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2024-04-18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共6篇)

篇1: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意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跃式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夯实新农村建设产业基础,特制定泰安市2009—2013年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与现状

近年来,我市各级坚持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放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着眼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以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重点,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不断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农业龙头企业有了较快发展。全市国家、省、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23家和102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82家,其中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38家。预计2008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带动农户70万户,占全市乡村户数的60%,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户均增收2100元。

(二)特色农业优势进一步显现。坚持以培植6大主导产业和8大特色产品为主攻方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有机蔬菜、奶业、苗木花卉三大“亮点”,组织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全市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专业村396个;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专业乡镇18个。奶牛存栏17.1万头;苗木花卉总面

积达到23.8万亩。区域布局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如泰山区苗木花卉、女儿茶;岱岳区设施大棚、桑蚕生产、中草药;肥城市有机蔬菜、“两菜一粮”;新泰市黄花菜、池藕、覆膜土豆;宁阳县有机蔬菜、双孢菇;东平县大蒜、鸡腿菇等等,已初具规模,带动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地市场。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力度,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管理,狠抓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有机蔬菜认证基地面积达到22.1万亩,继续保持全国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出口最多。绿色食品认证基地播种面积181.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播种面积达到199万亩。农业品牌建设长足发展,全市农产品商标注册1185件,获得山东省名牌农产品8个。

(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步伐加快。认真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鼓励农户依法成立自主经营、管理规范的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498个,入户社员25万户,带动农民46万户,覆盖种植、养殖、加工等20多个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有效的约束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

从产业发展现状看,蔬菜产业,2008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90.4万亩,总产678.2万吨,其中设施大棚蔬菜基地15万亩,有机蔬菜基地22.1万亩;规模以上蔬菜加工企业47家,加工量达到

70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10%,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利税2亿元,其中有机蔬菜加工企业近20家,加工量30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4%,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1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粮食产业,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37.5万亩,总产289.7万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18.7万亩,总产135.8万吨;玉米播种面积271.4万亩,总产136.3万吨;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67家,加工量达到145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52%,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油料产业,全市花生播种面积71.1万亩,总产19.7万吨;大豆播种面积19.2万亩,总产3.7万吨;规模以上的油料加工企业6家,食用油加工产业发展的潜力很大。奶牛产业,全市奶牛存栏达到17.1万头,规模饲养比重达80%,各类型奶站发展到111个;培植引进蒙牛乳业(泰安)公司、亚奥特乳业公司、安康生态乳业公司等乳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15.5亿元。畜禽产业,全市规模以上畜牧龙头企业65家,年创产值67亿元、利税5.5亿元,其中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7家、市级18家,带动农户60多万户;肉蛋奶总产量达到92.5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75.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2%,畜牧业成为对第一产业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各类养殖小区2640个,规模养殖场(户)4850个,规模养殖畜禽占出栏总量的65%以上;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126个,其中合作社78个,发展社员3万多名,带动农户5万多户。丝绸产业,全市桑园面积11万亩,年发放蚕种稳定在27.5万张以上,2008年产茧9741吨,带动蚕农5.5万户,茧款收入2.09亿元;蚕

茧收购加工和制丝及丝绸产品加工企业8家,年销售收入达8亿元,是全省最大的桑蚕茧生产基地,是全国桑蚕茧的重点优势产区之一。特色经济林产业,全市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10万亩,干鲜果品总产量68万吨,产值13.6亿元,“三品"认证面积53万亩,取得注册商标的果品31个,省级名牌果品4个,果品贮藏加工能力13万吨,林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5个;肥城市、岱岳区、宁阳县、东平县先后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肥桃之乡、中国板栗之乡、中国大枣之乡、中国核桃之乡,肥城市被命名为全国经济林生产示范县。苗木花卉产业,全市苗木花卉总面积达到23万亩,总产值11.5亿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木材加工产业,全市速生丰产林面积达到62万亩,木材加工企业及个体加工户发展到544家,木材加工能力 57万立方,主要产品有各类中高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木片、家具等,年加工产值4.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渔业产业,全市各类水域面积40多万亩,其中湖泊25万亩、水库12万亩、池塘4万多亩。渔业养殖和增殖面积达到33.7万亩,总产6.51万吨,产值8.93亿元,渔民人均收入5395元;水产品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5个,产品加工规模1.6万吨,销售收入4.91亿元,利税0.46亿元。发展各类渔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60多个,参加合作组织的渔户达1000多户。

虽然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经济文化强市要求相比,我市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最大的薄弱环节,也成为阻碍和延缓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在精深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等方面档次不高,产业链条短,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农业发展仍处在原料产品、初级产品阶段,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远远低于兄弟市,农产品出口创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问题,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落实,认真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大事来抓,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制定落实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创新引导推进机制,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在更高层次上全面推进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再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努力把泰安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农产品基地大市、加工大市和现代农业强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原则。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区域化布局创造条件。

坚持自我积累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级资金和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好市级产业化扶持资金,扶大、扶优、扶强,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促进龙头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以科技促发展的原则。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研究和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发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实现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打造品牌,争创名牌,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根据市场需求,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做到围绕市场进行谋划,围绕市场加快发展,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产业化经营。

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原则。立足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农业龙头企业,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鼓励引导,促其快速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促进农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发展目标。

树立大农业、大食品、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攻方向,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发展为突破点,推动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全新的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模式。

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集群式发展。坚持骨干龙头企业培植与发展中小规模农产品加工群体结合,到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0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增加到50家,过5亿元的20家,过10亿元的10家,过20亿元的2家以上;出口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上,出口创汇2亿美元以上;科技型龙头企业达到50家。中小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00家以上,建成农产品加工专业乡镇15个、专业村300个。

农产品加工规模快速膨胀。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70%以上,并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高端消费、终端产品的延伸完善,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由2008年的150亿元提高到500亿元以上,增长233%。

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特色规模。到2013年,全市建成优质专用粮食基地播种面积35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播种面积300万亩,特色经济林基地130万亩,用材林基地73万亩,苗木花卉基地30万亩,桑蚕基地20万亩。上述种植基地全部达到500亩、1000亩、10000亩连片规模发展标准,设施农业发展到30万亩,全部达到冬暖式或四面采光棚标准。畜禽养殖基地发展达到600处以上,全部

达到国家规定的规模养殖场(小区)标准。渔业生产基地达到17万亩,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规模水产养殖标准。

农业标准化水平有明显提升。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00个以上,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24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260万亩;有机食品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农产品种养基地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成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区乡镇达到20个左右。

农产品市场体系、品牌建设有大的突破。产地市场建成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56处,专业市场26处,建立覆盖城乡的农产品销售网络。销地市场力争本地农产品、食品进入外地100个大中城市和30个国家(地区)。建立网上市场,50%以上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大小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到5000家以上,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展到10万人。争创中国名牌农产品2—4个,山东省名牌农产品20个,农产品注册商标达到1685个。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市级农业科研机构达到全国同级同行业一流水平。改革完善全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搭建全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中等国家水平;市级龙头企业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省、市级龙头企业全部建立起自己的研发中心,主要农作物良种良法覆盖率达到98%以上,畜禽良种良法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农民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依托龙头

企业,每年新发展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个以上,到2013年发展到2000个,入社社员达到85万人以上,70%的农户与龙头企业或市场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领域的收入占人均年收入比重达到75%以上。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流通、运输、储藏、耕作、灌溉、生资供应、技术服务等专业化经济组织逐步实现社会化。

三、产业化发展重点

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抓产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催生一批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性专业组织,带富一批农户、带活一方经济。着力培植“10大产业链”。

(一)蔬菜产业链。

1、发展思路和目标。以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示范工程为总抓手,积极推进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调整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稀品种,加大引进、培植蔬菜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力度,大力发展有机蔬菜产业,在巩固扩大国际市场有机蔬菜占有份额的同时,不断扩大国内市场销售比重。到2013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240万亩,总产700万吨。有机蔬菜认证基地面积发展到30万亩,总产100万吨。

2、基地区域布局。建成以夏张、边院、汶阳、伏山等为中心的3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以良庄、房村、华丰、楼德等为中心的20万亩大棚菜基地;以王庄、桃园、宫里、谷里等为重点的20万

亩早春土豆基地;以伏山、东疏为中心的黄瓜制种基地;以泉沟、西张庄、堽城为重点的10万亩泰山系列食用菌基地;以岳家庄、鹤山为重点的5万亩泰山池藕基地;以汶南为重点的3万亩黄花菜基地。

3、龙头企业发展。到2013年,全市蔬菜加工企业达到100家,销售收入达到110亿元,加工量占蔬菜总产量的60%。

(二)粮食产业链。

1、发展思路和目标。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稳面积、保总产、抓优质、强加工”的思路,以实施“农产品竞争力提升计划”为载体,突出抓好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地方名特优杂粮生产,推进粮食精深加工力度,力争在粮食食品加工、饲料加工转化、工业用品深加工上实现大的突破。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20万吨左右,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25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30万吨左右。

2、基地区域布局。以沿汶河、泰肥宁平原乡镇为重点,建成2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150万亩专用玉米基地。

3、龙头企业发展。依托巨龙、雪菱、富世康、弘兴等粮食加工企业,不断提高粮食的加工转化率和深加工能力,带动我市粮食产业发展水平和档次不断升级。到2013年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到90家,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

(三)油料产业链。

1、发展思路和目标。坚持以食用油加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促进优质专用花生和大豆的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加强基地与龙头企业密切协作与利益联结,实现企业与基地农户的互惠双赢。全市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20万吨以上;大豆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总产稳定在4万吨。

2、基地区域布局。建成以新泰、宁阳山区、丘陵和东平平原、山区为主的100万亩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基地。

3、龙头企业发展。依托光大油脂公司、茂福祥粮油公司、汇通油脂公司等大型油料加工企业,走兼并联合、招商建厂、参股入股等路子,不断膨胀企业规模,提升企业产品档次和质量。到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食用油加工企业发展到20家,加工油料作物达到18万吨,占全市油料作物总产量的80%,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

(四)奶牛产业链。

1、发展思路和目标。坚持以“奶业富民工程”为抓手,以乳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奶牛合作社为纽带,全力推进奶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狠抓奶牛良种改良,提升奶业品质,开发乳品精深系列加工,做大做强乳品产业。到2013年,奶牛存栏发展到30万头。

2、基地区域布局。奶牛标准化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六个县市区的农业生产乡镇和市高新区铁路以东区域,奶牛品质进一步提升。

3、龙头企业发展。巩固提高蒙牛乳业(泰安)公司、亚奥特乳业公司、安康生态乳业公司等乳品加工业,开发乳品精深系列加工,到2013年,鲜奶日加工量达到1400吨,年销售收入35亿元。

(五)畜禽产业链。

1、发展思路和目标。稳步发展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突出发展肉鸭、肉鸡为主的肉禽生产,强化具有特色优势的东平湖麻鸭和毛皮动物养殖,努力完善市场体系,提高畜产品产出率、商品率、加工转化增值率、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形成产加销、贸工牧一体的畜牧产业化格局。到2013年,全市肉蛋奶总量达到119.2万吨,年均增长5.2%;畜牧业产值113.6亿元,年均增长6.9%,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生猪存栏达到162.3万头,出栏量达到289.8万头;肉禽存栏达到1400万只,出栏肉禽8000万只;肉牛肉羊存栏达到185万头(只),东平湖麻鸭存栏达到40万只。规模以上畜禽及配套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0个,年销售收入达到175亿元。

2、基地区域布局。生猪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主要集中在六个县市区的农业生产乡镇。肉禽标准化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五个县市区的农业生产乡镇,到2013年,全市肉鸡存栏800万只,出栏4500万只;肉鸭存栏600万只,出栏3500万只。肉牛肉羊标准化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五个县市区的农业生产乡镇,尤其沿汶河两岸以及山区、丘陵周边饲草饲料丰富的地域,形成商

品肉牛肉羊经济带。到2013年,全市肉牛存栏量达到9万头,出栏3万头;肉羊存栏量达到176.6万只,出栏281万只。禽蛋标准化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东平湖周边的老湖等沿湖乡镇东平湖麻鸭的主产区,到2013年,全市麻鸭蛋产量4000吨。

3、龙头企业发展。畜禽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重点膨胀猪肉、禽肉、牛羊肉、禽蛋四大主导产业。到2013年,畜禽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到46家,年销售收入达到90亿元。饲料、兽药生产型龙头企业,在膨胀泰安六和、众成、联航、吉利等饲料生产龙头企业和山农大药业、泰安鲁星药业等兽药生产型龙头企业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培育新的龙头企业,扩大加工生产能力,提升经济效益。到2013年,全市饲料、兽药生产型龙头企业达到46家,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其它畜牧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商品畜禽养殖、种畜禽生产、畜产品运销、皮毛绒加工、观光旅游园区等,使其成为畜牧产业化综合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到2013年,其它畜牧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3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六)丝绸产业链。

1、发展思路和目标。坚持“巩固提高,积极发展”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发展桑蚕生产、建设现代蚕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继续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规模化基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进我市桑蚕业平稳健康发展。桑园发展以每年2万亩面积速度递增,到2013年,全市桑园面积发展到20万亩,蚕茧产量力

争实现2万吨,带动农户8万户,蚕农增收5亿元。规模以上蚕茧及丝绸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年销售收入达到18亿元。

2、基地区域布局。优化桑蚕产业区域化布局,建成岱岳区、肥城、新泰、宁阳、东平为重点、泰山区适度规模发展的优质桑蚕茧标准化生产基地,在现有集中产区基础上形成桑蚕茧生产优势产业区域,依托各级丝绸公司及各制丝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茧丝绸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重点丝绸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设一流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3、龙头企业发展。重点培育和扶持山东泰安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泰安泰山成通制丝有限公司、泰安市泰银制丝有限公司、泰安华泰丝绸实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使之做大做强。通过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桑蚕生产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带动丝绸产业的提升。到2013年,全市蚕茧及丝绸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均达到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18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七)特色经济林产业链。

1、发展思路和目标。以培植发展干鲜果品加工、贮藏企业为核心,以优质果品基地开发建设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为纽带,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和加工增值率。到2013年,全市经济林面积发展到130万亩,干鲜果品总产量达到80万吨,贮藏加工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5家,贮藏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占总

产量的比例达到50%,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

2、基地区域布局。重点培植“9大特色经济林”基地。一是核桃基地。以东平县为重点,并在肥城、新泰、岱岳区和宁阳适度规模发展,五年内核桃总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二是大樱桃基地。以新泰市、岱岳区、肥城市大樱桃集中产区为重点,面积发展到10万亩。三是桃基地。肥城市桃树规模面积超过10万亩,全市桃总面积发展到20万亩。四是板栗基地。以岱岳区为中心,在泰山景区、徂徕山一带因地制宜发展,板栗面积稳定在26万亩。五是大枣基地。以宁阳县为主,大枣总面积达到14万亩以上。六是苹果基地。以新泰市、岱岳区为重点,苹果总面积达到15万亩。七是泰山大红石榴基地。以泰山区、东平县、新泰市为重点,总面积达到5万亩。八是柿子基地。以新泰市、岱岳区、泰山区为中心,柿子总面积达到5万亩。九是泰山优质茶及中药材基地。以泰山、徂徕山周边地区为中心,发展优质泰山茶及中药材基地,打造泰山“四大名药”品牌。优质茶面积及中药材基地面积发展到2万亩。

3、龙头企业发展。依托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在平原地区重点发展水果贮藏保鲜、罐头制品以及果汁加工厂;丘陵山区重点发展贮藏冷库以及核桃等木本油料系列加工产品。到2013年,在9大经济林基地建设区,扶持发展经济林产品贮藏加工企业14处,使全市经济林产品贮藏加工能力增加27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

(八)苗木花卉产业链。

1、发展思路和目标。立足于发挥传统产业和地域优势,狠抓规模面积的扩展,狠抓起点高、规模大的苗木花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苗木花卉产业。到2013年全市新增苗木花卉面积7万亩,总面积达到30万亩。苗木花卉公司、批发市场等龙头企业发展到 46处,年销售收入达到 30亿元。

2、基地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一个中心五个片区”:一是泰山花卉中心。总规划面积2000亩,实现总产值4亿元,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苗木花卉达到10万亩。二是大规模高档园林绿化观赏苗木主产区。集中在泰山区上高、省庄、邱家店,岱岳区山口、黄前,新泰市翟镇、天宝、果都,市高新区,泰山景区大津口等乡镇办事处,总规模10万亩。三是彩叶观赏树种主产区。集中在宁阳县东疏镇、宁阳镇及周边乡镇、村,总规模4万亩。四是优质用材林苗木、绿化苗木主产区。集中在肥城市汶阳、边院、安驾庄,岱岳区良庄、房村,新泰市宫里、楼德等乡镇,总规模4万亩。五是优质经济林苗木主产区。集中在岱岳区徂徕、黄前、下港,新泰市龙廷、青云,东平县大羊等乡镇办事处,总规模5万亩。六是泰山松柏(奇石)盆景园区。集中在泰山区泰前、省庄、上高,新泰市青云,泰山景区大津口等乡镇办事处。

3、龙头企业发展。引进、兴办起点高、规模大的苗木花卉龙头企业,辅射带动苗木花卉业提档升级;依托苗木花卉经纪人队伍,组建苗木花卉销售龙头企业,不断扩大销售半径;依托苗木花卉特色基地,积极引导发展高资质的绿化工程公司,靠参与承揽市内外

大型绿化工程,带动基地发展。到2013 年,全市规模以上苗木花卉龙头企业增加25家,年销售收入增加27.48亿元。

(九)木材加工产业链。

1、发展思路和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定向培育、定向利用,优化结构及其布局,大力推进基地建设,促进原料基地和后续利用企业的一体化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达到 73万亩,用材林木材蓄积量达到426万立方米,木材加工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33家,木材年加工能力达到141万立方米,占木材蓄积量的33%,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

2、基地区域布局。集中在沿汶沿黄等各类河道两侧、矿区塌陷地、宜网农田、村镇周边、交通干道两侧等区域,推行林草、林菌、林禽、林药等复合栽培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土地产出率。到2013年,全市增加速生丰产林面积11万亩。

3、龙头企业发展。建设一批年加工能力在5万立方米以上的木材加工龙头企业;支持现有造纸企业改造旧生产线,提高木浆生产能力,扩大木浆纸生产规模,逐步增加木浆自给率,改变木浆造纸原料主要依赖从外地进入的现状。到2013年,全市木材加工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增加19个,木材加工能力增加84万立方米,年销售收入增加15.5亿元。

(十)渔业产业链。

1、发展思路和目标。坚持以主导产业和品牌产品为支撑,以建设渔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培育、壮大渔业龙头企业和渔

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延长渔业产业链条,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到2013年,全市渔业产业养殖和增殖面积发展到41万亩,渔业生产基地达到17万亩,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规模水产养殖标准;水产品产量达到7.55万吨,渔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

2、基地区域布局。在东平县水产苗种繁育场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苗种生产基地;在泰山区、岱岳区建设泰山赤鳞鱼绿色食品养殖基地;在东平建立乌鳢标准化养殖基地和东平湖特色水产品生产基地;在岱岳区建立鲢、鳙、草鱼等绿色水产品生产基地;在岱岳区建立热带鱼类养殖基地;在岱岳区建立休闲渔业基地。

3、龙头企业发展。依托赵斌糟鱼有限公司、水泊食品有限公司、国丹食品有限公司等水产品加工企业,利用我市独特的水产品资源优势,引导企业抓生产建基地,不断提高基地规模与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到2013年全市水产品养殖、加工企业发展到30家,带动基地渔户10000家,加工规模达到3万吨,水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1亿元。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化企业集群。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培优培大培强,对投资额大、销售收入增长快、辐射带动农户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企业优先给予财政扶持,鼓励他们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创

建精品企业,实现由初粗加工向熟食、快餐、方便食品发展,由原料、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发展,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多系列精品组合发展,由单一产业向关联度高的其他产业发展。鼓励发展小型多样的加工群体,鼓励相同行业之间、产业上下企业之间,通过合作、联合,由低到高、由小到大,重点建成粮食、蔬菜、奶牛、畜禽、果品、水产、桑蚕等10大产业集群,形成规模集群效应。引导企业创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培养造就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懂经营、会管理、重信用、作风好的企业家队伍。

(二)着力膨胀现代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围绕主导产业、名特优产品开发和龙头企业发展的需要,搞好区域规划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通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牌等模式,积极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突出有机蔬菜、奶业、苗木花卉三大“亮点”,培植培强培大优质粮、蔬菜、干鲜果、畜禽、苗木花卉、桑蚕等6大主导产业和有机蔬菜、泰山系列食用菌、泰山中药材、泰山池藕、泰山茶、新泰黄花菜、肥城桃、宁阳大枣、泰山板栗、东平核桃等10个特色产业,力争五年内6大主导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形成一批万亩以上的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大户。

(三)着力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构建起覆盖所用农产品的标准体系,覆盖所有环节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覆盖市场准入、产地准出的执法监

督体系,覆盖所有标准化基地的技术推广体系,打造县、乡整建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切实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市、县、乡、企业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建设,增强市级检测中心监控能力,建立健全县(市、区)和市场、企业监测网络,积极推行药品、种子、化肥、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大力推行标准化小区养殖、围栏养殖、林畜共养和生物环保养猪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实施质量标准认证和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对申报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给予适当补助奖励。全市每年新增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基地面积18万亩以上。

(四)着力创新产业化经营联结机制。按照覆盖全部主导产业、涵盖所有优势产品、能够联结千家万户的要求,认真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快建设符合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的具体组织形式。鼓励引导农村大户、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基层站所、供销组织、农村干部、学会协会等领办、联办,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型、能人领办型、技术服务型、企业联合型、市场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服务组织。引导农民、合作组织以土地使用权、产品、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参股龙头企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和鼓励金融、保险、科技等市场主体参与产业化经营,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农户+合作社+公司”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多元化的组织结构。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

记步伐,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联合与协作,开展跨区域经营,增强合作社在产业化中的竞争力。积极组建产品协会和行业协会,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的,以企业为主体,以价格形成、权益保护、争端解决等为内容的行业协调机制,加快形成以同一产品为纽带、相互联系、上下贯通的行业组织体系,规避恶性竞争。到2013年,全市入社户收入比非入社户年均提高40%以上。

(五)着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鼓励龙头企业和各类市场主体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网上交易,到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络,形成能控制到终端的现代营销组织体系。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产品国际市场布局和农产品出口结构,引导、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下大气力开拓欧美市场,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出口,突出抓好有机蔬菜、干鲜果品、大蒜、生猪、肉鸡等主导出口农产品基地开发建设,在全市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基地面积百亩村、千亩乡、万亩县示范基地,特别是做大做强有机蔬菜产业,到2013年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到境外投资经营,加强与国际连锁集团的贸易合作,打入国际连锁超市,到海外发展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设立农产品直销机构,带动农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出口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年均增长30%以上。优先扶持和帮助龙头企业申报和争取自营进出口权。鼓励出口型龙头企业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完善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和通关服务,及时提供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和市场变化信息。

(六)着力创建品牌企业名牌产品。牢固树立“商标兴农”、“品牌兴农”理念,鼓励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档次、质量和包装水平,参加产品展洽会、博览会、订货会等,积极开展品牌经营,创立更多的特色品牌之乡;加大品牌名牌争创力度,对现有主导产业、名特优产品进行筛选,做到规划一批、培育一批、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储备一批,每年争创5—8个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培育一批品牌企业群体,努力建设农产品品牌大市。建立创名牌奖励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商标等注册,对获得“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山东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确保每一个品牌有一个经营主体,并不断发展壮大。

(七)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支持龙头企业购买科研院所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不断提升企业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和水平,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精深加工产品。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入股、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企业加快设备和工艺更新改造步伐,大胆采用国际国内领先的一流设备和工艺,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档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加工核心技术研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研发中心。采取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首席专家制度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科技培训机制,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让每一个在家的农民都能掌握1-2门技术,更好地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

(八)着力改善优化产业化发展环境。建立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业产业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层层落实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督导、政策落实、综合协调力度。用足用好市财政每年扶持产业化经营2000万元专项资金,发挥其最大效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采取有偿无偿相结合、投资参股或贷款贴息等方式,五年内争取投入5亿元,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再上新台阶。落实农业产业化经营金融支持、税收扶持和用地、用水、用电、交通四优先政策,为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发展改革、财政、商贸、工商、税务、土地、银监、供销等涉农部门,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想产业化之所想,急产业化之所急,办产业化之所需,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粮食、农业开发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跨跃。

篇2: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1)托管模式。由外出户将承包地交由村组临时统一管理使用,托管期限双方协商;托管期间承包土地享有现有政策性收益不变,如有业主租赁该土地,同时享有土地租金收益。(2)入股模式。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由农户将承包地有选择性地入股产业发展,并参加入股产业经营管理。入股农户享有的国家现有政策性收益不变,同时入股经营收益及经营风险共担。(3)置换模式。由村组协调,将农户零散承包地通过相互置换整合成较大面积耕地,实现专业化、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截至目前,该市在广安区创建土地流转中心48个,规模经营土地17.6万亩,累计建成优质粮油基地16万亩、优质蔬菜基地17万亩、龙安柚基地26.5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368个。

篇3: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17 739万元, 同比增长3.0%。其中:种植业实现产值205 227万元, 增长2.1%;畜牧业实现产值172 089万元, 增长2.5%;林业实现产值7 725万元, 增长56.1%;渔业实现产值20 447万元, 增长3.1%;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产值12 250万元, 增长5.7%。在农业总产值中, 种植业产值最大, 畜牧业次之, 林业产值最低, 具体分布见图1。

1.1种植业持续健康发展

1.1.1种植业产值增长提速。全市种植业实现产值20.52亿元, 同比增长2.1%。其主要原因:一是认真落实粮食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 有力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是做好省级高标准农田示范片项目的建设与申报工作, 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是相关职能部门采取积极措施, 有效抵御了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

1.1.2经济作物生产亮点多。积极推广五大经济作物新技术, 加快品种结构调整优化, 加大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 生产形势良好。蔬菜作物播种面积14 685.73hm2, 比上年增加142hm2, 增长1.0%, 实现总产量245 726t, 增长1.22%。花卉种植面积675.27hm2, 增加4hm2, 增长0.59%。

1.1.3茶叶和水果生产稳中有升。2015年实现茶叶产量1 024t, 增长10.58%, 但由于茶叶的黄金采摘期受了雨天的影响, 优质茶叶产量较低;实现园林水果产量92 193t, 增长6.74%, 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1.1.4食用菌生产实现较快增长。2015年食用菌生产占用耕地面积11.4hm2, 比上年多了0.93hm2;实现产量11 615t, 同比增加1742t, 增长17.64%, 耕地产出效益有较大提高;蘑菇种植面积34104.13hm2, 实现产量5 077t, 增长15.57%。

1.2生猪养殖业生产呈现稳健态势, 产业集群度不断提高, 产业化不断凸显

1.2.1畜牧业生产态势良好, 实现畜牧业产值17.21亿元, 增长2.5%, 实现肉蛋奶总产量57 227t, 其中:肉类总产量50 076t, 禽蛋总产量7 151t。

1.2.2全市规模较大的生猪养殖户不断增多, 生猪养殖业呈现产业化、集约化态势。全年生猪出栏数超500头的有216家, 其中:生猪出栏数500头以上1 000头以下的规模养殖户有81家, 1 000头以上3 000头以下的规模养殖户有78家, 3 000头以上5 000头以下的规模养殖户有21家, 5 000头以上10 000头以下的规模养殖户有18家, 10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有18家, 产业集群度不断提高, 产业化不断凸显。

1.3林业生产实现快速增长

全年实现林业产值7 725万元, 增长56.1%。其中:人工造林总面积266.73hm2, 增长32.92%;木材采伐量76 356m3, 增长38.38%。

1.4渔业生产稳中有增

全年实现水产品总产量36 771t, 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1296t, 增长1.0%;淡水产品产量5 475t, 增长1.16%。在渔业产量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长的情况下, 由于渔业养殖品种的优化、价值的提高, 全年实现渔业产值20 447万元, 增长3.1%。

1.5农业产业化程度显著提升, 品牌效应显现

至2015年底, 全市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牧业龙头企业3家;无公害农产品65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1个;福建名牌农产品15个。农业品牌战略效果显著, 我市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 产业化程度显著提升, 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2农业生产存在的不利因素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 气候适宜, 牧草资料丰富, 自然资源丰厚, 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厚条件。但是长期以来, 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业耕种技术传统等问题比较突出, 农业生产不断遭受天灾、疫病和市场风险的消极影响。

1) 生猪养殖业将驶入下降通道。出于山美水库和西溪流域等水源保护的环保需要, 今年关闭取缔一些规模小、污染严重的生猪养殖场, 特别是作为山美水库重要水源地的码头镇和九都镇, 关闭了超过三分之二的生猪养殖场。

另外, 生猪养殖周期长、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高利润驱使等因素的影响下, 养殖户盲目跟风扩大养殖规模, 将导致市场供给过剩, 进而生猪价格转而驶入下降轨道。而生猪价格持续“过山车”, 以及政府的政策疏导又有滞后性, 养殖户面临的市场风险不小。

2) 今年来, “果贱伤农”时有发生, 农民时常面临着卖也亏不卖更亏的尴尬局面。除了季节性因素外, 更多的是流通渠道不顺畅, 流通环节过多, 市场信息闭塞, 导致大部分利润被渠道商挤占, 农民在市场博弈中始终处于劣势, 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3) 农业生产融资环境不佳、融资成本不断推高以及农资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不断压缩农户的本已不多利润空间, 而当前政策资金补贴覆盖面小, 降低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再生产能力。

3农业生产实现稳健增长的若干利好因素

一是积极实施惠农政策, 持续落实粮食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

二是我市率先在泉州市全面启动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工作, 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 提高生产积极性。

三是以科技为支撑, 加大农业“五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进一步抓好农产品“三品”认证, 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提高“品牌效应”。

四是我市高度重视农业安全生产, 不断提高农业抗灾防灾和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 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保春耕活动, 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4加快发展我市农业的几点建议

4.1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力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 要不断加大农田水利资金投入力度, 逐年增加对水库除险加固、防汛抗旱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2大力推广产业发展模式

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克服和革除传统农业生产零星分散、规模小、效益低等弊端。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强化其示范带动作用, 并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等形式, 使企业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结成利益共同体, 让企业不愁货源, 农户不愁销路, 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

4.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要扶持培育农业示范龙头企业。应充分利用山区乡镇的饲草资源优势, 培育发展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业示范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二要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 搭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合作平台, 不断加大良种引进推广、购销渠道拓展等方面的整合力度, 完善行业约束机制, 形成合力, 实现“抱团发展”, 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规避各种市场风险, 增加农民收入。

4.4大力推进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工作

水稻种植保险工作是国家继取消农业税、实施种粮直补后的又一项重要的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开展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工作, 分散农业风险、保障农业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减轻农民因灾害造成的损失, 增强农民的生产自救能力, 从而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一要深入宣传发动, 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二要加强规范管理, 防止弄虚作假, 骗取财政资金等违规违纪行为的;三要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 通力协作, 形成合力。

4.5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提升品牌知名度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加强我市特色农产品地域品牌宣传力度, 提升品牌知名度, 增加特色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 为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有力保障。例如, 以“泉州龙眼”为地域品牌, 以市场为导向, 鼓励和支持企业参加各种交易订货会、特色农产品博览会等专业会展, 加强宣传推介, 进一步打响南安“中国龙眼之乡”知名度, 不断拓宽龙眼营销渠道。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力争在绿色食品等方面打造几枚拿得出、打得响, 可以与“永春芦柑”、“安溪铁观音”相媲美的知名地域品牌。

4.6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进一步抓好农产品“三品”认证 (“三品”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产品) , 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 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 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二是以科技为支撑, 加大农业“五新”技术 (“五新”即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 推广应用力度, 提高抗灾防灾和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摘要:2015年, 南安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生产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推进农村改革创新, 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生产实现稳健增长。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1.77亿元, 比上年增长了3.0%, 增速加快了1个百分点。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建议,南安

参考文献

篇4:泰安市节水农业发展主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干旱;节水;灌溉;农业;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1-116-02

泰安市地处山东省中部,境内山区丘陵旱地较多。全市现有31.3万hm2耕地,人均水资源341.8m3,低于全省人均354m3的平均数,仅为全国平均量的1/7,干旱缺水成为制约该市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该区有水浇条件的地区,一部分人仍然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利用率仅为45%左右,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据统计,该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低于全省0.5的水平,与发达国家0.7~0.9相比,差距更大,因此,如何因地制宜促进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品质、用水的利用率及其生产率,是摆在全市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为全面了解该市节水农业发展现状,解决干旱制约泰安市农业生产发展问题,本文对泰安市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泰安地区的主要农艺节水技术。

1 工程节水技术

工程节水技术是指从水源引水到田间灌水这个过程中所采取的节水方法。这个环节虽不与农作物吸收和消耗水分的过程直接发生关系,但节水潜力较大,是当前节水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工程节水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田间灌水均匀度和田间水量损失的大小。近年来,泰安市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等部门在开展的小农水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和高标准良田建设中,大力推广的节水技术措施主要为工程节水技术。

1.1 喷灌技术 喷灌是把由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压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均匀地洒落在农田,达到灌溉目的的一种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同传统的地面灌水方法相比,其明显的优点是节水,由于喷灌不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比地面灌溉可节水20%~30%;节省土地占地,比地面渠道灌溉能扩大播种面积5%~10%;增产,由于喷灌灌溉均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并能调节田间小气候,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以及对某些作物病虫害起防治作用,所以喷灌能使作物增产10%~20%。目前,我市主要在部分果园、蔬菜地和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植中应用此项技术。

1.2 滴灌技术 滴灌就是将水源利用滴灌系统中的各级管道及滴头,将有压力的水流经过灌水器的消能,使水流缓慢地、精确地滴灌到作物根系的土壤表面。该技术可根据作物情况进行全部或局部湿润灌溉,因为其一般只湿润作物根系附近的一部分土壤,因此更加节水,一般比喷灌省水15%~20%;同时该技术可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微生物活动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为作物正常发育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使作物增产10%以上;该技术灌水均匀,水肥同步,能有效防止土壤盐碱化和土壤板结。近年来在我市设施蔬菜栽培中,一般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该技术将滴灌技术与覆膜种植相结合,通过滴灌枢纽系统将水、肥、农药等按作物不同生育期的需要量加以混合,借助管道系统使之以滴状、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区域的一种高效节水灌溉。该技术不仅灌溉用水量更少,投资费用也少,加上地膜覆盖,水分蒸发更少,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实现了浇水、施肥一体化和可控化。是当前我市设施蔬菜栽培中主要应用的一种节水增效的农田灌溉技术。

1.3 低压管输水技术 是以管道代替明渠,通过一定的压力,将灌溉水由分水设施输送到田间的一种节水灌溉的工程形式,具有输水效率高、节能、节省渠道占地、省工、成本低等优点,能有效减少渠道渗水损失。该节水技术是当前我市在小农水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重点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据泰安市农技站试验,低压管道系统输水过程中水的有效利用率可达0.90~0.97,减少了渗漏和蒸发损失,可有效地扩大灌溉面积,试验区用管道输水代替土渠输水,单井灌溉面积可由4.7hm2扩大到6.7hm2,与土渠输水相比,低压管道系统输水可获得更高的灌溉效益,并具有省地、省工的优点,单井年增加效益为14 640元。

1.4 渠道防渗节水技术 是指在土渠输水工程中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对渠床土壤处理或建立不易透水的防护层,如混凝土护面、浆砌块石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混合材料防渗等工程技术。采用渠道防渗节水技术可减少输水渗漏损失,加快输水速度,提高灌水效率。有试验证明,浆砌块石、混凝土护面和塑料薄膜防渗较传统的不处理的土渠分别减少渗漏损失50%~60%、60%~70%和70%~80%。

2 农艺节水技术

2.1 选择种植节水品种和节水作物 所谓抗旱节水品种是指抗旱性强、水分利用效率高、综合性状优良的作物品种。培育或引进适合当地条件的节水高产型品种是降低作物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市在丘陵旱地大力推广了耐旱、节水高产小麦品种青麦6号、石家庄8号等。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在山区旱地积极发展谷子、绿豆、甘薯、花生等抗旱节水作物,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有效提高了我市旱地农业的经济效益。

2.2 农田覆盖节水技术 农田覆盖是一项人工调控土壤与作物间水分条件的栽培技术,是降低农田水分无效蒸发,提高用水效率的有效农业措施之一。农田覆盖主要有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等。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作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促进种子萌发,促进作物早出苗、出壮苗,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试验证明瓜菜、花生盖膜栽培能节约灌水2~3次,提高水分利用率20%~30%,增产15%~30%。目前在我市的春花生栽培和马铃薯栽培中,均大面积采用地膜覆盖节水技术,节水效果良好。秸秆覆盖能有效减少地表蒸发和降雨径流,提高耕层供水量,具有改土培肥、保持水土和节约灌溉用水的功能。

2.3 耕作保墒节水技术

2.3.1 增施有机肥 增施有机肥料及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农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增多,能把渗入土壤中的水变成毛管水保存起来,减少蒸发,增强了土壤蓄水抗旱能力;同时增施有机肥料及秸秆还田也可使土壤容重变小,孔隙度变大,有效促使雨水和地表径流水渗入土层中。近年来我市在实施农业部开展的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中,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或秸还田措施,通过增施有机肥,使土壤肥力显著提高,土壤结构有效改善,土壤涵蓄水分能力明显增大,根系吸收水分能力显著增强。

2.3.2 深耕中耕 深耕可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疏松土壤厚度,增加土壤蓄水容量。近年来,我市在实施的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中,大力推广了深耕中耕技术。此项技术有效解决了我市小麦种植过程中长期采用旋耕技术造成的耕层较浅问题,深耕后底层土壤根系下扎,改善了作物根系生长环境,增加了作物对深层土壤水的利用量。中耕松土能够有效降低灌后、雨后土壤水分的蒸发,促进灌溉水及降雨入渗与贮存,起到蓄水保墒效果,有效减少灌水次数,节水效果明显。

2.3.3 少耕免耕节水技术 少耕即采用耙茬播种、旋耕播种等方式进行耕种;免耕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的土地上直接播种。近年来,我市农业部门在粮食作物种植中大力开展了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如小麦的少耕免耕直播节水技术,就是在玉米收获后不用进行耕地,直接播种小麦,可有效减少土壤表层水分挥发,保持土壤墒情,节约用水。

参考文献

[1]路伟亭.节水灌溉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地下水,2013(6):119-120.

[2]王凯.河南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土壤肥料与农田节水,2013(12):14-15.

[3]孟小涛,王春生.浅析农业水力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09(17):32-33.

[4]单军,唐丽.北京市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主要做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8):22-23,26.

[5]宁卫忠.浅析农业水利灌溉中存在的问题与节水技术措施[J].农村致富之友,2012(12):165-166.

篇5: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

发表日期:2006年7月5日

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吉林省大安市农村经济管理局

本页面已被访问 1678 次

市民政局:

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把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广阔市场紧密联结起来。大力发展农民农业产业协会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市各种类农民专业协会已发展到6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加强对全市各类农业产业的管理与指导,使其尽快走上规范化、法制化和市场化管理的轨道,我们特申请成立大安市农业产业协会。

一、协会宗旨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坚持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断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增加会员的经济收入,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主要任务

通过建立市农业产业协会,加强对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监督、指导和服务,促进各类农专业产业协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达到健康、稳步发展的目的。通过各协会职能的发挥,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化升级,促进订单农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

三、业务范围

(一)组织全市农民专业协会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协助政府做好行业管理工作,搞好全市农民专业协会发展情况的综合协调、检查与指导。

(二)研究探索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并提出建议和要求。

(三)维护农民专业协会的合法权益。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会员的呼声与建议,积极为会员争取有利的政策,为其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建立起政府与会员单位有机协调的行业管理机制。

(四)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协会。通过协会发展,有力带动农副产品产销结合,不断开辟国内外市场。

(五)及时为会员提供生产、流通和市场信息等服务。指导会员进行现代生产;通过牵线搭桥,帮助会员与加工企业或营销组织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通过建立自己的销售组织,自销、代销或建立专卖网点,将产品打入域内外市场;通过举办经济实体,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产品转化增值和顺畅流通。

(六)组织经验交流与技术推广工作。学习省外、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会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大力开展科技推广与运用,承办推广项目的报审及组织实施等工作。

(七)搞好行业自律。农民专业协会发展,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遵守社会公德,要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切实保护农民根本利益。

四、会员范围

大安市农业产业协会由大安市境内各类农民专业协会自愿组成。

五、协会管理

在行业管理上,大安市农业产业协会接受国家和省、市农业产业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行政主管部门为大安市农业局,协会理事会常设机构设在市农村经济管理局。同时,接受市民政社团管理机关的管理。

篇6: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泰安市科技局

(2011年3月18日)

“十一五”时期,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中心任务,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线,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技创新有力引领和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市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

一、“十一五”时期全市科技创新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一)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十五”末的245.65亿元增长到1397.0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1.81%增长到34.19%,圆满完成了省政府考核目标,涌现出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潜力好、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输变电设备、非金属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主导产业集群。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家。2010年8月,山东省尤洛卡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成为深交所创业板的一支新股,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1的典范。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2010年8月,市政府启动实施了技术创新支撑“双千亿”工程,3年内筹集

1.5亿元资金,拉动县市区以及各类金融和投资机构、企业配套投入30亿元以上,实施100个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组建30家市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150家企业创新平台,集中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层次,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泰邦生物、诺和诺泰生物等新医药项目,富硕光电等新信息项目,银河光电科技、博达光电晶体材料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项目已成为全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亮点。

(三)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一五”期间全市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503项,获得市科技奖励498项、省科技奖励248项、国家科技奖励2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均比“十五”期间有明显提高。全市专利申请由“十五”末的810件增长到 6738件,增长了7.31倍;发明专利申请量由“十五”末的181件提高到1899件,增长了9.49倍;到2010年底,全市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25847件,居全省第6位。山东蓝光软件公司自主研发的三维CAD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发的“数字化采矿关键技术与软件开发”项目列入2009年“863”计划重点项目;泰安航天特车公司依托航天科技集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公司的主导产品重型越野特种汽车被列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发的9409工程项目荣获2007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增补了省内空白;华鲁锻压机床公司开发了世界最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船用卷板机,列入科技部2010年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山东蓝景膜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的渗透气化膜及组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后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围绕全市工业调整振兴目标,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传统产业中提升出一批高新技术行业、企业和产品。全市46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泰安华鲁锻压机床有限公司、山东泰开高压开关有限公司、泰安泰山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属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十一五”期间,全市传统行业取得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如:康平纳研制出“智能化微波烘干机”,实现了纺织行业烘干技术的突破;泰鹏集团研制出“高铁CA砂浆灌注袋用纺粘热轧无纺布”,解决了高速铁路路基减震难题;金山橡胶取得“橡胶粉脱硫工艺”重大突破,解决了废旧橡胶处理二次污染难题;泰山石膏研发了“燃煤大型石膏板线热能梯级利用技术”,实现了能源高效综合利用。

二、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就,但与转方式调结构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发展也不平衡,特色和聚集效应不够突出。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16万亿元,而我市仅达到1397.04亿元,占全省的4.4%。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85家,我市仅有46家,占全省的3.6%,并且高新技术企业区域分布、产业领域都较分散,其中东平县仅有1家高新技术企业。

(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平台和载体还不多;市域内拥有的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均是依托山农大建设的。

(三)创新机制还不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有些鼓励创新的政策落实还不到位,特别是在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整合科技资源、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方面仍待继续深化,在落实国家、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方面应加大力度。

(四)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目前,我市缺少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合作的协调服务机构,难于落实合作过程中的具体事务,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实施缺少必要的中间环节,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缺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

策,导致驻泰高校科研单位一些好的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的积极性不高,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重要原因。

三、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强化科技招商引资,切实在引进“大、高、新”项目上有新的突破。坚持引进项目与引进关键设备、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相结合,力争做到引进一批关键设备,掌握一批先进技术,培植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借助外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积极整合现有技术,推进集成创新,引导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重视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大力培植优势产业,通过优势产业的聚集,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在已经初步形成的主导产业中,选择一批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予以重点扶持,使之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

(二)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为重点,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采取一企一校(院、所)等形式,鼓励支持企业主动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寻求智力支撑,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863”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等,进一步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三)加快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创业中心等科技孵化器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运行机制,尽快吸纳、孵化一批创新创业企业,提升承接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快创业中心公共EDA实验室、公共温度计量实验室、公共矿用高低压电器设备检测平台等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拉长服务链条,更好地发挥其孵化功能和服务平台的作用。三是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引进法律咨询、会计服务、金融咨询、风险投资、担保服务等中介机构,为孵化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支撑服务,创造局部优越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依法行政,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公正规范的法制环境;尽快制订并组织实施引导和鼓励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激励。完善创业风险投资保障体系,探索建立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设立驻泰院校专家创业专项资金,鼓励高校教师以拥有的高新技术成果自主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按照市人才发展规划的部

上一篇:当纯真成为回忆散文下一篇:巴乡小学校园足球训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