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清河县土地流转的研究论文

2024-09-05

河北清河县土地流转的研究论文(通用8篇)

篇1:河北清河县土地流转的研究论文

0引言

我国农地流转经历了从农村基层组织到农户,再从农户转移到其他经营者的一个过程,两个阶段表现不同:一是土地表现为一种生产资料,由集体所有分化为农户占有,农户获得使用权和生产经营权;二是土地表现为一种资本或商品,具有交换价值。在这两个阶段,土地在相关的利益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与受让者间流转,形成资源优化配置的三个主体,客观上要求按市场制度来规范土地流转和调节三者间的利益,这对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镇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宏观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各地通过互换、转包、转让等方式进行农地使用权的流转.近几年,农地流转的发展势头明显加快,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据统计,我国1990年以各种形式流转的农地约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4 % ~ 5 00年达到7.7%,目前己达到10%以上.土地流转方向朝着规模化进展,通过集体流转的土地面积大,周期长,主要是流向农业生产的企业和专业大户.集体统一流转中,受让人一般都要求与集体或农户签订流转合同,能有效地降低流转成本,提高流转效率,流转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较明确,有利于流转程序逐步走向规范化,所以较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模式是土地流转的方向.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农村人口、土地等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调整,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将受到巨大影响,土地利用现状的改变在所难免.于是,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便成为实现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维护农民的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效率进而影响我国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1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1研究目的及内容

农村实现城镇化是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农村现代化进步的重要标志.土地流转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土地撂荒现象,而且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只有更加了解土流转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方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农业规模化,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清河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近年来,城镇人口比例不断扩大,清河地处石家庄、邢台间,交通条件便利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从城镇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大提高.近年来人口还是增长趋势,建设还要占用耕地,耕地递减速度快,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抽样调查了50家农户,10家城镇居民,调查其年收入水平.查阅了2005年至2010年的清河县土地流转年鉴.采用趋势分析法将这六年的数据用简单的线性图表呈现出其增加或减少的趋势,趋势分析叠加方法研究城镇化与土地流转之间的联系.2清河县城镇化演变及指标权重确定

清河县城镇化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培育壮大了称雄全国的羊绒及制品、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硬质合金和耐火材料五大支柱产业.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羊绒主市场地位日益巩固,以纺纱和终端产品为主的深加工发展迅猛,羊绒产销量己占全国的68 %,汽摩钢索产量占全国的50%,汽车密封件产量占全国的20%.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从2005年到2010年这六年的人口增长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加.这是城镇化演变的重要标志之一;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羊绒是清河的立县产业,其产值、税金分别占全县的65 %.近几年,汽车配件行业、硬质合金行业、耐火材料行业产品扩大甚至远销海外,清河县不仅有这五大支柱产业,还积极开展旅游业,建有一殿两园,以及武松公园等文化景观.清河县依据自身的地理优势、文化遗迹,不断将第二,第三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3清河县土地流转的趋势

清河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通过土地流转,实行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农业科技推广搭建了平台,农业标准化生产得到大面积实施,农业经营水平、经营层次跨越了新的台阶,有力地推进了现代农业进程.同时,农民逐渐从土地中脱离出来,富余劳动力通过在流转土地上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收入得到较大提高,实现了农户和企业的双赢.通过流转,使一些因资金缺乏,长期得不到投入,难以进行有效开发的土地,实现了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了土地、资产、资本的灵活转变.从而盘活了土地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

2005年到2010年农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加,农地流转规模也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情况下逐步扩大,积极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建立健全流转市场,加强和规范流转管理,开展信息服务,农地使用权的加快流转,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较好地解决了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各种弊端,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且将长时间保持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推行积极且规范的土地流转,是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及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4清河县城镇化发展与土地流转之间的联系

从2005年至2010年这六年间清河县人民无论是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农民,还是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水平有很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尤其第三产业如旅游业,羊绒业规模也不断做大做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的不断增长中,可以看到农村城镇化程度在加大.同时城镇化的进程中必然伴随着土地流转的发展.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流转行为从民间自发向有序流转转变,促进农地有序流转,随着农地流转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效益逐步显现,农地使用权的流转,使农村劳动力持续稳定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越来越多的农民转让农地使用权,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地使用权的流转使农民获得了一笔比较可观的租金,农民获得了比自己经营还要高的转让费.同时,农地流转后,不少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使众多农民获得了转让费和劳动工资的双份收入.农民收入提高了,才有时间有成本扩大羊绒产业.所以土地流转的稳定发展促进城镇化演变.由于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以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极大增加.城镇化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农用地转成建设用地的趋势,也是逐年增加.对比这两个趋势分析可以得到,随着非农人口比例的增加,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用地转化成建设用地的面积也呈上升趋势,通过拟合城镇化趋势和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的趋势,可明显看出虽然人口比例基本呈上升,而农地流转趋势也呈上升,二者都是上升的趋势.在农村城镇化、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集约利用三个方面,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在充当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5结论

实践证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无论是对提高经济效益还是改善社会效益,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农业规模化经营方式得以可能实现,大大提了农业劳动生产力,可继续释放出广大农村劳动力.同时提高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使农村居民有能力开展商业,明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的不断演变也内在要求着农用地流转需要较大规模,并且稳定有效的转化.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土地流转,关键在于真正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坚持农地农有、农地农用,防止发生大规模土地兼并.农户小规模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矛盾日趋尖锐,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盲目随意,经营分散,同一种植区域内甚至同一块田内种植不同农作物品种,很难形成规模经营,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因此,推进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解决农业弱质特性,增强抗御农业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得力措施:首先,对土地流转制度要进行积极引导,使土地向业主集中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其次,培育大户,利用农业项目资金以及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资金重点投入农村专业大户,增强大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再次,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简化程序,简化手续,营造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再次强化保障,要从防范流转风险上维护农民利益,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土地集中流转过程中风险防范机制;最后,建立制度,解决具体问题,规范管理土地流转行为,防止过多的农业用地用作非农建设.

篇2:河北清河县土地流转的研究论文

年到年农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加,农地流转规模也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情况下逐步扩大,积极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建立健全流转市场,加强和规范流转管理,开展信息服务,农地使用权的加快流转,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较好地解决了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各种弊端,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且将长时间保持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推行积极且规范的土地流转,是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及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4清河县城镇化发展与土地流转之间的联系

从2005年至2010年这六年间清河县人民无论是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农民,还是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水平有很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尤其第三产业如旅游业,羊绒业规模也不断做大做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的不断增长中,可以看到农村城镇化程度在加大.同时城镇化的进程中必然伴随着土地流转的发展.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流转行为从民间自发向有序流转转变,促进农地有序流转,随着农地流转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效益逐步显现,农地使用权的流转,使农村劳动力持续稳定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越来越多的农民转让农地使用权,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地使用权的流转使农民获得了一笔比较可观的租金,农民获得了比自己经营还要高的转让费.同时,农地流转后,不少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使众多农民获得了转让费和劳动工资的双份收入.农民收入提高了,才有时间有成本扩大羊绒产业.所以土地流转的稳定发展促进城镇化演变.

由于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以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极大增加.城镇化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农用地转成建设用地的趋势,也是逐年增加.对比这两个趋势分析可以得到,随着非农人口比例的增加,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用地转化成建设用地的面积也呈上升趋势,通过拟合城镇化趋势和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的趋势,可明显看出虽然人口比例基本呈上升,而农地流转趋势也呈上升,二者都是上升的趋势.在农村城镇化、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集约利用三个方面,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在充当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5结论

实践证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无论是对提高经济效益还是改善社会效益,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农业规模化经营方式得以可能实现,大大提了农业劳动生产力,可继续释放出广大农村劳动力.同时提高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使农村居民有能力开展商业,明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的不断演变也内在要求着农用地流转需要较大规模,并且稳定有效的转化.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篇3:河北清河县土地流转的研究论文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收入,方差分析,结构方程模型

引言

目前,我国土地流转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众多学者都曾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农民收入影响因素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将对此作以综述,以期对土地流转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有更深入了解。李东(2013)借助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陈东俊(2013)分别分析了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各自的影响因素;冯楠(2014)利用C-D生产函数模型及Solow余值法测算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程龙(2011)通过调查走访,分析土地流转前后农民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及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李中(2013)运用difference-in-differences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上述研究虽然各自分析了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及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路径和大小,但是并没有将农村土地流转与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而本文创造性地将农村土地流转作为研究背景,研究这一背景下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将农村土地流转作为研究背景,会使得结论更具有实用性、普遍性。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通过对预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重新设计信度和效度更优的正式调查问卷,并进行随机发放,主要发放对象为山东省商河县沙河乡邹马村、张铁匠村、大吕村、习家、郭家、北徐、周李、大胡、郭徐等村部分农户。正式问卷发放阶段共回收有效问卷188 份,其中参与流转的为57 户,未参与流转的为131 户。

(二)研究方法

样本的选择通过重点调查和随机抽样相结合,采用文献法、文案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深层访谈法的调查方法进行调研。

二、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基于方差分析对参与流转者人均总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1.流转前后均显著的因素。分析可知,对于家庭人口情况、务农人数、务工人数、是否满意当前粮食价格等因素,在土地流转前后,人均总收入的F统计量的显著性均小于0.05,故认为以上因素在土地流转前后对人均总收入具有显著影响。

人口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农村更为突出。经过调研发现该地每人会分得一定土地,人口不但影响了劳动力,而且影响其他生产要素的多少,家庭劳动力的剩余给外出务工提供了可能。所以无论在流转前还是流转后,劳动力一直是影响农民收入的显著因素,与人均收入基本呈正相关。

一个农户务农人口的增加,会引起务工人口的减少。当前中国农民务工收入远远高于务农收入,并且大多数务农人口在流转后依然在当地务农。所以务农人口无论对流转前还是流转后收入都具有显著性影响,与年人均收入基本呈负相关,这也导致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流,政府应将务农与务工收入比保持在合适的区间,避免发生“务工致富”“务农致贫”等状况。

过去,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土地,土地的多少决定了收入的多少。但是在当代,农民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务工。经过土地流转,务工人员并不会因此返乡务农,而是继续务工。务工人数这一因素无论对流转前还是流转后都具有显著性影响,与人均总收入基本呈正相关。政府可以对务工人员进行无偿务工培训,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粮价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粮价过高会影响人民生活,粮价过低会导致农民入不敷出。土地流转前农民是粮价的提供者,土地流转后农民成为了粮价的接受者。所以粮价对农民年收入具有显著影响。政府应借助“剪刀差”在保证粮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提高农民收入。

2.流转前后均不显著的因素。分析可知,对于户主婚姻状况、户主年龄、户主是否为村组干部、户主是否为共产党员、劳动力状况、人均土地面积、土地质量等因素,在土地流转前后,人均总收入的F统计量的显著性均大于0.05,故认为以上因素在土地流转前后对人均总收入均无显著影响。

3.其他因素。分析可知,户主受教育程度在土地流转前对人均总收入有显著影响,流转后无显著影响;是否了解土地政策在土地流转前对人均总收入无显著影响,流转后有显著影响。

由此可见,知识经济在当地农村中并未得到广泛推广,现代型耕作方式尚未完全渗入到农村基层,现代农业还需大力普及。并且,土地政策的及时了解可以帮助农民在土地流转后积极与企业交涉以维护自身权益,进而利用土地政策获得更高收益。

(二)未参与流转者人均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正式调查对未参与土地流转者调查了15 项影响因素,并利用SPSS17.0 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得出这些因素是否对农民人均总收入具有显著影响。分析可知,其中户主年龄、户主是否为共产党员、劳动力情况、务农人数、务工人数、是否了解国家土地相关政策、对粮食价格满意与否、人均土地面积、土地质量、灌溉条件对人均总收入具有显著影响,而户主性别、户主婚姻状况、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是否为村组干部、家庭人口情况对人均总收入影响并不显著。

三、农民收入构成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基于SEM对参与流转者人均总收入构成因素的分析

模型构建结果(见图1)。

据此可知:

1.流转前人均种植收入对流转前因素路径正向相关。农村土地流转之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因此家庭主要劳动力将致力于种植农作物以赚取收入。

2.流转前人均养殖收入、外出务工收入、本地务工收入、补贴收入对流转因素反向相关。其中尤以流转前人均外出务工收入对流转前因素的反向影响最为显著,流转前人均养殖收入对流转前因素的反向影响最不显著。

3.流转前人均外出务工收入误差变量最大,因此其分布最不均匀,随机性较大;流转前人均养殖收入方差最小,因此分布最均匀,随机性较小。

4.流转前因素对流转前人均总收入路径反向相关,因此其影响程度很显著。

5.流转前人均总收入对流转后人均总收入路径正向相关,因此其影响程度较显著。流转后人均总收入的组成因素虽然发生一定变化,但是家庭劳动力状况与社会发展状况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因此流转后人均总收入必然受流转前人均总收入较大影响。

6.流转后人均种植收入、养殖收入、外出务工收入、本地务工收入、补贴收入、流转收入对流转后因素路径正向相关。其中流转后人均流转收入回归系数最大,对流转后因素影响最大;流转后人均养殖收入回归系数最小,对流转后因素影响最小。其中流转后人均流转收入作为农民一项新的收入来源,其他收入作为传统收入方式的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其变动并不会太大。

7.流转后人均流转收入误差变量对其影响方差最大,最不均衡,随机性较大;流转后人均养殖收入方差最小,最均衡,随机性较小。

8.流转后因素对流转后人均总收入具有正向显著性。流转后人均总收入受流转后因素中的流转后人均种植收入、养殖收入、外出务工收入、本地务工收入、补贴收入、流转收入影响,因此其必然受到这六项收入的影响。

(二)基于SEM对未参与流转者人均总收入构成因素的分析

模型构建结果(见图2)。

据此可知:

1.人均种植收入、养殖收入、补贴收入对务农收入路径正向相关。其中人均养殖收入系数值最大,影响最显著。未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其务农收入仍来源于原始的种植、养殖与补贴,而其中养殖的收入较高,因此对其务农收入影响较大。

2.人均外出务工收入、人均本地务工收入对务工收入路径正向相关,人均外出务工收入系数值较大,影响显著。务工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和本地务工,而其中尤以外出务工挣钱最多,因此其对务工收入影响最大。

3.务农收入对务工收入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对农户而言,青壮年大多进程务工,老人留守在家务农,若家里务农收入较好,外出务工人员就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工作中,从而提高收入。由于务工人员多惦记家中情况,如果家中务农情况良好,可以促进其务工积极性。

4.务农收入和务工收入与人均总收入正向相关,其中务工收入系数值较大,影响显著。因为务工收入比在家务农的收入多,因此务工收入对人均总收入的影响加大。由调查可知,农民务工收入远远高于务农收入,所以务工收入对人均总收入的影响比务农收入更大。

政策建议

通过对于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并结合国家最新颁布的如《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从分析可以知道农村劳动力人口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当大力宣传优生优育政策,坚持让农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生育、抚养孩子;大力鼓励青壮年进城务工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增加家庭收入;保障在外务工民工家庭老人、妻子、子女生活质量与基本权利,让其无后顾之忧。

第二,当地政府应积极开办农村培训班。由分析可知,当今学历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并不显著,同时《意见》中指出,鼓励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定专门规划和政策,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因此,应当加大开办农村培训班力度。培训班一方面应保障农村教育质量,培养新一代青年发展农村现代化经济;另一方面应当组织对种粮大户、流转大户、流转中介机构管理者、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的种粮专业培训,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业产出,解放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政府应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分析可知,国家现阶段实行的土地流转政策能够大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应创新土地的流转形式,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以及入股的方式承包土地,从而使土地流转发挥更大的作用,农户收入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第四,据结构方程分析可知,农民将土地流转后,其养殖、务工等经营活动将不再对其收入产生负面作用,而种植经营仍对其收入产生正面作用。因此,对于未参与流转的农户,应大力鼓励其参与土地流转,从而解放农村劳动力,使农民无论进行何种经营,都能产生正面的效果,而不再参与多种经营,却徒劳无功。对于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应当引导农民正确选择经营内容,以期获得更大收入。

参考文献

[1]李东.五常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陈东俊.广西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冯楠,周昭雄.滁州市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8):121-123.

[4]程龙.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之关系——以湖南省宁乡县关山村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8):90-94.

篇4:河北清河县土地流转的研究论文

摘要:河北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土地流转操作程序、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等问题,需要在法律上给以规范。应在土地地权登记和确权、保护基本农田制度、土地流转服务体制、土地流转后农民的社会保障以及流转争议解决机制等方面,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促进、保障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土地流转抵押权地权登记争议解决承包经营权

0引言

土地制度问题是中国农村面临的核心问题,而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当前地权制度变迁的焦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即在保持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变的前提下,土地使用权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转移和交易。由于农地细碎化经营潜能耗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业产业规模经营的扩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等因素引发河北省土地流转成为必然。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全省172个县(市),约有5万多个行政村落,目前除极少数几个村镇坚持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经营外,其余均为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当前河北省土地流转市场总体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土地流转总量偏小,农户间土地自发流转比重大,集体组织引导流转少,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交易机制尚未健全。据笔者调查,河北省土地流转期限都比较短,流转期限主要集中在5年以下,并且约有50%的农户没有签订任何形式的土地流转合同。同时,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立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可承包到可出让、再到可入股,呈现了一种逐渐放松规制和多元化运行的机制。但是河北省土地流转还缺乏统一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和具体管理实施细则,这种不规范增加了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并已成为影响河北省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1河北省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

1.1缺乏规范的土地流转操作程序土地流转合同与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在现行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中无明确的规定,河北省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也未建立,农户的土地转让在具体的期限和合同内容方面非常不规范。据笔者调查。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税的减免、粮食直补等国家有关“三农”政策的实施,加剧了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纠纷数量增多,而河北省目前还没有一个乡(镇)有比较完整的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农村土地流转资料档案缺乏,特别是法律规范的缺失,使一些基层政府以集体名义强行推动土地流转或者随意终止承包合同,严重损害了农民土地承包权,使承包农户的土地经营权益无形中被基层政府剥夺了。

1.2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受限现行法律法规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做出了严格限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受让方受到的是债权保护,而要获得土地物权的受让人有身份限制并必须满足一定程序。<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全部或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1999年河北省施行《河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条例》明确了土地流转必须以发包方同意为原则;农业部于2005年3月1号起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11条及25条甚至规定承包方申请及发包方同意两道程序。因此,承包方要想顺利流转自己的权益,实现土地的用益权能,必须同时满足承包方同意、受让方集体成员性和承包方的经济保障性三个条件:<物权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可见,《物权法》概括性的条款回避了该问题,而对于经发包方同意也是基本认可的。

笔者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既然定性为物权性质,就应赋予承包经营人完整的土地使用权。土地流转权是承包农户作为流转的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土地流转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流转收益全部归承包农户。承包农户在遵守法律的情况下应当有自主权,这样才符合私法自治的原则。实际上,我国在土地流转权方面也在尝试推进改革。如,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9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受让方可以是承包农户,也可以是其他按有关法律及有关规定允许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和个人。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这无疑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范畴放开的一个政策性尝试。因此,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改革方向来看,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该也必然成为河北省下一步改革的主要着力点之一。

1.3禁止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基于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和农村基层社会稳定的立法目的,现行《物权法》和《担保法》均明确禁止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作为抵押财产行使抵押权。这就导致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不完善的产权,难以形成土地融资市场,抑制了农地的价值担保功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无法实现其抵押融资功能,既不利于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模式,也不利于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当前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扩展等问题,都与农民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农民缺少资金及可靠的融资渠道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利是有价值的,其物权性质已为学界所认同。既为物权,权利人应享有抵押权。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旦成为最具有财产性收入的资产,肯定会增强河北省农业生产资本的充裕程度。因此,笔者建议,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扩大现行法对抵押的适用范围,允许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进行抵押。

1.4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中在产权方面仍存在缺陷。一个完整的产权应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而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但是这个概念不是法律上的“组织”,是一个抽象的、没有法律人格意义的集合群体,这样一个无法律人格、不能具体行使对土地有效监督和管理的集合群体作为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必然造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虚置。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虽然明确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民的使用权,但到底属哪一级、主体是谁、农民的使用权如何具有保障性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进而使得农民的各种土地权益没有保障,随时可能受到来自村、乡(镇)各级政府的侵害,村、乡(镇)集体组织很自然地就依法享有了农村集体土地的发包权.进而掌握了土地产权中的让渡权和处置权,即调整土地资源的权力和对外交易土地资源的权力。可以看出理论的难点和法律的缺陷为乡(镇)政府、村级“准政府”的侵权提供了便利,导致经营管理者成为所有权的代表,乡(镇)、村基层组织可以凭借其土地所有权做出土地流转决策,分享土地流转收益,剥夺农民的相关权益。

2河北省土地流转的法律构建

土地流转一定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我国现在土地制度流转的法律还很不完善。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该办法大多是对土地流转的原则性规定,针对河北省具体情况需加大土地流转的立法工作,对流转的具体程序和步骤还需要详细规定。

2.1土地地权登记和确权如果不以确权为基础,冒然推行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则流转的主体便不可能为农民,而很可能是其他权力主体,这会侵害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都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户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该证是确定承包户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据调查。河北省土地向外发包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的几乎占不到三分之一。普遍出现土地经营权证填写不规范、不详细、不真实,土地经营权证书发放不到位或丢失、土地承包档案不完整、不规范等问题,还有部分地方违规多留机动地。

河北省县级土地管理部门应该依法进行土地详查,入户调查、实地测量,在此基础之上,了解土地现状,进一步明确地界,确定一些新增地及权属不明地的权属,把承包地块、面积、空间位置和权属证书落实到户,清理、规范整理土地承包档案,健全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确保土地承包档案信息完整、齐全和真实有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应包括初始登记、变更登记、续展登记和注销登记。其中,变更登记包括主体变更登记、使用面积变更登记、农地用途变更登记。河北省还可以探索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土地承包电子档案系统。

2.2完善保护基本农田的制度河北省作为全国十三个粮食主要生产省之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肩负着重要责任。在产粮大省实现这一目标的背后,还需要相关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作保障。中央政府对农地的转用已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1995年设立“基本农田”作为需要专门进行保护的农田;《物权法》规定承包人对承包地所享有“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的权利,规定“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企业(包括个人投资者)成片租赁土地后,擅自在耕地上建造永久性固定建筑物,已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的农业用途。笔者对省城市城乡结合部调研发现,由于农村缺乏资金,农村基层组织成为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主体,城乡结合部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大部分用于以“土地出租”的工业开发,另一部分是从事“小产权房”的开发。

因此,需要通过制度的设计,确保流转耕地不会流失。笔者建议,农地的用途登记应明确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中的一种,而不能仅仅登记为农业用途,并将基本农田标注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当农地从一种农业用途转变为另一种农业用途时,要进行变更用途登记。政府土地主管机关也可以对此行使强制恢复原状或行政处罚的权力。

2.3规范流转争议解决机制我国《土地承包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的形式和要件做了要求,即采取书面形式和经发包方统一和备案的形式。但在实践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大多采取口头形式,导致大量土地转包纠纷的案件。因此,建议从三个方面规范:一是出台河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建议河北省人大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制定《河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从流转主体、流转方式、流转程序等几个方面对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规范;建议河北省工商局、农业厅出台全省统一的《河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包括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委托流转合同等五种,二是完善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公示制度。目前,河北省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登记规定由于过于宽松而不能落到实处,致使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过于随意《物权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物权法》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一重要物权的变动缺乏必要的公信力,容易产生流转纠纷,造成对善意第三人的伤害。建议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的登记、备案,使土地流转管理工作制度化:建议大力推行河北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登记、公示制度,限制农村土地的非法转让,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交易安全,促进交易便捷。三是建立健全以仲裁为主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解决机制。2009年2月21日,省委办公斤、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同时各级农业部门要依法开展土地承包仲裁员培训,建立健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解决制度;2009年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务会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规定了程序简便、费用低廉解决争议的制度,为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提供了一个相对规范、统一的法律制度。河北省要尽快依法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体系。2.4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制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低效率的直接原因在于缺乏规范的组织协调机构和土地流转市场。据笔者调查,大部分县、乡均未设立与土地经营权流转相关联的评估、咨询中介机构。建议依托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健立县、乡两级土地流转市场,起到农地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的媒介和桥梁作用,并制定项目编号、名称、权属类别、区位、面积、流转方式、参考价格等,受理农村土地物权交易的委托,提供多种流转方式供农民选择。另要与相关产权交易机构联网,实现与各地产权交易机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低效率的直接原因还在于缺乏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由于农民在流转过程缺少对土地升值的预见性。因此,建议完善土地流转评估制度,即成立或授权民间专业的土地估价机构,对土地进行估价。合法的估价机构对土地做出的估价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交易价格的法定依据,也是依法纳税的法定依据。笔者建议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流转服务组织,以乡镇经管站或农技推广站为依托组建土地流转中心。

2.5完善土地流转后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制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重要因素,农村土地承载着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和规范的实行,并未明显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繁荣,究其根本,是对农民的保障性缺失。我们要建立、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救济、户籍等相关制度,从而保障农地使用权的流转。目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推开。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完善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对于承包土地全部流出的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优先纳入各类教育和培训计划: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区域,要优先将流转土地农民纳入农村养老保险范畴。笔者建议,随着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适时与城市养老保险衔接。

篇5:河北清河县土地流转的研究论文

摘要:笔者通过对河北清河县的羊绒产业调查研究和参考相关政策文献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本地区在羊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把握羊绒市场的发展特点,从而对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和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清河羊绒产业;发展;研究

清河羊绒产业起步于1978年,经过30年的发展,清河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产业集聚地,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被誉为“中国纺织名城”,“世界羊绒之都”。目前,清河县拥有羊绒生产专业乡镇6个,专业村160多个,羊绒产业推点企业1万多个,从业人员10万人。全县拥有梳绒机17 000多台,年加工经销各类无毛绒2万多t,其中山羊绒4 000多t,占全国总量的65%。在初加工发展的同时,羊绒深加工得到长足发展,全县拥有粗纺纱生产线43条,精纺、半精纺纱锭3万锭,年可纺纱3 600t,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纺纱中心;拥有横机17 000多台,电脑横机150台,年可加工各种羊绒制品3 000多万件。,全县加工各类无毛绒24 000 t,纺纱3 800 t(其中外加工1 200 t),织衫900万件,创产值130亿元,上缴税金3亿元,均占全县产值、财政收入的60%以上。

1 清河羊绒加工业发展的特点

1.1 原料和产品远进远出、两头在外

清河县羊绒加工户所用的原绒全部购自内蒙、新疆、甘肃、宁夏、西藏等地,购进的渠道和方式,有的加工厂家直接到牧民手中收购,也有的牧民把原绒运往清河卖给梳绒企业,还有的企业大户专门从事原绒购销。自1985年至今,县城各大旅馆均住有内蒙、甘肃等外地来清河销售原绒的客商。开始时牧民背着几十公斤、上百公斤原绒来清河出售,近些年来牧民成吨成车的原绒从遥远的牧区源源不断地运往清河。

1.2 生产经营区域化、规模化

精梳羊绒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收益大,便于家庭生产加工。一台梳绒机的年可获利2~3万元。这一行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加工户由少到多,迅速发展,形成大面积、区域化生产。杨二庄、黄金庄、谢炉、戈仙庄、陈庄、连庄、双城集、油坊等县城东侧的10个乡镇,村村都有梳绒加工户,是羊绒加工集中的区域。

1.3 区域化专业市场日趋繁荣

全县兴起了5个羊绒交易专业市场,如杨二庄镇的羊绒交易市场,沿武松东街两侧东西延伸,分成3部分:一是成品绒贸易市场。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区域内百余家企业都是贸易场所。二是原料市场。地点在大裴村。三是毛渣市场。在镇政府东侧,每日向外输出毛渣几十吨。另外,还形成了梳绒机配件和维修市场。

1.4 产品向深加工、系列化方向发展

清河精梳羊绒行业由梳绒向纺纱、织布、织衫的深加工延伸,揭开了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景。为了促进羊绒行业健康、持续、高速、高效发展,1994年8月,清河羊绒行业成立了“清河羊绒行业同业公会”。清河羊绒行业同业公会是行业性社会团体,确定的主要任务,一是协助县委、县政府指导、管理羊绒行业发展;二是对会员进行团结、帮助、引导和教育;三是为羊绒产品销售提供市场、技术、信息、质量等项服务,协调关系;四是维护会员利益,反映会员意见,帮助解决各种经济纠纷。截止目前,清河羊绒同来公会共有148家会家单位。

2 清河县羊绒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清河羊绒制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

众所周知,清河羊绒产业总体产值虽然很高,但是产业主体是规模不大、数量众多的民营中小厂商所组成,这必然就决定了其厂商自有研发能力低,羊绒制品科技含量在全国同行业中相对较低,远远落后于国内企业如鄂尔多斯、鹿王、圣雪绒等企业。,河北省纤维检验局对全省大中型商场、超市销售的羊绒制品进行了专项检验,在检验的80批羊绒制品中,绝大多数为本省生产,其中有羊绒衫、羊绒裤、羊绒大衣等,合格13批,合格率仅为16.3%。从而不难看出,清河羊绒制品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羊绒市场秩序混乱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国内品牌羊绒制品大量增加,国际知名品牌也逐渐进入我国市场,这导致清河羊绒产品市场面临更大范围的竞争与挑战。但是,国内羊绒市场十几年价格大战的怪圈,使得这一产业远没有得到规范和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 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止,加工能力严重过剩。20多年来,我国羊绒产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存在,加工能力急剧膨胀,行业之间的竞争逐步加剧,市场秩序大乱。据统计,目前国内羊绒加工企业多达2 600多家,无毛绒分梳能力突破2万t,是世界羊绒总产量的3倍;羊绒加工能力每年达到了5 000万件,每年实际加工以羊绒衫为主的羊绒制品1 400多万件,而国内外市场每年的总需求量不足2 000万件。

2.3 品牌效应差

清河县羊绒制品出口量虽然不断增加,但只是一种低水平的数量型增长,没有产生质的飞跃。我县在羊绒产业上有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却没有品牌优势。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学会在国际市场上营销无形资产,保护知识产权,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优势资源赚取外汇。更为严重的是,国内羊绒企业几乎完全依靠代理商出口,形成多头出口、以量取胜、压价竞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建设缓慢。即有的品牌维护不尽如人意,产品品质不一,高中低档产品均用同一商标,很大的程度上伤害了羊绒品牌的发展。

3 清河羊绒产业链目前需要解决问题的思路

3.1 提高羊绒制品要科技含量,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工艺和机器设备

在清河县羊绒产业中,羊绒衫等上衣制品主要模仿国内外其它具有研发能力的大企业,款式老套跟不上形式,品种严重单一,在这些方面的`竞争力远远的落后。其产品的销售量主要集中在那些款式要求不高的羊绒裤等系列。这就需要清河县的企业长期的加大款式研发的能力。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科技合作,在加工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品牌培育等方面实现与国际接轨。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工艺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要在此技术上实现再创新。宇联、宏业、奥莱克3大集团先后引进6条绒条加工生产线,22条纺纱生产线,引进德国STOLL公司电脑提花横机200台套,完成了STOLL电脑提花机CAD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消化、吸收及应用。同时引进海外高层次技术人才,宇联公司聘用了日本籍的高级工程师负责生产管理,如采取了最新型的专利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后整理设备运用了新型的超柔软抗起球弹性材料,研制出了新一代抗起球羊绒衫;宏业公司聘请了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作为首席设计师,从而促进了企业各项生产和管理制定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性,有效提升了企业产品质量、档次和经营管理水平。

3.2 建立有效的羊绒市场秩序

由于羊绒商品的特殊性,每年两届的广交会以及各地的经贸洽谈会、展销会等与羊绒的生产和销售存在一定的脱节,加上羊绒传统直销的局限性,供需双方都希望能有一种适合羊绒业的新型营销方式来补充前者的不足,以增强交易的公开透明度。因此组建羊绒专业拍卖交易机构,借鉴国内外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及拍卖交易市场的成功经验,按照国际通行拍卖交易规则将其从一般商品贸易方式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国际羊绒拍卖会这一特殊的商品交易形式。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环境。鼓励竞争,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加强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行畜牧业信息发布制度,建立灵敏的现代化市场信息传输网络,监测市场畜牧产品供求和价格动向,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有效指导生产和消费。

3.3 建立品牌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市场羊绒品牌有180多个,前10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市场集中度非常高。羊绒品牌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对中国羊绒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品牌建设将是提升羊绒产业未来竞争力的重点。中国羊绒业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为规模数量的增长,当步入行业成熟期后,这种量的增长必然受到资源有限性的限制。未来行业分工将更加精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产业链之间的合作将取代内部的恶性竞争,品牌的较量将取代价格大战。我国羊绒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进行包括技术创新的、品牌创新、营销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自主品牌建设将成为中国羊绒行业真正走上国际舞台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何焱.清河羊绒基地解剖[J].中国纺织,(11).

[2] 清河国际羊绒科技园区.聚集羊绒产业优势 展示羊绒之都风采[J].中国科技产业,(12).

[3] 王俊峰,郭东生.世界羊绒看中国 中国羊绒怎么办[J].中国纺织经济,(01).

[4] 郝伊清.潮起潮落话羊绒[J].北方经济,(02).

篇6: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时间:2009年9月1日星期二下午

地点:宁波鄞州区咸祥镇芦蒲村

采访人:村民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山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幅增加,各地由此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土地使用分散、闲置、流动性差,甚至出现了抛荒现象,这一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影响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制约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的主要障碍。正确认识我县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发展规模经营,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我县土地流转的现状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县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在全县农村开展了“规范、有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以完善、土地流转合同,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合同档案管理为目的,着力抓好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和排查问题、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整改和建章立制几个阶段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6月底止,全县已承包耕地面积18.8万亩,占耕地的97.4%;承包农户3.78万户,占总农户的99.7%;签订土地承包合同3.6万份,合同签订率在95%以上,填写《土地承包经营权证》3.78万本。全县土地流转面积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7%,流转户1.18万户,其中流出户7238户,流入户4619户,全县补签合同近3万份,合同一式四份,登记和签订率达96%。

二、土地流转工作成效

抓好土地流转工作,对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起了积极作用。

1、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干部群众满意。自发流转存在着合同不规范,协议不完善,缺乏法律约束等问题,在土地流转工作中我县按照省农业厅统一式样的合同文本,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并对过去存在的口头协议,不规范合同重新进行了补签,规范建档,消除了以往土地流转中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使外出打工的走得放心,租田的农户种得称心,乡村干部也可以抽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解决其它问题。

2、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土地流转,会手艺、头脑活,善经营的农民更多地离家外出打工,或到城镇经商置业,就近服务于二、三产业。据统计,土地流转后全县乡(镇)外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5000人,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活跃和繁荣了城乡经济,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

3、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开始出现两种趋向:一是农户之间转包开始向租赁大户成片租赁发展;二是耕地流转发展到林地和“四荒”经营权流转,由单一的种粮向水果、蔬菜、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发展。全县3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70多户,总面积4000亩以上,有力促进了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使耕者有其田,能者尽其能,智者尽其智,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企业化方向发展。

4、加快了现代农业的进程。土地流转后,种植大户都渴望新技术、新品种,以提高产量、提高效益。农业机械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今年机械使用量大增,今年1—6月份,全县新增耕整机32台,插秧机8台,抛秧机2台,便型拖拉机22台,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5、建立了土地流转机制。全县各乡镇、村按照“规范、有序”的要求,全面建立起了土地流转档案,规范了土地流转程序,明确了规章制度。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作为管理机构,做到村有档案,乡有备案,配备专人分管档案工作。摸索总结了四种流转形式。即:土地出租、土地转让、土地转包、土地互换,为今后土地流转工作步入经常化、规范化轨道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三、存在的问题

l、法律意识较淡薄。表现在:一些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认识度低,知道有《土地承包法》的多,但通读过全文了解精神的不多,有的土地流转未经村委会同意或备案,有的认为签不签合同不重要,以口头协议代替合同,有的流转后再签合同,埋藏下矛盾纠纷隐患;土地承包工作中,仍有一些村组干部对党的土地承包政策和法规领会不够,为解决人地矛盾,搞“几年一调”,土地打乱重分,给土地流转造成了困难和障碍。

2、个别乡(镇)和村组干部对流转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还没有走出过去“要钱”、“要粮”的旧的工作模式。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民自己之间的事,无须政府插手,而且土地流转工作政策性强,敏感度高,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矛盾多、难度大,没有直接经济收入,有为难、怕难情绪。有的抱应付态度,导致乡村干部沉不下去,责任不到位,工作难落实。

3、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匮乏,流转机制不完善。虽然有的地方成立了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但总体上仍不能适应需要,缺少一个由下至上、网络化、多功能的中介服务体系。由于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欠完善,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流动受阻,信息辐射面狭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程度、规模和效益,提高了土地流转的成本,造成“有买找不到卖,有卖找不到买”的局面,并限制了土地流转的区域范围。从流转机制看,流转形式单一,程序不规范。有的地方即使签订合同也存在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的问题。这既容易导致承包关系混乱也容易引起纠纷,同时,这也是造成承包者掠夺性经营的重要因素。

四、对今后完善土地流转工作的建议

1、加大宣传,统一思想。要在干部群众中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贯彻《土地承包法》,和中央、省、市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通过政策宣传和细致的思想解释,让每一个农民了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消除农民的惧变心理,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充分认识规范土地流转,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人口变化引发的土地调整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用市场手段和机制取代和制止行政手段任意调整土地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使农村土地关系的稳定由政策、法律强制逐步过渡为农民的习惯。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到规范土地流转是—个经常性工作,把规范土地流转工作纳入经常化、规范化轨道。

2、转变观念,明确思路。乡村一级要从过去“管”、“要”向服务引导转变,认真搞好谋划。一要以产业推动抓流转。以加快农业产业化为契机,紧紧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产业

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农民的承包土地向主导产业和规模基地方向发展;二要规范建制抓流转。引导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是避免土地纠纷,确保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后凡涉及到土地流转的农户,在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都要依法引导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书面合同,建档保管,以解决农户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促进有序流转。三要培育大户抓流转。把培训规模经营大户作为带动土地流转的关键来抓,形成以示范辐射大户,大户带动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吸引大户、孕育大户的良性循环。鼓励干部向农民租田搞示范,通过“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的引导方式,带动农民自愿转租承包耕地。并且政府要拿出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功能全多样化、布局科学、服务多样的要求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大就业空间。

3、建立土地流转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引导土地健康有序流转。首先,规范土地流转基本操作规程,实行程序化操作。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指导下,受理农民委托土地流转申请书,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召集农户自主流转见面,对达成协议的农民,指导和帮助按要求签订合同。其次,建立土地租金评估制度。目前,土地使用权的租金多是流转双方自由协商或基层组织协调确定,缺乏科学评估依据。建议建立农用土地评估机构,以土地流转前的评估作为确定租金的依据;土地流转后的评估,主要是监督土地使用情况,防止土地肥力、地力被破坏。再次,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流转双方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土地流转合同,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期限、条件和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涉及承包土地田块变动的,要及时办理承包权证变更手续;有条件的,还可到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农村基层组织和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流转合同的审查、监督,对合同的登记、立卷、归档,要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第四,建立必要的流转中介组织。可由农办牵头,联合农业、土管、林业等部门设立“土地信托服务中心”,乡镇一级设立土地信托服务中转站,村一级由村委会具体向农民提供土地信托服务,突破土地使用权流转仅在有限区域内进行的制约,实行三级联网,形成统一的土地使用权流通市场。

篇7:河北清河县土地流转的研究论文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研究2007-02-10 16:49:09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概念和特征流转方式的法理界定各种流转之法律内涵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一章“总则”第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当前,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领域拓展,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程明显加快,流转规模扩大,截至××年年中,除西藏外,全国农户承包地流转面积为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年底增长多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已呈现多样化,但目前理论界与实践中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方式认识不尽一致,不利于达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符合“条件、自愿、规范、有序、依法”之客观要求,不利于真正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种种观点

(一)《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前流转方式的种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许多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以下七种:()出让;()出租;()转让;()转包;()入股;()抵押;()“四荒”拍卖。

第二种观点认为,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形式包括:()占用;()联营;()租赁;()转租、转包;()“四荒”土地使用权拍卖;()抵押。

第三种观点认为,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互换;()转让;()委托;()转包;()入股;()拍卖;()反租倒包;():竞价承包;()抵押等。

第四种观点认为,土地流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互换;()转包;()转让;()反租;()倒包;()入股。

第五种观点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出让;()继承;()抵押;()出租;()赠与、互易;()转包;()入股。

第六种观点认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土地反租倒包;()土地有偿转包或转让;()土地投资入股;()土地信托服务。

综合上述观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涉及:()出让;()竞价承包;()拍卖或“四荒”拍卖;()转包;()转让;()互换或互易;()出租或租赁;()反租倒包(反租、倒包);()入股;()联营;()抵押;()占用;()赠与;()继承;()土地信托服务;()委托。

(二)《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后流转方式的种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土地的流转方式:()土地反租倒包;()土地有偿

转包或转让;()土地投资入股;()土地信托服务;()土地互换。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土地流转的方式上,除保留《农业法》中规定的转包、转让、入股、互换等四种形式外,还应增加反租倒包、抵押、出租、出让等形式,还应允许农民在推进农村市场化的伟大进程中,创造性地探索新形式”。

第三种观点认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形式:()自由流转模式。该自由流转包括转包、转让、出租、互换、抵押等具体形式;()“反租倒包”模式;()土地经营权入股模式;()“两田制”模式;()“集体农场”模式。

第四种观点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抵押;()继承;()代耕;()准占用。

第五种观点认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形式:()转包;()转让;()

退包;()互换;()委托代种;()反租倒包;()股份经营;()拍卖。

第六种观点认为,农地使用权流转方式:()出让;()出租;()发包;()转让;()转包;()转租;()入股;()抵押。

第七种观点认为,土地流转有:()转包;()代耕代种;()互换;()转让;()租赁;()入股;()反租倒包;()继承;()抵押;()土地托管。

综合上述观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涉及:()出让;()发包;()拍卖;()“两田制”模式;()“集体农场”模式;()转包;()转让;()出租或租赁;()反租倒包;()入股;()互换;()抵押;()继承;()准占用;()代耕或委托代种;()退包;()土地托管或土地信托服务;()转租。

笔者认为,《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前后,专家和学者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探讨,对真正界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是有益的,但

同时也存在着明显不足,见后分析。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和特征

目前,理论界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理解和界定上不尽一致。有的人认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就是指在保持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变、确保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的前提下,土地使用权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转移与交易”。有的人认为:“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的是,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保留承包权,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有的人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动流转,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在集体组织内部承包经营户之间、非同一集体组织承包户之间以及承包经营户与非承包经营户的组织个人之间所产生的,以转让、出资、出租、抵押、继承、赠与为主要方式的积极作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财产权发生转移的行为”。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家

庭承包”第五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第条)和第三章“其他方式的承包”(第条)的规定,并结合民法中的物权法理论,笔者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承包中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的前提条件下,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性质和主体种类以及农村土地农业用途的基础上,原承包方(即流出方)依法将该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从该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的部分权能等具体民事权利转移给他人(即流进方)的行为”。这里“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生效或者依法登记取得的,对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园地、养殖水面、“四荒”等农村土地进行占有和以耕作、养殖、竹木或者畜牧为生产方式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目的生产经营而使用并获得收益的权利以及该依法承包农村土地所形成权利 的处分权。该“土地承包经营权其性质属于物权,属于物权中的他物权,属于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且是一种新型用益物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自××年月日起施行)的法律规范之性质和内容分析,该法“对家庭承包的土地实行物权保护”,对该土地承包经营权已赋予物权性质,并采取物权保护。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特征概括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要以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存在为前提;()不发生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性质和主体种类的变化;()不改变承包地之农业用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自愿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期限性,即“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二元性,即包括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的流转和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留下的非物权性质民事权利流转两方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其流进方享

有的权利,不得超过原承包方(即流出方)享有的权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流出方的特定性(即原承包方)和流进方的多元化(即一切农业生产经营者,包括法人、其他组织、自然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契约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理补偿性。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法理界定

根据上述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和法律特征分析,笔者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既不同于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这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实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村土地发包或出租给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也不同于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变更,例如,家庭承包中发包方依法调整承包地,或者家庭承包的承包户依法分户等;更不同于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例如,承包地被依法征用或占用等。因此,对上述农

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种种观点分析可知,其存在问题是:()出让不属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竞价承包、拍卖或“四荒”拍卖、发包等应属农村土地使用权出让范畴;()占用、退包等应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范畴;()“两田制”模式、“集体农场”规式等应属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而不属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信托是指在坚持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的原则,土地信托服务机构受农村土地承包方委托,并以中介组织身份,协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过程中的有关事项,促成转让方(即原承包方)与受让方达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从而引起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受让方的行为。显然,土地信托不属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范畴,因为土地信托服务机构不属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流出方。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家

庭承包”第五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第条“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和第三章“其他方式的承包”第条“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其他方式流转”以及第条“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该承包人死亡,其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在承包期内,其继承人可以继续承包”之规定分析,目前《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有其名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主要包括八种:()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抵押;()继承;()代耕(《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家庭承包”第五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第条第款规定:“承包方将土地交由他人代耕不超过一年的,可以不签订书面合同”)。

根据《草原法》第条规定:“需要临时占用草原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临时占用草原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年,并不得在临时占用的草原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占用期满,用地单位必须恢复草原植被并及时退还”。这里“临时占用草原”理所当然应包括临时占用承包地。显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包括准占用。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特征剖析,《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所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其他流转方式”还应包括:()赠与;()质押;()出典。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反租倒包”。“反租倒包”,是指承包方(出租方)在保留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发包方向承包方支付一定的租金,将承包方的承包地租归发包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发包方再将该承包地发包或倒包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

业生产经营者的行为。“反租倒包”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介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通过流转集中土地进行规模经营,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但出现发包方强行租回承包方的承包地,且租金极低,并以较高价发包,严重损害了承包方的利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把“反租倒包”作为乡村收入的手段,甚至某些人却可因此而得到额外利润,恶化了“反租倒包”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态”的名声,引起农民强烈不满,并造成了农村社会动荡的巨大隐患。因此,中发号《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明确:“‘反租倒包’,不符合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应予制止”。实践中,“反包倒租”其运行机制类似于“反租倒包”。笔者认为:()“反租倒包”或“反包倒租”与承包方直接出租或转包比将增加交易成本。()“反租倒包”或“反包倒租”使流转法律关系复杂化,目前其他流转方式只存在一种法律关系,而“反租倒

包”或“反包倒租”存在二种法律关系,即租赁法律关系和承包法律关系。()如耕地、林地、草地的“反租倒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发包方的第二次发包(即倒包),一方面新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以外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则违反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家庭承包”第条“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和耕地、林地、草地等农村土地应“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农村土地承包法》第条第款)之规定;另一方面如新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则依《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应采取人人有份、家庭承包,会使农村土地更细碎化,更不利于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最后一方面按《农村土地承包法》法律规范和内容分析,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第二次发包,则第二个承包方应取得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会与原承包方保留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冲突。因此,根据上述分析,“反租倒包”是一种违反

法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应取缔。()“反包倒租”中,受转包方(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发包方)也不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第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之第(四)项流进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之要求,目前农村绝大部分地方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已从过去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转变为现在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户经营”或“集体所有、承包方经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发包方已丧失农村土地的“经营能力”,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反包倒租”也应取缔。

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各种方式之法律内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它是指转让方(原承包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在承包期限内依法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受让方(新承包方)的行为。其结果是,转让方丧失部分或者

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受让方依法取得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转让方与发包方之间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的承包关系终止,确立受让方与发包方之间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的承包关系,如转让方依法将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受让方,其承包方法律资格和原拥有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消灭。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它是指转包方(原承包方)在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在承包期内并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下依法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债权性质农村承包地使用权转移给受转包方的行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属于转包方在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从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部分权能(包括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但不包括处分权)

移转给受转包方,其结果,受转包方无法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只能取得债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农村土地承包法》第条),新确立转包方与受转包方之间的转包关系,且该转包的期限不得超过原承包期的剩余年限,一般较短,最长也不得超过年。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它是指出租方(原承包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在承包期内并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下依法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债权性质农村承包地使用权转移给承租方的行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属于出租方在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从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部分权能移转给承租方,其结果,承租方无法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只能取得债权性质农村承包地租赁权,同时,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新

确立出租方与承租方之间的农村土地租赁关系,且该租赁的期限不得超过原承包期的剩余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年。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它是指在存在两个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有效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并限于同一发包方的农村土地的两个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基础上,承包方之间依法互相调换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则发生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的流转,其结果,甲承包方丧失原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同时取得乙承包方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则反过来,乙承包方丧失原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同时取得甲承包方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它是指入股者(原承包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在承包期内并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下依法将农村承

包地使用权入股而取得股权的行为。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它是指抵押人(原承包方)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承包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以不转移农村土地之占有,将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债权担保的行为。在抵押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即抵押权人)依照担保法规定拍卖、变卖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款中优先受偿或以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受偿。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它是指承包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在承包方最后一个家庭成员死亡和承包期内,由最后一个死亡的家庭成员的继承人依法继承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代耕。它是指承包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在承包期内并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

包经营权下依法将承包地委托给第三人(即代耕方)暂时代为经营的行为。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准占用。它是指承包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国家因处于紧急状态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紧急需要,可以在紧急状态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紧急需要期间依法将承包地临时转移给国家或者国家指定的特定单位占用的行为。如《草原法》第四十条规定:“需要临时占用草原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临时占用草原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年,并不得在临时占用的草原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占用期满,用地单位必须恢复草原植被并及时退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赠与。它是指赠与人(原承包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效存在的前提条件下,在承包期内依法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的物权性质 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偿地赠与给受赠与人的行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赠与其法律后果类似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不同之处是转让采取有偿,而赠与采取无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赠与法理依据是以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财产权为条件,即财产权是可以被依法赠与的。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它是指出质人(原承包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的前提下,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交付质权人占有,将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债权担保的行为。在出质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即质权人)依照《担保法》的规定,优先从拍卖、变卖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款中受偿或以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受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的法律依据是农村土地承包权依法可以转让,同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的承包方享有

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典。它是指出典人(原承包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承包取得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的前提下,将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出典,一次性获得典价,承典人占有农村承包地而享有使用收益权利的行为。有典权期限届满时,出典人可以原典价回赎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典权为我国特有,虽现行法律没有规定,但司法上保护典权。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典,可以进一步拓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

综上分析可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必然引起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性质的物权流转方式有:转让、互换、继承、赠与等;()可能发生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性质的物权流转方式有:抵押、质押、出典;()流出方在保留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条件下发生债权流转方式有:转包、出租、入股、代耕;()流出方在保留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条件下发生行政许可流转方式有:准占用。

篇8: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创新研究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22日

加快土地流转机制和体制改革创新步伐, 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流转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本课题在对河北省部分市县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归纳出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诸多问题, 深入分析主客观深层次原因, 总结提炼出符合农村土地流转的新观念、新机制、新方法、新举措。

一、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新特点

河北省行政辖区面积1, 888.48万公顷 (28, 327.2万亩) 。其中, 耕地646.85万公顷 (9, 702.8万亩) ;林地435.37万公顷 (6, 530.5万亩) ;园地57.49万公顷 (862.3万亩) ;牧草地81万公顷 (1, 215.0万亩) 。从中可以看出河北省是农业大省。这有限的农村土地流转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到农业转型升级, 跨越赶超。近年来, 河北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1、土地流转面积由零散向集中连片转变。

全省到2010年流转土地约占承包经营的27%。通过土地流转, 形成规模、集中连片经营, 实现了土地由零散向适度规模集聚, 催生出许多农业科技园、农业观光园、绿色农业合作社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例如, 藁城市在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前提下,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008年土地流转面积达1.6万亩, 2009年土地流转面积达3.2万亩, 2010年土地流转面积达8.2万亩, 2011年9月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92, 058亩, 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12.3%, 增长速度惊人。藁城市绿生蔬菜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的土地连片集中, 由合作社提供种子、肥料、供水、技术和产品收获, 走出了“公司+农户+基地”的新路子。

2、土地流转方式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全省采取转包方式流转约占53.7%, 出租约占32.9%, 入股约占3.1%, 转让、互换、代耕等方式流转约占10.3%, 实现了由初期农户之间单一的季节性转包流转向多种流转方式转变, 使土地流转关系更加清晰, 更加符合依法自愿流转的要求。随着土地流转的发展, 委托流转和合作经营成为农民和业主乐意选择的两种新的模式:一是将承包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 统一组织对外流转, 所得流转收入由村集体统一结算到农户;二是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形式组建土地流转合作社, 由合作社对土地进行整合连片、自行经营或统一招租, 农户按入社土地面积获取流转收益, 这种新型的土地流转形式发展速度惊人。

3、土地流转渠道由自发向组织化转变。

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 农民惜地情结增强, 土地流转逐渐由农户自发流转向有组织地协调推动转变。组织流转一般是由农户委托村土地流转合作社或由村民委员会在征得农户同意的基础上进行。在依法推进土地流转中, 有些市县、乡镇成立了粗放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村级设置土地流转信息员, 收集农户流转信息, 由县统一发布、统一交易、统一签订合同, 农户按交易面积获得土地租金。组织化流转由政府引导, 规范程度较高, 土地大多成片, 有一定规模, 价格也较统一, 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农业资源开发。

4、土地流转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过去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在同村的农户之间进行, 经营主体大多是单一的农户。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 一些原来的种养大户扩大了经营规模, 新的专业大户不断涌现。同时, 还产生了一批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其中工商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科技人员等成了流转土地的受让主体。目前, 全市工商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科技人员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租赁土地,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 开发建设了水果、花卉、蔬菜、食用菌、林果、中药材等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 建成标准化养猪场, 肉牛养殖基地。农业产业结构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5、土地流转收益由低收益向高效益转变。

当初农民流转土地是为了规避税费, 很多土地撂荒无人耕种, 随着农业税取消, 农户的土地流转收益逐年攀升, 流转价格从当初无偿代耕, 到目前每亩300~1, 000元不等, 越是种植条件优越、效益高的地方, 流转价格越高。从调查情况看, 流转土地, 特别是集中连片流转用于发展优质经济作物、反季节作物、畜禽养殖和旅游观光等高附加值农业的较多, 用于粮食种植的较少。

二、河北省农村土地合理有效流转, 要抓住重点, 攻坚克难

土地流转问题是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认真解决的新问题, 根据现实情况, 要抓住重点, 攻坚克难, 对症下药。

1、紧紧抓住政府管理不可缺位的重点, 攻坚克难。

土地流转是一项涉及面广、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不久前, 一位农业大户给记者诉说了自己的一些烦恼:他承租的100亩耕地, 涉及几十户人家, 他要一家一户坐下来商谈, 而且每年都要谈一次, 否则哪家突然提出要收回土地自己耕种, 他全年的生产安排就乱套了。目前, 地方各级政府意识到了土地流转的敏感性和复杂性, 纷纷建立机构, 完善规章, 加强管理, 搞好服务。土地流转涉及土地所有者、土地经营者、中介组织等多方面的利益, 政府应加强规范和管理, 使其步入正常化、规范化轨道。各地尽快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 实行土地流转委托管理;切实维护非农建设征地中农民的合法利益;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全过程的监督, 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 让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

2、紧紧抓住保障农民土地“命根”不可缺失, 攻坚克难。

从调查来看, 土地流转缓慢。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中央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近年来, 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如免除农业税, 实行种粮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优质粮种补贴等。这些惠农政策直接或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更看重土地的价值, 更觉得土地的宝贵。因此, 许多农民不仅不愿意让出自己的承包地, 而且还想多承包土地;二是现代农业的日益发展。随着科技含量日益增加, 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尤其是农业生产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正日益变得简单、便捷和高效。所以, 农民在比较轻松完成农业生产的情况下, 不愿把土地转移出去。尽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数量有所增长, 但是这部分农民在从事二三产业的同时仍兼顾家里的农业生产, 真正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很少;三是农业效益的不断提高。近年来, 一些头脑灵活、科技意识强的农民,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土地收益每亩有的可达万元, 比外出务工收入还要多。因此, 一些农民不愿意外出务工, 充分说明党的“三农”政策成效显著, 令人兴奋。不能将农民正当、正常的想法当作“小农意识”强行扭转, 更不能强迫农民“流转”, 剥夺农民“土地”这个命根子。

3、紧紧抓住土地“暗渡陈仓”不可轻心, 攻坚克难。

从现实情况来看, 流转的土地用途主要为四项:一是仍然用于粮食生产, “流转”只不过是变更一下耕作者;二是用于比较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生产;三是用于间接农业项目, 如建设各种养殖基地、农业观光园等模式;四是非农项目。如用于土地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实施退耕还林、修路、建房、建厂等。其中, 用于非农建设项虽然所占比重不算太大, 但不得不引起高度注意。用于比较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生产是目前土地流转的主要流向之一, 虽然它仍为农业项目, 但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日益重视, 不可能让经济作物一直大量扩种下去, 应该未雨绸缪。

4、紧紧抓住农用土地流转“市场化”, 土地要素“资本化”, 攻坚克难。

根据当前情况, 我们要紧紧抓住农用土地流转“市场化”, 实现要素“资本化”, 攻坚克难。一定要让土地按照生产要素参与市场化经营、分配和流转, 寻找出适合农村土地经营的新模式。系统掌握土地流转的面积、形式、流向、价格等变化, 为完善政策、指导工作、核算农产品成本等提供可靠依据。重点在于监测土地承包经营权 (主要是耕地) 流转规模、形式、对象、期限、价格以及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情况。同时, 系统掌握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情况, 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组织化程度, 以及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措施、做法等。

三、创新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具体构想

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 着重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完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入手, 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赋予农村耕地资产属性, 明确农民的土地收益权利, 激活农村土地活力。

1、创新适合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 走出河北农村土地流转新路径。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必须紧密结合实际, 本着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生产效率、经营效益等要求, 在完善代耕、转让、互换、反租倒包、租赁、入股等形式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总结其他符合法律法规的多种有效流转形式。对农业基础较好, 具备规模经营条件的地方, 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土地租赁模式;对没有龙头进入的地方, 推行“协会+农户”合作经营模式;对资金来源有限, 龙头企业又想进来的地方, 推行股份制模式等。

2、创新政府引导服务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

和集体组织在促进土地流转中的引导、服务功能。在严格遵循保护耕地的原则下, 不能以土地流转的名义擅自更改土地用途, 要确保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非法转让土地用于非农建设, 流转后的土地也必须用于农业生产。谁来确保, 只有政府。政府用引导和服务的方式方法来实现合理有效的流转, 相关部门应做好监督核查工作, 以确保农地农用。在土地流转中必须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严禁采用粗暴的行政手段来做土地流转工作。专门的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和提供各种服务的中介组织必不可少, 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起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 审核、认证、调节制度, 为土地流转做好服务工作, 促进土地流转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3、完善土地流转仲裁机制, 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现实纠纷, 实现依法流转。

目前, 推动土地流转已成为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国家应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加快土地仲裁立法进程, 制定出台有关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的法律, 建立更为完善的、适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县乡两级作为解决土地承包纠纷的最基层的前沿阵地, 要大力加强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建设, 从体制上给予保证, 以便及时处理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纠纷。

4、创新土地流转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各类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

要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和机构。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土地流转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 实行登记制度, 由村委会备案, 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登记;二是强化管理服务, 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要及时向农民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 建立完善土地档案, 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三是培育和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 健全完善土地流转市场, 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四是土地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 防止以流转土地为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的土地管理服务网。

5、创新土地流转政策机制, 完善、规范土地流转政策。

上一篇:班级志愿者活动总结下一篇:重点项目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