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训项目开发与教材建设

2024-06-03

高职院校实训项目开发与教材建设(精选8篇)

篇1:高职院校实训项目开发与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实训项目开发与教材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实训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在实训项目开发与教材建设中需做到以下几点:(1)在编写教材章节内容时需考虑教学方法;(2)在编写教材章节内容时需进行教学调研;(3)在实训项目安排过程中需以学生为主体;(4)在实训项目安排时需注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 者:朱晓东  作者单位: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2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训项目   教材建设  

 

篇2:高职院校实训项目开发与教材建设

(一)旅游及酒店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起来。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2015年的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数,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6%、28.5%、23.1%。高速发展的旅游业,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还带动了酒店业的迅猛发展。使得酒店业的发展使酒店的数量猛增,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加了酒店管理的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大高职院校也相继推出了酒店管理专业,培养了大批的酒店专业人才。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就业,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技术专业能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但从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现状来看,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概念还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就需要实训基地来为学校和社会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酒店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通过对职业环境的模拟实验来达到学习效果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则真正的实现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

二、酒店管理专业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规模太小,数量不多。投资一套配套设施完善的酒店,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高职院校属于非营利的机构,因此,要建设这样的酒店存在很大的困难。同时,受到管理模式和地域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对实训基地的建设都选择了招待所、餐厅等规模比较小的投资方式,并且数量也不多。这些建设远远达不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需求,对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的管理人才和基层服务人员都存在一定的欠缺,难以达到实训的目的。第二,操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从当前的各大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很多院校在对实训室的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从整体的管理方面来看,还存在操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实训室的建设规模一般,受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服务方面的项目显得单一,装饰效果和客源方面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针对这些问题,管理方面就可能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也难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对自己的要求也会降低,不能达到星级酒店的服务标准。第三,经营与教学存在矛盾。对于实训基地建设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定要真实,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高标准的酒店服务当中,又能创造经济利益。实训基地的所有权归学校所有,但是经营权却属于企业或者其他承包者。因此,实训基地的所有权的校方和经营权的企业方,考虑更多的便是酒店的经营情况,这对学生的实训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限制。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酒店的使用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训练习,一般根据课程安排,这就造成了经营与教学相矛盾的情况产生。第四,师资水平的限制。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主要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因此,对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应该具有教师和实验工作者的双重工作性质。但是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情况来看,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缺乏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在单个的项目教学方面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从整体的酒店管理和工作经验来看,就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欠缺,这对学生的实训练习指导方面造成了限制。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酒店选择和学生个性发展不协调。很多学校在对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选择时,往往比较关注的是酒店的档次,但是酒店的市场定位方面考虑的不周全。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酒店一般都比较类似,学习形式单一。而有的高职院校甚至会和中介进行合作,从中抽取利益,让中介安排学生的校外实训课程的酒店选择,这样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出现。例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接触到的客户类型比较单一,就会对酒店业的发展产生质疑,不利于学生就业需求和职业的发展。第二,对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低。学校的生源方面,酒店的经营状况方面,都可能对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的学校和酒店方造成一些影响。例如,学校的生源不多,就有可能造成酒店的实习生较少的情况;酒店的经营状况不好,客户资源少。各大高职院校对校外实训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仅仅将校外实训作为对学生的实习基地,并没有对学校的教师也同时进行培训,这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合作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一般情况下,学校都是将校外的实训基地看作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有的酒店就利用了这一现象,为了减少劳动成本,积极的与学校进行合作。但是这只是表面形式的合作,不能达到学生真正的学习目的。而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目标来看,学校应该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多样化的联系,才能从根本意义上达到学生学习的目的,从而也为酒店方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并且酒店方也会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使大家都能够从中受益。第四,管理机制不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酒店管理方面对学生的实训影响巨大。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酒店业的服务人员短缺,因此水平也参差不齐,高素质的服务人员并不多。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学校方也正是看到了这一专业的优势,一般对实训的学生不再过问,而是直接交由酒店进行管理。学校与学生和酒店之间的这种沟通性的减少,缺乏对实训基地学生的管理,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

三、提升酒店管理专业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

(一)提升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

第一,加大投资规模,增加基地数量。校内实训基地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训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增加基地的数量。学校可以从其他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汲取成功的经验,并且挖掘校内外可以利用资源,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在对实训酒店进行建设时,还可以参照经典的酒店设计,建造小而齐全的设备,从而节约投资。第二,规范操作流程,构建科学管理机制。校内的实训基地在对酒店的硬件设施进行模仿的过程中,还要对实训基地设置不同的管理层,如经理、主管、服务员等等,并且严格按照酒店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要求和管理,这样就保证了酒店的正常对外经营。此外,还要注意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结合实训课程的需要,根据岗位的不同和能力的不同,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并完善教学计划。学校的实训基地管理还应该结合当前酒店业的发展情况,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的不同,及时做出调整。最后,校方还应该对参加实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从而达到实训目的,完成学校与酒店的接轨。第三,经营与教学相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学生的实践学习,因此,学校在与企业方进行合作时,应该明确这一主旨。校方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调控作用,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的,与企业约定管理方式,并对企业的管理进行监督。在酒店的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将酒店的实际管理权交到管理专业的学生手中,使学生的实训实践过程能够真正的达到提高自身能力的目的。学校也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真正的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第四,加强师资水平的建设。对于加强学校教师的水平这一问题,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将学校的教师送到专业的酒店进行实地的培训,并且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以增加教师的专业水平。另外一种是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指导老师的讲座,但是这种方案一般都是理论性的讲解,很难收到实效。所以学校应两者结合,一方面增加教师在酒店学习时间,另一方面请专业酒店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同时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从而让教师和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启发。

(二)提升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

第一,完善酒店选择措施。产学结合是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产物。产学结合的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教育、就业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有很多产学合作的模式,例如“2+1模式”、“订单式”、“学工交替模式”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酒店管理专业一般采用的是“2+1模式”和“订单式”,“2+1模式”即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前两年是对酒店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后一年到酒店进行实习。“订单式”指的是酒店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完成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酒店就业。需要注意的是,学院在进行这些模式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院的教学特点和酒店的经营模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如在酒店的旺季,可以与酒店签订短期的协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不应仅局限于酒店,还应该兼顾与酒店相关的其他行业。如酒水、设施设备、酒店用品等方面,学校不可能对这些方面都兼顾到位,因此,就可以与大型超市和专营店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训提供更多资源。第三,与多家酒店进行合作,提高创新意识。对实习酒店的区位进行合理的划分,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高职院校的生源不仅局限于某个省份,而来源于多个地方,因此就业时的地域选择范围比较广。学校应该顺应这一特点,从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角度出发,合理的对实习酒店进行选择,避免实训基地过于集中。第四,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专业实训是一个系统学习的过程,因此,选择合理的运行机制是校外实训的有利保障。学校可以选择业务能力和责任心较强的教师,对校方和店方的实习生进行监督、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且建立学校、酒店、行业于一体的质量评估体系,对酒店管理和行业进行专业的评估,从而提高酒店对学生的实训管理,促进双方合作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篇3:高职院校实训项目开发与教材建设

一、实训基地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的重要性

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简称实训, 主要是指在学校的能控范围内, 依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律, 对学生的基业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系统训练的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与实验、实习不同, 在实训的实验中具有“学校能控”、实习中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性”等特点。就高职院校的实训环节的运行而言, 主要是以场地、师资、设备以及技术为依托, 以校内和校外两类实训场所为基地。

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目标决定了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以此来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此外, 他们还要熟悉相关工作的环节和流程。基于此,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积极探索新型的探索模式, 对学生的培养也取得了诸多显著的效果。其中实训基地的建设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通过顶岗实习主要能够达到两个方面的目标:第一, 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论;第二, 则是熟悉相关工作的流程, 为自己快速适应岗位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 实训基地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性。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则主要就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与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论述, 论述了实训基地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实训基地的开发和建设提出来针对性的意见和对策,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办学, 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对策

1. 尽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法规体系, 促进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

德国的职业教育被称为“企业手中的教育”, 而在我国, 要想真正将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企业手中的教育”的话, 就必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 要在《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健全、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并制定详实的企业、行业参与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规定, 以此来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热潮去。其次, 则是要不断加大对高职院校经费投入的比例, 并设立高职教育专项基金, 用来解决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最后, 体现在政府要通过减少税收的方式来鼓励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

2. 提升基地服务能力, 保证稳定持续运行。

整体而言,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便是要通过服务求发展, 并将生产、服务、教学、实训、培训、研究、服务为一体, 结合自身所具有的理论与技术优势, 为企业提供订单培养、产品的开发、员工的培训等服务, 帮助企业解决他们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通过科研立项项目的实施, 不仅能够联合企业一共完成工程的改造和科技产品的开发, 而且还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 实现社会资源的社会化, 面向社会开放, 提供多方位服务。

3. 加强基地师资培养, 提高实训指导水平。

对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而言, 还应该具有一支具有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这也是确保学生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的技术保障。对于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动手实践较强的指导教师而言, 不能能够保证学生在实训时实践技能得到快速地提升, 而且还能提升实训的水平。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本着兼顾学历和技能, 以引进和培养为主要途径来综合制定“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中长期发展建设规划, 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的建设。

4. 注重课程教材建设, 强化基地实训效果。

一个专业技能突出的实训基地, 除了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外, 还有不断加强相关方面教材的开发与建设, 这是实训基地发展的先行保证。对此, 可以在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 针对实训的目标和职业岗位自身的要求, 编写与之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和指导书, 从而改变过去通用的实训教材, 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开发校外实训课程, 这样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技能发展。

5. 校内外实训一体化。

校内外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场所。担负着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功能。而就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而言, 主要表现在校内实训基地能够使每一名学生都打下扎实的基础, 而校外实训基地则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掌握、了解目前该行业内最前沿的资料和最新发展动态。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接而、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联合则能够使其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实训基地开发建设的意义

1. 带动了我院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通过顶岗实习这一实践活动将自身与企业有机联系在了一起, 不仅提升了实训基地的水平和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也能够在校外顶岗实习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而伴随着企业资源的不断引入, 也能够极大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教学和学习。

2. 增强了学院及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

较之过去“放羊”式的毕业实习相比, 高职院校的学生经过了科学、系统的顶岗实习以后。不仅锻炼了自身, 促进了就业, 而且也间接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中的品牌效益。从学校的角度上讲, 学生是学校的一种特殊的产品。因此, 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打上了学校的烙印, 成为了学校的代言词。尤其是学生的就业情况, 更是成为了当前各高校中所面临着的一个严峻的条件。据统计今年的毕业生就已经达到了699万, 在这样一种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下, 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而顶岗实习则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为他们顺利踏入社会做了扎实的准备。而这些又都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学生品牌形象, 使人们能够更加认可学校以及学校的学生。

顶岗实习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解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突破高职院校改革中的瓶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姚丽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教育探索,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7) .

[2]张会彦.浅谈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3]钟忻.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 .

篇4:高职院校实训项目开发与教材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 110kV变电运行仿真实训室建设 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185-02

一、110kV变电运行仿真实训室简介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直本着“学校与企业共建”的理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中的供用电技术专业将“根植电力、校企交融共育人”的鲜明办学特色始终贯穿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中,供用电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有发电厂、供电企业、电力建设和检修企业、送变电工程公司、各类工矿企事业单位、汽车制造、冶金、机械加工等。上述企业中与变电运行与维护技术相关的岗位约占生产性岗位的60%以上。

广西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完善,以数字化为特征的变电站设备得到了更新和升级,对变电运行和维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变电运行与维护专门人才充实到生产一线。随着绿色智能电网建设的深入,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迫切需要学院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及供用电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变电运行与维护仿真实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供用电专业与柳州地方企业密切合作,通过对企业的大量深入调查研究,表明这些企业急需大量的供用电方面的人才,企业要求学生对供配电系统能做到:说原理、懂计算、知选择、会画图、熟安装、能运行维护。

同时,电能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产品,即发即用,不能大量存储,电力企业每年都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员工进行仿真与实际操作再培训,对员工的再培训已经成为电力企业沉重的负担,电力企业迫切寻求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共同完成对企业员工进行再培训的任务,同时电力企业可以提供在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达到资源的优化与合理利用。鉴于企业迫切需要对其员工进行高低压电工、变电站值班员、调度员等培训,我院建成自治区一流的110kV变电运行仿真实训室,能更好为地方经济服务。

二、110kV变电运行仿真实训室主要完成的实训项目

该仿真实训室的建立,可以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群中核心课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运行维护、供配电系统安装与维护、供配电系统继电保护的项目教学以及项目教程开发,实践“职业导向,项目驱动”“教、学、做”相融合等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一)课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运行维护,表1、表2、表3、表4分别为仿真项目及任务清单

(三)课程供配电系统继电保护,表7、表8、表9、表10分别为仿真项目及任务清单

三、仿真实训室所能完成的科研、生产或其他任务

(一)提高教师的科研质量,增加学院的科研工作量

我院的示范性建设已经进入后示范建设时期,迫切需要广大的教师走出一条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道路,教师通过做科研,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推进教学改革,将最先进的知识与工程实践带入到课堂中,使学生能够了解本专业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为学生能够顺利的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建成的110kV变电运行仿真实训室,为老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实践工程数据的可靠性需要仿真软件加以佐证,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师的科研质量与科研水平。该仿真实训室的建成,可以更好地推动教材建设,可以完成核心课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运行维护、供配电继电保护的项目式教材开发工作,提高我院的教材建设水平。

(二)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通过对学生的仿真培训,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使毕业生更受企业的认可与欢迎,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将该仿真实训室对全院的学生开放,做成开放式仿真实训室,使全院的学生成为受益者。

(三)承接校内外大量的企业员工培训工作

该仿真实训基地为开放式仿真实训基地,除为本院学生仿真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服务外,同时可以承担校外相关大型用电企业供配电人员的仿真培训任务,培训的项目主要包括变电站值班员初级、中级、高级考证仿真培训,电力调度员考证仿真培训,继电保护工考证仿真培训,电气值班员仿真培训等,使学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得到稳步的提高,得到企业的一致肯定与好评,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为学院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学院的服务意识。

(四)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指导下,创新观念,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研究符合高职教育的“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建立了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践了“职业导向,项目驱动”“教、学、做”融合等多种教学模式。

四、项目教学范例

以课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运行维护为例,以实际变电站运行生产模式组织教学。仿真企业的工作环境、生产设备与设施、产品标准、工作规则与要求,将实训室建设成“教学工厂”或“教学工场”。

(一)将企业文化引入实训室

以变电站命名实训室,在实训场所设立宣传牌,弘扬优秀企业理念和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设立岗位角色

学生通过“仿真变电站”平台,犹如进入了真实的变电站,学生按照实际变电站运行模式,4-5人组成一个运行值班组,按照变电站值班工作岗位如值班长、正值班员、副值班员等进行角色分工,教师担任变电站值班员的业务领导即调度员角色,每一位学生都按照自己的岗位佩戴相应的标志,成为“在岗员工”,在指导教师即调度员的指挥下,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团队协作完成工作任务。使学生熟悉现场管理的组织结构及生产岗位职责,训练了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进了岗位责任意识。

(三)将变电站生产岗位职业规范、规程及作业指导书引入学习领域

将岗位职业规范、现场规程及作业指导书引入教学。通过岗位规范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强化了学生“安全高于一切”的责任意识,培养了“电力生产服从统一指挥”的必备职业素质。

(四)教、学、做一体化

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引入职业活动,实行围绕能力目标和能力训练来开展知识、理论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学生在完成变电站运行的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必备的理论知识,掌握变电操作的要领。

【参考文献】

[1]曾向阳,吴猛.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2)

篇5:高职院校实训项目开发与教材建设

摘要:作为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将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园形态相融合,使“校园成为大职场”,营造出仿真的企业环境;同时,以拓展教学功能为主题,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使“企业成为大课堂”,建设了具有真实~,Ak氛围融专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群,有效推动了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度发展:构建实训基地建设体系和实践教学实施体系,实训基地运行规范化、科学化,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有特色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示范校:实践教学:实训基地

作者简介:张春满(1963-),男,河南内乡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03-0066-03

实践教学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以专业建设为主要内涵的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训基地建设是示范性院校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项目之一。作为首批示范高职建设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将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园形态相融合,使“校园成为大职场”,营造出仿真的企业环境:以拓展教学功能为主题。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使“企业成为大课堂”,建设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融专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群。有效推动了学院实训基地建设向纵深发展:创新实训基地建设体系和实践教学实施体系,使实训基地运行规范化、科学化,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有特色的探索,充分发挥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带动与辐射作用。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体现生产性,使校园成为大职场

学院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紧紧抓住“生产性”的特点,结合校园形态。建设具有真实职场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从而保证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岗位工作的全过程。邀请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共同设计和建设实训基地的职场环境,营造出仿真的企业环境;学生在校园即可受到职业技术、职业道德的熏陶,获得“工作”任务内容和过程,实现从学习到实践,从实训到生产,从学生到员工的人才培养过程。

1、多样化建筑形式展示工程文化。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验区整体规划设计以学校性质为依托,充分尊重学校历史文脉,校园建设中采用多种建筑形式,体现水利文化,建立环境中学习氛围,提供学生认识实习,将教学区庭院变为真实的第二课堂。

2、测校园大地,绘神州经纬。学院利用校区原有的土山包,使用工程建设中的建筑垃圾,为学生提供地形测绘场所。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按照“真实职业氛围、真实作业流程、真实测绘产品”的设计原则,与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测绘信息工程院、河南省测绘工程院、葛洲坝测绘工程院、黄河水文勘察测绘局、开封市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合作根据校区地形、建筑形式与分布特点,建设了满足教学、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功能要求的测绘实训场。

3、气象站、水文站、污水处理厂,生产教学相得益彰。学院结合水文水资源专业实训需要,将校内灌溉水渠系统加以有效整合改造,形成人工湖及河道,按照生产要求的标准建设水文站、气象站。为水文观测提供真实实训环境,并将水文站建筑中建设有景观水车。使水文站既是校园景观,又是生产实训场所,景观实训两相宜。

学院将污水处理生产和环境与化学工程专业教学、学生实训结合起来,建成具有生产性实训功能的污水处理厂。该厂既承担着学校的生活污水处理,又是校内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给排水工程、水务工程、自动化等专业的生产实训基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监测、生产维护,以实际生产项目进行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岗位必备的职业技能,同时,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日后就业及其发展奠定基础。

4、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水工专业以培养施工技术应用、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三项核心能力为主线。按照“理实融合”、“实训场所工地化”的标准,把水利工程搬进学校,将典型水工建筑物按比例缩小,修建具有不同枢纽形式、不同水工建筑物结构的27个水工建筑物,构成模拟水工建筑物群。

由于水利工程建筑物类型各异、地点分散,施工过程不可再现,且运行管理也不允许学生等外来人员实际操作。在校园内建设仿真水工建筑物群,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按能力培养要求,模拟施工导截流、施工与管理等过程,逐项重复进行训练。同时,可进行闸门运行工、河道修防工等技能培训与鉴定。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体现教学性,使企业成为大课堂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我院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时,紧紧抓住“教学性”的特点,以拓展教学功能为主题。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为突出校外实习基地生产实训教学性,明确规定顶岗实习应完成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顶岗实习应达到知识、能力、态度的要求。

1、以职教集团为桥梁将实训基地建在工地。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在近80年的办学实践中,与行业企业和行业学校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水利部人教司、中国水利水电总公司的支持下,以中国水利教育协会为指导,以中国水利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和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联合全国13所水利高职院校和81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水利教育集团――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理事会制度,成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以“职教集团”为纽带,创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的水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局面。

通过职教集团牵线搭桥,由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无偿提供土地,我院出资建设,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工区内建设了小浪底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占地15亩,总建筑面积4530m。以小浪底水利枢纽为依托,在其周围100km左右范围内,利用三门峡水电站、陆浑水利枢纽、故县水库、洛河拦河橡胶坝、西霞院拦河闸、南水北调工程等水利工程,构建了包括多种类型水利工程的实训基地群。

实训基地群的多个实训基地组成联合使用,可根据学生的实习实训项目,提供真实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将校内模拟实训变为真实工作,强化职业岗位能力,可以满足水利建筑工程专业培养学生职业

岗位技能需要的生产性实训,同时,服务于道路桥梁工程、测量工程、水文等专业学生的实训。

2、实施顶岗“三导师”“四过程”,强化企业大课堂。我院实施顶岗实习“三导师”制。顶岗实习教学实施由校内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与企业指导工程师相结合的“三导师”共同完成。顶岗实习的具体操作流程概括为岗前培训、多元指导熟悉岗位、独立工作融入岗位、答辩评价等四个过程。

企业指导工程师对学生进行企业安全生产、企业制度等教育。开展职业讲座:以师徒传承形式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经企业指导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现场考核合格后,单独进行顶岗生产。

校内专业指导教师与辅导员组织学生结合工作任务开展讨论,参加技术革新,指定毕业答辩题目,并提出具体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在企业进行学生毕业答辩。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运行探索

(一)构建实训基地建设体系,使实训基地运行规范化、科学化

我院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创立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规划、生产性工艺流程设计、仪器设备选购、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实训教学文件与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制定、生产实训成果评价为主要内容,构建行业企业全程参与、贴近实际生产、运行管理开放、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实训基地建设体系。

实训基地建设体系规范了实训条件建设的校企合作建设流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建设实施过程;实验实训设备论证、招标、采购,设备验收、监督过程:实训基地的基本任务、体制与结构、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日常管理要求:实训基地实训教学工作检查及评价。实训基地人员职责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运行、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该体系成为建设满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融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考核体系完备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制度保障。

(二)创建实践教学实施体系,明确各实训室在人才培养流程中作用

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基地,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流程中的定位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我院创建实践教学实施体系,把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支撑体系具体落实到每个实训室,明确了各实训室在人才培养流程中的位置、功能作用。

实训室体现出实践教学环节教学体系的各自作用、功能、相互间的协调配合等。明确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实现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的有机统一: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从基本技能、专项能力、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循序渐进的训练层次;明确了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实训基地管理、实训指导教师等管理责任。

(三)实训基地运行与市场接轨,变消耗型为生产经营型

我院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实训基地运行与市场接轨,变消耗型实训基地为生产经营型实训基地,将教育教学任务同生产任务统一安排、密切结合,融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四位一体。

我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积极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的结合,将教学内容与国家技能考核内容进行衔接,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毕业时除拥有毕业证以外,还能拥有一个职业资格证,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考取不同的执业资格证书,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加强校内学生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同时,我院实训基地还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为河南省和水利行业继续开展在职职工学历教育、新技术应用培训和堤防建设等专业培训、新职工岗前培训,为开封地区农民工进城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培训,发挥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发挥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带动与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高职院校实训项目开发与教材建设

崔燕兵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462000)

[摘要] 探讨药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素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药学综合实训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一是转变思维,互换角色。二是科学合理进行综合实训项目任务的分解。药学专业综合实训项目的顺利实施需周密设计遴选项目,需要教师、学生密切配合。实训设备、耗材是关键因素。实训结束后需要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反馈,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注重学生能力和创新素质提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与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实施密切联系。就药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进行探讨,探索更为有效的实训途径和方法,成为当前教研关注重点,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素质。

药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各门基础、专业课程中实验实训课均占较大比例.实验实训作为药学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职业素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科学领域,实验是对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自然规律的直接体现,在科学研究和探索中,实验是理论验证和基本数据的来源。实验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药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进行再设计、论证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职业素质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课题之一。

一、药学综合实训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转变思维,互换角色。在课程开发设计中学生是主,教师为辅。在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亲自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实验数据。教师辅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解答实验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这种方式能充分发挥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预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实训项目的遴选与实训任务的分解

实训项目的遴选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进行设计。二是结合学校

实际的实训条件和现有的设备进行选择。笔者根据所在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两个综合实训项目:西药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与质量检测和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的制备与质量检测。

1、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项目任务分解

根据综合实训项目内容和学生总人数进行合理分工及项目任务的分解。

(1)文献检索。教师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查询电子期刊,杂志等,通过文献的调研查

阅工作,强化学生对药学文献资料的利用开发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

岗位中高效利用药学文献资源。

(2)阿司匹林合成方案设计。在分析、归纳文献资料的前提下,运用所学的专业知

识分析各合成方案的优缺点,拟定最优合成路线。

(3)原料水杨酸纯度检测。通过对原料的质量控制实训,让学生树立药品质量要从

源头抓起这一意识,便于在质量出现问题时能够对每个环节进行分析。本实训

任务需要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能够对分析供试品进行必要的正

确的预处理,能够对对色谱数据进行分析。

(4)阿司匹林合成,性质鉴别、纯度含量测定及杂质检查。在本实训任务中,强化

有机合成反应条件控制的重要性,能对影响有机合成反应收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5)阿司匹林片剂制备工艺设计。在本实训环节,培养学生依据成分性质和左右合理设计处方、正确选择辅料的能力。

(6)阿司匹林片剂质量检测。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完成药典规定的片剂检查项目并

撰写检验报告。

2、双黄连口服液项目任务分解

(1)文献检索。通过实训进一步培养学生文献查阅能力和文献利用能力。

(2)金银花,黄芩,连翘三种处方药材的基源鉴别,粉末鉴别,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生药药材的质量,能够对生药中的有效成分进

行含量测定。

(3)双黄连口服液制备工艺设计、制备及质量检测。通过实训培养学生对中药处方的分析、制备工艺的设计能力。

三、实训项目的实施

完成项目遴选和任务分解后进入实训项目实施阶段。在本阶段需要科学合理设计人员分组和各任务的时间分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6~8人.分别由专业课教师作为指导老师。教师按照分解好的项目任务拟定实验题目,提出对实验设计的具体目标与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理论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出实验方案和制备工艺,与指导教师讨论后,确定出可行的工艺路线。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选择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及原辅料。按照自己的工艺条件进行操作,得出实验产品,并进行相关的产品质量检查,最后交出实验报告。本次综合实训内容要求学生在2周的时间内共完成实训课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独立操作、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科研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四、综合性实训考核办法

通过查阅文献[1,2],根据项目情况,确定考核方法如下:综合评定学生的实训态度、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实训过程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成绩。具体分配比例见表1。

表1药学综合实训考核方法(100分制)

表现及技能成绩

10%

考核方法兼顾学生实训态度、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对实训课的重视程度,又保证了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

五、教学效果

1、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药学实验仍然以验证性和示教性的实验为主.实验实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和掌握理论课程中的知识点,并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不到较大提高。

综合实训项目的实施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学生自主决策的过程,强调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根据项目分解的任务给出实验题目,仅作相应的辅导工作。学生需要学会根据工作目标选择文献检索工具,根据实训任务查阅参考文献,并加以分析和归纳,设计出切实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方案设计后同指导教师共同探讨修订。实训的时间和方式由学生在实训指导教师辅助下合理分配。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篇7:高职院校实训项目开发与教材建设

发布时间: 2010-06-10来源: 职教论坛浏览次数:597

申屠江平

摘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的必然选择,其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训完整的工作过程,生产出产品甚至商品,实现教学做的统一。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数量不足,功能发挥不当、开发不力,实践教学组织水平较低等问题,我们必须“因企制宜”.加大引企共建基地的力度;强化管理,统筹基地功能的发挥;增强软实力,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升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引企入教

作者简介:申屠江平(1968-),男,浙江东阳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农村问题..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社规2008年“民间资本引入职业教育的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08CGYD060YB,课题主持人:申屠江平

高职院校要改善实训、实习的条件.就必须联系行业企业,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化,是专业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进一步深化与应用,是学生校外顶岗实习以及将来就业的重要基础,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2006年l 1月13日召开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指出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和市场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和路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其特点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在校内通过新建或改造原有实验实训室、引企入校、创办专业公司和组建研究所等方式,依据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参照企业员工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管理模式建立起来,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场所。因此.实践教学功能和生产功能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两大基本功能,学生通过产品生产的真实过程.实现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目标。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能够满足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体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做的高度统一。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或技术服务的设备与企业大同小异,其区别仅仅是规格和型号的不同.就是设备的布局、文化氛围营造也参照企业: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任务可以来源于社会真实的项目(即生产商品),也可以是模拟的教学任务(即生产产品)。但对产品的用途、性能、设计、选材、成本、工艺选择、验收标准、完成时间等都按照企业生产的要求。对技术服务的对象、内容、标准、技术规范、最终成果的形式等也严格按照市场的要求: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包括考勤、调度、计划、制品、定置、统计、“6S”及安全与文明生产管理至着装等都严格参照企业的制度执行,以实现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一致;校内实训基地生产的产品或技术服务成果的质量、效率、成本、工艺选择等在接受学校“教学标准”评价的同时,还要参照企业、客户对产品的验收标准进行综合评判。总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情境和工作氛围的车间化,生产任务的真实化.运行和管理模式的企业化,成果评价市场化.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特点。

校内组织生产性实训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最大的区别在于目标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正是目标上的区别,决定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产品的选择需具有典型性、递进性.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的岗位具有轮换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想状态是通过引进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管理和文化,对外承接“订单”——生产任务或技术服务,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监控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工协作和有序轮岗,完成“订单”的任务。其质量接受客户检验,其生产和管理成本(包含支付顶岗实习学生一定的薪酬)独立核算,在提升学生技能、职业素养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一定的利润,实现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

(一)基地数量不足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实训条件滞后成为制约高职人才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受学校办学资金制约,能改造或新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数量有限;引进产品生产型企业虽然能够提供较多实习岗位,但能够引进的企业毕竟少;引进技术服务型企业虽然相对容易,但往往规模采大服务项目数和业务量较小,能够组织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时间和人数还是有限,校内生产性实训占实践教学的比例偏低。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缺乏法律制度和具体方案的指引;二是校企工学结合还缺乏更广阔的思路和能够提供借鉴的经验。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还不够;三是企业缺乏人才战略的长远规划和承担提升人口素质的社会责任;因此,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往往是学校热情很高,企业却比较冷淡。

(二)基地功能发挥不当、开发不力

由于校内基地的生产与实训之间虽具有同一性(通过生产可以提升学生的技能,提升技能后的学生反过来促进生产,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但两者又有对立性(生产目标与实训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实施原则和方法的差异,生产会妨碍实训.实训也会影响生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常常发生,企业经常以生产工艺复杂、工期紧、安全责任重大等理由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人数和时间,弱化了校内基地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功能;对基地的技能考证、社会培训、技术研发和成果展示等其他功能开发不力,导致基地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明显,不能扩大校企合作共赢的结合点,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对基地建设的定位不准、目标不清、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二是学校缺乏统筹生产性与实训性、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之间互利共赢的能力,缺乏整合资源开发基地其他功能的能力;三是专业教师缺乏依据市场变化

及时开发实训项目、依据企业生产规律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

(三)基地实践教学的组织水平较低

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递进性和系统性。引进的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学生就实训什么内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实训项目安排随意、没有规划:缺少系统考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缺乏典型性和递进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校外基地缺乏互补性。以为把企业引进学校以后,只要组织学生实训。生产出产品,就达到了引企业入校的目的。

实训目标模糊、实训方法机械。以单一的生产环节取代完整的工作过程,只重视生产环节的操作规范、安全管理、时间和耗材的控制,忽视实际生产前的任务分析、设备和原材料备选方案的论证,工艺方法和人员组织的优化、员工素养的要求、标准的制定,也不重视生产后的产品验收、评价与反思以及对产品没计及工艺的改进等。过于顾虑安全风险和时间成本,实践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激发不够。

实训指导师数量不足、指导水平低。学校的老师往往实践技能比较弱,企业师傅只知道怎么做,但缺少教的经验;既懂做、又懂教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这种重硬件轻软件、实践教学组织水平低的状况,根源在于学校没有实现从“引企入校”到“引企人教”的提升。

三、对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一)“因企制宜”,加大引企其建基地的力度

1.引进技术服务型企业共建基地易操作,做大做强是目标。技术服务型企业主耍是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和先进的仪器没备、技术,通过咨询、培训、评价诊断、分析检测、鉴定、设计、技术开发、加工、代理、修理修配等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其产品是智力劳动成果为主,表现形式往往是检测报告、鉴定意见书、发展规划、背销方案、设计图纸、居间合同等。

由于人力资本是技术服务型企业的“笫一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既可以共享学校的场地、师资和设备,减少基本建设和配套.设施的投入,又节约人头费用的支出和管理成本;在组织学生进行技术服务的过程中,消耗性材料的成本易控制,服务质量易把关(既有老师和师傅的指导,也有同组同学的相互监督,更有质量抽监制度的保障,出现质量问题,完全能够及时采取低成本的补救措施);同时,与学校合作可以增加企业公信度,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企业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师资、科研、设备等优势,拓展经营范围,开拓新业务。因此,技术服务型企乐意进驻学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对于学校来说,许多技术服务型企业无污染无噪音,对日常教学管理几乎没有负而影响;技术服务型企业都是先接单,约定收费数额和方式后再提供服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无亏损之风险;学校还可以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资质、技术指导力量以及相对稳定的“订单”,在真实的“社会化”的环境中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因此,学校很欢迎技术服务型企业进驻学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由于引入技术服务型企业共建基地,校企互利共赢的结合点多,所以做大做强是目标。做大就是加大引进力度,扩大共建数量。建筑没汁、装潢艺术设计公司、产品质量检测站、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安全生产评价中心、网络服务机构、产品研发中心、技术培训中心、汽车维修公司等都可以与相关专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做强就是要在质量上不断提升合作企业的技术含量,引进符合政府导向、有广阔市场前景和更高技术含量的企业;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对引进的技术服务型企业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淘汰、改造和更新;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学校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自主成立的专业老师为骨

十、吸收社会专家参与的学校专业性公司。

2、引进产品生产型企业共建基地困难多,创新渠道、机制是关键。引进合适的产品生产型企业入校。共建基地受到的制约因素多:笫一,引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含量要适中。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复杂,学生上手慢.在进行生产性实训时效率就低,废品率高。企业将无法承受原材料和生产时间的高成本;技术含量过低、生产工艺过简单,对学生技能提升意义就不大.如果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第二,引进的企业需无污染、低噪音.否则学校会得不偿失。第三,引进企进的产品要处于成长或成熟期,生产必须有经济和社会效益;引进的企业设备功能多,产品可以升级换代,这样才能保证合作行较长的时问。第四,学校引进的企业或车间生产有相对的独立性,与上一工序和下一工序可以相对剥离,考虑到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投资企业不能离学校太远。

产品生产型企业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多,不易控制;企业追逐利润与学校人才培养、企业产品单一与学校教学多样的矛盾不易克服;与企业共建的产品生产型校内基地的管理与运行也相对困难,因此.创新渠道、机制是关键。

学校要积极发掘与企业、政府、行业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结合点,主动跑企业,通过政府搭台、社会搭台、专业搭台、中介搭台及项目搭台等途径。走访行业协会,了解与学生实践有关的产品生产型企业.对支撑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骨干企业按地域、按专业进行分类,熟知企业产品、产量、技术含量、从业人员规模及工种、销售范围、盈亏等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对信息库里的企业进行认真分析,寻求互利共赢的结合点,探索与产品生产型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新渠道、新机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引进中等技术难度的、其产品就有典型教学意义的企业入校,并逐步建立由简到繁、分层次的系列产品生产型实训基地,以满足不同年级的顶岗实习、实训。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对于有条件的强势专业,可以自主成立专业生产公司使之成为“校内教学工厂”,对外承接生产业务。

3、自主研发,变企业生产设备为学校的实训设备。要激发教师投身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激励教师自主研发、制作生产性实训设备。如缩小企业的大型生产设备,整合典型的生产工艺等。自主开发适宜实践教学的生产性实训设备,既提升教师的研发水平.又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既节约设备的投入经费,也节约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费用。

(二)强化管理,统筹基地的功能发挥

1.建章立制,保障教学实训主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最主要功能是教学实训,为保障其不偏离主要目标,合同或章程中除了对资金、设备、场所、人员、项目管理等作出约定外,还必须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明确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基地常年提供多少工位、多少时间、多少项目用于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同时,要建立、健全基地内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校企双方管理人员的交流沟通机制,落实机构和人员,明确职责,保证基地教学实训功能的实现。

要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考核和预警机制。对一定时间内无法提供一定项目、工种供学生实习、实训的,先给予一定期限的整改,经整改仍然不符合要求的,终止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不断的更新.实现基地建设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2.拓展功能,实现校企合作效益最大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教学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体。学校要整合政府、行业的资源,根据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条件、实力的差异,分层次、有计划地拓展技能考证、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成果展示等功能:同时,要为引入的企业办理亨受税费优惠政策、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或省部级课题、组织技术攻关提供更多服务,为企业开拓经营领域提供帮助。只有不断扩展校企互利共赢的结合点,才能实现基地效益最大化,才能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温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把校内基地拓展成融中职教师培训、人才培养、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区域共享型实训中心,就是成功的案例。

(三)深化“引企入教”,全面提升基地实践教学组织水平

“引企入校”只是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第一步,它能够解决基地硬件设施与企业真实生产的“形像”问题,即生产设备、工艺、产品,以及上墙的生产管理流程和制度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似.要实现基地建设与企业真实生产的“神似”,就必须在重视硬件投入的同时,加强基地的软件建设。转变基地管理理念,统筹基地功能发挥,在“引资”的基础上“引智”,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深化。引导教师围绕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在深入思考实训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实训、由谁米指导实训、为什么要这样组织实训、还有没有更有效的内容方法来替代等问题的过程中,熟知地方的产业发展、工艺水平、产品质量,领会基地建设的本质要求。把企业的众多要素渗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产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核心技能的要求渗透到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能够融会贯通甚至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时间组织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个性化的生产实训,即使实训硬件条件并不足,但实训效果不打折,达到“尤招胜有招”,的境界。

1.优化实训项目,体现实训内容的典型性、递进性和完整性。选择的实训项目要具有典型性。要让学生通过一至二个实训项目的生产,掌握相应技能后,具备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可以独立完成相同或相近的生产任务。如仪器分析课程在筛选实训项目时就需要考虑分析对象(同体、气体、液体)、常用仪器(原子吸收、气相、液相、红外、紫外、分光光度等)以及基本分析方法的典型性.以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

实训项目的组合要具有递进性和完整性。递进性就是在组织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训项目时,要遵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合理有序的编排。完整性就是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虽然应该各有侧重,但都包含从接受生产任务到调研、制订方案、决策、安排生产、检查反馈、验收评价等要素),某一专业所有实训项目的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涵盖该专业对应就业岗位所有基础技能和关键技能以及基本的发展技能,如果工业分析与检测专业完成所有项目的实训后,还有常用仪器没有接触、基本方法掌握不全,实训项目的组合就缺乏完整性。

实训项目优化组合的依据是专业、课程对学生技能发展的要求。学校要引进社会智力资源,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岗位的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和发展技能,合理安排课程体系,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核心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典型实训项目的系列开发,不断更新、积累,实现优化组合。

2.优化结构,建设系统化基地。制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规划。学校要根据专业、课程、实训内容等要求对实训基地建设制订出整体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实施,力求校内校外基地互补,校内基地结构合理。

引进合适的企业共建基地。根据典型实训项目的系列要求,有针对性地引进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项目、分层次组织生产性实训,鼓励技能熟练的学生参与顶岗并获得劳动报酬.作为学校勤工俭学的方式之一。

实现“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深化,准确把握基地建设的本质。学校按照生产性要求.改造或自建一批有一定数量、结构相对合理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根据实训要求,引进企业某一元素(产品、技师、设施、工艺、管理、文化等)或某几个元素的组合,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的不同状况,有序、灵活组织系列生产实训,坚持以服务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最终使学生在掌握常用仪器设备、基本工艺方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懂得在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生产环境、不同设备条件下能够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装备、使用经济的方法、组织有效的管理,生产出客户和老板都满意的产品,实现基地建设的真正目标。

校内基地建设与校外基地建设统筹兼顾。所有的实训项目都在校内基地完成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学校必须把校内基地建没与校外基地建设统筹兼顾,有侧重有分工,通过校内、校外两个基地的互补,共担学生教学实训的重任。

3.增强软实力,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自身素质和指导水平。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训项目的不断优化、完整工作过程的指导评价、对行业发展前景的熟知,在学生技能相对熟练之时,不仅能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还能给学生指明改进的方向,这些都对实训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通过鼓励年轻教师下企业锻炼、骨干教师利用专长服务社会等方式提升教师个体的实践技能,通过教育理论的培训提升兼职教师的个体教学技能,通过专兼一体化管理的教学团队建设提升师资整体实力。

不断积累,提高统筹基地生产性与实训性、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之间互利共赢的能力。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指导老师要及时掌握引进企业的生产规律,明了企业的需求,加强安全教育,在企业生产的淡季组织学生实训,在企业生产的旺季安排技术熟练学生勤工俭学,实现生产与实训的相互促进、工学结合的互利共赢。

拓宽思路,开发软件。对于难以实现实际生产的化工、安全、制约类专业的校内实训,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软件,在校内建立虚拟车间、虚拟工艺、仿真软件等,为学生实际操作提供仿真操练的机会,并通过实地考察企业来解决与实际生产的对接问题。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在于创新机制。只要我们在大局上从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根本利益着眼,在具体工作中寻求合作共赢的结合点,“因企制宜”引企共建的同时,将企业的观念、规范、管理、文化和师资等渗透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引企人校”到“引企入教”升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必将上一个新的台阶。参考文献:

[1]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OL].教育部网,2006-11-14.

[2]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3]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求是,2006(5).

[4]杜世禄.引企入教,共建示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转载于《职教论坛》

篇8:高职院校实训项目开发与教材建设

一、审计实训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会计与审计专业,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 还要掌握审计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一些院校的审计学课程的教学, 多侧重于理论教学, 而实践教学因各方面原因很少开展。基于高职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急需一套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审计实务操作的模拟资料。选择开发审计实训教材, 主要是为了满足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审计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 通过教材开发, 能够大大提高参与开发研究的专业教师的审计实务操作水平, 为以后的审计实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发审计实训教材, 有助于加大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开发的力度, 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有助于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的统一, 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助于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成为双师型教师。

二、审计实训教材开发方法

在审计实训教材的开发研究过程中, 采用了调查法、情境模拟法、案例分析法。

1.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 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调查法可以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在审计实训教材的开发研究中, 运用书面调查的方式, 对审计实务工作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进行了归纳整理;运用口头调查的方式, 对年报审计实务的操作规程及要点进行了详细询问, 并进行了详细记录和整理。

2. 情境模拟法。

所谓情景模拟就是指根据被测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 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 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 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情境模拟法按照实际的场景和职务进行设置, 对被测试者的操作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测试。在实践教学中, 情境模拟法能够很好地评价学生的实训效果。在开发研究中, 对审计实训校本教材的实施与评价运用了情境模拟法。在进行审计实训过程中, 向学生提供了被审计单位某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 这些财务资料是进行会计报表审计必不可少的资料。在实训中, 完全依照会计报表审计的规程和要求进行操作。将参加实训的学生作为一个审计项目组, 设置一名学生作为项目组负责人, 若干个学生作为项目组的成员, 被分配一定量的审计任务。指导老师作为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 进行总体复核和质量把关。

3.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 交给受训学生研究分析, 培养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在审计实训中, 向学生提供的审计对象是某公司的年度会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该公司的年度会计报表中某些项目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 要求学生利用各种审计取证方法和职业判断, 找出重大错报, 并针对重大错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审计实训教材开发的目标和步骤

1. 审计实训教材开发的目标

通过审计实训教材开发, 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 使学校形成浓厚的专业课程研讨和学习氛围;更新教师观念, 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编制出一套完整的审计实训教材, 能够指导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审计实务操作基本技能, 适应将来的审计工作。

2. 审计实训教材开发的主要步骤

(1) 审计实务专业调研。通过专业调研, 了解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了解审计实务操作过程, 取得第一手实践资料, 为后期开发审计模拟实训教材打下基础。

(2) 编制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资料。模拟某公司全年发生的经济业务, 进行会计核算, 编制相应的凭证、账簿、报表, 作为审计的对象。

(3) 编制审计实训教材根据审计准则和实际审计工作过程, 编制审计实训教材, 并利用Excel设计审计工作底稿。

(4) 审计实训教材实施与评价。将编制的审计实训教材应用于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 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 以发现其存在的不足, 并不断完善本教材。

四、审计实训教材开发的结果分析

1.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资料

在进行会计报表审计模拟实训时, 被审计单位的年度会计报表以及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财务资料是必不可少的。为了编制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资料, 我们在进行专业调研和参加审计实践的过程中, 重点选择了一家生产企业, 对这家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会计核算进行了详细地调查研究。以这家生产企业为原型, 模拟该企业全年发生的经济业务, 编制了相关的会计凭证, 根据所有的会计凭证登记了相关的会计账簿, 并编制了年度会计报表。在编制财务资料的过程中, 故意设置了一些错弊, 这些错弊也是一些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经常出现的错弊。设置错弊的目的也是为了训练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审计取证方法如何查找错弊, 以及发现错弊如何进行处理。所编制的这套财务资料, 经过会计师事务所部分专家的审查, 认为资料的仿真性很强, 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财务处理相符, 作为审计的对象较为合适。

2. 编写了一套审计模拟实训教材

我们在会计师事务所参加审计实务工作的过程中, 了解了会计报表审计的全部操作流程, 掌握了各种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方法, 取得了第一手审计资料。在对审计实务操作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与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合作, 编写了一套审计模拟实训教材, 并利用EXCEL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这套审计工作底稿既可以打印出来, 供学生手工填写, 又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操作, 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势, 提高审计工作操作的效率和效果。在这套审计实训教材里, 按照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要求和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工作流程设计实训操作内容。实训内容包括接受业务委托、编制审计计划、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完成审计工作和出具审计报告。在实施审计阶段, 按照业务循环设计具体的审计项目, 包括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人事与工薪循环审计等。这套审计模拟实训资料经过会计师事务所部分注册会计师的审阅, 认为与现在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审计情况相符, 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审计实务操作, 能够全面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审计实务操作技能, 同时认为这套模拟资料也可以作为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的资料。

3. 验证了审计实训教材在实践教学中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检验这套审计模拟实训资料在审计实践教学中的适用性, 我们选择了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实际操作。按照实际的审计工作设置实训情景, 将学生分为几个组, 每个组作为一个审计项目组, 安排一个项目组长, 成员3-4人。由组长分配审计任务, 按会计报表审计流程进行实务操作。将被审计单位一年的凭证、账簿和报表提供给学生, 作为审计的对象。整个审计过程全部利用计算机进行操作, 由指导老师进行全程指导。经过为期两周的实训操作, 每个实训小组各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年报审计工作底稿。

为了检验学生对审计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在完成了整个审计操作过程后, 选择部分审计项目让学生独立操作。经过测试, 参加实训的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各种审计取证方法, 能够较熟练地填制各种审计工作底稿, 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实训效果。同时, 利用假期时间安排部分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参加实践锻炼, 以检验学生的实际审计操作能力。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主管的反映, 认为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审计实务工作, 能够编制基本的审计工作底稿, 具有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 已具备助理审计人员的水平。

经过审计模拟实训后, 我们也发现了审计模拟实训教材存在的不足之处。部分审计实训内容较为复杂, 受到学生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的限制, 操作起来有较大难度。部分审计工作底稿的设计不甚理想, 不便于填写。对此, 我们进行了认真地研究、讨论, 对原有的审计模拟实训资料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形成了一套较为理想的、适合学生操作的审计实训教材。

五、结论

高职院校开发实训教材, 能够全面促进专业教师提高专业实践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加快课程改革步伐, 注重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切实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形成学校的特色专业。同时, 校企合作, 共同开发实训教材, 能够实现校企共赢。一方面, 学校专业教师利用专业优势, 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 为企业服务, 同时也可以向企业推荐优秀的毕业生;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作为校外实习基地, 不仅作为学生参加企业实践的场所, 也可以是专业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水平的场所, 有利于专业教师积累大量的实践案例, 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进行审计模拟实训, 对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来说, 是训练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审计实务操作技能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所开发的审计实训教材, 是基于专业调研的基础上, 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和实际审计工作而编写的。整个实训内容全面、完整, 切合实际, 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全面掌握审计实务的基本操作技能。这套审计实训教材, 既可以在学完全部专业课程后进行审计综合实训, 也可以与《财务审计》课程配套使用。在学习《财务审计》课程的过程中, 每一章内容学习结束后, 可以从审计实训教材中选择相应的资料安排一次实训, 做到讲练结合, 理实一体。因此, 在审计实践教学中, 这套实训教材具有很好的推广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岩.高职院校审计实践教学探析[J].全国商情, 2013, (10) .

[2]李岩.高职院校审计实训校本课程开发探析[J].全国商情, 2012, (10) .

上一篇:党课合格党员下一篇:《飞鸟集》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