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2024-08-26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精选8篇)

篇1: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沙城镇第五小学

赵艳峰

【内容摘要】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学总目标中也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而且能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与真理的渴望和追求。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取决于语文教学的特点。小学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无论是内容、结构还是语言、意境,大都文质兼优,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所以,教师要不断探索,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文学审美的因素,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感染学生,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作品时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去体验、反思人生,去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情感体验

实施途径 【正文】

一、引言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有志之士的质疑?为什么孩子们喜欢读书却不喜欢上语文课?无疑,应试教育僵化的模式败坏了孩子们读书的胃口,败坏了语文教学。我们的老师在教学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把文章拆得七零八落,整体的美感不在了,在低层次上在抽象问题上分析了又分析,解读了又解读,直把学生搞得昏昏欲睡,厌烦到对语文课的抵触。我们的课程资源中,所选的每一篇经典文章都有独到的地方。或是文笔优美,或是语言准确,或是说理透彻,或是感动人心,不同的文章施以不同的方法,达到不同的目的。教师一定要把文章蕴藏的美挖掘出来,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学总目标中也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语文教材中并不缺乏美,它包含着大量的美育因素,每一篇课文就是一颗闪光的珍珠。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不管是诗歌、戏剧还是小说、散文,它们都情文并茂、情景交融,融语言美、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于一体,这就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寻找审美教育的入口,引导学生顺利进入美的世界,从而唤醒学生美的感觉,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与自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构建学生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这是本篇论文着力探讨论述的问题。

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学总目标中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诸因素中丰富的美学内容,在引导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构建学生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

审美教育凭借的是直观的感染性的形象,它是以整体形象教育和具体细节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这种感染性特点,使得审美教育带有情感教育的特点,因为审美对象的具体生动的感知必然激起情感活动,它主要通过对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

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得出道德的判断,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从而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

三、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观潮》一课可以通过播放钱江潮的电视录像,让学生随着跃宕起伏的音乐观看潮来时的壮丽与雄奇。音乐声,浪潮声,声声入耳。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浪潮越来越近,一齐向这边涌来,声音非常响。”理解了潮来时的“浩浩荡荡”、“山崩地裂”。当时学生所表现出的眼神和表情,证明了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大潮的壮美。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如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概括地介绍圆明园的总体面貌,通过圆明园四十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美,通过安排英法联军犯下滔天罪行的视频信息和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的记实图片,让学生在一种至美到至恶的情景中产生强烈震撼,迅速投入到一种极度激昂悲愤的情绪中,真正了解到“落后就挨打”的道理,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转化为积极向上的情感追求。

(二)、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丰富的,是感性的,是典雅的,是精美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文章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长亭送别》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些语句不是作者随意从生活中俯拾来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是作者心血的结晶。只一个“泪”字,画龙点睛,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着别离的泪光,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法的精妙,既可以使学生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可以从名家名篇中汲取营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再比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境界开阔,色彩明丽,仿佛一幅笔墨简练剪裁适当的中国画在你的眼前铺开。作者通过黄、翠、白、青给我们描绘出色彩丰富的画面,而且还调动视觉听觉效果使画面具有了现场感,让人充分感受到了清新的春意和欢快的心情。如果我们真要就这首诗来作画的话,那么,这幅画用工笔描绘丝毫不觉得有欠缺,肯定会是一幅绝妙的画卷。其实,诗句中色彩的选择运用,同样反映了作者的情感色彩。这首《绝句》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在景象的描绘中能让人体会到一种春天的美好,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为 我们营造了这种浑然一体的意境美。我们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作中的语言美,才能让学生入其“境”,“悟其神”,会 其“意”。

又如《春夜喜雨》中,诗人用灵致委婉笔触写出了“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四句诗也是很有画面感的。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无边的黑暗与江船的渔火,过一组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了雨夜的景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雨后的花簇,饱受雨水滋润显得沉甸甸、湿漉漉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 “湿”和“重”这两个词,体会作者通过这两个词形象地刻画了花朵的姿态。体会作者那种喜悦的心情。

(三)、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意境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例如《曼谷的小象》一课,文章一开头就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派美丽的景象,在这都市的郊外,景色色彩绚丽,气氛宁静平和,空间开阔而又充满生机。文中对晨雾作了生动的描写,“淡紫色的晨雾”“橘红色的晨雾”“金色的晨雾”,晨雾的奇异色彩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对于这些不用过多讲解,而应让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明快的语调反复朗读,从而唤起他们的想像,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美好意境中,融入美的氛围中。

好的文章都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如我在指导朗读《荷花》中一段话:

白荷花/在这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第一句话总起句,句首的“白荷花”起提示作用,指导读重音,二至四句起始“有的”读时稍加停顿;第二句描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语调轻松,语音稍低;第三句写有的花瓣全都开了,“全都”读重音,语调稍高,语速稍快,展现荷花怒放的气势;最后一句语音稍低,稍重,好似花骨朵积蓄力量,就要竞相开放。通过这样的美读,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像,体味白荷花的美姿。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教诗词,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多读多练”是教学诗词的一个特点。反复吟咏,方能读出韵味来,细细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同时使思维产生发散。如教《朝发白帝城》,全诗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生动 感人的艺术画面:“清晨诗人辞别朝霞满天的白帝城,乘着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好一幅三峡行舟图啊!”通过听有感情的配乐导读,学生进入情境了:全诗展示了三峡美景,洋溢着诗人遇赦东归时轻松,喜悦的心情。从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对部分文章的精彩片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参与认识活动,做到语言、形象、情感三者融合。使审美教育成为情感教育,思想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的氛围中分析情境和再现情境,使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得到发展。

海水,海水,你为什么这么蓝? 海水微笑着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

海水,海水,你为什么这么咸,海水微笑着回答,因为渔人流了汗。

这是一年级的一篇课文。听青年教师讲课时,这首小诗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啊,海的怀里抱着天,多么诗意的想象,多么美妙的回答。渔人流了汗,又是多么富有人情味的联想。不过,像这样的课文该怎样教?倒是很值得研究的。科学的解释与艺术的想象迥然不同。一篇课文就是两个因果句式,这么美妙的诗句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体会?如何对孩子们进行审美的教育?这个文本具有很好的研讨价值。我以为最好是让学生体会领悟诗句的色彩美,结构美,想象美,人情美。在孩子学习语言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兴趣之火一旦燃烧,所有的平凡都将化为神奇。我们当老师的要能够发现汉语文学里这些丰富的诗意与激情,这些美丽的联想与想象,这些深刻的启迪与感动,让自己沉醉其中,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学生。美,需要唤醒,需要巧妙的引导。孩子们对美的理解也许是浅显的,但他们心灵中对美的敏感度要强于成人,所以,我们做老师的如何引导孩子们体会品味语言文字的美,篇章结构的美,思想感情的美是语文教学应当引起重视的。老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品味,想象,在想象中读,入情入境,脑海中要有大海的形象,要有天空的高远,蓝得醉人,咸得实在。在理解中品读,在品读中理解,借助想象让诗情诗意融到学生的心灵里。只有这样,这首诗的美才能让学生体味,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灵动的。

(四)、剖析形象,驾驭情境,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精神美。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老师要在言传身教中时刻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分辨美与丑、判断善与恶、识别真与伪,陶冶儿童的情操,进而追求美。例如:在出示董存瑞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图片时,分析品味董存瑞神态的刚毅、动作的果断、目光的坚毅、话语的激昂,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誓死卫国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又如《田忌赛马》,故事简单,但孙膑、田忌、齐威王三人形象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而同样的马给不同人物运用对比中产生不同的结果,其中蕴涵着深深的做人哲理。因此,美的事物、人物、景物,不完全在表层,尤其是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美,其美的实质,往往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必须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哲思美。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例如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通过想象,再现情境,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落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四、结论

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而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对 “生活世界”的疏离,学校教育与生活实际的脱离,与现代社会现实的脱离,忽视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的精神发展,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会有积极的作用。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拿起笔来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这是美育教育的归宿,也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文学审美的因素,有条不紊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审美”这棵大树茁壮成长,让它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在乐趣中教学的,靠潜移默化的训导能力,在感性形式上吸引学生,以情动人,理在其中。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 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进一步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反映的人、物、事,大都是以美的语言表达蕴涵着美的故事,每一篇教材中都应该可以挖掘到各种审美因素。文中的例子仅是沧海一粟,而所归结的方法也是肤浅的。并且“教无定法”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韩清林《课程与教学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4、李吉林著《小学语文情境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5、阎立钦《语文教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陆嘉明主编《语文审美教育》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2 7

篇2: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美育, 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 特别是语文教学, 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 受到美的熏陶, 完善自我, 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 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 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赏析词句, 品味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 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强美的享受。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 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对课文的欣赏实践, 教师要指点门径,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 以景生情, 从情联想到境。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 制造气氛, 表情范读, 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 以情动情, 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 《荷花》 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情境, 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 “荷花池” 边。通过画面的展示, 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 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三、熏陶感染, 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 “渗透” 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 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 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 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叶圣陶先生说: “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论文格式描述、多体会, 一字一句不放过, 引导学生揣摩语感, 体味感情。” 这样, 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 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 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 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把握住

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 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 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 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 引导学生感情体验, 并进一步扩展情思, 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四、言行揣摩, 领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 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 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 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五、引导诵读, 鉴赏整体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

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 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 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 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 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 “美读”。他说: “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有感情的朗读, 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六、拓展延伸, 学习创造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 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 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论

文格式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 结合课文的学习, 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 既是一种欣赏, 又是一种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 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 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训练。

篇3: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中学语文又是一个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不少人认为, 美只有在舞蹈, 美术, 音乐等艺术中才能显示出来, 其实不然,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优美学科, 而语文教学更是一门美的艺术。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不仅要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 还要进行审美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 要开拓学生的视野,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可见, 要完成培养博学, 广智, 多能,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一学校教育任务, 作为基础教育主体学科的语文, 不能不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 通过美育教育, 引导学生辨别美与丑, 文明与腐朽, 高尚与邪恶, 促进学生性格优化,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一、审美教育的实践可行性

实施审美教育, 需要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客观上需要特定的审美对象存在, 主观上需要具备相应的审美条件的审美主体。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对象, 主要是语文教材里文学因素强的作品蕴涵的美的因素。审美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就是教师通过教学, 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 让学生感知这些审美对象, 按照教学规律, 逐渐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语文课本中大量文质精美的文章, 有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学生可以从课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 感受千姿百态的自然美;从对社会生活中的描写中感受丰富多彩的社会美;从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 感受到独具魅力的艺术美。

二、创设美的情境进行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的实质性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动之以情, 唤起学生心灵的反映, 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感, 逐渐积累和提高审美能力。正如刘勰说:“夫缀美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语文教学中, 教师怎么用“情感”这把钥匙去打开学生的心扉呢?首先, 教师除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外, 还应有火一样的激情。其次, 教师教学应正确把握每篇文章的基本格调, 灵活多变地采取不同的情感投入, 以“情”创设课堂教学氛围, 以“情”再现课文中美的意境, 以“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这样, 有助于学生领悟美的真谛。

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 一开始, 我便激情满怀地说:“自古以来, 不少文人极力赞美春天。”的确, 那春光明媚, 姹紫嫣红, 鸟语花香, 草长莺飞的美景无不令人赏心悦目。谁能背一句赞美春的诗句?一个学生接口就是:“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我马上说:“对, 这是古人赞美春到人间的佳句, 现在, 我们看今人又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呢?请翻开课文《春》。”当学生们翻开课文时, 我按下录音机的放音键, 《春》的朗读开始。朗读者那富有魅力的情感,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娓娓动听的声音, 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文中意境, 一个个如醉如痴, 享受美的熏陶。接着, 我让学生朗读描绘“春草图”的诗句, 抓住“嫩嫩的”, “绿绿的”, “软绵绵的”等形容词作用的分析, 使学生感受春天的新鲜美, 再让学生朗读描绘“春花图”的文段。抓住“开满了花赶趟儿”, “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等词句的分析, 使学生享受春的乐趣, 最后让学生朗读描绘“迎春图”的部分, 抓住“老老小小”, “赶趟儿似的”, “舒活舒活筋骨”, “抖擞抖擞精神”等短语分析, 使学生体验春天充满生机的活力美。

三、挖掘典型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魅力。这些典型艺术形象都是来自社会生活, 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集中反应。在教学中, 挖掘出这些审美对象, 训练学生感受自然美, 社会美的能力, 点燃学生热爱自然, 热爱祖国山川的心灵之火, 培养他们实事求是, 坚持真理, 助人为乐, 热爱科学等健康的审美观点, 使学生情感得到陶冶, 心灵得到净化。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形成有音乐感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并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在教毛泽东《沁园春·雪》中, 我抓住了诗人描绘雄伟的“江山多娇”图和谈话古今, 品评历代杰出君主的豪放不羁气势, 引导学生感受慷慨而豪壮之美, 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我抓住鲁提辖嫉恶如仇, 刚烈火爆, 扶贫济危, 伸张正义等性格特征的分析, 让学生体验人物形象的阳刚之幽美, 教《荔枝蜜》, 又抓住作者把蜜蜂不辞辛劳的酿蜜与歌颂赞美劳动人民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写法分析, 让学生感受体验构思美, 总之, 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不胜枚举, 关键在于能发掘出来。

综上所述,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需要长期在教学中坚持不懈, 特别是语文课堂, 应该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 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无论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还是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审美教育有它特定的教育任务, 这个任务只能通过审美教育去完成, 把审美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 必须把美育放到应有的地位, 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梅, 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 .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钟启泉, 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初探

【关键词】语文教育 审美教育 完美人生观 鉴赏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也被不少学校所重视,但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此举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如果仅以此作为美育的诠释,无疑会把美育与文学鉴赏混为一谈,使美育退化为另一种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从而削弱美的价值。从根本意义上讲,美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教育,即审美人生教育。度勒曾把美育的目标设定的为培养“审美的人”,即通过教育,使人从感性必然与理性强迫双重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而自律的人,美育腼与人生教育结合起来方能显示其深层意义。因此,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旨趣、完善人格的建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人生观。

那么什么是审美人生观?审美活动的本质在于对生命的领悟、肯定与热爱。对个体生命的执著与热爱是美,然而,弃“小我”而“纵生大化”,把个体生命融入宇宙生命之中,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乃是审美的至高境界。审美人生观是一种超功利的人生观,以追求“美”作为人生的支点,其本质乃在对于生命的挚爱。对生命的挚爱与关怀,既体现在对个体生命珍惜与热爱,更体现在对所有生命的珍视与尊重。因此,审美人生观具体化于人生态度上:既表现为热爱个体生命的进取、创造,又表现为超越于个体生命存在(个体的情感、意志、好恶、欲望等)的旷达、洒脱;具体化于人生理想:表现为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崇高境界的追求,这一点在目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化于人格建树:既要保持个体独立意志又不以自我为中心、凌驾于万物之上,肆意践踏他人、损害万物,真正做到不卑不亢;具体化于处世方式上:以公平之心接人待物,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切生命的存在。

审美人生观的内容决定了审美人生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审美人生教育乃是以感悟生命、热爱生命为核心内容,融人生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的教育。基于此,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人生教育务必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提高文学鉴赏的层次;第二,由品文而悟道,把审美与育人结合起来。

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提高文学鉴赏层次。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往往无法突破两个粗浅的认识:(1)作品是作者个体意识的流露。(2)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某种阶级倾向。前者如对待散文、诗歌的鉴赏,一切皆归于作品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读《春》意在让学生在作者所描绘的春风、春花、春草、春雨图中去体会作者对春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意在理解作者不愿与俗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读《守财奴》,一切皆指归于对自私、贪婪的资产阶级思想的揭露。读《项链》意在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金钱关系对人们思想的侵蚀。读《祝福》重在对专制、冷酷的封建制度的认识。以上分析并没有错,但我认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仅止于此,却显得有些粗浅,很难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作品既是作者个体思想感情的流露,但同时又蕴涵着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情。读者之所以与作者沟通,与作品产生共鸣,正在于作品隐含着人类共同的生命意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始终能唤起人们心灵的震动,究其原因也正在于它包涵着深厚的生命意识。同时, 一个作者除了一个阶级的、社会的、政治的人之外,他更是一个有着独立意志、人格、个性丰富的人。因此,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突破作者的个体意识,又不停留于从阶级、政治、社会、时代的浅层去诠释作品,而应进一步深入到他的灵魂,去挖掘文中深含的生命意识,使作品鉴赏指归于对生命存在的体认与感情,把文学鉴赏真正升华到审美的高度。

如对《春》的鉴赏,我们完全可以把鉴赏的目标直接定位于帮助学生通过“春”,去感受生命的勃勃生机,唤起学生对新生命的挚爱与珍惜。这显然比帮助学生去体会作者对春的喜悦与赞美之情要深刻得多。再如对巴尔扎克《守财奴》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对葛朗台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讽刺、批判上,而应把它上升到对人性异化的批判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上。又如对《祝福》中祥林嫂悲剧的分析,不只从社会方面找原因,也从其个人方面,从其自我意识丧失中去挖掘更深层次的悲剧根源。读《归园田居》,可从表现作者不与俗人同流合污的粗浅认识中超脱出来,引导学生去体悟陶渊明超越个体生命存在、纵身大化的审美人生理想。

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美文为我们提供了体悟生命的范本。教师应帮助学生从对作者个体思想情感的体验中超越出来,上升为对生命存在的关注与认识。如此将大大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体验,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从而真正体现语文课的美育价值。

篇5: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

1.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美学蕴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地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

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

2.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种种活动,让学生走进电视、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感知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从而提高其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之美、人格之美。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仅仅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才是审美教育的关键。首先,发挥想象,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与言外之意的过程,即为创造美。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思维过程中的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教学中必须将语言形象转换、补充、再创造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方能创造性地提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抽象思维的参与。其次在构思过程中发现美,在写作过程中创造美。在作文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

篇6: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特性的学科,它是一种文质兼美的文字集合体,承载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广阔的美的领域。语文审美教育,也就是依托语文教材和其它课程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才能充分地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一、美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提到语文教学,人们都会觉得语文谁都能教,但像听、说、读、写这几个环节要教好却很难,这让教师们感到语文教学费力不讨好。在课堂上,老师带学生分析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往往是讲的口干舌噪,但结果还是学生该读的读不来,该背的背不出,该写的写不出,效果微乎其微。归其原因是除了学生本身语文基础差、语文理解能力差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语文教学方式和水平没有提升到一定程度。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在《是“育人”,非“制器”》的学术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如果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语文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坚强意志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把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两者结合起来,那教学水平就大不一样了。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通过阅读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

文的思想转变为自己的思想,这也是语文在学科教学中所起到的人文教育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课文是情感表达的文字载体,学生通过阅读经历美、理智、道德等情感的体验和熏陶。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感性地理解文字提升对情感的想象;阅读议论文要通过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式理性地获得情感。因此,语文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

语文课本中收集了古今中外的名章名篇,集自然美、生活美与情感美于一身。这远远超越了学生直接体验生活的范围,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从中鸟瞰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人文景观,也能远眺人类未来尽可能发生的人物事物。语文教育通过文字的表达在思想情感上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典范,课文中体现出来的“情”字凝聚着作者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美好理想,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巧妙的手段把这些“情”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蕴涵丰富情感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寄予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爱与憎、或哀与乐,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情感,最后经过沉淀形成高尚、丰富的情趣和完美的人格。另外,课文中还有一部分现实主义作品比较冷峻地再现社会生活状态,使学生真正的感受他们所曾经历过的或未曾经历过的,从而认识社会的另一面。如果教师注意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那么学生就会通过感受文章的具体形象中养成正确良好的审美情操。这与抽象枯燥的内容灌输比起来要使学生掌握的更加扎实,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也会更加有利。

二、语文审美教育关系到德、智、体的发展

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所以,智、德、体、美在现实教育中是一体的,但这四者却又相对独立,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渗透,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还能促进德、智、体的各方面发展。

语文审美教育以具体形象的文字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虽说系统理论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教育是必需的,但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和思维特点,通过美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接受道德教育,这要比抽象的说教更加贴切、有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愉悦,理性地阅读文章内容,感性地体会文章的内在美,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情趣。

语文审美教育在提升语文智育方面也有很大作用。语文基础知识内容枯燥,需要机械记忆,这样就造成了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文学美的神韵,泯灭了语文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中如果运用审美的角度进行教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富有情感的审美媒介打开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的心灵感应得以共鸣,这样的教学才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的教学活动可以灵活、善变,内容更加新颖,学生的积极性不断被激发,理解力、记忆力、感知力都会处于最佳状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体现审美教育的优越性。

语文的审美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塑造良好的精神状态,如积极向上的情感和顽强拼搏的意志等。

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促体,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真善

美的内在统一的要求,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在听、说、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感受,即美感,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所产生的一种具体的情感体验与反应,或是审美主体感受到审美客体后所形成的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汇集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反映不同年代和不同社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内涵丰富,给人的美感深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尤其在听、说、读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文录音,从声音的语调感受文章的美;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认真分析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感情,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一定的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联想能力。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掌握,它不仅要求学生有写的具体内容,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审美联想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不要让学生感到写作是一种负担,而是要让他们觉得写作是一种美的享受。首先,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把真实的现象准确地写出来,把心中的情感优美地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容易脱离生活实际,生编硬套,为了凑够字数想出一句写一句,没有丰富的内容,更是没有感情,使得文章就象一段简陋的文字排序,没有一点儿美感。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中的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挖掘日常生活细微的能力,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与人产生共鸣。其次,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学会灵活运用。没有一定的素材,任由学生有多少丰富的词语也写不出一篇精美的文章。古人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素材不只要靠观察平日生活中的细节,还要多读好文章,为己所用,才能具备最基础的写作能力。

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都是精选出来的,它们不仅是学生要阅读鉴赏的文章,还是学生学习写作、丰富词汇的好典范。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读本的形式未必不可,学会运用文中的词汇也未必不可行,只要能够灵活的运用,而不是抄袭便可,这样还可以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写作文风。最后,让学生在分析课文时养成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挖掘和分析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能力,让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篇7:高中语文文学鉴赏中的审美教育

毋庸赘言,文学教育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文学审美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学教育的核心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六条目标指出了关于鉴赏的目的和态度:“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由此可知,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高尚人格的完善发展。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面对新课程,面对教学改革,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把创设课堂新教学结构与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结合起来,以达到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目的呢?以新高中语文课本必修3(粤教版)的文学作品为主要审美鉴赏对象,我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审美研究尝试,现把我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课外资料的搜集查阅

这一步骤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最终资料汇总在我手里,体现师生学习上的合作关系。

(一)学期伊始的资料准备。了解浅易的美学概念。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或进图书馆查阅有关美的阐述的资料,然后跟同学们交流一下,最后汇总到我手里。从资料中发现,同学们所了解的只是片鳞只爪,或者对课文的鉴赏学习的价值不大。因此,我变成学生的合作者,根据汇总来的一些信息,加上自己查阅到的一些资料,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简单的美学概念:什么是美?[表示感官的快适,伦理的评价(仰慕或赞赏),审美的评价(精神上的愉悦之感);还指美的事物,美的素质,美的本质。]美的存在领域(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有利于审美学习的东西。特别指出:我们课文中表现的美的形象不是现实美,只是现实美的“反映”,都属于语言艺术美的范畴。对文学作品中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的欣赏都必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审美体验。

(二)教学过程的资料查阅。在教学一篇文学作品时,让学生查阅资料,或者我印发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这对领悟文学作品的情感美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课堂课文的审美研究

文学鉴赏中的审美活动主要在课堂上展开,采用“自主——合作——研讨——实践”的模式进行教学。

(一)自主阅读,选择审美目标。

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发现审美因素,觉得某些语段所反映出来的事物或现象让人感到美。我根据学生发现的东西提供一些审美目标,让不确定性规范在不脱离中心的界限内,防止出现任意性。例如学习《黄山记》,这是写自然美的散文,我提供的审美目标是:形态美、色彩美,或壮美、秀美、奇美。学习《巩乃斯的马》,我引导学生从壮美(力的美)和情感美的角度切入。学习《荷花淀》,我引导学生抓住自然美中的形态美、色彩美,社会美中的人情美体味。学习《琵琶行》,审美目标非艺术美中的音乐美莫属了。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选择一个审美目标,分组合作探究,找出与审美目标相应的语段,讨论体验。

(二)师生研讨,实施审美欣赏。

我们知道,审美过程凭借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而展开,通过审美及相关的活动,这些审美力又得以发展和提高。因此,文学鉴赏中进行审美活动,离不开“发现、感受、品味、领悟、体验、评价和创造”。就是发现美之所在,感知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在这个过程中领略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并有自己的评价及创造想象。这里仅举欣赏课文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为例,呈现实施过程。

1、欣赏自然美的课例

例如有一组学生在《黄山记》找到描写色彩美的语句:“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我提示这一组学生从色彩的搭配上来审美。学生说:“雪色的背景与紫红、苍翠映衬,我觉得这是一幅明朗艳丽热烈的自然美景。”我问:“从这自然美景中,你体验到了什么情感,联想到了什么?”学生想一想答:“热爱大自然,生命力旺盛的大自然。”我肯定了他的观点,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色彩美大致有三种色调审美:明丽色调、淡素色调和灰暗色调。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例。一学生说:“《荷塘月色》写淡淡的月光,浮起青雾的荷塘,该是淡素之美吧?”一学生:“‘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黄沙、白冰、黑云,压抑的灰暗!”

又如学习《巩乃斯的马》,学生有的找出了描写马的形态美的句子,有的找出描写万马奔腾的壮阔场面的段落。师生品味着词句“涌、奔泻、冲锋、疯狂奔驰、来回奔跑、雄浑、悲怆、苍劲、惊心动魄„„”等所表现出来的力的美,粗犷的美,引发我们对那种壮美产生兴奋感和崇敬感,想象再现着那个恢弘的场景。

2、欣赏艺术美的课例

例如学习《琵琶行》。学生很容易都指向音乐美的审美,都愿意品读第二段。我先放了一段琵琶音乐曲调让学生听一听。然后我提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欣赏音乐的审美体验:白居易怎么描摹曲调的快节奏、慢节奏?又怎么写琵琶乐音的低回、滞涩?琵琶乐曲的旋律怎样变化?听乐曲的人的感受、反应怎么样?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再现这个音乐美的?你品味了这一段后,是否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仿佛就在你的耳边回荡?试描述一下。(前五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最后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3、欣赏社会美的课例

例如学习《荷花淀》,着重引导学生品味社会美中的人情美,人格美。一开始,同学们大都以形态美与色彩美为审美目标探究课文,找出了描写荷花淀美景的三幅画面:月夜编席、正午白洋淀、遇险荷花淀。并发表了他们的审美感受:荷花淀的色彩美是明朗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但他们忽略了人的存在。我提示:“月夜编席”画面写了谁,在干什么?爱劳动、等着丈夫回来的水生嫂不正带给我们生活美和爱情美的体验吗?“遇险荷花淀”除了色彩鲜艳清香四溢的自然美感之外,请品味“铜墙铁壁”、“哨兵”的双关含义,从美景的人格化中体验表现民族精神的情感之美。

(三)自主表达,进行审美实践。

文学作品审美实践要注意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点燃他们审美智慧的火花,启迪学生创造美的灵性。

主要通过“美读、美说、美写”来展示美的创造。

课文中美的句子,美的段落,我都要求学生反复的吟诵,尽量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了文学作品的美,又有自己的感情倾注,每一个学生的风格都不一样,这实际已是对美文的一种创造了。在对美文的鉴赏研讨环节中,发表自己的审美体验时,我要求学生发言也尽量的生动活泼,这也是对美文的一种创造了。写作文时,要求学生 :文学作品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要学着拿来用,作文内容要表现高尚美好的情感,追求“文质兼美”的文章境界,写出合乎美的规律的作文来。

三、总结。

篇8: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审美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美术教育也不仅仅是传授一定的美术技能, 更重要的是揭示美术作为一种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与人性内容。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向学生传授审美理论, 指导审美实践的素质教育使命。在高等学校中,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和艺术的实践, 使学生掌握和通晓各种不同的美术形式及语言, 并且在学习某一具体美术形成的历史及特征的过程中, 掌握和识别美术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 从而去感知世界, 不断地继承和汲取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 使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感性基础向着理性基础的良好方向发展, 促使学生能够对人、事、物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 深入理解形式与内容的协调关系, 分辨出社会事物与艺术作品的审美品格, 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最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然而, 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与研究, 很多教师仅把美术教学当成职业技能的训练, 学生也因为毕业后的就业实际而只注重与就业相关的技能、技巧而忽略审美觉悟、审美能力等内在素质的打造。这样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人格牵引, 当所学专业技能和知识与社会需求发生错位时, 则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危机, 变得十分脆弱。由此可见, 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 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审美教育贯穿于美术教育全过程, 美术是直接进行审美教育的学科之一。审美教育离不开美术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在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创作者的创作思想脉络、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基础上, 正确的评价, 帮助学生知善恶, 辨美丑, 进一步塑造他们的心灵。例如:在向学生介绍美术作品的过程中, 可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某种思想方法, 表现出的艺术寓意, 从而使学生透过作品的直观表象, 深切体会出作品带给人们更深层次的艺术感染力。其次, 让学生熟知、了解作品形式美在自然、社会生活中表现美的作用。

上一篇:2010普法工作汇报下一篇:物业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