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达标检测试题

2024-08-22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达标检测试题(共6篇)

篇1: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达标检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

1、看拼音,写词语。

ku? yu? x? j‰ z?nt?ng x?ngy”n

()()()()

l? su? d?ng r?n p?ng ?n w’ shi? hu?ng r?n d? w” t‘ r’q?l?i

()()()()

2、组词。

(1)责(谴责)()()()

(2)联(联结)()()()

(3)俗(俗语)()()()

3、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懒惰()悲哀()

5、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音乐()的香气()的情感

()的火种 架起()移植()

6、词语搭配。

仰望 四周 满载 史册

俯视 星空 记载 成绩

环视 大地 永载 收获

7、默写《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照样子缩句。

例: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生命桥。

两岸骨肉同胞架起了生命桥.

(1)可怜的孩子遭到了巨大的不幸。(2)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

二、阅读理解

孝心

一个13岁的女孩在一个富裕人家做保姆。

一天,主人家吃月饼,主人也给女孩一个月饼。小女孩并没有同主人一道吃,她到另一个房间去了,没有人注意女孩吃或者不吃。在只有女孩一个人的房间里,一个香甜的月饼,在女孩陌生的眼里显得很沉很沉了。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愈来愈清晰:她驼着背、淌着汗……锄草、拾粪……在烈日下,在雨中……艰辛地支撑着一个家。她就是女孩的母亲。女孩的鼻子酸了,泪水模糊了敬爱的母亲。于是,她那双颤抖的小手用旧报纸将月饼包了一层又一层,小心翼翼地藏起,小女孩要留着它让母亲尝尝啊!

一天一天过去了,小女孩终于获得了回家的机会,稚嫩的小手郑重地捧出月饼,从未有过的喜悦袭遍全身:“妈妈,您尝尝这个……”

其实,月饼早巳发霉了……小女孩不懂。

小女孩日日夜夜的孝心就是这样的结果 小女孩是不是太傻了 不 世上有愚昧的人却没有愚钝的孝心啊

1、给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把文中加点的词换成其他词语,使句子意思不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第二自然段中小女孩由月饼产生联想的句子。

4、第三自然段中,小女孩说的话在朗读时应读出_________(急切、喜悦、热爱)的语气。你在朗读时还喜欢读哪一段?为什么?

5、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到“世上有愚昧的人却没有愚钝的孝心”,请你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过的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习作

题目:一件令我 的事

要求:1.内容真实、具体。2.亲身经历或听到、看到的事。3.字数不限。

篇2: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达标检测试题

(100分,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O—16 Ca—40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1~8题每题2分,9~13题每题3分,共31分)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石墨制成金刚石

B.木炭生火取暖

C.CO2制成干冰

D.CO2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2.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物质的下列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用一氧化碳作燃料

B.用二氧化碳作气态肥料

C.用石墨制铅笔芯

D.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资料

3.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黑色固体

B.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

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D.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4.如图为CO还原CuO“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等已省略),已知:HCOOHH2O+C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B.该实验说明一氧化碳有氧化性

C.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净,实验危险系数小

D.此装置没有尾气处理装置,会污染空气

5.对含碳物质的用途与性质解释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用来灭火——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B.石墨能够作电池的电极材料——石墨能够导电

C.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焦炭具有氧化性

D.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以制白糖——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6.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CO2→CO

B.CO2→CaCO3

C.CO→CO2

D.CO→H2CO3

7.下列有关CO2的制取、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实验,图示不正确的是()

8.下列是小明同学设计的“家庭小实验”方案,其中不可行的是()

A.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呼出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B.用2B铅笔芯做石墨导电性实验

C.用冷瓷碟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制炭黑

D.用肥皂水检验软水和硬水

9.一种无色气体X通过灼热的碳,得到另一种气体Y,Y和灼热的CuO反应又得到铜和X,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X是CO Y是CO2

B.X是O2 Y是CO

C.X是CO2 Y是CO

D.X是O2 Y是CO2

10.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性质相同 ②二氧化碳能使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 ③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④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进行灯火试验 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 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死亡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④⑤⑥

D.③④⑤

11.下列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网络图(图中表示转化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C→CO”的反应中碳发生还原反应

B.“CO→CO2”的反应类型一定是化合反应

C.“CO2→CaCO3”的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D.“CO2⇌H2CO3”的反应可用酚酞试液验证

12.将CO2、CO、O2、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灼热的铜网、澄清石灰水、灼热的CuO,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最后剩余的气体是()

A.N2

B.CO2和N2

C.O2和N2

D.CO2和CO

13.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0

g,剩余固体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生成了2.0

g

CO2气体

B.原来CaCO3的质量为14.3

g

C.生成了5.6

g

CaO

D.剩余CaCO3的质量为3.0

g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1分)

14.(6分)从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中,选择合适的气体用化学式填空:

(1)具有可燃性的气体是________。

(2)可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

(3)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使溶液变红的气体是________。

(4)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________。

(5)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______。

(6)能使灼热的氧化铜还原成铜的气体化合物是________。

15.(15分)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碳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密切,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碳单质有广泛的用途,制玻璃刀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___,制铅笔芯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___,制居室吸味剂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___;不同碳单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烧煤炉时看到煤炉上方产生的火焰呈________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质软的塑料瓶A中加入约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产生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水换成澄清石灰水,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4)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差别很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共享单车”是指在公共场所提供共享服务的自行车,由于符合“低碳出行”的理念,颇受年轻人的喜爱。

①下列举措不能达到“低碳”目的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提倡使用节能灯

B.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能源

C.选择步行等方式出行

D.广泛使用一次性筷子

②为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0分)A、B、C、D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1)若A和D均为单质,B和C是氧化物且组成元素相同,常温下B、C、D都是气体,A为黑色固体粉末。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可实现C→D的转化。

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B→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B、D都是氧化物,A和B组成元素相同,C为单质且常温下为气体。

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C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D→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30分)

17.(15分)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部分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图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

(2)写出A中制O2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若用D收集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E装置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写出E装置中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用F装置(已知浓硫酸有吸水性)收集一瓶干燥的某气体,则该气体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H2

B.CO2

C.O2

18.(15分)为探究碳及其氧化物的某些性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B、D装置内药品均足量)

(1)装置A中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装置B、D中均可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它们在功能上有区别,其中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C中体现出的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反应后装置C中固体减轻的质量为4

g,则装置D增加的质量为___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8分)

19.(8分)实验室新购入一批块状大理石,某化学小组成员称取12.5

g该大理石样品,加入足量稀盐酸测定碳酸钙的含量,完全反应后,称得固体剩余物的质量为2.5

g,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__________。

(2)计算12.5

g该样品最多可以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答案

一、1.C 2.C 3.B 4.B 5.C 6.D 7.B 8.A

9.C 点拨:无色气体X是二氧化碳,它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又生成二氧化碳,符合转化关系,故C正确。

10.C 方法规律:本题运用对比法解答。将CO与CO2从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作对比,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CO与CO2虽然组成元素相同,但由于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CO2能使染有紫色石蕊的湿润纸花变红,因为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不能使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CO2不是空气污染物;久未开启的菜窖内含有较多的CO2,因此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先做灯火试验;CO、C、H2都是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CO有毒,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

11.C 点拨:“CO2H2CO3”的反应可用紫色石蕊试液验证,不能用无色酚酞试液验证,D错误。

12.B 点拨:把O2、N2、CO、CO2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时,氧气能与灼热的铜网反应生成氧化铜,氧气被除去;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二氧化碳会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CO2被吸收;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被吸收,但生成了二氧化碳;最后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和氮气。

13.A 方法规律:本题可用守恒法解答,如反应前后钙元素质量不变,反应前钙元素质量为8.0

g×50.0%=4.0

g,则CaCO3的质量为4.0

g÷40%=10.0

g,生成CO2的质量为10.0

g-8.0

g=2.0

g,A正确。

二、14.(1)H2、CO(2)H2、O2、CO(3)CO2(4)O2

(5)CO2(6)CO

15.(1)最外层电子数;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蓝;2CO+O22CO2

(3)软塑料瓶变瘪;能溶于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分子的构成不同

(5)①D ②2CO2+6H2C2H4+4H2O

16.(1)C;2CO+O22CO2(或CO+CuOCu+CO2)

(2)H2O2;O2;CuO+H2Cu+H2O(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三、17.(1)锥形瓶

(2)2KMnO4K2MnO4+MnO2+O2↑

(3)B;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口a处,若木条熄灭,则说明CO2已收集满

(4)CO2+H2O===H2CO3

(5)A

18.(1)C+CO22CO

(2)除去混在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3)CO2+Ca(OH)2===CaCO3↓+H2O

(4)还原性;CO+CuOCu+CO2;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5)11

g

点拨:(1)由图示可知,A中反应的反应物是碳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是一氧化碳,所以化学方程式是C+CO22CO;

(2)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所以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混在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所以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

(4)C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体现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CuOCu+CO2;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装置E是利用一氧化碳的可燃性除去一氧化碳。(5)装置C中固体减轻的质量为反应的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CuO~CO2,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11

g。

四、19.解:(1)10

g

(2)设12.5

g该样品最多可以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x=4.4

g

答:12.5

g该样品最多可以制得二氧化碳4.4

g。

点拨: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所以加入足量稀盐酸完全反应后固体剩余物的质量2.5

g即是杂质的质量,碳酸钙的质量=12.5

g-2.5

g=10

篇3: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达标检测试题

一、从学习内容出发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首先应该尊重学习内容, 围绕学习内容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这里说的学习内容, 主要是指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 包括单元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等。

1. 依照单元导语设计单元练习活动。本单元的导语是这样的:“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古今中外, 许多作家妙笔生花, 为它们写下了一篇篇生动的文章……我们来认真读一读, 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还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从这一导语分析, 它既是整个单元学习内容的引子, 也是整册教材学习目标的具体序列之一, 体现了语文课程总体目标或阶段目标要求。所以, 针对导语学习内容, 我们可以设计整体性的单元练习活动, 既面向单元学习目标, 又针对学生学习需要, 从而逐渐达成目标序列。

设计一:这一单元导语告诉我们学习的主题是 _______, 这些动物在作家笔下都写得 _______、_______。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_______。

设计二: 什么叫妙笔生花?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妙笔生花在哪里?怎么又叫栩栩如生?作家们又是怎样把相同动物或者不同动物写得栩栩如生的?

2. 依照课例内容设计单元练习活动。本单元围绕“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两精两略的课文, 再加上形态可掬的动物插图、思考题以及《猫》后面的阅读链接, 内容丰富, 让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一道理。所以, 针对这样的课例, 我们可以设计遵循学习内容的练习活动, 达到熟悉课例内容, 学会表达方式, 以增进人类与动物之间感情的目的。

设计三:“白鹅”是我国作家 _______ 和 _______国作家 _______ 描写的同一种动物, “猫”和“母鸡”两种动物都是我国著名作家 _______ 写的。

设计四:“白鹅”在不同的作家笔下, 有着不同的形象, 在丰子恺笔下是 _______, 在叶·诺索夫笔下是 _______ ;“猫”“母鸡”等不同的动物在老舍笔下各有的形象是 _______、 _______ ;除了老舍写“猫”, 还有 _______ 也写了“猫”。

设计五:比较丰子恺和叶·诺索夫两位作家对“白鹅”的不同描写,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表达方式值得学习?老舍在写“猫”和“母鸡”时, 有哪些相同的或不同的表达方式?

设计六:作家很喜欢动物, 画家也很喜欢动物。请将插图和课文相比较, 又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3. 依照语文园地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本单元语文园地目标非常明确, “口语交际”“习作”都是围绕“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主题,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先说后写, 运用一定的表达方式, 把动物的特点说清楚、写具体。“我的发现”其实是对表达方式的进一步体会, 字面上是作者不喜欢动物, 实际上是表达了深深的喜爱之情, 这在生活中也是常有的事。“日积月累”是有关动物的成语, 足以表明人们对动物的喜爱。除以上四个固定栏目外, 还增加了一则“对联趣味语文”, 让人感觉语文是有情趣的。针对这样的学习内容, 我们可以设计巩固性或延续性的单元练习活动, 以加深对动物的印象, 巩固“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设计七:你最喜欢的动物是 _________, 因为它_______, 跟这动物有关的成语有 _______ 。

设计八:我跟动物有着亲密的关系, 我们之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九:我知道“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无论是课文中, 还是生活当中, 有许多看上去不喜欢, 实际上喜欢得不得了的现象, 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从学习的程度要求出发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尽管单元主题明明白白, 学习内容清清楚楚, 但针对学习的程度要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 单元练习活动的设计是不一样的。

1. 学习的程度要求决定着单元练习活动设计的程度。“动物”专题组教学共花10~13课时, “学习和积累单元词语”“感受每一种动物的形象”“发现和运用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等成为单元学习的主要目标。然而, 具体目标的确定可以随着教材的编排, 或者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作出分解与调整。所以,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要遵循学习的程度要求, 根据不同的学习程度, 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单元练习活动, 这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 符合学情和训练状态的。

通过充分读书, 读单元导语、读四篇课文、读语文园地, 运用单元整组学习方式来设计。

设计一:单元导语是 _______, 分别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篇课文, 写出了每一种动物的 _______、_______、 _______等特点, 让我们感受到了动物的可爱, 语文园地又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以及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运用单篇教学方式, 在初读课文时了解课文的内容, 体会作者笔下的动物形象, 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设计二:分别画出表现“白鹅”“白公鹅”和“猫”“母鸡”特点的句子。想一想这些特点是怎么来具体描写的?

设计三:同样是写“鹅”, 为什么分别用“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来形容?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鹅”的确是个“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的动物?

设计四:读《猫》和《母鸡》的第一句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我一向讨厌母鸡”。“古怪”的意思是 _______, “讨厌”的意思是 _______。老舍是喜欢“猫”和“母鸡”的, 而课文的第一句话这样写, 是为了 _______。

突出专题训练要求, 可以配合本组专题, 运用精读带略读的方式, 然后运用于略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借助画、圈、议等方法, 充分理解作者笔下动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来设计。

设计五:学了四篇课文,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想学一学, 写一写。我喜欢的动物是 _______, 它有 _______ 性格特点, 可以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证明。

2. 不同层次和不同学习水平也影响着单元练习活动设计。单元练习活动是学习评价的一种有效方式,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改善教师的教学, 因此, 我们应该立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基础, 有差异地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依据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结合单元学习目标和每一堂课的差异程度, 突出什么功能就设计相应的单元练习活动。

设计六:精读课文《白鹅》和《猫》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学习应该是有差异的, 其学习目标指向分别是 _______ 、_______。而略读课文《白公鹅》和《母鸡》的学习目标应该是 ______________ 。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程度, 设计不同的、有层次的单元练习活动内容和形式, 如同样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七:优秀学生可以借助总起句、过渡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课文内容和某个动物的特点;而薄弱学生借助一定的选择、填空或者提供一定的语境来概括主要内容和动物特点。

设计八:优秀学生可以直接运用“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进行小练笔;而薄弱学生可以模仿动物的叫声、步态和架势, 开展表演练习, 然后进行小练笔。

三、从提出内容的学习条件出发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还应该基于提出内容的学习条件。因为学习条件能够保障内容的学习和目标的达成, 有什么样的学习条件, 就会设计针对性的单元练习活动, 有什么样的单元练习活动, 就会促成学习内容掌握。

1.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应尊重教材条件和文本思路。不论怎么样的学习条件, 教材和文本是统一的, 城市小学生和农村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一致的, 目标要求也是一致的。因此,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应依据教材编排和文本内容。

如“动物”专题单元, 通过比较, 不仅应让学生掌握“白鹅、猫、母鸡”等动物所具有的特点, 以及该特点的表达方式, 还要掌握“明贬实褒”的写法, 并能够模仿或创造。

设计一:《白鹅》一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 字面上的意思是 _________, 实质上表达的是 _________, 并没有 _________。尤其是从白鹅的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 中, 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白鹅的无比喜欢, 也让我们看到了白鹅特别的性格。

设计二:在写作方法上, 《白鹅》和《白公鹅》都是 _________ 来写的, 《猫》和《母鸡》则是通过_________ 方式来写的。

2.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受提出内容的学习条件制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尽管媒体资源发展很快, 但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 其学习条件还是相当的不同, 即使是相同的学习目标, 也会因学习条件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单元练习活动。如人教版是在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编制的, 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但是对于全国各地来说, 实施是不一样的, 就是同一个地区, 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也会不一样。从“动物”专题单元看, 应该说对农村学生比较贴近, 白鹅、猫、母鸡等动物是农村孩子常见的, 有的甚至还饲养过, 对它们的习性、脾气比较了解, 可是对于城市里的孩子就不一样了, 可以设计观察类单元练习活动和上网搜索类单元练习活动。

设计三:农村的孩子可以亲自去观察这些动物的生活状态, 包括吃食、叫声、步态以及和其玩耍, 直接体验动物的温驯和敬业、顽皮和淘气。

城市里的孩子则可以通过网络去搜集有关它们的介绍, 了解闲情趣事 , 感受动物们的习性、脾气。

设计四:课外布置适当的阅读活动, 查找相关的书籍阅读, 可以是中国的, 也可以是外国的;可以是古代的, 也可以是当代的;可以是著作类的, 也可以是绘画类的。

四、从目标整体要求出发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要按照教材编排体例, 充分展现整组教材所特有的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特点, 力争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整体目标要求。以《白鹅》中“鹅的步态, 更是傲慢了”一段描写来说明。

1. 突出知识与能力目标。《作业本》上针对以上语段安排了两个练习, 一题是“将句子按顺序排列, 并加上标点符号”, 另一题是“读一读, 写一写”, 可以作以下补充。

设计一:理解“步态”的意思是 _______, 文中的“_______”“_______”都是步态;“更”的意思是_______ ;“颇”的意思是 _______。

设计二:按照内容填空题:鸭的步调 ( ) , 有 ( ) 之相, 鹅的步调 ( ) , 有京剧里的 ( ) 之相, ( ) 。

设计三:用“非但……竟……”仿照着写一句话。

2. 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针对“白鹅”动物的特殊性, 可以设计相关的练习活动, 以体现学习过程与方法。

设计四:读读语段, 画出概括这一段主要内容的句子: _______。

设计五:议一议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介绍鹅的傲慢?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融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个练习活动都要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很不容易, 但是要力争融汇, 逐渐培养。

设计六:圈出“它常傲然地站着, 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 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句子中描写“鹅更傲慢”的字词, 想一想, 这样写为了什么?

设计七:课文中像这样的写法还有许多, 请画出来, 并学着这样的方法写一写自己喜爱的动物。

设计八:课外长时间去观察动物, 和动物交朋友, 之间能说话、能倾吐, 体验快乐。

篇4: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达标检测试题

1. 阅读微型语段,回答(1)—(4)题。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liàn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gài是不行的。(选自课文《端午的鸭蛋》)

(1)给加下划线字注音。

A.东_______B.子_______

(2)按拼音写汉字。

A.liàn[ ]囊B.大gài[]

(3)请在田字格内写出两个与“囊萤映雪”词义相近的成语。

(4)请谈谈你了解了“囊萤映雪”这一典故后的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回忆课文有关知识,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云南的歌会》字里行间洋溢着沈从文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B.《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我们从中品尝到了人生的滋味。

C.萧乾的《吆喝》写的是现实生活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D.冯骥才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

3. 请在下面语段的“□”内填写恰当的短语,以展示歌会酬和的方式。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选自《云南的歌会》)

4. 某理发店打出了这样一则广告:“美丽从头开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请说说其中的妙处,然后根据这一职业的特点,拟写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仿照句中加横线的部分,补全句子,要求句式相似,意旨相通。

我爱读书,经常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读《西游记》,我仿佛跟随孙悟空去西天取经,领略了他斩妖除魔的高超本领;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全诗句,并指出它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下面四个句子中,反映出我国古代民风民俗的一句是( )

A.沙场秋点兵 B.零丁洋里叹零丁

C.箫鼓追随春社近 D.闲来垂钓碧溪上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陕北民歌“信天游”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过去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再现。过去和现在,陕北民歌“信天游”都以它那高昂的气势、悠扬的旋律和催人泪下的真情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陕北民歌“信天游”同样面临着危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艺术的时尚化追求,更使得陕北民歌处于被冷落的境地。

材料二: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已被确立;2005年12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1)阅读了上面的材料后,小明和萧军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小明认为应该保护“信天游”,保护传统文化;萧军则认为时代总是在发展的,总会出现新的艺术形式,不需要保护“信天游”。你的观点是怎样的?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请你拟写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2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及分析

(一)阅读《云南的歌会》选段,回答9—11题。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9.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选段用了很多笔墨描写景色,这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选段的场面描写在写作方面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端午的鸭蛋》选段,回答12—18题。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12. 依次填入文中“□”内的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绕灌扔抵B.绕装丢顶

C.缠装扔顶D.缠灌丢抵

13.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端午节的哪些风俗?这些风俗反映了家乡人怎样的心理与追求?

风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与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既然文题为《端午的鸭蛋》,作者为什么用大段文字来写家乡端午的其他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对施放“黄烟子”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一种燃放的炮仗。B.用以熏除室内的害虫。

C.用来避邪。D.给小孩练习写字。

16. 这段文字写家乡风俗是从成人还是孩童的视角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作者在选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在你的家乡,人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对过端午节,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外美文《坐歌堂》,回答19—24题。

坐歌堂

张喜洋

在川西北农村,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坐歌堂”。

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众多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早早聚在女方家的院子里,摆上十几桌酒席,在四川叫做吃“十大碗”。顾名思义,“十大碗”就是每桌限定十个菜,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四川的传统菜,像扣肉、东坡肘子、墩子肉等。这些菜都是厨师用竹制蒸笼蒸出来的,空气中弥漫着四川特有的咸菜香。土制的高粱酒香在席间弥漫,混合着菜香味儿,夹杂着锅碗瓢盆交响曲,渗和着乡亲们的欢声笑语,婚庆气氛格外热烈。孩提时代的我,觉得那就是农村最美好的生活。

“十大碗”刚一散席,只见三四张八仙桌往堂屋正中并排一放,两边都摆上长条木凳,供大家围坐。这时,出嫁女由村中两个年龄较长的姑娘陪伴着坐在八仙桌的最上方,“坐歌堂”节目就要开场。

“坐歌堂”开场时有个规矩:大家得合唱一首歌,由村中比较有威望的长者主持,随后他宣布:“‘歌堂’开始,‘东方红,太阳升……’预备起!”黑夜中的山村被悬挂的煤油灯照得通明,这里便开始成了歌的海洋,因此,当时村里的男女老少没有不会唱《东方红》的。

虽然没有任何伴奏,但是这朴素的歌声余音绕梁,在充满浓雾而又潮湿的夜空中穿行,久久回荡在山谷中,乡亲们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欢乐。

接下来,便开始你一首、我一首竞唱。往往这首歌的最后一个字还没有唱完,那首歌在另一个角落里已开始唱了起来。歌唱者不分男女,不分尊卑长幼,不设任何奖励,反正谁的歌唱得最多,嗓门儿最亮,谁得到的掌声就最多。歌曲类型不限,不管老歌新歌儿歌,只要你不停地唱,争着唱、抢着唱,就可以通宵达旦,乡亲们越是掌声雷动、呐喊声声,主人家就越高兴,也越觉得自己有面子。有时大家因为一首歌谁先唱、谁后唱竟然争得脸红脖子粗,不过大家并不真正生气。那热烈的场面,绝不亚于港台明星的演唱会。

还记得当年奶奶唱的那首古老的川西北情歌:“陈妹儿生得一枝花呀,花呀,李哥儿看了很爱她呀,爱她呀,爱她就爱她呀,请到我家耍,说来就要来哟,我在家里打草鞋呀,打了三双零一只呀,伊儿呀儿哟,把草鞋打好了呀,我就接你到我家呀……”

长大成人后,我一直在南方的城市间穿梭,十余年没回家乡参加“坐歌堂”了,想必乡亲们“坐歌堂”的热情一定会不减当年吧!

19. 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坐歌堂”开始的时候,大家合唱《东方红》,寄托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文章结尾写奶奶唱情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孩提时代的我,为什么“觉得那就是农村最美好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男女老少合唱《东方红》的时候,作者说“这里便开始成了歌的海洋”,这样写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本单元结束后,任课教师组织了“到民间去采风”的活动,请把你“采撷”到的“风”写下来,与同学们共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从以下文题中任选其一,完成作文。

作文(1) 题目:我家乡的__________节

写作前请先补全题目。要体现出家乡过这个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自己的感情。

作文(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

陶行知认为“健康先健心”。

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

请以“健康”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

②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1)A. j€靚B. ju€鄋(2)A.练B.概(3)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牛角挂书悬梁刺股(写出两个即可) (4)略。2. D3. 见景生情 互嘲互赞4.这则广告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表明经过理发后人就会变得美丽,另一方面暗指重新开始。这一广告语指出了理发的作用,强调了理发的必要性,获得了形式美、意境美的效果。对联:换新颜从头开始,改旧貌以剪收场。5.略。 6.除却巫山不是云 出自元稹的《离思》。 7. C 8.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1)示例:①我认为应该保护。因为“信天游”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之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②我认为不需要保护。因为历史总是在向前发展的,“信天游”也有其局限性,如果它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被自然淘汰。(2)略。

二、9. 山路漫歌10. 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动人的场景,使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与山鸟的鸣唱相应和,交织成一首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11.示例:场面描写要做到点面结合。12.D13.风俗有: 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⑥放黄烟子;⑦午饭要吃“十二红”。心理与追求:避邪祛灾,祈福吉利、美食健体、喜庆红火。14.写家乡端午的其他风俗是为下文写咸鸭蛋作铺垫,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恋乡情结。单是故乡一个小小的鸭蛋,就让作者难以忘怀了,何况其他呢!15. B16. 从孩童的视角写的。这样写使家乡风俗更显淳朴,使文章更生动有趣,更有人情味。17. 流露出对淳朴欢乐的童年生活、对丰富奇妙的家乡习俗的怀念之情。18. 略。19. 排比;增强语势,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写出了婚庆的热闹气氛。20.不但营造出“坐歌堂”的气氛,而且表达了对毛主席的怀念、感激之情。21. 将文章情节推向高潮,增添了文章的情味。22. 因为“坐歌堂”表现了淳朴的民俗风情。23.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参加合唱的人员多,歌声高,热情饱满。24. 示例:贴春联;闹花灯;吃年夜饭。

篇5: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达标检测试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g‘ d’  n?ngsh?  ch?ich’   y?ngy?  xu?hu?

(    ) (    ) (    ) (    ) (    )

g…ngd?   m?izi   y’ku?i  y“nx“  xi?nhu?

(    )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凝(   )  愉(   )  拆(   )  伐(   )

凝(   )  偷(   )  折(   )  代(   )

三、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盛开  (  )(  )飘香  (  )枝(  )叶

(  )暖(  )开  (  )风大(  )  (  )(  )复苏

四、按要求写词语。

1、写三个描写景物的四字词语:    、   、   。

2、写三个描写人物不同表情的词语:     、    、    。

3、写三个表示“看”的不同词语:   、   、   。

4、写三个表示人物心情的词语:    、   、   。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说得没错,______________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______________,那可是______________的。

2、幸福要靠______________,要靠______________,做出______________的事情。

3、“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_______________就没有_______________。他不禁_________________。

六、排列句子,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  )农夫中毒,临死时说:“蛇是害人的东西,我不该怜惜它。”

(  )蛇得到了温暖,苏醒了。

(  )从前,一个很冷的冬天,有个农夫在路上看见了一条冻僵了的蛇。

(  )它一醒过来,就咬了农夫一口。

(  )农夫可怜这条蛇,就解开自己的衣服,把它放在怀里。

七、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你最喜欢或体会最多的是哪一篇呢?为什么?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彩虹比美

大雨过后,美丽的彩虹姑娘露出了笑脸。她穿着漂亮的七色彩裙,多迷人啊!

她有意要显露自己的身材,轻蔑地看了一下小草,冲着小草说:“丑小草,咱们来比美!”小草谦虚地说:“我怎么比得上你,你有漂亮的彩裙,我只有一身绿衣。哎,对了,前面有一棵向日葵很不错,你还是和它比美吧!”

于是彩虹得意洋洋地找到向日葵,高傲地对她说:“小野花,你敢和我比美吗?”向日葵满脸笑容地说:“我一点也比不上你,我的功劳有太公公的一份,他的本领最大,你和他比美吧!”

听了向日葵的话,彩虹得意得不得了,趾高气扬地来到太阳身边,冲着太阳说:“喂,大火球,咱们比比美如何?”

太阳公公笑了笑说:“彩虹姑娘,我不相必你比美。不过,我得告诉你,美不美不是看外表,还要看他能不能为为类作贡献。”

听了太阳公公的话,彩虹姑娘的脸恻地红了,羞愧得无地自容,悄悄地躲到云缝里,消失了……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难看(    )  内心(    )  垂头丧气(    )

2、补充词语。

得意(  )(  )  满脸(  )(  )  趾(  )气(  )

3、读短文后填空。

彩虹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比美,第一次它用__________的口气,第二次用__________的口气,第三次用__________的口气。

4、彩虹为什么要比美?它比赢了吗?结果怎么样?

5、画出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并抄下来。

6、读了短文,你体会到了什么?

九、习作。

任选一组,想想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发挥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并加个合适的题目。

A、小兔  狐狸  公鸡   B、花朵  绿叶  花盘

篇6: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达标检测试题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六册教材中已有所涉及,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两首》《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和两篇略读课文《卡罗纳》《给予是快乐的》,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语文园地六》有五项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25个生字,会写其中30个生字,掌握“词语盘点”中积累的词语,做到会听写、会认读。

2、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

5、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6、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体会爱的真谛。

7、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主动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勤于动脑、勤于练笔。重点、难点

1、认识本单元的生字、会写本单元的生字。

2、积累好词,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感谢和安慰别人。

3、懂得关爱别人,互相帮助的思想品德。教学措施:

1、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

2、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3、教学古诗,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

之间深厚的友情,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古诗两首 2课时 21 搭石 2课时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课时 23 卡罗纳 1课时 24 给予是快乐的 1课时 语文园地六 4课时

20、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5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_____广陵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开阔想象。

第二课时(59)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祝福

关切期盼

王维——————元二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深情的诵读声和《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想象诗中的那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21、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0)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

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6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板书设计

风景 有声有色 一句话,一幅画

21.搭石 美

心灵 理所当然 一个词,一颗心 教学反思

我在导入中,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作者的家乡,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深深地体会到了美,兴趣被激发起来,教学也就在这浓浓的美中开展起来了。而在理解“协调有序”的时候,我又让学生模拟走搭石的一群人,通过朗读,来“身临其境”的体会,从而由衷地感受到什么才是“协调有序”。我还让学生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重点词语,想象画面,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通过一次次地朗读、积累、感悟,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绳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2)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绳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经见到过哪些桥?(自由发言)

你们见到过生命桥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生命桥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字要写得横平竖直,端端正正。(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3、导语过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老师心中感慨万千。请同学们也来感受一下,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多读几遍。

2.学生自学,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4、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生字?出示:

凋零 绽放 辗转 步履匆匆 突如其来 海峡彼岸

空旷 暂停 身躯 白血病 同胞 血脉亲情 空旷

5、交流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并对难以读通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6、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布置分层作业:

1、搜集有关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

2、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

第二课时(63)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回顾课文内容。

1、学生交流有关白血病、台湾、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内容?(学生交流)

二、创设情境,走入教学

18岁的小钱因为患了白血病而挣扎在死亡线上,年轻的生命危在旦夕,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刻不容缓啊!然而,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这其中的故事怎能不令我们感动呢?

三、深入文本,深刻体会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或词语。不动笔墨不读书,用——将它们画出来。

2.自己独立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重点句

(1)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①理解“同一时刻” “步履匆匆”

②为什么李博士会步履匆匆?

③有感情朗读

(2)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理解“沉着”

③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为什么李博士仍沉着地站着,青年还静静地躺着?他们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危险?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小结:李博士和青年急小钱所急,想小钱所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们的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啊!

四、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1.导语: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那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2.齐读最后一节。你又读懂了什么?

3.你能给这座生命桥取名吗?说明理由,教师巡视合理的名字写在桥下。4.教师小结: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

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五、拓展写话

1.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跟哪些人说?(小钱、李博士、台湾青年)播放《爱的奉献》 2.教师巡视,学生交流

六、总结诗朗诵

宝岛台湾同大陆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读)。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在此,老师借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上课。钢琴曲伴奏,朗诵《乡愁》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骨髓

小钱—————年轻人

杭州 台湾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上,有多个情境的创设,如课前谈话的情境、体会小钱痛苦心情的情境、感受地震可怕场面的情境、角色转换体会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成功创设充盈了课堂,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视频出示地震场景,再如补充李博士资料及一天工作时间表,再如多媒体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再通过教师激情讲解,轻松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3*卡罗纳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通过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

3、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同情体贴给予关爱。

4、激发阅读原著《爱的教育》的兴趣。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世上只有妈妈好》和《爱的奉献》两首音乐,做好幻灯课件。

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收集《爱的教育》有关资料并阅读。教学流程(6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深情地):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随即响起歌曲那清澈的童声)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同学们,母亲,是给我们最温暖呵护的人,母亲,一个最温暖的名字。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小朋友,他,却失去了自己亲爱的母亲,他就是——卡罗纳

(板书课题——23*卡罗纳 ——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2.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会是怎样的? 生1:卡罗纳应该会很悲伤。生2:也许他把眼睛哭肿了。

生3:我读了课文,知道卡罗纳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打不起精神听课;在座位上不时哭泣着。

师: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受了巨大的不幸,他来到了学校上课,等待他的是什么呢?老师和同学们是怎样对待他的呢?

[评析]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怎样的,让学生借助想象或凭借预习获得的初步印象,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爱”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可以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表达。

2.生畅谈感受:

生1:善良的老师,善良的同学,善良的同学的妈妈,他们用爱心鼓励和关爱卡罗纳

生2:我感受到的是真诚,人们真诚地理解别人遭遇的痛苦,真诚地安慰卡罗纳。生3:我想说,卡罗纳是不幸的,他失去了亲爱的母亲,但是他又是幸运的,他有爱他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周围的人。

生4: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被感动了。„„

师:课文中强烈的爱感动了同学们,同学们也很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 *卡罗纳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

老师的爱

痛失母爱(不幸)得到 同学的爱(幸福)

长辈的爱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有两条主线:一,描写卡罗纳万分伤心的句子.二,描写老师,同学和家长关心卡罗纳的句子.通过讲读卡罗纳的伤心句子让学生感受到此时身边人的关怀对卡罗纳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理解的卡罗纳伤心的句子时,我让学生深入课文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拂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学生运用“感同身受”的方法理解的很深刻,感受到卡罗纳的痛苦.24*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题:给(jǐ)予是快乐的

2.释题:“给予”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一个成语来解释题目吗?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要求:

交流读课文

交流学词心得

交流疑难

2.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圣诞节轿车兜一圈炫耀

(2)释词。

圣诞节轿车兜一圈炫耀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质疑问难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保罗的几次惊讶?

2.学生读课文后,讨论交流:两次惊讶。

3.以两次惊讶为线索,给文章分段。

4.讨论交流:

第一段(1——7);第二段(8——11);第三段(12、13)

(四)指导写字。

(五)习字册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6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帮助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文章写了保罗的几次惊讶?

2.文章可以分成几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课文第一、第二段,想一想:课文主要写谁?

2.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圈画出写小男孩面对新车的表现的句子和写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3.讨论交流:

(1)“一个小男孩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

(2)“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4.教师引导:

(1)小男孩看到新车会想些什么?

(2)当小男孩看着这部漂亮的新车时,他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小男孩当时的心情?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5.教师引导:

(1)保罗是怎样说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注意强调的词语。

(2)相机说说强调“圣诞礼物”和“哥哥”的理由。

6.教师进一步引导:

(1)小男孩吃惊的表情谁来示范一下?

(2)谁来读一读小男孩的话?看看强调哪一个词最能表达小男孩当时的心情?

(“这车”“哥哥”“送给”)

7.“天哪,我希望„„”他“希望”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的?

8.小男孩的想法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读一读小男孩的话?(板书:当哥哥)

9.你听了小男孩的话,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10.你们的想法和保罗想的差不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1.小男孩为何吃惊?保罗为什么惊讶?

12.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当保罗,另一位同学当小男孩,请看这是一部新车,我们来表演一下,注意二人对话时的表情。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小男孩向保罗提出了什么要求?保罗怎么想的?

2.小男孩到家做了些什么呢?画出小男孩的动作

3.小男孩对弟弟的话又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4.练读,指名读。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他们三人各自难忘的分别是什么?

2.齐读课文第三段。

(五)总结全文。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

学习本课以后,我知道,保罗的哥哥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我也曾经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

2.讨论交流。

第三课时(67)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复述

二.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复述。

1.以下列提纲为线索,练习复述。

2.线索1:办公室门前——回家途中——家门口

线索2:误解——又误解——终于理解

3.学生自由练习复述。

4.指名复述。板书设计: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误解)懂得 小男孩

有哥哥

当哥哥

炫耀

承诺 教学反思

在开课时能抓住阅读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目标并针对两个目标进行教学。讲解课文时,我首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先对整篇课文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围绕“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是你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展开的。并进行了引读,在想象“这个夜晚,他们三个人在一起做了什么”这里,让学生先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最后是一个拓展延伸,在学生充分阅读后,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体会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学习目标

1、感受人间真情,倡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学习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和总结各种方法学习词语。

3、熟读、背诵有关“乐施好善”美德的名言,积累语言。

4、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和用法。

5、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

课前准备

1、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

2、收集学生习作常见的错例。

第一课时(68)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感受人间真情,倡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再现课文情境,模拟对话

1、假如有一天,小钱跟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什么呢? a、分角色模拟对话。

b.指名上台对话,引导评议。

2、假如你是卡罗纳的同学,你想怎么安慰他?(方法同上)

3、师小结:生活不可能总是那么一帆刚匝的,难免会碰到困难、烦恼的事,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安慰;别人碰到了困难,送去一句安慰的话,伸出援助之手,是多么温暖人心呀!

二、模拟生活情境,引导交际

1、课前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如:

(情景1):下午放学回家,我发现钥匙忘记带出来,只好坐在家门口等,可爸爸、妈妈今天偏偏迟迟不回家。这时,邻居的阿姨回来„„

(情景2):放学了,天气突变,狂风骤雨,我站在校门内的大厅里,冷得瑟瑟发抖,焦急地望着天。这时,爸爸顶着风,冒着雨为我送来了雨伞和外套„„

(情景3):下课了,同学们都跑出去玩,只有莉莉坐在位子上,趴在书桌上,闷闷不乐。原来这次语文单元测试,她考得极不理想,正难过呢!(情景4):我和同学约好一起去踢足球,兴高采烈走在路上,住同一条街的张婆婆双手提着菜呀、肉、鱼,远远走来,走一步,歇一步,十分艰难„„

2、四人小组合作:两个同学配合选择其中一个情境进行口语交际,另外两个认真听,听后进行评议。

3、派代表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当好评委。

4、小结:平时我们肯定碰到过不少类似的事情,现在我们进入“心灵沟通室”,也来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三、心灵沟通,感受真情

课件出示:“心灵沟通室”字样,播放轻音乐。

1、四人小组介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

2、分角色模拟对话,其他两个当听众进行评议。

3、在同学老师中自由选择交谈对象,向他(她)表示感谢或安慰,倾诉情感。

4、指名表演对话情景。

小结: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让我们学会感谢,感谢我们的亲人,感

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学会关心,多一些安慰和奉献。

第二、三课时(69——70)

习作指导、讲评

教学目标

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写文

(一)观察画面,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图上画着谁和谁?她们在干什么?她们也许是什么关系?

2、读提示,理解题目的含义。

“胜”是什么意思? “胜似亲人”说明了什么?

(二)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1、想象老奶奶与小姑娘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2、引导根据周围的景物进行推想。(木盆子、脸盆、衣服、被单)

3、引导进一步思考:她为什么要为老奶奶洗衣物?

4、老奶奶的亲人呢?小姑娘平时是怎么做的?

5、想象画面上的人物会讲些什么,想些什么,让画面上的人物活起来。

(三)仔细观察,捕捉细节

1、引导观察她们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想想这反映了什么?(苗汉亲如一家)

2、引导仔细观察图上老奶奶、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她们的内心活动。

3、指导写细节抒真情:把老奶奶的表现,小姑娘的表现用一段话表达出来,体现“亲”字。

(四)试写片段,评议修改

1、学生动笔写片段,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2、现场点评该片段:可选择学生写的几个片段进行点评,也可用老师写的“下水文”进行点评。

(片段1)小姑娘晾好衣服了,老奶奶走过来,一把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感激地说:

“孩子,谢谢你,谢谢你!”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片段2):小姑娘晾好衣服了,湿漉漉的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这时,老奶奶扶着墙壁颤巍巍地从里屋走了出来,望着架子上的衣服,眼角有些湿润了。她抬起手,用袖口擦了擦眼角,一把将小姑娘搂在怀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她枯瘦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姑娘油亮的秀发,又爱抚地拍拍,满是皱纹的脸紧紧地贴着姑娘白嫩、红润的脸蛋。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嘴巴抿着,双手不自在地绞着围裙。老奶奶一个劲地说:“孩子,总是让你忙着,奶奶真过意不去!谢谢你,谢谢你!”小姑娘的两颊飞起了红云,洋溢着快乐的笑意。

(这两段话的赏评重在指导学生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

二、指导写自己身边的事

(一)明确要求,口头交流

1、读作文提示,明确要求。

2、四人小组交流藏在心中的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组振代表发言,组织评议。

评议要点:a.是否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b.是否把重点部分说具体。

c.是否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对这件事的看法。

(二)范文引路,学习表达

1、提供片段供学生赏评,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如:

(片段):我望着阿姨,明亮的眼睛,白皙的面庞,这是一张善良的面孔。我又一次望了望窗外,白皑皑的雪仍铺天盖地地下着,凛冽的西北风仍呼呼地刮着,而我却一点也不感到冷。我想,这苹果可能是阿姨给自己的孩子买的。我感到这苹果虽很常见,这时却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冬天是寒冷的,而我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2、引导学生赏析,初步理解表达感受的多种手法:直接抒发,借景色描写抒发,对比衬托„„

(三)习作与修改

1、学生起草初稿,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把习作读给同学或家长听,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

(四)习作讲评 我是小小鉴赏家

教师推荐几个写得较精彩的片段供学生欣赏。我是啄木鸟医生

1、出示学生习作中的典型病例。

2、引导诊断“病因”,并进行修改。a.图意是否抓得准; b.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

c、小女孩Jb理活动与她的所作所为是否相吻合; d.在语文文字的表述上是否恰当。

3、个人自诊或互诊:学生自己评析、修改自己的作文,或找要好的同学交换互评、互改。

(也可提供表格引导评改)妙语连珠妙手回春 最满意的片段(最妙的细节描写)(最羌的情感抒发)自我欣赏最不满意的句段(最不具体的描写)(不通顺的句子)(最平淡的情感表达)修 改 后理 由

(五)修改誊写,习作展览

将修改誊写后的习作张贴在班级的习作园地中。

第四课时(71)

教学目标

1、学习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和总结各种方法学习词语。

2、熟读、背诵有关“乐施好善”美德的名言,积累语言。

3、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和用法。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读小林和小东的发现。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a、学生读对话,谈谈“小林”和“小东”的发现。

b.他们的读书方法给我们什么启发。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善于使用工具书;懂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体会。

a、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你也可能有过类似的体会或经验,或还有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请你回忆一下,举个例子与同学交流交流。

b.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c、班级交流。

上一篇:社会实践报告:一步一个脚印下一篇:石油企业党务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