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论文

2024-08-23

人际关系心理论文(精选8篇)

篇1:人际关系心理论文

《心理操纵术: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策略》是为处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的你量身打造的。你可以通过书中大量生动的事例,了解到人性的复杂及其根源,学会如何洞察人的心理,懂得如何建立威信、施与影响,进而掌控你周围的人。《心理操纵术: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策略》作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尤文·韦伯和约翰·摩根,在美国心理学协会159位心理学家的协助下。运用人类行为模式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成果。对许多政界精英、商界精英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运用的“心理操纵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心理操纵术: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策略》中对这些识别并操纵人心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表述和分析,揭示了一些人极具说服力,而另一些人却容易接受他人暗示、冲动地顺从他人背后的心理根源。

另外,你还可以了解到如何与领导、同事、下属、客户、朋友、同学、亲人、陌生人等周围最常见的人相处,懂得如何洞察他们的内心,并自信自如地与之交往,从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篇2:人际关系心理论文

这是一本值得极力推荐的实用而有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通俗读物。两位作者让美国心理学协会的159位专家审读了原稿。并征求意见修改。我们一致认同书中阐述的这些心理策略与人际关系技巧,并相信它能帮助每一位欲寻求良好人际关系圈、获得成功职业生涯的读者。

——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这本书会改变你的生活。实用性和通俗易懂是其最大的特点。一边读,你就能一边运用本书所介绍的各项技巧。

篇3:人际关系心理论文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全国普通高校的招生数连年递增, 扩招的本科生已于2003年开始毕业。心理年龄的不成熟、带有社会特点的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等, 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困境, 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及家庭共同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 要解决大学生心理困境与人际关系问题, 首先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和引导, 才能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困境与人际关系特点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里, 有不小部分的人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心理困境。根据2010年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中, 16%到25.4%的大学生有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如焦虑暴躁、神经衰弱、强迫症状与抑郁等。

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对新环境一时不适, 造成学习压力, 校园恋情的各种波折, 以及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会遇到各种碰壁都会产生诸多的心理困境。而在人际关系方面, 由于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 加之基本处于校园状态, 一旦进入有着明显社会状态的大学, 在人际关系上会出现许多问题, 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妄自尊大, 目中无人, 听不进不同意见。这种大学生思考时只从个人有限的经验出发, 而难以认同同学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与认识, 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有有明显的主观性。往往仅在意自身的高手, 只考虑自己的爱好与需求, 而漠视甚至损害别人的感情与利益;第三:对社会有抵触心理, 嫉妒心强。这类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与言行, 同学与之交往时动辄得咎, 长此以往, 使自己在同学中被孤立;第四:有自卑的感受。部分同学由于家庭贫困, 或者由于外貌不出租、成绩不突出等原因, 在提倡交往中感觉处处不如人, 进而丧失自尊心与自信心;第五:市侩作风, 功利主义。有部分大学生有着一定的“社交能力”, 能够与师长简历良好地私人关系, 出于某种目的刻意讨好师长、领导甚至同学。

二、客服大学生心理困境与人际关系问题的策略

1、丰富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方法

大学生思政工作是保障他们有着健康思想的重要内容, 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工作, 一定要有着丰富的方法, 切忌简单粗暴, 能够结合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进行管理。怎样能够准确的了解每名学生具体的情感特点, 选取尽可能适合大多数人的工作方式与相关内容, 是保证思政工作效果的关键。

2、学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

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学会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现在的大学生多数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成长, 没有经历大的波折, 遇事不够冷静, 特别是在挫折面前, 没有勇气面对。针对毕业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形式介绍一般心理知识, 以缓解他们的负性情绪, 提升其综合素质。此外, 我们也不能将所有的工作任务都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 应当从中学, 甚至是小学就开展就业教育、心理教育, 培养他们的优秀心理素质。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向学生灌输“就业意识”, 加深他们对自己的认知程度, 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同时, 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从小抓起, 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之路。

3、加强与打学生的交流沟通

在校园里, 同学们的水平和爱好差异较大, 想要使尽可能多的同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 就必须挖掘课外的作用, 将日常教育与课外活动融会贯通。若是思政工作者在日常管理中设置一定课时的研习, 在大学生们各自根据自己水平和爱好来自主安排, 思政工作者适当的参与指导、交流,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这样既融洽了彼此的关系, 会大大缓解学生的孤独感、无助感, 继而产生良好地心理状态。

4、发挥教学的作用

在平时工作之外, 学校教师、指导员也要尽可能融入他们的生活与情感, 适当组织活动, 以此提高大家的热情和集体意识。与此同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嫁接一定的思想教育内容, 以此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单纯的讲述比较枯燥, 学生也提不起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多多搜寻一些大学生的案例, 采用案例教学的办法, 让学生了解同龄人的案例, 使学生自主参照、调节自己的思想状态。

结语

对大学生心理困境和人际关系进行分析与完善, 是我国大学教育工作的一次崭新体验, 它的实施扭转了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和思想理念, 使他们认识到了破解心理困境的重要性, 优化了大学生管理模式, 使高校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使学生的思想更加健康, 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生活以及发展打下了心理与人际关系基础。实践证明, 分析、解决大学生心理困境与人际关系问题明显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与心理健康程度。由此可见, 对大学生心理困境和人际关系进行分析与完善, 无论对大学生的健康与发展、还是高校的教育水平都有着良好的效果, 其影响不但是现实的, 而且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路翠萍:《大学生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04) 。

[2]陈凤梅:《大学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关系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2006年。

[3]阙贵频:《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特征》, 《百色学院学报》, 2007 (02) 。

篇4:人际关系心理论文

【摘要】目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探讨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某高职院校大一284名新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心理弹性量表、人际关系诊断量表评定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彈性和人际关系水平,经过中介作用的检验。结果:(1)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和心理弹性总体相关显著;(2)大一新生的心理弹性在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一新生人际关系诊断情况和心理素质联系密切,提高心理弹性有助于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心理素质 人际关系 心理弹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24-02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受到我国心理学界关注,张大均等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青少年的核心素质,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素质水平密切相关[1]。国内对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是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例如樊富珉等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措施,包括开设心理学课程、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培训师生心理卫生骨干等[2]。林少真、洪鸿等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教育干预,证实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优化心理素质有积极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3-4]。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困难或者处于逆境状况时能够成功应对并适应良好的能力,对心理健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5],心理弹性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子[6]。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其日常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大一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遇到人际关系困扰,形成新生适应问题。近年来我国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其中近五成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造成的[7]。心理素质、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很少,因此本文以高职院校大一新生为对象,探讨心理素质与心理弹性、人际关系的关系。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从开封市某高职院校随机抽取300名大一学生,在入学一个月后进行测验,在获得学生的知情同意后进行团体施测,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0份,问卷回收率96.7%,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94.7%,其中男生185人(65.1%),女生99人(34.9%)。

2.工具

(1)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采用郑希付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共139个题项(包括5道测谎题和1道效标题)组成。采用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计分,总平均分越高,说明心理素质越好。整份量表的α系数达到0.9639,内容效度介于0.746—0.866之间,校标关联效度0.649。[8]

(2)人际关系诊断量表,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共28道题,每道题作是/否回答。回答是0得1分,否0得0分,分数越高,说明其受到人际关系行为困扰越严重,大量研究显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9]。

(3)心理弹性量表,由张建新和于肖南根据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修订,该量表包含25个条目,采用0-4级计分,中文版包含坚韧、自强和乐观3个维度,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1。[10]

3.统计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在各个量表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大学生素质、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的相关性;采用一般线性回归分析考察心理弹性对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的作用;采用依次检验法考察心理弹性在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

二、结果

1.大一新生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和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发现总体情况良好(x-=3.56,SD=0.36),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品,将本次调查的6项心理素质分量表和总量表与罗品超调查的全国常模[11]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1.256,p>0.05),说明收集的数据符合全国常模。为进一步探讨大一新生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对三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人际关系总分和心理素质总分、心理弹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355、-0.367,P<0.01),心理弹性总分和心理素质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706,p<0.01)。这为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奠定了基础。

2.大一新生心理弹性在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以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为自变量,以心理素质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大一新生的心理弹性可以正向预测心理素质情况(β=0.67,t=14.81,p<0.01),大一新生的人际关系诊断情况可以负向预测心理素质(β=-0.11,t=-2.47,p<0.05),两者共同解释信素质变异的50.6%。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心理弹性在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温忠麟的三步回归法[12],首先控制性别变量,以心理素质为因变量,以人际关系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回归效应显著(β=-0.38,p<0.001);其次以人际关系为自变量,以心理弹性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回归作用显著(β=-0.38,p<0.001);最后将人际关系得分和心理弹性得分同时进入回归方程,结果发现人际关系和心理弹性对心理素质的回归效应均显著(β=-0.13,0.65,均P<0.01),人际关系的回归系数由-0.38,降为-0.13,表明对大一新生,心理弹性在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2 :

三、讨论

1.大一新生心理素质、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总体状况良好,和罗品超调查的全国常模基本一致。大一新生的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情况总体良好。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可能是大一刚入学遇到新生适应问题,首先表现在人际交往的困难,在新的环境下,人际交往范围减少,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2.大一新生心理弹性对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

心理素质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国内很多学者从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出发,探讨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例如刘晓明采用自然实验法,验证了心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积极影响,对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直接的促进作用[13]。但是心理素质的相关性研究较少,人际关系状况是较为容易被学生自身和周围同学、教师和家长觉察的因素,也是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并且之前研究发现,心理弹性水平高的大学毕业生积极乐观,会主动地用放松技术和实用策略引发积极情绪,从而达到减少压力的效果[14]。本研究发现,大一新生的心理弹性、人际关系与心理素质及各个维度的相关显著,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人际关系可以负向预测心理素质,并且心理弹性在大一新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相对来讲,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方面的研究较早,成果很多,从提高大一新生人际交往能力入手,间接达到改善心理素质的目的。同时在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重视心理弹性的培养,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代大学生受到父母的保护较多,承受挫折能力较差,因此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注重挫折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毕业后更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心理与行为研究[J].2003,1(2),143-146

[2]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3]林少真,何少颖.团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中的应用[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163-164,173.

[4]洪鸿,杨凤池,李梅.应用团体辅导技术对医学院校新生心理素质的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11-13.

[5]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8,31(4):995-998

[6]Tugade M M,Fredrickson B L,Barrett L F.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emotional granularity: examing the benefits of positive emotions on coping and health[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72(6):1162-1190

[7]张伟.试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5):13 -141

[8、11]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9]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M],1999年,339 -3451

[10]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er-Davi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30(5):1169-1171

[12]温忠麟,张 雷.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 理 学 报 2004,36(5):614-620

[13]刘晓明.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验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04-108

[14]Tugade M M,Fredrickson B L,Barrett L F.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emotional granularity: examing the benefits of positive emotions on coping and health[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72(6):1162-1190

篇5:心理论文人际关系

【摘要】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以后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大学生本身的性质较为特殊,因此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关系也较为复杂。从广义的概念来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与所有和他有接触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但是从狭义的概念来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仅仅是指在大学校园中接触较为亲密的人。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大学期间,学生们本身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成长阶段,这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比较多,有积极的影响,有消极的影响。这就需要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正确的辅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大学生能有一个较为良好的环境,促使他们在大学期间心理发展阶段有一个较为健康的发展环境。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行为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好的环境能够使得大学生们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状态,不好的心理健康只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生活中做出较为极端的选择进而对社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环境的分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大学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中的主要家庭成员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是大学生最亲近的人,家庭成员和大学生之间具有血缘关系,这种关系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因此,大学生对家庭成员的信任度也是最高的,家庭的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成员的一些行为方式直接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如果一个家庭成员在生活中有一些不良的行为方式,比如说父母经常在大学生面前吵架,父母和大学生之间的矛盾不及时沟通等,这样只会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有阴影,要是不能够采取方式帮助他们,他们会有极大的心理障碍,这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消极的影响。如果大学生有一个较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这样可以让大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对以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大学生的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的校园中的时候,第一个接触的长辈应该就是老师了,在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生活环境,大学生更依赖于教师们的讲解,教师们给大学生的印象对大学生以后的生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以前遇见的教师们来说,大学的老师的管理比较疏松,大学生不经常见到老师,老师们一般只会对特殊的学生主动进行沟通,对他们进行一些心里上面的教育。除此之外,大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和老师之间进行沟通。因此,大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在大学生心理遇见问题的时候不能够及时的帮助他们疏散不良的心情进而使他们能够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大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需要老师和大学生们共同主动努力才能够有成果的。

(三)大学生周围的同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大学人际关系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这个特殊的阶段中,家长和教师只是大学生活中的小部分,大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和同学在交往。同学之间更加容易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密切的同学关系能够使得大学生们形成比较稳定的`交往和心理依附关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一)加强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和家长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情感上的不平衡,情绪变化对另一方有偏见。一方面,父母经常把情感上的负担寄托给孩子,并给予很高期望。另一方面,大学生希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一方面他们必须离开他们家庭所在地,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迫使他们去学习独立面对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尽管他们想要独立,但由于外部世界和许多的限制,他们不能完全独立。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关系,需要大学生与父母调整和适应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需要彼此之间更多理解和信任,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的措施

但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分散,导致大学教师倾向于关注教知识,忽视了意识形态方面的沟通,组织咨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适当召开大多数学生干部会议,然后让他们传递信息给大部分学生。师生之间的理解可以在对话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人文价值交换,改变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科学思维、注意和所有的学生交流,经常去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情况,真的做“学生导向”逐步发展人文精神,建立一个好老师形象,对学生起到好的影响。

三、结语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辅导,使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以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够拥有一个好的素质,帮助社会建立和谐发展的文明环境;一方面又能够自主发挥自己的个性,使得社会产生新的资源,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促进社会上面新能源的踊跃出现。若大学生的心理存在着一定的隐患问题,进入社会后,很可能会做出极端的事情,影响社会文明的发展。由此可得,辅导大学生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于以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对于辅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够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娟,孙艳平.论心理健康与创造力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xx(07).

[2]张建梅.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际主观因素研究[J].传承,20xx(28).

篇6:人际关系心理学

考察科目论文

论文题目:论人际关系心理学在学生会中的应用

学科名称:人际关系心理学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2009级

姓名:XXX

学号:XXXXXX

E-mile:XXXXXXXXX.com

指导教师:XXX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17日

论人际关系心理学在学生会中的应用

摘要:人际关系心理学则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人际关系理论方面的客观规律的心理学,而学生会中也有着自身的人际关系网,怎样处理好这张网,帮助学生会更好的发展就成为了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话题...关键词:人际关系心理学;学生会;

English: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psychology is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he objective facts and norms, based on the use of modern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knowledge of the objective laws of human relations theory in psychology, and students also have their own interpersonal network of relationships, how to deal with this network, to help students become better developed today we want to explore the topic...Key:Interpersonal psychology;Students;

引言

人际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狭义来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而人际关系心理学则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人际关系理论方面的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其也可属于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

今天我主要是想从人际关系心理学在学生会中的应用为题,来展开探讨一下人际关系对于学生会的运行和管理有什么帮助。因为我是从大一入学后不久便开始接触和参与院、系各级学生组织,其中待的时间最长、感悟最多的就是学生会了。我曾担任过院学生会组织部委员;系学生会组织部委员、副部,现是我系学生会的主席。我本身是心理学专业的,且本学期又开设了人际关系心理学,于是便试着将所学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搬到学生会这个舞台上,在其中逐步去实践人际关系心理学,并且结合自己大

一、大二的经验来探讨和小结一下人际关系心理学在学生会中的应用。

一、以个人阶段性发展来看人际关系的递进作用:

1、初期

也即是我大一进校的时候。我加入学生会还只是一个委员,这是一个过程,也是在学生会中人际交往的一个开端。我们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须经历一个从表层接触到亲密融合的发展阶段。学生会有着一定的组织结构,即:主席团→部长(副部)→委员(老委员、新委员)→考核期成员。而初期也就需要分为几个时期去看了:

⑴、考核期。在其间,由于学生会同时进入大批新成员,因此最初的结合群可容纳的各种特征的人,结合群内人的个性也呈多样性,且在这一阶段,富于外表吸引力的成员具有优势。因此,这一时期要懂得改善自己的形象和气质,并且在其间要注意观察老委员和部长的性格特征,从而逐渐朝着所进部门的组织氛围去适应和调整。在这一时期,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熟悉组织部门内部的人员,快速找到内部成员建立一定的关系,互帮互助,这时要给对方留下积极的映像。虽然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越熟悉和了解后,关系和吸引力就会减弱,但在刚进学生会这段时期,做这些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⑵、委员期。这一期间,因为已经成为学生会的正式成员,所以部门内部成员的关系和熟悉度就进一步紧密了。但这一时期也会区别于考核期,因为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失去新鲜感,个性特征也开始逐渐单一,相互吸引力逐步降低,相互的交往也从外部特征转为内在气质了。所以这一时期,就需要成员更多的去展现能力和主动性,去积极参与到学生会的团体活动中,主动去帮助他人和承担工作,这样既可以在别人心中留下好的映像,而且也能展示和磨砺自身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要想博得他人的肯定,自己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实力为前提。

2、中期

也就是我大二成为副部的时候。这一期间,我已逐步开始参与到学生会更高层次的部长会议中去,与团总支书记和主席团的接触也就更多。且在这一期间,因为已经有新生加入,所以我需要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怎样去选拔和处理好新进委员的问题?因为自己也是从这一时期过来的,因此知道这一时期里新委员会出现许多心理,最突出的如:紧张、陌生感、不适感、反应慢、主动性差等。所以我们就需要开展一些素质拓展、聚餐、团队活动等,意为一种破冰的活动,帮助新进委员,使他们能更好的融入到这个团队中。因为一个良好的团队,优秀的团队,如果不建立融洽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不行的。而同时,还需要面对的就是和同级部长以及和团总支书记的人际关系处理。此时,作为副部,更多的是提出意见和增强实施能力,在同级中需要保持一定的度,表现不能太冒尖,要和同级部长保持平衡水平,但也要刺激性的带动他们,不能顾此失彼了,工作质量和完成度也是需要保证的。对于老师,我们需要的就是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因为老师常会在活动中出现,因此做好本职工作,务实、认真就是最满意的答复了。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是我根据自身情况,总结的一个人从进入到提升需要懂得和处理的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事物。在这一期,总结了几点如下:

1、保持良好形象;

2、建立良好关系;

3、主动参与活动;

4、不断提升能力;

5、懂得谦恭礼让;

6、懂得务实创新;

7、博得良好口碑;

8、树立诚信威信;

9、保持竞争实力。

二、树立全局观,从整体着眼学生会的发展:

保持全局意识,从整体去把握学生会的发展走向,从大局去鼓励和建设好学生会的人际关系网,对于学生会的整体发展是有必要的。从霍桑实验中,我也学到一点:虽然外部刺激可以对成员积极性有一定作用,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如今我已成为学生会主席。,在这一时期里,我需要面对的是整个学生会,我需要处理好的是各部门、各部长、委员间突出事件等。而我在整个学生会成员的心目中,是一个突出位置,对于新进来的委员更是有一份神秘感和不可亲近感。所以这期间我就需要做几件事:

⑴、和新进委员建立一种平等关系,保持亲近感,增加大家对我的熟悉程度,主动去找新委员说话,了解和关心他们生活学习情况;

⑵、树立优秀的榜样,凡事在统筹安排好活动后,我就会去各个活动版块参与其中,身先士卒的去带头工作。在例会等制度中,自己则需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因为我是主席,如果我不带好头,对下面的成员就是一种负面的参照;

⑶、完善制度,实行责任制,让每个成员懂得帮助部门,帮助学生会,让每个成员都形成一种团队意识,从而就不会制约和影响学生会发展。

从霍桑实验和人际关系的其他理论中,我也知道,要让团队能发展好,就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建立好良好的人际关系除了个体自身的能动性外,更重要的就是管理者对其提供了怎样的环境,为其提供怎样的条件,帮助下面的人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在这一阶段,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树立大局观;

2、以人为本,以纲为本;

3、关心成员,激励为主;

4、主动发现,积极调整;

5、不断革新,完善机制;

6、制造机会,创造平台;

7、标榜诚信,建立威严;

8、角色互换,将心比心。

三、结论与展望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与社会的连结中,必然要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交往过程中,人们借助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来进行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这些关系因对象不同,也会指向不同的发展方向。良性的关系是吸引与合作的;但由于环境影响、性格因素、心理因素等原因,许多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难免会陷于矛盾与痛苦之中,关系中的当事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由此带来的自己内心的冲突,则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之中,甚至会出现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源于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乐观、从容、友爱、助人、谦虚、宽容等等,这些良好的行为品质都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人舒缓压力、平复情绪,对人们的个人发展、身心健康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那些在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的人,也会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们更多地表现出自负、自卑、干涉他人、多疑、敏感、嫉妒等消极心理,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的一次次挫败。而我现在通过去实践和研究人际关系心理学在学生会中的作用,以期帮助自己更好的管理好学生会组织,也为今后进入社会做好人际关系处理铺垫。

参考文献:

篇7:职场人际关系心理学

白金法则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演说家之一、商业广播讲座撰稿人托尼.亚历山德拉博士提出的,他还撰写了专著《白金法则》.白金法则的精翻为,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用这种为人处世的观念和方法,能使我们在社交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有的放矢地处理好各种关系。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拥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获得事业成功的法宝之一,尤其是想要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你要努力成为具备以上几种能力的人。

篇8:人际关系心理论文

影响人际关系的诸多心理障碍

人际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所以在影响人际关系的各种因素中, 心理障碍产生的影响更大更直接。我们这里使用的心理障碍一词, 不同于变态心理学中的心理障碍, 它不是一种病态心理 (如人格分裂、幻听、幻视等) , 而是从更广泛意义使用心理障碍这个概念, 即凡是妨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 都在心理障碍之列,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 妨碍人际关际形成和发展交往的心理因素较多, 这里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过程可以分为沟通、社会知觉与归因互动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次上, 都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 影响交往的正常进行。

在信息沟通层次上, 最常见的是语义的障碍。信息沟通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是言语活动。言语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 (在心理学上, 言语与语言是不同的概念, 前者表示一种心理活动, 后者则是一种文字符号的总称) , 是用声音或虽无声音但伴有发声器官的运动所表现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人们在语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很不一样的。有的人言语表达能力很强, 善于运用简洁精辟富有逻辑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有的人则言辞迂纳, 难以运用流畅明快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像我们平常所说的“茶壶里煮饺子, 肚子有倒不出来”。有的人对言语的刺激反应极为迅速, 与人交谈很快了解他人之意;有的人则反应迟缓, 不善于理解他人谈话的真正涵义。显然, 不善言辞或对言语刺激反应迟缓都会成为人际沟通的心理障碍。

在社会知觉与归因层次上, 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是人际知觉偏见。常见的有“第一印象”、“刻板印象”和“晕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 特别是在接触新环境、认识新人物的时候, 对方的衣着、言语、举止和风度等, 都会给人产生最初的论断和评定, 这是我们所说的第一印象。一般来讲, 初次印象往往有很大的片面性, 不能用它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但人们仍然比较自觉的习惯于以第一印象给人下结论, 从而影响对一个人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认识。

刻板印象是指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某一类人持有固定看法或者对人的概括泛化的看法。有了刻板印象之后, 对他人评价时往往简单的把人归入某一群体。如认为老年人经验丰富、办事稳重, 但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年轻人精力旺盛, 进取心强, 但办事不牢靠。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的老年人和年轻人绝不是都具有同样差别的。如果以固定的模式对待具体的人, 势必阻碍对人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从而影响人际间正常交往。

而晕轮效应其实质就是“抓住一点, 不及其余”, 而在人际交往中, 对他人的某些品质形成清晰鲜明的印象后, 产生一种以偏概全的反应, 从而掩盖对其他品质的知觉。在现实生活中, 晕轮效应表现为如果喜欢某个人, 就认为他什么都好;反之, 不喜欢某个人, 就认为他什么都不好, 由此, 对人的评价肯定带有片面性, 好则一好百好, 坏则一无是处。这样显然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广泛交往, 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互动层次上, 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是自我认知的偏颇。所谓自我认知, 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这是因为人们在自我认识时, 除了受认识因素影响外, 还受其动机、需要、愿望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 人们往往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如果对自己评价过高, 容易骄傲自满, 主观武断, 行动上盛气凌人, 对别人的评价往往偏低。而对自己的估价过低, 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办事缺乏自信心, 过分信任和依赖别人。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人际关系的调节。

2. 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的价值心理、兴趣等。价值心理是指人们对作用于自己的客观事物或对于其所参与的活动的价值进行的心理评估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倾向性。价值心理直接接受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控制, 但与世界观和人生观相比, 又具有相对的易变性, 容易随着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价值心理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具有不正确的价值心理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是一种虚伪关系, 所以在交往中遵循“逢人只说三分话, 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原则, 表现出很强的自我封闭性, 不愿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内心活动, 这既妨碍了信息的传递, 又堵塞了自己与他人增进了解、密切关系的渠道。

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 他把人的行为引向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兴趣有广泛与狭窄, 长久与暂时的差异。有的人兴趣十分狭窄, 什么事似乎都引不起他的兴趣, 自然不易与人接近, 也不易与他人产生共鸣, 何谈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而个性心理特征有能力、气质、性格三要素组成。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社交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是由观察能力、语言能力、模仿能力等一般能力所组成的有机结构。缺少社交能力的人, 不善于体察他人的真实感情和心理需要, 对外界适应能力、协调能力较差。我们常常见到, 不少高智商的人, 如一些从事高科技事业的专家、学者,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却显示出低能, 足见社交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

现代心理学把气质理解为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常见的分类方法将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脂、粘液质、抑郁质。一般来说胆汁质的人具有强烈的兴奋过程和较弱的抑制过程。这种人情绪容易激动, 反应迅速, 行动敏捷, 暴躁而有力。在言语上、表情上、姿态上都表现出强烈的热情, 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多血质的人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 由于神经过程平衡而灵活性高, 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能够很快与他人接近, 善于交际, 在新的环境里不感到拘束。粘液质的人属于缄默而沉静的类型, 行动缓慢而沉着, 态度持重, 交际适度, 不爱做空泛的清谈。而抑郁质的人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 善于体察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情, 性情比较孤僻, 不善交际, 很少在外表上表现自己的情感。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 但从完成不同活动所要求的心理品质来看, 不同的气质各有所长, 但从交往角度看, 具有多血脂、粘液质的人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具有胆汁质、抑郁质的人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心理障碍, 了解了这些, 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就应扬长避短, 注意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克服自己气质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使自己的气质特点向着更有利于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3. 现实生活中影响人际关系的几种常见心理障碍

我们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对人际关系危害最大的是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对才能、品质或其他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心怀不满和怨恨, 因而采取贬低别人, 疏远别人或散布流言蜚语中伤别人等不正当手段以追求自己心理上所谓的均等。嫉妒心理严重影响群体的团结, 导致群体内摩擦增多, 人际关系紧张, 形成这样一种不良倾向:不患寡, 只患不均;不怕落后, 只怕冒尖, 使许多有志之士难以在事业上施展才能。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还会出现两种心理障碍, 即猜疑心理和自私心理, 这两种心理障碍是价值心理在现实中的表现, 在人际交往中, 具有猜疑心理的人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人, 喜欢捕风捉影、惹是生非, 在人与人之间筑起层层防线。而具有自私心理的人以纯粹功利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把人际关系看成是达到个人目的, 满足个人私欲的一种手段。他们交往哲学的价值趋向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自私性。以自我为中心, 以利益为准则, 唯我独尊, 不为他人着想, 毫无牺牲精神。这种人与他人的关系必然是虚伪的、冷漠的, 绝无真诚可言。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在处理代际关系时, 两代人之间往往在心理状态、行为观念与道德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就是代际隔阂。代际隔阂造成两代人交往的心理障碍, 出现上一代人看不惯下一代人, 下一代人不理解上一代人的局面。对代际隔阂若不能正确分析对待, 则难以实现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交融和密切合作。

人际关系心理障碍的消除

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 必然与他人交往, 人际关系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群体活动的进行。因此, 如何消除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 是我们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人际关系中各种心理障碍的形成, 既有其社会方面的原因, 也有其个体心理方面的原因。因此, 消除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 要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入手。

从社会来说, 需要消除各种心理障碍赖以生存的经济文化基础, 大力发展生产力水平, 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有效地阻止各种心理障碍的滋生。

从个人方面来看,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以消除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

1. 培养正确的人际关系的价值心理

人们对于人际关系的价值心理, 直接影响着人际交往的态度和动机, 培养正确的人际关系的价值心理, 是克服人际关系心理的先决条件。在现代社会中, 对人际关系的看法怎样才算正确呢?我们认为, 人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员, 只有在社会群体中才能生存, 人与人只有相互依赖社会才能进步。人们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真诚、友善、纯洁、美好的关系。人与人相处, 难免因各种原因而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 每个人应先冷静地作出分析, 然后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在交往中, 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 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 相互间以诚相见、宽厚待人。

2. 克服人际知觉与自我认知的偏颇

人际知觉实质上就是个体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的过程。人际知觉是构成人际交往的基础, 但由于主观条件的限制, 不能完全的、正确的看待他人, 造成歪曲的人际知觉而产生一些偏见, 这些偏见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所以, 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很好地研究各种偏见产生的规律, 以正确态度对待他人, 注意克服第一印象形成的片面看法;警惕以偏概全的晕轮效应;防止刻板印象的产生, 从而处理好人际关系。同时要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认识自我, 不断体察自己的本质, 提高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在交往中发挥自己的长处, 体现自己的价值, 不断修正自我形象, 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意识和行为。

3. 加强个人修养、塑造良好的形象特质

良好的个性特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可以说起着重要作用, 要达到这一标准, 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加强道德修养。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唤起人们的良知, 使人们知道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使不良行为受到舆论的谴责而有所收敛。

培养豁达大度的胸怀。一般来说, 好嫉妒的人心胸都比较狭窄。因此, 有意识培养自己宽阔的胸怀, 是医治嫉妒的良方。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不会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 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

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嫉妒等心理是一种情绪反应, 当这种反应过分强烈而又长时间得不到发泄时, 便会影响身心健康。因此, 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 对于消除嫉妒等心理障碍是很重要的。调适情绪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自我安慰法。当个体心理失去平衡时, 自己寻找理由安慰自己, 使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 这样做并不是自己欺骗自己, 而是利用人的心理规律, 起到缓解情绪反应的作用。

心境迁移法。当个体因某种原因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时应有意识地避免思考这些问题, 将引起这些反应的能量转移到其他活动上来。如与同时发生矛盾或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受到领导批评等, 总之, 在心境很坏的情况下, 可以参与其他一些活动, 看电影或约朋友谈心、郊游。目的在于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使自己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思考下一步如何做才能改变被动局面。

良好个性特质的塑造过程, 是一个人内心世界不断充实的过程, 是一个人的修养不断完美的过程, 一个心胸宽广、目光远大、豁达大度的人在社会交往中才能真正成为别人的朋友, 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上一篇:正能量诗歌朗诵稿下一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