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论文

2024-05-13

环境法论文(共6篇)

篇1:环境法论文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人大法学院环境法教研室师生受邀参加

中达环境法论坛

10月18至20日,我院环境法教研室副教授竺效、博士生曹炜、硕士生丁霖代表环境法教研室师生赴郑州大学参加由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主办、郑州大学法学院承办的2013年中达环境法论坛。

中达环境法论坛是中达环境法学者计划的一部分。中达环境法学者计划自2011年起,由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赞助,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大学及台湾大学、台北大学等两岸10所重点大学合作,设立“中达环境法学者”、“中达环境法青年学者奖”奖项,举办“中达环境法论坛”,提供“环境法研究生学位论文奖学金”并评选“优秀学位论文奖”。

截止2012年,我院已有10名博士生、硕士生和法律硕士获得中达环境法学位论文奖学金。2013年,我院竺副教授荣获“2013年中达环境法青年学者奖”,2013年毕业的罗薇博士获得“中达环境法优秀学位论文奖”,另有博士生曹炜、硕士生贺佐琪、丁霖、郭珺洁和法律硕士王高远获得“2013年中达环境法学位论文奖学金”。

论坛开幕式上,竺副教授作为中达环境法青年学者奖获得者上台领奖,曹炜代表中达环境法优秀学位论文奖获得者上台领奖,丁霖代表中达环境法学位论文奖学金获得者上台领奖,丁霖还代表2013年中达环境法学位奖学金获得者发表获奖感言。

随后,在“得主之声”环境中,竺副教授就《论环境侵权至纯经济损失获赔的理论基础和中国立法、司法的发展》为主体进行大会发言。发言结束后,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蔡守秋教授进行了点评,上海交通大学王曦教授、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董事李念祖先生与竺效副教授就环境侵权中的纯经济利益损失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10月20日的“希望之声”环节中,博士生曹炜就《论环境法的义务重心》进行发言,发言后竺效副教授、清华大学博士后郝少英就曹炜同学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完善意见。

篇2:环境法论文

33.简述人类同环境的关系。答:人类同环境的关系可以作两个方面的最基本的概括:第一,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第二,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4.简述“三同时”制度的概念和作用。答:“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一般简称之为“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总结我国环境管理的实践经验为我国法律所确认的一项重要的控制新污染的法律制度。“三同时”制度的建立,是防止新污染产生的卓有成效的法律制度。“三同时”制度的实行应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结合起来,成为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完整的环境管理制度。

35.简述我国水土保持的主要管理制度。答:为了搞好水土保持,我国法律规定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管理制度,其中主要的有:(1)水土保持规划制度

水土保持规划是人民政府对一定时期水土保持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等作出的整体安排。

(2)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制度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是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造成或可能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并优先予以预防和治理的区域。

(3)水土流失监测和公告制度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全国水土流失动态进行监测预报,并予以公告。

(4)水土保持方案和“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方案是建设单位为防止开发建设活动造成水土流失而编制的对策措施方案。(5)水土流失治理的行政代执行制度 企业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应当负责治理;因技术等原因无力自行治理的,可以交纳防治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

36.简述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答: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在,国家作为国际环境法主要的主体自然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而要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进行充分的国际合作,因此各国都应该共同承担责任。这种共同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各国都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其管辖范围内的环境,并防止对管辖范围以外的环境造成损害;各国都应该广泛参与有关的国际合作;各国都应该在环境方面相互合作和支持等。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数量也不同,技术能力和工艺水平也不同,不应该要求所有的国家承担完全相同的责任。例如,在保护臭氧层方面,根据有关条约的规定,发达国家必须立即和率先削减臭氧层耗损物质,而发展中国家则可以享受10年的宽限期。这就是共同有差别责任原则的具体体现。

33.简述我国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权限。答:对于污染物排放标准,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国家排放标准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向已有地方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34.简述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确立的“三化”原则。

答:对固体废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重要原则,简称“三化”原则。

减量化是指在对资源能源的利用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或能源,以尽可能地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资源化是指对已经成为固体废物的各种物质采取措施,进行回收、加工使其转化成为二次原料或能源予以再利用的过程。无害化是指对于那些不能再利用、或依靠当前技术水平无法予以再利用的固体废物进行妥善的贮存或处置,使其不对环境以及人身、财产的安全造成危害。

35.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所保护的野生动物与一般意义上的野生动物有何区别?

答: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所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一般意义上的野生动物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且未被驯化的动物其范围要大于《野生动物保护法》所规定的野生动物。一般意义上的野生动物中,只有珍贵、濒危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才属于《野生动物保护法》所保护的野生动物。36.简述国际环境损害赔偿实践中较为常用的方式。

答:主要有两种方式:

1.赔偿基金方式。即通过专门的基金公约或条约下的赔偿基金议定书设立相关的赔偿基金。

2.限制赔偿额方式。规定在发生国际环境损害事故时,将赔偿金额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规定最高限额等。

33.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答:(1)综合性。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法是一个极具综合化的法律部门。

(2)技术性。环境法是通过调整一定领域的社会关系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决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必须体现自然规律特别是生态学规律是的要求,因而具有很强的自然科学性的特征。

(3)社会性。环境保护的利益和全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要解决人类同自然的矛盾,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公益性,最明显的体现了法的社会职能的一面。

(4)共同性。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同其他的法律相比各国的环境法有较多可以相互借鉴的东西。

34.简述限期治理的对象。

答:综观我国现行的环境污染防治立法,限期治理的对象主要包括两大类:

1.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

2.在特别保护区域内超标排放污染物的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18条规定: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限期治理。

35.简述我国关于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规定。

答:

一、建直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审批制度

二、严格征地审批程序

三、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四、严格控制乡(镇)村建设用地

36.简述国际合作原则的意义。

答:国际合作是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国际环境保护方面,由于环境要素的整体性、不可分割性的特点,国际合作尤为重要。在国际环境法上,国际合作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意识国际社会所有的成员都应该并且有权参与保护与改善国际环境的行动,而二是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社会成员普遍法参加和合作。

四、论述题

37.论述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中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答: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是指在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中应当将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法律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用新的发展观取代传统的发展观,使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在法律规范的引导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一、可持续发展——一种基于生态学、伦理学理念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需要”,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即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及其对立法的指导意义

1、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资源基础为条件。

2、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总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在几千年的探索实践中找到的一条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繁荣稳定的发展道路,它是对现代生态学、环境经济学以及环境伦理学思想理念的归纳总结并予以现实化。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实质是对国家和国际现行法律体制在新的发展目标指导下实行全面的变革。它不仅应当成为现代各国完善国家立法体系的长远目标,而且理应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应当具体体现的一项指导原则。

38.论述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答:由于囤体废物产生的污染和危害在途径上与其他污染物有所不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规定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原则。

(1)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 对固体废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重要原则,简称“三化”原则。其中,减量化是指在对资源能源的利用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或能源,以尽可能地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资源化是指对已经成为固体废物的各种物质采取措施,进行回收、加工使其转化成为二次原料或能源予以再利用的过程。无害化是指对于那些不能再利用、或依靠当前技术水平无法予以再利用的固体废物进行妥善的贮存或处置,使其不对环境以及人身、财产的安全造成危害。

(2)全过程管理原则对固体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也是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它是指对固体废物从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直到最终处置的全部过程实行一体化的管理。(3)分类管理原则

由于固体废物的来源具有广泛性的特征,因此对固体废物实施的管理和控制也涉及到几乎所有的行政机关。所以,在管理上也必须分别情况采取分别、分类管理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固体废物制定不同的对策或措施。

37.试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必要性及贯彻该原则的法律措施。

答: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指在国家的环境与资源管理中,通过计划、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要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

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污染和破坏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

2、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以后,再进行治理,从经济上来说是最不合算的。

3、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性很大,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又有一种缓发性和潜在性,再加上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人类对损害环境的活动造成的长远影响和最终结果,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认识,而后果一旦出现,往往为时已晚,无法救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法律措施主要有:

1、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即对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生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各方面的关系作通盘考虑,进而制定国土利用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使各项事业得以协调发展。

2、制定和实施具有预防性的环境与资源管理制度。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等。

38.试述我国《土地管理法》关于控制建设用地的法律规定。

答:

一、建直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审批制度

凡建设用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二、严格征地审批程序

将征地审批权集中在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其他机构不再有征地审批权。

三、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除经特别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外,建设单位使用国有土地,应当以出让等有偿方式取得。缴纳土地使用金等费用后,方可使用土地。

四、严格控制乡(镇)村建设用地

(一)严格按照规划使用土地,并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二)控制乡镇企业建设用地

(三)控制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

(四)严格管理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37.论述公众参与原则在我国法律上的体现和贯彻。答:(1)公民的环境权。我国的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但在《宪法》、《环境保护法》、《民法通则》等法律的有关规定中,体现了维护人民良好生活环境的精神。这实际上为从法理上推演出公民环境权提供了依据。

(2)我国公民有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权利。该项权利首先在宪法中作了规定,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公民可以广泛的参与国家环境管理。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首次确立了环境决策的公众参与原则,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的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3)公民有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都对公民享有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做了规定,充分体现了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原则。

38.论述我国法律关于林权的规定。

答:

1、林权,又称森林所有权,是指森林法律关系的主体对森林、林木或者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我国《森林法》将林权分为国家林权、集体林权、机关团体林权和公民和个人林权。除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以外,森林资源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全民所有制单位营造的林木,由营造单位经营并按照国家规定支配林木收益;集体所有制单位营造的林木,归该单位所有;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城镇居民和职工在自由房屋的庭院内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集体或个人承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承包后种植的林木归承包的集体或个人所有。

3、部分森林、林木、林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这类森林、林木、林地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除此之外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都不得转让。转让的限制条件之一,就是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

4、我国法律对林权的保护,主要采取确认权属、返还非法占有、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等措施。

五、案例分析题

问:(1)甲厂停止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

答:违法。因为甲厂停止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会导致污水中污染物含量增大,会导致环境被污染。

(2)甲厂是否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为什么?

答:应当,因为甲厂的污染行为导致乙产生经济损失,侵犯了乙的权益,因此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予以赔偿。

问:(1)对于该村无辜受害的村民,其损失由谁赔偿?为什么?

答:由该水泥厂赔偿损失,因为该放射性物质应当由使用单位负责建立安全保卫制度,制定专人负责,落实安全责任,因此该物质造成了侵权行为应当由使用单位负责。(2)偷盗钴源的村民甲应承担何种责任?同时有何权利?试加以分析。

答:应当承担盗窃罪的刑事责任,因为他是误以为贵重物品而盗窃,可能成立盗窃罪,同时他有侵权行为的抗辩权,因为该水泥厂并没有设置放射性标识和警示说明,所以他并不知道该物质为放射性物质,因此具有抗辩权。

问:(1)八个超标排污企业以已经缴纳排污费为由,拒绝承担污染损害赔偿责任的理由是否成立?为什么?

(2)I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废水排放已经达标,属于合法排污,不应承担赔偿责任的抗辩理由是否成立?为什么?

(3)九被告关于鱼贝类死亡系原告人管理不善所致,与被告的污水排放行为无因果关系的主张,法院是否应当采纳?为什么? 答:(1)不成立,因为排污费的法律效力与环境污染造成他人损害的赔偿无关。缴纳排污收费并不能免除排污者污染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和法律规定的其他责任。

(2)不成立,因为排污行为的违法性不是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只要从事了致人损害的排污行为并造成他人损害,即使行为符合行政法律法规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也要承担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3)不应采纳,因为根据《水污染防治法》、《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中对因果关系举证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由加害人就其排污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本案中被告未能就排污行为与损害结果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提供证据,因此法院不应采纳其主张。

请问:环保部门可以认定精诚钢铁公司违反了哪些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答:1,可以认定精诚钢铁公司违反了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可以认定精诚钢铁公司违反了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3、可以认定精诚钢铁公司违反了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制度。

4、可以认定精诚钢铁公司违反了征收排污费制度。

问:(1)环保局对两工厂给予行政罚款是否有法律根据?为什么?

答:环保局对两工厂给予行政罚款是无法律根据。

因为依照我国有关水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只有行为人的行为违法和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才能给予行政处罚。本案中两个工厂并没有违反法律超标排污,属于合法排污,所以不应当受到行政处罚。

(2)两工厂是否应对12名受害人进行赔偿?为什么?

答:两工厂应当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第一,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行为人的行为的违法性为必要前提,行为人的行为不违法,但如果该环境污染行为造成损害的,也要承担环境民事责任; 第二,环境民事侵权责任的承担实行无过错责任制,行为人在主观上虽然没有故意或过失,但造成了污染危害后果,也要承担环境民事侵权责任。

问:(1)本案中,A的损害应当由谁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4分)

答:A的损害应当由A自己承担责任。环境民事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但在三种情况下可免予承担:①由于不可抗力造成并且行为人及时采取合理措施;②受害者自身造成的;③由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引起的。因此本案中A的损失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工厂不用承担责任。

(2)本案中,B的损害应当由谁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4分)答:B的损害应当由A承担。由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引起的损害,应当由引起损害的一方承担责任。

篇3:环境法主体浅析

传统法理学认为, 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在我国, 法律规定公民和法人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毫无疑问, 公民由于其具有主观能动性, 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充分享有法律范围内的权利, 同时以自己的财产承担与自己智力程度相当的义务。而法人之所以可以成为法律拟制的“人”, 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同样是因为其可以以自己的财产承担应有的义务, 并且可以由其相应的法定代理人代为表达“法人的意志”, 行使“法人”享有的权利。故笔者认为, 传统法理学判断某一方是否具有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标准有二, 一为是否具有独立意志, 二为是否具有独立财产。

若以传统法理学的角度审视环境法律关系, 毋庸置疑, 第二种观点认为自然可以成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则是不能成立的。但是纵观法律的历史发展, 法理学在奴隶制社会中已经产生, 法律关系更是自法律关系产生之时便自然存在, 而对于“法人”制度却是法国于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权宣言》与《民法典》中才正式承认其与自然人在法律关系中享有平等地位的。可见, 法律关系的主体种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顺应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不断进行人为扩增的。单纯的依照传统法理学的观点定义新生的部门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免有失偏颇。而《环境保护法》——这部以“保护世代间的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权”的思想理念[4]为立法目的的法律, 恰恰是在这个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保持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 那么为了顺应国际社会的调整人与自然间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的需要将“自然”拟制为另一个“法人”, 使其享有和“人”一样的法律地位, 成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便是势在必行的。

那么若是承认“自然”与“人”一样, 在环境法律关系中享有平等的主体地位, 不免会使人产生质疑:第一, “自然”没有意志与财产, 如何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第二, 对于环境法律关系产生的诉讼又如何进行

人是环境的产物, 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没有自然带给人类的资源, 人类就没有发展, 甚至寸步难行。人从生至死, 呼吸的第一口空气来自自然, 百年后还要葬入泥土之中。可以说,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自然的赠与。如果将自然拟人化, 那么自然正如民事关系中的“赠与人”一般, 而“人”则相当于受赠人。笔者认为, 将环境法律关系抽象成民事法律关系中的赠与关系便能恰当的解决第一个问题。如此, 则人与自然的环境法律关系则应视为一种无偿、单务的法律关系。若人要生存, 便没有不接受自然之赠与的可能性, 故环境法律关系自人具有主体资格之日起便与“自然”自动形成这种法律关系。而人从自然中索取, 不需向自然支付对价, 虽附有义务, 但不同自然形成对价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在人与自然的环境法律关系中, 自然虽不具有意志, 但其负担的只是提供合理范围的环境的义务, 对于自然这种“拟制的人”来说, 不需要意志即可履行义务;而作为相对方的人来说, 作为受赠人, 从最基本的道德理论的角度, 其应对“自然”负有合理使用且不对“自然”造成侵害的义务, 即“人”对“自然”享有适当索取的权利, 而“自然”对“人”享有合理提供与不受侵害的权利。该种权利义务具体到环境关系中便是人可以从自然中索取一定限度的资源, 但要对过度开采、环境污染等与其索取行为有因果关系的生态破坏现象承担法律责任。

“自然”作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 若要要求另一主体“人”承担法律责任, 必须通过诉讼的方式进行。而“自然”本身没有意志, 想以当事人的身份加入到诉讼中便必须有其适格的代理人。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关于“公益诉讼”的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笔者认为, 《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环境法律关系的诉讼中, “自然”作为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之一参加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由于在环境法律关系中“自然”作为被侵权主体不具有意志, 相对于“人”一方出于弱势地位。并且作为相对方的“人”, 在多数情况下是某些团体, 作为单个自然人参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故作为“自然”一方的代理人由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担任, 必要的时候, 尤其是涉及到国际上的环境纠纷时, 由国家担任, 从参诉双方的力量对抗上考虑, 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将来我国将环境诉讼从民事诉讼中分离, 出台单独针对环境问题的程序法律, 笔者认为, 将环境问题的诉讼列入公诉的行列更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对于“自然”能否成为环境法律主体在法学界虽然仍有很大的争议, 但笔者认为, 只有将“自然”与“人”在环境法律关系中置于平等的地位, 才能使“自然”得到最大程度的救济。试想若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仍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那么根据此建立起来的侵权之诉的主体仍是人。而相反地, 在环境法律关系遭到破坏的情况下, 直接被侵权的、受侵害最为严重的是生态环境, 而非“人”。如果救济的直接对象是人, 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应属于用于恢复环境的一部分损害赔偿是否真的尽其用。基于给予自然环境最有利的保护的角度, 笔者更为倾向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应扩展到人与自然。

参考文献

[1]李晓静.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环境法的完善[A].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2009.

[2]申智, 刘玉林.环境法主体范畴新探[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6, (02) .

[3]高晓露.环境法学基础[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11.7.

篇4:环境法论文

【论文关键词】 环境法 发展 演变

一、环境法的伦理基础

自从世界各国相继进入法治社会以来,环境状况的发展和演变就与环境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追溯到环境法产生的层面,我们不难发现环境伦理道德对环境法的产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进入工业社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随着人类改造、影响自然能力的空前提高,环境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也从最初的敬畏演变成征服,即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生物圈的中心,环境只具有工具价值,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比如空气、水、土壤污染,环境灾难频发。随着后工业化时代在世界各发达国家相继到来,环境伦理道德经过了自然保存主义、生物中心论等过渡阶段,最终形成了生态中心论,把环境道德客体的范畴扩展至生态系统、自然过程及其他自然存在物。

生态中心论更关注生态共同体而非有机个体,它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而非个人主义的伦理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产生,并且发展形成代际公平这一时间上的整体观念。正因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相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使之成为世界各国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中国环境伦理道德和环境法的发展同样遵循上述规律。特别的是,我国的工业化虽然起步较晚,发展却是无比迅速的,这样的高速发展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长期以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各项工业的发展不仅伴随着单位GDP的高能耗,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可逆转的严重的环境污染。紫金矿业污染、中石油大连污染、中石化松花江污染等环境灾难频繁。经由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发展经济得不偿失。中国的环境问题实际上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它每年侵蚀5%到8%的GDP,基本上相当于中国每年GDP的增长速度。高速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已经被环境问题的负面影响抵消,不能再任由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道德发展下去。

在发达国家已有的生态中心论等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十七大对生态文明做了具体的说明: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实质上就是一种环境伦理价值观。它的要求与生态中心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还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之上,综合了代际公平的理念,因此在理论上可以说是更加完善和全面的。在此基础上,与生态文明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中国所希望的是通过环境价值观的根本转变和环境法规的约束双管齐下,彻底扭转当前的环境状况。当然,在实际情况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环境道德在中国的失效和面临的挑战

环境伦理道德在中国经历的失效可以以基诺山为例:基诺山地区位于云南省,长期沿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对环境开发有着严格的限制,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上个世纪50年代。但此后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毁林开荒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基诺山的环境严重恶化。

基诺山50年代以后传统的生态道德规范突然失效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环境问题涌现的原理是一致的。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在国家的帮助下基诺族的生产力有了迅速提高,粮食产出增加,在短时期内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50年代的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伦理道德还没有出现,在粮食产量的提高面前,基诺族人民片面地认为这是摆脱自然束缚的体现。基诺山的例子可以说是环境道德在中国的第一次失效。这次失效是由于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环境伦理道德的重要作用。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也逐渐意识到环境道德的重要意义。自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被提出,中国就第一时间引进了这一概念,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在一系列立法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出中国自己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环境道德观。然而,从中国的环境现状中不难看出,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代表的新时代环境伦理道德在中国仍面临着现实的挑战。

从根源上讲这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达到需要的高度。发达国家先进的环境伦理道德是建立在后工业化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目前仍然处在重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仍然是重中之重。然而,从长远考虑,我国每年为经济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不容忽视,而环境问题同样也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还制约着环境立法和司法的实践。即便先进的环境伦理道德在立法中能够体现,但如果在司法中得不到贯彻,那么仍然起不到实质作用。所以,新时代环境伦理道德的应用仍然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四、小结

篇5:河大环境法

一、单选题 1.某河流拟建的水电站涉及水土保持,并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下列哪一选项是合法的?(B)

A.建设单位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

B.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还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C.由于该河流的流域开发利用规划已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水电站属于该规划所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可不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D.建设单位可委托负责审批部门下属的环境技术研究所为水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

2.某化肥厂以其污水处理设施“效率低、费用高”为由,予以停运拆除。在下列哪一情况下,该厂构成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C)A.未在事前获得权威性技术论证 B.未采用替代性的污水处理措施 C.未征得当地环保局的同意 D.未征得附近村民的同意

3.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关于污染物排放标准,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B)A.省级地方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和未作规定的项目,都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在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时,可以因地制宜,严于或宽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C.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D.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4.由于某化工厂长期排污,该厂周边方圆一公里内的庄稼蔬菜生长不良、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河塘鱼类无法繁衍,该地域内三个村庄几年来多人患有罕见的严重疾病。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C)

A.受害的三个村的村委会和受害村民有权对该厂提起民事诉讼 B.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民事诉讼的时效为3年

C.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实行公平责任原则

D.环境污染致害的因果关系证明,受害方不负举证责任

5.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项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A)

A.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D.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订环境保护规划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在建设项目的哪一阶段报批?(B)A.设计阶段

B.可行性研究阶段

C.竣工验收阶段 D.投入使用阶段

7.下列有关环境质量标准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B)A.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国家环境标准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环境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不得制定地方标准

C.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污的,应当执行该地方标准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必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8.关于环境污染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解决,下列哪一项表述是符合法律规定的?(D)

A.先请求环保部门进行处理,对处理不服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B.先请求环保部门进行处理,对处理不服才可以提起民事诉讼

C.可以先请求环保部门进行调解,对调解不服的,可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D.可以先请求环保部门进行处理,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二、多选题

1. 甲化工厂和乙造纸厂排放污水,造成某村农作物减产。当地环境主管部门检测认定,甲排污中的有机物超标3倍,是农作物减产的原因,乙排污未超标,但其中的悬浮物仍对农作物减产有一定影响。关于甲、乙厂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BC)A.甲厂应对该村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B.乙厂应对该村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C.环境主管部门有权追究甲厂的行政责任

D.环境主管部门有权追究乙厂的行政责任

2.某镇政府正在编制本镇规划。根据《城乡规划法》,下列哪些建设项目应当在规划时予以优先安排?(BD)

A.镇政府办公楼、招待所

B.供水、供电、道路、通信设施 C.商业街、工业园、公园

D.学校、幼儿园、卫生院、文化站

3.中央直接管辖的某大型国有企业在某县境内设立的工厂发生剧毒物质大量泄漏事故,该县张县长提出的下列哪些意见符合《环境保护法》的规定?(ABC)

A.要求该企业立即采取措施控制泄漏,并及时通报污染地区的单位和居民 B.县环保局应立即上报市政府,请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紧急疏散群众

C.建议省政府对该企业作出限期治理的决定

D.该企业如未在限期内完成治理任务,县政府将处以罚款,并报省政府批准责令该工厂关闭

4.我国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制度。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D)

A.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B.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C.环境影响很小的建设项目,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无需填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D.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编制

5.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ABCD)A.防治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 B.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 C.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D.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

6.关于环境民事责任的免责,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C)A.凡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环境污染的,均应免责 B.第三者责任造成污染损失的,排污单位免责

C.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责任引起,排污单位也要承担责任

D.排污单位积极采取减排措施,虽减少了污染损失,仍不可以免责

7.某企业防治污染的设施年久老化,需拆除重建。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该企业应履行下列哪些程序?(BC)

A.旧设施拆除经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即可实施 B.旧设施拆除须经所在地环保局同意后方可实施 C.新设施建成后应当按规定报请验收

D.新设施建设期间该企业必须停止生产

8.某造纸厂已取得排污许可证,并缴纳了排污费。但环保局检测发现,造纸厂所排污水中多项污染物指标超出了省级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BC)

A.该厂拥有排污许可证并缴纳了排污费,所排污水虽然超出了省级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但未超过国家标准,故不违法

B.该厂应缴纳超标排污费,并治理污染 C.环保局有权对该厂进行罚款

D.环保局有权责令该厂停业或关闭

9.某化工厂将废水直接排入河道,流入秦某的鱼塘,造成鱼塘的鱼全部死亡。该厂承认其侵权,但对秦某提出的赔偿数额不接受。对此,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BC)A.秦某可以请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B.秦某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C.秦某可以不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理而直接向法院起诉 D.秦某要求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为2年

10.某节目演出组到某山区演出,该地属自然保护区范围。演出组在某一天然景点搭设了一座栈桥,为运送演出设备在区内修建了一条简易公路。区内环境和植被因此遭受一定程度的毁坏。演出计划得到了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批准,演出组并已付钱请当地人承担恢复原貌工作。关于该事件的下列哪些意见是错误的?(ABCD)

A.演出组在该自然保护区内景点修建的是临时建筑物,其影响环境的行为不受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约束

B.演出组为了演出需要而搭设栈桥,不属于工业性项目,也没有排放污染,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无需过问

C.演出组的行为即使对当地环境有影响,也不构成跨区环境问题,不属于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范围

D.对于该演出组的上述行为,我国法律目前没有可适用的处罚规定 11.下列关于环境损害赔偿纠纷处理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CD)

A.解决环境损害赔偿纠纷,必须先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调解处理,这是向人民法起诉之前的必经程序

B.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调解处理决定不服的,既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提起民事诉讼、C.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 D.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举证责任

12.2003年8月,由于天气干旱,农民甲的农作物缺水,甲便将某化肥厂排放的污水引入自己的农田灌溉,结果造成农作物死亡,甲要求化肥厂承担赔偿责任。下列关于此案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BCD)

A.根据无过错原则,化肥厂应承担赔偿责任 B.甲可以直接以化肥厂为被告提起诉讼

C.化肥厂须举证证明损害是由甲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方可免责 D.甲提起诉讼的最后期限为2006年8月

三、不定项

杨某个人独资开办的造纸厂由于没有配置污水处理设备,将含有挥发酚等有毒物质的污水排入引黄干渠,曾受到当地环保部门处罚。某日,污水池决口,大量污水流入与引黄干渠一闸之隔的壕沟。杨某派工人将闸门提起,使壕沟里的污水经引黄干渠流入水库。引黄管理局发现后要求该厂立即清污,但未及时通知水库管委会和自来水公司。两个小时后,库中41万方饮用水被污染。被污染的库水进入城市供水系统,致城市供水中断三天。水库经济损失24.6万元,自来水公司清除污染费用4.34万元,营业损失10.96万元。请回答以下95-97题:

95.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该厂采取的行政处罚是(C)A.收取超标排污费,并罚款 B.作出限期治理决定

C.责令安装使用污水处理设备

D.责令其停业或关闭

96.关于该厂对水库管委会和自来水公司的民事赔偿责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A.该厂承担水库管委会和自来水公司的所有损失

B.该厂承担水库管委会的24.6万元损失和自来水公司的清除污染费4.34万元,不承担自来水公司的营业损失

C.因属于引黄管理局的责任导致污水流入到水库并进入城市供水系统,故该厂不承担赔偿责任

D.因为引黄管理局负有共同责任,故该厂与引黄管理局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97.关于杨某的法律责任,下列意见正确的是(AB)A.杨某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 B.杨某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C.杨某如果自愿承担民事责任,就不必追究其刑事责任 D.杨某如果被追究刑事责任,就不必承担民事责任

88.农民甲将化肥厂排放的污水引入自己的农田灌溉,造成农作物死亡,甲要求化肥厂承担赔偿责任。下列关于此案的说法何者为正确?(AC)

A.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其行为违法与否,不影响民事责任的确定 B.农民甲无须承担任何举证责任

C.化肥厂如否认自己侵权,必须负举证责任

D.化肥厂如能证明自己排放的污水没有超标,可免于承担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4条: “在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但在下列侵权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

(1)因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2)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

(3)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

(4)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

(5)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 第8/9页

(6)有关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31.某央企位于某省的一家工厂,因严重污染环境,被责令限期治理。该厂逾期仍未完 成治理任务,被责令停业。关于对该厂污染治理的行政处理的权限,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 A.由所在市环保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省政府责令停业 B.由省政府责令限期治理,国务院责令停业

C.由省政府责令限期治理,省政府责令停业并报国务院批准

D.由国家环保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国务院责令停业

73.因连降大雨,某厂设计流量较小的排污渠之污水溢出,流入张某承包的鱼塘,致鱼 大量死亡。张某诉至法院,要求该厂赔偿。该厂提出的下列哪些抗辩事由是依法不能成立的?ABD A.本市环保主管部门证明,我厂排污从未超过国家及地方排污标准 B.天降大雨属于不可抗力,依法应予免责

C.经有关机构鉴定,死鱼是全市最近大规模爆发的水生动物疫病所致 D.张某鱼塘地势低洼,未对污水流入采取防范措施,其损失咎由自取

31.某省A市和B市分别位于同一河流的上下游。A市欲建农药厂。在环境影响评价书报批时,B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为该厂对本市影响很大,对该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提出异议。在此情况下,该环境影响评价书应当由下列哪一部门审批?D A.省政府发改委 B.省人大常委会

C.省农药生产行政监管部门 D.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73.关于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C 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根据之一 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C.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省级政府可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篇6:环境法读书报告

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新型法律部门本身正在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因此很难在学术上给环境法写一个定义。西方国家由于多受英美法系传统的影响,比较注重法律的实际操作性,而对与概念则比较笼统和模糊。如较多采用的一个定义是:环境法则是控制污染的法律的总称。另一个比较著名的美国环境法学家威廉罗杰尔从生态学角度得出的,即“环境法是保护地球上人类的的生存空间,防止地球及居住在其上的人类收到各种能扰乱其正常秩序行为的行为干扰的法律.我国环境法也没有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学术界有关环境法的定义种类很多,但基本上差不多。综合各种观点,环境法即是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对环境法的国内外研究

研究者们主要从环境法的原则,基本法律制度以及环境法的具体规定来研究的。

环境法的原则之贯穿于整个环境法之中,为环境法确认和体现的,反应环境法的性质,特征,并能对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准则。一是环境保护法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该原则的贯彻落实需要我们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环境监督管理以及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二是预防为主防止结合的原则。在处理环境问题上预防为主及其重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环境污染和破坏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二则环境造成和破坏后再进行治理不符合经济效益原理,往往需要耗费巨额资金。三则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的可变性,以及产生和发展的缓发性和潜在性,再加上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使得对于损害环境的活动造成的长远影响和最终结果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认识,后果一旦出现,已无法救治。该原则的落实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而是制定和实施有预防性的环境管理制度,积极治理已有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三是污染者付费,利用这补偿,开发者保护,破患者恢复的原则 该原则的贯彻落实需要我们实行环境目标保护责任制以及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加大限期治理力度 四是奖励综合利用的原则 五是公共参与原则该原则的贯彻落实,主要体现在公民环境权等权利。我国现行法律没有对公民的权利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宪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上对公民环境权力的保护。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是为了实现环境法的目的任务和基本原则,有调整特定环境社会关系的一系列环境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对完整的规则系统。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基本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经济刺激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环境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化和法定化,是国家通过立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范围,程序法律后果等事项的法律规则系统。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基本原则级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鼓励公众参与原则环境评价信息共享原则.二是三同时制度.这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在项目以及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工程建设,其中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以及其他环境保护措施,必须与主题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法律制度.主题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法律制度.乃是中国首创.我国的三同时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也存在着进一步改善的问题.三是环境许可证制

度环境法的许可证是由环境法确认的从事可能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活动的开发和建设或经营者必须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的一系列管理制度.颁发许可证是环境行政许可的法律化,是环境管理机关进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血液科正体现了环境保护中政府的直接控制手段的普遍使用,相比较通过市场手段的简介调控手段,许可证制度是通过设置直接准入条件以及保护环境的有效方法.颁发许可证也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通过颁发许可证可以禁止和限制那些不利于环境的人类活动,是人类的活动遵循生态平衡,引导整个社会想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四是排污征收费制度 是指对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污染者,按照排污分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费用的制度.五是经济刺激制度 是指环境保护中运用各种经济刺激手段,发挥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作用的制度.其中主要的经济刺激措施有财政补贴,押金担保制度,税收,价格手段等等.六是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国家法定机关对严重污染的项目,行业和区域作出决定,先定其在异地你期限内环境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环境法律你制度.就法律性质来说,限期治理是一种是以时间为特征的行政强制.一句水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污染者必须承担环境的责任和消除污染的义务.七是清洁生产制度 指国家企业不断采取改进设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或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的法律制度.我国促进清洁生产的法律政策包括:国家鼓励和促进清 洁生产将清洁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建立清洁生产表彰奖励制度和开展清洁生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国家鼓励开展有关清洁生产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国际合作,组织宣传普及清洁生产知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实施清洁生产的财政税收政策,产业政策,技术开发和推广政策.实施清洁生产监督.三、国外环境法的研究

在发达国家,目前美、日、欧盟成员国等国家已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环境法体系,制定新的环境法规的立法工作明显减少,在立法上主要是对已经制定的环境法规进行修改、补充,而把重点放在提高执法能力、强化环境执法方面。例如,瑞典在199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部下设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国家化学药品局两个机构。瑞典全国土地面积44万平方公里,人口700万。但到2000年,瑞典21个省级政府,289个区(地方)政府都有专门的环保工作部门;环保部有工作人员160人,国家环保局和化学药品管理局共有630人,省级环保部门有700多人,地方环保卫生委员会共有1500多人。为了保证环保法律的执行,瑞典在全国5个区域设立了环保法庭,同时还设立了国家环保最高法庭,专门审理环保案件,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环境执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突出对重点污染源的控制不同,这些国家加强环境执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健全各种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依法行政或依法行政管理,例如:美国在建立源削减法律制度方面的努力;欧盟国家在建立清洁生产和环境标志制度方面的努力;日本自进入90年以来,针对产生污染的根源,一直在企业大力推行污染防治管理员制度,积极建立“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态标志”和“产品

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方面的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关于在特定工厂建立污染防治组织的法律》等防治污染法律的实施。作为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执法的一个代表,日本在加强环境立法的同时,十分重视执法工作。在日本,不仅有强有力的执法机构、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还创造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执法措施。例如:重视环境规划或计划的作用,日本的环境规划或计划不是一种政策宣言,而是一种类似城市规划的法律文件,有有效的法律途径保障其实施,执行计划的情况在日本政府编制的公司目录可以得到反映,凡是执行计划好的企业可以获得好的环境形象;重视“行政指导”的作用,日本环境法执行中的一个特点是通过“行政引导”的方式劝导违法者依法办事,行政机关常常向公众和企业散发书面传单形式的“行政指南”;重视运用私人污染防治协议,即通过地方当局与排污方签订私人污染防治协议,规定较法律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这种协定既可以是依赖法院执行的民事合同,也可以是一种君子协议,这种协议配合公众压力对阻止工厂排污在实践中发挥了令人信服的作用;重视发挥政府在执法方面的主导作用,是日本政府的决心和重视导致了日本环境法的建立、完善和实施,日本政府还直接补偿由污染造成的人身伤害的补偿(虽然政府的补偿金依然来源于排污费),这与受害方直接向污染方寻求救济大不相同。与日本的作法相类似,美国《清洁空气法》规定的污染自我监测计划,《有毒物质控制法》(1976年,TSCA)规定的有毒物质生产者生产前的通知计划(PMN),即有毒物质的生产者必须向联邦环保局提交包括有关信息的新产品生产通知,有毒物质的生产者、加工者和进口者必须报告特定化学品的有关信息、数据,这些规定都强调、突出了污染者的自觉守法意识和自主守法行为。为了实施环境法中有关民事责任的条款,有些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有关处理环境民事责任纠纷的法律,如日本的《公害纠纷处理法》和《公害健康受害补偿法》、韩国的《环境污染受害纠纷调整法》(1990年8月1日)、德国的《环境责任法》(1990年)、性质有所不同的美国《超级基金法》、瑞典的《环境损害赔偿法》(1986年制定)等。德国《环境责任法》主要规定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即私人之间的环境损害赔偿请求,根据该法:严格责任将取代过错责任,不管工厂的运营者是否有过错,只要其生产活动造成了损害,他就必须对其造成的环境损害承担责任;严格责任适应的具体行业,根据工厂运行的危险性确定;对现行法律的遵守并不免除工厂的严格责任;不再要求严格的因果关系证明,只要设施的运行可能产生某种损害,则推定该损害由其产生,该设施的运营者可提出证据反驳上述推定;为了促进环境民事责任保险的发展,确定最高赔偿限额为6千万马克。在韩国,因环境污染发生的民事纠纷,过去大都通过法院判决解决。但通过法院解决环境污染民事纠纷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韩国于1990年8月1日制定了《环境污染受害纠纷调整法》。该法在环境部下设置了中央环境纠纷调整委员会作为调整纠纷的专门机构,在各个市、道设置了地方环境调整委员会负责调整环境纠纷。纠纷调整方式分为斡旋、调解和裁定,当事人可以向中央环境纠纷调整委员会或者管辖的地方环境调整委员会申请斡旋和调解,但是裁定由中央环境纠纷调整委员会专门负责。所要调整的案件有关当事人承诺的调整书具有跟审判中的和解书一样的效力,裁定只有在双方当事人收到裁定文件正文后60天以内没有提起诉讼或者取消诉讼时方开始

上一篇:我生病了作文600字下一篇:初三满分800字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