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工作制度

2024-04-09

小学教学工作制度(精选8篇)

篇1:小学教学工作制度

小学教学工作考核制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了切实强化教学管理,调动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工作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做到奖优促勤,根据苏发(2001)4号文件精神及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经过教师广泛讨论,修改后制定本制度。

一、考核主要内容、分值及考评细则。

(一)备课(80分,占总分8%)

1、要求:统一用本;有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班级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措施等);有可行的教学进度;有每次检测记录及分析;有总备课节数编号;每课时教案完整(教材题目,教学要求,重难点,主要教、学方法,教具准备,课时安排等);三分之一以上有教后感;详案率达60-85%;超周备课;书写认真;备教基本一致。

2、等级与分值:达到要求的为优秀等级(限在30%内),其分值为70分以上;基本达到要求的为良好等级,其分值为60-70分;其它为合格及以下等级,其分值为60分以下。

3、考评:教导处每学期至少要检查备课两次以上(其中可委托村小或中心教研组代查一次)。每次除有评价意见外,必须要签署等级。考评备课以教导处检查评价为主要依据。

(二)上课(100分,占总分10%)。

1、要求: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能较好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能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能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对学法的指导;注重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有效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具运用自如,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气氛活跃;语言准确简练形象生动,逻辑严密,富有感染力;仪表朴素大方,教态自然亲切,师生感情融洽;教学效果突出。

2、等级与分值:总体达到要求的为优秀等级(限在25%以内),其分值为90-95;基本达到要求的为良好等级,其分值为70-85分;某一两个方面明显未达要求的为合格等级,其分值为60-70分;大部分未达要求的为较差等级,其分值为55分以下。

3、考评:每学年至少要有三节以上为考评课(应分在两学期完成)。一节是教研组内(村小以校为单位)的考评,另两节是教导处以上的考评(主要是教导处或校长室或专门成立的考评组)。每节考评课都要有考评意见和评价等级。考评课以随堂听课为主,不允许提前通知,事先准备。上课等级由教导处根据考评课情况综合评定。

(三)作业(60分,占总分6%)。

1、要求:用本规范,本面干净;作业格式统一(包括作业课题,作业时间,书写要求等);根据学科特点,作业内容科学,数量适中且符合要求;批改及时,无漏批错批现象;批改符号一致;批改记录相对完整。

2、等级与分值:全部符合要求的为优秀等级(优秀率不超过40%),分值为55-60分;基本符合要求的为良好等级,分值为40-50分;其它为合格及以下等级,分值为35分以下。

3、考评:每学期对作业考评不得低于两次,一次为教研组内(村小为校内),一次为教导处或校长室或镇级检查组;每次考评对每位教师的作业抽查率要在15%以上,必须填写作业考评记录,明确签署等级评价。作业考评结果由教导处提供。

(四)公开课(或观摩课或示范课,40分占总分4%)。

1、要求:经教研组(村小由学校)推荐,在镇级范围以上上公开课或观摩课或示范课。

2、等级与分值:由组织者评议,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所得分值分别为最高分的90-100%、70-85%和60-70%。(最高分为:镇级40分,分会级80分,县级150分,市级250分。)

3、考评:镇级公开课以教导处评议结果为依据;分会级以分会评议结论或获奖层次(一等奖为优秀,二等奖为良好,其它为一般)为依据;县级以上以通报结论或获奖层次(同分会)为依据。

(五)听课(40分,占总分4%)。

1、要求:按省厅规定,结合学校实际,要求村小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村小校长、中心小学教师不少于15节;中心小学中层干部以上不少于25节。听课笔记填写清楚,记录完整,有评价意见。

2、等级与分值:分为良好、一般和较差三个等级。良好的30分以上;一般的25-30分;较差的20分以下。

3、考评:以原始的听课笔记为依据。达到听课节次和记录要求的为良好等级;听课不足半数的为较差等级;其余的为一般等级。考评等级由教导处提供。

篇2:小学教学工作制度

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我校普及十五年义务教育水平,组织适龄儿童全部按时就近入学,严格执行上级的招生工作要求,规范我校招生工作,特制订本制度。

1、坚持属地管理原则,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2、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做好调查摸底工作,招生须深入学校所辖地区对未入学的学龄儿童进行户口摸底登记。除无学习能力者外,都要劝其入学。

学校按本校服务半径,就近招收适龄儿童入学,同时实行免试入学,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或变相考试,不得组织选拔或变相选拔。保证适龄儿童依法入学,强化义务教育责任。

3、坚持户口与实际居住地相一致的原则。适龄儿童招生入学,以其实际居住地房产证或户籍证明为依据。

4、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在招生过程中应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应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

5、凡本辖区居住的年满6周岁(8月31日以前出生)的适龄儿童,均应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6、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我校按照教育局有关规定接收转入生,学校不得违规拒收。、新生招生严格控制班生数,班生40人左右,插班要视班生规模严格把关加以控制。招生、插班生情况要及时公示。

篇3:小学教学工作制度

1 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价监测制度的初创期 (1979—1989年)

以1979年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召开“扬州会议”为标志, 我国中小学体育工作的管理开始步入制度化阶段, 逐步形成了以落实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学校体育器材设备目录等为特征的制度体系。

1.1 实行体育课考勤和体育工作考核制度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颁布, 纠正了“文革”以来以“军体”为特征的学校体育工作传统, 将体育工作纳入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去衡量。为此, 对于学生要实行体育课考勤制度, 凡全学期缺课超过体育课总时数1/3以上者不予评定成绩, 成绩达不到良好者不能评为“三好学生”, 体育课应作为决定学生升留级的学科之一。而对于中小学体育工作成绩的评定, 其着眼点是“六看”:看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看体育教研组发挥的作用;看体育教学的质量;看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以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通过的人数;看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的程度;看学生的健康状况。这“六看”包括了组织领导、教学质量、课外体育、学生健康等重要内容, 是我国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雏形。

1.2 颁布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是评价学校体育工作, 尤其是学生健康状况的依据。原国家教委于1987年颁布《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试行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具体规定了中学生体育的合格标准和考核办法。《办法》提出, 对中学生应实行体育合格登记卡制度, 对学生的体育成绩每学年按要求逐项登记, 学生毕业时将登记卡放入学生档案并转入高一级学校。《办法》规定, 体育不合格的学生不得评为“三好学生”, 毕业时经补考仍不合格者只发结业证书, 不得报考高一级学校。体育合格登记卡制度的实行, 对提高中等学校体育工作地位、鼓励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1.3 发布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目录

由政府发布学校体育器材设备目录, 既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标准, 也为评估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依据。1989年11月, 原国家教委发布《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与《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 提出了一套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建设的最低标准, 并严加监督落实, 推动各级学校规范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切实改善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1]。

2 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价监测制度的发展期 (1990—2011年)

以199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标志, 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监测制度建设开始进入法制化的新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2.1 落实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

1990年1月, 国务院批准发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 对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部分项目和评分评级标准做了适当修改和调整。与此相适应, 原国家教委于1991年和1992年先后出台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和《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两项法规 (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规定, 学生的体育合格标准采用百分制评定, 其主要内容是体育课成绩、《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成绩以及学生参加“两操一活动”的情况[2]。同时, 《实施办法》强调了体育合格情况登记卡的作用, 将其作为决定学生可否毕业、可否报考高一级学校并被高一级学校录取的依据之一。

2.2 实行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制度

为推动教育综合改革, 原国家教委于1992年发布了《关于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 凡初中毕业生升学 (即升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 都要参加体育考试, 其成绩合格则计入升学总分, 并从2000年开始全面实施体育考试。这项制度与高中学校实行的体育合格情况登记卡制度相衔接, 对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尤其初中学校的体育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2.3 出台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

进入21世纪之后, 我国加强了对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的管理。2002年, 教育部根据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大纲的精神, 对1989年印发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 (以下简称《目录》) 进行了重新修订。新修订的《目录》分为必配类和选配类两大类。必配类器材设施是根据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确定的, 要求各中小学必须按照《目录》要求配齐;选配类则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配备的器材设施[1]。2005年10月,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要求, 全国小学、初中学校体育器材、场地, 凡是已列入《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的, 原则上按照新标准进行购置、配备和建设;体育课教学、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学校运动会等所涉及的有关体育器材、场地的内容, 应逐步与《标准》规定的体育器材、场地标准相一致。这些法规的出台, 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工作评价提供了依据。

2.4 实行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专项督导制度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发布之后, 国家把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工作纳入了基础教育的督导检查体系。2003年11月和2005年3月, 国家教育督导团两次对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在此基础上, 教育部于2008年8月制订并印发了《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 (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 要求各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 落实限期整改、结果公报和问责奖惩等制度。督导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并作为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和进行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2]。《指标体系》的颁布施行, 完善了中小学体育工作的专项督导检查制度。

3 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价监测制度的完善期 (2012年至今)

2012年10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制度和体育报告公示制度3个方面系统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监测评价机制的任务。这些政策的出台, 标志着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监测制度建设进入体系化新阶段。

3.1 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

这项制度的核心, 就是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为此, 教育部要求从2012年起, 各级学校需按照《标准》每年开展一次覆盖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 监测的重点是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等体质健康素质及其变化趋势[3]。测试工作结束后, 要做好测试结果上报、公布和向学生家长通报等工作。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 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3.2 实施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制度

这项制度的核心, 是开展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基本运动技能的评价。根据教育部2013年5月颁布的《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 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条件保障、学生体质、监督检查等。评估工作分学校自评、教育部门复核、国家教育部抽查3个层面实施。从2013年起, 学校每年都要开展一次自评;各级教育部门对所属地区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情况进行复核;教育部将组织抽查, 并于次年3月底公布各省 (市、区) 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结果[4]。

3.3 实行学校体育报告公示制度

这项制度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落实。从2013年起, 各省 (市、区) 对本地区学校体育工作做出全面总结, 形成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重点报告学校体育开课率、教学实施总体情况、阳光体育运动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4], 并分析学校体育关键指标信息, 填写年度报表。教育部在汇总各地年度报告的基础上, 编制和发布《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公布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统计信息。除此之外, 各级教育部门都要对行政区域内学校体育工作报告进行公示, 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布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做法、效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信息, 以各种方式接受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通知[S].教体艺[2002]11号.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的通知[S].教督[2008]3号.

[3]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S].教体艺[2007]8号.

篇4:当前中小学教学制度之弊

现象与解读

现象一:“师生同考”

2008年1月21日,沈阳市数万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参加“期末考试”。在此之前,沈阳市8000多名高中专任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了市教研室统一组织的教学质量监测。沈阳市教育局决定,教学质量监测的对象不再只是学生,要扩大到教师层面,并将考试成绩作为对教师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据悉,“师生同考”其实已非沈阳独创之举,已有不少地区和学校早就将“师生同考”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常规措施。

让教师参加考试,是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部门对教师进行管理的基本手段之一,是相当正常和普遍的。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参加专门的资格考试是获取教师资格的必经之路。在很多国家,不光是准教师要参加严格的考试来获取教师资格认证,在职教师也要不时接受相关的考试以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以美国为例,随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深入实施,美国有不少州对中小学从事数学和阅读教学的教师进行定期的测试。测试的理由是,他们深信数学和阅读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学业成就呈正相关,而不少地区的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些“考教师”的做法确实有成效。从这一角度看,让教师参加考试未尝不可,不宜一棒子打死。

但沈阳的“师生同考”却不同于上述考试。可以说,“师生同考”是片面教师评价观的集中体现。一般而言,教师具备的知识可大致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三大类。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所必备的知识,如即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带有明显的情景性、个体性,体现出教师个人的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已证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不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唯一因素,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相反,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考老师不能只考学科知识。有效的教师考试除了对教师的学科知识进行测试之外,还应高度关注他们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考察。从这一角度看,“师生同考”现象暴露了当前有效教师评价制度的严重缺失。

现象二:教学反思让人烦死

某校时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了以下规定:教龄在五年以上的教师每周写三篇教学反思,每篇字数在5 00字以上;教龄在五年以下的教师每节课后都要反思,并且必须在备课笔记后面写出300字以上教学反思的内容,每周结束由教研组长收齐交教导处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刚开始,教师们尚能及时上交教学反思,但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主动、及时上交的教师没有了,每次教研组长都要去跟教师催要。教师匆匆拿出一张白纸胡乱画几个字的现象出现了:匆匆找来几本杂志东抄西摘应付送上的现象出现了;教导处领导检查过程中发现内容雷同的情况也出现了;教师们的抱怨也开始多了起来。这项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却遭到了教师们的普遍抵触,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反思制度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发烧”的症状和迹象,如急功近利、为反思而反思、盲目追求篇幅和数量等。不少教师抱怨,自教学反思制度确立后,每天花费很多的时间穷于应付,绞尽脑汁地进行教学反思,花在备课上和辅导学生的时间少了,与学生也日渐疏远。实践证明,如果反思的意义未能被老师充分理解,反思就有可能在教师本已十分沉重的工作负荷上又加了一块不小的石头,必然会招致教师的消极抵触甚至激烈非议。“发烧”的教学反思是低效的反思,对学校的工作和教师的发展有害无利。这一现象启发我们,在进行教学反思制度的过程中,学校必须高度注意这一制度的有效性。否则,制度建设的成效就会与初衷相背离,从而“好心做坏事”。

现象三:老师=“售课员”

近来不少教师在不同场合频频提及一种关于自身职业的新称谓:教师=售课员。这一称谓虽然有些刻薄,但又似乎不是空穴来风。比如,相当多的学校以所教学科的考分和机械的教学时数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以及发放各类津贴的主要凭据;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纯粹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需在确定的单位时间内将教参上要求的知识“贩卖”出去即可,没有必要去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甚至是跟他们交朋友;不少教师只关注自己课时的多少,对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兴趣不高……上述迹象表明,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和工作性质正在逐步异化,部分教师越来越有沦为“售课员”的可能。

教师成为“售课员”,危害不可小觑。从教学角度看,沦为“售课员”的教师,其工作丧失了复杂性和创造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无力也无法从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角度,针对复杂的教育教学对象和教育情境进行有创造性的和有高度针对性的教学决策,只能机械地执行教参或学校的计划,简单效仿他人的教学行为,从而降低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既然教师成为“售课员”,那么学生自然就成为了“上帝”,师生关系当然也就相应地变成了销售员与客户的“双边贸易关系”。当前有不少学校,作为“上帝”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对其年终的考评有着决定性影响,为了“悦纳”学生,教师必须或只能放弃传统教育中既教书又育人的神圣职责。

更应该引起警醒的是,居然有相当多的教师认同自身的“售课员”角色。这种现象深刻地表明当前中小学不少老师丧失了教师特有的专业尊严,动摇了他们的专业信心,缺失了他们专业发展的意愿和动力,进而摧毁了他们作为教育者所特有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很多教师对自身工作价值评价较低,工作成就感匮乏,工作士气低落、职业幸福感更是无从谈起。不难想象,带着这种负面情绪状态的教师肯定不会有太好的教育业绩。

必须反思教师沦为“售课员”背后的制度根源。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工作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保有必要的专业尊严、专业信心,应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赋予教师发挥专业自主和专业成长的权利和空间。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些要求,相信“售课员”论调会逐步平息。

现象四:教案检查走过场

2002年,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的高丽娅老师与自己所任教的学校对簿公堂,事件的起因是该校一直要求教师在每学期末上交教案,作为学校检查教师教学工作质量及考核教学成绩的依据。高老师多年累计上交给学校48本教案。2002年4月,她为写教学论文,向学校索要教案,但校方告知教案已被销毁或被当作废品处理掉。高丽娅将一纸诉状递交到了法院,要求学校归还自己的教案。从而引发了一场引人注目的“教案官司”。针对这一事件,有不少老师

在对高老师维权意识表示钦佩的同时,却对她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去争取拿回教案的举动表示不屑。有的老师说:“如果我有八百本教案被学校搞丢了,我不会叫一声疼。天下教案一大抄,抄教参,因此不少教案充满了套话、大话、空话、废话。我从来不把教案看成是我的生命,离了教案我照样能上课,而且能上好课。我在课堂上讲的东西,更多的时候是在书上圈点勾画、眉批夹注。许多闪光的思想与见识,从自己的心里自然地流淌出来,在课堂上与学生碰撞出来。假如学校把我的教案搞丢了,我不理睬它。”

教案检查与评价是教学常规管理的一部分,任何一所正规的学校,都会对老师的教案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学校将教案收集后统一检查、监督,是一种正常有效的管理方法。但问题在于,在相当多的学校里,检查教案成了教学管理的主要手段,而对教案的检查与评价又简化为收缴教师的教案。有些学校对于教师上交的教案尚能粗略翻阅,并注明日期,加盖公章,并将检查的情况及时向全体教师报告,并写一份书面材料备案。而有些学校里,情况正如案例中该小学一样,老师们唯一清楚且必须完成的事情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准时足额上交教案,至于上交之后学校是否对这些教案进行了认真的审阅和仔细的检查,就无从知晓更不敢追问了。这种重数量、缺反馈、少沟通的教学检查制度让教师认可了这样的游戏规则:教学检查等同于写教案;教案无非是凑数,反正学校也不会认真对待;在行动上表现为普遍大量地拷贝和抄袭教案。这种极端“异化”了的教学检查制度和严重“形式主义”、不负责任的教案检查手段,导致很多教师高度漠视、蔑视甚至仇视教案。

教学制度失调:当前中小学教学制度主要问题的归因

上述现象的普遍性及其影响的严重性,深刻彰显了当前我国中小学在教学制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应予以高度重视。概而言之,我国中小学教学制度存在着“以‘分为本,以‘升学率为宗旨,以‘量化考核为基础,以‘奖惩为目的”的总体特征,使得本应以有效教学为核心追求、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师生生命质量提升的教学制度严重失调。失调的教学制度至少给学校带来以下负面效应:

1.形式主义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原有教学制度的形式主义弊端已愈来愈明显地妨碍了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如原来的教育理论学习制度,重布置、重形式而轻落实、轻互动、轻实效;教案检查制度,检查者只能检查教案的预设性,而无法检查出教学中的生成性等。形式主义极大地妨碍了教学的有效性,影响了教学中的创新,造成了对教师的不合理评价和心理上的伤害。

2.分数至上

一直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制度极端追求量化评分和结果评价,教学质量、管理、评价观念片面、机械,评价手段简单粗暴。以考试成绩的量化代替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定,导致了教学管理工作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以及获取成绩的手段。教师的教学质量,除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外,还应包括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学习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感,是否爱学、乐学、会学,以及是否形成对人生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

3.实效低下

以教科研制度为例。我国中小学教科研制度其行政性功能远远大于业务性功能,教科研制度普遍呈现以下特征:(1)教师被动参与;(2)研究内容空泛;(3)重文本轻执行;(4)重活动轻研究;(5)重布置轻指导。在这样的教学研究制度下,中小学教科研实效普遍低下,有论者曾经归纳出我国中小学教科研具有“功能异化、形式化、运动化、标签化、统一化、空泛化、泡沫化”等特征,是“看看很美,闻闻无味”的“塑料花”。

4.伦理关怀淡薄

我国中小学现行教学管理制度,过于注重规章和刚性管理,忽视人性化管理。重奖惩轻发展,教学管理见章不见人。对考试结果重评定量化,轻指导帮助。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扭曲了教学的本性,使管理变成了检查,让教师疲于应付,从而抹煞了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样的管理制度使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的个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扼制、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本性也被严重扭曲。这一点在“教案官司”事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不少学校中管理者把教学管理制度作为监督、管理教师的法宝,不是靠制度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而是作为约束教师、限制教师的有力工具;不是靠制度去激励绝大多数教师,而是用它来控制、约束教师,把教师变成了制度的奴隶。教学管理制度不仅要追求真,更要追求善——即追求制度制约与伦理关怀的统一,要既通过制度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规范与约束,又通过制度来保障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甚至生命质量的提升。从而真正体现人性化管理。

改到深处是制度:教学制度的反思与重建已迫在眉睫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不仅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而且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现行的这套以“分”为本,以“升学率”为宗旨,以“量化考核”为基础,以“奖惩”为目的的教学制度与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教学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并严重制约甚至阻碍实施进程。对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必须加以革新和重建。从对上面这些现象的解读和分析中我们体会到,有效的现代教学制度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1.有利于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效能。

2、有利于打破形式主义的窠臼,为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3.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教学研究的实效。

4、能体现对教师的尊重,有利于促进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确保教师的专业尊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5:小学教学安全制度

小学教学安全制度1

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必须把教学安全放在首位,全体任课教师都必须执行教学安全制度。

1、室内课堂教学: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科学(常识)、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与劳动)等所有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课程。凡在教室里进行教学活动的任课教师都要注意课堂教学卫生,保证课堂纪律。不随意离开工作岗位。其中科学(常识)、生活与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的手工制作或实验操作时,任课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工具及实验器材、药品的安全使用教育,特别是在实验室上课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室操作制度进行,防止事故发生。

2、室外教学:体育与保健、课外活动、综合实践、美术写生等需要到室外进行教学的任课教师,事先要与班主任联系。活动课要按教材要求上,教师不得随意离开工作岗位。体育组必须对运动场地、器械进行经常性检查,不得使用质量低劣有危险的体育器械,要保持运动场地的平整和清洁,合理划分活动区域和设置警戒标志,创造安全锻炼的良好环境。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要先做好准备,加强防护,注意安全,投掷铅球等危险区域要严格防范学生擅自出入。要加强课堂纪律教育,注意教学规范,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科学地安排活动量,要耐心地指导学生练习,要使学生知道每一种活动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必须注意的事项,懂得锻炼和保护的方法。在组织学生参加田径、球类、游泳等体育竞赛及其剧烈活动时,严禁特意体质、生病、身体不适者参加,不宜参加活动的学生不得单独坐在教室里,必须在活动场地的安全位置休息。

3、带学生外出(校外)教学活动:包括春秋游、看电影、带班外出(校外)上课等,所有要带学生外出教学活动的教师,事先要有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报学校备案。外出活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精心组织好学生活动,加强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做到责任到人,每项活动要有行政领导和足够的教师带队,凡不安全的地方或安全措施不落实的地方,不得组织学生前往。

1、组织学生劳动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时,应对场地、工具作好安全检查,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劳动纪律、要求,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各教师不得组织进行强度过大和有危险的劳动,不得安排学生为私人帮工。

2、严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商业庆典或其他商业性广告宣传活动。要按有关规定,维护教学秩序和正常工作,严格控制师生参加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活动,如个别活动确需学生参加,须报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严格审批,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师生安全。

4、健全出勤考核制度,严格执行点名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缺课原因,并与家长取得联系。

5、教学活动期间,带班老师要遵守工作纪律,不得擅离职守;坚决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杜绝学生站到教室门外;给学生补课,作个别指导,教师应在学生身边,但男教师不能单独留女学生。

6、严禁组织安排学生从事直接危及人身安全或者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活动或者抢险、救灾等其他活动。

7、严禁患有不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8、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学特点,对学生。

小学教学安全制度2

1、室内课堂教学: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保健、美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科学(常识)、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与劳动)等所有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课程,凡在教室里进行教学活动的任课教师都要注意课堂教学卫生,保证课堂纪律。不随意离开工作岗位。其中科学(常识)、生活与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的手工制作或实验操作时,任课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工具及实验器材、药品的安全使用教育,特别是在实验室上课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室操作制度进行,防止事故发生。

2、室外教学:体育与保健、课外活动、综合实践、美术写生等需要到室外进行教学的任课教师,事先要与班主任联系。活动课要按教材要求上,教师不得随意离开工作岗位。体育室对运动场地、器械经常进行检查,不得使用质量低劣有危险的体育器械,要保持运动场地的平整和清洁,合理地划分活动区域和设置警戒标志,创造安全锻炼的良好环境。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要先作好准备,加强防护,注意安全,投掷标枪、铅球等危险区域要严格防范学生擅自出入。要加强课堂纪律教育,注意教学规范,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科学地安排活动量,要耐心地指导学生练习,要使学生知道每一种活动可能发生的意外和自学成才注意的事项,懂得锻炼和保护的方法。在组织学生参加田径、球类、游泳等体育竞赛及其剧烈活动时,严禁有病、身体不适者参加,不宜参加活动的学生不得单独坐在教室里,必须在活动场地的安全位置休息。

3、带学生外出(校外)教学活动:包括春秋游、看电影、看戏、带班外出(校外)上课等,所有要带学生外出教学活动的教师,事先要有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报学校备案。外出活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精心组织好学生活动,加强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做到责任到人,每项活动要有行政领导和足够的教师带队,凡不安全的地方或安全措施不落实的地方,不得组织学生前往。

(1)、手工制作课组织学生劳动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时,应对场地、工具作好安全检查,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劳动纪律、要求,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各教师不得组织进行强度过大和有危险的劳动,不得安排学生为私人帮工。

(2)、组织文艺演出、报告会等活动时,应对活动场馆进行安全检查,重点是电路和消防器材。在封闭式的礼堂,影剧院开展活动,应预先安排好紧急情况下的疏散措施。

(3)、严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商业庆典或其他商业性广告宣传活动。要按有关规定,维护教学秩序和正常工作,严格控制师生参加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活动,如个别活动确需学生参加,须报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严格审批,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师生安全。

4、健全出勤考核制度,严格执行点名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缺课原因,并与家长取得联系。

5、教学活动期间,带班老师要遵守工作纪律,不得擅离职守;坚决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杜绝学生站到教室门外;给学生补课,作个别指导,教师应在学生身边,但男教师不能单独留女学生。

6、严禁组织安排学生从事直接危及人身安全或者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活动或者抢险、救灾等其他活动。

7、严禁患有不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坚持教育教学工作。

8、各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关规章制度和纪律、安全及自救自护教育。(学生教育课程设置应当包括安全教育内容)

小学教学安全制度3

一、教学区及教学设施安全

1、各班要教育学生上下楼梯右行礼让,不得拥挤起哄,不得相互推拉。

2、教育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不得喧哗、打闹。

3、每天检查教室内的各种教学设施,及时向有关处室报告发现的安全隐患,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4、教学设备管理人员及其它学科任课教师,要认真检查并及时维修教学设施,保证教学设备的完好及安全。

5、放学时,各值班老师必须按时到位,认真组织、监督学生上下楼梯。

二、课堂安全

1、树立“学生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班主任、任课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严格课堂教学管理,确保课堂教学安全。

2、各任课教师要认真组织每一堂课的教学,做到上课前先清点、记载学生人数,课后向班主任反馈;发现其它问题先及时做好处理工作,然后再向有关部门反应。

3、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密切观察、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动向;制止学生之间发生口角,杜绝学生由于打架、斗殴而产生的不安全事故;使用圆规、刀具等要注意安全。

4、教学过程中要关心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避免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杜绝由于教育不当而导致学生出现的安全问题。

5、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守岗位,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中途不离开教室,不发生课内意外伤害事件。因离岗而引发的学生安全事故,任课教师要负全部责任;维持好课堂教学秩序,不准学生随意私自离开教学场所;对学生生病、意外伤害等,先要做妥善处理,后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6、严格执行学校首遇责任制,即谁发现、谁教育、谁处理、谁汇报。

7、体育课教师要认真组织好体育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对所用器材要做好检查,消除各种隐患。

(2)经常检查室外体育设施,发现设施不安全的,能排除的则排除,不能排除的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并立即停止使用该设施。

(3)上体育课时学生必须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不得随身带有钥匙、小刀等硬物。

(4)教师要在课前课后做好学生整队、清点学生人数工作。

(5)教学内容要严格按教学大纲进行,课堂上不得让学生自由活动。

(6)教学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做好学生的组织工作,保证学生在准备、学习、练习时,均整齐队列、安全有序,不得出现学生散乱、教师离场等严重违纪行为。

(7)要做好动作示范及学生练习的组织、保护工作,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严防教学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

(8)老师不得指导学生开展有危险性的活动,教育学生不准离开老师规定的范围。

(9)不要强行让学生做一些力所不及的运动。

(10)体质弱、生病、身体特殊、女生特殊期的学生可向教师申请不参加体育活动,但体育教师要做好登记。

(11)在体育活动中老师有组织、指导的责任,因组织指导过错造成学生身体伤害事故的,老师要负责任。

(12)体育课或课外锻炼中,凡出现受伤情况,及时送往校医务室或医院;同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8、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课的.各个环节,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1)实验实习指导教师要严格按教材要求做好实验实习的准备工作,加强对实验实习设备的检查,对所用药品、器材、设备等要于课前进行检查、预做,确保无安全隐患。不得让过期变质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材药品进入课堂。要仔细检查使用的实验仪器、电源、药品等,消除隐患,避免由于教师或学生使用不当而导致安全事故。

(2)上课教师要认真组织实验实习课的教学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必须做到:课前认真组织学生预习实验内容,让学生对实验内容及步骤熟记于心,并教会学生必要的实验安全知识及处理安全事故的知识;上课时先讲实验要点及安全注意事项,并对重要操作进行必要的示范和演示;上课过程中进行认真指导和全面监控,确保学生安全万无一失。

(3)所有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实习室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操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实验步骤,不懂就问,有问题及时向老师汇报。

(4)上课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严禁学生在课堂上随意下位、追逐打闹等,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9、教师组织举行的各种课外教学活动,必须经学校主管部门批准,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安全因素,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10、其它需上室外课的科目,教师必须于上课前一天填写室外教学课申请表,经批准后方可上室外课,并必须认真组织教学,确保学生安全。

全校师生必须认真执行本制度,教学管理将对此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并把检查结果纳入月考核,如因自身疏忽或违反本规定造成安全事故者,有关责任人将负完全责任

小学教学安全制度4

体育活动

1、体育活动,实行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体育组长要具体负责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管护,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老师组织学生体育活动,要认真检查体育设备,对已损坏,不符合要求的设备,严禁学生使用,并及时报修并出示警示标志。

2、开展活动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明活动要领,做好示范、指导以及防护工作,运动前做好各项准备活动。

3、老师不得指导学生开展有危险性的活动,学生不准离开老师自行开展有危险的活动,学生要听从教师指导,学会正确的运动技术和自我保护。

4、在体育活动中老师有组织、指导的责任,因组织指导过错造成学生身体伤害事故老师要负责任。

5、不要强行让学生做一些力所不及的运动。

6、学生在参加田径和赛跑及召开校运会时,要事先了解学生病史,身体不适者、特异体质者严禁参加。

体育教学:

1、任课教师必须在上课时讲清楚运动注意事项,准备好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严格实行体育用具使用前的安全检查。

2、学生必须遵守课堂常规,按时上课,听从指挥、不迟到早退。

3、上体育课任课教师必须穿运动服、球鞋。

4、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5、学生要听从教师指导,学会正确的运动技术和自我保护。

小学教学安全制度5

一、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及上体育课必须坚持“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天气、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的安全因素。

二、学生到校外参加体育考试,体育比赛或其它体育活动,视具体活动内容,必须有学校领导、体育老师、班主任等相关人员带队,并事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三、体育老师每月对学校的体育设施、器材进行一次安全检查,若发现不安全因素,要及时报告学校,学校要及时对体育设备、器材进行维修或更新。

四、体育教师上体育课要做到:

1、上课集合整队,记录考勤,以防学生滞留。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2、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关注并妥善安排好体质较弱和特异体质学生。

3、室外课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对服装、鞋不符合上课要求的学生要求其予以更换。

4、讲明动作要领,做出动作示范,提出具体要求,注意事项等,并加强安全保护。

5、发现有学生打闹或做出危险动作,要马上或制止。

篇6:小学教学评价制度

一、方式传统、内容浅显、作用甚微等不足;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多元性、整体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并遵循发展性、学生中心和全面性的原则。

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教师评价学生再也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能力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更好落实多元化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教学评价制度如下:

一、教学要注意教学目标完整制定和落实。

制定的明确、恰当、实际、具体,一定要考虑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态自然、仪表端庄、语言准确简捷、板书设计合理、实用、新颖。

2、教学过程设计

(1)科学处理教材(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有序、合理、教育、实践五性)

(2)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巩固、深化、应用。

(3)教学程序能揭示知识的本质、突出重点。

(4)在适当认知层次上处理难点。

3、教学方法

(1)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能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重视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

(3)能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节奏,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的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

(5)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

三、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要看学生参与程度

(1)学生能不能积极参与和积极思考

(2)学生能不能主动探索、自由表达

(3)学生能不能善于合作、富于想象

(4)学生能不能敢于质疑、兴趣浓厚

2、要看学生学习状态

(1)每个学生都能不能全身心的自始至终的以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之中。

(2)能不能积极主动的探索,求知欲强

(3)能不能倾听、接受、修正他人的意见

(4)能不能独立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效果

(1)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能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师生满意

五、要用发展眼光来评价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评价结合提高,既要找到不足和改进,又要发现亮点。

篇7:陈庄小学教学工作制度7

一、总则

1、学校教学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十八大”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有关教育法规,树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高尚的师德师风,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课时计划,认真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教学中,要把教学和育人和谐统一。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能。而且还要促进学生思想、兴趣、意志、情感、身心、品德行为习惯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培养英才。即保证全面发展,又要注意对学生的特长培养。

4、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核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应环环紧扣,层层落实。认真完成学校要求的与教学相关的计划、总结、课后记和教学随笔等。

5、学科之间要相互兼顾,避免过量的课业负担。

6、教师要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认真钻研教材、认真教学。严格按教学规律办事。

二、备 课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不得无教案进课堂上课。否则作渎职行为论处,学校给予批评,情节严重的还要适当给予处罚。

2、各学科一律实行超周备课。(一般要求提前备足2周的课)

3、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本着以探究、创新为前提刻苦钻研教材。以个人为主,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三备到位。从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写好教案。

4、每周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到每周一次,既有中心发言,又有集体见解;既有全面考虑,又有探究的重点、难点;既有双基的培养目标,又有教法、学法的探究;同时,从减轻学生负担的角度出发,在作业量、测试内容等方面要全面考虑。

5、仪器设备的使用,老师要事先进行操作熟练,保证上课时演示成功。

6、教案要求:A。按课时撰写;B、要突出主要内容、目的、要求、重点、难点;C、教学步骤清晰、层次清楚、思路科学;D、在时间安排、教法、板书设计、作业内容要精心安排;E每学期学校检查老师教案两次。

7、规定教师每周写一次课后反思;每月写二次教学随笔。

三、上课

1、坚持“三表”上墙制度。老师要严格按课表上课。课程调度权属教导处,教师不得擅自停课、私自代课,否则按旷工论处。

2、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到课前准备好上课用的教材、资料、仪器教具等。老师一进教室,不得中途出入,更不得在上课时叫学生出课堂为自己提取教学用品。

3、做到举止文明,穿着大方,仪表端庄。不坐着讲课,不挖苦学生,不穿拖鞋、背心以及西装短裤,不留长发;不穿袒胸露背或透明服装,不得浓妆艳抹、披头散发。不准上课抽烟。

4、教师必须严格执行课堂常规,认真组织教学,在严肃课堂纪律的同时,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到按时上课不迟到,到时下课不拖堂。

5、每堂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讲授正确,重点突出,突破难点,讲练结合,效果明显,面向全体。

6、教授原则:因材施教,坚持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废止注入式、满堂灌。

授课范围:按《课标》要求,以教材为本,以学生实际出发,开发校本探究。

授课宗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培养能力。书写要求:板书工整,设计精巧,字迹整洁、清新、规范。

7、老师要精心设计习题,学生练习一般为15分钟,此时,老师随时巡视,了解情况,及时指导,反 馈。不得坐着干其他与教学无关之事。

8、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现有设备的使用率。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

1、控制作业量,平衡学生的作业负担:

高年级每日不超过60分钟(每学期作文10篇)

中年级每日不超过30分钟(每学期作文12篇)

低年级每日原则上不留课外作业

2、对学生的作业,要有规范化的要求,严格进行训练。书写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格式要规范。不合规范要求的要重做,未做好的要补做补交。但不能以做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3、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按要求布置的课外作业(包括作文)要全批全改。对补交和重做的作业要细致批改,不得只写一个“查”字,“阅”的不负责现象。批改后写批改日期,并保证下节课之前把作业本发给学生。

4、让学生自己订正、修改作业错误之处,养成自我检查和自我订正的习惯。有能力改正的,要求自己改正,估计无能力改正的,重点知识题老师要面批,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改正;改正后的作业一律再交回批阅。

5、教师批改作业时应作好摘记,特别是对解题有独创性和错误有代表性的应详细记录以作辅导的依据。

6、学校对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每学期至少要抽查两次。

五、辅 导

1、辅导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既要有课内又要有课外辅导,既要有集体又要有个别辅导。

2、辅导要有计划,对所教班的学生分类排队,确定优、差生、与任课老师统一基本作法,制定计划,提出辅导措施。

3、辅导要突出重点。重点是差生、学困生、缺课、旷课生。

4、辅导要求实效:教师要做到热心、耐心、有信心。

5、辅导形式要多种: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学科、文体、科普、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家访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六、检 测、考 试

1、检查教学效果应采取检测、考试两种形式――课堂提问、检测,检查作业,单元检测,和期中检测(由学校组织)。期末考,(由上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

2、学校开设的课程都要进行考试或检测。语、数、英按教育局规定时间、方式进行;科学、图、音、体按教育局的要求进行期末检测、评定成绩。

3、期中、期末考属目标性考试。考试内容要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范围,命题要注意“双基”,体现能力,覆盖面在80%以上,难易程度要适中。

4、学生学期成绩评定:以记分制和(ABC.)等级制相结合。平时成绩30%,其中考试30%,期末考试占40%,毕业成绩的处理,按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定执行。

5、期中、期末考试后,学科要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按照a考试概况 b试题分析 c质量情况 d 改进措施等进行认真分析)。

6、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可给予补考。补考后仍不及格,可随班就读到小学毕业,如仍不及格,应按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给予结业。

7、学生学业成绩必须按要求每学期认真写入学生成绩记分册、成绩统计表、考试质量情况分析表以及〈学生成长记录袋〉(即学生手册)。

8、严格考试纪律,搞好阅卷评分,不得弄虚作假,对违纪舞弊行为

要严格处理。

9、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表应按时上报。

10、每学期第一周末前完成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年级学科组、个人教学计划及学科课外活动(校、年级教研组)计划等。要有目的、要求、主要工作任务、措施、活动安排。学科计划要点: a学生双基、能力、学习方法和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分析。

b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补充、增删、改进意见。

c教学任务和目标。

d落实教学任务的要求,提高质量的措施。

e教学进度安排(包括周次、起止月日、课题或教学内容、课时、执行及调节情况)。

11、教学计划每学期制定一次。学校教学计划于预备周开始时由校长向全体教师宣布,其它计划于预备周内制定。学校要在第一周收齐计划,组织审定,然后交有关人员执行。

12、每学期,学校、教研组、教师都应写好全期教学工作总结,学校总结要上报区教育局,教师总结存入本人业务档案。

篇8:小学教学工作制度

1 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良好环境

1.1 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从整体上来讲, 汉水上游地区中小学教学管理体制表现为一种科层制的组织结构, 服从的是自上而下的刚性控制模式, 强调上级管理和评价下级的职能。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就必须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保持一致, 这样才能获得上级的认可、表扬及其随之而来的物质资助或政策倾斜, 也便于开展学校管理工作。于是, 高度集权的教学管理体制约束了校长与师生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压制了学校“自组织”系统的生长, 不利于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制度建设。尽管教育改革的思想不断深入, 在许多地方, 教育行政部门用落后的管理体制来约束和评价学校和教师, 并对学校的教学活动干预过多。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转变政府, 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 把“管”的职能转变为学校教育提供服务和支持的职能, 使政府将逐步专注于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宏观上的引导, 将权力逐步下放给学校, 使学校具有相当的办学自主权并承担相应的绩效责任, 关心一线教师的疾苦, 倾听他们的心声, 从而使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把自上而下的路线和自下而上的方式结合起来, 不管是测评也罢, 监督也好, 不单单是用来评价学校和教师, 更重要的是把他评与学校和教师的自评相结合, 了解教育教学情况, 共同商讨对策, 促进学生成长。在这种校本思想的指导下, 教育行政部门要和学校一道, 加快高考、升学制度和评价制度的改革, 在进行定量评价的基础上, 逐渐加大过程性评价和主体评价的分量, 并指导教师学习先进的理念, 鼓励教师创新, 还要对率先成功运用新理念和新举措的教师进行奖励。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该动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教学研究, 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 和一线教师积极合作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现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从而真正地把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常规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觉行为, 建立一种更成熟、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科学而灵活的教学管理新机制。

1.2 营造新的学校和课堂组织形式。

随着教育行政部门的放权和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的放弃, 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乃至学校规范或制度的变革, 受到学校组织自身的影响, 诸如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水平、学校内部的沟通与协调渠道、学习与研究氛围等。但在汉水上游地区许多学校管理中存在着“以分为本, 盛行分数管理;以章为本, 形式主义泛滥;以权为本, 权力至上”等弊端, 这就要求作为学校“领头羊”的校长要用新的管理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在管理中要尊重和关心教师和学生, 成为学校组织改革的先锋。在校长的倡导下, 学校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和教学改革, 解放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枷锁。比如, 打破班级授课制, 实行弹性课时制和灵活的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改变教师个人工作和学习的习惯, 实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要形成一种民主、合作、开放的决策机制和柔性管理机制;还要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并且要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和可能, 在学时安排、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对学校和课堂组织的再造, 这也是校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学校和课堂组织的再造就要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使学校由管理型的模式转变为“学习型学校”, 进行学校文化重建。“学习型学校”的目的, 就是营造一个开放平等、双向沟通和交流的学习气氛, 引导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不断钻研、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把个人智慧融于集体, 通过团队学习, 达成知识的“循环交流”, 在学习中沟通, 在沟通中学习共享智慧成果, 以此来发展和革新学校和课堂组织文化。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努力建立鼓励学习、探讨和研究的制度, 让每一位教师都把“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内在的紧迫要求和自觉行动, 通过积极主动的、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接受新观念、新知识, 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 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帮助学校与教师形成自我完善和更新的机制, 使学校和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教师和校长温馨、快乐的“家”。

2 加强教师自身建设

2.1 转变教师观念和行为。

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开展, 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 给汉水上游地区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但在原有学科教育和狭窄专业知识的影响下, 许多教师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 习惯了抱着教参、习惯了依赖权威, 习惯了存在着的按部就班、照章办事的教学, 这种习惯的惰性是教育教学改革一大的障碍。一旦由于改革而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许多教师就不免产生某种不安全感, 出现抵触情绪。当学校组织外部发起的改革, 不能提供新的容易操作的课程计划与相关的课程材料, 或者新课程计划所呈现的内容与形式比现行的课程计划实施起来更难, 许多教师就死抱着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放, 很可能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方式对教育教学及其制度做出反应或维持原状, “如果没有观念的变更, 这个难以解决的基本问题就会变成一个不断改变主题和一个持续保守的系统并存的局面。”[1]

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核心在于转变教师的观念和行为, 并让教师积极的行动起来。学校的核心工作就是教育教学, 在教育教学中让教师彻底地摒弃固有的文化偏见, 贯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宽容学生课堂上的多元化表现, 容许学生犯错误, 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教师由管理者转化为指导者, 由关注“教”向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变, 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话、合作和探究, 促进教学相长。这样, 教师将不能再囿于“教书”或讲台上进行知识传授, 而是淡化教学管理制度的要求, 更多的采用活动和交往的方式, 使学生从狭窄的学科知识的空间中解放出来, 使学生的发展超越课堂、教室或书本。这就要求教师要全身心的热爱学生, 以心灵去感受心灵, 以情感去获得情感, 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建立在相互关爱的基础上并发挥其最大作用。教师还要学会尊重学生, 聆听学生的心声, 把学生当作一个自由和完整的人来看待, 关怀备致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允许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在丰富的生活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不断地去唤醒每一位学生的个人意识, 引导学生展示生命的力量, 促进教育教学成功。

2.2 教师在反思教学管理常规中提升其专业化水平。

在原来的教育观念中, 制定规范或制度就是为了维持学校或课堂的秩序, 管理教师, 抓住学生的错误对他们进行惩罚, 使他们改邪归正。心理学研究表明, 表扬或肯定一个人比批评和惩罚一个人更有效。所以, 教师应该去认真地领会新课程的理念, 把教学管理制度的实践做法当作反思的对象, 来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实际上, 教师的反思就是要把先进理念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和管理之中, 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教学实践是否有所改变、课堂是否有所变化、学生是否有所进步, 教师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要继续自己反思和体悟。例如, 课堂上的举手提问, 教师要首先回答“我是怎样提问的”这一事实问题, 明确自己的种种行为表现, 其次, 要追问“我为什么要这样提问”, “这样提问意味着什么”, 以了解自己的观念和提问中学生、教学内容和课堂氛围对自身的影响;最后结合当前的教学情境, 探究“我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引导提问活动”, 从而寻求创造性提问的方法和途径, 并积极地进行教育实践。同时, 学校和教师要允许学生参与教学常规等制度修订, 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有效合作”和“学会倾听”等规范, 还要寻求教育专家学者支持, 共同革新教学制度。

当然, 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时, 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依据教学常规等制度进行管理, 而应该是超越教学常规的限制, 使教学达到一种师生双方都忘却了外在的期望、压力, 为教学情境本身所吸引,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愉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教育智慧, 讲究教学艺术, 使教学常规保持在教学存在所必需的最低限度, 而使学生的自由发展广泛到教学存在所能容许的最大限度。这样, 教学不在是通过制度的规约让学生接受知识, 不是在靠制度的权威来维持, 而是通过教师运用教育智慧, 随机应变、敏捷和灵活性地处理问题, 树立一种风格, 形成一种人格的魅力, 最终确立自己的权威, 达成自身教学的特色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以组为本创新校本教研下一篇:安全施工措施管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