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备考经验总结

2024-06-01

2011年备考经验总结(精选6篇)

篇1:2011年备考经验总结

合理备考 严格管理 赢得高考

——高桥中学2010年高考总结

又是一年收获时,今年高考,我校不负众望,取得了高质量的全面大丰收。高考成绩呈现出“增幅大、亮点多”的特点:全校共计145人参加高考,达本科分数线106人,达二本分数线以上共计75人。文化课考生过线共计32人,其中理科一本17人,理科二本5人;文科一本5人,文科二本5人。艺体类考生共计过线43人,其中传媒编导专业过线15人,美术专业过线11人,体育专业过线10人,音乐专业过线4人,幼教专业过线3人。我校取得骄人的高考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回顾过去的复习备考,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三年备考,重心下移

我校重视提前强化高考备考意识,明确提出了“一年高考三年抓,高中三年一盘棋”的策略,要求备考从高一抓起,形成级级抓备考,各级有重点、有目标的长抓不懈的管理模式。高

一、高二以夯实基础为根本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培养、和谐发展;高一注重抓初高中衔接以及习惯的养成教育和班主任培养等工作;高二注重抓成绩、心理指导和学科指导;高三注重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学生自身素质分析及指导。加强学生的特长挖掘。

1、抓好高一新生的教育,尽早使学生完成从初中生到高中生转变的过程。首先,要求学生完成自我管理的角色转换;第二,要求老 1 师特别是班主任给学生讲解高中学习的方法与经验,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

2、及早动手,面向高考,夯实基础,实行经验教师责任制。从高一开始,我们就要求各学科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做到一章节一验收、一单元一过关,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高考的内容,做到适量但不冲淡基础阶段的稳扎稳打,有超前意识,但不喧宾夺主。强调年级组长要对各学科的成绩进行定时分析,定时反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弥补。

3、科学指导抓好两类学生的辅导。尖子生的辅导我们抓得比较早,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尖子生加量,解决他们吃不饱的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边缘生是获得全面丰收的重要一环,在高二我们利用课外时间对他们进行分班辅导,并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指导,为本届高考大面积丰收作出了贡献。

二、严格管理,讲求实效

高考备考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心,是一项艰苦、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严”字当头,严格管理并持之以恒地抓才能出成效。

1、加强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学年伊始,我们结合年级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年级管理的规章制度,提出了“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的管理方针。要求全级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做到“三勤”,即“眼勤、腿勤、嘴勤”;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质量”的意识。对学生实行 全天候监控,无空档管理。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安全管理,确保学生平安;二是强化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三是强化组织纪律,严格落实校领导蹲级制和年级组长负责制,完善年级组教师值周制,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力度,重点打击打架斗殴、谈恋爱、上网吧等现象,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2、加强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质量。首先,加强常规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大对“备教、辅、改、考、练、析、结”等八个环节的检查力度,认真落实各个环节。其次,加强教学研究,以研促教,鼓励教师开展各方面的教研活动,要求每个老师每月至少听四节课,每周进行星期一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再次,开展分层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稳定尖子生,促进“临界生”,转化后进生。

3、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使教学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决执行教师行为规范“十条禁令”。二是严格考勤制度,全体教师按照坐班规定按时上下班,缺勤按相关规定处罚。三是加大教师调整力度,优化高三教师队伍,选派业务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具有一定高三教学与管理经验的教师队伍充实到高三教师队伍中来,增强高三教学力量。四是实行教师业绩考核制度,进行量化考核,将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意见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评职的重要依据。此外,广泛开展校本培训活动,以校为本,以师为本,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加快中老年教师的知识观念更新,另一方面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三、研究考纲,落实课改 2011年是实施新课标高考验收的第二年。面对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精心组织备考。一方面继承了多年以来行之有效的备考策略,如实师傅带徒弟、晚上坐班辅导等措施;另一方面,结合新课改,重视研究,加强交流,大胆改革创新。

1、认真研究新考纲,明确复习方向,落实备考计划。对新考纲的细微变化,我们都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做到心中有《考纲》,方向明确。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要求各学科制定行之有效的备考方案,相应制定了三轮复习计划。根据新的考试大纲把“探究”作为重点放进考点的情况,我们在备课、上课、复习、练习、考试中都注重体现“探究”的特点,认真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2、强化教研和集体备课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我们要求年级组各教师做到“四研四定三统一”。“四研”即研究教材,明确教学三维目标;研究重点难点考点,确定教学切入点和突破口;研究近年高考试题,掌握命题规律和复习方法;研究学生心智,做到因材施教。“四定”即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学科带头人。“三统一”即教学进度要统一、征订资料要统一、考试测验要统一。

3、夯实基础,注重细节,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们既强调高

一、高二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和提高,也强调高三毕业班复习效率。通过“讲—练—讲”或“练—讲—练”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复习课效益。我们强调“细节决定成败”,要求备考工作必须做到:⑴练习必须适量,单元(章节)必须测验,不能让学生漏过 任何一个知识点;⑵评卷要严格,讲评要细致,不能让学生在非智力因素和基础题上丢分。每次大型考试之后,由年级提供备考有关资料和成绩统计详细资料,组织举行质量分析,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和研究,特别要对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容易丢分的细节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避免学生再次丢分。

4、加强体艺生的文化课辅导。学校依据学生特长,分别从传媒编导,幼教、美术、体育、音乐等五个方面推进高考,根据体艺生文化课基础教薄弱的特点,年级组在高三最后一学期实行分班重组,制定符合体艺生的备考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四、凝心聚力,和谐备考

高考备考是一曲高难度的“交响乐”。各班级、各学科、各班主任和各科任老师要团结协作、凝心聚力才能取得胜利。我们紧紧抓住“高考备考”这一中心,提出“为荣誉而战”的口号,大力培植和弘扬团队精神,全年级上下、各学科内部、各学科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协调一致,共同拼搏在高考备考的第一线。

1、学校和年级管理层成员精诚团结。以年级组长为核心,牢固树立“教学是中心、备考是重心、质量是生命”的思想,集中精力突出高考备考。他们率先垂范,调查研究,奋战在一线,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2、全校教职工密切配合。学校创造了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用人机制,激发了全校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他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极大地促进了高考备考工作的顺利开展。

3、科任教师群策群力。只有全级教师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才能使年级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我们倡导并通过一些措施培养教师的协作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措施主要有:综合评价和奖励;集体备课与个人发挥;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反对争课时、滥发资料、挤占他人时间,反对无序竞争、内耗竞争;备课组协调统一,既有分工,更有合作,出现问题时集体商量解决。

五、分类指导,培优补差

我们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立足整体,突出培优”的原则,要求全级老师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一方面,面向全体,大力抓好整体推进;另一方面,突出培优,不折不扣地执行“以班主任为核心培养总分尖子,以备课组为核心培养科分尖子,实施分科帮扶而又以总分为重”的培养措施。

1、建立辅导学生跟踪档案,把要重点辅导学生名单落实到各老师手上,实行责任到人,坚持步步跟踪,确保培优补差的实效性。

2、加强与辅导学生的交流、沟通,并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访、信件访等形式,争取家长对辅导工作的支持。

3、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与评价自己的学习实力,并加强对辅导学生的学法指导,打破制约“跛脚”科目成绩提高的瓶颈,及时总结每次考试的得与失,逐步提高应试能力,尽量减少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失误。

4、加强培优工作,充分挖掘尖子生的潜能。认真培养上重点的苗子,做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精心研究,反复讨论,确定培优对象、科目、方式、教师、地点、时间,利用每周晚上集中进行辅导;同时与平时的个别辅导、跟踪调查相结合,师生双方互动,确保培优工作收到实效。

回顾过去,我们有奋斗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满怀豪情,充满信心,决心用我们的勤奋,凭我们的责任,尽我们的心智更加努力地工作,不断谱写高桥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篇章。

紫阳县高桥中学 2011年10月

篇2:2011年备考经验总结

朗洞中学:王荣桃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要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进行法制因素的开发,在教学中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这样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还可以使学生善于用法保护自己。同样能实现科学与法制教育的双丰收。现将几年来数学法制渗透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养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长,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的。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仅要认真做好本职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更应该把《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同时要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要求学生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二、找准“渗透点”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1节正数和负数中渗透《产品质量法》第六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5.2节科学计数法中渗透《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土地管理法》;在七年级上册第四章长度的测量《计量法》第一条、第三条、第五条等。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向学生渗透了《环境保护法》。讲解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例如,在讲课过程中联系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 1 储蓄利息的计算、市场经济中交易、股票的交易、天气预报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通过讲授计算器的作用及统计的知识让学生动手把身边的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再顺便介绍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简介我国改革以来的巨大成就,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三、巧妙的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注意它的策略性,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潜移默化,以达到法、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根据教材内容适当穿插。如:讲有关速度问题时,可以在教学中渗透《交通法》告诉学生超速行驶的危害和《交通管理条例》对超速行驶的处罚。在讲一次函数时,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问题设计成例题,既融入了所学的一次函数知识,又向学生渗透了税法的教育。

四、抓住时机,净化学生心灵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 至关重要,找准时机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将知识传授、法制教育,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例如在《配方法》,进行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保护法》的渗透、在《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渗透、、在《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进行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法》的渗透、、在《频率与概率》,进行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渗透。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向学生渗透了《环境保护法》,可谓是一举两得。教师从教材出发,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 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五、讲究“渗透”方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五、在数学学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使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守法,怎样守法,什么叫犯罪。从而懂得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常识。

篇3:2011年备考经验总结

从2010年开始广东省实行3+文/理小综合的高考模式,2009年是由单科到大文大理的第一年,所以要做好2011年高三理综化学备考,首先要分析2010年全国高考(广东卷)理综试卷化学试题。试题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具有“稳中求实、体现课改”的特点,对今后的中心化学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如第7题考查离子共存问题;第8题考查阿弗伽加德罗常数;第9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第10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第22题考查基本化学实验知识;第23题考查原电池基础知识。

(二)注重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知识贴近生活”的特点。

这几年,随着高中课改范围逐步扩大,高考题也逐步体现“课改”趋势,重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三)注重知识的运用,扩大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高考题考得越来越“灵活”,要求考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后,再学会灵活运用,对考生能力要求提高。如第30题是有机化学题,重点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会灵活应用;第33题是实验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及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总体来说,因为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第一年,题目不难,且没有考查较怪较偏的知识点,考查的仍然是重要的知识点,而且几乎没有遗漏。

二、2011年理综化学备考的着手点

通过认真分析2010年的理综化学试卷和认真学习2011年的理综化学考试大纲,我们要搞好2011年理综化学的备考,须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树”。

主干知识以金属元素为例,它的单质、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重要的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转化、制备等。以金属Na为例,Na2O、Na2O2、NaOH、Na2CO3、NaHCO3等物质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制备等,考生都要一一系统掌握,在脑海中构建起“知识树”。在复习时,不妨以某物质纵向展开,以组成—结构—性质—制备为线索,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同时注重采用类比、类推、归纳等逻辑方法,对知识重新组合,强化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另外,考生要多思、多问、多交流,勇于质疑,展开讨论。

(二)在化学实验中应该注意的原则。

从高考命题来看,化学实验一直是高考中的热点和难点。因此,考生要将实验目的、实验要求、需要掌握的技巧、实验用品、器材、试剂,以及实验原理、定理、概念,等等,一一梳理清楚,还要懂得化学实验中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 实验的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例如,鉴别Na2SO3和NaI,在试剂的选择上就不宜选用硝酸等具有氧化性的酸,在操作程序的设计上,应取少量固体先溶解,再取少量配成的溶液并加入试剂,而不能将样品全部溶解或在溶解后的全部溶液中加入试剂。

2. 实验的可行性原则。

实验方案应切实可行,实验条件实验室中能达到,所选用的化学药品、仪器、设备和方法等在中学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能够得到满足。

3. 防倒吸原则。

用溶液吸收气体或排水集气的实验中都要防倒吸。分两种方法:一是在装置中防倒吸(如在装置中加安全瓶或用倒扣的漏斗吸收气体等)。一般来说在加热制气并用排水集气或用溶液洗气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应先撤出插在溶液中的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4. 防漏气原则。

实验中为保证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在实验前需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止反应中漏气造成实验失败或环境污染。

5. 尾气回收原则。

反应产生的尾气大多能污染环境,实验中必须对尾气进行回收,如Cl2、SO2、NOx可用NaOH溶液吸收。

(三)在选择题中要注意“陷阱”。

在中学化学高考试题中,命题人往往设置“陷阱”,它可以纠正学生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毛病,同时也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怎样避开“陷阱”顺利解题,供大家参考。

1. 正确理解基本概念,避开“陷阱”。

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化学概念设置“陷阱”,如果概念掌握不清、理解不透,就难逃一“劫”。因此,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

例1.下列物质是非电解质的是()。

分析:此题很容易错选A,要答好这道题,首先要明确非电解质是:“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A选项不是化合物,因此不在被选之列,本题答案应为B。

2. 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避开“陷阱”。

物质的性质不能只停留于记住,更关键的是会灵活运用,避开命题人设置的每一个“陷阱”,以不变应万变。

例2.把6mol铜粉投入含8mol硝酸和2mol硫酸的稀溶液中,则标准状况下放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分析:该题利用稀硝酸的性质,设下了“陷阱”,很多同学只考虑到Cu与稀硝酸反应而不与稀硫酸反应,很快写出了化学反应方程式: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Cu在反应中过量,按稀硝酸计算,生成的NO气体的物质的量为2mol,这样,就恰好掉进了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而错选了答案A。

事实上,Cu与稀硝酸反应后生成的硝酸铜中还有硝酸根离子,在硫酸中仍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和过量的Cu粉反应生成NO气体。该题最好写离子方程式计算:

从离子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时按Cu、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8∶2进行,而题中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3∶6∶4。显然,H+不足量,按H+计算,生成的NO气体物质的量为3mol,因此,该题答案为B。

3. 准确把握限定条件避开“陷阱”。

例3.在由5种基团-CH3、-OH、-CHO、-C6H5、-COOH两两组成的物质中,能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有()。

A.4种B.5种C.6种D.7种

分析:题给的5种基团两两组合后能与NaOH反应的物质有:CH3-COOH、C6H5-OH、OHC—COOH、C6H5-COOH、HO-CHO、HO—COOH共6种,因此易错选项C。如果认真审题,把握题给限定条件即有机物,就很容易将HO-COOH(碳酸)排除,选出正确答案为B。

例4.某有机物能使溴水褪色,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生成两种有机物,还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则此有机物中一定含有下列基团的组合是()。

分析:要特别注意选项A,氯乙烯水解它只得到一种有机物,所以只选C。

4. 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避开“陷阱”。

人们往往习惯用固定了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命题人根据同学们的这一弱点,常常在命题中偷梁换柱或弱化信息巧设“陷阱”。

例5.100g98%的浓硫酸中含氧原子个数约为()。

分析:该题很多同学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只考虑H2S04分子中的O原子,却没有考虑到水中同样含有O原子,而掉进了“陷阱”,错选选项B,本题正确答案应为C。

例6.(1)NH4NO3中氮元素显+5价;

(2)4FeS2+11O2=2Fe2O3+8SO2反应中+2价铁和-2价硫都被氧化;

(3)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得电子数与氧化剂失电子数一定相等。

这3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分析:该题也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NH4NO3中氮元素显+5价和-3价,而(2)、(3)中铁元素和硫元素被氧化,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已成了不变的事实,所以错选人其实只要仔细审题就会看出问题,(2)中的硫元素并不是—2价,而是—1价,(3)中的还原剂也不是得电子,氧化剂也不是失电子,而应是还原剂失电子,氧化剂得电子,因此在解题中要注意这种张冠李戴的错误,该题正确答案为D。

三、其他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重视知识的“灵活迁移”,注重能力培养。

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淡化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弱化了解题特殊技巧,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试题的内容考生很熟悉,入门容易,但要获得高分并不容易。因此,考生要学会灵活运用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都是比较经典的题目,考生不妨细细研究,这对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帮助。

例7.(2010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第30题)固定和利用CO2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并减少空气中的温室气体。CO2与化合物I反应生成化合物II,与化合物III反应生成化合物V,如反应(1)和(2)所示(其他试剂、产物及反应条件均省略)。

(1)化合物I的分子式为 ,1mol该物质完全燃烧需消耗molO2。

(2)由通过消去反应制取I的化学方程式为% (注明反应条件)。

(3)II与过量C2H5OH在酸催化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

(4)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物V能与CO2发生类似反应(2)的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请写出其中任意一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分析:(1)的分子式为C8H8,耗氧为10mol;(2)根据卤代在NaOH、醇溶液作用下可发生消去反应,可写出化学方程式;(3)根据酯化反应原理可写出结构简式;(4)根据反应(2)可以理解为加成反应,O=C=O断开一个碳氧键,有机物也断开碳氧键加成。由此可类比化合物V的两种产物。

(二)书写规范,表述严谨。

从平时的考试来看,考生在审题、符号的正确书写等方面,容易丢分。因此,在平时复习时,考生就要注意“规范书写、表述严谨”。

比如解题首先是审题,明确已知和未知,然后是分析推理,应用不同思维方法解决所设问题,最后是答题。此外,对概念、规律的描述要有条理,要科学严谨,切忌随意;对化学用语、化学专用名词的表达要准确,书写要规范。

对于简答题,答案不但要准确,而且应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答案宜简洁,要紧扣题中的基本观点和要求,并用规范的化学术语进行答题。对开放性试题可以大胆采用多种方法解答,但应使用规范性语言。

(三)重视强化查漏补缺。

考生要回归教材,不留知识盲点,突出重点难点。如理论部分的电离平衡、化学平衡、物质结构、电解原理、原电池等。

总之,学生在备考期间除要下工夫夯实基础、掌握知识外,还应该注重考试时心理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2010年(理综).化学考试大纲,2011.

篇4:2011年考研英语高效备考策略

词汇:词汇备考须先行

词汇是应对所有英语考试的基石,考研英语也不例外。要在考研英语上取得好成绩,必须首先突破词汇关。

考查形式

从历年考研英语真题的发展趋势看,考研英语越来越注重考查词汇的深度和广度,具体的考查方式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词汇辨析。词汇辨析主要体现为形近词和近义词的辨析。这一考点在考研完型填空中所占的比例高达60%~75%,在阅读理解和新题型(指2005年改革后出现的句子填空、短文排序、信息匹配及应用文写作等题型,下同)中偶尔也会出现,因而考生在复习时要注重积累。

2. 词汇的固定搭配。这一考点主要出现在完型填空和翻译题中,在完型填空中考查的比例约为15%。

3. 熟词僻义。这一考点主要出现在完型填空、阅读理解、新题型和翻译题中。要攻克这一考点,首先有赖于考生平时的积累,其次要靠考生考试时根据词汇出现的具体语境进行适当的猜测。

4. 猜测词义。在考试的过程中,考生有时需要根据词汇所在的上下文猜测词义来解题。这一考点在阅读理解、新题型和翻译中考查得非常多,考生通常可以根据文章中词汇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或者上下文语境猜出所考查词汇的具体含义。

应对策略

要突破词汇关,总体策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精选词汇书,切忌多而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本好的词汇书能够帮助考生有针对性地备考。那么该如何选择词汇书呢?由于考研词汇重复出现的频率高,考生应选择标有词汇考频统计的词汇书,如新东方出版的《考研词汇分频精讲速记》一书。此外,词汇书当中最好还能有词汇记忆法、同义词和形近词辨析、真题考点等内容,如《考研英语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这本书。这些书能够帮助考生备考时抓住重点。

2. 重复学习与记忆词汇。词汇的记忆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记忆,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不仅要记住单词的拼写和含义,还要充分利用词汇书中的例句和例题,体会词汇的用法。

3. 深度挖掘考研英语高频词汇。对于考研英语高频词汇,考生需要充分利用词汇书中的例句和例题,掌握这类词汇的用法,了解考查的重点,并且要掌握这类词汇的词性转换,归纳该词汇的同义词、形近词的用法,做到对高频词汇的直系和旁系词汇都了如指掌。

语法:精通语法破难句

研究生阶段对英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阅读和理解学术类文章上,而学术类文章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长难句多,语法结构比较复杂。因而,考研英语对语法的考查重点便是考生分析和理解结构复杂的长难句的能力。

考查形式

首先,从题型上来说,长难句的考查主要出现在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新题型、英译汉等题型上。这三类题型的分值共为60分,是整个英语试卷的重头戏。其中,阅读理解的考题设置大部分是建立在考生分析复杂的长难句的基础之上的,而英译汉和新题型的句子也几乎全部都是复杂的长难句式。

其次,从语法点来说,考研英语注重考查经典语法点的综合应用。一般来说,由于文章遣词造句的需要,句子使用单一语法点的情况较少,一般都是多种语法点的汇合。文章长难句有时会在语法点本质不变的前提下,在形式上稍微调整,以加大句子难度。

应对策略

在有限的时间内,考生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语法水平,从而正确地理解长难句呢?

首先,考生应全面复习长难句中常出现的语法点。对于语法知识相对薄弱的考生,在大量接触真题之前,非常有必要对语法知识进行全面透彻的复习。考研英语常考的主要语法点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倒装句、省略句、非谓语成分等等。对于这些语法点,考生要掌握其各自的结构特点、用法和意义。

其次,在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对真题中出现的长难句进行分析。考生可以把真题中的阅读理解、翻译、完型填空里出现过的所有长难句进行归纳、分类和分析,然后对照考研英语真题的权威解析来检验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进而找出自己的薄弱点,从而对症下药。在此,建议考生将2000~2004年的真题作为长难句分析的对象,而将2005年之后的真题用于摸底,测试自己做真题的真实水平。

那么具体来说,该如何分析长难句呢?长难句分析的一个总原则是“先主干,后非主干”。考生分析时,应首先将修饰语(包括状语、定语等)、插入语、非谓语成分、定语从句等非主干成分隐去,以找出文章的主干成分;然后在明确了主干成分意义的基础上再分析句子的非主干成分。以2002年考研英语完型填空中的一个长难句为例:

It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however,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mputer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followed by the invention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during the 1960s, radically changed the process, although its impact on the media was not immediately apparent.(2002年真题)

我们发现,这句话中出现的状语有generally、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radically、on the media、immediately;出现的插入语有however;出现的非谓语成分有“followed by the invention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during the 1960s”。这三种句子成分都属于非主干成分,可以先隐去,找出文章的主干部分,即“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mputer changed the process, although its impact on the media was not apparent.” 可见,隐去非主干成分后,主干成分是由it引导的形式主语从句和al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构成,主干成分的含义已比较明确了。然后,再分析非主干成分。由于这句话中出现的状语和插入语都比较好理解,因而只需确定非谓语成分的意义即可。

真题利用:熟悉与研究相辅相成

考研英语真题是非常宝贵的备考资源,考生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具体来说,真题主要有以下三大功用。

帮助考生熟悉目前主要考查的题型

通过分析真题我们知道,自2001、2002和2005年考研英语的题型进行了较显著的改革后,目前考研英语的题型趋向稳定,主要分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完型填空题,分值为10分。第二部分是阅读理解题,分为A、B、C三部分:A部分是传统阅读理解,分值为40分;B部分是新题型,分值为10分;C部分是翻译题,分值为10分。第三部分是作文,分为大作文和小作文,大作文分值为20分,小作文分值为10分。从题型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出,命题者对英语能力的测试重心发生了改变,更加注重对文章的综合性考查,这对学生的整体逻辑思维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帮助考生掌握高频词汇

考研英语词汇重复出现的频率很高(参下表),因而真题是学习考研英语词汇的绝佳途径。

近十年考研英语真题重复出现词汇比例统计

考生可以将真题当成必须全面掌握的“课文”来学习。学习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将真题文章中经常出现的核心词汇进行总结归纳,并结合文章的语境掌握这些核心词汇的用法和意义。第二,分析这些核心词汇的考查角度,对常考考点进行必要的归纳和记忆。此外,针对真题中常出现的语法点,如果没有掌握,一定要查找资料进行学习,这能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帮助考生把握出题角度

真题的这一功用适用于已经对真题非常熟悉的考生。考生可以站在出题者的角度思考设置题目的科学性,总结题目的内部规律及应对策略。例如,历年考研英语真题作文的变化历程就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出题方式。 2000~2010年考研英语大作文考查的一直都是图画作文,要求考生描述图画并探讨其表达的深层意义。可见,目前大作文的出题方式比较稳定,而这一规律也提醒考生要重点掌握图画作文的写作模式以及描述和议论的重点等。

2. 写作话题。通过历年真题,可总结出考研英语作文有三个特点:第一,关注社会热点。自2005年开始,考研作文开始考查考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如2005年考研英语作文主题为“养老‘足球赛’”,要求考生探讨儿女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的问题。第二,与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有紧密联系。如2007年6月的英语六级考试作文的话题是“做好事是否应该期望得到回报?”,而2008年的考研英语作文话题表现为“相互帮助,互惠互利”,这两个话题具有紧密的联系,都体现出“做好事,共发展”的思路。第三,与之前的考研英语作文话题相似。如2010年考研英语作文的图画是“文化‘火锅’”,而2002年考研作文的图画是“美国女孩穿中国传统服装”,两者的话题本质上都是“文化融合”,因而,写作角度和内容都可以相互借鉴。由此可见,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要留意社会热点,关注四、六级作文命题趋势,并提炼历年考研作文真题的考点。

3. 作文结构模式。历年考研作文真题都紧紧围绕“启、承、转、合”的写作模式,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写作套路,从而使文章富有整体性和严谨性。因而,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多留意作文范文的写作模式,积累常见的过渡词汇,以使文章结构完整,逻辑清晰。

阅读:扩展阅读面,提高英语能力

对于想要在考研英语中取得更好成绩的考生,除了研究真题之外,还要扩展阅读。笔者对历年考研英语真题的文章来源进行追根溯源的分析后,发现考研英语文章的来源和特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笔者在此为考生的扩展阅读提供两点建议。

适当阅读英美国家的报纸、杂志

考研真题的文章绝大多数来自英美国家的报纸、杂志,以大众社科类和科普类刊物为主。其中80%以上的文章来自于《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新闻周刊》(Newsweek)、《时代周刊》(Time)以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四本杂志。而且文章一般有3~5段,字数一般控制在450~550个单词,文章来源一般控制在过去的五年之内。 因此,考生可以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符合前面所述的字数、段落以及年份的文章来进行复习和阅读,从而提高备考效率。

扩展阅读视野

考研英语的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翻译和新题型的文章体裁多以观点鲜明、条理清楚的议论文或说明文为主,内容涉及经济、历史、哲学、环境保护、国际热点、社会现象等范围。考生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应关注这几个领域的中文报道,扩展自己的视野,对理解相关的英文文章有很大帮助。

篇5:2011年备考经验总结

顺昌一中 叶觐尧

在学校领导、高三年级组的领导下,高三数学按照学年初制定的复习备考计划加以实施,并适时地加以充实和完善。全组成员,同心协力,废寝忘食地勤奋工作,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悉心研讨和实践旨在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复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和措施。经过实验,效果良好,以往的 “学生被动的接受”的状况得到了改观,出现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的新局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也大大提高。使今年我校高考数学成绩再上新台阶,成绩的取得,源于各方面的因素,现总结如下:

一、系统、扎实、科学、创新的复习备考

1、研讨考纲,分析考点,设置梯度。高三备课组组织教师研讨高考考试说明,明确各章节知识的考点分布及其要求层次,在复习过程中根据我校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和智力都比其它几所高中差的现状,狠抓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再结合知识本身的重点、难点,设置好复习题的梯度和难度。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减少无效劳动。

2、团结协作,发挥特长。备课组坚持集体备课,精心设计复习教学方案,统一教学目标、要求及复习的大致进度,理清各章节内容的知识网络及其交汇点(因高考常在知识网络交汇点上命题),准确把握各复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疑难问题集体讨论,老师们各抒己见,找出最佳解决办法,充分发挥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

3、回归课本,狠抓基础,开拓创新。备课组以课本知识点为出发点,狠抓对“三基”的落实,并选好一本主干复习资料和套题,(第一阶段用《中华第一考》和《状元之路测试卷》,第二阶段和套题用的是《全品、夯实基础、短平快》),以自编资料为主,但又不过分依赖复习资料,对资料中过时、过偏、过难的内容,我们进行了大胆舍弃,同时,教师把富有新意、能启迪思维、体现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反映时代气息的习题及时补充进去,另外,老师自己也改编了一些题,重视单元小综合,适当自编或改编知识网络交汇点上的题目,这些自编题、自造题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们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因而从中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最终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4、拓宽课堂教学渠道,全面提高学生能力。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如何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和复习质量方面,几个老师都作了积极的探索和试验,进行了大胆教学改革。胡景云老师试验的自主复习指导法,经过一学年的实验证明,效果显着;王从志、杨晓琴、等老师的加大课堂练习容量,以学生练为主,老师的点评为辅的实验,也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创新意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适时地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积极思维,挖掘其潜能和非智力因素,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反思、勤于积累、不断创新的好习惯。大家都认识到,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高考复习的质量才有保证。因为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5、滚动测练、螺旋式上升。高三备课组老师在备课组组长的带领下,分工轮流做好数学每天限时训练、每周一练、单元过关测验、综合训练题、模拟考试试题的命题和制卷工作,把好质量关。通过滚动练习、限时训练和模拟考试使学生逐步增强速度意识、质量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高考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6、互听互学,扬长避短。为提高复习质量,备课组老师之间经常相互听课。通过听课,相互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复习效果。

7、勤字为首,真情感化。晚自习下班辅导工作抓得紧,做到常下班、常辅导,不仅辅导本学科知识,还有针对性地找学生谈心,勾通了思想,联络了感情,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王从志、杨晓琴等老师坚持每晚下班辅导至少一节,其他教师也纷纷仿效,不少老师一直辅导到学校要求最后熄灯的十一点为止。高考前还在时时寄语高三学生,指导答题技巧,以及如何调整好心理状态,做到轻装上阵。

8、认真反馈,不断改进。做好本备课组教学情况的收集、反馈工作,各个老师自觉根据各班教学情况进行了学生评教活动,对帮助科任教师改进不足之处,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9、培养“尖子”、诊治“拐子”。做好单科尖子学生的培养和鼓励工作,各科任教师根据几次模拟考试成绩确定出各班尖子生名单,及时找他们谈心,并加以指导和鼓励。根据班级的跟踪对象,大部分尖子的成绩较稳定。同时也主动配合级组、班级抓好临界生、“拐子”生的辅导工作。

二、备课组浓厚的高考研究气氛 随着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考更加突出对各种数学能力与素质、潜能的考查,因此,要提高高考成绩,必须走教科研之路。

1、集体研讨,团结攻坚。高三备课组教师和其他有丰富高考指导经验的教师结成对子。充分发挥非高三任课教师的其他成员的作用,先后请他们参加了若干次高三数学备课组活动,重点对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为我们献计献策,使我们的高考备考少走了弯路,复习更具有针对性。

2、中心开花,备课组每周组织一次集研活动,设置中心问题,每个教师畅所欲言,然后各个击破。由于高考是高三全年的攻坚战,因此备课组的活动始终围绕高考备考这个中心进行。我们分阶段研讨中心问题如下:1)如何处理好复习课中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的时间比例及矛盾。2)复习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挖掘学生的潜能?3)今年高考重点、热点预测和研讨。4)如何精选高考复习题,它应遵循什么原则?5)如何命制高考模拟题,它的选题原则是什么?6)如何上好第二轮专题复习课。7)如何克服高三学生常犯的“眼高手低”的坏毛病?8)强化训练阶段,如何渗透和强化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9)高考应用题数学模型的建立的探讨;

篇6:2011年高考备考工作总结.1

2011年广东高考已经落下了帷幕。乐从中学在今年的高考中再创辉煌,取得了上重点线58人,上本科线465人的骄人成绩。上线人数及增幅均位居顺德区同类学校首位。这一学年,我负责高三(9)班、(16)班两个个班级的理科综合物理教学工作,其中(9)班为理科C类班,(16)班为理科B类班。现将我这一学年以来的高考复习备考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这一学年,是高三复习备考重要时期,时间紧、任务重,要使学生在这一年里巩固基础,形成能力,建立自信,我认真做到了以下几点:

1、坚持集体备课

我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及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仔细研习高考复习资料和高考模拟试卷,与同备课组的张文安老师、曾杰老师、杨金老师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一起认真研究教材教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精心挑选例题、习题和考题,认真审核,尽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认真做好教后反思、考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精讲精练、及时测试、及时反馈

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复习中采取精讲精练的方式,对学生完成的试卷练习进行及时反馈评价,针对所教授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复习资料进行大胆的取舍。对学生能够拿分的题型多加练习,对学生无能为力的题型大胆放弃。坚持每周做一套高考理综模拟题,2-3套物理模拟题。并及时收回、及时批改,因为我深知,只有及时讲评、及时反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如果过几天以后才去讲评,学生已经失去了那份对试题答案渴望的热情,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必须做到“及时反馈”。

3、认真分析和研究各地高考试题,尤其是近年的广东高考题

2010年是广东高考实行小综合的第一年,通过研究2010年理综考题,我们发现了物理命题的特点:注重基础、注重教材,主要面向广大中等层次的学生,并在压轴题上体现能力。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也注重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注重收集广东各市的高考模拟题,并运用到我们平时的训练当中,为我们平时复习过程中没有注意的细节进行有益的补充。

4、立足基础,重视课本

平时的教学中,不能离开课本而只依赖于各种复习资料,必须在备考教学过程中不断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特别是高考前夕十多天,我们就停止上课,要求学生回归课本,回归错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课本中的插图以及课本中的小实验等等),要求学生看以前的考题,错题,但为了保温,每天还是要求学生做少量的基础练习题。

5、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注重班级的心育,结合学校的心育要求,我在班级中重视创造力的培养,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一题多解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活跃的思想,避免了思想的僵化。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2011年广东高考中,我所带的两个理科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高三(16)班有31位同学考上本科线,上线率达到148%,高三(9)班本科上线率达到400%,理综有效率达300%,大幅超额完成了学校下达的任务指标。对高考备考的几点建议:

1、首先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教纲和考纲以及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了解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考试内容、考试范围及题型、题量、分值。

2、加强审题、分析、理解、实验、综合运用以及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培养。

3、认真分析学情,把握复习节奏。用基础题来训练学生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良好的解题习惯,要正确分析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好针对性的练习。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多找些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习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具体数字运算的能力。

5、少讲、精讲、多练,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多讲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高考真题,讲、练、考相结合,注重效益。

6、反馈要及时,考后必须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及时反馈,要把做过的题翻新变化后再进行训练,以求学生真正弄懂、克服思维定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采取面批面改或互评互改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改卷的艰辛,从而改变学生不良的书写习惯。

7、要加强解题规范性指导和训练,力争书写清洁工整,语言表述简练,符号运用合理,所列方程准确规范。

8、加强应考策略指导,培养和训练学生合理分配时间的意识,合理安排答题顺序的意识,“忍痛割爱”的取舍意识,分分必争的抢分意识。

9、重视心理疏导,调整临考心态,充分挖掘和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平时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养成“把平时当高考,把高考当平时”的心态,对于考前心理负担过重的学生,可多谈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乐观心态,做好最坏的打算,争取最佳的成绩。

总之,高考备考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衷心希望新一届的高三老师在高考备考过程中,能吸取上届及前几届老师在高考备考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争取来年取得更大的丰收。

上一篇:印章使用管理办法下一篇:申请人中建公司公示催告案