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2024-04-17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论文(共9篇)

篇1: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各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如何满足用户对日益增长的信息、科技知识的需求,是图书馆以及社会文化组织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我国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因此,公众寄希望于拥有丰富资源和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高校图书馆,希望高校图书馆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企事业组织以及城市居民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如何使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谐发展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是在保证本校的教学科研需求的同时,有偿或无偿地对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满足社会各界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1.运营管理社会化:运营管理的社会化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终端,与传统运营管理相比,高校图书馆的用人机制、薪资支付都可以采取市场化方式,可借鉴企业管理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图书管理员及管理人员,采取有偿服务和绩效薪酬等方式,考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高校图书馆运营管理社会化。

2.建设社会化: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发展建设,要求高校图书馆改变传统面向师生的传统模式,在社会各界的协同支持下积极投入到社会化信息的进程,尽可能地吸收社会各界的力量、资金和技术,实现建设力量的多元化和社会化;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要满足教学与科研的要求,也要考虑社会各界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实现服务体系的社会化。

3.服务社会化:高校图书馆要本着“以人为本,以用为基”的服务理念,转变高校图书馆只为本校师生服务的思想观念,敞开大门,欢迎社会读者,对社会公众进行开放;考虑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信息的需求,研究地方企业管理、生产中的应用问题,为地方产业提供技术革新、文化建设等提供科技服务;为政府提供社会调研、资政报告等咨询服务;通过网站、媒体、微博、微信等进行宣传,降低高校图书馆的准入门槛,使得社会民众对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社会的力量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信息反馈的窗口。

二、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模式

1.按社会化服务内容划分模式:①初级模式是社会化服务基础的服务模式,服务的主要内容为借阅服务和借阅证的办理。目前我国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高校,一般都采取有限制的借阅服务和临时借阅证的办理。②中级模式主要以信息服务为主体,内容包括:馆际互借、文献输出、查引查收、建立专项数据库、电子阅览以及专业素质培训等服务。信息服务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财务以及信息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按社会化服务方式划分模式:①自建模式是指高校图书馆通过自行建设开展社会服务的载体,向社会提供服务;致力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优秀人才的培养,为校内外用户和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②共建共享模式是一种共赢的服务模式,和企业合作是最常见的方式,企业利用高校的人才专业优势和资源获得所需的科技信息和商务信息,设立商务以及知识产权平台,为企业服务;而高校图书馆通过企业增加了资金来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再者就是与本地公共图书馆和其他高校图书馆合作,实际上是加强了地方图书馆的辐射力。

3.高校图书馆网络服务模式:网络服务可以很大程度地实现降低成本,资源共享,与其他高校建立图书馆联盟,不断推出有特色的优质的资源,增强社会化服务的优势。

4.个性化服务模式:个性化模服务式可以满足多种人群多样化的需求,是针对不同用户不同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将图书馆不同的专业文献资源以及图书馆馆员的专业化的导读服务,提供给不同需求的读者用户,网络数字化资源品种繁多,良莠不齐,且搜索界面复杂,如果没有专业的管理员为其服务,用户在进入网络数字资源搜寻时,往往是无从下手,图书馆可在网页上为用户设立专门制定用户所需的信息,即可为用户自动提供所需信息,美国图书馆和信息技术协会所推崇的“的MyLibrary,Mygateway、Mylink”被认为是最值得“关注的个性化服务”.目前我国已有高校图书馆开始为社会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优势

1.硬件环境优势:高校图书馆建筑高端大气,配有先进的信息服务系统和设备、多媒体阅览室、在线咨询技术平台等,室内环境优雅整洁,是读书学习的最佳场所;馆内查询检索方便快速,局域网、WIFI等硬件设施齐全,为社会化服务提供了硬件优势。

2.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是我国学术研究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高校图书馆(公办)的总数为1794所,总藏书量超过616亿册。汇集了国内外大量的、优秀的文献资源,有高质量的、庞大的数据库资源。但目前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不足30%,大部分文献被搁置,造成了管藏资源的浪费,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在满足本校师生读书学习的前提下,考虑对社会公众开放,既提高了文献利用率,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获取知识的途径。

3.人才优势:高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里汇聚了大量的各个专业的专家、教授、学者,高校是人才的摇篮;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有偿地对社会公众进行讲座,使得社会公众也能享受到高校的人才资源,从不同的角度提高社会大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4.网络优势: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和3G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很多高校图书馆以网络资源服务平台为依托,建立了本馆的信息导航系统和个性化的互联网主页,如果能够整合高校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逐步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图书馆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这样读者随时随地都可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四、影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因素

1.传统理念问题:相关人士认为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一个部门,进行社会化服务不符合其工作性质,且国家并没有规定高校图书馆必须为社会提供服务,人们的思想还禁锢于传统的为本校师生服务的观念,并没有正确认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属性,缺乏承担社会化服务的理念。

2.社会用户管理问题:目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条件并不成熟,主要原因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没有一个统一科学的管理制度,对社会公众开发是否会导致学校的安全问题,校内师生与社会公众服务的分配问题,信息资源保障问题;社会公众身份不易辨别,借阅图书超期不还、损坏图书及图书馆设施赔偿问题,没有一定的制约规则将很难管理。

3.知识产权问题:《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但没有明确社会化的责任,涉及到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时无法可依。

五、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高校图书馆是为本校师生服务的一个机构,没有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理念,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进程,为了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用为基”社会化服务思想。

2.联合社会力量走社会化道路:高校图书馆想实现社会化服务,只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联合社会力量,吸纳社会资金引进外部人才以及社会的技术力量和设备,利用地域优势与企业联合办馆;与公共图书馆联合,公共图书馆可满足公众对信息的一般需求,而高校图书馆可满足专业性较强的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二者“取长补短,强强联手”共同推进地区文化事业发展。

3.引进企业的管理方法:引进企业管理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管理图书馆,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馆藏体系,调整资源结构,提供社会化服务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开展有偿服务,缓解图书馆资金短缺问题;打破现行的管理机制,建立奖惩考核和分配制度,调动管理员的积极性。

4.建立相应健全的法律法规: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服务机构,要想开展社会化服务,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这需要国家、社会、法律机构的协作,制定具有一定法律效应的规则和章程,实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提高全民素质。

总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与有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化服务还处于落后阶段,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环境,面向社会多层次地敞开服务,逐步推进社会化服务进程,从不同的角度找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途径,使得高校图书馆早日全面地实现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廖利香。关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社会认同问题的思考[J].科技广场,2014,(5):147-149.[2]叶德莲。试析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趋势[J].法制与经济,2014,(380):91,95.[3]汪聪,杨晓晴。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调查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1):31-33.[4]杨云芳。竞争情报: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新焦点[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3):68-70.[5]孙娜娜。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5-16.[6]曹红。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浅谈[J].网络财富,2009,(11):102-103.[7]樊宇。浅议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J].贵图学刊,2011,(2):55,60.

篇2: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摘 要〕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界多年来一直倡导并加以实践的理念,作者认为要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高校图书馆必需向全社会开放,服务社会。文章从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数字资源、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设备、阅读环境几个方面的资源进行社会共享来加以阐述,并提出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为社会化服务提供最基本的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社会服务;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2-0070-04 studies on socialized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based on the resource sharingwu qun(library,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67,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have been advocated and practiced over the years.in order to realize resource sharing,university library must be open to the whole society,and service society.the paper elaborated social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mong the university library literature,digital resources,human resourc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reading environment,and then suggested that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s should be the basic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social services.〔key words〕information;resource sharing;socialized service;university library 信息资源共享(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和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相互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提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2005年7月8日,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举办了“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大会回顾了我国图书馆界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40多年的历程,探讨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道路上需克服的障碍和问题,在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原则方面取得共识[1]。大会拟订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宣言》中提出:“最大限度地满足校内外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是大学图书馆追求的崇高目标。”图书馆界多年来一直倡导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而要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惟有推进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近年来,文献信息资源约占社会总量60%的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要求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实现资源共享的社会呼声也越来越高。2007年7月,《国际先驱导报》和新浪网就“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举行联合调查,近两千人参与调查,75.99%的人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该向公众全面开放。

1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历程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实质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社会化,它是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角度,把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作为一种社会的生产资料来对待,将其使用社会化。高校图书馆进行社会化服务既有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也在信息资源、专业人才、技术设备、信息加工等方面有超越一般社会文化与信息机构的优势,随着高校图书馆自身体制变革,激活并加快了社会化服务的进程。图书馆界对服务社会化的理论研究较多,作者以“服务社会化”并含“图书馆”为主题,时间范围1984-2011年7月,检出相关文章242篇,最早的一篇是1986年发表的,由表中数据可看出从2007年以后研究文章呈快速上升趋势。(见表1)表1 1984-2011年“服务社会化”研究文献篇数 时间数量时间数量1984-***1-***6***782011.714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以提供馆藏书刊、资料借阅的方式对社会开放服务;第二个阶段——1990-1996年,信息技术在我国图书馆开始应用,少数大型图书馆利用少量电子检索工具及传统的印刷型馆藏资料向社会提供有限的咨询、检索、定题服务;第三个阶段——1997年至今,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普及应用,一些高校图书馆已逐步形成了集馆藏印刷型资料、馆藏电子

文献及检索工具、虚拟馆藏为一体的信息源,这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进入“211工程”的100所院校,构成了我国目前信息咨询业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高校的图书馆大多不同程度地对社会或本行业开展各类信息服务,如以北大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为首的特大型图书馆在资源的共建共享、馆际互借、资源联合引进等方面为我国图书馆界提供了管理及技术上的咨询、指导及支持;东南大学图书馆每年承接了大量的科技查新业务;暨南大学图书馆、郑州工业大学图书馆等采取灵活的管理机制,使业务范围从传统的服务项目拓展到数字化软件及硬件的代理维护、系统开发、数据库制作、企业咨询等多项内容[2];广州大学图书馆为地方政府等机构提供信息服务,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专业图书馆,通过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共建既向社区开放又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新型图书馆,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成功典范[3]。但我国仍有95%以上的高校图书馆,只局限在为本校师生服务,对社会公众基本“关闭”。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程度仍然很低,无法与国外高校图书馆相比。在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实践探索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缺少社会化服务的法律依据;(2)对向社会开放的认识还存在不足;(3)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4)馆员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基于资源共享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2 基于资源共享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从权威部门的资料获悉,我国1 000余所高校拥有藏书6亿多

册,公共馆仅为4亿册;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65%,公共馆仅为28.6%;高校馆拥有联机数据库为30%,而公共馆仅为2.9%。从这组数据,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与高校图书馆相比,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还显得十分缺乏。如果将高校馆开放,无疑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4]。2.1 馆藏文献资源社会共享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馆藏文献品种繁多,学科门类齐全,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此外,高校图书馆还有一些其他信息机构所没有的文献,如博士、硕士毕业论文。高质量的馆藏文献不仅可以满足本校师生的需求,也为服务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以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馆藏纸质文献141万册,中文现刊1 200多种,外文现刊70多种,2010年向江宁区10所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发放通用借阅证300张,2010年7月借给驻江宁方山的部队5 000册图书,丰富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了广大官兵的一致好评。

馆藏文献资源社会共享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高校图书馆之间共享,如江苏省高校为教师自愿办理通用借书证,每张通用借书证每年可在各高校图书馆累计借50册图书。(2)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分别与集安市图书馆等签订了“手拉手”帮扶协议,定期无偿向基层公共图书馆捐赠图书、软件等[5]。(3)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机

构开放,如北京科技大学与社区居委会签订协议,居民随时可借阅图书。(4)高校图书馆直接面向市民开放,如1988年,广东省五邑大学图书馆就向校外200名公民发放借阅证;1996年,深圳大学图书馆决定对社会开放;2002年,厦门大学图书馆宣布对社会开放[6];2009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图书馆为900余市民办理借阅证。2.2 馆内数字资源社会共享

高校图书馆普遍重视数字图书馆、数据库、馆藏文献数字化的建设,通过馆际交流、合作,实现系统的公共检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联机编目、资源共享等功能。使馆内的书目信息资源实现最大范围的共知,使文献信息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书目公共查询系统(opac)向社会公开,任何人可通过网络检索,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另外,很多高校图书馆都购买了多种中外文数据库及电子图书,如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购买了各类数据库21个,中外文电子图书164万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2万余种,这些资源通常是社会读者从事科技创新所必备的,但企业与一般社会信息机构因经费所限而无力购买,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将这些数字资源向社会开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尽可能发挥它的社会价值。2.3 高校及馆内人力资源社会共享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谁就拥有发展的主动权。高校拥有一批各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及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他们掌握着所涉及领域的大量情报信息,是高校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强有力的后

盾。另外,高校图书馆馆员熟悉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能够熟练应用网上各类搜索引擎,对分散在各个网络节点上的开放资源进行采集、组织和利用。他们最适合为那些对网上无序、分散的资源无所适从的人们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合理挖掘和利用高校及馆内的人力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2.4 先进的现代技术设备资源社会共享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完美结合,许多高校图书馆都依托中国教育网进入国际互联网,建立了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镜像站点、联机数据库等,为广大读者检索图书馆资料提供极大的方便。如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公共阅览区为读者提供网络连接端口和用于查询的计算机终端,图书馆公共区域可通过无线方式接入网络,读者可以方便地查询馆藏信息、使用各类专业数据库等。图书馆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上任意客户端自由访问各种数据库资源。

2.5 阅读环境社会共享

强化环境建设,积极营造人文气息,成为高校图书馆为之不懈努力的理念,尽可能的让读者置身于优雅、和谐、愉悦的阅读环境中,尽情品味高尚文化生活。很多高校图书馆实现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同时,也注重文化气息的培育,如:通过摆放绿色植物,美化室内环境;馆内布置由读者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来装点环境;在公共休息区内设置沙发及饮水机方便读者等。高校图书馆可利用

寒署假向社会公众开放,让广大市民也享受到这舒适的阅读环境。3 搭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为社会化服务提供保障 吴慰慈教授曾指出:“馆际之间互相共享藏书是绝对必要的,也是为学术研究提供全部所需文献资源的惟一切实可行的手段,这一点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7]”为社会化服务搭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是高校图书馆适应读者需求的有力举措。

3.1 建设机构知识库,为促进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搭建平台 美国sparc资深顾问raym crow将机构知识库的定义为:机构知识库是收集并保存单个或数个大学、科研机构知识资源的数字化资源集合。机构知识库收藏的资源类型多样,有正式发表的学术著作,也有尚未发表的预印本;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也有自然学科的内容[8]。它具有机构性、学术性、互操作性和开放性、积累性和永久性等特点,它的互操作性和开放性保证机构内外的用户可以不受限制地存取机构知识库中的资源,并实行异构库之间的互操作,实现信息资源高度的开放获取和共享。此外,要考虑对机构知识库和图书馆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资源共享平台。首先,对机构知识库与馆内传统书目资源进行整合,使用户通过 opac可检索到馆藏文献以及机构知识库的资源。其次,对机构知识库与馆内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做到多个数据库同时进行检索,从而实现一站式检索。极大地方便用户,提高了图书馆的利用率,成为一个真正的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平台。

3.2 成立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平台 在网络

化的今天,图书馆联合体是促进图书馆合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方式。诸多省市成立了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南京市也是其中之一,2007年9月28日,在东南大学举行了《南京高校(江宁地区)图书馆资源共享合作协议》签字仪式,由东南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金陵科技学院六所高校图书馆组成了江宁地区高校图书馆联合体,2008年6月,联合体成员扩大到10家,吸纳南京工程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联合体成员,到2011年已发展到14家图书馆。联合体成员馆组成服务团队,面向企业,进行借书证发放、文献咨询、情报分析、定专题服务、文献检索培训等服务。利用lib-passport系统和同一的规则,实现“分借通还”[9],目前已制作10 000张“南京高校(江宁地区)联合体通用借书证”,2009年发放到10所学校3 650个通用证;2010年发放3 450个通用证;2011年发放3 800个通用证。图书馆联合体不仅为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而且还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进程,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3.3 加强与共公图书馆及社会机构合作,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平台 开展社会服务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作支撑,而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印刷型资源和数字资源都是有限的,特别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商品信息、人才信息等不及专门信息服务机构和情报研究所。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主动与当地政府、情报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合作开发各种类型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满足社

会读者的各种信息需求。2004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全国23个省份,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都已建设省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2006年4月,江苏省科技、教育、文化三大系统联手打造的由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和省技术监督情报所等10家单位共同建设的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并对外服务。通过共知共建共享方式,集成和开发了这10家单位的主要优质文献信息资源,目前该平台建设了总量达1 042万条的“联合目录数据库”,电子文献数据资源总量达11 000g,其中中文科技期刊10 000种,外文期刊15 000种(通过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南京镜像站共享实现),中外会议资料30万篇,学位论文40万份,中外专利文献1 800万件,国内外标准30万件,国内外科技报告30万件,中国重要报纸全文350万篇,各种电子数据库60余个,数据总量已达5 500万条;并建有国家nstl南京镜像站,组织开发了一批有江苏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专题数据库,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该平台运行服务以来,接受访问50余万人次,为全省用户提供了260余万篇各类科技文献全文下载,先后在全省举办了22次专题讲座和演示服务,免费发放各种服务卡近2 000张,提供技术培训近万人次,取得了明显的服务效果,为全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服务[10]。这种跨系统的区域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打破了“条

块分割”的障碍,整合、丰富了区域信息资源,提高了科技文献平台为区域科技创新、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真正起到了科技信息资源的保障作用。4 结 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应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校内外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和共享。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社会的“学习中心”、“教育中心”、“信息中心”和“知识中心”。参考文献

[1]吴群.基于开放存取的机构知识库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j].现代情报,2011,(6):50-52.[2]赵晖.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困境及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0,(3):6-8.[3]李岩.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河北科技图苑,2010,(1):8.[4]千万图书闲置 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卡在哪儿[eb].http:∥news.163.com/07/0620/10/3he51i2h000120gu.html,2011-07-15.

[5]吉林探索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享共建模式[eb].http:∥news.qq.com/a/20081014/000514.htm,2011-07-15. [6]沈光亮.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践与发展[j].图书馆建设,2010,(10):73-77.[7]吴慰慈.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教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176.

篇3: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服务模式

引言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高校作为承担人才培养、文明传承、服务社会等功能的主要阵地, 从多场次、多领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化知识的集结地, 是社会枢纽和社会公民的终身学校, 是科教兴国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中国教育部2002年2月21日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第21条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 这为中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法律依据。面对“必须对社会开放”的强烈要求中, 高校图书馆采用何种模式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现状

1. 国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现状。

“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倡导的教育模式。目前, 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图书馆一般都既履行其作为大学图书馆的职能, 为教师与学生服务, 又履行作为公共图书馆的职能, 向校外开放, 为社会服务。让大众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条件来接触优质教育资源, 延伸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参与构建社会公共文化体系。在美国, 几乎所有的大学图书馆都向校外人员开放, 市民只要持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就可以办理有关手续, 进入馆内共享各种信息资源。日本政府明确提出, 要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重要基地。目前, 日本面向社会服务的大学图书馆已占80%。当然在实行向校外人员开放的同时, 几乎所有大学图书馆都首先保证本校师生有利用图书信息资料的优先权。

2. 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现状。

国内针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但当时社会公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并不高, 相关研究仅仅停留在对理论上的求证, 但在现实中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近年来, 中国高校办学体制与理念的创新, 高校尤其是一些地方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 双方互动逐渐增强。一些高校图书馆根据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资源情况, 在做好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基础上, 向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如上海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一些高校图书馆, 以与当地图书馆合作的方式向社会开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挂有两块牌子, 既是校区图书馆, 又是珠海市图书馆等等。不过, 数据调查表明, 无论东部发达地区还是西部欠发达地区, 中国高校馆向社会开放的状况却不容乐观。

二、中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主要难点

1. 管理体制和观念问题。

依据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的图书馆管理体制仍是当前制约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主要制度障碍。不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科研图书馆系统等构成了不同的条块分割体系, 规定了不同的服务任务和对象。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基本上是面向本校师生的公益性服务, 服务社会将影响本校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 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投诉。再加上目前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还缺乏具体的行业指导和协调, 使他们对面向社会开展服务工作还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尝试。而同样地对于馆员而言, 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做多做少一个样,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为社会用户提供服务的积极性。

2. 人、财、物等资源缺乏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必然涉及人财物等很多问题。在人力资源方面, 大量的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衡, 特别是处于教育科研之外的图书馆, 更是只能采取人员不足临工补的办法, 使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客观地讲, 很多高校图书馆目前只能维持现有局面, 尚不具备向社会开放服务所需的人力资源的条件。在物力资源上, 一方面, 体现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要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一切资源的购置和收藏, 都围绕本校的教研这根主线, 馆藏文献的专业性决定了它只能是阳春白雪, 不适合一般社会读者阅读。另一方面, 各高校图书馆虽然历经扩建, 其阅览座位也仅只能勉强应付本校师生的需要, 要再提供大量场地给校外读者, 确实也存在诸多困难。从财力方面看, 中国总体上对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还不高, 对高校图书馆的投入就更少了, 不少高校为盖图书馆已竭尽财力。故在维护图书馆的运营方面只能尽量压缩经费, 其他校外读者一多, 管理维护费用也随之增多。

3. 对学校和图书馆的影响问题。

首先, 校园的安全隐患问题, 校外读者群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 这是制约许多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 读者群由于各种原因不熟悉馆内的规章制度和借阅流程, 借阅过程总会出现或这或那的问题, 而学校的制度和纪律又对他缺乏制约力, 这势必给管理增加了难以想象的难度。

三、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必要性

1.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知识、信息的追求与渴望从来没有如此迫切。人们已经意识到信息能够带来无尽的财富, 是继物质、能源之后, 又一促进社会飞速发展的重要资源。伴随着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社会信息需求量日益俱增, 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人才, 在信息服务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图书馆应该敞开大门,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 加大社会服务力度, 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2. 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的需要。

评价一所图书馆的价值, 不但要看图书馆建筑怎么样, 馆藏文献多少, 珍贵文献收藏情况如何, 更要看它的文献资源利用率, 看它直接或间接为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带来了多少效益。有资料表明, 中国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率平均只有30%左右, 有些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甚至只有5%, 要提高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必须打破门户之见, 扩大用户范围, 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通过面向社会开放, 可以活化高校图书馆馆藏中那部分“沉睡”的资源, 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作出贡献。

四、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模式

1. 向社会提供文献服务。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提供文献服务, 一要根据自身条件扩大开架借阅, 并尽量延长服务时间, 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二要根据本地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本馆文献资源的特点等, 开辟专门的特色服务。三要提供文献资料复印服务, 满足读者获得原始文献资料复制品的要求。四要注意开展图书馆文献的宣传报道, 吸引更多的读者。

2. 提供高层次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拓宽服务功能, 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一是图书馆可以集合各种最新科技信息、经济信息于一体, 为决策部门起到参谋作用。二是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优势, 根据企业的需要提供专题报道, 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三是为广大科研用户提供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综述性文献, 以满足科研用户对跨学科、综合性、前沿性信息的需求。在保证为重点用户服务的同时, 还要重视其他用户的需求, 不断开发信息资源, 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品种的信息产品。

3. 进行社会教育服务。

高校图书馆区别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重要特征是它的教育职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图书馆从第二课堂走向第一课堂, 承担着多方面的教育任务。办好教育培训中心, 可以对用户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如何利用图书馆和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等培训;可以开展远程教育, 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学习资源, 提供网上咨询与解答;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 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培训, 使广大用户不仅能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享受到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而且还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 开展个性化服务。

提供个性化服务是满足用户多样化信息需求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当然之选。特色产品不仅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要“新”要“特”更重要的是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要有明确的用户, 要有明确的应用取向。没有用户、没有需求的资源建设是对国家经费的极大浪费。因此, 高校图书馆建设特色资源, 开发特色产品, 提供个性化服务就是提高服务质量, 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的当然之选。只有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 针对具体应用和用户需求进行知识挖掘和产品开发, 千方百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凡居民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多种问题, 图书馆应尽可能提供信息方面帮助。不仅限于为用户找信息, 还应为信息找用户, 才能保证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5. 加强区域内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

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单靠一个或几个馆的力量进行运作远远不够, 要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 还必须联合本地区所有的高校图书馆, 形成区域内图书馆联盟, 通过联盟形成整体合力, 提高文献保障能力及服务质量。如针对区域内经济发展状况及企业发展需要, 通过市场调研, 组织建设专题数据库、联合书目数据库等。建立区域内通借通还机制, 实现区域内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深层次文献信息服务, 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结束语

总之, 高校图书馆要改变以往封闭式的管理思想和只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运行模式, 充分发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优势, 积极调整信息服务的有关政策, 加强对外开放环境中的制度建设,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联系。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积极构建具有本馆特色的服务创新体系,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才能完善自我, 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朱忠新, 姜惠芬.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模式[J].图书馆学研究, 2004, (3) .

[2]李玉英, 滕吉良.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若干问题探讨[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

[3]顾莲华.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长效机制的探讨[J].情报杂志, 2008, (5) .

[4]郭爱娣.北京市教委:高校图书馆将陆续向社会开放[N].京华时报, 2006.

[5]卢滨玲.高校图书馆为社区服务的时间与探索[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 (1) .

篇4: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gb.1003-6938.2015066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kinds of modes of University Library's social service, namely, open borrowing service mode for the public, embedded SDI service mode for R & D team, flowing extended service mode for city community, and multi service mode of university branch library for organization, and expounds service content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r modes.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social service; service mode

2002 年2 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则( 修订)》中第21 条规定: “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提高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组织机构的信息需求,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实现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社会化服务一直以来都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采取特定的服务模式,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模式众多,本文就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式借阅服务模式、面向研发团队的嵌入式定题服务模式、面向城市社区的流动式延伸服务模式、面向组织机构的分馆式多元服务模式的服务内容、组织管理和主要特点进行探讨。

1 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式借阅服务模式

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式借阅服务模式是指高校图书馆在对本校师生正常提供文献借阅服务的基础上,向社会公众开放,校外人员不限其身份、职业、年龄均可以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个人用户,并来高校图书馆借阅文献资料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模式。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式借阅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基本模式,所提供的服务也是最基础、最主要的服务。例如, 广西大学图书馆从 2002 年开始对校外人员实行开放式借阅服务,校外人员在学校图书馆凭所在单位证明及个人身份证,交纳一定的管理费、工本费和押金,就可以办理借阅证,并使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和享受各类服务[2]。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为校友发放借阅证,校友可随时利用母校图书馆。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社会公众凭个人身份证即可入馆借阅。

1.1 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式借阅服务的工作内容

(1)常规借阅服务。常规借阅服务是指高校图书馆在正常开放期间对校外人员提供图书借阅和期刊阅览服务。高校图书馆在接纳校外个人借阅时不改变其原有借阅服务模式,只是用户类型从原有的高校师生扩展到了校外个人用户。

(2)预约外借服务。预约外借服务是指校外个人用户登录高校图书馆网站,在网上对其所需外借的文献提前预定,并在预定时限内抵达图书馆取书的服务。预约外借服务可节约校外用户来馆借阅的等待时间,同时避免来馆后借不到所需图书的现象。

(3)定时开放服务。定时开放服务是指高校图书馆将某些借阅空间专门设定一个时间段对校外个人用户开放,在此期间不接纳校内师生借阅。高校图书馆可选择一个校内用户很少且校外个人用户能来图书馆的时期将部分外借处和阅览室对校外个人用户开放。

1.2 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式借阅服务的组织管理

(1)用户数量的控制。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式借阅服务虽然不限制用户的身份、职业、年龄等,但由于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空间有限,不可能接纳太多社会上的个人用户,需要对校外正式个人用户的数量进行一定的限制,但对临时用户的数量可不加以限制。校外个人用户数量可按下式计算:校外个人用户数量=(图书馆藏书总量-本校师生数量×藏书保障率)/40册。高校图书馆可采用先申请先接纳的方式确定校外正式个人用户,即按照申请成为高校图书馆正式个人用户的先后顺序接纳校外个人用户,达到数量限额为止。

(2)用户类型的划分。为了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借阅服务,高校图书馆可将校外正式个人用户划分为重点用户和一般用户。高校校友、与高校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个人、职业性质与本校专业领域相关度高的个人等可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点用户,其他用户则为高校图书馆的一般用户。重点用户是高校图书馆的重点服务对象。

(3)借阅权限的管理。借阅权限包括借阅方式、借阅范围、外借数量、外借时限等。高校图书馆应对校外重点用户、一般用户和临时用户的借阅权限予以控制。一般情况下,校外临时用户只能在高校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文献,高校图书馆对临时用户不提供借阅服务;校外正式个人用户借阅文献的范围应大于校外临时个人用户;在外借图书册数和外借期限方面,重点用户>一般用户>临时用户。

(4)借阅证件的管理。校外人员携带相关证件到高校图书馆办理借阅证,需要缴纳工本费,也可适当收取借阅费。一般来说,借阅证件的使用年限为一年,到期可到图书馆续办或者停办,需要续办的老用户可以在到期前一个月优先办理。

篇5:谈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模式论文

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模式的探索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逐步对外开放,不能一蹴而就,盲目进行改革。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教师人员有限,不能完全承担社会化后的管理工作量。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模式探索中,可先考虑开放电子信息的阅览,使部分电子信息可以实现区域的共享功能。电子信息阅览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完全实现读者自助的服务功能,即便对社会开放,也不会增加图书馆人员的工作负担。高校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公众开放,或向公众免费发放登录账号,使附近居民可以在家中浏览图书馆内的电子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开放电子信息资源后,要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加大安全建设,以免遭到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

4.2提高图书馆服务理念,逐步开放区域

高校图书馆要逐步提升自身的服务理念,做好全面社会化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对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介绍高校图书馆社会模式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其次,要加强服务意识,改变服务理念。图书馆社会化后,对于图书管理和借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可以主动向城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学习,借鉴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高校图书馆在前期可以暂时开放部分区域,比如一些文史哲学之类的区域,也是公众阅读比较多的图书类别,本校相关专业的区域暂时不对外开放,这样图书馆人员可以集中精力对开放的区域进行管理,大大降低了工作量,同时也保证本校学生的基本阅读权益。

4.3增加收费服务,控制图书馆管理成本

高校图书馆的建馆和管理运营费用属于高校教育资金的正常支出,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但是一旦高校图书馆实行社会化模式后,若是对公众免费,高校的财力就很难支撑图书馆的正常运营。首先,高校可以与所属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在高校开展社会化模式后,可以得到所属地区政府的财政支持,使高校和政府能够共同出资负责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其次,对于高校社会化的图书馆,可以对公众适当收取费用。收费的形式可以是读者一次性办理借书卡,也可以通过借阅时间来收取一定的图书租借费用。附近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在职人员,有一定的收入,若是借书费用合理且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能够吸引读者,这些费用几乎对其他读者不产生影响。总之,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社会化模式后,要考虑图书馆运营的成本问题,运营的成本决定了图书馆的管理状态和馆藏情况。

4.4增加宣传能力,提高全民阅读意识

为了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使更多群众走到图书馆,首先要扩大宣传。图书馆管理人员可以与附近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行高校图书馆的宣传,使附近居民对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邀请他们到图书馆的会议场所进行现场宣讲,提高居民的阅读意识。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社会化模式转换时,不仅是为社会提供一个阅读和学习的场所,同样,需要依靠图书馆管理人员向社会群众宣传全民阅读的理念,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打造区域信息和文化中心。

4.5强化日常管理,建立应急机制

日常管理是维护良好安全环境的基础,也能有效预防各类事件的发生。面对社会开放的复杂安全形势,图书馆要强化日常安全管理:第一,落实日常安全管理责任,把责任细化制度化。第二,建立多渠道问题反馈,设立问题备案制度,把热线、网站、微信等反馈渠道向读者发布或在醒目位置予以提示。第三,建立安全应急机制,提高安全反应速度。第四,不定期抽查,消除日常管理中的懈怠心理。

4.6加强沟通,及时维护设施

除做好本身安全工作外,图书馆还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第一时间能得到他们的支持:第一,建立沟通热线,进行安全信息互换,及时获取社会信息通报。第二,请相关部门对安全工作评估,消除问题隐患。第三,及时协调,使问题设施能得到快速维护,确保设备设施可靠。

参考文献:

[1]杨宜勇,邢伟.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侧改革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05):60-61.

[2]万文娟.中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02):74-75.

[3]张慧卿,高彦静,秦颖.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现状及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晋图学刊,2017,(10):105-106.

篇6: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1·2 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具有丰富的馆藏。各高校图书馆都拥有大量文献资料,门类齐全,内容广博,同时还有许多磁盘磁带、影碟光盘、电子读物等非图书资料,且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其次,具有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大都具有功能齐全的网络系统,基本上实现了图书资料流通、咨询、检索计算机一体化,并且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容量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高,不仅能满足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需要,而且可以向社会开放服务。再次,具有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图书管理、文献收集的实践经验,而且能够结合社会需求开发出各种层次的信息产品,开展不同类别的信息服务。此外,功能齐备的服务设施、幽静舒适的阅读环境等等都是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便利条件。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既有利于扩大自身影响,吸引社会力量来支持建设,又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补充图书资料,提高藏书质量,促进图书馆各方面的建设。同时,通过开展有偿服务,可以增加实际收入,有利于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图书馆的发展实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上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机构。这些信息服务机构发挥快速反应机制和即时服务的优势,吸引了众多的信息用户,并在服务过程中发展壮大,它们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竞争对手。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机构,拥有自己稳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很容易形成保守的思维方式,不愿意参与信息服务的竞争。

而随着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信息服务的竞争已不可避免,高校图书馆能否冲破原有的服务范围,实行开放性的社会服务,这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高校图书馆只有更新观念,服务社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快的发展[1]。

1·3 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的需要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的师生员工,一般不对外开放,从提高文献利用率的角度看,是不科学的。评价一所图书馆的价值,不但要看图书馆建筑怎么样,馆藏文献多少,珍贵文献收藏情况如何,更要看它的文献资源利用率,看它直接或间接为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带来了多少效益。目前,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容乐观。有资料表明,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率平均只有30%左右,有些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甚至只有5%。

篇7: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思考

分析了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优势,并结合燕山大学图书馆的实际阐述了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具体措施.

作 者:张祺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图书馆,河北省秦皇岛市,066000刊 名:河北科技图苑英文刊名:HEBEI SCI-TECH LIBRARY JOURNAL年,卷(期):22(4)分类号:G252关键词:图书馆 院校图书馆 地方经济 信息服务

篇8: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改革迫在眉睫。但是目前比较简单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模式已经无法解决现存的群众阅读量不足的问题。需要组建包含互助模式、互动模式以及援助模式等内容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 以促进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发展。同时社会也要给予相应的资金援助, 帮助图书馆实施各种服务, 为小区图书馆提供书籍、设施以及专业人员等, 同时根据具体的情况, 注重与小区图书馆的交流, 为广大群众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化服务, 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保障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实践顺利完成。

2. 图书馆的社会服务的模式

2.1 互助模式

由于一般高校图书馆的书籍都十分丰富, 因此图书馆除了对本校的学生进行开放之外, 也可以对校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开放, 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具体做法为:第一是人们可以提供公司证明和本人身份证明在图书馆管理处登记信息并办理借书证之后, 可以在图书馆开放的时间内进入图书馆自由阅读书籍, 若是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某些事情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可以在办理相关手续之后, 借阅书籍[1]。如果是喜欢阅读网络文献的人士, 也可以进入图书馆的网络阅读室自由使用里面的电子资源;第二如果是企业为了提高人员的知识水平, 想要集中开展集体阅读的活动, 那么可以办理集体借书证, 这样就让公司里某个员工进入图书馆借阅全部需要书籍, 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 促进企业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三为了提高人民的阅读水平, 高校图书馆可以走出校园, 让更多的人解图书馆的措施, 激发人民进行阅读的积极性;第四图书馆在为人民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吸收外界人士对图书馆的资金支持, 从而完善图书馆的各项基础设施, 增加书籍的数量和种类, 可以为人们更好地服务, 最终促进人们与图书馆之间的互惠互利模式的完善。

2.2 互动模式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对阅读书籍的热情, 高校图书馆可以走出校园, 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开展各种类型的阅读活动, 例如图书推荐会、读书讨论、阅读辩论、图书引导等有意义活动[2]。活动发展的内容为:第一要大力宣传阅读的作用, 使人们自主加入到阅读的行列, 从而获得知识的洗礼;第二要向人们展示图书馆的图书资源, 使人们可以找到偏爱的书籍, 提高人们进行阅读的积极性, 并从中积累知识;第三可以举行人们喜爱的活动, 通过大量的有趣的活动, 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也可以营造一个热爱知识, 提升自我的氛围, 促进学习型社会的进步。例如可以开展文化讲座, 就某一本书或者某一类文学进行讲解, 可以提高人们对某种知识的掌握, 促进人们对知识的进行探索, 从而得到丰富的知识;同时也就目前人们比较关注的物价问题展开讨论, 可以在居民小区里面寻找一些比较有威望的人士和学校的老师一起讨论, 从而吸引人们加入进来, 共同获得一些心得和体会;第四可以在活动的地方进行办理借书证, 告诉人们借书的程序, 引导人们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在另一个方面, 图书馆也可以在学校对外开放, 允许人们进行校园参观的时间内, 组织热爱读书的群众到图书馆内进行体会阅读气氛, 同时也可以帮助群众了解图书馆的独特之处, 从而提高读书的兴趣。

2.3 援助模式

为了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可以使用援助的方式, 满足广大群众的阅读要求。其做法在于:第一可以安排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进入居民小区调查所设立的图书室的具体情况, 可以针对小区图书馆的内容和管理的不足, 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如果遇到图书室管理水平不高, 工作人员较少的现象, 可以根据小区图书馆的需要适当安排一些拥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 引导小区图书室在协助阅读工作和书籍分类等方面进行改进;第二可以利用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力吸引一些社会慈善人士的帮助, 为基础设施不齐全的小区图书室增添一些放置书籍的架子、供读者使用的桌椅、避免偷窃的防盗门以及用于管理资料的计算机等物品, 第三为了丰富小区图书馆的资源, 可以把一些在每年初将下架的上一年度的刊物, 或者与图书馆的图书有重复, 而且数量较多的书籍送给小区图书馆[3]。在所赠送的书籍中可以包含满足老年人需要的《疾病须知》《养生保健》等等;可以提高青少年学习能力的《习题解答》《学生作文》等等;可以提高工作经验的《成功之道》《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等等;也可以有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探索的《动物世界》《科学探索》等等, 可以极大地增加小区的书籍的数量, 满足人们对各种知识的需求, 提高人民群众的阅读水平。

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举措, 可以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 同时也可以提高学校在人民群众中的知名度, 推动了高校图书馆的改革。为了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水平, 可以利用互助模式、互动模式以及援助模式等方法, 激发人们加入阅读行列的积极性。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每个高校图书馆的情况有所不同, 因此要按照具体情况和群众的要求来实施社会服务, 并决定服务的方法和内容。社会服务实施的关键点在于坚持服务大众的观点, 加大阅读的宣传力度, 满足群众对书籍不同需求, 建设有效的社会服务系统, 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姚飞, 张成昱, 陈武, 窦天芳.图书馆服务与社交网络整合研究——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实践案例.图书馆杂志, 2014 (06) :23-24.

[2]张白影.地方高等学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图书馆论坛, 2015 (02) :65-67.

篇9: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高效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模式创新

引言:智慧城市是21世纪城市化发展与信息化发展深入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态。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范围推进,国内已有多个城市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和计划。智慧城市的建设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核心,重点推动信息服务产业的智慧化转型,推动城市核心要素的相互融合和转型升级。高校图书馆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和文化服务的重要供给者之一,应该主动适应智慧城市建设提出的要求,深度嵌入社会教育功能,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机遇,提升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水平,实现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互补。

一、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

智慧城市是集合了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在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资源深度整合和开发,为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1]。城市市民素质的提高才是根本,这也是智慧城市的灵魂。在这样的条件下,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和利用显得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大中城市基本已经实现了免费Wifi的全面覆盖,这使用户在享受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服务的过程中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为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指挥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对信息工程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建设,同时还需要通过高端科学技术对经济进行发展,更需要对市民开展与“智慧”相关的儿科学素养的培养,提升市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二、智慧城市建設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模式的特征

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模式要求高校图书馆依托现在的资源和技术,并借助智慧城市建设的机遇,构建一体化的社会教育服务体系。在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下,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时代性特征。智慧城市建设是进入21世纪之后,基于现有的技术、资源条件,专门提出的现代城市建设战略规划。而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是为了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型服务模式,因此,两者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智慧城市战略的提出,明确了现代城市建设法治化、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的建设目标,强调了各方面的协调共享,推进现代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也为高校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下,对城市居民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需要高素质的人群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参与现代城市的建设,而高校图书馆则是满足城市人群对教育诉求的最主要途径。传统的精英化和阶段性教育方式逐渐向大众化和终身化教育转变,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服务模式的转变成为了必然。但是,从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现状来看,其服务观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都还无法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求。高校图书馆的传统社会服务模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要求其创新服务模式,走出校园,与城市融为一体,实现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二)一体化特征。在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下,要求嵌入主体与对象合作关系构建满足一体化的要求。从本质上来看,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而在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下,高校图书馆作为嵌入主体存在,智慧城市则作为合作对象,两者虽然在性质和特点上存在明显的却别,但是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又存在一定的关联,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出现的产物,具有同源性。从空间理论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内生性关系,智慧城市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依托,而高校图书馆又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高校图书馆是智慧城市的科技文化知识传播中心,两者之间相互协调,浑然一体。

(三)互动性特征。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的一个重要机制是互动性。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而本质上是高素质人才的支持,这就离不开教育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本身同时兼具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职能,但是也需要大量社会资源和环境的支撑。这种规定性法则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相互补充和协调,无法 进行,具有明显的制约性特征。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空间高度结合,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整合,这位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支持。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中心,同时也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的聚集地。另外,智慧城市的发展将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政策和资源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而高校图书馆则将自身培育人才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城市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获取途径,为实现城市用户的终身教育提供重要的支持,尤其是通过需教育等形式,不断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服务,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图书馆传统社会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和服务意识落后。当前,很多大学都对社会读者设定了限制,将大部分校外人员拒之门外。并且,高校本身对图书馆的社会宣传重要性不够重视,对社会读者的阅读需求不了解,导致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长期被压制,无法发挥出来,社会读者也无法了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和服务的内容。另外,加上高校图书馆馆员本身的专业素养偏低,对图书馆的发展并不关心,导致其在服务过程中表现出不主动、不热心,服务意识非常淡薄,这样封闭的思想观念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的全面开放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也是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发展的根源所在。

nlc202309081713

(二)服务形式单一。当前,国内还没有一所高校图书馆真正做到了向社会读者的全面开放,其中多多少少总会设置一些限制和条件,其服务内容和形式也较为安逸,同时知识针对特定的对象提供简单的纸质资源借阅、馆内阅读以及数据资源检索等服务。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对象也较为狭窄,主要还是针对校友、教职工家属或者一些特定的机关工作人员,并且对资源的外界时间进行了限制,这些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读者的积极性产生了打击,即使对社会开放,社会人员的借阅量也较少,资源利用效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三)管理安全问题。高校图书馆在面向社会开放之后,其中的很多资源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同时,避免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出现,还有待进一步解决[3]。同时,高校图书馆在向社会开放后,服务对象范围会不断扩大,工作量也不断增加,管理难度增加,必然会产生很多管理安全方面的问题,读者信息的真实性、图书超过借阅期限未归还,大量社会涌入校园带来的治安管理压力等。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网络犯罪不断增加,比如通过病毒攻击、数据窃取等,这些都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系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如何确保高校图书馆全面向社会开放之后的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思考。

(四)资源冲突。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基本上都属于公益性质的无偿服务,随着向社会的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增加,读者量也进一步增加,书刊的破损率也会进一步上升,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不断对馆内图书资源进行更新。同时,随着读者的增加,馆内的空间、各类基础硬件设施也需要增加,并且工作量的增加还需要增加一定的工作人员,这些都需要高校图书馆投入更多的资金,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运营成本。另外,在面向社会提供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时,是否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如何收取才算合理,这些缺少一个具体的标准,对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产生了重要的打击。

四、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创新策略

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的创新需要转变过去的观念,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资源保障。同时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实现两者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观念。当前,大学办学的理念是实现开放式的办学条件,这也意味着观念。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该以公益性为中心,增强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立足社会公益性服务,转变传统社会服务模式下封闭式的服务观念,重新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观,确立终身化教育的服务理念,形成学校与社会、教育与培训、素质与技能多元化互动的开放式教育系思路,为实现嵌入型社会服务提供支持。同时,需要转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在过去,高校图书馆更多的强调了学术性服务,并且空间也局限在校园范围内。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求统筹城市物资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在这样的要求下,高校图书馆应该转变过去的服务模式,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性,真正将服务嵌入到社会中,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服务。

(二)政策和法律保障。从政策方面来看,政府部门应该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形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提倡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尽可能的为社会提供服务。教育部和学校也应该积极响应,将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落到实处。从法律方面来看,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对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进行规范,保障社会公民平等有效地利用高校图书馆公共资源,同时,还能够对涉及到相关知识产权的问题进行明确规定,使高校图书馆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这样能够进一步推动高校图书馆实现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将图书馆内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服务。

(三)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加强相关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的购买力度,确保社会教育服务功能的顺利开展。同时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尽可能按照一定的规律将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服务。同时,通过资源内容的整合,能够提升资源内容的价值,社会读者能够更加快速、方便地完成信息資源的获取的利用,使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效能进一步提升,也符合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

(四)加强高校图书馆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统筹协调。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属于横跨多个行业的服务系统。对此,首先应该加强高校图书馆与智慧城市建设之间的协调,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将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发展纳入总体规划,推动各类新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建设中的应用,为其创造发展条件。同时高校图书馆应该借助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努力拓展服务空间,提升服务水平,为智慧城市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另外,需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和市民之间的互动合作,基于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构建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求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面向社会各方面的需求,针对性地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全面推进市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结语:智慧城市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战略目标,被国内各大中城市相继实施。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人才是关键,而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人才培养服务中心,需要充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全面向社会开放,同时,加强资源的整合,构建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持,最终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协调、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巧玲.智慧时代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赵彦敏.“智慧城市”语境下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浅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06):128-129.

[3]丁春梅.“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J].新校园(阅读),2015(11):165.

上一篇:马卡连柯名言35句下一篇:三套教育学江西省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