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师节的诗歌短文

2024-05-30

有关教师节的诗歌短文(通用11篇)

篇1:有关教师节的诗歌短文

喜迎教师节

作者:诗文

喜迎佳节万众乐,

华夏儿女洒情波。

放喉高唱教师歌,

素质教育登高阁。

酿造智慧开金锁,

驾驭科学传美德。

言行一致树楷模,

培育学子讲风格。

人才倍出光闪烁,

栋梁恰似满星座。

汗水浇灌新花朵,

中华复兴促和谐。

[有关教师节的小诗歌]

篇2:有关教师节的诗歌短文

有关赞美老师的诗歌:赞美老师

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灿烂。

我们歌唱九月,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

我们牢记九月,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

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

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请您干杯。

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请接受我们九月的献礼吧,所有拼搏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

有关赞美老师的诗歌:献给教师节的诗

九月果香

九月菊黄

九月我们想起是谁还在播洒着希望

九月我们收集阳光

九月我们深情颂唱

九月是一个感动的季节被求知的眼睛一生珍藏

九月有祝福在秋叶间飞扬

九月诗人谱写着不朽的诗章

九月我们都没有忘记是谁在默默给我们做出嫁的衣裳

九月让我们从此不敢遗忘

九月我们不敢遗忘是谁教会了我们思想

九月我们不敢遗忘是谁让世界有爱和书声琅琅

九月我们不敢遗忘是谁用辛勤构建知识的殿堂

九月我们不敢遗忘是谁在迷茫里指引方向

九月我们守着丰收的麦浪

九月我们依然在课本里成长

九月我们不会遗忘 用感动铭记的那份敬仰

有一种东西

有一种东西叫神圣

是天边拂晓时启明的星辰

默默地 照着先来的后来的一起走向梦里无数次闪现的光明

有一种东西叫永恒

是海边守望潮归的岩石

在风雨里将生命逐渐耗尽

成为无数朝圣者膜拜的图腾

有一种东西叫真诚

是毫无修饰洁白的云

用自己的疲惫背负太多

想要飞翔的小鸟儿渴望的眼神

有一种东西叫爱叫朴实叫奉献 或者

还可以叫作别的赞美 因为她太美丽

是的 有的人用自己写着一首伟大的诗

就像无言的麦穗 成长丰收再孕育希望

有关赞美老师的诗歌:献给老师

你献上一朵花,我献上一朵花,让我们编织个大花环,献给亲爱的老师妈妈。

是您给了种子,太阳般的温暖;

是您用汗水,把幼苗浇灌。

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闪烁着迷人的光华;

你的歌声像春天的小溪,把欢乐带给了大家。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你的情;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话。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您的爱;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是您的一朵花。

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

老师的节日,今天又来到。

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老师对我们的抚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有关赞美老师的诗歌:老师,辛苦了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有关赞美老师的诗歌:教师礼赞

多少年季节轮回,多少个春夏秋冬,你是红烛燃烧着亮丽的生命,奉献几多血和汗,不求青史留英名,你用真情传播着智慧的火种。

就象那春蚕献出一生的忠诚,就象那冬梅吟唱着早春的歌声。

多少个不眼之夜,多少次灯光长明,你在漫漫的长夜里有伏案的身影,青丝之间添华发,三尺讲台荡笑声,你用友爱缩短着心与心的路程。

你是那阳光融化冷漠的冰雪,你是那向导引人走出科学的迷宫。

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有关赞美老师的诗歌:老师颂

我曾记得您那沾满粉末的双手

我曾记得您那慈善的谆谆教导

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

因为有您莘莘学子才能成才

因为有您世界才会如此文明

老师您是明灯

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HOME

老师您是天使

九月,献给老师

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灿烂。

我们歌唱九月,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

我们牢记九月,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

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

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请您干杯。

篇3: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

有关课堂提问的系统研究始于1912年美国的史蒂文, 她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数量格外惊人—平均每天提问395次”。 (1) 根据所查的文献, 国外的课堂提问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问的技术、提问的问题的数量和分类、教师的候答时间和反应等几个方面。

对课堂提问的作用和功能做出总结的主要有心理学家帕特·特纳, 美国教学论专家L.H.克拉克和Ls.斯塔尔、威伦、爱仕拉尔、凯茨沃特、瑞格等。

以上诸人的结论均具有相当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他们总结的提问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教师而言, 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提问能够引导教学、检查教学、补救教学、诊断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对学生而言, 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注意力, 激发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 评价、纠正和加强当前的学习观点;促使学生关注教学进程的变化, 促进理解知识技能, 促进记忆;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课堂互动中。

最早进行提问分类研究的是Barnes, 他认为提问分为事实型问题, 推理型问题, 无须进行推理的开放式问题及社交型问题。Barnes又提出推理性问题可分为封闭推理和开放推理 (close/open questions) 两类。 (2) 第二种影响很大的分类法是根据问题认知层次来划分。第三种较为有名的分类法是根据吉尔福特三元智能结构提出的, 他将提问分为:认知、记忆、扩散性思考、聚敛性思考、评价五类。之后, 桑达士据此将问题分为七类。

在提问的分类方法方面, 基本上没有脱离布鲁姆等几人的经典模式, 虽然, 对其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但是我们的分析具有“事后性”, 是“马后炮”, 无助于当时教学行为的矫正。即换另外一节课时, 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昨日的故事”是不会在今天重演的, 因为每天每时的教学都具有不可重复性。 (3)

古德和布罗斐认为, 很多依靠逻辑而提出的以有效提问技术促进学习成绩可能是不可靠的。而拉德和奥斯蒂则认为, 教师不能一直等到研究成果证明某些特别的技术是有效的再使用, 他们现在就需要提供最好的建议。克拉克等人认为, 口头课堂提问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良好的问题、良好提问的先决条件、良好的提问技术。美国格拉伊塞尔认为有效提问技术应该具有六个特点:清楚;有目的;简短;自然、适合班级水平;有序;发人深省。

归纳起来, 提问技术主要有:问题的措词;问题的难易度;教师的追问;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馈;等待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度。 (4)

韩金斯认为成组提问的策略主要有四种作用:中心、扩充、分配和秩序。 (5) 韦尔、乔伊斯和克卢温在其合著的三本书中向教师提出了八种教学策略。这些策略被归结为三种教学模式:信息过程模式、社会模式和个人模式, 而美国Mary lou Dantonio和Paul C.Beisenherz提出提问的教学策略为:收集策略、搭桥策略和锚定策略。 (6) 国外其他学者还提出了常见的三类提问策略:追问、转移、激励。

在课堂提问时最常用到的就是追问、转移及激励这三种, 也是非常有效的提问策略。

等候时间分为两种:第一等候时间和第二等候时间。 (7) 根据Rowe的研究, 等待时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教师提问后让学生考虑的时间;第二类是学生的答案有待改进的时间。第一类等待时间往往比第二类等待时间短。Rowe曾强调指出:“如果教师能等待学习者更长时间 (一般为3~5秒钟) , 则学习者的参与度和答案质量会更高。” (8)

研究发现:不少教师在提问前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实际上, 候答对学生与教师都相当重要。稍长的等待时间对学生的语言行为有很大效果。此外, 研究表明, 候答时间超过三秒, 对教师行为、态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简单的教师反应分为直接反馈、间接反馈两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斯腾伯格把教师回应儿童提问的水平划分为七个级别。

对教师的反应调查发现:教师的反馈反应大部分是肯定和简单的。调查报告表明:目前对待学生回答的反应, 停留在重复、重述、更正层次, 缺乏追问、延伸及层次的扩展, 启发性提问太少。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 不论是语言上, 还是表情上给予学生的评价反应都太少。仅有的一些反应主要是鼓励和判断, 语言相当简单。在学生不会回答问题的情况下, 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程度有很大差异, 对其失望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研究者多是给出一些有效性问题应该具备的特点作为检测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标准, 一般都是从提问的语言、侯答的时间、叫答的范围与方式等几个角度给出建议, 缺乏系统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此外, 这些关于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检测标准多停留在教师语言、行为动作等外在形式上, 很少挖掘教师提问能力的深层的原因。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课堂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作用和功能及提问的技巧和艺术等方面。

国内学者姚安娣指出提问作用有七种作用, 宋振韶等人指出提问有十种作用。从以上学者总结的功能可以看出课堂提问不只在于“提出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的简单的问答行为, 而是一种具有丰富意义的复杂的教学行为。提问与学生、与教师、与课堂情境等紧密相连。然而, 脱离实际课堂情境则是当前大多数课堂提问研究的不足之处。提问是否有效不仅要依靠所选择的字词语句, 而且要依靠声音的选择和运用及具体的问题情境。有很多方式可以用来提问, 而你所选择的方式决定了你的学生是否接受及如何接受你的问题。

国内学者对提问的技术与艺术关注较多, 如李如密、刘显国、金传宝、姚安娣、张东红、张丽等人, 总结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 发现提问的技术与艺术主要体现在设计问题、发问、候答、理答和反馈这五个方面。

综合所述, 国内课堂提问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提问技巧, 似乎有了好的提问技巧就会有好的提问, 其实不然。我们的日常教学行为必然需要一定的技巧, 但是技巧并不是万能的, 不可能解决课堂提问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技巧只是提问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果过于强调技巧, 则反而会适得其反, 达不到提问的目的。所以, 我们应该走出“提问技巧”研究的误区, 从更全面、更开阔的角度研究提问这一教学行为。提问与其他问题一样, 要有技巧, 但“技巧”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我们对于课堂提问的研究要走出技巧的误区, 走向科学又能体现提问艺术的道路。

总体来说, 近年来, 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研究已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以前的提问研究较多地停留在理论研究的表面, 而现在则开始出现对课堂提问作实证研究的实践研究, 尤其是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 如, 语文教学提问在实证基础上的研究近来有了较多的成果。第二, 理论思考的视角发生了重大改变。以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简单的师问生答上。而现在则把研究的视角聚焦于“主体性”这样一个哲学的高度研究, 主要强调师生之间的一种对话, 凸显了教学活动的“主体间性”。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有助于课堂提问的作用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冯怡.对外汉语综合课新手教师课堂提问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2]陈羚.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 2006 (09) .

[3]李如密.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探微[J].教学与管理, 1996 (02) .

[4]张丽.试论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J].上海教育科研, 2003 (12) .

[5]宋振韶.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现状 (上) [J].学科教育, 2003 (01) .

[6]宋振韶.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现状 (下) [J].学科教育, 2003 (02) .

篇4:解读与“夜”有关的古代诗歌

在中国古代诗歌当中,有不少佳作是诗人夜中所作。如李白在其所作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中曾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由此可见,古人在夜晚作诗也是十分特别的。那么,学生应该怎么解读与“夜”有关的诗歌情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探究诗人夜晚作诗的原因

阮籍在《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首联中就提到“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纳兰性德在《长相思》当中也说“聒碎乡心梦不成”,李煜在绝笔之作《虞美人》中谈到“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苏轼在《水调歌头》的小序中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由以上几个例子,笔者发现,古人在夜晚作诗往往都是因为像朱自清在《荷塘月色》开篇说的那样“心里颇不宁静”。在诗歌当中,有的会像上面几例一样直说,有的则表现得含蓄委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去寻找。

二、了解夜景描绘中声音的作用

夜晚是一个很特殊的时间段,大部分生物都要进入休眠状态,所以环境特别宁静。此时的细微声响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我们要重视诗文中关于声音的描写。笔者认为,描写声音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1.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前两句表现的是环境寂无人声,桂花的开放与凋谢也无声无息,四周的“人闲”“夜静”,造成了“山空”的错觉,为了取得静中有动、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诗人还精心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 用以反衬春山寂然若虚的空旷,映衬出春山之幽静;后两句则化静为动,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皎洁的月光洒进山间,使已疲劳入梦的山鸟陡然惊醒,在惺忪蒙眬中误以为天色将晓,于是便疑惑地不时向友邻发出阵阵问讯的鸣叫。这里,诗人抓住“月出”和“鸟鸣”两个富有特征的动态进行描写,寓动于静、寓声于静,以动态、音响显静,在动与静的对立统一中,让读者从空谷鸟鸣中聆听到了静的“声音”,从疏淡的笔墨中体味出“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从而将有些抑郁的寂寥感转化为一种富有情趣、幽雅静谧的美感。

2.不同的声音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如“杜鹃啼血猿哀鸣”,通过动物声音描写渲染气氛。除了动物的鸣叫、自然风雨之声,社会环境中的声音也能渲染气氛。如“五更鼓角声悲壮”,这种声音表现出诗人人在异乡的处境,交代国家处于混战之中的时代背景。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这是人类生活中的音乐声,诗句当中出现的曲子名称或是乐器名称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关注此夜的月亮和温度

月亮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并且这个意象与夜晚直接相关。因此,在夜景描写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一下诗人有没有写到月亮。如果写到了月亮,教师要分析诗人是注重月的形状,还是注重月的光辉。若是注重月的形状,那么极易让人产生月圆人不圆、月缺人亦缺的伤感,用的正是观月思乡之意;若是注重其光亮,那么也许与诗人纯洁的品质有关联;若是写松风山月,则可能与归隐有关。此外,表明夜晚冷、热等词,可以暗示诗人的心境。因此,诗人会运用这样一些有双关意义的词汇来表达情感。如“夜凉如水”,就常常暗示诗人心中薄薄的悲凉。

以上就是笔者认为在理解与夜有关的诗歌时,能帮助学生较快判断诗人情感的几个切入点。学生如果能关注以上几点,再结合诗句内容,就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判断诗歌的情感。

篇5:有关教师诗歌

秦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代诗人—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赏析: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此诗运用借代的修辞,以桃李代学生,绿野堂指的是唐代裴度的房子名。这首诗通过写裴度房子不用种花就占尽了万物的精华(房子显眼气派)。表现了对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赞美。

篇6:有关人生的励志短文

有关人生的励志短文:眼是笨蛋,手是好汉

许多年前,读小学,每天放了学,母亲便让我和妹妹帮着推磨,看看磨盘上一堆苞米,再看看炕上一袋袋粮食,心里就没劲,嘀咕着,什么时候才能够磨完呢!母亲说,别老看磨盘,双手抱紧磨棍,一直推下去,活总有干完的时候。往手里吐口唾沫,低着头,只管推。一个小时后,一家人三天的粮食磨出来了。

30年前,家里承包了十几亩地,一年到头忙,农活多时,看看都发愁。记得一年麦收时节,我们家种了八亩麦子,只靠我和妹妹母亲收割麦子,父亲胳膊残废,只能打个下手。人手少,麦子多。看着满地里望不到头的麦子,我真是畏难发愁,浑身无力,蹲下割一气,站起来看看,还是看不见地头。泄气牢骚,对母亲发火,埋怨承包的地多。54岁的母亲始终不言语,打上头,弓腰在麦畦里,便不再起身,一直割到地头。母亲说,别看这么多麦子,眼是笨蛋手是好汉,干着干着就完了。

在母亲的鼓励下,我和妹妹横下心来,埋头苦干,起早拉晚,不上十天就收割结束。

当金晃晃的麦子堆在场院上,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为自己的劳动,为自己的坚持。我们自己完成了任务,节省了雇人的开支。想到母亲的那句话,眼是笨蛋手是好汉,很是佩服母亲的哲理。

眼睛往往放大面前的困难,误导你,麻痹你,从心理上打败你。世界上有许多事情,被眼睛迷惑。所以不要完全相信你的眼睛。有一分困难,眼睛会给你放大十倍。只有双手,默默无闻,扎扎实实,一点点地做下去,一点点地消却眼前的活计,直到战胜一切困难。手是真正的好汉,一个顶天立地的忠实伴侣。它诚信于我们,面临一切困境,冲锋在前,即便再艰险,不离不弃。

人的一生,只要坚持动手,什么事情都可以成功。

离家在外工作,每逢碰到困难,我会想起母亲的这句话。无论在哪里,只要双手在,你就有了好汉相帮。你就会养家糊口,你就会为社会奉献。所以,善待你的双手,那是你的财富。

有关人生的励志短文:生命在于折腾

折腾,就是没事找事,就是翻腾,就是折磨。

折腾,在许多人意识里,似乎是贬义词。但生命在于折腾。

纵然那些没有生命,只有寿命的用品,包括电视,电脑,甚至汽车,若买了不用,不折腾它们,它们的寿命往往更短。

假如,小鸟、老鹰没有扑棱翅膀的折腾,老虎、狮子、各种野兽没有奔跑的折腾,它们的生命就是一曲哀歌。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每个人的生命在最初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怎样描绘,全在我们自己,不愿百年如一日,那就必须折腾,让每一天过的精彩。不管你是处于求学阶段,还是已经步入社会,甚至已经退休在家,都应该把折腾引进你的生活里。

读书是一种折腾,考试是一种折腾,定下目标,发起冲刺更是一种折腾。工作负责任是一种折腾,追求尽善尽美是一种折腾,不满现状挑战自我更是一种折腾。把毕生发展观融入人生,身退心不退,发展爱好,珍惜时光也是一种折腾。

每一个成功者的辉煌,更离不开折腾。没有磨砺,没有一次次跨越现状,就不能站到成功的高处。

折腾,会让我们每一天都斗志昂扬,会让我们的人生精彩无限。

不要因为一次挫折,一次打击,一场痛苦就平息自己的人生,不再想,不再跑,在浑浑噩噩中百无聊赖度日。

霍金是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高位瘫痪的残疾人,他写过这样的话语:“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他折腾着自己,让自己成了世界科学巨匠。

曾在网上看到一首《生命在于折腾》的歌词,里面有这样的话:“生命在于折腾,没有不安和躁动,就不会有梦……”

是的,人在生活里,就应该对生活抱点不安,只有这样,才不会沉没在优裕的生活里,湮没在红尘的烟雾中;人在生活里,就应该追着梦想折腾,只有这样,生命才会充满气息,才不会变得僵硬,才能够证明自己是活生生的生命!

不要停下前行的脚步!不要让心在现状里安睡!活着,就要生活充实!就要生活出彩!

请记住,生命在于折腾!

有关人生的励志短文:机会源自哪里

在立志出人头地的人眼中,生活中的任何环境都可以成为有力的机遇。只要善于发现,每个人都有机会。同样一幅画可能会触动一个人的灵魂,令他入迷;而另外一个人却看不出任何不同之处,显得无动于衷。一本书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另外一个人却认为它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机会”在人们的手中,“成功的门”在一个人的灵魂之眼里。

在人生中,我们身边重大的机会正在悄悄地溜走,它们看似无关紧要,像那些在远处看来很渺小,但是走近之后却发现十分宏伟的景物一样。但是,那些被我们嘲笑的人却利用这些看似渺小的机会,取得了很高的声望,获得了财富。在我们看来毫无价值并将其丢掉的机会,却被他们抓住利用,获得了成功。

良好的开端和机会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而寻找并发展它们的力量也在我们自己体内。有时候,这意味着我们呆在原地克服所有的困难和失望;有时候,这意味着丢弃所有的东西,与一切旧的事物断绝联系,重新启程。同是一朵花,蜜蜂从中采到了蜜,而蜘蛛却找到了毒药。相同的材料,有人利用它建立了一座宫殿,有人利用它建立了一座小木屋。同理,有人竭尽全力看到并捉住了良机,而有人却认为这次机会是困难和局限的化身。

爱迪生在火车上做卖报童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机会,米开朗基罗在圣彼得花园中用自己的双手挖掘黄赭石的时候,在梵蒂冈的灌木丛提取神奇的紫色、红色、蓝色和绿色色调的时候,创作出了不朽的传世佳作。班扬在贝德福德监狱中找到了机会,他从送往自己牢房的牛奶瓶子上取下的皱巴巴的纸上,写就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寓言故事。

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努力抓住这些微不足道的机会,重大的机会自然会到来。

成千上万的成功人士在从事最普通的工作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他们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比其他人做得都好。大多数成功信号最后证明是那些先前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

机警地看到机会,抓住机会,并充分利用它将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力量。根据“一个人会不断被给予”的原则,利用过的机会可以带来新机会。

每次销售都可能让你成为一个商人,每一个顾客都可能给你带来其他顾客,每次布道都可能带来更广阔的前景,产生更重要的作用;每一次商业上的交易都是一次展现友好、男子气概、正直、效率、条理的机会,是一次结交朋友和通往更广阔的天地的机会。每份责任都是让你得到更多信任的动力。在工作中塑造你的性格,男子气概或者女人气质,增强自己的力量,为进入更好的天地而努力奋斗。

篇7:跟励志人生有关的短文

比尔·盖茨,一个闻名世界的名字,他创造了微软,成为《时代》周刊50名网络精英第一名,被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为最有权力的人物之一,被《福布斯》评为20xx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第十名。这一切的成功,也许都与他那个要当沙漠上上的一棵橡树的信念密不可分。

信念,这两个微小却不凡的字眼。

信念似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不管你自信或是自卑,贫穷或是富有,平凡或是有名,不管如何,它都伴于每个人左右,深藏于每个人的心底深处。

也许信念并不能改变一切。但它的存在,必有着它的价值。它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嗅到了美好的芳香,仰望于苍茫云海之间,信念无处不在。

它有如一个巨大的漩涡,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在心底默默地向信念虔诚的祷告。那是我们生命中的星辰,轻轻地散发着微弱的光,照亮一片很小的范围。但我们固执地坚信着,从不放弃。

只是,请所有的人们啊,勇敢地去执着追求自己的信念吧!不管别人如何轻视,如何嘲讽,如何不屑。坚持下去,坚持那一份自己坚信的,便足以对得起你自己。其实,放弃并不比坚持容易多少,只是比较方便而已;而坚持也不比放弃困难多少,只是区于改变而已。既然如此,坚持自己的信念,又何须放弃?人生最大的过错,莫过于是轻易的放弃。

至于最终的结果,又何必纠结?不必遗憾,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信念,只不过是要最真最诚最对得起我们自己的心啊!由心,有念;有念,于心。

勇敢吧,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信念。当你遭遇了挫折想要放弃时,请相信,那是上帝和你开的玩笑,生命是在考验你,受伤了也请你继续相信,继续闪烁信念的光芒。

看,比尔·盖茨这棵沙漠中的橡树,因为信念而成功,信念之树开在了他的心上,开成了一整片森林,覆盖了荒丘上所有的贫瘠!

篇8:有关技校教师数学教育的分析

数学是许多学科的基础, 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作为技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 不仅是进入其他知识领域的重要通道, 而且是完成这些课程学习的必备工具。

二、与专业课结合, 正确安排数学教学内容

技校的学生们, 大部分都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 并且面临着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有的专业与数学联系紧密, 如计算机专业、机械类专业;而有的专业, 需要用数学的机会就不是太多, 如旅游业。而且不同的专业对数学知识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如计算机专业对算法的要求高一些, 而机械专业主要侧重三角函数方面。另一部分进入高职进行深造的学生, 由于选择的专业不同, 也将面临着数学方面的不同要求。所以, 首先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一个详细的调查, 确定在技校阶段有哪些是必须传授的, 哪些是可以传授的, 再结合专业情况,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三、复习并强化初中数学, 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基础差是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事实, 如果不顾学生的学习实际, 教学要求太难太深, 学生感到困难太大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面对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现实, 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放低起点, 减缓坡度, 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复习并强化初中数学知识, 如:数的运算中的绝对值、开方运算;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二次根式的运算;一元二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还有函数, 尤其是一元二次函数的内容, 这些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难点, 进入技校的学生对这些内容通常都不能很好地理解, 更谈不上较好地掌握和运用。但它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基础, 它可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 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具体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复习时及时帮助他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能够促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打好基础,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这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 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绝大部分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 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 根据这种心理, 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 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 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 进而可以引发学生的进取心。一个好的数学教师, 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 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2. 加强直观教学,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 尤其要注意数学成绩差的同学的上课情况, 他们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思想容易开小差。教师如能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进行直观教学, 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每个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例如, 在讲授立体几何中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时, 以所在的教室为实物模型, 利用它直观地讲授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经常使用实物模型, 立体图形等直观性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印象深刻, 还能使学生见物思题, 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3. 勤于练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要求教师多动脑筋, 组织好每次练习。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 在课堂中设计或插入一些趣味题, 或让学生抢答, 或让学生讨论, 以练为学, 边学边用, 多动脑筋, 积极思考。学生对这种练习热情很高。以此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课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及时复习巩固, 还能及时反馈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误和薄弱点, 以便采取补救措施。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一般进入技校学习的学生, 大多数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比较差, 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让学生在技校的数学学习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制订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计划;做好课前预习,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认真阅读数学课本, 理解概念, 对数学公式和结论, 自己尝试推导, 并且记录好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 做好笔记;做好课后的复习和巩固训练, 把新学内容整合到原有知识体系中, 加强数学技能训练, 勤动脑、勤动笔, 基础练习要做到熟练的程度, 中档练习要注意总结归纳解题技巧, 综合练习要学会分解难点、拓宽知识面。

同时还要注重情感教育, 营造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 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等等, 总的来说, 只要老师结合教学实际, 多了解学生,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就一定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技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度的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中、高等教育, 它的特色是以动手能力为中心, 对于文化课来说相对有些薄弱。本文对技校数学教学提高认识、结合专业、放低起点、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技校,数学教育,分析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曹才翰, 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陶彩栋.技校数学教学优化的思考与实践.镇江市高级技工学校.

篇9:关于诗歌:另一种展示和有关商榷

《牡丹》是创刊甚早的文学期刊之一,位于河南,古都洛阳。其文化底蕴和文学传统自不必说,十多年前,我曾在单位的报刊阅览室看到过,这也说明,当时的《牡丹》,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那正是九十年代初期,文学虽然颓势渐露,但仍旧余波强劲。以我所在的科室为例,几乎每个人的宿舍都有一书架的文学名著和最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但十多年后,许多文学期刊逐渐淡出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和物质化填塞。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不同的年代,人们真正的兴趣,获知教益和启发的渠道将会不同,但文学始终无可替代。当然,一切的替代也是暂时的,最终还是会回来。但非常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仍旧没有发现人们回到文学的和精神的森林与山坡上来,仍旧在平面的、肤浅的、消费性的漩涡里自得其乐,居一隅而为天下,以一斑而为全豹。所幸的是,不论在任何时期,文学仍旧是长青的事业和归宿,尽管文学是衣食足后的“风花雪月”“胡思乱想”,但她对于人心人性的发现和多方位探究与表达,以及之于人本身乃至生存、生命、灵魂、理想的深层次关照与抚慰,依旧是人需要并且愿意从事的个体性“不朽伟业”。

具体到2015年的《牡丹》杂志,特别是她所刊发的诗歌作品,在通读之后,我忽然发现,诗歌作为一种隐秘而宏阔、简短且又丰饶的文学表现形式,其对人的精神影响仍旧是巨大的。诗人无数但仍旧层出不穷,诗歌的绝唱与高峰全世界林立,但仍旧有新的作品蓬发而出。在文学写作上,我始终觉得,天赋的比重依然是起到主要作用的,后天的勤奋只能对技术有所补益。尽管现在很多的创意写作由国外蔓延到国内,一时间,好像文学的能力真的可能培养或者说“有径可循”一样。但就当下的诗歌写作而言,有一些作品确乎浑然天成、无论是张力和穿透性,诗歌的“品相”还是“境界”,都有着各个不同的“表征”和“抵达的层面”。为了叙述方便,我依照《牡丹》杂志本年度所刊发的诗歌作品,不按章法地做一些个人性的浅显评说。当然,在此之前,要说一下这些诗歌的责任编辑,她是谭滢,《牡丹》杂志的副主编,这些诗歌都选自她手。一个刊物是有自己趣味的,编辑亦然。总体来看,因为谭滢也是一位诗人和小说家,选发的诗歌必然是她自己认可的,也一定在阅读过程中打动过她的,不然,除了特殊情况,任何一位编辑都不会选择刊发自己都觉得不满意的作品,这些作品必然携带或者暗含了谭滢对诗歌的判断和态度,也表现了她个人的一种诗歌能力与艺术鉴赏高度。

二期当中最引人瞩目的作品是李昌鹏的组诗《深夜在农场》等作品,形体短小,但容量大,最重要的是他的诗歌很“贴”,“贴”自己,也“贴”事物,物我之间的融进和引申都很给力,让人看不出任何的生硬痕迹。我只知道,李昌鹏是一个小说编辑,也自己写小说,第一次读他的诗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由他这组诗歌当中,我再次觉得了王国维之“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两派之所由分。然两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人间词话》)所言之确。其中《深夜在农场》颇有“新造”境界之意。《乡村》一诗则体现出一种平静至真且引人怀乡并且忧伤的怀想力量。显示出作家对于“无我“和”有我”之境,现实场域与个人思想之境的把控能力。黄先清的组诗《民间诗草》是有难度和张力、内涵丰厚的作品,观察、角度、意象乃至诗句的组合,整首诗的结构和运思都有独到之处。唯一不足的是,个别地方显得刻意和拘谨。好的艺术都是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的,好的诗歌出于自然,也出乎心,外界和内我是高度协调的。李佩农的组诗《与冬书》、赵长春的《这是民间的桃花》、漆宇勤的组诗《微凉》等,写外物的多,止于表层的抒情与表达也多。诗歌的本质是抒情,但抒情一定要充满真诚的血肉与现实的依附,否则,就显得空和虚,以致于潦草、飘忽,没有力量感和穿透性。

我以为,诗歌具有天然的排他性质,立意和主题无法回避重复,形式亦然,但诗句必须是独我的,结构也必然自我的。没有突破和“特性”的写作很多时候属于无效,如果仅仅作为一种个人的传情达意无可厚非,一旦进入到创作或者“作品”的层面,每一个写作者就必须力图做到一种“无时不在”的自我突破和新的建立。第三期第一组诗歌是马端刚的《独白帖》。马端刚是一个勤奋的诗人,其作品数量之大,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这组诗平易、舒缓,犹如夜曲,也似乎有着流水的姿势和声调。诗歌所表达的,除了生命的咏叹,还有内心的某种蛛丝马迹与精神上的层层波动。近两年以来,我一直在想,对于现代诗来说,诗句的长短、词语的丰茂简约,究竟是哪一种更有力量,更能一下子戳中人心和事物本质呢?这当然和诗人个人的审美趣味有关。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尽管时过境迁,但对于诗歌艺术,我还是觉得王国维此论还没有过时。雪子的《老夫老妻》可能是她这组诗歌当中最能打动人的。婚姻是异性之间的合作,合作的过程过于冗长且繁复幽暗不定,而合作的效果则取决于“真诚与否”,也取决于两个人的世俗品行和精神质地。雪子的这首诗大致是触到了众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且又有自己的独特思考,书写的方式也比较有艺术性,才使得我在阅读中目光为之停留,读而能引发一些联想。

纳博科夫说:“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洛丽塔》)人的一生,有诸多的偶然和必然,不幸和苦难,但不能因为苦难和不幸就对其他人事丧失了道德感,尽可能地以世俗的生活态度和追求为灵魂找一些光亮,是每一个人的自我要求所在。四期李皓的组诗《爆竹》质朴感人,以日常所见入诗成意象,进而用恰当的诗句进行表达,这样的诗歌,在根本上是符合人性和艺术之道统的。人在时间中那些被消弭的、丢掉的、欲言又止的、此刻就在的,在他的诗歌当中有着深切的表现。谭滢的《酿诗》既有对诗歌形成的自我体验,又有大的文化背景关照。这一组诗歌是刚性的,也是真诚和坦率的。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自身的品性和美学追求。以我个人的感觉,谭滢想要抵达是一种由现实生活而提升的精神力量。秦松现的《细雨,从淡墨中升起》用词较为古典,整个诗歌基调是清丽的,对田园山水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跃然而现。代宏杰的《植树节的诗》大都形体短小,平实,偶有感觉新鲜的诗句蹦出来。牛冲的《人物志》是直接来自生活现场的作品,以写人物入手对世相进行观察,苦难意识、关怀意识和命运感都比较强烈。

nlc202309030218

在辛波斯卡看来,“诗歌只有一个职责:把自己和人们沟通起来。”(《诗人与世界》张振辉译)这大概是诗人对诗歌的职责和功能的最简短的阐释,而且是最能服人的。我也觉得,诗歌不是自言自语,也不是追求一种“词语的尖端”和“无由的隐喻与象征”。六期谷禾的《诗六首》,体现了作为一个成熟诗人的“诗歌功力”,《此诗献给你》《虚无的蓝》的蕴意和指向自不必说,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大致是谷禾这两首诗的样子,从追求华美、新鲜到自觉地回到质朴,甚至简单和直接,这可能是每一个成熟诗人最终的诗歌归途。我坚持认为,诗歌一定是要有气度的,优秀的叫气象,中等的叫气质,余下的便是各种平俗之“气”。秋水的组诗《内战》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无疑,她的诗歌技术是趋向成熟的,用词和结构也很到位,但在很多时候,语词过于茂密、断句过于频繁,往往会使得诗歌有一些的断裂之感。七期梦影疏桐的组诗《在山中,在浮世》意象繁茂,诗句华美,又十分的贴切。以自然之物观心造境,维度多向,意指多能。再者,其诗歌的品质健康,读后令人沉静有思,具有一定的启发力。高亚斌的《死者》,施丽琴的《无可救药的痛》也是本期诗歌当中的上乘之作,前者以叙述的形式完成对一个逝者的追忆,其中的往昔情境捕捉精确,诗句组合也比较到位;后者的诗句自然、紧凑,不露声色又峰回路转,余味深切且绵长。

王国维《人间词话》在论及苏东坡和辛弃疾词作时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也令我反思良多,一个胸有气象的诗人,其必然是心神广博的,一个挥发天地浩气的诗人,其襟怀当是囊括宇宙的。新诗百年来,细腻婉转者何其多?然如黄钟重器者何其少?当时代进入到了感官和肉身的层面,消费和时尚的功利主义成为人心世道的表征,诗歌写作也必然受其影响。八期漆宇勤的组诗《因果》情感真切,虽然稚嫩,但诗歌的技术比较娴熟。惠永臣的组诗《向她送去荒凉的吻》写法较为传统,《深坑》一诗所表现出的现代意识,在西北诗人当中,是比较难得的。孙启泉的组诗《风中的舞蹈》结构显得松散了一些,诗句也比较拖沓。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即,在文学领域,特别是诗歌,无新意不作诗,无意外不成诗。勉强作诗,或者为诗造情都是不足取的。十期段新强的《我的故乡》可以看作是对即将崩溃的乡村世界哀叹与挽歌,这个题材为近年来较为突出的一个公众话题。段新强的诗句坚实有力,书写的对象也具有典型性。刀刀子的《有关爱情》立意和思考都不错,就是诗句太直接了一些。季川的《人到中年》也是如此,体验和表达都没有出人意料之处。费城的《边地纪事》选取人生的几个主要片段,进行重点表达,用词和诗句虽然很注重意象的配置和诗句的错列,但没有更深刻的发现和独到的情感的抒发。

面对信息如此发达、生活如此喧闹的时代,我们的诗歌究竟该如何表达我的个人的时代经验和时代的个人经验,包括内心幽微和精神困境,简单还是复杂?传统还是兼容并蓄?这是我最近经常思量的诗歌问题。十一期紫凌儿的组诗《在天祝草原(外五首)》是一组行游之作,人在天地自然之间,诗意和诗情是最容易激发的。紫凌儿的这组诗正是如此,她写到了个人在自然及其地域的历史之间的种种体验和感受,也写到了由此而延展开来的奇妙想法。但存在的不足是,如何更恰当地书写,特别是更别致、新鲜、自由地去“编织”诗句,以更大的角度、视野和由此及彼的思考为诗歌“扩容”“提升品位和气象、境界”,也是诗人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南南千雪的组诗《秋天来了》,几乎每一首都容量很大,也有比较新颖的诗句。从这些诗歌当中来看,诗人是想有一种自我的写作风格,或者她更愿意以自己的方式去构建一种诗歌写作方式。但是,诗歌乃至其他艺术,都应当是造境的艺术,作家和诗人的职责更应当在再造一个世界并且顺利地将读者带入,并且给他们各种“满足”为首要出发点。陈海金的《初冬》初学的痕迹明显,止于表象、为抒情而抒情,以大而笼统的意象组合排列,其艺术感染力必定是稍弱的。十二期集中刊发了倪伟李、王海、一寒等三位诗人关于乡土和回乡的诗作,大抵是编辑的用意。但是,这些诗歌尚未触及到乡村乡土的深处和痛处。在全球化语境和城镇化之中,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必将消失,而几千年来演化形成的具有农耕色彩的中国乡野文化也必将消亡,取而代之的将是新的一种城镇化或者城镇边沿化的田野存在,在这一个“剧烈”的时期,诗人,特别是出身乡村,至今与乡村有着各种各样联系的诗人作家们,如何表现这个剧变和嬗变过程的痛苦经历,不仅是艺术的考验,也是思想和见识的考验。

可以说,2015年《牡丹》杂志所刊发的诗歌,涉及和包含了当下诗歌写作诸多层面和形式,还有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写作“境界”,当然,每一本杂志不可能期期都是一顶一的好作品,即使同一个作者,也难以保证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堪称优秀。相对于其他的文学杂志,《牡丹》所作的和所扮演的角色,是文学的“基础性”工作,其中扶持、鼓励新作者新诗人的比例更大。但作为写作者,一旦进入写作状态,就必须要考虑作品本身,特别是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在很多时候不够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才是艺术的,优秀的,超越自我和他人的”。如纳博科夫所说:“在文学创作中,艺术高于一切,语言、结构、文体等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要比作品的思想性和故事性更重要。”(《文学讲稿》)感谢《牡丹》杂志和诗人谭滢的信任,让我来就他们一年来刊发的诗歌作品作述评。文学批评我觉得是说真话好,尽管会有所冲撞和冒犯,但我是真诚的。

责任编辑 杨丽秀

篇10:亲情的诗歌或短文

透过不怎么明亮的窗。

躺在床上,

还在回忆昨天那块棒棒糖,

诱惑的香。

隔壁的老奶奶,

在哼着古老的唱腔。

一字一顿,

唱出的,

是她年轻时的模样。

谁家飘来的饭菜香,

闻一闻,

蹦跳着,

去往供销社的路上。

柜台里,

是那个不知道叫阿姨,

还是姐姐的姑娘。

旧时光,

在记忆里。

别来无恙。

风霜浸透着脸庞,

可以就记得那个老地方。

门前的大黄,

是否还在叫着汪汪?

屋檐下燕子,呢喃得是否还是那么安详?

夜,可否点起灯,

篇11:有关以貌取人的英语短文

As the saying goes “Don’t judge a person by his appearance”, meaning capability more important than appearance.However, nowadays, with more interviewers putting emphasis on looks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applicants, a lot of peopl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ppearan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apability.As far as I am concered ,I can’t agree with this argument.Good appearance is pleasant, but capability is more important, because it demonstrates one’s self-cultivation and practical values.It shows the efforts and the glory of acquiring something through one’s hard work, whereas good looks bespeak no struggle of the individual.Besides, maybe sometimes a beautiful face can help a girl acquire a good position, but in the long run it is her talent not her look that really works in her career development.Therefore, those without good appearance needn’t feel depressed because one’s success depends on his capability;those with good appearance have to work hard since good appearance cannot bring a person final success.

上一篇:妇代会主任培训会议的主持稿下一篇:班级管理的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