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发明家_教学设计

2024-08-20

走近发明家_教学设计(共7篇)

篇1:走近发明家_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与探究主题2:我是小小发明家 活动时间:实践与探究环节共三课时,本节用一课时探究《走近发明家》

走近发明家

菏泽市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董堂小学 赵治中

【主题背景】

本次活动从科学家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故事入手,引导学生提炼并效法名家不迷信权威、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通过翻阅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寻找发明家的故事,总结发明家的品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归纳总结的基本方法,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于生活实践,为本主题的创新发明活动打下基础。【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发明家发明创造的事例,分享他们的发明成果,学习发明家不迷信权威、勇于攀登高峰的精神。

2、通过活动,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和汇报交流资料的能力,学会归纳总结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养成探究知识的好习惯。【活动准备】

1、教师搜集有关发明创造方面的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课下搜集并记录发明家的故事或科技前沿的信息,课上交流。【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吗?

2、分别介绍四大发明。

二、介绍发明家袁隆平

1、中国继四大发明以后又创造了第五大发明。

2、认识发明家袁隆平。

3、评价发明家袁隆平。

三、介绍发明家爱迪生和牛顿。

1、认识发明家爱迪生和牛顿。

2、感受发明家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四、认识更多的发明家及成果

1、简介其他发明家及发明成果。

2、从发明家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3、师生交流。

五、交流汇报搜集到的发明家资料

1、指名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搜集到的。

2、结合学过的搜集资料的方法,肯定学生的成绩。

3、指导学生如何汇报搜集到的资料。

4、通过发明家的发明创造,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养成探究知识的好习惯。

六、小结

发明家的发明多奇妙呀!它启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们感受到了发明的乐趣,体会到发明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一样可以成为小小发明家。

七、作业

继续搜集发明家的故事,留意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创造的,找找他们的发明技巧。

篇2:走近发明家_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处理正确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正确老师,学会和老师沟通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全面认识老师,如何与老师面对面

教学难点:为老师着想,认识老师的心理。怎样面对老师的错误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我们的老师很特别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处理正确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全面认识老师

教学难点:为老师着想,认识老师的心理。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讲授新课: 我们的老师很特别

一、为老师画像

是老师,把我们由懵懂引向成熟,使我们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是老师,念头领着我们看到了天有我高,地有多广,梦想可以有多大。

踏入中学以来,很多老师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你对他们的印象怎么样?请你也用简笔画为他画个像,刘同学们猜猜他(她)是谁。每位同学写或着画出自己的一位老师的貌,和个性特征。

二、我们的老师很特别,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每位老师的特别之处吗? 任课老师 特别之处 语文老师 数学老师 外语老师 历史老师 地理老师 思品老师

三、老师心语

在我们的眼里,老师很特别,老师又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老师的心里话。请自己的班主任来讲述一下自己的为师感受。分成若干小组,分别采访一位任课老师,了解他走上教师岗位地过程,听听他当老师的体会和感受。

四、接力赛

有人说,老师是“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人”

有人说,老师是“真正天国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有人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有人说,老师是“爱心大使“

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说,老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学生小结

我们离老师有多远

与老师面对面 教学目标:让学生正确老师,学会和老师沟通 教学重点:如何与老师面对面 教学难点:怎样面对老师的错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问:同学们喜欢怎样的老师?

学生回答:喜欢是有丰富阅历的、有广播知识的,晓知一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学时事、体育名人的教师。

喜欢的是能言、善辨、谈古论今,严肃而不失活泼,庄重而不缺幽默的教师。他们还喜欢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能在课余与之讨论关于世界、关于足球的老师。

师问:为什么我们与老师之间有距离?因为我们和老师之间有距离。讲授新课;我们离老师有多远。

一、老师可怕吗

哪位老师让你有点怕,你为什么有点怕她?你准备怎么去克服这种惧怕心理?你是怎样看待老师家访的? 学生自由发言略

二、老师的批评

读《又见雪飘》结合实际说一说假如老师在批评你的时候用了过激的语言,你该怎么办?

说说心里话:

1、我是这样看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一次老师的批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以忘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也是一种爱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老师也有出错的时候,合理地给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也是对老师的一种爱。读短文《老师,你错了》和《我知道,我错了》并回答如果你的老师错了,你打算怎样给他(她)提出来?

方式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式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式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假如老师冤枉了你

老师也都是普通人,也会犯错误,有时老师还会冤枉人,你被老师冤枉过吗?低胸什么特别有效的办法向老师“申冤“吗?

五、假如你遇到这样的老师 小结:学生小结

课后习题 单项选择

1、“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失控客车撞向学生的刹那间,用柔弱的身体推开了学生,自己却被碾在车轮底下。那一瞬间爆 发的勇敢和忘我让世人震撼。张丽莉的行为

()

① 是关爱集体的表现 ② 表现了她大爱无私的品质 ③ 印证了师德的高尚

④ 说明她具有自强的品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3、某中学展开了一次对联创作比赛。有位同学创作了“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的对联,你认为该对联的最佳横批应是

()

A. 风调雨顺

B.吾爱吾师

C.友情无价

D.父爱如山

4、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应该尊敬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被老师误解时,通过恰当的方式与老师坦诚交流 B.在追求独立自主的同时,自觉接受老师的指导 C.教师节送上一张亲手制作的贺卡

D.在老师有过失或犯错误时,以对立的态度冷淡、疏远老师

6、升初中不久,小云产生了害怕上学的念头。原来,老师的课虽讲得好,但对学生的态度太严厉,让性格内向的小云有点难以承受。这种现象说明

()

A.因不了 解老师,容易对老师产生恐心理 B.中学老师都非常严厉,学生有点难以接受 C.严师出高徒,老师只有严厉,才能教出好学生 D.小云不愿上学是因为她怕老师打她

7、小兰从小就怕老师,每次踏进校门,她的心就紧张的砰砰直跳,怕见到老师。一跟老师讲话就脸红,头也不敢抬。面对这样的窘境小兰应该

()

A.顺其自然,继续躲避下去

B.把自己更加封闭起来,不让老师了解自己 C.遇到事情,让家长和同学去面对老师

D.主动与老师沟通,多了解老师的生活,消除对老师的恐惧

8、小梅学习习惯不好,上课爱走神,做小动作,老师常为这些小毛 病批评她。苦恼的小梅应该

()

A.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 B.和老师对抗,直到老师不再批评为止 C.由他批评去吧,我行我素 D.自暴自弃,再也不学他的课了

9、七年级学生小涛的英语成绩很好,老师也很喜欢他。可是,在一场误会中老师错怪了他,让小涛对老师产生了既怕又怨的情绪,于是小涛对同学:“没有老师的指导,我照样能学好,我才不稀罕听老师讲课呢!”小涛的这种想法

()A.没有认识到师生关系对我们学习和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 B.是一种自立自强的表现,体现了他的独立自主的精神 C.是要摆脱对老师的依赖,走向自主求学之路 D.能锻炼他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水平

10、.我们的语文老师读起课文来如同播音员,声音洪亮,吐字准确;数学老师讲解起数学问题来,思路清晰,通俗易懂;英语老师读起英语来,酣畅流利,一气呵成;历史老师讲起历史故事来,如临其境,耐人寻味;政治老师谈起国家大事,滔滔不绝,令人赞叹„„所有这些说明

()

A.我们的老师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是其他老师所无法比拟的 B.我们的老师很特别,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色 C.我们的老师专业都非常棒,都是一流的老师 D.我们的老师都喜欢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 才能

11、有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我很爱戴我的老师,但有时也很害怕我的老师;我有许多话想跟老师说,但又不敢说;我希望能和 老师成为朋友,可又担心老师瞧不起我。”这是很多学生内心的矛盾。对此,你的建议是

()A.要理解老师的想法,化解与老师之间的矛盾 B.多交几个朋友,多和同学沟通

C.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老师着想 D.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与老师沟通

12、人民网•天津视窗电: 7月13日下午,函授班本科考试在宁河党校进行,考生张某的手机前后两次响起,监 考教师立即对其进行考场纪律教育。此时,张某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不予理睬,还将 试卷撕碎,对监考教师辱骂推搡。这件事告诉我们

()A.张某是个性比较强的同学,一气之下将试卷撕碎 B.张某是个很要面子的同学,不服老师的管教

C.张某应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D.张某知错不改,是想出风头、显示自己的表现

▲多项选择(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13、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自于个人的恩怨,而是出自于、教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正如教育家赞科夫所说:“对学生的爱,首先 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的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老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A.老师,把我们从懵懂引向成熟 B.老师,使我们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

C.老师,教给我们思考的方法,让我们产生探求知识的愿望 D.老师用人格影响人格,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1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人们之所以把老师比作春蚕、蜡烛,是因为

()

A.老 师对教 育工作的执着和默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B.老师的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而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个崇高而愉快的事业

C.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D.老师与春蚕、蜡烛相提并论,说明老师是没有感情的机器

15、“报告”,一天早晨,小强迟到了。“报告!”又是一声,王老师没有理睬小强,仍旧继续和同学们一起进行训练。面对这种情况,小强应该

()A. 迅速拿出课本、资料,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B. 下课后,主动找到老师并讲明原因,并承认错误

C. 干脆回家告诉父母,让父母来学校找校长告状

D. 自觉回到座位上,下课后散布老师的缺点和错误

16、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师生交往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

A.走进老师,了解老师

B.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学会消除与老师的距离,学会与老师沟通交流 D.巧妙处理老师的失误,恰当的处理与老师的矛盾)

篇3:《走近物联网》教学设计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奇心强,观察和分析能力较中年级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事物的认知正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恰到好处的分工合作,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凸显自己的作用,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合作中体会团队的力量,领会组内互助的意义。

21世纪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五年级的学生一直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对互联网的学习、娱乐、交流等功能有一定的体会。虽然物联网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物联网,如运用手机“我查查”比价等,却不知道这就是物联网的应用,这些体验都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联网的概念。

●教材分析

“走近物联网”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拓展模块III“物联网技术”学习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有: 1物联网概念:通过电子传感器、电子标签、摄像头等设备,将所有物品和互联网相连,实现物物相连,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2物联网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3物联网应用: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各个领域。这三个学习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物联网的概念;能描述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如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能体会生活中常见的物联网应用,如“我查查”、智能摄像头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物联网特征的过程中,体会实验—分析—理解的学习方法。体会“分工”和“协作”,感受合作的意义和团队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体验物联网生活”的过程中,感受物联网生活带来的便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联网概念及应用。

难点: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教学策略

“物联网”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概念的建构需要一步步累积,从表层到内涵逐步丰富。在了解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其特征, 领会其应用。概念、特征、应用三个学习内容属于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初步感知,认识物联网—动手实践,理解物联网—智慧生活,体验物联网—畅想未来,展望物联网—思维导图,总结物联网)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远观—近瞧—进入—展望—总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真正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情境。

●教学预设

1.课前谈话,回顾互联网

师:同学们,你们用过互联网吗?用互联网做什么呢?

生:查资料、玩游戏、上QQ……

师:你的父母用互联网做什么呢?

生:工作、购物、聊天……

师: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虚拟的学习和娱乐的空间,实现了人与人之间零距离的沟通。

设计意图:熟悉而又感兴趣的话题,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使之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用上网这个话题进行简单的课前谈话,活跃气氛,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互联网又是物联网的基础,谈论这个话题又为物联网的学习作好铺垫。

2.初步感知,认识物联网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最近用互联网做什么了吗?

活动1:远程监控,感受物联网。

远程互动:将手机屏幕投射到学生机屏幕上,在手机上打开“小蚁摄像头”程序,远程连接,介绍这是老师的家,和家里的人打招呼……

师:老师用互联网做什么了?(远程视频、远程监控)是的,那老师家里肯定有个什么设备?(智能摄像头)对, 它就是我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我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查看家里的情况,不用担心安全问题。手机,就是我的另一个智能大脑。老师刚才已经用互联网实现了一个新的领域的应用,这个领域叫物联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物联网的世界:1看到“物联网”这个名字,你感觉是个什么样的网?2物联网的英文是Internet of Things(IOT),看到这个英文名,你能判断出物联网中的“物”通过什么相连的?

设计意图:远程监控在家庭中还未普及,学生的知晓率还不高,用手机远程连接智能摄像头进行场内外互动,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和后面学习“物联网的特征”遥相呼应。“物联网”这个概念,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互联网”却是非常熟悉的,此处采用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根据中文名猜想“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网络”,再根据英文名判断通过“互联网”相连,初步建构物联网的概念。

活动2:视频学习,了解物联网。

师:这些物是怎样连入互联网的呢?请大家,边看边思考以下问题(如上页图1)。

1智能空调为什么能感受到人的移动?(安装了红外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

2智能冰箱为什么通过显示屏就可以知道冰箱里的库存食物?(食物上有电子标签)

3怎么知道产品的产地、价格等信息?(二维码和条形码)

师:老师的家是通过什么连入互联网,让老师的手机可以看到家里的情况?(摄像头)

小结,完善物联网概念:通过电子传感器、电子标签、二维码、条形码、摄像头等设备,将所有物品与互联网相连,实现物物相连,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设计意图:物联网中的“物”是智能的物,通过观看微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正是电子传感器、电子标签、二维码、条形码等才使得这些物“拥有理解和传输信息的能力”,从而成为智能的物,再回顾远程监控的应用,进一步充实“物”的概念,理解物联网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如上页图2)。

3.动手实践,理解物联网

师:这些物体是如何进行识别、管理和控制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体会一下。

活动3:小组合作,理解物联网特征。

1指导实验,明确步骤。

实验分三步走。第一步,在组长的带领下,对照实验学习单了解实验内容,认识实验器材;第二步,根据实验学习单,分工做好实验准备;第三步,教师设置关联,合作完成实验过程,填写实验结果(如图3)。

2分组活动,感受物联网工作过程。

3分组汇报:实验内容、结果。

4引导类比:物联网的工作过程相当于一个人在智慧地处理问题(如图4)。

5总结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物联网后,学生对物联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还不能理解物联网的本质。借助于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联网“感知—传输—处理”的工作过程,再将其与“人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类比,得出物联网“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三个基本特征,变抽象为形象,从而深刻理解物联网的工作过程。

4.智慧生活,体验物联网

活动4:线上体验,交流感受。

师:物联网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打开桌面上的“物联网智慧生活线上体验馆”(http://www.iniot.cn/ jiajuanquan.aspx)快捷方式,一起体验物联网开启的智慧生活。

小组自由选择5个体验主题中的一个,体验要求:

1在选定的主题下,组内成员选择不同的场景体验。

2组内交流:说说你体验了什么场景。

3全班交流:小组推荐一名组员说说你们组认为最智慧的场景。

设计意图:智慧的物联网生活还没有普及,学生生活中的体验尚少,不能对物联网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感受不到物联网生活带来的便捷。线上体验馆提供了5个主题多个场景的体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进行体验,并进行组内交流、小组汇报,全面感受物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再由线上到线下, 感受物联网已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

5.畅想未来,展望物联网

师:如果你是物联网工程师,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播放视频)10年、20年以后,物联网下的我们会怎么生活呢?老师从你们的惊讶声中听出了你们对物联网生活的期待,而老师更对你们充满了期待。因为我坚信未来在你们手中,未来由你们掌控,老师期待智慧的你们,能为大家创造出更智慧的生活方式。

设计意图:心中有蓝图,天地更宽阔。让学生满怀憧憬,并朝这个方向努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再通过未来物联网生活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深度感受“物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物联网”的决心。

6.思维导图,总结物联网

师总结:用思维导图理清物联网的概念、特征、应用和前景(如图5)。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迅速产生“头脑风暴”般的体验,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迅速串联起来,理清物联网的相关知识,并内化知识。

点评

本课是一节以陈述性技术知识为主的信息技术课。陈述性技术知识虽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所占比例不大,却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难点。就“走近物联网”这一课而言,往往采用“讲授—复述”的方法来向学生讲解物联网相关的概念和应用,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不是“走近”物联网,而是离“物联网”越来越远。为了克服以往陈述性技术知识教学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联网的知识,执教教师做了多方面的尝试:

一是巧用微视频,解读抽象概念。微视频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呈现教学内容的媒体形式,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有利于学生对复杂知识的理解。物联网中的物是如何连入互联网的呢?执教教师精心剪辑了一段介绍物联网的微视频,学生带着问题看完视频后,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充实了“物”的概念,逐步理解物联网中的“物”是智能的物,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是开展体验活动,深化概念理解。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直接获取和间接获取,通过实验器材让学生从自身感官直接获取知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技能,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执教教师精选“海尔Smart Care智能家居套装系统”让学生体验、感受物联网的“感知—传输—处理”工作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联网。在此基础上,借助“物联网智慧生活线上体验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进行体验,全面感受物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是积极类比,化抽象为具体。类比教学法就是通过与教学内容相似或相通并且与学生较熟悉的事物作类比,以建立知识模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执教教师带领学生亲身体验物联网的工作过程后,将其与“人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类比,得出物联网“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三个基本特征,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联网的本质。

篇4:“走近京剧”教学设计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梨园撷英》的第二课时。本课以戏歌《唱脸谱》为基点,结合《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净角唱段欣赏,加入创新,将京剧的相关知识,如京剧的形成、行當、四大功夫;京剧的乐队等融入其中,并围绕京剧的表演展开模仿与创编活动。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通过听、唱、看、做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京剧艺术的形成、四大行当、四大功夫及京剧乐队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积极体验感受京剧音乐,从而提高对京剧艺术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感受体验参与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增进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京剧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及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了解感受京剧的四大表演功夫——唱、念、做、打。

难点:调动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积极模仿参与到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中。

[教学程序]

一、组织教学

听戏歌《故乡是北京》进教室,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首先创设音乐情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被一种前所未有的京腔京调所包围。在诱发学习兴趣的同时,点燃复习演唱戏歌《唱脸谱》的热情。

二、复习巩固

1、谈话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在通俗、流行的音乐里加入戏曲音乐元素进行创作,这就是“戏歌”。大家想不想唱一唱我们的戏歌——《唱脸谱》

2、演唱:(回忆上节课歌曲处理,思考歌曲前后两部分不同的音乐特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溶入“戏歌”知识(即我国老一辈艺术家、作曲家为继承传统、宏扬国粹,把流行音乐巧妙地与戏曲音乐结合,形成别具特色、京味十足的戏歌)。让学生明白宏扬中国传统艺术人人有责,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新课教学

(一)京剧的形成

1、谈话导入

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同学们对它有哪些了解?请你们把所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起走近京剧。(课件)

①京剧是我国的一个大剧种。师:我国有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京剧是第一个走向国际舞台,代表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

②京剧被誉为“东方歌剧”。师:“Bei Jing Opera”,它与西方歌剧一样,集音乐、舞蹈、文学、舞台美术等为一体的表演艺术。考考大家,京剧的“京”字什么意思?

2、京剧的形成

设计意图:运用谈论的方式导入并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踊跃发言,体现自主学习成果。

(二)京剧的四大行当

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语言。它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经过长期的提炼、规范,把人物的内在特征加以外化而形成。

1、谈话导入,如:①京剧票友票友中有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光绪皇帝……;慈禧太后……

②四大名旦师:其中梅兰芳表演体系被列入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

③京剧脸谱引出四大行当

2、京剧的四大行当介绍

设计意图:运用谈话的方式贯穿教学,既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又丰富了知识,使教与学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教师一边呈现生动的舞台剧照,一边做口头讲解,既避免枯燥的说教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京剧的四大功夫

师:京剧表演归根结底有四大功夫(课件)请看大屏幕:“唱、念、做、打”这四大功夫是综合在一起的,在不同的剧目、不同场次各有侧重。但从总体来说还是以“唱”为主,老百姓不是常把“演戏”说成?

生:“唱戏”!

师:对!这说明了“唱”在京剧中的重要性。

1、“唱”:是最主要的一种功夫。

(1)欣赏《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a、创设问题情境:净角唱腔有什么特点?(铿锵有力、雄浑刚健)

b、观察模仿剧中人物的造型动作。

(2)感受与体验——模仿秀(个别到全班:虎口掌、捋胡子、箭指、抱拳等)

2、“念”:念白,京剧中的语言。分“京白”和“韵白”两种。

师:“念”即念白,“唱”与“念”常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

(1)欣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a:创设问题情境:旦角唱腔有什么特点?(委婉、俏丽)

b:观察模仿剧中人物的造型动作。

(2)感受与体验——模仿秀(以平常的生活语言为例作京白尝试:学习以“兰花指”为主的造型动作。)

(3)得出结论:京剧语言与平常生活语言不同,它带有节奏性、音乐性。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计使欣赏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总结净角与旦角的唱腔特点以及模仿剧中人物动作造型,都能激发学生表演欲望,为后面歌曲创编表演动作埋下伏笔。

3、“做”:做功,即不出声的表演,是舞蹈化的形体动作。

(1)猜谜:(师不出声地表演喂鸡、绣花、开门、关门、下楼等,学生竞猜)

(2)欣赏《拾玉镯》片段(创设问题情境:剧中人物正在做什么?)

(3)感受与体验——程式化的表演

得出结论:京剧的表演带有虚拟性。(譬如:舞台上没有马,但马鞭一挥,便鹏程万里;帅旗一打,舞台上如同有千军万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猜谜和参与体验的形式进行,拉近了学生与京剧的距离,增加了师生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

4、“打”:武术和翻跟斗。

(1)欣赏武戏《收大鹏》(创设问题情境:“打”是随随便便的打吗?)

(2)得出结论:“打”是经过精心的舞台设计,我们看到刀枪满台飞,它构成了图案,有层次、有节奏,“稳”、“准”、“美”地体现着剧情。那么“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出示“唱、念、做、打”四大功夫的视频片断,为学生创设了京剧就在身边的教学环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感受体验京剧的独特魅力。这也解决了一般音乐教师无法达到京剧表演专业水准的难点。

(四)京剧的乐队

师:听唱腔、看武戏,京剧的乐队始终在那奏着,(课件)京剧的乐队,俗称场面,分文场和武场……

1、念唱上学期学过的锣鼓经

2、感受与体验(请出班里的四名女生,美其名曰“四大花旦”即兴伴着全班念唱的锣鼓经走圆场步)。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理解京剧的伴奏与舞台前的表演是紧密结合的,我结合八年级上册学过的锣鼓经念唱,加入创新,鼓励学生参与体验,为随后歌曲《唱脸谱》进行表演唱推波助澜。

四、拓展

师:京剧的相关知识、行当特有的表演动作,我们已有所了解。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如何为《唱脸谱》的第一段创编表演动作?

1、分组讨论制定表演方案(学生座位已按课前绘制脸谱颜色分组而坐)

A段:运用旦角动作造型创编表演动作(女生)

B段:运用净角动作造型,戴上自制的各色脸谱面具创编动作(男生)

2、师生共同歌表演《唱脸谱》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创编动作进行表演唱,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气氛得以推向高潮。

五、小结

篇5:走近发明家_教学设计

科 综合实践 课

走近端午节

新授课

教材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次活动主题的选取是端午节的特色活动课程,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为核心,以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包粽子为主要载体。在自主活动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与感悟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它为学生理解端午节意义、走进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活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对端午节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会举行赛龙舟等活动,但对于端午节的历史意义及文化功能却知之甚少。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能通过上网、看书、采访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虽然已是七年级的学生,但平日很少做家务,希望能通过学包粽子体验劳动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文化及习俗; 2.通过亲手尝试包粽子,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和与人交往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了解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端午节及学习包粽子。

教学难点:学习包粽子。

教学用具:多媒体、包粽子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活动导入

1.我们国家的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 2.我们刚过了什么节日?下一个节日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二、认识端午节

多媒体出示:

1.端午节简介

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另有端阳、端节、端五、重五、五月节、女儿节、浴兰节等说法,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据学者研究证明,端午节起源于中国,端午节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存在,迄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 年 5 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 2008 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 9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起源: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籍资料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 339 年~约公元前 278 年),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楚怀王的大臣。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 问》、《九歌》等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 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 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源于纪念伍子胥

在江浙一带流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定一学生读给大家听

学生 交流讨论 讲故事

让学生了解告诉端午节

加深学生对端午节认识

子胥,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助吴伐楚,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夫差继位后,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故此又有端午节为纪念曹娥一说。

2.端午节文学记载

端午儿歌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童谣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吉祥!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乙卯重五诗

指定学生选读

让学生知道从古至今都有文学作品关于端午节的记载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已酉端午

【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律•端午(二首)

端午大雨,组缃兄邀饮,携伞远征。幺娃小江着新鞋来往,即跌泥中。诗纪二事:

其一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著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其二 小江脚短泥三尺,初试新鞋来去忙; 迎客门前叱小犬,学农室内种高粱; 偷尝糖果佯观壁,偶发文思乱画墙;

可惜阶苔著雨滑,仰天踬倒满身浆!

(1942 年作于重庆)

3.端午节习俗

• 赛龙舟:这项为了纪念屈原而进行的一项活动已经逐渐从民间习俗演变成具有官方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形成了有章法、有规范的体育文化,并蔓延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

• 悬挂菖蒲、艾草: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门上悬挂菖蒲和艾草借以避邪。

• 吃粽子:粽子,又称 “角黍”、“筒粽”。这个习俗来源于纪念屈原,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流传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

• 饮药酒、洗药 澡:端午节时,人们饮用浸泡着雄黄或菖蒲的药酒,用兰草煎熬出来的水汁洗澡,从而祛病除疫。

• 端午配饰:人们常以各式各样的小饰品作为驱邪避害的象征。例如香囊。

• 食五黄:在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的是黄瓜、黄鱼、黄鳝、咸鸭蛋黄、雄黄酒。

全国有着不同的粽子,端午节粽叶飘香,粽子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感情。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广东粽子个头不大,外形别致,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

江西粽子多以尖三角形,有腊肉、蜜枣、绿豆等风味。

福建粽子,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

世界各地还有许多种粽子。(拉美 缅甸 越南)

三、学习包粽子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口答展示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1.先播放视频——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教学 2.再用多媒体出示温馨提示及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

温馨提示 :

(1)小组同学之间要合作,发现的问题告诉小组长,并一起讨论解决的方法。也可以请教老师。

(2)在添米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米撒出来,要爱惜粮食,粒粒皆辛苦哦。

(3)轻声说话,要注意卫生。

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

NO.1 :需要准备的工作是:糯米洗净,滤水,不要滤干,水到米表面就行,泡着,不用泡太久,一般 30 分钟到一个小时就行了。根据个人口味将各种辅料备好。

NO.2:选两张大小接近的粽叶,把两片粽叶光滑面朝外,剪掉叶柄。

NO.3:在靠近叶柄的2/3处折叠成漏斗形状, 大拇指压着粽叶的接头处(不能有漏洞)。往漏斗里装入少量米。

NO.4:依据自己口味放进辅料。

NO.5:继续放米,米和漏斗口持平即可,太少了粽子很瘪,太多了包不住。用大拇指把米压实。

NO.6:将上端叶子折过来盖上,手不能松。

NO.7:左右两边的粽叶向内折叠,使粽叶把米全部裹住,要包的密不透风,不要让里面的米漏出来。

NO.8: 折转合上。

N0.9:

握紧粽子,用绳子缠紧,粽子就包好了。

3.优秀作品展示 观看视频,明确主题。

教师把包粽子用的材料分组发放,学生按步骤合作学习包粽子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

让学生了解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

提高学生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板书设计

走近端午节

一、活动导入

二、认识端午节

1.端午节简介

2.端午节文学记载

3.端午节习俗

三、学习包粽子

学生对端午节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会举行赛龙舟等活动,但对于端午节的历史意义及文化功能却知之甚少。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能通过上网、看书、采访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虽然已是

七年级的学生,但平日很少做家务,希望能通过学包粽子体验劳动的乐趣。

《走近端午节》这一活动的设计,立足传统,源于生活,实践性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才艺得到了充分展示,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收获了实践带来的成就感。加强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有关的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次活动主题的选取是端午节的特色活动课程,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为核心,以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包粽子为主要载体。在自主活动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与感悟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它为学生理解端午节意义、走进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活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给家人讲端午节的故事。

2.给家人做粽子。

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走进了端午节,了解了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文化及习俗,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本着体验生活,快乐学习的理念,我们在课堂上动手包粽子。本次活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与感受。

知识 与技能 :

3.了解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文化及习俗; 4.通过亲手尝试包粽子,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 :

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和与人交往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篇6:走近你_

借着清幽的月光,我轻轻地走近你。

披着银白色的月光,漫步在通向幽处的小径。迎面刮来一阵风,风带着淡淡的清香。

逆着风走,不远处,有棵桃树,在玉石般的月光下显得更加神秘。

镀了银的桃花绽放在寂静的夜里,整个天地仿佛都是它的舞台,唯有它亭亭玉立的站在那里,扭着纤细的腰,伸出洁白的手臂,在寂静的夜晚吐露着它独有的芬芳。

凭着月光,我看到了几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花瓣紧紧地一晨包着一层,里面似乎藏着什么秘密。我想拨开它来看看,可是又害怕伤害到他。

月光如影,悄然映照在花苞上,又顽皮的和树枝玩耍,在花瓣上留下斑斑点点的银色。月光似纱,穿过云朵,只透出朦朦胧胧的光亮,隐隐约约的照映在桃花上,好似给花苞们披上了一层轻轻地薄纱。

又一个晚上,我再次去看它。这时,它已经开花了。被雨洗礼过的花儿显得更洁白。薄薄的花瓣上,躺着亮晶晶、圆滚滚的大水珠。有了这水珠,更是显得花儿娇滴滴的,仿佛轻轻碰一下就会凋谢。我凑上去,想摘一朵。可是又不忍心破坏这美景。那花儿正冲着我笑呢,我怎会舍得伤害它?

空气中弥漫着花香,淡淡的,让人神清气爽。朦胧的月光笼罩着枝头的花儿,枝头的花儿却像个小姑娘似的红着脸颊,害羞了。

远处看,笼罩着月光的桃花,像是没有晕染开的水粉画,借着月光,只能依稀的看出桃花是淡粉色的。

朦胧的月光照耀着绽放的桃花,风儿吹带着几片花瓣,风中还夹着淡淡的幽香,那香气仿佛也是粉色的。

篇7:初三_写景作文《走近西塘》

作者:许若兰

我们在江南的雨季走来,那恬美幽静的古镇西塘,已带着灵秀的水气在等待。初到西塘是在个雨后的下午,小镇还带着雨水的痕迹,却越发地惹人怜爱。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沿着贯穿小镇的河流步行,仔细端详着她的风韵。那层层叠叠,参差错落的房屋,拥挤地建在河流两边的道路上,只留下一条小径供行人通过。走在那湿漉漉的青石板地上,我的目光游离在那亭台楼阁,轩榭雕栏之间,久久无法转开。这些都是城里没有的风景,虽然破旧古老,却给人一种欣喜。那种仿佛捧着一件传世的珍宝,并亲手替它抹去灰尘,亲手抚摸的欣喜。

风吹旗展,酒家的布招子也在风中飘扬。走进那幽深的古巷,双手触着两边的斑驳砖墙。西塘的胡同极窄,仅容一人通过,有的甚至要半侧着身子进去。大多胡同都是死的,走到尽头便是一堵石墙。现在想来,或许只是两栋房屋之间的空隙罢了。胡同里,脚下的路是泥的,可以看见脚印的痕迹。两边的墙面凹凸不平,给手一种粗糙的触感。我走进了许多胡同,感觉那一个个胡同都是在吸引着路人探入。

夜晚给西塘添了一份灯火的光亮,才使我真正看清了她俊美的面庞。行舟河上,赏着夜晚的西塘,只见岸上是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大红灯笼高挂在每个店家前,烛光在河水中倒映着,随着水波荡漾闪烁着,与湖中的几点星火交相辉映,恍若连成了一条灿烂的星河。凝神细细谛听,那木浆推送河水的声音、船上岸上人们用方言交谈的声音、吆喝声、碗碟碰撞声,统统进入耳畔。远远地又传来一阵酒香,当地小吃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在鼻息缠绕,把人们的心又牵了去了。

清晨的西塘,万籁俱寂。从客栈里出来,天还未大亮,眼前的西塘完全朦胧在轻雾的笼罩中,花草树木都带着露水。小镇还没有醒来,四周静得仿佛连房中人的呼噜声都能听见,那河水中的鱼打挺激起的水声,露水滴落在青石板地上的清脆声似乎都清晰可闻。徜徉在无人的街道,我们静静感受着小镇苏醒的过程。直到河边出现了洗衣服的妇女,卖早点的铺子起锅开始煮豆浆,西塘才揉开了惺忪的睡眼,梳妆打扮,又变回了最初的恬美模样。

走近西塘,看清那恬美的、娇艳的、清纯的她,我真不禁要对她赞不绝口了。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初三 许若兰

上一篇: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科书目录(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下一篇:中考作文解读之审题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