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学习观后感

2024-05-10

信息化学习观后感(精选6篇)

篇1:信息化学习观后感

信息化学习观后感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而来的一种教学法,现如今在各级学校被广泛使用.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科有其固有的学科特点及学科规律,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信息化教学为主导,安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各个环节,运用信息技术模拟出真实的接近物理课堂的情境,实现教学的优化,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我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点有以下特点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但不否定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过程都是不断尝试,不断发生错误及失败,最后才取得成功的过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所不可缺少的关键,也是控制学习的根本手段。②设计核心是教学过程设计,重视学习环境创设和学习资源的利用。③学习内容为交叉学科专题,强调综合性。④采用探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新教材更注重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与学生交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合到物理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各种信息,与物理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加近生活和现代科技;信息技术融合到物理课程中来,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种做法可以拓展教师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在学习电容器的电容时,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各种关于电容器的资料,电容器的特点等等,我也准备了一些关于各种常见的电容器,可变电容器,关于电容器的铭牌上的信息,结合课本上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关于电容的电容、电压等等。

为了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总是从各种科技图、网络、视听光盘中收集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有时,为了教学需要,我们可能还到校内的或校外的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查询数字图书馆。这要求我们善于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中的挖掘有价值的、有效的物理课程资源。

篇2:信息化学习观后感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其中信息技术课程变成了信息科技课程,并从综合实践类课程中独立出来单独开课。可以说,这次对信息学科的变动是相当大的。本期,我从信息教师的角度先谈谈我对这次变动的看法。

一、学科性质发生变化

首先,这是第一次在义务教育阶段将信息学科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制定课表并分配课时占比。以往,信息技术学科包含在综合实践课程里,那么学校就有权将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削减,加到其他课程上面去。而如今,课程方案中明确了信息科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开课情况,信息课被占用的情况会极大地避免。

而与此同时带来的,便是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性会随之攀升,它再也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并在初中毕业时达到一定的水平。

我们也将看到,信息科技的教学、评价也将逐渐走向标准化、科学化。从前,一些信息技术教师甚至可以信马由缰,一些地区完全按照综合实践的项目化学习方式开展,学习评价的主观性太大,学生的参与度、掌握程度差异很大。作为一个初中老师,我深谙其中弊病,学生的水平几乎均匀分布在0和1之间,课堂活动难以兼顾所有学生。新课标中对教学和评价都给出了较为具体的方案,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预计信息科技的评价也将逐渐走向标准化:统一出题,统一考察,甚至仿照体育的方式纳入中考的评价范围。

最后,是本次变动将有利于信息教育中义务段和高中段的衔接。在浙江,虽然信息技术已经纳入高中选考和学考,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还普遍较低,学生到了高中突然接触到复杂的信息技术知识,自然产生畏难情绪,很多学生在学考前压力很大,选考的学生少之又少。义教段信息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真正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到了高中以后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十分欢喜的。

总而言之,经过这次改革,信息学科的独立性、重要性、科学性、连续性都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

二、课程结构发生变化

信息技术到底应该以“知识”为主还是以“技能”为主?这个问题恐怕每一个信息老师都有答案,但是这个答案并不是完全统一的。这次新课标中,仅从学科名称的变更中就能够理解几分编制组的用意。

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熊璋教授指出:“信息科技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操作,录入、办公软件的操作和编程的熟练不能培养出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代表学生会利用信息科学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不难看出,熊教授认为,当前信息技术学习中,大部分教师是以“技术”为主,淡化了信息科学的认识,这样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理解浮于表面。而现在要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便于学生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我们来看看新课标中信息科技各学段的内容模块,共分成了四个学段,其中第一学段和九年级的内容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

当前,新课标刚刚出台,新教材还未面世。通过对浙江省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和新课标的对比,笔者认为课程结构将会产生以下变化:

1.降低甚至剔除Scratch的比例。当前Scratch编程在小学阶段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它的意义是什么?①降低难度,保持学生兴趣;②培养编程基础。我们来一一分析一下:①有必要降低难度吗?现在小学阶段的兴趣班不光有Scratch,还有较多的C++和Python,学生经过训练之后也能够较好地掌握这些编程语言。私以为小学阶段编程教学的困难不在于编程语言的难易,而是学习时间的局限,只要有充足的时间,掌握Python这种简单的编程语言并非难事;②Scratch培养了什么基础?我以为,这里要理清楚两个问题,即“什么是编程”、“什么是算法”。就我的了解来看,Scratch更倾向于算法的培养而不是编程的培养。算法是一种解题步骤,Scratch就是通过积木让学生把这些步骤表达出来;而编程是编写计算机指令,将算法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描述出来。Scratch算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吗?新课标中将小学阶段的算法学习体现出来,那么Scratch应该回到它该待的位置,作为自然语言、流程图的一种补充,清晰体现算法步骤,并运行实现结果。但请不要将它作为编程大肆宣扬了。

2.将Python语言的学习提前。就浙江省而言,Python模块的学习是从七下和八上开始的,紧接着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从新课标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全篇未提到Python,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其中对编程学习的看法。在第三学段的计算思维目标中,前两点分别为算法描述和算法实施(编程),并未明确所使用的语言。第四学段中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也涉及编程,仍未提及编程语言。从高中大量普及Python来看,初中必然是要有良好基础的。那么基础培养在小学还是初中呢?应该是全过程。现在浙江Python算法和编程基础有一学期半的课程安排,但根据新课标安排初中阶段正常开课的时长只有两年,还要教授大量互联网、物联网的课程和开展综合实践项目,两年的时间够用吗?所以,将Python提前到第三学段进行学习必然是一个趋势。从算法学习到程序设计,第三学段的计算思维目标与初中七下和八上的内容有较大的相似性,这只是巧合吗?

3.数据编码与算法在小学阶段的比重增加。Word只是一种技能操作,并没有包含太多思维方式,因此在信息课程各个阶段都慢慢将word看做一个工具。就像稿纸一样,语数英的老师都不会花半个学期一个学期的时间教学生什么是稿纸、稿纸有哪些元素、有哪些功能,而是在使用过程中慢慢纠正学生使其更好地使用。在新课标中也能够看出来,word、excel都退化成一个工具,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内容上来。这也与新课程名称进行呼应:将纯工具化的软件看做一个工具,将有科学技术原理的内容凸显出来。而数据编码与算法就是信息科技最基础的原理。

4.最后,我想从整体的角度,探讨一下新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第一学段,正确认识信息,并养成良好的信息态度。我再三强调,学科态度是极其重要的。第二学段,正确认识数据和编码,并能够应用一些简单的信息工具。第三学段,掌握算法和Python基础,并具备一定信息问题解决的能力;第四学段,进一步学习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对信息科技有一个系统性的基础和认识,并能进行基础的信息科技实验。

三、教学要求发生变化

在新课标中,对学业评价的描述也是可喜的。“评价建议”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

过程性评价与我们往常的评价方式类似,利用学生课程作业、单元检测、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学业水平考试中明确指出这是一种“省级考试”,虽然也指出各个地区可以灵活多样制定考试形式,但这与以前各个学校五花八门的考试已大不相同了。同时,里面也强调“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成绩是初中毕业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这一表述与科学等主要学科的表述是相同的,与体育、艺术课程的表述有很大不同。例如体育、艺术课程中都只提到“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毕业要求提供主要依据”。也就是说,体育、艺术的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测,而信息已纳入了招生要求中。

这也验证了前面的说法:义务教育阶段信息学科的重要性得到很大的提升。

那么,对信息教师来说,有了哪些新的要求呢?

1.需要更高要求的备课。新课标对一线的信息教师而言,课程内容变难了,课程要求提升了,他们必须去学习新知识,并探索如何将这些知识很好地传授给每一位学生,这简直就是摸石头过河。放眼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信息学科的资源相当贫瘠,更别提系统化、成熟的教学模式了。一没资源,二没模式,必有很多信息老师叫苦不迭。对学生来说,也是新知识体系和新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他们能够逐渐适应这些内容和节奏,但是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需要更严格有效的管理。课堂混乱一直是困扰我和一些同行的问题,最近我也深刻反思了一下为什么课堂秩序会从学生入学开始,随着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混乱。其中有学生态度的问题、学科性质的问题,但是我们也要从自身出发思考,真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吗?我有没有按照其他学科老师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有没有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有没有设计精彩的教学来赢得学生的注意力?我想我自己并没有做得很好。那么怎么做到有效的管理呢?首先自己要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然后再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的态度。对自己严要求来感染学生,对学生严要求去对待学习。

3.需要更精心富足的作业。要面对考试,就要认真对待作业设计。曾经我存在一个误区,学生作业最好在计算机上完成,这样学生的打字水平、搜索能力、总结能力都能提升,但是长时间下来我发现收效甚微。这其实就是“技能至上”的心理在作祟。打字、搜索,这并不是信息课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最后得到的作业往往是“搜索、复制、粘贴”。这里真正要培养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反而一点效果都没有达到。因此,在作业设计方面,我认为应该达成以下变化:第一,轻形式、重内容。作品的美观程度确实可以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但不应避重就轻,应该将精力放在学生创作的内容上(卷面分不应太高)。第二,提升纸本测试的比重。就我而言,喜欢在线测试的迅速、准确,但学生打字速度、网络的快慢、网络作弊控制等都是现实的问题,大大影响测试的效果。而纸笔测试这种方式,学生更习惯,也更能促进学生思考。第三,增加阅读理解的比例。新课标P51-P54给出了两道例题,可以看出其中比较重视学生的理解和描述。

4.需要更科学精准的评价。数据分析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我从不怀疑各位同行能够将测试数据精准漂亮地呈现出来。但是评价的难点并不是数据的分析,而是数据的获取。也就是说,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能不能按照标准统一评价?尤其是对于一些主观性较强的内容,如项目化作品、阅读理解、软件操作,评分的标准如何制定,标准的边界在哪里?以前,我们更习惯客观评价,即使是操作性的题目,也要按照步骤逐一赋分,如字体、字号、对齐方式等,但是现在我们该明白,这些都是形式而已,语文作文会要求你用多大的字什么样的字体去写吗?这个标准新课标里没写,但是估计不久各地会自主制定出来,只要各地区自己统一就可以。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刚出来没多久,关于它的解读肯定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我只是以一个新手教师的角度,分享了我自己的看法,其中难免一些粗浅、甚至错误的观点,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包涵。

篇3:信息化条件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关键词:信息化条件,学习方式

信息化条件下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教学中的双边活动, 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创造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因此,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重点, 应是传统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突破, 即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 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整理、组合, 相互融合,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一、学习手段的生动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电子产品日新月异, 学习场所多媒体化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 还能显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 将文本 (Text) 、图形 (Graphics) 、图像 (Images) 、动画 (Animation) 和声音 (Sound) 等形式的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 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 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 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多媒体、超媒体技术的运用, 使教学内容和方式更为生动和形象, 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的创设,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使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学习方法的自主化

信息时代,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信息资源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获得和使用, 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选择。网络教育资源如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教育网络、虚拟软件库等, 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 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特色学习环境, 通过收集、鉴别、筛选而获得有用的信息。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网上学习和与教师互动探讨学习, 从而实现全新的E-Learning学习方法。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习, 是一种主动的学习, 一种建立在网络之上的学习。学习方式的自主化,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获得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空间。

三、学习交往过程的平等化

信息时代是一个普遍交往、平等交往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改变了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单向的、被动的传播信息的局限, 实现了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使人能够对信息进行多通道的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 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学习交往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 使交往方式由单向式向交互式转变。一方面,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日趋普遍化、平等化。在教师教学交往中, 教师从传统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即信息直接提供者的位置上退下来, 教师和学生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个性投入到教育和学习活动中, 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交往关系更趋平等、宽容与和谐。教师不再是至高的权威, 而是以自己的学识、能力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普遍交往的关系;另一方面, 学生可通过网络合作学习 (如电子邮件、BBS和聊天室等) , 实现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讨论, 完成作业的批改和答疑。这种完全平等的网上合作与交流, 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四、学习动力内在化

学习动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因的控制和外因的促进, 学生学习动力足则会在学习上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但学生如果学习动力不足则会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情绪更有可能会对学习腻烦甚至厌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使学生的内在因素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便成为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关键, 以下便是针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发现出的问题以及改善办法。受外界多方面条件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缺少了以前那种家庭的正面激励。正面激励标志学生的成绩得到肯定, 是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条件, 但根据调查现在学生经常很难得到肯定。

篇4:信息化学习观后感

摘要:学习资源的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信息量,但资源呈现方式的改变也同样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中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过渡阶段,受学习资源的影响较大。因此,分析和开发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资源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习资源;信息化;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2-0020-03

教育信息化给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学习资源比过去更加丰富和生动,对中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现代中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信息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研究信息化学习资源对于中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化学习资源与学习

1.学习资源的概念

学习资源指支持学习的资源, 它包括支持系统、教学材料与环境。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资源的地位和作用相当重要。学习资源是提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包含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即构成课程活动所需要的素材和条件。[1]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对媒体进行控制的界面,呈现教学信息,并且为教学系统各要素(教师、学生、学习材料)提供沟通渠道。但在纷杂的资源中,有些是不会实现课程目标的,只有满足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资源才能达到课程目的并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信息化的学习资源

信息化的学习资源是应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的技术基础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超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资源相比,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其内容更为丰富, 交互性更强,获取、查找更加方便, 超文本结构、多媒体显现都有别于传统的线性的、平面单调的信息组织形式。数字化资源依托于现代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如表1所示。

3.信息化学习资源与学习的关系

在现代课程中,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已经能够涵盖学习的各个环节,不仅为教师的备课和研究提供帮助,还为学生的情境探究、发现问题提供了支持。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从教材、板书、教师传授转移到教学软件、电子阅览室、卫星电视上等等。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逐步转化为自主式学习、情境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不仅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支撑,还是引领学生全情投入学习的工具,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减弱的今天,资源对学习的影响力就显得更为突出。

二、中学生学习心理分析

1.知觉思维分析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需要一定的经验帮助。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知觉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了部分学习资源,对信息化的教学媒体也有了初步的印象,这些在他们的知觉体验中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在中学阶段继续接触信息化学习资源就有了很强的适应力。

中学生心理活动快速发展,做事情的计划性增强,思维水平、观察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已经能够在观察中做到不遗漏主要细节,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别,能够快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而注意广度在初中一年级就已经接近成人。[2] 因此,中学生喜欢在课堂中观察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动画、音像资料等,愿意自己去探索在其中发现的问题。但总体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有限,发展还不稳定,因教育不同个体差异很大。所以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运用、组合与呈现都深刻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现有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已经逐步从单一媒体的资源向多媒体资源发展,同一资料往往包含图像、文字等两种以上的媒体。由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他们对于同一资源的观察也会不同,有人从颜色知觉开始,有人从形状知觉开始,也有人同时把握住全部信息。观察的切入点不同会影响到对于信息特征的把握度不同。总体说来,信息量大,资源种类多的媒体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动机分析

“学生对任何外部情境所做的反应既依赖于情境的性质,也依赖于个体的情况,这是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2]如果情境本身是外在的,那么反应就依靠个体心理和外部情境的联结,外部情境的刺激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现代课堂中,教师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会为学生设置情境和活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资源如果能够使得整个情境本身对学生的心理有吸引力,那么学生的反应将会是促进其学习的行为。若资源枯燥乏味,则无法刺激学生探求未知的欲望。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其学习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堂课的资源媒体不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且堆砌呈现,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拒绝情绪,无法进行有效学习。学生对于学习情境的认同性往往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3] 即提高学习者的认知内驱力。个体的态度、心向、兴趣和目的每时每刻都在与各种学习情境一起发生作用。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学习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要求比较高,学习资源的外部刺激就更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3.学习风格分析

“学习风格的个性差异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4]由于学习者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会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为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有可能随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对于某些有特定学习风格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场独立性学生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偏爱自然科学、数学,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学生需要提供外在结构,一般偏爱社会科学,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他们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场独立性学生对资源的多样性和表现方式可能要求更低,他们需要陈述性强、概念阐释清晰的资源材料,而场依存性学生往往需要图文并茂,能够产生交互的动态资源。

三、信息化学习资源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信息化学习资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通过拟定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中去感受和观察。环境和学习材料的变革给学生带来了冲击和影响。主要表现为:

1.锻炼了学生的知觉思维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会安排比较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知觉思维。知觉思维对科学活动的发现极为重要。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形成丰富的想象。类型丰富的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了他们未知的事物,或者短时间内无法想象出来的事物,为学生剖析了微观世界。而中学生的知觉思维水平发展迅速,在这样的信息化资源刺激下,很容易产生想象。尤其是鲜明的图形图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认知水平。通过对资源的观察、联想和信息的提取,学生的思维得到延展,更有利于他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对其他学科的拓展。

2.增强了学习动机并提高了效率

信息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式教学已经转变为人机对话。各种信息传播媒体及配套运作软件组成媒体化教学环境,如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网络教室。学生已经从接触传统的教材、黑板、录音机、幻灯片,转而接触由音视频、网络、卫星电视组成的高效、多媒化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资源的容量更大,运作速度更快,外界刺激更多。中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去自主发现和探究问题。整个情境具有吸引力和开放性,学生的活动相对自由。因此,他们的学习内在动机有较大的提高,对未知事物存在渴望,会有一种求知的驱动力,同时学生如须保持在媒体高效运作下的学习节奏,也必须积极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某些时候削弱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由于数字化资源的便捷,资源的呈现速度比以往更快。教师在授递过程中,通过点击、播放,轻松地将未知事物呈现给学生,或通过图片、视频动画展示给学生。资源的呈现变成学生主要的理解途径,教师的讲授变成辅助的理解帮助。在学生了解到事物的部分未知领域时,剩下的部分就已经全部呈现。学生想象的时间缩短。中学生已有较为明显的学习风格差异,有些学生不易与学习情境发生联结,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想象和比较,才能真正理解,这部分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很难被调动学习内驱力,而有些学生在资源的外在刺激后容易与情境发生联结,在短时内就能理解事物的本质。

中学生的思维知觉也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他们有能力自己进行思考、注意和观察。如果在学生自主进行了想象和思考后再将未知呈现,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原先认知与真实事物之间的差距,也更容易接近真实事物。倘若略去了这段思维的过程,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等待”,等待教师将内容呈现,等待媒体将事物呈现,学生的想象力就得不到锻炼,思维会滞缓。

4.信息化资源环境的纷杂让学生增加负担

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和未知领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学习动机多依赖于外部情境。如果整个学习环境对他们有吸引力,他们便有强大的内驱力,自主进行探究和学习。但如果长期处于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便很容易产生厌倦,他们会逐渐对语言实验室、卫星电视、视频播放失去兴趣,从而降低学习兴趣。

在充斥着数字化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也容易迷失方向,无法分辨课程的重点是什么,学习目标是什么,容易游离于学习内容之外,而只关注环境中的丰富资源。这样学生就无法提高学习效率,为达到教师的要求还需要在课后进行补充。从而转向传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媒体,看书复习,做试卷练习等等。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中,中学生的好动情绪和好奇心还会让他们偏离学习的轨迹,寻求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如游戏、无利用价值的信息等。他们的自我控制力还很弱,很容易被纷杂的资源所吸引,难以辨别什么资源是可以利用的,什么资源是毫无价值的,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

四、结束语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学习资源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水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将资源以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呈现,以保证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内。信息化的浪潮让学校在变革过程中也大量地引入了数字化设备,以建设信息时代的课堂,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学习内驱力。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邵瑞珍等.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延.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新构想[J].扬州大学学报,2005(6).

篇5:信息化学习心得

参加了大田县公务员局组织的关于企业信息化的学习,是我对企业信息化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是我的一点学习体会。市场经济是信息化发展的最好土壤。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是多元分散的,决策也是分散独立的,市场主体决策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状况,而信息化为此提供便利、有效的手段,所以市场化程度越高,就越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成就,为经济决策服务。业务需求驱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促进管理变革和业务能力的提升。矿业行业的信息化要获得成功,必须牢固树立信息化是固化基础管理、活化综合管理、建立风险管理、强化战略管理的重要变革工具;是实现企业发展、控制运营成本、挖掘企业价值的有效手段的思想。要树立信息技术是管理变革的第一推力的观念,通过信息化来推动管理现代化,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现代化所引发的管理和组织变革同步考虑和改进。

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转变管理是一个循环、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明晰矿业行业的发展战略,认清矿业行业的管理特性,客观评价矿业行业的信息化现状,认真运用swot等现代管理工具进行深入分析,瞄准国内外先进标杆,实现管理变革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在这“一把手工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一把手”在信息化工程中的组织者地

位,而是要把“一把手”对信息化在企业战略中的定位,“一把手”对信息化带动管理变革和创新作用的认识,“一把手”坚定不移地把信息化进行到底的决心,“一把手”将新技术、新理念运用到管理创新中的能力,影响并渗透到企业文化及员工思想行为中,从而使全体员工融人到“一把手工程”的企业氛围中,形成一种强大的企业文化,把信息化作为自我加压、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和自我创新的自觉行动。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企业各业务领域,信息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的同时,构建强壮的i t运做管理体系不容忽视。如何将静态的被动式运做管理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式运做管理,使信息技术运做的风险降到最低,是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

总之,信息化发展不能与企业的管理现状相背离。必须仔细审视自身现状,找到信息化的准确定位和恰当的切人点,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篇6:学习教学信息化有感

在这学期暑假里我参加了网上远程教育的培训,我认真阅读了《备课务实与新技能》,让我深思,对我这样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和考验。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总体教学思路,教学的主要目标;学习素材的搜集准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步骤;检测和评估;教学对象(即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下面谈谈学习心得:

首先让懂得:新课标要求教学设计追求什么?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新课标的内容来看,对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也是高要求的,老师们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才能设计出优质的课堂教学。

其二让我知道教学设计包括什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哪些内容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即一是教学思路设计,二是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思路设计是指:对所教内容的认识(课标要求、这段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的作用、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学生以往的活动经验等),对整堂课设计的思考(教学目标,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与措施,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分散难点等)。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但在强调个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努力追求教学思路设计的科学性。只有科学的教学思路,才能科学地指导教学活动。我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新课程教学总体思路设计:一要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之重点。二要把组织学生自主数学学习活动作为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担任起活动的指导者。三要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数学能力的训练不能放松。五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要围绕具体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来进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传统教学思路之束缚,大胆创新。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对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主导着学生按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当然,这并不排除根据实际的活动情况临时作必要的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突出基础目标,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不要程式化,要视具体教学内容而定。数学教学的基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和每一项能力训练活动中,即要明确教学活动中要“学什么”和“练什么”。与传统教学目标所不同的是:新课程在强调“双基”教学的同时,更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的组织,即要强调学生“怎样学”的设计,而不是“怎样教”的设计。

上一篇:教你如何做香滑咖啡奶茶下一篇:of的用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