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核泄漏的思考

2024-04-12

对日本核泄漏的思考(精选8篇)

篇1:对日本核泄漏的思考

对日本核泄漏的思考

经管系财务管理10级一班

10级记者

张煜远

*** 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了大规模海啸,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由海啸引发的核泄露也正在加剧。这场人间悲剧不禁让人反思。

首先,日本这次是因地震所引发的海啸袭击了其沿海地区的核设施,导致了核泄漏。掀开日本的核电站分布图,在日本海及太平洋沿岸地区是密密麻麻的核电站和核反应堆。而这些地区也正处在地壳活动剧烈而频繁的断裂带上,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国沿海,也正分布着或待建着诸多的核电站,他们也都距断裂带不远。中国沿海地区和日本都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国家。自2004年印尼海啸发生以来,地球的地壳运动日益活跃,给大地震的发生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前车之师后车之鉴,笔者认为在未来核电站的建设、选址和安全保护上有必要谨慎而又之谨慎,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再者,因这次福岛核泄漏引发的环境污染也正在昭示着一种环境污染方式的转变。这次核污染是人类活动和自然运动双重作用的结果,是人类在福岛建设一个核电站,而自然运动又使这个核电站受损而引发的悲剧,因而致灾因子是人类活动和自然运动,所以这次污染也就显得与众不同了。回顾世界以往或者现在正在发生的污染,基本上都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人类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行为造成生态破坏,人类肆意排放废水废气、滥扔固体废弃物等行为造成环境污染,甚至是自二战来发生的诸多核污染事件无一例外都是因工人操作不当引发的,这些都应当属于传统污染。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几十年抑或上百年后这种传统的污染方式将不断减少,渐渐淡出人类的视野,而取而代之的是应当是现在正在日本上演的这种新型的污染方式——由人类活动和自然运动共同作用引发的环境污染。除核电站之外,像炼油厂、水电站等都可成为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产生的污染源,而如何去预防、治理这种污染正是学术界应当思考的问题。

其次,这次核泄漏引起的各种损失也值得人们思考。从哲学的角度讲,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人类社会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复杂的系统,系统越复杂,既决定了其牢固性,又决定了其脆弱性。人类社会的脆弱性也在这次核泄漏中表现出来。看似一起简单的核泄漏事件,所引发的是股市震荡、环境污染、民众恐慌、经济损失,甚至还影响到邻国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各个领域。所产生的现象就是人类社会越发展,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越强,但损失却也在加大。而如何在社会发展中降低灾害对社会的冲击,正是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篇2:对日本核泄漏的思考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引发剧烈海啸。实施情况飞更加严重,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2、3、4、1机组相继发生核泄漏,方圆几十里核辐射严重超标,威胁周边群众的生命健康,引发社会动荡。

日本核泄漏的惨况,无疑给现在中国如火如荼的核电建设大潮敲响了警钟,给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增了一面镜子。21世纪以来,我国核电发展迅速,总装机容量在十年的时间里翻了几番。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核电站选址没有充分考虑地质因素、项目扩张过快、审批不够严格,应急机制不够完善等等。以上问题实实在在给中国核工业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

核危害怵目惊心,发人深思。因此,为确保中国核工业安全和群众身体健康,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全面加强新上马核电项目的审批工作,做好宏观调控。近几年我国约有10个左右的核电机组进入建设或投产阶段,居世界第一位。如此粗放式的发展,必然要引起相关审批部门的重视。一是要核电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各级政府与审核部门要提高核电建设门槛,限制地方盲目发展核电。二是要重视核电站选址工作,组成专家组,进行地质科考,避开断裂层、地质频发区等等地质灾害严重地区。

其次,加大对核电机组的检查、审查。组成核电检查小组,定时定期对核电站进行彻底排查,发现有事故隐患,联合专家进行排除,隐患严重者,可予以停业整顿,知道安全无隐患为止;对已经建成的建成核电站,提高验收标准与运行门槛,确保核机组高质量运行。

其三,建立核事故应急机制。政府应带头建立核事故应急机制,一是要针对核泄漏事故,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成立核事故小组,充分利用网络、北斗导航系统、新闻、媒体,在灾难面前,动员全社会力量,将损失降到最低点。二是要联合消防、卫生、公安系统,组织演练演习,做到在灾难面前有备无患。三是稳定民心,将群众安危作为应急的首要出发点

其四,制定人才储备计划。政府应与教育部门、核电企业做到工作合力,政府负责提供信息,教育部门与核电企业联合培养,做到有针对性,培养一批能够精确操作运行并且处置重大事故的人才。

最后,加大对新能源的利用,减小对核电的依赖。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发展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点,增加新能源在能源需求的比重,减小对核电的依赖。

篇3:日本核泄漏牵动全球

日本核废水入海引多国不满

2011年4月4日, 东京电力公司计划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含低浓度放射性物质总计约1.15万吨受污染的水排入海中。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主动把本国核危机推向国际公共空间。截至4月5日晚, 已排放污水4 300吨。按日本官方说法, 日本是在把毒性较小的水排入大海, 以释放出更多空间储存毒性更大的水。在5日的记者会上,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强调这是“不得已之举”。

对此, 美国专家们表示, 福岛核电站附近的放射性污染对当地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伤害, 将改变它们的染色体DNA。韩国《朝鲜日报》5日称, 日本向太平洋倒核污水与最近的邻国不商量、不通知, 韩国“被蒙在鼓里”。俄罗斯专家认为, 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比向空气中散发辐射物质更危险, 将会产生灾难性后果, 需要数百年时间才能消除。太平洋国家担心, 日本如果第一次往太平洋倒核污水时毫无外界反响, 就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 并且污水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加。我国水产专家建议, 因为核泄漏可能通过食物链影响到海产品, 所以应该特别注意主要在北海道渔场捕捞的巴特鱿鱼和秋刀鱼的核辐射检测。

各国限制进口日本食品

随着核泄漏程度不断加剧, 日本核污染食品持续扩大, 继蔬菜、奶制品和鱼类后, 厚生劳动省日前宣布, 福岛县盘城市的蘑菇验出放射碘和铯超标。日本政府已下令禁止福岛、茨城、栃木和群马四地生产的菠菜、牛奶等食品上市。

虽然日本当局出台了应对食品危机措施, 但目前至少已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进口日本农产品和加工食品采取了限制。

阿联酋等国采取强硬措施暂停进口日本生产的所有生鲜食品。菲律宾也暂停从日本以上四个地区进口饼干和巧克力。除以上四地之外, 俄罗斯还禁止从千叶和东京地区进口食品。新加坡也扩大了禁止从日本进口蔬菜和水果的地区范围。美国、中国和韩国也禁止进口日本部分食品。

欧盟和巴西等国要求日本政府发放无放射性污染的证书。但是, 日本因国内检测设备不足而不能发放证书, 农产品事实上无法出口。

日本核辐射对他国的影响

美国环保署4月4日晚发表监测报告说, 美国西北部两个州的饮用水中发现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这是日本核泄漏事件后美国饮用水中首次监测到碘-131。

数据显示, 辐射剂量约为每升水0.007 4贝克勒尔。美国环保署表示, 目前不必担忧饮用水中发现碘-131, 因为“一名婴儿饮用差不多7 000升这样的水后受到的辐射剂量, 才与每天从自然环境中受到的辐射剂量相当”。

日本发生核泄漏事故以来, 美国环保署根据RadNet监测网的分析数据, 及时在网站显要位置发布各地是否发现放射物的信息。今后几周将持续在各地饮用水中检测放射物。

4月4日, 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地区空气中监测到来自日本核事故释放出的极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

综合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部 (国家核安全局) 、卫生部监测分析认为,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不会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造成危害, 无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中国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陈晓秋认为, 东京电力公司此次排放的这些低辐射污水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太大破坏。此外, 这些低辐射污水浓度较低, 离我国距离较远, 不会对我国沿海造成影响。

日本核泄漏:他国之鉴

福岛核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 位于日本福岛工业区, 由福岛一站、福岛二站组成, 共10台机组 (一站6台, 二站4台) , 均为沸水堆。

一位核电专家说, 此次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之所以发生氢气爆炸, 是因为反应堆停堆后丧失外电源, 且应急柴油机未正常启动, 导致主回路供水不足, 堆芯水位下降。高温水蒸汽和安全壳壁的锆合金产生反应, 分解出氢气, 从而发生爆炸。

目前, 日本四岛建有54座核电站, 核能发电贡献了该国三分之一的电力。但其中部分核电站由于建成时间早, 采用的技术安全性相对较低, 这为此次地震的次生灾害埋下了隐患。

构筑中国核安全网

日本核电站发生泄漏后, 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在3月12日表示, 中国现在运行的13台核电装置一切正常, 都是安全的。

以秦山核电站为例, 3个机组分别为压水堆和冷水堆。如果秦山核电站发生9级地震, 机组会自动停机, 如果厂区供电正常, 应急程序会自动启动;如果供电不正常, 应急柴油机会自动启动。

目前, 中国正在采用第三代核电技术, 中国引进的美国的AP1000和法国的EPR即是三代技术的代表。

除核技术对于核安全至关重要外, 要护航核安全, 还包括核电站选址、设计以及管理等多方面因素。

中广核人士介绍,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要求, 我国的核应急组织体系分国家、省和核电厂三级, 每一级都成立应急组织, 编制相关的应急预案。

张力军说, 中国会吸取日本方面的一些教训, 在核电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上进行适当地吸收。但是, “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发展核电的安排不会改变”。

核辐射常识什么是核辐射

核辐射就是指一些元素 (放射性元素) , 携带有很高能量的质子、中子、氦原子核、电子、光子等等, 这些粒子可能脱离这些元素而射出去。

核辐射的危害

细胞受损坏掉, 被人体分解、吸收、重新利用, 不会造成很大伤害;改变染色体上DNA (基因) 的结构, 导致生育的后代是“怪胎”;体细胞DNA发生变化, 如果不能修复, 就成为癌细胞。

核辐射的症状

恶心和呕吐是典型辐射病的最早症状。更多症状包括:自发性出血、出血性腹泻、皮肤脱落、严重疲劳、感染。核辐射可能导致的重大疾病:白血病、甲状腺癌、多发骨髓瘤、良性和不明原因肿瘤。

核辐射限值

国际基本安全标准规定公众受照射的个人剂量限值为1毫希/年, 而受职业照射的个人剂量限值为20毫希/年。在正常运行情况下, 核电站对周围公众产生的辐射剂量远远低于天然本底 (天然射线的照射) 的辐射水平。

如何应对核辐射

篇4:对日本核泄漏的思考

摘 要 日本特大地震伴随海啸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及放射性物质泄漏,触目惊心的核泄漏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给中国核电事业的安全发展提出了警示。

关键词 核泄漏 自然灾害 核能立法 防护措施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部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特大海啸并伴随而来,次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了爆炸和放射性物质泄漏。这是自1986年4月26日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严重核泄漏以来,人类发生的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核电是利用核燃料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而产生的电力能源,核电产业则是围绕核能发电而形成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综合性很强的重要产业。因此,一个国家能否拥有自己的核电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核电作为一种清洁安全的能源形式,是调整国家电源结构,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科学与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在新形势下保持和提高国家核能力的基本保证。因此,如何积极有效并安全清洁地发展核电已成为理论界和世界各国关心的重要问题。

一、核电安全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环境因素

此次日本核泄漏是由于特大地震伴随海啸袭从而引发的,而近几年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灾害丛生,地球活动也进入活跃期,地震频发。因此,中国核电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在设计的层面上充分考虑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在抗震方面的设计应该作为重中之重。在选址上,要充分考虑核电站一旦发生事故所产生的辐射半径,还有周边环境有没有可供利用的应急资源。我国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都已经安全运行多年,对于后续核电安全发展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技术监管

据报道,泄漏的最主要原因是海啸超出了设想的水平,海啸引起的滔天洪水将柴油发电机房淹没,造成应急供电系统不能工作。中国目前有13座核电站正在运行,虽然已经有严格的监测和维护机制,但仍然不得马虎,尤其是一旦监测出问题,应急机制的启动速度将是减低事故损失的关键。

(三)立法规范

我国在核安全和辐射安全方面存在法律空白,核能领域基本法原子能法立法一拖再拖,至今依然没有出台,中国核安全法律缺位问题突出。虽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但这只是属于政府部门规章的范畴,只是涉及核电厂的选址和环境标准问题,法律层级和效力都明显偏低。在核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核安全立法。在原子能法的立法进展缓慢的现实情况下,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制定出台核安全法,对核能安全监督、核能监管主体及责任、核事故应急处理以及相关法律责任进行全面规范。

(四)理性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核电高速发展的时期,核电一旦建成,将会接受时间的考验长期运行,中国同时或者陆续建设这么多台核电机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建设质量,不能为了追求发展速度而拔苗助长。

最后,对类似核电这种含有潜在高风险的行业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日本作为世界上利用核能最早也最普遍的国家,核能安全领域中的措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之后,更是加大了对核电设施的防护力度,设计了多重应对措施。中国核电设施一定要事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在安全运行的时候,就要提前做好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如何处理的预案,对于一些有着潜在危害性的设施,管理者更应当加强事故处理和应对训练,特别是针对极端情况发生时的模拟演练更需提上议事日程,以避免一旦发生紧急事故而束手无策。

二、我国核能发展需着重以下方面的建设

从日本地震引起的对核能发展问题的担忧引发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至少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预防

在设计和建设时要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即“纵深防御原则”,因为从目前的技术手段看,人类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测仍然是有限度的。日本核电专家、前东芝公司核电站设计师后藤政志说,可以初步认定,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系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所致。

(二)技术保障

要在放射性物质和外部环境之间设置屏障,即技术上称的燃料包壳、反应堆压力容器和核岛安全壳。但是,所有的措施都难以保证是万无一失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在设计时也考虑到了一旦发生地震外部电源中断的问题,因此准备了应急柴油发电机,但没有想到的是应急柴油发电机并没有启动,导致紧急冷却装置等设备无法运转,最终出现无法冷却反应堆内的燃料棒和放置反应堆的容器内蒸汽压力过高的问题。

(三)加强监管

对于运行核电站的设备检查是防范各类核能事故发生的关键,作为运行时间长,精密仪器多,设备出现老化的现象,作为核电本身要加强此方面的检查力度,要从制度上、意识上、技术上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护、排险能力,提高对于核能应用安全的责任心和敏感度,从内部防范风险的发生。

综上所述,核电作为新兴的高效能源,无疑运用前景十分广阔,中国核电发展要能够健康努力发展,以上因素将产生重要影响,如何能够保障能源安全将是整个产业长期发展的主要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人才储备以及合理、科学的中长期规划都将是考验我们中国核电的一道道难题。只有逐步克服这些难题,将步子迈稳、迈对,中国核电才能迎来真正的腾飞时刻。

参考文献:

篇5:对日本核泄漏的思考

摘要:福岛核泄露这一重大突发事件,也引起了参加全国两会代表们的高度关注。有代表对对日本核电站目前的形势表示担忧,也有代表说这一事件给中国核电发展带来了警示,国家需要重新审视我国核电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

关键字:日本核泄漏,自然灾害,核能立法,防护措施等。

正文:

3月11号当地时间14点46分,日本宫城县发生世纪大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并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造成核泄漏。据最新消息,运营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东京电力公司在13日上午11时,向政府作出紧急通报,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进入“紧急状态”。这是地震发生以来,日本的核电站第一次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日本福岛核泄漏,已证实影响到日本多个地区的饮用水,东京等13个地区的自来水厂,均检测到了放射性物质,引发日本国内民众抢购净水机和瓶装水。据韩国环境研究所实验数据,反渗透净水机可以有效过滤核放射物质,达到饮水安全。截至29日,日本福岛核放射性物质已扩散至全球,亚洲多国政府和美国都报告了来自日本受损核电站的少量辐射。

日本多地自来水被检出放射性物质,核泄漏事件波及全球

天灾人祸很难以预料,这种罕见的、巨大的自然灾害,对任何一种能源项目,比如石油、煤气、风电等等,都是巨大的挑战。不过,此次因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露事件给发展核电的世界各国带来四方面的启示:

第一从规划开始,就严格考虑核电站的布局、选址问题,选址一定要正确,并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估,同时考虑地质灾害等相关灾害因素;

第二,建设当中要按照标准来规范、经营,管理上要更加严格。近日,首届原子能法论坛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在论坛上,以学者身份带领研究小组为立法起草提供学术支持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威表示,目前,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已完成了原子能法的立法研究课题。

原子能法起草研究小组还在多方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完善原子能法草案,最终将于年底前向社会和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第三,应对突发事件,要快速反应,需要建立联动应急机制;电站内要必须拥有稳定可靠的“多路”供电系统。据报道,泄漏的最主要原因是海啸超出了设想的水平,海啸引起的滔天洪水将柴油发电机房淹没,造成应急供电系统不能工作。并且福岛一期核电站原本设计寿命已经到期,但出于成本考量而继续运作,尽管在今年2月份的评估报告中,东京电力认为这种超期服役不存在风险,但由于其安全设计存在缺陷,最终导致了目前事态的恶化。

第四,核能经营风险,核能的投资成本非常高,周期长,管理人员需要有更高的管理水平。管理者更应当加强事故处理和应对训练,特别是针对极端情况发生时的模拟演练更需提上议事日程,以避免一旦发生紧急事故而束手无策。我国在建和在运核电技术的安全等级高于福岛核电站技术。福岛核电站属于沸水堆,其工作原理是直接用反应堆产生的蒸汽去推动汽轮机发电,蒸汽中可能包含大量放射性物质,由于少了一个环路,其安全性较主流的二代堆技术(即压水堆)低了一个级别,并且如果出现紧急情况需要排放蒸汽,则放射性物质也随之排出,此次事故便是属于这种情况;我国核电站的堆型主要是压水堆,在压水堆中,插入了一个热交换器,冷却水采用两回路系统,用于发电的二回路蒸汽中不会含有放射性物质,如遇紧急情况需要排放二回路系统的蒸汽,也不会有放射性物质外泄;日本受影响核电站采用的是二代核电技术,最大问题就在于遇紧急情况停堆后,须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我国正在沿海建设并将向内陆推广的第三代AP1000核电技术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其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就是在反应堆上方顶着多个千吨级水箱,一旦遭遇紧急情况,不需要交流电源和应急发电机,仅利用地球引力等自然力就可驱动核电厂的安全系统,巧妙地冷却反应堆堆芯,带走堆芯余热,并对安全壳外部实施喷淋,从而恢复核电站的安全状态。

中国方面已经启动沿海城市的核安全监测装置,正在监测日本的核电泄露对中国的影响。到目前为止,监测的结果一切正常,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同时中国现在运行的核电装置有13台。核安全监管部门在场内设置了监测装置,环境保护部门在场外设定了监测装置,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监测结果都表明,13台核电机组排放指标均远低于国际国内的排放标准,运行是安全的,运行状况是良好的。

目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已发布《核辐射污染预测信息》53期、《日本核电站事故发展动态》40期,每日通过传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向相关单位发布核辐射污染预测信息,核事故污染扩散分析预测的应急视频会商进入常态化。同时,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正在开发可提供未来7天放射性污染物浓度分布和沉降分布的区域大气污染物输送数值预报系统,为放射性污染物漂移扩散模型提供高质量的初始场。

参考文献:《法制日报》——《日本核泄漏警示:中国还缺一部核安全法》

篇6:对日本核泄漏的思考

核能是目前世界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的5.8%,电力供应总量的13.4%。在以中国等亚洲国家大规模核电建设的拉动下,世界核能产业已从停滞期逐渐进入到复苏发展阶段。在核能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即是保证其安全性。如何在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发生时确保不发生重大核泄漏事件,是核工业者在核电站的选址、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等全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世界核能发达国家均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预防和应对。

事件背景及进展

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灾害发生后,日本境内共有4座核电站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1座核电机组自动停堆。截至15日,大部分受影响的核电站机组摆脱紧急状态,但仍有机组存在冷却问题。1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因冷却系统故障,出现反应堆堆芯燃料部分熔毁,导致堆芯水蒸气外泄产生的氢气和建筑物内的氧气发生剧烈反应引起化学性爆炸,但并非内部核反应堆安全金属外壳发生爆炸,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反应堆安全壳没有受损,不会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核电站附近放射性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为反应堆减压所排出的放射性蒸汽,而不是核燃料外泄。14日,该电站3号机组也发生类似的氢气爆炸。15日,2号机组现场发生爆炸,导致反应堆用于盛装冷却水和控制内部气压的容器底部压力控制池受损;4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失火燃烧,现已扑灭。目前,福岛第一核电站1、2、3号机组冷却注水工作仍在继续,而第二核电站4台机组已全部安全停止了运转。据报道,因福岛核电站爆炸而泄露的放射性污染物正在乘北风向日本各地扩散开,包括东京在内的日本关东地区,已检测到比通常更高的放射性物质。但日本官方表示,现在检测到的数值对人体健康没有太大影响。日本政府已将这次核事故初步定为4级,低于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核事故(5级)和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7级),即造成“局部性危害”,但预计随着事态发展会对事故等级进行调整。日本在运核反应堆55座,核发电量占该国总电量的30%左右,此次地震也使该国电力供应受到较大影响。

据日本专家指出,除去此次地震为日本史上最高等级地震的客观因素之外,发生事故的核电站设备老化和抗震能力不足也难辞其咎。福岛核电站使用的反应堆均为上世纪70年代投入运行,是从美国引进的老式单层循环沸水堆,冷却水

直接引入海水,只有一条冷却回路。沸水产生的蒸汽用来直接推动涡轮,一旦发生故障,蒸汽里就带有辐射性物质。根据东京电力公司在今年2月7日对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该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设备老化的迹象,包括原子炉压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压力抑制室出现腐蚀,热交换区气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出现腐蚀,并为其制定了长期保守运行的方案。此外,由于建设期较早,其配套设施的抗震能力偏低(抗震测试强度最高为7.9级),为事故发生埋下隐患。同时,东京电力公司没有充分考虑核电站应对海啸的能力也是造成本次事故的重要原因。此次地震的断层达到400公里,并且产生了大海啸。但电站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在核电站建设时只设想了断层几十公里、海啸数米左右的情况,导致应急电源因海水浸泡无法启动。

针对日本地震后出现的紧急情况,我国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紧密跟踪日本发生的海啸对运行核电站和在建核电工程可能的影响,做好运行核电机组监测并重点关注海水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到目前为止已经确认本次地震对我国各核电厂安全没有造成任何影响,且在我国境内未发现任何放射性异常。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3月15日权威发布,日本中北部区域在中低层大气中风向由西南风转西北风;高空大气主要以偏西风气流为主,近期由于降水发生,有利于放射性污染物质沉降,影响范围缩小。未来三天(16日至18日),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质主要影响区域为日本中部、北部及其以东的北太平洋区域,对我国没有影响。

核能发达国家核能安全发展态势

美国:周密的核应急体系

美国是开发核电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大规模将核电推广使用的国家,其核反应堆数量、装机容量以及核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美国早在1954年就出台了《原子能法》,1974年出台了《能源改组法案》。这些法律为核应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美国核应急法律法规体系较为完善,经费预算明确充足,各级核应急管理部门及单位之间协调运作良好,各类应急预案涉及范围较广,层次清晰。1979年三里岛事故后,美国开始建立联邦、州、地方、核设施营运单位等四级核应急体系,实行属地管理,符合应急工作快速、高效等内在要求,也符合核设施点多面广的客观要求。

美国核应急技术支持体系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其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集事故监测、评价与事故信息报知于一体的核应急技术支持体系:整合了应急资源,实现技术和信息多方共享;建立了大气扩散模型,适用于核、生、化等事故的后果预测和评价;核设施营运单位与政府共建一套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统一管理、共同监视。

法国:标准化+统一协调管理

法国的核电比例超过本国电力总量的75%,是世界上核电比例最高的国家,其核电规模仅次于美国。法国核电站一直安全运营,迄今未发生过一起核事故,法国人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58座核反应堆也没有感到恐慌。究其原因,标准化的先进技术加上研发、设备制造、生产运营及安全监督的统一协调管理是法国核电产业的特色。法国对核电站采取了系列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法国所建的58座核电机组分三大系列,其中34个为100万千瓦、20个为130万千瓦、4个为150万千瓦,这三大系列均采用同样技术,并采用总体工程管理模式。法国原子能署(CEA)全面负责全国核能战略、整体规划和研究开发;阿海珐集团负责从核燃料的前端提取生产到核电站设备的研究、设计和制造,直至核废料的后处理和储存等一体化运作;而法国电力公司则作为政府授权的唯一核电运营商专门负责核电站的运营、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成立的核管理局除制定核安全规则之外,最重要的是担当核电“警察”,行使监督核设施运行安全的职责。2002年法国在核管理局的基础上又扩建成立了国家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总局,增加了对放射性废料长期监管的职能。每年核安全局对大型核用户作700次-800次核查,采取检查、抽查和民意调查等形式。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一天、一周或半个月的时间,来看运营商组织管理,核安全的文件,执行操作程序的过程。核查不仅涉及核电站的设计、设备,更主要的是对整个核电站人员是否发挥积极性,他们之间是否有协调的团队精神尤为关注。此外,法国的核安全文化高度强调透明化。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及时通报,使公众与政府相信核能发展的安全。核电站内部采取透明的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一个独立的监督层,从核安全总监、核电顾问、核电站检查组、高级安全顾问到安全工程师,随时对不同的管理层监督,每年定期写检查报告,并直接将结果向国家安全当局汇报。

日本:巨灾难掩强大的防灾抗灾能力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核能规模第三大的国家。虽然在这次该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灾害中受损严重,但必须指出的是,作为地震多发国家,日本是世界上为应对地震灾害准备最充分的国家之一。灾害管理的法律法规非常完备和细致;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建立了应对地震和海啸的最先进的预警系统和基础设施;拥有世界上最严格的建筑规范;从民间到政府,救灾措施专业细致;同时非

常重视对国民进行防震教育,民众的防震意识和自救行为高效有序。此次地震发生后,核电站自动保护系统启动使核反应堆立即停运。首相菅直人立即宣布核安全紧急事态,为了保护福岛县附近居民免受核辐射,日本政府采取了如下及时有效应对措施:第一,马上疏散核电站附近居民。根据福岛县发出的指示,距离福岛县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2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居民、距离2号机组1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居民合共约30万人要马上撤离,以免遭受辐射的危险。日本政府还根据核设施的具体情况和变化,划定和不断调整疏散区半径,15日菅直人鉴于事件趋于严重,要求在核电站20公里至3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也要做好防止核辐射的准备。第二,军方立即介入除染。日本自卫队中央特殊武器防护队在首相菅直人的命令下,派遣6辆除染车进入爆炸现场附近开展除染工作。15日,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一支穿戴特殊防辐射服的防化部队,已经紧急开赴福岛第一核电站,接替中央特殊武器防护队。第三,政府马上组织向可能受影响的居民派发碘片等药物,防止身体吸入辐射,并组织医疗力量进行人员辐射检测。此外,日本政府还发布指引,要受影响地区居民避免皮肤裸露在外,关闭所有门窗,停止一切空调系统运作,避免吸入或皮肤受到辐射。第四,对于遭受地震海啸影响的核电站,通过释放反应堆容器内水蒸气以降低反应堆内压力,防止更大破损;同时向反应堆注入海水降低堆内温度,防止积聚的热量继续熔毁燃料棒。

我国核能安全发展态势

我国核能产业发展起步晚,但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目前在建机组占全球在建核电总规模的40%以上。我国目前在运核电机组共13台,其中除秦山一期核电站采用二代核电外,其余12台在运营核电机组都是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在安全性上都超过此次发生事故的福岛核电机组。核电站的选址均远离断裂带,而且建在稳定的基岩上,抗震、防洪标准等都做到了“高一级”设防,并且受国家核安全局的严格审查。在国家核安全局的牵头下,中国的核电安全规范也完全满足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要求。过去20年来,未出现任何导致放射性外泄的安全事故。

但问题和隐患也客观存在:我国核电运营经验还不足,第一个核电机组到1991年才正式并网发电,至今刚刚20年;一些核电站在保养和维护方面,存在操作不规范的地方;与外方的技术合作,在个别项目上也出现了衔接不好的情况;大规模建设之下,行业人士可能会产生麻痹松懈的心理,认为技术有保障,就可能不按规范运作;核电建设中急于求成的心理可能造成核电站施工质量不达标,从而造成安全隐患;核电安全的科学普及以及信息公开工作尚显不够。

启示与建议

自1954年第一座核电站投入运行以来,仅经历了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核能发电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全球有超过30个国家拥有核电站,在运440多座核反应堆,累计安全运行了13000堆年以上,核电已与火电、水电一起构成了世界电力来源的三大支柱,其在缓解世界能源紧缺和保护环境方面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利益是毋庸置疑的。人类无法且没有必要完全放弃核能,关键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其安全性。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能源需求不断高涨的我国,需要辩证看待核能,从能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战略性产业角度出发,必须要坚持核能发展不动摇的基本原则,不能中断发展。历史上,人类每项技术的发展都付出过惨痛的代价: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仅飞行了59秒就坠落;航天飞机也经历了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两次失事,使14名宇航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即使已商业运营的民航飞机也常有空难发生,各种交通事故每天都在发生;煤矿也时而发生瓦斯爆炸。这些造成的伤亡要远大于核电站事故造成的伤亡。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相反更需要做的是全面汲取几次重大的核电事故在技术上、管理上及事故处理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为今后核能的安全发展做好万全准备。基于此,提出建议如下:

(1)从国家能源系统角度出发加强核能规划

需要综合考虑全国能源结构、资源存量、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环境风险等因素,从系统角度进行合理布局。从国家到核电企业各层面需要强化安全预案,全面加强核电站安全标准。这次事故后,国际核能界肯定会对核电站的安全性重新加以评估,例如设计基准地震的考虑、场址的选择、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海啸的影响等。德国总理默克尔即于12日晚宣布,德国将全面检查境内17座核电站的安全标准;欧盟于15日在布鲁塞尔召开核能安全紧急会议,将重新审查欧盟各国的核能安全标准以及执行情况,重点是检查各国核电站应对地震的预案,以确保各国核电站的安全;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均表示将重审各自的核电站计划。我国从国家相关部门到企业层面都应不断总结他国经验教训,加强核电站从规划到建设运行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评估工作和核安全的监控,提高核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更科学地评估今后核电站(特别是内陆核电站)的规划、建设和发展。

(2)从法规政策配套措施等层面做好安全发展保障

需要结合国情,在更高层面上架构核电安全机制。尽快出台《原子能法》,以原子能立法为主旨,建立核安全相关技术标准认可机制、管理办法及工作程序;

建立相对独立和较为完整的核辐射安全监管技术能力体系;建立核电厂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核电工程公司的准入条件;建立全国联网的放射源监管系统及完善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等。各核电站之间还应加强应急联动机制,目前我国还缺乏这方面机制,需要在国家层面加以推动。

(3)加强先进核电技术的研发应用

日本受影响核电站采用的是二代核电技术,最大问题就在于遇紧急情况停堆后,须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而以AP1000为代表的三代核电技术采用失效概率低的非能动安全系统,仅利用地球引力、物质重力等自然现象就可驱动核电厂的安全系统,从而冷却反应堆堆芯,带走堆芯余热,并对安全壳外部实施喷淋,进而使核电站恢复到安全状态。反应堆堆芯熔化概率(CDF)提升至10的负7次方数量级,远低于目前对二代的10的负5次方的要求。但三代技术的大规模建设必须依赖配套产业链,所以国内企业对AP1000的消化吸收的进度成为了中国核电未来由沿海逐步延伸向内陆的速度。而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快堆、超高温气冷堆、钍基熔盐堆等)具有革命性技术进步,反应堆具有固有安全(非概率安全)特性,无需场外应急。但第四代核能技术目前还在研究阶段,2030年前尚不能投入商业运行,目前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工作力度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4)建立核电安全应急处理队伍,加强核辐射损伤的防治研究

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重点立足软硬件双过硬的积极预防。加强核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急性核辐射危重病人抢救、有效抗放射和促排药物等特殊药物研制等。尽量避免或减轻可能发生核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日本在这次核电安全处置过程中活跃着一支专业化队伍,我国也应尽快组建一支专业化核电安全应急处理队伍,来应对可能发生的核能危机事件。

(5)建立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制度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消除因不了解带来的盲目担忧。本次日本核泄漏事件产生的心理层面影响要远大于实质性影响,在众媒体的聚焦下,对核安全的担忧将被放大,或将在短期内影响全球核电事业的发展。从历史上看,大级别的核事故都会引起对核电安全的社会性忧虑。美国在三里岛事故、欧洲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后核电的发展陷入停滞。针对公众核能与核辐射基本知识的缺乏,需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组织编写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科普知识和公众心理

篇7:日本核泄漏带来的问题

班级:网络一班 学号:10730123 姓名:常晓山

日本核泄漏带来的问题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此次地震也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其中最吸引全世界关注的是位于福岛的核电站出现了核物质泄漏事故。一. 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各国的很多民众对可能遭受核辐射很担忧,甚至恐慌。这种担忧一方面来自于对核泄漏事故未来发展趋势的某种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来自对核辐射相关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地震发生至今,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新闻渠道进行了大量的宣传、科普工作。同时日本核泄漏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首先,核泄漏的治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处理然后解决的问题,其扩散以及时间累积因素会使污染区处于危险状况很长一段时间,参考切尔贝利核电泄露。泄露物质对人体的伤害也仍会持续。但是在安全半径外的人应该是不会受到过度影响的。日本地震带来的核泄漏危机尚未过去,被海啸冲走的残骸和排入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又给环境带来新一轮考验。据有关报道,日本强震引发的海啸将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卷入太平洋,形成了长约111公里的“垃圾岛”。目前,由房屋、汽车等残骸组成的大片的垃圾岛正在往美国西岸漂流,可能伤害海面船只,影响太平洋航线。专家估计,这堆漂浮的海啸残骸两年内会漂至夏威夷,3年后漂到美国西岸。日本气象研究所研究员青山道夫则表示,尽管随着时间推移和海水传播,放射性物质浓度会变得非常低,但按照现在的技术条件,放射性物质一旦泄漏便很难回收,因此有必要加强监测,关注其是否会经食物生物体内积聚。二.福岛核事故给世界各国带来警示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核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由于相关知识专业性强,普通民众对此缺乏系统的了解,往往容易“谈核色变”。此次核泄漏事故之所以引起其他国家民众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充分普及核与辐射知识,增进人们的了解,很有必要。现在还没有谁能确定此次核泄漏会造成多大影响。但依常识,核事故潜在的风险非同小可,面对未知风险,人们有一些恐慌情绪,是正常的。我们希望不会有更大的意外灾难发生,希望危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化险为夷,安抚人心,使人们的生活和心情回到正常轨道。人类利用核能的时间不过几十年,核能利用被认为总体安全。这是基于科技的长足进步,基于安全保障措施的严密,但福岛核事故让我们看到,核事故也会面临由非人力因素引起的危险。自然灾害难以逆料,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合理、全地利用核能,仍然是一个深重的问题。

三.核事故对是各国的政治经济影响

篇8:对日本核泄漏的思考

[关键词]航运;核泄漏;货物;船员;船舶

“3·11”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目前福岛核泄漏事故引发的核危机问题处理情况并不理想。在核泄漏事故的长期和间接影响中,海运市场首当其冲,船舶、船员和货物运输的安全问题尤其引人关注。

1核泄漏事故的产生及危害

核泄漏事故是指核反应堆中的放射性物质外泄,造成环境污染并使公众受到辐射危害。一般情况下,核泄漏对人员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核辐射可通过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进人人体内,引起内辐射;而外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体受到伤害。核辐射能破坏人体组织中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可能对人体重要的生化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核泄漏事故不仅伤害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社会不安定,更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无法逆转的破坏。

2对我国海运业的影响

2.1对海运货物的影响

日本东北地区和关东地区是日本工业集中地带,集中大量钢铁、石化、制造、核电和汽车制造等日本重点产业和支柱行业。福岛核泄漏事故后,这些地区的许多工厂和港口因此而关闭。

2.1.1日本货物出口受阻

以农产品为例,日本多种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核辐射污染。2011年3月24日,我国质检总局发布公告,禁止进口日本福岛县、枥木县、群马县、茨城县和千叶县的乳品、蔬菜及其制品、水果、水生动物和水产品;要求各地检验检疫机构进一步加强对输华食品、农产品中放射性物质浓度的检测和风险分析,防止受放射性污染食品、农产品进口。

2.1.2我国出口日本货物受阻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之一,其主要原材料都依靠进口,而我国作为其重要进口方,不可避免地成为其震后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国。东京和横滨两个海港是日本最繁忙的港口,但是,由于担心受核辐射影响,我国一些船公司取消前往东京湾港口的航次或更换目的港,造成出口至日本的货物受阻。

2.2对船舶的影响

2.2.1受核辐射污染

核泄漏不仅威胁到船员的健康,也污染船舶和货物。2011年4月22日,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对隶属日本商船三井公司的“MOL PRESENCE”号入境船舶登船实施检验检疫时,发现其放射性异常。其后,该船返回日本神户进行除辐射程序及再次检测辐射。

2.2.2延误船期

受福岛核泄漏事故影响,我国各大港口加强对来自日本的货物和船舶的辐射监测,以确认其是否受核辐射污染,防止受核污染的货物和船舶影响卸货港的人员健康及环境安全。船舶由于航行需要在可能被核污染海域打进的压载水在进入我国时须经过检查才能排放。种种检查可能导致船期被迫延误。另外,当船舶及其所载的货物因为受到核辐射而暂时被隔离时,也会造成船期延误。

2.3对船员的影响

由于担心受核辐射,船员心理压力大,身心健康受影响。当船舶到达日本可能受核辐射污染的港口时,其淡水、食物、日用品的供应都受到影响,船员也不敢随意在港口走动。

2.4对海运市场的影响

福岛核泄漏事故给我国海运市场造成一定影响。由于担忧核泄漏,许多船舶所有人取消在日本港口的挂靠。2011年4月12日,波罗的海巴拿马型船运价指数(BPI)报收于1629点,较3月底下跌逾400点,且太平洋市场跌幅大于大西洋市场。但是,日本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灾后重建的众多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我国是其首选的进口国,因为从我国进口的物流及其他成本相对较低。从中长期看,这些都会给国内航运企业带来众多机会,长期以来的中日贸易逆差格局在2011年也可能发生变化。

3福岛核泄漏影响的应对措施

3.1为船舶配备检测设备

建议国内航运企业对旗下的日本航线船舶配备人员防辐射设备及便携式核辐射检测设备等,防止船舶受核辐射影响。同时,在日本港装运货物时要求发货方提供核辐射检测证明,以防止受核污染的货物被装运上船。

3.2对船员的防护

船舶进港时,必须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检测船舶是否存在放射性异常,若存在异常,则应禁止其进港。检验检疫部门应检测船员是否受到核辐射污染,如果是轻度污染,要求其脱去外层衣服或采取沐浴冲洗等去污措施,并重复检测,直到检测结果正常后才允许其离开;如果是重度污染,则应留院治疗。同时,船公司应尽快普及放射性物品安全运输相关知识,了解其性质和特点,加强人员防护工作。

3.3对货物的检查

受到核污染的货物可视为放射性物质,属于《国际海运危险品规则》第7类放射性物质中的表面污染物体。应加强对过境或转船来自核污染区域货物的检测,防止这些可能受核污染的货物通过过境或转船的装运方式进入我国。

3.4重视核泄漏预警

各船要密切关注辐射预警信息,在核污染区域作业时要争取尽快完货驶离,在航经核辐射周边海域时要加强瞭望,防止碰撞水下不明物;驶离核辐射周边海域时要尽快更换船舶压载水。

3.5加强对来自污染区域船舶的检查

海事管理部门须对辖区内的日本航线船舶进行备案,建立核污染嫌疑船舶数据库,对来自核辐射区港口的船舶,在办理进出口岸手续时,要求其提交无放射性污染声明或者已经采取有效去污处理措施的声明。同时,也要加强对船舶压载水的管理,对取自核辐射区港口的压载水或者取自核辐射区周边海域的压载水,须事先经检验检疫部门检测并出具放射性含量符合标准的证明,才能在我国管辖水域内排放。

3.6建立海运核污染事故专项预案

上一篇:描写我的同学作文800字下一篇:雪后景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