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设计

2024-08-2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设计(共8篇)

篇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设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设计(远程教育)》读后感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设计》这门课程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良师益友,特别是在现阶段我们崇尚是是素质教育,创新又是我们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设计》这门课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诶我们作出了指导: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数学课堂练习题的设计。

数学课程目标是社会、数学、教育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的期望与要求,即一定阶段的学校数学课程力图达到的最终目标。数学课程目标反映了数学课程对未来公民在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质方面的要求,体现了不同性质、不同阶段的数学教育价值。在学校的数学教育中,数学课程目标是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进行数学教学和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它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应努力实现的最终目标。作为一名新教师,理解与抓住我们数学课堂的基本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抓住大目标的前提下,我们还要着重每一节数学可的具体目标,这对我们的教学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上没哟堂课都要明确这节课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方面都要全面周到的考虑到。

通过学习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我理解“现实数学情境”的内涵,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现实数学情境的重要作用和创设现实数学情境的方法:(1)以学生视角选取现实情境的素材;

(2)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3)提供直观感性材料。在第二节中论述为什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有数学意义,然后以具体的案例说明创设“有数学意义情境”的内涵有两个方面:(1)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2)突现情境中隐含的数学线索。而在第三节首先指明“挑战性数学情境”的含义,继而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论述创设富有挑战性数学情境的策略:(1)创设冲突型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失衡;(2)创设阶梯型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层次发展;(3)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情景创设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让我们教师理解到如何在教学中如何巧妙的设计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跟这老师的思维在考虑与解决问题。这对于我们新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习我学会了如何猪猪学生的思维来提问。

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数学课堂练习题的设计,这两部分内容将了如何进行合作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缺点,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非常有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很大的促进,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数学本身的特点要求采用合作学习的策略。设计课堂练习设计需要掌握科学性、目的性、针对性、新颖性、灵活性、层次性等原则,对每种原则的内涵,通过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我的课堂教学有极大的帮助,作为一个新老师,要把每一次的学习机会都当成一种机遇与考验,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学习。

篇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设计

测试卷参考答案

测试一

一.基本概念题(6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6:BDCAAB

二.简答题(4题,第小题6分,共24分)7.对学生了解的经验总结

8.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9.①教育性原则;②科学性与学科性原则;③适应性原则;④启发性原则;⑤规范性原则. 10.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

三.辨别题(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1.教学设计的主体是一份教案,案例分析的主体是一个事件;教学设计仅仅是一个预设的方案,可以没有发生过,但案例所陈述的故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实.

12.在新课程实验的初期为了倡导一些新的教学行为,公开课能起到示范作用.这种示范是为了让更多的教师理解新课程、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有必要的.当大多数教师已能熟练使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时,我们的公开课应更多地考虑课堂整体的优化,让教学行为为教学目标服务.

四.观点论述(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13.有下列三种情况需要实施“合作学习”:(1)如果学习内容较难,大多数学生仅靠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那么就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以众人的智慧实现难点的突破.(2)如果某项学习活动量大,全部由学生个体来完成需要化大量的时间,那么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之后,为了共享学习的成果,可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14.第一阶段是通过直观操作进行说理和简单推理(即操作几何);第二阶段是在直观操作的推理中渗透逻辑推理(即说理几何);第三阶段严格的推理论证(即论证几何).推理是分不同阶段的,逻辑推理是推理的一种,形式化的逻辑论证是在学生已有的操作几何、说理几何非形式化证明的基础上,有时在某个学段中两种几何并存.

五.案例分析(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5.(1)这两种启示有本质的区别,第二种是在引导学生探究;(2)探究要有意义的探索内容;(3)探究性数学问题要有合理探究目标;(4)探究性问题要蕴涵着普遍性的规律. 16.(1)从评价的价值取向来看,教师的本意是表扬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精神.(2)从评价方式来看,教师的用语过于简单,产生了误会.(3)从实际效果来看,教师只用了“一元评价”,而且丢舍了最主要的评价指标(问题的内容).

测试二

一.基本概念题(6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6:BACCDD

二.简答题(4题,第小题6分,共24分)7.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8.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9.充分从事数学活动

10.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三.辨别题(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1.在纯数学知识方面,就局部来说,有些加强了、有些弱化了;就整体来说,弱化的多、加强的少.在活动知识、经验知识方面,新课程比“旧课程”有明显的提高.

12.新课程提倡的“过程”不仅是指解题过程,还包括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活动的实施过程,情感的体验过程等.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提出的,泛指“教学过程”.加强过程,意在追求过程中的教学价值,防止“死记硬背”的过度所造成的教学缺失.

四.观点论述(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3.从所给的四个方面的某一个来阐述都是正确的.

譬如:初中数学教育的最突出的价值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第一,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第二,数学是理性精神和理性思维的代表;第三,数学教学本质上是数学思维的教学. 14.(1)组织者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2)引导者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3)合作者的含义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与鼓舞,得到知道和建议.

五.案例分析(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5.该教师的做法不正确,他混淆了“数大”与“量大”的概念.“100万有多大”这节课的教学核心是:感受大数.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100万”是一个很大的数. 16.(1)从评价的价值取向来看,教师的本意是表扬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精神.(2)从评价方式来看,教师的用语过于简单,产生了误会.(3)从实际效果来看,教师只用了“一元评价”,而且丢舍了最主要的评价指标(问题的内容).

测试三

一.基本概念题(6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6:AAADCA

二.简答题(4题,第小题6分,共24分)7.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8.如果不循序渐进,就破坏了顺序,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困难. 9. “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

10.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三.辨别题(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1.所谓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对,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两种都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应该彼此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同时,还要努力实现这两种方式的有意义性.

12.规则系统途径是指在探索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将过去熟悉的各种方案、办法等进行尝试,不断纠正其中的错误,直到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启发式途径是指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深入的思考之后,凭直觉采用一个或几个有限的步骤去逼近目标.以上两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相互作用的.一般来讲,常是先用启发式途径,看看能否迅速解决问题.若不行,再去不断地尝试错误,再受启发、尝试,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止.

四.观点论述(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13.(1)组织者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2)引导者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3)合作者的含义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与鼓舞,得到知道和建议.

14.主要是要在教学中,包括在教学目标、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把认知与情感统一起来.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无意地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中的情感方面忽略掉了.其结果,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教学的效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尤其是情感培养、情感发展方面的效果不如人意.因此,对情感方面的重视,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一项重要措施.

五.案例分析(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5.要点:上述案例中,老师充分应用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抓住可探究的环节,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体验、思考、尝试、交流,以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16.(1)要有意义的探索内容.

(2)探究性数学问题要有合理探究目标.

测试四

一.基本概念题(6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6:DABBDA

二.简答题(4题,第小题6分,共24分)

7.认知是引起情感产生的一个主导性因素,认知发展是促进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8.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9.归纳各种样例形成概念,根据事物间的各种关系掌握概念. 10.解释式、描述式、论述式.

三.辨别题(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1.所谓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对,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两种都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应该彼此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同时,还要努力实现这两种方式的有意义性.

12.不尽恰当.动态的物体比静态的物体更吸引人,这一点没错.但“练一练”、“想一想”等标题本身没有教学意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几个字上来,反而干扰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

四.观点论述(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3.从所给的四个方面的某一个来阐述都是正确的.

譬如:初中数学教育的最突出的价值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第一,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第二,数学是理性精神和理性思维的代表;第三,数学教学本质上是数学思维的教学.

14.主要是要在教学中,包括在教学目标、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把认知与情感统一起来.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无意地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中的情感方面忽略掉了.其结果,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教学的效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尤其是情感培养、情感发展方面的效果不如人意.因此,对情感方面的重视,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一项重要措施.

五.案例分析(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5.(1)学生可能对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与解析式之间的关系缺乏理解;(2)教师的回答不够妥当;(3)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4)教师要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

16.(1)从评价的价值取向来看,教师的本意是表扬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精神.(2)从评价方式来看,教师的用语过于简单,产生了误会.(3)从实际效果来看,教师只用了“一元评价”,而且丢舍了最主要的评价指标(问题的内容).

测试五

一.基本概念题(6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6:ADCBAD

二.简答题(4题,第小题6分,共24分)

7.教态的变化、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方式的变化. 8. “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

9.①教育性原则;②科学性与学科性原则;③适应性原则;④启发性原则;⑤规范性原则. 10.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三.辨别题(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1.并不一定恰当.如果教师认为这些习题是学生可以做、也是必须做的基础题,那么就有必要让学生努力做完.一般情况下,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余地,这符合“让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12.教学设计的主体是一份教案,案例分析的主体是一个事件;教学设计仅仅是一个预设的方案,可以没有发生过,但案例所陈述的故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实.

四.观点论述(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3.答:第一阶段是通过直观操作进行说理和简单推理(即操作几何);第二阶段是在直观操作的推理中渗透逻辑推理(即说理几何);第三阶段严格的推理论证(即论证几何).推理是分不同阶段的,逻辑推理是推理的一种,形式化的逻辑论证是在学生已有的操作几何、说理几何非形式化证明的基础上,有时在某个学段中两种几何并存.

14.(1)组织者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2)引导者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3)合作者的含义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与鼓舞,得到知道和建议.

五.案例分析(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5.学生可能对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与解析式之间的关系缺乏理解;(2)教师的回答不够妥当;(3)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4)教师要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

16.上述案例中,老师充分应用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抓住可探究的环节,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体验、思考、尝试、交流,以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测试六

一.基本概念题(6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6:ADCADB

二.简答题(4题,第小题6分,共24分)

7.归纳各种样例形成概念,根据事物间的各种关系掌握概念.

8.认知是引起情感产生的一个主导性因素,认知发展是促进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9.对学生了解的经验总结 10.充分从事数学活动

三.辨别题(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1.不尽恰当.动态的物体比静态的物体更吸引人,这一点没错.但“练一练”、“想一想”等标题本身没有教学意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几个字上来,反而干扰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

12.在纯数学知识方面,就局部来说,有些加强了、有些弱化了;就整体来说,弱化的多、加强的少.在活动知识、经验知识方面,新课程比“旧课程”有明显的提高.

四.观点论述(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13.有下列三种情况需要实施“合作学习”:(1)如果学习内容较难,大多数学生仅靠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那么就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以众人的智慧实现难点的突破.(2)如果某项学习活动量大,全部由学生个体来完成需要化大量的时间,那么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之后,为了共享学习的成果,可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14.因为有了教师才使得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变得更经济、更有效率.把一些活动安排得比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更有教育意义,这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所以,无论何时,教师作为一种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专业,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把知识教给学生.正是由于这个事实他才是个教师.

五.案例分析(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5.(1)这两种启示有本质的区别,第二种是在引导学生探究;(2)探究要有意义的探索内容;(3)探究性数学问题要有合理探究目标;(4)探究性问题要蕴涵着普遍性的规律.

16.上述案例中,老师充分应用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抓住可探究的环节,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体验、思考、尝试、交流,以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测试七

一.基本概念题(6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6:ABADBC

二.简答题(4题,第小题6分,共24分)

7.如果不循序渐进,就破坏了顺序,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困难. 8.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9.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0.解释式、描述式、论述式.

三.辨别题(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1.数学教师要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数学教师还要有扎实的初等数学功底,通晓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及其思想方法,了解数学领域学术发展的前沿和发展趋势.数学教师的数学专业知识应具有基础化、理论化、系统化、现代化的特点.同时,数学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12.基本上不能算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合作.只是那些受到帮助的学生,其任务是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完成的(排除了同伴代替他完成的可能).

四.观点论述(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3.主要是要在教学中,包括在教学目标、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把认知与情感统一起来.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无意地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中的情感方面忽略掉了.其结果,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教学的效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尤其是情感培养、情感发展方面的效果不如人意.因此,对情感方面的重视,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一项重要措施.

14.因为有了教师才使得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变得更经济、更有效率.把一些活动安排得比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更有教育意义,这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所以,无论何时,教师作为一种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专业,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把知识教给学生.正是由于这个事实他才是个教师.

五.案例分析(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5.(1)要有意义的探索内容.(2)探究性数学问题要有合理探究目标.

16.该教师的做法不正确,他混淆了“数大”与“量大”的概念.“100万有多大”这节课的教学核心是:感受大数.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100万”是一个很大的数.

测试八

一.基本概念题(6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6:BBCDAB

二.简答题(4题,第小题6分,共24分)7.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8.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

9.教态的变化、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方式的变化. 10.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三.辨别题(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1.在新课程实验的初期为了倡导一些新的教学行为,公开课能起到示范作用.这种示范是为了让更多的教师理解新课程、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有必要的.当大多数教师已能熟练使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时,我们的公开课应更多地考虑课堂整体的优化,让教学行为为教学目标服务.

12.并不一定恰当.如果教师认为这些习题是学生可以做、也是必须做的基础题,那么就有必要让学生努力做完.一般情况下,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余地,这符合“让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四.观点论述(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13.有下列三种情况需要实施“合作学习”:(1)如果学习内容较难,大多数学生仅靠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那么就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以众人的智慧实现难点的突破.(2)如果某项学习活动量大,全部由学生个体来完成需要化大量的时间,那么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之后,为了共享学习的成果,可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14.从所给的四个方面的某一个来阐述都是正确的.

譬如:初中数学教育的最突出的价值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第一,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第二,数学是理性精神和理性思维的代表;第三,数学教学本质上是数学思维的教学.

五.案例分析(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5.(1)学生可能对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与解析式之间的关系缺乏理解;(2)教师的回答不够妥当;(3)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4)教师要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

篇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设计

关键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初中数学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数学新课标 (2011版) 也明确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现状与问题

1.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 具有逻辑思维严密的特点, 没有太多的实体展示。数学学习是一个需要多种认知过程参与的活动, 特别需要具有良好的推理、分类、组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几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几何学习困难是数学学习困难在某一方面的具体表现, 集中表现为对图形空间感知以及推理证明的学习困难。大部分学生在识图时观察图形不够仔细, 学生对图形的认知能力有待提高;三视图、展开图、旋转图的选择和画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空间问题的想象中, 考察问题不全面、想象能力差, 并且不能在短时间内准确地想象出完整的图形。

2.信息技术在解决数学学习困难的过程中不仅带来了一些积极作用, 同时也给数学的教与学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1)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只是为了装门面, 过分追求课件的外部包装而忽视了其真正的功能和目的。这样会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以至于遏制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不恰当, 还会造成信息技术支持下新的“填鸭式”教学——企图将所有涉及的内容压缩到一节课中, 这样整合分散教学重点, 学生难以建构数学知识, 不利于对数学的学习。

(2) 信息技术支持数学学习的工具不断更新、发展, 但是大多数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 使他们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也大大限制了其空间想象力的发散。

●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改进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消极影响, 我们可以创设信息化的学习平台来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具体办法有:

1.从教学内容出发, 充实直观内容, 丰富感官材料, 教师利用信息化的学习平台使知识可视化, 进而减少数学概念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 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循环转化过程, 充分传达教学意图。

2.从教学条件出发, 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 创设支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环境, 使教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范围内。这样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也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

本课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数学 (上)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和“画立体图形”之后、“平面图形”之前的学习内容, 因此本节课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通过观察了解由立体图形到展开图形的互变过程, 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步入初中, 第一次接触系统的几何学习, 尽管有前面所学习的《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做知识基础, 但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几何中基本几何图形的认识能力较弱。因此, 本节课的教学要通过直观感知,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猜想、探究学习, 形成经验和知识体系, 感知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更要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使学生体会到几何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现实生活的需要, 有利于学生从感性上接受所学习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学会根据展开图判别简单立体图形, 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展开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和体验简单的立体图形到其展开图的变化过程, 培养实验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和探究正方体不同表面展开图, 加强动手能力, 培养和提高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体验几何图形是描述现实图形世界的重要手段的同时, 体验数学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多面体研究其展开图和根据展开图判别多面体。

难点:探究正方体的不同表面展开图。

●教学环境

本节课适合在多媒体教室内进行, 学生最好能人手一台电脑。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的课件显示出一张桌子上放有各种各样的盒子, 形状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等等, 旁边放很多各式各样的包装纸。提问:怎样能用最少的纸来包装这些盒子?引导学生答出:最好把这些立体图形展开。这时画面缩小落到几个立体图形上, 引出学习内容“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设计意图:常规教学手段不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盒子, 不能很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而运用三维立体软件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的、可从多角度观看的实物, 并可以随时调用。学生会有一种设身处地的感觉, 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信息技术整合点:运用三维立体软件, 将图像从二维推向三维, 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图形的展开过程, 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自主探究

上课时, 学生利用计算机尝试将4个等边三角形粘贴成的平面图片折叠成立体图形, 完成的学生利用教师机给大家演示成果。在演示的过程中, 学生也就能自然地归纳出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微机室进行上课使得学生在探究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的过程中既节省时间, 又很直观。

信息技术整合点:为学生提供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 将教学内容有机组合并显示在屏幕上, 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这样节省了教学的时间, 又使得教学变得直观。计算机在短时间内能对多个图作出判断, 大大节省了时间, 增大了课容量。使学生学习更轻松, 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合作交流

学生利用计算机合作探究正方体的不同表面展开图。各小组合作实验, 记录员记录本组得到的不同的平面展开图并由组长汇报成果。

设计意图:图形画在平面上, 抽象、缺乏直观效果, 易混乱学生的思维。利用计算机合作探究正方体的不同表面展开图, 图像直观, 学生能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也更有时间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信息技术整合点:在多媒体环境中, 分成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发散学生思维, 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更好完成。

●教学反思

1.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没有刻意追求结果, 但是在整合过程中对协调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关系还不尽如人意。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用了大量的信息技术, 教师较好地协调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的关系, 但同时还要争取创设更多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点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键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重在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最终有效达到学科教学目标。本课在教学中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过程, 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使之体验到数学之美。

1.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创设支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环境, 使教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范围内。这样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也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更新数字化的学习工具, 创造教学的便利条件。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手段, 直观展示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变化过程, 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这样,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资讯Informations

名师教学好帮手——华硕BX32

●名师特色教学营造快乐课堂

没有机械、死板的课程导入, 更没有枯燥的概念讲解、试题演练, 取而代之的, 是一首欢快愉悦的歌曲弹唱、几段生活短片以及贯穿整节课的师生间轻松的互动。没错, 辛华老师就是用这样充满趣味的方式引领孩子们畅游了数学王国。

辛华老师是北大附中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代表, 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将IT设备为教学服务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后, 辛华老师认为, 华硕BX32作为自己的“好帮手”、“好助理”, 为教学的顺畅进行提供了可靠保障。她特别提到了华硕BX32轻便、易于携带以及外观的简约、大气, 更感慨机器在备课、制作课件过程中使用、操控的流畅性。

●精心教学设计情境中学技能

邹爽老师是北京八十中教师队伍中的骨干, 授课开始, 邹老师熟练地打开华硕BX32笔记本电脑, 依次调出授课主题及演示图片, 课堂引导内容清晰地投射在教室前方的幕布上。《图像信息数字化》是本节课的主题, 本以为很单调、乏味的内容, 经由邹爽老师课前周到的准备, 课中精心的设计, 穿插视频、短片播放, 师生间、学生间交流、互动, 团队合作, 整个课堂逐渐热闹起来。

观摩本节课的海淀实验中学马晓海老师课后评价说, 邹老师的“借力”工作做得好, 有效调动、使用了现场的信息技术资源, 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到了基本的技能。同时, 马老师对邹爽老师使用的华硕BX32产生了兴趣, 还特地走到讲台自己操作了一把。看来, 身处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深知好的IT设备对一节课成功的重要性。

篇4:初中数学复习课堂创新设计

关键词:初中;数学;复习;课堂;创新设计;出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130-01

初中数学教学进入总复习阶段,需要我们对组成整个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材料进行一次新的全方位的艺术组合。复习应着重双基,全面,着重对各知识点的讲清、讲透,逐个落实,但在复习中初中数学复习存在的问题:

(1)重难点把握不准,本末倒置,各知识点也不分主次,该重点强调的一带而过,不是重点的却在那里泛泛而谈,讲得很深、很广,所以钻研大纲、考纲,明确考点很有必要。

(2)时间把握不好:由于是第一遍,生怕学生在知识上有什么漏洞,总是想讲得让学生都掌握,结果耽误时间;另一种是怕完不成任务,不顾学生实际盲目加快速度。

(3)应采取讲练结合,数学是理科之父,要有一定的练习,才能灵活、举一反三,可是不少老师在教学中采用题海战术,结果浪费学生很多时间,却效果不佳。

(4)由于第一轮着重基础,可能不少学生已掌握了大部分知识,因此上课不愿意听老师讲,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严谨治学,脚踏实地,认真查漏补缺。

(5)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不能以题论题,更着重数学方法、数学技巧、数学思想的讲授,同时在练习过程中,最好不要有重复题目,这样可节省时间,又达到复习效果。

(6)在复习过程中,每过一段时间应进行定时练习或单元测试,获取反馈信息,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一、设计出新

在中考复习中,旧的课本顺序已不宜于“双基”的进一步落实和能力的提高,甚至有碍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总复习的构思设计中,必须摆脱原有知识体系的束缚,打破原有课本结构,对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宏观构思,重新调整、编排知识体系,把学习内容中学生而言是基础的且必须掌握的部分提高编排;对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的教学思想集中编排;对近几年中考中出现的考点变换角度、变换题型反复编排。

二、设计出巧

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从教材的特点、解题思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心理出发,调动情感,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的各个环节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有助于用最经济的时间,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高效掌握和能力的有效形成。例如在复习四边形一章时,设计这样一道例题。例:已知,D、E、F是△ABC各边中点,连结.SE、DF、EC。(1)AE、DF有什么关系?试证之。(2)若已知中增加条件AB=AC,则AE和DF有什么关系?试证之。(3)若已知中增加条件上∠BAC=90°,则AE和DF有什么关系?试证之。(4)若已知中增加条件AB=AC,上BAC=90°,则AE和DF有什么关系?试证之。(5)增加什么条件时,以DF为直径的圆与BG相切?本例题的设计是通过课本习题演变而得,通过不断变更条件,以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为主线,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有机结合起来,(6)又与圆有机结合,难度虽然不大,但综合性强,巧妙的复习了四边形全章。

三、设计出深

从内容来看,“深”是指从教材中挖掘深层问题。从新组合而产生的问题来看,“深”是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具备高超的技能,才能予以解决;从教学的对象来看,“深”是指学生以问题的周密思考,然后达到融会贯通的“顿悟”境界,产生“豁然开朗”的灵感,思维就会发生质的飞跃,上升到更深层次。这样的设计既符合由浅人深的认识规律,又有培养学生的深度和广度。

四、设计出活

篇5: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设计

府谷县第二初级中学 张玉娥

一、对分层教学的认识

传统的大班级授课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大班级授课制中,教师的出发点并不是完全针对和适应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的,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作法,根本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等生“吃不饱”,产生学习如同嚼蜡的感觉,学困生“难消化”,在“困进”的怪圈中愈陷愈深,无力自拔,导致他们(无论“优等生”还是“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而感到课堂是那么的乏味,进而厌恶数学,厌恶老师,厌恶课堂、厌恶学习,导致整个教学活动混乱、课堂效率差的严重后果。

而所谓分层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教案、采取分层施教、进行分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通过我们的实践。我们深切的感受到,过去一些学生视学习数学为苦役,视学校为拘留所,视教师为陌路,一见到老师,把头一扭就过去了。原因何在?我们对这些学生太漠视了。分层教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关注每一位学生,你关注他了,他心里很清楚,怎么会不尊重你呢?现在有的老师说 “一些老大难学生,见了老师都一脸灿烂”。是啊!基础差的他们被冷落得太久了,不少孩子整天心灰意懒,低着头,但通过分层学习,那些难得考好的学生也能在基础知识竞赛中获奖。他能不高兴吗?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原则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分组教学法”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在分层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了下列原则的使用:

1、相近性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2、模糊性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予公布。

3、最近发展区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才可够到苹果为宜。

4、整体与个体原则:教学内容的合与分,对学生的“放”与“扶”,以及课外的分层辅导都就遵守这个原则。

5、调控性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控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6、激励性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性为主。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及时表扬激励,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从而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我们的分层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并不是分好班、差班,而是①原班级建制不变;②原任教师及班主任不变;③原班同学不变;④大纲教材的目标不变。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①智力因素;②前一阶段学习数学知识、技能的状况和学习能力;③心理素质;④学习习惯、方法;⑤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等方面的情况,将学生初步分为三个层次:A层—各方面能力较差,学习上困难大或能力一般,但又消极厌学的学生约占全班的20%;B层—各方面情况中等的学生约占全班的60%;C层—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较好的学生约占全班的20%。

在编排座位时,我们不是对学生的座位固定。有高矮个时的座位;有复式教学时的分层座位;有互帮互助时的学习小组座位(一般四个人1个A层2个B层1个C层)。分组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一段时间后学生进步了个人可申请调整分组。

在对学生分层实践中,我们充分的感受到对每一个学生,教师都要以爱动其心,热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只有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诚挚的爱心,平等的尊重,让学生感受到你是在为他好。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使分层教育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2、备课分层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最好能设立A、B、C三级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中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如“因式分解”教学目标可定为:

共同目标: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会简单的因式分解,应用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解决因式分解简单的问题。

不同目标要求:

A层:理解简单的因式分解,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应用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解决因式分解简单的问题。

B层:理解简单的因式分解,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应用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点的因式分解问题。

C层:能将因式分解的知识与不等式的知识、方程、函数的知识结合起来,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

3、教学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高、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C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A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

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A、B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与“学困生”交朋友,使他们抛弃胆怯和怕错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包括错误),增强自信心。变要我学又不知道怎么学为我要学,主动地学。对这部分学生可以集中先讲或小组讲,再模仿练。总之,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对于C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C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平时的课堂中我们的授课形式是多样的。全体参与的课占主导,既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又不能让A层学生知识有人为的断层。复式课的授课是一个补充。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同时练习不同层次的练习,评讲与练习交错进行。既不浪费时间又可各取所需,一举三得。这种形式在复习巩固课和初三的二、三轮复习中我们常用。老师讲综合题能掌握的人不多,但几个问题又有不同的层次,学生能听做到那一层就到哪一层,讲下面的你就复习基础题。充分发挥了45分钟的效益。

在大面积实验中我们还采用了“走班”的教学形式。即几个平行班的文化课教师配合。课调成一样,把几个班同层的学生临时编到一个班实施辅导教学。由于大体上处于同一层次便于教学和训练,充分利用了时间和最大限度的发展训练。

4、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

我们平时的练习要求:A层学生基础题全做全练,中档题选做;B层学生基础题大部分做,中档题必做,难题选做;C层学生基础、中档题选做,难题必做。有效的调控了作业量和完成的可能性。

5、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精心编排,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成绩不好的学生(A层)以重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以模仿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如课本中的练习题以及补充习题中的基础题,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成绩中等(B层)学生,以把握概念,掌握一般解题方法为主,难度以例题的简单变式,一、二个知识点的小综合为主,除做基本题外,还做个别中档题,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成绩较好的学生(C层)则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灵活熟练的运用,从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培养考虑,除课本基础题外,还应解决一些诸如想一想之类的问题,在平时通过小黑板或墙报出一些探索性,开放性,讨论型的思考题让他们来解,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数学才能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学无止境。总之,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作业我们是使用活页作业纸的形式,目的是使选题符合需要。为此我们要求A、B、C三层作业都要有,题量一般为6:3:1,题前标示级别便于选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完自己层次内的题和以下层次的题。同时对B、C层次的学生提出了基础题完成时间和质上的要求。要速度快、正确率高。作业全批全改。

课外我们主要使用补充习题和同步导学上作业。补充习题难度较低为B层学生作业。同步导学为C层学生的主要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C层批改辅导B层,B层批改辅导A层。一方面减轻了教师过重的负担另外也是对学生的锻炼和提高,帮人纠错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提醒。集中的问题可集体讲评,反复训练。

6、测试分层

测试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尽世界上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个学生的识知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都不一样,不能用同一张试卷去定“终身”。因此,要达到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一一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从而提高整体水平,没有分层测试是不行的。分层测试题可以分基础题和分层题;或A、B卷;或基础题和选做题等。基础题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做,而分层题是指同一大题出三个层次不同、难度不同、分数一样的题目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从而使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可以尝试到高分的乐趣,进而提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优生又可避免因常得高分而产生自满情绪。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测有课堂检测和单元测验,课堂检测一般采用问答的形式,出现问题及时矫正;单元测验一般采用试卷检测,命题可以确定基本目标题100分(适合完成一类教学目标的学生),再加上两个层次的附加题,分别为20分和30分(完成二类教学目标的学生再答20分附加题,完成三类教学目标的学生再答30分附加题)。通过目标检测,及时掌握目标完成情况,再通过课后分层辅导巩固所学知识。

7、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A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C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囚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8、课外分层

篇6: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设计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己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是解决当前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种种问题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设计是指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系统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创新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系统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认定教学要求,确定教学方法,选定教学手段,并策划自己执教课题的教学过程。

一、要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因此,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法加工,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要在对教材的把握上进行创新

要善于把握住教材的特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内容为依倨,在总结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在内容的选择上重视“生活中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注重了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轴对称时,可设计问题:某汽车的车牌被的物体挡住了,但从地面的水面上可以看到车牌的影子。你能从影子中确定该车的车牌号码吗?

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呈现形式上丰富多彩力,体现了形成与应用过程,内容设计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把握教材的特点,才能准确的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教材的内容。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把握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本节教材包含几个知识点,这些内容是如何呈现的,具体知识是如何界定和阐述的,这些内容在整个单元、在全册书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理清这些内容的前后联系后,把具体容的教学整个课程的教学体系之中进行统筹的安排与规划。

三、教师要在教学重难点上创新

备课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对象来选择教学内容。在选择时应注重三性,一是突出基础性,使学生杂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发展,;而是要体现发展性,使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三是体现可接受性,视角虚伪内容的难度应处在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可以接受,跳一跳就可以再到果实。

要实现这三性,就应该注重根据教学内容所选取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一般说来,重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教材而言,是指教学内容的重点,就知识而言,是指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结构性、典型性的知识。难点的确定,就教材而言,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

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关键点是指教材中对顺利地学习其它内容起决定性的知识。它是与众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抓住了关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某一部分内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突破口,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中介和桥梁。

四、突出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代数模型的过程

初中生的学习对象已由具体的数发展为抽象的数学符号,他们将研究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方程、不等式和函数。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获得数学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科学态度,而不是直接呈现解决问题的算法与结果。例如,在引入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时,可以采用类似下面这样具有实际背景的例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

五、内容的呈现要突出对实践活动过程的体验和几何活动经验的积累

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包括对图形的观察、操作、归纳和类比等大量实践活动。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推理能力的发展,对图形美的感受,几何发现等都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的。

因此,教学设计中,应特别注意突出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经验的获取,教学内容的呈现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得出猜想,最终形成命题并进行必要的证明,从而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够使他们体会定理的形成过程及证明的必要性和价值。

图形与变换的内容,包括用变换研究图形的性质,用变换认识、解释现实世界中有关现象,以及利用变换设计图案等过程。教学设计要充分设计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利用图形变换能够更好地认识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广泛联系,积累运用变换的方法解释或处理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

总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成功的设计,只有充分地酝酿、思考、驾驭教材,引导学生,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参考文献】

[1]韩彬.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吉林教育》,2010年17期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庄少南.从一道例题的变式教学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研究,2006年05期

[4]张志公.数学创新设计.《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第16期

篇7: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专题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荐二下

语文教

(3000)

案字荐2014二语文教案下册(500字)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案)的常规格式

篇8: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设计

一、初中语文专题作业设计的价值与功用

初中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基础知识,实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转化,生成全面有效的语文能力,它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以下的价值与功用。

(一)有助于教师将语文单元教学要旨加以合理的组织和设计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个单元的教学与练习之中,为此,教师需要精心的单元专题设计或综合性设计,对课堂教学加以合理的组织,并将单元教学要点贯穿于专题作业设计之中。

(二)有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获得反馈信息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后练习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加以抽查,并通过专题作业的创新设计,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拓展延伸状况,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知识,增强语文学习能力。

(三)较好地巩固和复习语文所学知识

正所谓“学而时习之”,这句话说明了复习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初中语文学习而言,课堂讲授通常是典型而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内容,在提倡精讲的课堂教学中,必然要借助于课后专题作业设计,来提高和巩固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并对语文知识加以延伸和深化。

二、初中语文的专题作业设计创新路径探索

(一)增进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认知,培养语文基本素养

初中语文知识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框架进行把握,要在明晰语文知识结构的前提下,了解语文课文内容,在梳理文本脉络的同时,利用课后专题作业设计,进行单元知识的学习,依据语文学习规律,由整体感知到局部探究,从而理解文章的核心主旨,并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出语文知识的基本素养。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背影》一课中,教师设计有四道专题作业练习:(1)要求学生自主归纳和把握文本的核心与重点,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进行感知和体悟;(2)揣摩文本中重点词句的涵义,增强学生的语言品味、赏析能力;(3)区分和把握文本中的重点段落和章节;(4)对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背诵记忆,累积语言能力。在这四道专题作业练习之中,覆盖了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知识,即:要求学生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加以掌握,并体悟散文中优美的语言和文字,揣摩其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这样,引导学生逐层了解课文,并对其进行课后拓展延伸,在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基础上,描绘出父亲的面容和神态等。

(二)锻炼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语用创新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并增强其听说读写的能力,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要增加专题作业设计,要凸显出创新意识和思维,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维度的思考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语用创新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学习与探究的开放式体系,进行专题作业设计,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的“我爱文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学自主创作活动,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创新不同的形式,如:诗歌、小课本剧、短小散文等,并将其合作编辑成“小小文学手抄报”,并自行拟题和设计栏目,如此形成生动活泼的语言运用形式,引发学生进入到创造性的思维之中,并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和贯通,形成开放式的跨学科语文综合实践体系。

(三)因材施教,分层布置和设计专题作业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不同层次相关,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层次,运用专题作业分层的策略,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专题作业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欢愉。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朝花夕拾》一课的名著阅读内容中,可以设计以下不同层次的专题作业,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进行思考:

(1)学生自主通过各种渠道,查寻鲁迅先生的主要生平事迹;

(2)请学生讲述与鲁迅相关的影视剧或书籍,并简述其内容;

(3)询问长辈对鲁迅的评价和看法,并说出自己对于鲁迅的认识和理解;

(4)请搜索与鲁迅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这可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生活现象,如:邮票、旅游、雕塑、建筑等。

(四)帮助学生实现文化积淀,进行专题作业设计的美感熏陶

初中语文教学要传承文化,要借助于这些丰厚的文化积淀,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论美》一课的专题作业设计之中,可以将文学与其他知识相贯通,并让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山川景物、建筑装饰、文学绘画等现象相融合,以审美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增强语文学习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苏教版初中语文的专题作业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层次,进行因材施教的创新设计,要在专题作业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用学生自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把握,增进文学基本素养和人文知识。

摘要:初中语文课后练习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也是将语文“文本”转化为“学本”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过程,从知识性和能力性相结合的角度,对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的专题作业加以设计,在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和专题作业之中,学生可以极大地提高语文能力,巩固和复习所学的语文知识。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作业,课后练习,设计

参考文献

[1]刘哲.初中语文课后练习比较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上一篇: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集中教育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