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

2024-08-25

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共8篇)

篇1: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培训总结

2018年新来之际在黄爱明校长的亲自带领下全校的60多名老师参加这次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培训,这次的培训内容丰富、实际、专家和讲师各个都是优秀之才对我各方面收获很大。为此通过这次的培训我会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会付出微薄之力。

具体培训内容

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教学质量评价、专业建设、信息化教学、校园网络平台搭建、如何发展一个专业以及学校各面都有了重新的认识!这次的培训我感觉到内地中职学校和我们学校的办学区别和规模、我们西藏的10所中职学校和四川的100多所中职学校单独从规模上来说已经有明显的区别,可想而知竞争有多激烈!也了解到国家队职业教育的照顾和政策,职业教育是一个单独的平台,不同于高中,初中、中职学校有单独的升学政策,还要单独的技能锻炼这两种途径!如果在想更好的发展的学校要建立校企合作,这样才能提高中职生唯一的强项—技能。

本次培训印象最深刻的是翁孝川老师的讲解,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专家,他的故事很吸引人,他的事业和故事能感动到每一教育行业的工作者、他的能力毋庸置疑,队工作的认真远远超出普通老师的工作,他亲自把两个垃圾学校打造成一个国家和省级的重点学校,没有哪个人会做到这样的成就,不管是国家领导还是市级的教育工作人员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非常大的认可,这个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学习的榜样。在成都汽车学院的参观中我们看到过硬的实训器材,完整的实验和师资体,这些都我们很大的启发。

培训收获与启发

通过这次的培训个人觉的,合格师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资源的组织者,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者。由于长期以来对教学工作上的忽略,导致不少班级,专业并没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人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工作处于应付状态。教学工作诊改有助于构建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内生机制,增强学校发展软实力,一般来说,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大都通过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显示,虽然技能大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但因起多方面的局限性,并不能充分证明学校教学质量,就业在事实上成为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显示器,由于昌都产业结构在低端运作,队员工素质,技术要并没有很高,由此带来教学质量淡化或忽略的问题。

教师的自我诊断。教师诊断与改进课堂教学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更新观念,二是改善行为。二者都是师生进行有效的持续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在以转变观念和改进行为为目的的课堂诊断与改进中,最深层的观念冲突可以归结为到底是“学科中心”还是“学生中心”。从“学科中心”出发,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应该坚持三项原则:符合学科精神、“循序渐进”、重点突出。首先就是备好课,讲好课,突出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备教法、学法,还要分析学生的学情。教师上课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是否听进去了,学进去了。对此,教师上课时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善于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对不同的同学应有不同的要求和期望。如果要求过低,优等生吃不饱,无法取得更大进步。要求过高,差生,甚至中等生吃不消,会一棍子闷死。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督促学生养成课前自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还有就是上课时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据我的观察,我带的班级中能做笔记的学生寥寥无几。不仅在公共课上如此,在专业课上也是如此。这不能不令人痛心疾首。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尤其是对于课堂上的教学要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需要学生拿笔记下来。因为学生即使暂时能记住,也会很快遗忘。假如,学生能及时记录,就能随时翻阅课本笔记时,能不断重现所学知识,久而久之,也就记住了。只有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严师出高徒,我们教学生不能仅仅是为了混张文凭,而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要有更高的要求,要能够使学生拥有真才实学的本领而非虚度光阴。并且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负责任的老师会带出负责任的学生,不负责任的老师会带出不负责任的学生,不规范的老师将会直接导致学生的不规范。教师的随意直接导致学生的随意。

今后的发展与计划

作为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教师一定务必重视自身的修养,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此外让学生参与到教师评教活动中,让学生给老师打分,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督促教师本人进行校正、提升。学校应把视点放在教学第一线——课堂教学。重视教师间的听课与评课。同时积极开展示范课老师讲课活动,引领大家交流学习。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效率及质量的提高。

当然,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能离开“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主题。

强巴土旦 2018/1/15

篇2: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

嘉禾中心小学阿得

从教以来我曾听过有些老教师说过:教一辈子书不一定能成为专家,若能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能成为教学专家。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确实有些道理。教学业务水平自我诊断与改进在我们教师专业成长中显示出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教学业务水平自我诊断

本人所任教的是三至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这学期除任三至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外还任五(1)班写字、四(1)班科学与劳技课。我感觉我们的小学生

1、好新。小学生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听视嗅觉能力逐渐加强,对新鲜事物敏感,喜欢形状、颜色、气味、声音等刺激因素,更喜欢学习新数、新语言等信号,但有厌旧情绪。

2、好动。小学生随着触觉能力逐渐敏锐,喜欢东看看,西摸摸,活动不停。跑、跳、做等是学生好动的表现。但注意力容易分散。3、好胜。小学生随着发育,运动能力逐渐提高,喜胜厌败。如受到教师表扬会喜形于色,受到批评则表现灰心丧气。

4、好学。小学生求知欲强,喜欢读书,要求上进。但遇到学习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我现在从教的三至六年的信息技术课与课题研究提出的打造“有效高效课堂”日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在:

1、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方法相对欠缺,有些时候不能很好的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这样同样的指导方法用在不同 1的学生上就得不到同样好的效果。

2、教学经验不足,备课时认为感觉很好,但一节课下来却未能达到预期所想的效果。

3、个人综合素质不强,各种教育知识理论以及其他知识面还有待扩宽和加深。

二、本人改进计划

1、多学习,多请教。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利用空余时间去请教和观摩其他老师的教学活动并学以致用。

2、认真钻研教材,并集中其他学科教师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在课堂上,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有所得。

篇3: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

一、数学课堂“低效”交流的基本表现

1.交流的内容封闭

传统课堂中的交流问题是教师的问题, 是简单化地围绕知识内容展开的“问”与“答”的活动。形式的单一与机械, 使得交流内容在单位时间传递快、容量大且结果唯一, 从而使交流由“对话”变成了“抢答”。虽然容量很大, 但其知识的“存活率”却不高, 简单划一, 长时间的点对点问答, 使得交流流于形式。长此下来, 封闭的内容带来封闭的课堂, 从而最终形成交流的低效, 甚至无效。

2.交流的思维封闭

以封闭内容为载体的课堂交流, 过多关注事实性知识, 事实判断下的交流过程限制了学生多元化思考的路径, 这样, 学生的经验与思维由于资源的局限性, 使得交流无法沟通, 无法实现双向互动。没有偶然、没有质疑、没有交叉、没有深度, 学习经验在一种低水平重复。交流缺乏兴奋点, 思维活动无法跳跃, 必将形成数学课堂的思维懈怠与乏力, 从而使课堂中师生的思维机械与僵化。

3.交流的结构封闭

从某种意义上分析, 课堂交流是以结构性存在的, 是一种结构性的交往互动过程。[2]课堂交流的结构封闭, 表现为交流的定向, 师问生答的形式反映出课堂中教师的权威, 反映对优秀学生、确定答案的依赖, 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参与交流权利的关注。师生课堂交流角色扮演的简单与唯一, 使得交流中的互动、生成、分享中断, 节奏、层次、坡度、弹性缺失。

二、“高质量”数学课堂交流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1.从过度预设走向动态生成

预设生成精彩, 但过度预设却会在无形中产生课堂交往的单向。如果教师将课堂交流呈现为一出“课本剧”, 当学生成为教师演绎剧本的演员或听众时, 这种过度预设带来的只是表面的流畅, 而失去了数学课堂交流本身的价值。当然预设总是必要的, 但机械地按照预设来组织课堂, 缺少充分的动态生成, 课堂必将“死水一潭”。“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交流, 需要教师基于对教学对象的精准学情分析, 设计适合展开数学活动的交流主题, 引导孩子在问题中交流、在互动中反馈、在对话中提升。用指向性的开放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 主动搭建交流平台, 帮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获得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思维能力。

2.从个人独白走向群体对话[3]

独白带来的是“静听”, 是某类学生的精彩。点对点式的问答交流, 带动的只是部分学生的热情与思考, 而更多学生则处于交流的弱势, 无法参与和融合, 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交流, 需要教师基于对教学对象的整体, 将“抽象的学生”转变为“具体的人”, 从而组织开展各层次的交流互动活动。通过个性思考、同伴交流、小组评议、群体对话等方式, 有效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的知识发现过程。设计弹性活动, 引导不同学生获得并交流活动经验, 实现个体经验的群体共享。

3.从知识记忆走向思维提升

数学课堂交流的价值决定了其活动开展的过程, 定位于知识层面的交流, 技术再先进, 其功能也只限于知识记忆与简单应用。而定位于思维层面的交流, 过程再简单, 也能充分挖掘知识背后的思维价值, 激发学生内驱动力。“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交流, 需要教师基于思维发展的规律, 以内容为载体设计思维交流活动, 聚核心、思策略、挖本质、深思维, 不断推动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通过交流活动让思维活动跳至前台, 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高质量”数学课堂交流的实施策略

“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交流不是信手拈来, 随机而生, 而是存在于现实数学课堂中, 通过对即时生成动态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突破, 从而实现“高质量”交流。作为一个系统整体, 教师需要一体化实施:主题策划设计———过程层次推进———节点有效深入———结构拓展提升。

1.预设主题, 在思维引领下展开交流

课堂专题式的内容学习需要一个主题 (问题情境) 的背景支撑, 数学课堂尤为如此。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内容与呈现形式都能推动课堂交流。因此前期的备课中, 教师要针对内容的本质特征与呈现方式, 创设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主题交流过程, 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思考, 即明确“交流什么?”“用什么内容交流?”“为什么交流?”“交流中要获得什么?”

(1) 针对学习困难预设主题交流。细致地解读学生是预设主题交流的基础, 只有精准地把脉, 交流主题才能更加切合于学生学习实际, 推动其产生需求。如“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中, 学生的困难在于理解“大船”与“小船”的互变过程, 如果交流停留于怎样列式的层面, 那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机械模仿。这时教师可以先放下问题, 引导学生先画图操作, 再看图分析。

师:如果10条船都是小船, 你能在图中画一画, 添一添, 操作一下, 使得42人全部坐上船吗?看一看这时大船几条, 小船几条?

学生操作, 同桌交流。教师呈现学生的操作, 引导学生再次交流分析。

师:为什么在每条船加2人?为什么调整成6条大船呢?

师:结合刚才的操作过程, 想一想其中的数量关系。你能将刚才操作调整的过程, 用一个算式表示吗?想一想, 可以怎样列式呢?

师:除了将小船变成大船进行分析, 你还可以换个角度分析吗?

可以看到, 教师针对学习困难, 组织交流分析中创设了看图分析一环, 有效地将操作与思维结合, 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最近发展区”, 理解假设变化的过程, 这比简单地教学假设原理更能促进策略的理解与内化。

(2) 运用知识类比预设主题交流。有机、整体的解读教学内容是预设主题交流的前提, 只有把握知识形成的整体性, 交流主题才能更贴近于学生思考发展的路径, 创生智慧。如“小数除以小数的除法计算”中, 知识的生长点在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类比迁移,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会算了, 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呢?

师:0.12÷0.03=?3.6÷0.8=?7.98÷4.2=?这三个除法计算你能独立解决吗?同桌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学生独立计算, 并交流过程。

师:这三个计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计算中有什么共同的策略?你是怎样思考的?

师:当我们遇到一个未知问题时, 可以借助原有知识方法, 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 这就是转化的策略。

可以看到, 教师借助知识的整体性, 针对内容的相似属性, 从方法策略的正迁移入手,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从而在解决问题中有效地凸显思维方式。

2.策划层次, 在互动反馈中推动交流

“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交流在过程中更加关注交流的动态推进。所谓动态推进可以理解为:顺应数学活动展开, 结合生成性的过程推进而实现的即时、深入的交流过程。这种动态推进是一种先慢后快的不匀速运动, 是一种关注学生交流生成后的积极有效的回应反馈, 因此课堂上意料之中的展开与意料之外的推进交相辉映, 形成了变幻多彩的数学课堂交流。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 教师首先以问题情境为引导: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互相说一说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马上动手从顶点出发, 沿着高剪开, 将小三角形平移拼合成一个长方形。

生1:我沿高剪开, 平移后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 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宽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你是怎样想到的?

生1:我们想可以对图形进行转化, 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就可以求出面积。

生2:上节课的图形变化的实践活动中, 我们就是通过拼一拼、移一移的方法解决这样的图形面积问题。

生3:而且除了这条高, 还可以有无数条高, 都可以拼成长方形。

……

师:是的, 对平面图形进行适当的转化分析, 就可以将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 这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长×宽。

似乎通过本次交流对话问题解决了, 但可以想象如果仅限于此, 这种交流的定位局限于知道与模仿, 对于学习本身没有达到启发与借鉴的作用。[4]如果我们再多听听孩子的声音, 总结成问题, 精彩或许还在继续:

师:我在想“为什么从高剪?”从其他地方剪是不是也能转化成长方形? (这种想法是对转化思想的深入理解)

教师基于学生的思考, 适时推进交流的层次, 匀速的交流节奏会瞬时变化。

师:“不从高剪, 从其他角度可以剪吗?”“为什么选择两条斜边的中点剪?”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 我们会求长方形面积, 现在又会求平行四边形面积, 想一想, 其他的一些平面图形也都能这样进行转化从而求出面积吗?又应该怎样研究呢?

借助学生的疑问, 教师策划的这组交流活动为学生揭示了“剪、移、折、拼”等方法背后的一般原理, 为提升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提供相当的支撑, 在多向互动生成中“高质量”的交流品质得以体现。

3.聚焦核心, 以节点深入推动交流

(1) 抓核心推动横向交流比较。数学课堂的聚焦程度决定着学生思维的引向。交流活动中, 指向于核心问题越精准、越切合于问题核心, 学生思维内容的整体架构也就更为合理与完善。例如在六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时, 当学生对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经历了自主梳理、小组交流, 形成初步结构后, 我抓住思维节点, 通过课堂互动交流, 帮助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实现反思完善。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又是怎样推导的?在推导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策略? (平移、旋转、化曲为直等转化策略) 你为什么将这些平面图形这样来安排层次, 他们之间有哪些联系?你认为哪个图形是关键?在这次梳理结构中, 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在这组问题交流中我抓了两个核心让学生体验:其一是结构关联, 即为什么这样来梳理, 结构基础是什么?其二是结构关联中运用了什么策略, 即可以怎样来梳理联系?在变与不变中帮助学生利用结构关联的思维方式组织认识, 在比较分析中实现对平面图形计算的整体架构。

(2) 借聚类推动纵向交流发散。横向式互动交流, 能将核心差异放大, 使对比更加直观、体现共性; 纵向式互动交流, 能将平面化交流推向立体网状, 在提升聚类变化过程中, 实现更“高质量”的品质。比如“立体图形”的复习交流中, 我安排了两组交流活动:第一次:平面图形中我们围绕平面图形的特征、周长、面积的计算进行梳理, 那立体图形你也能这样来进行梳理吗?交流各自的想法与成果。第二次:像这样我们研究空间图形时, 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研究未知图形, 有哪些供有效使用的策略?很明显, 两节课中的交流活动前后联系, 呈现内容、研究方法异同的同时, 在过程中将原有的个性思维方式转变为群体思维方式, 实现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

4.结构提升, 让交流互动“收”“放”自如

“高质量”数学课堂交流中, 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教学的优先“资源”, 双方都是“资源”生成、捕捉、利用的“执行者”、“重组者”。[5]课堂中交流互动的智慧力量来源于双方基于问题解决的角色变化, 因此精彩的数学课堂交流呈现出师生“收”“放”自如的状态。

在“圆的认识”画圆活动中, 我与学生有以下一段互动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用圆规画圆, 你能用手里的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吗?来试一试。

学生尝试。教师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才能把圆画得又快又漂亮, 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师:有同学是这样画圆的, 你觉得可以吗? (圆规不动, 旋转纸)

师:结合同学们刚才的建议, 现在老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自己可以再比较一下, 怎样画得又快又漂亮。

师生交流中抓住要素:针尖 (点) 不动, 圆规不能动转一周握准地方。

师:看明白了吗, 请你在纸上准确快速地再画几个任意大小的圆, 练习一下。

师:将刚才的几次画圆活动联系在一起, 想一想, 在画圆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全班交流:确定一个点不能动;确定一段距离线 (线段) 的长度不能变;旋转一周。

师:现在你能画一个半径2cm的圆了吗?边画边想, 这一次又要注意些什么?

在上述的互动交流中, 师生画圆的过程体现即时共生的特点, 用圆规画圆中有经验交流、有思考策略表述、有图形特征提炼, 而这一切都在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互动对话中实现, 互动交流真正成为一种“富有生命的交往”。

摘要:数学课堂中, 师生围绕专题活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教师借助课堂预设与动态生成的交融, 促进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高质量”的课堂互动交流, 不是简单应对、规避“风险”, 而是处于积极应对、精准回应的状态。主题策划、层次推进、聚集核心、节点深入、结构拓展, 组织“高质量”的课堂互动交流将有效地使静态的教与学过程动态化, 深入推动学习展开, 在灵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认知结构与思维能力。

关键词:课堂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150.

[2]徐冬青.从封闭走向开放: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走向[J].基础教育, 2011 (2) :89-90.

[3]杨小薇.“独白”与“对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评价问题探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3) :5-8.

[4]吴亚萍, 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143-144.

篇4:浅析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关键词:中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023-03

自2009年以来,教育部相继发布了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系列规章制度。除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提高人才质量等纲领性文件外,对学校管理包括中职学校设置和管理、专业设置和教师标准、专兼职教师培养培训、德育和文化基础课程开设、班主任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也做了较具体的规范。

2014年教育部在选取广东、重庆和河南三省市各10所中职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测评试点后,经多方研讨,推出了《教育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旨在对教育部发布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相关制度进行检验。对中职学校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广东作为先行先试省份,在2014年选取了清远、东莞、惠州三市共10所不同类型中职学校试点后,接着又选取了广州商贸旅游职业学校等3所中职学校参与教育部九个省、市新一轮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这是在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作为办学主体的中职学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行政部门更好地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常态化教学工作,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举措。笔者有幸参与了部、省的相关试点培训工作,下面结合我省实际,从对诊改的认识、诊改的意义、内容和关建点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深刻理解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内涵

开展诊改,要以现代质量文化为指引,树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靠自身保障,质量的保障需要“人人重视、人人创造、人人享受”的思想。

(一)诊改的含义和任务

诊改,是诊断与改进。所谓诊断,按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最早将诊断原理运用于社会科学作为内部管理重要手段的是企业。本世纪前后,诊断作为一个重要理念,逐渐引入教育领域,成为一种新型的应用教育技术,引领学校构建反思意识、强化发展动力、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希望通过诊改,引导中职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逐步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从而推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二)诊改与评估的区别

评估,即评价、估量、测算。测重事后,是对已完成工作的评价评估,是评判已完成的工作是否达到预设目标的一种手段。比较教育部即将实施的诊改方案与以往的评估方案,我们可以看出如下的不同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诊改更注重从学校内部需求出发,制定专业建设目标,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诊改方案体现出来的专家进场抽样查核的形式,也与评估有较大的区别,将更注重专业剖析和与学校教师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专家进校分前、中、后三个阶段,进校前先登陆学校数据平台,分析数据,查核学校自检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专家进校时,通过与学校领导、专业带头人和教师不同层面的访谈,剖析专业和听课,进一步把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与校方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指导学校教学工作;学校根据专家把脉建议进行整改一段时间后,专家再次进场复核学校对存在问题改进的情况并与学校共同查找存在的问题,依此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直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达到更高的高度。

二、实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意义

质量的提升一般靠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而形成动力机制的压力一般可分为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两个部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动力机制,一方面需要强化以督导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外部评价,形成促进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的外部压力,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制度、建构机制、强化激励,形成中职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的内在压力。对中职学校而言,这两种压力目前呈现不平衡状态,以评估为形式的外部评价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学校内部促进质量提升的思路、举措却一直处于理论探索阶段,也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模式。

(一)诊改是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顶层设计的重大调整

当前职业教育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管办评分离”要求利益相关方或第三方组织教育教学评估。这种评估,是对质量成果的阶段性评估。评估的结论不受管理方和办学方主观意愿的影响,评估的实施主体也不直接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劣负责,更没有帮助学校改进的法定义务。那么,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方,如何在办学过程中保质量、找差距,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方,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也需要探索新的质量管理模式。诊改的应运而生,将教育行政部门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通过抽样复核等为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做好服务指导。

(二)诊改是从规模到质量转变的突破口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新世纪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国中职教育走过了十几年快速发展期,办学规模达到了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基本持平。随着规模的扩大,师资、设备设施等人才培养必备的条件跟不上,教学质量难保证成为普遍问题。质量持续提升只有学校管理者单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只有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才能构建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牢固基础。

(三)诊改是提升教学工作地位的体现

从理论上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教学而展开。但事实上不少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成为分管教学副校长的个人工作。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没有门槛的注册入学制度,使学生选择中职空间大了,一把手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招生上;二是不少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实训条件与人才培养要求不匹配,校长为了经费多方奔波;三是教学工作是常规的基础性工作,其质量高低相对来说是隐性的,短时间内对提高学校知名度作用不大。开展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诊断,激励学校关注教学工作,必将稳定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三、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项目参考表”中,包含了6大项16个诊断要素99个诊断点。学校在自诊过程中,主要应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理念与思路的自诊

主要包括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学校的办学思路集中体现在办学理念上,了解学校办学理念,要诊断学校实际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吻合程度,学校依据区域需要、学校优势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大势定位状况,学校发展目标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人文修养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吻合状况。

(二)教学工作状态的自诊

主要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与实践。通过招生专业的数量和结构、各专业在校生数量分布和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诊断专业建设状态;通过已制定课程标准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数、规划教材使用比等核查课程建设状态;通过校领导听课、深入实践教学场所人均次数、评教、学生迟到、缺课率等诊断点考核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状态。

(三)师资队伍建设状态的自诊

主要从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两个方面。除诊断专兼职教师的数量、结构、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外,更加注重专职教师的培训、企业实践和教师教科研、社会服务成果,兼职教师在专业配置中的数量和承担校内实践教学等工作。

(四)资源建设状态的自诊

包括教学投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两个方面。教学投入侧重于诊断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日常教学经费投入比和教科研经费、教学改革经费预算等;教学资源中关注纸质和电子图书外,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级、类型和数量也是重要诊断项。

(五)制度建设与运行状态的自诊

包括校企合作、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与运行和质量监控状态三个要素。校企合作主要关注校企合作专业覆盖面、企业捐赠、输送兼职教师数量、接受教师企业实践和校企研发成果等情况;学校管理制度除要求学校章程、内部治理结构和规章制度外,还关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依法办学情况和校园安全卫生等;质量监控主要观测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情况、质量年度报告、督导工作和评教覆盖面等。

(六)需求反馈的自诊

主要从学生、用人单位和地市级以上评审项目结果、学生职业能力鉴定和技能比赛结果等方面观测。用人单位反馈方面更注重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和转岗率、升迁率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

这些诊断点的依据,是2009年以来教育部颁发的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系列规范性文件,是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的最低要求,其中“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师生比、专任教师中专业教师占比、校舍建设面积和生均仪器设备价值”等5项指标必须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诊改是真正落实教育教学质量的学校主体地位,构建“我的学校我负责”的治理模式的具体体现。

四、 中职学校开展教学工作诊改的关键点

作为首批试点省份,我省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诊改工作,从省级层面创建省级数据管理平台、制定诊改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省级诊改专家库、培训专家队伍等方面,为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做好服务引导工作。我省有700多所中职学校,单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抽查复核,工作量很大,势必有不到之处,也有悖于开展诊改工作的初衷。因此,作为质量提升主体的中职学校,应该将诊改作为学校内部保质量的一项常态工作来抓,关键做好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实现质量是立校之本的回归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工匠精神”的提出促使职业学校进一步树立质量战略思想,要搞好诊改工作,关键是中职学校自上而下观念的转变:从教育行政部门要查核学校转变为学校自查监控,从外部评价转变为内部质量提升需要。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要有“不抓教学的校长就不是好校长,不抓质量的教师就不是合格的教师”的思想,要牢固树立质量立校,质量立身的观念,在其位谋其职。学校如何发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校长和管理人员起着关键的带头作用。

(二)做好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长期以来,学校在各种评估中更侧重硬件的建设,对教学质量的衡量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诊改,学校要建立校本化教学诊改制度,通过明确诊改的目标、原则、时间、路径和要求,明确诊改的具体内容,建立诊改机制,并将其列入质量保证体系中,通过一定的工作流程落到实处,作为常态化周期性工作来抓。

(三)建立教学诊改队伍,实现全员参与

质量持续提升只有学校管理者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诊改平台数据源头采集的实施势必要求中职学校全员参与,只有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才能建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牢固基础。建好平台数据采集和管理、校本诊断专家和依据诊断结论进行改进的教学管理队伍,是诊改的前提,也是保证教学诊改成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2016-04-07

[2] 周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践思考[J]教育研究,2015(6)

篇5: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

职业院校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既是深化落实《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选择。“通知”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原因、内容和流程设计,为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指明了方向。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内容,“通知”明确了10大要素。一是办学方向,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二是办学定位,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南;三是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依据;四是专业设置与条件,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五是教师队伍与建设,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条件;六是课程体系与改革,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抓手;七是课堂教学与实践,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八是学校管理与制度,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保证;九是校企合作和创新,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十是质量监控与成效,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保障。

(一)诊断与改进须完成的五项任务 1.理顺工作机制

“通知”要求依据一个方针,建构包括三项具体内容的工作机制。一个方针就是“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三项内容就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断与改进,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工作机制就职业院校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2.落实主体责任

“通知”要求职业院校要切实履行好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为此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主体责任的落实奠定制度基础;二是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为主体责任的落实奠定工作基础;三是构建校内“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为主体责任的落实奠定组织基础。3.分类指导推进

“通知”从提高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针对性和实施效果出发,分别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各自的诊断重点。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因为统一的国家层面上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具体措施尚属首次,故其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重点是保证学校的“三个基本”,即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可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任务,确立不同层面的诊断重点,一是保证履行办学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二是集聚优势、凝练方向、提高发展能力。4.数据支撑系统

为提高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知”要求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为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建构技术基础;二是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为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建构工作基础;三是依法依规发布社会关注的人才培养核心数据,为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建构动力基础。5.试行专业诊改

由于专业教学诊断与改进,涉及面比较广,且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特质要求,故“通知”提出试行要求,鼓励相关行业与院校联手进行试点,同时对试行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要求由对企业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牵头;二是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设计诊断项目;三是以院校自愿为原则,不强求所有职业院校都参加;四是要求通过反馈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的方式,反映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五是形成倒逼机制,即职业院校依据社会对其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

(二)诊断与改进的三项工作要求 1.完善组织保证

为将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落到实处,“通知”要求建构部、省两级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一是部级专家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研制指导方案、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另外还负责教育部委托的相关工作;二是省级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本省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2.加强省级统筹

“通知”明确提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主体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其工作职责主要是三点。一是制定本省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规划;二是根据教育部总体指导方案制定本省(区、市)工作方案、细则和实施规划;三是组织和检查本省区域内职业院校诊断后的改进情况。另外,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众多,而且办学情况比较复杂,故“通知”提出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3.确保公开透明 为保证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能取得实效,在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通知”提出加强管理的要求。一是要求相关组织机构、职业院校和专家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自觉遵守工作规则规程,规范工作行为;二要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信息公告制度,要求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将相关政策、文件、方案、标准、程序以及结论等均在适当范围内公开,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职业院校如何积极参与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是新形势下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举措,是职业院校建构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制度的新尝试。职业院校是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主体,良好的顶层制度设计能否得到贯彻,意图能否得到实现,效果能否得到体现,处于一线的职业院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职业院校对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认知、态度和实践情况,决定了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制度能否得到落实以及落实的程度,理性的职业院校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 认真学习深刻认知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对促进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二 更新理念牢固建构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就是理想与现实、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差距。第三 夯实基础建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校本制度和工作机制。第四 培养队伍夯实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人力基础,队伍是教学工作诊断的前提,也是教学工作诊断能够取得成效的保证。职业院校只有做好上述四方面工作,才能使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做到常态化和周期性,才能真正发挥教学诊断与改进在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篇6:教学诊断与改进和说课程培训总结

教学诊断与改进,主要指的是通过专业剖析和说课程,来达到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目的

都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设置专业、设置课程、培养人才、分配师资、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

专业剖析:1.自我的评估(不同于第三方的督导评估),剖出当前专业的现状,析出问题。是一种教学研究工作。2.达到清晰、准确、思路特色的专业剖析的目标。家底、成绩与经验、做法、问题等要清晰。政策、要求、提法、表述要准确。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创新特色。专业剖析的一般思路:1.介绍大的行业需求情况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要求 目录:1.人才需求与调研情况 2.人才培养的目标(具备哪些能力)3.专业课程的体系设计(如何设置课程,培养学生具备行业能力)4.资源保障措施(师资队伍等建设情况。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等手段,保障学生具备行业能力)5.专业建设成效(成绩)6.今后努力方向(问题,与发展方向)

说课程的一般思路: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2.设计课程的理念与思路 3.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等能力)4.课程考核与评价(事实反馈监控教学质量)5.各项保障措施等(硬软件措施保障,达到教学目的).6.建设成效与努力方向

专业是课程的载体,课程是专业的基本构件。行业需求的课程开发理念。1.以需求为导向(行业需求)2.以能力为本位(行业能力,要明确行业能力标准)3.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4.灵活的教学方法(体验教学,多方法教学)

学生评价考核方法:测验、模拟、仿真、考试等方法。

专业剖析的核心内容:

一、专业 1.专业规划与建设(制定、执行、调整;举措与措施;校企合作)2.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调整,建立课程体系与调整)

二、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数量与学历等情况、教学能力、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成效)。

三、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训基地)

四、信息化条件(校园网、教学用计算机、图书及数字化教学资料)。

五、质量监控(制度设计、运行状态、监控效果)。

六、教学质量(社会评价:年度招生人数、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社会认可度。技能评价:双证书获取率和技能大赛)

七、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建设计划和措施;课程资源(校本教材等)

专业剖析与说课程的区别。

专业剖析是从专业的大维度来说明整个专业建设情况,诊断以及改进问题。说课程是从某门课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的角度,来说明本门课的建设情况,诊断以及改进问题。

篇7: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

实施细则(试行)

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皖教秘职成〔2017〕49号)要求,引导和促进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制度,完善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安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细则(试行)。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为指南,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为宗旨,按照“需求导向、自主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和帮助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运行机制,促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本实施细则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2009年以来教育部和省、市颁发的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和应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形成基于数据综合系统的学校自主诊改和抽样复核相结合的诊断与改进制度和工作机制,最终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推动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三、具体任务

(一)建立工作制度。围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学校自主诊改、市教体局全面复核、省教育厅抽样复核的常态化周期性工作制度和机制。

(二)明确责任主体。中职学校是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工作的责任主体,各校应按照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深入细致的开展自主诊断改进工作,探索形成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市教体局作为全市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者,负责全市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复核工作。

(三)提升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指导辖区各中职学校按照要求,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探索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能力水平提升,改进为教育管理提供参考。

(四)构建质量保证体系。紧密结合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引导中职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内部教学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四、诊改对象

本市辖区所有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包括省属中专学校)。

五、诊断项目

本方案包含6个诊断项目,16个诊断要素,99个诊断点(见附件1-1)。各学校可结合办学实际和特色,自主增加诊断点,并在自主诊断报告中予以说明。

六、复核条件

(一)已经建立并实施教学工作诊改制度的学校。

(二)未被列入未来3至5年内“关、停、并、转”的学校。

(三)“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师生比”“专任教师中的专业教师占比”“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仪器设备价值”等5项指标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的要求。

七、结论及应用

复核结论依据学校自主诊改结果与复核结果的吻合程度,分为“有效”“异常”“待改进”三种。

有效——本方案16个诊断要素中,自我诊断结果与复核结果相符的≥12个;改进措施针对性强,改进工作切实有效。

异常——本方案16个诊断要素中,自我诊断结果与复核结果相符的<10个;改进措施针对性不强,改进成效不明显。

待改进——以上两种情况以外的其他情况。

复核结论及未达到复核条件的学校名单,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网络等媒体适时向社会公布。

4诊断的主要形式和依据、目标达成度、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改进对策与实施等基本内容,无需等级性结论。

(2)现场诊断。现场诊断专家由市级专委会确定。现场诊断包括:

①专家组遴选诊断对象。通过状态数据独立判断学校教学工作状态,对照学校自我诊改报告等材料确定现场诊断重点;

②专家团队现场诊断。市教体局组织专家团队前往诊断重点学校进行现场诊断,现场诊断结束后,撰写现场诊断报告。专家个人和专家组意见(不含结论建议)口头反馈学校,市级专委会审议专家组现场诊断报告和结论,报市教体局认定。

(3)落实改进。学校根据认定的诊断报告深化改进工作,并在完成改进工作后进行总结。

3.报请省级督查

市级诊断完成后,根据诊断情况,形成市级诊断报告,报请省厅。省教育厅按照诊改工作实施方案、实施规划和实际需要,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工作进行抽查。抽查可以采取材料审查或现场走访的方式进行,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走访调研等形式对学校诊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省级抽查结论及意见以适当形式公布。

(四)阶段安排

1.学习准备阶段(2017年9月至12月)。市教体局组织试点学校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诊改工作要求,深入学习诊改工作文件,结合学校特点,制定诊改工作实施方案。2017年12月30日前将学校诊改工作方案报市教体局。各学校按照市教体局要求完成2017诊改数据平台采集填报,完成学校质量报告。

2.试点推进阶段(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市教体局组织专家,指导学校构建诊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诊改工作实施方案。2018年5月选取1所学校召开诊改工作现场会,为全市职业学校诊改工作提供参考,指导学校进一步优化学校诊改工作方案。

3.全面实施阶段(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按照工作部署,结合学校诊改工作方案,启动试点学校诊改复核。结合诊改工作实际,每年发布全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

4.总结部署阶段(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全面开展诊改工作,总结全市试点学校诊改工作实施过程,完善诊改工作体制机制,谋划部署新一轮诊改工作。

九、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落实诊改工作的主体责任,建立诊改工作机制,制定支持政策,从经费、人员、条件等方面对诊改工作给予保障。各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诊改工作,把它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诊改工作是学校一把手工程,各学校要落实教学诊改工作部门,成立诊改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业务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篇8: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

一、强化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改进制度的必要性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 校企合作已成为新时期职业院校培育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 企业与学校各方面资源有效融合, 提高了各种资源利用率, 是一种优势互补的良好合作行为。但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 这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新的困境, 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 严重影响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长远合作, 不利于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 也能改善当下职业院校教学现状, 优化利用各种方法, 帮助职业院校更好地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 展现办学特色, 有效突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 是强化新时期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首要前提, 在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整体质量的基础上, 能够为社会市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综合人才。

二、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内容

1. 明确工作机制, 具体落实主体责任。

在日常工作中, 职业院校必须以社会市场为导向, 明确教学工作方针, 坚持“多元诊断, 突出改进”的原则, 要做好教学自主诊断、改进工作, 而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 定期进行抽样复核, 为完善职业院校已有的管理制度, 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在此基础上, 需要层层划分主体责任, 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 使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明确自身职责, 避免权与责混淆,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保障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制度方面, 需要显现出鲜明的“常态化、周期性”特点, 彻底改变教学工作现状, 优化利用管理制度。还要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制度结构体系, 使主体落责任落实具有鲜明的组织性。

2. 注重试行专业诊改。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 专业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涉及到不同的方面, 而不同专业有其特殊性。为此, 需要充分发挥不同行业、领域中核心企业的作用, 扮演好“领头羊”的角色, 借助他们的影响力, 来推进职业教学教学工作诊断以及制度改进。并结合不同行业企业的具体用人标准, 科学设计教学工作诊断项目, 使其诊断工作更具针对性。还要在坚持院校“自愿的原则”, 在不强求的情况下, 积极引导我国所有职业院校都能参与其中, 不断促进新时期我国职业院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要及时客观地反映教学工作诊断结果, 提出拘役针对性的改进方法, 自身已有的教学质量能够得到社会中不同组织、专业机构的认同, 提高职业院校在社会市场中的影响力, 使社会大众能够正确认识职业院校, 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不断促进我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优化措施

1. 正确认识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机制改进。

在现代化职业教育中, 职业院校已成为关键性的实践主体, 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 关乎高素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职业院校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 从民族繁荣、经济发展等角度出发, 正确认识新时期职业院校诊断教学工作, 改进机制的重要意义。就其表层、深层来说, 在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过程中, 需要客观地总结过去教学发展的具体情况, 并反思当下教学工作现状, 分析存在各种问题的原因。在诊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职业院校能够清楚地知道当下教学工作的优缺点, 以此为基点, 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 完善教学工作。

2. 构建校本制度与工作机制。

从某种角度来说, 制度是确保职业院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在此过程中, 必须构建校本制度与工作机制, 并巧妙地融入到学校已构建的各种质量保证制度结构体系中, 使教学自我诊断、改进目标、路经等明确化, 定期自我诊断各个方面,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 要把校本诊断、改进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流程中, 充分发挥其具有的作用。

3. 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

就职业院校而言, 教学队伍是整个教学工作诊断顺利进行的关键性要素, 能够不断提高教学工作诊断效果。以校企合作为例, 职业院校要正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和企业相互沟通, 为教师创造一些实践学习机会, 能够参与到具体岗位中, 参与企业生产实践, 更好地了解新时期社会市场对人才各方面的要求,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技能, 优化教学方法。并以岗位实际需求, 结合专业课程内容,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 充分展现自身价值。

结语

总而言之, 在教学改革浪潮中, 职业院校必须意识到诊断教学工作, 改进教学机制的重要性, 能够全面而客观地诊断教学工作现状, 有效健全教学机制, 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提高教学整体质量, 确保校企业合作的正常运行, 实现“双赢”, 不断促进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 我国职业院校教学事业已步入到崭新阶段。在新时代下, 我国职业院校也走上了改革的道路, 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工作被放在首要位置。职业院校需要与时俱进, 全面而客观地分析教学工作现状, 需要处理好教学诊断、改进机制和学校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健全教学诊断制度、工作机制。以此, 确保职业院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学诊断,改进机制,实践

参考文献

[1]周俊.基于质量提升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26:35-38.

[2]周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 2015, Z6:3-7.

上一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下一篇:对学校后勤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