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案

2024-09-03

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案(通用13篇)

篇1: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案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第二课时导学案

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2、掌握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以及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3、准确掌握有关化学式计算,规范书写格式。

二、重点和难点:

根据化学式的有关计算

三、课前预习:

1、就是相对分子质量。例如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2、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进行哪些类型的计算?

四、学习过程:

根据化学式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P90,讨论总结: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及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各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对应的原子个数之比=各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的最简整数比

例:求硝酸铵(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硝酸铵中氮、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2:1×4:16×3=7:1:12 元素的质量分数=

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100%

例: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氮的相对原子质量2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00%=142

14214163

×100%=35%

五、课堂练习:

1、一种元素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它的氧化物中R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3,则R的化合价是()

A.+1B.+2C.+3D.+4

2、用物理光学原理制成的录像机在录像时用的高性能磁粉,主要材料之一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学式为CoxFe3-xO3+x的化合物,书籍氧为-2价,钴(Co)和铁可能呈现+2价或+3价,且上述化合物中每种元素只有一种化合价,则x值为___,铁的化合价为___,钴的化合价为___

3、医药上阿斯匹林的组成里含氢4.5%,氧35.5%,碳60%,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80,化学式为CxHyOz,那么x:y:z=_____

4、已知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求:

硫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硫酸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硫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④50g硫酸中含氢元素的质量多少g?

5、根据三氧化硫(SO3)的化学式计算:(1)三氧化硫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

(2)160g三氧化硫中硫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克?(3)多少克三氧化硫中含有96g硫元素?

六、达标测试

1、下列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相等的是()

A、CO2和SO2B、H2O和NH3C、H3PO4和H2SO4D、N2和CO2、血红蛋白是个大分子,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8000,书籍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33%,则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含铁原子的个数为()A、2B、3C、4D、53、质量相等的CO和CO2中氧元素的质量比为()A、14:11B、11:14C、1:2D、2:14、在氢、氧、硫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H、S、O元素的质量比为1:16:24,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H2SO3B、H2SO4C、HSO4D、H2S2O45、熟食制品包装中常加入防腐剂,丙酸钠是一种食品防腐剂,化学式为C3H5O2Na ,丙酸钠中 C、H、O、Na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其相对分子质量为,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篇2: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案

查看全部教案请点击后面链接打开-->溶液的组成

一.溶液的组成

篇3: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案

前一阶段, 我们初中化学备课组对沪教版第三章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二课时进行了集体备课, 我们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详细的分析、讨论, 从初步的设计到最后的定稿, 这中间出现了许多的困惑, 现将困惑及解决的方法整理出来。

一、如何理清该堂课的教学内容板块

通过研读教材, 我们发现该节课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有: (1) 化合价的概念; (2) 原子团概念的理解; (3) 化学式中数字如何确定? (4) 化学式如何书写?这些任务中, “化学式中数字的确定”、“化学式如何书写”将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基于学生刚接触化学, 缺乏原子结构等知识支持以及知识本身的抽象性等特点, “化学式中数字的确定”将成为本节课的难点。此外, 教材按“化合物有固定的组成——化学家研究物质的组成——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化合价——化学式书写”的线索来组织, 并以文本、表格 (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活动性栏目 (联想与启示, 活动与探究) 来呈现教学内容。在第一课时, 已经讲解了什么叫化学式、化学式数字所代表的意义。结合主题内容、教材组织及呈现的方式, 我们教研组确定了该堂课的三个板块:第一, 单质化学式的书写;第二, 化合价的规律及能正确标出化学式的化合价;第三, 化学式书写的一般步骤。通过这三个板块解决这节课的教学。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的责任在学生自己。对教师来说, 教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适合其主动探究学习的情境, 起到引领作用。对学生来说, 主动探究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其思维和认识冲突的条件。教学过程中的情境的设置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而且还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暗示和启迪,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其各种适应能力。

在第一次备课过程中, 我们的设计如下:

第一板块:由于单质的化学式书写比较简单, 单质化学式的书写直接给出书写的规律。

第二板块:首先给出化合价和原子团的概念, 记住化合价, 告诉学生化学式中化合价标注的位置。

第三板块:举例, 写出氧化铝的化学式, 告诉学生书写化学式的一般步骤。然后是巩固练习。

经过讨论、分析后发现, 该教学的设计完全是以教师为主导, 课堂行为完全功利化,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习惯养成、行为磨砺中培养出来的个性品质完全没有, 直接转化成“记忆——朗读——记忆”。整节课偏重于技能目标。

于是我们备课组调整教学方案, 设计如下:

第一板块: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许多物质的化学式, 因此首先让学生写出一些单质的化学式, 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单质的化学式书写的一般规律。

第二板块:首先让学生通过已学过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讨论书写化合物时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1) 元素符号书写是否规范; (2) 化学式中数字如何确定; (3)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先后顺序。第一个问题在前一节内容中已经学过, 从第二个注意事项引出化合价, 阅读表格3~7 (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 找出化合价的规律, 认识原子团。根据所学化学式, 讨论化合物中化学式中化合价有哪些规律, 从而得出化合物中, 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第三板块:在第二板块中已经解决书写化学式的三个问题, 所以接着让学生试着写出氧化铝的化学式。讨论化学式书写时一般的步骤有哪些。

篇4: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案

一、物质推断题的解题步骤

1.审 题

认真审读原题,弄清文意和图意,理出题给条件,深挖细找,反复推敲。

2.分 析

抓住关键,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并从突破口出发,探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严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推出符合题意的结果。

3.解 答

根据题目的要求,按照分析和推理的结果,进行认真而全面的解答。

4.检 验

得出结论后切勿忘记验证。其方法是将所得答案放回原题中进行检验,若完全符合,则说明答案正确。若出现不符,则说明答案有误,需另行思考,推出正确答案。

二、题型及解法

1.文字叙述型

例1,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钙、硫酸钾、硝酸钠、氯化铁、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到以下结论:

(1)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溶液为无色。

(2)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且有气体放出。

从实验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

【分 析】由实验(1)“得到白色沉淀”可推出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钾、硝酸钠和氯化钡。同时由“上层溶液为无色”可推出一定不含有氯化铁。由实验(2)可推出一定含有碳酸钙、硫酸钾和氯化钡。

【答 案】该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硫酸钾和氯化钡,一定不含有氯化铁。

2.表格型

例2,A、B、C、D分别是盐酸、碳酸钠、氯化钙、硝酸银四种溶液中的一种。将它们两两混合后,观察到的现象如右表所示(“↓”表示生成沉淀,“↑”表示生成气体,“-”表示不反应)。请据此回答:

A、B、C、D溶液中溶质的名称或化学式:A ,B ,C ,D。

【分 析】四种物质中,两两反应产生的气体的是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根据表中B、D间反应产生气体,所以B、D分别是盐酸、碳酸钠中的一种;两两之间不发生反应的是盐酸和氯化钙,根据表中A、D间不发生反应,所以A、D分别是盐酸和氯化钙中的一种;两两间反应产生沉淀的是盐酸与硝酸银、氯化钙与硝酸银、碳酸钠与硝酸银、碳酸钠与氯化钙,由表中可知D为盐酸,A为氯化钙溶液,B为碳酸钠溶液,C为硝酸银溶液

【答 案】

A为氯化钙(CaCl2);B为碳酸钠(Na2CO3);C为硝酸银(AgNO3);D为盐酸(HCl)。

3.连线题

例3,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图是关于硫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A、C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完善这个知识网络:

(1)写出A、B、C的化学式:A ,B ,C 。

(2)根据自己得出的知识网络写出一个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分 析】硫酸是一种酸,根据酸的性质,酸可以与活泼性较强的金属反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与碱反应,与碳酸盐反应等。若A是一种碱则C就是金属氧化物或盐,因为碱不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所以B就是一种酸或盐。

【答 案】

(1)NaOH;CuSO4;Na2CO3(或NaOH;HNO3;CuO)

(2)2NaOH+CuSO4=Cu(OH)2↓+Na2SO4

4.字母推断题

例4,有属于酸、碱、盐的5种常见物质A、B、C、D、E,它们之间可以发生如下反应:

(1)A+B→C+H2O

(2)C+H2SO4→D↓+A

(3)E+AgNO3→AgCl+C

根据上述反应,推断下列各物质的化学式:

A ,B ,C ,D ,E 。

【分 析】本题的突破口在反应式(2),因为由反应式(2)可知D为一种沉淀的硫酸盐。由干在硫酸盐中只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故可知D为BaSO4,同时还可推知C中一定含有Ba2+。由反应式(3)可推知C为Ba(NO3)2,同时又可推知E为BaCl2。再由反应式(2)可推知A为HNO3,最后由反应式(1)可推知B是Ba(OH)2。

【答 案】A是HNO3,B是Ba(OH)2,C是Ba(NO3)2,D是BaSO4,E是BaCl2。

5.框圖题

例5,X是常见固态化合物,可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

(1)X的化学式是 。

(2)写出图中①、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

【分 析】从沉淀B不难看出X中含有碳酸根离子,X与稀盐酸反应有气体C,C与Ca(OH)2溶液反应又产生沉淀B,可知气体C是二氧化碳,沉淀B是CaCO3,X与Ca(OH)2反应后有NaOH,则X中含有Na元素,X为Na2CO3。

【答 案】(1)Na2CO3。

(2)① Na2CO3+Ca(OH)2=CaCO3↓+2NaOH;

② CO2+Ca(OH)2=CaCO3↓+H2O。

6.实验推断题

例6,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含有CuSO4、BaCl2、Na2SO4、Na2CO3、KCl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对其组成进行了探究,过程如下:

根据以上实验推断,这包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可能含有 。

【分 析】五种盐的物理性质,CuSO4的水溶液呈蓝色,所以白色粉末不含有CuSO4,而白色沉淀可能是BaSO4和BaCO3中的一种或都有,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部分溶解并有气体产生,可知白色粉末一定含有BaCl2、Na2SO4、Na2CO3。KCl不能确定,则可能含有 。

【答 案】BaCl2、Na2SO4、Na2CO3;CuSO4;KCl。

通过上述例题分析,不难发现推断题的解题思路为研读题目,从中找出显性条件与隐性条件。然后从这些显性的或隐性的条件中找出解题的关键,进一步推断得出结论,最后进行验证。解题的关键有以下几种:化学反应现象,化学反应条件、典型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实验现象(沉淀、气体、颜色等)、化学之最(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等等。要熟练地解答推断题,必须记住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重要的反应现象。

篇5: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案

查看完整教案请点击后面链接打开-->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2

一、学习目标

篇6: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案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碳、氢、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与符号;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以及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认识科学分类的的依据和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1.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的记忆与书写。

1.元素与院子的区别。

2.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了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又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那么许多的氢原子的归类,许多氧原子的归类又是什么呢?

[提问]

世界是物质的,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上千万种物质是否由少数的基本物质所组成的呢?

[创设学习情景]

1.电视广告中已经熟悉的“补钙”、“补铁”、“补锌”以及“加碘”。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

3.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

4.生物赖以生存的元素

引伸出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万物无非是由碳、氢、氧、钙、铁、锌、碘等称为元素的物质组成,从而得出万物由元素组成的。

[探究活动]

1.欣赏相声《化学汉字考》;

2.以邻座的同学为一小组,从元素周期表上查找原子序数为2、3、7、8、12的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单质和化合物

[探究活动]

写出下列各种物质的元素组成:

氧气、氮气、碳、硫、铁、二氧化碳、水、五氧化二磷、氯化钾、氯酸钾。

1.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同一类的原子,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相同;不同类的原子,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

3.元素的种类(即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

1.物质类别的从属关系

[板书]

1.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第一个字母须大写,第二个字母须小写(例:C、Co、Mg等)。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氧气、氮气、碳、硫、铁等。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水、五氧化二磷、氯化钾、氯酸钾等。

(3)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

①含氧化合物—凡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含氧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水、五氧化二磷、氯酸钾等。

②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则称为氧化物。如二氧化碳、水、五氧化二磷等。

3.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各成分都保持各自原来的化学性质,可以分离。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具有固定的化学性质和组成。

4.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

地壳主要是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的。

H具有相同的结构:核电数相等(质子数相等),均为1,氢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要质子数相同,不论中子数或电子数是否相同的微粒,都属于同一种元素。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物质的分类,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得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含氧化合物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1填写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

(1)共有

个周期,16

个族。

(2)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

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一非金属元素一稀有气体元素,从每个周期的开头到结尾出现周期性过渡。

例2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如图为海水中富含的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氯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B.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

C.钠原子的中子数为11

D.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

解析:氯元素的偏旁是“气”,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正确;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获取的信息,可知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故B正确;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获取的信息,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即核内质子数为11,而不是中子数,故C错误;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获取的信息,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故D正确。

1.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A)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核外电子数不同

D.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不同

2.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提出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请画出16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比较容易得到(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2)表示的是铝离子。

篇7: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现在与各位评委老师进行交流的是《物质组成和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说明。《物质组成和构成的表示》本节内容的复习,是学生在复习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两个专题之后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表示方法进行的归纳、总结和复习。通过前面两个专题的复习,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些化学基本观念——物质组成的元素观、物质分类观和构成物质的微粒观。知道物质的多样性和造成物质多样性的原因,知道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并能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一些宏观现象。本节课重点学习如何从宏观的角度描述和表示物质的组成,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描述和表示物质的构成,帮助学生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为顺利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设计始终围绕重点、难点和核心内容,通过问题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归纳总结、课堂检测、巩固练习等学习方式,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构建单元知识网络,了解学情。

本教学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复习的重点知识,对本单元知识形成系统的网络,了解学情,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本单元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促进学生对“元素观、微粒观、物质分类观”等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的宏观组成、微观构成和化学符号间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

二、依据课标,设计学习目标。

人生没有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学习更是如此。为实现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学习,达到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评价的目的,依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制定学习目标。并把“掌握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用化学符号表示构成物质微粒的方法,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核心内容。

三、依据学情和学习目标,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依据学情,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核心内容,为培养学生形成微粒观、元素观、分类观、科学物质观等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掌握重要的科学方法,用化学符号描述或表征物质的技能,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四 个主要学习活动。

1、问题启发,明确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初步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

该学习活动主要通过学生熟悉的三种物质:水、铜、食盐,让学生养成“当看到一种物质时,就要想这种物质的宏观组成、微观构成以及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的组成,如何用化学符号表示构成该物质微粒”的科学思维方式。

再通过水、铜、食盐、二氧化碳等物质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养成:当看到一种物质的化学式时,就要联想这种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初步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化学符号间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达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的目的。

2、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化合价及其规律。

该学习活动主要通过4个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小组对问题的合作讨论,自主寻找问题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和理解。

其中问题1和2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寻问题实质的能力。问题3和4让学生知道化合价的重要应用。最后通过跟踪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化合价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化合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化合价和化学式的关系。

3、通过对代表性物质,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用化学符号表示构成物质的微粒,进一步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

该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归纳出微观上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单质化学式的写法。微观上由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都可以根据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正确书写。微观上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可分别用元素符号、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构成物质的微粒。

在此过程中通过对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组成方法的归纳及用化学符号表示构成物质微粒方法的总结,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深刻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

4、探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及用途的关系,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化学是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和应用物质的一门科学。我们不仅要从宏观组成 2 和微观构成上去认识物质,更要知道如何科学地应用物质。

通过该学习活动,主要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物质观,知道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因此我们在应用物质时,应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及性质,科学应用物质,趋利避害,用化学丰富和改善人类的生活,改变世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深刻体会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形成化学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四、盘点收获,能力提升,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通过让学生畅谈本节课在知识上、思维方法上和化学观念上的收获,实现思维共享,共同提高能力的目的。并将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五、课堂检测,查漏补缺。

该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通过课堂检测和反馈矫正,检查和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并根据目标达成情况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六、设计作业,促进提高。

作业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立足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紧扣学习目标和实际学情,体现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层次性等原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对完成作业的方式和数量进行自主选择,从而使学生能感受到作业对促进自我发展的价值。设计以下作业。

1、做学案上的课后练习题。

2、请自己或小组合作在笔记本上构建本单元和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图,并把你本节课的收获和表现以自评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记入化学学习档案袋中。

3、拓展作业:

篇8: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案

认真对待:请你认真阅读信息并用心完成任务 (友情提示:为你上十楼准备的阶梯, 切勿小觑) 。

信息:一个苹果的质量是30g, 一个甜橙的质量是20g, 一个黑美人西瓜的质量是500g, 果品公司接到一批订单, 定制5000个礼品盒, 每个礼品盒中要求装10苹果, 10个甜橙, 一个黑美人西瓜。

任务一, 计算每一个礼品盒中苹果、甜橙, 黑美人的质量分别是多少克?

任务二, 计算每一个礼品盒的质量是多少?

任务三, 计算定制的5000个礼品盒中苹果、甜橙、黑美人的质量比。

任务四:算一下5000个礼品盒中苹果的质量分数。若是N个礼品盒呢?

组内交流、组间交流找出公认的简单方法, 让学生体验单个礼品盒和N个礼品盒个关系。为后面完成新任务做扎实铺垫。

建立桥梁:

任务一:一个苹果和苹果 (总称) 若类比于原子和元素, 你觉得如何安排“角色”合适?说出你的理由。

交流收获:一个苹果相当于一个原子, 苹果是具备相同特征的一类水果的总称, 相当于元素。

任务二:一个礼品盒和N个礼品盒若类比于分子和物质, 你又如何安排“角色”?请你以理服人。

交流收获:一个礼品盒由不同种类、不同数目的水果组成的集合体, 相当于不同种类、不同数目的原子的集合体—分子。N个礼品盒是若干个礼品盒的集合体, 相当于若干分子的集合体———物质。

水到渠成: (各种水果的质量:H:1 O:16)

任务一:计算一个水分子 (H2O) 的相对质量 (简称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

挑战自我:一个分子的相对质量简称相对分子质量, 如何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并举例说明。

任务二:计算水中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

附加任务:总结计算物质中各元素质量比的思路和方法并举例说明。

任务三:计算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挑战自我:总结计算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思路和方法并举例说明。

任务四:计算10t水中氢元素的质量。 (挑战极限)

篇9:有关物质组成的化学实验探究

关键词:有关物质组成;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29-0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探究性试题正在崭露头角,这也正是新课标的精神在高考中的具体表现,为高中的化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探究性试题具有条件的不完全性,结论的不确定性,知识的综合性等特点,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紧密,有的还提供一些新的信息,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冷静的审题,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知识的类比、迁移、重组,全面细致的思考提出假设,然后设计验证方案,根据得出的结论或数据对各种假设进行甄别判断,形成自己新的知识和能力。这类试题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考查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探究性实验的切入点很多,如对化学反应原理、未知物的成份、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实验方案的探究等类型,本文以下题有关物质组成的探究来阐述有关实验探究方法,让大家学会如何开展实验探究。

对于物质的组成,产生不确定性主要有反应物的用量不同、环境的干扰、副反应的发生特别是有机化学反应等原因造成的,在此仅以反应物的用量问题来谈有关实验探究。

(2010年广东省高考理综试题)

33.某研究小组用MnO2和浓盐酸制备Cl2时,利用刚吸收过少量SO2的NaOH溶液对其尾气进行吸收处理。

(3)吸收尾气一段时间后,吸收液(强碱性中肯定存在Cl-、OH-和SO42-。)请设计实验,探究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空气中CO2的影响)。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只存在SO32-;

假设2:即不存在SO32-,也不存在ClO-;

假设3: 。

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答题卡上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限选实验试剂:

3 mol·L-1 H2SO4、1 mol·L-1 NaOH、0.01 mol·L-1 KMnO4、淀粉-KI溶液、紫色石蕊试液。

当一个化学反应进行时,为了提高某物质的转化率或者对物质含量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在实验中添加药品往往容易造成所谓的不足、恰好与过量,比如某个无机反应可表示为A+B=C+D,由于量的问题往往存在三种情况:A过量,B过量,A与B恰好完全反应。于是反应后的物质就有三种对应可能:①A+C+D;②B+C+D;③C+D。

首先该题以混合液吸收多余氯气为情境进行问题的提出,在所提出的假设我们要先明确这些阴离子咋来的,如果没有明确问题的来源,那就无法对假设3进行回答,更谈不上对假设的验证和得出结论。

接下来我们看到本题中存在两个量的问题,一个是混合液的组成问题,题干中“刚吸收过少量SO2的NaOH溶液”,这就意味着该混合溶液中Na2SO3少,而NaOH偏多,这个组成比较明确;另外一个是氯气与混合液的相对量问题,这个就不确定了,有可能存三种情况,即Cl2不足、恰好和过量。

假设1对应的是Cl2不足,导致Na2SO3、NaOH有剩余,溶液中的阴离子只存在SO32-;

假设2为Cl2与混合液恰好反应,发生题目中所给的反应:Cl2+Na2SO3+2NaOH=2NaCl+Na2SO4+H2O,溶液中即不存在SO32-,也不存在ClO-;

假设3为就应该是Cl2过量,氯气除了与Na2SO3、NaOH发生上述反应外,还将与溶液中过量的NaOH发生反应:NaOH+Cl2==NaCl+NaClO,此时溶液中没有SO32-,只存在ClO-。

明确三种假设的由来后,接下来就是根据相关离子的性质结合所提供的试剂进行探究方案的设计。联系课内知识SO32-和SO2价态一样具有还原性,从所给试剂我们选择具有强氧化性的0.01 mol·L-1 KMnO4,但涉及KMnO4都经常把溶液调成酸性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和现象的观察,然后往混合液中逐滴地滴加紫红色KMnO4溶液,如果存在SO32-,则试管中将看到紫红色溶液滴进去后很快就变为无色,不存在就不会变色。另外一种离子ClO-和HClO一样具有强氧化性,提供试剂中选择有还原性的淀粉-KI溶液能与之反应并伴随着明显现象产生。

有关方案中部分步骤、现象及结论的完善,根据方案只要对分样进行试剂的滴加,但要注意滴加顺序和量的控制、现象要明显等问题,事实上,对于试剂量的要求也是保证能观察到现象的必要条件。比如本题所使用的紫红色KMnO4溶液,如果所滴加的KMnO4溶液过量,无论有无SO32-,溶液均显紫红色而不会褪色。所以我们在使用紫红色KMnO4溶液、酸碱指示剂、淀粉-KI溶液、品红溶液等都是按滴取量,最后我们采用了往两份样品分别滴加1~2滴所给的试剂,达到现象观察明显,操作容易简单的效果。

通过本题的分析目的在于让大家了解实验的探究方法,对于探究性实验,我们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明确实验探究的对象。是整个反应体系还是里面的沉淀、溶液、气体啊?

篇10:《溶液组成的表示》化学教学反思

1、8g 的白糖溶解在 40g 的水中2、10g 的白糖溶解在 50g 的水中

学生有两种结果:一是两个一样甜,二是第二种方法配得的溶液甜。

然后分别让学生进行回答。一样甜是因为白糖与水的比值相等。第二种方法甜是因为白糖比第一种多。然后教师进行了分析。得出化学上不是用白糖与水的比来表示其组成而是用白糖与白糖溶液的比来表示其组成。这时可让学生计算其相应的比值。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一样甜。从而说明它的浓度是一样的。

让学生看书上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内容。

教师进行了总结。

溶质质量分数的表达式及相关的变式。请学生阅读书上的例题。对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相应的巩固。

给学生要重点强调的是:计算过程要带单位,要明确每一个数据代表的化学含义是什么。

然后请学生完成在线测试。在这三个题中主要是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进行了练习,学生对第三题中的第四个选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偏差:将ag的水加入ag30%的食盐溶液中。学生对第二个a认为是溶质的质量,所以导致计算上的错误。

在讲溶液的配制中,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配制溶液的四个步骤。

在这里要结合中考中的一些题型,给学生补充配制过程中需要哪些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同时给学生分析:要操作过程中如果称量是物质与砝码放反了、量液体时俯视或仰视、倒液体时有飞溅等几种情况下,所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会有怎样的变化。

篇11: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案

一、内容分析:

“物质的分类”是初中化学的精髓内容,是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它贯穿初中化学的始终,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所以,它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由于它涉及20多个基本概念,而且知识点分散,相关的题型多变,所以它又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1、教学重点:(1)宏观物质的简单分类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

2、教学难点: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理解。

3、解决措施:(1)配合微观认识,进一步理解概念,建立体系;

(2)学生互查互助,完成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结合所带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目标如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设计意图】知道分类无处不在;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点明本节课复习的内容。

(二)课堂热身 以学定教

〖生〗完成《课前检测〖师〗巡视,发现学生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定时练习,找到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三)展示“目标” 明确方向(时间1分钟)

〖投影〗展示本专题涉及的“考试说明”,并要求学生默读一遍。

【设计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有目标、练有方向。

(四)构建“物质的分类”概念图

〖过渡〗我们学过20多个关于物质类别的概念,分散在上、下两册化学课本里,比较零碎。在复习时,多用“树状”分类法整理这些概念。

〖投影〗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完善的“树状”概念图。

【设计意图】明确分类对象,提出课堂要求。

〖过渡〗分类标准不同,物质的类别也不同。初中化学对物质进行分类是依据“物质的组成”这一标准。

【设计意图】明确掌握初中化学物质分类的依据;知道物质分类有不同的标准。1.混合物和纯净物 〖投影〗

〖师〗

1、从微观角度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

2、结合《课前检测》举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实例。(混合物:空气、溶液、合金等。纯净物:铁、冰水混合物、氧气、氯酸钾等)

3、明确物质的初步分类及分类标准。

4、纠正《课前检测》中的1、2、3、5、6(双氧水)

【设计意图】

1、从微观、宏观角度认识物质,加深对物质分类的理解。

2、学生亲自动手画树状概念图,体会简约之美、享受成功之乐。2.单质和化合物 〖投影〗

〖师〗

1、从微观角度认识单质、化合物。

2、、明确纯净物的分类及分类标准。〖生〗

1、画出树状概念图。

2、要求学生说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相互交流)

3、练习1:请在空格中填写物质的类别

(1)在化合反应中,生成物一定是

,而不可能是

。(2)在分解反应中,生成物可能是

,但反应物一定是

。(3)在置换反应中,生成物一定是

,反应物也一定是

。(4)在复分解反应中,生成物一定是

,反应物也一定是

。〖师〗单质的分类: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对各类单质做简单介绍)【设计意图】

1、从微观组成的角度认识单质和化合物,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2、通过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类别的变化,进一步整合学科知识。

3、学生亲自动手画树状概念图,体会简约之美、享受成功之乐。

3.无机物和有机物

〖师〗化合物的分类: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生〗

1、熟悉化合物的分类标准及什么是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2、练习2:写出甲烷和酒精的化学式。

3、画出树状概念图。

【设计意图】

1、从组成的角度认识无机物和有机物。

2、学生亲自动手画树状概念图,体会简约之美、享受成功之乐。

4.氧化物、酸、碱、盐

〖师〗无机化合物的分类:氧化物、酸、碱、盐

〖生〗

1、画出树状概念图。

2、练习3:在氧化物、酸、碱、盐这四类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__________,一定只含有两种元素的是_______。

【设计意图】

1、从组成的角度认识氧化物、酸、碱、盐。

2、学生亲自动手画树状概念图,体会简约之美、享受成功之乐。

(1)氧化物

〖生〗练习4:

下列物质中一定属于氧化物的是()A.氧气跟某物质反应的生成物

B.能分解出氧气的化合物

C.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

D.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投影〗〖师〗

1、氧化物的分类: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2、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3、纠正《课前检测》中的4

〖生〗

1、画出树状概念图。

2、练习5:各写一个金属氧化物与酸、非金属氧化物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设计意图】

1、进一步从组成的角度认识氧化物。

2、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加强知识的融合。

3、学生亲自动手画树状概念图,体会简约之美、享受成功之乐。

(2)酸、碱、盐

〖师〗酸、碱的概念及组成

〖生〗练习6:写出两个酸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盐酸与氢氧化钠、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

〖师〗分析得出空格中填写的物质类别

〖生〗在空格中填写物质的类别:酸+碱=

+水

〖师〗

1、盐的概念: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纠正《课前检测》中的6

【设计意图】

1、进一步从组成的角度认识盐。

2、通过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加深对盐的组成的理解。

(六)课堂总结(时间3分钟)

〖生〗展示自己完成的“物质的分类”的概念图。

〖师〗教师展示的“物质的分类”的概念图。并进行简单小结。【设计意图】知识总结。展示成果,提高兴趣。

(七)作业布置(时间5分钟)〖生〗完成《课后提高》

篇12: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案

现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4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本单元内容,从微观的世界介绍了世间万物的构成,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本单元没有试验,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其中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等内容非常的抽象,对于初三的学生难于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很多,难点也很多,是学生两个月来的第一块硬骨头,其中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相关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的计算。如果这单元的内容不被掌握,整个初中化学没法学,中考没法考。近一个月的时间中,在期中考试之前,终于结束了这部分的内容,以下是我对本单元教学中,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作业安排和习题讲评中一些问题的反思。

课时一、原子的构成

本课时内容分为两部分: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分为两节课教学。

第一部分原子的构成,这部分内容与初二物理中学习过的内容有些重复,物理中说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因为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所以原子整体不带电。本节课的重点是: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2、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无难点。我的设计:从学生已知的知识点入手,结合书本的两张表以及flash演示,请学生自己观察,讨论。

首先是三种粒子的带电情况和质量情况,再补充核电荷数的概念,最后是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等式的推导。结合书本的练习,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点。整节课用时很短,因此我认为该部分内容不需要一整节课,可以与相对原子质量合为一课。核电荷数是一个新的概念,在读的时候读成核/电荷数,有助于学生理解。书本的两张表包含了很多的信息,充分的运用好两张表格,可以挖深出不少有用的.信息。如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整体不带电的原因。《评价手册》中的题目,可以安排在课堂上完成双基要览部分。

第二部分相对原子质量,书本对概念的介绍过详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我,事后我发现,定义部分不一定要介绍的详细,实在太抽象,说不清,只要记住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质量忽略不计。关键是运用,也就是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为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打基础。教学过程中,借用表4-2和表4-3,学生可以自己得出等式。

课时二、元素

本课时内容分为三部分: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分为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介绍元素的概念。重点是物质,原子,分子和元素之间的关系。了解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内容涉及宏观和微观世界的转换,很难很抽象。其次就是考纲要求的记忆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设计之初,我做了课件,但我听了老教师一节课后,决定放弃课件,用板书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一边记笔记的同时,一边理解,加深记忆。从学过的物质引入,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析,强调组成,构成的区别。然后画图表,表达出4个名词的联系。最后让学生自己找出地壳中含量最高的4种元素,运用谐音“养闺女贴”,学生感兴趣,记得牢。教学后感觉在4个名词的辨析和联系上,学生,尤其是女生,不好掌握,尽管结合着例子讲,但是从学生反应上看,还是抽象,弄不懂。我有点后悔,这部分是书本要求的重点,不能不讲,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一下子理解这么多,很难。这部分的练习也不多,考试时候不会出到具体的题目,是不是不该这么大张旗鼓的讲,浪费时间呢?

第二课时。介绍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重点就是介绍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微观),然后就是背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部分,书本安排在这里,只要求了解一横行是一周期,一纵行是一族,介绍元素周期表现在发现七个周期,16个族,每个单元格的信息。教学的时候,我只是在课堂上把表4-3上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读了一遍,想让学生下去自己背,实际上学生回去基本上不背,应该在课堂上让他们背,然后结合练习,在课堂上完成记忆,但这又很耗时。元素符号的意义,举个H的例子,再举个Fe的例子,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书本的资料部分介绍了从元素名称的偏旁部首看它属于哪种元素。元素周期表的内容,因为没有介绍核外电子排布,所以内容犹如隔靴搔痒。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在第三课时结合核外电子排布,介绍了什么样的在一周期,什么样的在同一族,为什么同一族化学性质相似。

课时三、离子

本课时内容分为两部分: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两节课完成。

第一部分,核外电子排布。我在教研员面前开课,准备了很久,结果效果不好。本部分的重点是:1、核外电子根据能量不同分层排布。2、画原子结构示意图。3、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种类的概念。难点就是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许多学生会认为电子在核外的轨道上运动,实际上不是轨道,而是电子层。这部分内容很抽象,又没有生活经验可循,只有书本图4—9。现在我觉得不需要对学生解释如何分层,说不清,就两句话: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2、能量越低的电子越往内层排。第二是画结构示意图,

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大家画稀有气体的,然后找出规律:8电子稳定。然后是金属,非金属。后来教研员教我一手,《评价手册》双基要览第一题,在课堂上完全围绕这一题展开教学,全在里面了,以后一定要改。

第二部分,粒子的构成,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根据之前学习的内容,了解原子为了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此时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阴阳离子的概念通过看书得出,重点是读写离子符号。另一个重点就是书本79页最下面的表,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构成。有关原子团的内容,书本说的不清不楚,教学时,我还跳到后面,介绍五种离子,现在看来,像那样蜻蜓点水式的讲还不如不讲。《评价手册》拓展延伸的题目也非常的好,4个问题包含了所有的知识点。

第四单元、物质购成的奥秘

该单元非常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分为三部分:化学式的概念和读写,化合价的相关运用,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分为8课教学,4节新授+4节练习。

书本写的很不好,在没有说化合价之前就把化学式的命名和读法说了。在讲化合价的时候,简单的用一句“化学上用化合价表示原子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带过,非常的含糊,重点放在运用上。整个教材比较乱,至少我看不懂思路。我参照了我旧教材,为学生补充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然后从共价键、离子键的角度,从根源上谈化合价。我的本意是好的,结果不大好,新教材这么写,有减负的需要,更是因为运用和概念没什么关系。这里的学生基础很差,共价键、离子键对他们来说太难理解了,以后不能这么干。看来我又犯了完美主义的错误了,人教版的教材还是能面向各个学校的学生的。

教学过程中,我第一节课在根据元素符号的意义,介绍了化学式的概念和意义后,跳过了书本上化学式的读写,介绍了化合价,结果效果很差,算是我上的最差的一节课了,还是一节公开课。整个结束后,我发现学生对命名掌握的不好,原因就是上课的时候一带而过的原因,我再次宣誓:蜻蜓点水似的讲解不能再说了。化合价是重点和难点。这个东西学生没法理解,死背化合价吧,对学生又很困难。编口诀吧,两个礼拜都有人没背下来,这些记不住,化学式和化合价之间的相互推求根本就无法完成。第二节课介绍化合价,从共价键、离子键说,时间明显不够。第三节课讲相互推求,方法比较好掌握。一说一举例,学生全懂,但是一到练习,全蒙掉了,事实上,现在学生在化学式和化合价之间的相互推求的题目中出现问题,就是不会背化合价的原因。第四节课,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半说半练,上课的时候,我觉得设计的有些仓促,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很多孩子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练习就布置下来了,结果只能随大流。4节新授课我都没有给学生布置硬性的作业,这是个很大的失误,这里的学生实在不自觉,如此重要的内容以为我和他们玩了4天呢。最后一天相对分子质量的运算,我布置了书本上的练习题,让学生写在作业本上,强调作业格式的规范。第二天我做了认真的批改,还写了评语,结果发现大家写的不好,第二天我退回去一半人重写,订正。

篇13: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案

例1 以色列科学家因发现“准晶体”荣获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目前已制得的准晶体都是金属化合物,如Al65Cu23Fe12、Al70Pd21Mn9、Cd57Yb10(Nature,2000,408:537)等;晶体如Al60Pd25Mn15。下列关于已知的准晶体、晶体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准晶体至少由两种金属组成,且其硬度大于组成金属的硬度

B. 组成准晶体的元素可以是主族元素,也可以是副族元素

C. 目前发现的准晶体能耐酸碱腐蚀,这些准晶体都属于金属混合物

D. 组成元素相同,可以通过控制质量比来制得准晶体和晶体

解析 根据题给信息并联系金属种类分析四个选项。依题意,目前发现的准晶体都是金属化合物,至少两种金属组成,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合金的金属的硬度,A项正确;题给准晶体,铝为主族元素,而铜、铁、锰、钯等是副族元素,B项正确;准晶体属于金属化合物,组成固定,是纯净物,C项错误。Al70Pd21Mn9是准晶体,Al60Pd25Mn15是晶体,它们的组成元素相同,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同,D项正确。

答案 C

點拨 一般,除密度外,准晶体的性质并不是它的各成分金属的总和。准晶体的硬度比各成分金属的硬度都大,导电、导热性能比各组分金属的差。

考點2 物质的分类

例2 下表中所示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符合下图的是( )

[X][Y][Z]

[&X&Y&Z&A&碳元素&主族元素&短周期元素&B&氢氧化铁&胶体&分散系&C&电解质&化合物&纯净物&D&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放热反应&]

解析 主族元素分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所以Y包含Z,而不是Z包含Y,A项错误;氢氧化铁不是胶体,胶体是混合物,而氢氧化铁是化合物,氢氧化铁颗粒分散到水中可以形成氢氧化铁胶体,B项错误;纯净物分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C项正确;氧化还原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例如,C+CO2[高温]2CO,所以,放热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不存在种属关系,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放热反应属于化学反应的不同分类,D项错误。

答案 C

考點3 胶体的性质

例3 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胶体、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其他两种分散系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B. 1 mol FeCl3与足量水反应转化为氢氧化铁胶体后,其中胶体粒子数为NA

C. 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铝胶体遇氯化铝溶液产生氢氧化铝沉淀

D.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将饱和的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煮沸至形成红褐色透明液体为止

解析 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颗粒的大小,胶体的分散质颗粒直径在1~100 nm,A项错误;FeCl3水解是可逆反应,不能反应完全,B项错误;胶体是混合物,不显电性,只有胶体粒子带电荷,C项错误。

答案 D

點拨 熟练掌握氢氧化铁、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粒子、氢氧化铁沉淀间的差别。

考點4 化学用语

例4 下列化学用语或表述正确的是( )

A. HClO的结构式:H—O—Cl

B. H2O2的电子式:H+[[∶O∶O∶][∶][∶][∶][∶]]2-H+

C. —OH与OH-均是10电子粒子

D. 丙烯酸的结构简式为C3H4O2

解析 次氯酸中氢与氧结合形成共价键,氯与氧形成共价键,类似的有次碘酸(H—O—I),A项正确; H2O2是共价化合物,不是离子化合物,不能形成阴、阳离子,B项错误; —OH表示羟基,氧原子最外层缺1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含9个电子;OH-表示氢氧根离子,氧原子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含10个电子,C项错误;丙烯酸的结构简式为CH2=CH-COOH,C3H4O2是它的分子式(或化学式),D项错误。

答案 A

點拨 高考常见的化学用语主要有电子式、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反应式、离子方程式以及电极反应式,每一种化学用语书写都有明确规则,掌握书写规则是正确书写化学用语的前提条件。例如,电子式中表示原子形成化学键情况,其原子排列可能与化学式不同,如次卤酸习惯写成HXO,其真实结构是H—O—X。

[【专题练习】]

1. 下列物质按照非电解质、弱电解质、强电解质、混合物、纯净物排序正确的是( )

A. 乙醇、醋酸、氨气、液氨、氨水

B. 氯气、硫酸氢钠、硫化氢、硫酸铜溶液、明矾

C. 葡萄糖、氢硫酸、盐酸、冰水混合物、验纯的氢气

D. 三氧化硫、次氯酸、硫酸钡、盐酸、H2O和D2O组成的物质

2. 近年来高铁酸钾(K2FeO4)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水处理方面,高铁酸钾的氧化性超过高锰酸钾,是一种集氧化、吸附、凝聚、杀菌的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干燥的高铁酸钾在198℃以下是稳定的,受热易分解。高铁酸钾在水处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变化过程有( )

①蛋白质的变性 ②蛋白质的盐析 ③胶体聚沉 ④盐类水解 ⑤焰色反应 ⑥氧化还原反应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⑥

C. ②③④⑤ D. ②③⑤⑥

3. 下列分类方法,不正确的是( )

①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②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③依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④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⑤根据氧化物是否含有金属元素,将氧化物分为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⑥根据分散系的稳定性大小,将分散系分为胶体、浊液和溶液

A. ①④⑤⑥B. ③④⑤⑥

C. 只有①③D. 全部正确

4. 高铁酸钾(K2FeO4)、聚合硫酸铁(PPS)【组成:nFe(OH)3•mFe2(SO4)3】都是新型的自来水处理剂。它们的性质和作用是( )

[选项&高铁酸钾&PPS&A&有强氧化性,可消毒杀菌,还原产物能吸附水中的杂质&无杀菌作用,能吸附水中的杂质&B&有强氧化性,可消毒杀菌,氧化产物能吸附水中的杂质&能消毒杀菌,能吸附水中的杂质&C&有强氧化性,能吸附水中的杂质,还原产物能消毒杀菌&无消毒作用,无吸附杂质能力&D&有强还原性,能吸附水中的杂质,氧化产物能消毒杀菌&能杀菌消毒,无吸附杂质能力&]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2O2晶体中阴、阳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B. 蔗糖、硫酸钡与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C. 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D. 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6. 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

A. 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元素化合价上升,一定有另一种元素化合价下降

B. 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C. 根据水溶液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D.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7. X、Y、Z分别是三种常见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M、N、R是常见的三种氧化物,而且有如下反应(条件未标出,方程未配平):(1)X+Z→M;(2)M+X→N;(3)M+Y→R+X。若X的组成元素有正化合价和负化合价,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nlc202309030732

A. X单质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

B. M和N中,组成X单质的元素化合价一定相同

C. Z的同素异形体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D. Y一定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

8. 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不可替代的。

(1)现有下列六种物质:SO2、SiO2、CaO、MgO、Fe2O3、Na2O2。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它们中有一种物质与其他五种有明显的不同,请找出这种物质,并写出分类的依据。(至少要写出二种分类方法)

① ;

② 。

(2)从反应中有无离子参加,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Na2O2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从反应中 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从上述氧化物中分别找出两种能相互反应的物质,各写一个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 、 。

(3)虽然分类的方法不同,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请用简单的图示方法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证明你的观點: ; 。

9.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别写出中学化学常见的强酸和强碱(各不少于3种) 强酸: ;强碱: 。

(2)中学化学常见的强氧化剂中,属于单质的有 (不少于3种);属于化合物的有 (不少于3种);

(3)请分析下列各组物质,指出各组物质共同具有的化学性质,每组各举一例,用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说明:

①H2SO4、H2SO3、H2S、SO2、CO2、NH4Cl、FeCl3

共性: ;举例: 。

②NaOH、Na2O、CaO、Na、Fe、Na2CO3、Na2S、Na2SO3

共性: ;举例: 。

③NaHCO3、NaHSO3、NaHS、(NH4)2S

共性: ;举例: 。

(4)只用稀硫酸检验NaCl、NaOH、Na2SO3、Na2CO3溶液,设计检验方案: 。

10. 甲、乙两个化学学习小组在学完“几种重要金属”和“几种非金属”之后,想通过查阅资料获取一些课外的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物的知识。他们查知,一些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物能与水反应产生气体。例如,过氧化钙、氮化钠、硫化铝、氢化钾、碳化钙等。获取上述知识后,他们想探究固态化合物A的组成。已知A由两种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组成,A可与水发生复分解反应,甲组同学用如图装置(夹持装置略)对其进行探究实验。

[B][A][水][a][化合物][干燥红色

石蕊试纸][CuO][单质M]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1)导管a的作用是 ;

(2)实验中,Ⅱ中的试纸变蓝,Ⅳ中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并有M生成,则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Ⅵ中的试剂为 ;

(3)乙组同学进行相同实验,但装置连接顺序为Ⅰ→Ⅲ→Ⅳ→Ⅱ→Ⅴ→Ⅵ→Ⅶ,此时Ⅱ中现象为 ,装置V的作用是 ;

(4)经上述反应,2.5 g化合物A理论上可得0.56 L(标准状况)M,则A的化学式为 ;

(5)实验证明,本实验用氧化铁替换氧化铜,Ⅶ仍然能收集到一定量的气体。若用氧化铁替换氧化铜,其他装置不变,请预测Ⅳ装置中现象: 。

11. 下图中,B、D、E、F、G是氧化物,F、K是氢化物,C、H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单质,向空气中大量排放D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J是气态非金属单质。O是白色沉淀且B、H、L、M、N、O中含有同种元素,I是基础化学工业的重要产品,也是实验室里常用的强酸(图中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没有列出)。

[A][B][C][D][E][F][I][K][J][H][G][L][N][O][M][J][F][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H][加热][高温][强热]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含H元素的两种氢氧化物之间的转化”: ;

(2)写出G的化学式: ;L的名称: ;

(3)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 ;

(4)上述框图涉及的①~⑩反应中,没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填序号) ;

(5)反应①是分解反应,反应中生成的B、D、E、F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14,则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上一篇:单元过关下一篇:体育教师年度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