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教育均衡

2024-08-21

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共6篇)

篇1:着力推进教育均衡

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赤壁市实验小学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我校以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以生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扎实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强化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拼搏意识,继续深化素质教育,实现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发展,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为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增强广大教师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全心全意为广大学生服务,教书育人,办群众满意教育,我校根据市教育局精神,先后于8月22日—24日开展了为期3天的“学先进,树典型,铸师魂”主题师德培训活动;9月28日和29日开展了为期2天的“强化师德修养,争做做最美教师”主题师德教育活动。下半年开展了以解决教师从事有偿家教、推销教辅资料等问题的师德师风专项整治。为了把工作做到实处,学校一是加强工作领导。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相关领导为成员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成立了工作专班;二是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健全了各项师德建设制度,使之更完善,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并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三是组织教师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使广大教师自觉远离有偿家教和有偿推销教辅资料行为;四是加强了监督管理,强化了师德建设专班职责,对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有偿推销教辅资料的行为进行明查暗访,同时充分发挥电话举报、书信举报、当面举报、网站举报的监督作用,畅通举报渠道,对违纪现象坚决查处;五是进一步做好严禁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有偿推销教辅资料宣传工作,让广大家长和社会知晓学校的工作力度,配合学校做好相关工作。一年中,教师撰写师德体会及论文375篇、自查自纠报告268份,其中8篇师德论文获国家级奖。

二、强化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以孝雅教育为活动主线、育人为根本,将感恩教育渗透在各个教育环节和载体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推动学校德育特色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加强班主任培训,优化德育过程。本学期进一步完善了班主任培训工作制度,规范班主任工作管理,坚持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通过例会上对前一段工作的总结反馈、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布置安排,培养班主任的责任意识,并通过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不断拓宽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思路;不仅规范了班主任工作行为,也提高了班主任的理论素养,使班级管理更具特色。

2、加强常规管理,注重了孝雅教育的管理。通过班会、晨会、升旗、板报、校报、网站等,强化了德育功能。本学期继续完善班会制度,每一次班会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次自我教育的过程,学校政教处坚持每周检查班会情况并给予书面通报。绝大多数班级能认真准备、认真组织,班会课落到了实处。同时,学校充分利用班级板报、宣传窗这块阵地,加强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每月一次的板报检查评比制度,及时检查及时反馈。此外,学校认真督察卫生和路队工作,本期这些工作效果明显。加强了学生养成教育,学生卫生习惯、文明习惯有所改观。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坚持每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等常规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先后进行了少先队大队部干部竞职演说,在四年级选出了一批新的少先队大队部干部;出了5期大队干部宣传窗;举行了全校师生安全疏散演练活动;召开了学雷锋誓师动员大会,大会结束后,在局领导的带领下,少先队大队干部到凤凰山福利院慰问老人;举办了疟疾防治知识讲座;承办了中国关工委 “全国支学助教工程”公益演讲活动、“感恩励志中国行”走进赤壁演讲活动启动仪式及首场演讲,与会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徐局长等领导的高度赞扬;邀请蒲圻派出警官左乐、汪溢以及赤马港交警中队郑武指导员和市公安局消防大队官兵为我校全体师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法制、交通、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进行了消防演练;组织四年级学生参加了赤壁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挂牌仪式。同时,举行了“大家唱、大家跳”评比活动、“唱响欢乐童年、舞出精彩人生”庆“六一”表彰大会暨文艺汇演和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开展了“爱我荆楚、健康成长”和“文明班”评比活动。全校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五(5)班、五(1)班、一(7)班、二(4)班、二(8)班、三(8)班被评为“最美班级”。

三、规范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坚持每日课堂教学巡查。本期,教务处在课堂巡查中发现少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不够规范,上课有迟到、早退和将科学、思品、美术等非语数学科挪上语数课现象,及时进行了通报和整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了常规教学的有序进行。

2、深入毕业班、重点学段年级进行了教学调研。本期主要在六年级进行了教学调研活动。期初,召开了六年级老师会,提出了本期抓毕业班教学的工作思路;期中,深入六年级检查教师备课、学生作业,进行了期中考试及期末摸拟考试,召开了质量分析会,找出迎接毕业考试复习的方向。

3、加强了教学检查。教务处组织了期初、期末两次教学大检查,发了通报,在教师会上也进行了公布。检查发现,大多数老师工作认真,备课、作业、教学反思质量高,工作卓有成效。一年中,我们在坚持做好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大检查的基础上,进行了8次月教学检查、16次教学抽查,检查情况及时与教师进行了交流,还发了通报,在教师会上进行了总结。对各班学生练字、口算、数学日记、诵读古诗文的训练情况进行了8次检查。检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练字、口算、写数学日记、诵读古诗文四项工作教师特别重视,做得比较扎实。练字训练讲方法、有批改;周五的诵读时间里,许多老师提前将古诗工整地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逐句朗读,并且认真讲解每句话的意思;周四朝读,三--六年级学生在英语老师的督促指导下坚持朗读英语课文。学生的口算错误基本上得到了更正,部分数学日记有较为详细的批改记录。

四、开展教学比武,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乘着市局教学竞技比武的春风,学校先后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同课异构”和说课比赛活动,组织了教师钢笔字、粉笔字和朗诵比赛。此次比赛中的朗诵比赛分初赛和复赛,初赛在各年级组开展,决赛学校统一组织,共有十三位选手参加了决赛。决赛那天,由于会议安排的内容较多,朗诵比赛安排在最后。可是比赛开始之后,各位选手出色的表演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教师,他们深情并茂的朗诵让全体教师入情入境、如痴如醉,现场不时地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是教师们发自内心的赞许。会议一直到七点一刻才结束,充分展示了实小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比教学”工作极大地调动了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他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他们相互观摩、共同研究,教学思想碰触了智慧的火花,专业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有了质的飞跃。

五、举行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各级数学竞赛。三月份,数学初赛结束,学校组织入围学生进行了赛前辅导。雷海军、李三彬、杜华荣、石春阶四位辅导老师在完成好常规工作的同时,不辞辛劳,每周给学生上4节辅导课。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决赛中,获奖人数占全市获奖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成绩十分喜人;举行了学生朗诵比赛活动。各班能充分利用中午与周五早自习阅读课外书籍,诵读经典篇目。每个班级都按学校要求开展了朗读比赛活动,选拔优胜者组成年级联队参加全校的朗读比赛,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三年级与四年级的朗诵节目还参加了“六一”汇演,为孩子们的节日添上了厚重的一笔;组织了“千人口算”比赛活动,评出了一批“口算大王”。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了省、市科技创新大赛。

六、进行“联校助教”,积极推进教育均衡。

我校今年的“对口帮扶”学校是羊楼洞中心小学。5月11日,学校将罗志华、宋日春、叶露三位教师在“同课异构”教学比武展示活动中主讲的优秀课例送到该校,给这所农村偏远学校带去了教学新理念,受到了该校师生的欢迎。

此外,应英才双语实验学校邓景华董事长邀请,与该校进行了两次教学联谊活动。

七、抓好安全工作,确保师生生命及校产安全。

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师生的安全、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我校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以强化层层管理责任为核心,以加强安全教育为重点,以落实具体安全措施为关键,做细做实学校安全工作,努力创建管理有序、防控得力、环境整洁、校风良好的安全文明校园。先后对学生进行了上下楼梯“轻声慢步、文明礼让”防踩踏,不用手触摸带电设施防触电,不与社会人员结伙、不跟陌生人走、不打架斗殴、不进电子游戏室防伤害,上、放学时遵守交通规则不在路上逗打、逗留、追车防交通事故,没有大人陪同不到河边玩耍或下河游泳防溺水,不乱吃“三无”食品防中毒等安全教育。举行了2次消防、法制、交通安全知识讲座,4次安全疏散紧急演练。同时,总务处每月对所有教学用房、电线线路、电器设施及消防设施、体育器材、实验器材、实验药品、宣传窗、旗杆、围墙以及其它建筑设施等进行了全面安全检查,各班也经常对学生课桌椅、悬挂标牌、电灯电扇进行了检查,看课桌椅是否有铁钉露出、悬挂物是否稳妥、电灯电扇运行是否正常,发现问题能自己维修的自己及时维修,自己不能维修的及时报告总务处维修,防止对学生造成伤害。八、一年来的主要成绩。

一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在“2012年咸宁市少儿田径比赛”中,我校代表队与7支县市联队角逐,取得了团体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在“2012年咸宁市少儿乒乓球赛”中,我校代表队再次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实现八连贯。

三月份,组织了吴翠翠、钱伟星、宋静、叶露、王瑜其、徐先进、姜丽敏、邓庆、李晓丽等9名教师参加了市级教学比武活动,其中6名教师的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被教育局推荐参加咸宁市教学比武活动,取得了五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的好成绩。在赤壁市第十二届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暨知识竞赛中,王政皓、曾佳两位同学分别获演讲比赛小学组一等奖第一、二名,学校代表队获知识竞赛小学组第一名;

另外,还组织贺荣娟、邱蒲芳、李春香、金华、易娟、石春阶、魏亚丹、金杏丽等老师了参加咸宁市信息技术课件教案大赛。

篇2:着力推进教育均衡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评委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统筹资源 创新思路 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十年前的我被分配到白石镇明华村小工作。那时,学校里的供电时断时续,没有自来水,饮用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孩子们的午饭则是早上从家里带到学校后,老师一边上课一边蒸热。而今,这所村小已不复存在。村里的孩子们已经全到镇上的学校去学习了。虽然教室依旧不宽敞,桌椅依旧破烂,可这样的变化无疑是令人高兴的。

在这短暂的十年里,祖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成果展,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繁荣、社会的进步。

然而,城乡差别依然明显地存在着,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社会福利水平低下,教育条件尚待改善„„,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也都是打造“五个忠县”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跨过的一道道坎。

去年“两会”期间,教育公平发展再度成为热门话题。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促进教育公平。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虽然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如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寄宿生进行生活补贴等。但由于各种原因,城乡教育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地改变。

首先,从享受教育资源上看,占有大比例的农村人口,教育资源的占有量却不足三分之

一。办公经费、师资力量的配备、教学硬件的配置、学校的规划等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相差胜远。

其次,教师的工作、生活也有明显的差距。多数农村教师就是一本课本,一支粉笔,一张嘴而已,一人教几科。而农村学生大多数住校,教师除了要负责知识的传授外,还要照顾学生们的起居,长期超负荷的劳动强度过多地透支着他们的身体。

再则,农村学生不能更多地分享现代教育的成果,直接导致了城乡后代人素质差距越来越大。较高的辍学率意味着每年有很多毕业生无法升学,将直接就业或在家待业。长此以往,必将积聚下大批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不利于我县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发展是我县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我县多数居民在农村,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新一代农民的素质提高,要依赖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面落实和职业教育的逐步推广。因此,统筹资源,创新思路,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迫在眉睫。

首先要加大农村教育硬件建设投入,促使农村教育资源得到优化

近年来,我市县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生公用经费和农村学校教师岗位补贴,还为学校添置了一些设备设施,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尽管如此,我县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现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制定学校布局调整方案,规划校点,逐步整合村小,建高水平学校,实施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五个校园”建设需要县财政给予大力的投入。古语“师者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是学校职责所在,学校建设学校规划,所需资金则应由县规划投入。筹建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班班通等硬件配套设施迫在眉睫。因为只有看得远才能走得远。学校占地面积的扩张也势在必行。在农村许多学校,虽然县里配备了许多实器材(不过有些图书和实验器材已配备多年,已经落后。),但由于学校没有资金修建实验室、图书室等,这些设施也就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其次要培养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加大农村教育软件建设投入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曾说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没有好的老师,再好的校舍,再好的条件也没有用。”

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关键是要统筹城乡教育人才,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思想素质高、工作作风实、业务能力强的干部教师队伍。一是要稳定好现有农村教师队伍。尽力改善农村教师居住和办公条件;二是充实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继续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和招聘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英语、计算机、音体美、心理健康、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配备,应向农村学校倾斜;三是加强城乡学校校长之间的校际交流,一个好校长定能带出一所好学校。针对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师全员培训中要以农村教师培训为重点,完善教师培训网络,强化校本教研和远程网络教研。县教委组织的“特级教师、教研员送课下乡 ”、“城乡结对”等活动深得广大学校和教师的喜爱。

白石小学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自07年与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牵手以来,两所学校举行了多次牵手活动。沙小三年派出5名教师到白小支教,城区教师的以身示教带给农村教师的成长不是任何教条和书本理论所能给予的; 4次组织市校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白小上示范课,白石片区学校都组织进行了观摩学习,反响很大。同时,白石小学也派青年教师到沙小学习,我就是其中的一员,受益匪浅。因此,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交流,与发达地区学校建立联校教研机制,借鉴人家的先进经验,加速成长,何尝不可。

再就是要加快经济建设,提高农民本地就业率和就业待遇,保障农村儿童正常入学。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日益增多,需高度关注、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目前,我县上万人的留守儿童中,95%以上都是在农村小学入学。父母迫于生计外出务工,造成众多孩子疏于管理,处于流放状态。要改变这一现况,首先改变其根本就在于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使绝大部分农民能在家乡就业。柑橘产业已经成为了县的支柱产业,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多的项目,使更多的农民兄弟能在这条产业链上找到致富之路。农民的收入增多,家庭教育投入也会随之增加。其次,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只有学校才能最大限度地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功能的配套,特别是生活、娱乐等方面的设备设施的配套应以适应儿童在校寄住的各种需要为目标。在人员配备上,要有相当数量的儿童生活、保育、辅导人员编制。同时,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科研力度,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对委托监护人的指导和培训,强化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和干预,通过现代化的通讯网络等手段,创造条件,促使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类社会的公平发展,人与人的协调和谐,其坚实的基础是社会公平。统筹城乡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既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也是社会公平的决定力量。只有积极倡导一种趋向公正的全民教育,才能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树,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请给饱满的种子一片沃土,它们定能撑起一片蓝天!

篇3:着力推进教育均衡

一、总体目标

到2012年底, 全区中小学校达到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 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制度建设、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 全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省人民政府审核认定, 到2015年, 进一步提高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并通过教育部的审核认定。

二、基本要求

1. 学校布局基本均衡。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交通情况、人口覆盖状况以及居民搬迁安置规划, 采取“校校联合”“强弱校结对”的方式,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 使学校布局有利于教育资源配置, 能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及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 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

2. 教育机会基本均衡。

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2012年达到96%以上, 到2015年达到98%以上。保证流动就业人口子女在全日制公办学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 合理解决残疾儿童、严重不良行为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3. 办学条件基本均衡。

全区9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的校园、校舍、体育运动和艺术场馆、安全设施、卫生设施、寄宿设施、教学仪器设备、信息技术设备、图书等达到《海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 (试行) 》, 学校之间无明显差异。所有学校无D级危房, 校舍全部达到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4. 师资力量基本均衡。

学校按照省定标准配齐规定学科的各类教师, 中小学所有教师资格和学历要求达标, 高一级学历教师所占比例明显提高, 学校之间教师学历水平、高级职务教师比例无明显差异, 校际之间优秀校长、教师定期交流流动。全面落实校长、教师培训制度和校本研修制度, 完善教师培训机构建设, 改善培训条件, 保障培训经费。目前, 中学所有教师的教师资格和学历都已达标, 中学专任教师中, 研究生学历19人 (不包括2011年新招聘的7名硕士研究生) , 占7%;本科学历247人, 占91.5%;专科学历4人, 占1.5%。小学专任教师中, 本科学历39人, 占11.6%;专科学历222人, 占65.9%;高中阶段毕业76人, 占22.5%。教师职称方面, 中学高级职称33人, 占12.2%;小学高级职称127人, 占37.7%。针对小学教师中存在的学历不达标的情况, 将采取在职函授和自修的形式, 5年内使全区50岁以下的小学教师都能达到专科水平, 并有相当大比例的本科学历。

5. 教育教学质量基本均衡。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区内所有学校均能够按照国家和省定课程设置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能开设具有特色的社会实践课程、校本课程, 同类学校之间在及格率、平均分和低分率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 学习困难学生得到有效帮扶, 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6. 办学行为基本规范。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端正办学思想, 依法治教, 规范办学行为, 全面规范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加强教育行风建设, 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 创人民满意学校, 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到2015年, 全区7所中小学校全部达到县级以上规范化学校标准, 其中4所学校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 初步形成现代学校制度。规范招生管理, 有效解决择校问题。严格执行《海南省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管理暂行办法》, 建立健全学生转学、休学、复学等各项管理制度。无任意增减课时、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行为, 无以考试成绩公开排队、办重点校 (班) 现象, 无违规乱收费行为。校园安全卫生责任, 措施落实到位, 无重大安全、卫生责任事故。

三、合理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

根据省教育厅出台的《海南省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见》, 结合我区实际, 统筹考虑永久居住区和搬迁区人口情况和交通状况, 通过“校校联合”、“强弱校结对”的方式进行管理, 合理调整小学布局。将办学规模小, 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夏兰小学、唐屋小学、洋浦小学分别与周边人口集中、办学规模较大、硬件设施较好、师资力量雄厚的干冲小学、新英湾小学、干冲二小学联合, 实现教学资源、教师调配、教学设备、教学活动, 教育管理制度一体化, 2年内分步将全区9所小学调减到6所标准化学校。洋浦中学为区内唯一一所完全中学, 现有在校生6200多人, 班额过大、硬件设施不足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统筹好初中与高中班级设置规模与数量, 彻底解决初中班额过大问题;二是按省规范化学校建设标准配备硬件设施。如果开发区扩区, 可在区外人口聚居区新建一所标准化初级中学。

四、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

根据省教育厅出台《海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 (试行) 》,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建设。

1. 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小学、初中公用经费将在现行小学400元/生/年、初中600元/生/年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为师资培训、添置图书设备等提供保障;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 建立更加科学的教科书管理制度;按年生均1000元的标准补助初中贫困寄宿生生活费, 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补助标准根据物价上涨等因素适时提高。

2. 实施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图书馆 (室) 标准化建

设工程, 解决中小学图书, 仪器设备、多媒体设备不足问题, 解决学校大班额问题。各校按国家配备标准配置教学实验仪器和体育、音乐、美术、卫生等器材。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小学生均15册、初中生均25册的二类标准配备图书。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 为全区中小学200间教室 (含功能教室) 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 (其中60%为交互式多媒体设备) , 学校配备计算机网络教室和教师电子备课室, 至少达到小学生机比12:1, 初中生机比10:1, 教师师机比3:1的要求, 共配备计算机1200台, 基本实现按标准足额开出教育信息技术课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各校每年从公用经费中按照规定比例用于添置、更新教学仪器、图书配套设施以及运行维护保障。改善中学教师周转房居住条件, 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

3. 校园规划与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校园总平面设计宜按教学、办公、体育运动、生活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 合理布局。校园应有围墙 (或安全隔离设施) 、校门。校内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和教室室内布局等要力求体现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特色, 适应素质教育、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育教学需要。校园绿化、美化要结合建筑景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统一规划设计, 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 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2年内完成洋浦中学学校绿化、学生食堂、宿舍、图书馆、文体中心建设。

4. 重点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小学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 中学严格按照省标准设置班级规模。东浦小学和新英湾小学扩建工程已经完工, 洋浦第一小学2011年9月迁入新校区, 增加了教室数量, 通过整合教育资源, 合理调配教师, 在小学逐步开展小班化教学。洋浦中学通过控制招生规模、招聘教师扩大教师队伍等措施解决大班额问题。

5. 贯彻《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琼府办[2010) 168号) , 进一步做好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

给予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每生每年1500元, 免费提供教科书, 免除残疾学生的杂费,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五、大力开展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

贯彻落实《海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 (琼教基[2008]9号) 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意见》 (琼府办[2010) 67号) 精神, 全面推进中小学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

1. 将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与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

件标准化建设统筹考虑, 采取“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策略, 深入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 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 办学行为规范化, 教育管理科学化”目标。到2012年底, 完成全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到2015年, 洋浦中学、洋浦第一小学、东浦小学和新英湾等四所学校达到省规范化学校标准, 干冲小学、干冲二小和新都小学等三所学校达到市县级规范化学校标准。

2. 学校要按实际需要配备专 (兼) 职的心理健康教

师, 寄宿制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学校应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持有卫生专业执业资格证书。目前, 我区各小学都未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3. 端正办学思想, 规范办学行为, 依法办学, 依法管理, 初步形成现代学校制度。

开足开齐开好课程,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杜绝考试成绩公开排队、办重点校 (班) 现象, 杜绝违规乱收费行为。

4. 基本解决择校问题, 校园安全卫生责任、措施落实到位, 无重大安全、卫生责任事故。

六、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按《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意见》 (琼府[2010]26号) 要求, 统筹配置全区教师资源, 逐步实现校际之间师资力量基本均衡。全面落实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 引导中小学校长、教师合理流动, 学校之间的教师高级、中级岗位结构比例要保持相对均衡。完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 实行“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做法公开招聘教师。落实“校校联合”的管理体制, 通过“师徒结对”“以强带弱”等方式提高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大力实施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素质提升工程, 充分运用网络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

七、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建设

1. 完善远程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创新“农村中

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卫星接收资源有效利用”模式, 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成果。

2. 完善区教研网、教育资源中心管理服务公共平台

建设, 建成实时多媒体交互式教学、课堂教学点播、教材教法在线交流、电子图书馆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网。实现全区中小学、学前教育、教师教研和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平台资源共享。

3. 加快校园网建设, 推进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

设, 重点推进教育与技术的融合, 加快建设省、区、校互联互通的高速网络。

八、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

1. 加快洋浦第一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样本校建

设, 充分发挥洋浦中学省综合课改样本校示范、带头作用, 在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深入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 加强我区教研机构和教研人员队伍建设。

按照省编办、省人事厅、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我省教研队伍建设的意见》 (琼教[2009]12号) , 2011年通过竞聘考核配齐中学2名、小学4名教研员。积极开展网络教研, 深入开展校本教研, 统一全区中小学主要学科教研时间, 扎实推进“送教下校”“师徒结对”“强弱校结对”和“精细化”教学与教研活动, 提高全体教师教学和教研水平。指导义务教育学校建立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有效落实教学常规,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 成立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考试评价机制。

九、加强保障, 切实推进

1. 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会议制度

社会发展局推动建立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会议制度, 由管委会分管领导任召集人, 人事局、财政局、经济发展局、规划局、社会发展局等为成员单位, 在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统筹协调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政策的落实, 及时研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问题, 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会议办公室设在社会发展局, 负责日常工作和协调各有关单位。

2. 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监测制度

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定期对全区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测, 监测结果与学校绩效挂钩, 形成长效机制, 指导各校不断完善措施, 按时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持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均衡成果。

3. 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和奖惩制度

根据省相关文件要求, 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列入管委会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的主要内容。制定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标准和评估办法, 定期对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开展评估, 采取奖惩措施, 实施问责, 督促各校认真开展此项工作, 确保2012年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省教育厅审核认定。

4. 确立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篇4:着力推进教育均衡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关怀,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基本保障,因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教育格局,致使城乡教育在设施、师资、教学和管理等诸多方面仍存在不均衡现象,进而造成了城乡学生之间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上有较大差距。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及不稳定因素已逐渐显现,引起了“择校热”和“进城热”,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对此,全国各地都纷纷出台了政策、制订了目标,在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和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各地各校的原有基础条件不同、师资水平各异、认知程度的高低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办学条件仍不均衡。农村地区小学教室陈设依然简陋、教师办公条件艰苦、学生住宿环境差、运动器械数量不足、活动场地不达标、功能室配备不全、图书资料少、教学用具不齐、艺体用具缺乏。缺少必要的音乐、体育、美术、科技、劳技等设备,滞后的硬件设施使许多学校的教学方式仍仅维持在“黑板+粉笔”的最低办学层面。

2.师资力量仍不均衡。优质师资资源的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关键。但农村学校捉襟见肘的师资配置仍严重制约着教育向公平化和均衡化发展。一是教师结构失衡。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和专业教师缺乏十分突出,处于青黄不接。二是教师结构配置失衡。一些民办、代课教师转正后成为教学主力军,不少教师讲普通话不标准、电脑操作不熟练、不会制作课件、教育教学理念落后,管理学生简单粗暴,教学基本功不扎实。三是科目配置失衡。在农村学校,语文和数学教师偏多,学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严重缺编,很多学校开课不全,有的课程甚至开不起来。

3.学校生源不均衡。城镇学校人满为患,超大班额现象依然严重,而农村学校却生源不足,门庭冷落。很多农村学校全校学生数还抵不上城镇学校的一个年级,甚至不足城镇学校一个班的人数。

二、消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促进均衡发展的措施

如何消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促进均衡发展,进而保证城乡孩子享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配置标准的设备,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

强化政府责任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了让城乡学校设施一样优质,让孩子们同浴教育公平阳光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懈追求。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政府一定要加大投入,从财力和物力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一是要完善农村学校必备的基础设施。如,农村学校寄宿制工程、周转房工程和食堂改造的大力实施,能为边远山区的师生改善环境,切实减轻离校较远的家长、学生和老师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确保了教师的安居乐业和学生的安居乐学。二要按标准配齐、配足六大功能室的设备设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按照均衡发展标准,配置教学设备、仪器、体育器材和建设各类功能室,加快学校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建设;建立学校图书室和班级图书柜,配置适量的图书;建设符合标准的学校活动场地等。三是打造校园文化环境。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绿化区域和文化墙,规范布置设立宣传橱窗、校训和名人名言等,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2.配置均衡的师资,优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

教师队伍素质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要素,机制创新是推进教育师资均衡的关键。通过倾情培育,让城乡教师一样优秀。可积极采取措施来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管理,把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来抓,有效激活教师队伍。一是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二是创新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三是建立教师激励关爱机制,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四是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五是探索校长和教师交流机制等。努力做好这些工作,切实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规范办学行为,落实学校的常规管理,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学校管理规范化建设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为了让城乡教育一样好,学校务必加强教育管理水平,规范办学行为,落实日常工作,切实提高效率。一是严格执行作息时间。保障学生课内外活动时间,认真落实阳光体育锻炼活动,保证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二是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三是规范招生行为。严格实行划片招生政策并灵活处理,对返乡务工人员子女无条件接受入学。四是规范学籍管理。建立健全学生转学、休学、复学等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学籍信息化管理。五是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按规定组织考试,坚持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机制,创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六是规范教材教辅管理。七是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八是推行校务公开工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九是提升功能室的使用效能,让功能室的设备切实为教育教学服务。十是完善学校各项管理考核制度,开放校区体育文化设施,服务社区居民。

4.强化常态管理,细化落实各级责任,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证。

强化管理,明确责任,细化措施,落实考核,是当前促进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想使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上档提速,我认为一是要落实区教育主管部门或业务部门对设施配置、业务指导和工作检查的责任。要求在资源配置时做到均衡,不偏不倚;在督查学校管理和使用时做到严格要求,对不作为的学校予以严肃处理;在指导学校时要重心下移。二是要经常开展各级责任人的业务培训。组织召开各级责任人经验交流现场会、管理培训会等,提高各级责任人的管理水平。三是要落实学校管理的主体责任,强化学校的行政管理。特别要规范每个学校功能室的精细化管理行为,无论是在校务、教务和财务方面,都要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来办。通过建章立制,落实专人进行管理,严禁设备的挪用和闲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充分发挥每个功能室的作用。四是要落实过程督导机制。将每次督导评估的结果与学校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功能室管理员的绩效考核挂钩。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前提。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虽然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实实在在地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朝着健康发展的道路前行,但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克服或摒弃某些不良的“政绩观”,还应把重点放在偏远地区和偏远村小,真正填补好农村学校这块“短板”,才能确保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而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王振存.文化视阈下城乡教育公平研究[D].河南大学,2011.

篇5: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主要举措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①”的社会主义和谐理论,成为建设以“教育权利、教育机会、教育规则和教育分配”为核心的教育公平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也为推进教育和谐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如何认识和谐教育

要理解和谐教育,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和谐、什么是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原指乐律的调和。据《书·舜典》记载,舜曾要求其乐官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对和谐的推崇在《周易》中也有所体现。《周易·乾·彖》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由于乐律来自对自然之声的发现,所以古人推而广之,逐渐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由此就有了史伯的“和实生物”、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哲学命题。随着百家争鸣的出现,古人对“和”、“和谐”的认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如《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得更清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对“和”的这样一种认识,使得古人在设计未来社会时,常常把“和谐”作为一个根本原则或者一种理想形态。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状态,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不是静止的,不是一潭死水,而是运动的、活跃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和谐”并不是没有矛盾,相反是在矛盾运动中实现的。我们必须树立唯物辩证的“和谐观”,必须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来指导和谐社会建设。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和谐社会的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个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的和谐,既包含稳定、协调,又具有生机与活力,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既体现公平,又促进效率,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既包含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又包含社会发展的平衡机制,是社会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统一;既是一种战略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是长远目标与现实实践的统一。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经历一个很长历史过程一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长期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是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子系统,既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又受和谐社会的制约和影响。教育和谐的关键是人与人的利益的和谐,核心是建立协调和谐的教育利益关系。它是“人们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是“权利、机会、规则和分配②”的有机统一,而且是“权利、机会、规则和分配、收益”的有机统一,是人与人的获得教育利益的和谐。和谐教育的标准不仅包括四要素的实现与和谐,更重要的是应该包括实现教育收益的公平,而且教育收益的公平才是教育和谐的“灵魂”。由此,和谐教育的实质可以概括为“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规则公正、教育分配合理、教育收益公平”的和谐统一。在五要素中,权利、机会、分配和收益是教育和谐的内容,而规则是它们形成和确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保障。

二、如何构建和谐教育

教育和谐实现的途径就是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是责任政府科学配置和使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和谐,进而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全面发展。它是将教育和谐、教育公平的思想可操作化、可实践化,是“在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实现,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正常的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和份额,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支配和使用上”;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政策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的调整及资源的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

篇6:推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一、新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之首,明确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

二、新的发展

要求

面对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兴文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实施“科教立县”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发展总要求可表述为:学前教育打基础,实现‘普三’;义务教育促均衡,推进‘两全’;高中教育抓协调,扩张职高;各类教育创品牌,质量升位,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突出五个方面,紧扣“五个发展”。一是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全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协调发展。稳定普高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普高和职高规模大体相当,促进普职的的协调发展。三是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以学前教育和艺体教育为重点,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导,正确管理、依法管理,促进全县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四是内涵发展。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创新学校管理,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打造教育软实力。五是安全发展。深化“警校共育”,抓好安全工作,打造平安校园,努力实现教育的稳定和安全发展。

三、新的重点课题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相继下发了切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校点多(199个校点,占全县学校的99%),学生众(学生6.5万余,占全县学生数的92%),战线长(跨越两个学段九个年级,在1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学校星棋罗布),队伍庞(2686名小学和初中教师占全县公办教师的88.9%),投入大(2006年全县教育财政支出为1.0235亿,义务教育占84.1%)的特点,决定了义务教育在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占据的关键而特殊的地位。而义务教育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已成为教育公平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因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全县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县教育发展的“难中之难”。

㈠基本内涵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坚持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体现教育的均衡性和公平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平民教育。温总理指出,李镇西和他的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影响家长、关爱孩子”3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抓住素质教育的关键,并对李镇西所走的乡村平民教育给予充分的肯定。均衡教育是平民教育,草根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淘汰教育。以平民情结举办平民教育,面向大众百姓,面向所有学生,机会均衡,受教育的起点均等。做到进城务工子女和残疾少年儿童有地方读书,困难家庭学生读得起书,所有学生能够读得好书。其次是优质教育。均衡的含义在于优质教育的普及,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均衡教育不是杀富济贫,削峰填谷式的均等发展,而是高起点、高水平上的资源重构、造峰扬谷式的共同发展。不是短期发展、单一发展,而是持续发展、整体发展。提升质量普及优质教育,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让百姓子弟接受优质教育。最后是特色教育。学校不是千校一面的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以个性的发展培育教育特色。每所学校都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办出特色。

㈡基本要求义务教育学校的建制与规模、场地与校舍、经费与保障、校长与教师、课程与管理、质量与效益等方面的标准配置是一个发展中的动态指标。市教育局和市财政局将参照上级规定并结合全市实际,先期制定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要求和标准。总的来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六句话:即办学条件良好——标准化,教师配备达标——合理化,办学经费够用——稳定化,学校管理到位——规范化,质量效益提升——优质化,办学特色明显——个性化。

㈢工作目标到2012年,消除城区和县镇薄弱学校,全县70%的乡镇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力争用5年左右的使县域内镇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益公平,使命神圣、责任如山,雄关漫道、任重道远。

第二篇成绩·困难·问题

十六大以来,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在逐年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受历史、经济、社会等诸多

因素的制约,全县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主要成绩

㈠普及程度逐年提高。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8%、95.9%,辍学率分别为0.05%、1.5%以内,完成率分别为98%、98.6%,毕业率分别为99%,98%。义务教育规模稳步发展,高中教育规模空前扩大。普高生07年较02年净增2701人,增长108.6%。

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5年共消除d级危房危房74766m2,新建校舍74766m2。布局调整、危改工程、“四化”工程、校通工程有效推进,加快了我县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步伐,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㈢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全县教师本科、专科、中现学历分别占20.4%、54.9%、中师学历占23.8%。幼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3%、97.5%、96.9%、74.79%。通过“136”名师工程,建设三支队伍(校长、教师、教研员),广大教师师德素养、精神面貌、业务素质不断地提升。

㈣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06年兴文二中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实现历史性跨越,首破200人大关,比02翻了一番。全县中考成绩和小学抽考成绩有较大幅度提升。2007年高考和中考继续稳中有进,连续两年受到了市教育局表彰。全县教育质量在全市由长期的“八九不离十”(偶尔第八、九名、多为第十名)提升至“七上八下”(多数指标第七位,少数指标第八位)。

㈤管理体制基本落实。确立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做到了“三个确保”,即确保按时、足额、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拨付,确保农村中小学危改经费落实,教育经费实现了“三个增长”。

二、现实问题

㈠教育投入不足,运转和发展十分艰难。

1、教育债务包袱沉重。全县教育债务近5000万元,05年偿还296万、06年偿还488万。截至2006年12月31日,债务4221万元。税费改革前,义务教育负债主要通过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向学生收费等方式逐年偿还。税费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乡镇和学校无力还债。

2、拖欠占地补偿未决。全县学校建设占地有194亩土地遗留问题未解决,如一次性解决学校占地补偿(征用)需700万元以上。

3、维修资金缺口巨大。全县仍有危劣房4万多平米,安全隐患较大。加之我县应于2011年实现“两全”目标,按“两全”标准,标准化建设仅义务教育一项全县需1.2亿以上的投入。

4、学校自身运转困难。学校公用经费不足。政策规定学校公用经费不能用于还债,面对产生债务利息和债主追债影响教学秩序等问题,非常棘手。

㈡校舍日趋紧缺,大班和超大班比较普遍。

1、入学高峰来势迅猛。十一·五期间,我县面临初中生入学高峰,年均净增1200-1500人,即30个班,相当于每年新增1所单设初中。

2、城区超大班额普遍。2007年春期,古宋一校、二校、三校共40个班,超员772人,65人以上的超大班28个,占70%,80人以上的特大班2个。香山中学32个班,班均60人。2007年秋期虽收购了双语学校、扩建了古宋三校,城区学校基本上在起始年级消除了超大班,但压力仍在增大。

3、学校校园占地不足。由于学校占地不足,致使很多学校活动场地狭小或无法新建急需的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一部份学校生均占地和校舍不及国家标准的1/2,甚至1/3。按标准化建设规划,全县学校在“十一五”期间需征地近300亩。

㈢教师严重缺编,数量和质量差距较大。

1、教师紧缺,结构不合理。2002年以来,全县中小学净增了165个班,学生8206人,增长了13.6%,而教职工却减少了59人。造成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村小大量缺编,一年比一年突出。2007年教师缺编近600人。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生将净增10000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7000人,高中阶段学生3000人),应净增教师500人以上。因此,十一·五期间我县教师的缺口在1000人以上。现有的教师结构表现为“四多四小”,即:“五大生”多,“全日制”的较少;文史专业的多,数理化和外语的少;进修选择专业随意性的多,与所教学科对应的少;城区(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多,乡村小学骨干教师少。

2、村小告急,代课教师多。全县多数村小充斥着大量代课教师,呈现出“三低三大”的特点,即:学历低(多数是初中生)、工资低(月工资300到400元)、质量低(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低),数量大(全县代课教师高达460人,占在岗教师总数的16.3%)、流动大(走马灯似的换人,学期中途走人的多)、意见大(教学质量差,家长和社会各界群众意见很大)。工资低,请代课教师难,且请的多数是企业招工不要的或暂时不出去的。每逢开学,“请个人来支个桩”成了农村校长最头疼的事。

3、待遇偏低,激励无经费。新机制规定学校公用经费不能用作教师津补贴和教学质量奖。没有教学奖励经费和津补贴导致了激励机制缺失,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受挫,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4、工作辛苦,队伍不稳定。由于教师的大量缺编,导致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加大。随着各级党政、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安全的日益重视和关注,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农村教师的吸引力和队伍的稳定经受着考验。部分青年教师跳槽、改行的欲望强烈。外单位从教育部门随意借人或调人的情况时有发生(2007年转行27人,借用10人)。

㈣办学水平不高,质量和效益提升较慢。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与教育改革发展形势要求不相适应。教育普及基础脆弱,初中辍学较严重,残疾学生入学较困难;教育质量整体不高,品牌学校少,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每年有数百名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远赴泸州、成都、宜宾等地名校入学。既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又造成了大量优质生源外流,还动摇了家长对本县教育的信心。

㈤教育结构不合理,普高和职高发展失调。由于专业设置、师资设备、就业出口、就学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我县职教发展十分艰难。2007年秋期普高在校生4047人,职高在校生仅982人,普职比4:1,比例极不协调。

㈥依法治教乏力,监管和规范办学艰难。社会力量办学层次较低,以幼儿教育为主。点多面广,规模小,师资差,条件差,安隐患大,规范办园,规模办园与要求办园矛盾突出。教育部门行使行政执法权较难,因此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监管和规范比较艰难。

㈦管理体制未顺,乡镇和部门责任削弱。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乡镇政府和部门对教育的责任和积极性减弱,乡镇中心校的职能未真正发挥,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同时,全县教育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不不平衡的现象大量存在,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成绩与问题同在,动力与压力共生,机遇与挑战交织。看不到兴文教育取得的巨大成绩是不公正的,这会丧失发展的机遇期,找不到起跳点;看不到兴文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是不冷静的,会丧失发展的紧迫感,找不到着力点。我坚信,兴文教育成绩大于问题,动力大于压力,机遇大于挑战。

第三篇思路·实践·探索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工程。均衡是渐进的,生成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浮躁,急功近利。可以说,全县义务教育真正实现均衡发展之日,就是实现了“双高”普九之期,更是全面小康社会到来之时。需要系统策略——全面统筹,科学规划。重点策略——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不能把短期目标定得过大过于理想,不能把目标定得过多。渐进策略——逐年推进,滚动实施。

㈠把握一条原则

——政府主导、以县为主。中央和省、市文件明确规定,县政府的基本教育职能就是保障教育公平,因此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政府行为,而且是县政府的职责,即政府主导,以县为主。

㈡突出两个重点

——教育质量提升和薄弱学校建设。教育质量是生命线,是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最核心指标。薄弱学校建设是是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关键环节。薄弱学校一般是指学生少、条件差即硬件和教师差、质量低、问题多的学,这里主要指办学条件差(硬件和师资)的学校。

㈢体现三个倾斜

——均衡配套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向乡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

㈣抓住四个关键

——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质量和扶弱助学。

㈤构筑五大保障

1、以科学规划为统揽,优化学校布局。

强化政府行为,科学合理地调整中小学布局,构建一批区域性示范学校和寄宿制学校,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是推进我县“两全”目标的突破口、是整体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必然选择。

落实四个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校和基点校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县城和乡镇所在地集中。

注重四个结合——布局调整与改善办学条件结合,与薄弱学校建设结合,与新村建设相结合,与构建区域性示范学校相结合。

初中按照“收缩九年一贯,扩建单设初中,形成规模效应,发挥品牌示范,带动区域发展”的思路,重点打造单设初中,撤并15所邻近的小学的初中部(即建武小学、文印小学、沙坝小学、四龙小学、新坝小学、高滩小学、和平小学、兴堰小学、鱼跳小学、东阳小学、同乐小学、中棉小学、博泸小学、富安小学、丁心小学),使全县单设中学能承担全县85%以上的初中教育。保留毓秀、玉屏、仙峰、石海等乡镇中心校初中部和万寿学校、城西学校初中部。县职业技术学校撤并初中部,不再挂民族中学的牌子,集中力量办职高。小学按照“撤并收缩村小,集中高段年级,提高出口质量,做大做强完小,构建特色学校”的思路,加快村小的撤并,每年撤并5-10所。到2015年撤并村小51所。

2、以增加投入为保障,硬化办学条件。

省市已明确,从2008年起,新增教育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县的义务教育基建设投资保持在每年1500-2000万元。分轻重缓急,先考虑雪中送碳,再考虑锦上添花。建设一所即达标一所。在推进2007年确定的收购扩建双语学校,扩建香中、建中,迁址扩建大坝中学、义合小学的基础上,建议2008年将单设初中和个别中心校作为建设重点(如大河初中、五星初中、兴文中学、太平小学)。村小的建设要吸取过去未充分考虑生源和发展趋势而大兴土木,现因近40多所村小停办,造成数百万元资产闲置的教训。村小的基建一定要慎之又慎,从严控制建设规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覆盖所有学校,即“模式三”覆盖单设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模式二”覆盖基点校,“模式一”覆盖规划保留的村小,初步形成“天网地网”有机结合的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

3、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强化核心支柱

首先是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当务之急是按照市上要求“三年内清退完代课教师”和重申“实行省定教师编制标准”的这一有利契机,积极争取,清退和补充同步,解决好教师缺编问题。

其次是解决队伍素质的问题。认真落实好教师资格制、全员聘任制、服务年限制、城乡交流制、支教走教制、定期检测制、校本研修制、学区负责制等有关教师任职和晋职,培训和进修,教研和科研,考核和评估等方面的制度,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的通道。要进一步加大校长和后备干部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校长科学治校、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水平。

最后是解决激励机制的问题。政府投入为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建立义务教育激励机制。切实推进136名师工程,强化名师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农村教师工作津贴,各种评优、评先向农村教师倾斜,努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以创新管理为基础,深化教育改革。

一是要理顺学校管理体制。按照“行政管理有限授权制,业务指导学区负责制,教育经费校材局管制,考核评估乡镇捆绑制”继续理顺学校管理体制。目前,中心校有职无权,履职无钱的现象不容忽视。要全力推进中心校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中心校与基点校、村小在人事、经费安排、行政管理、考核奖惩等方面的统一。可考虑将乡镇内规模较小或地域相近的基点校(法人学校)与中心校合并,以强并弱、以大兼小、以优扶弱,形成责任共负,资源共用、利益共享、荣辱共担的捆绑制机制。二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学校法人、校务公开、社会公示和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人文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为重点,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以健全竞争、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为重点,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三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学校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严禁分快慢班、实验班、强化班。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更加关注进城务工子女、家庭贫困学生、适龄残疾少年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入学问题,更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更加重视学生巩固和辍学问题。做到“两开、两增、两减”,即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增加课外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减少课外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

5、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亮化质量效益。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是以德育为首位,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养成教育为基础,德育活动为载体,校园文化的打造为契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同时,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和突破口,扎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二是突出“质量为本”,提升质量效益。以抓质量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围绕课堂抓业务,围绕教学抓管理,围绕学科抓突破,围绕质量促发展。全力缩小各乡镇内教学质量差距,确保教学质量“校校提升,年年有进”。

上一篇:2022—2023上小学纠风工作自评报告下一篇:针对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