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2024-08-31

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精选10篇)

篇1: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芷江县楠木坪小学

艾小平

【内容摘要】:针对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开展

探究性学习

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它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先生谈到探究性学习时说:“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在探究之中尝试不同的方法,探究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的途径。”教育学家施瓦布也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我们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要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

我们教师心目中始终要有三类探究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目标必须要明确具体,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作指导,我们在开展探究和做评价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有了探究目标,学生在学习时才不会迷失方向,零碎、发散的思维才能得以集中。设计和制定每一课的探究目标,师生必须要对探究的主题进行界定。

有时,探究的主题往往是这一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目标,如在教学《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一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海洋里召开一次鱼类运动会,小鲸鱼兴冲冲地跑动参加,谁知被守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就当一次海洋动物学家,告诉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动物学家的身份在小组中探究、讨论、交流一下。”这位教师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就纷纷投入热烈地探究、讨论之中。小组交流过后,教师当小鲸鱼,请各位“海洋动物学家”给小鲸鱼解答,大家都非常热心地告诉小鲸鱼:“因为你是哺乳动物,不是鱼,所以不能参加鱼类运动会。”接着举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证据,还细心地讲了鲸的演化过程,他们说的头头是道,看来真正读懂课文了。

有时,阅读理解中能统率全篇的问题(往往是课文题目),也成为探究目标。如《亲人》一课,统率全篇的问题就是“谁把谁当作亲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为了便于探究,围绕这一大的目标,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它分解成小目标:你怎么体会出——妈妈把老奶奶当作亲人?老奶奶把我和妈妈当作亲人?我把老奶奶当作亲人?

有时,文中最具探究价值的字也能成为探究的目标。如《会摇尾巴的狼》中的“装”,围绕“装”这一探究目标,我们可以分解成小目标——

1、不会摇尾巴的狼为什么要装会摇尾巴的狗?(除了陷阱很深,自己像狗,不容易被老山羊识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山羊和狗是好朋友,这一点学生不仅从本课的文字中得知,而且早在一年级时读《小山羊》就知道了。会摇尾巴的狼“装”狗的目的就是使出浑身解数蒙骗老山羊,让老山羊认为自己就是狗,从而救他。)

2、狼怎样装狗?(学生从1、2两个问题的探究中认识到狼的狡猾)

3、狼装狗结果怎样?为什么?(学生从探究中认识到老山羊的机警聪明、善于识别善恶和狼的凶恶本性。)

经过如此的探究,寓言的寓意也就水到渠成了——像狼一样的坏人往往善于伪装蒙骗,我们要像老山羊那样保持高度的警惕,不听信甜言蜜语,不被伪装所迷惑,善于识别,勇于揭露。

二、要有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

这个探究的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是指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这些方法,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点下逐渐掌握。

“切实可行”是指探究的方法要针对语言文字的具体特点和学生个体的具体实际。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不单是表现在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探究的问题上,还表现在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探究的方法上。

三、要有充裕足够的探究时间。

这一点不用讲道理,哪位教师都懂,他们个个都知道,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去进行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性学习就流于形式。

可是在目前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常常表现得不够大气,做不到这一点,舍不得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观念没改变,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学到什么?二是怕被人视为无能,学生一分组探究,还要给那么多的时间,教室里岂不是乱套了吗?领导同事看到课堂纪律这么差,还以为教师太缺少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三是对学生不放心,认为学生只是个孩子,天生就有依赖性,他们有多大能耐去探究?给他们那么多时间,岂不是浪费了吗?

新课程大力倡导在各科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学习,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任重而道远,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必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书目:

《语文教研·教法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法》、《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篇2: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中学语文组    金灿

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写在前面》中有这样的描述:“将有一片神奇的天地展

现在我们的面前,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人生、社会、自然……生动优美的语句向我们展

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这段话道出了现阶段语文学习所涉及的范畴。正因如此,在新课标

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更有必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新一轮语文教改,更注重观念

的更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自主”即主动学习,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主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探究性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把人生、自然与社会作为学习探究的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的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老师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时,我讲授的时间和内容大幅度减少,只起一个点拨、引导作用,更多的是学生的

讨论和发言。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既能锻炼他们的胆量,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

可以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新课标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

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当然要学生在课

堂上敢说、肯说,成为课堂上演说的主人,关键的要创设良好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

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

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

敢张扬个性,在探索未知的知识时,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发现者,所以教学过

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我在课堂上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

,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意义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突破,习作由学生点评。

课堂上学生可以不举手发言,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涌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自我表现和交流的

机会很多,成功的喜悦常常挂在他们的脸上。我想只要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他们也就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我讲授《山中访友》一文时,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

调动情感,找出最喜爱的段落,谈谈为什么喜欢。出乎我预料的是所有的段落都有学生喜欢,

但更集中的是第四、五、六段。有的说这几段文字特优美,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

又奇特,因而喜欢;有的说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最集中地流露在了这字里行间,读起来倍感

亲切;还有的说读了之后,总给人某种启示,要脚踏实地干事;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

----鸟类;用淳朴善良的爱心待人;愉快地工作和生活等,总之给人启发颇深。学生议答完了

,其实我授课的目标也达到了。趁着学生学习的热情涌动,我要求换位思考,假设你是某一景

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绝大多数的学生借鉴了文中的表现手法,融进了优美的语

句,表现了一个热门的`环保话题------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读,是为了认识生活和怎样生活;写,是为了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服务于生活。

读和写不能脱离生活,语文与生活是相联的,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探索。

二、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进一步扩大

“语文是一工具性、人文性学科”,他涉及人生、自然与社会等方面,这就要我们进一步开

放学语文的空间。教育的责任,不仅在于给学生知识,更要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

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湖北宜昌语文“课内外衔接能力训练”教改课题提出

的语文学习四大支柱(阅读、收视、社会调查、组建文学社团)早就为我们拓展了学语文的空

间,学了新课标,语文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了,放飞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到网络中去寻

觅丰富的食粮,与自然对话,和自然交朋友,走进大社会,让学生感受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引

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如在教学新教材第一、二次大型综合性语文学习

《漫游语文世界》、《探索月球奥秘》时,我尊重学生的意愿,自由组合,两到三人为一学习

小组,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荧屏,深入网络,收集了大量的方言、广告、错别字、趣味

对联、精彩店名等,并汇编成册;还收集到了大量的有关月球的知识和月球文化的内容,办成

手抄报在年级内展示交流。在上《化石吟》时,我把课堂搬到了国土资源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

所龙化石博物馆展馆内,与化石展开了直接的“对话”,学生更来劲了,写下了大量的再现化

石逝去的万载世界的动人文章。

其实在拓展了学习语文的空间里,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主动学习意识增强了,探究的意识、

探究习惯、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还锻炼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更多

时间,特别是自主支配的时间,是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和历史上许多思想

家都曾深刻阐述过自主支配的时间对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新课标实施后,我让学生做的作业

更少了,课余时间多了。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里,学生干自己想干的事,看自己喜欢看的书,

上自己爱上的网。学生的生活阅历增多了,也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对语文的真正体味多了,兴

趣也浓了,审美情趣也会随之提高。三个多月的新课标教改实验中,学生自由写作涉及的生活

面广,很多学生能用自己的眼光去洞察社会,解剖社会。黄兴同学的诗《老师,我总想对您笑

》,道出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学生对老师爱戴和感激之情;冯雨晴同学的散文《古桥心声》表

现的是一个希望人们热爱古文化的主题;柯小林同学的《中秋之夜》再现了一个现代普通家庭

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

总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是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真谛。江泽民

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中讲到“科教兴国,教育是关键”。的确教育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它是一项

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每位教师责无旁贷。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体意识,还有很多

的方法值得我们做老师的去探究。投身到新课标语文教改实验中来,是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的

神圣使命。我想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篇3: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激发兴趣, 搭建探究平台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们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动力, 是发明的源泉, 是创造的起点。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特征,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一) 利用生活常识,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 学习数学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可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 紧密联系生活实践, 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学有所用,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后, 教师可提问: “粮农为什么要把粮仓做成圆柱体而不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学习了“三角形”后, 可提问: “课桌摇晃不定时, 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简单地修理一下吗?”

( 二) 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与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 是一种充分展示学生能力的过程, 且深受学生喜欢, 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并为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展开思维、发展能力。

二、联系生活, 丰富探究内容

( 一) 贴近生活,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生活赋予数学生命, 只有在生活中数学才更能焕发光彩。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要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这就要求教育要打破室内教学的局限, 将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生活的氛围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例如, 在教学“确定位置”时, 我征求了学校领导的意见, 根据教学需要, 带学生走出教室, 到校园里找一找、看一看在教学楼的六个方向都有哪些景物, 十分钟以后再到教室评讲。这样的练习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又使学生亲近数学, 感到学习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二) 回归生活,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领悟”出: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例如,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 教师可设计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练习, 如让学生测量身高、测量教室门的宽度、测量窗户的宽度等, 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 进一步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 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指引探究, 发掘探究潜力

( 一) 注重学法指导, 优化探究的过程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这样学生才能自觉主动地、高效地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学生学习的每个具体环节, 都离不开教师给予的指导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只需起到合作探究、支持帮助的作用, 对学生可分层组织学习, 进行辅导, 使他们各有所得, 成功的力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自信心。如在教学“5 的乘法口决”时, 我先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推导5 乘以2、5 乘以3 的口诀, 在学生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推导方法后推导出5 乘以4、5 乘以5 的乘法口诀, 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乘法的方法, 又使学生产生了成功感, 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 二) 注重评价激励, 让探究持之以恒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创设不同的情境,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例如,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为了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让学生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 ( 1) 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拼成一个你熟悉的图形; ( 2) 根据拼出的图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 3) 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根据上述三个问题, 探索出多种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 即使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也能用一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都有成功探究的体验, 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发展, 有利于积极持久地从事探究性学习活动, 而这种活动需要学习成功的支持, 反复的学习成功, 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

篇4: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方法措施

一、通过教学氛围的营造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融入课堂中。这样的情况下,在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营造教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更好的教学氛围中探讨问题,进而更加有效地学习,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老师在对《师恩难忘》这篇课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通过教学氛围的营造来开展探究性学习。老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师生间美好片段的画面,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学生与老师之间感情的深厚,之后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下面同学们就自主地阅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你们总结一下本文的作者对老师感情都有哪些?”通过这样的方法,老师让学生在已有的氛围下学习和探讨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挥,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有效地开展了探究性学习。

二、通过分组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

分组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和分析不是一个人独自完成的,而是在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以及合作的条件下完成。可以说在对学生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分组教学的运用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而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充分地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相互配合的条件下学习和探究问题,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达到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如,老师在对《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文章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分组教学的方法实施教学,老师先将学生根据人数分成若干的小组,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们总结一下,哪一部分内容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和研究出属于自己组的那个答案,之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说出自己的答案,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充分地运用了探究性学习这一教学方法。

三、通过对学生想象力的鼓励开展探究性学习

小学生处于爱玩、爱闹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有时候他们的想象力还会显得比较离谱,偏离主题,但是尽管这样,老师也不能打击学生,减弱他们的积极性,老师对于学生的想象力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通过他们的想象力对文章中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如,老师在对《虎门销烟》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的想象力来开展探究性学习。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鸦片的毒害,以及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掠夺,所以老师就可以提出“从《虎门销烟》这篇文章中,你们是否能够总结出林则徐禁烟运动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总结出自己认为对的答案,之后老师进行总结,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通过这样的方法有效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在对小学语文实施授课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限制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以及学习。总而言之,在对小学语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运用和开展探究性學习,让学生融入课堂中,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有效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潘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新课程:小学,2014(03).

[2]赵菊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3(01).

篇5: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建昌县药王庙镇初级中学 朱秀艳

【摘要】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有自主性,教师要坚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那种“要我学”的陈旧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充分开展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是初中许多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谈一下肤浅的看法和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初中学生心理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行为上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 识,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学习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走“自主探究性阅读”之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自主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

“自主探究性阅读”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一堂课里占去绝大部分比重的是老师在教学生如何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很狭小,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堂阅读教学课,如果一味的是老师在唱主角,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 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从何而来?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自主探究的意识了。从这点上看,我们应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用以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意识。而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并不是说不要教师,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目的的小和尚念经般的去阅读。恰恰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时就显得十分重要,那就是如何去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兴趣。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多种激励的机制的运用,多角度、多方位的问题的设计等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究性阅读”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就能收到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而进行迁移性、发散性的多角度的探究性的阅读效果。

二、授之以渔而不授以鱼,创造自主探究性阅读的条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在阅读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应该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有了老师提供的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就为他自己的自主探究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起来也就会信心十足,得心应手。

如在《春》教学中,我就摒弃了过去教授它时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几分钟后有几个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三、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要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重视学生自主的朗读文本,会使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学生的朗读可以是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自主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差异性。在自主探究性阅读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因为自主探究性阅读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了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

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应有层级性,评价的语言应有鼓励性。可设计适合个体阅读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 - 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画上一幅画,看哪一组同学画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五、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培养自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老师来做。其实这 种总结是学生一种极好地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为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它会使学生自主探究得到深化,产生质的飞跃,会使自主探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精神品质,而最终成为一种创新学习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我想只要围绕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阅读的视角去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阅读,指导学生策略性地阅读,逐步学会阅读,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阅读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篇6: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鹿泉市实验小学 崔军霞

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以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为基础,自觉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不断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那么教师怎样巧于点拨,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呢?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阅读韵味,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入手,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探究过程。

教学一篇新课文可不让学生看书,从课题入手,适时引导探究课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看课文,验证猜想。如教学《蜜蜂引路》一课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蜜蜂怎样引路?为谁引路?在哪引路?这些问题,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2、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忽视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的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在讲述中紧贴课文的一些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词语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二、问题引导拓展思维

探究性学习一般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善于发现问题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明确探究的目标,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勤学好问,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应大力提倡。

三、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方法。

1、围绕矛盾处质疑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2、扣住情境点换位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为了使自己进入那种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工作人员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3、捕捉“空白”点延伸

篇7: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庆城县土桥学区贾桂芸

(摘要):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状况,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本身的有利条件,调动一切教学手段,采用创设情境、巧设质疑,运用直观形象、趣味语言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始终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才能充分发挥最大的效应,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的一环。记得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曾说过:“有了强大的兴趣就会入迷,入迷自然会勤奋,最终达到忘我。”可见,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篇8: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 才能从心底接受它, 并主动地接近它, 进而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思维、高度亢奋的精神以及空前高涨的学习热情, 这样学生展开主动的探究性阅读, 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导入在整个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我们要为学生设计精彩纷呈的导入, 以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强烈的自主探究性阅读的兴趣。

(一) 用问题制造悬念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在内心深入有着强烈地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教师要灵活运用提问手段, 以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问题来制造认知悬念,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这样自然就可以唤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探究动机,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的探究活动。

(二) 用音乐渲染氛围

音乐是灵动的艺术, 更加能够深入人心, 打动与感染听众。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中, 可以音乐所特有的旋律与节奏来为枯燥、静止的文字注入生命。这样既可以使整个阅读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切合学生的心理, 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同时又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传达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起到强烈的渲染效果, 引发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入情入境, 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这不失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学习方法传授, 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古语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 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让学生真正地学会阅读, 就必须要改变以往只重知识的传授, 而是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些阅读的方法与技巧。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才能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可以展开自主学习, 为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讲个不停, 将全部知识点讲清讲透, 而是要发挥教师在学生阅读中的组织与指导作用,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来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段落, 用自己所喜爱的方式来表达, 可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也可以进行生动的剧本表演, 还可以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以多种形式来呈现, 自然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不会再是肤浅的。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与多向思维, 从而让学生学会思维, 学会阅读, 为更好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三、提供自主阅读空间, 让学生展开有深度的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讲解占用了大部分教学时间, 一直都是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学, 而忽视学生本身的学习需求与认知特点, 可以说学生基本上没有可以自行支配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低, 思维不灵活, 阅读也只是浮于文字表面, 按照程序化的阅读模式来展开。要让学生的阅读更有兴趣, 更有深度, 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 这样学生才能展开富有深度的探究性阅读, 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当然, 我们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阅读空间,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并不是说教师可有可无, 让学生完全放任的放羊式教学。恰恰相反, 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设计与开展教学, 以一些激趣性、启发性、发散性、迁移性问题来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完而未完, 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 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或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或激发学生求知欲, 或给困惑中的学生指明思考方向, 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来进行阅读与思考,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阅读与思考更有深度与广度。这样学生才不会游离于教学之外、文本之外, 而是以主体身份来展开阅读, 与文本、与作者进行直接对话, 这样才能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 产生更多独特的见解与感受, 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 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 必然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在阅读同一文章时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即使是同一读者面对同一文章在不同的场景与环境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正是现代教学下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关键。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无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将学生作为消极的信息接受者, 而是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通过阅读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使阅读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张扬个性、释放潜能的平台。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对文本全方位的立体解读, 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创造的乐趣、阅读的乐趣。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做有心人, 在平时要认真观察学生, 与学生展开深入的谈话, 以做到心中有学生, 对学全面了解。这样在教学中才能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阅读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 采用不同的方法, 制订不同的目标。这样才能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体,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都能在阅读中获得不同的体会与感受, 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尝到阅读的乐趣, 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正是实现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是构建生本课堂的具体体现。

篇9: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关键字:探究性 学习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现如今科技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生活和生产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和影响,对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形式提出的全新要求,是越来越被教育研究者们所重视。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步伐,差不多所有学科都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开展应用

(一)探究性学习是什么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它可以引导学生在某一特定情境中,以相同或相似的研究手段去实验,利用各种方式收集资料,运用各种素料来处理分析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形成有利于成长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实际操作,寻访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感情等活动。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或学科领域中选定和确立研究问题的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立情境,特别是对于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发展,可以获得其中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以及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是针对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探究性学习所面对的对象和群体

探究性学习的主人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师的模式进行的,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想要探究的目的,提出思考探究的问题,打开探究的思路,表明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而教师的任务则是:教师不但要为学生的学习建立探究的氛围,设置探究的情境,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还要积极主动调动学生的激情,以达到他们自助获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做到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一起的团队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学习课堂的探究性。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一)探究性学习的模式

1.创设特定的情境

围绕课程中的某一点来展开,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进行的速度来确定,只要确定了始发点的对象后,就会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以及与此教学相关的学习情境,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要求的任务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和运用。

2.启发学生的思路

学习目标和对象确定后,会提出与当前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这都是一些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全班学生都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其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引人深思,这类问题可以由教师来提。

3.自主或分小组来探究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目的是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来完成。

4.協作交流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起到组织交流,协调分工,引导学习的作用.协作交流就是一个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才可以让教师给学生提供和创造一个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

5.总结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并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针对学习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进行实际生活的联系和评定。

(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师生间平等民主和谐的互动来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一种师生之间不存在绝对的正确,也不存在绝对的错误的环境下,学生可以进行自主的思考、积极的探索。所以,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最起码要有一种和谐、平等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意见。如在学生们针对某一问题热烈而激动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很有耐心的倾听学生们的想法,要及时合适宜的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表示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营造良好学习的气氛。

2.选择符合学生的探究方法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深入挖掘教材的价值,深入优化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寻找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可以利于有的学生因自身条件和年龄的限制,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不够高而造成的不足,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可以更有效地开展和应用。正如学习生字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生字之间的联系来进行教学,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在讲到“人”时,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造字结构,从而学会“大”“从” “个”的基本写法和特点。

3.鼓励师生间的友好互动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而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互动就很少存在师生之间,可以说没有。探究性学习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它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一定位置,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培养。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狐狸与青蛙》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互动,进行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三)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探究性学习是新型学习方法中重要的一种,其主要特点包括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其中开放性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学习方式,学习评价标准和学习内容等方面。因为探究性学习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且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并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体系,其中融合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过程,使得该知识体系变得较为庞大,并且还在体系中涉及小组讨论、口头交流和文字表述等方面,学习方式更加多样性和开放性,学习的知识不再单一。

三.总结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核心,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文字”是经由探究、验证获得的知识,可以觉察文字的产生虽然严谨,但却可能因为新的现象被发现或采取新的观察角度而有不同的发现。在教学中,只要舍得花时间,大胆放手,学生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必能领悟语文学习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陈昱蓓.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新课程(小学版),2010,(8)

篇10: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第一,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的作品和价值只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第二,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第三,探究。就是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同样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采访人物、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自主即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1.抓重点学

学生已经懂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教师不讲,重要的问题教师有意讲不清楚,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搞清楚。

如今的语文教科书一改过去的老面孔,如沐春风,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鲜明的主题。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来学课文,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教学设计。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山的那边》一诗,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次失败的经历,从而引导学习主体探索、进取、尝试,克服困难、不怕挫折,树立坚定信念。

2.给时间学

一节课要给学生一半以上的时间去读、去思、去说、去写,让所有的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不要把学生的读书活动和动笔操练作业一起布置,避免学生为了完成书面作业而虚化了读书思考,也不能以尖子生读书的速度来安排读书时间,应当有较充分的时间让所有的学生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独立读书学习。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前,先请学生把“导读”默读一遍,再指名读一遍,要求学生在默读和听读期间,注意这篇“导读”告诉我们什么,最后请学生回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自读、自想、自说,加深对导读提示的理解,居高临下地把握将学习的五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无形中渗透学习这组课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学习新的课文时,既心中有数、有目标,又轻松、自动,可化难为易,化深为浅。

3.放权利学

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实施民主化教学,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里愉悦地学习,我们就要尽量给予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学习方法的自主权,学习结果的评价权。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始终保持平等,这样就能把学生与教师从相互怀疑,缺乏友爱的气氛中解放出来。在七年级上册《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我有意用没有表情的语调朗读第九自然段,然后让学生来评价,做小老师,让学生把教师当作“对手”,可用课文中的语句,或用有表情的朗读来指出教师的不足,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积极自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随着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高涨,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更为落实,因此,教学中时刻要注意,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解,要宽容引导。

二、创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交往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

1、相信学生成功合作的能力

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学习的过程。例如,学习《春》时,引导学生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或分类收集诗句,编制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壁报,让学生充分感受同学间合作的成功意义。《丑小鸭》这样的童话,许多学生并不陌生,在了解丑小鸭的遭遇的前提下,让学生搜集、整理安徒生的生平、创作资料,看他是怎样在逆境中成才的,在班上交流,并讨论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师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同时受到激励、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在平时的课堂中,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这样才更有助于合作性学习的开展。

2、给予学生自由合作的空间

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它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学生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教学《社戏》一课的过程中,读书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句群进行朗读或默读;作业时,允许学生在布置的作业范围内选择作业;在让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当地的民俗风情来谈乡土文化对自己的影响时,让学生自由合作,可用朗读书面材料的方式、也可用展示成果的方式、更可利用电化手段演示。

3、提供学生快乐合作的环境

合作学习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表达的机会,可养成良好的和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丰富了情感。如《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五个小组进行戏曲知识问答。活动前让学生分组到乡镇、学校图书馆(室)摘录戏曲方面的知识(戏曲的概念,戏曲的特点,戏曲的种类等等),到电脑房、网吧等地方上网(如咚咚锵网站、神州戏曲网、戏曲摇篮、梨园春戏曲在线网等等)查询有关戏曲方面的资料,并下载一些戏曲片段,之后将获得的知识相互传递,然后进行知识问答,最后进行活动评价与总结。活动让全班学生了解了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发现了当今社会在戏曲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同感受了中华戏曲的魅力。同时,这种互学互补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安全的、融洽的、自由的环境,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

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问难”“追根问底”和“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有的问题学生一次就能解决,有的则要经过一番探究才能解决,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1、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学生只有对解决问题充满信心,才能使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不论成功或是失败,都能精神振奋,勇往直前,不断克服探究的障碍,取得探究的最后成功。可让学生积累探究成功的体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探究的问题,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予必要的探索时间,教师还可作适当的提示。例如,学习《月亮上的足迹》时,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讲起,介绍有关月球的知识、人类登月全过程以及很多的神话传说、科幻作品等,甚至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未来世界的你登月的情景,总之,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又可以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话就说,大胆表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探究问题的信心就会不断地在一次次成功的表达树立起来。

2、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上一篇:趣味的英语小常识下一篇:初一年级感恩节作文:感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