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探讨

2024-05-16

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探讨(精选9篇)

篇1: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探讨

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探讨

摘要:对社会化消防基金的建立,以及资金的来源组织方式、投向和功能、资金管理等,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消防工作;社会化消防基金

消防工作社会化,是人类同火灾作斗争的基本规律和必然方向,是我国消防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奋斗目标。实现消防工作群防群治、群策群力离不开最基本的两个因素,一是人力,二是财力,前者是直接手段,后者是物质基础。如何提供一个合理的框架和平台,促进并保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消防事业,实现人、财、物的最佳结合,是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中的机制性、关键性问题之一,也是贯彻十七大精神,“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分析我国现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消防基金应当成为消防事业积极探索的一个课题。

社会化消防基金,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补助、捐赠,用以维持、资助、奖励社会化消防工作中的有关活动或行动、集体或个人而设立的社会化专门储备资金。1 现状及差距

我国部分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但总体数量少,发展水平低。1〃1 “小荷已露尖尖角”近年来,随着消防工作和消防部队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消防安全意识增强,与消防有关的社会化基金已经在少数地方、一定层面呈现。2003年8月,四川成都以当地电信公司捐赠资金100万元为基础,建立了成都市119社会抢险救援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灭火抢险救援、社会救助和其它相关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湖南消防总队设立了消防部队官兵优抚基金,社会捐助是资金的主要来源。这些基金,因其来源或投向的社会化,都属社会化消防基金的范畴,是我国社会化消防基金的雏形。1〃2 “一枝独秀不是春”

我国消防工作发展总体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化消防基金发展更滞后于消防工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数量少。通过互联网搜索,除港澳台以外的社会化消防工作基金屈指可数,实际工作中了解的情况与此接近。二是层级低。没有全国性的社会化消防工作基金,省级只有个别,市、县级稍多。三是财力弱。此类基金大多“囊中羞涩”,启动资金不多,后继资金匮乏,总量入不敷出。四是社会化程度低。官办色彩浓厚,民间主体基金极少;资金来源单一,社会捐赠、资助少;投向单一,投向社会不多,对激励公众和社会参与消防工作的效果不大。2 必要性及可行性

2〃1 社会化消防基金是用市场机制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的 实现形式之一

近年来,群死群伤等重特大火灾多发的势头并未从源头上得到遏制,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预示着我国还将面临较长一个时期同火灾的“攻坚战”。惨痛的火灾教训对提高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提出迫切的要求。消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中共中央政法委书记,前公安部部长***在“二十公”报告中深刻指出,“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防工作社会化必须利用市场规则发力,而非简单的行政命令和政府行为。用市场机制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体现在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利用市场,即充分调动社会可利用消防资源,实现“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二是利用市场规则,即用市场的手段实现社会消防资源的再分配,实现“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互补互利,共创平安”。在呼吁公众参与消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上述两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游戏规则。通过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一方面充分挖掘社会各方面可用于消防工作的财力和人力,另一方面实现财力与人力的最佳互补,为消防工作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框架和平台,是推动消防工作群防群治、群策群力的物质基础和机制性问题,是利用市场机制作用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的有效形式。

同时,社会化消防基金投向社会,其间接效应是鼓励公 众更主动、更广泛参与消防公益事业,形成良性机制。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关心消防的热心人,也不缺少见义勇为的灭火英雄,但却缺少鼓励公众参与消防的良性氛围,尤其是物质支持。因见义勇为灭火造成自身伤害、财产损失,事后无法得到经济补偿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甚至对簿公堂。社会化消防基金将以不同的方式,对积极投入社会化消防工作的单位和个人,除了物质上力所能及的奖励、补偿,更能从道义上给予鼓励,从而在社会上营造“人人参与消防,共建和谐社会”的良性氛围。

2〃2 发达国家社会化消防基金值得借鉴

在欧美等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各类社会化基金十分普遍,有力推进了私域对公共事务的广泛参与,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促进了政府和民间和谐互动。其中,消防基金也很普遍,呈现主体多元化,功能多样化,高度公益化特点。在国际互联网上,用“消防”与“基金”进行复合搜索,英文记录是中文记录的30倍,且中文记录主要集中在非中国大陆地区,如新加坡、台湾。在美国,2000年有各类基金会56600多家,资产总额达4860亿美元,全国性的消防基金会有殉职消防员基金会、预防失火基金会等。此外,各州都有多种与消防有关的基金组织。这些基金(基金会)广泛吸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资金,用于消防教育培训、消防队伍建设、消防员奖励优抚、公众消防活动等,对增强全民 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推进群防群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经验说明,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消防工作的地位越高,社会化程度越高,社会资金参与消防工作的比例越大。

2〃3 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法律依据充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条规定“消防工作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明确了消防工作社会化发展方向;第七条规定“对在消防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奖励”,这些都从不同角度为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提供了法律依据。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消防条例对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陕西省消防条例》提出“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基金”;《四川省消防条例》规定,“接受的社会资助和捐赠,应用于发展消防公益事业,救助在消防训练、扑救火灾及社会抢险救援中伤亡的消防队员及有关人员”;《福建省消防条例》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民间依法建立消防基金,接受资助和捐赠,用于改善消防条件,奖励消防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救助在消防训练和扑救火灾中伤亡的专职消防队员、义务消防员及有关人员。”除消防法律法规以外,我国有专门的关于社会捐赠、公益资金方面的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积极鼓励社会捐赠,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管理条例》对发展、保护和规范基金会,促进社会 参与公益事业作出更加明确、严格的规定。2〃4 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条件已经具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消防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当前,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条件已经成熟。首先,社会消防安全意识明显增强。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以人为本”观念的不断深入,生命倍受关爱和珍惜,与安全事故频发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社会对消防工作、消防部队越来越关注,参与消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次,消防工作和消防部队的地位不断提升。长期以来,消防部队忠实履行职责,不断拓展职能,赴汤蹈火,出生入死,“哪里有危难,哪里有消防”,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极大贡献,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赞誉,提升了消防工作的地位,换来了社会对消防工作的更大支持。第三,社会化消防基金具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资、合资企业不断壮大,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民间资金极大丰富。社会单位和个人对消防的关心和支持,有“心”亦有“力”,只要加以鼓励和引导,社会化消防基金可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探索及构想

当前,应按照“先发展,后壮大”的原则,积极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消防基金。必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合法化、公益化、透明化的要求,规范出资行为和受益行为,把好源头关和流向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可持续发展。3〃1 社会化消防基金的组织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社会化消防基金可以三种方式组织建立。

(1)设立基金会。基金会是最正规的基金组织和管理方式。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因此,当全国性、地方性社会化消防基金原始启动资金达800万元、400万元以上时,可以设立基金会进行管理。

(2)依托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事业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公益性社会团体和非营利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主要的受赠对象。当前,我国与消防有关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非营利事业单位不多,因此,一方面应积极推动成立公益性社会消防团体,另一方面可依托消防协会等团体建立和管理。

(3)政府及政府部门设立专项基金。政府及政府部门通常不得作为受赠人。实际接受的捐赠、赞助,必须专款专用,用于发展消防公益事业或消防部队建设发展最急需的方面。3〃2 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投向及功能

社会化消防基金的资金投向,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发展壮大,是基金的生命力。因此,社会化消防基金在建立时必须按照公众受益原则确定功能,其基本功能有三种。

(1)奖励。奖励成绩突出的消防部队集体和个人、积极参与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的社会单位和个人、见义勇为的灭火英雄和其它受到广泛称赞的参与防火、灭火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2)资助。资助在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过程中,因经费不足,不利正常开展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社会化消防安全宣传消防公益行为。资助见义勇为灭火造成重伤、致残的社会个人,造成死亡的社会个人家属。

(3)优抚。主要对象是消防部队官兵及家属,包括执行公务中严重受伤、致残的官兵;在执行任务时或见义勇为牺牲的官兵家属;患重大疾病须住院治疗且有特殊困难的官兵家属;遭受严重自然灾害,造成严重损失,生活特别困难的官兵家属。此外,基金管理机构可以自行开展一些消防公益活动,本着厉行节约、开支透明原则,从基金中支付活动经费。3〃3 社会化消防基金的资金来源

社会化消防基金除建立时注入一定启动资金外,如果无充足的后续补充资金,则无法生存发展,必须按照合法自愿原则,广泛吸收社会资金。(1)资金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积极吸收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个人的捐赠或资助;二是可以争取台港澳地区和国外友好团体、组织、个人的捐赠或资助;三是政府及政府部门补助;四是基金母本的增值部分;五是其他合法收入。

(2)吸收方式。有主动募捐与被动受赠两种方式。一方面随时接受自然人、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补助、捐赠。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义卖、义拍、义演、义赛、义诊及网上专项募捐等各种形式向社会进行募捐。

(3)防止两种不良倾向。社会化消防基金来源的合法性是资金可支配性的基础,必须坚决防止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严防非法财产合法化。部分投机分子、犯罪分子可能将非法所得、无权处理的财物,以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之名捐献用于消防公益事业,以此换取社会声誉和影响。一旦类似性质的捐赠行为被查实或曝光,不仅所获财物无权支配,社会化消防基金管理机构的形象和声誉也将受损,影响长期发展。因此,在接受社会捐赠、捐助时,应对捐赠行为的合法性有充分了解。二是严防筹资行为非法化。政府及政府部门在吸收社会单位、个人及其它组织对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捐赠时,必须以自愿为原则。公安消防机构既是社会化消防基金的组织者,又是受赠人和受益人,必须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严禁借为社会化消防基金筹款之名,变相乱收费、乱罚款、乱拉 赞助,不得以牺牲依法执法为代价换取资金。3〃4 加强社会化消防基金管理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善款必须善管。社会化消防基金,“建”是起点,能否长久维持并发挥作用是难点。基金使用管理是否公正、公开、透明,直接影响社会化消防基金公信力和诚信度,是基金生存发展的生命线。3〃4〃1 坚持按章办事

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完善决策机制,确保资金投向合理,投量适当;规范受益行为,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受益对象、受益条件、受益额度;坚持按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办事,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做到“专款专账、独立核算、收支清楚”。

3〃4〃2 坚持按计划办事

注意经费支出的计划性,做到“长计划、短安排”,不过度截留,不超额透支。基金会每年用于资助公益事业的资金数额,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比例。基金管理机构对现有资金、可争取资金、可支配资金要心中有数。厉行节约,降低管理成本。

3〃4〃3 臵于严格监督

社会化消防基金应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一是接受出资人监督。出资人享有第一知情权和监督权,基金管理机构应接受捐赠人对基金的使用和管理 情况进行查询监督,主动将经费收支情况定期通报出资人,重大政策调整、重大经费支出还应当征求出资人的意见。二是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民政、审计等有关政府部门有权监督公益事业捐赠资金的募集、使用、管理情况。必要时,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对社会化消防基金进行财务审计。三是接受社会监督。通过互联网、电视公告等形式,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收支情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09-01.[2] 国务院令第400号公布,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06-01.[3] 朱卫国.基金会管理条例评析.中国NPO服务网,2004-12-06.

篇2: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探讨

(一)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

(二)对未按照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

(三)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

(四)救助基金利息;

篇3: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探讨

一、问题分析

(一) 统筹层次过低不利于基金规模效益的实现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中养老保险由各级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主要是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分级管理, 中央和省属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实行了省级统筹, 其他险种实行地市级统筹或县级统筹, 统筹的层次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一些企业还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 企业是补充保险基金的管理主体。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对于资金的筹集和发放有方便之处, 但是由于统筹层次的不同, 基金管理主体分散, 使基金结余分散, 影响了基金的存量规模, 必然削弱基金运营的规模效益。

(二) 保值、增值意识不强

为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 国家给予社会保险基金许多优惠政策, 其中一项就是对社会保险基金存在银行的部分给予优惠利率政策, 但目前这一优惠利率政策大部分落实不到位。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养老保险基金活期存款实行优惠利率的通知》 (银发[1997]567号)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1998]44号) 、《失业保险条例》第11条等文件或条例中, 对不同险种的社会保险基金优惠利率都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一方面, 商业银行对执行优惠利率政策并不积极, 只要基金管理机构不提出申请, 开户银行一般不会主动提及此事。另一方面, 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对优惠利率政策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保值、增值意识不强也是产生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专户储存活期多、定期少, 大量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长期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储在商业银行, 如何使这些优惠利率政策全部落到实处, 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 银行存款账户有待合并

为了加强财政监管, 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 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规定,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设收入户、支出户, 财政部门开设财政专户。然而制度的实施不利于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首先, 社会保险基金开设收入户、支出户、财政专户三个银行账户, 各账户都存在相当数量的活期存款, 又不能相互调剂, 统一使用, 无疑增加了资金成本, 影响了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其次, 现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规定, 财政部门应根据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的意见, 在双方共同协商的基础上, 及时将基金按规定用于购买国家债券或转存定期存款。劳动保障部门将社会保险基金增值率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考核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然而, 财政专户往往变成财政“专”户,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不掌握主动权, 对财政专户根本无法过问, 影响了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四) 基金管理制度的约束

在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上, 前一时期, 确实存在大量基金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严格限制了基金的投资渠道, 只允许投资国债和银行定期存款。在资本市场发育的初期, 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小, 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做出限制是必要的, 但是不应当成为一个长期的政策选择。就目前讲, 只有国家级社会保险基金有投资管理的办法, 详细规定了投资的渠道和管理方法, 地方结余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还没有打开。

二、几点建议

(一) 提高统筹层次

目前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省级统筹, 但基金还很少实行统一管理, 其他险种的统筹层次还很低。各个险种都应提高统筹层次, 争取做到省一级统筹, 一方面可以增强互济功能, 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减少发生结构性资金缺口的机会。另一方面, 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扩大保险基金规模, 使保险基金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统一筹集、统一使用、统一管理, 通过减少管理环节和管理层次, 可以实现集中管理, 降低基金分散管理的风险, 有利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实现基金规模效益。

(二) 制定科学的保值、增值计划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 主动、积极、及时地与开户银行进行协商, 要求其落实优惠利率政策, 真正担负起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责任。不仅要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和完整, 而且要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科学的配置, 做到收益最大化。具体来说,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一是要与财政部门建立灵活、多样的信息交流机制, 定期通报情况, 及时、多批次地将专户存储的保险基金转存定期;二是对保险基金的增值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 在目前购买国债难以实现的情况下, 可将增值方式主要放在定期存款上。如对定期存款的档次进行长、短搭配, 科学配置;对储存在财政专户的保险基金, 在保留两个月周转金的前提下, 凡超过200万元就转存一个定期, 期限以1年期、2年期为首选, 每月最少转存一次。这样依次类推, 一年下来, 将形成一个周期, 每个月都有新的定期存入, 每个月又都有到期的存单, 如此利滚利, 将能实现保险基金增值的最大化。

(三) 开设单一银行存款账户

根据劳动法中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主体地位的规定, 建议改由财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设单一银行账户, 取代原来的收入户、支出户、财政专户, 结合实际工作情况, 除留足一到两个月的社会保险支付费用外, 全部用于购买国债或转存定期存款, 这样既便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 又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四) 国家应尽快制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

尽管有中央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 但还不是全部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 对其他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还是空白。社会保险基金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因此, 应尽快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立法, 依法管理基金的投资, 财务风险的防范都应制度化、法制化, 使社会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提高资金回报水平, 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的不断扩大, 社会保险基金的规模也得到了迅速的扩张, 但是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探讨

参考文献

[1]、梁君林, 陈野.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研究[M].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2.

[2]、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与运营[J].社会保障, 2008 (1) .

篇4: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探讨

近年来,社会组织发挥易于接触高危行为人群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工作方式灵活的优势,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成为艾滋病防治的一支力量。为支持社会组织科学、有序、规范地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国家建立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简称社会组织防艾基金)。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民政部印发了《关于建立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的通知》和《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管理办法(暂行)》。

二、主要内容

(一)关于社会组织防艾基金的筹资方式。社会组织防艾基金为全国性公益专项基金,采取多元化筹资模式,所需资金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社会和个人捐赠、国际组织无偿援助以及其他合法方式多渠道筹集。2015年,中央财政已投入5 000万元启动资金。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基金捐资的,按照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二)关于社会组织防艾基金的管理机构。基金管理委员会由3部门及主要捐赠方代表组成,负责确定基金支持方向和资助规模、监督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基金办)工作、审议基金管理的重大事项等。中华预防医学会为基金办,负责基金管理的具体工作。社会组织防艾基金成立咨询委员会,由艾滋病防治、社会管理、卫生经济、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和社会组织代表组成,提供咨询意见。

(三)关于社会组织防艾基金支持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对象。社会组织防艾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社会组织根据国家和当地艾滋病防治规划和政策,开展高危行为人群的宣传教育、预防干预、检测咨询以及感染者和病人关怀救助等工作。基金主要支持对象为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也支持已登记的社会组织和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作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与达不到登记条件的社会组织联合申请项目。

(四)关于社会组织防艾基金资助项目的确定。基金实行项目管理,每年向全国公开征集项目,建立项目评审专家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方式评审项目。经过“两审三公示”程序,即基金办初审、公示受理的项目情况、专家评审、公示评审结果、公示资助项目情况,确定支持项目。

(五)关于社会组织防艾基金资助项目的实施。基金办批准项目实施方案后,与社会组织或培育基地签订委托协议并拨付经费。社会组织或培育基地按照委托协议要求开展工作,按期提交项目进展、资金使用情况和完工报告等材料,基金办组织审查验收。

(六)关于社会组织防艾基金的资金管理和监督检查。基金资金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务规章制度和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定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基金依法接受财政部门的财务检查和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相关工作接受全社会监督。

篇5: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探讨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是指对筹集和积累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运营的管理以及基金核算和监督等,它贯穿于社会保险动态与静态管理的全过程。基金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基金的安全与保值增值,它的管理内容一是基金收支管理,二是基金的投资和运营。目前,我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刚刚起步,尚缺乏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科学管理和运作的方法及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必须改革现行的基金管理体制。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运营层次低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个人账户机制,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集中在县级政府下设的机构管理运营,这使得绝大部分基金的管理运营集中在不具备相应基金管理人才、技术和投资主体的区县一级。由于运营层次低,基金不能形成规模优势,收益不高。而且基金存放在县级,还存在着被地方政府挪用的风险。

(二)缺乏规范化管理

新农保基金的经办管理体系不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滞后,缺乏专职农保工作人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及运用都不是按照严格的法制化程序执行的,而是根据地方政府的政策来执行,这就造成了基金管理的透明度低,缺乏有效的监督。由于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相关工作系统软件,使得新农保基金从收缴、存储、移交到保险金的审核、发放都得使用手工操作,经手人员多,手续庞杂,工作量大,误差率较高。

(三)保值增值能力较弱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途径主要是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尽管这两种方式安全可靠,无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基金的损失,但其收益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只有当农民投保的回报率高于银行储蓄的利率时,他们才会积极投入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中去。针对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状况,选择合理的基金管理模式对于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

从国外情况看,目前流行的社会保险的基金管理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政府直接管理。这种基金管理模式以日本为代表,其优点在于便于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缺点在于难以获得较高的回报以及存在政府挪用的风险。第二,基金会管理。这种基金管理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其特点是个人账户的出资人就是基金会的会员,对基金运作拥有一定的建议权,便于民主管理和监督,缺点在于决策权力过于分散。第三,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这种基金管理模式以智利为代表,其特点表现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高的效率,投资者可在竞争中得到较高的回报和良好的服务。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必须符合我国的现有国情。根据我国国情,新农保基金不宜采取政府直接管理的模式,以基金管理公司形式管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在进行基金管理体制改革时,我们可以借鉴“智利模式”的成功经验,以省为单位建立行政或经济区域性基金管理公司,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这些基金公司作为金融法人进入金融市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可以直接或以委托的形式运作基金,提高基金运营效率,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与其它金融机构不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投资运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返还给农民,用于农民的养老需求。为此,国家应给予其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和项目优先选择、破产优先偿还等保护性措施,以保证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体现国家对农民养老的责任和义务。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模式选择

(一)投资方式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传统的投资方式包括银行存款和国家债券投资。银行存款投资优点是安全可靠,无风险;缺点是当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低于物价上涨指数时,基金面临贬值,因而这是一种保守的投资方式。为保证基金投资的安全,应规定基金用于储蓄存款的一定比例,但不把它作为基金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国家债券投资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养老保险运营方式,在国外常常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社保基金投资于公债的比例,主要原因是国债信誉好,风险小,易于变现。

除了上述传统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式外,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前提下还可以尝试进行以下投资。

1.投资不动产。这种投资方式是指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经办机构把社会养老基金用于购买或建造房地产。不动产投资在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可以保证有较高的收益率,但由于其投资回收期较长,占用资金量很大,流动性差不易变现,因而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随时支付,同时受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有一定的风险性,但可以避免高通货膨胀率对社会保障基金的不利影响。

2.投资境外市场。这种投资方式一是可以扩大养老金的投资范围,调整其资产结构,促使养老金投资多元化;二是可以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当不同资产收益的相关性较弱时,将这些资产纳入一个投资组合,可在保持平均收益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投资风险。

3.投资实业。是指基金经办机构通过自主将基金用于兴办经济实体,或通过参股的方式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这是一种直接的、风险型的投资。这种投资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报酬率,基金直接进入生产流通领域,需要进行专门评估降低投资风险以保障基金投资的安全性。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来说风险小、周期短、效益显着的领域进行实业投资,在短期内获得较高利润并收回本金。

4.发放委托贷款。在我国禁止银行以外的机构直接发放贷款,经办机构可以通过银行机构发放委托贷款,从而获取一定的收益。对发放的贷款的对象和用途,在风险可控的情况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自主选择。

5.投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大量资金,这也为养老保险基金开拓了一条新的投资渠道。

(二)投资组合模式

发达国家的养老基金通过投资运营取得的较好收益和实现了基金的保值增值与其投资组合的下述特点是分不开的:一是加大股票在投资组合中占有的比例;二是坚持多元化投资与分散化投资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我国来说,基金投资组合的发展方向是拓宽投资渠道,实现多元化投资,同时允许农村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在我国的农村社保基金投资组合中,既要包括国债、银行存款等稳定的品种,也要包括股票、基金、政府或公司债券等高风险高收益的品种。由于各类投资项目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各异,因此进行合理的投资组合有利于规避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篇6: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问题探讨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1日

一、社会保障基金现状及问题

(一) 我国社保基金现状。

根据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201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截至2011年底, 我国历年社会保障基金滚存结余达到2, 918多亿元, 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余1, 841亿元, 失业保险基金积余240亿元,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积余581亿元, 工伤保险积余723亿元, 生育保险基金积余332亿元。社保基金虽然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但是这些看似很有保障的数字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社保基金出现的问题。

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方面, 尽管出现逐年的增长现象, 但是增幅一直在20%~40%之间, 增幅较小, 在有些年间增幅甚至有所下降。除此之外, 社保基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 反映了其收入来源比较单一, 一旦没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补助, 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就可能会出现缺口, 后果不堪设想。

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方面, 历年都是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08~2009年期间, 社保基金的收入增长率仅为17.76%, 而社保基金的支出增长率就达到了33.37%。如果社保基金的收入、支出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 那么社保基金的入不敷出将成为必然现象。另外,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和参保人数的增长,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出现进一步增长已是必然, 因此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压力会越来越大。

社保基金的滚存结余方面, 不断增加的结余未来将面临着两方面的风险:一是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会导致医疗费用支出相应增长、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失业和企业富余人员增加, 从而会导致失业保险金的增长, 这些都将导致社会保障支出不断上升而面临赤字风险;二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通货膨胀的发生, 会使得社会保障基金面临购买力下降以及社会保障基金资产不断贬值的风险。

(二) 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中出现的问题

1、投资渠道狭窄, 投资方式单一。

目前, 我国社保资金的投资方式比较单一, 多用于银行存款和股票债券等低风险低收益的项目, 而且由于社保基金是关民生的大事, 政府对于基金的管理更是十分严格, 对基金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金额有明文规定, 这使得基金很难与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大环境相结合, 很难有效地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长期以来, 我国对基金的投资渠道进行了严格把控, 唯基金的安全性是重。国家对此颁布了相应的法规, 严格控制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 规定了投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国债等具有良好的流通性的金融工具, 因为这些都是低风险的投资方式, 所以要取得高收益是不可能的。另外, 对于基金的用途, 财政部规定社保基金的80%左右应用于购买国家发行的社保基金特种定向债券, 国务院也明文规定社会保险基金必须存入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由此可见, 国家对于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和用途都严格把关, 虽然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得到保证, 但是这是十分墨守成规的做法, 无法应对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无法满足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

2011年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结余资金中有90%是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 只有3.5%是以其他形式存在。这样安排金额巨大结余基金, 把它存入存款利率小于通货膨胀率的银行, 是否真的能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性?这样禁锢社保基金的流动, 并不是合理的保障基金安全性的做法。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中的大部分被存入银行, 这无疑是一种保守型的投资方式。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额从2002年的223.4亿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2, 918多亿元, 其中养老保险金累计结余1, 841多亿元, 约占社会保障基金积累总额的62%, 这是关乎全国参保人未来保障的大问题, 因此关于社保基金的管理问题就显得众口不一。对于社保基金的管理, 政府一直采取谨慎的态度, 不愿让社保基金去“冒险”, 这显然也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 但是政府却忽略了社保基金还被赋予了保值增值的希望。各地频频被曝出社保基金出现财政赤字的情况, 如果不改变社保基金狭窄的投资方式, 社保基金不要说增值, 甚至就连保值都可能成为难以跨越的坎。

据统计,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5.4%, 而当年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只有3.5%, 实际的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人民为-1.9%, 计算出全国居民存款缩水600亿元, 可见存入银行的社保基金的亏损也必定不在少数。目前,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建立初始阶段, 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 但是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却持续降低, 单靠把社保基金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难以实现基金的保值需要, 更谈不上增值了。

从2002年到2011年, 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年份有2004年、2007年和2008年。以2007年为例, 2007年我国社保基金累计结余额为1, 136.6亿元, 存入银行专户的金额为7, 93亿元, 购买国债的金额为2, 134亿元, 分别占总额的65.8%和19%, 两者累计占据比例为84.8%。而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8%, 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低于当年的通货膨胀率, 这就意味着把社保基金存入银行虽然遵循了安全性, 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金的贬值。

2、管理体制多头, 政出多门

(1)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法制不健全。《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是制定一切法律的依据, 因此宪法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 其中当然包括了对于社会保障基金方面的有关规定。但是, 作为基本大法, 《宪法》统筹范围的广泛就决定了其不可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各方面都做出详尽且具体的规定。而目前已有的社会保障法律都是行政性法规且分散在法律效力低的条文中, 尚未形成一个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法律。

(2) 社会保障基金涉及部门多, 管理压力大。目前, 我国除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是由民政部门统一管理以外, 其他社会保障工作都分散在多个部门, 处于多头管理的状态, 没有统一的部署和体系化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不仅涉及财政部、劳动保障部等行政管理机构, 而且涉及税务、社会保险、银行、邮局等经办机构, 还涉及到各种金融机构, 涉及的部门十分多, 且这些部门都设有自成体系、相互牵制的社会保障机构, 造成管理分散。因为这些部门十分分散, 难以组在一起进行统一管理, 并且这些部门和单位所处的位置不同, 难免会形成不同的利益观而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发生摩擦, 缺乏强有力的宏观协调平衡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使得社保基金的管理更是难上加难。

(3) 社会保障基金被挪用现象严重。近年来,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征收金额大、参保人数范围广, 导致基金的有效管理也越来越难, 瞒报少缴、挤占挪用、欺诈冒领等现象由此产生。另外, 现有监督、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目前为止, 只有少数地方成立了专门的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机构, 大多数地区缺乏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虽然国务院明确规定社会保障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 但是现有体制仍然政出多头, 机构设置重叠, 大大增加管理成本的同时也会造成基金被挤占挪用。

3、参保者观念上的障碍。

其实从关于对社保基金是否“入市”的全国性大讨论我们就可以看出老百姓观念上的障碍。早在2001年社保基金就已经涉足股市, 截止到今时已有12年, 但是社保基金入市与否却始终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不少人认为, 社保基金入市首先从社保基金的属性上就已经犯了错误, 社保基金最首要的原则是安全性, 其次才是流动性和收益性, 投资股市是对社保基金安全性的背离, 没有遵守社保基金的原则。

以养老金为例, 中国目前的现状是两个青年人抚养4个老人, 这是很大的压力, 但是养老金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赡养的压力, 也是老年人年老时候物质生活的保障。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涉及到老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加上其在法律上又有专项基金的性质, 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老百姓都习惯于统管、专管的传统做法。所以一谈到保值增值, 特别是谈到投资, 人们无不担心, 也害怕冒险。

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建议及措施

(一) 完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

1、创新投资模式, 拓宽投资渠道。

首先, 社会保障基金可以进行实业投资。截止到2011年底, 全国社保基金投资京沪高铁、中节能风电等工商企业和多家金融企业高达近千亿元, 这些投资也为社保基金带来了颇为丰厚的收益, 说明实业投资是一项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渠道, 在未来几年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可观的投资收益, 值得社保基金进行尝试;其次, 社会保障基金可以投资股市。虽然关于“社保基金是否应该入市”这个话题引起了广泛争议, 但是随着2012年3月广东省100亿元社保基金投资股市的委托投资协议的签订, 已经意味全国地方性社保入市的大幕正式拉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 肯定是充分权衡了利弊, 并且是认定利大于弊的。最大的优势是, 现在的股市已经处于历史低位, 比之前的高位风险降低了很多, 所以社保基金进入股市的安全性也就相对提高了很多。不少人认为社保基金入市是为了“救市”, 其实不然, 社保基金首要的目标是为了保值增值, 只是投资股市恰好满足社保基金的这个要求, 理事会才选择让基金入市。另外, 现在的市场也需要像社保基金这样的资金进入, 社保基金的稳定性和比例投入可以改变市场偏向融资者的惯性, 重新平衡融资者和投资者的力量, 对股市起提振的作用, 而股市的高涨会促进社保基金的增值,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2、社保基金在投资时给予适当优惠。

社会保障基金具有公益性, 是关系民生的, 所以在投资时可以相应地给予其优惠待遇, 让其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保障公众的利益。在一些风险小、盈利条件稳定的投资领域, 政府有责任出面协商, 预留一部分或者优先让于社会保障基金投资, 确保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的实现。相应地, 社会保障基金获取的投资收益和各种手续费、管理费, 国家应酌情减税或实行免征。

(二) 建立健全社保监督体系, 严格社保资金的信息披露制度。

社保基金应该“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但是很多社保基金的管理部门却监守自盗, 随意支配甚至侵吞社保基金。究其原因, 是对于社保基金的监管失效, 所以建立健全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应该打破“官官相护”的局面, 国家应当采取中央垂直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在各地分设办事机构, 这样可以保证监督机构不再受地方当局的控制, 可以使监督管理工作更有效地进行, 地方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只能负责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和发放, 其他的监督职能则予以剥离, 地方上应该重新单独设置机构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全面地监督, 这样就能做到“不相容职责相分离”, 地方上可相应地减少社会保障基金“监守自盗”的情况发生。其次, 应该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社保机构应当每年向参保人公告社保资金的收支情况, 并且要把经手资金的有关方予以公布, 提高社保基金运营的透明度, 赋予参保人以知情权。再次, 各大媒体应当做好新闻监督的工作, 对于挪用社会保障基金的行为予以及时披露, 以防止基金被进一步挪用。

(三)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

我国应建立完善的法律体制来作为监管执行的标准。随着我国具体的经济环境的变化, 以前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已然已经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各种问题了。对于2001年制定和颁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方法》等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 对于地方养老金的投资管理制定的具体细则需要进一步明确, 对于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投资运营、法律责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明确界限, 从而形成完善的投资管理法律体系。有了相应完善的法律还不够, 还要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不然再完善的法律也只是一具空壳。不仅要不断充实相关法律的内涵, 补充漏洞, 还要严格遵守,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我们的未来。

三、结论与展望

总之, 社会保障基金近年来出现的被挤占挪用、贬值缩水、入不敷出事件的频繁发生并不是偶然的。有关部门的知法犯法、投资渠道的单一狭窄、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多是社保基金面临的重大问题。社会保障基金是“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 是参保人的“养命钱”, 是国家经济的“减震器”, 只有做好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工作, 才能有效地为民服务, 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 我们应当拓宽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 严格社保基金的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体系, 全方位、多角度地保障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笔者认为, 未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不但可以做到保值, 更多的是随着社保基金的不断完善, 其会积累越来越多的资金, 实现很好的增值。经吾辈之上下求索, 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将不仅仅是一个设想。

参考文献

[1]郭席四.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0.2.

[2]陈亚楠.关于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思考[J].证券经纬, 2007.6.

[3]王媛.实业投资——社保基金运营增值的新渠道[J].今日财富, 2011.11.

篇7: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探讨

关键词消防;乡镇;专职;队伍

近年来云南省每年农村火灾都占全年火灾数量的65%以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火灾的损失及危害后果也相应加重,作为农村火灾多发的乡镇一级,距城区一般相对较远,公安消防队伍从县城区至乡镇开展灭火救援效果不佳,不能及时减少生命财产危害,同时增加了行政成本。建立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伍,能直接服务于乡镇本地辖区,构建农村消防网络的骨架,达到快速接处警,快速扑救,最大限度减少火灾损失。

1乡镇一级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的主要需要因素

1.1乡镇火灾防范扑救及抢险救援形势的需要

建立一支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并且要让其得到长久的保障,有较好的生命力,首先是乡镇当地需要这支队伍发挥作用及力量,这是最主要的因素。要考虑一支队伍能不能得到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首先科学的论证这个乡镇或者这个片区有没有对这支队伍的需要,也即是该乡镇或片区有没有一定量的火灾及抢险救援事件,也许会有人会说,难道没有火灾和抢险救援就不需要建立乡镇政府消防队伍了吗?从消防广义的功能及涵盖的职能,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的职能更加重要来说,这是肯定需要的,但目前对于绝大多数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来说,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和水平,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1.2及时接警处置,最大限度减少火灾危害,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响应百姓期待的需要

作为乡镇一级,距县城有近有远,但需要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的乡镇距城区公安现役消防队伍行车距离都较远,远远超出了5min行车时间要求,无法及时到达实施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行政成本与实施效果差距较大。在新时期,社会人民群众的求助需要形式多样化,这是“消防”功能的扩展和更加的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求助服务的要求也更高,需要不仅做到“做”,而且要“做好”,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这也是党委、政府对消防的要求。在这种形式下,公安消防面临着警力不足,对距离较远乡镇无法及时到达的问题。县一级的一支公安现役消防队伍要承担一个县的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任务,从保护面积看,人员及设置都远达不到任务要求,对县域较远乡镇发生的火灾,行车时间过长,难以及时处置。

1.3乡镇党委政府对政府专职消防队伍职能的多样化的需要

在乡镇一级,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的涵义更为广泛,功能更加扩展,除承担主要职责灭火救援、救助外,还涉及大量的巡查、安检、参与公安派出所的各项公安工作,以及乡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其它工作任务。对此,可能有一种意见认为是不务正业,但笔者认为正是党委政府对“消防队伍”的工作期待和工作需要,这正是“消防”功能的扩展,这也是老百姓希望看到和得到的“消防”履行政府救助功能的体现。如禄丰县现建立的三支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平时除保留必要的值班处警力量,其余人员都参与街道安全巡查、派出所检查、堵卡等相关工作,赋予不同的职责,配以不同的工作服装。正是这些工作的需要保证了队伍生存的需要,加强了队伍的生命力和长久的财政保障。禄丰县现建立的三支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其人员工资、保险及日常办公及运行费用都由乡镇财政保障,使其能够较好的履职。

2多镇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的可能性

2.1中央对建立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有明确文件要求

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以公安消防队为主体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乡(镇)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的需要,建立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建立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伍有着国发15号文件为依据,是贯彻中央精神的具体体现,通过构建“以现役消防队为主力,专职消防队为骨干,义务消防队为补充”的消防安全防御体系,可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2.2选择建立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的区位合理性

作为及时处置乡镇区域内火灾的乡镇政府专职队,建立队伍的乡镇要在区位上有其特殊必要性,要能兼顾相邻乡镇,快速出警。如禄丰县罗次片区政府专职消防队设在碧城镇,而碧城镇位于罗茨片中部,从碧城镇出发至勤丰镇8公里,至仁兴镇9公里,在碧城镇成立专职消防队,可利用其机动灵活、快速反应和多功能的特点,迅速扑救勤丰镇、仁兴镇的火灾,做到片区防御的效果。

2.3采取“重点为主,片区防御”的乡镇建队方式,可灵活的方式较好地初步构建乡镇农村火灾防范扑救网络骨架

作为云南楚雄州的各县市乡镇,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较差,有需要建立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的乡镇少部分乡镇具有较好的独立经济保障能力,大部分乡镇对独立保障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困难较大,但火灾和抢险救援形势需要这支队伍,服务人民求助期待需要这支队伍,以笔者所在禄丰县建队情况看,采取“重点为主,片区防御”的灵活建队模式,可以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条件下较好的初步构建乡镇农村火灾网络。

3专职消防队管理形式

作为政府专职消防队,是在乡镇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现笔者所在禄丰县三支队伍现有两种管理方式:

3.1专职消防队由镇政府统一领导,日常工作由公安派出所负责管理,接受全县火灾统一调度指挥,担负乡镇范围内及县调度指挥范围内的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工作,业务上接受公安消防部门的指导。在日常工作中,专职队伍承担当地的消防宣传、巡查、火灾扑救及社会救助等职能,并完成党委政府交给的其余工作任务。

3.2由乡镇人民政府派任队长直接管理,涉及派出所需调用参与相关工作需得到镇派任队长的同意。

4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的人员.车辆、装备器材的配置参考

4.1人员

4.1.1人员组成:一镇一队人员招收以本镇为主,多镇一队人员招收按几个乡镇商定比例招收各乡镇队员,这样的人员组成有利于对各乡镇的情况熟悉和快速处警,也便于平衡各乡镇之间关系。

4.1.2人员招收:队伍人员一般为不少于8名,满足分班值勤出警需求,含2名具备大车驾驶证A2人员,符合国家征兵的政治审查和体格检查条件,签订正式合同和购买保险。

4.2车辆:组建之初的消防车辆配备可采取公安现役消防部队退役执勤车辆,经过修整后支持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组建,然后逐步更新更换,面临着公安消防队伍逐步发展的道路。

4.3库室及器材装备:服装可采取原来公安消防队伍老式服装,库室及器材装备配置可参考公安现役队伍配置。

5乡镇政府专职队建立后的效果

作为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经过科学论证建立后,对当地社会经济均有较大贡献,对弥补公安现役消防队伍的力量和保护面不足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明显。

篇8:消防工作社会化问题与对策探讨

1.1消防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

消防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尚未彻底转变, 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型”政府的“保姆式”微观管理模式, 过多包揽社会消防事务, 过分依靠行政命令、专项治理来实现消防安全。企事业单位缺乏消防安全工作自主权, 并由此导致社会单位工作被动应付, 缺乏做好自身消防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过分依赖消防机构的监督管理。

1.2消防宣传教育社会化程度低

各级政府、各单位对消防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没有把其纳入社会宣传的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之中, 消防宣传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长期以来, 消防宣传由公安消防机构唱“独角戏”, 社会各有关方面, 如宣传、教育、劳动部门等很少或根本不参与消防宣传。新闻媒体开展的消防宣传主要靠公安消防机构组织协调和积极推动。社会各单位缺乏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意识和内在动力, 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强。

1.3消防中介组织行为不规范

消防中介组织在发展过程中, 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 加上自身缺乏完善的自律机制, 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较低, 尚未形成真正强有力的品牌, 公司规模小, 市场占有率低, 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不成熟的小公司基础薄弱, 信息来源少, 对外联络面窄, 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信息闭塞、各自为政的状态, 而且缺乏必要的信息处理手段和电子通讯技术, 从业经验、作业规范、分析手段和创新能力等均与市场需求及国际水平相差甚远。

1.4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三资企业迅猛增加, 许多建筑工程不经公安消防部门审批就擅自施工, 违章使用大量可燃烧材料装修, 消防设施不配套, 消防安全管理混乱。单位领导是将产值利润放在第一位, 而忽视消防安全, 在思想观念上没有转变到消防投入是“增值性”投入上来。尤其是人民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预防火灾的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 消防知识缺乏, 社会抗御火灾的基本能力较低, 听任火灾隐患的存在, 加之灭火知识缺乏, 扑救初期火灾能力又不足, 致使重特大火灾时有发生。

2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的对策

2.1完善行政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 要精简其行政权益, 将原来由公安消防部门包办的事务进行下放或转移。通过行政权益的精简, 将自主权交到单位手中。对于重点单位的申报工作, 要制定一定的标准, 然后向社会进行公告, 由符合条件的单位自己进行申报, 从而在社会消防工作中树立“自我意识”。其次, 要通过行政管理机制的改变, 变单位的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公安消防机构真正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明确自身所应承担的消防安全责任、权利和义务, 认清自身在消防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树立火灾事故的忧患意识。第三, 要融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在行政管理机制的转变中, 要注意现代化管理条件的优势, 建立行业安全管理模型, 根据实情制定出具有火灾预见性的防范措施。

2.2建立消防教育培训体系

消防工作社会化的前提是社会公众要认识到消防工作的重要性, 因而要将消防宣传教育置于战略首要地位。消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综合性较强的全方位系统工作, 涉及到政府、各部门、各行业以及千家万户。因此, 必须全面贯彻新《消防法》第六条的精神, 消防工作要紧紧依靠社会各部门、各行业以及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要把消防知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 在小学逐步推行少年消防警校活动, 让他们学会基本防火常识和逃生方法。

2.3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消防职能作用

消防行政部门要保证消防中介组织的性质、独立核算、运行程序和服务内容等符合法律的规定, 使消防中介组织建立起完整规范的发展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消防中介组织是为消防市场服务的, 需要有完善的市场和健全的消防法律法规作为前提, 需要消防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以保证在消防市场领域中按照经济规律运行。因此, 消防行政部门应积极承担起培育和发展消防中介组织的重任, 要对其履行社会职能进行规范和引导。

2.4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开展消防宣传, 定期播发消防公益广告或防火灭火常识, 披露群众关注的消防热点问题和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重、特大火灾案例, 曝光违法违章行为,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要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学内容, 从小培养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充分利用消防站开展宣传教育。通过设置教育图板、专用模拟报警逃生自救装置、提供教育声像资料片、举行简单灭火演练等方式, 组织驻地群众、学生参观学习, 使消防站成为当地的消防教育基地。

总之, 消防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现代化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切实履行《消防法》规定的消防安全职责, 坚持消防工作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充分发挥消防工作对经济建设的保障作用和广泛的社会救援作用。

摘要:消防工作走向社会化是新形势下做好消防工作的必由之路。防范火灾是全社会的大事, 消防工作社会化是现代消防工作发展的重要目标, 是专门机关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消防工作,社会化,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朱红霞, 庞凌志.浅谈社会化消防宣传对民众消防素质的提升[J].中国消防在线, 2010, 6, (29) .

篇9: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探讨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建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为维护我国社会保险政策的实施及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全国各地社保经办机构逐渐探索、研究社会保险的内部控制工作,逐步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社保基金内控工作积极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内部控制体系尚不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有待完善,危害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的案例时有发生,给社保基金内部控制监管工作敲响了警钟。探索研究社保基金内部控制管理,以促进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工作的加强,从源头上遏制社保基金违规现象的发生,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促进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

1.社保基金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我国社保基金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较晚,内部控制体系尚不完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发布以后,各地社保基金管理部门逐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及措施。但在很多地区,当地的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有些地区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也是直接照搬其他地区、机构的制度,并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导致制度与实际工作无法接轨。有的把内部控制理解为汇总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以现行规章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有些关于内部控制的制度陈旧,没有根据目前的业务情形进行更新和修正。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会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危及社保基金安全。

2.社保基金内部控制执行力有待加强

(1)社保系统人员不足,制约内控制度落实

由于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积极推进,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参保人数快速增长,基金收支结余规模越来越大。而社保从业人数受编制限制,人员少、业务环节多,不能满足业务内部控制需要,这种现象在基层社保机构尤为明显。按照社保基金内控管理相关规定,对于养老保险申报、个人账户管理、待遇核准、待遇计发等业务关键环节的操作权限必须严格分离。而目前 基层社保机构正式编制人员少,却承担着多个险种的经办业务,导致部分关键岗位经办人员业务操作权限过大,重要岗位存在编外用工问题,部分业务环节存在“一手落”现象。

(2)社会保险工作人员内控意识不强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社保工作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处理日常工作,把关注点放在业务处理是否完成上,忽视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授权审批制度等内部控制方法在业务办理中的应用,违反单位基于内部控制要求制订的规章制度,实际操作权限过大。这样一来,内控制度变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导致社保案频发。

(3)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问责机制缺位

对于一些在内控专项检查及日常内部稽核中发现的差错,其中大部分由于经办人员工作不仔细、责任心不强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实际操作中经常以口头提醒为主,而没有采取进一步的问责机制,导致一些问题整改好后又重新出现,由于震慑力不足,也导致社保基金业务经办人员内控意识薄弱,内控流于形式,导致风险识别不足,社保基金管理存在漏洞,给个别人违法违规以可乘之机。

3.社保基金内控风险防范机制有待加强

(1)未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判断的机制

目前,社保基金管理部门还没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识别和判断的机制,没有一个风险识别和判断的标准,面对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风险,不能够梳理出哪项工作有风险,风险具体在哪个环节,风险的内容是什么,风险的危害程度和可能性有多大等,使得内控工作不能有效的深入开展,只能浮于表面工作。如承德社保案利用河北省省内转移没有实际缴费转移,无需基金科确认的社保漏洞。

(2)缺乏对社保基金动态风险的有效管控

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进,社保业务不断发展变化,随时会出现新的风险点,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风险点,没有对应的风险控制流程,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每个风险采取具体有效的防范,必将给社会保险基金带来潜在的风险,危及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尤其是信息化管理的不断发展,社保基金转变为“数据”,数据即基金,社保业务数据、社保基金财务数据成为社保基金管理风险所在。

4.社保基金内控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1)社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力量薄弱

近年来我国推行全民参保,参保人数不断增多,社保基金收支及结余规模也逐年增大,但受人员编制的限制,社保基金管理人员的增加远远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工作人员忙于业务操作,专业监管人员配备不足。

(2)社保基金内部监管独立性不强

由于专业监管人员配备不足,使业务经办与基金监管分离不彻底,经常会出现业务部门自己监管自己的现象,导致日常内部监管独立性、权威性不够。有的社保基金经办机构虽然设立了专门的监管部门,但由于监管部门属于社保基金经办机构内设部门,监管工作的独立性大打折扣。

(3)社保基金外部监督作用未充分发挥

长期以来,在社保基金外部监督管理方面,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实施统一管理,外部监督一直处于“多头、多门”管理的混乱状态,同时参与社保基金监督管理的各职能部门都是独立工作,相互沟通、协调十分缺乏,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个健全的外部监督体系。

三、完善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管理的建议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操作流程

(1)完善社保基金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做好社会保险内部控制工作的前提条件。制定基金运行内部控制各项制度,明确各个环节操作规程,确保社保基金经办机构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社会保险内控制度。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在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全面梳理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分析风险隐患,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有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等内部控制基本方法,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控制、业务运行控制 、基金财务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制度,并将制度有效实施。

(2)规范社保基金经办机构内部操作流程

把业务流程、工作程序、权限控制、授权审批等内部控制的具体规定设置在系统程序中,不符合内部控制规定的经办行为无法在操作系统中进行操作。利用计算机系统将业务与财务部门间的业务形成相互制约和复核关系,推进社保财务一体化建设,建立业务与财务间更紧密的系统关联控制。

2.不断提升社保基金内部控制的执行力

(1)加强社保队伍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

按照社会保险内控制度的要求,征缴岗、转移岗、待遇核定岗、出纳岗、会计审核岗等,应由不同的操作员负责经办,并设置内控岗,但由于人手不足,造成有岗无人,必然使内部控制制度无法落到实处。为满足内控管理的需要,确保基金安全,一方面增加人员配备,充实社保队伍;另一方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社保财务业务一条化建设, 全面提升工作效率,降低社保人员的工作强度,在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和授权审批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前提下,将岗位在工作人员中调剂分配,并实行定期轮岗制度,解决人员不足内控制度无法落实的问题。

(2)强化社保基金管理人员内部控制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积极推进,社保基金的管理环境不断发生改变,社保工作的每一个变化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点,社保基金管理机构应提高风险意识,深刻认识内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通过加强内控宣传,组织员工进行内控培训,强化基金安全的内控意识,创造良好的内控文化,营造内控文化氛围,使内控观念深入人心。只有使社保基金管理人员认识到了内控的重要性,才会积极主动的推进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使内控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3)建立社保基金内部控制责任追究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贯彻执行,为确保各项内控制度的切实有效落实,社保部门应制定《内部控制责任追究制度》,特别是对于一些在日常内控检查中发现的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内控问题,要坚决启动相应的问责机制,并与个人考核相结合,以问责方式推动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

3.加强社保基金内部控制风险防范机制

(1)建立风险评估工作机制

社会保险基金业务经办存在着政策性强、业务办理环节多等特点。加强对业务风险点的把握,进行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成立风险评估小组,对社保基金各项活动流程进行梳理,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各环节风险,识别风险点,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进一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社保基金安全的影响程度,进行风险评级,实行分级监控管理。建立基金风险监控、识别制度和基金风险预警机制,对存在风险的关键环节实施监管,最大限度减少可能造成的后果。

(2)加强对风险的动态评估监管

近年来社会保险政策频频出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医疗保险合并,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合并等变革,各险种统筹层次的逐步提高。业务处理方式由最初的卡片账到单机版软件操作,再到现在网络业务办理。随着外部环境、社保基金业务经办模式的变化,风险点会随时发生变化,尤其在实现“社保数字化”的今天,风险的及时识别更为重要。因此,建立风险的动态评估监管机制,及时对新发现风险进行评估规范,对不当的风险控制措施及时进行修正,构建事前预防体系,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效果,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保证内控风险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社保基金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

(1)加强社保基金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

一是充实社保人员队伍,从组织上保证社保队伍的稳定性,为内控提供坚实的基础,解决业务经办与基金监管分离不彻底的问题,避免监管人员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二是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对本基金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指出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整改意见;三是建立独立的内部控制监督队伍,并保持内部控制监督与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保持相对独立。

(2)加强社保基金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

由于内部监督的独立性的局限性,社保基金外部监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加强外部监督。外部监督的原则应该是公开、透明以保证基金的安全性。《社保法》中规定了人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并设计了监督委员会这个组织,进行外部监督,但未规定各部门监督的相互关系,所说的监督委员会实际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组织。要真正发挥外部监督作用,必须对监督委员会的组成、运行机制进行明确的规定;理顺而人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监督委员会各监督职能部门的相互关系,加强各监督部门的协作,同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构建严密的、健全的社保基金外部监督体系。

四、结语

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保基金经办机构应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但社保基金案的时有发生,警示我们社保基金内控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规模庞大的社保基金,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从全方位、全过程完善内控管理体系。探索完善社保基金内部控制,对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健民.基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财务内控监管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2):50-51.

[2]谭凤玲.社会保险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及完善方向[J].财务学习,2015,(17):161-162.

[3]徐雁敏.关于加强社会保险内部控制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商论,2016,(8):156-157.

上一篇:社团干事工作总结下一篇:讨厌的想当然先生六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