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艺术

2024-06-07

提问艺术(精选6篇)

篇1: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提问艺术, 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 科学而艺术地进行提问, 从提问中进行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其学习兴趣, 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艺术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推动课堂进程的顺利拓展,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果。爱因斯坦也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1]因为解决问题, 也许仅是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课堂提问, 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对发展智能的日益重视, 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成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设疑新颖, 激发情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 激发思维, 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 课堂提问, 要讲究发问方式, 改变提问角度, 提问巧, 发人深思, 要力求新颖, 讲求新意能达到激发情趣。例如《祝福》的教学,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小说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为什么却以“祝福”为题? 这样学生阅读文章就有了强有力的目的性,了解到小说的全篇情节是始终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四次年终祝福而展开, 情节集中, 结构紧凑, 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鲜明。

二、提问变直为曲, 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启发性就不强, 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 就能促使学生 开动脑筋, 让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2]。如在《老山界》一文中, 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 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 当妈妈煮好早餐后, 他抢了一碗就吃, 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 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 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 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 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 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要掌握好时机, 不愤、不徘不能问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高质量的提问, 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 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但课堂上要不要提问, 什么时候提问, 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而定。因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 那些可以非要想一想、方可求得答案的地方, 就宜用提问, 不用思考就可以知道的地方, 就不应该提问。在准确地把握时机的同时, 还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美国教育研究者认为, 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 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等待足够的时间, 不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 教师也要等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3]。这样做的优点是, 问题提出后, 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等的活动时间。学生回答如果不够顺畅, 教师也要耐心听答, 不宜插进追问, 使学生心情更加紧张;学生如果答不上, 支支吾吾, 或答非所问, 也不能冷淡、皱眉、不耐烦甚至斥责, 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在此基础上, 再增加问题的内容, 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这样, 就会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并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四、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 化难为易, 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 仅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者高屋 建瓴,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 这 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 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 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 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 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 继续问: 他虽变来变去, 但有一点是没变的, 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 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 教者就因势利导, 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 环环相扣的设问, 在教者的引导下, 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善于运用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通过选择一个发散点,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多角度地思考、分析问题。课堂中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 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 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假如按其它标准, 又该如何划分呢? 学生通过这些训练, 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自然会举一反三, 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 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六、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引导

提问的艺术不仅仅表现在怎样提出问题,还应该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如何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只是简单的下个断语“ 对了” “ 错了”。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4]。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 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表现的机会,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自信,帮助他们驱逐心灵的阴云,帮助他们获得一种质疑、批判的胆量,异想天开的创意,标新立异的观点。如果学生对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教师应该适当点拨、引导。也许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到问题中,在“山穷水尽”之际,因为你的引导而“柳暗花明”。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创新源于“ 好奇” 与“ 质 疑”, 课堂上适时适度, 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的进程, 是发展学生思维,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1] 何炳骅, 云天椿, 林志荣.《语文教学系统纲要》[M] 教育出版社, 1993.[2] 许高厚 《课堂教学技巧》[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颜崇国 《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4]、钱佳清《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探讨》

篇2:提问艺术

——读《课堂提问的艺术》有感

吴娜

逆向设计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可以指导一节课或者是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大概念,从而建构观念,最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理解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所以当今的教育界提出了要为理解而教的口号,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的潜心思考和研究。

之前,张宏伟老师来到咱们学校做讲座,我没有听到他上课,只是听他说设计思路就已经心潮澎湃,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他就让学生重新认识了数学。

他提出的全景式数学,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明白生活到处是数学的影子,数学是上帝创造的语言,用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如果说这是一节课的灵魂,那课堂上的思考就是这节课的骨肉,他上完每一节课都要反思:是否始终关注了学生如何思考,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是用在数学思考力的培养上的。他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就是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为理解而教,必须先做到为理解而提问。

《课堂提问的艺术》是两位有30年教学经验的美国老师编写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理解而提问。

一、什么是课堂提问应该改变的?

在设置提问的目的上过分注重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强调提问的检查功能;在问题的类型上,过于倾向设计低水平的识记性问题;这些琐碎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多少价值。

在问题的设计上,随意性、偶然性太大,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提问技巧。多数问题问着问着就变成了死胡同,并不通达,与目标的达成并无关联。

在提问的反馈上,有些教师会引导学生分享结果,但他们的课堂最终都演变成一场学生或者教师的独角戏,所有的交谈内容都是为了证明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处理偏简单化、重复化。

总之,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处于可“控制”地位,而学生往往处于答问的“失语”状态.二、怎样才能有效提问?

理解是什么?书中的解释是: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思维认识、思考技能,把所学知识和与理解、解决现实问题连接起来,是概念获得、建构或者同化的过程。简单地说,理解就是理论与实践碰撞出来了火花。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作者提出了Qu:Est教学策略,它可以分成三类:收集策略、搭桥策略、锚定策略。观察、回忆、比较、对照、分组、贴标签、分类分别对应了认知的不同水平。

真正的有效提问是什么样的?一个好的问题,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们首先会探讨那些能集中、引导和调节学生初始的思考成果的问题,也就是聚焦核心问题。教师必须学会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每一个策略都围绕着核心问题展开,也就是具有认知性提示的问题。也就是相当于逆向设计中的基本问题,属于上位知识范畴。

对学生而言,核心问题提示的思维操作,连接当前对内容的个人理解与新知识之间的通道。所以,必须明确核心问题的属性。问题表述必须清晰简洁、中心明确、具有开放性。利用动作词汇聚焦思维操作,比如“你可以告诉我橘子有什么特点吗?” 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主干以“什么”、“以什么方式”或者“怎样”为主体。

一旦学生对我们的核心问题做出回答,我们必须立刻意识到需要补充哪些问题才能帮他们生成高质量的回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这里需要设计一些加工性问题,用于激励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堂内容,并建构一个更完善的认知操作。例如:“你怎么知道那个的?”“你为什么那么说?”“你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这些问题就是在搭脚手架,给学生一个个支架去解决核心问题。

三、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案例

从一个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的影响小实验的设计说起,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分析出来影响实验的客观因素,改进实验工具,增强逻辑推理能力,形成严谨科学的探究态度。

围绕核心问题与学生的对话,应用书中的加工性问题提问方式让学生完整地回答出核心问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3:提问艺术

1. 揭疑式提问

我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时, 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不予深究, 并不理解鲁迅对孔乙己的复杂感情, 阅读完之后课堂竟然变得静悄悄, 沉闷开始降临。我灵机一动, 立即采用揭疑式提问, 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我”的感情变化。

我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 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下学生们立即活起来, 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

揭疑式提问不仅能促使学生去琢磨, 发掘文中蕴涵的内容, 理解作者用词的意图, 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似乎没有问题时, 教师就采用揭疑式提问, 促进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疏理式提问

我在教杨绛的《老王》时, 要求学生体会文中人物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是学生总是体会不出来, 总是说不到点上。在这种情况下, 我就采用疏理式提问提出如下问题:

———课文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 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这样一来, 学生就得到启发, 很快就理出了思路, 就不难理解文章要体现的思想感情了。这种提问从教材的内容、教学重难点出发, 揭示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的关键, 促进学生注意,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提问既可作为阅读后的课文梳理, 又可作为开课前的“思考预习”, 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3. 辐射式提问

由于学生阅历有限, 对一些象征意义浓厚的文学作品理解大多有困难。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它既然是怀念藤野先生, 可为什么又写了看电影事件?学生对此弄不清楚。怎么办?教学中, 我设计若干个小问题来解决问题:

———这个事件发生在哪里?当时是一种什么背景?

———藤野先生在这个事件中持着什么样的态度?表现他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这种提问是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 然后派生出许多小问题, 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 各个击破, 最后, 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挈领全局, 攻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提问技巧, 对于学习层次较低的班级, 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4. 迂回式提问

要想达到启发学生、增强记忆和理解的目的, 就不要直接问。比如, 在教《愚公移山》时, “北山愚公, 年且九十”。对“且”字的解释, 我不用直问“‘且’是什么意思”, 而改用曲问:“愚公多大年纪了?”生答:“快九十岁了。”“这个‘快’从何而知?”生答:“‘且’”。

迂回式提问, 也叫曲问。欲问此, 先从彼开始, 采取“曲径通幽”的办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回答曲问时, 其思维流程也要“转一个弯”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 比直问更能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5. 比较式提问

选入初中课本的文章, 许多题材相同而中心思想不同, 但学生往往感觉眼花缭乱, 本可以相互补充理解, 倒搞得不知所从。在这种情况下, 我就采用比较式提问的艺术, 让学生在比较中牢固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在教《三峡》 (鹂道元) 时, 我问的是:“《三峡》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它们在写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而在教《桥之美》时, 我这样问:“同样是写桥, 这篇与《中国石拱桥》有什么异同?”

比较式提问可以温故而知新, 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在求同寻异的过程中, 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4:提问的艺术 艺术的提问

关键词:角度;难度;坡度 ;精度;广度;速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13-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为了适应角色的需要,教师需重新建构自己的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做到“目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促使学生建立主体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大胆质疑,“放手”、“放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就需要讲究提问的艺术。

著名教育家第思多惠认为:“一位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位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在讲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设疑讨论,而课堂提问就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提问的目的应就是开启学生智慧,增加实际体验,理解和把握知识、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实现艺术的提问,在操作中就要注意把握好几个度。

一、选择好提问的角度

传统提问中的那种“是不是”、“对不对”的设疑,学生一看书本不加思考就能找到现成答案,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找答案,唤醒学生极大的说话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让课堂充满自主探究合作的气氛。

二、把握好提问的难度

通过设疑、解惑,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能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的。设置的问题如果太容易,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则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设置的问题如果太难,学生回答不出,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所以,问题的设置应该具体一些,难易适中。

三、安排好提问的坡度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尤其易者,后其节目”,指明了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的提问,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强调“高原式”策略,即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由多人回答后,再提出深入一层的问题,待学生充分反应后,在提更深一层问题,如此循环进至某一预定目标。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四、研究提问的精度

怎样才能做到所提问题精当?要使问题“精”,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悉心分析,熟悉各课、各节、各框的思路和布局,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关键处以及知识训练项目,要了然于心,成竹在胸。备课时多想想:哪些问题该问?怎样问?要问出什么来?重点提与教学重点和难点相联系的问题,重点和难点是教材的精华,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所以,围绕它所提的问题就会“精”而不繁。再就是注意提问的时机,要在学生迷惑不解时,在知识的转折处设疑,促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打破学生思维上的疲软状态,使他们精力充沛的学习、思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处理好提问的广度

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一定的难度和跨度,同时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所设问题应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可以回答。在某些情况下,可通过适当增加问题的坡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也可变更问题的发问角度,使其具有更广泛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加问题的广度。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降低了难度,增加了广度,也拓展了该题的内涵,使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思考,给学生展示个性,张扬个性的自由空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调节提问的速度

提问是课堂上一种召唤、动员行为,是集体学习中引起互动的聚合力量,提问可以使学生得以表现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问题发问后,教师有一个侯答的时间,这时教师应用鼓励、期待的目光环视学生,获得反馈信息,选择提问的时机和对象,但在侯答过程中,时间不宜过短,过于急促,思维草率,会降低发问效果;时间过长,思维懈怠,同样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再就是注意不重述问题,教师的复诵,容易养成学生听讲不认真,期待再说一次的不良习惯。

总之,提问的目的应是开启学生智慧,增加实际体验,理解和把握知识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提问的操作中,应注重过程,强调学生的良好学习体验,针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和选择回答的对象,讲究提问的艺术,注重发问中的“六度”,从而实现艺术的提问。

参考文献:

[1]《21世纪教师素质纲要》M 张立新著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1。

篇5:浅说课堂提问艺术

浅说课堂提问艺术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游仙一小 王 鹏

课堂提问是一种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是联系师生思维的纽带。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曾说,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那么,教师如何运用好课堂提问来优化教学结构和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要讲究提问的技巧

1.提问要有针对性。课堂提问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难易适度,达到使优生高有所攀,差生有望进步之目的。一般来讲,难度大的问题应提基础较好的学生,以满足并提高其求知欲;难度小的问题应提基础较差的学生,以激励其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2.提问要有启发性。启发性提问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教师提问过浅,则学生无需动脑;过深,则学生无从动脑。教师提问不应随心所欲、随意设问,必须有效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问内容必须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开拓思维、启迪智慧、培养能力的目的。

3.提问要有情趣性。富有情趣的提问对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创造力非常重要,能使学生焕发出求知欲和创造欲。富有情趣的问题,既要来源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贴近现实生活,又要用适当的现实问题引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4.提问要有鼓励性。教师除用问题引导学生外,更要用自己表率的情绪感染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善于激发学生乐于学习和利用成功升华学生渴望学习的情感,要用关心、耐心和爱心去浇灌每颗幼苗,要用期望、谅解、表扬去激励每个学生。这样,教师在提问的同时,以和善的微笑、关切的眼神和希望的语气鼓励学生。那么,再深再难的问题也会在和风细雨中轻松化解。

5. 提问后要稍作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停顿时间要适当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不难发现教师和学生对课堂里的沉默,即使是短暂的或瞬时的沉默也会感到紧张,短短几秒种的时间似乎像几分钟一样长,有些学生需要思考的时间或许要长于其他学生。但是教师往往不能忍受这种思考时的沉默,而往往催促学生回答或自问自答,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必要的沉默是应该有的,思考的时间不会白白浪费,停顿时间要视问题的`情况而定。

6. 反馈要注意方法。每个问题回答完毕和整个提问结束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总结。需要提出,教师对所提问题要预先估计到学生的各种回答。对于学生回答完全正确的问题,教师要热情地毫不含糊地给以充分地肯定,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就感。对于学生回答不完全正确的问题,教师在指出其错误时应注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时,可由教师自己说出正确答案,也可让另外的学生继续回答。总之,评价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

二、要选择提问的时机和方式

1.课堂气氛沉闷时,采取趣味式提问。兴趣是成才的火种,也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课堂气氛沉闷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有趣味性、有幽默感的问题,让学生的大脑从某种抑制状态中兴奋起来,以达到集中精力听课的目的。

2.牵动学生思维时,采取设疑问难式提问。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朝向教学内容,集中于教学要点,使他们能同教师的讲解始终保持一致。要做到这一点,设疑问难式提问最有效。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设置“悬念”,让学生的思维围绕着“悬念”而进行。

3.学生求知欲强时,采取“发难式”提问。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时,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逆向问题,或浅出深入、无中生有,或平中见奇、变中求新,让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去理解掌握知识。

4.在复习旧知识时,采用比较式提问。对于类似而又有区别的概念、性质、公式等,通过类比提问,使学生注意细微差别,准确掌握概念,促使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篇6: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这不仅是正常的,也是教师所希望的。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教师提问时的神态要自然安祥,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或冷淡,学生就不能专心思考,更不能畅所欲言。另外,提问的面要宽,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

 

上一篇:我变成了神仙作文350字下一篇: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