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与科技的范文

2024-09-05

关于传统与科技的范文(精选8篇)

篇1:关于传统与科技的范文

【土桥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 “科技兴农”的调查与思考

郭垂茂

如何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助推作用,走出一条“科技兴农”的道路?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课题。一年来,笔者以土桥、文明、田庄、附城等乡镇为重点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科技兴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乡镇党委、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积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支撑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农业生产大转变。一是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全县积极推广使用了优质稻和超级稻中的优良品种,结合抛秧、测土配方施肥等良法的推广应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由2004的亩产800斤左右提高到2008的亩产1100斤,增产近27%,2008年全县实现农业产值8.24亿元。二是改变了农业增长模式。由原来单纯种粮食到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围绕粮油、蔬菜、竹木、水果、畜牧水产五大特色产业,加强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田庄形成了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增收主导产业,在土桥、文明形成了以水果为主的增收主导产业。2008年全县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销售值48441万元,农

产品加工业增加值4816万元。三是推进机械化生产方式。通过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在全县积极推广农业机械,2008年争取农机购臵补贴项目资金140万元,全县新增农机867台,改变农机动力方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农民生活大改善。一是能源方式新突破。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县在农村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等能源使用方式,2008年全县新建沼气池就达553户,有效缓解了农村的生产生活能源问题,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二是信息来源多渠道。自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启动以来,受到农村党员干部的热烈欢迎,网络化的信息渠道,为农民学习农业科技,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探索产业发展,寻求创业致富之路提供了的新渠道。三是文化生活多元化。近年,我县积极开展文化下乡、电影进村等文化活动,抓好农家书屋建设工作。目前全县农家书屋达60多家,为农闲查找资料,浏览信息提供平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素质。

(三)农村环境大改观。通过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推广应用和新农村建设“三清六改”的大力推行,极大的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群众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008年全县改厨2586户,改厕2562户,创建了3个文明卫生示范村。

二、我县“科技兴农”存在的问题

科技的推广应用为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科技兴农潜力并未真正得到发挥,目前我县“科技兴农” 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技应用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县至少一半以上的村村级集体收入都是停留于保运转现状,科普活动不够经常化,农民科普应用水平不高,加上小农意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大量存在,农民对科技应用重视不够,看到的是风险,抱有一种“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现得”的生产经营理念,社会资金投资方向普遍趋向于“短、平、快”的经营性项目,农业科技项目大多依赖于有限的政府投入。

(二)科技产业规模不大,促进增收不明显。农村土地流转并未大规模进行,一家一户的分散种养方式仍是当前农村的主要生产模式,严重影响科技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由于应用主体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科技含量大打拆扣,生产效益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增收效果不明显。

(三)科普培训力度不强,科技人才缺乏。农村科技培训主要是依赖于政府的短期培训班,基层科普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基层科技工作者的政治、经济待遇没有真正的保证,工作开展不能经常化,有48%以上的乡镇科技机构形同虚设,大部分科技工作者都是兼职的,科技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市、县两级定期普及科技知识,举办科技培训班,加大了科普和科技培训工作力度,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导致科普培训工作力度不够,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所需的科技支撑。

(四)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科技水平偏低。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大部分有文化、懂技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外出打工,而待在农村的多为妇幼及老弱病残者,普遍劳动能力不强,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只按常规在家养猪种田,满足现有的生产技能,缺乏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由于缺乏农村能手种养农业新产品,应用农业新技术,导致农业种养的市场性不强,严重束缚了农村的经济发展,阻碍新农村建设前进的步伐。

三、推进我县“科技兴农”的对策

加大科普投入力度,形成科技推广大体系,加大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广和应用,是实现“科技兴农”,是加速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一)重视科技应用,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农村科技工作摆上重要位臵。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做好农业重大问题和农业项目建设的决策问题,实行农业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逐步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责任制考核和科技工作管理机制、奖励机制,使农村科技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按照规定,切实增加科技的财政投入,同时积极探索通过财政注资、多方筹资以增加科技的资金投入。

(二)实行规模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理顺土地流转体制,以科技为依托,加强农业产业化调整,推进农业基地建设,扩大规模生产范围。继续发展粮油、蔬菜、竹木、水果、畜牧水产五大特色产业,加大产业基地建设力度,并结合我县实际探索

其他农业产业化项目。在各乡镇建立起“协会+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三)加大科普力度,配强人才队伍。加大科学普及和科技培训工作力度,组织专家技术人员依据季节农时的变化、农业优势品种生产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普及和培训工作,同时,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配强科研队伍。集中力量,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挖掘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潜能,达到有限的人才资源发挥无限的智慧之光。政府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关心爱护,认真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营造有利于农技人才开展工作的良好环境。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高基层科技人员待遇,努力实现科技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的对接。

(四)提高科技水平,培育新型农民。首先,要加强我县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其次,要加强农村的技术教育,特别是农业技术带头人、“土专家”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科技应用水平,逐步培育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信得过的农村科技人才。再次,建立农村科技培训网络,由各乡镇畜牧站、水管站和林业站牵头,以产业发展为依据培育技术农民,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学的积极性,实现人人懂技术,户户有产业,全面带动农村科技进步。

篇2:关于传统与科技的范文

广告151班 叶雯

一.调查的原因和目的:现代流水线生产的工艺品越来越多,这样

更加凸显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可贵。为了加深大家对竹编艺术的了解,我向大家介绍我们家乡宁波的传统文化--竹编。竹编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历史悠久。

二.调查的地点:宁波市鄞州区非遗馆

三.调查的方式:通过视频采集和与传统工艺传承人的交流

四.调查的内容:宁波竹编艺术

五.调查的结果:宁波是竹编的“故乡”。宁波地区盛产毛竹,所

以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利用这丰富的资源编 织成一个个竹制品。宁波竹编富含了人民辛苦劳作的结晶,凝聚 了丰富的宁波文化。

宁波的竹编历史久远,明清二代的江南举人赴京应试的考 篮和食篮都是竹编的。鄞县、奉化、余姚山区有几十家乡村办竹编厂的竹编工人,能巧妙地利用篾丝和篾片,编制各种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种动物,并和传统的罐、篮、盒、盘结合起来,制成鸡罐、鸭盘、猫头鹰盒等,既实用又可观赏,成为馈赠亲友的好礼品。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在传统技艺街区展出了不同风格的竹编作品,既有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青神竹编,又有将现代流行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的刘氏竹编,博采众长。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六.调查的心得体会:此次调查是我利用周末空闲时间回了趟家,去了西江古村进行实地拍摄的。这一趟收获不少。

篇3:关于传统与科技的范文

一、现代数字科技应用于音乐教学的意义

1. 传统听音视唱教学分析

视唱教学长期以来以视谱练习为主, 音准和节奏的掌握靠数量的积累来实现, 长时间重复练习枯燥乏味, 学生容易进入视听疲劳状态, 反复练习使学生形成习惯性曲谱记忆, 降低学生视谱即时反映的调节能力, 视唱教学效果不高, 视唱教学改革的重点是, 改变视唱练习方法,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视唱的主要内容是掌握音准和节奏, 传统视唱方法是通过反复视谱练唱, 逐步掌握音准和节奏的要求, 大脑对视唱音准概念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视唱练习中需要同时对多种不同的声音和节奏, 做出不同的调整, 初学者往往会感到困难, 要想突破这个难点, 就要遵从学生的认识规律, 由单一到复合, 将音程分列开来, 进行逐个强化练习, 再组合训练, 掌握音准后, 逐步完成节奏的学习, 由简单到复杂, 把音程分为框架练习, 提高教学实际效果, 视唱教学根据听觉认知规律, 在音程视唱中, 按梯级上下型, 从二度音程开始练习, 注意与半音相邻的音程练习, 由简到繁, 逐步提高。

2. 现代数字科技教学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广泛运用音乐教学, 现代数字科技教学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音乐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音乐课件是现在数字教学在音乐教育的具体应用, 为完成音乐教学目标, 在音乐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音乐教学融入多媒体信息内容。多媒体音乐课件图、文、声并茂, 为学生提供最生动的教学环境, 对音乐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 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多媒体技术将声音、文字、图象、动画、影视、乐谱等多种信息综合在一起, 利用数字化的技术实现信息之间的沟通。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教学, 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学生面对电脑或教室的大屏幕, 会思考自己要做什么和怎样做, 促进教育观念的飞跃。学生制作电脑音乐时, 需要把音乐技能、理性思维、感情的知觉、视觉判断紧密地结合起来, 调动各种思维完成学习过程。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提高了音乐教学效率, 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二、传统听音视唱与现代数字科技教学的结合策略

1. 多媒体在听音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 和人的感情紧紧联系在一起。音乐教学与聆听、感受、实践、创造等活动联系在一起, 音乐学习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完成的全过程, 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和思维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要求广大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越来越多应用在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推进音乐教育创新意识的确立。运用多媒体视唱练耳方面的软件, 进行听音训练, 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 用《练耳大师》教学软件进行听音训练, 通过交互式多媒体听觉训练教学, 锻炼学生的音高听辨能力, 掌握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的性质, 练习原位与转位和弦的音高听辨等, 根据不同的练习难度设定课时, 经过互动性和开放性训练, 提升了学生的听音能力。

2. 多媒体运用于视唱教学

视唱练习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通过视唱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培养乐感, 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帮助学生分辨节奏, 理解曲目, 提高视唱教学效果。例如, 视唱教学需要分析曲目中乐句、乐段和小节的节奏型, 掌握曲目中的重难点。借助多媒体把要视唱的曲子展现在学生面前, 曲目的结构、速度、表情一目了然, 利用软件为视唱曲目制作音响, 先让学生欣赏视唱曲目, 在学生视唱之前可以了解曲目的音准和节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运用音乐软件的编辑功能, 播放曲目, 省时省力, 课堂气氛活跃。运用不同风格的打击乐器, 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伴奏风格, 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听觉基础。把视唱练习融入音乐作品, 从整体到局部, 从音色、节奏到音乐情绪, 学生多方位感知音乐, 形成多元化节奏感, 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3.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节奏训练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 节奏把握最具有训练难度, 节奏训练要求精确掌握不同风格的作品。电脑音乐音色逼真, 在合成器的键盘上能找到百余种打击乐器的相应位置, 可以即时播放每一种打击乐, 根据教学要求随时改变速度和力度, 教学效率很高。多媒体系统实用性极强, 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了全新学习环境, 形象直观, 具有交互性, 扩展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精华, 音乐软件准确, 没有偏差, 视唱教学, 传统与现代结合, 发挥两者的优势, 提高学生音乐素质。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认真分析本学科的特点, 以新课标为指导, 拓宽新的教学模式, 不断探索教学方法, 开创新的思维方式,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借助音乐课堂,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塑造高素质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祝晨光.浅析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北方音乐, 2013 (5) .

篇4:传统发行的运营思考与科技创新

当前,传统书业零售遭遇到社会转型、电子商务、移动互联多重压力,高速增长时代戛然而止,而网络零售来势凶猛,业态竞争、产业链博弈不断加剧,图书发行业的新一轮革命已拉开帷幕。传统图书发行如何与时俱进、化“危”为“机”——找到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契机,迎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诸多变化的背后又预示着怎样的发展态势?当下图书消费需求又在发生怎样的改变?这些都再度引发我们对传统图书发行业变革的思考。

一、大数据时代——成就书业供应链的“智”到“慧”

由于互联搜索技术与数据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已悄然迎来了大数据时代。纵观当下图书发行业——更多体现的是供应链竞争。不可否认在面对市场竞争压力的同时,图书发行业近几年也在产业集团化、投资主体市场化、经营多元化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业界大都完成了业务体系ERP、物流体系WMS、财务管理电算化等信息化平台搭建工作,初步实现了供应链硬件达标。既然我们的条件与电商大佬各有优势,为什么在电子商务大潮冲击下市场普遍对传统图书发行变革信心不足,态度谨慎?既然我们经历了近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和积累, 有了成熟书业发展模式,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能力,为何却茫然四顾?电商业态对全行业带来的冲击,只能说明书业本身存在诸多问题。

现在的电商其实也是另一种形态的零售业态。零售本身不会因为线上线下的竞争而改变,持续为读者提供质优、价廉、有文化价值的图书商品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化需求的满足,让读者在满足得到的同时得到更好的消费感受,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管理。而供应链管理的提升,首先是硬件的投资与建设,应该说在这方面我们与电商差距不大,甚至还略有特点。从目前市场需求和反映来看,我们的书业供应链大都还停留在“智”而不“慧”阶段。如何做到由“智”到“慧”的供应链升级?随着数据处理能力的高速发展,大数据环境中我们只有实现了供应链信息收集、数据标准化、KPI数据实时跟踪、模型构建、显性分析、过程干预、全链调适、在线反馈跟踪等系列手段(央视4月13日《新闻联播》对物联网的专题报道可佐证这种趋势),我们的供应链才是真正的由“智”到“慧”的升级。

就当下新华书店省店供应链现状和阶段性目标分析,实现供应链的升级,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前台销售终端要迅速实现门店分级和运营流程的规范化建设。对运营关健指标(KPI)要实行连锁总部统一管理,初步实现门店管理指标体系的标准化(主要对KPI进行指标考核)。对重点门店,可选择3—5个类型店代表,分步实现总部对门店负责人经营绩效的考核。由此反推供应链上下游改革推进。

2. 对省店ERP后台要着手建立数据分析及业务模式优化,推进流程优化与创新。门店终端要在服务及运营标准化的前提下得到ERP后台体系的支持满足共性需求。后台信息中心要在大数据运算和模型构建两个平台下同步推进对前台ERP支持,实现前台ERP系统操作的简单化、便捷化。(注:全球最大的便利连锁公司 7-11),就可以通过其大数据分析成果共享、门店请货系统来帮助一个仅受简单培训的大学生打工者实现门店的精准请货。)

3. 打造全面而系统的培训体系,提升全链运营效益。省店实现供应链的改进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年出书品种达到了120万种以上,就全国零售市场数据分析,仅不超过3%的品种就实现图书零售的50%码洋贡献。不超过18%的品种就实现图书零90%以上的销售,湖北崇文书城单月图书上架销售分析也与此数据呈正相关趋势。从数据可以判断出,湖北省内大众图书零售90%以上的销售是常销和畅销图书,连锁门店运营管理ERP需求95%是常态和共性管理。这也从数据说明了管理重点在门店运营流程标准化。门店连锁在ERP体系中与总部的博弈通常以市场个性需求来挑战共性满足的方式存在,这恰恰说明了我们连锁工作中对大数据有效分析及利用门店标准化运营的短板。以崇文书城为例:崇文书城在加大品种及库存调整满足经营转型需求的大前提下,利用“大数据+宽维度+外包云数据”处理,在现行ERP运行体系首先做了常销书请配工作,通过前后大半年的运作至2012年6月底,取得了POS销售527万元的业绩。在对2.4万个品种的监控中,整体动销率达68%。复本在5本以上,占动销品种的60%。这充分说明在现行实体店销售中,常销图书的销售贡献占着突出的重要地位。而现行ERP体系下,常销书的管理可以通过常销书品种数据分析与识别成果的共享而达到流程运用的科学化、标准化、数据化。书城与开卷公司共同开发的“六维度”(作者注:“六维度”指一年半内出版图书品种、行业类别集中度出版社排名、集团重点合作55家出版商、集团重点品种、本店在架图书动销贡献率、本店及全国销售类别/品种占比)常销书识别体系就充分说明并验证管理数据化结果分析应用对运营实际的重要作用。

在省级区域市场大众图书销售中,连锁门店应把“可控满足”最能带来销售效益的图书品种放在运营管理的优先地位中来考量。市场需求是无限的,企业在市场中利用的资源却是有限的,无限需求和有效满足资源条件在效益优先原则下,我们更应清醒了解企业不能做满足什么?企业满足市场需求与企业社会责任担当与经济效益的取舍。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图书营销大数据分析可以为我们文化企业的市场运营提供更精细化和更科学的论据支撑,这种大数据意识下指导的图书供应链由“智”到“慧”的优化举措才具有社会、文化、经济等多重维度显性意义和真正的效益最大化,这也是打造连锁智慧型、服务型总部的必然之路。

二、电“伤”书业?书业电商——路径与转型的“位”与“值”

2012年不仅图书零售业感受到了电商巨大的压力,电“伤”书业,让实体书店感受到空前的压力是不争的事实。网商现在是先以大数据和资本优势来实现由天网(电子商务网)向地网(实体物流+体验店)的构建。而我们传统图书销售在完成地网升级建设后,必然也要发展天网(大数据+云技术)的全面覆盖,实现地网与天网的全面对接,构建全链营销体系,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新零售业态。

nlc202309011711

我们看到以“阿里”系、“京东”系、“当当”系电商演进过程中的共性思路——网络体验、大数据获取、精准营销、金融裂变、布局实体、线上线下、全网运营。同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大众图书零售业也在发生着种种可喜的变化:多业经营、布局二三线城市、 “三进工程”(进学校、社区、超市)稳步推进、文化地产项目的启动、云物流、电子商务、数据整合的催生。这些变化也预示着图书发行业的竞争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真就是电“伤”书业吗?不尽然。我们注意到实体书店在转型过程中文化与商业、服务与商品、品牌与价值的博弈日趋激烈。以下共性问题值得探究。

1. “卖场营销”与“营销卖场”

当下实体书店经营难以成为共识,求变之下,卖场主业面积必然有一个压缩的过程,如何在收缩的格局下实现书业卖场的销售提升是个有趣的问题。这其中满足可控需求,提升销售复本率进而推动店面图书陈列及主动强化营销推广力度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主业的收缩一定是以卖场效益最大化为前提的。

图书卖场的同心多元化时代,营销卖场关键是以打造文化相关产业的聚合能力,直至产生新的商业盈利模式为目标。当下图书卖场在主业营销收缩与营销卖场提升商业运营效益之间艰难地探索,这也是书业在电商、移动互联等各种新业态挤压下实体书业营销的突围之举。实体书店崇文书城、青岛书城、成都购书中心、诚品书店都是沿着这一路径在发展。实体书店同心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一种潮流,其核心是:实体书店的市场定位与价值凝练的再定义。实体书店在内容制造领域销售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尽可能地挖掘出电商与实体书业的优劣势差异,相对电商无法提供实体书店阅读体验和个性化服务等劣势,实体书店最终要转型成为:可提供消费体验,其提供的实体空间能够去承载和融合人们对于文化、社交、时代风尚、生活方式的需求,拥有电商不可发挥的优势。实体书店正向着城市文化坐标、文化休闲、信息高地、文化舞台、文化消费复合模式转型,传统的书业卖场正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由图书卖场营销,发展到多业融合、类似打造文化服务综合平台的营销文化卖场转型。

2. 书店经营的“混搭”与“搭混”的跨界效应

当然我们更清醒地看到,这种多业甚至是混业经营还摆脱不了传统商业模式的印记,当下焦点更来自于书业与其他文化关联产业在卖场的混搭与搭混的“跨界效应”。就崇文书城来看,从初期文化关联产业的引入,我们经历了多业混搭阶段带来的观念冲击并分享了商业元素带给书业卖场利益更大化。这有效地抵御了商业大潮下对实体书店经营的压力。营销卖场的“混搭”阶段打个比喻是“引狼入室”,多多少少还有点危机之下无奈之举的意思,是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而我们将要走的“搭混”阶段则是“与狼共舞”。这是书业实体店管理内功增长和企业平台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搭混”阶段就是要充分体现书业卖场的文化聚集效应并开发使之商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从“引狼入室”再到“与狼共舞”,说到底是一个商业价值发现的过程。商业价值与书业卖场文化聚集效应存在着博弈关联,只有主动调适创新性地探索各种不同业态和商业元素的混搭,并产生聚合裂变的正向价值,才称得上真正的成功。这种模式的评价标准不仅仅只有商业价值一个维度,更应涵盖无形资产增值、社会效益、服务价值多元化等诸多维度,这考量着经营团队智慧和战略调控能力。

从卖场营销到营销卖场,其实质就是:“经营的阴谋—渐进转型与市场定位”+“管理的阳谋—服务标准化和文化品牌模式化”寻找到实体书店转型的市场定位和实体书店整合文化价值、实现产业增值、体验服务超值创新之路。

三、移动互联+科技创新——凝聚“精”与“细”双核竞争力

实体书业要发展,不仅体现在供应链的产业升级,更体现在前台店面实现“科技创新+文化服务”的精准营销。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实体书店多重功能,将服务转换成商品直至达到文化消费体验价值最大化。当下实体书店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然要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和科技创新来实现门店管理的精细化和标准化。

1. 移动互联+智能手机+进店宝——构建精准营销平台

湖北全省新华书店连锁及ERP业务体系已运作得较为成熟,我们现在要开发出适应智能手机的APP,通过APP来实现读者、一线工作人员对数据库的访问。同时我们要在所有门店实现免费WIFI公共上网功能。通过无线网络+智能手机+手机APP来实现进店读者无线上网查询数据库资料,网络购买和自取自订的系列服务。而要实现这一点,目前从技术准备、资金预算、会员发动等方面已不存在发展障碍。它的模式流程是:读者携手机进店、手机识别免费WIFI、进店宝对手机推送程序(或用扫描店内二维码来获取链接)、手机安装、实现查询、读者离店后通过无线上网也可以查询图书,通过二维码链接实现实体书店电商服务的锁定。可像微博一样开发手机模式和网页模式二种,为锁定读者提供精准服务成为可能。同时这项技术也可以和我们会员互动、网店经营行成有效联动。后期也可以通过发展用户数量,形成有效内容推送渠道向上游供应商推出特定数据推广服务,真正实现服务向商品的转化。

这种O2O(线上交易或营销到线下消费体验再到线上消费体验)模式与电商的B2C模式相比,它更侧重内容创造服务性消费与体验,而B2C则侧重实物购物;它通过实体店面的读者到现场获得服务将“服务+库存+在线服务”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时也给传统书业的本地化和全网络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商机和可能。

2. 手机图书上架定位+架面全连锁体系——成就全链细化管理

利用科技创新、移动互联、大数据云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在全连锁书业体系内真正构建一个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精准识别读者消费行为,实现全省运营管理细化的管控环境。我们利用WIFI环境,通过员工手机的扫描功能,开发特定端口(主要是:安卓、iOS),在全省所有书架全编码的条件下实现图书上架的实时回传。这就为省店总部实时监控到所有品种上架、销售、架面流动等数据,为全链细化服务及管控,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总部管理科学化、门店管理精细化提供可能。只有图书架面定位,图书在架分析+进店读者锁定+后台数据分析+前台精准营销才能形成真正的运营通路,为实体店全面实现图书品类管精细化、流程管理标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下一站?书店全员营销网络社交化

书业的全员营销,更要借助移动互联和社交化网络平台。现行运营管理手册中是不允许营业员上班时间“玩”手机的。而很多核心用户、关系客户数据在店长、主管、营业员的手机里面,通过社交化平台——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就可以轻松实现图书内容的共享,吸引用户到实体店里消费。市场发展也把这样一个创新性的环境构建和新岗位推到了我们业者的面前。通过整合资源,标准、定向发布,实体店将低成本固化对客户的维护工作。现在很多内容供应商、出版社、电商已率先启动,如果我们不能马上跟进,新兴客源将会越来越多流失到网络电商渠道。将来我们还要借助后台大数据分析系统,结合我们的会员平台,通过社交媒体方式,针对读者以往的购买信息通过智能机发送个性化信息;将使用地理围栏或状态技术识别顾客(即:进店宝);将根据读者位置向智能机发送优惠券;开发终端自助与公共运营商客户资源的共享与对接;驱动零售行为的转化方式是“线上+移动互联+SN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

近年来,纵观全国发行集团的发展,强化平台科技化、打造文化高地、终端下沉+电商融合、文化聚集+金融裂变、科技创新+移动互联,让实体书店的收缩与调适“危”“机”并存。当下更重要的是建立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发展路径并践行。从杂念从生、厘清思路再到放下执念而做到知行合一,是打破自我格局限制,充满革新与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从来就不是一条坦途,也没有固定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如何与区域图书发行现状的结合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才是王道。当下书业万千风云,“危”而生“机”,似在“呼”“吸”之间。执于一念,万般纠结。放下执念,沧海桑田。“求人不如求己”,书业同道者自当上下求索。

(作者单位:湖北新华书业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篇5:关于传统与科技的范文

性别: 男女 年龄: 职业:

问卷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主题下,每一种文化都在经历着考验,中国的文化也不例外。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态度,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又是如何,这是我们本次调查的目的。

1.您了解多少个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内涵? A.1-2个 B.3-5个 C.6-10个 D.10以上个 2.您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 A.非常了解 B.了解一些常识性知识 C.不太清楚 D.一点也不知道

3.你知道的一些传统节日习俗(可多选)A.春节贴春联 B.春节燃放爆竹 C.上元节猜灯谜 D.上元节吃元宵(汤圆)E.清明节扫墓 F.端午节赛龙舟 G.端午节吃粽子、带荷包 H.中秋节赏月 I.中秋节吃月饼.4.对于以上节日习俗是否都曾亲身经历 A.都经历过 B.经历过一些 C.一个也没有 5.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体现在那些方面

A.待人接物,人际交往 B.思想道德,文化内涵 C.不了解 D.无处不在,处处有礼

6.您对于法定节假日的修订增加了中国传统节日有什么看法? A.很有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走形式 C.旧的繁文缛节又流行起来,不利于社会进步 D.无所谓,不关心 7.请问,您对当前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感到危机? A.经常感到 B.偶尔 C.很少感到 D.觉得与我无关

8.您觉得采用什么方式能够使更多人了解并接受中国传统节日呢? A.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加大宣传

B.开展有关活动重拾古人过节传统,如中秋赏月,清明祭祖等 C.在学生的教科书上增加相关内容 D.开展有关商业活动,如节日促销等 9.你怎样看待中国文化

A.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 B.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 C.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了,保守了 D.不关心也没有什么认识

10.你对下列那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或是有些了解(多选)A.文学(古典诗词赋或小说)B.民族音乐或乐器 C.民族戏曲 D.书法国画 E.饮食 F.传统节日 G.玉器或瓷器等手工艺品 H.科学技术 I.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思想 J.其他_________ 1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你了解吗? A.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 B.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的描述 C.有其中

一、两家不太清楚 D.基本不知道

12.对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如何 A.都看过并多次读过 B.多次看过其中一两部 C.看过其中一两部 D.基本没看过

13.你认为当今社会还有没有必要学习“四书五经”等历史文化古籍 A.有必要,“四书五经”所载的内容及哲学思想对现代人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B.没必要,“四书五经”是维护封建制度的,其中一些陈腐的观念束缚现代人的思想

14.你喜欢听中国古典器乐吗,比如说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 A.很喜欢,听的很多,甚至可以辨别出曲名 B.比较喜欢,听过一些

C.一般,但是对名曲有机会会考虑听一下 D.不太喜欢也不太了解,相对更喜欢流行音乐 15.你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大致持什么态度

A.封建腐朽,应摒弃 B.精神脊梁,要继承 C.精华与糟粕并存应选择性发扬 D不了解,无所谓 16.你对国粹京剧的看法

A.我很喜欢 B.我知道一些 C.我很了解并熟知它 D.我一点也不喜欢

17.你能区别一般的书法字体吗,比如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 A.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体,对中国书法史也有些了解 B.可以区分 C.勉强可以 D.不能区分

18.与其他绘画相比,你怎样看待我们的国画 A.可以从较专业的角度进行点评

B.只能感受其中的美,但不能进行较专业的点评 C.只能体会到部分书画的美,不少作品还是看不懂 D.完全没有鉴赏能力

19.你怎样看待中国的玉器和瓷器?

A.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多学习,多创新 B.我认为自己对玉器和瓷器有些了解

C.知道这些是好东西,但说实话自己并不太了解 D.一般吧,不是特别感兴趣

20.在做此次调查之前,你知道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吗 A.很清楚 B.大概了解 C.了解一些 D.不了解 21.你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 A.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并行不悖

B.传统文化将逐渐受到中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发扬推崇 C.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将逐渐淡忘 D.传统文化将来会成为少部分人研究的小众文化 22.如果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体验馆,你将会

篇6:关于传统与科技的范文

2010-06-04 14:5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各直属单位,本部各司局:

“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是文化部文化科技司2010年向国家财政申请立项的新增项目。其项目实施目的是增强文化建设中的科技自觉,更好地运用高新科技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为了做好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单位要依据《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管理办法》(暂行)(文教科发[2010]17号)和《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近期在文化部网站上公布)的相关规定及“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2010课题指南”和本通知的要求申报项目。

二、“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2010课题指南”分为自行拟定课题和设定课题两大部分。

自行拟定课题涉及5个大类、7个方面的内容,所列7个方面内容涵盖了2010文化科技研究的重点领域和范围,申请人可在相关的范围和方向内自行拟定题目申报。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负责向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申报本行政区域内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申请项目,文化部直属单位可直接向文化科技司申报。

四、申报项目均须按照《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申请书》(以下称申请书)的格式及填写说明填写申请书。

请将申请书、相关附件一式三份(其中一份为原件)和申请书电子版(刻录成光盘)寄送到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并将申请书电子版文件发送到电子信箱。申请书可从文化部网站上下载,网址:

联系人:文化部科技司科技处 赵一红

篇7:关于传统与科技的范文

1.过春节回家与父母团聚的情况。()

A.每年都回

B.隔一、二年回一次

C.隔几年回一次

D.隔很多年回一次

2.不太愿意回老家过春节的原因。()

A.交通太过紧张、疲劳

B.过年开销过多

C.工作不能脱身

D.其他原因

3.回老家过春节金钱开支情况。()

A.没什么开支

B.几千元左右

C.上万元

D.更多开支

4.过春节是否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情况。()

A.每年都会全程观看

B.会看,但不一定看完整

C.一般不看

5.关于过春节贴春联习俗的情况。()

A.每年都贴

B.会贴,但不是每年都贴

C.一般不贴

6.关于过春节放鞭炮、礼花的情况。()

A.每年都放

B.偶尔放

C.一般都没放

7.关于通过哪种方式过春节的情况。()

A.去寺庙烧香拜佛

B.打牌等各种娱乐活动

C.游览名胜风景

D.其他

8.对于对春节的文化气息感觉情况。()

A.气息渐浓

B.气息渐淡

C.没什么感觉

9.对于传统节日传承的情况。()

A.很好

B.不是很好,还过得去

C.很不好

D.没什么感觉

10.对于传承传统节日的必要性的情况。()

A.很重要

B.一般重要

C.不太重要

篇8:关于传统与科技的范文

一、浅析“内容为王”

内容是传播中的灵魂, 有价值的内容是创造者和持有者为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 “内容为王”是传播界对内容的创造者和持有者的地位、尊严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的一种肯定, 而今却面临新媒体及众多“为王”的挑战。

(一) 内容的持有者与内容资源

按我国现有科技期刊出版体制, 内容创造者必须通过有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 才能出版自己的作品, 而这些有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出版领域“内容”的持有者, 或称之为出版商。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商清一色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审批制度, 他们依靠早期获得的稀缺刊号资源和多年来几乎没有商业竞争的经营, 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管理体制、严格的编审制度、流畅的编辑加工工艺, 先天性占据了“内容”资源, 加之依靠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所管或所在的科研或教育机构得天独厚的人才和资源优势, 更多地把握了内容的源泉, 构成了传统出版单位的有形资源。

作者的原创作品通过征稿或自主投稿给予某出版商期望公开发表, 出版商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刊宗旨、专业以及栏目的需求, 审定稿件的内容、判断内容的价值, 一旦接收, 有权对作品审阅、修改, 对文字以及格式进行编辑加工, 直至最后的封装印刷, 就是说作者的原创, 是通过出版商挑选、加工和再创造后才面对读者的, 这其中蕴含了办刊人的思维、理念、前瞻性, 以及对内容的敏感力和控制力, 从而构成了传统出版单位的无形资源。如果某出版物在国内同领域内具有较高声誉和学术地位, 或受到国内几大期刊评价机构普遍推崇, 从而成为科研及人才评价、职称晋升的认可期刊时, 其无形资源得以扩张, 获得了更多的优秀内容创造者及其团队的信赖, 巩固了内容持有者的地位。

我国多年计划经济体系下的传统期刊管理体制, 使得“内容为王”不知不觉地与传统出版画上了等号。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 势在必行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人才的合理流动, 加之新媒体以观念、资金和技术的优势进军数字出版领域, 传统出版对内容的持有度将逐渐弱化, 其在出版领域的地位、话语权以及经济利益受到空前的挑战。

(二) 与内容同样为王的刊号资源和认可机制

在我国现有的出版体制中“内容为王”并非目前传统出版应对新媒体挑战的唯一武器。我们应该看到, 传统出版握有新媒体至今难以获得的稀缺刊号资源, 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认可制度和认可习惯, 在项目申报、成果验收、职称晋升等行政干预中, 传统媒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合理、不科学的科研成果鉴定和人才评价机制, 导致了科技期刊功能异化的弊端, 助长了科技界的不正之风,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传统出版面对数字化浪潮的惰性, 这一制度性壁垒成为传统出版的最大保护伞。伴随我国期刊管理体制的改革、人才和科研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回归, 谁能保证这样的保护伞还能持续多久?还科技期刊的本来面目是期刊改革的坚定目标。

(三) “内容为王”不等于传统出版模式为王

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更多地占有“内容”是事实, 但并不代表内容如何传播由传统出版说了算, 人类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探索、发展、成长与前进的, 先进取代落后是历史的必然。好的“内容”用最先进的模式传播, 才符合时代的需求, 才不枉时代的使命。在信息传播中, 虽然“内容为王”无可争议, 但是“内容”的受众接受内容的方式以及围绕内容的服务需求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受众更需要的是含有内容的产品, 而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对时效、时空的理解更深刻、更自然。在这一点上, 新媒体是做出了榜样和贡献的。当读者获取信息或利用信息的方式更多的来自于网络、来自于数字化的各种平台, 期刊的印刷出版必然面临生存危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 通过邮局订阅期刊或在图书馆中翻阅杂志将成为历史, 科技期刊传统出版模式将被数字出版甚至更先进的出版模式取代。

二、我国科技期刊传统出版模式的转型

有关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意义和优势经过多年来业界的思考和讨论, 以及来自于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无可置疑。对于我国现阶段实现科技期刊传统出版转型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可回避, 除了以上提到的期刊管理体制、人才及科研评价机制等体制因素制约传统出版转型以外,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面临的突出问题还集中在盈利模式、人才培养、阅读习惯、版权保护和行业标准问题上。

(一) 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关系到出版单位的经济利益和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各科技期刊的隶属关系、管理模式、行业差别、经费来源以及期刊的品牌效应差别巨大, 其盈利模式难以统一, 其中有些做法也不鼓励推广, 如高额版面费。在数字出版平台上, 可以借鉴新媒体的经验, 实行文献下载收费, 以及与文献信息相关的增值服务收费。同时大力发展合作办刊、广告经营等文献服务以外的资金来源。对于一些专业面狭窄、受众群体较少、难以盈利又关系我国科技地位和科技进步的期刊, 国家应该从科技兴国的大局出发, 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经济上的补贴, 支持它们参与数字出版转型, 让它们在数字出版的平台上展示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和成果, 越是这样的期刊越应该尽快向数字出版转型。数字出版是趋势、是方向, 即使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也势在必行, 盈利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创造并逐步完善。目前我国许多科技期刊的传统出版都处于无利甚至负利状态, 仍然在出版发行, 为什么数字出版必须盈利呢?最起码在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和降低成本上也能为国家做出点贡献。新媒体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不断扩张, 是因为他们顺应时代的进步, 利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 率先进军数字出版领域, 传统出版如果继续坐守“内容为王”恐怕失去的不仅仅是话语权, 连经营多年的“内容”也保不住了。我国有一定实力的行业或专业领域的相关科技期刊, 继新媒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之后, 陆续创办了自己的期刊平台, 向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与新媒体的平台比较, 这种专业平台整合了所在专业领域的财力、人力和物力, 除了期刊的数字化发布外, 还是一个行业和专业的资讯平台, 对作者和读者提供专业的延展信息服务, 发布最新科研成果、学术前沿动态, 以及期刊的选题策划和组稿信息。其服务方式的专业化、人性化、互动化, 更容易吸引优秀内容资源, 更有利于创建自己的品牌, 确立自己在本领域的核心地位, 如果这样的平台能够与印刷出版平行或优先出版就是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雏形。

实力较弱的, 难以改变小、散、弱现状的出版单位更不能放弃向数字出版转型, 不妨借助新媒体及数据库服务商的平台和销售体系来推介自己的内容, 在做足、做好内容的同时,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服务, 渐渐尝试优先出版, 逐步走向数字出版。在与新媒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上, 不妨更前瞻些, 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做好自己擅长的事, 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逐步提高自身的地位和话语权。

(二) 人才培养

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 新观念、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 没有哪一个培训机构能够一步到位地培养出适应数字出版技术的人才, 需要在实践中锻炼, 在过程中提高。按照数字出版的定义, 其生产、销售过程为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图文排版的数字化、储存传播的数字化和检索、阅读消费的数字化。纵观全过程, 其实在现今的传统出版模式的每一生产环节已经极大地融入了数字出版的技术, 甚至可以说距真正的数字出版仅仅一步之遥, 除了储存传播数字化这一阶段来自于平台运营商所做的传统出版的数字化复制以外, 其他各个阶段基本上是在以数字化的方式运营, 说明传统出版已经成功地培养了数字化的人才。当然, 这其中我们是借助了技术开发商和平台运营商的力量。现今的传统出版, 不过在印刷、发行环节上还明显保留传统出版的模式, 而在其他环节上几乎丧失了传统出版的痕迹, 可以肯定地说, 现今的传统出版如果离开计算机和网络将会困难重重。

(三) 阅读习惯

科技期刊的主要读者群体从年龄上分析应该是50年代或5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群, 当今在科技、教育、生产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以60年代及60年代以后出生的为中坚力量, 他们是伴随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而成长的, 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对他们来说极其重要, 通过网络直至电信等通道, 获取国内外文献信息是他们的首选。如果说阅读习惯还存在惯性延续, 并不影响他们接受数字信息的传播, 现代复制技术足以使任何电子文档随时随地变成纸媒, 为一篇文章的阅读何必花费一本杂志的钱呢, 况且阅读习惯也不是永远不变的, 习惯总是要适应环境的。而“读者不需要纸媒, 作者必须通过纸媒上发布作品”, 是所谓的认可机制为我们限定的中国特色, 随着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科研及人才评价机制的理性回归, 这一改革已成为必然。此外数字出版不仅是出版介质的平移, 伴随三网融合步伐的加快, 将呈现多媒体、多媒介、多形态的发展趋势, 今后的阅读将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

(四) 版权保护和行业标准

数字出版中的版权保护和行业标准问题已经研讨多年了, 难度是肯定有的, 但是不至于难到无法出炉的境地, 期待主管部门以积极的态度为此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投入, 哪怕制定一个暂行的管理办法, 为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尽快地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三、结语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的现状仍然在延续传统出版的模式, 尽管我们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所需要的“内容”, 但仍是依附于传统出版的数字化复制, 在数字出版上缺乏突破性举措和进展。其中, 国情和体制因素以及与此相关的产业链问题、科研以及人才评价体系问题都对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阻碍, 加快改革的力度和步伐, 集中解决体制因素带来的各种弊端, 是摆脱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陷入困境的首要措施, 紧随其后的盈利模式、人才培养、阅读习惯、行业标准、版权保护等诸问题将会得到逐一解决。

参考文献

[1]张立, 汤雪梅.月下沉吟久几时锦字裁[J].编辑之友, 2012 (1) .

[2]王熙, 何冬英.“数字出版”的界定及其法律规制[J].编辑之友, 2011 (10) .

[3]张泽青.破浪会有时容止在汪洋[J].编辑之友, 2012 (1) .

[4]夏海清.数字出版业发展的再思考[J].编辑之友, 2012 (3) .

[5]汪新红.优先数字出版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种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1) .

[6]赵晓丽.从数字技术的特质优势看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乃大势所趋[J].编辑之友, 2011 (10) .

上一篇:对老公的精选道歉信下一篇:交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