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演讲:生命的启示

2024-06-09

师生演讲:生命的启示(精选6篇)

篇1:师生演讲:生命的启示

大家知道,冬季来临,天干物燥,防火是我们当前重要的工作,所以今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会,就是要借助当下这个形势,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安全工作。安全工作没有任何借口,我们的岗位和职责要求我们必须担负这个责任。下面我结合行政会议研究的事项谈几点要求,请大家会后落实到位。

第一,消防通道要确保能够在一分钟之内打开。

第二,全校所有教职员工,从门卫到领导,都要知道离自己岗位最近的灭火器所在的位置,并且会熟练使用。

第三,每一个消防栓都要能够打开,有水、有管、有枪、有接头,并且要现场模拟装一下。

第四,应急小分队能够在一分钟之内到达指定位置,并带齐所有装备。

第五,值班人员要24小时在校。

第六,所有班子成员的手机要24小时开机。

第七,政工处要制作逃生疏散示意图,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在位置的逃生路线。并组织师生演练。

第八,全体教职员工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事故地点。

第九,总务处和政工处要进行冬季消防检查。如电线的私拉乱扯,大功率电器的随便使用,尤其是门卫室,电热毯、热水壶、手机充电器及各种各样的纸张和学生暂存物品的乱摆乱放,这些问题都要彻底清理到位。

以上几项工作,要求务必于完成,并要建立长效机制。

此外,给各处室负责人布置个紧急任务,今天上午散会后就开始着手去做。所有领导班子成员,每个房间、每个角落地彻查消防安全隐患。下午放学离校前,要求消除所有安全隐患。该断的电要断了,该换的线要换了,24小时上班,政工处要对网络监控检查一遍。严格来说,学校的消防通道,任何人到达后,都要有办法用最快的速度打开。如果是铁门,锁要能用,旁边放上撬杠,或者挂上钥匙,怕学生私自出去,就装上监控。下班前,学校行政成员要领着相关人员检查一遍,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挨着查,一个插头一个插头地挨着看。政工处去解决操作问题,总务处必须保证物资供应,绝对保证安全。我们工作的标准是不因为消防事故、消防问题刑事处理一个人,不因为消防问题行政处分一个人。但是前提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要把工作做好。大家不管是什么角色,什么岗位,都要能保一校平安、一方平安。

篇2:师生演讲:生命的启示

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珍爱生命,从我做起》。

“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校园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生命只有一次,而且相当脆弱。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当视自己的生命为最宝贵的东西,都应当时时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对同学们的安全,希望记住以下几点:

1、我们全体同学都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若发现学校哪个地方有安全隐患要及时向学校汇报,防患于未然。

2、最近各种传染病也逐渐多起来,全体同学每天到校后要及时开门窗通风,班主任要加强晨检,发现学生有发烧等症状要及时通知家长到医院治疗。

3、要注意食品安全。春天到来,气温渐高,食物中毒事件开始增多,同学们不要买过期的、变质的、不卫生的食品,尽量不要在街头小摊上买东西吃。吃饭喝水都要讲卫生,要加强身体锻炼,预防传染病。

篇3:课堂, 师生生命成长的园地

一、设疑问难, 活跃思维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 教师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 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学生常有问题, 才能常会思考, 常有创新。要实现由生疑到无疑的转换, 需要对文本的不断叩问, 不断探究。

例如, 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 一位学生在阅读后提出:“那位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每天早晨扫上山, 傍晚扫下山, 九百多级石阶, 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游客常常是爬得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甚至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而老人却为何说不累呢?换了我早就累趴下了。”

师微笑着:“你说得很好, 能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都积极举手, 踊跃发言。

生1:“因为老人热爱劳动, 认为劳动是乐趣, 所以不觉得累。”

师:“是呀, 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 能不高兴吗?”

生2:“老人每天都要扫一个来回, 天天锻炼, 已形成习惯, 已不觉得累。”

师点头:“天天一级一级扫上去, 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已习惯了, 不感到累了。”

生3:“老人喜爱这里, 爱这里的山, 这里的水, 爱这里的生活, 因此, 扫得再辛苦, 他也不觉得累了。”

师赞许地:“同学们说得都很正确, 包括提问的同学。一个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答案, 希望大家以后能像今天一样勇于思考, 敢于表述。”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究”, 不仅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提高阅读能力, 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促进思维的发展, 从而带领学生突破难点, 解决重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二、换位思考, 开拓思维

引导学生大胆换位, 从不同角度、角色、方向去解读文本, 大胆冲破狭隘的老框架, 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在互动中开拓思维。

如:教学《海伦·凯勒》一文,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海伦, 当自己双目失明, 双耳失聪时, 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海伦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如果海伦在学习盲文, 练习说话时一遇到困难就像有些没有恒心的人一样放弃, 结果会怎样?”

学生通过变换角色的思考, 对凯勒对生活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展开联想, 放飞思维

如学习《黄鹤楼送别》一课, 联想曾经点燃众多学生思维的火花。当学到“孟浩然坐的船渐渐远去, 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 凝视着远方……”一句时, 我抓住此处空白, 让学生展开联想:此时的李白也许在想什么?也许在说什么?

此时的学生思维活跃, 有的说:老朋友啊, 今日一别, 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 真盼望我们再见面的那一刻。有的说:“老朋友, 你走了, 谁来陪我喝酒聊天呢?”还有的说:“水啊, 请你告诉我的朋友, 虽然我们刚分别, 但我却开始想念他。让他到达扬州后一定要给我来信。”

篇4:让师生的生命绽放精彩

关键词:唤醒生命意识;更新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30-001

一、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培养阳光学生

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就要把学生当人,尊重学生的天性。只有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才能把认真踏实、敢疑善思、一丝不苟、勤奋好学等品质渗透在学习生活之中,养成自制、接纳、参与、自主、合作的良好品德,从而把学生引向社会,关注人生。

生命是美丽的,也是脆弱的。在学校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学会保护生命。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用一份理解、尊重和欣赏,去包容每一个生命,去善待每一个生命,包括我们自己。大自然给予大地上的每一种生物的眷顾,连“一棵草”至少都会有“一滴露”。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自己的一席之地。现实中,许多学生很容易产生“我不行”、“我不会做”、“看别人怎么做”等缩手缩脚的念头。殊不知,努力做个可爱的人,一定要正视自己,悦纳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喜好,对人对事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并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喜欢“我”,做个懂得肯定、欣赏自己的人就会快乐。同时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学生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培养阳光学生,就是培养祖国未来的希望。我校在创建生命教育特色学校文化中,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活动,把生命教育融入活动之中。每学期开展一次为期一到二周的有鲜明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如观看生命教育专题影片、采访医护人员、参观烈士陵园、慰问敬老院福利院、开展动植物养殖种植观察活动、防灾逃生演练、模拟紧急救助活动等。团组织、政教处、教导处积极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讲座、黑板报、广播电视宣传、科技制作比赛、知识竞赛、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展览等各种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增长学生的知识与创造才干,引导学生教、学、做合一,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生命,努力让自己的生命绽放精彩。结合班会活动课、健康教育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综合实践课等,组织进行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渗透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生命的起源、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青春期身体发育的变化,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同时借助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平台进行学生特长的提升培训,积极为学生搭建能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对可能更健全生命的成全。

二、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成就幸福教师

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和传播者。学校文化的核心体现在广大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上。教师文化决定、引领着学校文化。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必须要提高整体教师素质。

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实教师的文化底蕴。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注重自己的文化品位、内涵、气质与修养,加强个人文化修养。学校不能没有书卷气,学校也不能没有学术氛围。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在致力于教师读书、营造书香校园的同时,试图通过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方式营造一种学术氛围,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影响于教师。我们认为,学校的管理是一种思想的管理、理念的引领和灵魂的激励。“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我们的目的就是引导教师的思考,让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让研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在我校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每位教师每学期研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整理一本教育科研笔记,上一节教研公开课,参加一个专题研究,撰写一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这些措施的落实,大大感召了教师主动性的发挥。

要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水准。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专业能力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关键。课程改革不是单靠教学方法的改变所能奏效的,而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价值观的根本变革。教师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材文化的创造者、课程文化的创造者。对于学科教师来说,首当其冲的恐怕是从变革学科观做起。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学与行动研究,使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学习型的教师。当前教师必须要有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和研究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的能力、具有科研和创新能力,富有教育机智等。这样,在教师改变自身文化的同时,才能改变学生的文化。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我们让生命教育进入课堂,打造“有效课堂”,倡导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堂课都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树立教学就是对话的课程理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大兴科研学术之风,抓实常规过程管理,加强学科质量监控,从而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之间的差异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异,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教师文化的差异。一所学校,教师的教风好,学校的教育质量就高,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就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就好。因此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幸福教师队伍,是建设以生命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的关键。我校开展“高尚师德、敬畏生命”主题教育活动;构建师生自由平等、教学相长的“生命课堂”;打造“名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篇5:在“师生互动”中激扬语文的生命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多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互动”是要彻底变单

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三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这个定义概括了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并且提出了新时期各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即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师生的相互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要求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打破 1 了老师“给水喝”的局面,学会“找水源”的方法。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轮流变换争当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怎样做才能让教学课堂有效地互动起来呢?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浅见:

一、预习中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教材要多钻研,教学内容对学生一般情况下也是保密。这导致了学生预习的盲目性,顶多就是读几遍课文,解决一些字、词而已。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在上课前,可设计预习作业,如:让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就了解本文的学习内容,从而使他们的预习有意识、有目的。课前教师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如:预习《失去的一天》时,先设计一些思考题,课文讲的是谁的失去的一天?为什么是失去的一天?你又是如何理解“失去的一天“的?你有过这样的“失去的一天”的吗?说说你的感想。好的预习互动会给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带来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1、平等是互动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 2 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做到师生“心理相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才会实现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2、创设情景是互动的必要

在课堂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得先创设情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于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品维品质,丰富思想情感,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我以“情”为首,调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运用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对角色感情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的效果。“好的开始是成 3 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中,情景的创设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基础。

3、激励是互动的动力

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行为科学家总结出一个公式:工作绩效 = F(能力×激励)即是说,个体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个体的能力与激励水平高低。可见,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激励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中,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对课文人物的性格方面的评价我一向采取的是学生畅所欲言的方式上课,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行,板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课堂上尽量用学生说出的词语和句子作为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树立其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状态积极饱满,才能在课堂中,充分参与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让学习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的结构”。从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同对方的交往而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4、角色的适当变换是互动的必要

在传统的观念里,上课只能是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听和抄,其实,适当的让学生上讲台做一名“小老师”会对语文的 4 教学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思想,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如果给他们一个上台当老师的机会,那么他们所做的准备工作一定是平时的好几倍。如: 我在上《冬不拉》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而且由谁上是临时抽签决定的,并要求同学们要评出最佳的“老师”结果是抽到的同学会尽力当好“老师”,而没抽到的同学则尽力做好“评委”。他们所准备的资料都非常充分,可以说课还没上,他们就已经把课文研读了七层了。在这里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学生讲完后我们做一个评价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教学互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体现。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将“互动”进行到底,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

作者:胡带发

篇6:师生演讲:生命的启示

江苏省泗阳县众兴实验小学 崔月兰

邮编:223700 摘 要“课堂教学细节”是课堂实践中很小的单位,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分解动作,是教学实践中影响教学效果的细枝末节。它有时是教师的一个提问,有时是学生的一次发言,有时是课堂现场中一个短暂的互动情境……但透过课堂的教学细节,却能看出教师教学的理念和智慧,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关键词 探究 细节 生成 精彩 笔者曾听说过这样一则寓言:一群老鼠开会讨论怎样对付猫的袭击?一只被认为很聪明的老鼠提出:给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铛。这样,猫行走的时候,铃铛就会响,听到铃声的老鼠不就可以及时跑掉了吗?大家都公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可是,由谁去给猫挂铃铛?怎样才能挂得上呢?这些细节问题却无从解决。于是,“给猫挂铃铛”就成了一句鼠辈的空话,人类的笑谈。由此可见,细节虽小,但往往决定着事物的成败。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笔者曾就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与否做过相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预设与展开课堂教学的细节,课堂失去了应有生机与活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索然无味。要改变这一状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潜心研读文本、关注学生、探究课堂,着力打造出灵动而丰盈的语文课堂。《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教师对教学细节得当的处理,定会使课堂变得灵动而精彩,充盈着生命的个性与张力。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应该是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激情奔放的课堂。语文的精彩,是师生智慧的涌动;语文的精彩,是师生个性的彰显……

一、潜心研读,追寻文本的张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的精彩离不开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细节的精心预设,而教学细节的预设又来源于教者对文本的潜心研读。很多优秀教师在课堂上娴熟地运用教学细节,生成出灵动的精彩,这是课前潜心钻研的结果!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文本,把文本反复咀嚼品味,发现文本中精妙之处,课前才能精心预设教学细节,上课时方能得心应手。同一个文本,教师研读的深浅不同,所得也定然会不同,研读越深越容易发掘出文本内在的蕴含与精髓。研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追寻文本张力的过程。

文本凝聚了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激起思维火花、增强情感体验的“摇篮”。《大江保卫战》是一篇通讯稿,描述的是1998年的夏天,血肉之躯铸成的“钢铁长城”与长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之间进行的顽强战斗。研读全篇,我们不难发现:全文是紧扣一个“战”字来展开。作者运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子弟兵不畏风暴,奋不顾身地保卫九江大堤;描绘了连长黄晓文“拔钉”后继续参加抢险的感人画面;用感情真挚的排比句描写了人民子弟兵劈波斩浪,救起一个个乡亲。文本既有群体的描绘,又有个人的写照,既有详细的叙述,也有概括的勾勒。充分地展现子弟兵“铮铮铁汉”、“勇救人民”的英雄本色。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为引领学生更好地悟读文本,品析人物,体味情感奠定了基石。

二、关注学生,激扬生命的活力 1.活化学生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娇生惯养,缺乏知识的求取精神,不太愿意吃苦,在学习当中存在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的现象。感悟名师课堂,研读课标理念之后,笔者领悟到要想发展学生的素质就要激活他们。激活学生,就是助其理清认知,理顺思维,点拨化解,让学生灵感顿悟,茅塞顿开,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语文课堂应是思维活跃、激情澎湃的所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思考并快乐着,才能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此不疲、兴趣盎然。在课堂上,对细节的关注能有效的激活学生,唤醒学生语文的意识,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

在教学中,笔者考虑到这篇课文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很多学生对这场自然灾害一无所知。在课堂导入时,教者以2008年的雪灾为由引出1998年的那场洪水灾害,教学中以洪水肆虐和战士们抢险护堤的音像画面和战士们立下的誓言来激发学生情感和思维,通过朗读、想像等方法,领着学生感悟文本,体验情感,教学结尾处以一曲感人至深的《为了谁》的乐曲将学生对人民子弟兵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实践证明,这一系列教学的细节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

2.张扬个性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深刻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有独立个性的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更多自由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彰显。自由开放、富于活力的教学氛围,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中,教师不宜用各种条条框框的规则来约束生动活泼的学生,应科学合理地创设自由的空间,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地发表见解,与同学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切实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叩响学生的心门。师生间只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营造出自由和谐的空间。在自由开放的课堂中,教学细节不时闪现出创造的魅力和人文的光芒,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进一步培养与发展。

教学中,笔者领着学生感悟人民子弟兵在九江赛城湖抗洪抢险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细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勾画出有关语句,请同学们从这些语句中找出一两句话来认真研读并思考:“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或者听到了什么声音?”这样的预设意在以画面、声音这些具象的事物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引领学生进入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的情境之中,从而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想。只有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才勇于和善于发表见解,发展素质。在教学中,教者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细节,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充分彰显他们的个性。

三、动态生发,彰显语文的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细节在课堂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意外”,并且这种“意外”常常不期而至,稍纵即逝的。她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及时的捕捉,智慧的点拨,以至生成课堂的精彩。

1.独特体验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从而生发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教育的资源来珍惜和开发,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教学中,笔者为将学生的对文本的悟读引向深入,质疑道:“学了《大江保卫战》,什么地方最令你们感动呢?”有同学说九江赛城湖大堤抢险的场景;有同学说黄晓文连长“拔钉”的感人事迹;有同学说解放军战士勇救人民群众的动人画面。这时,笔者没有固执一见,而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思辨,自行悟读,相互交流,主动探究,获取个性化的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学生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获取了独特的体验,碰撞出许多思维的火花,实现了情思的同构共生。2.生成调控

新课程改革使得语文课堂充满着张力和复杂性,这种张力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习情境的开放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学习反馈的及时性上。面对开放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教者在展开教学细节时要有清醒头脑,综观全局,重视并实施有效的课堂生成调控。有效的生成调控,会使课堂出现张弛有度、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发展态势。

在领着学生感悟人民子弟兵在九江赛城湖抗洪抢险中,学生在交流汇报“读着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或者听到了什么声音?”时,出现了一会儿交流仿佛看到的画面,一会儿交流仿佛听到的声音,一会儿又说到仿佛看到的画面,课堂一度处于失控的状态。面对这一“窘况”,教者及时明确了讨论的顺序——“让我们先来交流仿佛看到的画面”,失控课堂一下子就得到了有效的调控。

3.立体对话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对话”既是教学认识上的飞跃,又是教学实践上的革命,它追求的是人性化教学,是体现时代精神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对话”会产生出“实话实说”的美妙意境,学生会领略到“对话”的别样韵味。充满“对话”的课堂是和谐师生关系的一种体现,师生以积极态度和情感体验着教学、收获着成长。“对话”如肥沃的土壤滋养着学生开放的思维和创造的能力,学生的身心潜能被进一步激发,个个充盈着饱满的热情和表达的欲望。

“对话”指的是师生间的对话,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实现“对话”的最优境界,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浸润其间。譬如学生与文本对话,就要求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之中,与之交流。学生通过沉浸其中的深层阅读去感悟体会文本,通过积极的思维和真挚的情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课堂上,教者还应保证“对话” 的时间,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学习的收获,交谈自己的感受。只有这样切实有效的讨论才能给予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时机,才能促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有的放矢实施教学。

上一篇:徐志摩论文下一篇:适合写作业时听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