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中历史各地模拟试题 专题1 必修

2024-09-08

广东省高中历史各地模拟试题 专题1 必修(精选6篇)

篇1:广东省高中历史各地模拟试题 专题1 必修

2011年广东省各地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0分)

1.(2011年3月深圳市一模15题)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在达到德性的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最出色的动物。”下列言论与亚里斯多德思想一致的是()A.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B.志不强者智不迭 C.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答案】D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亚里士多德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而儒家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是对道德修养的最高要求。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结束】

2.(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2题)“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答案】C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的思想观点主张,借此反映历史学科热点----三农问题,同时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偏上。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译文为“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材料意思上看,显然孟子认为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主张,故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结束】

3.(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2题)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用心

爱心

专心

23【点拨】“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意思如下:《周易·系辞传》说:“天下人追求相同,而具体谋虑却多种多样;达到的目的相同,而采取的途径却不一样。”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都是致力于如何达到太平治世的学派,只是他们所遵循依从的学说不是一个路子,有的显明,有的不显明罢了。由材料“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数家并存,可以判断出是春秋战国时期。西周还没有出现百家,排除A。秦朝焚书坑儒推崇法家,不可能出现数家并存,排除C。明朝时儒学已经稳稳居于正统地位,不可能出现数家并存,排除D。正确答案为B。【结束】

11.(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4题)“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点拨】本题以“虎溪三笑”这一典故作为命题的角度切入,通过唐宋儒家思想的发展——“三教合一”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材料、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属于容易题。扣住题干中心词“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即可知对应反映的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局面,A项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符合题意;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题意无关;而D项绘画风格的写实更是无法体现,只是说明说明“三教合一”趋势。故选A项。【结束】

12.(2011年5月肇庆市二模13题)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

A.三纲五常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答案】C 【点拨】本题实则考查了朱熹的思想主张。各选项中A项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的主张;B项是心学开创者陆九渊的思想;D项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等的思想。本题选C项,“格物致知”指

用心

爱心

专心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结束】

13.(2010年12月广东六校联考4题)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其共性是()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D.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答案】A 【解析】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董仲舒是西汉著名儒学家,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本题要求回答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共性。B项说法错误,只能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项说法错误,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等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推崇,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其他两位思想家在当时不受重视;D项孟子时奴隶制度衰弱,封建制度建立起来,黄宗羲生活的明末清初,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而封建专制制度不断衰落,董仲舒时的西汉不属于转型期。本题选A项,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结束】

14.(2011年1月清远市一模15题)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 上述观点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点拨】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用排查法,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处于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也尚未发生,故说文艺复兴以工业经济为基础错误,第②项排除。文艺复兴主要反对的是宗教神学,所以遭到天主教会的压制,第④项排除。

用心

爱心

专心【结束】

15.(2011年4月揭阳二模19题)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不断探索救国之路,他们在从西方思想中寻找武器的同时,又从本民族的文化中寻找可资利用的思想材料。下列属于可资利用的思想是()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以“众治”取代“独治” ④“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察近代中国解放思想。④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是抹灭人性的体现。②原文是“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其意思是:在古代是以天下为主人,君主为客人,君王一生所努力做的事,都应该是为了天下。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体现了反君主专制的思想。③也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结束】

16.(2011年4月肇庆市二模13题)今天我国倡导“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对于“以德治国”,我们可以从儒家传统文化中吸取哪些有益的思想?

A.民本思想 B.“和为贵”和“仁”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天人感应” 【答案】B 【点拨】“以德治国”强调的是统治者要实行德政,故符合要求的答案为B。【结束】

17.(2011年3月揭阳市一模14题)明代王守仁提倡“心学”,主张“发明本心”,从“心学”的思想来源看,它比较接近于()A.道家的“无为” B.儒家的“仁” C.佛教的禅宗 D.“天人感应”学说 【答案】C 【点拨】明代心学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佛教的禅宗核心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的相关内容。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形成了积极的影响。故选D。【结束】

21.(2011年1月广东四校联考15题)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强调人欲的合理性 B.提出“工商皆本” C.主张“经世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 【答案】B 【点拨】从“明清、棉纺业、陶瓷业、治铁业、转运码头”可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因此,这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是指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ABCD都是这一时期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只有“工商皆本”的主张。当时的时代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而中国历来政府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工商皆本这一思想主张有利于中国这种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结束】

22.(2011年1月广东四校联考16题)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中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有()①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②以陆九渊、王阳明代表的“心学”

③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 ④明代烧制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A.①② 【答案】D 【点拨】“心学”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来自于古印度;梵文是古印度文字。【结束】

23.(2011年4月潮州市二模12题)“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

用心

爱心

专心

10材料二:„„路德早就指明了这种愚昧暴行的徒劳性质:“异端绝对不能用物质的力量镇压或者压制下去,而只能用上帝的话进行争辩。”

——[奥]斯蒡芬·茨威格《异端的权利》

材料三:鲁迅指出:“现在有一群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讲鬼话,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人的对头。”

——邱若宏《论五四时期人文思想家的科学启蒙》

(1)李贽和路德这两位同时期的中外思想家,都被称为“异端”。结合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他们的“异端”思想和矛头指向。(14分)为什么李贽的“异端”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影响不大?(6分)

(2)材料三中“讲鬼话的人”指哪些人?(2分)“讲鬼话人的对头”指哪一派别?(2分)(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异端思想的认识。(4分)【答案】(1)思想:

李贽:反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倡导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提倡“童心说”);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或强调入的正当私欲)。(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满分4分)

路德:指责教会贪婪腐败,主张“信仰基督即可得救”(或信仰得救、因信称义、因信得救);《圣经》高于一切,《圣经》面前人人平等;简化宗教仪式: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或教随国定);建立本民族教会。(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满分6分)矛头指向:传统儒家思想;罗马天主教会。(4分)此处略去%„„历史 原因:政治上:专制日益强化,统治黑暗腐败;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文化上:八股取士,思想守旧,文化专制。(每点2分,共6分)(2)反动统治者;资产阶级激进派。(4分)

(3)认识: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异端”思想是正常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异端”思想会受到守旧势力的压制和迫害:“异端”思想往往能起到思想解放作用。(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不超过4分)【点拨】

第一问归纳李贽和路德的思想观点即可,矛头指向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很好回答。分析李贽的“异端”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影响不大的原因时要注意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用心

爱心

专心

篇2:广东省高中历史各地模拟试题 专题1 必修

11.农业社会的都城往往是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功能的新趋势是()

A.政治中心的地位消失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C.文化中心的地位显著D.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2.唐朝后期,有人说“古人亦饮茶,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材料表明

A.中国人饮茶风俗形成于唐朝B.唐朝茶叶市场多设在边境

C.少数民族到唐朝内地购买茶叶不受限制D.茶叶成为唐朝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3.战国时期,诸侯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

A.发展长途贸易B.运送军粮C.发展小农经济D.加强中央集权

4.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①自然经济已经瓦解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④丝织业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③

5.“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A.隋朝长安城B.唐朝长安城C.北宋汴京D. 明朝苏州

6.隋唐时期,不利于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分裂B.草市兴起C.海禁政策D.市坊分区

7.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8.看左图,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青铜时代的土地制度

B.它的直接获益者相当于雅典国度中的贵族、平民

C.所有权类似于北魏的均田制

D.存在的已知证据最早的是青铜器上的小篆

9.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明朝山西成为全国经济中心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明朝长途区域性贸易发展迅速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

10.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580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当时()

A.政治非常开明 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C.制瓷技术精湛D.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1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限制

12.数据记载:“元月十五日时,„„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何时?

A.唐代B.宋代C.明代D.清代

13.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14.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15.历代状元籍贯分布统计表(单位:人)

形成以上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频繁B.经济重心南移C.中原人口南迁D.南方重视教育

16.“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

17.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①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

②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18.秦朝律文明确规定:“盗徙封,赎耐。”(“封”,就是田间的阡陌、顷畔的地界。“耐”,古时的一种刑罚,即判处剃去鬚鬓xū bìn)。这突出表明:()

A.秦朝时可以通过出钱来抵耐罪B.秦朝用严刑苛法治理国家

C.秦朝统治者严厉打击盗窃行为D.秦统治者维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

19.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20.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A.资本主义萌芽B.劳资矛盾尖锐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D.商品经济发达

21. 2010年3月3日下午3点,OCA(亚奥理事会)官员发布了广州亚运会火 炬形象“潮流”。“潮流”整体造型剔透玲珑,融汇着木棉火红的英雄气与珠江壮阔的岭南情,折射出广州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定位。下面对有关广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定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唐朝时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

②元朝时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口

③近代抗击外来侵略的发祥地

④改革开放的前沿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2.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23. 1820年,龚自珍在《西域置行省议》中建议:“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徙,毋庸议。”“山西号称海内最富”主要是因为()

A.晋商财力雄厚B.小农经济发达C.手工业发达D.自然资源丰富

24.教科书描述某一古都:“这个城市的人口大约一百万,外国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城内围隔成一百多个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还有东、西两个市场。如果有机会拜访这座城市,你会因为众多的佛寺而感到震惊。宴会上常可看到外国女子组成的乐队,坐在骆驼背负的平台上表演,演奏着类似吉他的琵琶。”这最可能是哪一座都城?()

A.东汉的洛阳B.唐朝的长安C.北宋的汴京D.清朝的北京

25.右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26.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 ③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7.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耕作工具不断改进B.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C.水利设施逐渐完善D.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28.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914-1918年应是

A.0.55个 B. 2.5个C. 3个D. 4.6个

29.右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迈出

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30. 1903年2月,蒋百里在《民族主义论》中写到:“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制造派”是指()

A.地主阶级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31.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32.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至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

A.该现象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B.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

C.该现象不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材料反映的现象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33.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化B.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34.观察下表分析中国丝茶出口的特点,你认为这特点对中国社会转型影响最大的是()

AC.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D.推动中国的丝、茶生产日益商品化

35.“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1860年是个很重要的时间点”。以下史实最能支特这一观点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B.《资政新篇》的颁布

C.洋务运动的兴起D.“西学东渐”的开始

3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体用之争”,它的焦点是()

A.是否要采用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B.是否要维护清政府

C.是否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D.是否要抵抗列强入侵

37.下图是一幅漫画作品《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下列表述内容与该漫画的讽喻意

义一致的是()

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

B.“遗其体而求其用”

C.“然欲自强 必先理财”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38.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B.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D.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39.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他把中国历史区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可能最适合()

A.秦始皇统一前的中国B.清朝1840年以后的中国

篇3:广东省高中历史各地模拟试题 专题1 必修

一、习题在培养质疑学习中的优势

历史学科有其自身学科的特点, 除教材本身具有较多的文字材料之外, 与历史相关的书籍和材料可谓是浩如烟海。在这种条件下历史学科习题往往都与历史材料相关联, 因此不管是历史新授课还是习题讲评课, 教师在引用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时, 实际也采用了习题的方式。因此习题在整个历史教学和学生质疑学习过程中, 不仅重要而且具有习题本身的优势。

1. 习题即是疑问, 是对学生知识与能

力的考察。学生答题的过程中, 实际上就是在分析和质疑, 将进行针对习题而进行的一系列质疑和释疑的过程, 才能够进行正确的答题。如在《必修一》专题1—5专题习题选择题第二题: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 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 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与之有关的措施包括: (1) 西汉设置“中朝” (2) 唐朝实行三省制

(3) 明朝设立内阁 (4) 清朝设立军机处

该题学生在答题时就必须:第一, 思考这是考有关于君权与相权矛盾这一知识点的;第二, 要分析问题材料中所表达的意思;第三, 要得出措施中哪些是符合题意;第四, 通过该题的解答, 反思有关的知识是否还有疑问等。

2. 习题在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方面针对性强, 防止学生提不出问题或乱提问题。

学完一节知识后, 老师请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学生往往面面相觑, 提不出问题。表面上, 学生似乎什么都懂了, 其实是学生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一种现象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较多, 甚至很乱, 很琐碎, 很离奇。其实这也是学生不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的表现, 他们不知道问什么、怎么问。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习题则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和方法。结合所学习知识的习题, 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 然后针对习题所考查知识而提出相应的质疑。

3. 习题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质疑和释疑的水平和能力。

不同层次的习题和材料, 能让学生在不同的习题环境中提高质疑能力和水平。质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通过对不同难度习题的解答, 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出不同层次的质疑, 学会归纳和总结。同时, 对知识点和方法的反思能起到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的效果, 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质疑的能力。

二、习题课上的质疑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与方法

1. 做然后知不足, 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出质疑。

要让学生能提出具有价值和针对性的质疑, 就必须首先然学生在学习或解答中思考, 做然后知不足。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一般都会出现几种结果:

(1) 解答正确, 知识掌握没问题。这就不存在质疑。

(2) 解答正确, 但是不会理性分析, 从选择题角度可能是猜对的。存在过程质疑。

(3) 解答错误, 该题较简单, 知识记忆错误。解题过程中存在知识质疑, 通过查找书籍后, 无质疑。

(4) 解答错误, 在解题过程中, 毫无思路, 很难做出解答或判断。这一类题学生质疑问题很多。

从以上学生解答结果分析, 很显然第二和第四种能让学生引起质疑, 发现自己的不足, 质疑问题自然而然的产生, 提高了学生发现质疑的能力。

2. 教师对学生解题情况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 帮助质疑。

解题是学生产生质疑的第一步, 但是有些学生在拿到试卷之后, 只关注自己到底得了多少分, 至于错的地方则相对漠不关心或者只是订正一下答案, 而对自己为什么是错的不去积极思考。在这种前提下, 在习题讲评课过程中, 就要发挥教师的作用, 先给学生就本次测验的情况进行总体的分析, 让学生有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教师针对分析情况, 进行一定的引导, 帮助学生质疑。我在进行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1—5专题习题讲评过程中, 首先对学生的测试情况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了比较直观的分析:

通过表格式的数据统计, 一方面使老师能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另一方面则为学生接下来的质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生通过表格能马上将自己的得分情况和班级总体相比较:对自己答错的题目, 而恰恰全班得分率却较高的, 学生会觉得自己不应该, 自然对该题进行深入解析, 找出自己做错的原因, 从而产生了质疑;对自己答对的题目, 而恰恰该题又是得分率较低的题, 学生除了沾沾自喜之外, 更多的也会思考该题为什么我能做对, 以便待会可以给其他同学解答或上课可以发言。

简单的表格能让学生自我分析, 自我质疑。同时, 我在分析表格时进行适当的提示与引导, 比如说, 提醒学生注意题目的特点, 注意分析题干的中心意思等。这些适当的点拨, 让学生拨开疑云, 疏通障碍, 变阻为通。能够从一道道题目中找出问题, 找出思路。

3. 学生自主质疑。

高中生心理特征往往表现出自卑, 想表现又怕丢脸, 故意表现出不屑一顾等。这种心理特征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质疑, 不去质疑的情况。而这种现象却恰恰阻碍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一般情况, 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敢于质疑, 模仿质疑和有疑而问这三个阶段。高中生在质疑能力方面个体差异较大, 有些处于第一阶段, 有些处于第二阶段, 而有些则质疑能力较强。为了在习题讲评过程中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 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充满信心, 扶持他们, 让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力量, 使“外因”转化为“内因”, 慢慢地再让学生提出一些能引起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初步学会按老师提出问题的方法来提出疑问。进而培养学生在无疑处生疑, 积极去发现疑问。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分析, 学生基本上能够对自己试卷上所存在的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这时教师应该在此时适时进行鼓励和要求:给学生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在纸上写出质疑的问题。文字形式的提问, 使学生避免了举手提问的回答, 照顾那些自卑而且质疑能力较差同学, 是习题讲评课上学生质疑提问的较好办法。在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1—5专题习题讲评课上,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将问题交到了我手中。几十个问题, 我进行了快速的浏览, 除了极少数的比较幼稚的提问外, 学生基本上能针对习题和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

4. 师生合作, 共同释疑。

质疑的目的是为了释疑, 而在习题讲评课的过程中, 质疑产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释疑的过程。因此, 习题讲评课的释疑讲解在整个课堂上和整个质疑能力培养过程中, 实际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1—5专题习题讲评课释疑讲解的方法上, 我采取了直接讲解, 学生代为解释和借助问题学生讨论解决的办法。比如说, 针对第十四题我不理解, 老师能给我们讲讲它的相关历史背景吗?我采取了直接讲解的办法, 因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甚少, 书本上也一带而过;针对学生提出的第十六题口号所表现的历史主题分别是什么?我请学生代为解释, 因为一部分知识学生都能准确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选择题里面的情景题在分析题目时应该注意写什么和周恩来生平的主要活动有哪些?具有可讨论性质的问题, 我请学生先进行讨论归, 然后再进行总结。

师生合作基础上的释疑, 往往会迸出思维的火花, 一些学生会因此而产生思考的欲望和寻根问底的渴望。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质疑能力似乎在这一刻得到升华。

5. 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 提高质疑的层次, 开拓学生质疑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在师生合作共同释疑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一系列质疑进行适时的总结, 提醒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 提高质疑的层次, 开拓学生质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质疑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的反映, 体现了每个学生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根据学生质疑过程中的反映, 我把思维品质上的问题归为四类: (1) 提不出问题 (缺乏思维的探索性) ; (2) 提出的问题比较单一 (缺乏思维的广阔性) ; (3) 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 (缺乏思维的条理性) ; (4) 提出的问题肤浅 (缺乏思维的深刻性) 。我根据先易后难, 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 将思维品质的培养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性;第二阶段:广阔性, 条理性;第三阶段:深刻性。因此引导学生对质疑进行扩展、分类、总结、反思就非常有必要。

在试卷的讲解释疑结束后, 我就学生的质疑问题进行了分类和归纳, 大致为三类:知识类, 解题方法类和历史理论方法类。在分类的基础上, 让学生懂得以后质疑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选择了几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解答, 加深了学生对问题和方法的印象。在这过程中, 我注意运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集体评估这三个相互结合的手段, 有效地引导学生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学生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中, 质疑的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 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 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每发现一个小问号, 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 学习则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老师的调控指导下, 学生进入在习题中寻找疑问, 问题愈多, 好奇心愈强, 兴趣愈浓, 注意力就愈集中, 思维就愈活跃。质疑视乎已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这就是我们教学的目标。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 为了推进历史课程改革,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学习能力寻找切实可行的途径。我就现阶段高中学生历史质疑能力不足的现状, 通过实践反思和总结, 提出了以练带思, 在习题讲评课中提高历史学习质疑能力与水平的观点和方法。文章从习题在培养质疑学习中的优势;习题课上的质疑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与方法两大方面阐述如何对学生历史学习质疑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以练带思,习题讲评课,历史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建伟, 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6 (4) .

[2]张焕庭, 李铮, 郭亨杰.心理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 (1) .

篇4:广东省高中历史各地模拟试题 专题1 必修

关键词: 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1 区别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2004年第一版出版后,相继改版两次,在2007年推出第三版。针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版与第1、第2版进行比较,第3版历史教科书相比之前变化较大,存在很多优点,主要包括图书的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两个方面,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版外在结构存在很多亮点

所谓外在结构,主要指教科书的排版、知识框架和体系等方面。这里存在的优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教科书选用的图片更贴近史实。

高中历史第三版教科书中增加了很多有关历史真实事件的图片,同学们很容易看到图片反映出来的历史现实,对历史的学习更有兴趣,所以高中历史第三版教科书具有鲜明的图文并茂的特点。例如:《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中的漫画《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图中一群侵略者手持钢刀宰杀一条中国巨龙,剁头的剁头,斩脚的斩脚,情形十分残忍和恶劣,这幅漫画十分形象具体地再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十分具有讽刺意味地批判了当时外国列强的这种可耻行为,同时展现了中华民族危机空前的历史情境,再多的语言文字描述也难以达到如此效果。

2.教科书更注重历史年限的排列。

高中历史第三版教科书更注重历史年限的编排。例如:《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在必修l第l、2版中,而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国共十年对峙等内容在第三单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这样的编写顺序容易导致学生混淆学习的知识时间。所以必修l第3版进行了相对应的改革,将第l、2版原第二、三单元合并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在单元内把上述内容全部按时间顺序重新编排,这样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3.增加了《本课要旨》和《模块链接》两个栏目。

高中历史第三版教科书增加了《本课要旨》和《模块链接》两个栏目,如以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的《本科要旨》为例:

(1)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3)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

又如第3版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讲述了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三项内容,《模块链接》做了如下提示:“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2第11课;必修3第l9、20、2l课。”这样的《模块链接》有利于高中生学习和巩固复习,清楚地把握历史来源的来龙去脉。

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版内在结构存在很多亮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版内在结构存在一部分亮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内容更简明扼要,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例如:关于《德意志帝国宪法》第3版的相关叙述则不到150字,相对之前第一版、第二版有较大改进,宪法中的一些具体规定经过改编排列在《资料回放》中,整体感觉比之前更简洁明了。第3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等历史知识内容也进行了行营的简化,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减轻学生学习历史的压力和负担。

2.将不合理的语言编写进行删除。

高中历史第一、二版教科书中仍然存在一部分不太合理的语言编写,在第三版编写过程中进行了删除。如必修1第1、2版《夏商周政治制度》一课是这样表述的:“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所取代。”如果这样表述,就是禹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启。在第3版改为:“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了‘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经过第三版这样改编,标书比之前更准确无误。

综上所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版与第1、第2版之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必须不断对教材进行探究,以最完美的一面呈献在课堂上供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松柏.浅析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第3版的亮点——以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3版与第1、2版对比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07,10:23-25.

篇5:广东省高中历史各地模拟试题 专题1 必修

一、选择题

1.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这最能说明()A.日本的做法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

B.日本在政治上从属于美国

C.美日在国际关系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D.日本与中国建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

2.二战后国际社会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以下与第三世界兴起无关的是()A.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 B.1967年欧共体成立

C.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召开 D.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

3.人们称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七天是“改变世界的七天”,主要是因为()A.有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打开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C.美国长期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D.为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奠定基础 4.下列两幅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主题的变化反映了()

①与美国握手言和 ②中国崛起 ③多极化格局 ④灵活的外交策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遵循的原则有()①平等互利 ②形式多样 ③互不侵犯 ④和平共处 ⑤讲求实效 ⑥共同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

6.1950年上半年,松下电器的产品销售额为9.8亿日元,到下半年则大幅度增至17.2亿日元,几乎是原来的两倍。松下公司成倍盈利的主要原因是()A.东京申办奥运会成功 B.朝鲜战争爆发

C.美国开始信息革命 D.“冷战”正式开始 7.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问题是()

欧共体总部

日本太阳神塔

不结盟运动会议 A.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形成

C.西欧、日本努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用心 爱心 专心 8.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而言,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是()A.朝鲜战争的特需订货对日本的刺激 B.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

C.确立“贸易立国”思想,扩大进出口贸易 D.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进行改造

9.有人说:戴高乐不仅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且为战后法国的崛起铺就了道路。这一道路就是()A.致力于法德和解,推动欧洲联合 B.重振大国雄风,倡导联美抗苏 C.占领德国,联合苏联遏制美英 D.改善劳资关系,推行福利政策 10.下列关于不结盟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 B.坚持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原则

C.实际上是弱小国家消极反抗美苏霸权政策的产物 D.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1..确立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基本框架的是()A.雅尔塔体制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

12.某同学对美苏“冷战”的历史有浓厚的兴趣。他可阅读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是()①《四月提纲》 ②《杜鲁门回忆录》 ③《战争与和平》 ④《柏林墙的故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下列素材中,不能直接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这一课题的是()A.丘吉尔“铁幕”演说录音 B.“马歇尔计划”援助状况报告 C.“华约”成员国分布示意图 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文本 14.二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事实上是()A.确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新国际格局 B.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C.建立了战后新的同盟关系 D.承认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15.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在该条约影响下()A.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

B.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C.美国对苏联全面实行“冷战”

D.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

16.1950年,中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17.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以苏联一极的坍塌而结束。从美苏竞争的结局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A.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得人心 B.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C.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科技的竞争 D.单极世界的梦想不符合世界潮流 18.下列图片反映的当今世界的变化趋势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2

A.国家之间的矛盾在加剧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19.右图反映了当今世界“一超多强”的局面。假若天平的一边是美国,那么另一边应是()

A.日、中、俄、印 B.法、德、英、日 C.欧盟、日、俄、中 D.亚、非、拉美

20.当前世界形势的特点有()①“冷战”结束,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②世界呈现出多极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③世界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 ④民族冲突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温家宝总理访问非洲时曾说,非洲人民对我们有“德”。我们中国人讲究“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有“德”主要是指()A.支援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B.支援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C.支援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斗争

D.支援我国国内经济建设

22.建国以后,周恩来曾长期担任外交部长的职务,在国际社会中有“红色外交家”的美誉,下列周恩来参加的外交活动,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①参加日内瓦会议

②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③会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④出席万隆会议

A.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B.①④③② D.④①③②

23.2008年5月6日至10日,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了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三十多年前促使中日邦交正常化实现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 C.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24.比利时首相范龙佩当选为首任欧洲理事会常设主席时,温家宝总理在贺电中表示希望中欧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这表明()①中国致力于与欧盟友好合作 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③中欧矛盾彻底消失

④当今世界需要合作共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下列两幅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主题的变化反映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与美国握手言和 ②中国崛起 ③多极化格局 ④灵活的外交策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教材必修一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时政评说》 材料三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4分)

(2)美国实施“冷战”政策有何具体表现?(6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4)你认为美国能否建立单极世界?谈谈你的理由。(5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27.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上的太阳神塔,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材料二 西欧、日本、美国的力量对比

材料三

不结盟运动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观察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为什么能够在曾经被原子弹摧毁过的战争废墟上迅速崛起并成为经济超人?对我们有何启示?(8分)

(2)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日本开始摆脱“和平宪法”束缚,从“专守防卫”正式踏上了“海外派兵”之路。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军国主义有明显的抬头倾向。分析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的原因。(3分)

(3)材料二、三反映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其根

用心 爱心 专心 源是什么?(5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请完成:

(1)“我们的会议”指什么会议?何时何地召开?有何特点?(5分)

(2)从材料中概括亚非国家的共同之处。(4分)

(3)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其中“存异”是什么含义?(2分)

(4)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阐明的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5分)

【答案解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1.A [雅尔塔体制事实上确立了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而B、C、D选项是“冷战”的表现。] 2.D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四月提纲》体现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战争与和平》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故选D。] 3.D [依据所学知识,有关“冷战”的是A、B、C三项,D项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内容之一,与本题要求不符,故选D项。] 4.B [美国和苏联事实上分别是两大集团的首领,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是美国控制资本主义世界,苏联操控东欧和亚洲社会主义国家。] 5.B [该条约指的是《华沙条约》,据此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它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6.B [1950年夏,朝鲜战争爆发,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军需订货。] 7.D [欧洲和日本的崛起,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日益成为国际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8.B [解答本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这一关键限定语,只有“民主改革”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A项是从经济发展外部条件而言,C项是制定外向型经济,D项是从科技角度而言。] 9.A [二战后法国的重新崛起伴随着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而欧共体成立的前提即为法德的和解。] 10.C [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利益,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对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不是消极反抗美苏争霸的产物。

11.C [二战后初期日本推行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到70年代,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故选C项。] 12.B [二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它们逐渐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并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A、C、D三项都与此相关,B项反映的是西欧国家的联合,不属于第三世界兴起的表现。] 13.D [在尼克松访华之前,中国已经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排除A。打开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大门的是1971年4月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故可排除B。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故可排除C。所以,答案为D。] 14.B [第一幅图片《边参与战争,边谈论和平》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维护国家利益;第二幅图片反映了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和平崛起。所以选②④。] 15.B [①②⑤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多边外交的四项原则。] 16.B [A项不符合中国奉行的不结盟外交政策;C项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一边倒”外交方针;D项只符合后者,只有B项正确。] 17.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科技的竞争。] 18.D [世贸组织和欧盟是世界缓和的标志;军事组织北约和伊拉克战争反映了紧张、动荡的世界局势。] 19.C [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多极化趋势在当前具体表现为“一超多强”。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 20.A

用心 爱心 专心 21.C 22.A [①发生于1954年,②发生于1972年2月,③发生于1972年9月,④发生于1955年。] 23.C [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是受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24.B 25.B [从第一幅图片《边参与战争,边谈论和平》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维护国家利益;第二幅图片反映了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和平崛起。所以选②④。] 26.(1)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力量的增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美苏自身力量的削弱。

(2)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

(3)世界新的力量中心的崛起和相互间力量的消长、制约以至均衡,都需要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4)不能。理由: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必然推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国际政治民主化趋势日益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二战后美国始终未能建立单极世界。

27.(1)原因:美国扶植;民主化改革;重视科技教育,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发展。

启示:重视科技与教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

(2)应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原因,主要是二战后同盟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

(3)因素:日本和欧共体崛起;不结盟运动发展壮大;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根源:世界经济多极化。

28.(1)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在万隆召开。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有共同的经历,即遭受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有共同的愿望,即解除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

(3)“存异”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4)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篇6:广东省高中历史各地模拟试题 专题1 必修

1.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有人这样评说英王: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航船的原动力,但却是张起风帆的桅杆。对该评说理解不正确的是()A.英王完全丧失统治国家的权力 B.英王利用自己的声望调节政治矛盾 C.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D.英王在国事礼仪方面仍然发挥作用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的权力变化的理解能力。国王“统而不治”,是虚位元首,但也起着维系国家纽带的作用。

【特别提醒】1689年后的英国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其代议制度的确立是人权对抗神权和王权的一次重大胜利,在世界民主化的进程中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意义。其主要意义在于它()A.最先提出人权高于神权和王权 B.首次把封建君主送上了断头台 C.颁布了最早的资产阶级宪法限制王权 D.建立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 【解析】选D。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及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起了君主立宪制,限制国王权力,建立了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

3.恩格斯说:“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这“一次新的斗争”结果是()A.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B.内阁制真正形成

C.两党制的出现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权利

【解析】选D。本题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根据题干“1830年”“资产阶级”等信息判断该历史事件是1832年的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权利。A、B、C可以从时间上排除。

4.邦联制是世界上一种特殊的国家体制,下列各项中,属于邦联制特点的是()①各州拥有独立的主权 ②邦联议会几乎没有实权 ③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 ④中央政府拥有财政、外交、军事等权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①②是邦联制国家的特点,所以它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只能算是一种松散的联盟或联合体,故③错;④是联邦制国家的特点,故排除。

5.下面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A.联邦法院的大法官是由总统任命的,但需参议院同意,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B.总统及其内阁向国会负责

C.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任期都是六年 D.国会拥有立法权和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解析】选A。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而不是对国会负责,B错误;参议院议员任期六年,众议院的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任期两年,C错误;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故D错误。正确答案为A。

6.《美国宪法评注》中说:“他们使它成为有限政府。他们界定了它的权威。他们将它限制在行使特定的权力,将所有其他保留给各州或者人民。”这表明美国宪法确认了()A.中央集权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B.民主原则 D.联邦制原则

【解析】选D。关键信息:有限政府、界定权威、将所有其他保留给各州或者人民等。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可知,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联邦制原则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但并没有过分地削弱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正确。

7.有人说法国是“各种政体的实验场”,也有人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从窗口爬进来的”。这足以说明法国()A.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 B.共和制确立的艰难 C.没有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 D.缺乏建立共和制的经济基础

【解析】选B。法国经历从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等多种政体的较量后,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所以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从窗口爬进来的”,这说明共和制确立的艰难。8.有人对法兰西共和制度确立的过程进行研究总结,绘制成下图。你能从中得出的有效信息有()

①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②其焦点表现在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形式的斗争上 ③反映出法兰西共和之路的艰难曲折,但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阻挡 ④法国君主制和共和制建立的次数相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从图中可以看出法国自1789年大革命开始以来,政权更迭频繁,焦点围绕着君主制和共和制而展开,但两者建立的次数不同,民主共和的趋势不可阻挡。排除④。故选A。9.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两者内容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规定国家元首任期不得超过两届 B.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出 C.政治权力中心在议会 D.众议院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解析】选D。美国最高立法机关,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员数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由直接选举产生;在法国,众议院由普选方式产生。两国众议院议员都由选民选举产生,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

10.以下内容摘自某论著的目录:“民主的源头”“迥异于东方的法律制度”“议会之母”“驴象之争”“一票共和”。据此判断该论著的名称可能是()A.《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B.《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论析》 C.《古代西方政治制度透视》 D.《现代西方经济制度考量》

【解题关键】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关键词综合分析各个目录分别代表的内容,不能片面理解某一方面。

【解析】选B。“民主的源头”是指古希腊民主政治;“迥异于东方的法律制度”是指古罗马法律制度;“议会之母”是指英国议会制度;“驴象之争”是指美国两党制;“一票共和”是指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故由此可以判断B正确。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宪政的核心是宪法。宪政是实行了民主政治和法治原则,以保障人民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目的,创制宪法(立宪)、实施宪法(行宪)和维护宪法(护宪)、发展宪法(修宪)的政治行为的动作过程。——季立东《“宪政即‘限政’思想”的思考》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美国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特征: 3

材料四 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法兰西共和国的真正起始!这个事实也许说明:先进集团或先进思想的产生还不能算全社会的进步,只有当社会上保守的集团也不得不接受先进思想所规定的选择时,社会才能前进一步。——钱乘旦《走向现代国家之路》(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7-18世纪主要欧美国家建立“宪政”的标志。(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17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从法律和制度方面实现政治权力由国王逐渐向议会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材料三图片中三者的职权和相互关系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近代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共和国“真正起始”的标志是什么。共和国能够确立的根源是什么? 【解析】第(1)题注意时间限制“17-18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注意题干中“17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前”的要求,主要史实有《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议会改革。第(3)题结合1787年宪法的具体内容来回答三者的职权和相互关系,要注意全面概括。“基本特征”,可从三权所体现的原则、性质来概括。第(4)题从1875年法国“一票共和”角度即可解答第一问。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是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结合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知识回答“根源”。答案:(1)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建立了联邦共和制。

(2)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3)职权和关系: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有效防止专制的出 4 现。

上一篇:规范财务管理预防经济犯罪专题下一篇: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