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读后感作文精选作文

2024-09-09

离骚读后感作文精选作文(共12篇)

篇1:离骚读后感作文精选作文

江面,静静的,只有少许涟漪,一圈一圈地晕开来,心默默地也跟着颤动。几千年前,就在这儿,这片平静的似乎若无其事的江面,吞噬了一位一心为国的忠臣。江水只用些许的荡漾结束了“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志凌云,只用短暂的宁静夺走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情怀。一份愁肠,几份忠心。

他站在异乡的土地上,眺望着那片令自己魂牵梦绕却又倍感伤心的故土,回忆着过去的种种。早年的他是楚怀王的宠臣,在内他与怀王共商国事,对外主持外交,继秦国后威震诸侯的国家拔地而起。但是,耿直、自信、才智是大夫们嫉妒他的根源,不会阿谀奉承的他因为别人的`排挤、谗言被楚怀王流放。从一个治国有方的伟臣到如今落魄的浪子,他无法相信这突然的转变。他奋然提笔写下了千古绝唱的“离骚”,辞中的眷恋和伤感以及那真诚的期盼溢于言表。一颗真诚的香草希望得到美人的爱怜,用自己的芳香感染美人,就算香消身陨,有一份爱依然立于天地之间,与日月同在,那就是爱国。

一份豪情,谱写了庄严的国歌;一腔热血,染红了神圣的国旗。这些都只能用“爱”来书写。

没有经验的水手即使遭遇风浪,也不会害怕,因为他知道老水手会是他坚强的后盾;独自一人的冒险家即使迷了路,也不会恐惧,因为他知道北斗星会是他前进的方向;少不更事的孩子即使遇到危险,也不会绝望,因为他知道父母会是他勇敢的来源。祖国正是老水手、北斗星与父母的集合,大千世界所有的爱都可以在它那儿体验到。“黄沙百战穿金中,不破楼兰终不还”再现了赤子的忠心;“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展现了远大的志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表明了不凡的气节。爱国精神就像太阳,而正直、勇敢、责任心、坚强就如行星一样,它们在各自的轨道运转,但都在绕着太阳叙写不同的传奇故事。

祖国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中国人都是它的一份子。年少的我们也许现在无法为它作出巨大贡献,但是爱国,不让祖国的尊严受到伤害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当你看到地上的废纸,请将它拾起,因为也许十三亿的中国人会与你做相同的动作美化祖国;当你听到灾情,请你慷慨解囊,因为也许你的善举会挽救祖国的骨肉同胞。

祖国是我们的依靠,是庇护我们的爱的港湾;我们也是祖国的依靠,是维护祖国的力量的集结。在享受祖国给予我们的爱时,别忘了奉献自己的爱给祖国。

仰望着深邃的夜空,默默地念着:用“爱”写“国”。

篇2:离骚读后感作文精选作文

一位内修昭质,外形耿介的圣贤,一心想佐君恤民,却因君王不受,失落中忧思驰骋,上征天庭,却进不了天门,连“想象”都被挡在了天门外,人生是多么的无奈啊。人生在世圣贤都如此,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想来谁也有羁绊牵制,只是缰绳的粗细长短不同而已。活着谁也是身不由己的。为国为民都得不到允许,何况杀人越货者要受制裁呢?就普通人来说,每个人头上一层天,只能是奉天承运顺命而活了。活在那个圈内,就过那个圈的日子,就说那个圈的话。争取是徒劳的。人象一头驴,牵到那就走到那,最多打几个滚,还得看时候,不服缰绳牵引,就得挨鞭子抽打。牵得行程就是生命的运动,这就叫命运。

上穿荷衣,下著芙蓉,美不胜收而满身清芳。云冠直直高耸,壮观悦目;飘带长长落地,散发着秋兰与白芷的幽香。这样的香草美人,却没有人愿意近前。反而是挤在堆满臭蒿的屋子里抢着给自己腰里缠绕。不是人们不辨香臭,是“权”的扭曲,“利”的诱导。君王说:蒿是香的,谁又敢走近芙蓉呢?鹿和马谁也能分得清,但只有傻子和孩子才敢说出来。随波逐流是人们自我保护的本能,人只有象变色龙一样,才能称得上识时务,叫得上“俊杰”。

饮的是木兰花上的露水,吃的是秋菊的花蕊,满肚子高洁芳香,流出来的汗与血都是天地精华。可被嫉妒被陷害被不择手段的埋葬。不是这精华有害,而是香花在,臭蒿就会失色。所以臭蒿为了自己长高,必须把香花埋没。这就是政治斗争中的你死我活。地位永远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空着的时候,拔一根萝卜栽一根葱,舞台总是你上来他下去,不管是踏着别人的肩膀还是踩着别人的头,高出别人的就能露脸。

篇3:语文精选离骚教案优秀

知识和能力 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的特征和《离骚》的历史地位;反复诵读,背诵诗中的名句;把握节选部分表现的诗人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通过鉴赏重点句子,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屈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背诵名句;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诗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中独特的比喻艺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教学课时

教学课时

安排3课时。

4

第一课时

一、抒情名言,导入新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篇4:《离骚》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离骚》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读后感 1

五年级学生读《史记》有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书让我们生活更加充实,让我们更加快乐。在暑假里,我阅读了“史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本纪、列传为主体,全书共一百三十五篇、五十余万字,作者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之所以要写这部鸿篇巨著,是源于他少年时的一个志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不仅是史学巨著,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在这部书中,你常常会看到司马迁用寥寥数语便能刻画出一个人物,并且人物形象十分生动,可见司马迁具有极高地文学修养;而他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则有条不紊、娓娓道来,内容翔实、生动。

在《史记》所记载、刻画的人物中,我最佩服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与“冠军侯”霍去病了。两人都为汉朝武将。李广家世代为将,并且传习射箭之术;李广长大后,箭术盖绝当世,是天下第一射箭高手,连汉文帝都感叹,李广生不逢时,如果他早生到刘邦项羽争天下那个时代,封个万户侯是不成问题的;但文帝说归说,始终都没有封李广为侯,之后的景帝、武帝也都没有将李广封侯,致使一代名将遗憾终生,才有了后世王勃在《滕王阁序》的“李广难封”之说。与李广相比,霍去病便幸运多了,年纪轻轻便天下闻名。霍去病是一名天才军事家、杰出将领,在他第一次出击匈奴时,千里奔袭,斩杀匈奴两千余人,活捉匈奴单于的叔父以及数名匈奴首领,而自己却只率领了八百骑兵。当武帝要为霍去病建一座府第时,霍去病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由于打击匈奴有功,他被武帝封为“冠军侯”。但是这样一位杰出地军事家却英年早逝,真是天妒英才,令人惋惜。

《史记》是一部好书。我们在懂得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学习书中人物的品质:如陈涉的志向远大,豫让对主人的忠诚,司马相如的斐然文采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离骚》读后感 2

有日神助“我”,风神帮“我”,雷神保护“我”,各方神圣都成了“我”的左右手,那么再加上“我”执着的追求,有什么理想不能实现?什么目标无法到达呢?

屈原,就是用这样幻想境界,表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他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然的钟情,对美人的思慕……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但却显得太过虚拟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这幻想,让我质疑。这位伟大诗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他那浪漫的笔触之下诠释的真的仅是他那浪漫情怀?

如果他真的是如此执着,如此坦荡,那为什么又有“投河自尽”的结束篇?他,绝望了吧——想必,除了在这虚拟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陶醉,他再无地方释放他自己了。

可怜的人儿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人理解,无人分享自己对生活的希望,更是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就这样憋着了,沉默着。沉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认,他呐喊过的,只是被压抑了;他呐喊过的,不过被淹没了!最终,他彷徨,他郁闷,就这样,他带着绝望离开人世。

可怜的人儿,我是多么的同情这位伟大的诗人。他诗中的“美人”,我读懂了,似乎就是那君主,那破灭了他的梦的伟大的君主!他多么想得到想要的,多么想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灭了。他在心中指责,指责君主的无

礼,指责他的庸碌。

可这些都有什么用呢?可怜的人儿最终选择了沉睡,与河共眠,在那静静思考的河中继续自己的梦境……

《离骚》读后感 3

汨罗江畔,滚滚江流,满怀一腔报国热情的他,愁眉紧锁地徜徉在江边,秦国攻破楚国,国家即将覆亡,此时的屈原悲愤忧郁,有再大的理想,有再远的抱负,此时也只能化为乌有。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毅然决然地投入汨罗江,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人生。清风拂过汨罗江边,留下了屈原的壮志和不朽的诗篇-《离骚》。

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所解释的离别忧愁之说,他说:‘离,别也、骚,愁也。”从题目的角度看,诗词中定会饱含诗人的忧与愁。在诗人生活的`那个年代,楚怀王未能抛弃秽浊的行为,国家处在危急时刻,屈原为了拯救危难之国写下此诗。诗人在诗的一开始写了自己的身世背景。当我初次品读这首词时,我有着一个疑问,难道诗人写此的目的,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有高贵的出身吗?仔细品读,仔细思考,从诗人的言语中流露出诗人无比的庄重自爱,正是这些才赋予诗人美好的品质,是诗人爱国主义思想的来源,也是诗人积极进取的动力来源。“香花香草”、“扈江离”“佩秋兰”这一个个鲜活的意象,充分表现出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之情。透过诗的意境,我们可以想象一幅画面:诗人热爱着生活,珍惜着时间,因为他担心时间的流逝,所以朝夕必争。早上采山岗上的木兰花,晚上摘小舟边的宿莽。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目的只有一,那就是要报效自己伟大的祖国。

诗人希望楚国能像骑上骏马一样,在正确的大道上奋力奔驰,自己则愿意奉献出一切在前面带路。诗人这样的理想一定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建国六十周年,回忆祖国走过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终于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又应如何为自己祖国做出什么了?屈原便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好榜样。时刻为祖国着想,维护祖国利益,像我们中学生尤其应该多关心国家大事。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在我们的努力下,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之林的一颗常青树。

《离骚》读后感 4

很久很久以前,听说他很著名。没有相片,但却名扬四海。有一天,他到了一条江边,过了一会儿,就永远消失在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一切顺其而至。历史长河中太多的人,他真的算是不精明了。

自古昏君无数,可臣子因为昏君而自尽的,屈指可数。除了屈原,掰着指头也可以数出来。我想屈指可数并不是为他造的,但也不乏有联系。

他永远是那么浪漫,死也死得欲仙,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说他是忠臣,然仅靠听说,哪怕记载也并不一定真实。但他却不可小看。屈原会永远在人们心中,只要还有端午,大人们总会讲屈原的故事,代代相传,他的地位甚至如一个天神。

他的离开也许是对的,自己解脱了,留下美名传万世,其实很值得。若他不跳江,就没有了端午,没有了粽子,没有了赛龙舟,人们生活会更无聊。现在的人过端午,大都不再想起屈原,只是习惯而已,但这个人的魅力永存。

屈原的作品我只看过《离骚》,也只是课本上的,我并不深知屈原究竟怎样一个人。但我能确定的是他的离开留下的是美丽。美丽的神话,美丽的诗,无论何时提起,也不会有伤感。

两千多年前,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两千多年后,他依旧不认识我,可我却认识了他。虽然他已不在,虽然历史有假,但我仍愿相信他是个忠臣,才貌双全。死了的人也许无悔,活着的人更不能后悔。读《离骚》已没有当年的豪气,但却能读一个人的心。

如果上N辈子我认识你,我也会赞同你的离去,不过一死而已,总好过昏迷不醒。我会送你离开,先生遇昏君,不可预料,不佐此人也罢,留得清白在人间!

屈原,请你在天堂一定要幸福,才不枉费你一世辛苦,再冤也不叫苦,错不用抱歉来弥补,至少能成全你的追逐。才值得你对自己残酷,看你好模糊,若有来生,愿你遇明主,走好人生路!

《离骚》读后感 5

离骚,中国历史上最瑰丽的抒情长诗,作者屈原用他在幻想空间中奇丽独特的思想,印刻出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质。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人身上流淌着的古帝颛顼高阳的赤子热血。全诗感慨出自己的生平不凡、才华横溢,却不受楚怀王之重用,悲愤之情使他作下此诗。批判楚怀王昏庸多变,贵族仗势欺人。可他的心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卓清涟而不妖,身处乱世仍一片冰心在玉壶,冰雪心智从未因损毁。他后悔步入官场,宁愿退隐清幽宁静之乡野,用白芷青兰衬托出了他的尚丽情操。屈原身处的环境皆是奸臣恶势,红尘世间纷扰多,忧愁烦恼如行云流水般聚集,这便是生活五味杂陈。从古至今,为了皇权官位耗尽心力,却终已两败具伤而终,可他们从不放弃梦魇中贪婪荒谬的欲念,反成傀儡,他们却浑然不知大千世界,万物之灵的美轮美奂。

看看历代,哪届皇朝不如那残酷无情的海,就和这个社会一样,海水的肆虐猖狂何曾怜悯你一丝一毫,他们庞大却吝啬到不愿施舍任何机遇。古今中外,无论何地,渺小之人,手无缚鸡之力之人,文文懦懦循规蹈矩之人……总会被折磨摧残的容颜尽毁,体无完肤。用浮华的装饰润色自己的外表,它却仍然无动于衷,只有自己的强大才能使它永恒地包容下你。一个又一个人在社会强大的负荷下,崩溃,忧悒,成为一枚一枚空虚的棋子,任人摆布,宰割。如青烟般的薄雾在世间萦绕,人们却纠结着权利利益的战争,而头破血流,却也在所不惜。恰恰事事黑白颠倒,只顾自作乐,对黎民的生死置之不理,看成轻于鸿毛之性命,楚怀王终败也。屈原对国之一片丹心,无人晓之,奸臣踏之,心以绝之,终究投江自尽,了结残生。朝廷之上,官场阿谀奉承的套路便已成为生存之路,只有与其同流合污才方可获一线生机。这些在屈原的心中早己清楚明了,却偏偏逆而行之,只为留下清誉。

岁寒,方知松柏之后凋也。真是此理!

《离骚》读后感 6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迷上了屈原的诗,因为他的诗歌中总透露出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读他的诗歌,让我受益匪浅。

最近,读了屈原的《离骚》,让我感受到他沉甸甸的文字里,浸满的是他奔腾不息热血。

“路曼曼其悠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闾大夫的低吟浅唱又一次穿透历史的迷雾,在寂静的夜里无数次响起。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日子已永远过去了,为何你还不放弃,依旧支撑着心中不灭的信念?你大可以拂袖驾一匹白马而去,从此隐忧匠心世外桃源,与造化同游,那将会是何等的逍遥与自由!为何你还要一次次苦苦劝谏,徒劳无功,却到头来害了自己,为的是什么?是肩膀上的重任一次又一次的激励和催促吗?是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吗?还是青年时的济世之志呢?我只知道“心念楚国,系心怀王”是你肩膀背负的重担。所以你的名字深深刻在了丹青竹简上,深烙在华夏文明史上,鲜活了千年。让我们看到了你心中熊熊燃烧的爱国火焰。

你的肩膀上扛着历史的重量,在汨罗江畔,你徘徊了那么久、那么久。你的肩膀上背着民族的尊严,在我们心中优游,并且永远、永远……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你对国家衰亡的悲痛之音。大丈夫,为了祖国,还是满眼热泪,不会有人嘲笑你,我们只会为你而感到自豪。虽然无法让楚国兴旺,但你用生命向我们诠释了一切。你的声声哀吟仍在汨罗江回响,响遏行云,我相信,它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这是爱国之情的种子。

你忧国忧民,是天下士人的榜样,你肩负了楚国的存亡,人民的忧苦,是永远的神话。

你肩负了“入世”的梦,你肩负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你肩负起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你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你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你将挚意挥洒成行文流水的文字。你的爱国之情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离骚》读后感 7

行吟泽畔兰泣露——《离骚》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离骚》作为《楚辞》的源头,读来总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帐,去触摸那汨罗江畔带露的文字,任蒹葭苍苍结成溯流的兰舟,踏向那久违的圣地。

岁月太长,时光空隔,《楚辞》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样的解读太艰辛,它不是都市丽人们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孙子兵法》一般可以成为商战的法宝,它是一个孤独而干净的灵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灵,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志洁高雅,萋萋芳华,屈原低吟浅唱,走在楚国的衰亡之路上。

满腹才气,一身抱负,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场景在江边重沓,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们踏上了不归的仕途。当才华遭遇潜存的规则,当傲骨碾成了尘埃与粉末,当真情换就了生存的筹码,还有谁能把憔悴的枯颜赌向那不可挽回的时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他走得那样决绝,不给自己任何余地。日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他冥冥中的谶语——执著的信念永不改变——即使是死亡。

屈原溺水,生一世,竟是为了这一瞬。千年的流水载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他,生于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以惊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为国学的守望者,开拓着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间词话》撼天动地。王国维,静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卧水而眠——不是与一切告别,是灵魂对空明境界的奔赴。

篇5:离骚读后感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篇6:离骚读后感

自古昏君无数,可臣子因为昏君而自尽的,屈指可数。除了屈原,掰着指头也可以数出来。我想屈指可数并不是为他造的,但也不乏有联系。

他永远是那么浪漫,死也死得欲仙,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说他是忠臣,然仅靠听说,哪怕记载也并不一定真实。但他却不可小看。屈原会永远在人们心中,只要还有端午,大人们总会讲屈原的故事,代代相传,他的地位甚至如一个天神。

他的离开也许是对的,自己解脱了,留下美名传万世,其实很值得。若他不跳江,就没有了端午,没有了粽子,没有了赛龙舟,人们生活会更无聊。现在的人过端午,大都不再想起屈原,只是习惯而已,但这个人的魅力永存。

屈原的作品我只看过《离骚》,也只是课本上的,我并不深知屈原究竟怎样一个人。但我能确定的是他的离开留下的是美丽。美丽的神话,美丽的诗,无论何时提起,也不会有伤感。

两千多年前,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两千多年后,他依旧不认识我,可我却认识了他。虽然他已不在,虽然历史有假,但我仍愿相信他是个忠臣,才貌双全。死了的人也许无悔,活着的人更不能后悔。读《离骚》已没有当年的豪气,但却能读一个人的心。

如果上N辈子我认识你,我也会赞同你的离去,不过一死而已,总好过昏迷不醒。我会送你离开,先生遇昏君,不可预料,不佐此人也罢,留得清白在人间!

篇7:《离骚》读后感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篇8:离骚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骚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离骚读后感1

《离骚》,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 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读后感2

《离骚》是屈原的文化作品,这首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其所以用离骚为诗名,司马迁说,离骚即离忧。东汉大诗人王逸说,它含有离别忧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骚赋代指屈原的作品。

《离骚》大约可分十二章,依次从追求家世、姓名由来,历数上古君主为政得失,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斗争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对社会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阐述等等。此文写于何时,司马迁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八个字加以说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时,他是在内心充满着爱国激情和忧国忧民情况下写成的。

从整个诗体上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主要述写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负、忠而被疏后的痛苦和坚持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和远行为契机,写下了自己先后经历过的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描绘了个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及理想破灭后的残酷现实;第三部分,抒写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放弃的精神,他曾问卜求巫,并听二者建议,决计远行时对故国乡土的强烈眷恋,不忍离开的矛盾心理,以对比或对物述说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执着。通过哀君主之昏庸,怒党人之卑劣,而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坚持正义不与奸邪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和九死未诲的斗争精神,故后人评曰:“可与日月争光也”。

离骚读后感3

《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虽已读完了《离骚》,但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屈原对楚怀王的怨恨:“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在那个社会,准则可以随意歪曲,小人们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当作法度。但屈原说到:“宁溘然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说很容易,做到却很难,常人也许会放弃这个国家,也许会屈服于这个歪曲的社会,但他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愿”。这是怎样的高尚情操!

我怜屈原虽“修跨以羁羁,但朝谇而夕替”。我更敬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

屈原因自己从善爱美,小人投机追曲;“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为此态”,不愿同流合污,而遭受贬黜。这让我深深的憎恶楚怀王与众小人,我对屈原感到同情。

但是到后来,我发现了屈原并不需要同情。因为他写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所惩?”这让我明白屈原是一个强者,他可以让人民尊敬甚至是责骂,但他不需要同情。因为同情是人们对弱者的专属词,需要同情的是楚怀王与众小人,他们永远也解脱不了罪恶的枷锁。有人认为屈原是懦弱的,因为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但我永远尊敬他,他的正直、善良让我们感到羞愧。如果现在的大官们都有屈原那高尚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中国的政治思想、军事、经济等应该发展的更快更好吧。如果百姓们都有屈原的忧国忧民,中国不会出现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

屈原虽然已死,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离骚读后感4

苍凉的黄昏下,你独咽断那楚楚南天。千古登临,被玩弄的余晖,散落在历史的深渊,微熏成殷红的一片。

黄昏老去,遗落残阳。沉淀在湘水中的愁怨,被红尘腐蚀的岁月酝酿……

风不懂,雨亦不懂。

长剑在腰,却无法划破红尘锁链,只撩芦苇,惹清风,为你摇晃苍白的头颅……

公元前278年壬月初,在这个九毒之首的毒月,苍天一角的眼泪为你稀释了苟且偷生的痛苦,冰彻透骨的湘水,彻底冻结了令尹子兰和靳尚对你的仇视,漫天的流言被楚顷襄王的昏庸冷到了极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你的本色没有被奸臣的谎言摧毁,你毅然抱石投江,你的反抗与无奈被岁月沉甸甸地摇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下下而求索”,你不愿轻易地放弃。楚国的盛强还被你的忠心勾勒着。

你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却在这湘水中得到了永生的寂寞。

风云不再,历史仍流。你那深爱的楚国山河,早已缤飞、销尽……江山换了,你的心也还随江山变吗?你无法再回答。但千古流韵的《离骚》中,飘逸着你的坚毅与顽强,伟大的爱国情怀似一股风,在华夏血脉中穿游!是的,踏过五千年的风霜雨露,你始终都没有变过!

在红尘俗世中,你不愿做任人摆布的棋子。汩罗江畔,你为了坚持自己的本色,宁愿做荒野没有归宿的灵魂……

篇9:《离骚》读后感

关于《离骚》的题意,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最被接受的说法主要有二种,一种是以史学家司马迁为代表提出的:离别的忧愁;一种是史学家班固提出的:遭遇忧愁。这二位史学大家对“骚”字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解释为“忧愁”。他们的区别在“离”字上,古汉语中,“离”可理解为“分开”或是“告别”,同时,它通“罹”,即“遭遇”的意思。二位大家的说法都无可挑剔,一直以来被广泛接受。但是,同样的东西,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如果要结合现在的时代特点,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离别时的牢骚”。

屈原一生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终究得不到实现,反而被排挤得无处容身,最后不得不离开。《离骚》正是他对“离开”的一次情感的巨大宣泄。在形式上,跟我们现代人在单位得不到重用或是碰到其它一些自己看不顺眼的事情,一气之下走人去另谋高就时,禁不住要说几句话来发泄积怨是一样的。但从发泄的层次和境界来说,《离骚》是对自己追求政治理想所受到的排挤和打击的控诉,是对昏君统治下腐朽政治的批判。堪称千古第一牢骚,其特别之处在于:

首先:全文结构宏伟,布局严密;想象夸张,气势磅礴;所述场景云缠雾绕,光怪陆离。不愧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

其次:通过修身与随俗、忠君与怨君、恋国与去国这三组心理矛盾的刻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斗争意识和人格完善意识。

最后:在全诗的表达过程中,展示了一个爱国的、伟大的光辉形象。

痛发牢骚是“离去”时的一种心里表现之一,在离别时还要说那么多话,恰恰说明了内心的不舍和行动上的无奈。要是心真的死了,按我们现在的思路:走就走呗,还懒得去说呢!

应该说,发牢骚是历史以来人们“离去”时最常见的心里表现形态之一。因为,人总是有情感的,在内心不舍与行动无奈的夹击下,用言语来泄愤再正常不过了。

事实上,离别时的心里表现形态还有很多:超然若素型、悠雅浪漫型、后会无期型,等等。超然若素型的例子,如张子房,待刘邦做了大汉公司的董事长以后,不计个人得失,如一粒尘埃归于山林。悠雅浪漫型的如徐志摩的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后会无期型的例子,时下多得很,在亲朋好友中发生,在合作伙伴中发生;不时地发生在公事中,不时地发生在私事里。究其根本原因,大都是为了个人利益,一拍二散,老死不相往来。

从医学的角度上讲,发发牢骚也许有益身心健康。但除此之外,要说有多大的作用还真是说不准。想跟屈原一样,发顿牢骚成为千古名篇,对常人而言,那是难于上太空。所以,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牢骚虽然成不了千古名篇,但要警防让其成为流俗疯语。

篇10:离骚读后感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篇11:《离骚》读后感

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所解释的离别忧愁之说,他说:‘离,别也、骚,愁也。”从题目的角度看,诗词中定会饱含诗人的忧与愁。在诗人生活的那个年代,楚怀王未能抛弃秽浊的行为,国家处在危急时刻,屈原为了拯救危难之国写下此诗。诗人在诗的一开始写了自己的身世背景。当我初次品读这首词时,我有着一个疑问,难道诗人写此的目的,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有高贵的出身吗?仔细品读,仔细思考,从诗人的言语中流露出诗人无比的庄重自爱,正是这些才赋予诗人美好的品质,是诗人爱国主义思想的来源,也是诗人积极进取的动力来源。“香花香草”、“扈江离”“佩秋兰”这一个个鲜活的意象,充分表现出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之情。透过诗的意境,我们可以想象一幅画面:诗人热爱着生活,珍惜着时间,因为他担心时间的流逝,所以朝夕必争。早上采山岗上的木兰花,晚上摘小舟边的宿莽。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目的只有一,那就是要报效自己伟大的祖国。

诗人希望楚国能像骑上骏马一样,在正确的大道上奋力奔驰,自己则愿意奉献出一切在前面带路。诗人这样的理想一定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建国六十周年,回忆祖国走过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终于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又应如何为自己祖国做出什么了?屈原便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好榜样。时刻为祖国着想,维护祖国利益,像我们中学生尤其应该多关心国家大事。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在我们的努力下,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之林的一颗常青树。

篇12:离骚读后感

黄昏老去,遗落残阳。沉淀在湘水中的愁怨,被红尘腐蚀的岁月酝酿……

风不懂,雨亦不懂。

长剑在腰,却无法划破红尘锁链,只撩芦苇,惹清风,为你摇晃苍白的头颅……

公元前278年壬月初,在这个九毒之首的毒月,苍天一角的眼泪为你稀释了苟且偷生的痛苦,冰彻透骨的湘水,彻底冻结了令尹子兰和靳尚对你的仇视,漫天的流言被楚顷襄王的昏庸冷到了极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你的本色没有被奸臣的谎言摧毁,你毅然抱石投江,你的反抗与无奈被岁月沉甸甸地摇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下下而求索”,你不愿轻易地放弃。楚国的盛强还被你的忠心勾勒着。

你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却在这湘水中得到了永生的寂寞。

风云不再,历史仍流。你那深爱的楚国山河,早已缤飞、销尽……江山换了,你的心也还随江山变吗?你无法再回答。但千古流韵的《离骚》中,飘逸着你的坚毅与顽强,伟大的爱国情怀似一股风,在华夏血脉中穿游!是的,踏过五千年的风霜雨露,你始终都没有变过!

在红尘俗世中,你不愿做任人摆布的棋子。汩罗江畔,你为了坚持自己的本色,宁愿做荒野没有归宿的灵魂……

微雨的黄昏中,为了自己本色的生存,我们义无反顾,在一片雪地上前行,看那灯火摇曳着生命,直至衰老……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离骚读后感作文精选作文】相关文章:

离骚读后感04-13

离骚朗读04-14

离骚05-03

《离骚》解释07-23

《离骚》细品08-19

《离骚》论文题目05-03

离骚教学范文05-16

屈原离骚 翻译04-10

语文《离骚》教案04-12

《离骚》分段赏析04-19

上一篇:2010年迎新生晚会活动策划下一篇:承兑证明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