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教师教科研

2024-05-05

对乡村教师教科研(精选8篇)

篇1:对乡村教师教科研

优化教科研工作 促进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内容摘要】农村师资队伍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改顺利实施、推进的瓶颈。无数事实证明,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农村义务教育的希望在乡村小学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在广大山区农村体现得十分具体。

【关键词】优化

教科研

乡村教师

专业发展

【正文】

农村师资队伍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改顺利实施、推进的瓶颈。无数事实证明,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农村义务教育的希望在乡村小学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在广大山区农村体现得十分具体。由此可见,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当务之急。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1、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难”

①师资培训难。当前师训部门比较普遍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方法,既教育当局提供他们认为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这种依托“教师中心”的教师专业培训模式,教师往往在要求学这学那中应付学习,有时纯粹是为了应付统一考试而不得不在统一的课堂中接受统一的灌输,其效果可想而知。乡村学校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内教研、校本培训以及“请进来,派出去”的教师培训,遗憾的是传统教研、校本培训往往浮于形式,“请进来,派出去”只是杯水车薪,巨额经费开支等客观因素决定了这只能是乡村学校师训的调剂品。

②辐射链带难。近年来,随着教师人事调配制度的改革,乡村学校受地域条件、经济条件的束缚,学校中尖骨干教师逐年考录进城,留存乡村学校的教师多两头,老教师多,年轻教师多。老教师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专业知识陈旧,接受新知慢,教学方法落后;新教师虽然工作热情高涨,但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摸索,老少之间就缺少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传、帮、带链接之环。

③新技术运用难。2010年5月,我们对周边四个乡镇学校212名小学教师进行问卷抽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整理显示:44.9%的农村小学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27.2%的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策略的能力;14.3%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22.1%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使用他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但其中只有15.9%经常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40.3%仅在上公开课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此外,还有24.9%的农村小学教师没有尝试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还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凭借经验进行教学。

④新课程实施难。乡村学校信息来源少,更新速度慢,教师整体专业水平不高,特别是缺乏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课程研究与开发、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等方面的专业自信和能力,而这种专业能力的发展又受到教师自身以及乡村学校条件束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致使教师的教育观、价值观的转变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成为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通过短期的突击培训达到要求;同时教师能力的不足加之乡村学校工作事务杂、工作任务重、难以舍弃旧习惯与无法预料改革前景等因素也会加重乡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惧怕甚至抵触情绪。

2、乡村学校开展教育科研“难”

在问卷抽样调查数据统计中,我们分析了农村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现状:51.6%的农村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师应针对教学实践问题开展教育科研;17.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帮助专家学者开展教育研究;18.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寻找课题,发表论文;还有13.0%的农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反思和研究教学实践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是否开展教育科研并不重要。18.3%的农村教师有自己的教育科研项目,但进展不大;28.3%的农村教师想搞教育科研,但不知如何下手。调查还发现,26.1%的农村教师缺乏发现问题、确定课题的能力。14.2%的农村教师缺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13.7%的农村教师缺乏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23.3%的农村教师缺乏通过观察、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22.7%的农村教师缺乏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能力。由此可见。由于农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较低,缺乏开展教育科研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致使广大乡村教师的教育科研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

基于以上两大“难”问题,我们认为农村小学不能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实行课程改革的“真空地带”,“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农村小学办学的现实越来越要求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多面手”、“万精油”。我们课题组立足于乡村学校实际现状的分析研究,改变了教科研的工作方式,把研究的重点指向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旨在引领全体教师不断重构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教育科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能

1、科研氛围的浸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外部支持。①学校文化的浸润

农村小学可以凭借自身的办学优势、办学经验,或把学校存在的问题转化为课题,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找准农村小学实行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例如我校提出了“给我阳光,我将更加灿烂”的文化构建理念。这里的“我”,既指向学生,又指向教师,也指向学校。学校想方设法创造丰富的物质文化、人本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把学校建设成学习的乐园、精神的家园。浸润其中,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专业发展重新思考、定位,并由此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②支持性的科研管理

农村小学科研管理不应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平等的支持与服务。变“我要你做什么”为“我能为你做什么”。比如:为满足广大教师读书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的需要,每学期,教科室同志要集中筛选征订一部分前沿教学理论书籍。平常,教师如有外出学习、开会,带购需要的图书资料,以不断丰富学校的共享资源库。

此外,新学期开学,教科室组织教师开展“订一本教学杂志,读一本教学理论书籍,做一本读书笔记”的三个一活动,让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为让大家资源共享、思维碰撞,还应定期召开信息交流会和读书会。学期结束,教科室从教师上交的读后感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若干篇文章,组织大家交流。

③合作的同事关系

在实践中,大家发现,同事间交流是个人获取教学信息和产生教育灵感的巨大源泉。比如:我校曾组织关于评价改革的讨论,每位参与者都有一种经历“头脑风暴”的感觉。事先,教科室将活动方案发到6个组长的手中、要求各组先进行讨论,确认一个现行评价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画出“问题树”。当全校性讨论开始时。大伙儿各抒己见,观点相互碰撞,最终达成思路上的互相启发,思想上的互相融合。

④完善的评价体制 根据农村小学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观念转变慢,竞争意识淡薄的实际现状。我们学校针对教师个人的业绩考核制定了“教师个人学习与思考量化表”,张贴在教师办公室,内容分为课题、论文、教师个人业务竞赛和辅导学生获奖四大部分,每月统计一次,年终作为考核教师个人评先、评优、职评的业绩依据。

三、优化教育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注意引导教师抓住对自己教学影响较大的一个个“关键事件”(包括自 己的和他人的),深入剖析,认真反思,促进教学观念和教学设计创新能力的提高。

1、经验移植

如果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那么,对一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 “关键事件”作出分析、进行“经验的移植和整合”,也许比个人的长期摸索、总结、形成经验更为便捷。经验移植被看做是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请看教学实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摘要)教师一 :

学完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师布置:“请大家课后去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教师二:

a、上课前3天,教师即布置大家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并提示搜集的途径、方法。b、语文课上,学生交流资料,教师酌情作相应的处理:画像,挂在黑板上;其他文字资料张贴在教室四周(具体教学过程略)。c、离下课还有10分钟,教师取出课外资料(根据有关资料剪辑、组合而成的翻印材料),分发给每位学生,要求大家连读材料、从中找出鲁迅先生的其他称谓,然后以“我对大文豪鲁迅先生说„„”的形式交流读后感受。下课了,教师给大家留了个弹性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鲁迅先生的资料、并利用喜欢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

课后,我们分别对这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了简单的调查。教师一执教的班级,课后共有5位同学去找了资料,结果有1人找到并把材料交给了老师。教师二执教的班级、课前每位学生都搜集了相关资料,结果有34人找到了资料,并与大家交流分享;课后,又有13人去查找有关鲁迅先生的书,大家争相传阅,一时间,班内形成了一股“研究” 鲁迅先生的热潮。

相同的教学理念,相同的教学意图。却产生了如此不同的教学实效。这是为什么呢?细细比较他们的具体做法,我们能感悟到很多很多。

(1)自主不是放羊,需要引导。与教师一的粗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二的有的放失。在整个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的是过程与方法。很显然,教师二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为学生设计了合理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如何行动。他的教学设计操作性强,有要求、有反馈、有示范,因而也是高效的。

(2)理论不是行为,需要转化。理论本身不可能获得教学效果,我们要用智慧,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具体的与学生经验相适应的操作行为。

2、反思性合作探究

一般过程为:(1)行动:教师上课,专家(校内或校外)听课;(2)行动反思:教师反思,专家评课;(3)自我澄清: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专家分析问题原因;(4)改进或创新:教师提出改进方法,专家提供备选方案;(5)新的尝试:其本身又是一种新的行动,它实际上已成为新一轮循环的起点。

新时期,农村小学不应成为被新课改遗忘的角落,学校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对校级和乡镇级实验课题的过程管理,而且要引导教师把研究的目标向教育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做一个教书匠容易,但“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需要教师不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充分发挥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主体作用,走“研究—实践—再研究”的自我发展之路,不断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过度。

篇2:对乡村教师教科研

简 报

第 2 期 主持人:方学法 撰 稿:赵 军

2016年7月19日

学会方法 学会坚守 懂得坚持 收获成功

一、活动开幕

2016 年7 月19 日下午,在炎炎烈日下顶着 30 多度的高温,淮 安市小学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育站的 25 名学员毫无怨言的齐聚在淮阴 师院第二附属小学报 告厅内,参加培育站 暑期培训暨读书交流 会活动。下午3:00为 期两天的培训活动在 特级教师方学法的主 持下正式开始,首先

是与会领导对本次活动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最后吴玉国校长祝愿活动 取得圆满成功。开幕式在与会学员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

二、活动展开 9日下午的两个培训活动充实着学员们的半天时间,让我们豁然 开朗,原来教育科研就是这样的成功和有趣。活动一: 市教研室陈浩科长做的关于《教师专项课题选题的策略》的讲座,讲座上陈科长从正确选定研 究课题的意义、一个好的研 究课题应有的特点、教育研 究课题的选题的原则和途 径、确定一个好的研究课题 名称四个方面向学员们做出

了深刻的阐述,让学员们对教育科研又有了深层次的理解:1.科学研 究始于问题,选题确定教育科研的方向和水平;2.问题必须有研究价 值,问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问题必须是具体明确,问题要新颖有 独创性,问题要有可行性;3.问题必须是工作实践中迫切要解决的或 是教育理论观点的争议中寻找研究课题;4.准确规范的表达研究课 题。活动二:

淮阴师院第二附属小学吴玉国校长作题为<《生命如结,成长是 构》—我的教育科研故事>报告会,会上吴玉国同志用两个十五年介

绍了自己教育科研成长之路:即 一 是 多 元 多 向 的 十 五 年(1986-2000),从工作懵懂到略 有成功。二是静进有序的十五年 2002-2016),从略有建树到获(得成功。最后展望未来的一生一事的十五年,要做到学而不恃,知其 所止……努力去接近接近教育的底部。

三、活动收获

篇3:对乡村教师教科研

关键词:数字化科研学习环境,高校教师,科研能力,问题,建议

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我国实现未来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优质教育资源体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两个概念第一次进入国家规划,这预示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从基础设施建设的“初级阶段”跃居为以应用和管理为主的“中级阶段”。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在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强化中发挥和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价值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科研活动中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内涵、目标和优点,其次要理清数字化学习环境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影响,进而才能探寻出新形势新要求下利用新技术提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对策。

1 数字化科研学习环境的内涵、目标及优点

1.1 数字化科研学习环境的内涵

数字化科研学习环境是指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良好的网络设施为前提基础[1],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学校科研以及科研管理与服务方面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科研信息管理方式和科研合作与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科研氛围和科研人才及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环境。涵盖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包括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方式的数字化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等环节;

(2)将渗透在学校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科研管理部门开展科研管理与服务工作以及学校科研成果展示及转化、新型科研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环境等科研领域的各个方面;

(3)其深层意义在于构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的高校科研模式、科研管理与服务模式和高校科研服务社会模式。

1.2 数字化科研学习环境的目标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科研交流与协作,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人才培养水平是数字化科研学习环境的核心目标。具体目标:

(1)在科研方面,要利用互联网促进科研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加快科研信息传播,促进国际性学术交流,开展网上互助、合作研究,并利用网络促进最新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的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同时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大大提高科研的创新水平和辐射力。

(2)在管理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职能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迅速便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员增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1.3 数字化科研学习环境的优点

数字化科研学习环境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化科研资源中心,是沟通高校资源与科研的桥梁。该环境主要由数字化科研信息、科研交流与合作和数字化科研管理等三大主要部分构成。目前,虽然数字化科研学习环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诸如重网络轻应用、轻管理,统筹配合不周,数字化建设规划仍缺乏系统性等不足之处,但是其优点已充分显现出来。从数字化科研学习环境的形成和构成来看,具有以下三大突出优点:

(1)具有集成性。数字化科研学习环境可以实现校内科研资源共享和学生间的协作学习。科研活动中的数字化学习指的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并利用数字工具取得数字教材,进行线上或是离线的学习活动。

(2)通用性。数字化科研信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录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科研信息形态,它本身又是一种将传统科研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记录、存贮、传输及接收的技术。这一形态和技术适用于各门学科,能够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有助于形成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更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3)交互性。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问题、科学研究方法和路径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科研知识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特网呈现知识的超文本特性则有利于促进学生科研信息能力的发展。此外,在多媒体计算机与人的信息传播中,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双向乃至多向的信息交互;传播者与受播者的角色具有可随机互换性。计算机可扮演多种角色,可作为学生的“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智能辅导;可作为学生的“同学”,进行协作学习或竞争学习;可作为学习工具,听从学生指挥,完成某一学习任务。

2 数字化学习环境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影响

2.1 促使高校教师角色在科研活动中发生了嬗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播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还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义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可见,数字化环境下,从“助教”到“助学”,高校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显著而重要的转变。具体到科研活动中来,高校老师正不断努力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探寻着新的生存空间。目前,高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主要方式已不再局限于检索资源、制作课件了,而是大大增强了对于“利用信息技术在科研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的综合性利用。也就是说,由于数字化环境的培育和滋养,在科研活动中,高校教师已发生了从单一的研究实施者角色到研究带领者、管理者角色的全新嬗变。

2.2 助推了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数字化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发表科研论文的“论文转引率”、科研项目专题网站的“浏览人数和关注度”等词汇简洁明了地折射出了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新内涵。这说明,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已不再局限于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科研选题能力、科研项目申报能力和科研方法等方面。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新内涵就是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的被应用和被采纳能力。科研项目专题网站既包括针对某一具体科研项目的专题网站,还包括科研基地专题网站等。随着各学科在数字化条件下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这些科研专题网站不仅仅是受到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各高校、各学科也越来越重视该类网站的创建与管理。可见,数字化学习环境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科学研究在高校教师、高校乃至学科之间形成了健康的良性循环。

2.3 促进了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和体系的完善和优化

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的评价是科学系统的主要环节,是科学系统得以健康运行的重要支撑。[2]近年来,科研评价指标和体系始终在不断完善之中。随着近年来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和网络教学、科研的推进,高校教师如何通过网络、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科研团队的创建与培养,交流及改进科研方法和途径、展示与转化科研成果等问题不仅受到高校、科研人员、专家的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中的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要素也正在被逐步纳入到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和体系当中来。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它不仅要判断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而且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和促进客体自身发展。[3]因此,这个吸纳过程是一个非常有益且重要的过程,它促进了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和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最终将改善和促进高校和高校师生的科研发展。

3 思考与建议

未来十年,信息科技对教育、科研的改变,可能远超过过去二百年教育发展所经过的改变。学习科技将会是下世纪一个急速发展的领域,也是一个典型人文与科技结合的领域。高校教师一方面需要抓紧学习,奋力追赶学术发展的前沿;另一方面,他们在科研和教学活动中常常遇到需要重新调整科研思路,扩展科研资源,改变科研方法,完善科研计划和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因此,我们亟需认真思索新形势新要求下利用新技术提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对策。通过理清数字化学习环境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影响,笔者从以下方面提出相关思考与建议:

3.1 信息技术应用方面

上文提到科研活动中数字化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嬗变,事实上,学生在该环境下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转变。在这一师生角色双新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能够便捷有效地进一步深入了解其接触和学习的专业及学科的发展,又如何吸引学生参与与课程学习相关的科学研究,特别是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问题是高校教师当前需要解决的难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无疑是高校教师的优先选择。此外,通过利用互联网还可促进科研资源、设备的共享,提高各种科研设备的使用效率。

3.2 协作学习和指导方面

高校教师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化环境下的科研协作学习和指导,但如何做好关于科研知识的协作学习和指导不是件容易的事。分析研究如何删减和扩展新的教学、科研资源的过程,对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无疑是有利的促进。这是因为课程设计方案的不同对师生交互模式的要求大不相同;课程设计方案水平的高低也会对科研技能传播实施的效果及教学管理的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3.3 课程设计方面

高校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有及相关科研方法和途径通过课程设计来呈现出相关专业信息,如何组织这些内容成为可用、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科研发展是网上课程设计方面的主要问题。高校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数字化科研学习环境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3.4 培训学习方面

高校教师在上述内容的课程设计上至今仍在摸索和试验阶段,因此,急需有关部门为高校教师创建方便高校教师使用的网络课程,开设有关科研课程设计的培训班。因为考虑到教师的时间都非常紧张,所以网络的培训课程内容应当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具实用性。主要内容应当包括:课程设计概览,需求分析,课件的快速原形设计,科研教学内容的切分与组织,视觉设计,科研方法和途径的教学策略,科研教学材料,实施、评估与修订等。此外,及时、适时的培训学习还有利于形成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团队的培养。

3.5 学术研究方面

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科研的一个重心。影响这一重心的因素主要来自如下三方面:一方面是数字化信息服务环境的建设,它将影响和制约学术研究的模式和机制,以及科研的创新水平和影响力。第二方面是数字化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它是学术研究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平台。第三方面是数字化合作研究平台的建设,这是一种重要的、新兴的、尚未广泛应用的一种合作研究方式。这三方面具体到网站、网页或网页专栏的建设而言就主要包括了以下几项主要内容:在“信息服务方面”,要建设以已经完成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论文等科研成果为基础内容的数字科研档案馆,并建立与该数据库兼容的科研信息管理与服务网站;在“学术交流方面”,一要建设数字化文献资源网站,为学术研究提供丰富的、最新的文献资源,使研究者可以迅速把握学术研究的前沿进展和动态,二要在学校和系部网页增设科研专栏为最新学术研究提供实时的重要科研数据及内容信息的内部共享;三是根据不同学科分类建立专业的科研网站,通过利用互联网促进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便利研究者开展跨学科、跨专业交流与学习,逐步创立学科品牌,提高学科知名度;在“合作研究方面”,要建立具有前沿性、多学科性、交叉性和开放性的科研合作研究网站,便利研究者就一般科研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网上合作研究,同时还可集科研、教学、产业化技术开发于一体,既可利用该网站实现项目的共同攻关,又能促进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使学科发展前沿及最新成果能及时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实现科研对教学的促进,还可利用网站平台及研究成果为产业化技术开发服务。 上述数字化学术研究的建设内容可以用图1来表示。

3.6 科研管理与服务方面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数字化科研学习环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诸如重网络轻应用、轻管理,统筹配合不周,数字化建设规划仍缺乏系统性等不足之处。由于有这些缺陷,高校科研管理在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实现更大程度自动化之时,还应当从管理更多地转向协调服务。一方面,要利用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提供各种科研信息,并实现对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管理,可以包括:合同管理、科研成果管理、辅助决策分析、信息共享及维护以及网上信息发布等功能。另一方面,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是促进研究者大范围协作和交流的一种新形式,因此还要懂得利用网络做好重大科研课题联合攻关等协调;利用互联网帮助研究者及时准备地了解社会及市场的需求,同时,学校、系所主页以及各种学科专业网站又可以帮助企业迅速了解学校的科研成果。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此外,从宏观上来说,完备的学校及系所主页(包括中文版及英文版)是展示其科研实力及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窗口的内容必有专人及时更新,适时反映每一阶段的研究进展状况及成果。

参考文献

[1]网络教材.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3bc10e02b52acfc789ebc90c.html

[2]文庭孝,邱均平.对科学评价作用与价值的再认识[J].科技管理研究,2007(9):43

篇4:对乡村教师教科研

关键词:音乐教师;教科研;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9-1

一、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科研现状数据统计及分析

1.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统计。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的课题中普教课题总数为932个,其中涉及到音乐学科的课题总数为4个,这4个立项课题里包含2个幼教课题,1个市教研室课题,1个中学课题。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的课题中普教课题总数为1329个,涉及到音乐学科的课题总数为6个,其中2个中学课题,3个小学课题,1个幼教课题。

2.对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统计。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的课题中普教课题总数为790个,涉及到音乐学科的课题总数为7个,其中1个中学课题,3个小学课题,3个幼教课题。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的课题中普教课题总数为524个,涉及到音乐学科的课题总数为3个,其中1个中学课题,1个小学课题,1个幼教课题。

通过以上数据统计,我们不难得出上面的结论。不是我们的音乐课堂存在的问题很少,而是我们没有足够重视这些问题,没有及时地留住问题。这些数据似乎还向我们揭示音乐教师严重缺乏研究这些问题勇气和能力,不然音乐学科立项的课题数量也不会这样少。

究其原因,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是重要因素,因为进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发现问题。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具备的,但是对问题的储备能力,对问题的研究能力,特别是系统研究的能力是比较缺乏的。这种现状从本质上来说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在科研意识和科研方法上的缺失。长期以来这样的现状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甚至是深远的。比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称在学校里普遍比较低、绩效收入也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长久以来,音乐教师在普教学校里的地位是比较低的,容易被视为思想没有深度的教师。很多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存在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瓶颈之处,就是教育科研能力的薄弱。当然,最直接的影响还是导致课堂音乐教学缺乏深度,教学方法缺少系统化。

二、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一些建议

1.抓住问题。

对于教育科研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先导,上面我也提到这一点。这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课题即问题,对于教育教学来说课题甚至就可以理解为课的问题。对于普通音乐老师来说,其实问题不需要发现,现实情况是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碰到问题,也就是说只要处于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自然会长生。科研意识比较强的老师遇到问题会牢牢的抓住,会积极地记住和记录这些问题。而科研意识比较薄弱的教师在遇到问题时,往往很难抓住,时间一长就遗忘了。没有了问题自然就没有了思考,更不会有反思,当然就更不可能有科研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敏锐的头脑,积极地抓住问题,尽可能地记录问题。有了问题的积累,必然给我们的教科研工作打开一扇门。

2.“培养”问题。

教育科研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往往有一个问题库,对于这些问题他们照顾有加,经常进行梳理。有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很容易就可以解决了,而有些问题可能要查阅一些资料,还有的问题可能很长时间也难以解决。有的问题解决的很有价值,他们会撰写论文发表,分享自己的成果。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意义比较大问题,他们会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行长时间的思考,查阅很多资料,进行丰富的实践。这样的系统研究就是我们常说的课题研究,也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所在。因此,中小音乐教师进行教科研工作,不妨从建立“问题库”开始。有了问题库,还要精心地进行“培养”问题,不能让它自生自灭。我们对它关照的越多,它成长的就越快,给我们的回报也就越多。而这个问题库的建立其实不需要多么大的投入,也许只需要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

3.解决问题。

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系统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可以为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而且系统的问题研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艰巨,只要们对问题的思考更全面一些,对问题的关注更持续一些,在实践中对问题解决的验证更讲究一些。也就是要我们不断拓展研究那些疑难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篇5:刘亮程对乡村教师的意义

我是在指导学生做阅读理解题时第一次读到刘亮程的散文的,上网一搜索才知道他早已是中国当代文坛重量级人物。我一边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汗颜,一边恶补他的文章。我所在的小地方一时买不到他的书,便上网阅读,并且把能找到的文章都打印下来,细细研读。起初只觉得他的文章视角独特,语言率真纯净。读到最后,感觉文中的“我”扑面而来。刘亮程替我说出了自己一直想说却未说出的话。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其实,读书也是如此,找到一位“知己”不容易。我要说的是刘亮程对我一个乡村教师的意义。

我们常常把自己的不成功归咎于所处的环境,抱怨命运把自己这粒种子随意抛洒在这样一个小地方,而不是人才荟萃的大都市。刘亮程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他30岁以前几乎没有走出过那个生他的靠近沙漠的小村庄,但就是这方既不肥沃也不优美更没出过名人的水土,却滋养了一位优秀的散文家。是刘亮程让无数的读者知道了一个叫“黄沙梁”的小地方,而不是相反。由此我们大概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世上从来没有小地方,有的只是小人物。

刘亮程非常重视当下生活的意义。他认为生活的全部意义和美好都在当下,人应该珍视、享受当下的生活,而不是总寄希望于未来,把当下作为未来的准备。他曾经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在一般人眼中,他的生活是单调、贫困的,但从他的文章中读不出他想逃离这种生活状态的企图。相反,他从乡村生活中体验到无穷乐趣,他读风、读云、读麦垛、读虫、读鸟、读牲畜……读出了生命的本质。“铁锨”、“牛粪”等土得掉渣的事物作为含义丰富的意象登上了大雅之堂。这些都是作为农民的刘亮程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

我也曾经是个地道的农家子弟,但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改变这种命运,换句话说就是要逃离这种生活。后来,我通过读书升学实现了“理想”,成为周围人羡慕的对象,甚至成为村里人教育孩子的教材。我长期生活在农村,但感受不到农村的美好。每次出门,我都保持着在别人看来良好的习惯擦亮皮鞋,掸掉裤脚并不存在的泥土。其实,如果直视自己内心的话,那是自己有意无意地遮掩出身农村的印记,是一种源于心灵深处的自卑。所以,当我读到刘亮程经常扛着一把铁锨在荒野中闲逛,改变着自己能改变的事物并为此自豪时,我体悟到生命是让其自由舒展和尽情绽放的,而不是任其萎缩的。我要说的是,我绝不是个例。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人和我一样,把改变当前的生活作为生活的.全部意义。他们认识不到当下生活的意义,感受不到当下生活的美好,生活缺少了应有的从容和淡定。这些人真该读读刘亮程!

由此我想到教育界曾流行一时的一个口号为40岁做准备。有不少学校曾把它当作校训激励学生。细想来,这个口号有很多问题。姑且不论人40岁是否已经定型,单就重要性而论,40岁重要,难道童年、少年、青年就不重要?那么多美好的日子仅仅是为了某个时刻做准备?我们教育的一大误区和不幸就是不承认当下生活的意义。童年是为升入重点初中做准备,少年是为升入重点高中做准备,青年是为升入重点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做准备。那么,40岁是不是为退休做准备?退休以后呢?按这种逻辑,一辈子都是在“准备”,从来不曾正式生活过。建议所有的教师、家长都读读刘亮程,把童年、少年还给孩子,让孩子从容地体味每个人生阶段的独有滋味。

读完刘亮程,我迫切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安放自己的心灵,梳理自己被撩拨得活跃而纷乱的思绪。那晚,月色有些朦胧,正合我的心境。四周一片静谧,我忽然听到一只不知名的虫子在鸣叫,就在附近。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听到虫鸣了。侧耳细听,远远近近无数虫子正在演奏着一曲辉煌的交响乐。那一刻,我觉得眼中有泪水溢出,因为自己又一次听到了自然的声音。

篇6:对乡村教师教科研

科研和教学一直是摆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前的两大抉择。近年来,随着科研能力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科研和教学的平衡问题受到了学者与社会的密切关注和广泛讨论,科研能力对教学能力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由于高校的职能和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很多教师在不仅仅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许多的科研任务。在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所带来的双重挑战下,如何正确摆正位置,平衡好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能力,是每个高校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科研能力的内含

科研能力,也称为创新能力,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精神。科研意识,是指对从事科研研究的一种渴求,潜心钻研和寻找科研课题的探求欲。科研方法,是指对科学缜密的研究的方式方法,例如选题、查找资料、可行性调查、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统计处理、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具体方法和经验。科研精神,是指在科研过程中面对科研压力和科研难题时,团结合作、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刻苦钻研等精神动力。强烈的科研意识、合理的科研方法和崇高的科研精神,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科研能力的意义

第一,科研工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但在高职院校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有先进而科学的高等教育理论和科研实践来指导,因此高速发展中的高职院校急需科研工作的展开扩大。

第二,科研工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专业的发展与科研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科研能力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促使着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教师专业精神的丰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自我专业特色的形成。

第三,科研工作是中外合作共同交流进步的需要。科研工作是吸收国外先进知识,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形象的需要。第四,科研工作是高校职能的体现。

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校存在于社会的三个职能,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院校,如何培养人才,如何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通过科研来进行探讨和补充。通过基础的理论研究,把握事物的发展基础,促进教育质量深度的提升;通过灵活的应用型研究,促进科研向着科技成果转化,化解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服务社会。

三、如何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当代,科研能力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师素质和价值评价的一大标准,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活跃,教学质量的提升。那么,高校教师如何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高校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第一,摆正位置,树立正确的科研服务于教学的思想

目前有一种偏见,认为地方院校应该以培养本科生为主要目的,首要是教学,副业是科研,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问题。部分教师也抱着这样的想法。这种偏见必须加以纠正,要明确,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要在确立教学工作为中心地位的同时,认识到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高校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科研才能。没有科研活动,老师便失去了对科学前沿动态的掌握,呆板的传授知识,这终将被时代所淘汰。教师要明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重视科研,联系实际,以此来提高自身素质,这是对教师工作的必然要求。

在科研活动中,要牢固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要依靠教学需要开展科研工作,设计和实施学科教学改革,对学生应用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要明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的展开科研活动,为学生和地方的发展服务。

第二,以科研成果提升教学环节的先进性

教师在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研究中,加深对所教学的学科的理解,获取先进的科学知识。教师是对教材内容的修改与补充的执行人,不能害怕权威,故步自封,要有先进的见解。教材观点要与时俱进,新知识要及时的补充到内容中,以此促进学生对学科先进性的研究,培养学生先进的解决思想。

高校教师要将教学内容相关的中外前沿研究,特别是自己的学术思想融到教学中,只有有过科研经验的教师才能将知识讲的更生动,将其研究的感悟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发挥主动性,进行专业研究和科研交流活动,关注研究前沿发展,并将新知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此外,教师应多展开讲座式的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重视指导毕业论文,提高学生自主研究能力

毕业论文是教育阶段的一项重点工作,这一环节充分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成果。同理,毕业论文指导则是教学环节的重点,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检验教学成果。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一个查找文献,掌握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教师应严谨负责的对待教学环节的最后一个阶段,要指导写作,更要引导研究。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术研究能力,以科学的思想指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将教师与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使教师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对学生论文进行指导;允许部分能力优秀的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这有益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学生的研究也会启发教师,促进教学的改进。

四、总结

篇7:对乡村教师教科研

一、课题的提出

1.现状述评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近几年以来,一个新的名词出现了。它就是“网络教研”。网络教研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网络教研存在的形式有教师博客、QQ群、UC群、聊天室及教学资源网站等,形式可谓是丰富多彩,这种新型的教研模式越来越让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接受。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教研应成为现在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校本教研活动已成为实际教学中的需要。网络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工具、一种平台,也是改变教师教学研究的一种方式。

本课题研究的概念介定为利用网络媒体与资源,通过开展网络教研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网络教研是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以在学校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着眼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和改善学科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研究模式。

2.课题假设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下,校本教学研究已成为衡量一个教师业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寻求一种利用网络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模式,对教师教育科研的不断发展、教学专业成长起到催化作用,更好的弥补常规教研的不足,取长补短,更好的发挥出网络的作用。

3.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开展《网络教研对化学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有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1)进一步推广网络教研,提高大家对网络教研的认识,从而带动本科组到本学校的各科教师参与到网络教研这种教研模式中来,形成学习共同体,让本科组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更有实效,最终达到提高教师教科研的能力。

(2)本课题研究是常规教研的渗透和延续研究。传统教研方式与网络教研方式相结合,成为多主体的民主性更强的教研方式,使教研能够让人人受益。

(3)通过网络教研,探讨更加行之有效的网络教研方式,提高教师的敏锐性与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学机智,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通过课题研究,只要对教师的教育科研、教学水平有提高,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二、课题关键词的界说与联系

子课题《网络教研对化学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有效性研究》概念介定为利用网络媒体与资源,通过开展网络教研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本课题中的关键词是:“化学、网络教研、科研能力、有效性”。“化学”意指化学科老师为主的化学教学和教研。“网络教研”一词中,词意中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研,“网络教研”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研模式,网络与教研,教研与网络是紧密相连,教研利用网络能发挥更大作用,它能和我们日常的教研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两者合为一体,必将能发挥出更大作用和效益。“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为化学老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教育的信息化与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推广与运用的相关理论。如:

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是我们研究课题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课题研究目标

1.短期目标

形成一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既教书又读书和开展研究的好习惯;每一位课题教师制订自己近两年的发展计划并按计划逐步落实;在近期内建立属于自己的博客,每周坚持在博客上发表两到三篇有关叙事文章或反思性的文字或读书笔记;定期交流读书心得与读书体会。搞好教学工作而不忘读书学习和开展教育研究。

2.长期目标

加强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教研的能力和意识,从而促进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让教育科研成为教师的习惯,真正做到课前、课中、课后的有反思; 在教学工作中站在更高、更新的角度看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能充分运用教师的教学机智,人性化的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冲突;

最终的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降低我们的教育教学成本。

五、课题研究内容

1.教师的心理状态的研究

教师的内心状态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也会影响教研的真正参与程度。每一个教师都渴望成长,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

如何调整心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师师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各种情况下达到自我认同、自我接受,感觉到被需要,以愉快的心态投入工作,是我们本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2.教师教研状态的研究

常规教研中如何渗透网络教研,以及教师教研行为的现实状态,既是本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希望自己能在专业方面有所建树,围绕教学与教研的关系,使我们的教学和教研更具高效化、实效化。

3.教育机智的研究

教育机智是一种教育行动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与学生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实践者。”因此教师要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除了讲究教学艺术,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外,更是教师积累,反思,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教学无法,贵在得法。”

4.教学策略与课堂有效性的研究

教育教学更加人性化,更加能尊重人的发展规律,让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学习,在学习中体会“玩”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降低成本。

六、课题研究方向与方法

1.课题研究方向

首先是了解教师对教研活动的状态以及对网络教研的认可程度,了解哪种形式的网络教研对教研活动的开展最为有效。

(1)形成网络教研习惯,提高大家对网络教研的认识,让本科组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更有实效,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2)了解哪种形式的网络教研对教研活动的开展最为有效,内容上开展课例研究、案例研究等叙事研究,坚持写教学反思、教学札记,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惑通过网络展现给大家。形式上可采用集中教研、网上探讨、教学资源整理等多种方式开展课题研究。

(3)沟建一个网络教研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突破时空限制,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共享成果。在网络上开设博客研讨教学、利用人人通平台沟通教学、平时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反思、积累教学教研资料、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等。

2.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2)文献研究法(3)观察法(4)分析法(5)经验总结法

七、课题研究实施步骤及预期成果

(一)课题实施的大体步骤

1.申报与立项阶段(2007.10.——2007.12.)2.调查分析阶段(2008.01.——2008.04.)3.实践探索阶段(2008.04.——2009.05)4.总结提升阶段(2009.06.——2009.12.)

(二)课题预期成果

篇8:对乡村教师教科研

1 材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吉林地区87个乡镇内的439名乡村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4,5]:受试者基本情况、受教育程度对牙外伤认知的影响、工作时间对牙外伤认知的影响。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校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受试者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39份,回收412份,有效问卷401份。本次调查样本中男女比例接近;年龄呈正态分布;受试者多为大专或本科学历(65.8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较少(9.47%),从业时间多在5年以上;84.54%的受试者经历儿童牙外伤,但仅16.49%的受试者接受过相关培训。见表1。

2.2 受试者对儿童牙外伤的认知程度

受试者中仅有21.20%可辨别受伤牙的类型;有16.21%的受试者明确应将脱位牙再植;89.53%的受试者不能选择正确的脱位牙清洁方式,且仅有17.46%的受试者可正确选择脱位牙的保存媒介;90.52%可正确指出就诊时间。见表2。

*P<0.05

3 讨论

儿童因其特殊的心理行为及较差的自我保护意识,是牙外伤的高发人群,且多发生在校内[6]。由于乡村基础设施及医疗环境较为落后,乡村教师对牙外伤的认知及处理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伤牙的预后。研究指出[7],儿童牙外伤最晚发生于前牙,且牙全脱位较为常见。儿童多处于混合牙列期,可同时存在乳牙与恒牙,由于二者功能及转归的差异,其外伤脱位时处理也不尽相同,故而对创伤牙的区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中,仅有21.20%的受试者能区分受伤牙的性质,而在国内发达城市这一比例可达64.40%[8]。

对于已脱位的患牙,最佳的处理方式为即刻复位后送医就诊。Stewart CJ[9]等研究表明,当离体时间较长时,牙髓与牙周组织可因脱水或空气氧化而导致细胞变性,随即发生坏死,造成再植失败,当离体时间超过1小时后,该损伤则不可逆。本研究中,90.52%受试者正确选择了就诊时间,但仅有16.21%的受试者选择了正确的处理方式,远低于其它调查报告[10,11]。如脱位牙已污染,应选择合理介质予以冲洗后复位。当不具备即刻复位条件时,应将已脱位的患牙保存,到医院由医生处理。常规条件下较易取得且较为妥当的冲洗及保存介质为生理盐水或牛奶[12],生理盐水具有等渗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牙髓或牙周膜细胞,而牛奶中存在丰富的营养物质及生长因子,又具有适中的酸碱度及渗透压,故而是更好的介质。唾液中有相当数量的细菌存在,可导致牙髓或牙周组织感染引发牙体组织吸收,所以并不是较好的选择;清水作为低渗溶液,可使牙髓细胞或牙周膜细胞吸水破裂,因此也不是良好的介质;过分干燥可加剧牙周组织坏死且可导致牙固连[13],因此,纸巾与纱布等吸水性较强的物质不能被用于保存脱位牙。但本研究受试者中,相当比例受试者选择清水作为冲洗介质,并将脱位牙保存至清水或纸巾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好预后。

上一篇:麻醉药品试题下一篇:检察院新入职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