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农业有关的古诗词

2024-04-14

与传统农业有关的古诗词(通用9篇)

篇1:与传统农业有关的古诗词

采桑

【南北朝】民歌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

归园田居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刈稻了咏怀 【唐】杜甫

稻获空云水,川平对石门。寒风疏落木,旭日散鸡豚。野哭初闻战,樵歌稍出村。无家问消息,作客信乾坤。

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 【唐】唐彦谦

为笑江南种稻时,露蝉鸣后雨霏霏。莲盆积润分畦小,藻井垂阴擢秀稀。得地又生金象界,结根仍对水田衣。支公尚有三吴思,更使幽人忆钓矶。

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唐】杜甫

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公私各地著,浸润无天旱。主守问家臣,分明见溪伴。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鸥鸟镜里来,关山云边看。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

题农父庐舍 【唐】丘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农家

【唐】颜仁郁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早秋宿田舍 【唐】曹邺

涧草疏疏萤火光,山月朗朗枫树长。南村犊子夜声急,应是栏边新有霜。

田家即事 【唐】储光羲

蒲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老农要看此,贵不违天时。迎晨起饭牛,双驾耕东菑。蚯蚓土中出,田乌随我飞。群合乱啄噪,嗷嗷如道饥。我心多恻隐,顾此两伤悲。拨食与田乌,日暮空筐归。亲戚更相诮,我心终不移。

田家即事 【唐】储光羲

桑柘悠悠水蘸堤,晚风晴景不妨犁。高机犹织卧蚕子,下坂饥逢饷饁妻。杏色满林羊酪熟,麦凉浮垄雉媒低。生时乐死皆由命,事在皇天志不迷。

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插田歌

【唐】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田家即事 【唐】权德舆

闲卧藜床对落晖,翛然便觉世情非。漠漠稻花资旅食,青青荷叶制儒衣。山僧相访期中饭,渔父同游或夜归。待学尚平婚嫁毕,渚烟溪月共忘机。

淇上田园即事 【唐】王维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田家即事 【唐】祖咏

旧居东皋上,左右俯荒村。樵路前傍岭,田家遥对门。欢娱始披拂,惬意在郊原。馀霁荡川雾,新秋仍昼昏。攀条憩林麓,引水开泉源。稼穑岂云倦,桑麻今正繁。方求静者赏,偶与潜夫论。鸡黍何必具,吾心知道尊。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宿新市徐公店(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所见

(清)袁 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篇2:与传统农业有关的古诗词

1、沙压碱,黄金板;沙压粘,变良田;粘压沙,好庄稼。

2、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3、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

4、瑞雪兆丰年。

5、春光一刻值千金,廿四个节气勿等人。

6、春打六九头,穷人苦出头。

7、只有自踏车,没有白削花。

8、若要花,霉里扒。

9、黄花见白花,四十五日上轧车。

10、东北风,雨祖宗。

11、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12、床上困勿得,田里了勿得。

13、六月初一雷个响,棉花便个梗。

14、六月六,晒得鸭蛋熟。

15、六月里盖被,十二月里无米。

16、白露身勿露,赤膊当猪猡。

17、白露前后一场风,乡下人做个空。

18、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楼青稻,霜降一齐倒。

19、小雪勿见叶,小满勿见荚。

20、麦浇芽,菜浇花。

21、冻断麦根,牵断磨绳。〈麦丰收〉

22、冬至油菜,年大麦。

23、冬至离春四十五,一百零五到清明。

24、养了三年蚀本猪,田里好来勿得知。

25、三亩棉花三亩稻,晴挨好,雨挨好。

26、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

27、上昼薄薄云,下昼晒煞人。

28、春分天暖花渐开,牲畜配种莫懈怠。

29、春分天暖花渐开,马驴牛羊要怀胎。

30、牲口栏里勤打扫,一年四季疾病少。

31、疾病不早防,病到就慌张。

32、时到春分,畜禽打针。

33、气味臭烘烘,一定是肺痈(指大牲畜)。

34、瘤胃臌气牛多见,饲喂草料防霉变。

35、角冷鼻无汗,赶快把药灌。

36、张口上喘,十有九险。

37、猪瘟病毒传染快,眼赤无神爱昏呆。

38、猪丹毒,传染急,温高便秘食欲低。

39、粪稀粪干,猪体不安;毛眼闪光,猪体健康。

40、猪有蛔虫害不小,泻频眼白不添膘。

41、羊圈瘟病易发生,圈干防雨病无踪。

42、羊患热痢体发烧,干渴便脓不停尿。

43、兔瘟蔓延危害大,春秋两防不怕它。

44、母鸡肚里有虫搅,毛松冠白产蛋少;两晚两片驱虫灵,产蛋可多二三成。

45、惊蛰春分万物生,鱼儿开口食量增,米糠麸皮豆麻饼,水旱嫩草勤供应。

46、投饵施肥要当心,量少、次多最要紧;投饵定位搭食台,省饵省工鱼齐来。

47、要想管好一池鱼,先要管好一池水。混养鱼种要分层,科学搭配产量增。

48、深水如高楼,层层有鱼游。

49、有的喜深,有的喜浅,合理搭配青、草、鲢、鳙、鲤、鲫、鳊。

50、底层罗非鲮鲫鲤,中下鳊青上鳙鲢。

51、水宽鱼跃,水窄鱼跳。

52、春天老鼠饥,捕杀好时机。

53、留好种子田,年年夺丰产。

54、宁愿饿断肠,不能吃种粮。

55、丰收之年,不收无苗之田。

56、有苗七成收,无苗没盼头。

57、发现缺苗抓紧补,偏心施肥快点促。

58、缺苗虽补全,高低不一般。

59、大苗欺小苗,小苗少长桃。

60、点补虽然长够高,结得桃子小又少。

61、大棒欺小棒,小棒成甜棒。

62、地瓜要长好,必须育苗早。

63、春分节到不能让,地瓜母子快上炕。

64、春分不上炕,谷雨插不上。

65、春天地瓜如蜜甜。

66、大寒前像骨头,立春后变烂肉。

67、春瓜易烂不当饭。

68、春分到清明,棉花干播种。

69、大搞营养钵植棉,桃子多结又提前。

70、春分前后,大麦豌豆。

71、节令到春分,栽树要抓紧。

72、春分栽不妥,再栽难成活。

73、就地育苗就地栽,活得多来长得快。

74、良种壮苗长得快,速生丰产早成材。

75、春分时节,果树嫁接。

76、果树不接不甜。

77、春接海棠,夏接桂,秋接菊花,冬接梅。

78、春分分芍药,到老花不开;秋分分芍药,花儿开不败。

79、发芽椿,落叶槐,枰柳七、八砍下来(指采伐期)。

篇3:与传统农业有关的古诗词

1 困境分析

1.1 农村劳动力缺失

农村劳动力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要素。然而, 目前我国农村出现了大批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 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农村务农的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1.1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是出于人们的驱利动机。

由于我国农业利益长期以来十分低下,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与此同时, 农民的支出却在迅速增加。在这种生存方式下, 农民很少有钱, 也很少愿意将钱投入到生产上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1.1.2 制度性因素。

我国历来把土地作为农民的社会保障, 国家给了农民一份土地就等于给了他们的一切保障, 不管农民外出务工多少年, 他都视土地为退路, 所以不愿放弃土地, 造成土地难以流动。加之我国土地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造成土地使用的细碎化, 因而给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带来困难, 从而出现了农村人口流动而土地不流动的局面。

1.1.3 职业观的改变。

目前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 特别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 他们没有务农的经历, 在现有农业生产及生活环境较差的条件下, 更不愿意从事相对繁重而辛苦的农业劳动。

1.2 土地产权制度的羁绊

改造传统农业, 实现农业现代化, 土地规模经营是必由之路。而目前我国土地产权设计表现出如下不足:

1.2.1 产权不明晰。

国家、集体、农民对土地产权的权责分解不清, 国家作为最终所有者, 又是正式产权的制定者和维护者, 无疑会使得国家在合约的分享中处于特殊地位。

1.2.2 农民不愿投入。

集体作为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法定所有者, 对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会使农民对土地使用的预期不足。作为理性的判断者, 农民不会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1.2.3 主体地位不对等。

农地集体产权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表现的是农民与集体、农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但由于其主体地位不对等, 国家和集体可以利用其所有者和规则制定者的双重地位, 随意处置土地。

2 治理对策及措施

综上所述, 要实现对我国传统农业的改造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2.1 治理农村劳动力缺失问题

毫无疑问, 现代农业建设有赖于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市转移, 但是这种转移是有条件的, 如果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农村, 农业的机械化、电器化的生产工具还不能完全替代人、畜力、工具的情况下, 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流, 反而会给现代农业建设带来严重隐患。

2.2 土地永久使用权制度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最佳路径选择

一种产权制度的设计首先应当考虑它的激励作用, 使产权得到明确的界定。所以,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最重要的一点是产权的分享应该通过明确的合约来分配, 而不是一定要在土地所有制问题上大动干戈。根据我国的国情, 建议在保持农村土地公有制的条件下实行土地永久使用制度。

在土地产权明确的情况下, 各种土地的流通形式都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来解决, 土地因为其流通必然会体现出价值, 而农民的土地经营规模也因土地使用权的流动得以扩大, 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有了更好的实现条件。

2.3 合理确定农业投资的重点与主体

改造传统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所需的投资包括很多内容, 主要有: (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包括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利灌溉设施、小流域防洪防涝设施、田间道路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平整土地和土地改良等; (2) 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投资, 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贮运、加工以及经营管理所需固定资产的更新和扩大;农业机械设备的购置;林场、草场、渔场、农副产品加工厂、仓库、晒场、冷藏设备以及先进经营管理方法的引进和推广、农业发展战略、农业信息化建设等。

篇4: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化词语探析

关键词:词语文化节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博曾这样说过:“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常敬宇在《汉语词汇与文化》中提出文化词汇并给其下了定义:“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他还对文化词汇的两大特点作了进一步解释:“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它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有的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下面我们从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词语入手,按照时间顺序,分析其构词方式及文化意义。

一、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守岁、春联、拜年、年货、贺年卡、饺子、年夜饭等。这些词的构词方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偏正型: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如:门神、鞭炮、春联、桃符、年画、年货、年夜饭、贺年卡、压岁钱。

动宾型: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又叫支配式,如:拜年、守岁、爆竹。

附加式:由词根和词缀构成。词缀在词根前的叫前缀,在词根后的叫后缀。如:饺子。

(二)文化意义

由春节衍生的这些文化词语都传递着年味,与人们的所做所愿密切相关。“年”,《说文》:“谷熟也。《春秋传》曰:大有年。”甲骨卜辞中“受年”即为获得好收成之义。我国古代以农业生产为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百姓最看重的,谷物成熟呈现一个周期,因此“年”是集时间词与收成义于一体。按照汉族的传统习俗,春节全家人要团聚庆祝新年的到来。我们将这些文化词语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它们的文化意义。

(三)传统习俗

春节的前一天晚上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人们整晚不睡,这叫“守岁”,除夕一过便是人们常说的“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立春一般在春节前后,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也强调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前一天,人们会贴年画、春联来装点房子,使整个节日都洋溢着幸福美满的气氛。最丰盛的当属年夜饭,人们会准备不同种类的食物,边欣赏电视节目边享受美味佳肴。凌晨一到,人们便开始辞旧迎新,燃放鞭炮,迎接新的开始。还有一个关于“年”的故事传说,每到初春叫“年”的魔怪就会来伤害人,为保平安,人们燃放鞭炮使其远离。春节这天,小孩子门会收到长辈的礼物,那就是压岁钱,都是吉祥平安的寓意。拜年也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形式也多种多样,尤其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拜年方式变得多样化,短信、电话、邮箱、微信、微博替代了古老的拜年方式——向长辈磕头跪拜,向同辈拱手作揖,赢得年轻人的青睐。中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贺年卡的国家。贺年卡由古代的谒刺发展而来,相当于今天的名片。宋代王安石《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对春节最真实的写照。

(四)传统食物

春节的传统食物非饺子莫属。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此时饺子是药用。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辞旧迎新、寄寓美好,人们怀揣着新的愿望迎接新年,所以这些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都与“年”“岁”“春”之义息息相关。

二、与元宵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因为这个节日是在晚上过,夜晚又称“宵”,因此得名元宵节。与元宵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猜灯谜、观灯、赏花灯、吃元宵、放焰火等,其构词方式均为动宾型。

(二)传统习俗

正月十五点灯是汉明帝提倡佛教,对佛表示尊敬之举,流行至今。张灯最初是为人们的生殖目的服务,是祁子也是祁年。现在每逢元宵佳节,各大公园、商场都会张灯结彩,赏花灯、猜灯谜让人乐在其中,感受着节日氛围。

(三)传统食物

元宵节的代表食物是元宵,又称作汤圆,含“团圆”的意思。“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制作的圆形状食物,可以包上各种不同口味的馅,煮熟或者炸熟即可。元宵节还在年节内,等于年还没过完,家家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都传达着美好的寓意。

三、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清明节一般在阴历三月份,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扫墓、祭祀、折柳、插柳等,祭祀构词方式属于联合型,其余均为动宾型。

(二)文化意义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最美人间四月天,一切生物都开始苏醒,焕发着青春与活力,清新明朗。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还有一个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时,介子推与他患难与共,对重耳十分忠诚。后来重耳当了国君,要重赏介子推,此时介子推在山中过着隐居生活,不肯出来受赏。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不料介子推终不肯出山,抱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悲痛不已。为纪念介子推,将其被焚之日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糟糕、蒸饼之类的寒食。由于寒食节也为传统祭祀的日子,与清明节相差一天,也都列入清明节之列。因此清明节主要内容是为祖上祭扫坟墓,以此祭奠先人,寄托哀思。可以看出,节日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

四、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为“初”的意思,又叫端五节。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粽子、香包、彩绳、赛龙舟等,其构词方式分以下三种:

偏正型:香包、彩绳

动宾型:赛龙舟

附加式:粽子

(二)文化意义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传说都与纪念诗人屈原有关。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屈原以是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原就这样离开楚国,是国家的损失。所以百姓为使屈原免受鱼虾侵食,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原肉体。之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给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香药、朱砂、雄黄,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颜色各异,玲珑可爱。

五、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endprint

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八月节。俗语“月到中秋分外圆”,所以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词语都与“月”有关,如祭月、赏月、拜月、月饼等,前三个词语的构词方式为动宾型,月饼构词方式为偏正型。

(二)传统习俗

中秋之夜,月明且圆,因此人们常把月圆看作是团圆的象征,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达的正是团圆之义。至宋代,中秋节发展成为群众性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月有关,当然也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中秋正值赏月好时节,所以“今夜月明人尽望”。

(三)传统食物

拜月、赏月是传统习俗,当然少不了传统食物——月饼。传说月饼起源于唐初,但“月饼”一词最早在南宋文献出现。如今月饼的口味多种多样,中秋节馈赠月饼已成为一种礼节,这些都传达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与重阳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重阳节为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一名来自《易经》八卦,将“九”定为阳数,两个九即为两个阳,所以称“重阳”。与重阳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如登高、赏菊、插茱萸等,其中登高、赏菊构词方式为动宾型,茱萸为叠韵的单纯词。

(二)文化意义

人们的所做都与所愿息息相关。相传重阳登高是为了祛除祸灾,健康长寿,加上重阳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之际,登高观景,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及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诗句,都真切地描写了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的文化传统。

七、与腊八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的初八,它是一个民俗化的宗教节日。与腊八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腊祭、腊八粥等,其构词方式均为偏正式。

(二)文化意义

远古时期,汉民族在冬季用猎获的禽兽祭祀天地,来祈求福寿。杜台卿《玉烛宝典》:“腊者,猎也,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以此来看,古代“腊”与“猎”同义。关于腊八粥,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传说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在成道的前一天,为寻求人生之道,走遍名山大川,因长途劳累,饥渴难忍昏倒在地。这时一个牧女赶到用乳粥喂他,才把他救活。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寺院僧侣为了纪念此事,每逢腊月初八取香谷杂粮煮粥供佛,称为‘佛粥或‘五味粥。”现在的腊八粥也是放入各种各样的粮食及糖类、红枣,象征着五谷丰登。

八、结语

综上来看,传统节日有其自身的风俗习惯,而且这些方式都包含在所形成的文化词语中,使词语传递着文化色彩。只有结合文化,才能更透彻理解这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词语的真正内涵。汉语词汇是汉文化积淀形成的活化石,我们必须从汉文化中找到相关词语的源头,寻根问底。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5:与新年有关的古诗词

与新年有关的古诗词 新年诗句(一)《除夜》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除夜》白居易

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除夜》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除夜》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江外除夜》曹松

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急催。半夜腊因风卷去,五更春被角吹来。宁无好鸟思花发,应有游鱼待冻开。不是多岐渐平稳,谁能呼酒祝昭回。新年诗句(二)《除夜》成彦雄

铜龙看却送春来,莫惜颠狂酒百杯。吟鬓就中专拟白,那堪更被二更催。《除夜有怀》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除夜》方干

玉漏斯须即达晨,四时吹转任风轮。寒灯短烬方烧腊,画角残声已报春。明日便为经岁客,昨朝犹是少年人。新正定数随年减,浮世惟应百遍新。《元会》曹植

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七年元日对酒五首》白居易

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 《丁卯元日》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新年诗句(三)《新年作》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守岁》杜甫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元日》王安石

篇6:与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1、《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3、《八月十五夜玩月·天将今夜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6、《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7、《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人。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8、《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9、《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0、《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11、《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12、《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3、《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4、《七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5、《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6、《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篇7: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望汉月》宋.柳永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赋新月(唐 缪氏子)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中秋月 (苏轼 )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山居秋螟》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明如水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十五夜望月

篇8:有关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传统民居,地域文化,建筑,历史

1 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在保存、发展中的精华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很多传统文化逐渐受到人们的漠视, 人们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时, 遗失了很多珍贵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一些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开始从田园风光中汲取乐趣, 开始更倾向于大自然的纯净;一些传统文化和历史性的文物、设施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瞩目。而传统民居正是经济快速发展下的仍能够完整保存的文化载体,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 所以说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在保存、发展中的精华。

所谓的传统, 不仅仅包括地区独特的物质形态, 同时也包括着地区历代相传的思想理念, 这在未来的生活中, 作为一种信仰而存在, 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习惯, 同时, 传统也是劳动人民在若干年的经验教训中总结而来的, 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国地域辽阔, 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集体, 所以说我国的历史文化是博大精深的,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都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族人未来的发展;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横跨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两大气候区, 所以南北环境条件相差很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出现形态各异的民族特色, 为了使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人们不得不根据当地的气候因素和地域特征选择不同的居住方式。比如说, 我国南方地区, 降水量比较大, 年均平均气温也要比北方高很多, 所以南部的建筑物多以防潮、防虫等作为建筑准则, 而我国北方地区年均气温较低, 在民居建筑过程中多以保暖、抗寒为主, 这就形成了形态各异的传统民居文化。

而传统民居的独特性是在部落不断发展中传承下来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这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 是人们了解地域文化的敲门砖, 所以说保护传统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传统民居中体现地域文化的相关因素

我们都知道, 不同地区的民居有不同的特点, 就像西藏地区的蒙古包, 云南地区的吊脚楼, 这些传统民居是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的, 是在那些因素上反映出地域特征的, 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分析。如果将一个地区历代的传统民居建设, 比喻成一个遗传过程的话, 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传统民居建设中提取一些优良基因, 即建筑精华, 包括建筑物的外在形式、部分构件以及建筑物上的饰物、颜色、符号、施工技术等等;这些都是组成地域文化的基本单位, 在未来民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建筑的整体风格是区别不同地域文化的关键, 它主要是指不同地区、不同时代, 在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以及建筑技术的影响下, 而形成的综合特质;对建筑风格的认识,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下手;首先是理解建筑形式, 就是对建筑物的外部存在形式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分析研究, 就好像对一个人的着装进行全面的对比;其次是建筑物的整体性格, 这是“与生俱来”的, 是伴随着民族文化而产生和发展的,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受地区气候因素和文化要略以及民族价值观念的影响较大, 就像一个人的内在性格一样, 除了受父母的遗传基因影响外, 还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将建筑性格比喻成一个人的内在心灵, 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 它是精神层面、不可轻易改变的特质, 就像不同的建筑风格, 带给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传统的中国风, 就体现出恬雅和柔静, 而欧美风就体现出舒适和优越。

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带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性和个性特征, 它总是与一个地区不可变化的地理因素和气温因素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同时也受到人文性的影响, 例如历史文化、民族习俗、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等, 这是传统民居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从生态观方面来分析传统民居存在的必要性, 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是和人们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的, 就像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指南针、造纸术等, 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所以说传统民居也是不例外的, 在建造过程中, 人们会充分考虑到其建筑设计是否符合自身的生存习惯, 是否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因素和地理条件, 是否能够和周围的自然因素合为一体, 这些问题将直接决定着传统民居是否能够顺利的存留下来, 而不被实际生活所淘汰;所以说, 传统民居即使存在独特的文化特征, 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也是有可能被遗弃的;这就要求我们将地域文化和传统民居的实用性结合到一起, 在确保居住舒适性的基础上掺入更多的传统地域文化要素。

但是就目前来看, 传统民居和地域文化的宣扬, 并没有发挥十分明显的效果, 传统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都被慢慢忽略了, 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传统文化已经失去存在的价值, 它们仍旧是历史存在的证据, 在分析研究两者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时, 我们认识到, 要想将优秀的地域文化保留下来, 就需要在传统民居建筑中适当的融入现代文化。

3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在建筑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同时也是振奋民族精神的主要手段, 然而未来的建筑行业, 逐步实现现代化和先进化是必然要求, 如何才能做到两者的融合和相互协调是今后建筑施工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发展地域文化的过程中, 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继承和摒弃是建筑产业要特别注意的, 因为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不是完美的, 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是验证传统文化存在的主要标志, 在未来的继承发展中, 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和创新。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是和部落生存紧密联系的, 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 都具有非常复杂的关联, 它的多元性决定了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所体现的地域性;所以我们认为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积淀下的精髓, 是我们要特别保护和特别继承的主要内容, 在实现民族性和现代化结合相互融合的过程中, 要超越简单的模仿, 要真正体会到民居建筑背后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内涵, 从本质上分析传统民居存在的价值, 并融入现代元素实现改造和创新。所谓传统民居建筑的本质, 也就是说在传统民居建筑中所体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 以及建筑技术和建筑审美之间的融合, 这种双重性是民居建筑文化存在的最大价值;一个伟大的民居建筑, 其艺术价值要远远大于它的使用价值, 就像我国现存的故宫、苏州园林等传统民居建筑, 它们已经是我国古代建筑的象征, 从这些不可思议的传统民居身上学到的精神内涵、读到的文化底蕴、感受到的独特文化气息是精神的升华;同时即使是在蒙古草原上看到那些简陋的蒙古包和简单的生活用具, 也会对心灵带来震撼;这种用实际生活来阐述文化、反映文化的载体是我们要特别保护的;所以我们说, 不管是哪一朝代、哪一地域, 都会有亘古不朽的民居建筑, 它们体现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将成为那一时代和那一地区的象征。

此外我们认为传统的民居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还和社会经济、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历史发展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影响民居特色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变化, 人们在生活习性、文化概念、审美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上会发生一定变动;要想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存、先进与传统的结合, 就必须促使我国建筑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就要遵守一定的建筑原则和规章制度。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努力实现建筑和自然的合二为一, 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建筑产业, 而这里提到的“自然”, 除了包括自然环境之外, 还包括自然文化因素和自然人文因素, 抓住共性特征和独特的人文情愫;其次要注意的就是提倡传统民居建筑并不是对其他文化的否认和排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密切, 使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和传递, 我们所说在建筑中保留传统文化因素, 并不是对地域文化的彻底肯定, 和对外来文化的彻底否定;在实际建筑过程中, 要正确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努力建设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物;比如说要在国外建设一个特色的中国菜馆, 除了在外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 还要在内部装饰上融合一定的中国风, 在氛围的营造上略胜一筹, 表达出传统的文化气息;但是要想使中国菜馆凸显出现代气息, 就可以在菜馆名字和logo设计上融入先进的文化气息, 在菜馆卫生间的设置上, 添加现代元素, 这样一来, 人们在享受传统文化的同时, 还可以享受先进的服务质量, 体验先进技术带来的乐趣。

4 结语

传统民居建筑和地域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21世纪, 要想将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大范围的保留下来, 民居建设将会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简单了解到传统民居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双向关系, 也认识到要想真正意义上继承和发展传统地域文化, 就要将民居建设中实现历史性和现代性的统一;这篇文章就是在分析传统民居和地域文化联系性的基础上, 对传统民居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进行分析研究, 希望能够号召人们关注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存在, 也希望能够为今后建筑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颂.中国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保护探析[J].住宅产业, 2008 (7) :33-34.

[2]周越.中国传统乡村民居研究的启示[J].美苑, 2013 (6) :77-78.

[3]于琍.浅析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性[J].城市建筑, 2013 (22) :65-66.

[4]吴荻.传统民居的“比较设计”[J].林业科技情报, 2013 (4) :25-26.

篇9:与传统农业有关的古诗词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传承,文化积淀深厚,中国的古代建筑独树一帜,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建筑文化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的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需要我们充分吸收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继承;创新一、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建造理念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古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孕育出伟大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之所以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有极大的关系。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建筑艺术也受到深深儒家思想的影响。首先,儒家思想是入世哲学,讲究经世致用,这一原则也体现在传统建筑上。因此,不论是富丽堂皇的深宫别院,还是宁静致远的古刹道观,又或是市井民居都因其不同的气质和使用需求,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审美情趣;其次,儒家文化还讲究天人合一,也就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一切都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故而我国传统建筑也融入了天人合一思想,将自然环境中的山川河流、花草古木当作建筑风格的参照物,因此,传统建筑与周围环境结合得天衣无缝,处处透出典雅、宁静的气息。

(二)我国传统建筑之美。我们国家的传统建筑之美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艺术美与意境美

1.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之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根深植与传统文化之上,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建筑领域的反映与投射,随着思想文化的不断发展,古代建筑文化也不断演进,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美感,这种古朴,而又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独特文化气质是其他建筑文化所不具备的。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来源丰富,这与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着极大的联系,在中央王朝强大时,汉文化不断吸收周边民族的文化思想,当然也包含异邦建筑文化。因而在不断的民族融合和思想融合的过程中,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得以升华。当然,在不断王朝更替和几次外族入侵后,大多数古代建筑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有一位对中国古代建筑推崇备至的著名建筑设计师曾说道:“中国现存的传统建筑分为两种,前者已经被彻底破坏,后者则是对古代建筑彻底的模仿”。虽然有些尖锐,但从中不难看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及其重要。我国传统建筑建造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主要以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不屑使用钉子或者胶粘剂连接,使得建筑透出人工斧凿痕迹,而是采用榫卯连接,在每个细节都与力学定律悄然契合,透出古朴、自然之美、艺术之美。

2.我国传统建筑的意境之美。我国古代建筑不但功能完善,具有建筑艺术美感,还具有中国风范的意境之美。这与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书法、绘画、音律是一脉相承的,追根溯源都源自中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构成,以儒家文化为主,其它二者为辅,三者虽然来源不同,但经过无数伟大哲人的努力,三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最终和谐共存,并塑造出中国人不同的精神侧面。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影响到传统建筑艺术,儒家的庄重、典雅,佛家的宁静致远,道家的洒脱灵动,都体现在建筑中,使传统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具有艺术美感,同时散发出无限的意境之美。

二、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我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在长期发展中一部分技艺得以流传,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古老建筑技法已经失传,想要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首先,要考虑到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在理念上的冲突,传统建筑文化中有很多技法已经不适合在当代使用,因而要有选择性的继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建筑大家曾经提出抽象继承的概念。抽象继承传统建筑文化要做到以下两点:(1)发扬传统建筑文化,即提取传统建筑文化中能够与时俱进的精华部分,在原有建筑文化上继续发扬;(2)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技艺和文化融合于现代建筑文化中,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文化。

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存在极大困难。首先,传统建筑结构较少,显然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繁多的社会经济活动需求;其二,传统建筑的神韵很大程度上源自其选材和榫卯连接技术,而当今社会,人口众多,土地成为稀缺资源,城市多以高层建筑为主,而已木材作为主要承重材料的传统建筑,其牢固性和耐久性显然达不到使用要求,因此钢筋混凝土材料和西方建筑思想的流行也是大势所趋;其三,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文化理念也存在冲突,以苏州园林为例,我国园林艺术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虽然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但也透出消极避世的思想,同当今社会努力拼搏、昂扬向上的价值观有所冲突。就现代建筑而言,很多建筑师也希望融入一些传统建筑元素,形成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建筑,提升建筑的审美功能,但效果不甚理想,主要问题有两点:(1)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理解还很肤浅,徒有其表,流于形式,不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2)传统元素和现代建筑搭配不协调,想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结合,却透出不伦不类的怪异之感。

只有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够将传统建筑元素更好的融入现代建筑中。上文已经多次提及,传统建筑文化与传统思想文化一脉相承。因此,作为龙的传人,我们要立足与中华文明,学习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才能提高建筑设计人员对传统建筑文化独特美感的认识,最终灵活运用各种传统建筑元素,建造出具有东方神韵又与时俱进的现代建筑。那么传统建筑元素是怎样反映传统文化的呢?首先,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柱廊、斗柱、屋檐形式,以及具有强烈中国风格的窗棱和屋台装饰都源自儒家思想,其中包含许多经典故事,只有了解这些建筑元素背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涵,才能将建筑元素合理搭配;其次,传统建筑非常重视空间布局,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契合度;其三,传统建筑文化中对建筑空间的布局和各种环境的搭配很讲究阴阳和风水,体现中国建筑的神秘元素,我们以今天视角看来,所谓阴阳、风水不无道理,其中蕴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合理的布局和环境能让人身心愉悦,身体健康当然对事业发展和生活幸福有所帮助。这些传统建筑思想虽然不易理解,但其中所蕴藏的思想文化是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

世界各个地区由于地理、气候不同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点部分的传统建筑文化随着历史发展至今,拥有异常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建筑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地缘因素影响,各个文明相对独立的发展,造就了独特的建筑文化。而在当代,由于通讯和交通的发达,以及互联网兴起,全球一体化趋势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各国间的交流日益紧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建筑作为经济和文化的载体,当然也不例外。现代建筑都采用钢筋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主流建筑元素包括:屋顶平、墙面平且直、玻璃大、高度高,由于这些元素符合现代人对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同时与当代审美理念契合度高,因而新的建筑文化产生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

三、 结语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选择性的继承和发扬,将传统建筑元素中符合现代建筑文化的部分加以引入和创新,才能建造出既有传统建筑神韵,又具备现代建筑功能的建筑。

【参考文献】

[1]何镜堂,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J],中国勘察设计,2011(07)

[2]许跃,王益,建筑设计构思的文化表现[J],工程与建设,2008(02)

[3]张振,中国建筑文化之根基——儒、道、佛(释)与中国建筑文化[J],华中建筑,2003(02)

摘要: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传承,文化积淀深厚,中国的古代建筑独树一帜,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建筑文化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的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需要我们充分吸收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继承;创新一、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建造理念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古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孕育出伟大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之所以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有极大的关系。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建筑艺术也受到深深儒家思想的影响。首先,儒家思想是入世哲学,讲究经世致用,这一原则也体现在传统建筑上。因此,不论是富丽堂皇的深宫别院,还是宁静致远的古刹道观,又或是市井民居都因其不同的气质和使用需求,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审美情趣;其次,儒家文化还讲究天人合一,也就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一切都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故而我国传统建筑也融入了天人合一思想,将自然环境中的山川河流、花草古木当作建筑风格的参照物,因此,传统建筑与周围环境结合得天衣无缝,处处透出典雅、宁静的气息。

(二)我国传统建筑之美。我们国家的传统建筑之美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艺术美与意境美

1.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之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根深植与传统文化之上,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建筑领域的反映与投射,随着思想文化的不断发展,古代建筑文化也不断演进,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美感,这种古朴,而又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独特文化气质是其他建筑文化所不具备的。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来源丰富,这与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着极大的联系,在中央王朝强大时,汉文化不断吸收周边民族的文化思想,当然也包含异邦建筑文化。因而在不断的民族融合和思想融合的过程中,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得以升华。当然,在不断王朝更替和几次外族入侵后,大多数古代建筑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有一位对中国古代建筑推崇备至的著名建筑设计师曾说道:“中国现存的传统建筑分为两种,前者已经被彻底破坏,后者则是对古代建筑彻底的模仿”。虽然有些尖锐,但从中不难看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及其重要。我国传统建筑建造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主要以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不屑使用钉子或者胶粘剂连接,使得建筑透出人工斧凿痕迹,而是采用榫卯连接,在每个细节都与力学定律悄然契合,透出古朴、自然之美、艺术之美。

2.我国传统建筑的意境之美。我国古代建筑不但功能完善,具有建筑艺术美感,还具有中国风范的意境之美。这与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书法、绘画、音律是一脉相承的,追根溯源都源自中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构成,以儒家文化为主,其它二者为辅,三者虽然来源不同,但经过无数伟大哲人的努力,三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最终和谐共存,并塑造出中国人不同的精神侧面。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影响到传统建筑艺术,儒家的庄重、典雅,佛家的宁静致远,道家的洒脱灵动,都体现在建筑中,使传统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具有艺术美感,同时散发出无限的意境之美。

二、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我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在长期发展中一部分技艺得以流传,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古老建筑技法已经失传,想要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首先,要考虑到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在理念上的冲突,传统建筑文化中有很多技法已经不适合在当代使用,因而要有选择性的继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建筑大家曾经提出抽象继承的概念。抽象继承传统建筑文化要做到以下两点:(1)发扬传统建筑文化,即提取传统建筑文化中能够与时俱进的精华部分,在原有建筑文化上继续发扬;(2)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技艺和文化融合于现代建筑文化中,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文化。

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存在极大困难。首先,传统建筑结构较少,显然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繁多的社会经济活动需求;其二,传统建筑的神韵很大程度上源自其选材和榫卯连接技术,而当今社会,人口众多,土地成为稀缺资源,城市多以高层建筑为主,而已木材作为主要承重材料的传统建筑,其牢固性和耐久性显然达不到使用要求,因此钢筋混凝土材料和西方建筑思想的流行也是大势所趋;其三,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文化理念也存在冲突,以苏州园林为例,我国园林艺术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虽然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但也透出消极避世的思想,同当今社会努力拼搏、昂扬向上的价值观有所冲突。就现代建筑而言,很多建筑师也希望融入一些传统建筑元素,形成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建筑,提升建筑的审美功能,但效果不甚理想,主要问题有两点:(1)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理解还很肤浅,徒有其表,流于形式,不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2)传统元素和现代建筑搭配不协调,想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结合,却透出不伦不类的怪异之感。

只有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够将传统建筑元素更好的融入现代建筑中。上文已经多次提及,传统建筑文化与传统思想文化一脉相承。因此,作为龙的传人,我们要立足与中华文明,学习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才能提高建筑设计人员对传统建筑文化独特美感的认识,最终灵活运用各种传统建筑元素,建造出具有东方神韵又与时俱进的现代建筑。那么传统建筑元素是怎样反映传统文化的呢?首先,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柱廊、斗柱、屋檐形式,以及具有强烈中国风格的窗棱和屋台装饰都源自儒家思想,其中包含许多经典故事,只有了解这些建筑元素背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涵,才能将建筑元素合理搭配;其次,传统建筑非常重视空间布局,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契合度;其三,传统建筑文化中对建筑空间的布局和各种环境的搭配很讲究阴阳和风水,体现中国建筑的神秘元素,我们以今天视角看来,所谓阴阳、风水不无道理,其中蕴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合理的布局和环境能让人身心愉悦,身体健康当然对事业发展和生活幸福有所帮助。这些传统建筑思想虽然不易理解,但其中所蕴藏的思想文化是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

世界各个地区由于地理、气候不同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点部分的传统建筑文化随着历史发展至今,拥有异常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建筑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地缘因素影响,各个文明相对独立的发展,造就了独特的建筑文化。而在当代,由于通讯和交通的发达,以及互联网兴起,全球一体化趋势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各国间的交流日益紧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建筑作为经济和文化的载体,当然也不例外。现代建筑都采用钢筋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主流建筑元素包括:屋顶平、墙面平且直、玻璃大、高度高,由于这些元素符合现代人对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同时与当代审美理念契合度高,因而新的建筑文化产生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

三、 结语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选择性的继承和发扬,将传统建筑元素中符合现代建筑文化的部分加以引入和创新,才能建造出既有传统建筑神韵,又具备现代建筑功能的建筑。

【参考文献】

[1]何镜堂,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J],中国勘察设计,2011(07)

[2]许跃,王益,建筑设计构思的文化表现[J],工程与建设,2008(02)

[3]张振,中国建筑文化之根基——儒、道、佛(释)与中国建筑文化[J],华中建筑,2003(02)

摘要: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传承,文化积淀深厚,中国的古代建筑独树一帜,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建筑文化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的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需要我们充分吸收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继承;创新一、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建造理念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古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孕育出伟大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之所以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有极大的关系。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建筑艺术也受到深深儒家思想的影响。首先,儒家思想是入世哲学,讲究经世致用,这一原则也体现在传统建筑上。因此,不论是富丽堂皇的深宫别院,还是宁静致远的古刹道观,又或是市井民居都因其不同的气质和使用需求,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审美情趣;其次,儒家文化还讲究天人合一,也就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一切都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故而我国传统建筑也融入了天人合一思想,将自然环境中的山川河流、花草古木当作建筑风格的参照物,因此,传统建筑与周围环境结合得天衣无缝,处处透出典雅、宁静的气息。

(二)我国传统建筑之美。我们国家的传统建筑之美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艺术美与意境美

1.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之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根深植与传统文化之上,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建筑领域的反映与投射,随着思想文化的不断发展,古代建筑文化也不断演进,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美感,这种古朴,而又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独特文化气质是其他建筑文化所不具备的。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来源丰富,这与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着极大的联系,在中央王朝强大时,汉文化不断吸收周边民族的文化思想,当然也包含异邦建筑文化。因而在不断的民族融合和思想融合的过程中,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得以升华。当然,在不断王朝更替和几次外族入侵后,大多数古代建筑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有一位对中国古代建筑推崇备至的著名建筑设计师曾说道:“中国现存的传统建筑分为两种,前者已经被彻底破坏,后者则是对古代建筑彻底的模仿”。虽然有些尖锐,但从中不难看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及其重要。我国传统建筑建造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主要以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不屑使用钉子或者胶粘剂连接,使得建筑透出人工斧凿痕迹,而是采用榫卯连接,在每个细节都与力学定律悄然契合,透出古朴、自然之美、艺术之美。

2.我国传统建筑的意境之美。我国古代建筑不但功能完善,具有建筑艺术美感,还具有中国风范的意境之美。这与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书法、绘画、音律是一脉相承的,追根溯源都源自中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构成,以儒家文化为主,其它二者为辅,三者虽然来源不同,但经过无数伟大哲人的努力,三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最终和谐共存,并塑造出中国人不同的精神侧面。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影响到传统建筑艺术,儒家的庄重、典雅,佛家的宁静致远,道家的洒脱灵动,都体现在建筑中,使传统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具有艺术美感,同时散发出无限的意境之美。

二、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我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在长期发展中一部分技艺得以流传,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古老建筑技法已经失传,想要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首先,要考虑到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在理念上的冲突,传统建筑文化中有很多技法已经不适合在当代使用,因而要有选择性的继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建筑大家曾经提出抽象继承的概念。抽象继承传统建筑文化要做到以下两点:(1)发扬传统建筑文化,即提取传统建筑文化中能够与时俱进的精华部分,在原有建筑文化上继续发扬;(2)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技艺和文化融合于现代建筑文化中,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文化。

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存在极大困难。首先,传统建筑结构较少,显然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繁多的社会经济活动需求;其二,传统建筑的神韵很大程度上源自其选材和榫卯连接技术,而当今社会,人口众多,土地成为稀缺资源,城市多以高层建筑为主,而已木材作为主要承重材料的传统建筑,其牢固性和耐久性显然达不到使用要求,因此钢筋混凝土材料和西方建筑思想的流行也是大势所趋;其三,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文化理念也存在冲突,以苏州园林为例,我国园林艺术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虽然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但也透出消极避世的思想,同当今社会努力拼搏、昂扬向上的价值观有所冲突。就现代建筑而言,很多建筑师也希望融入一些传统建筑元素,形成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建筑,提升建筑的审美功能,但效果不甚理想,主要问题有两点:(1)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理解还很肤浅,徒有其表,流于形式,不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2)传统元素和现代建筑搭配不协调,想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结合,却透出不伦不类的怪异之感。

只有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够将传统建筑元素更好的融入现代建筑中。上文已经多次提及,传统建筑文化与传统思想文化一脉相承。因此,作为龙的传人,我们要立足与中华文明,学习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才能提高建筑设计人员对传统建筑文化独特美感的认识,最终灵活运用各种传统建筑元素,建造出具有东方神韵又与时俱进的现代建筑。那么传统建筑元素是怎样反映传统文化的呢?首先,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柱廊、斗柱、屋檐形式,以及具有强烈中国风格的窗棱和屋台装饰都源自儒家思想,其中包含许多经典故事,只有了解这些建筑元素背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涵,才能将建筑元素合理搭配;其次,传统建筑非常重视空间布局,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契合度;其三,传统建筑文化中对建筑空间的布局和各种环境的搭配很讲究阴阳和风水,体现中国建筑的神秘元素,我们以今天视角看来,所谓阴阳、风水不无道理,其中蕴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合理的布局和环境能让人身心愉悦,身体健康当然对事业发展和生活幸福有所帮助。这些传统建筑思想虽然不易理解,但其中所蕴藏的思想文化是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

世界各个地区由于地理、气候不同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点部分的传统建筑文化随着历史发展至今,拥有异常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建筑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地缘因素影响,各个文明相对独立的发展,造就了独特的建筑文化。而在当代,由于通讯和交通的发达,以及互联网兴起,全球一体化趋势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各国间的交流日益紧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建筑作为经济和文化的载体,当然也不例外。现代建筑都采用钢筋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主流建筑元素包括:屋顶平、墙面平且直、玻璃大、高度高,由于这些元素符合现代人对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同时与当代审美理念契合度高,因而新的建筑文化产生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

三、 结语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选择性的继承和发扬,将传统建筑元素中符合现代建筑文化的部分加以引入和创新,才能建造出既有传统建筑神韵,又具备现代建筑功能的建筑。

【参考文献】

[1]何镜堂,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J],中国勘察设计,2011(07)

[2]许跃,王益,建筑设计构思的文化表现[J],工程与建设,2008(02)

上一篇:被别人歧视五年级作文下一篇:有关遗产的协议书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