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成果分享依据研究

2024-05-28

改革成果分享依据研究(共4篇)

篇1:改革成果分享依据研究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提出,将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看作是一项长期任务和当前的紧迫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

分配格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上,提出实现“两个同步”,提高“两个比重”的方针,表明政府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决心,较以往收入分配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之年。在这一关键时期提出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一般来说,衡量一国收入分配格局合理与否的标准,在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否合理,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是否合理。事实表明,中国已从一个收入分配最为平均的国家,变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过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持续下降,资本所有者所得过高,已严重阻碍了社会分配格局的优化。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中存在着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过低。大量国民财富通过非规范的途径流入个人手中,形成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当前,我国的初次分配出现了“三低”:劳动收入在我国国民收入(cni)中所占比例低,工资收入在个人收入中所占比例低,居民总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低。据统计,我国居民总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1998年为68.6%,为61.8%,为45.3%,为44.6%。以为例,居民工资总额大约在2.3万亿元左右,占当年城市居民6.78万亿全部可支配收入的33.9%。这表明,在城镇还有4.48万亿是通过非工资的方式分配的。

二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一般可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都较高。例如,美国gdp的70%是劳动报酬,其他国家也普遍在54%--65%之间。而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与劳动报酬比重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78年到,我国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全国总工会一项调查显示,23.4%的职工5年未涨工资。

三是我国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存在不公平。虽然按劳分配为主体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初次分配的原则,但受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历史上工资水平偏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不断提高,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研究数据显示,资本收入在我国国民经济分配中比重大幅上升,从1998年到,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为30.5%,城镇单位劳动报酬年均仅增长9.9%。至年中,港澳台企业年均效益增长33%,而职工工资增长为零。另据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对天津等个城市的纺织企业调查,90%的企业职工工资年分文未涨。

四是低收入者比例过大,贫富差距突破合理界限。近年来,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1991年为15.3%,1996年为13%,下降到11%。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贫富分化的急剧加速,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明显。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社科院等编写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中指出,10%的最高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而10%的最低收入家庭的相应比例仅为1.4%,财富差距达到32倍。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不断飙升,我国的财富差距至少超过40倍。据测算,我国当前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5,而欧洲与日本大多在0.24到0.36之间。我国面临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非常严峻了。

此外,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引发利益群体严重分化,劳资矛盾激化了利益分配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主要体现在:

(一)劳动者收入低,劳动时间长,

篇2:改革成果分享依据研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守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改革征地制度, 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这是征地制度改革内容首次写进中共党代会报告。

征地制度改革写进十八大报告, 表明了党中央根本改革这一制度的决心。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意义重大。它是落实十八大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制度安排。我国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重点在最广大区域的农村, 难点在最大群体的农民, 目前农村小康实现程度与总体指标相差20多个百分点, 差距最大的指标是城乡居民收入比。通过征地制度改革, 可以让农民参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取得更高的土地财产收入, 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这样才是真正让农民分享了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间, 我国工业化进程高歌猛进, 城市化快速推进, 土地的作用功不可没。我国经济的高增长, 依靠高投资和高出口和政府主导下的地区竞争来支撑, 征地制度是保障这一增长模式的重要因素。土地的宽供应和高耗费保证了高投资;压低地价的低成本供地保障了高出口;以土地的招商引资保障了工业化, 以土地抵押融资和土地出让保障了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尤其是地方政府通过控制土地一级市场, 将建设用地供应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保证了它以非市场价格提供土地, 用于工业建设。这套独特的土地制度安排不仅使中国的工业发展避开了土地稀缺的短腿, 而且还使土地成为招商引资和推动工业发展的工具。另外, 将稀缺土地大量配置于工业用途, 保证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方式是维系传统增长方式的重要工具, 征地制度又是维系现有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制度安排。因此, 要转变传统增长方式, 就必须改变现行土地利用方式, 也就必须根本改革征地制度。

篇3:探索创新之路,分享改革成果

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第30个年头,作为一家大型的中国医药上市企业,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从成立到发展、壮大,都是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她不仅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实践者,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见证者、受惠者。

1998年9月8日上午9时,对中国医药商业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随着一声铜锣响起,“上海医药-600849”亮丽上市,中国医药分销行业,一个新的生命从此诞生!

10年,历史长河里沧海一粟,而对于“上海医药”,却是迈入不断壮大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征程!

10年来,“上海医药”以全新的发展理念投身改革——创新药品分销,发展零售连锁,进军现代物流,拓展渠道网络,开展国际加工。她展创新之气,行做强之力,培育着中国医药商业服务第一品牌,并且向医疗服务产业化方向发展。

10年发展显实力

“上海医药”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目标定位于做中国医药流通企业的领先者,为振兴祖国民族医药产业担当重任。

10年来,“上海医药”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国企改革的要求,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方向,以改革和创新为手段,深刻认识到“50年一贯制的医药流通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以开拓者的勇气和锐气不断深化企业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上海医药”坚持以药品分销为主营发展方向,提出了“拓展大上海,做大长三角,联动全华东”的战略构架,在“决胜华东”的战略指导下,公司开始了打造“分销、零售、物流”的三网一体建设,形成了不断健全的华东商业网络。公司日益扩大与全球著名医药跨国公司的业务往来,目前与国际、国内4 000余家客户保持密切的业务关系,与世界前20位跨国公司建立了重要合作伙伴关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上海医药”发展迅速,主营业务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稳步增长,保持了在全国医药流通领域的领先发展态势。

品牌建设显价值

“上海医药”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医药分销企业为目标,坚持“更强、更精、更专业”的企业方针,充分利用信息化和增值服务的优势开展品牌建设。

10年来,“上海医药” 在桃浦区未来岛物流园区建成了当今中国最具现代化水平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形成了以现代物流为核心的“三网一体”运行模式;公司在莘庄工业区建造了国际化cGMP标准的“天平”新厂,使工业国际化战略初具雏形,形成了以天平药厂为核心的国际化合同加工基地和行业品牌药定牌加工基地,并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同时通过英国MHRA、澳大利亚TGA、美国FDA认证的医药企业;公司建成了以外高桥海港重镇为依托的多功能、广渠道、高水准的国际医药物流平台,并走出国门建立了苏丹海外药品制造基地,形成了“上海医药”面向国际市场实施国际合作的医药进出口贸易体系。

一系列大手笔的改革举措为企业的发展蓄积了后劲。“上海医药”以更强大的全国立体分销网络、更精湛的品种运作能力、更专业的增值服务水准的工作目标追求,提升着公众的认知度,扩大了市场的影响力。

2007年SPDC(上海医药物流中心)获得了“上海名牌”称号;公司华氏大药房获得“中国商业名牌企业”的光荣称号,其“华氏”零售品牌,连续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名牌”、“中国商业名牌企业”等多项殊荣;“上海医药”跻入(沪市)中国上市公司100强企业、中国最具发展潜力50强企业的行列。

企业文化显成效

公司坚持“诚信、和谐、责任、执行”的核心文化理念,倡导“企业成功,员工成长;创造价值,注重回报”的企业价值观,员工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公司倡导的“业绩文化”促成了各板块“领军人才” 的形成,以超额完成预算目标为考核依据的“金苹果奖”得主逐年增加,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做贡献的良好风气。公司的“员工成长训练营”成为青年员工职业生涯导航的品牌化项目,一批年轻的职业经理人走上岗位;公司探索建立的一支党务工作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基层,为企业党建增添了活力;公司工会始终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的理念深化工会的职能,以服务的要求部署工会的工作,以和谐的标准检验工会的业绩。

近年来公司获得了中国医药行业企业文化建设优秀企业、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上海市模范职工之家、上海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以及上海市“集体合同”示范单位、上海市“五四”特色团委等荣誉称号。

社会公益显责任

作为国家和上海市的药品动员保障基地、军队战略药材的代储企业,“上海医药”在每次重大灾害性事件发生时,都挺身而出,勇担重任。公司在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中积极主动,近10年来共捐赠价值2 000余万元的各类药品。

在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上海医药”迅速筑起了一条药品应急供应的“绿色通道”,唱响了一曲药品保障线上的神勇之歌。短短10天里,公司共计向灾区发送救灾药品11批,总计10 521件,153.2吨,价值人民币455.8万元;公司员工捐款33.5万元,其中远在苏丹海外基地的员工也主动捐款;团员青年为灾区婴儿认捐奶粉110箱;全体女职工用爱心为都江堰市胥家学校学生编织毛衣1 300余件,另赠送全校学生每人一双运动鞋以及书籍等物品。

谱写企业发展新篇章

10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前10年,“上海医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展望未来,“上海医药”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指导,坚持走探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走好企业的每一步,去续写持续、健康、稳步的企业发展新篇章!

篇4:改革成果分享依据研究

一、学生养蚕成活率不高的成因

“养蚕”是一项简单易行的实践活动,学生对于这项活动更是兴趣浓厚,“蚕”对于一些硬件设施(如场地、温度等)都要求不高,技术含量与难度也比较低,学生容易掌握,要求整个活动时间也是比较适宜,历经一个多月。可是,很多的学生反映,他们饲养的蚕成活率、结茧率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们的饲养的情绪与养蚕的热情,而且严重影响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这一科学素养的达成。

经过抽样调查,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导致养蚕成活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桑叶喂食不当

1.桑叶喂、换不及时。原因一:学生白天上课,一天喂食一次或者两次,导致蚕较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原因二:学生喂桑叶掌握不好量,一次性喂得太多,几天不换,蚕除了枯的桑叶,得不到水分,蚕长期吃枯桑叶会生病。据资料得知,蚕每天换新鲜桑叶最好4—5次。这两个原因严重影响了蚕的成长。

2.桑叶不整洁。桑叶上有灰尘和昆虫遗留在上面的排泄物,而学生采下来的桑叶直接喂食。蚕是个极爱干净的动物,吃了不干净的桑叶会中毒、生病,它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很高,空气要新鲜,蚕室中不能抽烟,不能点蚊香,不能喷洒驱蚊剂、灭蟑剂,甚至连香水之类都有损于宝宝的健康。而居住于不同社区不同背景的学生家庭,其环境很难满足上述要求。

3.桑叶保存不当。桑叶采下来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清洗、拭擦干净,剩余的没有放在保鲜袋里置于冰箱里保存。冰箱里的桑叶拿出来立马就喂食蚕,没有放置桑叶到室温再喂食。

(二)饲养环境恶劣

蚕最好置于光线较暗的地方,不要直射阳光。蚕的发育温度是7~40℃。小蚕期适宜温度为26℃~27℃, 相对湿度为85%~90%,大蚕期适宜温度为23℃~25℃, 相对湿度为65%~70%。而居住于不同社区不同背景的学生家庭,其环境很难满足上述要求。

(三)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进行细心的照料,常常忘了喂桑叶,导致一部分蚕是活活饿死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明明知道养蚕的注意事项,为了偷懒,没有做到。由此可以说明:学生对待养蚕的责任心不强,对待生命两字的理解不到位。学生家长对于孩子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缺乏支持与鼓励。

二、指导实验班养蚕

“养蚕”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也不复杂,可要养好蚕就不那么简单了。蚕儿虽小,但在养育过程中所牵涉的科学知识却相当丰富,该解决的问题也不少。尤其是让孩子们来养蚕,每人所养的蚕数量不多,而且都在各自的家中进行,缺乏经验与长期的技术指导。所以,前几年学生养蚕的上蔟率都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们的情绪,遏制了他们观察与实践的积极性。如何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呢?自己带领一个实验班亲自进行养蚕实践。学生的养蚕时间是五月初到六月初,于是我在2015年4月29日给学生观察蚁蚕,5月15号观察蚁蚕,5月19号发放蚁蚕。

我利用该方法在去年初次尝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为科学老师指导学生养蚕,提高“上蔟率”获得了第一手的经验与依据。

三、提高养蚕成活率的策略

科学课上,组织了四(1)班学生的主题探究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总结了提高养蚕成活率的策略,分享如下:

策略1:分小组集体养蚕。分散养蚕的缺陷是科学教师无法监控,一些学生会出现思想上的松懈,于是在四(1)班养蚕时进行了小组集体领养,并且把养蚕活动进行小组考核,计入到期末的操作能力考核的平时成绩中。

策略2:签责任书与发告家长书。为了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要求每组每个人签下领养蚕的责任书,责任书中明确领养的只数,到时归还蚕茧。并且发放告家长书让家长明确养蚕活动的意义与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取得家长的配合。

策略3:养蚕前先学习养蚕方法。在学生不明确如何养蚕时,会出现很多错误养蚕的方法,比如说在“眠”期的蚕以为死了,扔掉了;喂食有水的桑叶;把蚕长期放在光线强烈的地方等等。每组发放养蚕方法小卡片,提醒学生每一阶段的蚕该怎样饲养,注意什么事项。

策略4:成立养蚕领导小组。在班级成立以科学老师为首养蚕领导小组,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与班级学生和老师联系,立即答疑,立即处理,保证在养蚕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解决。领导小组的成员定期对于养蚕小组的蚕进行观察与记录,并且对每个小组的养蚕过程进行整体的了解,便于调控。

策略5:颁发养蚕经验记载本,进行资源共享。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条经验,我有一条经验,我们交换,就有两条经验。对于养蚕的经验,每个人总结的都记录在养蚕经验记载本上,那么全班将会有很多很多的养蚕经验,便于分享。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引领探究,善于发现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寻找策略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养蚕成活率并不是唯一的目标,而是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科学活动,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生长、发育,并对蚕的一生进行仔细地观察、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进一步地了解生命,感受生命和体味小生命存在的价值,寻找日常生活中饲养小动物的策略,最终热爱每一个生命。

上一篇:上半年工作总结范例下一篇:初中学生登记表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