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的教案

2024-08-29

清平乐村居的教案(精选8篇)

篇1:清平乐村居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清平乐村居,26清平乐村居-精彩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2:清平乐村居的教案

<<牧童>>: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舟过安仁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怪不得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清平乐·村居>>: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篇3:《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 (上) 第26课。

【教学理念】

诗词是一种美, 是一种艺术, 从诗词的特点探究其教学, 应强调美育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阅读诗歌, 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应注重诵读欣赏和想象品悟, 以画面的形式再现诗歌的意象, 诵读激活画面, 品赏明晰画面, 想象舒展画面, 引领学生自然而真切地融入诗境, 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声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说说诗词所描绘的情景, 并写下来。

4.感受诗词中田园生活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 体会作者白描的艺术手法,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想象, 披文入情, 感悟诗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诵读, 明晰画面, 感知意象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读题) —《清平乐·村居》。 (“乐”, 在这里应该读作“yuè”) 。你发现词与诗的标题有什么不同吗?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 规定了词的格式;“村居“是词的题目, 一般与词的内容有关。

2.什么叫“村居”?如果是长期住在某个地方, 叫—久居;分开来住, 叫—分居;新搬到一个住处, 叫—新居;过去住的地方, 叫—故居。读了题目“村居”, 你猜想这首词会是描写什么的? (农村生活) 再读读词, 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对吗?引导学生从“茅檐、小溪、青草、莲蓬和锄豆、织笼、卧剥”等景物和事件去判断和认识。

3.古人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面, 可以叫作“村居图”, 自己反复读一读, 边读边想, 说说你们看见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 划出并读准生字词, 读顺词句。注意“翁”是后鼻音, “莲”是前鼻音, “锄”是翘舌音, “剥”读作“bāo”。“蓬”一般读轻声, 但词中为了压韵要读出其声调。

(2) 诗词是有一定节奏的, 像音乐一样。读诗词一样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想想读过的诗词, 试着读出诗词的节奏来。引导学生逐句体会, 同桌互助, 在觉得需要突出的词语下加小圆点, 需要停顿的词语后画斜线, 句尾的字是压韵的, 在下面画上曲线。

(3) 分“上阕”、“下阕”朗读, 边读边联想, 把静止的画面复活, 说说自己眼前浮现出的“村居”画面。引导学生以说说具体的农村生活画面为主, 即诗词所描写的人物、景物和事件等。

设计意图:诗歌是一种艺术, 艺术的语言皆指向具体的事物形象, 理解艺术的语言离不开诵读。教学理应坚持以读为本, 以读攻读, 扣题而入, 层层递进, 缘文明象。引领学生读到“其意皆出我心”、“其言皆出我口”。语言的审美正是通过深入诵读“幻化”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明晰优美的意象, 为理解诗词铺设生活化的阅读背景。

二、品读, 想象画面, 欣赏意象

1.“诗中有画”, 我们在品词析句时需要借助联想、想象来丰富和欣赏诗词的画面, 从而进入诗的意境。用心听老师读 (投图并配音) , 用心去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激发学生自主感受、自由表达, 并努力自然真实地读出自己的感受, 如:清新秀丽、朴素恬静、自由自在、和谐、和睦、幸福美满、安居乐业、悠闲自得、温馨等, 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读出画面的整体情境。

2.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美好的画面, 用你们的慧眼去欣赏村中的景物、人物和事件, 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村居生活的幸福。

(1)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子?“走进”村子,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喜欢吗?你们还会看到些什么? (1) 投示句子与相关画面:“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2) 引导学生先认识词中写到的茅檐、溪、豆、莲、草等实景与特点, 接着复现和再造诗境中会有的虚景:古树参天、莲花飘香、翠竹摇曳、小鸟欢叫、鱼儿穿梭、鸡鸭成群等, 最后整合景物, 诵读, 体会到这是个清新美丽、朴素恬静、舒适惬意的小村子。 (3) 美美地读读句子。

(2) 在这宁静的村子里漫步, 走着走着隐隐约约听到了说话的声音, 是谁在说话?走近了仔细听听在说些什么? (1) 投示句子与相关的画面:“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你们听到了怎样的说话声? (吴音:中国吴地的方言, 它以苏州话为代表。醉里:带有醉意地交谈。) (2) 谁和谁在交谈, 你怎么知道的?是怎样地在交谈?借助“翁媪”的字形结构 (“翁”中的“公”字, “媪”中的“女”字) , 并联系句中对“白发”的描写与参看插图等, 认识“翁媪”, 初步理解“相媚好”。 (3) 这对生活在秀丽乡村的相亲相爱的老夫妇会亲切地聊些什么呢?想象“翁媪”交谈的内容、动作和神情, 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相应的生活场景, 自由地交流演说, 进一步感受“相媚好”。 (4) 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句中读好。

(3) 这对白发翁媪带着微微的醉意, 说着知心的、贴心的、暖心的话儿。当他们抬起朦胧的醉眼看见三个儿子, 更是喜不自禁, 眉开眼笑。三个儿子在干什么?你喜欢这家的三个儿子吗?为什么? (1) 投读诗词的下片。 (2) 你喜欢哪个儿子, 为什么?用你的朗读来夸夸他。学生自择品读, 想象画面:大儿子的辛勤劳作、二儿子的心灵手巧、小儿子的活泼顽皮, 体会三个儿子的个性特点。如:小儿子在干什么? (卧剥莲蓬) , “卧”是怎样的一种姿态? (躺、趴) 这个小儿子会怎样的卧剥呢? (俯卧、侧卧、仰卧) 他还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为什么说“最喜小儿无赖”呢? (3) 夸夸这三个儿子吧, 一同去感受他们幸福的生活! (朗读诗词的下阙)

设计意图:“诗词如画宜想象, 一字多解妙趣生”, 注重抓住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放飞想象, 借助自由的想象激活已有知识, 感悟和充实语言文字的形象。学生的想象既依托文本, 切合实际, 又超越文本, 彰显个性, 使诗词固有的意象更加灵动、鲜活、丰盈, 学生仿佛设身处地, 感同身受, 物我一体, 品出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诗词“活”在学生的心中, 学生在用心灵感受诗词的意境。

三、美读, 激活画面, 感悟意象

1.村子景象秀美, 举家生活和美, 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词吧, 比一比哪组读得最美。 (学生自主准备, 分组竞读)

2.从“茅檐低小”、“锄豆”、“织鸡笼”看, 这家农户的生活比较清苦, 劳作也比较辛苦, 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呢?引导学生合作探讨, 自由发表各自的见解, 如:村子山清水秀, 令人陶醉;翁媪相敬如宾, 老有所养;儿子各尽其能, 勤劳孝顺;合家和睦友爱, 幸福美满, 等等。从看似矛盾的描写中, 体验别样的农家幸福生活。

3.快乐、悠闲、美好、和谐、幸福等都可以用来赞美这幅“村居图”, 其实所有这些词语都聚集在了词中的一个字中, 你们能找出吗? (醉) (1) 谁醉了, 为什么醉?引导学生以不同方式, 从不同角度去品味, 如:主人、作者、读者。 (2) 辛弃疾在村中走着、看着、听着、想着, 他“醉”了吗?你怎么发现的?再品“白发谁家翁媪”等词句, 相机介绍词的创作背景。 (3) 你们“醉”了吗?让我们一起融入诗词中的农家生活 (由景到人, 由“翁媪”到“三个儿子”) , 随文而醉。练习美读、背诵。

4.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一朵艳丽的奇葩。描绘农村生活的诗词数不胜数, 如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 谁会背?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 (学生自由吟诵) 课后可再收集、诵读和交流。

篇4:清平乐.村居

醉里吴音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ǎo)。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词的题目。

②茅檐:指茅草屋的屋檐。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相互说着柔媚好听的方言。

⑤翁媪:指老头与老太太。翁,老年男性。媪,老年女性。

⑥无赖:这里是顽皮、淘气的意思,并无贬意。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译文: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清碧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白发斑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x ū n)醺地用地道的吴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躺着剥莲蓬玩。

赏析:

这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江南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座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景色勾画了出来。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作用。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白发老人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悠闲自得地聊天。

下阕四句直书其事,刻画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任。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些辅助工作,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通俗易懂,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态,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这里“卧”字用得极妙,使得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就是说使用一字,如果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憎恶。

篇5:课文村居的教案

[板块分析]

玩,对于儿童来说有着不尽的魅力。刚刚结束了愉快的暑假生活的学生们,重返校园便能接受《快乐地玩》这样一份殊的礼物,这对于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件再高兴不过的了。

本组教材正是抓住了儿童喜欢玩的天性,以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一首构思新奇的诗歌和一篇极其贴近学生实际的现代文呈现给了他们一方触手可及的游戏天地。同时,也让我们有机会回味起儿时的快乐。所以,我们应该带着一颗童心,与学生们一起去品其间的乐、感其中的趣。

教学本组教材,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同时要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去主动学习,了解同学们都喜欢玩什么,怎么玩会更有趣,也可以自己动脑创编适合自己的游戏。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把读书与积累结合起来,把读书与生活结合起来。

一、教材分析

这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风景诗,全诗如一幅美丽的风俗画:乡村的二月,天气暖和起来。春光明媚,和风丽日,青草生长,鸣莺翩飞。春风吹动下,垂柳的枝条正拂着堤岸,仿佛正在春光中陶醉。白昼渐渐长了,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飞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绘出了明媚的乡村春景,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火”字旁,掌握两个多音字“散”、“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

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四、学情分析

1、这是学生开学后要学习的第一篇课文,也许这个时候学生还沉浸在愉快的暑假生活中,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假期里体验到的快乐,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意境之中。

2、刚刚开学,许多学生的写字姿势一定出现许多问题,在指导写字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姿势,为下一步的写字奠定基础。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读诗、背诗、识字,写“村、居”两个字。

第二课时:复习古诗和生字,写六个字,处理课后练习。

六、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

七、几点思考:

1、关于古诗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有这样一个困惑,就是一、二年级教学重点是识字,对古诗的讲解究竟把握到什么程度?我的`体会是,把握识字这个重点无可非议,但并不是说在识字的同时我们什么都不做了,像高鼎的这首《村居》,描写的是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情景,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一定要让学生跟诗人一起饱览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但是因为我们重点要完成识字任务,古诗的内容又不适合一句一句枯燥的讲解,怎么办,所以我在一开课,就以故事的形式直接把学生带入到古诗的意境之中。(寒冷的冬天终于被温暖的春风吹走,在浓浓的春意中,有一个人在悠闲的散步,享受着春天的美景,他就是诗人高鼎。小草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吐出一点点被春风染绿的嫩芽。晴空万里,刚过冬的黄莺展开柔嫩的翅膀,无忧无虑地飞翔着,仿佛在赞美春天,歌唱春天。堤岸上的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梳理着细长的秀发,沉醉在春天的美丽中。高鼎被这千姿百态的春天所迷住,陶醉在美好的春光中。“啊------”一阵欢呼声打破了春天的安宁,原来学堂早早地放学了,欢乐的孩子们跑着、跳着,露出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快!快!”一个孩子高高举起一只风筝,跳着、叫着从高鼎面前窜过。高鼎的目光被吸引过去,那孩子拉着风筝线,另一个孩子展着风筝,只见风筝在孩子的牵引下越飞越高,在蔚蓝的天空中舞动,似乎在与云朵比高。不一会,天空中陆续飞起了许多纸风筝,纷纷炫耀着自己的美丽。春天的气息与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春天的美丽与孩子们的身影融合在一起,使高鼎仿佛回到了儿时,情不自禁的笑了。)想象一下,老师绘声绘色的讲完这段故事,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接下来就向学生交代本节课的任务,就是学习高鼎的这首《村居》,同时认识“村、居”这两个字,并指导写这两个字。

2、关于识字

(1)建议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采用定位识字,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方法,但这个方法特别适合短小的韵文或古诗。(介绍韵语识字:韵语教学的全称为“韵语识字,尽早阅读,循序作文”(简称:韵语教学)。它是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辽宁省东港市实验小学校长姜兆臣同志于1982年在全国首创的一种快速、高效启蒙汉语教学法。韵语识字法是将同韵的字编写成简短有趣的韵文,让儿童容易掌握“整体”的语言环境,然后再在“整体”的基础上认识“部份”的生字。先整体后局部、先轮廓后内涵,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2)关注字义。在教学中老师们有一个误区,认为识字就是学生会读这个字的字音就行了,其实不然,了解字形,理解字义,这三者的结合才算真正认识这个字了。我们想想,学生的错别字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关注字义的理解,所以学生在运用汉字的时候,同音混淆的现象特别严重。尤其是在古诗中识字,因为古诗中的生字比较孤立,缺少具体、直观的语言环境,所以学生就更容易忽略对字义的理解。针对这一课的11个生字,怎么去关注字义,我的想法是主次分明,轻重缓急。像“居、拂、堤、醉、散”这几个字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诗的意境来理解,有的还可以结合字形来理解,如“拂、居”等,还要关注多义字,如“醉”。在这里是“陶醉”的意思,本意是喝醉酒的意思。多音字“散”可以用扩词法来处理。像“杨、烟、童”等字不用讲解,学生也明白。

3、自编短文,复现生字,巩固生字:

在一个小山村居住着许多人。春天到了,堤岸(àn)两旁的杨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yáo)来摆(bǎi)去,像喝醉了酒。几个孩子因为放学很早,就趁着家家户户冒起炊(chuī)烟的时候,在一起散步。

4、关于写字:很多老师反映,要写的字在课堂上总是指导不完,有的就让学生回家自己去写,这种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做法是

(1)分散写字。把要写的字落实到两节课来写。第一节写“村、居”两个字,要注意“居”的里边写的要宽一些。

(2)重点指导,归类把握。指导“烟”,因为这里有一个新部首,“散”和“放”在一起指导,有相同的偏旁,但写法不一样,一个是左大右小,一个是左小右大。

(3)放手观察,自己摩帖。对于笔画少,字形比较简单的字,建议让学生在独立观察中完成,老师加强巡视。

还需强调的一点就是,写字的要求要高于一年级,不仅写对,要写美观。

5、关于课后练习:

篇6:《清平乐·村居》教案实录

生(立马坐直,目光炯炯):想!

师(满怀激情地):话说宋朝时,金兵大举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纷纷起义。济南的起义军里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就承担了拟定全军书文、保管军中大印的重任。一天,有人报告由他举荐的义端和尚偷走军中大印逃跑了。首领大怒,要杀他问罪!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义端和尚必定是投降金人了。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跨上骏马向金兵的营地飞奔而去。一路上翻山越岭,他终于追上了逃窜的义端。义端跪地求饶:“我知道您是天上的青牛星,力大无比,求你不要杀我。”这位年轻人不为所动,手起剑落,砍了义端的头颅,夺回军印,回营复命。后来,他不断地向朝廷上报拯救百姓的策略;在诗词创作中与苏轼齐名,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这位文武双全爱国青年的名字叫……(故意停顿,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辛弃疾。)

点评:“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在教学中有无穷的魔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它能抓住全部儿重的注意力,它能营造教学的氛围,它能在儿童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故事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它借助故事的人物、情节,在人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痕迹,它胜过一切的随意识记和无意识记。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多采用“故事思维”的环节。

师:(出示辛弃疾画像)看看过张画像,什么感觉?

生:真是一位威猛的大将军。

生:我觉得可以用骁勇善战来形容他。

师: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意见不被采纳1 42岁时受投降派排挤,被罢免了所有官职。辛弃疾就来到江西的上饶县的一个宁静的小乡村里隐居。一天归家途中,他看到一户农家平静的生活,心中很是感动,就写下了一首词,词题是(板书):村居。

师(出示整首词):看看这首词与口削门以前学的诗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诗一般只有4句,可这首词有8句,4句之后还空一行。

师:你真细心。词一般比诗的句数要多,像这首还分为上下两片。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首词每行的字数不相等,可以前我们学的诗,每行字数不是5字就是7字。

师:你有一双慧眼。词原来就是配歌而唱的,为了和所配的曲调押韵,所以每行字数不等。这首《村居》原配的曲名是《清平乐》,就是这首词的问牌名。全题是《清平乐?村居》(将题目补充完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注意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停顿。

(生齐读)

点评:“看看这首词与咱们以前学的诗有什么最大的不同?”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是把发现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发现。比教师直接讲词与诗的不同好多了。记得有4~~--育家说过:一个差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力、思考的权力和发现的权力。

二、指导诗词,扫除阅读障碍

师:题目就是一篇作品的眼睛,读懂题目,你就读懂了一半。“村居”是什么意思?

生:“村居”就是乡村生活。

师: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乡村生活是怎样一幅画卷呢?拿起书,自己读读这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把每个字字音读准了,读响亮了。(学生自读)

师:谁想来读给大家听?他读的时候,大家在心里跟着他一起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生读错“翁媪”,“媪”读成yùn)

师:嗯,不错,课后的三个字都读准了!只有一个词“翁媪”的“媪”没读准,该读什么呢?

生:“媪”ǎo。

师:这下对了,再读一遍,响亮地读给大家听。

媪”ǒo。看看这个词,“翁”什么意思?

生:“翁”就是老爷爷的意思。

师:对!那媪”会是谁呢?可以看看书上的插图。

生:“媪”就是老奶奶。

师:对,“媪”左边一个“女”(相机板书)就是年老的女性,咱们可以称呼她老奶奶、老婆婆,“翁媪”就是这对老年夫妻。记住这个词,咱们一起读“翁媪”。(齐读)还有谁想再读读这首词?

(生“溪头卧剥莲蓬”中“剥”读bō)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字字清楚。大家看词的最后一行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

生:“剥”。

师:咱们班同学思维真活跃!一下子就找准了,这个字还有什么读音?

生:bāo。

师:不错,在这里读什么呢?说理由。

(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读bāo,有人读bō)

生:我觉得读bō,剥皮嘛!

生:我觉得读bao,我们家都说剥bāo了皮吃香蕉。

师(微微一笑):看来这种意思大家都知道。当它表示把物体的外皮去掉的时候就读bāo。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吃香蕉前先bāo香蕉皮,吃桔子前都先bāo桔子皮,要想吃莲子,当然都先把莲蓬的外皮给……

(生齐说:“bāo”了)

师:所以,这句就是“溪头卧bāo莲蓬”。你来读读这一句。(指名3个学生读)

(有两个学生读“莲蓬”的“蓬”读轻声,有一个读第二声。)

师:同学们,听到了吗?“蓬”这个字他读的是轻声。这个词可以读轻声,也可以读第二声。在这首问里读轻声好,还是读第二声好?

(教师范读,学生一听纷纷赞成读第二声。)

师:为什么这里读第二声好呢?

生:这样听起来,感觉更好听,和上一句联起来更押韵了。

师:是呀,词讲究押韵。一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上片(范读上片,突出韵脚)押ao,下片(范读下片,突出韵脚)押ng。“蓬”读第二声,更押韵,更有韵味,让咱们完整地读读这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读出韵味来。(学生齐读)

点评:“莲蓬”这个单读时,“蓬”应该读轻声,可在这首词中应该读第二声。教师这里处理得很巧妙,让学生在听读中辨析,感受古词句尾押韵,富有韵律关的特点。

师:对于这首词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交流。生:我不知道“吴音”是什么意师:问得好!谁知道?生:“吴音”,吴地的方言。师: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工饶地区,春秋时代为吴国的属地。当地的方言就叫“吴音”,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以及上海浙江的部分地区还在说着“吴音”。比如,上海人早上见到你说:“你好!”(教师用上海话和学生打招呼)听吴音有什么感觉?

生(笑着说):我觉得语速好快,有点听不懂。

师:这就是方言的地域性。

生:我觉得有点像唱歌一样。

师:是呀,说起来柔媚婉转就像唱歌一样,这就是“吴侬软语”,这就是“吴音”。

生:老师,我不知道什么叫“相媚好”?

生:我知道,“相媚好”的意思就是互相亲热。

师:解释得完全正确。你姓什么?

生(腼腆):我姓王。

师:我来跟王老师握个手,这个词很有难度,我一开始也不明白。大家踊跃发言,希望咱们班有更多的“王老“币”“张老”币”……(板书:媚)你看,这是一个女孩子弯着眉毛对你笑呢,跟你多亲热呀。

生:就是说这对老夫妻喝的有点醉了正用吴地的方言……(学生卡壳了,说不上来)

师(微笑提示):对!就像咱俩这样,正用吴地的方言在愉快地——

生:聊天!

师:连起来再说说看?

生:这对老夫妻喝的有点醉了,正用吴地的方言愉快地聊天。

师:说得真好!还有不懂吗?

生:老师,我想知道这里的“无赖”是什么意思?

师:这里的“无赖”是和《水浒传》中的高俅一样的无赖吗?读读最后一句,“最喜小儿无赖”喜欢小儿什么?

生:这里的“无赖”是顽皮的意思。还不赶快谢谢你的老师。

生:谢谢“李老师”。

生:不用谢!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无人举手)好,整首词中词语的意思读懂了,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这一遍请大家边听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

点评:这一质疑解词的环节,教师处理得比较智慧。“吴音”一词以教师补充讲解、示范发音让学生感受为主;“相媚好”——词在学生猜词义的基础上教师据形解字:“你看,这是一个女孩子弯着眉毛对你笑呢,跟你多亲热呀!”;“无赖”一词,教师和贬义“无赖”作比,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这是真正

体现了“教也多术也”“教学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三、感悟词眼,注重身心体验

师:同学们,在一遍遍地读中有没有读出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呢?它就在词里面,请静静地用心读一读,找出表示词人心情的那个字。

生:喜。

师:“喜”,(板书:喜)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么喜欢,这么欣喜?请同学默读这首词。(学生默读思考)

生:辛弃疾最喜欢小儿子,不是“最喜小儿无赖”吗?

师:你是作者的知音,先来读读这一句,相信你肯定能读好。(学生读词)

师:这句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小儿子顽皮的动作?

生:卧。

师:看看图,你能想象他当时顽皮的动作、神态吗?(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生:我们是坐着剥,他趴在地下剥莲蓬,两只脚还跷着,踢踢打打的。

生:我想他的嘴里一定还哼着小曲,多快乐呀,脚上一定是和着嘴里的曲子打着节拍。

师:说不定他趴累了,还会怎样?

生(笑着):他还会打两个滚,仰面躺下。

生:有可能还趴在河边,玩玩水。

师: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此时的状态?

生:快乐。

生:自由自在。

师: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是自由自在呀!看着这个小“无赖”,辛弃疾禁不住会想什么?

生:这要是我的儿子该多好呀!

生:要是我能回到这样的童年该多好呀!

师:是呀,可是你们知道辛弃疾的童年是怎样的吗?他出生时,家乡就已经沦陷,他是被祖父抚养长大的。那里的人民缺衣少食,居无定所,孩子们更是吃不饱,穿不暖。所以辛弃疾除了想自己有这样自由自在的童年,还会想?

生:还会想要是儿时的邻居有这样的生活多好!

生:还会想要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生活多好!

师:作者向往天下所有的人都能这么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么自在的生活才是作者最喜的。谁来读读?

点评:“最喜小儿无赖”一句教学层次十分明显:第一层次是让学生想象小儿顽皮的动作、神态;第二层次是体会小儿此时的心情;第三层次是由这个小儿推想作者的联想;第四层次是和作者童年作比,了解作者博爱之心,希望所有儿童能过上自由自在生活的美好理想。过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值得称道。

师:除了最“喜”的,还有没有喜欢的?

生:我觉得大儿子和二儿子,他也很喜欢。

师:喜欢大儿子什么?

生:“大儿锄豆溪东”喜欢大儿子在地里锄豆。

师:注意!这里的“锄豆”可不是指把豆子锄了,古人写词为了押韵,常常会省略倒装。想想大儿子在地里干嘛?

生:在豆田里锄草。

师:是啊,你看大儿种田辛苦呀,有一首诗说——(引背《悯农》)

(学生齐背)

师:同学们,在农村田里有收成,一家子就能吃饱饭了!辛弃疾说过一句话“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他认为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种田呀!那喜欢二儿子什么?

生:老二也还不能种田,但可以编鸡笼赚点小钱,有他帮忙农户不仅有饭吃,还可以有酒喝了。

师:这两个儿子多么……

生(纷纷答):勤劳孝顺。

师:(相机板书:两儿勤劳)看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顽皮可爱小儿,这一家子多幸福呀,能不令人欢喜吗?谁来读读词的下片,不仅要读出喜欢,还要读出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勤劳、小儿子的活泼。(学生人情入境地吟诵)

师:除了喜欢这几个儿子,还有没有令词人心生喜欢的?

生(捂着嘴笑):我从这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感受到,那对老夫妻恩爱的样子是作者所喜欢的。他们甜甜蜜蜜的,说着亲热的话,还喝点小酒,多让人羡慕呀!

(学生听了都笑了)

师(笑着说):是呀,这老两口,有房,有田,还有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一个顽皮的小儿子,他们在亲热地聊些什么呢?走人词中,你就是老婆婆(指着全班女生),你就是老公公(指着全班男生)。把你和老伴的对话写下来。

(学生先是一愣,既而全乐了,迅速拿起笔来写。)

师:谁先写好就站起来读。

生(一个男孩):老公公会说:“老婆婆……

师:等等,这老公公就是你,你怎么称呼老婆婆?

生(挠挠头):老……老婆。

(全班笑倒一片)

师(笑):可以的,他说的没错。除此之外,年龄大的夫妻之间一般会互相称呼?

生:老头子和老婆子。

生:老伴。

师:对呀!来,别不好意思,接着说。

生:老伴呀,你看咱们的生活多好呀!有了这三个儿子,咱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师:是呀,还是你这个当爹的教育的好呀!

生(一个女生):老伴,你看咱们的小儿子多可爱呀,一点烦恼也没有,真让人羡慕!还有那两个大儿子,多勤劳呀!

师:那还不是你给我生的好儿子,还要感谢你喽!

(全班大笑)

生:老婆子,你看咱家的豆田长得多好,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生:老头子,咱家的鸡长得也很肥,今晚我杀一只鸡给你补补身子。

师:那谢谢你了,老伴。来,让咱们再喝一杯吧!这里的“醉”仅仅是酒醉吗?

生:还有陶醉。

师:这就是“酒不醉人——

生(齐):人自醉。

师:此时,陶醉的只有老夫妇吗?还有谁?

生:还有三个儿子。

生:还有站在远处的辛弃疾。

师:还有呢?

生:还有我们。

师:是呀,你、我,咱们所有人都沉醉其中!(相机板:生活和美)一起来醉一醉?

(学生齐读)

点评:读诗词贵在“入乎其内”“心心相印”,让孩子们提起笔走入老夫妻俩的内心世界,想象他俩“醉里吴音相媚好”的亲切话语,一下子缩短了读者和作者的心理距离,仿佛走入了这古老乡村的画面里,走进了诗词翁媪的内心世界里,诗词教学的意境美和情趣美得到了彰显。

师:看着你们读,老师也想来(教师人情地范读,学生一片掌声)

生:我觉得这迷人风景,也是令作者喜欢的。

师(质疑):风景,什么样的风景?你能把词人看到的描述在我们的眼前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词人用了两个青,可见小草非常绿,还有小茅屋,让人很喜欢。

师(再次质疑):可是小草再绿有什么稀奇的呢?

生:因为在城市里看不到,只有这个小山村才有。

师(若有所悟):只有这个小山村才有,那此刻他的家乡,此刻的外界,能见到什么?

(学生静默了一会,纷纷举手)

生:百姓。

生:房屋。能看见金兵在四处杀害老能看见金人在焚烧我们的生:能看见人民在四处逃亡。

师(追问):到处满目疮痍,耳畔只能听见什么?

生:听见刀剑相碰的声音。

生:听见人民在哭喊的求救声。

生(愤怒):听见战争的杀戮声,听见人民在质问统治者。

(全班一片掌声)

师:到处是人喊马嘶,到处是哭爹喊娘的痛苦声。所以,小草虽然普通,但只有这个宁静的小山村才有,再读读词,还有什么是在沦陷区看不到的?

生:还有茅屋,再怎么也是个家。

生:还有一家人能团圆地生活还有田地,还有小鸟在鸣叫。

师:小草虽然普通,茅屋虽然破旧,但却给人感觉?

生:温暖。

生:和谐。

生:宁静。

师:(相机板书:风景、宁静)这才是作者喜欢的呀!谁来通过朗读把这宁静的风景展现在我们每个人眼前?(指名读)

点评:“可是小草再绿有什么稀奇呢?”“那此刻他的家乡,此刻的外界,能见到什么?”这两个问题真是神来之笔,一下了拔云见日。这就叫问得多不如问得巧、问得妙。这样在“刀剑相向”“家破人亡”“哭爹喊娘”的“国破山河在”的战争伤痛、国土沦失的大背景下,“村居”的温暖、和谐、宁静更令人向往和追求了。

师:同学们,一首词就是一幅画。(板书:一幅画)读了《清平乐?村居》,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村居生活图?

生:宁静。

生:和谐。

师:这宁静和谐的村居生活图中更蕴含着词人的一份情(板书:一份情),词人发自内心地喜爱啊,一喜风景宁静,二喜夫妻和美,三喜两儿勤劳,四喜小儿自在。辛弃疾写词抒发自己的心情,我们用读还原词人的喜爱之情。先自己练一练,咱们再来比一比。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跟老师比比?

(几个学生跃跃欲试)

(生读得很投入)

师:读得这么好,简直是一个小辛弃疾了。我不敢比了,你们推荐一个来代我比吧!

(全班学生推荐了一名学生,读得也不错)

师:这两人难分高低,最可贵的他们都读出了自己心中的那幅画卷。让我们一起把心中的喜爱表达出来!(师生齐读)

五、低吟浅唱,升华学生审美情趣

师:同学们,学到这儿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教大家:辛弃疾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为什么此时的他不去赞美战场上的奋力拼杀,而赞美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

生:因为他厌倦了拼杀,他向往这种平静的生活。

师:噢,只是希望自己能过上这种平静生活?

生:他热爱祖国,向往人民都能过上这种安定的生活。

生:他怀着一颗爱民的心,希望人民都能远离战争。

师:这才是真正的忧国忧民,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如这户农家一样,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愧是爱国词人!

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可老师觉得用读这种形式还不能尽情表达此刻词人心中的那份情感,怎么办?生:背。

师:还不够。

生:唱。

生:表演。

师:古人写词原是为配唱而作,因为光读不能表达心中的感动,其实一首词就是一首歌。(板书:一首词、一首歌)咱们可以唱,甚至是手舞足蹈!老师先唱一遍给大家听听,好吗?唱得好,来点掌声,唱得不好呢?

生(齐):也有掌声。

(师配乐《春江花月夜》唱词,学生高兴地鼓掌)

点评:诗词教学应以吟诵为重点,吟诵是对诗词的整体感知;吟诵是对诗词的深入体会;吟诵是对诗词的把玩品味;吟诵是对诗词音律的欣赏。崔老师在吟诵的基础上又向前走一步:“吟唱”。在低吟浅唱间,古典诗歌的形象美,意境美,声律美,情感荚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古典的诗词应有最契合它的教学方法啊,吟唱法可以算是其一了吧!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我们一起试着唱一唱。

(全班跟着音乐齐唱)

师:课后,大家可以把这首词唱给父母听,唱给自己的朋友听。辛弃疾传世的佳作分为三类:除了类似这一首描写乡村语,还有英雄气,再去读读更多的词,全面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 词 清平乐 村居 一幅画

喜环境优美 一份情

夫妻恩爱 一首歌

两儿勤劳

小儿无赖

总评:

崔老师这一节课颇多新意:

其一,以“喜”字总领全词。我多次听过别人上《清平乐·村居》一词,多是抓“醉”字作为词眼,两相比较,就会发现抓“喜”作为词眼,更高一筹。一喜大儿勤劳,二喜中儿孝顺,三喜小儿无赖,四喜夫妻和美,五喜生活安宁幸福,“喜”才是真正贯穿全词的词眼啊!

其二,板书独具匠心。俗话说板书就是微型教案,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路,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学的设计,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学的重点。“环境优美,夫妻恩爱,两儿勤劳,小儿无赖”这是诗词的重点内容。“喜”是诗词的“眼睛”,“一幅画,一份情,一首歌”是教学的三部曲。这一幅板书,浓缩了教学的精华,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环节一目了然地显现在学生眼前。

篇7:《清平乐村居》教案

村居

执教:陆劲松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能够背诵。

2、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3、在诵读的过程中,再现作品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词人所营造的安适恬淡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咱们今天首先来认识一位中国古代著名的词人。[出示画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他和咱们以前见到的文人画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答]

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在战场上,他英勇善战;在诗词创作上,他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他就是南宋著名的词人辛弃疾。他也曾作为咱们镇江的“父母官”,登上北固山,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样的千古名篇。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农村度过的,其间写下的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词作,深受人们的喜欢。今天我们学习的《清平乐 村居》,便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篇。

二、解题

1、[出示课题] 指名读题

正音“ yuè”

在这里,“清平乐”是词牌名。[出示:词牌名] 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的,就像现在的歌词,词牌则是词谱。我国古代有一千多个词牌,词在宋代达到颠峰,因而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出示:题目] 词牌和题目之间读时要稍微停顿一下,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遍。

2、“村居”在这里就是“农村人家”的意思。看到“村居”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些什么?

三、初读

1、乡村的景色是令人向往的。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2、听老师读读着首词。你有什么感觉?[配乐,出示词]

3、听完了,感觉怎样?

(一个“美”字激荡在心头。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就是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3、不信,大家自己打开书读读,体会体会。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词的节奏读出来,另外词与古诗不同,分上片和下片,上下片之间我们也要停顿。〈学生自由读〉

4、现在谁可以自告奋勇地起来,大声地读一读。

(评价:能把词的音乐感读出来,不简单。你把词内在的节奏读出来了。字音读得真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

5、我们一起把这首词读一遍。[划分好节奏]

四、理解词义

1、由于这首词的年代已经久远,有些地方我们是不太理解的。请根据注释,再读读,试者说说词的意思。如果还有疑问可以提出。[出示注释] 〈学生自由说〉

2、请同桌相互说说。〈同桌练说〉

3、有没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4、指名说说词的意思。

5、理解了意思,这样读来就更加有味道了。我们男生先来读读看。女同学也来试试。

五、体悟意境,内化表达

1、[课件:播放筝曲]范读,请学生闭上眼睛倾听。

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词中描绘了哪些情和景呢?请再细细地读读,仔细体会体会。

3、你能把你印象最深或觉得最有趣的画面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4、比较两幅画,说说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5、通过讨论和比较别人的画,你的脑海里一定也有属于你自己的村居图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词。会背了吗?闭上眼睛伴着音乐,轻声背背,让脑海中的画面更清晰。

6、把自己脑海中最有趣的部分写出来。

八、总结:

篇8:《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一、“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经典诗词的教学就是在登语言文字的“山”, 观诗人言咏之志怀的“海”。“登山观海”的过程中, 赏语言文字描绘的“风光”, 进而体悟诗人的情怀, 并且感同身受。这是对语言文字的涵泳, 亦是人文情怀的熏陶。引领学生读《清平乐·村居》, 应当由稼轩先生描绘的这幅清丽田园画入手, 感受词人借此生发的厚重情怀。

二、“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教师“身无彩凤双飞翼”, 不是万能的, 尤其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和体悟;学生也“身无彩凤双飞翼”, 也不都是天才, 对经典诗词的理解和体悟也是有限的。学习最富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经典诗词, 教师无法灌输, 学生亦无法自悟, 但有一点我们坚信:诗情是可以传递的, 心灵是可以点燃的, 因为, 不管教师还是学生, 大人还是小孩, 在内心最柔软的那一处, 都有诗意的灵性在闪光。教师要做的, 就是以自己的体悟和感动, 点燃学生的诗意和情怀。课堂上, 就需要“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灵犀相通的前提是, 教师要把自己读进诗词中, 再以洋溢着诗词意境的姿态, 走进课堂, 引领学生。

【教学目标】

1.在吟咏诵读中感受宋词的音韵之美, 想象乡村翁媪的天伦之乐。

2.在补充阅读和诗境对比中感受词人的爱国之情、失土之愤。

【教学设计】

一、解读稼轩, 走进村居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稼轩先生的一首词。 (板书:稼轩)

同学们昨天都查过资料, 知道稼轩是谁吗? (辛弃疾。)

我们都知道, 古人取名和我们不一样, 除了姓、名, 还有字、号。“稼轩”就是辛弃疾的号。和很多诗人、词人一样, 辛弃疾给自己取的号, 其实是在寄托他的一种志趣、一种追求。“稼轩”二字, 寄托着辛弃疾怎样的志趣呢? (停顿片刻)

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轩”是什么? (有一个词叫“亭台轩榭”, 这个“轩”是指“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辛弃疾确实给自己建了一间小屋, 这小屋建在什么地方?你们再看这个“稼”。 (建在庄稼地里, 一个四周稻田泱泱的地方。)

我们可以猜测一下, 稼轩先生希望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田园生活, 能看到农村的美景……)

我们可以猜想, 稼轩先生坐在窗前, 他希望看到什么?

稼轩先生确实很喜欢这种清平、祥和的生活, 虽然不是很富足, 可是很安逸。

2.今天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 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清平、祥和的农村生活。拿起课本, 自由读。这首词生字很多, 请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 要把词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 要把词读通顺, 要注意词的节奏和音韵。

3.谁来读一读这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当中有几个生字和多音字, 一不小心就会读错。其他同学注意听, 听他读准了没有。 (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指名读。)

4.读得好, 这就叫字正腔圆。“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媪”是个生字, 也是这首词的韵脚, 他读得很好。来, 我们一起读一读:“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齐读)

5.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 你读得丝毫不逊色,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亡”“剥”, 都读得很准确, 我们连起来一起读一遍。 (齐读全词)

6.还有谁想读?请你。词跟诗不一样,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读起来抑扬顿挫, 非常有韵味。其他同学注意听, 看看他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韵味十足。 (指名读)

7.还真是有那么点儿味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 他读“茅檐低小”的时候, 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茅檐”后面。)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 他在读“溪上青青草”的时候, 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溪上”后面。)

都听出来了吗?对, 这就叫节奏感, 这就叫有板有眼, 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预备起。

8.真好!同学们, 我们读古代的词, 不但要读得正确流利, 更要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这首词的题目《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是词牌名, 什么叫词牌名啊?古代的词, 都是可以唱的, 有不同的格律, 一个词牌就表示一种格律。为什么叫“清平乐”?清平世界, 清静太平, “清平乐”是“祈求海内清平之乐曲, 祈求天下太平, 百姓安居乐业”。我们怎么读才能读出“清平”的味道, 读出“村居”的意境呢?“清平乐·村居”, (师平淡地读) 有清平祥和的感觉吗?有村居生活的气息吗?我这样读, (师用充满期待的、舒缓的语气范读) 有感觉吗?有点儿味道吗?读词就是要读出这样的感觉来, 你们自己试一试, 争取读出你的感觉来。 (生练读)

9.谁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觉、你的味道。注意听, 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指名读1) 好一个“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有味道。谁还想读?

(指名读2) 好一个“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来, 我们一起来读, 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齐读)

二、赏读村居, 感悟清平

1.真好!同学们, 读着读着, 我们就跟着词人稼轩先生走进了村居生活。是什么情景让稼轩先生感到村居生活的清平、安乐、祥和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 读的时候仔细看看这幅图, 仔细看看注释, 试着想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明白吗? (生默读, 思考词的大意。)

2.作者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情景让他觉得这里的生活是如此的清平, 如此的安祥, 如此的幸福?

预设:

(1)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生:这一家人虽然不是很富裕, 可是生活的环境很不错, 低矮的茅屋周围, 有清澈的小溪, 绿绿的小草, 太美了。

师:这是你的感觉, 再来读读这句词, 把你的感觉读进去。 (指名读)

生: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茅屋上炊烟袅袅, 小桥流水, 溪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 溪水中还有快乐嬉戏的小鱼, 住在这里一定很开心, 很舒服。

师:太美了, 令人陶醉啊!这是人间仙境啊!请你用朗读告诉稼轩你的感受。 (指名读)

师:好一幅恬静的村居生活图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词。 (齐读)

(2)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生:大儿、中儿都很勤劳, 一个在锄豆, 一个在织鸡笼, 小儿子很可爱。

师:老两口肯定非常欣慰, 一家人乐在其中啊。带着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指名读)

生:这户人家虽然并不富裕, 但是一家人都在一起, 团团圆圆的, 非常幸福。

师:是啊, 这家人尽管过得并不富足, 但却是一种清平、祥和的生活, 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这两句词。 (指名读)

师:“最喜小儿亡赖”, 这里你们读出问题了没有?

(生交流)

师:是啊, 一个“喜”, 一个“卧”, 让我们读懂了“亡赖”的意思, 读出了可爱、顽皮, 让人喜欢不已。来, 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词。 (齐读)

(3)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师:这家人并不富裕, 可以说生活很清贫、很清苦, 可是那么恬静的环境、那么安详的生活, 心里头最满足的、最欣喜的是谁? (老爷爷、老奶奶。) 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对“白发翁媪”啊?

生:我看到了老爷爷、老奶奶在一起非常亲热, 喝着酒, 说说笑笑的。

师:是的, 他们很开心, 虽然满头白发, 却像年轻人一样喝酒说笑, 童心未泯。

生:我看到他们好像喝醉了。

师:是呀, 醉里吴音相媚好, 好不陶醉。来自北方的词人辛弃疾虽然听不懂此地的方音, 但是看着眼前这幅情景, 他知道老爷爷、老奶奶为何如此陶醉, 他也似乎明白他们在说些什么。拿起你们手中的笔, 写一写这对白发翁媪陶醉的样子, 写一写他们相媚好的话语。 (写话, 分享。)

师:好, 孩子们, 请停下你们手中的笔, 让我们随着稼轩先生, 一起看看这对幸福的老人。你看到了什么?

(生1读)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 你看到了什么?

(生2读)

师:老有所乐、少有所安, 真是清平世界啊!你看到了什么?

(生3读)

(4) 诵读全词

师:虽然家境一般, 住着茅屋, 可是在他们眼里, 却是鸟语花香, 阖家团圆, 孩子们又是如此勤劳可爱, 老两口怎能不陶醉呢?来, 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 好好地读一读吧。 (齐读)

师:这就是稼轩先生向往的一种生活啊, 这就是这里的人们过的清平的日子啊。老有所乐、少有所安, 朗朗乾坤、清平世界, 酒不醉人人自醉呀, 让我们再读《清平乐·村居》。 (齐读)

师:我知道, 当我们真正走进这首词, 我们和辛弃疾一样, 看见了一幅和谐清平的村居图, 感受到了平静祥和的农村生活, 我们也陶醉了。我们再读《清平乐·村居》。 (齐读)

三、互文印证, 祈求清平

1.醉里吴音相媚好, 辛弃疾是哪里人? (山东人。) 山东人, 北方人, 可是他听到的是什么? (吴音。) 在这里他只能听到吴音, 听不到“北音”啊。看到眼前的这幅清平祥和的村居图, 看到老翁醉了, 看到老太太醉了, 辛弃疾也醉了吗?他真的醉了吗?如果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 如果你走进辛弃疾的心里, 你能读出的就不只是这个“醉”字了。

2.辛弃疾, 山东历城 (今济南) 人, 出生前山东早已沦陷, 他一出生就注定了是一个亡国奴。在金统治区长大的辛弃疾, 目睹了同胞在金兵铁蹄践踏下颠沛流离的惨状。22岁那年, 辛弃疾率义军南下归宋, 一路上, 被国土破碎、国破家亡、饿殍遍野的苦难与屈辱深深刺痛。至67岁病故时, 他40多年一心记挂着同胞的惨状, 记挂着国家的统一。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 “直把杭州作汴州”, 辛弃疾光复旧山河的理想始终得不到实现, 还屡遭罢免或降职。被贬江西期间, 辛弃疾寄情于填词, 还在乡野农村修筑了一间小屋, 取名稼轩, 并自称“稼轩先生”, 将对“泪尽胡尘里”的同胞的牵挂, 将自己对美好生活、清平世界的祈求通过委婉的诗词表达出来。 (课件:音乐, 刀兵, 哭喊)

3.此时此刻, 你能感受到辛弃疾看到眼前这幅村居图时的感受吗?看到眼前的这幅幸福图景, 稼轩先生心中浮现出一幕幕抹不去的画面, 他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交流)

4.是啊, 正所谓“言为心声”, 填词寄情啊, 40多年来, 辛弃疾一刻也未曾忘记故土, 他在另一首词里写道: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出示词句, 生齐读。)

40多年来, 辛弃疾一刻也未曾忘记中原的百姓啊。 (齐读: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40多年来, 辛弃疾一直在惦记着什么? (齐读: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5.是啊, 眼前这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深深刺痛了辛弃疾的心, 我们分明看到, 一个“醉”字硬生生把稼轩先生的心掰成两半:一半是辛酸, 一半是心碎。心碎的何止是稼轩?当他站在江边, 立在郁孤台上遥望故土, 心中是何等的酸楚啊。他一遍一遍地问着——— (开火车读、齐读: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上一篇:提高作文语言水平下一篇:800字入党思想汇报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