性固形物达XX%~XX%,且丰产性好,果树耐贮运极好,可留树1个月左右,采后常温下可存放7天左右,适合建大型生产基地,远距离运销。

万事开头难,好不容易流转到了土地,**又遇到了技术难题——桃树管护。

“那时候不懂得管护知识,在给桃树剪枝时,基本上是凭感觉,造成了桃树挂果率大幅度降低。”回想起当时的处境,**苦笑着说。

就在**为技术难题发愁时,**镇农业服务中心和林业站的技术人员主动找上了门,免费为他提供技术支持。

好事多磨,20**年,合作社的50亩桃林迎来了首次大丰收,亩产3000多斤。凭借果型优、果质良、耐储运等优势,合作社收获的桃子短短一个多月便销售一空。

20**年至20**年,大批农户看到了桃树种植的效益,开始陆续加入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共流转土地328亩,发展种植桃树288亩,李子树40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130亩,带动XXX名贫困户实现就近务工。

针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制定了两套方案。一方面,对贫困户采取特殊优待措施,贫困户的秧苗费和肥料费全免,所有的收益都归贫困户自己所有,最大限度的帮助其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合作社与非贫困户采取四六分成,秧苗费和肥料费以市场最低价抵扣。

“我们贫困户的秧苗费和肥料费全免,所有的收益都归自己所有,做梦都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村民李同纯感激地说。

“基本农田整治结束后,我准备再流转150亩土地,发展小水果种植,争取带动更多农户一起发展产业,只有形成内生动力,脱贫致富才有出路。”干劲十足的**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下一步,**准备由单一种植小水果向“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

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桃李树下已是芬芳满园……

“种香椿真划算,我今年又发展了两亩。”4月14日,**县**镇**村贫困户**告诉记者,他前年栽种了一亩地香椿,今年第一茬就收入500多元。

**村属深度贫困村,距**集镇25公里,全村XXX个村民小组XXX户1XXX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XXX户XXX人,由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结对帮扶。由于该村地处偏远,地形陡峭,土壤贫瘠,无支柱产业,村民长期依靠传统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20**年10月,村民**返乡,开始寻找产业致富门路。起初,**发展花椒,但由于气候原因,花椒不生长,一下子亏损了好几万元。后来,**听说发展香椿产业很有前景,就想着试一试,可启动资金和发展基地缺乏,让他举步维艰。

驻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到各个小组开屋场院子会,动员村民积极加入香椿种植行业。**党委政府为**担保,贷了XXX万元的贴息贷款。资金、基地问题解决了,**便一头扎进基地,潜心带领村民发展香椿产业。

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嫩芽可做成各种菜肴,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为做大做强香椿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成立了“**县绿之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拓展香椿精加工,建立加工厂房,创办香椿酱厂,生产鲜香椿芽、香椿酱、干制香椿、香椿水饺,销往上海、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合作社生产的香椿水饺已在**州内多家大型超市入驻,销量火爆,供不应求。

“香椿酱确实好吃,味道清香纯正,价格也很实惠。”**县城仁和诊所医生张纯红在品尝香椿酱后,啧啧称赞。

为带动更多贫困户依托发展香椿产业增收致富,**带动XXX户农户发展香椿产业,免费为XXX户贫困户发放香椿苗,提供技术指导,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全方面解决农户种苗、种植、销售环节中的难题,农户种植热情高涨。

“香椿树管理并不复杂,只是在冬闲时要除草、松土和施肥,然后就等来年春季采摘,比种粮食省力又来钱!”正在地里采摘椿芽的农户李词申看着满满一背篼的鲜椿芽,脸上写满了笑容。目前,绿之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第一茬鲜春芽已收购2500多公斤,单价8元。

现如今,走进**镇**、河罗子、十二岭等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一排排栽植整齐的香椿树生机盎然,枝头的椿芽肥嫩暗红、密密匝匝,煞是喜人。农民正在抓紧采摘,**则忙着收购,香椿已成为老百姓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一边是脱贫攻坚第一线,一边是瘫痪在床的女儿,家住**县**镇**村四组的**夫妇,用爱与担当撑起大家与小家的脊梁。他们是“扶贫伉俪”,更是女儿头上靓丽的天空。

搬砖、刷墙、砌墙,只要能挣到一份工钱,**几乎忘记了什么叫苦。夫妻俩每天坐在床头轮番给女儿喂饭,然后自己再吃,这习惯,他们已经保持了18年。

**夫妇有一个残疾女儿,叫**。2000年,**生下来以后,每天就是日夜的哭。“我们把她带到**去检查,拿到结果的一瞬间,我就崩溃了。”**说,孩子检查后确认是先天性的脑积水。从那时起,一定要把女儿的病治好,成了**夫妇最坚定的想法。

“为了给孩子整病,我们那个时候把房子卖了,反正只要能治好她,我们无论怎样都行。对孩子,我们绝不放弃。”**的妻子喻兴玲抹着眼泪说,为了给孩子治病,哪里能够挣到一块钱,他们夫妻俩就去哪里。

直到医生让孩子保守治疗了,**夫妇才终于将女儿接出院。但高烧、腹泻却时常折磨着**,家里木柜中放满了各种各样的药物,堪比一个家庭“小药房”。

“平时吃饭、喝水,**都要**夫妻俩喂,对于这个残疾姑娘,他们真的是尽心尽力的照顾她。”谈及这个破碎的家,邻居马青云感叹说。

因为给女儿治病,夫妻俩不仅卖掉了房子,还到处欠债,2002年,他的另一个孩子出生,家里的负担变得更重了。但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撑起这个家庭的决心。同一年,他用仅有的积蓄承包了**至**改扩建工程的一个小项目。妻子在家坐月子,**则背上患病的女儿,带上食物和水来到工地,既当工人又当奶爸。

后来,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相继开工,夫妻俩凭着东大线工程的好名声、村里的好口碑,接连承包了一批工程项目。**从一个小工逐渐变为包工头、小老板,后来,他去往武汉、**打工,并成立了自己的装潢施工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还清了债务。

自己挣到了钱,**夫妇决定回乡发展,因为他们忘不了那些在女儿重病期间、在他们一家人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们的父老乡亲。夫妻俩决定把产业带回村里,带领乡亲们一道发家致富。

20**年,**成立**县坤鹏种植专业合作社。并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动农户统一种植,保价收购。**走家串户,免费为社员发放蔬菜、药材种子和肥料,成了全村的产业发展领头羊。

20**年,**担任起村里的后备干部。20**年5月,他进入**村支“两委”班子,担任村支部副书记。妻子喻兴玲也不甘落后,她被村民推选为村妇联专职副主席。“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夫妻俩互相勉励着。

给聋哑孤寡老人当长辈;给帮扶对象送去衣物、棉被;帮贫困户修通公路……夫妻俩把村民当做自己的家人。为精准把脉村情,夫妻俩跑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提出了建立小水果采摘观光主题园,蔬菜、药材产业示范带的未来规划蓝图。

整日为村民奔波的**,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铁杆支书”。2018年7月1日,他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家人全心全意地支持我,我一定要努力奋斗,把我们**发展得更好,让全村老百姓欢腾起来。”**说,只要心存一份感恩,就能用梦想之光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对于未来,他信心十足。

“我们的黑猪吃草、散养,绝对保证原生态养殖。”1月21日,**县**镇**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生态农业基地,总经理**正在给顾客介绍黑猪的养殖方式。

去年腊月,每天都有大批顾客来到该生态农业基地,把订购已久的黑猪屠宰以后运回家去。

而在5年前,这个基地还是一片荒凉的山坡地,让这片土地发生神奇蜕变的,正是该公司总经理、**镇**村村民**。

十多年前,刚刚中专毕业的**,怀着跳出“农门”的梦想,只身离开山村到外面闯荡。通过开超市、开商场,他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

“返乡创业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希望改变家乡的面貌。”20**年,**回到**村,投入全部积蓄,成立了**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余亩,开始养殖山羊、种植葛根,经济收入逐年递增。

“一个人富裕了算小富,和父老乡亲一起致富才算大富。”怀着这样的信念,**发动周边农户到公司就业,还采取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村里150余户农户共同发展梨树种植。

“现在种梨树,我们夫妻俩一年可以赚8XX元,果树成熟后,我们还可以拿到百分之三十的收入。”2018年,**村四组村民张发财将土地全部入股合作社,一年下来,老两口收入增涨不少。

20**年,**又引进30头鄂西黑猪。在去年5月的**黑猪订购会上,**打造的“**黑猪”品牌一经推出便一炮打响,短短几个月时间,300余头黑猪被订购一空。

如何真正实现生态农业发展?这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请来专家现场指导,并与省农科院畜牧所、果茶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经过考察和试验,他建立起“种植的牧草和甜玉米秸秆喂养牲畜,牲畜的粪便用于肥田种植果树”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1000余只山羊、400余头鄂西黑猪、500亩梨树、2000余亩改良的天然草场……在发展基础农业生产的同时,**还相继建立了生态养殖园、绿色种植园、科普示范园。如今,**村已然变成了观光采摘、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村共有XXX户XXX人实现了脱贫。

**表示,下一步,他还将投资XXX万元,在**村集中安置点建立产业培训中心,对贫困户进行定期技术培训,为全村村民脱贫致富打牢基础。

有她在,困难群众便有了贴心知己,乡亲们脱贫也有了主心骨。山寨庭院,田园地头,到处都留有她的足迹;寒来暑往,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她的关爱传递。她便是老百姓口中的“扶贫大姐”——**县接待办驻**镇**村“尖刀班”班长**。

2018年初,根据县脱贫攻坚1号令的指示,每个县直单位要派一名副职领导任“尖刀班”班长,**主动请缨。

事实上,**的女儿刚上初一,丈夫工作繁忙、又不精通家务,正是需要**的时候,但她表示可以克服困难,还是毅然决定驻村。

2018年2月26日,**正式驻村上岗。

初到**村,**对村里情况不了解,各项工作无从下手,她便一家一家的入户走访,全面摸排每户水、电、路、网、房及产业发展情况。

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志,笔记本上记录的时间甚至精确到分钟。她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渐渐被大家熟知,村民们开始对这个城里来的女班长刮目相看。

在低保评定工作中,**带领“尖刀班”挨家挨户核算收入,通过民主评议,最终确定低保户XXX户,在此期间,没有发生任何因低保评定引起的信访矛盾。“低保从XXX户一下减少到XXX户,还实现了村内稳定,这是我没想到的。”村里的老支书高龙梓惊讶地说。

在走访中,**发现群众最关心的是道路的建设。于是,她带领驻村队员充分调研,制定了**村道路建设补短板实施方案。为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她组织“尖刀班”每周现场调度,倒排工期。目前,全村新修5.5公里硬化路,整修5.85公里砂石路,村级道路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2018年6月至7月,**村连续遭受两次冰雹灾害,部分农户种植的烟叶绝收。灾情发生后,**迅速带领“尖刀班”成员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查灾核灾,组织灾民开展生产自救。同时,联系保险公司,为村民挽回了不少损失。

在走访一组村民张世明家时,**得知他的妻子患有精神病,两个孩子一个在外务工,一个在读初中,一家人还居住在老土坯房里,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得知情况后,**迅速与村镇办联系,为张世民家申请了贫困残疾户危房改造,并且争取到最大扶持额度。

“现在房子的主体已经完工,只等安装门窗了,现在国家的政策真是好,也真要感谢向班长他们呀!”张世明激动地说。

篇5:市最美扶贫人评选事迹材料

自2016年12月任青城镇百备村第一书记以来,在人生新的起点,我牢记扶贫使命,真抓实干,下足绣花功,帮助百备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正向小康迈进。

一、聚焦党建,努力建设好脱贫的“火车头”.牢记第一书记职责,抓党建促脱贫。注重示范引领,创新性地将党小组建在产业发展一线、建在项目建设一线、建在宣传十九大精神一线,推动了工作,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调整产业结构、推广拱棚种植西红柿过程中,成立了五名党员组成的创业党小组,负责解决种植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党小组积极发挥作用,从培训、建棚,到定植、病虫害防治,再到销售,处处发挥先锋作用。拱棚种植户户均增收1万元,实现了调产增收的目标。2017年10月,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改造上下水项目开始实施,时值秋收季节,又逢阴雨连绵,给工程的推进带来不少困难。我与党支部响亮地提出“关键时候看党员”,将有经验的党员组成攻坚组,分布到工程的各个环节,各把一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工程如期完工。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我建议党支部组织了三个宣传十九大精神党小组,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采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工地一线,在饭摊,在贫困户院落,抓一切机遇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将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传到给村民,受到了村民的欢迎。注重班子建设,圆满完成了支部和村委的换届,达到了选好班子配好人的目的;注重用制度管人管事,完善了党组织建设的十余种制度;注重活动场所的建设,争取到五万元对村级办公场所进行了修缮,提高了服务功能。

二、靶向发力,全力抓好脱贫的关键环节。

牢记第一书记职责,抓发展带脱贫。坚持以户为基,一户一策,做到了产业全覆盖。在巩固原有养牛业的基础上,2018年7月开工建设旱鸭养殖棚,预计9月投入生产,年可出栏旱鸭15万只,利润在25万元左右,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贫困户增收;扎实抓好产业调整,发展拱棚37个,2017年种植户户均增收一万元,2018年也丰收在望;种植万寿菊60亩,亩均增收800元;2018年种植了200亩订单高粱,百备的种植结构正向多元迈进。抓基础设施短板的补齐工作,建起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解决了老年人的生活困难,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全村对上下水进行了改造,为发展农家乐创造了条件;围绕姑崖天险景区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打造特色动漫村落,为旅游脱贫铺路;百备村走上了多元发展的路子。

三、真抓实干,精心筑牢脱贫的感情基础。

牢记第一书记职责,抓自身树形象。做好扶贫工作的前提是要与群众打成一片,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掌握的原则是“路上打招呼,上门拉家常,困难出手帮”.因此,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经常入户,通过拉家常和答疑解惑,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逐渐拉近了与群众的关系。比如,2017年8月24日,贫困户袁庆德到工作站反映情况,说他的妻子李改梅应享受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请工作队帮忙。经了解,袁庆德的妻子李改梅患乳腺癌,2016年6次住院,2016年9月13日最后一次出院回家治疗,10月2日去世。当时,()最后一次出院时,未能及时拿到出院手续,三个月后拿到手续,到人保公司报销时,得到的答复是人死亡,户口已经注销,不能报销。8月24日当天,我就与县合医办、县人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得到的答复是可以报销。9月14日,袁庆德到县人险公司报销,却没有办成,原因是贫困户系统已没有其亡妻李改梅的名字,证明不了是贫困户,不能报销。随后我与工作队员帮助他四处找能证明他亡妻是贫困户的资料,最终在百备村2016年初的贫困人口信息表中找到了赵改梅的信息。复印了此信息,村里也出具了证明材料,到青城镇政府做了证明,又到县扶贫办做了证明,县人险公司收下了他的材料。经审核后,于年底前给他报销了1700余元,给了他不少安慰。2018年春节后,我积极抓住节假日村民回村积聚的有利时机,上门给村民拍全家福,进一步增进了与村民的感情。

篇6:最美巾帼人物事迹

丈夫突发心脏病,死在南唐乡东下坪学校里。面对丈夫的突然离去,一家老小,白天哭,晚上哭,全家上下,哭成了一堆。不久婆婆因儿子的早逝,悲伤过度,病倒在床。一对正在读书的儿女,看到家里悲惨的景象,要退学回家帮妈妈干活。得知后强打精神,到亲朋家借钱给婆婆看病;凑齐学费,打发儿女上学。

婆婆的病稍有好转,为了能多挣点钱,又再次到邻村的小学任教。她每天骑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白天忙于教学,晚上回来照顾两位老人,奔波忙碌了一年多。然而,好景不长,一个意外的事情又发生了。

农历10月初2,婆婆突发脑梗塞,送到医院,昏迷不醒。医生推辞让她回家准备后事,但坚持日夜守护,擦身按摩,耐心伺候,昏迷七天的婆婆竟然奇迹般的苏醒了!但终因年事已高,加上严重的心脏病,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吃饭要靠人喂。农历8月初5,在本村娘家无人照料的母亲因高血压下炕摔断右大腿,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虽花去6000多元,还是落了个不能独自行走。出院她只好把母亲接到家里,同时照料两位瘫痪老人,整天忙得不可开交。随后的几年里,两位老人一遇大病要住院,为了省住院费,她就早上把两位老人用平车拉到医院治疗,下午再拉回家,第二天再去。时间长了,她还学会了打针、输液,一般病医生看后,她在家里就操作了。

篇7:最美扶贫先进人物事迹

1.1 新闻记者的失误

在叙事学中,“他者叙述”就是依靠文本来完成对“他者”形象的建构,以实现主体的“自我”意识。新闻报道作为一种用文字再现事实的特殊形式,也存在着叙事的必要性,在新闻的报道过程中,记者就成为了掌握话语权的叙述者,他们通过对新闻事件六要素的提取,从“他者”群体中独立出来,对事实进行客观地再现,也就是对所发生事件的重述,而这种重述看似客观,其实在编码与解码,即再现与受众阅读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完成了对他者形象人为地建构和解读。例如,在许多涉及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中,记者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的变化,或是在对客观事实进行传达时,并未对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大背景的具体情况进行阐释,在受众接受阅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会将民族地区定位为几十年前落后、蛮荒的模样。那么以真实性、客观性为原则的新闻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缺陷呢?笔者认为,就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违背或是忽略了“三贴近”的原则。“三贴近”是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更是从事新闻报道的科学方法论,所谓“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但是在涉及少数民族的报道中,新闻记者往往浅尝辄止,首先就表现在非少数民族记者缺乏民族知识,对所报道对象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或是本身就存有固定的偏见,在采访的过程中没有实际深入到少数民族同胞的日常生活当中,没有长期的观察和走访,不懂民族文化知识,更不了解民族生活习惯,只为了利用少数民族的标签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此类报道,只陈述了事实却并没有交代背景,对受众产生了误导。

其次,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新闻报道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能够更快更多的为受众提供信息,但是正是因为这种自媒体时代的全民记者化,使新闻信息的生命——真实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例如,去藏区旅游的人,拍拍照片,然后想当然的在微博、微信上发布信息,受众在阅读后就被这种没有经过实际调查,没有任何真实可言的假消息迷惑,认为这就是藏区的真实面貌,认为藏族就是这种野蛮无知的状态。可见,新媒体的弊端给少数民族形象的塑造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2 受众的误读

作为新闻报道的阅读接受者,受众的喜好和兴趣,常常会成为新闻素材选择的首要考虑对象,只有适合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能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能够激起受众心理反应的新闻报道作品才达到了其需要达到的效果。新闻报道之所以提倡“三贴近”原则,就是为了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为了满足人的求异和求知的心理需求。作为占大多数的非少数民族受众,涉及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无疑是具有差异性,并能引起受众阅读欲望的内容。但是就是在受众对新闻报道进行解码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客观事实的误读,人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因此,在对“他者”事件的理解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观意识的影响,将有限自我认知投射到对对象的认识上,例如,作为占人口大多数的非少数民族受众,缺乏甚至根本没有民族知识抑或宗教知识,记者叙述和编码的新闻也是在有限的版面和字数内进行再现,因此,即使客观但不全面的新闻报道往往会使受众片面或者歪曲理解。新闻报道的功能是传递事实、引导社会舆论和引发社会效应,因此受众的心理反应就可以体现出少数民族的形象定位是怎样的。通过对周围受众反应的观察不难看出,这种定位始终是野蛮、无知、贫穷的,始终是作为被施与者接受着外界的关怀与帮助,始终是被主体异化的他者形象。由此可见,受众的误读,对新闻报道中少数民族形象的构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这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根由。

2 新闻报道对少数民族形象的建构

近年来,在党的领导及学习贯彻各项方针政策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党性觉悟的、为社会主义事业肝脑涂地、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的优秀干部,其中,就不乏一些少数民族同胞,例如在康巴藏族中,扎根基层,为人民群众鞠躬尽瘁,将一腔热血奉献高原,甚至献出生命的好干部:毕世祥、菊美多吉。作为康巴藏族的优秀代表,从2012年至今,这两位主人公的事迹多次见诸于报端、电视等各类媒体,通过对他们先进事迹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善良与无私,也以此在受众群中建构起了新的少数民族形象。

2.1 对毕世祥的新闻报道

毕世祥,藏族,四川甘孜州丹巴县人,2013年12月16日在出差途中发生车祸因公殉职,时任中共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自其殉职后,以其为对象的新闻报道,在百度搜索引擎中就有多达两万多条相关内容。主要报刊《人民日报》4篇,《人民日报》海外版1篇,《中国民族报》2篇,《四川日报》、《甘孜日报》、《成都商报》等各地各类型报刊都对毕世祥同志的事迹进行了多次报道。四川卫视的“四川新闻”、“今日视点”以及中央电视台“时代先锋”、“焦点访谈”等电视栏目也以毕世祥同志的先进事迹为内容,进行了二十多次的新闻报道和专题报道。以《人民日报》的报道为例,2014年4月3日的《人民日报》第一版“时代先锋”一栏,对毕世祥的先进事迹做了题为《毕世祥,雪山铭记你》的详细报道[5]。报道分为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深入基层,为群众谋福祉的实例;第二部分讲述了毕世祥32年如一日,行遍甘孜州18个县,325个乡镇,年平均深入农牧区达5个月以上,行程8万多公里,并在工作中多次遇险的实例;第三部分是毕世祥在担任甘孜州旅游局长期间,身先士卒,出谋划策,为甘孜州旅游勾勒出了宏伟蓝图,被称为“马背上的局长”;第四部分是他所做“利长远”的事:禁止盲目开发旅游,宣传藏族文化等等;第五部分是记者短评。通过这五个部分的事实再现,记者向受众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有着高尚人格和忠诚信仰的藏族共产党员形象,做到了“三贴近”的新闻报道基本原则,以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事实,稿件中出现的都真实可信,并多引用被采访者的原话,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一篇成功的报道,不仅要看记者的采写能力,更要看受众的心理反应,通过对《人民日报》电子版网友的留言来看,对于毕世祥同志先进事迹的这篇报道,网友留言全都是称赞之言和哀悼之声,这说明在受众的心理,对于少数民族的形象定位已经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转变,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事业也可以此为契机得到发展[2]。

2.2 对菊美多吉的新闻报道

菊美多吉,藏族,四川甘孜州道孚县人,道孚县瓦日乡原党委副书记、乡长,于2012年5月19日凌晨,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去世,经新闻报道,其先进事迹广为传播,被誉为“最美基层干部”。菊美多吉的先进事迹被多家报纸刊发转载,以《人民日报》为例,相关报道44篇,海外版2篇。在众多新闻报道中,以《忠诚像雪山一样圣洁——追忆四川省甘孜州瓦日乡原乡长菊美多吉(上)》[6]这篇通讯为例,将菊美多吉十多年如一日的基层群众工作娓娓道来,举出了牧民定居、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等多个例子,真实再现了菊美多吉的工作和生活画面。

除了报纸,各大电视台对菊美多吉的事迹也进行了反复报道,播报视频七十多条。菊美多吉的先进事迹还被拍成话剧、电影,以各种形式呈现在了受众的眼前,从2012年至今,向菊美多吉同志学习的活动在各地举行,反响强烈。受众通过纸质媒体以及电子媒体了解到了菊美多吉的故事,更改变了对少数民族传统的偏见认识,重新建构起了心中的少数民族形象。这些都离不开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素材的恰当选择、对事实的深入采访和对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地区各项方针政策的全面把握。

以媒体对毕世祥和菊美多吉两位藏族干部先进事迹的报道,可以看见新闻报道对少数民族形象的建构,以及受众对少数民族的传统认知在不断改善,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促使了这种变化?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以少数民族为对象的报道必须选好角度,才会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也不至于伤害到民族感情。对毕世祥和菊美多吉的这些报道,以两位藏族干部的事迹为材料,将他们为基层群众工作奉献生命的真实故事还原出来,给受众的心灵以深深的震撼和感动,拉近了领导干部与老百姓的距离,更促进了民族团结,让受众对少数民族干部形象有了真切的认识,达到了报道的预计效果。

其次,以少数民族为对象的报道应该将话语权交给被访者,在稿件编辑中,多引用被访者的原话,这样可以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从对毕世祥和菊美多吉的新闻报道中可见,记者引用了许多老百姓对他们的赞美、怀念之词。这种话语权的转移可以防止记者在采写过程中,注入过多自己的固定认识和情感倾向,进而影响报道的客观性,受众也可以不受左右,直观地进行衡量评价。

最后,选取恰当的照片,而不是一味拍摄反映民族地区偏远贫穷的图片。图片作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比起文字更能直观地反映事实,它也是吸引受众的第一道窗口,能够直击受众的视野和心理,因此,好的图片可以为新闻报道增色添彩,是新闻报道中少数民族形象建构的关键一环。

3 少数民族形象建构办法

3.1 利用新旧媒体宣传少数民族文化

在科技发达,新媒体技术异军突起的时代,对于新媒体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宣传的效果,虽然新媒体在真实性、客观性的方面还存在缺陷,但是充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来宣传民族文化,是一个直接、内容题材广泛、时效性强且方便快捷的方式,在微信、微博中也出现了许多以宣传民族文化、旅游、宗教等各类型的大V和微信群,也有许多相关网站出现,这样对民族文化的宣传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势头。

但是对于新媒体所存在的缺陷,我们还必须依靠传统媒体和主流媒体来把关,由于新媒体的自由化、随意性,不免存在一些刻意歪曲和丑化民族形象的人,这时就需要传统媒体和主流媒体来做全面、真实的报道,以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澄清谣言、以正视听。所以,新旧媒体的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时新闻报道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只有通过大力宣传,才能纠正受众的偏见,为新闻报道中少数民族形象的重塑提供可能。

3.2 提高记者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素养

在新闻报道的整个过程中,记者掌握了选材、采访、编辑等重要环节,因此,记者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素养直接决定了报道的内容将以怎样的面目呈现在受众面前。只有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的记者才可能贴近民族生活、民族群众,知道少数民族同胞的所感所想,民族地区的真实情况、人民的心声客观地反映出来。在采写过程中,更要注意字词的使用,不恰当的用词和表述将会造成认识的偏差,所以,记者的文化修养,以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对产生怎样的新闻报道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学识广博、立场客观的记者才能够报道出好的涉及民族的新闻。

3.3 培养少数民族新闻记者

涉及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如果以少数民族的视角来采写,那么会更加的真实客观,所以培养少数民族新闻人才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4]。“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业地位特殊,不可缺少,不可同化,因为民族新闻传播一定要顾及本民族的政策、历史、文化,因此,发展这一事业就必须有专业人才来带动。”[1]那么如何培养少数民族新闻人才?首先在高校的新闻课程设置上,尤其是民族大学,要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的新闻课程。其次,抓住少数民族新闻双语传播这一特点,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报道,既能向外界介绍本民族,又能使本民族同胞及时获取新闻信息。这种使本民族掌握新闻话语权的方式,可以使涉及民族的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又能避免他者叙述叙述所造成了不客观、或者不真实性。是新闻报道中少数民族形象重塑的最根本解决途径。

4结语

少数民族形象的塑造是涉及民族内容的新闻报道必须关注的一个重点,这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通过对毕世祥和菊美多吉两位藏族干部的先进事迹报道,不仅使受众了解了藏区基层干部的朴实勤恳,更为记者提供了如何进行民族题材新闻报道的经验。而这些报道之所以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两位主人公感人至深的平凡故事,更在于报道者在报道过程中是怀着感动与敬佩的心情。所以,只有报道者真正把少数民族当做骨肉同胞,而不是将“民族”作为猎奇的标签来吸引眼球的时候,少数民族形象在新闻报道中的建构才有可能完全实现。

参考文献

[1]钟克勋.新闻写作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郑保卫.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1949—2010)[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3]钟克勋.康巴地区民族新闻传播的掣肘与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8).

[4]旺堆.浅论新闻报道中的少数民形象塑造[J].西藏研究,1989,(3).

[5]刘裕国.毕世祥,雪山铭记你(时代先锋)》[N].人民日报,2014-04—03(01).

上一篇:爱岗敬业、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加工厂管理制度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