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技能

2024-08-20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技能(精选6篇)

篇1: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技能

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及教学基本技能要求

教师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胜任自身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书育人任务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教师品德素养: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职业道德。

基本知识:包括教育教学与心理学理论、法律法规常识。

学科知识包括全面理解课程标准和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等。

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课前教学准备及学习准备,教学预设及教法学法等研究;

——上课:语言表达、组织教学、教学调控、学习指导等研究;

——作业与辅导:根据每个学段儿童的基本特点,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作业与辅导等研究;

——检测与评价:教学和学习效果检测及改进教与学等研究。

教学技能:各学科通用的小学教师基本技能要求及学科特点的教学专业技能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环境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小学教师教学基本技能要求如下:

(一)口语表达方面,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普通话一般应达到国家语委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以上水平;在公众场合即席讲话,能正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用词准确,条理清楚,节奏适宜。

(二)写字方面,能正确运用粉笔、钢笔、毛笔,按照汉字的笔画、笔顺和问架结构,书写规范的正楷字,并具有一定的速度。

(三)简笔画方面,能按本学科教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用简练的线条较快地勾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设计、绘制简笔画。

(四)使用教具、学具方面,能按学科教学要求,正确使用教具,指导学生使用学具;并能就地取材,制作简易的教具、学具。

(五)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方面,能按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组织学科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六)信息技术运用方面,能对计算机、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等硬件设备正确操作;Windows文件管理、Office办公软件的正确使用;Word、Power point、Excel基本软件的使用。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要求,能够正确运用本学科教学软件和课件辅助教学。

教育心理学培训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主要研究方法:根据数据类型可分为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

二、关键术语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等内容。

2·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3·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4· 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三、重点

5. 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过程。

要点:行动研究大致分为如下环节:

(1)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2)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

(3)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中汲取经验教训,包括他们的目标、程序以及遇到的问题等。

(4)重新修改和定义问题。

(5)选择研究程序,比如取样、管理、材料选择、学与教的方法、资源与任务的配置、人员准备等。

(6)选择评价方法。研究者要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一定的方式连续地评价和反思教学方案、包括课堂观察和记录、访谈、问卷、测验和教学日记等。

(7)实施。包括展开教学、收集资料、监督评价、反馈改进、资料分类分析等。(8)资料解释、推论和课题评价。

第二部分智力发展与差异(学生心理)

一、主要内容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阶段与机制模型)·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 多元智能理论

二、关键术语

6. 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7. 同化: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8. 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9. 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既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问的差异。

10.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一种智能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智能理论过于狭窄,局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方面,忽略了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其他方面,因此,他提出人至少具有八项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三、重点

1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

要点: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

12.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知发展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要点: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影响:(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有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即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维果茨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3)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4)在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第三部分一般学习心理

一、主要内容

· 学习的界定及其分类

· 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学习动机

·迁移及其分类

二、关键术语

13. 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14. 认知策略: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15. 态度: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16· 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要点。

17· 接受学习:是一种由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是概念的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18· 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如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等)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19· 讲授教学:又称为言语信息的学习,即以一种有组织、有意义的方式将知识讲授给学生,主要适用于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20· 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21· 抛锚式教学:将学习活动与某种有意义的大情境挂起钩来,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

22· 支架式教学: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23·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24· 迁移:一种学习对争一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技能、认知策略和品德的学习也有迁移。

三、重点

25.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观点。

要点: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能力或性情倾向,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5)运动技能的学习。

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识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因此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因此可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26. 学习理论的核心问题。

要点:学习理论主要讨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即学习的结果到底使学习者形成了什么,或者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外部的行为操作还是内部的心理结构?是简单的一条条经验的积累,还是整体的经验结构?(2)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即学习是怎样实现的,或者说是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3)学习有哪些规律和条件?即学习过程受到哪些条件和因素的影响,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27. 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要点: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即s—R,就是形成行为习惯或条件反射,这一过程是通过反复尝试实现的。

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两种倾向:(1)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主要是受计算机科学的启发,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类的认知加工过程,从信息的接收、存储和提取的流程来分析学习的认知过程;(2)认知结构理论,它把人的认知看成是整体的结构,而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

人本主义反对把人还原和分割为各种要素,主张研究整体的人,而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潜能和动力,它从追求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解释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参与、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自我批判。

建构主义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自己决定的,事物信息要被人理解,这依赖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人的理解常常会因此而有所不同。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即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成(建构)起新的经验。

28. 运用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来分析某学科某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

要点:奥苏贝尔认为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有意义的同化。根据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及其联系的方式的不同,他提出了三种同化方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

29.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策略。

要点:教学吸引:(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兴趣激发:(1)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反馈和评定、奖励和惩罚、合作与竞争、归因指导。

30. 举例说明迁移的分类。

要点:从迁移发生的学习类型或领域上看:迁移不仅发生在知识和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同时也发生在情感和态度的学习和形成中。从迁移的方向上看: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从迁移的影响效果上看: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从迁移发生的方式和范围一卜看,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从迁移与原经验的相似程度上目的地,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从迁移发生的自动化程度上看,分为低通路迁移和高通路迁移。

第四部分分类学习心理

一、主要内容

· 知识的涵义、概念的学习

· 技能及其分类、形成过程

· 问题解决的学习、· 元认知等学习策略

· 品德的形成和培养

二、关键术语

31. 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32. 表象: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类似的心理图像,是对事物的物理特征做出连续保留的一种知识形式,是人们保存情境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33. 概念:代表着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代表一类享有共同特征的人、物体、事件或概念的符号。

34. 概念转变:指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35. 技能:是指运用一定的知识、经过练习而获得的一种合乎法则的活动动作方式。通常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

36. 问题:是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每一个问题都必然包含以下三种成分:给定信息、目标和障碍。37. 反应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指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

38.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习的方案。

39.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1)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存储在长时记忆中);(2)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

三、重点

40. 举例说明如何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

要点:为了促进错误概念的转变,教学一般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揭示、洞察学生原有的概念;第二,引发认知冲突;第三,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调整原来的看法,或形成新概念。一般要注意的问题:(1)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3)引发认知冲突;(4)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41. 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并结合教学实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要点:冯忠良教授提出的四阶段模型:(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动作技能的培养一般经历三个环节:(1)指导与示范;(2)练习;(3)反馈。42. 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并结合教学实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要点: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式:活动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冯忠良的三阶段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43.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教学实例说明如何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要点: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有些因素则妨碍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这些因素可以分成问题因素和个人因素。问题因素包括问题的刺激特点、功能固着及以反应定势。个人因素包括有关的知识背景、智慧水平、对问题的敏感性、好奇心和综合各种观念的能力以及动机和气质。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课题的知识上,放在特定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逻辑推理和策略上,放在有效解决问题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上。(1)鼓励质疑;(2)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5)辅导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6)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

44. 结合教学实例,如何使用案例研究法和角色扮演来进行品德教育。

要点:案例研究法是发展道德推理技能和能力的一种实际活动。它从关于具体行为的各种决策开始,而不是从各种原则、价值或理想入手,从中归纳出相关的原则和价值范围。在这种方法中,先给学生一个假设的情境(某人面临一个决策),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的观点考虑这个问题,并要求他们就某一情形推断,如果他们遇到相类似的决策情境,会如何行动。其基本步骤包括:(1)呈现案例;(2)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3)估计各种后果;(4)探究;(5)做出决策。

角色扮演是让儿童在团体的活动中扮演一定角色,按照相应的角色规范进行活动。在担当一定角色的过程中,儿童可能充分理解体现在这一角色身上的规范要求,感受到相应的情绪体验,练习相应的行为方式。

第五部分教学心理

一、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分类、设计

· 教学模式、探究学习、基本问题学习、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 学习评定的分类及方法

二、关键术语

45.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46. 任务分析:是将目标化成各级任务、再将各级任务逐级划分成各种技能和子技能的过程。

47. 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的教学理论的,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一系列教学形式、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学活动结构。

48.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49. 基于问题学习:是指一种让学生通过解决不一定具有正确要点案的真实性问题而获取知识的教学,是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构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50. 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教学策略,由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和互助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在促进每个人的学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成绩,获取小组奖励。

51. 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学习进度而设计的教学方法。个别化教学并不意味着独自学习。

52. 程序教学:是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学习自我教学性的材料(以特定的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53. 课堂管理:指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减少不良行为而采取的各种活动和措施。

54. 学习评定:指教师通过搜集学生在课堂中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判断和决策、并制订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55. 信度:反映的是评定的可靠性,即多次评定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56. 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评定在何种程度上测量了它想测的东西,并且在何种程度上允许对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进行适宜的概化。

三、重点

57. 布卢姆将目标分为哪几类,每类目标的基本学习水平分成哪些层次。

要点:认知目标: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58. 探究学习、基于问题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

要点:探究学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活动:(1)提出问题,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收集数据,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3)形成解释,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4)评价结果,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使解释和科学知识相联系;(5)表达结果,学习者要阐述、论证和交流他们提出的解释。

基于问题学习的基本环节包括:(1)呈现问题情境;(2)研究问题;(3)重新研究问题;(4)交流与汇报;(5)反思与评价。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1)积极的相互依赖;(2)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3)个人责任;(4)社会技能;(5)小组自加工。

59.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在本学科教学实践的主要应用形式。

要点: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可以包括传统的计算机辅助科学实验、网络学习环境、整合学习系统以及各种学习工具的应用等。例如,(1)计算机辅助教学:操练与练习、个别辅导、对话、模拟、游戏、问题求解;(2)专门的学习系统、环境和软件工具;(3)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多媒体演示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数据库软件、绘图工具。

60. 学习评定的分类及其方法。

要点:布卢姆依据学习评定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分为三类: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总结性评定。根据评定时的比较标准可分为:常模参照评定和标准(效标)参照评定。学习评定按照其严谨程度可分为:正式评定和非正式评定。按照评定人数可分为:团体评定和个体评定。

61. 教师自编测验的注意事项。

要点:(1)测验应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2)测验必须是教学内容的良好取样;(3)根据测验目的,确定测验的结构;(4)注意测验的信度,在解释结果时应慎重;(5)测验应该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六部分教师心理

一、主要内容

· 教师的角色

· 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 教师的职业倦怠

二、关键术语

62.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63. 微格教学:即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进行的小型课堂教学。

64.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65. 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它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三种成分。

三、重点

66.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多种角色。

要点:(1)设计者;(2)信息源;(3)指导者和促进者;(4)组织者和管理者;(5)平等中的首席;(6)反思者与研究者;(7)终身学习者。67. 专家型教师的心理特征。

要点:(1)教学策略以课前的计划、课后的评估和反思为核心,从而产生教学的创新。(2)具有鲜明的情绪稳定性、理智、注重实际、自信心和批判性强的人格特点,能够更好地控制和调节情绪,处理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并进行评估和反思。(3)对教师职业的情感投入程度高,职业的义务感和寅任感比较强。(4)良好的师生互动、强烈的职业成就感。

参考书目:

《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陈琦 刘儒德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参月第2版)(2008年5月第6次印刷)

《教育心理学》冯忠良 伍新春 姚梅林 王健敏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l版)(2008年4月第10次印刷)

教学论培训纲要

1· 赞科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教学原则。

要点:赞科夫教学论的中心思想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或者说致力于探求新的途径去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其主要教学原则有: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要点:(1)提出一些基本概念。“最优的”是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最优”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条件下的最优。巴班斯基认为,应该把教学看做一个系统,从系统地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问,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考察教学,以便达到最优处理问题。(2)关于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环节。认为教学活动过程应该包括社会方面的成分(目的、FJ容-),心理方面的成分(动机、意志、情绪、思维等)和控制方面的成分(计划、组织、调整、控制)。他规定教学过程的结构成分如下: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果。他规定的教学环节是:①掌握教学的社会目的和任务,并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具体化;②根据学生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③选择最优的形式和方法;④在教学统一寸过程中,师生的相互作用;⑤通过日常检查和自我检查,随机调节;⑥一定阶段的分析,查明尚未解决的

任务,以便在新周期中加以考虑。(3)关于教学最优化的方法体系。即“相互联系着的、可以导致教学最优化的所有方法的总和。”(4)关于实施教学最优化的程序。①综合地掌握教学任务,并在研究学生在某一时刻的实际可能的基础上,使任务具体化;②选择在该条件下最优组织教学过程的标准;③研究制订一整套该条件下的最优手段;④尽最大可能地改善教学条件;⑤规定的教学计划的实施;⑥依据标准,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

3.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的主要思想和教学原则。

要点:布鲁纳教学论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我们将教些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法?”其中,“教些什么”是最主要的。(1)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早期教学,“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3)发现学习。他提出的教学原则有:(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反馈原则。

4· 什么是教学原则,举例说明几种常用的教学原则及运用。

要点: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主要有:(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 什么是教学方法,举例说明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及运用。

要点: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常用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等。

参考书目:

《教学论稿》王策三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2008年7月第20次印刷)《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l版)(2007年11月第27次印刷)

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内容

一、依法治教的意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实施科教兴国的要求来衡量„„教育系统自身的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依法治教的意识亟待提高。(摘自陈至立: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开创21世纪教育振兴的新局面l999年12月7日)

依法治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依法治教是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在社会、学校中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依法保护自身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我国的民主法制进程,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依法治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在遵纪守法方面做好表率,发挥人民教师应有的作用。

教师要遵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基本任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守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要求。教师应执行学校制定的具体计划,履行教师聘任合同中约定的教育教学职责,完成职责范围内的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质量。

教师要守法: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对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教师的基本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要求教师应当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教师应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学习和遵守法律、法规,教育学生要学法、懂法、守法。

二、依法治教的涵义

依法治教,指全部的教育活动都应当符合教育法律的有关规定,所有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从事各类教育活动时都应当遵守或不违背教育法律的规定和精神。

依法治教的主体: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认为,能够成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有:国家教育 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学校及其它国家教育机构、教育者、受教

育者及其他公民,其中最重要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是(1)教育行政机关;(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3)教师(包括其他教育者);(4)学生(包括其他受教育者)。

依法治教的范围:(1)国家机关的教育管理活动;(2)其他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办学活动、学校管理活动、教育教学活动、教育集资和捐资助学活动以及其他教育活动等等。依法治教的依据:(1)宪法有关教育的条款;(2)国家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学位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小学管理规程》等等;(3)与教育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如《妇女权益保护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4)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涉及到教育的条款,也是依法治教的重要法律依据。

三、依法治教的内容

第一部分:了解《教育法》和《教师法》对教师素质和教育工作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五条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十二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第三十二条 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三条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六条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

第七条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第三部分:了解《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八)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参考资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基厅[2004]12号)

第四部分:知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对课程改革目标、内容等方面的规定

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

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凋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

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标准

3.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教学过程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参考资料: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l基[2001]17号)

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小学科学学科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内容

一、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专业基本技能(一)观察和实验技能

1.会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选择恰当的方式(如语言、文字或图画等)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显著特征。各种感官:眼、耳、鼻、舌、手、皮肤。2.会指导学生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画、图表或文字表达。

3.会指导学生使用简单测量工具(如尺、测力计、天平、量筒、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4.会指导学生使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5.会指导学生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6.会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实物模型)

7.会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8.会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室外考察。(二)科学探究的技能 1.提出问题

(1)能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物体、生物和发生的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提出有关的科学问题。

(2)能指导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科学问题。

(3)能引导学生从提出的问题中筛选能够自己研究的问题。2.收集证据

(1)能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作假设性解释。(2)能引导学生提出可能找到验证假设性解释的观察或实验方法。(3)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或实验方法收集证据。(4)能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来收集数据。(5)能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做好原始记录。(6)能引导学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方式来呈现搜集到的证据。(7)能指导学生从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3.形成解释

(1)能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能指导学生整理分析证据,提出合理的解释。

(3)能指导学生对数据整理过程中发现的冲突或矛盾之处进行分析和判断。4.交流与质疑

(1)能指导学生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能指导学生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交流。

(3)能指导学生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并进行反思。5.结论与拓展

(1)能指导学生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2)能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图画、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3)能指导学生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科学知识与能力解决新问题。

二、小学科学教师学科专业知识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1.能够叙述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理解和应用其中的主要观点。2.熟悉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见附件)。

3.能够理解和恰当应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内容。(二)义务教育《科学》教材 1.要依据课程标准,使用教材。

2.教师要系统研究所使用教材的整体结构。要了解所教内容在单元(或主题)、全册、及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掌握每课教学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掌握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应用范围,掌握观察和实验的操作要点,等等。在认真阅读与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3.要将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适当的环节引导学生阅读和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学 生的学材。

4.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根据学生实际、当地的情况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对一些内容进行删减、替换和补充。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

5.教师要根据教材选择和整合有关的优质教学资源,有效地使用网上资源和多媒体等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场馆资源进行教学。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一)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视频投影仪和实物投影仪等硬件设备。(二)会使用Windows文件管理和office办公软件。1.Windows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及文件夹的基本操作。2.Word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3.PowerPoint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

(1)知道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演示文稿的制作,一般要经历下面几个步骤: 准备素材:主要是准备演示文稿中所需要的一些图片、声音、动画等文件。确定方案:对演示文稿的整个构架作一个设计。

初步制作:将文本、图片等对象输入或插入到相应的幻灯片中。

装饰处理:设置幻灯片中的相关对象的要素(包括字体、大小、动画等),对幻灯片进行装饰处理。

预设播放:设置播放过程中的一些要素,然后播放查看效果,满意后正式输出播放。(2)会制作一份演示文稿。4.Excel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

(1)掌握运用Excel把实验数据转化成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饼形图的操作。(2)利用Exce l进行数据管理或统计。(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能够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教学设计、说课和案例分析(一)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单元)课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2.教学背景分析

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3.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等。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可附教学流程图。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要具体、实事求是,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做到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强,灵活多样。6.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建立在总结个人以往相关教学经验、借鉴他人已有教学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特点及对学生的学情分析进行深入研究,应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创新性。请用300—500字简要描述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

教学设计全文要求4000字。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清晰表达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2.教学背景分析

(1)准确分析教学基本内容要点以及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其在教材中的地位。(2)对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前概念水平进行分析,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及对策。

(3)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及技术准备,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进行可行性分析。

3.教学目标说明

(1)准确表述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2)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对制定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分析。4.教学过程分析

(1)简明阐述教学全过程(可附教学流程图)及其教学特色。(2)分析各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及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3)分析说明教学资源的选择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关系。(4)分析说明关注学生概念形成的教学策略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5)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阐述应对策略。(6)阐述本课对学生学习的评测。5.其他方面

(1)说课时,语言表达清晰、明确,无科学性错误,具有感染力。(2)观察和实验演示安全规范,板书设计合理。(三)案例分析 1.案例主题分析

(1)分析描述案例所反映的核心理念。(2)清楚表达案例所反映的核心问题。2.案例内容分析

(1)针对案例中描述的教学实例及其作者表达的思想,从其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媒体的支持、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2)揭示并论述案例所链接的教育理论。3.案例的启示

清楚表达案例对自己教学的启示。4.其他方面

(1)表达清晰,有逻辑性。

(2)个人观点鲜明,理论引用及分析合理。

篇2: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技能

福建省福州市岳峰中心小学 许玉萍

【摘要】小学数学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至关重要,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经常存在学生技能掌握不佳的情况。文章就数学技能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技能培养的四个阶段:“泛化基本技能、脚手架的使用、思维定势、训练的质”,探讨数学技能培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该如何体现。

【关键词】数学技能;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12-0103-02

小学数学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基本技能的流畅性对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是必需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存在学生技能掌握不佳的情况。在数学技能培养过程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没有理清楚,如基本技能泛化现象、脚手架使用不当、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训练的“质”的问题等。本文从技能培养的认知定向、具体化模仿、言语化模仿和内化这四个阶段入手,深入思考以上四个问题,以期引起大家对技能培养的关注和讨论。

一、在认知定向阶段,泛化基本技能如何实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不乏许多泛化基本技能的教学例子。如四年级上册有一道解决问题: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这是一道需要缜密思考的解决问题。可有的老师把“16÷(3+1)=4元”这种简便解法当作基本技能来训练。其实用“单价÷(买的数量+送的数量)”只适合此题这种情形,并不是通性通法。当老师把这种题目当作基本技能来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就不见了,它解题需要的只是记忆。当题目变成“买几送二”或“买几送三”的情况,学生往往也像套公式一样做题,更可悲的是做错了还不自知。类似例子比比皆是,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和学习成本, 甚至导致机械性学习。为什么教师会泛化基本技能?

首先,教师没有明确什么是基本的数学技能。基本数学技能包括:数值运算技能、符号操作技能、图形处理技能、数据分析技能、推理论证技能和数学交流技能。它是通过数学练习而在个体上固定下来的自动化活动方式,而不是像类似问题解决和逻辑思考。

其次,有些教师没有转变观念并不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过分追求考试成绩, 并将其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和考核目标 ,这就很可能导致一些教师将基本技能泛化。

最后,在追求实效高效的大环境下,教师在限定时间内,忽略对问题初始状态的分析、解决问题策略分析以及学生个体差异间的`分析,把学生当作解题机器,训练多了,学生形成条件反射,看到题目就会做,根本无需思考,真正做到了所谓的“高效”。

综上所述,在技能形成的认知定向阶段,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定向,学生清楚自己要掌握的技能是什么,避免将基本技能泛化。然后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了解并记住与活动任务有关的知识,明确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在头脑里形成活动本身及其结果的表象。这样才能初步建立自我调节机制,为后面顺利进行认知活动提供内部控制条件。

二、在具体化模仿阶段,“脚手架”如何搭建

在技能培养过程中,通过合理设置的“脚手架”,不但能降低任务的难度,还能在没有完成低层次任务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事高层次的任务,在小学阶段最基本的搭建“脚手架”的方法是具体化。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关于“脚手架”的使用经常存在以下几种偏差:一种是不用也罢,如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有的老师为了省事,甚至冠冕堂皇说不浪费课堂时间,不让学生经历这个探究过程,而是自己演示一下,就告诉学生结果;第二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某位教师在执教“三位数加三位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算理,让每位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小棒,由于数量较大,课堂上耗费了很多时间。而实际上,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减法,只要借助计数器甚至利用旧知识的顺向迁移,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还有一种情况是脚手架的使用游离重点。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课上,让学生通过剪、拼的操作活动,把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方法是多样的。而有的教师看到这种剪拼的多样性,就把本节课的操作目的转向探寻剪拼的方法多样性上来,而忽视了让学生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在言语化模仿阶段,如何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在言语化模仿阶段,学生的活动已开始向智力活动水平转化,在这一阶段,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人们用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表现为人们思维的一种趋向性和专注性。在教学中,思维定势是把“双刃剑”,它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又有消极的影响,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比如,在“乘法分配律”言语化模仿阶段,学生常会犯如下错误:一是把连乘的题目按照乘法分配律来计算,如32×(7×3)=32×7+32×3;二是两个加数没有和因数分别相乘,如56×(19+28)=56×19+28。这正是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造成的。为了克服思维定势消极影响,首先,我们应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此时,学生的认知活动已不通过对具体化模仿的视觉模仿来实现,而代之以运用自己的口头言语表述进行模仿训练,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用口头言语抓住技能的本质属性,揭示它们的精髓,使学生深刻理解有关数学技能的本质区别。上面例子中,应该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其次,为克服“功能僵化”,对基本数学技能,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对关键性词句认真斟酌,弄清题意,养成严格审题的习惯,而不是仅凭先入为主,完全纳入过去的经验。最后,在这一阶段后期,学生可以不出声,自己在头脑中完成相应技能,此时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认识和运用学习的迁移规律,以促进技能的有效迁移并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思维定势或混淆。

四、在内化阶段,如何提高训练的“质”

数学技能是通过数学练习而在个体上固定下来的自动化活动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项数学技能,从言语化到内化,离不开反复的练习训练。问题是如何训练?由于学生很少甚至没有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其结果是只能获得一些非本质问题的辨别和解题技巧上的技能,而达不到概括和迁移的水平。如果过早地把学生的“成长成本”耗在没完没了的变式练习上,不仅削弱了学生技能内化的质量,而且还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学习情绪恶化甚至厌学。长此以往,学生便习惯于各种题型的操作与演练,依赖于老师的指导,成为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懒汉。基于此,关注训练的“质”成了一线教师面临的迫切问题。笔者认为,技能训练的“质”应从训练后的熟练程度和能否类化两方面衡量。其中,变式起了关键作用,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通过非本质特征的变化的题组训练,突出其本质属性,使学生熟悉并熟练新的数学技能;二是通过变式训练,在形式变化中把握不变的东西,将操作方式内化,以促进数学技能的纵向迁移。当然,练习的次序及度的把握将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首先,技能训练的时间分配要适当,一般认为分散练习效果优于集中练习。其次,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以实现技能的有效迁移。最后,充分利用练习及时反馈的强化与矫正功能,使正确动作成分得到巩固,错误之处得到纠正。

篇3: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技能

随着不断深入的新课标课程的改革, 提出了对中小学的音乐教师的很高标准和要求, 新课标下的要求是将音乐中的审美观念当做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中心, 注重将学习的兴趣化作学习的动力和中小学生个性化的自由发展。从现实的方面来说, 改革现在的中小学音乐体系的教学可以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 也提升了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 全面增强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是我国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2、有效管理课堂

新课改的实施下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标准, 而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下面几项能力: (1) 在认知等方面了解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 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音乐教育; (2) 应当具有一些器乐和声乐等方面的音乐感知能力、表演能力和专业的音乐素养, 还需要具有基础的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的历史知识, 就可以向学生提供出全方位和高质量的音乐教育; (3) 具备使用多种材料的教学、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能力, 可以让学生增加对音乐的兴趣; (4)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包容不同学生的不同音乐背景、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音乐能力, 体现出价值的多样性; (5) 提供给学生和同学、家庭之间的相互合作的时间和机会; (6) 在教育的过程中准确作好计划、实施评估教学, 不断反思和探究, 逐渐加深自己的专业音乐能力, 提炼出音乐教学的观念, 提高教学的技能, 并为音乐的专业教学作出发展的贡献。

最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就是传授给学生音乐的本身内在东西,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品味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因为音乐自身就是有着强健的生命力, 针对音乐的特有韵律等非概念主观的特性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这个理念就给了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上给出了创新的教学形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音乐过程中, 将自身的音乐经验向学生展现出来, 让学生大概有个体验, 而不只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来感受音乐。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在音乐上的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感知音乐, 体验音乐的魅力, 获得灵感并与音乐进行自由的交流。教师要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思辨性的思维, 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中小学音乐中的知识和内涵。教师不仅要做好自身的引导工作, 还应当在教学音乐的过程中利用肢体语言充分地将情感和知识表达, 并把音乐中的内涵展现出来。

3、教师具备的教学特点

在现在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里, 学生能够获得的信息方法是多元化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是局限在教师的专业方面。因此, 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学习, 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教育上要将音乐和育人作为根本, 争取做一名优秀的知识型教师。随着现代音乐教育进程的不断延伸, 之前把教师当做中心来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标准和要求。要想全面的提高中小学学生的音乐素养, 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教师应当要以引导的角色去为学生服务。教学中要开展体验式的积极性教学, 并不断地加强课堂教学质量。因为教授知识和传递信息都是通过师生交流的形式来实现的, 而交流的方式有语言交流, 也有肢体动作的交流方式, 但这些交流的方式和知识在传递中的载体是音乐的教学过程, 其中体现着教学方法的实施进展。从教师本身出发, 能力需要不断地更新, 教学方式也要随着转变, 建构有自己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案, 创建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 给学生提供出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环境。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时刻学会反思, 在不断地反思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反思不仅只是学生要拥有的学习能力, 而且也应该是教师具备的专业素养, 只有经常进行反思, 才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才能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改进。所以, 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案例来给学生讲解, 并不断地提醒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

课程模块的核心设置要从课程的中心思想入手, 音乐培训主要针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这两个方向的发展, 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模块:一是学科能力类, 该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现代舞蹈与民族表演”、“声乐的演唱研究”、“键盘的演奏和研究”、“合唱与指挥”、“现代舞和民族舞表演”等音乐课程内容。新课标下的《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学要遵循“突出音乐的特性、强调音乐的具体实践、重视学科之间的综合”的理念, 这说明对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求具备某一专门音乐的表演能力还要具备多种音乐学科综合利用的能力。这些课程的设置, 在弥补教师音乐学科的知识上和技能上的欠缺与不足时, 也给教师们提供了可以的教学相关的音乐综合学习的机会。二是教育技术类。教育技术类音乐课程主要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课件的制作和设备的使用”、“电脑的音乐制作”等课程, 随着现在学校课堂上多媒体应用的推广和普及,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使用已经成为了现代教师上课必备的设施。

4、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

对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来说, 把日常工作的教学任务完成就当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 包括有基本的音乐乐理、视唱、各种音乐曲式和声乐等。还应当要清楚一些中外音乐史中比较经典的音乐作品。对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来说, 所要求具备的专业能力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教师是不一样的, 其要求的重点不是教师本身的知识深度, 而是教师本身的知识广度。因此, 要想将教学任务很好地完成, 音乐教师就要不断地去学习去了解相关科目的知识, 尽最大力量去减少自身在音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盲点。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去了解了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从根本上按照新课标下的标准去培养中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兴趣, 挖掘出小学生在音乐创造力方面的潜力。

5、结语

音乐教学在目前应该要把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作为目标依据, 不断更新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模式, 不断的积极主动的教学, 去除机械的教学模式, 全面的去理解新课标下的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目标, 改换旧式的音乐教学设备, 最终全面提高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有效地推动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 2011:22-26.

[2]李燕.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浅见[J].中国音乐教育, 2010 (6) :19-20.

篇4:谈小学写生教学的基本技能

一、第一项基本技能:对事物外形的整体的感知(左脑的绘画模式)

在绘画中,看到复杂的事物,学生往往会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用他们平时烂熟于心的几何形体来对复杂的事物进行整体感知。

二、第二项基本技能:对边线的感知(进入右脑绘画模式)

纯轮廓画向我们展示了绘画(写生)的第一项基本技能:对边线的感知。在绘画(写生)中,边线是指两件事物相遇的地方。例如,在前面的纯轮廓画中,学生画的边线在手掌中两块肌肉相遇并形成一道界线的地方(即形成的皱纹)。在画面中,被两边共享的界线被描绘成一条线,并被称之为一条轮廓线。因此,在绘画中,一条线总是指两件事物的共同边线,也就是被共享的界线。酒杯与人脸练习也阐明了这个概念。学生画的线条既是头影的边线,又是酒杯的边线。

简单地说:在绘画中,一条线总是代表一条被共享的边线。

一个儿童智力拼图玩具,也阐述了这个重要观点。

船和水面共同分享一条边线。船帆的一边也是与天空和水面共同分享的。换句话说,那条被分享的边线表明水面到此为止,而船身刚刚开始。

请注意拼图最外围的边线——它的框架或格局,即整个结构的界限,也是天空形状、陆地形状和水面形状的最外围边线。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比如画手,他们总是试图单独画出每个手指,而忽视手指和手指之间是共享边线的,复杂、重叠的物体更是如此。因为我们看到的物体是立体的,尤其是近距离观察(比如手),边线是有空间感的,不明显,但画到纸上是平面的。平面的东西看起来要有立体感,边线就变得十分重要。

这里涉及到了绘画中最最关键的问题:“什么是绘画?”

在美术中,“显像板”的概念异常的抽象,而且解释起来很困难,要想理解它就更难了。

显像板是一个精神概念。在我们的脑海里想象一下:显像板是一个假想的透明平面,就像一扇框起来的窗子,总是在艺术家面前挂着,总是与艺术家两只眼睛构成的“平面”相平行。如果艺术家转变方向,平面也随着改变方向。艺术家在“平面”上看到的东西实际上延伸到一定的距离。但艺术家“看到”的画面是这个透明平面后的物体奇迹般地被压平了,在某种意义上就像一张照片。换而言之,在那个框好的“窗户”后的图像被转化成图像。然后艺术家把“在平面上”看到的图像“复制”到平整的绘图纸上。

这是绘画的神奇之处:你在显像板上(用一只眼睛)看到的平坦的两维图像,当被复制到绘图纸上时,对看到你画的人来说,神奇地变成三维的了。其中对边线的处理很重要,比如一张打卷的叶。

那是不是每次画时都必须把一只眼睛闭上?其实不一定,但大多数画家在绘画时闭上一只眼睛。看到的物体离你越近,就越应该闭上一只眼睛。物理离你越远,你就越不用闭上眼睛,因为以上提到的双目视觉不等同将会随着距离的增大而消失。

三、第二项基本技能:对空间的感知

当一个低年级学生想画一把椅子的时候,他的左脑模式对椅子已经知道了很多。比如说,椅子四条腿一般来说全部都一样长;椅子腿必须立于平坦的表面上等等。这些知识不仅帮不上忙,而且在画椅子的时候会帮倒忙。原因是,当我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时,得到的视觉信息可能与我们知道的事实不一致。视觉上的,一张椅子的腿可能显得长短不一。椅子背上的弧线也可能显得跟我们知道的完全不同。那么我们该怎样办呢?答案是:根本就不要画椅子!而是把椅子周围的空间画出来。

简单地讲就是要逐步形成正确有序的观察方法:整体——局部——整体,先整体是了解物象的外形,再分解观察事物的不同细节,最终画面要进行整体调节,达到好的写生效果。

至此,写生教学最关键的两个策略已经揭示,它对学生观察力和表现力起着关键作用。

四、第三项基本技能:对关系的感知

即透视和比例。小学低、中年级要求不高,通常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才陆续接触。原理他们很难理解,涉及到显象板的概念。我们主要是教给他们方法,比如闭上一只眼睛看事物,伸直手臂用铅笔去量事物的比例关系,关键是要把立体的事物看作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然后用共享边线的方式把它“复制”下来。

五、第四项基本技能:对光影的感知

即所谓“描影法”。对于前面的几项技能,它要简单得多,而且必须以前面的技能作为基础,但它不在我们研究的范围。

六、第五项基本技能:对整体的感知

篇5: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

歌唱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唱歌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

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和接受能力,唱歌技能训练应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循序渐近,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一、歌唱的姿势

良好的歌唱姿势对于歌唱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就象战士射击、运动员赛跑一样,都需要正确的姿势,因 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歌唱姿势给予正确的指导。

首先要结合歌唱教学实践活动,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能够区分正确和不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 势,要求是站立垂直,两脚略微分开站稳,头正、目平视、两肩稍向后移、胸自然挺起张开,腹部顺其自然收 缩,下颏收回,感觉到仿佛由小腹到两肩之间形成一条直线。另外精神要饱满,有从容之感。坐式唱歌,要求 上身自然垂直,端正,两腿弯曲分开,两手平放在大腿上,看课本唱歌时,要求两手拿课本视唱,划拍时,左 手持书,右手用小动作轻轻划拍。总之,指导原则是姿势正确自然美观,有利于歌唱和身心正常发育。同时还 应注意,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那些不正确的姿势,其主要毛病是仰头、挺胸过高、腹部过于凹进,肌肉和精神 过于紧张,既影响呼吸、发声器官的正常活动和声音的流畅,又不美观,这样就不利于歌唱和学生的正常发育 。

二、歌唱的呼吸方法

首先要使学生懂得呼吸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应掌握好,缓吸缓呼、缓吸快呼、快吸缓呼、快吸快呼的 基本歌唱呼吸练习法。

第二,教师在教学时用正确的呼吸方法示范,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第三,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当今广为采用流行于世的胸腹联合呼吸法,吸气时空气由口鼻、气管吸入肺中, 胸腔随之自然挺起,有向上伸展的感觉。这是由于膈肌下降,加压于腹部器官,所以腰腹部也相应地扩张,但 不要过于突起腹部,而要自然适当,颈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要紧张,也不要抬肩,吸气要根据需要而决定气 量大小,从而控制和运用气息。

第四,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歌唱呼吸功能的训练,例如:教唱内蒙民歌《牧歌》时,教师就应当按歌曲乐句 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和掌握比较平稳深沉的缓吸缓呼的歌唱呼吸方法。又如教唱《游击队歌》就可以按歌曲的 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快吸缓呼的歌唱呼吸方法。

第五,注意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对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的少年,不应按成人或专业训练要求进行 训练,要注意教室内的.卫生和身体保健教育,保护好少年呼吸系统诸器官。

除上述之外还应注意学生经常发生的毛病,常见有些学生发音时总是唱不够拍,唱高音时吃力,唱不准, 喉头负担也比较重等,都是因为气息不足,缺少气息的支持,不会控制和运用歌唱呼吸方法的缘故,故此,必 须掌握好科学的呼吸方法。

三、歌唱的发声方法

歌唱和说话的重要工具是人的发声器官,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发声和掌握歌唱技能与技巧。首先应了解发 声器官的构成、少年的音域声区、变声特点和嗓子保健、发声练习法等。

第一,发声器官简介及其功能

1、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腹肌、横隔膜。

2、发声器官:喉头、声带等。

3、声音调节器官:咽腔、口腔、鼻腔等共鸣腔。

4、咬字、吐字器官:唇、齿、舌、上腭、下腭等。

上述所说的各发声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而且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有机 发声器官系统。在歌唱时,如能正确的控制和运用这些发声器官,声音就会清晰、动听、悦耳。

第二,小学生的音域及声区

小学生能演唱的声音,从最低到最高音之间的距离称之为小学生的音域,其总音域一般是从小学1组的a到 小学2组的c。

小学生的声区是指他们的总音域按不同共鸣腔发声,音色特点分成高、中低三个声区,中声区也叫混合声 区,是小学生原来有的自然基础音。从小学1组d到小学1组的a,这几个音容易发出比较优美动听的声音,因 此也称自然声区。因为在低高两个音区中间,具有混合音色,故被称为混声区,低声区是从小学组a到小学1组 的d,高声区则从小学1组的a到小学2组的c。在这里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在选择歌曲时,要尽量适于小学生的音 域及声区,发声练习时更应如此,不要过低,过低会使学生的声音容易疲劳,也不应过度,过高易使学生的声 音造成沙哑、发炎等病变。

1、发声和歌唱时,要在学生能够自然唱出的实际音域范围之内,最好用轻声进行短时间的练唱。暂不要 求扩展音域和增大音量训练。不要大喊大叫,乱用噪子。

2、对于声带嘶哑、充血、水肿、发炎甚至失声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并给予关照,指导他们听唱或 欣赏,对严重的要请医生及时检查医治。

第四、发声练习的要求和方法

发声练习是获得最佳声音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唱出一些必要的练习曲。

小学发声练习一般都要排在每节课的开头时间,不宜过长,而且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要少而精。唱得 正确、熟练、每支练声曲应注意难易程度,一般应当由浅入深,每支练声曲都有自己的要求,必须按要求去做 ,同时要纠正学生经常发生的喉音、鼻音、颤抖音、漏气、白声等毛病,不断给予引导及纠正,还要加以说明 讲解。

四、歌唱吐字、咬字方法

咬字就是按规范化的发音方法,找准声母的发音部位,吐字就是找准韵母的主要母音,按照“小声”的口 形加以延长并注意归韵,总之,要按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方法去咬字、吐字,这样才能把歌词唱得清 清楚楚,一点不能含混。

除此之外,要注意那些常有的地方口音,教师应给于纠正,加强标准话的练习及推广。教师在教学中可运 用个别示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的方法练习。

篇6: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技能

我有幸参加了本次(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小学语文培训班)网络培训,应该说收获不浅。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但学到了不少的很多在书本上没有的经验和知识而且也开阔了视野领会到了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在我把参加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由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

一、本次培训一共分为五个模块,包括预热模块、专业理论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培训总结,从中我体会到了小学语文教学是需要老师的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最让我开眼界的是虎鹏老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虎鹏老师的范读是那么激情飞扬,组织课堂得那么有序有秩,让学生提问题答问题那么活跃积极,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平时研究和探索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的去吸取先进的经验来为自己的实际工作服务的。

二、通过培训所发现的需要改善的不足之处以及分析

通过本次培训我不但学到了知识吸取了经验而且还看到了自己的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1、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个人素质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也就要求教育的不断更新,需要可持续性的发展。教师之路该如何走?作为骨干教师又该如何做?在培训中,我聆听了杜娟老师的成长故事、聆听了王立英教师的精彩报告后,我受益匪浅,他说的教师应由

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化,我觉得传统型的教师已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我们在职的每位教师都应该不断地用知识来充实自己,并逐步向专业化教师转化,吴一凡老师的报告让我认识到新的世纪,新的形势向我们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更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没有理由不具备特殊技能知识,没有理由不学习,不提高自身素质。

总的来说,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探索还不够

在培训当中,聆听韩立富院士的关于有效备课的内容,我体会到了老师所讲的 “背学生、备课程、背情景、背自己、背设计”五个行动落实得还不够。备课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备课是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优化教学过程的需要,备课是教师积累经验、提高自我的重要过程,备好课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3、现存差距与原因分析

通过培训,我体会到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备课有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参看资料、选择教法及编写教案五大基本流程。我是这样来理解的:

深钻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简而言之,就是了解教材。

(1)、通读全册教材,做好一学期的计划。拿到教材后,我们要认真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内容和编排意图,对照《课程标准》对年段的要求,针对本班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水平,确立一学期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目标,整体制定课时计划,合理地安排各部分教学内容。

(2)、要做好各个单元的备课。充分发挥教材单元对学生思想、情感、语言、思维发展的整体促进作用。因为教材是按不同主题统摄的事物类别来组元的,随着单元内容的展开,教材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无限广阔的认识空间,因此,教师要在通读一单元教材的基础上,确实每课的落角点和目标,整体考虑学生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并从一个单元出发去开发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3)、了解学生。

学生是我们直接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了解学生,就能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启发诱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还能准确地把握难易与详略,恰当选用手段与方法。总之,了解学生是保证课堂教学实效的根本。

上一篇:初一文学常识小结下一篇:缘分五组抒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