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术儿童画的创作教案

2024-08-21

大班美术儿童画的创作教案(共8篇)

篇1:大班美术儿童画的创作教案

大班美术绘画教案《创作美丽的天鹅》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美术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习使用粗细不同的笔,表现天鹅的不同姿态,欣赏天鹅视频,感受并发现天鹅的不同姿态,从而大胆进行绘画活动,通过创作天鹅,感受色彩对比产生的美感,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美术绘画《创作美丽的天鹅》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欣赏天鹅视频,感受并发现天鹅的不同姿态,从而大胆进行绘画活动。

2、学习使用粗细不同的笔,表现天鹅的不同姿态。

3、通过创作天鹅,感受色彩对比产生的美感。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5、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具:天鹅美丽视频及PPT图片、音乐、大幅天鹅湖背景图。

学具:红白水粉;粗、细两支水粉笔、抹布、笔筒、湖蓝色底板水粉纸。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视频导入。

1、师:“在蓝色的湖面上,有着一群这样的伙伴,它们长着洁白的羽毛,有着优美的姿态。瞧!它们来了!”

2、幼儿观看天鹅视频,欣赏美丽的天鹅。

教师提问:“刚刚看到的天鹅都是什么样子的?它哪里最美?”

幼儿个别作答。

二、再次欣赏天鹅视频,感受与表现天鹅的不同姿态。

1、欣赏视频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天鹅是什么样子的?和周围的小伙伴说一说怎么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它们?”

幼儿相互讨论后,请个别幼儿进行表现。

2、幼儿自由合作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天鹅的不同姿态。

教师提问:“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最喜欢的天鹅,我们怎样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呢?请你和小伙伴一起试试吧!”

3、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天鹅的不同姿态,教师及时的询问、肯定和鼓励。

教师小结:“有的天鹅在伸脖子,有的天鹅在低头照镜子,有的天鹅交颈而卧,有的天鹅一前一后,有的天鹅张开翅膀高飞……这些姿态都很美,怎么样把这些优美的姿态都留下来呢?”

三、介绍材料,提出作画要求。

教师与幼儿一起观察材料,讨论创作方法。

教师提问:“看,老师这儿有粗细不同的两根水粉笔,那粗的和细的水粉笔分别可以画天鹅的哪些部分?粗的水粉笔的正面很宽,当我们需要画比较细致的地方比如天鹅的嘴巴,我们应该怎样用水粉笔呢?”

请个别幼儿进行回答。

小结:用粗的水粉笔蘸白颜色刷涂天鹅的脖子和身体,细的水粉笔蘸红颜色点画天鹅的嘴巴,需要修饰的地方我们可以用水粉笔的侧面或笔尖来进行。

四、幼儿创作与表现天鹅的姿态。

幼儿主动创作,教师观察并为幼儿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引导。

五、评价与欣赏。

以大幅天鹅湖的背景图为底,将幼儿的天鹅作品作以展示分享,伴随美妙的音乐,重温《天鹅湖》的美好回忆,使活动达到高潮。

师:“在湛蓝色的湖面上,明月静静的照着,一群美丽的天鹅在湖面上快乐的嬉戏。有的伸长了脖子,有的在照镜子,有的互相追逐在做游戏……它们在演绎着美丽的天鹅湖。”孩子们,为我们的作品鼓鼓掌吧!

教学反思

本次美术活动欣赏天鹅,激起多数幼儿喜欢天鹅,通过课堂的欣赏,模仿,动作创编等,给幼儿们绘画带来有效果的创作,孩子们都大胆想象天鹅的样子,并且画出来。不足的是课前没有给幼儿观赏过天鹅,导致课堂时间不够而拖堂,同时材料准备不足,颜料不够使用;同时有些幼儿把天鹅想象的太难了,作画时没能完整的完成绘画,需要教师多点时间的指导。

本文扩展阅读:天鹅指雁族的鸟类,属游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除非洲、南极洲之外的各大陆均有分布。为鸭科中个体最大的类群。

篇2:大班美术儿童画的创作教案

活动目的:

1、巩固画各种动态人物的技能,学习简单的画面布局。

2、进一步培养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3、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4、感受到绘画的魅力,喜欢绘画。

活动准备:

1、春天树林的背景图一幅。

2、教师用吹塑纸剪制的大型运动器具(如滑梯、秋千、跷跷板、攀登架、小火车等)以及用油画棒绘制的两个动态不同的人物。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出示背景图。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画,你们看美不美?(引导幼儿从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讲述自己的感受)

2、这是公园的一角,这里有一片美丽的树林,树林里有块空地,想一想,这里可以放什么呢?(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讲述)

3、出示剪制的大型运动器具。我们把这些大型运动器具搬到树林里去,好吗?

二、讨论画面布局

1、滑梯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滑梯比较高大,如果放在前面会把后面的物体挡住,因此放在后面比较合适)

2、攀登架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可以放在中间靠左处,与滑梯前后交错)

3、跷跷板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可以放在前面,因为它比较低)

4、小火车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可以放在画面的最前面,并靠边)

5、秋千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挂在树上)

6、你们瞧,现在的公园更像什么了?(儿童乐园)

三、学习绘画不同动态的人物

1、儿童乐园真好,不过好像还缺少点什么,怎么办?(自画、自剪人物,然后贴上去)

2、出示范例(如图一)。老师请了两位小朋友来玩,你们能看出他们正在玩什么吗?

3、教师根据幼儿意见,将两个范例分别放到相应的运动器具上,使幼儿进一步理解动态与器具特点的关系。

4、教师示范画出坐、跑、攀登等动态人物。

5、幼儿绘画各种动态的人物,要求幼儿颜色搭配要和谐,涂色要均匀,人物要剪得光滑、细致。

6、幼儿把自画人物“送”到儿童乐园去玩,教师按幼儿的意愿,将其作品一一贴在相应的运动器具上。

7、教师选择一件作品,从其色彩,动态等方面进行讲评,然后请几名幼儿参加讲评。

四、游戏

1、幼儿根据教师口述的要求,模拟相应的动作。如教师说“现在玩跷跷板”,幼儿立即说“跷呀跷”,边模仿玩板的动作。

2、我们一起造的儿童乐园太好玩了,让我们以后再一起玩吧。

教学反思:

儿童乐园呈现的是小朋友在儿童乐园里游玩的情节。情境图共分为四部分:左上部分呈现了很多小朋友在蹦蹦床上玩的情境,包含“我蹦了23下、我蹦了66下”等数学信息。左下部分呈现了坐龙船和飞天轮的情境,包含“坐龙船的由17人,坐飞机的由24人,我们一共来了50人”等数学信息。右上部分呈现了玩碰碰车的情境,包含门票每位10元、汽水5角、矿泉水2元等信息。右下部分提供了坐小火车的情境,包含时分、图形、长度单位等数学信息。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观察画面,在明确基本图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使学生能全面地发现图中隐含的信息,了解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为下面按知识板块整理知识做好准备。之后,我再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篇3:大班美术儿童画的创作教案

一、徐州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创作教学的联系

儿童美术创作指儿童创作美术作品的活动, 它是儿童自我发挥想象, 通过收集素材运用学习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完成立意, 并呈现出作品的过程。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陶冶情操, 发挥形象, 创作构思,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综合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徐州民间美术体系中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平面类, 如剪纸、木板年画等;一种是立体类, 如风筝、泥玩等。这两种类型除了体现强烈的形式美元素外, 还有着特殊的美学意义。像徐州剪纸中的形象, 造型独特, 构图富有变化, 体现出一种节奏美。徐州民间美术形式具有程序性、象征性、地域性、文化性、民俗性, 所呈现出的形式元素是装饰化、浪漫化、夸张化的。所展现的造型语言和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特点, 其图像特征、形式符号、色彩元素又是独特的, 这可以成为儿童美术创作的重要素材及资源。

挖掘徐州民间美术的特色来开展美术创作教学, 可以深入研究徐州民间美术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并把徐州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应用于创作当中, 把美术创作课程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 让学生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承传民间美术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与生活的联系, 这熔铸我们的民族气质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承传性创作教学

徐州民间美术的题材丰富、形式多样, 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以根据儿童年龄特征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 从尝试的角度让学生先进行摹仿。学生通过了解其制作方法、造型、色彩、材料特性等提升造型感觉, 培养创作意识。其目的也是对民间美术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发掘。

(一) 临摹体验

学生在临仿、梳理民间美术时, 教师要给予启发, 传授民间美术创作的主题、立意等;让学生有所思, 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这一过程其实是对民间美术题材的体验、选取的教学活动。体验不仅仅是技法的体验,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民间美术和生活的联系。要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激发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积极性。

(二) 参观实践

教师要重视民间美术的实地学习, 学生通过实地学习可以和民间艺人进行直接的交流, 了解工艺程序, 感知其制作方法。也安排学生参观一些民间艺术馆、民俗村、民间艺人工作坊, 或请民间艺人讲课教学, 这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本地民间美术资源的更近一步的认识。

在承传性美术创作教学中做得较好的如沛县的实验小学, 把民间玩具布老虎引入课堂, 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 走出了一条传承和发展的新路, “让沛县的孩子有自己的文化, 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自己的根。”

三、再造性创作教学

再造性创作教学体现的是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 也是一种老瓶装新酒, 新瓶装老酒的方法。这种创作思维可以适度的让学生在创作思想、意图、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从民间美术作品中获得更多的养分, 获得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会。

(一) 创作主题

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中有许多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 这些传说和神话都是和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其美好愿望密切相连的, 同时散发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人文气息。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将民间艺人的创作思想、意图讲授给学生, 让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精髓, 无疑学生在创作时会专注于自我内心情感的表达, 从而提升创作能力。儿童美术创作就会有一种无意识状态进入情感的表达, 升华到较高的创作状态。

(二) 构图原则

民间美术的构图基本符合变化统一的原则, 但又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这恰恰是儿童美术教学所提倡的, 以儿童的天性使然, 不要被构图法则限制住。本身儿童自我实践性较强, 由于对美术基础知识的理解不知反而不被限制, 在创作时表露出来的情感方式是和民间艺人相同的, 即不受思维模式的限制, 又追寻一定的规律。例如:像民间美术中的全景式构图, 把所有物体都尽情表现, 场面宏大, 不受物体空间和大小的限制, 一切尽在画中。儿童的表现也常常是利用自我的经验体会创造性的进行构图, 而且采用主观的方式去构图, 事物表现的空间、环境都好像和现实脱离了关系。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 教师的教学要把握好知识和创造之间的度, 让儿童了解民间美术构图特点又不受其束缚。

(三) 造型手法

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是一种关照现实的象征性创作方式。物象造型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 不同物体、事物都可以组合在同一画面中, 在画面中再造事物的空间的和时间的变化, 物像的表现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同时强调实用性、象征性, 将美好的寓意与实用相结合, 构成了民间美术造型最基本的特征。徐州民间美术造型感强, 在创作学习阶段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富于装饰性、浪漫性、象征性的艺术特点, 吸取民间美术的营养, 不必受成人造型方式的羁绊。另外,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不拘一格的表现, 只要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就可。儿童美术的造型方式和成人是不同的, 孩子的想法也和我们不同, 他们却有着同民间艺术家一样的造型思维, 这是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必须要了解的。

(四) 色彩观念

徐州民间美术色彩鲜明、浓烈, 表现出一种单纯的装饰味。其在设色观念上运用夸张、抽象的表现手法以极强烈的充满生命力的色彩来表现喜庆、吉祥、祈福、欢庆的美好祝愿, 将自己的感受赋予色彩。“红红绿绿, 图个吉利”这成了民间美术色彩追寻的色彩观念, 色彩鲜明、对比强烈成为其特点。儿童对色彩的反应也是鲜明而强烈的, 儿童在涂鸦期 (1岁至4岁儿童) 就喜欢用亮丽颜色涂画, 在象征表现期的儿童 (5岁至7岁) 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来做画了, 写实期的儿童 (8岁至10岁) 对物象的概念已会用色彩来表现了, 也知道用色彩来传递情感了。在色彩的运用上民间艺人和儿童有其相似性, 不同的是民间美术的色彩观赋予色彩许多的寓意, 而儿童用色更多的是和儿童的心理年龄及心理特征相关。但是在色彩运用上无论是民间艺人或儿童都是以主观认识为主, 强调画面色彩鲜明和对比的强烈, 民间艺人用色偏重于理性, 儿童用色偏重于感性。教师在创作教学中把握好这个原则, 鼓励儿童大胆用色, 让儿童掌握基本的用色手法, 及变化与统一、均衡与和谐的艺术法则, 并能在创作中有效运用就可以了。

对徐州民间文化的再造性创作教学做得较有特色的如云兴小学美术社团, 他们学校的美术专用教室设立了专业的民间文化课程。例如在春节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活动中通过剪窗花、做花灯、画门神等活动, 很好的弘扬了徐州民间文化。

四、自由性创作教学

自由性创作教学就是在创作中让儿童的形象思维遵从视觉的感受, 运用色彩、点、线、等造型元素, 创作出反映儿童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作品。这一过程中民间美术的表面面目也许没有了, 创作体现出来的是形式元素的运用或是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儿童的创作空间更大了, 更自由了。

民间美术是老百姓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产物, 民间艺人在创作时以自己的兴趣、直觉来完成作品, 创作的自由性不是乱画乱涂。自由性创作教学需要教师积极地启发与引导儿童, 扎实地深入到创作中去, 鼓励儿童大胆实践, 才能获得创作的自由;就像民间艺人一样, 他们的创造自由也是在长期的实践中获得的。

自由性创作教学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教师教学中要加强创作的趣味性。第二、创作形式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第三、创作要富有探究性, 教师不能随意的出个题目, 学生画画了事。第四、教师要处理好学生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如:创作素材、情感表现的方式等。第五、创作不能只注重表现的技能, 还要注重创造意识。将徐州民间美术资源引进课堂, 让儿童并深刻认识到它的目的就是服务于美术教学, 创作教学不是要求学生完成作业, 而是培养孩子的个性及创新意识。第六、创作要体现出儿童的审美观。

自由性创作教学做得有特色如睢宁儿童画, 睢宁儿童画长期以来秉承从传统中吸取养分又结合时代特点, 建立了一种较好的美术创作教学理念。在美术创作教学中教师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成立课外美术创作兴趣小组, 儿童得到和谐发展;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教学模式。

五、几点建议

对于儿童美术的创作教学笔者还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对于民间美术的承传不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除那些迷信的部分, 汲取有益的营养。第二、教师要和民间艺人、专家建立联系,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资源。第三、结合实际教学拓展学生课外创作条件, 这样可以弥补课堂创作的不足。第四、定期举办学生创作画展和美术比赛。学生通过展示提升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通过展览让学生更加了解民间美术, 热爱自己家乡。

篇4:儿童美术创作的辅导

【关键词】铅笔作画;彩色画;欣赏 训练;参加展览

儿童美术创作决定儿童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等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儿童美术作品承载着小画家的审美理想、情感和艺术构思,记录着他们的艺术表现和梦幻语言。

儿童美术创作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过程,多元文化的综合指导,使儿童美术创作更加完备而不片面,对培养孩子丰富的联想、逻辑的推理、系统的组织能力起到重要作用。这样的儿童美术作品才能把孩子带到一个美的现实和美的精神世界里去。

实际上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画画的,从二岁左右,小孩就进入了涂鸦期,这是孩子感觉、知觉、语言、思维在不断发展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的开始,他们用充分自由的、活泼的、有生气的语言发挥着无尽的潜质和创造热情,相信每个成年人都喜欢他们的作品。

关于美术教学中的儿童画创作辅导,我已坚持多年,我想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大家交流一下。怎样才能辅导儿童创作出一幅生动的美术作品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熟练使用铅笔作画

铅笔的优点是使用比较方便,铅笔画是基础课程,它方便一切图形艺术的展示。基本内容包括点、线、面的运用和对造型、肌理、明暗、质感、重量感、空间感等的表现,也利于思维的开阔,儿童用铅笔创作,比较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学生可大胆去画,甚至是随意地涂鸦。这时画好与画坏并不重要,学生会克服“不会画”的畏难情绪。他们会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放松地创作。

二、在铅笔画上填色到直接用色线、色块画彩色画

具有感染力的形象、饱含情感的形象,能打动人心,使人愉悦,产生共鸣。人们的视觉往往先抓住的是色彩,不在技法中磨来磨去,充分发挥对物象和场景的第一感受,这是直接用颜色作画的优势。儿童对色彩是喜爱的,每人对色彩的感受也不同,在铅笔画上填色或直接用色线、色块画彩色画,能刺激画画兴趣和对色彩的感觉。色彩画的冲击力是大的,震撼力也是大的,往往更容易脱颖而出。儿童对色彩的感觉不同,有的清淡,有的浓烈,有的明快,有的灰暗,常常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充分让儿童自己发挥,摆脱大人给的条条框框,让他们在颜色的试验中自由地表达。

三、绘画工具和方式的多样

我在辅导中,教授了多种绘画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也建议家长尽可能为小孩画画创造条件。一般在绘画中我们会使用铅笔画,黑白线描画、水粉、水彩、国画、油画棒、刮画、版画、剪纸、撕纸、油画、图案画、书法练习、综合材料运用等不同的展示手法的穿插。加上不同的画面的选择,有白纸、宣纸、画布、高丽纸、色卡、砂纸、棉布、磁盘等作画载体。这样,既保持了儿童画画兴趣,又尝试了多种效果的表现。孩子们也就会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可能进行创作。

四、到生活中去写生

儿童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现实世界中,大自然带给他们全新的生活感觉和体验。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包括周围的人和事件都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印迹,给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到生活中去写生成了必不可少的创作途径。

老师应指导儿童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发现美,从生活中去搜集创作的素材。有写生搜集,也可借助数码相机收集。我经常带他们出去写生。花园湖、游乐园、商场、人文建筑、庙会、农村、花灯表演等周边有的地方和活动,我们都写生过,也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去旅游。现实生活素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让儿童极大地丰富的创作思维。学生用天真稚趣的笔调,独特的视角,大胆的描绘,去体现再创现实生活。画面也许不一定很完美,但相当新颖而有活力。现实情境的引导下,增强了创作欲望,使他们的思维更富有想象,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五、开放性欣赏和记忆性的训练

让孩子多看,看大人的画,小朋友的画,中国的画,外国的画,古代的,现在的,民间的,学院的,具象的,抽象的,各种风格,各种材质,各种流派的,让他们充分感知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了解作品身后的美术故事,让儿童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带他们进入更广阔的美术空间,从多元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心灵感知和启迪欣赏中学习艺术语言和文化气息。

在这些训练后,每个孩子的感觉和天赋是不同的,有些孩子还是很苦恼,不知如何创作。可通过记忆性训练帮助他们进行创作。

一种方法,老师画完一幅画让孩子仔细看后凭记忆画画,孩子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回忆,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幻想。另一种方法是老师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创造片段和创作元素,如其他儿童作品、名家名作、植物、动物、人物、风景形象等多种画面和各种表现技法,讓儿童自己有目的的挑选与创作主题有关内容,再以其为展开点、构思自己的画面,孩子们就会觉得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创作没这么难了。觉得非常有趣!这种方法有助于引导儿童克服畏难心理,并且激发儿童更多创造性的构思,老师的指导再加上有他们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孩子既学习了表现技巧,又可以随心所欲的创作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作品。

六、儿童画面艺术感、秩序感和装饰感的培养

将照片的东西渗入情感因素,将实际生活的东西转化为情感表现,才能变成创作。光有情感还是不够的,光有创作思维也是不够的。如果把创新比喻成过河的话,那么技巧和技法就是过河的桥或船。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我们常用一些表现技法如深勾浅涂法、浅勾深涂法、点彩法、光影法、并置法,整体渐变法,内外轮廓渐变法、平涂法、混涂法、油水混合法、撒盐法、拓印法、刮刀法、厚薄法、反衬法,渲染法、留白法、粘贴法等等。多种技法开拓了多种表现方式。还要着重运用其他的技法。如物象的变形夸张、多视点的画面构图、节奏和韵律的表现、画面秩序感和装饰感的图案运用、用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知识有意地辅助创作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创作经验的增加,儿童自身的艺术感也会更加完善。可以熟练地利用平面处理、立体处理随意造型。形状、构图、色彩,各种不同画种的表现手法也会巧妙地融汇于自己的作品中。这时的作品上升到一种形式美感。

七、经常参加展览,积极和外界进行交流

我常带学生参加很多美术擂台赛,我们每次都受益非浅。这是一个群体,是很多年龄相近的儿童,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和对生活的认识,他们有自己眼中的世界。参加展览、比赛的行为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正确对待。交流的目的以欣赏、探讨、观摹、研究为主。有了展示的平台,儿童们的眼光不是局限在自我陶醉的小圈子里了,而是把视角放在世界和自然之中,从娱乐创作更多地发展成为对生活和环境的责任意识的创作。儿童和成人一样是艺术家,所有形状和色彩在他们的笔下成了另一个世界,有的作品成人画家也很难表现出来。家长的 “像”与“不像”扼杀了很多天才的表现。所以我们在观看儿童画画时,最重要的是理解他们试图表现什么。

篇5:大班幼儿美术创作评价研究

美术是幼儿最早用来抒发自身情感、与世界交流的一种方法,是除了语言之外的另一种交流方式。画画是幼儿的天性,那些貌似荒诞、奇特、不符合常理、天马行空的作品,往往是幼儿自身独具奇特魅力的表现。幼儿在画画水平上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大班的幼儿在画画方面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技巧,他们的观察力和创作力也比小中班的幼儿较强,能够清楚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时的他们喜欢将画画作为一种游戏,或是用画画表达自己的所想和所知。绘画已经成为他们独立表现的一种方式,教师要了解这一时期幼儿绘画的特征,才能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帮助幼儿提高美术创作的热情。

二、作品评价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主导评价,忽略幼儿参与。在我国教育中,教师主导课堂的情况十分普遍,幼儿教学中也不可避免。在幼儿美术作品评价中,往往以教师一个人的观点为主,一个人的意愿就确定了作品的优劣,这样的评价方式有着浓浓的教师个人主义,是对幼儿作品不负责的表现。即使有些教师意识到需要幼儿参与,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幼儿的参与往往也达不到具体的效果。

2.重视作品两头,忽视中间作品。在许多教师心中,评价工作就是为了找出好与坏的作品,而选择忽略“中间”作品,对于中间作品,教师没有指出其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这样不加评价的态度,不利于这些作品的幼儿作者们找到改进的地方,同时,优秀之处没有得到肯定,往往也会挫伤幼儿绘画、创作的积极性。

3.不适当的评语会损害幼儿的积极性。作品评价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前期准备也十分复杂,大部分教师会在作品评价前对幼儿的绘画水平以及绘画风格进行充分的了解,并给予幼儿的绘画作品肯定性的评语,对于幼儿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指导评价,通过评价反馈幼儿的学习情况,分析后制定出相应的激发幼儿美术学习热情的措施。但由于幼儿绘画天马行空,有些幼儿的绘画作品很难看懂,评价工作需要仔细认真,耗时较长,一些教师在评价中会出现不良情绪,导致在评价作品时对一些幼儿的作品进行批评,有时甚至在课堂上直接呵斥幼儿。例如,教师当着全班的面说:“某某,你上课不认真听讲,还总是影响其他小朋友,你看,你画的是什么?就不能画漂亮一点吗?”这样过激的评价语言,会让学生产生紧张情绪,甚至会让幼儿形成自卑心理,长期如此,会导致幼儿对绘画产生抵触心理。

三、作品评价方法多元化

在幼儿美术作品评价中,单纯只使用一种评价方式得出的结论是十分片面的,在现阶段,教师的评语是主要的评价结论,作为教师,不能从一个成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这必然会造成作品评价的不完整,而如果只是让幼儿们进行作品评价,则会丧失掉评价的效果,不利于幼儿创作的水平提高。因而,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势在必行。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出现,弥补了原有单一评价所有的不足,将评价这一环节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也使得教育活动的实施更加有效和完善。

1.幼儿自评。幼儿自评是所有评价方式中难度最大的一种评价方式,对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多元评价中,幼儿自评是必不可少的评价环节之一。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审美能力,能够看出画面中人物、事物和情节的联系,对色彩搭配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主要评语还停留在“好看与不好看”、“像与不像”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开展幼儿自评活动,指导幼儿学习自我鉴赏,从而使幼儿在自我评价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2.幼儿互评。随着年龄的增大,大班幼儿对于绘画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在语言上有了较多的积累,审美的能力和意识也开始出现。这时,教师就应该提供给幼儿们一个互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对其他小伙伴的作品进行评价,提高自身对于美的鉴赏水平,同时也能学到其他小朋友作品中的优秀之处,帮助其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实践表明,人人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弥补教师不能逐一评价的不足。

3.教师评价。教师身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其对于作品的评价是最为重要的,教师对作品的评语,能够正确引导幼儿绘画的发展方向,正确、恰当的评语对评价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在评价活动中,一方面,教师要运用恰当、正确、准确的评语对幼儿美术作品中的优点进行肯定,帮助幼儿增强他们绘画的自信心,提高其绘画的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绘画中的不足,教师要用较为委婉的评语指出,如:“你这张画画的东西很丰富,要是能它们摆在适当位置的`效果会更好哦。”运用此类较为委婉的语言,在起到指导作用的同时又不会让幼儿产生抵触情绪,运用生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评价语言,是教师在今后美术作品评价中的发展趋势。

4.家长评价。在幼儿眼中,能够获得教师的肯定是十分开心的,同时,家长的肯定也能提高幼儿对于美术创作的信心。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就应考虑到家长评价的重要性,应经常组织家长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通过家长的鼓励评价,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和创作成就感。

5.社会评价。幼儿的美术创作作品是十分奇特的,也是其自身魅力的展现,具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教师评价时不能局限于一个小的范围,而是要将幼儿的天地向社会展示。例如,将幼儿的美术创作作品发布到网络上,让更多的人发表对作品的看法。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创作作品向媒体投稿,或推荐幼儿参与各类绘画比赛。这样多元化、多角度的评价方式,让教师不仅关注幼儿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到自己的观察范围内,从而更容易发现每一个幼儿身上的发光点。在美术作品评价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多元化评价的作用,充分解读幼儿的美术创作作品,这样才能给出正确、积极的评价,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绘画信心,在绘画方面能够有所发展。

画画是幼儿与世界沟通的第二种语言,是开发幼儿智力的方法之一,教师在对幼儿美术创作作品评价中,要采用积极的鼓励性语言,帮助幼儿建立绘画的信心。此外,由于教师的评价具有片面性,所以,教师在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活动中,需要调动各方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将幼儿自我评价、幼儿互相评价、家长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相结合,促进评价多元化,使得幼儿绘画作品评价活动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国静玉,戴红琴。收获快乐——兼谈幼儿美术作品的解读与评价[J].考试周刊,,(8)。

[2]赵小丽。浅谈幼儿园美术作品的评价——对幼儿绘画的评价[J].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2013,(3)。

篇6:大班美术儿童画的创作教案

【摘要】笔者认为兴趣和信心是靠每获得一点点成功慢慢累积的。在儿童美术教学中也是如此,写生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对生活状态的敏锐体验能力,它是学生获得点滴成功的基石;美术创作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表达和一种情感的宣泄,它是学生建起高楼大厦的砖瓦。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的教学无疑会带来儿童美术教学上质的飞跃。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美术学习和创造过程,使儿童的审美感受,情感经验,自由精神,创造才能,伦理能力等在内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写生训练美术创作统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中,强调记忆、创造和想象。但是,我们首先已面临着一大挑战:儿童的生活环境,社区家庭文化逐渐把孩子培育成“温室里的花朵”以及商业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的一切便利产品让孩子无法看到对象本来的样子和本质的东西。长此以往,孩子对大自然的印象也越来越模糊。若单从言语和知识方面去传达,并未让孩子亲身感知,试问他们能拿什么来记忆和想象?他们能创造什么?他们拿什么去热爱、去流露和发泄自身的情感以至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然而,美术活动的意义之一,在于极大地发展了儿童的感知觉、观察力、记忆力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力(绘画技能和想像创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的统一可作为我们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次尝试。

众所周知,儿童对美术的热情与渴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往往用画笔不厌其烦地阐释他们眼中的世界。然而,几年儿童美术教学以后,我们发现:他们中的多数人普遍对绘画的热情退却了,甚至连拿起画笔的信心也丧失了。作为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去探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儿童自身美术水平的发展带给美术教学的问题

根据我国美术教育家王大根对儿童美术发展的划分来看,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符号期向写实期的过渡时期,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大,接触美术作品和阅历的增加,有了空间深度的感觉,逐渐摆脱了儿童画的天真、大胆、稚拙的作画特点,他们本能地认为绘画应讲究逼真、具体、实感,即“象”。所以在表现对象时,绘 1

画风格不自觉地倾向拘谨、工细。这一阶段,教师本应以学生为中心,供给学生一些必须掌握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帮助儿童顺利地从符号期过渡到写实期。但是现阶段的美术教学,往往没有把握这一重要时机,疏于技法的传授。在他们进入高年级以后,留下了一时难以弥补的缺陷。儿童由于缺少了向高一级绘画攀登的阶梯,只能长期处于“眼高手低”水平,这将直接导致儿童对美术失去信心和兴趣。

2、儿童美术教学中缺乏写生训练

美术更多的是一种视觉艺术,它首先必须借助于观察。我们知道,写生是提高儿童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场地等教学条件的限制等种种原因不能充分地开展写生教学,使儿童美术创作指导依然凭借已有的经验和模式进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动物等形象往往只是重复自己的过去,呈概念化和程式化。所谓的想象和记忆也只不过是对画面情节的设计和内容的重组或被简化成了一种单调的拼图游戏。因此,对于儿童而言,美术也失去了它特有的创新、发展、审美等功能和意义。

3、对儿童美术创作认识的偏差

我们认为,儿童美术创作的完整内涵主要应包括美术技能技法和创作灵感两个方面,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单独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影响儿童美术创作的发展。所以,我们既要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作灵感,又要加强儿童绘画技能技法的培养。这并不是要回到以往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片面强调技能技法的老路上去,而是让美术技能技法的训练与创作灵感的挖掘之间达到一种更和谐的状态。但在当今的美术教学中的部分美术教师片面认为儿童美术教学要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如果讲究技能技法就会束缚儿童的手脚,因此,在儿童美术教学上形成了一种不良的态势:对那些“天真无邪”的作品,无论年龄大小,一律倍加赞赏,甚至到高年级仍疏于技能技法的指导。由于方法上缺少基本技能技法的指导,许多儿童就在自身的困惑和教学存在的问题的矛盾中丢失了原先那种对美术的热情。

二、如何进行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的教学

当儿童美术教学存在的这几点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责任首先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能力,发现美,再是创造美。即我们如何对儿童美术进行写生训练和美术创作统一的教学?

1、让儿童明确写生训练和美术创作的理解。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是训练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还是美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重要途径。其根据描绘对象不同分为“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等。写生训练也是初学者最重要的训练方法。

美术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儿童美术创作是学生自由想象和创造的载体。美术创作的形式有: 意象画、联想画、抽象画、变形画、自由画、记忆画、想象画。

2、让儿童懂得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合理性。

我们知道,儿童写生训练是低年级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术创作的难点。(1)由于写生训练是培养科学观察方法的重要手段,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对生活状态的敏锐体验能力,并引导全面、仔细而且深刻地观察以便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真实事物形象。解决“画什么”的问题:就是要将头脑中的种种意象转化为画面,构思落实到构图当中的问题。那些形象便成为美术创作的素材和发挥一切想象力进行创作的根本。

(2)由于写生训练是掌握美术技法的重要途径之一。解决“怎么画”的问题:即如何造形、如何用色等,最终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美术创作离不开写生训练,它的主要特征是情感表现,其情感的内容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我们通过写生训练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一定水平后更好地流露自己的情感。经过多次的写生训练,将大大地改造了儿童的知觉,把知觉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儿童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感知觉体系,再进行艺术创作,再进行写生,反复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及踏实认真的品格,促进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和对美术的可持续发展,是个人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3、让儿童懂得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可行性。

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中提到,“如果课程采取让学生实际观察苹果、鸭梨,再自己动手作画的方式,感性的认识、初步的写生意识培养所形成的概括表现方法就能在实际活动的基础上主动形成,这会使儿童认知体系在现有水平上,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形成独立的系统。”可见,两者统一教学是有利于儿童提高综合素质的。

在两者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共同关注写生训练和艺术创作有机统一的每一“过程”——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从写生到创作再到写生都有一个过程,每个过程都是实现了“质的飞跃”的重要因素。其中,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或

讲解,向学生提供各种思路,指出画面中在构思、构图、造型、色彩等各方面要注意的问题,最终要让学生独立去想、去画、去创造或是学生小组合作一起完成。笔者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深刻地感受到它所体现的优越性,并为解决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儿童美术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基本步骤:

首先,要为写生训练与艺术创作统一教学创设条件。硬件设施:有一个宽敞的美术室和比较齐全的美术器具及教材;师生共同拥有一个收集废旧生活用品的百宝箱或真实物品图片,如电筒、水壶、杯子、书包等,便于写生训练。软件方面:结合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拿一物体让儿童观察(如苹果)并动用各个感官功能尽可能掌握物体的特征,了解儿童观察能力和认知水平,要求他们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进行美术想象创作,以此制订适合儿童能力水平的写生训练和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一套计划。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学会观察。师生一同在校园“寻宝”,以自由宽松的氛围开展教学。对观察对象有所选择,一般以较为简单的形象开始入画。当找到一个“合适对象”,教师以速写形式进行示范指导(附1:范作《可口可乐瓶》),让儿童了解写生是怎样实施的,并在示范过程中用幽默且通俗的语言概括带过写生的概念、写生的好处等,进行“启发教育”。

教学体会:儿童对写生教学很有新鲜感。他们在此教学中比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尤其是对美术失去兴趣的五、六年级儿童对美术也重新投以热情,教师在这个时候“趁热打铁”,使儿童目睹这一从选择对象到快速写生的过程,使学生发觉写生不难,而且发现生活中可入画的东西很多,逐渐使他们无形中加倍注意生活中的事物,进而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另外,对于好动的一、二年级儿童,写生使他们变得安静些;对于其中粗心的,写生可以培养他们的细心;对于有坚持写生的习惯的儿童,可培养他们的毅力、恒心和好奇心。

2、树立信心,观察生活。对儿童进行写生训练时,必须注意儿童的身心特点,不能讲过多地道理,写生物也不能变动太大,被观察物体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开始,如先通过观察写生我们身边的杯子、门窗、文具盒、桌子、椅子、书包、电话机、自行车等等(附2:

一、二年级儿童习作《妈妈的包》、《茶壶》、《电话机》、《自行车》等),让儿童能很好的把握,体验每一次成功的喜悦,然后再到路旁的电话亭,街道,房子,树木,山川,河流等。对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画的学生大力

夸奖,鼓励他们自己说,说说发现了什么。这样一来,下次写生就会增加几张从不同角度画的作业。到小学中年级,我就明确提出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和表现的要求。有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后,儿童画起来一点也不吃力,比例、结构、轮廓都容易画准确并能深入刻画了。

教学体会: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让儿童找到成功的感觉,其实就在于教师对儿童的了解情况。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儿童主动地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并独立地完成了写生作业。同时,他们也从中学会感受身边美好事物的来之不易,并懂得珍惜,进而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

3、想象和创造美。教师可以对话式的教学入手,旨在对儿童的人文素养进行全方位的培育,要求他们大胆进行儿童美术创作。创作的命题的基本要求能够适合学生的年龄、知识和兴趣,有一定的宽容度。技法要求贴近童真本性;突出主题的“儿童味”(即“童趣”); 突出画面布局的整体性;突出表现手法的夸张性。

教学体会:由于儿童经过一段教学时日后,头脑有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积累。在只要教师稍做引导,他们便可在接下去的创作过程中顺利开展。这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发挥自己的个性,使创作作品更具“儿童味”。这也是我们儿童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

4、在多元性评价中体现儿童美术作品的价值。让儿童在全班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以及心得;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点评或进行同学间互评;布置一些小型的展览,供儿童参观互相欣赏、评价和交流;组织儿童参加一些赛事活动,进一步发挥儿童的命题创作潜力。

教学体会: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既是一次写生创作过程的终结,又为下一次写生创作提供了丰富经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潜在的审美意识。我们在点评儿童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儿童的看法,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欣赏和评价作品,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作品。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孩子会有相当的影响。如果评价不好,可能会打击、挫伤儿童绘画创作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布置展览的时候,要注意作品选择的广泛性。因为,当一个学生的作品被展览,被同学认可,对他而言,这种精神的满足远比作品的本身有着更大的意义。(附3:儿童获奖作品《哥哥的生日》、《爱劳动》、《小雷锋》)

四、写生训练与艺术创作统一教学打破了哪些格局。

总的来说,两者的统一打破了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代之以启

发式教学,调动儿童个人的发现能力和创造力。主要表现在:

1、打破儿童美术作品成人化趋向的格局:儿童美术与儿童智力成长是同步发展的。保持儿童画的个性特色,在创作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特定年龄所表现出的思想,指导儿童画创作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作品终究是要由儿童自己来画。我们成人不能一味地想成全自身的视觉感受而抹杀了儿童美术的童真本性。两者的统一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表现自身的机会。

2、打破儿童美术作品空洞性的格局:在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每一件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必须有可看的东西在里面,它可能包含了一个故事或一个情节,表达的是小作者的一份心思和情绪。另外,写生素材的积累能在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发挥实效。两者的统一,更大程度上地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打破儿童美术作品、“千篇一律”、“万变不离其中”的格局:那种跟着老师看一点画一点的传统教学方法或者“手把手教”的方法已不适合这个时代了,我们的儿童美术作品决不能没了创新和想象。最佳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走进生活,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人和事。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的有机统一适合于各个年龄段,只是各个年龄段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不一样。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要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画家,但是要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爱观察、爱生活的人,一个有感情的人。我认为一个爱观察、爱生活的人,一定是一个综合素质发展较全面的人。三十年代初,著名的美术教育理论家丰子恺就艺术教育做过这样的表述“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力加著:《萌动与发展——儿童美术教育学研究》

2、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

篇7:中小学及儿童美术创作兴趣的培养

刘玉玲 浏览 6 次 [ 2012-1-16 ] 字号:【 大 小 】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育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而对儿童说来,却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审美的奥妙。

如老师要求孩子们创作一幅《救救大熊猫》的画。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大熊猫在哭,一群小朋友围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另一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扑满(储蓄罐)”,上面帖了红纸,写上“寄给大熊猫收”,还贴上一张邮票,真使人意想不到。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不能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画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像,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

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忆起去年学校中曾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降下了国旗。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复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象教学楼、篮球架、双单杠和降国旗爱祖国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贴近大自然,贴近社会生活。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日、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一次我带着孩子参观盲童学校,那儿环境清静,一尘不染,绿树成荫,真如到了一座大花园,看到盲童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处处有人照料,健康愉快地成长。更使孩子们惊奇的是他们还能以手代目,进行雕塑,刺绣等艺术创作,甚至还能学习推拿医疗技术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在祖国的怀抱里,残废人生活幸福,使孩子们很爱感动。他们回来后,立即创作了《推拿》、《勤学苦练》等作品,并获得好评。

在表现形式方面,孩子临摹画册也是一种学画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画活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蜡笔画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对于儿童画画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儿童时期要以学文化为主,可以每天有一定的时间画画,保持他们精力旺盛,画兴不衰。

儿童崇拜英雄,崇拜解放军,哪个孩子不喜欢学解放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画着:五个孩子骑着马,一个举着红旗,第二个吹喇叭,第三个提着小木枪,第四个端起步枪瞄准,第五个还高举着大刀!嘴里还喊着“达、达底达、冲呀!”这不是一面在游戏,一面在创作吗?我们的责任就要从孩子“画画”的游戏中去启发、诱导,使儿童对画画的兴趣和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如果以成人的透视、比例等去要求儿童,儿童力不能及,必然会打击孩子的画兴。作为辅导教师,有必要蹲下来和孩子同一视平线,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的形象,看孩子画得是否真有道理,而不是武断的改这改那,有时成人看来“不完善”、“不正确”的,恰好是儿童天趣之所在。今天我们看到有些儿童缺乏兴趣,往往是成人过多干涉的结果。尊重孩子,爱护童心,是儿童画指导者应有的素养。儿童画指导者不仅是一位美术爱好家,也应是儿童心理学家。

(作者单位:辽阳市太子河区 新华小学)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钟秀丽 浏览 14 次 [ 2011-12-20 ] 字号:【 大 小 】

美术是高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由于高考的限制很多学生的美术课经常被“征用”,这样安排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社会责任感,甚至使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美术没有用,失去对美术的兴趣。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使高中生喜欢上美术课

目前,我国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高中生都比较有自己的主见,对于感兴趣的科目通常比较用心,而对于什么科目感兴趣还和各科任教师有关,如果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就会喜欢上他的课。因此,要想使学生喜欢上美术课首先要使学生喜欢上美术教师。那么美术教师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呢?

首先,美术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使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时时更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因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感,使教师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

其次,美术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能使学生和教师产生亲近感,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保护学生都能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教师应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喜欢上教师,进而喜欢上美术课。

二、利用内容丰富有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所谓的万事开头难,在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如果一堂课的导入不够精彩,就不会吸引住学生的目光,使学生失去对本节课的兴趣。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抓住高中生的心里,吸引住高中生的目光,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比如讲授美术新课的时候,教师适当的介绍学生喜欢的画家的背景,使学生体会画家对创作的激情、画家在创作时的精神;或者教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最为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这些精彩的导入都能使高中生喜欢上美术。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活动使高中生对美术产生兴趣。高中阶段学生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美术史或者相关的美术故事,让高中生自己进行表演,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高中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当然,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其实是美术教师的作品。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可以展示出自己的作品供学生欣赏,不但使教师在学生中建立威信还能让学生觉得自己也能像美术教师一样成功。通过学生临摹和借鉴教师的作品使学生信赖教师,崇拜教师,并喜欢跟着教师学习。

最后教师也要充分的利用上课堂小结,使课堂总结回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激发学生想要学习下一次美术课的欲望。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上多让学生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好的美术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和表现欲望,而没有接触到优秀作品的学生是不知道美术的魅力所在的。当然,学校不可能有很多名家的收藏,那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使学生接触优秀的作品,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书本、杂志上刊登的作品、可以用多媒体的手段播放教师在网络上寻找的优秀作品来让学生欣赏,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他所表现的自然景物、人物动态、色彩变化等,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得注意力特别集中。如在美术教学《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漫步中外建筑艺术》等课时。用PPT再配上和画面同步的解说,这种声图并茂、直观生动的教学法,使学生兴趣盎然,很快理解了美术,教学效果极佳。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加画展等等手段来使学生接触到优秀的美术作品。

四、利用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渴望成功,得到教师认可能使学生更加自信,能促使学生奋斗进取。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给与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能学好美术,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每个人都喜欢被夸奖,积极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就是一剂良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维持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学生失去信心的时候,教师适当的鼓励对学生是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点点的进步教师就应该加以肯定,这种鼓励不单单是单独面对学生的时候,还应该在课堂上给与鼓励,或者体现在学生的作业上,有时候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会带给学生温暖,影响学生的发展。比如:“你这次的作品很用心,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构思独特,想象力特别丰富”、“你这次的作品线条流畅、想象大胆奇特、不过如果在添加一些内容会使画面更充实”、“这幅作品细腻、洁净又不失灵气,而且进步很大,尤其是在色彩方面”这样就能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五、利用课外美术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生作品展览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且能给学生创造浓厚的艺术气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自动的投入到学习中。通常教师可以运用这种展示方式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下课前十分钟选择具有比较代表性的学生美术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和评价该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可以认识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

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建立自己的美术网站,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因为高中生本身都爱玩电脑懂电脑,对这样的活动会很感兴趣。当高中生建立了自己的美术网站之后,教师和学生之间还可以把资源共享,使大家都能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欣赏、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要从师生关系开始培养使学生喜欢上美术课,进而通过教学导入、教学评价、多媒体、游戏、课外活动等多方面手段进行培养,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维持和加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友乐.高中美术兴趣小组建设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12)

[2]王书林.刍议高中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2).(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阳谷第二中学)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刘 雪 浏览 31 次 [ 2011-8-15 ] 字号:【 大 小 】

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特殊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少儿的创新意识关键是培养创造性的思维。美术教学不能再津津乐道于教会了多少,善于描龙画凤的乖孩子,因而当深入研究美术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我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允许鼓励学生对艺术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研究和探索中追寻独特的表现方式。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让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将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艺术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做一名创造型的教师

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那些关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教师的创造力教育论、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识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即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有名人说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富有创造力:”而创新正是艺术的生命,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技能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完善。教学内容安排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教学的大忌,是创造的大忌。应启发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以致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四、教师评价要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

美术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有自己的活动,学生的个性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准。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让每个学生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美术教师,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的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总之,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和结果。让我们以美术教学为载体,创造性地挖掘研究,使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创新信心,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辽阳市灯塔市大河南镇二台子小学 辽宁辽阳)

周俨国 浏览 42 次 [ 2011-7-11 ] 字号:【 大 小 】

环顾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科技的发展,各种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凸显了创新的力量,上海世博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重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培养学生创造力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展开想象

美术教学中,教师黑板上示范画,让学生照着完成作业。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缺乏想象力,将来离开书本,离开老师将一事无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常反思怎样应用发散思维去展开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每一节课先应围绕内容去设计,考虑这节课怎样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八年级《缤纷家用电器设计》一课,先让学生大胆想象未来家电的“特异功能”并展开讨论,有的学生一口气想出五、六种,有的想出三、四个,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思如泉涌,然后让他们乘兴画下了自己的灵感。其中有一个同学画了一个“飞碟”,下面安装三个轮子,让我开始犯起了嘀咕,我让设计家电怎么搞个飞碟出来?经过一番虚心的请教,“小老师”神秘的告诉我,这是未来的遥控电冰箱,当你坐在沙发上遥控,它会到你身边服务。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自己老土了,没有跳出习惯性思维的圈子,怎么从没想到电冰箱也可以动呢?真是教学相长啊!本课告诉我: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真的很重要,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1)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多观察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生活中的各种工业产品,美术课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对这些事物多观察多琢磨,领会其蕴含的创造智慧,设计思想,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

(2)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七年级《桥》这一课,要求学生用各种材料造出桥的立体造型,比一下谁的桥结构更好,更美观,并能承重有一定力学原理。这样做,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挥创造思维,体会一下当建筑设计师的滋味。在经过收集各种优秀桥梁建筑的照片和知识资料基础上,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动手,许多同学把对未来桥的发展变化憧憬于设计中。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桥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精心制作,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桥型,并接受了老师的承重实验,失败者虽败犹荣。这一课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感受成功的喜悦,更是增强了对创新的信心,对自我能力的肯定。

(3)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

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有独到之处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

(5)鼓励学生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的技能和经验,开拓创新思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 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因此,创造艺术,需要多学科知识做支撑,获得灵感。

三、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尹少淳主编

[2]《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第三中学)

论文: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孟立平浏览 24 次 [ 2011-6-21 ] 字号:【 大 小 】

美术活动,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价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三部分中蕴含的基本理念是: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和培养。改变了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而就美术本身来说,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塑造具体直观的形象,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美化生活的一种造型艺术,它既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客观世界,又凝聚着创造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利用这种特性,让儿童在最自由的游戏活动中,舒展自己内在的体验和情感,并在此中获得一般教育学意义上的功效。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营造鼓励幼儿创造的氛围,激起好奇心,引起创新兴趣 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他们充满童真与稚气的想法中,成人要及时发现幼儿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并精心地进行培育,为孩子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幼儿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促进创造力的萌芽。我们为孩子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老师把苹果、香蕉、葡萄放在一个口袋中,让幼儿闭上眼睛去摸,感觉其形状及结构特点,然后闭上眼睛品尝各种水果的味道后,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自己心中的水果。结果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解放,都大胆地画出了自己想像中的水果。有的幼儿甚至把味觉与色觉联系起来,用“绿、蓝或紫”等冷色画出葡萄“酸溜溜”的味道,用“红、黄、橙”等暖色画出苹果和香蕉“香喷喷”、“甜滋滋”的味道,多数幼儿都能较准确地根据自己的触觉画出不同水果的特征。整个活动呈现出一种宽松、民主、自由而愉快的创造气氛,孩子们自始至终表现出浓郁的创作热情和极大的兴趣,极大程度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了幼儿的创造潜能,使每个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具有鲜活个性色彩的美术绘画作品。所以,教师要为幼儿营造鼓励创造的氛围,让儿把美术活动当作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支配下开展美术活动。在孩子们的看看、摸摸、吹吹、涂涂、画画中激发好奇心,促进幼儿创造力的萌芽和发展。

二、扩大幼儿视野,增强幼儿审美的感知力,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新鲜的生活体验能激起幼儿创作的欲望,教师应通过各种教育活动,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尝试,从而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养幼儿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习惯,陶冶幼儿美的情操。针对幼儿审美感知直觉性特点,在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上要重视引导幼儿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现象,利用审美直觉,强化幼儿对事物特征的感知。比如:在学习力的感知时,我们做了线条练习“大雨和小雨”的绘画活动,不仅要求幼儿画出雨线,更重要的是体验下大雨时,黑压压的天空中,雨点沉重地倾泻下来的感觉,在下毛毛雨时,体验雨丝的那种轻柔飘忽的感觉。启发孩子将这种不同力度的体验用不同的线条、轻和重的色彩表现出来。又如:在感知生命形态时,我们一绘画“花”为例,让幼儿观察体验鲜花盛开时那种蓬勃向上的旺盛生命力,花朵凋谢时枝桠低垂的形态。指导幼儿绘画时,不仅让幼儿学习画出某一物体的形状,更重要的地有意识引导幼儿领会和体验生命运动的特有模式,只有增强幼儿对自然美的感知力,他们才能学会用情感和感受表现出鲜活的生命特征。法国艺术家罗丹有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的确,自然界中的青山绿水、桃花柳丝、花开花落、鸟语花香、四季的更换、从青虫到蝴蝶的演变……这些生动的自然现象可以不时的引起幼儿的惊奇和兴趣。因此,我们引导幼儿对自然美的领会,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提高幼儿对美的感知力,利用大自然的美景,由视觉、嗅觉、触觉刺激引起兴奋,使幼儿产生紧张强烈的创作动机,推动幼儿的审美联想和创造。

三、提供充分的材料,鼓励尝试新材料,提供适宜的帮助 美术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们为孩子在美工区放置了各种水彩颜料,油画棒、棉签、吹管、印章、彩色锯沫、浆湖、橡皮泥、以及采集来的各种树叶和自然材料等,这样幼儿便可以在伸手可用的美工区进行各种艺术活动尝试。比如:幼儿在操作水彩颜色混合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任何两种颜色混合便会生成新的颜色;两种颜色的固定搭配;颜色深浅与量的关系等。教师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幼儿自发探索和操作。为了更好的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我们通过各种形式了解材料的属性。如:为了帮助幼儿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特点,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教师把生宣纸裁成相应的纸块,引导幼儿用油画棒画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然后手拿小勺舀出不同于油画棒颜色的水粉颜料分别倒在纸上,颜色慢慢渲染开,白纸上的动物慢慢显露出来。通过这个活动使幼儿逐步了解了油画棒具有排水性、水粉颜色具有不透明,厚重、鲜明的特点,从而引导幼儿尝试在一幅画中采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的方法。幼儿个个跃跃欲试,对于尝试新材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产生了进行创造的冲动。孩子们用油画棒、水粉颜料开始了创造活动。不一会儿,孩子们的画面上出现了在蓝天上飘动的风筝、大雪纷飞的寒冬、开满鲜花的草地、深深的海洋里游动的鱼群……孩子们看着自己笔下这些神奇的变化,个个欢呼雀跃。另外幼儿还自发地用村叶、吹管、锯沫、浆糊、毛线绳“画”出了一幅幅“匠心独具”的作品。另外我还为孩子们提供了相应的工具、辅助材料,让幼儿在想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使幼儿的创造性和创造潜能在游戏制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

四、活动设计要富有创造性,注意各教学领域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

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每个教师都应该把活动设计的重点放在减少控制和指导,最大限度地促使幼儿创造潜能得到自我表现上来,多设计对幼儿完全开放的活动,美术活动材料要有变化性,能够吸引幼儿更多地直接进行参与。另外,美术活动的设计还要注意各教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比较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分科教学。因而导致了美术教学活动的单一化、技法化的现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以美术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种操作实践活动,加强各教学领域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能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得到挖掘和开发。例如:从语言活动进行切入,以丰富的经验和审美情感,加深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和体验,从音乐活动进行切入,以其对节奏、旋律的美好体验,引发幼儿对美术创作的激情等。

创新教育应从幼儿时期开始,每个幼儿都可能是小小“创造发明家”。在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有一些让成人意想不到的表现。幼儿教师应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挖掘美术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引导孩子积极想象,大胆创新,努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北京密云县第二幼儿园)

儿童美术创作兴趣的培养

刘玉玲 浏览 7 次 [ 2012-1-16 ] 字号:【 大 小 】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育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而对儿童说来,却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审美的奥妙。

如老师要求孩子们创作一幅《救救大熊猫》的画。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大熊猫在哭,一群小朋友围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另一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扑满(储蓄罐)”,上面帖了红纸,写上“寄给大熊猫收”,还贴上一张邮票,真使人意想不到。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不能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画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象,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

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忆起去年学校中曾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降下了国旗。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复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象教学楼、篮球架、双单杠和降国旗爱祖国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贴近大自然,贴近社会生活。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日、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一次我带着孩子参观盲童学校,那儿环境清静,一尘不染,绿树成荫,真如到了一座大花园,看到盲童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处处有人照料,健康愉快地成长。更使孩子们惊奇的是他们还能以手代目,进行雕塑,刺绣等艺术创作,甚至还能学习推拿医疗技术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在祖国的怀抱里,残废人生活幸福,使孩子们很爱感动。他们回来后,立即创作了《推拿》、《勤学苦练》等作品,并获得好评。在表现形式方面,孩子临摹画册也是一种学画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画活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蜡笔画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对于儿童画画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儿童时期要以学文化为主,可以每天有一定的时间画画,保持他们精力旺盛,画兴不衰。

儿童崇拜英雄,崇拜解放军,哪个孩子不喜欢学解放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画着:五个孩子骑着马,一个举着红旗,第二个吹喇叭,第三个提着小木枪,第四个端起步枪瞄准,第五个还高举着大刀!嘴里还喊着“达、达底达、冲呀!”这不是一面在游戏,一面在创作吗?我们的责任就要从孩子“画画”的游戏中去启发、诱导,使儿童对画画的兴趣和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如果以成人的透视、比例等去要求儿童,儿童力不能及,必然会打击孩子的画兴。作为辅导教师,有必要蹲下来和孩子同一视平线,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的形象,看孩子画得是否真有道理,而不是武断的改这改那,有时成人看来“不完善”、“不正确”的,恰好是儿童天趣之所在。今天我们看到有些儿童缺乏兴趣,往往是成人过多干涉的结果。尊重孩子,爱护童心,是儿童画指导者应有的素养。儿童画指导者不仅是一位美术爱好家,也应是儿童心理学家。

(作者单位:辽阳市太子河区 新华小学)让学生在美术课中插上灵性的翅膀——浅谈在美术课

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何国梅 浏览 19 次 [ 2011-12-13 ] 字号:【 大 小 】

21世纪需要创造型人才,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学科教学是创新创新教育的住渠道,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当今,在大家重视语、数学学科中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不要忽视了其他一些学科,如美术学科。其实在美术学科中,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很容易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能力,是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捷径。因为美术教学除对学生传授本学科知识和技能技巧外,还包括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审美和表现,并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知美的能力。而我们平常所说的创新性思维,就是以上思维能力的综合体。那么,美术课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向成功之路。乐学才能善学,这是古人读书的经验。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快乐的事,有兴趣去学,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善求”,才会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让学生想我所想,画我所画,变被动为主动。我常用儿歌的形式唤起学生对绘画的新鲜感。儿歌通俗易懂,孩子们喜欢吟诵歌唱,便于记忆和启迪思维。如一下年级《五彩的烟花》一课,要求学生画画节日夜晚五彩的烟花。上课时,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展开讨论,谈一谈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到过烟花?为什么会感到很美?放烟花时,该注意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把他们的意见编成儿歌:节日快乐多快乐,彩旗花灯到处有。五彩烟花真漂亮,像鲜花,像孔雀。大家欢声同祝贺,安全意识记心中!让学生吟诵数遍后加以启发:请大家把刚才所念的这首儿歌的内容进行想象并画出来,就是一幅“五彩的烟花”画面。学生的兴趣很浓,许多同学把节日快乐的实际场面安排在画面上。又如上《面具》一课时,学生利用报纸和彩色纸做好一个自己喜爱的面具后,各自戴上面具做各式游戏:老鹰捉小鸡、猜猜我是谁等。像这样趣味性的表现可以多种多样,营造一种氛围,把学生引入兴致盎然的境界,学习兴趣就浓厚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创造的原动力,只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为学习的主体时,才能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那么,如何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感受生活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天生具有表达自己感情和感受天性,任何一个孩子都有画画的爱好。我们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把在生活中的真切感受画出天真朴直的艺术形象。面向生活,孩子们几乎把生活中的一切都画遍了。无限丰富的大千世界又给孩子们无穷的遐想和千变万化的丰富感受,而每个兴趣爱好各个不同的孩子当然又会有各个不同的关注角度,取材类型和处理方式。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儿童独特的天性、个性、兴趣和爱好。我们不能扼杀孩子们天真的童心、想象力、创造力,要他们去模仿成人的大同小异的作品,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在充分尊重每个儿童创造力的基础上,作出创作活动的组织,外出写生的安排,某些布局上的建议,技术上的指导等等,以利于每个儿童对世界感受的独特发挥。其原则仅仅是因势利导,让其准确地表达这种新鲜而多彩的感受。如在上二年级《春天来了》一课时,我播放了春天来临时大地发生变化的课件,同学们在嫩绿而柔软的草地上一边唱着、一边跳着,尽情感受春天所带给人们的欢乐……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冰雪融化,大地一片生机,到处都有生命在萌动。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

2.运用媒体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运用媒体创设好的开头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引起美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如在教四上年级欣赏课《秦陵兵马俑博物馆》时,教师可用课件创设情景,当那些兵马俑神情专注,形象生动,姿态、服饰各异,造型独特的画面直观地映入学生眼帘时,学生看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祖国五千年的辉煌成就展现在眼前时,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不由产生对祖国的热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与掌握造型、色彩、构图等基本知识,就需要用范画和示范演示具体让学生感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学生才会理解和掌握。只是空洞地讲解,学生永远不会明白什么是造型、色彩、构图的内涵。通过课件,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提供准确、鲜明的观察条件,进一步拓宽学生学习思路,提高课堂的综合效果。如:在讲六上年级《正负图形》一课时,教师先用课件让学生观察“错觉图”导入,通过游戏激发兴趣。接着用课件播放埃舍尔的作品集《错乱空间》,让学生解析这些作品的神秘所在:①形的重复表现。②多形组合表现。③同构异质表现。④解构与重构。⑤形的虚实表现。然后又播放了福田繁雄的作品。在以上欣赏的过程中,图形各构成的概念无须多做任何讲解, 体会其形式美才是关键,人们往往十分注重实空间的利用,实空间的外形,而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对虚空间的利用和把握。正负形的训练目的正是强调虚实的同等重要性。引导学生要用三只眼去观察生活,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元素。通过大量大师经典正负形,让学生感受其概括、夸张、归纳、简洁、添加等手法突出对象的特征的方式,形象鲜明、典型、强烈。使学生走进了一片广阔而神秘的创造图案的新天地,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

3.有效作业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不仅在课堂内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评价,还应该在作业批改时注重情感评价。对一些态度端正、作业认真、有一定独特思路的学生,在其作业旁可加上一些鼓励性的话,如“有进步!”“加油!”“你真棒!”等,或用一些简笔画,如“五角星”、“成功”、“笑脸”等,使学生把课堂上高昂的学习积极性延续到作业上,并能得到持久保持。美术作业的制作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作业的缺点或多或少会有些,但学生画得用心,这种精神非常难能可贵,所以这些作业应该尽量给予好的评价去奖励他们那种认真学习的态度。对他们作业中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哪怕是一支笔,一块橡皮,他们都感到很高兴。让他们懂得美术是一门艺术,陶冶情操。作业一定要细心,不要急躁。教师也可以经常在课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开展这样的评比活动,把学生最好的作品集中起来,张贴在黑板上,以学生中的优秀美术作业为范例,鼓励全体同学向他们看齐,树立学习先进典范、起到榜样和启示的作用。另外,用展览的方式让学生对作业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全班同学参加讨论,这样学生就会你追我赶,越学越有兴趣。

三、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创新能力

美术课中的求异是指对同一个主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想象,去构图,去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有所创新。如一下年级的《船儿出航》一课,其教学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船的基本造型,培养想象力。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讨论:你见到过哪些船?它们有什么用途?它的样子像什么?船在哪儿行驶?水中还有什么?船如何在水中行驶?怎样可以使船更快?由于学生的经验不同,想象能力不同,他们所描述的各式各样,多姿多彩。教师应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画或拼贴一幅船的想象画,也可以用各种材料制作一艘能“出航”的船。这样进行一题多“画”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培养创造力的机会。不要拘泥于书中的范画,那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创新能力,所以美术教育中要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不同的画面,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适当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学习,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思想》.刑永富.主编 [2]《美术教学参考书》.义务教育小学 [3]《美术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 [4]《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斗门镇柯灵小学)

浅论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杨 波 浏览 4 次 [ 2012-1-12 ] 字号:【 大 小 】

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美术教育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那么,在培养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中,主要应该通过什么方法达到这一主要目的呢?

首先,谈谈对感受能力的培养。感受力不但是人生学习入门的“钥匙”,更重要的是还是审美能力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和基础。人如果缺少或轻视对敏锐的感受能力的发掘和培养,就会因感受的不专注、不深入,甚至不准确而导致思维发展的障碍。审美感受力的强弱有先天的因素,但假如后天的教育得法,也有可能将那些“沉睡”的感受力调动起来。反之,即使有先天的素质,但如果长期不用,也会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培养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现象世界,使自己的感觉活动逐渐适应对应世界中对称、匀称、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种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作为感受力专注训练教育课程之一的美术课,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对美的活动模式,并最终形成对美这种模式的敏锐洞察力。

其次,我们再谈想象力的培养。在具有较深刻的感受力的同时,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是进行审美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想象,从本质上说来,就是把通过感受把握到的完整形式或是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全新的意象的过程。说到对想象力的培养时,首先应考虑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①培养丰富的情感;②要有丰富的“内在图式”储藏。什么是内在图式呢?所谓内在图式,就是以信息的形式储藏在大脑中的种种意象,它不仅能够使人看到正好位于眼前的事物,而且能使人看到不在眼前的或早已消失了的事物。这些意象时刻在我们心中,是我们内部的储存,是精神的产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它为“内在图式”。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也正因为此,广泛接触自然美和社会现象,会增加“内在图式”的储藏,而大量“内在图式”的储藏又反过来增强了我们发现和选择美的能力,这正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真意所在。内在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内在情感对内在图式进行加工,是审美活动中必经的一个阶段。

最后,我们再谈谈审美理解力的培养。审美理解力就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把握自然事物的意味或艺术作品意义或内容的能力。审美理解力不是生而具有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从儿童到成年的转变,是心理成熟和审美理解力增强的表现,而这种转变又不是自动进行的,教育是促成这种转变的关键手段。然而,对“理解力”的培养却不是简单的工作。它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是一种深刻到能改造自己内在情感和思考方式的教育。这种教育大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1、运用一般教育方法达到的一般知识的掌握;

2、运用特殊方法达到的对形式中之意味的理解。,这种教育主要达到的目的有:对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的理解;对典故和各种符号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集体无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理解。这三种理解主要可以通过记忆、背诵、学习、观察掌握。

上面三个方面的培养,是审美能力提高的实质所在,但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有些老师、乃至个别学校领导恰恰淡化了对学生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或有培养但还处于“萌芽阶段”,还不知怎样继续深入下去,这显然不能适应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及教学目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明确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做好美术教育的普及工作,重视课堂教学、重视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及争取在比赛活动中达到育人的目的。其次,在常识教学中,应该用直观性强,能鲜明准确地说明概念、知识的各类具体作品,在引起审美注意力和教师恰当语言的引导下,一目了然地进行敏锐的感受、推理和判断;或者通过具体的演示,从形象上对知识和概念进行印证。在习作、制作教学中,通过具体直观的分部演示或重点法则的演示过程,使学生具体感受习作与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具体细节的问题及操作的技能等,从而激发学生在感官受到刺激和思维受到冲击的时候,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在创作教学中,应在如何选择形象和艺术加工的环节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范围和信息积累中,找出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直观形象,进行构思、艺术加工和构图的板画演示,激发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具体艺术作品的形象、色彩、色调、形式感、基本形、主题、年代、环境、气氛等诸要素之中,去进行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的认真细致的感受和分析。并在感受中,结合富有感染力的准确的语言描绘,使学生在“形”的感受与语言表达的结合中,情感得到升华,审美素质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这是每一个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以美育人的性质、以美育人的内容、以美育人的评价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把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也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曙光镇峨嵋小学)

浅谈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改进

夏 芬 浏览 31 次 [ 2011-9-16 ] 字号:【 大 小 】

美术属于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的范围。美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国家一直十分重视美育,中小学都开设了美术教育课程。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美育在学校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因为它既不能像语、数、外等主科那样理所当然地受到重视,而又实实在在地缺少不了,这就决定了中学美育在校园中的“鸡肋”地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种心态在一些中小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实为美术教育的遗憾,其具体表现是:

一、美育课的地位较低。现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学校音、体、美、劳等教育带来了佳音。但仍有部分人对素质教育并未真正理解和认识,或者说,还无法走出传统应试教育的阴影,美育在学校中的地位未得到根本好转,在社会和家庭中也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支持。

二、对美术课的理解存在片面性。部分人认为美术课不过就是美术老师在黑板上随意画一面红旗或一个苹果,然后叫学生照着画而已。然而了解一些美学、美术常识对非美术专业工作者是必要的,不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家长和学生对美术存在轻视心理。有一些家长认为子女学美术是不务正业、没出息而不予支持,这直接造成了学生对美术课的轻视,也扼杀了一些学生热爱、学习美术的热情和特长,直接导致许多学生丧失美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正常的课堂教学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四、美术教师的处境不容乐观。美术课的地位在很大程序上决定了美术教育的处境。现实状况是不少学校的美术教师其主要工作并不是在教学方面,而是如何做好“校内美工”,把大量本该放在教学研究上的时间用在完成许多欢迎、宣传标语的制作、照相及一些杂事上。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以为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一)要重视美术教育的作用。

人类具有爱美的天性,生活当中处处存在美、需要美。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美术课是为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设置一门课程。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智力和才能。美育和其他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美好的人生。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在于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受教育者的心灵从无社会特征的人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品质高尚的个人;不再局限于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和表现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能力。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在教育和培养人的方面只是侧重点不同、方法和作用不大相同罢了,因此要真正做好素质教育,就应该齐头并进,不能偏颇,厚此薄彼。各级领导、广大教师包括美术教师对此都要有正确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端正态度。同时要适当加大宣传和教育,对那些有志于在美术方面发展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鼓励和培养。

(二)积极改进美术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效果的好坏与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密切相关。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有些仍然是“以绘画性为目的”,主要讲究纯粹的技法训练,带有强制方法将成年人的规范模式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述,势必造成整体上成为被动刻板的模式,审美教育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脱节;不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直观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阻碍了不少中学生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的发展,不利于其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只有极少数学生凭着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对美术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为改变此现状,第一、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的习惯,做到眼、脑、手协调并用,实行动态的、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忆,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指导他们欣赏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第二、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模仿是人的本能,临摹教学是必要的,但更要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古人曾云:“教学相长”。在教学中要注意师生的互动,师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技能训练、师生演示等手段,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和提高创造思维能力。第三、要注意发挥欣赏教学的作用。可以开设欣赏课,让学生欣赏美,以此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讲座、参观等现代化教学途径,通过文学性的语言表述,给学生介绍一些陌生又能使其产生兴趣的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像毕加索、凡高等各种流派,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使他们能够理解到作品中包含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素描等美感效果,充分挖掘他们的想象力,拓展思想,从而达到在耳闻目睹的情境中将个人情感自觉地倾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的效果。第四、要在美术教学中加强赏识教育。“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或许这话有点片面,但美术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应该加以重视和推广。赏识教育不能单纯理解为表扬加鼓励,而是要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和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赏识教育是饱含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它是在承认差异性和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来运用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学生进步、让学生获得认同感、被尊重感、增强自信的教育方法。例如通过让学生在做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体现艺术美,感受美术的魅力,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走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美在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既是艺术的源泉。有人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此话颇有道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和感受,就会发现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如果学生能时不时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亲身体验,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学生在公园、树林、田野、操场等地绘画,树叶、小草、鸟儿等不经过学生手中画笔的润色,就不再是静止不动的事物,而变成了富有生命力、具有美感的艺术品。第五、在美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教师对待学生,要多用心,用真情。教师首先要爱护学生。感情不是知识,不是理论,难以通过教材表现出来,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就美术教育而言,美术的核心是情感,美术教育更关注人道精神的传递。美术教育的形象性、直观性最能适应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需要,比较容易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力。美术教育能培养学生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例如一幅有关环保的绘画能让学生产生某种激情和冲动,产生对保护环境的强烈欲望和责任感,就会从自己做起,从行动做起,从而积极投入到环保事业之中。其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信赖学生。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加强师生互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全面地发展;另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和情感特点等因素,确立不同的情感增进方式和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美术的快乐,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总之,目前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以改进,这种状况的改变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解放思想,循序渐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初级中学)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杨 波 浏览 6 次 [ 2012-1-16 ] 字号:【 大 小 】

在美术教育中,它主要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美术教育和德育应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有以下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有效的利用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作为美术教师只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时常渗透德育,让同学们随时随地受到教育,这样不但能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还能有所收获,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把德育渗透到每一节课中也是我们美术教师的责任。

(一)在美术欣赏课中进行德育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欣赏课是为了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展。”纵观小学美术教材,许多作品包含德育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精心引导,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既能得到美术知识的提高,又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也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

通过对中外古今的各种优秀作品,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绍、赏析,既能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又能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受到感染。如在《彩墨游戏》学习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国画大师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如,教学《妈妈和孩子》一课,通过欣赏妈妈和孩子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感受世间母爱的伟大,认识到人与动物都生活在爱中,同学们要珍惜这份爱,用爱心去对待家人、老师、同学„„

可见, 美术欣赏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绘画课中进行德育教育

绘画在美术课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例,其本身包含诸多内容,如:国画、彩画、素描等。绘画内容不同,渗透方式也不一样。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笔、墨、纸、砚、色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其中“笔墨纸砚”中纸的制造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有些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显而易见,有些则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在《我们的社区》一课,课的选材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活是学生每天都能见到的,那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一面。让学生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家乡有特色的街道相关资料,到课上通过看看、说说、画画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从而在课堂教学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在手工课中进行德育教育

工艺美术与人民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无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上都不可缺少。教学中可利用课堂中的制作内容来引导同学们的爱国情感,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中国民间美术等,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广泛,技艺精湛,风格独特,为世界罕见,中国民间美术在漫长的创造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直接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的生活状貌、社会风俗和思想情感。为人民所喜闻乐见,成为华夏民族美术传统的源泉。这可以使同学深深感觉到民间美术是一个丰富和珍贵的艺术宝库,使同学们在亲自动手中了解民间艺术,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使他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打下良好的审美意识基础,虽然有些作品(如剪纸等)属土俗艺术,但它却与所谓 “高雅” 艺术具有同样审美价值,是我国民族美术和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同样能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达到美育之目的。

二、充分利用美术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在学校的美术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我们每学期都要举行以各个纪念日为主题的画展或者是艺术节。如“三八”妇女节,我们画展就以尊敬老师感恩母亲为主题,植树节到了,我们就搞一次以植树为主题的画展,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国庆节到了,我们就搞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的绘画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另外我们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展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美术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校德育教育的主力军,不仅充分挖掘美术教材的德育因素,巧妙将德育渗透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要在一些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这样就使孩子们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既得到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又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也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利用美术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需要我们美术教师不断地实践和反思。

总之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他德育方法难以代替的。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的教育功能,寓教于美,启智育德,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曙光镇峨嵋小学)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赵盛甫 浏览 9 次 [ 2012-1-16 ] 字号:【 大 小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农村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潜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一、农村中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的原因

1.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中学生刚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他们的思维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形象思维这一层次上,而到了中学便是满脑子的符号、数字、公式、定理、计算、证明„„机械呆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对数学不感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2.基础较差,畏难情绪严重。大多数农村中学生基础差,而且层次不一,碰到难题总是退缩,缺乏自信心,总认为数学就是难。

3.见识较少,理论脱离实践。农村中学生长期生活在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他们从视频中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又未能亲临其境而感到无奈,他们向往、憧憬着外面地世界。而现有的数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让他们越来越感觉到学习数学与他们期望的相差太远,走进了“数学无用论”这一误区,于是越来越想通过外出打工赚大钱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4.依赖性强,缺乏主动学习。长期以来,由于农务繁忙,加上到了中学科目又多,农村中学生课外时间的学习大多数仅限于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不善于抽空预习一下新课,学习成了一种任务,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到了上新课时,一问三不知,唯老师是从。

二、提高农村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调动、兴趣的提高。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现行的教材向学生提供很多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素材,但也有一些问题难度较大,数学味浓,不适合农村中学生,照搬出来却始终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可在遵循《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换教材中设置的问题、例题、习题等,因地制宜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兴趣而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设置问题时要突出“巧”字,要遵循以下原则:[1] 1.趣味性原则。趣味是化解枯燥的最好方法,但是要注意不能为了趣味而偏离数学性,难度要适中。

2.科学性原则。不能为了课堂气氛把一些生活中的地方习惯、风俗带入数学课堂,而背离了数学的严谨性、科学性。

3.启发性原则。问题要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前面的问题要为后面的问题服务。

4.交互性原则。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有利于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这是一位老师在上九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的引入》这一节课的部分实录,用简单的情境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师:同学们,先用笔尖扎下你们的掌心,再反过来用另一端扎一下,看看有什么感觉? 生:学生有点疑惑,不知老师要做什么,开始议论起来,但还是做了。

生:疼死了,疼死了,用笔尖扎„„用笔的另一端扎怎么一点都不疼„„学生反映强烈,纷纷议论起来。

师: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感受,你们知道吗?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分享自己的看法。看到学生情绪高涨,教师紧接着追问下去。

三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

生1:因为笔尖锋利,所以掌心才疼。生2:这还用你说吗„„ 学生都笑了起来„„

生3:我不会用数学知识解释,我是用物理知识分析的。因为笔尖扎手,笔尖小就是接触面积小,同样的压力作用在笔上,压强增大,感觉疼;而相反„„

生4:我支持××同学的看法„„ 生5:我是这样分析的„„ 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同学分析得很好,其实物理与数学有重要的联系。同样的压力作用在笔上,接触面积小,压强就大,所以感觉疼,而相反„„其实,现实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增大而减小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下面我们就开始探究这一现象——反比例函数。„„

(二)分层教学辅导,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分层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做到照顾全面,人人学有所成,并且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当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时,才会与数学交上朋友,对数学才有信心。分层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是能让教师与学生亲密地接触,更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对于农村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温暖,更需要教师的关心与爱护,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教学前,要做好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辅导分层等准备工作。

2.教学时,设置的问题、练习、作业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基础情况,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如在教学九年级数学(下)《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时,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教学。第一层次,是最低层次,只要求学生掌握函数y=ax2+bx+c与y=ax2的关系,并能确定抛物线y=a(x-h)2+k的对称轴及顶点坐标、开口方向。第二层次,是中等层次,要求学生在层次一的基础上体会建立二次函数对称轴与顶点坐标的重要性,并能用公式法确定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及顶点坐标,准确列表,画出抛物线;第三层次,是最高层次,要求学生在层次二的基础上,掌握用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对称轴及顶点坐标,并能利用图象准确描述出函数的增减情况。在实施时,一定要注意照顾全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树立起信心,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持久坚持下去。

3.辅导时,教师要尽量多抽时间在学生之间走动,来回指导学生完成练习,态度要和蔼、耐心,少批评,多鼓励。尤其是对于基础层次较低的学生,更加要重视,要让他们感到老师没有忘记他们,在亲近着他们。

(三)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指导学生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与兴趣。

这是一位数学教师在讲九年级(下)《测量物体的高度》这一节内容时的部分实录,前后巨大的反差,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让学生走出课室进行实践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7页,先阅读思考一下测量物体高度的几个方案,与同学交流,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初春的早上还比较冷,学生打开课本后,大部分学生把手放进口袋,扒在桌上,显得没有精神„„

师: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下面没有学生举手,有的学生两眼无神地看着黑板„„ 师:现在很冷吗?昨晚没预习吗?××同学你来回答(是个优秀生)。老师显得有点沉不住气了,有点火气。

生:老师,我还没看完。学生低下头,等着老师批评。师:××你怎么了,你们都怎么了,干脆不用上课晒太阳去吧!(这位老师违心地说,脸上没有一点表情)

生:好啊!好啊!我们到外面晒太阳去了„„(学生好象敢于迎接挑战)

师:你们如果能把旗杆的高度测量出来,我就放你们出去,敢吗? 生:老师,让我们试一试吧!(有点象哀求语气)

师:也好,让你们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耐。可是我没准备好测量工具,这里只有三角板,另外我到体育室借四把皮尺,你们分成四组,成绩好的要帮扶一下成绩不好的同学,不能全部好的分为一组。(这位老师好象有点故意刁难,明知仪器室在隔壁)

五分钟后,学生分好组,叽叽喳喳地来到操场上,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一边晒太阳,一边动手忙着,有的把三角板顶在头上,有的眯着眼睛测量,有的树起一根木棍,有的手拿皮尺„„教师在旁看了一下,脸上不知不觉地露出了笑容,也走到学生中指点了„„

二十五分钟后学生高兴地回到课室。

师:你们太棒了!下面从第一组开始,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法、结果及体会。组长1:我是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相等的原理测量的,结果是13.32米。老师,我们喜欢这样做,因这样可以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

组长2: 我们组的测量结果是13.10米,我们是用太阳光下的投影来测量的„„

组长3:我们的测量结果是11.72米,可能错了„„ „„

师:你们都很棒,为什么第三组错了?

生:可能忘记加上人的身高了,因为测量时三角板是水平放置在人的头顶上的。

师:说得好,你们都非常棒,实践说明,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加油!不过,测量值是近似值,回答时要注意用词,不是“是、等于”,而是“大约”或“约等于”。如果你们有兴趣,下次我们还可以把课放到操场去上„„

课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四)引导学生预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除了基础相对较差,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缺乏预习的习惯与能力。如果没有经过课前预习这一过程,教师再精心备课也是事倍功半,以至于出现整节课都是教师演主角的尴尬局面。因此,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1.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作用,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他们才乐意预习。

2.其次要精心布置预习内容。预习内容的布置要遵循以下原则:(1)难度适中原则。因为是预习(自学),要照顾广大学生,要让大部分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针对性原则。内容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要为新课内容作充分的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讲课稿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自学,即按教师讲课的思路把相关的一些内容以练习卷的形式发给学生,让他们先做。

(3)启发性原则。布置的内容要层层推进,前面的问题要为后面的问题作准备,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案例:九年级(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预习内容 a.如果x2=4,那么x叫做4的 ; ∵(±2)2=4,∴x= ;

b.如果(x+2)2=4,则x+2=,x= ; c.x2+4x+ =(x+)2,x2-6x+ =(x-)2; d.能不能把方程x2+6x-16=0化为形如(x+2)2=4的形式?加油!x2+6x-16=0→x2+6x= →x2+6x+ =16+ →(x+)2= ;

e.小试牛刀!加油!解方程:x2-6x+7=0 x2+4x-12=0 x2+x-12=0 3.重视学生预习后反馈及预习作业的点评。课堂教学时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作出相应的点评,不仅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重要的是教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更能继续激发学生的预习的兴趣与信心,从而保持预习的持久性。

三、结束语

农村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要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排除不利因素,挖掘出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鼓励他们,我们目标的实现还是可以指日可待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起信心。

[参考文献] [1]冯文:《浅谈高中数学如何设置问题情境》,《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0年第8期。

篇8:大班美术儿童画的创作教案

民间美术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立的语言体系,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宝藏。儿童绘本与民间美术的结合, 进行优势互补的同时, 也有助于传统文化在少儿领域的传播。

一、审美趣味与情感寄托上的共性

从造型理念上来说, 民间美术作品与儿童绘本都具有淳朴、美好而鲜明的审美诉求。民间美术工作者怀揣着美好而愉悦的状态进行创作。例如, 从孩子们穿戴的虎头帽、虎头鞋, 到母亲为女儿赶织陪嫁的织锦, 再到春节的窗花、剪纸等等。都可以感受到单纯质朴的亲切情意蕴含其中。

从儿童的所描绘事物的规律中, 我们可以看到儿童的世界具有简单而直观的原发性特点。将民间美术中人们对生命的关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与绘本创作中所传达的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和精神内涵的关切相紧密融合, 是创作具有独特民间美术元素的儿童绘本的必要条件。

二、表现形式与造型上有相似的风格

在表现形式上, 民间艺术家从自己的理想、兴趣出发, 不受约束的表达着自己的审美感受。而正处在启蒙教育的儿童往往因对事物的深度和维度缺乏客观的认识和分析, 喜欢根据自身的喜好和视角来展开奇思好想, 选择心仪的绘本形象。这为民间艺术与儿童绘本的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在造型风格上,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和理念的差异, 呈现出不同风格。相比较西方注重写实、立体、空间, 而东方则比较擅长运用平面化、图案化、线性化的艺术语言。民间美术在文化背景下趋向于自然、质朴、稚拙的特征。这种形式正好与儿童的审美情趣相符合, 也为民间美术元素合理地融入儿童绘本的奠定了客观基础。

三、民间美术与儿童绘本相互融合的途径

结合儿童绘本创作中的造型、绘画语言、版式、主题等要素, 笔者将民间美术元素进行相应的梳理, 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 使其能够巧妙地融合与应用。

(一) 传统木刻在儿童绘本中的运用

木刻版画是印刷版书籍插图最早的表现形式。与文字相搭配我们称之为“木刻插图”。早在宋元时期, 民间木刻就有辉煌的发展历史。民间艺人雕刻技术之高、内容涉及之广、传播影响之大、艺术水平之高成为我国插图发展的典范。

木刻插图作为一种精细的雕刻艺术, 具有强烈的线性表现和图案化特征。木刻插图是民间艺人用木刻刀在木板上刻出的痕迹, 通过线性表现、黑白的布局, 将其有意识地组织成画面, 经过转印而成的艺术形式。木刻的线条有较强的力度感, 与文字硬朗的气质相互配合能更好的体现传统书籍的美感。细腻的线条组织, 明确的黑白分割, 独具创意的文字配述都体现了传统民间的特色。对于儿童绘本来说, 木刻插图的形式能够激发少儿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尤其是涉及古典名著的绘本, 木刻插图能够准确的表达出传统文化的精髓, 为儿童在学习阶段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而达到儿童绘本寓教于乐的意义。结合我自己创作的木刻插图《老人与鱼》 (如图1) , 就运用了细致的线性表现、图案的装饰。将老人与鱼之间的情谊刻画得淋漓尽致, 寓教于绘本中。

(二) 民间刺绣在儿童绘本中的运用

“刺绣, 在我国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除了四大名绣 (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外, 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刺绣也像分布在深海中的蚌珠一样, 发出熠熠的光芒。”

“刺绣是依据一定的图案和色彩, 用针引丝线、纱线或其他纤维在绣料上穿刺, 以缝迹构成形象的装饰织物。”在儿童绘本创作中, 借鉴刺绣丰富多样的针法所产生的画面肌理效果和不同颜色搭配, 在平面的绘本中增添丰富的手感和感官刺激。运用刺绣的技法, 通过不同材质的对比, 增加对儿童视觉性形象的敏感程度, 使儿童从视觉认知转向了触觉认知。例如, 手感粗糙的麻布可以用来表现山峰, 手感细腻的绸缎可以用来表现平缓的海面等。不同材质的刺绣带给儿童别致的阅读的享受, 特别是为低年龄的儿童的阅读保障了卫生和安全的同时给孩子们带来触觉的感观体验。

材质对于儿童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利用材质质感、利用多种手段创作组合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也会引发儿童自己阅读的兴趣, 这是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创造。同时刺绣本身作为一种创作语言也丰富了儿童绘本的表现。

(三) 民间玩具在儿童插图中的作用

“民间玩具是民间供儿童玩耍时所用的器具, 俗称“耍货”。民间玩具种类丰富有捏塑类、布艺玩具、编织类等。”能否引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是评判优秀儿童绘本的标准之一。玩具对于儿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对于经典的玩具形象, 例如, 齐天大圣孙悟空, 我们可以看到其插图、绘本、甚至是动画都颇具影响。儿童绘本引入民间玩具形象, 借此增加儿童对阅读兴趣的培养。詹同绘制的《老虎外婆》就是将民间玩具运用到儿童绘本创作中的成功范例。

这一经典民间故事中的老虎, 原型来自民间美术中孩子的保护神—布老虎。绿眉毛, 圆眼睛、倒鼻子到额头的黑王字, 这是我们熟悉的玩具布老虎的经典形象。而绘本中的老虎形象正是提取了民间布老虎面部的特征。

这些民间艺术形象本来就已经深入人心, 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提炼, 配上绘本中的文字表述使读者从心灵上产生共鸣, 也让儿童读者在插图的阅读中更加深入的认识到传统文化。

儿童绘本是孩子的“人生第一本书”。将民间美术元素与儿童绘本结合, 质朴、有趣的感受会成为也是每一位孩童长大后温暖、亲切的记忆。存在于儿童绘本中的民间美术元素, 其质朴简洁的创作风格、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拥有着神奇的魔力, 在孩子的童年时光中留下回忆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传统美术带来的美的启蒙。

摘要:民间美术与儿童绘本在审美趣味和情感寄托上有着共性, 在艺术表现上有着相似的造型风格。在西方文化盛行的当下, 民间美术元素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运用, 能够很好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广泛传播。文章选取了民间美术中传统木刻、刺绣、布艺玩偶的表现形式探讨民间美术元素与儿童绘本创作的融合。

关键词:民间美术,儿童绘本,共性,融合

参考文献

[1]张辉.《中国民间美术图案实用教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

[2]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6.

[3]周卓栋.《中国民间美术造型元素在儿童图画书中的运用》[D].2012.

上一篇:清明节怎么祭祀下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