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古阳洞导游词

2024-08-28

龙门石窟古阳洞导游词(通用6篇)

篇1:龙门石窟古阳洞导游词

朋友们,欢迎大家游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玉皇洞石窟。玉皇洞石窟位于张家界城西约7公里的麻空山南壁,为清代本地乡绅李京开独资捐修。李京开又叫李五瑞,别名九洞乐,号识破生。他生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道光乙酉年(1825年)去世,享年83岁。李先生家道殷实,富甲一方。少时勤奋读书,颇有才华,数十年奔波仕途,但屡试不第,官场无望,于是看破红尘,另寻安慰,请工匠,耗巨资,凭借麻空山天然溶洞,按上、中、下方位布局,巧妙构思,开凿成“天堂”、“人间”、“地府”三层共八个洞。另外,在离此约3公里的峰泉洞另凿一洞,故有“九洞乐”别名。玉皇洞石窟上层为玉皇洞,人间层有玉金洞、毫笔洞、墨池洞、虎龙洞、雄狮洞、孔圣洞,地府为因果洞,八洞组成一个完整的混沌世界。居八洞之首的玉皇洞,雕有玉皇大帝神像,意为“天堂”至尊,统帅中层的“人间”和下层的“地府”,故八洞统称玉皇洞。此洞于1799年动工,到1807年完成,历时八年。洞内雕凿了一些历史人物的神像以及大量诗词匾对,不仅石雕精湛独特,雕像神韵生动,书法遒劲大气,而且在石窟艺术的主题构思上,抒发了主持捐修者李京开怀才不遇、愤世疾俗、向往太平盛世的情感,鞭达了腐朽的科举制度,对于研究清代社会和科举制度,以及当时一般读书人的思想情感,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整座洞窟东西长300余米,现存石像19尊,石刻50多处,是我省唯一保存完好的石窟艺术群,1959年玉皇洞被列入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金洞)玉金洞又叫土地洞,此洞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建成。请大家抬头看,石壁上端坐的就是人人皆知的土地神。土地神是古代传说中管理一个地面的神,有关人世间的修屋建房、挖土凿石工程,都是他的职权范围。传说中的土地神有天门土地、地府土地、街坊土地、桥梁土地以及山神土地等。我们都知道,土地是整个人类以及世间万物赖以生存的载体,也是一切生命之源,按照我们过去的风俗,凡动土,必择吉日,以免犯煞;每逢大年三十吃团年饭之前,各家各户都要拿着香纸,端上猪头,在各自的土地庙前祭祀,感谢土地的赐与,祈求来年的丰收。李京开先生也在各洞修成之后,立此土地神以谢之。

(毫笔洞)毫笔洞又叫魁星洞。这副雕像的内容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你看那魁星足有八尺多高,它赤足袒胸,脚踏鳌头,左手握拳,右手举笔,昂着仰望,飘然有腾云驾雾、直飞北上之势。而他脚下的鳌鱼则鳞斑迭迭有致,鱼翅翩翩欲飞,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大家也许要问,为什么魁星的模样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站在鳌鱼头上是什么意思?大家知道,魁星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的总称,又称奎宿。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顾炎武认为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在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思是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鳌头,我国唐宋时期皇帝殿前陛阶上镌刻有巨大的鳌鱼,凡翰林学士、状元和承旨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陛阶正中的鳌头上,故称入翰林院为“上鳌头”。这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由来。

各位再看两边“毫毛拔到南天月,笔阵追回北斗星”的对联和上面“洞放青云”的匾额。这是李京开先生隐喻自己才华过人,有应试夺魁、独占鳌头之凌云壮志,可惜当时不合理的科举制度埋没了他的才华,他只好在这些洞里施展,所以在洞口题写“洞放青云”的巨大匾额以表情怀。

大家注意看,洞壁正中上方有一尊石像,这就是被古今建筑木工尊为祖师的鲁班。楹联是“毫厘不外规矩,笔墨深藏准绳”,匾额写着“方圆至也”。表面看来是称赞鲁班工艺之所以精美高超,并为人们所尊崇,是因为他按一定的准绳尺度云办事,实际上李京开先生巧妙借喻,抨击当时的科考取录不能像鲁班那样坚持严格的规矩和遵循一定的准绳,致使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金榜题名,得到重用,进而感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也。

(墨池洞)墨池洞又叫文昌洞,建成于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洞里塑像为晋代张亚子的像,上面的匾额有“文学赤胆”四个字。相传张亚子在晋做官,为人清正,忠心赤胆,文武全才,为中国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旧时多为读书人所祭祀。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将梓潼(东汉、西晋时地名)帝君张亚子封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以后便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掌管人间功名禄位。李京开塑此历史人物像,其用意大概在二。一是作为读书人,表示自己对文昌帝君的尊崇与纪念;二是憧憬当时能有象文昌帝君这样的人掌管科考禄位,让那些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有显露自己才华并得到重用的机会。然而这一切都是幻想文昌不复再世,功名也完全无望。他在文昌帝君石像两侧题联叹息:“淡墨题名固是文章盖世,丹池变化无非祖德惊天”。一方面炫耀自己才华出众,另一方面又自我解嘲,认为屡试不第是因为没有惊天的祖德。

再请大家仔细瞧瞧,为什么石壁上有几副对联只刻上联而没有下联,磨平的石碑上也不刻诗文?不知是李京开先生当时思尽才竭还是有意戏考后辈?您如果诗兴大发的话,能不能赋诗答对,续写下联,留下自己的感慨呢?

(雷电洞)洞名雷电,是指玉帝以雷鸣闪电代言。您看,那位头戴金冠、身穿龙袍的就是主宰乾坤世界的玉皇大帝。他手持乾坤带,神态威然,端坐正中。周围有青藤绿树,奇花异草。有时云雾缭绕,紫气升腾,站在上面,俯瞰人间,看那田园村庄,错落有致;道路纵横,人来车往;如置身于幻境之中,有飘然登天之感,仿佛一下子由凡夫俗子变成了仙风道骨。

朋友们,幻境终归只是幻境,这天堂还是留给玉皇大帝享用,让我们脚踏祥云,赶快回到人间人间去领略那里的无限风光吧!

(虎龙洞)这座洞成于嘉庆七年(1802年),洞里塑有上古时间中国最古老的四个历史人物唐尧、虞舜、后稷和皋陶。在“巍巍荡荡”匾额下的唐尧。传说他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历史上称为唐尧。他曾设官吏掌管时令,制定历法。唐尧为人贤德,因他的儿子丹朱不肖,他不愿儿子作自己的接班人,于是广泛征求天下民众意见,推选出舜为其接班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以后,便让舜接任职务,行使权力。唐尧去世后,百姓哀痛不已,如丧考妣。在“遍地书香”匾下的是虞舜,姓姚,有虞氏,名重华,历史上称虞舜。舜继位也效法尧的榜样,广泛听取人民意见,挑选贤人治理民事,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接班人。据说后来被禹所放逐,死在南方的苍梧。在“高天粟满”的匾下的塑像是后稷,他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关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经在尧舜时代做过农官,教民耕种。他发明种麦种稷,他的功绩在于使中国从古代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的农业生活,具有划时代意义。在“静静安安”匾下的石刻像是皋陶,他也是舜的臣子。大禹继承舜帝位以后,皋陶被选为禹的继承人。皋陶死,禹又推举皋陶的儿子伯益作继承人。后来禹的儿子夺伯益之位而自立,禅让制度从此结束。传说皋陶在舜时主管刑法典狱之事,相当我们现在的司法部长。李京开先生在洞里雕凿我国古代四大贤人像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考证分析,除了对他们的崇敬与追念,还借以表达李先生本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他希望有一个像唐尧那样贤德的君王掌管国家大事,并且帝位不传给不肖子孙,而让与贤德之人,于国于民,恩德浩荡;要形成普遍的读书风气,遍地书香,使人们思想开化,通晓事理,象虞舜那样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能选拔重用,为人民建立功勋;要有一个像后稷那样富于创造、大有作为的人主管农业,以致“高天粟满”,年年五谷丰登;要有一个象皋陶那样正直无私、执法森严的人管理治安、刑法,让人们遵纪守法,安居乐业。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静静安安”的社会秩序和理想世界。

朋友们,在虎龙洞我们穿越几千年的历史,与远古时代的四大贤人进行了对话,现在我要带各位到雄狮洞与凿洞的主人李京开先生交流沟通了。

(化寒洞)又叫狮子洞。下面石壁上端坐的就是以守钱为耻、倾其家财凿修玉皇洞石窟的主人李京开先生。您看他头无官帽,腰无官带,全然布衣秀士的打扮,两手抚膝,神态安祥。上面书写“不亦乐乎”的匾额,两侧是“化育崭岩作屋,寒凉旭日为炉”的对联。知道了他个人的经历,从石像那怡然自得的神情中和两侧的对联里不难看出,这是他识破红尘、避世炎凉的真实情感的写照。修洞塑像,自得其乐。同时李先生又在自己塑像的右侧雕凿了这只昂首挺立、栩栩如生的雄狮,以表明他不屑与凡俗人为伍,而愿与象征欢乐吉祥的狮子结伴,进而告诉后人,他的愿望和理想虽然在他所处的时代不能变成现实,但他的雄心壮志将如狮子的气质永留人间。

(孔圣洞)这是人间层里最末的一个洞窟孔圣洞。洞正中刻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牌位”的石碑。谁都知道,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孺家的创始者。他的观点、学说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自汉以后一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到现在还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李京开先生尽管多次赴考应试都未金榜题名,但他对孔子却是十分尊崇的。他认为尊崇孔子的学说不仅是为读书识礼,而且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都至关重要。所以他留在洞里的对联写道:“鸢飞自起金桃树,豹交谁离玉桂根”。鸢就是老鹰,老鹰之所以能够高飞,总离不开卵化哺育它的金桃树;豹交成虎,也少不了这珍贵的桂根。李京开先生以此借喻:孔子的学说能教化人,使小人变成君子,象能使鹰飞豹交的金桃树和玉桂根那样,是人类繁荣进步、社会发达兴旺的根本所在。

(因果洞)游了“天堂”、“人间”,现在来到“地府”。请大家抬头看,洞两旁的对联是“因为善因为恶总记生前,果报祥果报殃分还死后”。上面匾额为“今来善恶”。按照李京开先生的意思,今来善恶终有报。他奉劝人们嫉恶扬善,行为端正,否则,死后将有因果报应,受到惩罚。因果洞共有三尊石像。洞内数十米高的穹顶阴暗处正襟危坐的就是所谓阎王了,你看他头戴乌纱,身着蟒袍,手执生死簿,威然冷峻,不可冒犯。下首两边石壁侍立牛头、马面两个鬼使,约有三米多高,左面牛头,手拿刑具,怒目而视;右侧马面,高举铁链,凶神恶煞。两旁对联写道:“生因不信牛头相,死果方愁马面拿”。置身此地,真像走地了地狱,阴森可怖,寒气逼人,令你心惊胆颤,毛骨悚然。

女士们、先生们,玉皇洞石窟群至此游览完毕。综观整个石窟,它所反映的内容十分丰富,其艺术风格也各臻其妙。它将文学、雕塑、石刻、书法等各种艺术溶铸造于一炉,生动地反映了李京开先生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篇2:龙门石窟古阳洞导游词

陕西省“第二华山”龙门洞

(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非常欢迎大家来到龙门洞森林公园观光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我代表最热情的新集川人民欢迎大家的到来:也代表我本人热情地欢迎大家。如果在旅途中您有什么困难或疑问都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尽力为大家排忧解难,希望我的服务能让您满意。

今天我要带大家参观的就是龙门洞,龙门洞是陕甘地区闻名的风景胜地,共有36洞及众多的古建筑名胜。龙门洞无限风光,为关中山水奇观,是历代贤人隐土修养之地。周大夫尹喜,西汉娄景先生,大唐孙思邈等曾隐居于此。公元1180年元代道士丘处机栖居龙门洞后。这里成为道教的宏大教场。历经元、明、清三代,洞殿亭阁云梯栈道不断兴建完善。

龙门洞,古名灵仙岩,山上多喀斯特溶洞①。龙门洞在景福山主缝西北约六公里处的“太上全真岩”顶。主峰海拔1921米,海拔1800米,山上林木葱茏,奇峰景秀,溶洞密布;谷中溪水奔涌,跌流激荡,潭函水深。洞中有潭,潭中有洞,洞洞设仙,潭潭传龙。殿阁楼台依山从水,借势成景,画栋于峭壁之上,飞檐自溶洞叠出,栈道凌空,云梯垂悬,鬼斧神工。加之摩崖壁画、磐声鸟鸣,故事传说的点缀,使风水宝地平添几分玄妙和灵气。因玄险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享有“陕西第二华山”之誉,是我国道教全真教龙门派的发祥地,我国五大悬空寺之一。

因全真道龙门派祖师丘处机(号长春子)曾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至大定二十六年(1186)在该山洞窟中隐居修炼七年而闻名。丘处机隐居龙门山时,不建宫观,与诸弟子分别栖息于混元峰下的几个洞窟中,修心养性,磨炼意志。有长春洞、磨性石等遗迹。丘处机离开龙门洞后80年,即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担任道教陇西路提点的张志宽和副提点贺志真率道众12人来到龙门洞,改山名为景福山,并建藏经、朝元二阁和灵官祠等建筑。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敕额玉宸宫。元代中期以后,龙门洞的道教情况缺乏记载,直到明万历四年(1576)方出现道教碑石(《登景福洞天》碑)。万历年间(1573━1620),道众对玉宸宫进行了改建和扩建。这一时期,玉宸宫庙会形成,邻近州县信士进香成为定制。明末战乱殃及龙门洞,玉宸宫被毁。清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张显中、田守存、曾守云、苗清扬、黄本善、薛教玉等前赴后继,不仅恢复了前代所建殿堂,还增建了若干殿堂,使龙门洞道院成为关中西部最大的道教宫观群落。清代重建龙门洞道院后,再未沿用玉宸宫一名,各记事碑均直呼为龙门洞。民国六年(1917),为了纪念清初重建龙门洞道院的高道,将原为纪念黄本善修建的黄公祠改建为八仙楼,下层设四公祠,祀田守存、曾守云、黄本善、苗清扬四人,后世徒众视此四人为开山祖师。文化大革命中,道院中的宗教文物遭到破坏,但主体建筑未受重创。1980年后,在各方的支持下,道众对龙门洞道院进行了维修和重建。现有太上殿、药王殿、救苦殿、混元顶、二郎殿、土神殿、子孙宫、王母殿、黑虎殿、玉皇阁等殿堂。龙门洞“居群山之中,左温溪,右龙门,前清流,后疏林,千峰竟秀。万壑争流,为关中奇观。”主峰山岩宛如手掌微伸,大小岩洞和古建殿宇点缀布筑于岩崖凹处。洞漏崖间、下临深渊,囊以玄险称著。由于洞内岩洞潭泉密布,林壑险于幽隧,楼台依山而建。殿字错落有致,铁索吊析悬空,栈道回绕曲径,青山白云环绕。犹如仙境。因被誉为:青山不墨千年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篇3:龙门石窟古阳洞导游词

龙门岭隧道位于福建省南安 (金淘) 至厦门高速公路 (厦门段) , 左洞长度2633m、右洞长度2647m, 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 计算行车速度80km/小时。龙门岭隧道左洞进口桩号ZK8+147, 隧道进口位于直线段, 纵坡-2.428%。

2 地质条件

隧道地貌上属低山丘陵区, 地势陡峻, 进口坡度为35~40°, 植被发育, 多为树木或低矮灌木, 覆盖层变化较大, 基岩岩性为侏罗系南园组晶屑凝灰熔岩, 隧道进口段处于残坡积土-强风化岩体中, 风化剧烈, 岩体完整性差, 呈砂土状、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碎石状镶嵌结构。该路段地表水以溪水及沟谷水为主, 水量受季节控制, 水位受降水影响, 暴涨暴落;地下水主要为弱基岩裂隙水, 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变化较大。龙门岭隧道左洞进口段沿沟谷岸陡坡穿行, 埋深13.1~35.9m (洞轴线) , 洞口ZK8+157-+320段 (163m) 地形偏压严重。

3 设计通过浅埋偏压段的技术参数

原设计仅考虑ZK8+157-+320段 (163m) 浅埋偏压段处理, ZK8+320-+372段按Ⅲ级围岩处理, 具体开挖方法、支护参数如下:

3.1 开挖支护顺序 (见表1)

3.2 设计通过浅埋偏压段所采用的支护参数 (见表2)

3.3 设计采用的施工辅助措施 (见表3)

4 进洞施工

浅埋偏压段进洞施工是关键, 本隧道采用管棚法进洞, 实际施工证明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浅埋偏压段进洞采用管棚法, 工艺流程图如图4。

进洞施工中坚持“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的施工原则顺利通过ZK8+157-+184段, 重点是控制好ZK8+149.6-+175.6 (26m) 大管棚辅助施工措施 (F1C-1型) 的施工质量。管棚布设图如图5。

管棚采用外径108mm、壁厚6mm热轧无缝钢管, 每节长4m、6m, 环向间距中至中为50cm (环向布设34根) , 钢管轴线与衬砌外缘夹角1~3度, 注0.5:1水泥浆液, 注浆压力0.5~1MPa, 偶数号孔采用无缝钢管, 奇数号孔采用钢花管 (由无缝钢管加工而成) 。

管棚采用浅孔钻钻眼, 施工要点如下:

(1) 管棚施工顺序自下而上, 先钻设钢花管, 注浆凝固后再钻设无孔钢管;

(2) 管棚每钻完一孔便顶进一根长钢管, 钢管接头采用丝扣连接, 丝扣长15cm, 纵向同一断面接头数不大于50%, 相邻钢管的接头至少错开1m;

(3) 运用测斜仪量测钢管钻进的偏斜度, 当偏斜度较大时及时纠正, 各钻孔均做好施工记录;

(4) 注0.5:1水泥浆液, 注浆压力0.5~1MPa。

5 二次坍方处理

浅埋偏压段由于原设计支护参数不足, 且施工过程中遭遇台风暴雨, 于ZK8+201.5、ZK8+227发生二次坍方。

5.1 ZK8+201.5左侧塌方

隧道掘进至ZK8+200.5时, 该掌子面左右侧存在两种不同的岩质, 左侧断面岩体风化极为严重, 呈沙土状、角砾碎石状松散镶嵌结构, 自稳性非常差, 且遇水即软化坍落;右侧掌子面为中风化灰色晶屑凝灰熔岩, 呈节理发育, 较为破碎。采用上下台阶开挖的施工方案 (见图2) :首先按设计和施工规范施作超前注浆小导管, 其次采取控制爆破开炸上台阶右侧围岩, 然后采用挖掘机开挖左侧风化软岩, 最后完成上台阶支护及开挖下台阶。

施工中工地范围内突降暴雨, 持续时间约两个小时, 致使山洪爆发。ZK8+200.5右侧断面爆炮进尺约1.0m, 排完险后开始出碴, 同时掌子面左侧断面用挖掘机开挖到位, 随后组织支护班进行初喷, 此时ZK8+201.5左侧拱腰至拱顶部位出现掉块现象, 施工班组加速初喷施工, 但坍方加剧且坍方数量不断增加, 前期施作的超前小导管也被塌落的土体压下, 且塌方位置不断扩大, 呈倒喇叭形腔体已发展至约5.0m×4.5m×4.0m大小, 观察到喷射砼暂时已无法稳固塌方部位, 便立即撤离施工的所有机械设备, 组织挖掘机、自卸车向洞内塌方处拉石碴回填封闭大部分掌子面, 以免塌方范围扩大, 同时采取如下处置方案:

(1) 抓住塌方位置短暂的围岩自稳期喷射C25混凝土封闭塌方周围区域, 然后再向腔体内逐渐推进, 喷射厚度6cm, 待混凝土有一定的强度后, 再挂Φ6钢筋补喷6cm厚C25混凝土;

(2) 由于腔体较大, 为下一步施工安全, 先施工安全隔板, 具体是:在腔体内沿四壁施打Φ50无缝注浆小导管一环, 钢管进入岩体5m, 钢管间距30cm;

(3) Φ89钢管网平铺在Φ50钢管上, 交叉部位点焊连接, 间距为30cm;

(4) Φ89钢管网焊接完成后, 喷射C25混凝土形成安全隔板, 安全隔板厚80cm, 喷射安全隔板时预留60cm×60cm预留洞一处, 预埋泵送管孔三处;

(5) 及时支护塌方段, 加密拱架间距, 每榀间距30cm, 拱架与安全隔板间的空隙采用同标号混凝土喷满;

(6) 塌方段通过后, 继续向前施工3米, 然后再采取泵送混凝土将塌腔体回填密实;

5.2 ZK8+227坍方冒顶处理

龙门岭隧道左洞ZK8+227处于浅埋偏压段, 设计为Z5-1 (b) 复合式衬砌支护形式和F2-3的施工辅助措施。施工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在ZK8+226.5施作F2-3型超前小导管一环并弱爆破掘进50cm (右侧) , 并保留了核心土3~5m (施工方案为上下台阶开挖, 为利于掌子面稳定保留了核心土) 。受台风影响近期连降暴雨, ZK8+227掌子面开挖后开始是出现掉块现象, 并逐渐出现涌水、涌浆, 最后冒顶坍塌, 洞顶覆盖层出现一个7.4m×9.3m椭圆形深4m的冒顶深坑。ZK8+227坍方冒顶产生后, 技术人员沿着地表茂密的林区中挖出一条便捷的小路直达山顶, 经现场实测洞轴线地表覆盖层仅5m, 与设计纵断面图纸中标注12m存在较大出入, 且经过实地复测ZK8+230断面局部覆盖层厚度只有约3m。经现场实地察看后制订如下处理方案:

(1) 该冒顶处位于浅埋偏压地段, 受近期第8号台风“圣帕”影响, 连降暴雨, 使洞顶覆盖层饱水变软, 是导致本次坍塌的主要原因;

(2) 该处冒顶形成的塌坑面积较大, 为防止塌方进一步扩大, 在后续第9号台风“帕布”登陆之前及时清除塌坑内的杂草及树木, 并将塌坑进行回填夯实, 塌坑回填以不积水为原则, 然后对塌坑用彩条面覆盖, 同时在塌坑周边设置40×40cm的截水沟, 截水沟采用水泥砂浆抹面, 防止往下渗水;

(3) 洞内ZK8+227处首先对冒顶后掌子面的积水进行抽排, 及时喷射20cm厚C20砼封闭掌子面, 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泄水孔, 塌落体的坡脚处使用砂袋围护;

(4) ZK8+220-ZK8+226.5段支撑紧临坍方掌子面, 为防止已完成的初期支护遭受破坏, 对已完成的钢支撑加设了临时支撑, 同时加强监控量测, 根据量测数据及时调整支护参数, 并对本段围岩径向施作长5m注浆小导管进行加固, 间距80×80cm;

(5) 根据本次塌方的规模, 在ZK8+220-ZK8+226.5段围岩加固达到强度后, 采用Φ50×5mm注浆小导管穿越塌方段, 小导管长度6m, 环向间距15cm, 外插角采用10°与30°交错布置, 另对塌方体采用小导管注浆进行加固, 达到强度后方继续掘进施工。

6 实际通过浅埋偏压段的技术参数

根据现场的监控量测数据, 对原设计技术参数强度不足的段落进行调整、加强, ZK8+157-+372段围岩现场判定均为Ⅴ级, 实际顺利通过浅埋偏压段的开挖、支护、施工辅助措施的参数分别如下:

6.1 实际通过浅埋偏压段所采用的支护参数、开挖方法 (见表4)

6.2 实际采用的施工辅助措施 (见表5)

结束语

通过龙门岭隧道左洞浅埋偏压段的施工, 笔者认为浅埋偏压段施工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1) 处于植被茂密地段, 勘察设计阶段原地表地面线标高测设精度不高, 故施工单位进场后应对浅埋偏压段地表重新进行测量, 取得全面、准确的浅埋段覆盖层厚度数据, 为指导施工提供准确的依据;

(2) 浅埋偏压段的施工组织应尽量避开恶劣的自然条件如台风、暴雨等, 安排在天气较为有利的季节施工, 重视对水的处理, 防坍必须治水, 治水才能防坍, 采取设置地表截水沟、地表覆盖等方法避免雨水浸泡浅埋偏压段覆盖层给施工造成困难;

(3) 浅埋偏压段施工时监控量测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是确保施工及结构安全、指导施工顺序、便利施工管理的重要手段, 量测数据应及时、准确, 量测结果及时报告, 以便掌握动态信息, 为开挖方法、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技术参数的调整提供依据;

篇4:游访永靖罗家洞石窟寺

佛窟开凿于黄河岸边的赤色高崖绝壁之间,是古代行旅在丝绸之路途中祈求佛陀保佑平安的一座重要石窟寺。

远远望去,一道红色宫墙般的崖壁映入眼帘,绝壁上镶嵌着一座藏式四层楼阁,上接蓝天,树遮花掩,经幡飘舞,犹如仙阁。

罗家洞寺曾是《河州八景》之一,有诗云:

崚嶒赤壁接云天,

一抹浓红入望月。

琢就珊瑚成突兀,

高临霄汉显峥嵘。

千寻石柱凭空起,

万斛丹砂似染尘。

几次凿山曾避乱,

幸蒙佛佑迪清平。

罗家洞寺最初开凿于明代成化二年(1466),经不断修建,规模宏大,据有关文献记载,“绝壁有洞,殿阁飞空”,洞窟内不仅供有“大佛、欢喜佛、千手千眼佛、诸佛菩萨”,还供有“铁牛”等动物;另外,山脚下还有“僧院三十余所,枣树数千株”,为此“番族往来瞻拜,络绎不绝”。然而,这些丰富多彩的佛教艺术竟在1958年被毁于一旦。现在所看到的寺院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重新修建的。

不过,仰望危壁高处的一条条栈道和数十个残窟,还依稀可以看到当年这些佛窟的宏伟规模 。

关于罗家洞寺石窟的开凿,相传,公元8世纪时,尼泊尔有一僧人叫潘唐哇,他潜修密宗,造诣颇深,为求正果,遵其师嘱远涉东土,行程万里来到刘家峡炳灵寺,夜宿寺中,梦见其师说:“你再向东行,见一处红崖赤壁、剑峰刀削、白土盖头、黄河弯曲似太极图,而且河水向西倒流之地,就是你修炼之处。”次日,潘唐哇一路向东走去,果然见一处红山白头、黄河水倒流、形似太极图的地方,与师傅所说丝毫不差,于是便留了下来,在半山腰的岩洞里闭关修炼。当地有一位叫罗荣的老人见其真修,就让自己的女儿金环女每日送饭,风雨无间,年复一年,很快,金环女到了待嫁的年龄。一天,给大师送饭时,她伤心地告诉大师:“父母已将我许配给古城人家,明日就来迎亲,我再也不能给你送饭了。”大师对她说:“别难过,明天迎亲皮筏渡河时,你只要手握一把土祈请我就行了。”次日,当迎亲皮筏载着金环女渡河时,金环女祈请潘唐哇大师,忽然,狂风四起骇浪滔天,所乘皮筏卷于浪旋之中。不大一会,风平浪静,金环女不知去向。同时,潘唐哇也不知去向,但红石山下茅庵依旧。第二年开春,突然一声巨响,红石山崖齐刷刷地塌了一半,山腰间豁然显出一洞,虹光灿烂。人们攀梯爬上山洞一看,只见一男一女相依而坐,虽然黄沙齐腰,但肤色跟活人的一样鲜亮、红润。男的正是茅庵和尚潘唐哇,女的正是金环女。此事轰动乡里,于是,由地方信士募资建寺,名曰“罗家洞”,从此香火兴旺,佛事隆重。潘唐哇便是后来的典却活佛,金环女便是后来的金环女佛。

如今的罗家洞寺前后有三块碑文,相继记叙了潘唐哇和金环女成佛的传略。

更令人惊奇的是,虽然当年的洞窟和栈道如今已经残破不堪,但在残破洞窟之侧,一处崖壁不知何时竟在日晒雨淋的风化过程中出现了奇异的形象:一个头发卷曲的外国小孩与中国妇女头额相碰,面对面地矗立在崖壁边。当地百姓便传说这身外国小孩像就是尼泊尔僧人潘唐哇的化身,而中国妇女像则是本地姑娘金环女的化身,只不过他们经过数百年的修行后转世变成了母子俩。不管怎样,这两身形象一个看起来确实酷似外国小孩,而另一个也确实像中国妇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民间传说恰巧互相印证。

透过罗家洞石窟外的藏式佛殿建筑以及殿内艺术和寺院的僧众、管理人员、信众等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藏、汉人民如何在这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佛教艺术的。

罗家洞寺的原有建筑已荡然无存,现在的建筑都是在原址上重新恢复修建的。依山洞修建的三间藏式典却佛殿(正殿),中间为两层楼阁,内供典却佛和金环女佛像(男女合抱欢喜佛像),佛体内装有珍藏的真骨;左侧供嘉木样一世尊像,右侧供着释迦、阿底峡、宗喀巴师徒三尊。正殿左侧是弥勒佛殿四间,除了供奉弥勒佛外,两侧还供有释迦化身210尊,以及循化七台沟送来的九美扎华坚措第三世舍利塔。另外,殿内除了绘有许多精致的唐卡外,还供有铁牛一头。据说,这些内容和形象都是工匠根据有关资料和人们的记忆恢复塑造的,均与原来情况基本相符。

山脚下建有藏汉结合式大经堂,里面可容纳300名喇嘛进行佛事活动。另外建有菩萨殿、护法殿、胜乐金刚立体坛城殿等。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个汉式殿堂内,供奉的则是汉族民间信奉的关圣帝君。另外,在护法殿西去约50米的山脚处,建有一座独立的小殿,叫吕祖殿,供奉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由此可见,藏、汉信仰在这里已经融为一体了。

据了解,虽然这里的殿堂建筑主要是藏式风格的,艺术内容也主要是藏传佛教的,但参与建筑和绘塑的工匠们主要都是永靖本地的汉族能工巧匠。而从所雕刻的飞檐画栋、门楣斗拱和所绘塑的佛像等精湛艺术中,可以看到这些汉族工匠对于藏传佛教艺术的热爱,与藏族同胞一样虔诚地在里面倾注自己的情感。

传说中的密宗修行者潘唐哇来自尼泊尔,修行内容属于藏传佛教,但支持者罗荣一家从姓氏看显然是汉族。特别是主殿中供奉的典却佛和金环女佛,既是中、尼两国人民友谊的结合,从其欢喜佛等密宗内容属于藏传佛教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藏、汉民族的和谐相处,甚至可以说是从肉体到精神灵魂的完美融合。

而且,在洞窟中和殿堂里,可以看到管理寺院的既有不少藏族喇嘛,也有当地汉族人士;在朝拜礼佛的人们中,既有藏族同胞,也有汉族信众,他们都是为佛教事业出资出力的经济基础。不同民族的人们,为了自己美好的心愿,在这里共同供奉同一尊佛、同一身菩萨,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和谐生活。

篇5:龙门石窟古阳洞导游词

红云山悬空寺位于陕北榆林市城南约55公里的陌崖底村西之西夏罗兀城遗址山崖上,作为陕北境内规模较大的宗教活动场所,其已历经数百年的宗教传承,于确定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榆林市志记载,罗兀城悬空寺石窟,宋代即凿有石窟,屯兵防守罗兀城。元代,石窟改建为寺观,称悬空寺。悬空寺现有大小石窟17处,以万佛洞窟规模最为庞大。万佛洞内宽12。7米,深13。5米,高5。1米。窟中有左右两个四方形石柱作为主要的支撑体,石柱周长均为8。8米。洞内现残存壁画约160平米左右,包括左右石柱正面的僧人、供养画像各1幅;石柱内侧的朝元图2幅;以及石柱外侧与背面和北壁的万尊佛像彩绘。石窟内壁画,绘制于明代,内容丰富、构图严谨、线条流畅、设色典雅,所描绘形象栩栩如生、千姿百态、极为优美,可为观者提供美的艺术享受。其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绘画技法的娴熟性

作为寺庙壁画,万佛洞石窟壁画的绘画技法有着极高的艺术表现手法,有着娴熟的绘画技巧。首先,它的造型准确,具有高超的写实性。画在方形石柱正面的僧人图,是该洞内写实手法较完善的一幅作品。画面中,僧人身着红色僧衣,外搭黄色袈裟,手捻佛珠,面容安详中正,盘腿而坐,面部胡茬清晰可见,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其次,该处壁画用线古法,铁线描及兰叶描两种线条交替出现,显现出生动、流畅、刚劲的线条样式。线描技巧手法老练、纯熟,把线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在其南柱内侧面的朝元图(图1)中,虽然人物众多,但在线条多而不乱,流畅生动,体现了众仙朝圣的衣袂飘飘。再从壁画用色上分析,该处壁画设色典雅,用色遵从古代壁画的用色习惯,以青、黄、赤、白、黑作为主要的色彩,以青绿色和白色为主调,施以朱红作为点缀。设色运用国画工笔重彩的染色手法,层层渲染,厚涂处色彩沉稳典雅,薄处色彩细腻且变化丰富,体现了高超的色彩控制能力,营造出典雅的色彩意境。

二、万佛生动的观赏性

万佛洞壁画除了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外,从它的整体壁画可见其具有“致广大、尽精微”的营造理念,展示了千佛生动的观赏性。首先,从该处壁画构图分析,整处壁画构图密实饱满、严谨规整,以中国传统绘画的全景式、罗列式的构图形式为主,运用了对称、整齐、均衡的构图理念。画面虽内容众多、结构复杂,但画面满而不乱,秩序井然,体现了统一而富有变化的审美观赏性。以其北壁万佛图(图2)为例,万尊佛像有序排列。一尊尊佛像,袈裟颜色或是青绿、或是朱红、或是灰白;面部表情或是微笑、或是肃穆、或是平和,在统一的罗列与线条造型中又具有细微的丰富变化,给人予生动美的观赏性。其次,从该处壁画人物形象描绘分析,虽涉及佛、道、儒及普通信众形象近百之多,但毫无雷同感。细看对这些形象的刻画,佛陀、菩萨潇洒自得;罗汉、僧侣温婉平实;天王、力士孔武有力;玉女、侍者青春调皮;居士、信众虔诚恭敬。这些形象生动的刻画,营造了一个万佛生动的世界,给予了无限的艺术观感。

三、内容题材的丰富性

陕北地区的古寺庙壁画,现留存较多,多见于明、清痕迹,内容多以水陆法会作为主要的.题材,兼具佛道和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祗。壁画中,僧侣、道士相互对应;菩萨、神仙交相辉映;天王、力士交错出现,刻画了一幕生动的众生人物形象。除了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外,该处壁画中还有对珍奇异草、亭台楼榭、山水大川以及飞禽走兽的细致描绘。在其石柱内侧的朝元图中,有对龙、老虎、豹子、麒麟等多种动物形象的传神描绘,笔法细密、精到,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纵观全国范围内的水陆法会壁画图,其内容多以神像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而此处在众仙形象中穿插出现的各类奇珍异草和动物形象,不仅拓展了画面内容题材宽度,更丰富了其画面的观赏性,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四、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兼容性

儒、释、道是支撑中国文化精髓的三个领域,千百年来,三者相互作用与制约,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根基。自唐以来,在以佛教主尊为主的内容上,增加了道教和各类民俗信仰图像,儒释道充分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仰体系。在万佛洞壁画北石柱的正面壁画的帝君图(图3)中,佛祖中立盘坐须弥,左位孔子、右位老子交相辉映,其余侍者,或为佛家弟子或为道教信徒,在同一画面中,展示了佛、儒、道三者的共存,是三教合一的典型内容。其中孔子和老子的形象出现在寺庙壁画中,在陕北区域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寺庙宗教壁画中是不多见的。此外,石柱内侧的朝元图亦是儒释道结合的有利证据。画面中,既有众佛教中的菩萨罗汉,亦有道教中的神仙老君更有帝王将相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中,或归属于佛、或归属于道,已难以分清其本质的信仰归属,这也大大地反映了儒释道三种精神在民间的结合与兼容。

篇6:龙门石窟古阳洞导游词

一、绘画技法的娴熟性

作为寺庙壁画, 万佛洞石窟壁画的绘画技法有着极高的艺术表现手法, 有着娴熟的绘画技巧。首先, 它的造型准确, 具有高超的写实性。画在方形石柱正面的僧人图, 是该洞内写实手法较完善的一幅作品。画面中, 僧人身着红色僧衣, 外搭黄色袈裟, 手捻佛珠, 面容安详中正, 盘腿而坐, 面部胡茬清晰可见, 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其次, 该处壁画用线古法, 铁线描及兰叶描两种线条交替出现, 显现出生动、流畅、刚劲的线条样式。线描技巧手法老练、纯熟, 把线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在其南柱内侧面的朝元图 (图1) 中, 虽然人物众多, 但在线条多而不乱, 流畅生动, 体现了众仙朝圣的衣袂飘飘。再从壁画用色上分析, 该处壁画设色典雅, 用色遵从古代壁画的用色习惯, 以青、黄、赤、白、黑作为主要的色彩, 以青绿色和白色为主调, 施以朱红作为点缀。设色运用国画工笔重彩的染色手法, 层层渲染, 厚涂处色彩沉稳典雅, 薄处色彩细腻且变化丰富, 体现了高超的色彩控制能力, 营造出典雅的色彩意境。

二、万佛生动的观赏性

万佛洞壁画除了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外, 从它的整体壁画可见其具有“致广大、尽精微”的营造理念, 展示了千佛生动的观赏性。首先, 从该处壁画构图分析, 整处壁画构图密实饱满、严谨规整, 以中国传统绘画的全景式、罗列式的构图形式为主, 运用了对称、整齐、均衡的构图理念。画面虽内容众多、结构复杂, 但画面满而不乱, 秩序井然, 体现了统一而富有变化的审美观赏性。以其北壁万佛图 (图2) 为例, 万尊佛像有序排列。一尊尊佛像, 袈裟颜色或是青绿、或是朱红、或是灰白;面部表情或是微笑、或是肃穆、或是平和, 在统一的罗列与线条造型中又具有细微的丰富变化, 给人予生动美的观赏性。其次, 从该处壁画人物形象描绘分析, 虽涉及佛、道、儒及普通信众形象近百之多, 但毫无雷同感。细看对这些形象的刻画, 佛陀、菩萨潇洒自得;罗汉、僧侣温婉平实;天王、力士孔武有力;玉女、侍者青春调皮;居士、信众虔诚恭敬。这些形象生动的刻画, 营造了一个万佛生动的世界, 给予了无限的艺术观感。

三、内容题材的丰富性

陕北地区的古寺庙壁画, 现留存较多, 多见于明、清痕迹, 内容多以水陆法会作为主要的题材, 兼具佛道和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祗。壁画中, 僧侣、道士相互对应;菩萨、神仙交相辉映;天王、力士交错出现, 刻画了一幕生动的众生人物形象。除了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外, 该处壁画中还有对珍奇异草、亭台楼榭、山水大川以及飞禽走兽的细致描绘。在其石柱内侧的朝元图中, 有对龙、老虎、豹子、麒麟等多种动物形象的传神描绘, 笔法细密、精到, 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纵观全国范围内的水陆法会壁画图, 其内容多以神像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 而此处在众仙形象中穿插出现的各类奇珍异草和动物形象, 不仅拓展了画面内容题材宽度, 更丰富了其画面的观赏性, 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四、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兼容性

儒、释、道是支撑中国文化精髓的三个领域, 千百年来, 三者相互作用与制约, 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根基。自唐以来, 在以佛教主尊为主的内容上, 增加了道教和各类民俗信仰图像, 儒释道充分结合, 形成一套完整的信仰体系。在万佛洞壁画北石柱的正面壁画的帝君图 (图3) 中, 佛祖中立盘坐须弥, 左位孔子、右位老子交相辉映, 其余侍者, 或为佛家弟子或为道教信徒, 在同一画面中, 展示了佛、儒、道三者的共存, 是三教合一的典型内容。其中孔子和老子的形象出现在寺庙壁画中, 在陕北区域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寺庙宗教壁画中是不多见的。此外, 石柱内侧的朝元图亦是儒释道结合的有利证据。画面中, 既有众佛教中的菩萨罗汉, 亦有道教中的神仙老君更有帝王将相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中, 或归属于佛、或归属于道, 已难以分清其本质的信仰归属, 这也大大地反映了儒释道三种精神在民间的结合与兼容。

寺观遗迹保留了陕北民间宗教信仰的痕迹, 是陕北地域文化的重要呈现,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万佛洞石窟古壁画是这些文化呈现的一个组成部分。石窟内壁画虽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侵蚀以及人为的毁坏, 已不能完整而清晰地展示于世人面前, 但透过其灰色尘土的外衣掩盖之下, 至今依然可以欣赏到其精美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的确是作为后人的我们所应该珍视的。

参考文献

[1]榆林市志编纂委员会.榆林市志卷二十三·文物志[M].三秦出版社, 1996.

上一篇:冀教版二年级数学除法下一篇:化学师范类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